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艾滋病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艾滋病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艾滋病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艾滋病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艾滋病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摘要】中医药对艾滋病的治疗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但在艾滋病中医证候研究方面尚缺乏严谨规范的设计,艾滋病中医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还未能形成,近年来在中医诊断界兴起的有关疾病证素特点的研究,为中医证候规范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艾滋病;中医证候;证素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其潜伏期长,死亡率高,病情严重而错综复杂。自1981年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以来,艾滋病逐渐成为震惊世界、难以攻克的世纪绝症。近二十几年来,中医界的许多专家、学者以传统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为基础,利用中医中药对艾滋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和科研,并取得一定成果。本文简要概述了我国中医界专家、学者在艾滋病中医证候研究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唐桂兰等【1】在临床治疗上将艾滋病分为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和艾滋病期,急性感染期分为风寒型和风热型,无症状感染期分为气血亏虚型,肝郁气滞型,肺气阴虚型。艾滋病期主要分为气滞血郁型,痰热塞肺型,痰浊结聚型,湿热雍盛型,热盛痰蒙型。李芹等【2】对168例HIV/AIDS感染者流行病学及中医证型分布情况,采用脾气虚、脾肺气虚、脾肾两虚、热毒帜盛、气阴两虚、湿热内蕴6种证型来分析。苏诚炼等【3】分肺气阴两虚型—以呼吸系统为主或早、中期;脾胃虚损型—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者;脾肾两亏型—晚期;热盛痰蒙型—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吕维柏【4】按脏腑辨证分为肺型、脾型、肾型。胡建华等【5】对100例艾滋病患者进行了动态的证候学观察,结合患者临床证候、舌象、脉象特征,将本病分为:虚证、实证、虚实夹杂证三大类型。其中虚证以气血两虚、气阴两虚、脾肾两虚为主,实证以肝郁气滞、湿热内蕴、肝经风火为主;虚实夹杂证以气虚血瘀、脾虚湿盛、肝郁脾虚为主。邱红等【6】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274例艾滋病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进行了调查,发现艾滋病患者的证候表现较复杂,在本次调查中,出现的证候有29种。发生率较高的依次为脾肺气虚、风热蕴络、湿热内蕴、肝肾阴虚、气阴两虚等。很多患者不只出现一种证候。说明本病病变主要涉及肺脾肾三脏。郭建中等【7】根据1994-2006年中国期刊网有关艾滋病病例临床分析的133篇文献报道,对4000例艾滋病患者的有关临床症状进行统计分析,提出艾滋病中医临床症状分类量化的原则与方法,对艾滋病中医临床症状的标准化、规范化进行初步地探讨。李洪娟等【8】对158例因卖血而感染艾滋病毒的感染者出现的常见中医症状运用流行病学调研方法进行研究,发现中医症状依次为:乏力,急躁易怒,口干,情绪低落,咳嗽,健忘,畏寒,肢冷,纳呆,自汗,腰膝酸软,失眠,腹泻,脱发,发热;舌象:最多见的是红绛舌和腐腻苔;脉象:多表现为复合脉,其中含弦脉特征的脉象最多,其次是细脉、沉脉、数脉、滑脉、弱脉等。

2 中医辨证与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王树等【9】将CD4细胞数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认为CD4细胞稍低于200/mm3者,相当于“肺脾气虚,气阴两虚”证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方案设计说明

附件2: 中医药治疗册床技术方案 1.前言 2004年1月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组织协调小组的要求,中国中医研究院艾滋病中医药防治中心牵头组织有关专家,根据国家中医药骨理局中坦合作艾滋病研究治疗项目十七年积累的中医药治疗经验,结合我国艾滋病的临床特点和全国中医药界在艾滋病中医药治疗研究中的经验起草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初稿。此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组织协调小组办公室又多次组织了全国治疗艾滋病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专家对《方案》初稿进行修改论证,形成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方案(试行)》。此《方案》已在5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顼目中初步试用,反映良好。 本方案的重点在中医药对艾滋病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认识、中医辨证分型和临床有效治疗方药的介绍。关于艾滋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学等容,请参见附件1《艾滋病诊疗指南》,在此不再赘述。 2 ?临床分期及其病理机制 艾滋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从病毒感染到艾滋病的晚期可分为几个阶段,为了便于临床掌握,本方案中将其分为三期。 2.1急性感染期 艾滋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卫外防御体系对入侵邪毒必然进行抵抗,此期或为邪毒犯表,郁于騰理,表卫失和,出现头痛、发热、乏力、咽痛、全身不适等表现;或邪毒入侵犯肺,出现壮热、咳嗽、咯痰、头身疼痛等表现;或皮毛宣泄失畅,邪毒郁于肌奏,而见颈、腋及枕部淋巴结肿大,或急性多发性神经炎,皮疹,肝脾肿大等,约持续1-2周后自行缓解。总之,此期正邪相搏,但正暂能胜邪。感染之初HIV大量复制,CD4细胞急骤下降,之后HIV复制被相对抑制,CD4仍能恢复至500/mm3或更高。从HIV侵入人体到机体出现抗-HIV抗体的这段时间称窗口期,约2周-12周。 2.2潜伏期 艾滋病毒感染人体在经历了急性感染期后,进入一个相当长的无症状期,有的人感染后没有急性期直接进入潜伏期。这一时期的感染者虽然称“无症状”,是指尚未出现与艾滋病相关的症状,并非绝对无症状。此期,正邪相当,正邪斗争进入相持阶段,但正气逐渐被损耗,阴阳、

新版中医内科学常见证型

1.感冒: 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加减 虚体感冒: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加减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 2.咳嗽 (一)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加减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加减 (二)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加减 肝火犯肺:清热泻肝,顺气降火——黛哈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加减 3.哮病 (一)发作期: 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 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 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散加减(二)缓解期: 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4.喘证 (一)实喘: 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加减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加减 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 (二)虚喘: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哈散加减 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5.肺痈 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加减 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 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加减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艾滋病 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1],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致死性传染病,上世纪末开始在人类流行,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在世界 蔓延。据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公布的报告显示,2002年,全世界有300万人死于艾滋病,新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约有500万,艾滋病的患病人数即将突破1亿大关。艾滋病 病毒严重破坏人体的淋巴细胞以及其它免疫功能,使之发生全身多器官的不可恢复的病变。病人因抵抗疾病的能力极度下降而重复感染多种疾病,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及其它感染,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最终 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目前尚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我国传统的中医药在防治艾滋病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疗效,并引起 了全球医学工作者的关注。现就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艾滋病在中医文献中目前尚未见到有关记载,但根据艾滋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应归属于 中医“温病”和“虚劳”的范畴。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复杂,主要症状有原因不明的不规则 发热、盗汗、消瘦、食欲不振、头痛、全身乏力、淋巴结肿大、出皮疹和容易发生各种感 染及恶性肿瘤。中医认为艾滋病的发病有内外两因,外因是感染温邪淫毒,内因是正气内伤,气血亏损。正虚邪实,温邪热毒横行,内窜五脏六腑,外犯皮毛肌肉而引起一系列症状。中医治疗艾滋病总的原则是扶正祛邪,早期以祛邪为主,中、后期以扶正为主。目前 国内中医中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尚处在理论探索和构思论证的阶段,实际临床治疗的经验 不多,但从现有的一些临床研究来看,已显示出中医中药防治艾滋病的可能性和优势[2]。 1 病因病机 从祖国传统医学发病学及病因学理论来看,艾滋病属伏气温热病范围,为温热毒邪侵 犯营血所致。故潜伏期较长,发病急骤,症见高热、斑疹、各种出血,或出现全身性原因 不明的淋巴结肿大等,舌苔厚白或黄而腻或裂纹黄糙,脉象细数或洪实有力。由于艾滋病 的病程很长,后期常因正气不足,抗邪无力,邪正相争,导致脏腑功能衰退、阴阳气血亏虚,如肺脾气虚,运化失健,或脾肾阳虚,肾阴不足,精血双亏,气血双虚,故出现食欲 减退,面色苍白,面肌枯燥失润无荣,咳嗽,气短懒言,心悸,倦怠乏力,便溏溲少等症状。又因艾滋病受伏气温毒之邪,每易灼伤津液,阴津亏损,气滞血瘀,瘀痰互阻所致本 虚标实的局面,最终导致正气衰败,五脏气血阴精津液功能衰竭,阴阳离决(死亡)的结局。 按照中医理论,长期性生活紊乱者,必然使正气受损,肝肾不足,气血亏虚,复感瘟 邪淫毒,“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虚无力抗邪,内外合因,严重损害全身脏腑功能, 造成恶性循环。就艾滋病的整个疾病的演变过程,其主要表现为如下5个方面的病因病机:(1)肺肾两虚:肺为娇脏,易受外邪,风热毒邪耗灼肺金,则肺阴亏虚,日久损及于肾;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应用.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和临床体系的重要支撑,贯穿于对疾病诊断、治疗、康复、疗效评价的全过程。“证候”乃是从整体性出发,对个体疾病状态下特征的描述以及对疾病内在变化规律的概括,是中医有别于现代医学诊疗体系的一大特色和优势。自上世纪50年代辨证论治的研究热潮兴起后,中医证候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途径。如何从临床信息调查和分析中获取可靠的数据来支持中医证候理论,以及如何将中医药的优势按现代主流医药界能够理解的科学语 言拿出证据来,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策略[1]。 1数据挖掘技术在现代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运用目前的数据库系统可以高效地实现数据的录入、查 询和统计等功能,但无法发现数据中存在的关系和规则,无法根据现有的数据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数据挖掘技术是一种揭示工具,借鉴其方法来研究中医证候的构成特点及规律,可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对话。 1.1医学多元统计学多元分析是定量分析事物复杂 关系的一种数理统计方法。目前,人们在中医药研究中运用的多元分析方法主要有聚类分析法、判别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等。多元分析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并凸现其重要性,尤其在证 张 琴1 刘平2张文彤3 1.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 (上海 2015082.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

(上海 201203 3.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 20003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综述近10年综合运用临床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数学、信息科学、人工智能学科等数据挖掘技术在中 医证候学研究中的应用成果,并进行相应的评价。提出应遵循现代循证医学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中医自身的特点,运用现代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病证结合,以现代疾病为限定范围(在明确诊断及排除标准的基础上,规范、细致、较全面地采集中医以症状为主的四诊信息及相关检查数据,同时紧密结合临床治疗效果,动态观察证候在中药治疗干预下的演变规律,为建立中医辨证论治的疗效评价体系提供思路、方法与科学资料。 【关键词】 证候学;辨证论治;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 R2-02;R195.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334(200603-0003-03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it outlined and appraised the application results of the TCM syndrome by the way of data mining method by applying synthetically modern clinical epidemiology with medical statistics ,mathematics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thin the recent ten years.It raised the idea of ,according to the

精深中医内科学证型表格解

中医科学证型表解 第一单元肺系病证 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疫毒。 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病位:肺卫。 病理:六淫之邪。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病因:外感六淫、邪干肺。 病位:肺,与肝脾有关,久肾。 病理:痰、火。 辨证:外感伤,证候虚实。 病因病机: 外邪侵袭,触动伏痰。 病因: 外邪侵袭、饮食、体虚病后。 病位:肺,与脾肾密切。 病理:痰为主。 发作时病理: 痰气相搏,气道被阻。 病机:肺气上逆,宣降失职; 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 情志所伤、劳欲久病。 病位:肺、肾,涉及肝脾。 辩证:辨虚实;实喘再辨外感 伤;虚喘当辨病变脏器。 五、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 病因:感受风热、痰热素盛。 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血瘀。 病理:邪盛的实热证候。脓疡溃后见阴伤 气耗。溃脓期是病情顺逆的转折点。 病位:肺

病位:肺与脾肾密切,后及心肝 病因:久病肺虚、感受外邪。 病机:久病肺虚,六淫侵袭,以致痰饮淤血 结于肺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 病变:首肺,继脾肾,后及心。 病理:痰浊、水饮、血瘀。 辩证:标本虚实病情轻重 病位:肺脾肾心 病因:久病损肺、误治津伤。基本病机: 肺虚,津气大伤,失于濡养,肺叶枯萎。 病位:肺,与脾胃肾相关。 病理:肺燥津伤(虚热)、肺气虚冷(虚 寒)。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 病因:体虚劳倦、七情、 感受外邪、药食不当。 病机:气血阴阳亏虚, 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 心神不宁。 病位:心,肝脾肾肺关。 病理:虚实气滞、血 瘀、痰浊、水饮。 病因:感受寒邪、情志失调、饮食失 调、年迈体虚、劳倦伤。(无药食不 当) 病机:心脉痹阻。 病位:心,涉肝脾肺肾。 首辩:病情轻重。实证:气滞、血瘀、 寒凝、痰浊, 病机:本虚标实 病位:心,其本在肾 病因:情志失常,饮食不节, 劳逸失调,病后体虚。 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病位:心,与肝脾胃肾相关。 首辨:虚实。 第三单元脑系病证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研究方案说明

附件2 :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方案 (试行) 1 .前言 2004年1月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组织协调小组的要求,中国中医研究院艾滋病中医药防治中心牵头组织有关专家,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坦合作艾滋病研究治疗项目十七年积累的中医药治疗经验,结合我国艾滋病的临床特点和全国中医药界在艾滋病中医药治疗研究中的经验起草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初稿。此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组织协调小组办公室又多次组织了全国治疗艾滋病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专家对《方案》初稿进行修改论证,形成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方案(试行)》。此《方案》已在5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中初步试用,反映良好。 本方案的重点在中医药对艾滋病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认识、中 医辨证分型和临床有效治疗方药的介绍。关于艾滋病的流行病学、临 床诊断学等内容,请参见附件1《艾滋病诊疗指南》,在此不再赘述。 2?临床分期及其病理机制 艾滋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从病毒感染到艾滋病的晚期可分为几个阶段,为了便于临床掌握,本方案中将其分为三期。 2.1急性感染期 艾滋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卫外防御体系对入侵邪毒必然进行抵抗,此期或为邪毒犯表,郁于腠理,表卫失和,出现头痛、发热、乏力、咽痛、全身不适等表现;或邪毒入侵犯肺,出现壮热、咳嗽、咯痰、头身疼痛等表现;或皮毛宣泄失畅,邪毒郁于肌奏,而见颈、腋及枕部淋巴结肿大,或急性多发性神经炎,皮疹,肝脾肿大等,约持续1-2周后自行缓解。总之,此期正邪相搏,但正暂能胜邪。感染之初HIV大量复制,CD 4细胞急骤下降,之后HIV复制被相对抑制,CD 4仍能恢复至500/mm 3或更高。从HIV侵入人体到机体出现抗-HIV抗体的这段时间称窗口期,约2周-12周。 2.2潜伏期 艾滋病毒感染人体在经历了急性感染期后,进入一个相当长的无 症状期,有的人感染后没有急性期直接进入潜伏期。这一时期的感染 者虽然称“无症状”,是指尚未出现与艾滋病相关的症状,并非绝对无

中医证候学新选.

中医证候学 目录 1证候概述 2辨证论治 3证候诊断 4证候分类 5中西互补 证候概述 中医证候是指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以及患者个体当时所处特定内、外环境本质的反映,它以相应的症、舌、脉、形、色、神表现出来,能够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病势等病机内容,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中医的“证”是指疾病在演变过程中各种病理因素在体质、自然环境、社会心理等因素和多种矛盾综合作用于机体的整体反应,是诊察和思辨所得。“证”实际上包括“证候”和“证名”。在疾病过程中,都具有各个内在联系的一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紧,舌苔薄白等,可将其称为风寒表实证的“证候”。对病变过程中某阶段所表现的证候,通过辨证而确定其病位、病性本质,并将其综合归纳而形成“证名”。证候是证的外在表现,证名是代表该证本质的名称。以“病”为经,以“证”为纬,病证结合才能正确把握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所以说:单一的症状和体征无法表现一个完整的证候,证候一定是不同的症状和体征的综合,证候无论如何千变万化,都不能脱离疾病而独立存在,疾病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共同构成了证候的本质。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就是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所收集的资料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一种性质的证候。论治就是在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认为: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我稳定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同一邪气致病,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可以导致疾病的多变性和证候的多样性,表现出不同的证候,例如:感冒,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但由于致病的因素和机体反应的不同,可表现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不同的证候。只有辨别清楚感冒的症状是属风热或是风寒,才能确定采用辛凉解表或是辛温解表方法,给以适当的治疗。例如:用辛温解表方药麻黄汤来治疗风寒感冒,用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来治疗风热感冒。再以感冒为例,由于发病季节的不同,治法也不相同,夏季感冒,多挟暑挟湿,须用芳香化浊药物,以祛暑湿。故治疗暑月感冒时可用新加香薷饮方药来治疗,这就是同病异治。又例如二个不同的病人,一个是患久泻脱肛,另一个是子宫下垂,这些都是不同的病证,但如果都表现为中气下陷,就可以用补中益气汤的方药治疗,补中益气汤能升举清阳之气,使中气旺盛,达到治疗脱肛和子宫下垂的目的,故可采用异病同治方法。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中医治病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不同的病因可以导致相同的

中医艾滋病

中医话艾滋 小的时候,我就听说过艾滋病。村里的一个男青年,外出打工,不检点的生活让他染上了这个病,之后就一直受歧视、偏见,连自己的兄弟姐妹都不敢跟他走得太近。那时候,只知道爸爸跟我说,那是不干不净的病,会传染的,所以没人敢靠近他。这是对艾滋病最初的认识。 随着年龄的长大,书念得多了,加上从新闻媒体等宣传上看得也多了,对艾滋病的认识也有了新的认识。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名称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然而,对艾滋病的认识,还只是停留于概念,而未有更深入的了解。上了艾滋病/性病课后,学习了艾滋病的感染、病理改变、临床表现等专业性的知识,对艾滋病就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了。 现如今,科学家们自始至终从没有放弃对艾滋病治疗的研究,并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从艾滋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疫苗接种,等等入手,相信会取得不错的成果。 比如基因治疗是将抗病毒基因导入患者的细胞内,赋予患者新的抗病机能,它包括目的基因的选择与克隆、载体的构建与包装及受体的选择与转入等;抗病毒治疗法又称“鸡尾酒疗法”,现称为“高效

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包括“逆转录酶抑制”、“蛋白酶抑制以及“融合酶抑制”这三种疗法。 现在,随着中医在国家、国际医学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发现中医药的重要性和功能性,也认识到西药治疗是好用,不过严重的副作用和危险性也是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你的健康,而中医的治疗,对慢性病更有着绝对的优势。每个人的体质和状态是不同的,中医可根据病人不同的病情来单独重组药物对症治疗,这也是中医的精髓,在实践中也是必要的。所以,也就有人在寻求艾滋病的治疗方法里,想到了中医。 西医治疗通过减少艾滋病病毒的数量,让进攻的“矛”变钝;中医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让防御的“盾”变坚实。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王阶教授说,根据发病过程和临床特征,艾滋病属于中医“疫病”、“伏气瘟病”、“虚劳”、“五劳损伤”等范畴。运用中药扶正等方法,研发具有多靶点、双向调节作用的中药复方制剂,临床研究初步证实中医药治疗对艾滋病患者免疫重建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有人用“矛”和“盾”来比喻中医和西医治疗艾滋病的不同。中国中医科学院艾滋病研究室常务副主任王健说,西医治疗艾滋病是减少艾滋病病毒的数量,相当于让进攻的“矛”变钝;而中医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让防御的“盾”变坚实。 病毒破坏了人体的免疫系统,中医治疗策略是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从而达到免疫重建的目的。中医究竟用的是什么方子?王阶道出了其中的秘密: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病

艾滋病的中医防治方案

艾滋病的中医药防治方案 1.前言 本方案的重点在中医药对艾滋病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认识、中医辨证分型和临床有效治疗方药的介绍。 2.临床分期及其病理机制 艾滋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从病毒感染到艾滋病的晚期可分为几个阶段,为了便于临床掌握,本方案中将其分为三期。 2.1急性感染期 艾滋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卫外防御体系对入侵邪毒必然进行抵抗,此期或为邪毒犯表,郁于腠理,表卫失和,出现头痛、发热、乏力、咽痛、全身不适等表现;或邪毒入侵犯肺,出现壮热、咳嗽、咯痰、头身疼痛等表现;或皮毛宣泄失畅,邪毒郁于肌奏,而见颈、腋及枕部淋巴结肿大,或急性多发性神经炎,皮疹,肝脾肿大等,约持续1-2周后自行缓解。总之,此期正邪相搏,但正暂能胜邪。感染之初HIV大量复制,CD4细胞急骤下降,之后HIV复制被相对抑制,CD4仍能恢复至500/mm3 或更高。从HIV侵入人体到机体出现抗-HIV抗体的这段时间称窗口期,约2周-12周。 2.2潜伏期 艾滋病毒感染人体在经历了急性感染期后,进入一个相当长的无症状期,有的人感染后没有急性期直接进入潜伏期。这一时期的感染者虽然称“无症状”,是指尚未出现与艾滋病相关的症状,并非绝对无症状。此期,正邪相当,正邪斗争进入相持阶段,但正气逐渐被损耗,阴阳、气血、津液及脏腑功能日渐失调。临床多表现为面色苍白少华,易于感冒,全身乏力,失眠多梦,焦虑恐惧,情绪低落、头晕目眩、或低热盗汗、烦热口干,淋巴结肿大等,机体抵抗力逐渐降低。感染HIV后的潜伏期约8-10年,在HIV 感染6个月时,机体内的HIV病毒载量维持较低水平,CD4细胞则以平均约30-50/mm3/年的速度逐步下降。 2.3发病期 艾滋病毒在人体内复制繁殖,不断破坏人体免疫功能,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时,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出现艾滋病相关症状。此期正不胜邪,正气更虚,各种病邪乘虚而入,导致正虚邪实,气血津液及脏腑功能诸不足;或因虚留瘀,因虚致痰,痰瘀互结,消噬正气,临床可见各种机会性感染。表现为持续发热,淋巴结肿大,腹泻,消瘦、乏力、鹅口疮、咳嗽、头痛,皮疹皮炎,并发PCP、肿瘤、结核等。至终晚期,正气极端衰退,气虚阳损,血虚阴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俱衰,表现为虚羸消瘦、倦怠乏力、萎黄神疲、喘促息微等,终致阴阳离决,生命消亡。发病期CD4在200-50/mm3或更低。从进入艾滋病期至病人死亡的时间约0.5-2年。

中医内科学证型(整理)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病机:外感六淫,卫表不和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风寒束表: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承袭。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阳虚外感:再造散)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内经》咳嗽的病位在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景岳全书》外感、内伤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一)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坳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 (二)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肝郁化火,上逆侮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肝)合加减泻白散(肺)。 :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金匮要略》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体虚 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一)发作期:痰气搏结,阻与气道,肺失宣降 冷哮: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热哮: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哮病久发,痰气淤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喘脱危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生脉饮。(二)缓解期:正虚为主 肺脾气虚:哮病日久,肺虚不主气,脾失健运,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 张介宾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证。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劳欲久病 病机:病位在肺、肾,涉及肝、脾。(实在肺,虚在肺肾) (一)实喘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方案

附件2: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方案 (试行) 1.前言 2004年1月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组织协调小组的要求,中国中医研究院艾滋病中医药防治中心牵头组织有关专家,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坦合作艾滋病研究治疗项目十七年积累的中医药治疗经验,结合我国艾滋病的临床特点和全国中医药界在艾滋病中医药治疗研究中的经验起草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初稿。此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组织协调小组办公室又多次组织了全国治疗艾滋病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专家对《方案》初稿进行修改论证,形成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方案(试行)》。此《方案》已在5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中初步试用,反映良好。 本方案的重点在中医药对艾滋病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认识、中医辨证分型和临床有效治疗方药的介绍。关于艾滋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学等内容,请参见附件1《艾滋病诊疗指南》,在此不再赘述。 2.临床分期及其病理机制 艾滋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从病毒感染到艾滋病的晚期可分为几个阶段,为了便于临床掌握,本方案中将其分为三期。 急性感染期 艾滋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卫外防御体系对入侵邪毒必然进行抵抗,此期或为邪毒犯表,郁于腠理,表卫失和,出现头痛、发热、乏力、咽痛、全身不适等表现;或邪毒入侵犯肺,出现壮热、咳嗽、咯痰、头身疼痛等表现;或皮毛宣泄失畅,邪毒郁于肌奏,而见颈、腋及枕部淋巴结肿大,或急性多发性神经炎,皮疹,肝脾肿大等,约持续1-2周后自行缓解。总之,此期正邪相搏,但正暂能胜邪。感染之初HIV大量复制,CD4细胞急骤下降,之后HIV复制被相对抑制,CD4仍能恢复至500/mm3 或更高。从HIV侵入人体到机体出现抗-HIV抗体的这段时间称窗口期,约2周-12周。 潜伏期 艾滋病毒感染人体在经历了急性感染期后,进入一个相当长的无症状期,有的人感染后没有急性期直接进入潜伏期。这一时期的感染者虽然称“无症状”,是指尚未出现与艾滋病相关的症状,并非绝对

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证候是疾病某一发展阶段病因、病理、病位、病势的综合表现,辨证是中医学所独特的认识疾病,诊断治疗疾病的途径和方法。因此,对证候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1992年以来,我们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承担并完成了“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的研究”,现就工作中的体会以及对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以下意见。 1 建立规范化、定量化证候诊断标准是证候深入研究和多中心协作研究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化的研究,探讨了一些疾病证候量化诊断的方法,对指导临床,促进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86年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制订了《中风病中医证候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简称《标准》),使证候诊断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和大家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但是《标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①《标准》是非定量化的,可重复性、可交流性较差。受到医者水平、学术流派等因素的影响,同一病人在不同单位、个人处理时,辨证可能随个人主观倾向而偏倚,使多中心协作研究缺乏共同的基础。②《标准》把中风病中经络分为5个证类,中脏腑分为4个证类,基本上是2个证候和3个证候的组合,如气虚血瘀证、风火痰上扰清窍证等。受证类诊断术语的约束,临床工作中对有些病人难于进行证类的归属。1988年1月~1991年6月我们曾应用电子计算机中风病证候诊断软件对210例中风病人进行了追踪调查[2],平均每个病人进入调查时发生3.16个基本证候,急性期平均每例变化4.9个证次,共出现58种组合形态。说明不可能用少数固定的证类概括多数中风病人,也不可能用一个证类概括一个病人的全过程。③《标准》缺乏等级可分辨性,不可能客观地记述证候的增减、进退,难以进行证候动态演变的研究分析。因此对中风病证候进行深入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建立规范化、定量化的证候诊断标准。应用数学方法进行表述,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之一。目前,国际上十分流行应用量表的方法进行疾病诊断,并要求量表具有特异性、可靠性、敏感性、可行性、规范性、可计量性、可推广性等特点。本次研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和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首先由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提出了一个中风病证候诊断专家经验量表。然后应用多元回归、对应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线性映射等多种数学方法,对3026例中风病人、200例假中风病人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筛选出——风证、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建立了每个证候的量化诊断标准和数学模型。应用电子计算机可以迅速作出6个基本证候的量化诊断,并进行基本证候之间的随机组合。经过对1663例中风病人进行前瞻性检验,证候可辨率为95.79%,达不到证候诊断标准的70例也均有相应的分值。同时应用基本证候随机组合的方法能够准确地、动态地反映中风病人的真实病机,为中风病证候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 2 证候具有疾病本身所决定的特异性、阶段性、动态演变性3个基本特征。 [!--empirenews.page--] 2.1 以病统证、提高证候诊断的特异性每个疾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因和病理,有一定的发展演变规律,包括了邪正斗争的全过程,是由不同的阶段,也就是不同的证候组成的。证候是呈现于外的综合性、特征性的总结,是邪正斗争在特定阶段总的形式,是认识疾病的途径和方法。对证候进行深入研究,目前一方面是研究证候的共性,如探讨气虚、阳虚、阴虚等证候的实质,这对认识和发展中医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是探讨不同疾病证候的特异性,这对提高辨证论治水平无疑也是十分重要的。本次研究对1663例经CT或MRI确诊的脑出血、脑梗塞患者,进行了影像学诊断和证候诊断同步调查,研究分析了证候得分均值、发生概率、证候组合形式、组合形态与出血、梗塞等病变性质,左、右、双侧等病变侧位,脑出血区域、脑梗塞血管系统等病变部位,出血量、梗塞范围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病变性质、范围对证候有非常显著的影响,病变部位对证候有一定的影响。脑出血风证、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的均值和发生概率显著高于脑梗塞,以3证及其以上组合形式为主,风、火、痰在各种组合形式中的地位高于脑梗塞。脑梗塞阴虚阳亢证的均值和发生概率显著高于脑出血,证候组合形式以两证组合及单证存在为主,在组合形态中痰瘀互阻的地位高于脑出血。混合中风介于两者之

中医内科学证型整理

元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病机:外感六淫,卫表不和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风寒束表: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承袭。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阳虚外感:再造散)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内经》咳嗽的病位在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景岳全书》外感、内伤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一)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坳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 (二)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肝郁化火,上逆侮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肝)合加减泻白散(肺)。 :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金匮要略》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体虚 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一)发作期:痰气搏结,阻与气道,肺失宣降 冷哮: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热哮: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哮病久发,痰气淤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喘脱危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生脉饮。 (二)缓解期:正虚为主 肺脾气虚:哮病日久,肺虚不主气,脾失健运,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肺肾两虚: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张介宾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证。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劳欲久病 病机:病位在肺、肾,涉及肝、脾。(实在肺,虚在肺肾) (一)实喘

尿毒症规律血液透析阶段的中医证候学特点

尿毒症规律血液透析阶段的中医证候学特点 目的研究探讨尿毒症规律血液透析阶段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尿毒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及诊断记录等,对不同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正虚、邪实)及证候积分等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患者透析频率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结果1w透析1次、2次、3次的患者虚证分别以阴阳两虚、脾肾气虚与气阴两虚、肝肾阴虚为主,实证分别以水湿和湿浊、瘀血、风动为主,随着透析频率的增加,虚证积分、实证积分和总积分均有显著下降的表现,上述不同组别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在进入规律血透阶段之后,其中医证候会发生比较大的改变,且透析频率不同,其证候虚实、证型等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可以根据患者各透析阶段的特点及具体病情需要给予针对性治疗。 标签:尿毒症;规律血液透析阶段;中医证候学 尿毒症指的是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毒素潴留疾病[1]。临床上往往通过血液透析治疗来实现维持生命的效果,而当患者处于规律血液透析阶段时,其中医证候会出现一定的变化,具体的治疗护理手段也应做出相应调整,方可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本文就我院2012年9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尿毒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尿毒症规律血液透析阶段的中医证候特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尿毒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肾脏病学会关于尿毒症的临床定义[2],即:患者经实验室、影像学或病理学检查发现肾脏损害时间超过13个月;肾小球滤过率GFR<60ml·min·1.73 m2的时间在3个月及以上。同时,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符合尿毒症血透的指征,并有常规血液透析治疗史。 排除合并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患者;排除合并原发性甲状腺疾病的患者;排除合并甲状腺激素使用史的患者。 80例患者中,男49例,女31例,患者的年龄在17岁~76岁,平均年龄为(47.9±3.4)岁;病程在2年~8年,平均(4.3±1.1)年。患者的原发疾病分布情况为:慢性肾小球肾炎32例、糖尿病肾病27例、药物性肾损害7例、多囊肾病3例、梗阻性肾病5例、肾动脉硬化症6例。 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水肿、腰痛、瘙痒、夜尿、皮肤干燥、呕吐等症状。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及诊断记录等,对不同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正虚、邪实)及证候积分等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患者透析频率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

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

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 第一单元肺系病证 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疫毒。 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病位:肺卫。 病理:六淫之邪。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位:肺,与肝脾有关,久肾。 病理:痰、火。 辨证:外感内伤,证候虚实。 病因病机: 外邪侵袭,触动伏痰。 病因: 外邪侵袭、饮食、体虚病后。 病位:肺,与脾肾密切。 病理:痰为主。 发作时病理: 痰气相搏,气道被阻。 病机:肺气上逆,宣降失职; 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 情志所伤、劳欲久病。 病位:肺、肾,涉及肝脾。 辩证:辨虚实;实喘再辨外感 内伤;虚喘当辨病变脏器。 五、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 病因:感受风热、痰热素盛。 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血瘀。 病理:邪盛的实热证候。脓疡溃后见阴伤 气耗。溃脓期是病情顺逆的转折点。 病位:肺 六、肺痨-补虚培元,治痨杀虫

病因:感染痨虫 正气虚弱 病机:虚体虫侵,阴虚火旺。 病理:痨虫。 病位:肺 与脾肾密切,后及心肝 -有侧重地选用 祛邪与扶正 病因:久病肺虚、感受外邪。 病机:久病肺虚,六淫侵袭,以致痰饮淤血结于肺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 病变:首肺,继脾肾,后及心。 病理:痰浊、水饮、血瘀。 辩证:标本虚实 病情轻重 病位:肺 脾肾 心 病因:久病损肺、误治津伤。基本病机:肺虚,津气大伤,失于濡养,肺叶枯萎。 病位:肺,与脾胃肾相关。 病理:肺燥津伤(虚热)、肺气虚冷(虚寒)。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 病因:体虚劳倦、七情、感受外邪、药食不当。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病位:心,肝脾肾肺关。病理:虚实 气滞、血瘀、痰浊、水饮。 病因:感受寒邪、情志失调、饮食失调、年迈体虚、劳倦内伤。(无药食不当) 病机:心脉痹阻。 病位:心,涉肝脾肺肾。 首辩:病情轻重。实证:气滞、血瘀、寒凝、痰浊, 病机:本虚标实 病位:心,其本在肾 病因:情志失常,饮食不节, 劳逸失调,病后体虚。 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病位:心,与肝脾胃肾相关。 首辨:虚实。 第三单元脑系病证 十二、头痛 首辨外感、内伤。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免疫研究的价值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免疫研究的价值 发表时间:2018-07-04T16:04:40.09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4月上第7期作者:柳牡丹 [导读] 从多个角度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提升免疫功能的治疗效果提供相应的依据。 苍南妇幼保健院检验科 摘要艾滋病临床免疫研究运用中医药治疗会设计到多个层次、多靶点、多环节。但是现今中医药免疫调节的艾滋病临床研究主要以T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尤其是针对CD4+T细胞功能和数量,这无法将中医药的免疫调节作用全面反映出来,之后运用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体液免疫和天然免疫应答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多个角度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提升免疫功能的治疗效果提供相应的依据。关键词: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免疫;价值分析 在1981年美国同性恋中发现首例艾滋病。1982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正式提出了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概念,提出艾滋病是指原因不明的细胞免疫缺陷引起的卡氏肺囊虫肺炎、卡波肉瘤以及其他相应的机会性感染[1]。1986年,国际病毒分类学会和微生物学会将LAV/HTLV-III/ARV统一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也称为艾滋病病毒。这种病毒对人体侵袭之后对人体的破坏人体免疫功能产生影响,导致人体出现多种无法治愈的肿瘤和感染,进而引起引起感染者死亡。 1 HIV感染后机体的免疫改变 HIV进入人体之后对人体的免疫系统进行破坏,不但关系到T淋巴细胞的免疫反应,同时也累及到体液免疫和天然免疫应答。艾滋病的发病与机体免疫系统的状态息息相关,AIDS患者的免疫病理表现为:CD4+T淋巴细胞功能障碍、CD4+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免疫重建以及异常免疫激活[2]。CD4+T淋巴细胞数量将降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会因CD4+T淋巴细胞的破坏而增多;CD4+T淋巴细胞的产生而减少;淋巴组织被阻隔在外周血的CD4+T淋巴细胞等。CD4+T淋巴细胞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T辅助细胞1被T辅助细胞2所替代,抗原呈现为细胞功能受损,白细胞介素-2降低和对抗原反应活化能力,导致HIV/AIDS患者容易出现感染。HIV感染后肌体免疫系统被异常激活,主要为CD4+、CD8+淋巴细胞表达为CD69、CD38和HLA-DR等免疫激活标志物水平异常升高,同时与HIV血浆病毒载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同时随着疾病的进展,细胞激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3]。 2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免疫研究现状 艾滋病运用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在于能够通过辨证论治及整体调节,发挥补肾固本、益气扶正、清热解毒及活血化瘀的效果,提升机体免疫功能。现今,我国在临床上应用的中药有几十种之多,大部分具有机体免疫调节功能,例如中研一号方(艾克冲剂)、克艾可、爱康胶囊、益爱康胶囊、复方三黄散、三归片、唐草片、爱可扶正片、扶正袋泡冲剂、艾滋宁、艾滋可宁、艾乃吉I号、艾滋康、扶正排毒I、II 号等[4]。相关研究指出,这些药物可以从多个方面对机体进行免疫调节,提升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诱导干扰素生成。现今,临床研究上对于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免疫调节重点在于对T淋巴细胞功能和数量方面的研究,无法充分展现中医药免疫调节的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的特点。 3临床方面应多角度探索中医药调节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的研究 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对机体进行保护,抵抗外界病原微生物感染,发挥免疫检测功能及维持自身稳定。人体的免疫系统不仅包括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最根本的免疫系统是自我修复系统和自我净化系统,充分调动其自我修复能力和升降出入机能,这是中医祛邪致病的最根本的方法。艾滋病通过中医药治疗,目的是提升机体免疫功能,不但能够杀灭和抑制病原微生物,还能够降低病原微生物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恢复人体自身免疫平衡。人体的免疫系统相对复杂,每个环节都是密切相关的,在感染HIV后,无法估计存在的复杂性,也正是由于这种复杂情况,为中医药抗HIV/AIDS的研究提供了希望[5]。HIV感染导致CD4+T淋巴细胞水平降低,增加了条件感染的易感性,一些病毒在人体内以停止复制的形式长期存在,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够控制,但无法消除HIV,补体部分的缺陷导致体液免疫功能障碍,吞噬细胞缺陷引起大面积的细菌感染。在任何一个环节加入中药都能够改变免疫系统网络结构,打破不平衡的病理状态,促进机体良性循环发展。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时,对机体的免疫调节涉及到多个靶点、多个环节,在临床应用中应不断的找寻中医药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能客观的对免疫调节功能进行评价, 4小结 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能够提升患者的免疫功能,单纯运用T淋巴细胞亚群来对中医药治疗的特点进行评价,无法全面表达,应该不断的探索中医药临床研究价值,从多个角度来评价和研究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情况,尽最大努力改变患者免疫功能,建立多个客观评价指标,对我国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邱廷山,李学芝.益艾康胶囊治疗艾滋病的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2011,24(01):154-155 [2]苏美銮.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腹泻的研究概况[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36(04):975-976 [3]施晓玲,倪晋宝.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皮肤黏膜病变34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20(10):485-486 [4]安娇,任体莲,王春玉,等.康爱保生丸治疗艾滋病27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14(10):348-349 [5]柳克述,王红梅,钟丽明,等.中医药治疗艾滋病111例临床分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10(10):248-24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