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课堂表演实效性有感

课堂表演实效性有感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4f3344907.html,

课堂表演实效性有感

作者:朱琦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4年第05期

课堂表演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其根本目的是活化歌唱内容、动化歌唱过程、趣化歌唱形式,让学生在充满情趣、充满形象、充满情感的活动中,获得对歌唱的深切感受。

课堂表演有“据”有“序”有“效”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表演作为促进学生身心感悟歌曲的有效手段,着实风靡了一阵。不论是低年级、高年级的歌唱教学,还是欣赏教学,课堂上总少不了表演的身影。课堂热热闹闹,看似“活”了,但课却上得“飘”了,音乐课的积累、感悟、运用不到位,基本技能训练不到位,更别说音乐的“本体”了。于是,我们不禁在想:音乐课上我们究竟要不要指导学生进行表演?应该怎样来进行指导,才能使其更有效地为音乐教学服务呢?

一、演之有“据”——变“为演而演”为“有的放矢”

在歌唱教学中,课堂表演的重要目的是把全体学生带进歌唱描述的情景中去,借助表演,引导学生感悟歌曲的形象、体悟歌曲的情感,在感悟的过程中促进音乐知识的积累和内化。可见,表演只是一种手段。

例如,我在听一位教师教学《儿童团放哨歌》一课。教学这课我认为最主要抓住两点:(1)感受歌曲坚定有力的情绪及儿童团员勇敢的精神,通过感受、体验歌曲的情绪,初步了解进行曲的风格特点。(2)在感受歌曲基本情绪的基础上,能通过听、唱、动等形式有效地表现歌曲。这位教师在教完歌曲后,对学生说:“同学们,想不想做一名出色的儿童团团员啊!你看,* *和* *已当上了儿童团团员。请大家看看他们的表演。”于是,两个学生戴上老师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小军帽,拿上红缨枪,很神气地把歌曲内容表演了一遍。学生表演完之后,老师就让全班学生来模仿他们的表演。这个时候,歌曲刚刚教学结束,学生对歌曲还很不熟练,甚至还不太记得歌词,这时全班的表演,学生是顾此失彼。俨然,教师把课堂上的绝大部分学生变成了热情的观众,或观看或模仿,使课堂表演成了一种形式,为了表演而表演,有违课堂表演的根本目的。这样的课堂表演,给人的感觉只能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没有达到表演的真正目的。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歌唱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或部分学生的分析来代替学生。音乐教学应尊重个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创设宽松自主的氛围,激发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忱。《儿童团放哨歌》,最主要的是学生要能够通过坚定有力的歌声唱出儿童团员的勇敢精神,随之添加几个很精神,很干练的动作,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做到,完全用不着刻意去模仿别人的动作。放手让学生自编自演,哪怕过程稍乱一点,设计的动作稍差一点,都是非常真实自然的。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儿童团放哨歌》歌曲的情境中,走进特有的年代,更真切地感受孩子个个争当儿童团团员的那种自豪与激动的情绪中,而不是走一个“毫无目的”的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