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收稿日期】2005-03-18

【作者简介】陈兴贵(1979-),男,云南会泽人,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系助教。

【民族文化研究】

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陈兴贵

(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系,中国重庆 404000)

摘 要:多元文化教育是以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为出发点,为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的一种多种文化共同教育的途径。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应成为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多元文化教育对于促进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传承、弘扬民族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C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7X (2005)05-0030-05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内涵

多元文化教育思想的兴起,在苏联、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一些多民族国家中引起

了极大的重视,并且在实践中也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为解决这些国家内部的民族问题提供了很多的方便,使得这些国家的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得以健康和谐地发展。多元文化教育思想直接源于20世纪60年代以黑人为代表的美国民族复兴运动,其“主要的理论基础是美国的社会民族理论中的文化多元理论……文化多元理论认为,在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群体都可以保留本民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化,与此同时,他们也应融入到国家的共享语言

文化中去”[1](P39)

。美国学者班克斯(JamesA.Banks )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属于不同文化、人种、宗教、社会阶层的集团学会保持

和平与协调互相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共生。”

[1](P105)

因此多元文化教育既包括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也包括主体民族的文化。其目的在于使少数民族文化能够获得与主体民族的文化同等的地位。在多民族国家的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通过不同民族文化的学习和认识,进而达到对多种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包容,尊重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多元文化教育思想在传入中国之后,迅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在民族学、人类学、教育学领域都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我国学者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与西方国家的学者有所不同。有的学者把多元文化教育与跨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等

同,并且认为多元文化教育,“一般是指在多民族国家当中,为保障持有多种多样民族文化背景者特别是少数民族和移民的子女,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并使他们独有的民族文化及其特点受到应有的尊

重而实施的教育”[1](P105)

。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少数民族人民应该与主体民族人民享有受教育的同等权利。少数民族人民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创造主体,在少数民族人民平等享受教育权利的情况下,其创造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应成为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之一。

立足于中国现实,并结合国外学者对多元文化教育的认识,笔者认为,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从教育内容上来看,多元文化教育强调的是多种文化的教育,也就是说教育内容不仅仅是某一个民族的文化,应是多个民族文化的综合,人们不仅仅只接受一种文化(多民族国家中主体民族的文化或自己民族的文化)的教育,而是要接受不同民族文化知识的熏陶,以形成多元化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充分认识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以达到相互之间的理解、尊重和共生;二是从教育对象上来看,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种全民教育或者说是一种完全的大众化教育,一个国家内的所有人(不论性别、族群、社会地位、地域等差异)都可以接受教育,在多民族国家中不论是少数民族还是主体民族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所以,多元文化教育允许不同民族的文化共存于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并且成为每一个接受教育的人都必须学习的内容之一。从这个层面来

2005年9月

第22卷第5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 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V ol 122,N o 15Sept 12005

看,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多元文化教育若能真正实施,对于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弘扬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少数民族文化应是多元文化

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容共存的国家。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有的民族消失了,但其留下的民族文化却始终影响着后代。这些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都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民族文化的优秀内容能够成为教育的一项内容,对弘扬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重要的保障。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在美国的一些大学中像黑人研究、黑人民族史、黑人文化史等课程进入大学课堂,使学生能够重新认识黑人文化内涵,并尊重各民族的独自特征和民族情感。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都蕴涵有丰富的优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们对于塑造人的个性特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中,由于各民族的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导致了各民族在文化、社会方面存在许多事实上的不平等,表现在教育领域最为突出的就是少数民族接受教育的人口比例低,少数民族语言很少能够进入国家的学校教育体系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更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多元文化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对于我们重新审视少数民族文化的地位,真正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进步,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1通过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把少数民族文化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中,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在多民族国家中与主体民族文化取得同样的平等地位。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已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多民族国家来说,以教育为平台来传承少数民族的文化是最可行的方式。在现代国家体制下,教育已经正规化和制度化,成为人们的一种权利和义务。但是在多民族国家中,主体民族文化往往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很少将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文化纳入教育的体系中,更没有在相关的教育法规或制度中给予少数民族文化应有的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少数民族文化进入正统教育的可能性,更使人们在思想上忽略少数民族文化对多民族国家的作用和贡献。如此一来,国家在教育层面上的忽视,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在多民族国家体制中很难取得与主体民族文化相同的地位,误导人们忽视少数民族文化的存在及其重要作用,加速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流失和消亡。鉴于此,笔者认为,要想使少数民族文化真正得到有效的传承,必须在国家的教育法规或教育制度中适当将少数民族文化纳入教学体系中,让少数民族文化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取得一定的地位,成为国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换句话说就是将我们现行的单一文化教育体系变为多元文化教育体系。

当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文化教育成为多民族国家教育的形式时,其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是:少数民族文化成为国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取得与主体民族文化平等的地位。使少数民族文化能够在国家教育法规的强制下成为国民应该接受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范围超出本民族的人民,扩大到一个更大的范围即多民族国家中的所有人。这在横向上扩大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范围,保证了少数民族在众多人的认识、学习、理解下而不断得到新的发展;从纵向上看,当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国民教育的内容之一,在教育法规和制度的强制下,必将在多民族国家中成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制度,少数民族文化就能在国家教育法规和制度保障下在不同的代际之间得到传承,成为世代相传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少数民族文化成为多民族国家教育的一项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21多元文化教育承认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都有受教育的权力,使得创造少数民族文化的主体能够充分认识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增强其民族意识和多民族国家观念。

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积累、沉淀的结果。少数民族人民是各族文化创造的主体,同时也是文化的真正拥有者和实践者、传承者。少数民族文化只有得到本民族人民的普遍接受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因此对少数民族人民进行民族文化的教育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民族文化才不会脱离其创造主体而流失殆尽。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以及现实客观条件的限制,在中国境内的众多少数民族至今都没有自己的文字,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口头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民族文化的不断流失和失真,给少数民

第5期 陈兴贵: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族文化的传承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在一些民族中即使有文字,但普及程度很低,只有少部分人懂得,而这些人在一些民族中往往是具有特殊地位的人,这种语言文字的垄断导致了文化传播和传承的范围和时间极为有限。还有的民族,建国后虽然创制了文字,但没有真正使用。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许多年轻人已经渐渐的忘却了本民族的传统,对自己民族文化已经知之甚少。尤其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已成为人的社会化的一种主要途径,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现代主流文化为主体的,很少涉及少数民族的文化。孩子从小就开始接受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慢慢接受了汉族文化的熏陶,对本民族的文化渐渐淡忘,甚至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反对心理,不愿接受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日益凸现出来。

多元文化教育承认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就能够保证各民族中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都能接受教育,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当少数民族文化纳入正式教育体系中,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内容,成为人们必须接受的一项义务,这对少数民族文化来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能够使少数民族的群众能够在接受多民族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加深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民族意识增强的情况下,少数民族人民会自觉的保护、传承和弘扬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另一面,可以促使人们清楚认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明确本民族文化在多民族国家中的地位,增强人们的多民族统一观念。在对自己民族文化及其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了充分认识的前提下,人们会自觉的形成一种民族文化传承意识,并能结合现实社会的客观状况,对本民族文化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和分析,有意识的进行适当改造,发扬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扬弃改造落后的文化因素,保证民族文化的长久不衰。

31多元文化教育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其积极作用,为多民族国家的教育增添新的内容,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提供条件。

在多民族国家的教育体制里,主体民族的文化是国民教育的核心内容。这种教育模式在现代社会中已成为主流。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育内容往往出现单一化的趋势,宣扬的是主体民族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对于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往往是轻描淡写的,甚至忽略。这对弘扬或继承主体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在这种单一文化教育模式的推行下主体民族的文化始终在多民族国家中处于一种主体地位。尤其在国家意识、民族统一观念的影响之下,在单一文化教育模式的强制作用下,许多少数民族人民在接受主体文化内容熏陶的过程中,慢慢放弃自己的文化,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失去了最强有力的传承主体。这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当然对于主体民族的人民来说更是很少有接触少数民族文化的机会,对少数民族文化缺乏系统的完整的认识。在少数民族文化的创造者和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其他民族人民都不能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体的情况下,民族文化的发展就只能在自生自灭的状况下逐渐流失,直至最终被同化或消失。

在现代社会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问题不断暴露出来。在多民族国家中同样存在着许多新的问题,甚至有些问题是自身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自身的文化体系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具有极大的困难。于是人们希望能在异文化里寻找到解决的途径,在异文化的体系里加深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人类学、民族学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证实,在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里具有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和价值观念,对现代社会具有极强的启发意义,有助于我们认识人类自身的文化活动和发展历程,反思现代人类的各种行为和现象,反思主体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等等。

在多民族国家里将少数民族文化纳入国民教育内容中,对国家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为多民族国家中单一文化教育模式的改革提供思路。在单一文化教育模式里,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往往会受到主体民族文化模式的影响而呈现出单一化的趋势,个体的思维和观念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在现代这种发展速度极快的社会里,个体很难适应社会的变迁。在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里具有众多的优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对于塑造个体的人文精神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在多民族国家的教育体系里,若能有少数民族文化的一席之地,并充分发掘其中的优秀成分,作为教育的一项内容,必能使受教育者感受更多的文明熏陶,提高个体的人文修养,形成广阔的人文视野,以便应付来自于社会的各种危机和挑战。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2卷

三、多元文化教育是传承少数民族

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关键因素在于,如何让少数民族文化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和接受,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上升为主体的自觉意识,成为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主体。文化人类学家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文化传承方式,在现代文明社会,学校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主渠道。某一社会或民族的文化就是通过这种群体或个体的行为而得到代际的传承,因此文化人类学家认为,文化传承就其本质而言不仅是一个文化过程,而且更是一个教育过程。[2](P5)可以看出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尤其在今天学校教育成为主体教育的社会里,人类文化的传承重任就落到了学校教育身上。

多元文化教育作为现代的一种教育方式,其所倡导的多元文化性,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多元文化教育不仅要完成这一任务,更为重要的还应该承担其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任。从纵向上看,通过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既能够使创造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成员充分享受教育的权力,有能够使这些成员在原有民族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对自身民族的文化形成整体性、系统性、客观性的认知体系,增强对民族文化的鉴别、分析能力,自觉地扬弃民族文化中的糟粕,弘扬民族文化精华,使其代代相传。从横向上看,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能够使其他民族的成员更多地了解其历史和内涵,使全社会的人都成为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主体力量。

多元文化教育要实现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良好愿望,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必须进行适当的改革。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尝试:

1.在国家教育法规和制度中将少数民族文化纳入教育体系中,使各族人民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在多民族国家中的地位,形成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现代社会里教育已经普遍成为一国公民必须承担的义务和权利。因此在多民族国家的教育体系里应该在相应的条款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进行制度化的规定,使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具有法律保障。这样,才能保证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能够在国民教育中得到普遍的实施。尤其在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立法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对少数民族文化在多民族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明确的规定,促使人们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自觉地履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义务。

2.在各层次的教育内容中加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少数民族文化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实现传播和传承。要真正实现多元文化教育,不仅少数民族人民自身要学习,主体民族的人民也要学习,也就是说必须是全民的学习和教育。当然这种教育并非一定要成为国民教育的主体内容,是在坚持现有教育体系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少数民族文化的知识或者在现行的某一教育内容中增加更多的少数民族文化知识。这种教育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尤其是一些单一民族聚居的地区,在民族文化教育内容里应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适当加入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比如说可以在小学、中学的教育内容中适当的增加一些有关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课程,让学生对本民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以一些常识性的内容为主,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传授,通俗易懂。二是在一些非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内容更要精心设计,内容既要全面,又要高度浓缩,还要通俗易懂,具有趣味性和知识性。这对教育实施者来说具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在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在各级教育层次中都要进行,使其成为全民必须接受的一项重要内容。当然在不同层次的教育中,教学内容、深度、难度都可以有所不同。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来说更应该接受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教育,尤其是一些非本民族的教师,更要多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传授少数民族的文化知识。

3.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社会教育活动,宣传少数民族文化知识,扩大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主体的范围。在多元文化教育的视野下,任何一个人包括少数民族人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都可以参与到教育的活动中来,因此教育或者接受教育是全民的。为了扩大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范围,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共同相处,在普通民众中进行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是必要的。在现代社会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然而不同民族之间在文化上的隔阂,往往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甚至引起大的冲突。因此对普通民众进行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这是非常必要的,尤其

第5期 陈兴贵: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是在一些多民族杂居地区,这项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当然对普通群众的教育是一种不同于学校教育的社会教育,其教育形式更是要灵活多样,要充分考虑到普通群众的知识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这种教育可以采取灵活的形式,比如说举办一些各民族普遍参与的文艺活动展现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组织一些民间组织吸纳不同民族的人参与,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举办各种形式的民间活动,在活动中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也可以对一些当地知识文化较高的人进行专门的教育,请当地民族的一些人士进行本民族文化的讲解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各民族人民中形成学习少数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使各民族人民在相互了解他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加深了解,增进友谊,共同承担其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4.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进行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教育,使其成为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倡导者。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级领导干部中既有少数民族也有汉族的,既有本民族的也有其他少数民族的,因此作为地方最直接的领导者,地方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学习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尤其是自己所任职地区的民族的知识,应该成为一项基本的业务能力。从多元文化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些人同样应该接受教育,尽可能多地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常识,并自觉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尤其在现代社会里,随着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不断发展,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日益成为一种迅速改变当地社会经济状况的重要资本。许多领导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有意识地鼓励群众发展民族文化,丰富民族文化的内涵。在这种情况下,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进行适当的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和本质,增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鉴别能力,以便政府在实施相关政策过程中确保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内容能够发扬光大,并在人民中间发掘出更多的优秀文化要素。当这些领导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后,他们势必会将其作为发展地方经济和提升地方文化品位的一个重要手段,而鼓励群众进行广泛的学习和宣传,这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来说无疑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因此,各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应率先学习民族文化知识,充分认识民族文化的本质,了解民族文化的丰富内容,并主动的成为传播、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并在相关的政策、法规中重视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立法工作,在实践中以多种形式传承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

学出版社,2002.

吴永忠.略论民族教育本土化与多元文化教育[J].

民族教育研究,2003,(4).

陈月明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校本多元文化课程初探[J].民族教育研究,2004,(1).

邓艳红.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民族教育研究,2004,(5).黄宗植.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J].民族教育研究,2004,(6).

王侠.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演进[J].民族教育研究,2004,(6).

黄红霞.多元文化教育:加拿大的经验及启示[J].民族教育研究,2004,(6).

董艳.文化环境与双语教育:景颇族个案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the I nheritance of Minority Cultures

CHE N X ing-gui

(Department of E thnology,Chongqiing Three-G orge Institute,Chongqing404000,China)

Abstract:Multi-cultural education relies on the respect of different ethnic cultures,prom otes the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different eth2 nic groups and aims at carrying out a shared education for all.China is a multi-national country and its minority cultures are the important part of it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Thus,multi-cultural education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different eth2 nic groups and to the inheritance and popularization of our ethnic cultures.

K ey w ords:multi-cultural education;minority culture;inheritance

(责任编辑 杨镇圭)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2卷

《小学语文多元化识字教学研究》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多元化识字教学研究》课题研究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让学生体验到识字的快乐。”课堂无疑是学生识字的主渠道。 目前的中低段识字教学有以下特点:从课堂教学上看,学生识字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忽视学生内在的兴趣和感悟。从教学内容上看,识字内容局限于教材,没有引入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从教学形式上看,学生的主体性和交互作用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从上述三个特点看出,当前的低段识字教学还存在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这样的识字教学制约着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发展,忽视学生的心灵体验,学生对学习汉字就会缺乏浓厚的兴趣,不能进入主动识字的享受状态,识字教学的效率就低下。 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创设学习生字的情境,结合生字的语言环境、生字的构字特点,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积极参与识字、主动识字、体会识字乐趣、感悟生字本身蕴涵的人文性、艺术性,在不断的参与实践中掌握和探索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兴趣和独立识字的能力,从而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识字难,识字教学更难,连教师上公开课都避开生字不讲,觉得乏味,单调没有意义。但识字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却又是一个新的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柳斌同志在“全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交流会”上谈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从识字开始的。人生识字聪明始,成人识字率高的民族才可能是也一定会是高素质的民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觉得责任重大。在努力学习各种识字教学法之后,结合我们所运用的语文教材的特点,我们认为要在识字教学中,开启学生的情智,必须集百家之长,融自身教材于一体,为我所用,以期能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开发学生识字潜能。 二、课题现状 “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作为母语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语言实践环境与土壤。长久以来,人们认为只有在课堂上才算学习“语文”,其实,广阔的生活更应该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及专家对识字教学进行坚持不懈地研究,并形成分散识字与集中识字等多种教学流派。张田若老师的专著《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对识字及识字教学进行理论论述。新课程实施以来,崔峦老师等专家在《课程改革问答》、《新课标解读》中多处论述识字教学的变化及对策。但尚无一线教师对识字教学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和探索,并形成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体系和方法。本课题主题注重有效地将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进行识字教学,从而论证生活语文化、语文生活化等理念的可行性与可信性。 为此,我们提出了课题《小学语文多元化识字教学研究》

少数民族文化演讲稿

少数民族文化演讲稿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李世民说过:以钢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英国大诗人拜伦 也说过:最好的预言家是过去。那么,知其现在,探索 未来,让我们追溯一下民族文化、语言、文字的历史吧! 上古时期,在埃及、中国、巴比伦、印度、波斯, 农业首先得到发展。冶炼技术,使人类从青铜时代进入 铁器时代。雅典奴隶制的建立,使古希腊创造了光辉的 科学文化,古罗马,以武力征服了希腊,建立了横跨三 大洲的帝国。中国高举文明的火炬进入封建社会。 人类在地球上产生后,什么年代开始出现文化与文 化维系的人们共同体?从构建文化的生物性前提着眼, 生存于晚更新世(距今四万至一万年前)的智人,与现代人在智慧上已无质的差别了,即作为构建文化的思维能 力行为意识能力,在四万年前已经完全具备了。当代生 物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类在掌握最复杂的现代科学时, 仅仅动用人脑全部智力中的一小部份,也就是说人类智 能具有巨大的潜在可利用范围。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比 智人更早的尼安得塔人(生存于二十万年至四万年前)和早期智人(生存于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前),他们的智力虽低于现代人,但是在较大程度上动用其有限智能时,创

造出文化也是有可能性;加上早期文化适应面小,专用 性高,所需智能数量上亦相应较小这一情况,在早期智 人时代已有文化产生,并有文化维系的人们共同体产生,这是十分可能的事情。 我们明白了文化的产生这一点,读者在本文将处处 碰到文化一词,但是却不能将它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文 化相混淆。 文化这个概念的涵盖面极为广泛,内涵极为丰富。 对它的解释和定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民族学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与修订,目前倾向 于用下述定义去阐明民族学所讨论的文化,即文化是人 类为维系各个具体的社会集团(这里指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经由该集团所有成员在其世代延续中以渐次积累和 约定俗成的方式建立起来,并由后天习得而加以延续与 丰富的一个相对稳定而又独立完整的规范总和。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干1871年在他的名著《原始文化》第一章中,以简明的语言,概括地给文化下了描述性的 定义,即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作为社会一成员的人所获 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及习惯的复杂合体。 国内学者肖前、陈志良把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实质 与人的发展作统一的理解,认为文化的实质即人化。是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doc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我县是一个土家族和苗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在这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世代繁衍,相互交融。然而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秀山的发展和稳定,构建美丽和谐的新秀山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述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服饰、生活用具等等。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丧葬等。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第四,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第五,

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禁忌等。第六,节日文化,包括年节各民族特有的宗教、农事、纪念、庆典等。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少数民族传统那个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其特点是由少数民族历史上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相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受到历史上各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受到本民族内部政治发展、阶级结构的影响。因此,有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内部政治状况,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说,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具有宗教性特色的文化。在一些少数民族社会中,宗教浸入了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成为民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宗教与社会紧密结合,导致宗教社会化、宗教政治化和传统文化宗教化,是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二种是具有神灵宗法性特色的文化。第三种是以传统礼俗为主要特色的文化。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和对策 (一)现状 文化的发展变化是与新的经济制度的确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建立必然引起原有文化形态的改变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上的交流也越来越活跃,这种各民族的深入文化交流与融合是民族间在文化上的取长补短,从而更好的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而现在正在推动的城镇化进程,以及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多样化,也给少数

小学语文多元化教学浅析

小学语文多元化教学浅析 发表时间:2014-07-17T08:57:40.543Z 来源:《新疆教育》2014年第4期供稿作者:安春青 [导读]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查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河北省隆尧县山口校区安春青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查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不是为评判学生的优劣,对学生进行分等鉴定。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启发、改进、创造的功能,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和科学化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关注成功体验的开放性评价体系。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元化教学 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和重新建构的“智力观”、“教育观”。教师应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接纳、赏识学生,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这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即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直接影响教师的“学生观”和重新建构的“智力观”、“教育观”。教师应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接纳、赏识学生,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而这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1、评价内容多样化。 从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出发,改变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重学科知识系统、轻语文综合能力,重智力素质、轻态度习惯的片面性。重视对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态度进行全面评价,具体范围包括识字与写字、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等项目。这些内容,有的可以划归认知领域,有的则属于非认知领域。 认知领域的评价,要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点的测评,是要重视他们语文能力发展水平的测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内容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能力。非认知领域的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习惯、兴趣等。这些因素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动力性因素,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非认知领域评价内容有:识字与写字、阅读的态度,写作兴趣,与人合作态度,文明礼仪素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2、评价标准多样性。 评价标准是进行教学评价的衡量尺度,是教学评价得以进行的前提与依据。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受教育评价选拔淘汰目的的影响,追求一元化的价值观,使学生个性差异被抹煞,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激励功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为了优化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2.1 允许不同学生异步达标。能提前达标的学生,教师以此为基础,为他们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能力,发展特长。不能按时达到的学生,教师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帮助他们改进,实行延迟评价,使他们在接受评价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2 实施因人而异的多层评价策略。我们要尊重差异,并采取分层评价的策略,有助于每一层次的学生确立自我发展的信心,都能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和提高。 2.3多用开放式的问题测评学生。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在测评题目上不要拘泥于知识的记忆,应该让学生学习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对某个问题发表独到见解,提出自己的设计和创意。 3、评价方式多元化。 科学的评价方法是实现正确评价目的,落实全面评价内容,执引灵活评价标准的保证。如何使老师的评价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种评价方式去努力: 3.1实施分层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树立全面正确的差异观,立足学生现实存在的差异,着眼与学生发展的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课堂中分层教学、分层评价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分层测试题中注重针对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与知识的记忆、内容的理解与应用等方面进行考察。 3.2 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口头评价的直接性、快捷性、情景性、高频性等特征,为教师的价值引导和情感感染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师生间的口头评价交流,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但口头评价的随机性、无记录性等特征,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口头评价的范围与效果,它与评价的深刻性、效果的长期性的书面评价相结合,才能更大地发挥作用。书面评价时,尽量注意语言的运用,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即使不是表扬,是批评也要注意用语的委婉。 3.3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交融。教师在教学中的评价分为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即时评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习中的缺点和错误,鼓励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延时评价而是以鼓励的行为方式和语言,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提高了学生理解的深度。两者相互使用,能更好地达到评价目的。而且,教学中的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让学生参与评价,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员,将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过程,形成积极、民主的评价关系,更有利于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一个民族的根本。文化是人类从起源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独有的,宝贵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无价结晶。它是区别于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有力证据。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不断发展中把那些劣质的文化淘汰掉,留下那些优良的并可以让人继承的传统传至今天(但也有很多好的部分流失掉了)。 我国是一个多名族的多文化的团结大国。因此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容,在这些文化里有着对研究我国各个民族历史的发展情况有着不可标定的价值。对此我们每一个子民都有义务对我国遗留下来的,特有的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接,发展,创造,使之不断发展壮大。 一个民族的文化内容包括它的礼仪艺术,语言文字,手工艺术,服装文化艺术,道德宗旨以及宗教信仰等等。 我国各个省内都有一种或几种少数民族。其中少数民族较集中的地区是我国的西南地区,如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区。曾经还有特别的贵州专属少数民族文化的探索频道————多彩贵州,发现贵州。在这个节目中集中主要以黔东南地区苗侗民间族文化为主(如苗族服饰,侗族大歌,独具风格的建筑物以及他们的一些传统节日活动)。 就此我们来谈谈如何对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文化的进行传承。首先我们先来了解黔东南地区民族情况。 黔东南苗侗族自治州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其中居住着侗族,苗族,汉族,黎族,仡佬族,瑶族等33个民族,该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

81.87%,拥有全国1/3的苗族和一半的侗族人口。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发展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丰富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黔东南苗侗族自治州是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区。以侗族大歌,琵琶歌,苗族古歌,飞歌,反排木鼓舞,锦鸡舞,芦笙舞为代表的民族歌舞,以苗族吊脚楼,侗族鼓楼,风雨桥为代表的民居建筑,以刺绣,蜡染,苗族银饰为代表的民族服饰,以酸汤鱼,羊瘪为代表的特色饮食等名扬中外,令人叹为观止。 在国家和贵州首批非物质文化名录中黔东南鸡占有16项和40项,是我国民族民间抢救,挖掘,保护,和开发的重要区域。黔东南自然生态,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原貌的历史遗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自然保护区之一,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列为全球十八个少数民族保护圈之一,是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与教学资源富饶之州。 为了能让这些传统优良文化得到遗存和发展,所以我们要为之遗存和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定保护措施和传承方法。其中在这里主要说的是如何对黔东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传承---传,传递,这里传授的意思。承,托着,接着,拿着,这里是继承的意思。传承,泛指对某某学问、技艺、教义等在师徒间的传授和继承的过程)。 一就该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而言,要使之能够长存,不被我们所谓的“汉化”保留其独特的风格,我们就有必要把它当做一种义务来对待,如人们的教育义务,即我们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对之重视并呼吁人们要保护好它的独特艺术性,他还需要有关部门在经济,制度等方面对之有所支持。主要的方法是国家相关部门可以根据相关要求在少数民族文化气息比较浓厚地区建立或创办一些主要以发展某些比较独特的少数民族服饰学校,要求的地地道道该种民族(可以是少年,成年人,或一些比较年长

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7多元文化多样魅力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导学案 备课人:科目:道德与法治课时:2 课题;7多元文化多样魅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状况的了解,感悟多元文化的魅力,了解多彩世界的文化。 2.感受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魅力。 3.学习用比较、发展的眼光研究和看待事物从而培养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增强尊重不同文化差异的意识,理解中国文化为什么要走向世界? 2.理解各种文化是平等,得如何更好的处理文化不同带来的尴尬、矛盾或者冲突。 自主学习: 1.人类居住的地球,约()的面积被海洋覆盖。陆地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 ),但却是人类生息繁衍的地方。 2.陆地表面()( )。有连绵起伏的(),有低洼的();有宽广的(),有低平的()… 3.在地球上,我们可以欣赏到神秘的()、壮美的()、寂寥的()、坦荡的()、幽深的()、汹涌的()、柔美的())等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这些景观是不同()的显著标记。 4.( )树木稀少,成群的野生动物在草原上游荡( )非常干燥几乎没有植被,地广人稀。世界最大的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中下游,那里地势低平。( )终年白雪覆盖,气温非常低。 5.“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万里不同情。”在各具特色的()中,人类创出( )( )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6.豪放的苏格兰凯利舞)是苏格兰高地的象征。( )和()被称为夏威夷的两大特征。 7.拉丁美洲令人着迷的舞蹈( )( )()()等除了受()影响外,还深变非洲、欧洲文化影响,是一种()。 8.中国西南地区()优美( )丰富,有些少数民族舞蹈以仿( )( )( )( )为主,再现了( )”的民族文化特色。 9.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交往中形成的(),也是()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是约定成俗的,我们用它来表示()。不同的文化会有()10.( )是许多国家人们见面时最常见的礼节。在泰国,人们( )的姿势,头向前倾( )关系比较亲近的欧洲人打招呼的方式是( )。欧洲、美国在迎送宾客和朋友时流行( )其他地区和国家也有行此礼的。 11.()作为一种文化,适应于各地()的要求,与()融为一体,也是不同( )不同( )不同()的反映。 12.在东南亚和南亚各国,气候炎热,人们居住在(栏式房屋里,既( )。在非洲草原上,人们用牛粪、泥土建造“()。在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上,牧民居住在()和()都很方便的(蒙古包。 13.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世界各地的人们有了更多的( )和( ),增进了不同( )和( )的理解。同时,( )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特色有更深入的( ),有助于不同文化( ),( ) 14.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间的( )( )。来自不同( )的人们之间常常会因为( )而出现尴尬,甚至出现( )对此,我们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 杨建新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结构的分类 国内外对文化结构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结构的讨论,众说纷纭。我国民族学界有代表性的著作对民族文化结构的分类,由早期一般主张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二分法,发展为主张民族文化分为3个方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的三分法,进而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结构划分为基础结构(包括生态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价值结构,又根据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功能把民族传统文化分为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民间传承文化、科技知识工艺文化、信仰崇尚文化、节日文化6个门类。 对少数民族文化结构众多的分类,反映出少数民族文化结构的复杂性。实际上精神文化总是要体现、依托、主导着物质文化,而物质文化总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各种文化因素确实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就文化诸因素的形态、功能、作用、性质来说,又不完全一样,而且确实是可以区分的。把民族文化的诸因素仅仅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类,过于简单,实际上很多文化因素的内容是综合的。如宗教这个文化因素,如果仅从信仰和有神论角度,可以把它看做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即精神文化。但实际上,宗教并不简单地只是意识形态问题,而是既包括了人们的认识、信仰方面的问题,也包括了活动场所、制度规范、人员构成、各种仪式等等许多方面的问题。再如语言这个文化因素,一般将其归入精神文化,这种划分也显得牵强,因为语言并非一般精神文化,它以语音显示其存在,又是一种社会交流工具和符号系统,并无一般精神文化的阶级属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也不应将其完全和仅仅归属于精神文化范围。 至于有的学者将少数民族文化诸因素分为基础结构和价值结构两部分,虽有可取之处,但在很大程度上又会把产生文化这种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的某些因素,如社会经济形态、自然生态环境等与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因素混同起来,使一部分明显属于非文化性质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因素,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哪怕是用文化的“基础结构”、“生态结构”、“经济结构”的概念,也有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即文化产生的基础与文化本身相混之嫌,使读者分不清产生人类文化的物质基础和反映这种基础的、由人创造出的文化因素之间本质的差别和因果关系。 文化因素和文化因素之间也并非都在一个层次,某部分文化因素可能对另一部分的文化因素有较大影响,如思想意识、价值标准等对许多文化因素的发展变化都起重大作用。此外,如一个民族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对其它文化部分,一个民族文化中的主导文化对民族文化中的其它部分等,也都会发生很强烈的影响。

浅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浅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一个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1、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述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服饰、生活用具等等。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丧葬等。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第四,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第五,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禁忌等。第六,节日文化,包括年节各民族特有的宗教、农事、纪念、庆典等。 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少数民族传统那个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其特点是由少数民族历史上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相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受到历史上各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受到本民族内部政治发展、阶级结构的影响。因此,有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内部政治状况,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说,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具有宗教性特色的文化。在一些少数民族社会中,宗教浸入了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成为民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宗教与社会紧密结合,导致宗教社会化、宗教政治化和传统文化宗教化,是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二种是具有神灵宗法性特色的文化。第三种是以传统礼俗为主要特色的文化。 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 从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类型入手,可以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4个方面来探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 (1)物质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一提到“物质文化”,人们不约而同地都会想到表现在器物中的人类的创造和文化信息。在这些器物中反映出了少数民族的创造、意识和心理信息,因此它们虽然是物质、是器物,但又都是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文化。

当前民族文化传承面临挑战及对策

土投入到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有人迷失了,有人忘记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以此为契机,推出以民族文化、民俗旅游为主要特色的旅游项目,在有的省份、有的地区更是将民族文化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但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满足游客好奇的心理,民族文化旅游往往忽视了民族文化的精髓,甚至有些项目与民族文化内涵背道而驰,从而导致民族文化失去了许多原滋原味的元素。 改革开放带来的挑战首先,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流行文化、都市文化进入民族地区,很多民族地区的年轻人对都市文化、流行文化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再加上近年来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近距离的接触流行文化、都市文化,淡化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这样的结果便是民族文化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不断流失,许多重要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急功近利的开发手段也加剧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破坏与流失。其次,文化体制改革既使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

承带来了生机,同时也带来极大的困难。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的绝大多数文化团体,在管理体制上进行了深度的改革,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打破大锅饭,有的自找发展门道,有的解体了,民族文化艺人自找活路,分散各方;年轻人对流行文化的关注度远远超过了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度,许多民间技艺无法传承。最后,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同化的步伐也在加快,主要表现:语言上,部分少数民族年轻人不会讲民族语言;建筑风格上,砖混结构的房子逐渐代替了原来具有民族特色的楼房;服饰上,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逐渐被汉族服饰所取代等。 上述表明,在现代化进程加快、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三大浪潮的冲击下,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及其严峻的挑战,如何迎接挑战,采取积极的应对举措是当务之急。 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对策在中国文化发展繁荣来临之际,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其重要内容。而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果离开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将会残缺不全。因此,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应该树立科学的文化传承观,建立家庭、社区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共同推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多元文化 多样魅力》第二课时练习试题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多元文化多样魅力》练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6分) 1、在__________和互联网时代,世界各地的人们有了更多的__________,增进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__________。 2、__________使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特色有更深入的理解,有助于不同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间的接触与交往日益频繁。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之间常常会因为不了解对方的__________而出现尴尬,甚至出现__________。 4、各种文化都是__________。我们在认同自己文化的同时,应以包容、__________对待不同于我们的文化,__________。 5、在文化交流中,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要__________,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__________。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不同的文化之间可以友好相处,基本上不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2、面对不同的文化,我们应该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对待不同于我们的文化,求同存异。() 3、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4、文化是不平等的,有优劣之分。() 5、我们应该尊重文化差异,善于虚心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长处。() 三、简答题。 1、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时,为什么会出现矛盾和冲突呢?(10分) 【答案】 一、填空题。 1、经济全球化交流和文化的交融理解 2、文化交融取长补短共存共荣 3、文化矛盾和冲突 4、开放的态度求同存异 5、和平相处繁荣 二、判断题。 ×√××√ 三、简答题

1、(1)、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间的接触与交往日益频繁。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之间常常会因为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而出现尴尬,甚至出现矛盾和冲突。 (2)、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会有不同的待人处事的方式。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遇时,人们往往会从自身的文化视角、用自己的价值观来理解和判断事物,有时会导致彼此的误解和冲突。

如何理解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理解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彩绚丽,每一个民族不论大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 中华各民族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华文化就在中国大地上呈现出多元区域性发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趋势。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东北的红山文化、西北的马家窑文化,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辐射其他区域,汇聚一起,共同点燃了中华文明之火。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夏商周三代,实际上是华夏与周边众多民族共同组成的部落联盟。历史典籍和考古资料都可以证明,华夏民族是由炎黄部族集团为主源,以周边不同部族为支源融合形成的民族共同体,从一开始就具有极大的多源性、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多元性的统一,既是多民族国家的构成方式,也是中华文化的内在特征。20世纪80年代,一首“龙的传人”唱响了大江南北,华夏儿女无论身在何方,都自认是龙的传人。而龙作为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正是在早期多个部落、氏族的交融碰撞中,由不同氏族的图腾融合而成的。龙,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不断增强了中华文化的活力和影响力。少数民族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巨大,回鹘诗人坎曼尔曾作诗说“古来汉人为我师”;而汉族则有“回鹘衣装回鹘马”的现象,从战国时代就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后来黄道婆向黎族人民学习织锦技术。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始终贯穿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在长期的民族文化交往中,少数民族不仅给汉族带来了胡琴、胡瓜、大宛马等看得见的物质成果,更主要的,他们为长期生活在农耕文化状态下的汉族人民增加了一种锐意进取的开拓意识和兼容博纳的文化胸襟,使汉民族的民族性格不断得到丰富与升华。正是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新鲜注入,中华文化才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特别是每一次民族大融合之后,便会迎来中华文化的空前发展,从而造就了宏阔豪迈的“秦汉雄风”、雍容大度的“盛唐气象”、强健有为的“康乾盛世”,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几个辉煌时期。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瑰宝,它们与汉族文化交相辉映,共同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各民族文化各有优点和特色。比如,汉族书面文学很发达,文献典籍很丰富,而一些少数民族口头文学在某些方面超过汉族。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王传》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我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其长度超过世界上任何史诗,这是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重要贡献。目前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超过80种。演唱艺术就有几十种,舞蹈艺术有数百种。维吾尔族、朝鲜族、傣族等民族的舞蹈,以其鲜明的特点、优美的舞姿,成为我国艺术舞台的常见节目。笛子、大胡、二胡、琵琶等最早源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乐器,至今仍然是我国民族乐器不可或缺的常见乐器。雄伟的布达拉宫、美丽神奇的丽江古城成为中华建筑的杰出代表。纳西族创制的东巴文,是世界上最完整、沿用时间最长的象形文字,与甲骨文并称为我国两大古文字珍品。这些少数民族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盛开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也是中华各族人民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的独特贡献。 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统一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特性,也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一个民族的根本。文化是人类从起源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独有的,宝贵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无价结晶。它是区别于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有力证据。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不断发展中把那些劣质的文化淘汰掉,留下那些优良的并可以让人继承的传统传至今天(但也有很多好的部分流失掉了)。 我国是一个多名族的多文化的团结大国。因此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容,在这些文化里有着对研究我国各个民族历史的发展情况有着不可标定的价值。对此我们每一个子民都有义务对我国遗留下来的,特有的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接,发展,创造,使之不断发展壮大。 一个民族的文化内容包括它的礼仪艺术,语言文字,手工艺术,服装文化艺术,道德宗旨以及宗教信仰等等。 我国各个省内都有一种或几种少数民族。其中少数民族较集中的地区是我国的西南地区,如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区。曾经还有特别的贵州专属少数民族文化的探索频道————多彩贵州,发现贵州。在这个节目中集中主要以黔东南地区苗侗民间族文化为主(如苗族服饰,侗族大歌,独具风格的建筑物以及他们的一些传统节日活动)。 就此我们来谈谈如何对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文化的进行传承。首先我们先来了解黔东南地区民族情况。 黔东南苗侗族自治州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其中居住着侗族,苗族,汉族,黎族,仡佬族,瑶族等33个民族,该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拥有全国1/3的苗族和一半的侗族人口。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发展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丰富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黔东南苗侗族自治州是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区。以侗族大歌,琵琶歌,苗族古歌,飞歌,反排木鼓舞,锦鸡舞,芦笙舞为代表的民族歌舞,以苗族吊脚楼,侗族鼓楼,风雨桥为代表

小学语文多元化式识字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多元化式识字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摘要:识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针对新教材识字量大,多认少写,认写分开,尽早阅读的特点,我们总 结了一线教师的识字教学经验,进行低年级多元化识字教学研究,提出 识字教学应以生为本,以社会生活为源头活水,把握识字规律,拓展识 字途径,构建开放式识字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开放式识字教学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掌握汉字是小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 础,培养读写能力,识字是前提。国家督学柳斌指出: "真正要把小学 抓好,还要从识字教学抓起。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在教学目的中明确 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 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可见字词教学是基础教育语文教学中最重要 的一项内容。怎样化难为易,有效地提高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效果,探求 出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识字质量的方法,使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 是我们现在急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校语文教师对识字教学方法进行孜孜探求,取得了可 喜的成果,识字教学流派纷呈:集中识字、标音识字、注音识字、部件 识字、分散识字、韵语识字、字理识字、字族文识字、快速循环识字、 成群分级识字、听读识字、本音识字 ,, 识字教学的方法更是层出不穷:换偏旁识字法;拆字识字法;情 境识字法;趣味识字法;无 意识字法;形象识字法 ,, 但这些流派、方法都是建立在为教师"教"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真正从 "学"的角度,从学生独立自主识字的目 标去建构。即使有些是学习识字的方法,但由于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 而有意识的识字学习方法的指导,加之方法多而无序,全而不精,

为什么说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为什么说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答: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彩绚丽,每一个民族不论大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 中华各民族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华文化就在中国大地上呈现出多元区域性发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趋势。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东北的红山文化、西北的马家窑文化,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辐射、汇聚共同点燃了中华文明之火。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夏商周三代,实际上是华夏与周边众多民族共同组成的部落联盟。历史典籍和考古资料都可以证明,华夏民族是由炎黄部族集团为主源,以周边不同部族为支源融合形成的民族共同体,从一开始就具有极大的多源性、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多元性的统一,既是多民族国家的构成方式,也是中华文化的内在特征。上世纪80年代,一首"龙的传人"唱响了大江南北,华夏儿女无论身在何方,都自认是龙的传人。而龙作为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正是在早期多个部落、氏族的交融碰撞中,由不同氏族的图腾融合而成的。龙,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不断增强了中华文化的活力和影响力。少数民族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巨大,回鹘诗人坎曼尔曾作诗说:"古来汉人为我师;而汉族则有"回鹘衣装回鹘马"的现象,从战国时代就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后来黄道婆向黎族人民学习织锦技术。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始终贯穿中华文化的形

基层反映: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亟需政策扶持和鼓励

基层反映: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亟需政策扶持和鼓励 今天,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基层反映:净水器高速发展带来诸多乱象损害消费者权益亟需重视》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 随着人们对饮水质量的重视,净水器产业随之走红并呈爆发式增长。据统计,我国净水器市场约有5000 亿规模,近年来每年以40%左右的速度增长,目前销售额约300 多亿元人民币。然而,在该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行业乱象也不断显现。 一是厂家鱼龙混杂。由于净水器行业发展前景好、市场空间大,且相比传统家电的低毛利,该行业毛利率超过50%,导致许多无专业设计、未取得卫生许可批件的小型企业也纷纷投资生产净水器。据调查,中国饮水电器产业已经发展到3000 多家生产企业,但经过有关部门许可批件的只有1500 家。国家卫生部曾经对家用净水器市场进行抽检,其公开发布的公告显示,11 种净水产品被查出砷超标等严重质量问题。 二是产品胡乱定价。产品品牌杂乱,价格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甚至有些同一品牌功能价格却相差甚远。据调查,在淘宝网上搜索“净水器”,品牌多达64 种共七万多件商品,价格更是从十几元钱的水龙头净水器到几万元的“离子水机、电解水机”。浙江** 一家专门卖净水设备的门店店主介绍,该店一款进口品牌的前置过滤器价格为1399元,而国产某品牌的价格却只有399 元,两则都能达到净水效果。而同样的产品,在另一家门店则卖530 元和1600 元;在京东商城上,只卖397 元和1299元,价格差别较大。 三是标准各自为政。虽然净水器行业已经先后出台了多个行业规范,但强制性国标却迟迟没有出台,这也是造成当前净水器市场乱象的根源。据调查,现在厂商间的净水器净化标准也各不相同,有的宣传美国国家卫生基金会NSF/ANS16标准 证书,有的标注日本上水道认证,有的标识为卫生部《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 法》标准等。据我国食品安全专家董金狮表示,由于净水器市场标准各自为政,很多企业生产出来的设备,经其净水设备处理过的水质量、安全指标等难以判断,同时也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建议政府加快出台净水器行业国家标准,严厉打击不法商家,取缔不合格产品。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题目: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学校:南开大学 学院: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专业:公共管理(MPA) 指导老师:高永久 学号: 2220090459 姓名:王海岩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在民族发展历程中积累形成的一种精神,它能形象、具体、真实地反映在这个民族发展历史过程中的思想感情、心理特点、民族特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甚至丧失。如果不能很好地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会对民族关系造成不良的影响。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1、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述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服饰、生活用具等等。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丧葬等。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第四,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第五,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禁忌等。第六,节日文化,包括年节各民族特有的宗教、农事、纪念、庆典等。 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少数民族传统那个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其特点是由少数民族历史上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相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受到历史上各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受到本民族内部政治发展、阶级结构的影响。因此,有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内部政治状况,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说,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具有宗教性特色的文化。在一些少数民族社会中,宗教浸入了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成为民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宗教与社会紧密结合,导致宗教社会化、宗教政治化和传统文化宗教化,是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二种是具有神灵宗法性特色的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