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流动人口子女心理主要教育问题及对策

流动人口子女心理主要教育问题及对策

流动人口子女心理主要教育问题及对策
流动人口子女心理主要教育问题及对策

流动人口地区的子女心理问题及主要教育对策

近几年来,许多城区各学校学额爆满,增加的学生大部分系外地户口。由此引起的流动人口子女心理主要教育问题已受到社会和教育部门的关注。学校地处市城区中心,据统计,流动人口子女占全校学生数的45%,近两年,每年接收流动人口子女达90余人。调查发现,流动人口子女家庭经济收入偏低,家庭教育滞后,子女学习存在差距,行为习惯偏差。从而导致流动人口子女存在自我认同感偏低、理想状况较差、人际关系紧张、行为习惯偏差法纪意识淡漠等心理问题。关注流动人口子女心理状况,并采取相应对策已成为学校当前的重要课题。

一、在人文关怀中培养孩子主体人格。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收入偏低,父母忙于生计,且多为农村人口,平时缺乏有效管教,大部分行为习惯不容乐观,如乱丢垃圾,破坏绿化,损坏公物,顺手牵羊等,喜欢在地上摸、爬、滚,课间追跑打闹,个人卫生习惯也不太好,缺乏集体荣誉感,自律性较差,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容易与同学发生争执。在校外没有了老师的约束,更是变本加厉,经常在学校周边也事生非,不时接到友邻单位或家长的投诉。由于这些孩子主体人格的缺乏,不少班主任尽管花了不少心血,但教育效果不甚明显。对流动人口子女的这些特点,学校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教育好。

1、加强教师社会责任感教育。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和本地子女教

育同等重要,更需要教师担当起社会责任,学校要求教师优先走访流动人口子女家庭,切身体验这些家庭的独特之处,有的深受震撼。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使教师心中无歧视,有关爱,努力创设师生平等交流,共同进步的氛围。同时将需要特殊帮助的流动人口子女落实到每一位教师,从行为习惯,社会交往,学习成绩等方面给于帮助,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性

2、将流动人口子女的养成教育落到实处。首先是教化引导,自觉而为。发挥学校德育工作主阵地作用,因地制宜,利用每周的班队会、思品课、升旗仪式,开展“讲文明、讲道德、讲卫生’的系列活动,“建设美丽浏阳,打造幸福家园”的签名宣誓活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将《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引入课堂,传承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精髓和先哲圣贤的谆谆教诲。其次是生活、行为习惯将的培养:一是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孩子掌握好一些卫生基本常识,搞好个人卫生,防止病从口入,教育孩子不要到无证摊贩上购买“三无”食品吃;注重保持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不在校内外乱丢果皮纸屑、包装袋等。二是较强安全习惯及自我保护能力。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放学时学生直接排队回家,不要在校门口扎堆。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不要追跑打闹,等等。三是养成讲文明有礼貌的习惯,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遇见师长主动问好,从小学会关心人、体贴人,做有素养的现代文明人。

3、坚持“只要有进步就是成功”的理念。好的教育不单是向孩子传授具体的知识技能,而是唤醒他的潜力,生命力以及价值感,让

学习成为生命深处的自我需要,获得生生不息的原动力,孩子的心灵会怎样,是父母和老师每一句话每一件事塑造出来的,教师要注重维护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一是淡化孩子的缺点,强化优点,讲究批评艺术,最好是批评一次,表扬三次,这样孩子更容易改正缺点,心情愉快。二是对孩子一些弱点或可笑的错误,在友善的关爱中加以提醒。三是找准突破点,不要因小而不为,也不要试图一口吃成胖子,更不要把目标定得老高,老师应持“只要进步就是成功”的态度,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优势,进而将优势发扬光大而成功。当然,有时要适时打掉他的自负,表扬之后不忘提醒,沾沾自喜的时候泼点凉水。

二、在家、校互动中搭建一座温馨的桥。

流动人口子女的父母有的把孩子寄在老师家或亲戚家,忽视了亲情沟通和孩子的心理需要,有的教育观念滞后,缺乏有效地教育方法,忽视了孩子行为习惯的以及劳动实践锻炼的机会,导致了孩子人格某些方面的缺陷。构建家校共育平台显得犹为重要育紧迫。

1、充分发挥家长委员的作用。适时召开家长委员会议和家长会,广泛征求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家长对学校满意度问卷调查,对意见和建议及调查情况进行认真统计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师生关系。

2、建立日常联系机制,如设立“家校联系册”,重视发挥教师家访、短信平台、电话,致家长公开信等多种形式的沟通交流作用。

3、传统方式与网络方式相结合。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的工作是繁琐的,有很多事情需要和家长及时沟通和交流。除以上提到的方

式之外,班主任还可以设立QQ群,开辟博客等,实现家长、老师随时随地了解孩子校内外各方面的情况,相互交流思想,共同探讨教育方法。

三、在因材施教中注入奋发的动力。

流动人口子女所处的生长环境、家庭背景、教育条件与本地学生有较大差别,如居无定所,基础薄弱,教材不同,语言不通,学习习惯较差等,导致这些孩子理想状况较差,没有更高的要求,缺乏奋发的动力。这些客观问题有的是学校一时无法解决的,但学校应针对流动人口子女的这些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1、缩小差距。流动人口子女很多是插班而来,在学习基础,行为习惯方面有较大差距,需要教师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不要求把每个孩子培养成精英,但要夯实每个孩子的基础,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尽可能地缩小差距。

2、矫正习惯。“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让孩子终身受益,要求教师有十二分的爱心和耐心,从如何预习,学会听课,怎样做作业等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有的可适当降低要求,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

3、激发兴趣。兴趣倾向是志向的前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一件事情或工作如果有兴趣,简直是一种享受。孩子的学习更是这样,当他有兴趣时会学的津津有味。但孩子们学习兴趣常常是不稳定的,需要老师的引导或强化,在生活中我们要想办法让孩子快乐,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最好能富有一定的幽默感,以化解郁结在胸的怒气和

郁闷,把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乐观的情绪。要注意留心孩子的表情,了解孩子有什么需要排解的。应该允许他表达,当教育充满乐趣时,才会更加有效,当我们教育孩子时,如果我们及孩子都没感到高兴,那我们肯定做错什么。

四、在活动体验中点亮引领前进的灯。

针对流动人口子女普遍胆小、自卑的特点,多开展一些校园文体活动,特别是一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多交流,多锻炼、多体验。如每年举行体育节和科技艺术节,春秋游活动,跳蚤市场义卖活动,“今天我当家”值日活动,等等,我校排练反映流动人口子女学习生活的“给我一缕阳光”的校园剧,学生积极参与,深受教育,并获长沙市艺术节第一名。“感恩,我们要行动”,让学生充分了解父母亲对家庭的付出,对自己的关爱,体验到浓浓的亲情,让学生学会感动,学会感恩。同时,多开展一些应急疏散演习之类的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安全自我保护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精彩而有意义的活动就像一盏明灯,引领学生前进的道路,让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档】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精选word文档 (13页)

【参考文档】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精选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简单修改即可使用,推荐下载! ==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我从小是没有哥哥弟弟的,家里面清一色的女孩子,所以每当听别人谈起自己的哥哥、弟弟时,内心又是羡慕,又是妒忌。高一的时候,我意外地有了一个弟弟,这着实让我兴奋了好一阵子。这个弟弟其实只是我父亲朋友的儿子。父亲的朋友是浙江温州人,在上海从商。由于没有本地户口的流动人口子女是无法在上海正规学校正式注册入学就读的,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获得良好的教育,于是他拜托我父亲把他的儿子公证为自己的干儿子,从而获得担保,以此来取得进入上海名牌学校的“敲门砖”。就是从那时起,我的心中埋下了对上海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体制不公正问题的怀疑的种子。 此后又亲眼目睹了父亲的一些来沪工作的外国朋友为自己子女的教育奔波忙碌、四处求人的辛酸苦楚,于是对上海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不公正问题又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但真正触动我去进一步深入对这样一种社会不公正现象的调查和探讨的,是一次偶然的支教的经历。 虽然曾经有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过支教对象的情况,可真正目睹和经历了却依旧带给我深深的震撼。 那是一个用小小一块不足百平方米的空地作为操场,有着十几个如同防空洞一般晦暗拥挤的教室和明媚笑容的学生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坐落在曲折的小径深处,和周围林林总总的房屋混杂在一起,一点儿也不起眼。 走进一个高年级教室,发现大伙儿围坐在一起,各个手里捏着牌,凑近一看,竟然是“斗地主”。在场的老师很尴尬地向我们解释说,由于近期操场维修的缘故,下课以后就不允许学生去操场活动,但打牌这样的事学校是明令禁止的。我们佯做理解状,内心却忍不住犯嘀咕:这些学生的课余生活竟是如此低俗而单调,社会上的低级趣味竟是如此猖狂地侵蚀着他们的校园文化。 上课铃响了以后不多时,一个其他班级的同学冲进我们所在的教室,慌慌张张地对我们身边的教导主任说,老师,教室里没人上课,同学们乱作一团,现在怎么办?教导主任显出为难的样子说,老师不在,我也没辙啊,你让大家先自习吧。小小一件事,却反映出学校管理体制的松散,让人忍不住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前途捏一把冷汗。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背景分析

第30卷第3期教学研究V ol.30No.32007年5月 Research in Teaching May 2007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所衍生的子问题。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政策闸门松动之后,农村劳动力外流如潮水之势奔涌不息。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已达1.14亿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3%,其中举家在外务工的劳动力2430万人,随同父母进入城市6至14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约有643万人[1]。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流动儿童在城市并未受到与城市儿童同等的义务教育待遇。2003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儿童中心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公布的中国流动儿童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儿童的失学率达9.3%。在已入学儿童中,有半数不能及时入学,“超龄”上学现象严重,近20%的9周岁的孩子还只上一二年级,13、14周岁在小学就读的占相应年龄流动儿童的31%和10%。在9个被调查的城市中,近20%的流动儿童无法进入当地公立学校学习,6周岁流动儿童未入学的比例达46.9%[2]。而已入学流动儿童中有不少因家庭贫困难以维持学业。与被父母带进城市接受教育的流动儿童相对的是规模更大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缺位造成了一系列心理、性格、情感、学习、安全等问题。 从世界人口流动的大图景看,近现代人口流动是与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轨迹交织在一起的。自19世纪60年代英国产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开始先后迈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农村人口大量 [收稿日期]2006-10-31 [作者简介] 华灵燕(1983-),女,安徽潜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 涌入城市,各种矛盾和冲突被压缩在很短的时间 内。而在“世界历史”背景下,对于像中国这样“外生后发”型发展中国家来说,困难还不止于此。就教育领域而言,工业化、城市化“内生先发”型国家的社会转型与公立学校运动,和义务教育体制的形成和确立是同步发生的[3]。而今天我国的城市化需要面对的不仅是数量骤然增加的流动人口及其子女,而且还有如何打破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和业已形成的城乡二元教育体制。这是我们审视和思考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基础教育问题时必须直面的社会历史背景。 1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乡城人口流动及流动人口子女 1.1“外生后发”型工业化、城市化与人口流动的 制度安排从历史上看,我国走的是“外生后发”型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所谓“外生后发”型工业化、城市化是指我国近代工业化以“外发型”的非自然模式为主导,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新中国成立后,在内忧外患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中央政府凭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权优势,实行一系列强制性的制度安排来支撑,主要包括:建立一种不依赖市场机制的资源分配制度和高强度积累制度;大幅度降低重工业发展成本的制度。具体到经济要素流动方面主要有:“统购统销”的农产品流通制度,利用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实现农业服从工业,农村服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背景分析 华灵燕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流动所衍生的子问题。我国“外发后生”型工业化、城市化引发的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的边缘地位和业已形成的城乡二元教育体制是审视和思考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时必须直面的社会背景。 [关键词]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背景。 [中图分类号] G40-05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07)03-0207-04

【开题报告】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

开题报告 社会工作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选题背景: 笔者之所以选这个题目,归因于流动人口是城市建设中重要的力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得这一阶层越来越受瞩目,随之而来,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也不断凸显。流动人口子女在教育环境和教育师资等方面存在着众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严重影响到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正常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笔者发现虽然我国义务教育已经走过近二十年的历史,但是流动人口子女这一特殊群体却受到忽视,甚至在一段时间成为义务教育的真空地带。这让笔者有兴趣去了解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现状并对如何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统一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思考。 选题意义: 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城是伴随着世界罕见规模的人口迁移而推进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城的不断扩大,进城务工农民工规模持续扩大,其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由过去分散的“单身外出”方式转变为“举家迁移”,出现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据2008年度人力资源和和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2,542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2006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7》已指出,中国流动人口已达到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人口与劳动力统计资料显示,过去十年来,流动劳动力中已婚人口比例呈迅速上升趋势,已达75.3%,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6-14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约有643万。夫妻二人携子女在城市打工已经成为当前流动人口的生存常态,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变的日益突出。 近年来,在社会各界和政府的努力下,情形有了明显好转,但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流动人口子女不能适龄入学及失学问题严重。国务院妇女儿童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流动儿童中一直为上学者占6.85%,失学者占2.45%,合计失学率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学习困难的现状考察、原因分析和对策出路 班级:信管11-02班 姓名:王翔云 学号:201144070226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学习困难的现状考察、原因分析和对策出路 班级:信管11-02班姓名:王翔云学号:201144070226 [摘要] 据统计,2010年,我国有2.11亿流动人口,其中未成年人占33.6﹪,其中,大约有14﹪的未成年。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在2010年11月发布的《中国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称:全国有流动儿童近2000万,一直未上学的占6.85%,辍学者占 2.45%,合计9.3%8—14岁流动儿童失学者占15.4%12—14岁流动儿童中,超过60%已经工作。流动人口子女理应获得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他们虽然“同在蓝天下”,却因种种原因,在实际上无法享有同等的义务教育权利。 [关键词] 城市流动人口义务教育权利不平等 [正文] 据统计,2010年,我国有2.11亿流动人口,其中未成年人占33.6﹪,其中,大约有14﹪的未成年。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在2010年11月发布的《中国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称:全国有流动儿童近2000万,一直未上学的占6.85%,辍学者占 2.45%,合计9.3%8—14岁流动儿童失学者占15.4%12—14岁流动儿童中,超过60%已经工作。流动人口子女理应获得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他们虽然“同在蓝天下”,却因种种原因,在实际上无法享有同等的义务教育权利。他们经常面临着无学可上的困境。人们担忧,这将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群孩子,生活在城市边缘,但也许将成为这座城市未来的主人公。他们的命运、心态与受教育程度,理应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流动人口子女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理应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4条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第5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他们的教育权利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损害。 1.入学机会的不平等 《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在《普及入学机会并促进平等》中指出:应该向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提供基础教育。 事实上,流动人口子女无法享有平等的入学机会。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是目前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方式,他们有“机会”享受到流入地公办学校提供的教育条件,但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交纳一定数量的“借读费”或“赞助费”等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流动人口子女须交纳的教育费包括三部分:学杂费、赞助费和借读费。而且有时交钱也未必有学上。因此,公立中小学规定的高额借读费和赞助费成为许多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拦路虎”。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典型案例

庭教育典型案例 东胜区新世纪学校 一、开展工作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流动”的现象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于是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倍受党和国家的重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12条中提出“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因此,处于弱势地位的外来民工子女教育,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为响应国家的政策,切实做好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工作,我校迅速成立家长学校,积极应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工作。 二、学校具体情况 1. 近年来,我校的学生的情况越来越复杂。务工和个体子女占到越来越大的比例,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管理自己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子女的身心受到众多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从家庭中月收入情况看,月收入2000元以上学生家庭只有18.8%,由于收入水平偏低,这决定了他们不能为其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我校有较好学习条件者只占33%,流动人口中有80%的学生和父母住在租的很小的出租房内,没有专门的学习空间,缺乏必要的学习资料;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65%以上家长文化水平在初中及以下,其中还有部分家长为文盲,只有23%左右的家长达到高中水平,8.9%左右的家长达到大专以上水平,因此,绝大多数流动人口家庭不能在学习及心理上给予子女必要而科学的家庭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在流动人口子女成长过程中,学校将不得不承担着着比常住人口子女学校更为突出、艰巨而重要的教育任务。 2.由于家庭教育观念陈旧,家庭教育知识匮乏,家庭教育氛围缺失,家庭教育内容狭隘,家庭教育方法简单,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的

孩子一方面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性格,锻炼了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因而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使他们形成了许多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诸如;自控能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且常常不能按时完成,甚至不催不做;态度、生活随便,不愿意接受纪律的约束,不讲卫生,不爱整洁,文明程度低;办事无目标、无计划,无条理,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在与人交往时,常常表现为斤斤计较而不能宽容大度,心胸狭窄等等。而且很多孩子随父母辗转迁移流动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心理上难于找到归属和认同感;加之流动人口属社会弱势群体,使得这些孩子更为敏感、自卑、易受伤害。流动人口子女这些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成长体验,使得他们具有明显不同于城市常住人口子女的个性心理特征,而这一点也往往为学校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学校的做法 1.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我们通过在学校橱窗开设宣传栏、组织家庭教育老师讲座、召开家长会等渠道全方位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他们克服孩子上学了任其发展、教育是学校的事等错误想法,明确家庭教育责任,端正家教方向,树立为国教子的正确教子观念,掌握科学方法,提高教育效果,使学校、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立体的教育氛围。 2.注重家庭文化氛围创设,提高家庭教育影响力。家庭文化是最直接对孩子产生影响的因素。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对家长说过:“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读报……这一切都有着教育意义。”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在家庭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促进孩子修身养性,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一个家庭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家长言传身教带出来的。有的父母长期在外奔波,让爷爷奶奶在此照看几个孩子;有的是哥哥姐姐带弟弟妹妹;有些家长除忙于生意外,则热衷于一杯酒、一支烟、

浅析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与成因

浅析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与成因 摘要:大量流动儿童随父母进入城市,教育问题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本文通过详实的数据,真实反映了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现状,指出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就学过程不平等、失学辍学情况严重,客观分析了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的过度分权、流动人口经济收入低、流动人口家庭社会交往面窄、教育经费影响和父母文化素质影响等是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现状成因 流动人口是现代城市的建设者,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关系流动人口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关系社会公平与法治原则的实现,关系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整体发展后劲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水准,更是关系到“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本文就当前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的现状与成因进行浅显的探讨。 一、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现状 1、受教育机会不平等 受教育机会是衡量教育是否平等的重要指标,就是让每个人不受性别、种族、出身、经济地位、居住环境的条件的影响,均有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1998年3月,公安部和原国家教委联合颁发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只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做出了如下规定:流动儿童少年,以在流入地全日制公办小学借读为主,也可入民办学校、全日制公办中小学附属教学班-----接受义务教育。这个规定解决了流动儿童的入学问题,使其有了就学的场所,但在规定中表述的是“借读”、“附属教学班”等却表现了一种教育的不平等现象,让流动人口子女只是有学可上,无法上好学校。一部分流动人口子女即使有机会享受到流入地公办学校提供的教育条件,因为要交纳一定数量的借读费或赞助费,而高额的借读费、赞助费成了绝大部分流动人口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拦路虎。 2、就学过程不平等 虽然流入地政府部门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开始关注,但明显地保障力度不够,具体表现就是在流动儿童少年在流入地就学的途径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是在公立中小学借读。流入地公立学校的教育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应相对较好。但在入学这一环节上,各地的公立学校都不同程度地设立相关规定,来提高接收流动人口子女的门槛,而且因为教育资源本身的有限性,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上海外来务工人口已进入家庭化阶段。但令人堪忧的是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原因外来务工人员对家庭教育不够重视。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需要关怀。本研究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入手依据相关的理论及实践研究分析了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教育的现状探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思考与对策提升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性。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对策一、研究背景“同在一片蓝天下都是祖国的花朵”根据《上海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上海已逐步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中小学就读的比例让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共享上海优质的教育资源。虽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权接受同等良好的教育但是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不仅仅只是向他们敞开校门而已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外来务工子女的家庭教育成了不可回避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镇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同时他们的子女也随之大量涌入我镇。我校是浦南地区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农村学校目前全校学生总人数为607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98人占全校总人数的49。其中小学部各个年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比例均超过50占整个小学部的63。中学部因为政策原因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回老家参

加中考所以中学部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占比例为23。见下图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数的逐年增长我们也发现这些 学生表现出来的某些现象和本地的学生相差甚远大都存在 着某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而这些问题已经直接影响了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咎其原因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家庭教育的薄弱。因此研究如何指导家长有效的开展家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 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月工资剩余情况500元及以下12501—1000元411001以上4701020304050500元及以下501—1000元1001以上从当前的家庭教育和我们所查的文献资料来看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开始重视外来务工人 员的家庭教育问题。但理论性、系统性、操作性都比较欠缺。如何有效地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是我们学 校长期发展的需要。所以本研究着眼于“4个有利于”以此来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理论与实践。即 有利于帮助外来务工人员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营造良 好家庭氛围让每个外来务工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提高外来务工子女的素质及其家长家庭教育的意识。有利于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凝聚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有利于丰富德育教育的内涵引发家长家庭教育思想观念的 转变。二、现状与分析为了更好的了解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我们对1—9年级的外来务工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本研究共下发问卷298份回收有效问卷290份

家庭教育案例小学家庭教育案例

家庭教育案例-小学家庭教育案例 小学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小学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六年级班陈佳俊 案例:班上一名叫柳书宇的男孩,聪明,但极其懒惰,缺乏自觉性,不爱做作业,一份十分钟就能完成的作业就是不做,宁愿第二天被我罚做两遍也不做。这还是小事,更让我觉得可怕的是他很会撒谎,一次他告诉我语文练习册没带,还信誓旦旦地说绝对有完成,第二天一定带来,可第二天又说忘带了,第三天说练习册在妈妈家,他说前几天在妈妈那里写作业,今天妈妈出差了,他又去爸爸家生活几天。所以没有带来,我听后一下子懵了,到底这孩子家里是什么个情况。经过和孩子的爸爸练习后得知这孩子是单亲家庭,孩子给了妈妈,有时妈妈工作忙,就来爸爸家住几天。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特殊性,给了孩子以可乘之机。 原因分析:我知道柳书宇是个较叛逆的男孩,于是没有粗暴地批评他,我认为他这

种说谎行为的形成,一定是有深刻的原因的。要把根源找出来,才能帮助他。于是我找到了他,以朋友的身份和他谈天,在谈天中我了解到:柳书宇的父母早年就离婚了,孩子给了妈妈,有时妈妈工作忙,就来爸爸家几天,双方老人又很疼这个孙子,平时要什么都会得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便养成了这种坏习惯。 教育对策:这个孩子较早熟,有些叛逆,于是我告诉他,人无完人,就算是你最佩服的人,也是会有缺点的,就好比老师也有非常多的缺点,但老师一直努力改正就会越来越好。你也一样有了错改正了就是棒小孩,而且你现在已经是小学生了,学了这么多知识,应该懂得判断哪些事对,哪些事错。我又问他,你想不想成为一个比老师更棒的小男子汉,他很坚定地说想。那很好,那你就要学会“扬长避短”,聪明的他点点头说,老师我知道了,以后我要把周围人好的地方学来,不好的地方不学, 从那次以后,这个孩子开始慢慢变好了,作业开始做了,撒谎的次数也越来越少。虽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我国流动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10%,且绝大部分流动人口正值生育高峰,家庭流动也占有相当比例,这使流动儿童群体日益庞大。有调查显示,在一些大中城市里流动儿童已占儿童总数的30%~40%。2003年11月,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全国妇联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推算: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超过一亿人,其中18周岁以下的流动儿童有1982万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9.37%。。0到14岁的儿童已经超过1410万,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3.78%以上。因此,相伴而生的进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就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近几年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点: (一)关于流动人口子女的研究 1、关于流动人口子女称谓的界定。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城加快,从而造成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成为流动人口。赵学勤在《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问题研究》一文中认为流动人口是指常住地与户籍地分离的人口。流动人口目前常住地与原住地(户籍所在地)不一致;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属于常住,即他们既不属于定居,也不属于短期居住,如旅游、出差、短期工作等。其在流入地居住时间至少在一年以上;与城市定居者的一般情况相比,流动人口的收入偏低,且收入具有不稳定性,居住地随做工地点的变更有较大的流动性。漆玲玲在《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探析.教育探索.2004》中称所谓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是指年龄在6~14岁或7~15岁之间的,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居住一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他们生在城市或者很小就在城市里成长起来,却不能享有与同龄城市儿童一样的受教育机会。 2、流动人口子女的规模及结构。据国家相关资料显示,2003年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已达1.14亿,占农村劳动力的23¥,其中举家在外务工的劳动力2430万人,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适龄儿童约有643万(华灵燕,2006)。事实上除这一部分随父母流动进入城镇生活,与父母同住的流动人口子女,也有部分是没有随父母流动外出而被托留在农村的流动人口子女。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当时全国流动儿童数量已达1982

浅析流动人口家庭教育问题

浅析流动人口家庭教育问题 一、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1.家庭教育意识薄弱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占主导 地位。在流动人口这类特殊的群体中,父母的素质偏低现象严重地影 响着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在流动人口家庭中,多数父母不懂得孩子 有其身心发展、个性的发展的规律,他们也不知道当外力破坏了这种 生长规律时,将有可能导致不良的后果。此外,流动人口作为生活在 城市边缘的外来人口,他们面临的生活压力可想而知。他们大多数的 时间用来打工挣钱,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管理子女的学习和成长,即使偶尔过问一下子女的学习情况,也会因为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而 显得力不从心。 2.家庭环境差 子女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父母在精神上投入,也需要父母在物质上投入,如给孩子买必要的学习用品,给他们创造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安排他们参加多种多样的课外学习活动以及给孩子创造一个有浓郁文 化气息的家庭教育环境等,这些都会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但对于流 动人口家庭来说,因为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大多属于城市中的低收 入群体,他们的住房状况拥挤、脏乱、周边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他 们居住在狭窄的、临时的出租屋中,一家几口人挤一间屋子,根本不 能够为子女提供安静的学习空间和环境,从而也无法满足子女学习所 要具备的基本的物质条件。 3.教育观念和方法的不得当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虽然意识到 对下一代教育的重要性,但因为受到本身文化水平的制约和传统农村 教育观念的束缚,流动人口缺乏准确的现代家庭教育观及科学的教育 方法来对他们的子女进行家庭教育,通常严而无格或宽而无度。有的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法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的分析及解决方法 摘要: 近年来,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而在外地从事各种活动的人口,或者说是居住在流入地而没有本地户口的人口。随着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流动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家庭化过程,即由原来的单身外出变为“举家迁徙”,于是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孩子,难以像城里孩子那样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有些孩子甚至被迫辍学…… 关键字: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对策 流动人口子女主要是指随父母到流入地的6到14周岁(或7到15周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人口。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在2003年11月发布的《中国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称:全国有流动儿童近2000万,一直未上学的占6.85%,辍学者占2.45%,合计9.3%8—14岁流动儿童失学者占15.4%12—14岁流动儿童中,超过60%已经工作。动人口子女理应获得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他们虽然“同在蓝天下”,却因种种原因,在实际上无法享有同等的义务教育权利。 一、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所面临的问题 1.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 流动人口子女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受到同伴的歧视和排斥。由于流

动人口是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在以城市为主导的价值观念下,他们的子女被看做是不同于当地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游离于城市孩子群体之外。城市居民子女认为自己身份地位高于流动人口子女。在同伴交往中,城市居民子女往往认为自己有优势的“符号资本”,即认为他们的语言风格、行为方式、衣着、价值观以及个人生活有紧密关系的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符号优于流动人口子女。流动人口子女因其社会背景、社会地位而被城市居民子女排斥。在这样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负面环境中,他们所受教育质量必然受到极大的影响,流动人口子女不能够享有平等的就学质量。 2.学校条件有限,孩子就学难 面对着大量外来务工者涌入城市,学校就显得有些不足了,每年在新学期开学的那一段时间许多学生因报不上名而耽误入学,不仅如此但由于学校自身的局限性,有的学校存在资金缺乏、校舍不稳定、课程设置不到位、师资力量单薄等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教育。 3.地方政府支持不足 由于长期以来的户籍不稳定,流动子女很难享受到和城市孩子相同的待遇。虽然有很多流入地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来解决流动子女就学问题,但其实施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政府对于外来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仍然处于软弱的处理能力之内。 二、造成这些教育问题的原因 1.政府没能加大对地方教育的投资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准越来越高 , 这就意味着 , 越来越多的打工者选择了举家迁徙的 发展起着独特作用,从而使家庭教育在学校、 家庭、 社会一体化 教育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学校教育必须取得家庭教育的支持与 配合,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所以,要办好学校,要提升 外来人口子女整体素质, 必须注重其家庭教育情况的研究, 注重外来人口家庭教育指导 的实践与研究, 必须注重家校结合形 成合力的研究, 以期切实提升家庭教育的实效性。 为了了解流动 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现状, 有针对性的做好这些流动子女家庭教育 指导工作,我们展开了一个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现状调查。 、基本概况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选择雁园路小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为调查对 象。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 80%。学校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 家校教育一向很重视。 考虑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实际理解水平不 足,仅随机抽取了部分 4-6 年级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为调查对 象。 共发调查问卷 100 份,收回有效问卷 92 份。 2.调查内容: 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特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家庭化”水 方式进入城市。 家庭教育因其自身的特点和功能, 会对孩子健康 必须

1)家庭基本情况:职业、收入情况、文化水平、经济状 况、住房条件、家庭人口等。 2)家庭基本条件:物质条件(如儿童读物、学习用品 等)、 时间安排(如与孩子一起活动、辅导孩子学习、让孩子自 由活动等)。 3)家庭教育期望目标、态度与具体要求。 4)家庭教育内容、方法、措施。 、调查结果与分析研究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绝大部分流动人口同住子女的家长已充 分理解到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重要性的作用, 意识到环境和 教育的差异, 会对孩子日后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也 能理解到教育孩子是家校共同协作的事情。 但在调查中我们也看 到流动人口同住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存有诸多问题。 一) 、 流动人口同住子女家庭教育观点的现状 作的局限与生存压力的影响, 导致他们在对孩子的教育中, 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注重更多的是孩子知识水平的发展, 流动人口家长家庭教育意识与行为不一致, 对孩子的行为约束 则比较专制,二则显现放任自 流。 二)、流动人口同住子女家庭教育内容与方法的问题 流动人口子女家长教育观点存有着严重的功利思想, 受其工 更多 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身体好就是好学生。 另外,在调查中发现

2019年上海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范文资料

上海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90年代以来,上海的流动人口增长很快,据最新的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流动人口总数已经达到349万左右,以家庭为单位的流动形式在增加,外来人口中的少年儿童人数也越来越多。与城市本地儿童一样,流动人口中的少年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得到关怀、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培养,但是他们作为流动人口中的脆弱人群,权益容易被忽视。再过十多年甚至更短的时间,这些外来人口中的少年儿童都将逐渐长大成人,因此,关注流动人口中少年儿童的问题,不仅是对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负责,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负责。在知识经济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方式的今天,教育直接关系到一个人能否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九年制义 务教育是中国的教育法规之一,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同样应受到重视。本文主要探讨上海流动人口中的少年儿童受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思路。二、现状 与问题表1上海市2019年15岁及以下外来人口少年儿童 的在学状态资料来源:上海市2019年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造成大量外来人口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得不到保障的原 因很多,除了与他们经常流动的生活方式有关外[有些流动人口 居无定所(如船民),或者居住地和工作地变动频繁(如建筑工 人和装潢人员),缺乏相对固定的落脚点,使得其子女难以获得 必要的上学条件],主要的是以下三方面: 1、家庭收入水

平低,制约了对子女的教育投入。表2 2019 年上海市经济型流入人口的收入情况(单位:%)资料来源:2019年上海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2、借读本地正规学校的收费水平高制约了外来人口子女的入学。 (2)在上海市教委关于借读的规定及其执行中,对借读条件从严掌握,致使大量民工子女无法利用这一形式; (4)借读中突出的不同地区在教材、教学等方面的差异,也是一个因素。表3 流动人口子女在不同地方和不同类型学校上学的费用支出比较(2000年)资料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19年初的上海流动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平均每学期的费用中包括借读费、学费、书杂费、生活费、暂住费等。共调查了615个经济型流动人口家庭,共有544个孩子,其中192个孩子在上海,327个在家乡。在有孩子的家庭中,42%至少有1个孩子在上海生活。 3、大量外来人口子女学校在发展中缺乏规划和有效管理。这类学校的创办者大多来自安徽省,安徽人在沪办学校的较多,这与流入上海的安徽人较多有关,也与安徽当地政府支持办学分不开。开办这类学校在满足外来人口子女上学需要的同时,一个很重要的动力就是可以通过办教育来获得收益。一般一个学生一学期学费300多元,所以开办者积极性很高。根据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办学性质,这些学校大致可归为三类:第一类是流动人口流出地教委或学校的跟踪办学点。此类学校主要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目的,在管理上尤其是财务管理方面与家乡教委或学

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状况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 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状况调查研究 国外开展家庭教育比较早。美国自1897年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次母亲会议以来,家庭教育以全新的面貌汇入社会大教育的洪流中。20世纪末(1990年)诞生了“家长教师协会(PTA)”,这是家长正式介入孩子教育的标志,也是家庭教育再次登上教育大舞台的开始。PTA在其建立之初就确定了两项宗旨:家长教育和发挥家长在改进儿童受教育条件方面的作用。其后,从60年代中期起,美国广泛开展《开端教育计划》(The Head Start Project)。该计划强调家长对孩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求幼儿园和学校必须积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组织家长参与儿童教育过程,以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该计划把家长参与和家长教育作为计划重要内容与成功的保证。 在目前的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状调查 在《浅谈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中谈到了三个方面的现状:第一,绝大多数家长文化修养欠缺,即使对子女的教育比较重视,但因其无教育能力而困惑;第二,自身并无过高期望,只是机械性的送孩子上学有的书读足矣,随其长大如若父母一样也可以生存;第三,有一些最基础的文化知识,也想通过自身的勤劳改变家庭经济面貌,拼命地工作,没时间关照子女,即使抽空过问子女的学习状况,也是简单无奈的。 张妩的《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从三个角度分析了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第一,在家庭背景方面,流动人口居住环境差,子女易沾染不良习气;父母整体文化水平偏低,限制了对子女的学业指导和帮助程度;父母职业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经济收入普遍低下,难以承受生活需求的各项消费。第二,在家庭教育的特征方面,流动人口教育投入实用性强,教养方式缺乏民主,家庭精神生活贫乏。第三,在流动人口子女对家庭的认同感方面,子女有较强的家庭责任感,仍然在很大程度上认同父母的生活方式和家乡的生活习俗,还不能适应当地的社会习俗和生活规则。 刘剑斌、章国平在《论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中谈到:目前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工与子女缺少亲情沟通,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祖辈对孙辈采取的是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脱节倾向;家庭教育投入实用性较强,教育方式缺乏民主等。 陈儿、潘孝斌在《进城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调查与分析——基于对浙江省七地民工家庭的实地调查》中谈到民工子女家庭教育中的主要问题:第一,由隔代教育带来的亲子关系不到位等问题使部分民工家庭结构呈现严重沟通障碍;第二,家庭沟通缺乏主动,互动内容亟待扩展和深入;第三,

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黄立军)

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 专业:行政管理姓名:黄立军学号:20077430080450 内容提要:当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不容乐观,问题主要表现在流动人口子妇的受教育机会、学业成绩、心理状况以及民办学校的师资和教育教学设施等方面,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反映出的众多问题实则是我国较为保守的、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和不断提升的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它牵涉面广,已远远超出了义务教育的范畴,也远远超出了纯粹的教育范畴,它与户籍管理、财政制度、税收政策、社会保障、公民权利第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相联系。本来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政策的构建必须立足于这些复杂的,深层次的问题的解决,本文通过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学问题情况叙述,分析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存在问题,提出了关于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若干对策。 关键字:义务教育: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民办学校 普及义务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政府为之努力实理的宏伟目标之一。虽然我国的义务教育工作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离“让每一个孩子受益”的目标尚有一段距离。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教育成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许多大城市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也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因人口大量、快速地流动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需求。深圳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流动人口特别多,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也尤其突出。

如何解决这部分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将成为直接关系到我们普及义务教育目标的早日实现。因此,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就成为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 一、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是城市化建设的一项主要课题 据深圳市统计局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6月30日的统计,全市暂住人口已达1035万,户籍人口171万(数据来自深圳市统计局)。从深圳的外来人口素质分析,呈两极分化的特点,深圳外来人口中,一头是白领精英阶层,云集了全国一批青年创业精英,博士硕士成群;另一头是“蓝领”打工阶层,其中农民工占一阗以上,初中以下学历者居多。从深圳外来人口数量来看,“蓝领”人数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在总面积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深圳,外来工数量如此的巨大使外来工的问题成了不可以不重视的问题。而外来工女子接受义务教育的状况,更是外来工问题中突出而备受人们关注的一个。外来工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过程中的学位、收费、学习环境等问题一直颇引人关注,但一直没有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法。外来工子女入学难问题屡成深圳社会的焦点。 (一)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现状 目前,深圳的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情况,综合归纳,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形: 1、在公立中小学借读是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主要形式。流入地学校参照当地政府生均拨款作为收费标准,吸收流动人口子女自发借读。学校安排儿童插班学习或单独编班。流动儿童少年均在流入地的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我从小是没有哥哥弟弟的,家里面清一色的女孩子,所以 每当听别人谈起自己的哥哥、弟弟时,内心又是羡慕,又是妒忌。 高一的时候,我意外地有了一个弟弟,这着实让我兴奋了好一阵子。这个弟弟其实只是我父亲朋友的儿子。父亲的朋友是浙江温州人,在上海从商。由于没有本地户口的流动人口子女是无法在上海正规学校正式注册入学就读的,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获得良好的教育,于是他拜托我父亲把他的儿子公证为自己的干儿子,从而获得担保,以此来取得进入上海名牌学校的“敲门砖”。就是从那时起,我的心中埋下了对上海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体制不公正问题的怀疑的种子。 此后又亲眼目睹了父亲的一些来沪工作的外国朋友为自己 子女的教育奔波忙碌、四处求人的辛酸苦楚,于是对上海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不公正问题又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但真正触动我去进一步深入对这样一种社会不公正现象的 调查和探讨的,是一次偶然的支教的经历。 虽然曾经有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过支教对象的情况,可真正 目睹和经历了却依旧带给我深深的震撼。 那是一个用小小一块不足百平方米的空地作为操场,有着 十几个如同防空洞一般晦暗拥挤的教室和明媚笑容的学生的农民工 子弟学校,坐落在曲折的小径深处,和周围林林总总的房屋混杂在起,一点儿也不起眼。 走进一个高年级教室,发现大伙儿围坐在一起,各个手里凑近一看, 竟然是“斗地主”。在场的老师很尴尬地向我

们解释说,由于近期操场维修的缘故,下课以后就不允许学生去操场活动,但打牌这样的事学校是明令禁止的。我们佯做理解状,内心却忍不住犯嘀咕:这些学生的课余生活竟是如此低俗而单调,社会上的低级趣味竟是如此猖狂地侵蚀着他们的校园文化。 上课铃响了以后不多时,一个其他班级的同学冲进我们所 在的教室,慌慌张张地对我们身边的教导主任说,老师,教室里没人上课,同学们乱作一团,现在怎么办?教导主任显出为难的样子说,老师不在,我也没辙啊,你让大家先自习吧。小小一件事,却反映出学校管理体制的松散,让人忍不住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前途捏一把冷汗。 而据我所了解,情况与之相近甚至更为糟糕的农民工子女 学校并不在少数。 形成众多流动人口子女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农村人口 向城市的流动,亦即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所致,这多多少少牵系着 “三农问题”,而教育更是事关我国民族命运的重大命题,有此双重要义在身,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则是不言而喻的了。 一、调研背景据统计,1988年上海外来流动人口为106万人,到 90 年 代前期已经翻了一番,1993年达到251万人。在XX年上海进行的建国以来第一次流动人口普查中,外来流动人口总数达到万人,流 动人口规模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名列前茅。XX年8月,上海市公安局和统计局进行的全市19个区县332040个样本的流动人口抽样调查发现,全市外来流动人口总数已经增长到499万人。XX年底全市登记的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流动人口万人,占市常住人口总量1745万人的%。 1988?XX年部分年份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增长情况表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发表时间:2014-04-23T14:59:37.857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4年2月供稿作者:翟燕娟[导读] 由于流动人口家庭大多来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教育信息相对滞后,家庭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片面。翟燕娟 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发展起着独特作用,在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学校教育必须取得家庭教育的支持与配合,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打工者选择了举家迁徙的方式进入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在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大,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80%。因此,研究我校外来人口家庭教育情况,加强我校外来人口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切实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为了做好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我们调查了我校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现状,对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对外来人口家庭的家庭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 1 基本概况1.1 调查对象:选择沙洼河学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了4~6年级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为调查对象。共发调查问卷100 份,收回有效问卷9 2 份。 1.2 调查内容:①家庭基本情况:职业、收入情况、文化水平、经济状况、住房条件、家庭人口等。②家庭基本条件:物质条件(如儿童读物、学习用品等)、时间安排(如与孩子一起活动、辅导孩子学习、让孩子自由活动等)。③家庭教育期望目标、态度与具体要求。 ④家庭教育内容、方法、措施。 2 调查结果与分析研究在调查中我们看到大多数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已充分认识到环境和教育的差异,对孩子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能认识到教育孩子是家校共同协作的事情。 但在调查中我们也看到流动人口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 2.1 流动人口同住子女家庭教育观念现状。流动人口子女家长教育观念存在着严重的功利思想,缺少家庭教育意识和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由于流动人口家庭大多来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教育信息相对滞后,家庭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片面。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对教育的投入更为功利性,更多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创新能力。 2.2 流动人口同住子女家庭教育内容与方法。在调查中我们看到,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忽视孩子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与教育,轻视美德教育与艺术教育。比如:只有24.4%的家长不能忍受孩子做事拖拉。又在流动人口同住子女家庭教育中,缺少人际交往内容的引导,表现忽视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以及忽视孩子交往技能的指导。 另外,流动人口家庭在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上,重言传,轻身教;训斥体罚多,说服教育少。调查中发现,当孩子犯错时,近三成的家长会采用说服教育,而多数的家长则采用指责、体罚的形式教育子女。其次家长面对孩子异想天开的想法时,12.2%的家长会批评指责,甚至6.1%家长不予理睬,只有10.4%的家长进行鼓励赞赏。可见,多数的家长对孩子的思维火花不能很好地去保护,这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和孩子的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利。 2.3 流动人口家庭亲子关系。调查中发现,流动人口家庭中家长与子女的情感交流比较少,家长为生计奔波,面临着很多的生存压力,而且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往往有2 至3个孩子,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 比如:当问及学生是否知道父母生日时,绝大多数孩子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另外,在调查中我们看到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时间很少,每天能与孩子在一起学习、谈话、玩耍2 个小时以上的的家庭只有19.1%。孩子与家长沟通的主动性上,不到50%的孩子愿意与家长倾诉,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越来越不会主动找家长交流。更为担忧的是有20%左右的家庭处于零沟通状态。 2.4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家校沟通情况。调查显示家长与学校教师的联系缺乏积极主动,只有32.5%的家长一学期主动与班主任联系一次,一星期与班主任联系一次的仅占9%。但在调查中我们也看到流动人口同住子女的家长更喜欢快捷、便利、高效的联系方式,需要最直接、最实用的家教指导方法。比如:67.9%的家长希望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内容更多的是涉及到辅导孩子学习的有效方法;55%的家长希望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内容为“与孩子有效沟通、相处的方式、形式”。从中可以看到,新生代的流动人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还是积极的、主动的,他们希望能有更丰富的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来帮助他们更新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填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2.5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环境情况。调查显示流动人口家庭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严重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多数流动人口家庭一般都住在出租的窝棚或小平房里,居住环境简陋。再者,农民工家长言谈举止随意性强,粗话、脏话脱口而出,较少考虑对孩子的影响,使其子女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其感染,效而仿之。综观调查,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3 加强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建议3.1 改善家庭学习环境。家长要尽可能为孩子创设一个畅心益智、悦情怡神的学习环境,要保证室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要想办法为孩子腾出读书写字的空间,尽可能保证孩子的学习和休息时间。 3.2 尊重孩子,宽严并济,做孩子的“良师益友”。流动人员家庭中的父母应用发展的眼光,全局地审视子女的教育。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宽严并济。作为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应当给予鉴别,及时给予批评和表扬。总之,家长要做孩子高明的“良师益友”。 3.3 更新?“成绩论”的陈旧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流动人员家庭的家长对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他们比其他类型的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分数,至于孩子是否沾染不良习惯,身体是否健康,是否有创新精神,他们持无所谓态度。其实,分数高并不一定意味智商高,会读书不等于会做人,所以家长应更新思想意识,加强孩子品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3.4 不要把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推给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和子女的特殊关系决定了父母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不同寻常的作用。父母及早、正确地开展家庭教育,将会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当然,要开展好家庭教育,不能唱“独角戏”,家长要主动和学校配合,通过配合学校的一些教育手段、教育经验和教师一起教育孩子。【兰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家校教育研究】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沙洼河学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