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之欧阳光明创编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之欧阳光明创编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之欧阳光明创编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之欧阳光明创编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欧阳光明(2021.03.07)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

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学生:主体因素。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教师:关键。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3.教学内容: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教

学大纲、教材和课程。4.教学媒体:教学

内容的载体,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

5.教学环境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

社会环境: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

社会文化背景1.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

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2.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

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

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

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

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

得知识、技能和态度。3.评价/反思过程: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

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

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在实际应用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三、帮助敦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论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桑代克《教

育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20年代后,西方扩

充了自己的内容。

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

发展很快。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内容日趋集中,具

有独立的理论

体系的学科正

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

1994年布鲁纳: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1924年廖世承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

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1乳儿期(0-1岁)

2婴儿期(1-3岁)

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3幼儿期(3-6、7岁)

4童年期(6、7岁-11、12岁):学龄初

期,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生长发育

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

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5少年期(11、12岁-14、15岁):学龄中

期。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

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

特点。

6青年期(14、15岁-25岁) 7成年期(25-65岁)

8老年期(65岁以后)

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

的适应性,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

程。

关键期: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

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

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

响。

第二节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

瑞士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因而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的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这里的运算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1.单维思维

(二)前运算阶段(2-7岁)2.思维的不可逆性

3.自我中心

1.多维思维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具有了抽象概念,2.思维的可逆性

逻辑推理, 3.去自我中心

守恒观念的形成。4.具体逻辑推理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

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

式来解决问题;

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二、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来_源:考试第三节小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含义:又称个性,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

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

特征。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5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培养自我同一性

(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含义

埃里克森的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

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包括:一是认识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意志成分。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青年初期开始发展和形成)

(3岁左右)(少年期基本成熟)

(三)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1)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

(2)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

(3)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

三、社会性发展 1社会性认知: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

想、动机的认知,

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

知,与个体的知能力发展相对应。

从表面到内部

从简单到复杂

2 社会性交往: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

(趋势)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

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

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作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该过程因个体之间的不同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而存在个别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场独立与场依存、冲动型与沉思型、辐合型与发散型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二)智力差异

1.智力测量: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多次修订。

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2.智力的差异:个体差异

群体差异

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三)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应采用适应学生认知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

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差异:指一个人身上所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组合。

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性格特征差异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

(二)性格的差异性格的意志特征

外倾型和内倾型

性格类型差异顺从型和理智型

情绪型和意志型

三、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一)特殊儿童的概念:广义: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

狭义:仅指身心有缺陷的残疾儿童。

1.智力超常儿童:智商超过140的儿童

2.弱智儿童:智商低于70的儿童,又称智力落后儿童

(二)特殊儿童的类型3.学习困难学生:

4.聋、哑、盲儿童:

(三)特殊儿童的教育:1随班就读.2普通班加巡回辅导.3三是普通班

加资源教室.

4是设置特殊。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学习:广义: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指人类的学习。

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

学习内容 2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

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①信号学习

二、学习的一般分类②刺激-反应学习

③连锁学习

(一)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④言语联结学习

⑤辨别学习

⑥概念学习

⑦规则或原理学习

⑧解决问题学习

①智慧技能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②认知策略

③言语信息

④动作技能

⑤态度

(三)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3行为规范的学习

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是联结理论的主要代表。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1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是通过试误形成的。

2基本规律: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基本规律:强化负强化:

1、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人和动物的行为应答性行为: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

操作性行为: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

2、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论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经过实验研究而提出。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3、斯金纳认为有机体作出的反应与其随后出现的刺激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他把反应之后出现的、能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或措施称为强化。

4、强化物:指能够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物。

正强化: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

负强化物: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即负强化,厌恶性刺激。

5、"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是该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最有代表性的应用之一。

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说以及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说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

一、苛勒的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1、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它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是对事物的关系的认知。

2、完形一顿悟学:最早的一个认知性学习理论。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心理具有一种组织的功能。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3、尝试-错误和顿悟在人类学习中均极为常见,它们是两种不同方式、不同阶段或不同水平的学习类型。

二、布鲁纳的认识-结构学习论: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一发现说或认知一结构论。

(一)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二)教学观: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的中心):指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态度。

三、美国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机械学习、意义学习(主要的)

(一)意义学习的实质: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

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

实质性的联系。

(二)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在皮亚杰的理论和布鲁纳的早期思想中已经有了建构的思想。

(二)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

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会随着人类的

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学习观: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

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

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学生观:教学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

验。教学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第四章学习动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一)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

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功能:一是激活功能,二是指向功能,三是强化功能。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

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

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

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

等。学习需要就称为学习驱力。

奥苏伯尔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构成: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2.学习期待与诱因: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

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是学习

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诱因: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二、学习动机的种类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

(一)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

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

于自己眼前的利益。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

(二)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三)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

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

求知欲、学习兴趣等.

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察,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正向一致);相反,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负向一致)。

不一致的情况: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负向不一致);相反,学习动机不强,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正向不一致)。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应当把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水平作为重点来抓。来_源:考试大_

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强化理论: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

来,一般说来,强化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

用。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最基本)、安全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是重要的学习动机)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三、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的动机

避免失败的动机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四、维纳成败归因理论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活动成败的原因(行为责任)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

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五、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先行因素:

所谓"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班杜拉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待,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效能期待。同时,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一)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作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

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学习需要与学习效果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二)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途径1、直接发生途径: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

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

(应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

到满足)

2、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

(主要应考虑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

一、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

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平时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即是典型的迁移形式。

二、迁移的种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正迁移与负迁移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性质、效果分)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指处于同一抽

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

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

的相互影响。

(三)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后面的学习影响着前面学习所形成的经验结构指逆向迁移

(时间顺序分) 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

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

移到其他学习中去。

(四)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

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

学习中去。

1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三、迁移的作用 2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

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

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1形式训练说: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

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经过训练的某一官能并

不能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方

面,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

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相

同要素即相同的刺激与反

应的联结,相同联结越

多,迁移越大。

3经验类化说:贾德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4关系转换说:格式塔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关系

的理解。强调学习者的认知

因素在迁移中的作用。

二、现代的迁移理论

奥苏伯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

第一种观点: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但对认知结构的解释各不相同。

第二种观点: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第三节迁移与教学有效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使学生产生最大程度的迁移

真正有效的教学又必须依据迁移规律

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影,向迁移的各种因素,利用或创设某些条件,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一、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一)相似性

(二)原有认知结构

(三)学习的心向与定势: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

该活动的一种

动力准备状

态。

(一)精选教材

二、促进迁移的教学(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四)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

一、知识的类型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一)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感性知识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感知、表象

(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概念、命题

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二)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述的知识。

(反映活动的侧面不同)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

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只

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

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两类。

二、知识学习的类型

(一)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

1.符号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2.概念学习: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3.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二)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

1.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识结构

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

互联系的过程。

2.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性内获得意义的学习。

3.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

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三、知识学习的信用

知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再次,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第二节知识的获得

知识的获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来自长时记忆系统的原有知识建立一定的联系,并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对新信息意义的理解。而要理解新信息的意义,首先必须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其次必须对所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这是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的。

一、知识的直观

(一)知识直观的类型

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

直观形式。

(二)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1)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的选用

(2)词与形象的配合

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二、知识的概括

(一)知识概括的类型

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它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

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

的过程。

(二)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提供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

属性

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3.科学地进行比较: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

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

论。

第三节知识的保持

一、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

(一)遗忘及其进程:经典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

(二)遗忘的理论解释

1.痕迹衰退说: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

推移自动发生。

它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

2.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

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扰。

3.动机说: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

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的形象。

这一理论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

二、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

学习。

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5.合理进行复习分散复习(每次时间短,次数多)

集中复习(每次时间长,次数少)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第一节技能的一般概述

一、技能及其特点

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基本特点:

第一,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第二,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第三,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二、技能的种类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细微型操作技能与粗放型操作技能(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

操作技能连续型操作技能与断续型操作技能(动作的连贯与否)

闭合型操作技能与开放型操作技能(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

徒手型操作技能与器械型操作技能(操作对象的不同)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阅读技能①对象具有观念性。

心智技能运算技能心智技能特点②执行具有内潜性。

记忆技能③结构具有简缩性。

技能是合法则的活动方式,它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

三、技能的作用

技能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第二节操作技能的形成

一、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操作定向: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2操作的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3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

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4操作的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

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

化。

二、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一)准确地示范与讲解(三)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二)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四)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第三节心智技能的形成1动作的定向阶段 2物质与物质化阶段加里培林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3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5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一、原型定向: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

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

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

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二、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

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

实施。

三、原型内化: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

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

的形式的过程。这一过程又可划分成三个小的阶

段,即①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②不出声的外部言

语阶段③内部言语阶段。

第八章学习策略认知策略

第一节典型的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

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多种感官参与

(一)复述策略3.复习形式多样化4.划线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

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

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

1.记忆术:(1)位置记忆法(2)缩简和编歌诀

一、认知策略(3)谐音联想法(4)视觉想像(5)语义联想

(二)精细加工策略2.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

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

策略。

1.列提纲

(三)组织策略2.利用图形

3.利用表格

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

成新的知识结构。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

这些过程的能力。

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1对认知

过程的

知识

2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制定认知计划

二、元认知策略元认知控制过程监视计划的执行

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

(一)计划策略

(二)监视策略

(三)调节策略

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一)学习时间管理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三、资源管理策略3.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二)学习环境的设置

(三)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

第二节学习策略的学习和训练

(一)主体性原则:

(二)内化性原则

一、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三)特定性原则:

(四)生成性原则:

(五)有效的监控原则:

(一)指导教学模式: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

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

移等环节构成。

(二)程序化训练模式:

二、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三)完形训练模式:

(四)交互式教学模式:

(五)合作学习模式: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一节问题解决概述

一、问题解决的含义

(一)问题: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①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②无结构的问题或界定含糊的问题。

(二)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基本特点:1.目的性2.认知性3.序列性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发现问题:

(二)理解问题: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摈弃无关因素,

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

问题的表征。

(三)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

常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①算法式②启发式。

(四)检验假设: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

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①直接检验②间接检验。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

(一)问题的特征:

(二)已有的知识经验:

(三)定势与功能固着: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

物体通常的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

势。

制约因素:①个体的智力水平②性格特征③情绪状态④认知风

格和世界观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第二节创造性及其培养

一、创造性: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1.流畅性2.变通性3.独创性

以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来代表创造性。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

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二、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一)环境: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

(二)智力:创造性和智力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

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高智商是高创造

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三)个性:

一般而言,创造性和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三、创造性的培养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1.保护好奇心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1.发散思维训练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2.推测与假设训练

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模拟试题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模拟试题 导读:本文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模拟试题,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选择题 1.留白是我国古典绘画中常用的艺术手法,指作者在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旨而精心留出的“空白”,以营造出“此处无物胜有物”之境。这一理念体现在教育中,要求教师()。 A.把任何道理都对学生说透、说尽 B.对学生放之任之 C.留给学生独立的空间,让学生有自我反省的机会 D.抓紧课堂,放松课外 【答案】C 【解析】留白,即故意留有一定空白,留有一定余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千叮咛、万嘱咐,把学生逼得太紧不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相反,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晾一晾”,留一个缓冲的余地,也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 2.法国历“雾月政变”的发动者是()。 A.罗伯斯庇尔 B.拿破仑 C.丹东 D.戴高乐

【答案】B 【解析】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以解除雅各宾派过激主义威胁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为借口,派军队控制了督政府,接管了革命政府的一切事务,并由此开始了为期15年的独裁统治。这一天是法国共和历雾月18日,所以,历称该政变为”雾月政变”。因此本题选B。 3.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自()开始施行。 A.1994年1月1日 B.2006年9月1日 C.1995年9月1日 D.2007年6月1日 【答案】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06年6月29日修订通过,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因此本题选B。 4.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予以保障。 A.人民政府 B.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 C.教育部门 D.学校 【答案】A

2018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综合素质》(高级中学)

2018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综合素质》(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职业理念 ⒈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⒊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二)教育法律法规 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 2.教师权利和义务 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3.学生权利保护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重要考点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重要的知识点 一、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及其作用 2、环境及作用 3、学校教育及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考试焦虑的形成原因 1.家长或教师期望值过高

2.学生自身期望值过高 3.有过失败的考试经历 4.有容易引发焦虑的品质 五、教师的职业素养 1.思想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 3.能力素养 4.心理素养 5.身体素养 六、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七、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一般认为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象直观)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八、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九、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3.作业检查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十、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十一、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的是( ) A.促进学生专业发展 B.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C.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D.引导学生协调发展 1.【答案】A。 2.依据育人为本的理念,教师的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培养学生特长 B.发展学生潜能 C.尊重学生个性 D.私拆学生信件 2.【答案】D。 3.“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理论依据是( ) A.个体需求具有层次性 B.气质类型具有多样性 C.人类智能具有多元性 D.人类发展具有共同性 3.【答案】C。 4.董老师上游戏课时,小明总爱举手,但答题经常出错,小强不爱举手,但老师点名提问却总能答对。老师下列做法中,最合适的是( ) A.批评小明总出错,表扬小强爱思考 B.表扬小明爱举手,批评小强不发言 C.批评小明总出错,批评小强不发扬 D.激发小明勤思考,鼓励小强多举手 4.【答案】D。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对中小学教师实行( ) A.每两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B.每三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C.每七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D.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5.【答案】D。 6.“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这句话体现的原则是( ) A.国家性原则 B.公共性原则 C.方向性原则 D.强制性原则 6.【答案】B。 7.学生小涛经常旷课,不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学校对小涛进行教育的恰当方式是( ) A.将他交给家长批评教育 B.了解情况后耐心教育他 C.等待他自我醒悟并改正 D.批评教育无效果开除他 7.【答案】B。 8.李老师就校务公开问题向学校提建议,李老师的做法是( ) A.行使教师权利 B.履行教师义务 C.影响学校的秩序 D.给学校出难题8.【答案】A。 9.课间,小莉正在同学面前大声朗读小娟的日记,被走进教室的小娟发现,小娟找到班主任诉说此事,班主任最恰当的做法是( ) A.制止小莉这种行为 B.批评小娟总是告状 C.劝说小莉不要声张 D.劝说小娟宽容小莉 9.【答案】A。 10.教师对解除收容教育,劳动教养后回校复学的未成年学生,应当( ) A.限制其与其他同学接触 B.限制其使用学校的设施 C.按其以往表现评价品行 D.允许参加学校各项活动 10.【答案】D。 11.班主任张老师按照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调整座位,将考试成绩后5名的学生安排在教师的最后一排。张老师的做法( ) A.是激发学生的重要手段 B.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 C.是管理班级的有效手段 D.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11.【答案】B。 12.某县中学教师李某对学校给予他的处分不服,李某可以提出申诉的机构是( ) A.学校教工代表大会 B.当地县级人民政府C.当地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D.所在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12.【答案】C。 13.从根本上说,教师的教育威信来自于( ) A.教师高尚的教育人格 B.社会尊师重教的

教师资格证模拟题

https://www.sodocs.net/doc/4310905396.html, 2010年教师资格认定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题 一、选择题 1、选择题(12分) 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思想最早出自( )。 A.《学记》 B.《论语》 C.《孟子》 D.《中庸》 ⑵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A.教书 B.育人 C.教书育人 D.带好班级 ⑶对小学生的舆论起主要导向作用的是()。 A.班干部 B.教师 C.学生自身 D.学生领袖 ⑷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最高层次需要是() A.生理与安全需要 B.社交与尊重需要 C.求知与审美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⑸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能力是( )的总和。 A.知识与能力 B.智力与能力 C.体力与智力 D.体力与能力 ⑹王强考试不及格时总是说:“那些考得好的人都是靠死记硬背的,并不能证明他们有能力,我考得差也不说明我没有能力,其实分数是无所谓的。”这是()。 A.合理化 B.反向作用 C.补偿 D.压抑 二、判别题:1、写出你最崇拜的两位教育家的名字以及他们的主要教育思想和一句名言。(6分)名字主要教育思想他(她)的教育名言 三、简答题: 1、教学评价改革从哪儿方面入手 2、了解教学对象从哪儿方面入手 3、倾听技术的含义,意义及注意事项 四、观点题: 新课程下,不少老师认为三维目标的制定“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那“知识和能力”就不重了了吗,请说说你的看法?五、心理辅导案例分析 李**学习紧张,考前会出现头痛,又是班里的体育委员等。 问1、辅导老师还要了解李的哪些? 2、李出现这种现象属于什么情况? 3、李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设计一个辅导方案? 六、叙述一段真实课堂师生对话实录 2010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模拟题及答案(二) 一、选择题 1.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B)。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感染 2.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B)。 A.斯腾伯格 B.柯尔伯格 C.埃里克森 D.弗洛依德 3.道德品质的基础是(C )。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附答案)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要坚持统一要求,又要注重 A.学生自主 B.教师主导 C.教学相长 D.因材施教 2.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城乡、区域和校际的均衡发展,这体现了义务教育具有 A.公共性 B.民主性 C.免费性 D.强制性 3.儿童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连续的、不可逆的过程。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整体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 4.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B.少先队活动 C.品德课和各科教学开划,你到 D.班主任工作惠市宝近讲市江 5.班主任李老师常常与学生协商处理各项班级事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互动交流、敢于质疑。这种班级管理方式属于 A.专制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对抗型 6.作为青年教师,除了自我学习之外,也应该通过集体备课、同行研讨等教研组活动,分享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这突出体现的教师专业能力是 A沟通与合作能力 B.激励与评价能力 C.教育教学设计能力 D.组织与实施能力 7.如果学生被蜜蜂蛰伤,教师应在第一时间向伤口涂抹 A.肥皂水

B.蒸馏水 C.食用醋 D.稀盐酸 8.悦耳美妙的轻音乐能使人产生春风拂面之感。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直觉 B.错觉 C.幻觉 D.联觉 9.小英小英相当班干部为同学服务,又怕当不好被同学嘲笑。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10.为了记住学过的生字词,小容风复抄与了很多遍。她在学习中运用的是学过 A.监督策略 B.复述策略 C.计划策略 D.组织策略 11.小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在奥苏伯尔有意义

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试题答案

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 中学综合素质模拟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 1.【答案】C。解析:面对学生小虎出现的问题?班主任要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而不应让小虎把桌椅搬到教师的角落,这种做法没有尊重学生的人格。故选C。 2.【答案】C。解析: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 教育发展的先导,当前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故选C。 3.【答案】B。解析: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所以B 选项中的表述是错误的。故选B o 4.【答案】C o解析: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 生,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故选Co 5.【答案】D o解析:我国《教育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o 6.【答案】A o受教育权是中国公民所享有的并由国家保障实现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是宪法赋予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享受其他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受教育权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公民均有上学接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国家提供教育设施,培养教师,为公民受教育创造必要机会和物质条件。 7.【答案】A o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要廉洁从教,不可以权谋私,接受学生及家长的“贿赂”,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但作为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学生自己制作或购买的表达心意的小礼物.可以适当接受。 8.【答案】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有权利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因此学校剥夺了陈某在职学习、参加进修的权利。 9.【答案】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对未 成年人犯罪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网络等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图像以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2018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教育知识与能力》(高级中学)

2018教师资格考试大纲:《教育知识与能力》 (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 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二)中学课程 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3.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涵义和相关理论。 4.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

教师资格证 初中生物考试大纲

(初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生物学科知识与能力 掌握生物学科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具备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了解生物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注生物学科的最新进展;能举例说出这些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生物学教学知识与能力 掌握生物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准确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并能用其指导初中生物学教学。 3.生物学教学设计能力 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需要选择教学内容,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恰当可行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合理利用生物学课程资源,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形成完整的教学方案,了解生物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方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生物学科知识 1.掌握与初中生物学课程相关的植物学、动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进化等领域的基础知 识和基本原理及相关的生物技术;了解生物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注生物 学科的最新进展。 2.掌握生物学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运用生物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环境保护 等方面的问题。 (二)生物学教学知识 1.理解初中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熟悉初中生物学课程10个主题的内容标准涉及的重要概念;知道课程资源的类型及其适用 范围。 2.了解初中生物学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特点及内容呈现形式。 3.了解生物学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技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一般知识与技能。 4.了解生物学科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和过程。 5.掌握初中生物学核心概念的一般教学策略。 (三)生物学教学设计 1.学习需求分析 (1)分析学习者 分析初中生学习生物学课程的一般特点,如年龄特点、整体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等。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试题与答案

2016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试题及答案(六)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 1.数学课上,老师在讲解例题的解法。小明突然举手说,他想为大家演示例题的另一种解法。老师恰当的处理方式是( )。 A.不予理睬,继续课堂教学 B.稍作停顿,批评学生影响课堂秩序 C.请小明上讲台为大家演示 D.跟小明说下课谈论 2.教师素质的核心是( )。 A.教师的人格素养 B.教师的知识水平 C.教师的专业能力 D.教师的科学素养 3.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A.生活环境 B.社会环境 C.实际问题 D.现实问题 4.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 )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A.可以 B.不得 C.应当 D.适当 5.我国原《义务教育法》和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开始实施的时间分别是( )。 A.1986年9月1日和2006年9月1日 B.1986年7月1日和2006年7月1日 C.1986年7月1日和2006年9月1日

D.1986年9月1日和2006年7月1日 6.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实行( )。 A.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B.校长负责制 C.教职工代表大会负责制 D.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7.师德的灵魂是( )。 A.关爱学生 B.提高修养 C.加强反思 D.提高业务水平 8.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 )。 A.四条 B.六条 C.八条 D.十条 9.“为人师表”作为教师行为规范,这是由教师职业道德的( )决定的。 A.示范性 B.责任性 C.继承性 D.特殊性 10.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 )。 A.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提高人的道德素质 C.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D.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 11.“月有阴晴圆缺”,用科学的观点看待这件事,原因是( )。 A.人有悲欢离合 B.地球绕太阳转动,月球绕地球转动,两者转速不一样,出现偏角,使地球挡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中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新)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中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叙述正确的是( )。 A.评定学生学业成绩,一般采用百分制记分法和等级制记分法 B.一般说,题的数量多、便于给小分的,用等级制较便利 C.题的数量不多、开卷、理解和灵活运用的题用百分制较方便 D.在成绩评定时,不能把等级制换算成一定的分数 2.下列关于复式教学叙述正确的是( ) 。 A.复式教学就是对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B.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多、教室少的情况下教学 C.复式教学课堂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同时进行D.复式教学情景下的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8.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备课B.上课 C.布置批改作业D.成绩考评 9.为了分班、分组的目的所进行的测验是( )。A.形成性测验 B.诊断性测验C.总结性测验D.安置性测验 10.( )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所要解决的是班、课、时的问题。A.教学内容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组织形式 11.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是( ) 。A.教学 B.教学原则C.教学模式D.教学方式 来源: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试 12.能鉴别学业水平高低、能力强弱的测验表明其( )很高。A.难度 B.信度C.效度D.区分度

1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试题、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是指( )。A.测量 B.测验C.考试D.评价 14.良好测验标准中显示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分数稳定性与可靠性的指标是( )。 A.效度 B.难度C.区分度D.信度 15.中小学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班级授课制 B.分层教学 C.小班教学 D.小组合作学习 16.从旧经验引导新学习,系统讲解教材内容即时练习与反馈校正属于( )。A.教师主导取向 B.学生自学取向 C.形式型策略D.方法型策略 17.在教师指导下发现学习,在合作学习中追求新知,寓求知于生活的教学活动属于( )。 A.教师主导取向 B.学生自学取向 C.学生自学取向 D.方法型策略 18.检验和考试应把握( )。 A.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前展性原则B.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计划性原则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标 1.运用语文学科知识的能力。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和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能在语文教学中灵活运用;了解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把握语文学科发展的大致趋势;准确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建议,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 2.语文教学设计能力。能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课程目标,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能准确表述教学目标,恰当选择教学策略,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选教学内容的方案设计。 3.语文教学实施能力。掌握初中语文教学实施的基本步骤,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环节;熟悉语文教学的组织形式和策略,能依据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特征,创设情境、激发动机、组织学习、总结提升;熟悉现代教育技术,能依据教学需要恰当选用教学媒体。 4.语文教学评价能力。了解语文教学评价的基本方式及特点,掌握基本的评价方式;能够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的评价理念为指导,针对学生实际,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能够自觉进行教学反思改善自己的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 1.了解国内外文学发展概况,熟悉重要作家作品及其风格特征,运用文学理论引领学生品味、鉴赏文学作品。 2.能够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运用分析文本的相关知识和策略,帮助学生提高筛选信息、解释推论、评价判断的能力。 3.熟练掌握汉语言基本知识(如词汇、语法、修辞),遵循初中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帮助学生理解语言难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4.具备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熟悉写作教学的过程,能指导学生根据写作目的、内容及要求,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5.正确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能够在教学中体现其倡导的基本理念,落实其规定的课程目标。 6.熟悉现行通用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结构方式、选文特点,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使用教材。 7.掌握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教学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能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使用。(二)教学设计 1.能够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及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分析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个体差异。 2.能够根据所选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3.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已有知识水平,诊断并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 4.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明确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 5.能够把握所选教学内容及其特点,准确分析教学任务,确定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和呈现顺序。 6.能够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课程目标,所选教学内容及学生语文学习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7.能够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与教学重点、难点相关的教学环节。 8.了解语文教学资源的多样性,能根据所选教学内容合理开发、选择和利用教学资源。 9.了解编制教学方案的基本规范与要求,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方案。 (三)教学实施 1.能够根据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 2.能够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个体差异,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总结。 3.能够选择恰当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4.能够根据初中语文的不同课型(如讲读课、自读课、活动课),运用恰当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

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与范围扫盲

无论什么考试,考生们最爱问的都是在这个问题,难不难?我能不能通过?无论说了多少次通过率与你们的努力程度有关,但这个问题总会存在。既然如此,就一起来看一下既往通过率吧。 1、从过级率上来看,在改革为国考后,教师资格证的过关率通常保持在30%左右,高的时候可以达到40%。 这个过级率不算高。主要是因为需要笔试和面试环节都顺利方可通过。说白了,教师资格证考试仍是一个选拔类考试,从高分往下掐,150分折合120分来算的目的就是为掐分数线淘汰制做的准备,国家给定的折合后分数线70多分,实际你能否得到70多分,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竞争环境。社会的需求量多大,你的竞争对手多强,因此,你只有比竞争对手更优秀,特别是在面试环节,才能拿到证书。 2、考试科目上来看 比如说高中教师资格证的考试科目,《教育知识与能力》+《综合素质》+《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对于非师范生来说,这三门科目是完全陌生的,综合素质的知识量很广,职业理念,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文化素养,基本能力,连师范生都没有学过,所以学习这么科目需要能够取其精华,替其糟粕,方能脱颖而出。加大功夫去理解,去背诵,很重要。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这门科目是教育学+心理学的集合体,以前省考的科目集合到这一科了,所以难度没有减小。 另一科,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其实又包含了两科知识,一门叫学科知识,也就是你要考数学,就考数学的知识,你要考生物就考生物的知识,另一门知识叫教学能力,这是通识教育,是每个考生都必须要掌握的,难度和知识量也不小。 想要通过笔试考试,做好复习计划是很有必要的。 (1)基础阶段分章节的梳理课本,对于内容较多的章节可以适当多分配时间,这个阶段暂时不要做题。(简单来说,就是看书!看书!看书!) (2)强化阶段有了第一阶段的学习准备和理论基础,这一阶段要再次看书。这次要边看边筛出重点,整理笔记!注意交替背书:如果一个科目背久了,大脑会有一个瓶颈期,所以轮换着看书效率可能更高。 (3)冲刺阶段在最后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每天按照规定时间答一套真题,通过做真题看自己哪方面比较弱,查漏补缺,最好记录下自己不会的地方反复记忆。并加强对知识点的巩固和掌握,从题目中总结出技巧。(为了应试的复习,一定要会做题)

2018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试试题

2018 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试题 1.在全县校长经验交流会上,某校校长介绍完教学改革的情况后,强调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和增加课外活动。该校长的认识 A.是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 B.体现素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 C.符合提升学校实力的需要 D.符合凝练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 【答案】A 。解析:素质教育是把教育活动的目的指向“素质”,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除了给学生减负与增加课外活动之外,还要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所以,题目中校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是片面的。答案选择A。BCD 的解释都是错误的。 2.刚开学,班主任周老师言辞恳切地对学生讲:“迎接中考是这一年的重中之重,关系到你 们的人生发展,大家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课外活动上。”周老师的说法 A.合理,有利于学生复习应考 B.合理,体现了强烈的责任心 C.不合理,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D.不合理,不利于学生主动发展 【答案】C。解析:周老师是典型的重智育的体现,是不合理的。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的教育,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张老师在班上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展“分享知识”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班上分享收获,并及时加以点评。张老师的做法 A.减轻了教师教学负担 B.拓展了学生学习资源 C.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D.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答案】B。解析:学生观中要求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开展“分享知识”的活动,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正确答案选B。 4.某班主任制定的班干部竞选条件中规定,成绩在后10 名的不能参选,理由是“连自己都管不好,怎么能管好别人”。这种做法 A.正确,有利于学困生安心学习 B.正确,有利于刺激学困生上进 C.不正确,不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D.不正确,未能平等对待所有学生 【答案】D 。教育观要求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要求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能因种族、家庭、经济、智力及教育者主观好恶等因素的影响,而将一部分学生排除在素质教育之外。题目中老师的言辞显然是没有平等的去对待个别学生,做法是不 正确的,排除选项A、B和C,正确答案是D。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了教育战略目标。下列关于教育战略目标的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考试大纲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标 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职业理念 ⒈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⒊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二)教育法律法规 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 2.教师权利和义务 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

为,依法从教。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3.学生权利保护 了解有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教育法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教师职业道德 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尊重法律及社会接受的行为准则。 理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文件精神。 分析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道德规范问题。 2.教师职业行为 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 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行为规范恰当地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四)文化素养 了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了解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了解一定的科学常识,熟悉常见的科普读物,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了解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了解中外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 了解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 了解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并能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 (五)基本能力 1.信息处理能力 具有运用工具书检索信息、资料的能力。 具有运用网络检索、交流信息的能力。 具有对信息进行筛选、分类、管理和应用的能力。 具有运用教育测量知识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具有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 2.逻辑思维能力 了解一定的逻辑知识,熟悉分析、综合、概括的一般方法。 掌握比较、演绎、归纳的基本方法,准确判断、分析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准确而有条理地进行推理、论证。 3. 阅读理解能力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考试大纲

《综合素质》(中学) 一、考试目标 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职业理念 ⒈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⒊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二)教育法律法规 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 2.教师权利和义务 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3.学生权利保护 了解有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教育法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教师职业道德 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尊重法律及社会接受的行为准则。 理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文件精神。 分析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道德规范问题。 2.教师职业行为 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 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行为规范恰当地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四)文化素养

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小学综合素质》模拟考试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小学综合素质》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1、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 A、德育 B、智育 C、创新教育 D、全面发展教育 2、教师不得随意宣扬学生的缺点或隐私,不得随意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这属于学生享有的(). A、人格尊严权 B、名誉权 C、荣誉权 D、隐私权 3、教师发展的五阶段论是由()提出的. A、福勒 B、布朗 C、伯利纳 D、夸美纽斯 4、学校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实际上是侵犯了学生的(). A、人身权 B、人格尊严权 C、名誉权

D、受教育权 5、既是我国法律体系的根本大法,也是教育类法律的根本大法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6、依法执教的重要意义不包括(). A、依法执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B、依法执教是依法治教的重要内容 C、依法执教是人民教师之必需 D、依法执教才能保证人权 7、《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A、可以 B、不得 C、应当 D、自行决定 8、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A、学习和培训 B、沟通和合作 C、培养和培训

D、交流和互访 9、志存高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这体现了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中的(). A、为人师表 B、关爱学生 C、爱岗敬业 D、团结协作 10、当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以教谋私,热衷于“有偿家教”的现象,这实际上违背了()的职业道德. A、爱岗敬业 B、关爱学生 C、终身学习 D、为人师表 11、()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 A、《四库全书》 B、《永乐大典》 C、《汉书》 D、《隋书》 12、“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这副对联所指的历史人物是(). A、诸葛亮 B、文天祥

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提纲汇总美术类

《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美术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掌握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美术创作和鉴赏的基本方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有效地加以运用;掌握美术学科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了解高中美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运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指导教学。 2.美术教学设计能力。了解教学设计方法,规范地撰写教案,准确地设定和表述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教学资源,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恰当地选择教学策略、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美术教学实施能力。掌握高中美术教学的组织形式及基本步骤,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准确地表述和呈现教学内容,有效地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美术教学。 4.美术教学评价能力。了解美术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方法,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 1.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基本脉络、重要的美术人物、美术风格与流派及美术现象,知道美术的基本理论。 ——了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美术门类的主要成就。如:陶瓷艺术、青铜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工艺美术、书法篆刻、民间美术、建 筑艺术等。 ——了解西方从原始艺术到当代艺术的发展。如:洞穴壁画、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巴洛克和罗可可艺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 后印象派、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各时期的建筑艺术以及现代设 计艺术。 ——知道美术的概念、性质和价值等基本理论。如:造型元素与形式原理、美术创作思想、美术的社会价值等。 2.知道美术主要类别和技法理论,了解美术创作和美术鉴赏的基本过程与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试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试题 2013年9月3日,教育部宣布,2015年起,教师资格认证考试不再由地方组织,将首次实现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不再终身有效,而是只有3年有效期限;当老师的教师资格证也必须每5年一审;师范生不再毕业就能拿教师资格证,后年开始也必须参加全国统考。 教育部决定进一步扩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改革试点范围,新增山西、安徽、山东、贵州4个省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试点,至此,试点省份达到10个。2015年,力争全国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教师资格证实行“国考”后,最大的变化就是“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而在这新设的“门槛”面前,受影响的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统考省份汇总 11年:浙江、湖北 12年:上海、广西、河北、海南 13年:山东、山西、贵州、安徽 统考考试科目分类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分为《综合素质》和《保教知识与能力》2个科目(均为计算机考试)。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分为《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2个科目(均为计算机考试)。 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分别为:《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3个科目。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分为语文、数字、英语、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政治(思想品德)、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学科。其他学科暂不开考。 申请认定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资格人员参加高中教师资格考试,申请认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证的人员参加高中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和教育知识和能力两科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考试结合面试进行。 科目介绍与报考条件 1、非师范类学生要取得教师资格,必须加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 学,所以你必须参加教育部门举办的考试或者去考自考考试 相关的科目。 2、教师资格证全国通用,不管你在哪里任教,都是可以的。 3、教师资格证只是从业证书,只要你能通过三门考试,就可以 得到你想要的专业资格证书。具体的申报要求:1,、普通话 水平应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 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或以上标准。2、各级各类学校非师 范专业毕业生申请教师资格应按省教育厅部署补修教育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