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调查生活垃圾的分类》教学课例

《调查生活垃圾的分类》教学课例

《调查生活垃圾的分类》教学课例
《调查生活垃圾的分类》教学课例

《调查生活垃圾的分类》教学课例

【教学背景】

1、课标分析

现在我们宁津县有一项关系到我们千家万户的工作,就是“散煤治理及清洁型煤推广”工作,大家都在为把宁津县建设成一座清洁环保绿色城市而努力。但是垃圾处理也是我们创卫工作中的一个难点与重点。为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爱护我们宁津,爱护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树立环保意识以及能源意识,养成节约资源的好习惯,因此选择这个课题,对学生进行实践性的德育教育。

2、教材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含内容研究型学习、社区服务和社区实践、劳动技术、信息技术教育四个方面。在活动中,研究型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探究的学习方式之一,这一方式渗透全部综合实践活动全部内容中。五年级学生是思想过度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比较敏感、自我,对社会充好好奇与求知。此时,学生的责任也是慢慢培养期。本单元活动,学生各种不同的途径手机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学会合理把垃圾进行分类,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升学生爱家乡的感情。

3、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初步掌握了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并具有了一定的汇总、汇报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确定单元活动的主题、活动的方式,在活动具体展开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成果或者作品。

本次活动根据学生选择的主题内容,以自愿为原则,同学们自行分组,成立5人的实践活动小组,选出小组长具体负责本小组的工作,具体指导小组开展活动。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探究性学习。

整个过程由学生小组完成,教师具体指导,对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活动的认识和个人体验以及对调查的方法、资料的整理与综合进行综合评价,不要求研究的结果。并且在汇报时候,学生表现出了,很大进步,学生在活动中,受益颇深。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1)通过设计处理垃圾的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2、知识目标

(1)能合理把垃圾进行分类。

(2)学会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搜集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

(3)掌握初步垃圾分类的知识。

3、德育目标

(1)、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使学生了解垃圾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2)通过这次活动作品交流展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3)提升学生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本次教学活动重点是组织学生分组调查关于垃圾分类的情况。在调查中,能让学生有的放矢,准确无误的完成调查任务,并成功反馈给本组同学们。

本次教学活动难点是在学生调查深刻观察并体会到垃圾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是一件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拓展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分享,能够更深刻的了解,并建议垃圾分类的先进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提升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制作课件。

(2).打印需要的表格。

2、学生准备:

设置活动小组:生活垃圾分类小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小组、我国最新垃圾分类处理情况、国外垃圾分类调查组(学校、家附近垃圾进行观察、上网、查阅书籍等。)

活动方法

根据学生选择的主题内容,以自愿为原则,同学们自行分组,成立5人的实践活动小组,选出小组长具体负责本小组的工作,具体指导小组开展活动。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探究性学习。

整个过程由学生小组完成,教师具体指导,对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活动的认识和个人体验以及对调查的方法、资料的整理与综合进行综合评价,不要求研究的结果。【教学过程】

1、确定课题、准备阶段;

课件出示两个环境比。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在哪个环境下生活?为什么?然后引出:调查生活垃圾的分类。

(导入主题)

[设计意图] 从德育方面入手从身边例子引起,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注意周围环境的情绪,让学生去提出问题

2、实践体验、探究问题阶段;

首先设计调查活动表表格。然后成立调查小组领取任务

各小组自主开展活动,教师协助。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以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目的,让学生亲身感受周围垃圾分类情况,更加爱护环境。

3、处理信息、解决问题阶段;

首先,小组合作,整理学生搜集的信息或图片,完成调查表。

然后,相互交流、共享垃圾分类的信息,并为为其他各组提供一些建议与咨询。

[设计意图]通过处理、共享全班同学搜集到的信息,提高学生交流能力,开阔学生心胸,学会共享,达到德育目的:。

4、成果展示、发布交流阶段;

成果展示,交流点评。各小组依次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设计意图]德育意图:明白自己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提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断探究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

5、总结评价、拓展活动阶段。

把学生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与老师搜集的信息相结合。让学生们献计献策,为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该怎么办?

(1)、学生设计广告标语

(2)、学生撰写倡议书

(3)、学生设计手抄报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能力与意识,提升学生的责任感达到德育目的。

(手抄报----学生作品)

(倡议书----学生作品)

(广告用语-----学生作品)

【板书设计】

调查生活垃圾的分类

确定课题、准备活动阶段;

实践体验、探究问题阶段;

处理信息、解决问题阶段;

成果展示、发布交流阶段;

总结评价、拓展活动阶段。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非常浓厚,因为活动主题来源于学生的身边,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发掘的作用是通过精心地设计与组织、适当地指导与帮助,引导学生在调查、访问、考察中自主的进行活动,不断地提高着自己的认识与能力。学生通过自主进行选题、结合研究小组、实施研究等一系列活动,走出了课堂、走进了社会;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面对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开放的活动情景中去实践,去体验,去感悟。

这调查过程,学生表现出在其他学科难以发现的学习热情与创造力,学生实践的能力得到极大发挥与发掘。在本次活动中,五年级的学生表现出,现在孩子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当代学生应具有的实践、探索、汇总、汇报等能力。

困惑与不足:在本次活动中,发现在我们生活的社区、校园以及很多场所因为各种原因还不能做到真正的垃圾分类的处理,这也是困扰我们对垃圾处理能否做到科学无公害处理的关键所在,我们也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尽快解决此问题。

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在调查中,提高了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也激发学生们积极参

与的积极性。在汇总与汇报过程,学生们进一步认识到垃圾分类的知识,也增加了学生们注重环保,提升环保意识。在活动中,学生们也更加提升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

【专家点评】

一、本次活动,通过学生身边的美丽校园入手,让学生感受美,感受干净,再引入脏乱差的环境,形成对比,形成强烈反差。让学生一下子就感受的垃圾的危害,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与积极性。

二、实践过程,学生通过查访身边的人和事、社区、环保部门,从成人的角度了解到了垃圾分类相关的各种知识,从浅入深,浅入深出,孩子们查访过程很轻松,没有压力,并且更加真实的感受到了垃圾分类对我们生活影响巨大。

三、在合作交流,分享交流时,学生们积极分享各自的知识,在交流中,培养孩子们的自信与信心。也培养了孩子们的交流能力,学会共享。

四、在献计献策阶段,学生们从自身的感受出发,从责任出发,他们以广告标语、倡议书、手抄报的形式为表达方式,真实的表达五年级学生的想法与感受。如:有一个小组广告标语:你有你的家,垃圾有垃圾的家,不要让垃圾走错家。就非常生动符合学生的感情与认识。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天鹅的故事》精彩片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老师要善于营造一个能够让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习活动中生成智慧,生成能力。 我在上《天鹅的故事》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师: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请找出这个故事中最打动你的地方,读一读,可以是一句、几句或一段话。 生自读。 师:绝大部分同学画出了第 5 小节,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先不急着说老天鹅是只怎样的天鹅,愿不愿意把这一小节学得更好?看看哪些词可以圈圈、画画、点点、重点读读、体会体会。 生再读,用自己的方式学习。 师:现在我们再来说说老天鹅是只怎样的天鹅,要有理有据。 生:我先说,书中这样一句打动我:“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垂直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我觉得这只天鹅十分勇敢。 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勇敢的? 生:“重重的”说明力量很大。 生:“像石头”说明老天鹅奋不顾身。 生:“胸脯和翅膀”是说老天鹅是用血肉之躯作为破冰的武器的。 生:“腾空而起”说明下落的力量很大。 师:我们能不能做做这个动作。 (生模仿老天鹅像石块下落的动作。配合手势、插图) 师:这一句你还有什么体会? 生:我从“颤动”中看出老天鹅落下时很用力。 生:我从“第一次,第二次……”看出老天鹅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生:我从“他并没有飞走”看出老天鹅不贪生怕死,为了天鹅群作出了自我牺牲。 师:这是怎样的一只老天鹅啊?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一) 第一课时 〖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 〖学习目标〗 1、会认“凤”等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重点难点〗 认读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每年清明节前后,傣族人民都要迎来他们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泼水节。节日那天,傣家人身穿节日的盛装,敲着象牙鼓,划着龙船来到聚集地,他们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大家都沉溺在欢乐和幸福之中。 今天,俺们课文中描述的泼水节,却是一次与众不同的、令傣族人民世代不能忘怀的 泼水节。他到底特殊在哪里呢?俺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读通课文 1、采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和同桌一起读,也可以离开座位 找自身的伙伴读。 (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漏字) 2、指名读。 (其他同学做文明听众,注意他的字音读准没有,若你听到有不准的,你起来教一教他)

三、再读、理解课文 1、再次自读课文,边读边想,为什么这次泼水节是一次难忘的泼水节? 2、同学讨论交流。 (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至”改为“致”。"小溪的生活”后的逗号改为分号。"一首歌”改为“一幅画”(或“水彩画”“万花筒”)。 3、学习第三段,带着问题朗读: ⑴自由读第三段。 ⑵你能用自身的话向大家描述一下人们欢迎周总理的情景吗? ⑶理解“四面八方”“从四面八方赶来”说明了什么? ⑷指导朗读,你能把这热闹的局面读出来吗? 4、看图,理解第四段: 傣族人民都因为能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而笑容满面。也鼓励同学笑容满面的来读这 一段。 5、朗读体会第五段。 6、启发想象,进行说话训练: 周总理把水泼到老年人身上,祝愿他们── 周总理把水泼到青年人身上,祝愿他们── 周总理把水泼到小朋友们身上,祝愿他们── 四、教师小结,安排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有感情的朗读6~8段,下一节课俺们进行朗读擂台赛。 五、板书设计 下面句子中的“厚”字,表示“扁平物体上下距离大”的是第(4)句。;表示“深、重、浓、大”的是第(2)句;表示“待人不刻薄”的是第(1)句;表示“重视”的是第(3)句。 11、难忘的泼水节 傣族人民高兴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公开课教案

17《难忘的泼水节》公开课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本课的词语,会写“度”''泼”“炮”三个生字; 2.学习第三自然段,从人们的行为表现中感受泼水节的隆重、热闹; 3.借助动词说说泼水节的隆重场面。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文字之美,感受泼水节的隆重热闹。 教学难点:借助动词说说泼水节的隆重场面。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谈谈过春节的事儿。 2.介绍苗族、水族、哈尼族、独龙族的新年。 (―)情系新年,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课题。过渡: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跟傣族的泼水节有关。 2.出示课题中的两个生字“忘” “泼”。交流自己的发现。 (1)做泼水的动作。 (2)谁有好办法记住它?(水把头发都泼湿了。) (3)教师范写“泼”(三点水,长乂瘦,要给发字让让路。左窄右宽放放好,最后一点不要漏。)学生练写。评价。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难忘”。 4.指名读课题,齐读。注意“的”读得乂轻乂短。 5.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说文解字,聊“泼水节”。 1?初读课文。过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小朋友们拿出课文纸,大声读读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儿遍。读完以后,思考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 2.课件出示词语: 傣族人民一年一度

象脚鼓凤凰花龙船花炮银碗柏树枝 周总理笑容满面祝福健康长寿 (1)指名分别读三排词语。 (2)字理识记“族”。 (3)出示其中的四字词语,理解词语意思。 笑容满面(指名表情理解) 一年一度(联系学校生活理解) 健康长寿(你在什么时候听过这个词?课件出示寿星,老人) (4)出示表示泼水节中事物的词语。学习生字“碗”。 (□)为什么要用银碗蘸了清水向人民泼洒呢?(课件播放微课) 3.齐读词语。 4.解惑:这个泼水节为什么难忘?你从哪儿知道的?(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后半句很长,指名读通顺。指名交流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三)迎周总理,读句悟情。 1.交流这个泼水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一找,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泼水节的隆重、热闹? 句子一: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1)交流“敲起象脚鼓”。 ①(板书:敲起,课件出示“敲”)教师解说:左边是高高的城墙,右边一只手拿着武器防御前来入侵的敌人,就是“敲”。现在我们会说“敲”什么? ②这里还有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板书“赶来”。“赶”与“走”区分,读句子。 ③小结:这两个表示动作的词,用的真好!学着老师的样子把它们圈出来。 (2)交流“四面八方”。 ①理解“四面八方”。人们可能是从哪里赶来的? ②过渡:人们纷纷从寨子里,坪坝里,从各个地方赶来。很多人在天还没亮就打着火把出发了,走了好儿个小时才赶到。齐读句子。 句子二: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2020年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及试题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答案一、填空题 1、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2、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包括简笔画、演示、电教媒体。 4、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不仅要重视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而且要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全方位多角度地训练。 5、《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6、《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各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的表达。 7、《课标》“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8、教学目标叙写时,首先,要注意选用合适的刻画动词,然后要明确表述教学后学生应该达到何种结果,最后要注意用词用语准确而有分寸。这样既可体现目标达成的层次性和区分度,也可加强教学的可操作性与教学效果的可测度性。 9、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和评价的能力。 1、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言语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1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独特而有差异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人文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二、基本概念 1、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探究的乐趣。 1、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它可以分为物本语文课程资源、人本语文课程资源、动态语文课程资源。

小学语文优秀课例分析课题:《梅花魂》

案例课题:《梅花魂》 一:基本理念 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申老师能以阅读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以 培养能力为核心进行语文教学。 二:教材 (一)内容:《梅花魂》是六年制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课文。 (二)教学目标:为了能让孩子理解文本、吃透文本、走出文本,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评价等方式感受梅花的形象。 2、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借物喻人,感受其作用。 (三)教学重点 品味梅花美的形象特征时,感悟信念对人生的价值。 (四)教学难点 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可以看出,目标明确,重难点醒目,能抓住教材,拓展延伸,以点带面,感悟人生。 三、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选用了以下的教法学法: 1、朗读法 通过朗读内化了课文的语言,通过朗读培养了孩子的语感,通过朗读让孩子体会到了情感,通过朗读培养了孩子审美和朗读能力。 2、自主、合作、探究法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这种学习方法,这也是创新的重要途径,在品味梅花精神美的句子时,在交流学完此文的感受时,充分运用了这种学习方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课件做得精美,尤其是听读课文部分,图文对照,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而且 更能帮助孩子理解文本,使教师的整个教学,环环相扣,天衣无缝。充分体现了农远资源 在教学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采用谈话导入的方式自然亲切,水到渠成,让学生在交流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二)学习课文 1、赏花 执教者先让孩子边听读课文边看课件,然后学习作者赏花的语言文字,感知梅花的美丽 形象。由直观形象到学习文字无不体现了执教者的独具匠心。 2、品花 让孩子默读课文之后,去品味描写梅花精神美的句子。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执教者采用 了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品悟,读中悟、悟中读,反反复复,促使孩子挖掘出文章的中心。 3、悟花教学

17.难忘的泼水节 教学设计

3.课件出示有关宋城泼水节的图片和录像。 4.积趣存疑: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一起去参加傣族的泼水节。 (板书课题) 教师或学生简单介绍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图片激趣)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 (人们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 (板书:泼水节) 然后在前面加上“难忘”二字:为什么说是难忘的泼水节呢?学习课文我们就会知道。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初步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2.再次读课文,圈画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 3.限定时间,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接龙读检查读文情况。 三、检查朗读,学习生字 1.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读音。翘舌音有“驶、盛、祝、寿、穿”,平舌音有“族、踩”。 2.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认字的,然后全班推荐好的识字方法。 3.利用课件游戏检查识字:抓“特务”、“对号入座”、“购买门票”。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换词比较:“火红火红的”可以换成“红色”的吗? (突出凤凰花的艳丽,烘托了喜庆祥和的气氛) 还有什么事物也是“火红火红”的?自由回答。 3.指导读──练习读──齐读。 五、学习二、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把自己读懂的地方和学习伙伴交流。 2.“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学生用“因

为……所以”练习说说原因。 3.“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重点抓住人们动作的词语体会。 (用你自己的话向大家描述一下人们欢迎周总理的情景)4.指导朗读: 重点抓住“欢呼”一词体会傣族人民激动、高兴的心情。难点是读好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读最后这句欢呼的话,感情要充沛,声音要自然,语气、语调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体现出个性。 六、写字指导 1.学习“忘、泼、度、龙、炮”五个字: 2.利用课件,分析结构和注意点。 3.学生临摹,教师巡视,根据书写实际相机指导。 4.学生互相观察和欣赏,写得不满意的字可以再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卡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二、读文思考 1.学习四、五自然段: ⑴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⑵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读书的收获。 2.反馈交流: ⑴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①结合课文插图,理解“笑容满面”。 (态度和蔼可亲,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②想象周总理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⑵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评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评析 背景 中年级的片断训练,既是低年级字、词、句训练的归结,又是高年级篇章训练的基础。片断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认识和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全文围绕题眼“美丽、富饶”展开,行文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构段句群典型且多样,遣词用语精确且具体,所以教学这篇课文除了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外,还是学生学习片段训练的典范。针对我班学生作文不具体、事情叙述不清楚等情况,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重视语言的积累”,我设计了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积累语段和仿课文写片段,目的是通过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指导,让学生主动记忆,摘抄美词佳句,真正把积累语言落在实处,自觉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另外是通过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词语、句式、段落,迁移到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活动中进行重组,引导学生围绕一句话,把内容说清楚、说具体。 主题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训练,让学生学习仿课文写片段(重点是围绕一句话把内容说清楚、说具体)。 案例 教学片断三年级语文上册22《富饶的西沙群岛》 一、复习。 1.听写练习 深蓝威武形状肥料懒洋洋成群结队 2.齐读课文 二、新授课 1.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海水、海底、鱼、海滩、海岛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把它背下来。 3.学生说出喜欢的那个自然段把它背诵下来。 三、理解感悟课文 1.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这段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学生: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老师:作者围绕这句话来写来具体写了海水的颜色多而且很美,这句话就叫做中心句。 2.出示第六自然段,生读,找出中心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3.老师示范: 根据中心句来写一段话,师出示: 西沙群岛的海底物产真丰富啊!岩石上长着…… 4.出示句子让学生练习口语表达。 春天真美呀! 老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说? 学生:小花、小草、小树、小鸟、风姑娘……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报告97422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抓住写作教学的规律 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 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

《难忘的泼水节》教材解析和教学设计举例(部编本二年级(上册))

《难忘的泼水节》教材解析和教学设计举例(部编本二年级上册) 教材解析 《难忘的泼水节》讲述的是l961年敬爱的周总理到西双版纳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悦与热情,体现了周总理亲民、爱民、和人民心连心的情怀,也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崇敬与爱戴。 课文文辞优美,感情真挚,共有8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写了l961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日子,因为敬爱的周总理要和他们共度这个欢乐的节日;第三自然段写了傣族人民热烈欢迎周总理的盛况;第四至六自然段写了周总理身穿傣族服装,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跳舞,互相泼水祝福的热闹场面;第七、八自然段则直抒胸臆,连用两个感叹句,表达了1961年的泼水节令傣族人民永远难忘。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画面喜庆、祥和,人物栩栩如生。图中周总理身穿傣族人民的服装,笑容满面地端着银碗,正在向人们泼水、祝福,周围的傣族人民载歌载舞,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 教学目标 1.认识“泼、族”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铺、盛”,会写“忘、泼”等8个字,会写“难忘、泼水节”等l2个词语。

2.朗读课文。练习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3.图文对照,积累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感受总理的平易近人。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求认识l5个生字,教学时教师可根据生字特点,从读音、字形、字义方面分别给以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驶、盛、祝、寿”是翘舌音,“踩、族”是平舌音,“龙、容、康”是后鼻音,要在认读时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盛”是多音字,本课读“chénɡ”,意思是把东西放进去,读“shènɡ”时是茂盛、兴旺的意思:认读时,可以出示两组词语引导学生据词定音:茂盛、盛开、丰盛、盛大;盛饭、盛满等。 识记字形、理解字义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泼、踩、敲、驶”都是形声字,且都表动作,可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做动作识记。可以出示“龙船、银碗”的图片,并简单介绍泼水节的习俗,如:互相泼水、赛龙舟、跳象脚鼓舞等。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反复朗读的意义 崔峦老师曾经说过:“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细细品读、认真思考,我也深有同感。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栖息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谊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语文教学要让情感流淌,让课堂充溢浓浓的人文情怀。 下面是我校李秀芬老师《桂林山水》的两个教学片段,听后,我感受颇深。 片段一: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并学了第一段,知道山水之美,现在请大家深入学习了解漓江水特点,作者怎样写出漓江水的特点的?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看屏幕,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哪个特点,读给同桌听。 生:我喜欢“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为什么喜欢? 生:这句用比喻手法,写出绿的特点。 师:你知道水绿得如何,并说说“翡翠、无暇”的意思,并指出水的特点。 师:想想,应怎样读呢? 生:应读得活泼、跳跃。 师:喜欢读这一句的同学把这一句读一读。(生读) 师:喜欢水清的同学,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并读一读。 生:漓江的水清得可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到底有多清呢?我们可以把一枚硬币放入水中,透过江水可以看见江底硬币上的字。那如何朗读呢?喜欢的同学读一读。(生读)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他们读得如何?(师指导,该句应读得平整,然后,全班读一遍) 师:老师也喜欢这一段,现在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师生接读) 师:这种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半句强调前半句。 师:这是排比,作者本写水,为何要提到大海、西湖? 生:对比、比较 师:这有什么作用?(出示幻灯:波澜壮阔的大海、西湖的图片) 【评析】: 李老师在指导此段的阅读理解时,做得最好的是,读的辅导非常到位,读得细致,特别是读漓江水,做到读与理解相结合,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状态,让学生及时反馈评价,并且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描述的意境,课外资料的补充对指导学生形象理解山水百态有很好作用,这能更好让学生在朗读时读出感情;教师富有激情的范读、领读很有感染力,对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美中不足的是,学生朗读缺乏个性,写漓江水特点三个分句都是写漓江的美,对每一分句的前后半句之间的关系应加以点拨,使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就是把这些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成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一串句子,加强语势,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这样的句子就叫排比句。 【建议】:女生读第一分句;男生读第二分句;男女生齐读第三分句,逐渐加强语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片段二: 自由读第三段,交流朗读方法 师:大家自由读这一部分,要读出作者怎样写出山的特点。(指名读) 师:读这一段,指出你喜欢哪些语句?小组交流这一段与前面的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难忘的泼水节》教案(第一课时)

【部优】《难忘的泼水节》公开课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本课的词语,会写“度”“泼”“炮”三个生字; 2.学习第三自然段,从人们的行为表现中感受泼水节的隆重、热闹; 3.借助动词说说泼水节的隆重场面。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文字之美,感受泼水节的隆重热闹。 教学难点:借助动词说说泼水节的隆重场面。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谈谈过春节的事儿。 2.介绍苗族、水族、哈尼族、独龙族的新年。 (一)情系新年,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课题。过渡: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跟傣族的泼水节有关。 2.出示课题中的两个生字“忘”“泼”。交流自己的发现。 (1)做泼水的动作。 (2)谁有好办法记住它?(水把头发都泼湿了。) (3)教师范写“泼”(三点水,长又瘦,要给发字让让路。左窄右宽放放好,最后一点不要漏。)学生练写。评价。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难忘”。 4.指名读课题,齐读。注意“的”读得又轻又短。 5.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说文解字,聊“泼水节”。 1.初读课文。过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小朋友们拿出课文纸,大声读读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以后,思考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 2.课件出示词语: 傣族人民一年一度

象脚鼓凤凰花龙船花炮银碗柏树枝 周总理笑容满面祝福健康长寿 (1)指名分别读三排词语。 (2)字理识记“族”。 (3)出示其中的四字词语,理解词语意思。 笑容满面(指名表情理解) 一年一度(联系学校生活理解) 健康长寿(你在什么时候听过这个词?课件出示寿星,老人) (4)出示表示泼水节中事物的词语。学习生字“碗”。 (5)为什么要用银碗蘸了清水向人民泼洒呢?(课件播放微课) 3.齐读词语。 4.解惑:这个泼水节为什么难忘?你从哪儿知道的?(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后半句很长,指名读通顺。指名交流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三)迎周总理,读句悟情。 1.交流这个泼水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一找,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泼水节的隆重、热闹? 句子一: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1)交流“敲起象脚鼓”。 ①(板书:敲起,课件出示“敲”)教师解说:左边是高高的城墙,右边一只手拿着武器防御前来入侵的敌人,就是“敲”。现在我们会说“敲”什么? ②这里还有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板书“赶来”。“赶”与“走”区分,读句子。 ③小结:这两个表示动作的词,用的真好!学着老师的样子把它们圈出来。 (2)交流“四面八方”。 ①理解“四面八方”。人们可能是从哪里赶来的? ②过渡:人们纷纷从寨子里,坪坝里,从各个地方赶来。很多人在天还没亮就打着火把出发了,走了好几个小时才赶到。齐读句子。 句子二: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住写作教学的规律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 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

难忘的泼水节教案设计

难忘的泼水节教案设计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难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识字、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导学案:

(课件出示傣族的风土人情及泼水节活动场面) 师:谁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活动?他们在干什么?(傣族、泼水节)简介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2、师: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民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有一个盛大节日,这一天,傣族人民互相泼水,互相祝福。这就是“泼水节”。(板书) 3、在“泼水节”前面板书“难忘的”,齐读课题。说说读了课题有什么想法? (一)自主学习 1、按自学四步骤学习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①课件出示生字,我会认和我会读,小老师领读。 ②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二)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火红火红”“一年一度”。 ②告诉学生:傣族是我国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每年过一次盛大的节日——泼水节。泼水节就是他们的新年,在农历4月中旬(傣历的六、七月份),历时三、四天。过节的时候,人们换上最漂亮的衣裳,敲着鼓,跳着舞,不分男女老少都互相泼水祝福。 ③播放傣族泼水节的影片。感受节日欢快的喜庆气氛。 ④带着喜悦读一读这一段话。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①傣族人民为什么特别高兴?

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原因。 ②今年是指。 3.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词语。 ①“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重点抓住人们动作的`词语体会: “赶来”可以换成“走来”吗?为什么? ②你从“一串串”“一条条”感受到了什么? ③指导朗读: 重点抓住“欢呼”一词体会傣族人民激动、高兴的心情。 难点是读好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 要把傣族人民的欢乐场面和人民热爱周总理的心情读出来。 ④指名读、齐读、表演读。

难忘的泼水节(优质教案)

17.难忘的泼水节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教学难点】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谈话导入。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除了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今天我要带领大家一起去参加傣族的泼水节。(板书课题)教师或学生简单介绍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每到泼水节,傣族人民就到附近的山上采集一些鲜花和树叶,到了节日这天,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再拿着采集的花叶沾水,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爱情。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难忘的泼水节》) 二、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 各自拼读,读好前鼻音“穿”,后鼻音“忘、龙、向、令”。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2)出示新词 敲鼓驶过笑容踩着铺上盛满银碗祝福健康长寿象脚鼓凤凰花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难忘的泼水节》公开课教案

11 难忘的泼水节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2.会写本课生字,会认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了解,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凤”等12个生字;会写龙等12个生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感受泼水节热烈的场面。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在我们国家的南部有一个优美的地方,那里的风土人情吸引了洗面八方的游客。我要介绍的地方就是云南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傣族人民最有特色的节日就是泼水节,这么开心的活动大家想去体验一下吗? 2.教师(板书:泼水节)相机认识生字“泼”,左右结构的字,左边写得窄一点,右边是个发,水泼头发,泼泼泼。 3.教师播放傣族泼水节的课件,初步感受泼水节的热烈场面。 4.谁知道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傣族) 5.谁知道泼水节是怎么回事?介绍一下你查的资料。(每年凤凰花开的时候,人们穿上漂亮的服装,背起象脚鼓,互相泼水祝福,这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6.谁知道傣族人民居住在哪儿?(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地区) 7.再观察图画,图上的人们表情怎么样?穿着什么手里拿着什么?(人们喜气洋洋,兴高采烈,人们穿的衣服色彩鲜艳漂亮,头上包着头巾,多数人衣服都没有领子,绣着花边,赤着脚。周总理穿着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人们手里有的拿着碗,有的包着水罐子,还有的敲着鼓和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 8.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工作十分繁忙,还抽出时间与傣族人民一起共度泼水节,把幸福和欢乐带给了傣族人民,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总理和人民心连心,他心里装着各族人民)。 9.周总理是怎样与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为什么说这次泼水节难忘?下面我们一起走近课文,从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篇

[语]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50篇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假若你是扁鹊…… 笔者在前不久执教小学语文第八册〈〈扁鹊治病〉〉这课,在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学生:“学完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学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 A 生说:“我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知道了‘讳疾忌医’的含义,就是说有了病, 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 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 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 认认真真地改过。。” B 生说:“我知道扁鹊的医术高超,不用任何检查就知道你的病情,比现在的医生强多了,他真了不起。” C 生说:“我知道蔡恒公太骄傲了,听不进别人正确的劝告,我们要虚心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学生们都各抒已见,说得都很好。) 突然,学生D 站起来说:“我跟大家想法不一样,我认为扁鹊不该跑到秦国去。因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即使不能挽回蔡恒公的命,总可以延长蔡恒公的寿命吧!生命无价!” 听了D 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扁鹊的对与错。此时,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于是,便稍稍做了个安静说“同学们,扁鹊应该怎么办呢?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学生稍稍安静) 有的说:“扁鹊应该跑到秦国去,不然他不但不能救回蔡恒公,说不定还会搭上自已的小命。” 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虽然蔡恒公开始不听扁鹊的劝告,但现在他已知道错了,肯定会配合治疗,说不定会治好呢!”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蔡恒公的病已深入骨髓,就像现在的癌症,肯定是不能救活了。” 又有一生说:“扁鹊在初遇蔡恒公时,就应想法设法让蔡恒公配合治疗。这样,扁鹊不但救了蔡恒公的命,也许还会得到好多珍宝呢。”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作为教师,我并没有到此为止,急于下结论,而是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课后去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话题目就叫《假若你是扁鹊……》 [ 分析与反思]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扁鹊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他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将扁鹊与现在的医生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二、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精选三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精选三 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的佳法——《桂林山水》教学例谈 【背景介绍】 前苏联理论家卢那察尔斯基曾说过:“许多隐蔽的美,无穷无尽的艺术想象、一切心理上的奥妙,都在那种对文字作品朗读的仲养中弄明白了。”由于朗读可以吸引学生不自觉的进入文本,使得学生在文本中自由翱翔。只要教师适当加以指导,学生就可以较为迅速的理解课文。《桂林山水》就是一篇从朗读中,来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的好文章,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课文语言优美流畅,适合学生朗读背诵,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教学片段1: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并学了第一段,知道山水之美,眼见为实,现在请大家深入学习了解漓江水特点,作者怎样写出漓江水的特点的? 生:漓江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并说一说喜欢哪个特点,读给同桌听。 生:我喜欢“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为什么喜欢? 生:这句用比喻手法,写出绿的特点。 师:你知道水绿得如何,并说说“翡翠、无暇”的意思,并指出水的特点。 师:想想,应怎样读呢? 生:应读得活泼、跳跃。 师:喜欢读这一句的同学把这一句读一读。(生读) 师:喜欢水清的同学,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并读一读。 生:漓江的水清得可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到底有多清呢?我们可以把一枚硬币放入水中,透过江水可以看见江底硬币上的字。那如何朗读呢?喜欢的同学读一读。 生:读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他们读得如何?(师指导,该句应读得平整,然后,全班读一遍 ) 师:老师也喜欢这一段,现在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师生接读) 师:这种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半句强调前半句。 师:这是排比,作者本写水,为何要提到大海、西湖? 生:对比、比较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住写作教学的规律 运输小学:方丽君 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 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