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学思品课教学方法谈

小学思品课教学方法谈

小学思品课教学方法谈

小学思品课教学方法谈

发表时间:2013-11-28T13:47:33.107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3年7期(下)供稿作者:◇彭瑞云[导读] 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

◇彭瑞云

(河南省兰考县城关镇南街小学兰考 475300)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要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奠基作用。然而,由于思想品德大多都是理论教育 ,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这就对教者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如何突破这些难点?下面笔者试图就自己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方法谈一些体会。 “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图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的规律 ,从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面对一群思想单纯的孩子,要让他们懂得深层的思想教育内涵,确实需要教者创新的应用各种教育方法。

一、民主讨论法

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二、故事讲解法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讲解法”。运用故事讲解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讲解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我们所要追求的最终教学目的,舍本而求末。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举一些反例,正反对照。

三、情景设计法

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这一方法是根据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提出来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等不同类型的情景。设计情景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时,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四、典型分析法

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教学目标,以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或者周边的朋友同学为典型,分析他们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产生高贵品质的原因。通过典型分析,使得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典型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运用典型分析法必须注意选择典型,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典型,也就是说要注意典型选择的针对性和突出性。学习典型的目的在于见行动,引导学生的践行。如学习邱少云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上完课之后要经常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觉遵守纪律,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五、现实演绎法

思想品德课的明理可通过小品表演或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用“角色换位,引发共鸣”,达到情动欲行的目的。在讲授福建省编小学思想品德课第三册第十课“勇敢的小白兔”一文时,可让学生扮演小白兔、小松鼠、小鲤鱼、黑乌鸦,进行小品表演。这样既使课上得趣味盎然、生动活泼,又能收到教育的效果。在采用角色表演法时要注意在课前进行小品表演的排练,准备好必要的小道具、小布景和音乐伴奏等,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以艺术的感染力增强这门课的教育性。在没有条件进行小品表演时,也可在课堂上分配角色,进行朗诵、对话和动作演出。

六、社会调查法

判断需要信息,信息需要实际调查。可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实地调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有助于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如对学生进行“注意交通安全” 教育 ,可以组织学生到交警中队去进行调查,通过大量的例子使学生懂得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性,以及必要的交通安全常识,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在进行社会调查时,应当注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事先作好准备,拟定调查的目的、内容、步骤,才能保证社会调查的成功,避免负面影响。社会是复杂的,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往往在主流的下面存在着某些负面影响,在社会调查中要注意避免负面影响,并使学生在辨是非中获得某种免疫力。

思想品德教学的方法很多,教师教育中应注意有所选择,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学生,在选择方法上应有所侧重,教师对不同内容的教材,也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我们广大教者都应当十分重视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基本方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作文,初中]初中作文教学方法

初中作文教学方法 当今大多初中生的作文叙事平淡、语言乏味、结构散乱、范围狭隘,缺乏真情实感。那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应加强初中生的作文训练,包括“积累素材,明确中心,构思行文”三方面。 一、积累素材 (一)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古人在写作实践中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即创作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活。而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如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语言技巧等,却往往忽略了让学生积累素材,以至于他们无内容可写,或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对生活的个性化的体验。用心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注重对生活的情感体验是学生作文联系现实的重要手段。我们平时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不能只局限于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更应该关注深入事物内部的主观感受,因为观察是手段,是桥梁,是媒介,而感受和体验是这种桥梁的重要支撑。沈复在《幼时记趣》中选取了童年生活的几件趣事,观察仔细,想象丰富,从而获得了“物外之趣”,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也应要求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表层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观察,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地了解内部世界,获得与众不同的生活体验,对生活的理解不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或抽象的沉思,而是情感与外在事物的相互渗透。 (二)从读书中积累素材 多读书向来是老生常谈,但要写好文章这一点却是不能不谈。书读得多了,生命里面一些美好的本质就会显现出来,比如坚强,勇敢,理智等;书读得多了,整个人的修养、气质就会有很大的改观,文章的气质也自然会超凡脱俗,不同于写妈妈总是“半夜送我去医院”,写同学总是“我”误解了他,而他关键时刻不计前嫌,向“我”伸出援助之手,写老师,要么半夜批改作业,要么雨中送“我”回家,要么给病中的“我”补课,写事,总是“捡钱”“让座”“修桌凳”……阅读是“积累”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从模仿到创作,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升的唯一途径就是“阅读”,学生阅读的量和质的提高就是学生作文能力提升的过程。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读书不仅仅是停留于读作文书,读通俗的杂志,而要“杂”,这样才能博采众长,才会越积累越多,才可以纵横古今,上下五千年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写出大气磅礴、震撼心灵的文字。 二、明确中心 “明确中心”,就是确立作文的中心。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选材的依据、结构的轴心,就连语言的运用,也要受中心的约束,可见明确中心在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一篇好的文章,它的中心也就是立意,必须正确高雅。对于考场作文的评判,思想立意是第一位,如果一篇文章没有正确的中心思想或没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就不能算好文章,有的作文文笔美,但思想消极,不具备正确的导向,在评分中也会吃亏。因此,要写出好文章先要“循规蹈矩”,做到:正确、明确、准确,思想积极,中心明确,扣题准确。在这个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去努力。

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艺术之我见

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艺术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6-12-22T17:07:38.34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12月总第213期作者:张辉 [导读] 过去我粗浅地认为所谓艺术就是美术、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戏剧和文学等,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不相关联的。 山东省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251800 摘要:我尝试着把思想品德教学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充分挖掘和利用思想品德教材中的艺术成分,用艺术化的方法,让学生在美的教学中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在美感中扩大思维空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激发学生积极探求、思索未来的情感世界,努力打造富有艺术魅力的思想品德课堂。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创造 过去我粗浅地认为所谓艺术就是美术、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戏剧和文学等,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不相关联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应更多地开设综合课程,软化学科界限,打破学科林立的状况,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统整而实用的知识世界。思想品德课其概念、观点和原理抽象思辨,理论性较强,而中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缺乏、知识水平有限、科学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在学习和掌握时有一定难度,令很多学生望而生畏,进而心生厌倦。为使思想品德教学走出困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取得教学新成果,我尝试着把思想品德教学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充分挖掘和利用思想品德教材中的艺术成分,用艺术化的方法,让学生在美的教学中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在美感中扩大思维空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激发学生积极探求、思索未来的情感世界,努力打造富有艺术魅力的思想品德课堂。 一、挖掘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形象因素,使思想品德课堂生动鲜活。 万物皆有形,形象性是艺术的外显特征,思想品德课堂同样需要形象性。教师只有善于把教学内容及其形象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完成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的转变,才能使思想品德课堂生动鲜活。 1.思想品德语言形象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上可采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使抽象的概念、原理形象化,例如:讲授“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时,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我打了这样一个比方:“水滴和大海的关系”,个人就是大海中一滴水,大海是由水滴组成的,而一滴水离开了大海就会干涸。于是,同学们很快就理解了。在这里,我利用学生最熟悉的水滴和大海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个人与集体”这一抽象关系,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感觉亲切、理解深刻,无形中就产生了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2.教学方法形象化。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小品表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体验和探索中理解思想品德概念、原理,化抽象的结论性知识为形象的动态性知识。例如:在教学“如何珍惜名誉”一课时,课前让有关学生准备好,课堂上通过小品表演的形式展现,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寻找正确处理身边类似问题的方法。在组织“树立法制观念”教学时我采用了案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更好理地解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深刻理解了概念含义、知识原理的要求,体验到了学习思想品德的乐趣。 二、挖掘思想品德教学的情感因素,使思想品德课堂富有感染力。 思想品德教学作为一门科学,主要运用理性,以理服人;同时,它作为一门艺术,则主要运用情感,以情感人而导之以行。首先,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要表现出情感性的教态:用自己饱满的教学热情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用趣味性、激励性、富有悬念、饱含幽默的语言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清晰、和谐、有韵律及节奏感的语调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受到鼓舞;将内心对教材的情感融进教学内容。给教学信息穿上情感的外衣,染上感情色彩,也就增强了学科本身的吸引力。 三、挖掘思想品德教学的审美因素,使思想品德课堂充满美的气息。 思想品德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内在之美,教学过程如果融进美的创造和对美的追求,那么就能达到一定的艺术境界。比如:思想品德教材语言的简约美、知识的严谨美、图片的形象美、谚语名人名言的哲理美等。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美、体验这些美。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对思想品德概念、观点、原理用语言描述起来感到非常吃力,难以理解,这时我就利用一些音像资料、图片、谚语、名人名言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验形象美、简洁美、哲理美。 四、挖掘思想品德教学的创造因素,使思想品德课堂更具生命力。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创造性更是思想品德教学的生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诱惑性的问题,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创造气氛,促进智力运动,在充满激情的探索中提升能力、增添活力。例如:在教学“树立可持续发展,以实际行动节约保护资源”时,教材是用图片和材料来说明,虽然形象但学生对树立节约和保护的资源意识理解仍有困难,不能达到引导学生践行的目的。于是我就把数学计算方法引用到政治课教学中,先让学生进行数字计算:在夏季日常生活中淋浴擦肥皂时关掉水龙头,洗一次澡可节水60升,一吨水按2.00元计算,全国13亿人一天能节约多少元?学生计算后得出:可节省1.56亿元。这道数字计算不仅使学生很容易地领会树立节约和保护资源意识的重要意义,而且激发了学生去践行。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一门艺术,追求教学的艺术美是时代的需要。打造艺术魅力无穷的思想品德课堂,展现思想品德知识的丰富多彩,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小学三年级思品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课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化阶段,通过近几年来的培训、实践、探索,我们对小学品德课在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取得了共识。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笔者认为,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品德与生活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 课、“游戏” 课、“美术”课、“舞蹈”课。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任务。

2、通过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个别教师“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3、片面理解“合作学习”,形式多于内容。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简单形式化。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把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适,每节课到采用分组讨论方式,打上“合作学习”旗号。 合作学习无疑有助于合作交流,但是,教学中如果合作学习目的不明确,过程设计简单,时机把握不好,合作学习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在活动中,一些学习并不是很好的学生,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激情和能力,让人欣喜而欣慰。他们那种敏锐的洞察力,那种高超的探究能力,那种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都充分展示出了活动带给他们欣然求知的乐趣,活动教会了他们做人的道理。

初中政治教学反思

初中政治教学反思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我已从事了十几年的政治教学,十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深感政治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政治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面我对初中政治教学作以下反思: 1.坚持联想式教学:把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老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 2.始终坚持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总方法,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要达到的目标中的一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近几年,在教学实践中,我坚持深入钻研教材,发掘教学内容中的启发因素,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问题本身是学生未知的新问题,且能体现教学的重点内容; 与学生的认识能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水平相适应,不过难也不过易,是他们跳一跳后方能摘到的"桃子"; 问题的表述清楚明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3.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把互相尊重作为课堂教学的基准。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科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起求知的强烈愿望,因此课堂教学要增强趣味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前沿科学知识,并从学科与生活、社会的结合点,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对每一门学科始终充满一种神秘感,保持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4.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一些活的动态知识总结为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注重对知识点的记忆,而不让学生去探究、去思考。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探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创设科学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形成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探究活动的难点是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惰性,抛弃“等”“靠”“畏”等不良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始终考虑怎样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目的,激发探究动机,并努力创设浓厚的探究学习氛围。

关于初中思想品德之教学方法

关于初中思想品德之教学方法 摘要:本文对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模式等问题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与探讨。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探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已实行了新课程改革,作为基础学科的政治课,依据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加快了改革的步伐,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教学观念、教学思想上都有了崭新的变化。下面就从如何贯彻新课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初中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旧的思想品德教材内容,一般是以教师为中心,站在教师“教”的角度来编写,因此,其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往往导致了教师“照本宣科”而忽视了生活实际让学生死记硬背。殊不知,这不仅违背了新课标的要求,而且扼杀了学生亲近生活,探究生活、感悟生活、提炼生活的能力。 伟大的教育家陶知行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陶先生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的是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校管理的开放性,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生活中学习。我们的思品课堂教学虽然不是每节课都让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但是我们可以想方设法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 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知行搭起一座桥梁。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放教学内容,加强思想品德课与生活的联系,不断丰富、充实和完善教材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教育的起点,学生的生活是教育的背景,强调在生活中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知识的更新使仅局限于课本内容的教学再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在开放式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开放教学内容,让学生尽可能地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信息,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解放思想,打破教材的束缚,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学内容可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扩展或删减,也可重新组合教学内容,教材上学生都知道的东西,可以把课时缩短,大量增加活动与实践内容,突出以问题为中心的活动课,强调课堂内容的新颖化。在教学中,教师可将最新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不断擴大学生的视野,不断用新知识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课堂内容要向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开放,设计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实效性。如八年级《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一节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去开放教学内容,并且要努力做到课内向课外的扩展和延伸,使课内外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学内容的开放,加强了思想品德课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时间、空间,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中,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中等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后等生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 三、注重构建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教学课堂 (1)语言表达要生动幽默。教师语言表达切忌平铺直叙。 (2)理论分析可借助例证名言。有利于加深对理性概念的理解和扩展。

小学思品课教学设计:我学会了

我学会了 宁师附小黄爱珍 教材分析: 《我学会了》这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在学习中长大》的第一课。本课通过展示自己入学两年来取得的成绩,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为自己在学习中取得的进步感到高兴和自豪。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入学两年了,在两年的学习中,也取得了不少的学习经验。这为探究如何进一步学习,提供了可能的条件。本课通过才艺展示、交流讨论、记者采访等,帮助学生建立健康向上的心理,教会学生把某一方面的学习自信,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中。 设计理念: 1、力求结合品德与生活课程特点,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情境,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达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2、尊重儿童的权利,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在开放的课堂活动中的感受、体验、领悟,努力创建自主、互动、和谐的品德与生活课堂。 教学目标: 1.通过自我展示,了解自己的特点,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体味学习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高兴。 2.感受学习有苦也有乐。没有最初的失败就没有后来的成功。在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愿意尝试新的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学习有苦也有乐。没有最初的失败就没有后来的成功。在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交愿意尝试新的学习。 教学过程: 活动一:欣赏图片,交流收获。(4分钟)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欣赏一下你们的同龄人,他们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学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看,等会儿请你说说他们学会了什么? 1、课件播放配乐图片:写字、读书、炒菜、收拾房间、种菜、踢毽子、出黑板报、懂文明礼貌、购物等。(从学会知识、技能、道理三方面呈现图片) 2、说说刚才你看到他们学会了什么?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技巧和方法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技巧和方法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指出初中生要做到:“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字通顺,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工整。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一、转变认识,积极作文 很多学生认为,作文时老师让我写的,我不喜欢,作文没意思。这导致学生作文积极性不高,作文水平低下。要想彻底扭转这一现状,教师必须使学生在心理上认同作文,接受作文,喜欢作文。 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是表达,它是人的一种内心要求,一种心理需要。用写日记的形式,留住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而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这就是一种写作。写作还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活动的过程。情有所感,才会有所作,而且情感活动还会贯穿作文过程的始终。情感始终是写作的动力。让学生有自信可以写出好文章,从而转变态度,爱上作文。

二、分析心理,找出病因 作文要经历一个心理过程,那么,我们就应该对学生的作文心理尽心分析,抓住突破口,作文教学才能有的放矢,从而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其写作水平。 1、有强烈的写作欲望,表现出对作文积极取向的态度 这样的学生盼望上作文课,在课堂上情绪振奋,看到作文题目后,迅速进入思考的过程和写作过程;且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十分活跃。作文成功率较高,但是这样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太小。 2、没有写作欲望,但有来自某些方面的心理需要,对作文表现为消极被动的态度 这类学生虽谈不上有写作的欲望,但是为了一定的需要,如争取优异成绩、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希望在考试中拿个高分等,他还是会认真地完成作文。如若作文题目合意会迅速的进入写作过程,若不合意,仍会搜肠刮肚,努力完成。这类的学生在实际中所占比例。 3、完全不想写作文,对作文为回避对抗的态度 这类学生不想写作文,更怕写作文。往往碰上能写的题目,应付了事,碰上不会写的题目就乱写一通,甚至是拒不完成。这样的学生所不多,但比第一类学生绝对数要多,最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论文《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之我见》

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之我见 迎安中学:杨成平摘要:新课改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要围绕学生需要而开展。根据我的一些教学实践,对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方法谈谈我的看法。 关键词:教学方法学生主体因材施教 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课改前的中学思想品德课主要弊端在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灌输式。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只被动的接受知识。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远不是表面上显现出来的那样简单,它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 首先,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前几年,我国的思想品德课以“升学----应试”为唯一目标,强调学科内的细分化,带有完全的学术化的倾向。这种教学,往往将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过分强调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性和结论的唯一性,忽视学生学习知识的应用价值及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知识内容比较陈旧,脱离学生与社会现实需要;重记忆而不重理解,窒息儿童的个性。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则“吃不了”或“吃不消”,造成中学生厌学、辍学,影响了我国全民素质的提高。我时常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讲解许多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特别是就当今社会发生的大事要事,国际新闻、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结合。这样学生不仅接受所学知识,而且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思想品德课教学也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思想品德课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即理论性强,政策性强,时效性强,针对性强等。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方法。从这意义上说,掌握理论就是掌握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着名的教育家斯卡特金说:“理想的教学主要是讲授基本的、少量的知识,而在这些知识中,支架着科学的联系。”我们认为,他说的“联系”既是知识的内在联系,也是作为知识形态的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而且,后一种联系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这等于给学生一把开启生活之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钥

论小学品德课教学反思

论小学品德课教学反思发表时间:2009-06-16T09:32:24.060Z 来源:《新科教》2009年03-04月供稿作者:于海燕(通辽市扎鲁特旗巨日合中心校,内蒙古扎鲁特旗,0291 [导读] 本文就调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粗略的反思。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化阶段,通过近几年来的培训、实践、探索、调研,我们对小学品德课在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取得了共识。但是,在涉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评价方式等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却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矛盾的焦点主要表现为——新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 根据我们对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调研,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教学整体上进步显著,成绩突出,但局部问题逐渐显露,特别是大多数的兼职教师,在精力和时间上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在此,本文就调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粗略的反思。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生死搬硬套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笔者认为,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品德与生活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 课、“游戏” 课、“美术”课、“舞蹈”课。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任务。 2、通过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个别教师“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主体主导主次不分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可是,不少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走向了极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视。 1、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被忽视了。 2、课堂上教师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有的教师整节课上反反复复用一些类似“是这样的吗”?“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发问不止,缺少信息沟通,学生翻翻教材就能异口同声、准确地响亮回答。课堂上一问一答,学生似乎忙得不亦乐乎,但思维却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机械重复,心灵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师生互动频繁,实则教师用提问方式满堂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师生并没有真正互动起来。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课堂上学生不应当是客人,惟师独尊不可取,惟生独尊同样不可取,两者都是畸形的师生关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必要的课堂纪律作保证,那么学生尊重他人、尊重集体的素养如何培养?缺少自我约束力的学生,难以养成刻苦认真、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难以成大器。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不应当步入“精讲少讲”的误区。该讲的就理直气壮地讲。课堂上,教师不敢讲、泛泛讲、过多讲,都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3、片面理解“合作学习”,形式多于内容。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简单形式化。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把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适,每节课到采用分组讨论方式,打上“合作学习”旗号。 合作学习无疑有助于合作交流,尊重他人正视自我的团队精神的培养。但是,教学中如果合作学习目的不明确,过程设计简单,时机把握不好,无论什么问题都采用分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导致学生能独立完成时也合作,能够自主时却不让学生独立,有探究欲望时却让小组优秀者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觉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协作,合作学习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种形式多于内容的合作学习究竟对学生有益还是有害?因此,并非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不分青红皂白地搞合作学习,必然有害无益。

初中政治教学反思

初中政治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初中思想政治教师,我一直在思索如何能够上好这门课程,使师生都能够在教与学中得到快乐,使学生真正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实践中。思想政治课是老师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特别是在初中阶段,上思想政治课的老师要教育、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此,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较高而灵活的教育教学技巧。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加强等等,都是与老师的才能与素养的提高分不开的。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品德课的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达到教学目的,反思以往,很有必要,为此浅谈点滴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安排恰当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初中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摇篮。作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意识,给学生创造一个表达思想、锻炼语言能力的平台。实践证明,“说”与“想”是分不开的,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是有直接联系的,发言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好的思辨能力。每节课前设置5分钟语言实践活动,可有效地使学生放松情绪,同时,可培养学生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胆量和信心,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语言实践环节中,学生要站在讲台上,面对其他同学,讲故事,讲自己身边的事情,或者针对网络、电视上自己感

兴趣的事情发表观点,总之,就是要“说”。经过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训练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增强了,同时对周遭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对问题的认识水平明显上了一个台阶,思辨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所讲述的内容包罗万象,其语言丰富多彩且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其思维活动异常活跃。活动还增强了学生对生活的关注,课程以这样的形式开始,可以让学生尽快放松心情,避免产生倦怠和抗拒心理,顺利进入后面课程的学习。 二、重视案例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政治课程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政治、经济常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注意对案例的分析。案例的作用在于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生动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例如,在讲授《感受责任》时,笔者运用了毒奶粉的案例,展示了很多受害婴儿和受害家长的图片,学生受到很大的震撼。然后,笔者引出责任问题:责任包括哪些?有的学生说:等我们长大了,我们有责任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有的说: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有责任保护祖国。有的说:当在街上遇到有困难的人们时,我们有责任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有的说:当好朋友犯了错误时,我们有责任去了解和宽容他们。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更容易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了解什么是责任。对话式的交流方式,让学生和教师处于平等的对话地位,使学生愿意主动地认识和接受事情的本质。同时,使用案例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社会生活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初中政治课是德育的园地。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 发表时间:2018-06-22T15:57:11.330Z 来源:《教育学》2018年5月总第142期作者:董云辉[导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和社会教育的主要渠道,能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举止文明的社会行为奠定基础。 辽宁省朝阳县西营子乡中心小学122602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和社会教育的主要渠道,能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举止文明的社会行为奠定基础。但是《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几乎大部分都是理论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课程无疑会让他们感到枯燥而乏味,从而降低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小学教师应该更新教学思路,创新教学策略, 让小学生更好、更轻松地接受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新思路,学好《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一、教师转变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是灌输式的教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上常常出现“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情况,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品德与社会》课自然不能体现出其真正的教育作用。为了转变目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状况,教师应该更新教学思路,转变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与老师一起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 例如,我在教学《生活中的快乐》这节课时,就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的陈腐的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将学生引入到课堂的教学中来,从而充分地树立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同学们想想在生活中,自己有哪些感到高兴的事情,然后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地谈论,这样首先便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接着我又组织同学们通过讲笑话、唱一首快乐的歌、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表演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快乐的事情,表达快乐的心情,并感染其他同学,让学生在“快乐驿站”中共同感受快乐。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课堂教学氛围也变得极为活跃了。 在整个课堂的教学中,我只是起到了引导者的角色作用,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快乐,才能让学生知道快乐有很多它并不难找。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才能达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真正作用。 二、鼓励开放性学习,让学生广泛获得学习资源 传统教学的弊端就在于学习过程是封闭的,学生往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知识的获取仅仅通过教师的讲述和教科书固定的内容,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陷入“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他们知识面狭窄、缺乏足够的认识分析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对于自主和探究式学习的顺利开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材料和信息,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策略,实现了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在开放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教授学到知识,还能通过其他的途径,如网络资源、课外阅读、父母的讲解等等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途径,还能让学生在利用其他资源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还以我的课堂教学来说,我在教《交通与我们的生活》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时,就鼓励学生进行开放式的学习,在课堂上,我将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学习小组,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助,收集资料。 第一小组收集乘车、乘船的有关资料。第二小组收集交通标志及相关法规。第三小组收集有关文明乘车的资料。第四小组收集重大交通事故的案例。第五小组收集中小学生常出现的交通事故及其理由。第六小组收集在街头实地调查车辆和行人违犯交通规则的情况。 小组成员可以从书本上,或请教家长获得资料。小组成员可以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学生可用拍照,或自己动手画自己见到的交通标志。小组成员还可以通过采访交警获得资料。学生也可以有组织地到路口去观察。 利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能让学生从更多不同的途径学习知识,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交通运输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交通安全,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提高自身素质,为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好基础。 总而言之,《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更是对学生大脑思维、参与社会、学习做人的能力素质的培养。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水平,更需要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实用的教学方法,肩负起培育一代新人的历史重任。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摘要: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然而现在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不尽人意的。他们往往不会选题、不会集材、不会谋篇、不会措词、内容贫乏。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探究其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本文简要论述一下在笔者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提高初中生的写作水平方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语文有效方法 学生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为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但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训练起步早,基础较好;读写训练中,阅读训练的分量较重,时间多,范围广,写作训练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数量上相对来说都较少,而且收效甚微。因此重视作文教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本人逐渐摸索了一些作文教学的方法,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善于思考,用心灵感受世界的习惯 作文源于生活,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有一些学生写起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象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生编硬套,往往字词不够,究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或不习惯于思考。鲁迅说:“要创作,第一必须观察。”只有贮备丰富的材料。,写文章才能挥洒自如。我们是活生生的人。其中就有很多写作材料,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是长流不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就是汲取生活的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必须热爱生活,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思考生活,对观察到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和独到的见解。总之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因此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善于思考用心灵感受世界的习惯。 二、帮助学生归纳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1、教给学生写作的技巧――定靓丽的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醒目的标题是一篇文章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想使文题靓丽新颖,可引导学生采用如下方法:a.引用式。直接引用与材料中心相吻合的诗句、名句、歌词、俗语、广告、做文章标题b.修辞式。即用修辞格来拟标题,常见的有比喻、拟人等手法。c.标点式。标点符号属于无声的语言,以标点作为文章的标题。 2、提供策略方法的指导――写好开头和结尾。我们可以给提供一些方法。例如开头的写法有:①巧用修辞,展示风采②悬念入题,引人入胜③抒情开篇,真情感人④转折入题,生动深刻⑤描写入题,自然真挚。结尾的方法有:①自然收束式②画龙点睛式③首尾呼应式④名言警句式⑤抒情议论式 3、要写好作文,必须指导学生锤炼词语,善用修辞,为文章增添光彩。作为作文的初学者在写作文的时候,无时无刻都要以丰富的词汇,优美的文辞来吸引读者,博取作文高分。所以,要写好作文,必须指导学生锤炼词语,善用修辞,为文章增添光彩。 三、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之我见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之我见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发展上获得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因此,要全面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方式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完成一次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保证课堂教学信息的顺利传递,才能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顺利搭建起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兴趣、学习方式、情感体验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能力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所接纳和内化为知识。 一、激发兴趣,引发动力,积极参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有兴趣去读、去学,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氛围营造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可以说,人们在心理上往往趋向于轻松愉快而躲避紧张压力。只有在和谐融洽、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自由深入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发挥潜能。因此,老师要改变思想观念,转换角色,从神圣不可侵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一切为了学生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援助者,学会热爱、尊重学生,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以营造宽松的、愉快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热情。 2.图片展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效。因此,在每堂课之前都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渲染气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的亢奋状态。比如说,可以进行图片展示。 二、注重教师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道德。情感由政治和思想品德组成,不仅仅依赖于显性课程设计的渗透,更有赖于思想品德课堂教育方法的良好运用。思想品德课程强调的是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和政治素养的培养,在教育过程当中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分析和认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陶冶学生健康的情操。情感的形成需要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一、课堂教学生死搬硬套,盲目奉行“拿来主义”。 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笔者认为,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品德与生活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课、“游戏”课、“美术”课、“舞蹈”课。 2.通识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个别教师“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主体、主导、主次不分。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可是,不少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走向了极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视。 1.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被忽视了。 2.课堂上教师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有的教师整节课上反反复复用一些类似“是这样的吗?”“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发问不止,缺少信息沟通,学生翻翻教材就能异口同声、准确地响亮回答。课堂上一问一答,学生似乎忙得不亦乐乎,但思维却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机械重复,心灵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师生互动频繁,实则教师用提问方式满堂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师生并没有真正互动起来。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课堂上学生不应当是客人,惟师独尊不可取,惟生独尊同样不可取,两者都是畸形的师生关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必要的课堂纪律作保证,那么学生尊重他人、尊重集体的素养如何培养?缺少自我约束力的学生,难以养成刻苦认真、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难以成大器。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不应当步入“精讲少讲”的误区。该讲的就理直气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