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_论语_解读_为政篇_

_论语_解读_为政篇_

_论语_解读_为政篇_
_论语_解读_为政篇_

———————————收稿日期:2006-09-11

作者简介:文克成,湖南中华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统战文化、传统文化。邮编410001

《论语》解读(为政篇)

文克成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用道德来行使政令,执政者就象北极星一样,呆在那里不动,其它星星都会围绕在它四周,拥戴它。”

儒家主张王道德政。所谓为政以德,有两个含义:一是执政者本身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能为老百姓做表率,这样才能服众;二是重教化而不重刑罚,用道德去引导和规范老百姓的言行,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然则君子之风盛于世,国之大治也。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本篇所论是“为政”,第一章即说“为政以德”,为何第二章突然转移论题,一下子扯到《诗经》来了?其用意有三:

中国自古便是诗的国度,不独文人好诗,老百姓也喜欢诗。《诗经》里的“风”便是各地的民歌。为政者不读《诗经》,怎么能够了解其所反映的民情呢?

中国自古以来,很多大政治家同时也是诗人,诸如屈原、曹操、王安石、范仲淹、苏轼、毛泽东等,他们以诗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政治主张、兴致情怀。文以载道,诗以抒怀,诗文皆可以为教。诗教,就是用诗去教化老百姓,这与“为政以德”有何区别呢?

孔子在此似乎是在提醒执政者: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要解决思想问题,要使老百姓象《诗经》那样“思无邪”。

2?3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政令去治理,用刑罚去整顿,老百姓可以免于罪过,但他们没有羞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去引导,用礼法去规范,老百姓不但有羞耻之心,而且能懂得规矩,遵守法纪。”

儒家主张“德治”,法家主张“法治”,儒法之争从两千多年前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文革时的“批孔”就是抑儒扬

法,以扼杀民主,崇尚专制。其实,孔子并不反对法治,本章不也肯定了“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使老百姓可以免于罪过吗?他只是觉得单用政法治理不完善,还得用道德礼节去引导,以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是非观念,使老百姓自觉的遵纪守法。如此看来,儒法本无争,后人所争者位也,权也,利也。人为的“儒法之争”从此可以休矣!

2?4子曰:

“吾十有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做人就站得住脚,四十岁明白事理不会被迷惑,五十岁知晓天命,六十岁听话听得明白,七十岁即使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规矩。”

这是孔子七十岁时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他活了72岁),令人不懂的是,这与“为政”有何联系?度之再三,似有所悟———

孔子的这个总结,强调了学习对人的一生十分重要。其所以能“立”、“不惑”、“耳顺”、“不逾矩”,皆得益于“志于学”。执政者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一要自己好学,提高本身的道德修养,以为表率,二要引导老百姓学习,以知书识礼,“有耻且格”。

孔子把人的一生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目标和特点。执政者应当针对这一规律,分别引导和对待老百姓,切不可老幼不分一刀切。

2?5孟懿子问孝。子曰:

“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

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向我问孝道,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樊迟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在生时,按照规定的礼节服侍他们;去世了,按照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2006年第6期

(总第34期)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OURNALOFHUNANINSTITUTEOFSOCIALISM

!"

文克成《论语》解读(为政篇)

孔子很会说话,对孟懿子说的和对樊迟说的都有一语双关之妙。

孔子回答孟懿子的话很模糊,实际上“不违”不仅指不违背孝道,还劝诫孟不要享用超越自己身份、地位的礼仪。因为,当时鲁国“三家”大夫(包括孟懿子)权倾一时,僭越享用了国君的礼仪。

孔子回答樊迟的话也有两个意思:一是解释孝道,指出孝道首先是要在父母生前好好服侍他们;二是以此喻彼,告诫学生及所有想当官或已当官的人,做人也好,做官也好,要安分守纪,多为老百姓办实事。

顺便说一下,樊迟实在是一个好学生,他忠心耿耿为孔子驾车,跟随老师周游列国,一路上虚心好学,问孝、问政、问知、问爱。但孔子在听到他要“学稼”、“学圃”时,竟然斥责他:“小人哉,樊须也!”这实在有违孔子自己提倡的中庸之道,有失公允,也反映出孔子的教育思想、培养目标有所局限。

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父母只是为儿女的疾病担忧。”

孔子的教育方法很巧妙,表面看来对孟武伯是答非所问,实际上是“曲答”和“妙答”。

所谓曲答,是指不正面直接回答,而是拐了一个弯,以问作答,给提问者以启发,让其自己去想答案。这是“跳起来摘苹果”的极佳教育方法。

所谓妙答,是指孔子不是从儿子方面而是从父母方面去谈孝道:父母别的都不担心,唯一担心的是儿子的疾病,爱子胜过一切。儿子要讲孝道,最重要的是爱惜自己,不生病,不闯祸,不犯法,平平安安,不使父母担忧。

执政者应象孝顺父母一样去对待老百姓,让他们对你放心、满意。孔子在“为政”篇里大谈孝道的用意岂不在于此乎?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孝道,孔子说:“今天的所谓孝,就是说的能养活父母,然而,犬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恭敬,那又用什么来区别养活父母和养活犬马呢?”

你瞧,孔子的批驳多么有力,真是一针见血!他抓住问题的实质,巧妙地运用类比归谬法,先假设“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的观点是对的,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比较和引申,得出了养活父母与养活犬马没有区别的荒谬可笑的结论。

孔子在这里极其深刻地论证了孝道:要从内心深处关心父母、孝敬父母,而不是仅仅养活他们,“养心”重于“养身”。由此及彼,执政者应自觉地、诚挚地爱民,而不仅仅是使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爱民重于“养民”。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孝道,孔子说:“子女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是很难做到的。有事情,年纪轻的去负担劳动;有吃喝,让年长的先享

用,难道这就认为是孝吗?”

孔子对孝道的解释,由“无违”、“父母唯其忧”、“不敬”到“色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作了精辟的论述,其中“色难”恐怕是检验真孝与否的一种最简单适用的尺度了。

俗话说,言为心声,如果无言的话,又怎能见出“心声”呢?还有一个办法:观颜察色。故此,也可以说“色为心态”。《礼记》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看来,和气、愉色、婉容,有着互为因果的必然联系,装是装不出来的。因此,是否真孝,观其“色”可立判矣。

这只是在说孝道吗?“色难”论,除了能够检验孝道,还可以检验“政道”。执政者尽管能给老百姓办一些实事,创造一些政绩,但如果“色难”,摆架子,脱离群众,不亲民爱民,老百姓也是会敬而远之甚或畏而远之。

2?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和颜回说了一整天,他没提不同意见和疑问,象一个傻子。他退下去后,我察看他的言行,他对我说的还能够有所发挥。颜回呀,并不傻。”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尊敬师长,谦虚好学,不畏困苦,品学兼优。孔子曾大声称赞他:“贤哉,回也!”颜渊死了,孔子悲天怆地喊道:“天丧予!天丧予(老天爷要我的命呀)!”这样的师生关系非同寻常,试想,如果政界的上下级关系也如同这样,那该多好啊,什么奉承拍马、送礼拜官,拉邦结派等等丑恶现象就会消泯。孔子是在借颜回而言政,阐明了一个“为政”的道理:下级要服从上级,不要顶撞上级,不要乱提反对意见,以免把关系弄僵。但下级也决不能盲从上级,要独立思考,从上级的指示中得到启发,有所发挥。

2?10子曰:“视其所以,观所由,察其所安。人焉蝆哉?人焉蝆哉?”

孔子说:“看看他作的事,考察他的经历,了解他的心情,这个人还能隐藏什么呢?这个人还能隐藏什么呢?”

这是孔子教给学生的考察人的方法,一要看他所做的事,二要看他的一贯表现,三要看他的思想心情。这样长短结合、里外结合地考察,就不失之偏颇,失之偶然,可以很透彻地了解人。

当官为政,就要用人,用人当先考察人,择其优者用之。然而,难道只是当官的去考察别人吗?非也,老百姓也在考察当官的,你的为人为事无一不为老百姓所见所闻,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人焉蝆哉”!

2?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又能吸取新的知识,这样可以作为老师。”

妙哉,孔子斯言!言微而义大,言简而意赅也。

其一:阐明了学习的辩证法。学习新知识应以学过的旧知识为基础,以旧知新。而新知识学过之后,又变为旧知的识,从而又要继续学习新知识。然则,知识要更新,(下转第62页)

!"

学习无止境,要活到老学到老。

其二:强调了古为今用,以古创新。旧者故也,故者古也,新者今也。温故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古为今用,以古知新、以古创新。

无论是前者或后者,皆为学者和执政者所必具的修养与能力,舍此,则无成就,亦不“可以为师矣”。

2?12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皿(只有某种用途)。”

《论语》从多角度、多层面阐述了什么是君子,如果概括起来说,君子应该是能够“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因此,孔子强调君子不象只有某种用途的器皿一样,只有一技之长,囿于一才一艺,而应该博学多能,有远大志向,为治国平天下所用。

孔子这句话,听来似乎还有弦外之音:君子唯德为上,技艺次之。也就是说君子不必追求或拘泥于某种技艺,而要在“修齐治平”上下功夫,否则,“器”再好,也不过只有一用而已。

2?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怎样才能做君子。孔子说:“先做后说,做了以后照所做的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然,实践也是判别是否是君子的唯一标准。看一个人是不是君子,不是听其言,而是观其行。同样,一切想要做好官的人,也应该先干后说,干好了再说,不要每开一会,每到一地就哇啦哇啦大发议论,大作指示。好官是干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为道义团结而不为私利互相勾结,小人为私利互相勾结而不为道义团结。”

孔子喜欢用比较法去论述君子,诸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都是在与小人比较中,鲜明地突出君子的属性,以卑劣反衬高尚。这不仅是一个修辞问题,还是一个哲学问题。君子与小人是一对矛盾,无小人则不显君子,无君子则不见小人。这种矛盾关系从古至今无时不有,无处不有。作为执政者,切不要司空见惯,习以为然,而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创造条件,从内因或外因上转化矛盾,使君子不断增多,小人不断减少。我们期待有朝一日,既没有小人,也没有君子。

[作者按]正因为《论语》等经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所以,儒家文化才具有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破空越时,历久不衰。读《论语》,要有慧眼,象沙里淘金一样,从语言文字里寻找出深刻的哲理,从形而下透视到形而上。

列要多样化,标题、正文的字体要多样化,标题、正文的颜色要多样化。要多刊登黑白或彩色的图片,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

(三)创新体制,激发编辑记者的内在活力。

现有地方党报的编辑记者队伍是一支高素质的办报队伍,他们都熟悉党的各项工作的重大政策和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精通办报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拥有丰富的办报经验。但是他们的内在活力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束缚他们的是比较缺乏活力的报社管理体制,只要体制创新了,他们的活力就会被激发出来,报纸就一定会办好办活。

创新什么样的管理体制?就是创新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整体与个体能量的体制,就是创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分配管理体制,就是创新能者上劣者下、不拘一格选人才的人才管理体制。

要创新分配体制来提高宣传质量和提高经营创收水平。根据稿件和版面的质量和社会影响来决定编辑记者的劳动报酬,稿件和版面质量高的、社会影响大的,编辑记者的劳动报酬就高,反之则低。编辑记者的劳动报酬的结构,可以采用基本工资(底薪)+绩效工资(活工资)的结构,底薪根据行政职务、技术职务、工作岗位、工作年限来制定,但底薪不能定得太高,占高比例的是活工资。这么一个结构,可以激励大家创优创新,把稿件写好写活,把版面办好办活。也可以不定底薪,采用单一的活工资结构,但实施起来可能比较困难,难在对年龄偏大、工龄偏长的编辑记者可能不公,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其次,要创新经营收入的管理体制。从分工的角度看,现在有的报纸采取经营创收专门部门和专门人员(也就是广告部门和广告人员)从事创收的办法,有的采取专门部门专门人员为主创收、宣传业务部门及其人员——

—编辑记者也兼创收的作法。对专职部门专职人员的创收管理,主要是根据报社得大头、创收部门及人员得小头的原则定好合理的分成比例。这个比例怎么合理?就是要保证创收人员要有较高的收入,因为创收人员的工作难度在报社是最大的;而且比例一经确定,就要坚决执行,决不能受“红眼病”的干扰。至于兼职部门兼职人员的创收比例分成,可能要与专职部门专职人员一致,他们的创收总额不会很大,所以虽然他们有编辑写作的收入,加上创收的分成总收入也不会比创收人员高,如果他们确有成绩,取得高收入也是一件幸事。另外,也可实行广告创收代理制。

要通过改革用人机制来提高宣传水平和创收水平。办好办活报纸关键靠人,尤其是靠报社领导班子和中层骨干。要建立能上能下、能者上劣者下的用人机制,对德才兼备、业绩突出的予以重用,反之不予重用。建立这种机制,要尽量利用现有中层骨干,同时也要大胆启用新人。用人不以年龄划线,德才兼备、业绩突出才是主要条件。

制定创新体制的方案要充分发扬民主。方案既要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又要切合自己的实际,要在报社内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反复讨论,形成集中意见后报地方党委审定后施行;方案如果没有得到报社绝大多数人的认同,既使正确也不要急于施行,因为施行起来将得不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导致实施难度很大。只要解放思想、选准思路、落实措施,地方党报也是能够办好办活的,地方党报读者少、创收难、发行难的局面也是能够改变的。

2006年12月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上接第49页)

!"

论语02为政篇及翻译

02为政篇及翻译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 作者:佚名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孔子说:“《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读《论语》感悟

读《论语》有感 孔凡江 孔子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 作为一名教师,怎样从《论语》中学习“万世师表”孔子关于教育的思想、方法?以及做人之根本?下面是我读后粗浅的感悟。 孔子论学 一、以德育为主,全面发展。 孔子一生为培养治国人才而进行贤能教育。在“德、才”两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他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意思是没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知识也不可能持续发展。“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即使达到一定的水平,不能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加以保持,知识水平也会下降、倒退,以至完全丧失。孔子认为为人处事、立国都应以诚信为本,民无信不立,并深刻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的不知道他怎么处理事情,就像牛车没有、马车没有,那车怎么走呢?看看我们生活的今天,食品不放心,用品不放心,就连药品也不放心。虽然这只是个例,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谁也无法否认,现在的社会道德良知在缺失。我校领导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所以在教师中提倡发扬传统文化学习孔子思想,在学生中常抓小学生日常用行为规范。 二、言传不如身教 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通过“正己”进而影响学生,而不是采用兵法来“驯服”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 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读《论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方式是非常民主的,对学生是非常平易近人的,常常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孔子上课就是大家在一起轮流发言,自由讨论,然后他作一个总结。他的总结也不是说自己的就是绝对真理,

四年级语文下册日积月累中40则《论语》经典名句

【求学篇】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 【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0.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

我对论语的感悟

略谈我所感受到的《论语》的魅力 【内容摘要】:《论语》作为一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在仅仅一万一千多字的二十七篇文稿中包含着说不尽的奥妙,有着无穷的魅力,堪称中国人思想的源泉。他是修身、资政、教育教学等的范本,对后世的贡献是非凡的。 【关键词】:《论语》孔子魅力做人处世教育教学 《论语》是一部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当时孔子的言行记录整理而成的儒家经典著作。现存《论语》二十七篇,一万一千余字。《论语》集中体现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孔子的思想,是一部传世之作。于丹教授曾在《于丹〈论语〉心得》后序中这样介绍《论语》的温度:“它不烫手,不冷漠,略高于体温,亘古不变。” 为什么《论语》能历千年而不衰,始终魅力无限呢?这就在于《论语》这部经典著作自身所体现出的人类永恒的道德取向以及价值判断。其影响遍及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诸多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标识。《论语》是中国两千多年来主流文化的活水源头。宋代第一位宰相赵普曾经有语“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的魔力和魅力。 《论语》没有成系统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零星语录,吉光片羽。初读它,难免失之浮光掠影、支离破碎,但它的魅力恒久远,千载以降,仍在激励着我们,感动着我们,教化着我们。 回顾自己生活的几十年,特别是执教25年来,深感《论语》的魅力无处不在。下面就如下几点谈一谈自己的粗浅感受。 一、做人篇 1.讲仁德树爱心 做人要先讲徳。在这个问题上,当今社会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宣传,大到以爱国为核心,强化团结和谐、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把克己奉公,乐于奉献的人颂为德高之人,现在社会上老幼皆知的风尚当属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小到集体、家庭中提倡互敬互爱,团结协作。 追根溯源,这些思想理念的本源当属《论语》。如: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读论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_初中作文

读论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本文是关于初中作文的读论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感谢您的阅读! 孔子主张勤俭而爱人。勤俭爱人体现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张轻徭薄税,弟子冉求帮助季氏聚敛财富,他愤然宣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一向崇尚节俭,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乐在其中矣”。他主张治理国家“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所继承,在中国封建社会为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儒家学说,后来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正统学说,《论语》就成为儒家学说的主要经典。到南宋时,理学家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到了明清两朝,规定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而且要“代圣人立言”。这一来,当时的读书人都要把《论语》奉为“圣典”,背得滚瓜烂熟。

《四书五经》100句经典名句赏析

《四书五经》100句经典名句赏析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等五本儒家经典的合称,是“六经”、“七经”、“九经”、“十二经”、“十三经”的一部分。 《大学》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6.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8.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 9.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中庸》 10.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11.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喜欢向别人请教,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消除消极的东西,而宣扬人们的善行;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恰当的做法施行于人民。 1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论语》经典名句五十条

《论语》经典名句五十条 求学篇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 【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8、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举一反三) 【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0、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论语读后感800字_论语读书心得五篇

论语读后感800字_论语读书心得五篇 读论语,会从中学到很多做人和怎么学习的方法,喜欢里面的因材施教,不同的人不 同的教法,这样才能够让每个人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读 后感8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十则》主要讲两大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二是讲有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论语》使我懂得如何处世待人,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其中有几句论语,我受益非浅。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 施加到别人的身上。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vv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 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 落叶的。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 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 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共产党员贾起面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在现实 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通过学习《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 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2(1)为政篇

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àn),曾(céng)是以为孝乎?” 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子曰:“君子不器。” 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ài)。” 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17.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xìng)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学习论语心得感悟

学习论语心得感悟 学习_论语_心得感悟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确,孔老夫子给了我们很多道的启示,比如: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天地之间,万物生灵,无非一个“道”字。道是什么?也无非就是原则、规则、规矩、规律。《论语》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讲原则,要把握好原则,把握好分寸。这对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确有很大帮助。 “饭蔬食饮水,曲肱(go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我)吃的是粗茶淡饭,睡的是手臂一弯当枕头,生活条件虽然清贫些,却也自得其乐。对于那些以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生活,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我毫不在意。” 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无可厚非,但要把握好度,过头了就不好了。当一个人所有的行为都指向同一个目标“钱”之时,那真是可怜又可悲的事。看看孔老夫子,对清贫的生活也乐在其中,不怨天尤人,泰然处之。有此境界的人能有多少?“曲肱而枕,乐在其中”值得点赞,值得学习。 我们日常也说: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也都是说的这个意思。贫和富都只是生活的一种状态,与生命状态和追求不一回事。一是每个生命都有不同,每种生活也各有其乐趣和意义。谁

又能因为穷而否定他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谁又能因为富而可以抬高自己鄙视他人?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德行不能修明,学问不能讲习,听到好的道理不能好好去做,有过错不能改正,这都是令人担忧的事情。这是讲的道德、素质、品德、境界。一个人活着,就要有追求,是物质也好,精神名利也好,与世无争、淡泊明志也好,但必须讲德、讲学、讲义、讲善,这是对人的最起码的要求。无德之人不算人,无学之人难为人,无义之人枉做人,无善之人是罪人,所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令人担忧的事情。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决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还应该有精神追求和心灵上的追求。 对于公职人员、党的干部,也有这方面的句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与我们常讲的“忠诚、干净、担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奋斗不息、死而后已”等也是一个道理。做人得讲本分,每种职业有各自的职责,共产党人有共产党人的使命。特别是我们这些基层干部,直接面对的就是群众,首先应该做的就是为老百姓办事,要志向远大,淡泊名利,不怕担负责任,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克服困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论语经典名句

论语经典名句第一章为学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朝闻道,夕死可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入太庙,每事问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君子不器 第二章修身篇 温良恭俭让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礼之用,和为贵 君子有九思 君子有三戒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不知礼,无以立也 恭,宽,信,敏,惠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克己复礼为仁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君子不忧不惧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人而不仁,如礼何 德不孤,必有邻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以约失之者鲜矣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学习《论语》感悟

学习《论语》感悟 学习《论语》感悟 学习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使我受益非浅。于丹老师对《论语》从七个方面进行了拆讲与分析。我就从作为一名普通的角度就于丹《论语》心得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天地人之道 孔子说:天人合一。于丹解释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的和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我觉得教师很学生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这就是我们学习《论语》后,我们应该追求的和谐。 孔子教育学生时态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们作为一名技校的老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扎实的学习功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我们的学生的时候能够心态平和的教育学生,而且要对我们自己的学生有信心。能够发自内心的肯定我们的学生。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提到了怒和仁,并对其进行了解释。谈到怒指得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给别人干。我们在自己的工作、生活、教学中也许已经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我们怎么处理的?我在教学工作中有过这样错误的认识我是老

师,你是学生。所以我不想干的事让你来干。现在看到这样的一个怒字。我不仅对自己有这种思想而觉得不该。这是没有正确理解教师这个名词的结果。而仁解释是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当看到这里我不敢问自己我对别人做到仁了吗?我只问自己对自己工作、教育的对象做到仁了吗?我真的从心里关爱我的学生吗?真的做到了解每一个学生吗?我认真的审视并认真反省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以天地人之道的中和谐的思想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二)、心灵之道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老师的心灵思想直接影响一批学生的思想观念。于丹在心灵之道中这样说道: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弥补遗憾。因此我们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要先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平静自己烦躁的心情,于丹是这写到的当不幸降临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不仅我们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教育学生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更加重要。要使学生明白在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

《论语》读后感(共10篇)

《论语》读后感1 《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职责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又积成日、月、年代。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能够每时每刻做些有益义的事。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前途。时间老人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时间老人对每个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样的时间内,人们的收获却不同。所以我始终相信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珍惜他‘这句话。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会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为他们明白时间是宝贵的。 如果你会把握时间,你就会把握生命,你才不会虚度人生,如果你虚度人生,那么在你虚度的一分一秒的时间里,你可能不会感觉到什么,然而有一天你去计算,你会觉得浪费的时间能够干很多你没时间干的事情。这时,有的人懊恼,有的人想祢弥补,但这是无济于事的。俗话说的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如果你不想自己以后后悔,那么此刻你就要珍惜时间。历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十分珍惜时间。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与朋友约会,他站在桥头一边等一边在纸上写着,雨淋湿了衣服,他也毫不察觉。朋友来了满怀歉意的说不好意思,耽误了你宝贵的时间。爱因斯坦却兴奋地说:我十分有好处地度过了这段时间,因为在这些时候我又想起了一个出色的想法。 时间是宝贵的,它总是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身边流走。你是想把它当作日历一天天撕下去,到最后只留下一个生锈的日历夹吗?因此我坚信珍惜时间的人才会拥有完美的明天。。 《论语》读后感2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能够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人读出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矢志不渝,有人读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而我读论语,更多的则是像看到一个长者坐在一群年轻人中间,同他们畅谈自己的人生感悟,试图让他们懂得:人就应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就应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论语》所传递的第一个生活的要诀,便是持续平和的心态。生活中常常能见到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以前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样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够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因为穷而作乱。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所以能够安于贫穷,正是因为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但他也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达致幸福的路径有很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快乐。他赞赏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己心灵的安稳和快乐,因为他们的喜怒并不依靠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安详与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让几个徒弟各述其志,对那些看似远大的抱负,他置之一笑,而当曾点淡然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我们通过“校本培训”,已经确立了新的教育观。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这里提到的个性化教育是与“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联系的。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三)善于启发,触类旁通。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新课改的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知道科学在飞速发展,很多知识都会迅速被淘汰而变得一钱不值。因此,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所以说,现代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知识。教师“举一隅”是教给学生知识,学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会学生学知识。要想教会学生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就得在举一反三上下功夫,从而收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的效果。

(名言名句)《论语》经典语句及译文

(名言名句)《论语》经典语句及译文 01.言必信,行必果。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02.不怨天,不尤人。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0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0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0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0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07.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08.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0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10.当仁,不让于师。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1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2.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感悟

论语感悟 有一本好书叫《论语》,有一种事业叫治天下,于是就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以前读《论语》,是希望语文考试不失分。现在读孔子,是期望生活得更有智慧。 孔子生存于春秋乱世,他的成长背景是平凡而贫穷的。在一切不利因素的夹击之下,孔子却激发了生命的潜能,乃至成为圣人。孔子的言论及行为,并无神秘色彩,人人可以效法,只要持之以恒,也会产生让人满意的效果。 孔子亲自教导的学生,自然成为《论语》的第一代受益者。学生们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人格的转化与提升可以达到如此高妙的程度,不免心悦诚服,且愿意随从孔子周游列国。甚至到了孔子辞世之后,众多弟子还在他的墓旁筑屋而居,守丧三年,回忆与讲述老师的教导,于是也就有了传世的《论语》。 孔子每隔十年就有不同的进展。如果人生只是一个平面的过程,由生到死,那样的人生非常无聊且毫无意义,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所得到的一切最后都会消逝无踪。人生惟一不会失去的,乃是由内而发的潜能,实现自我的要求。孔子就是由知的潜能开始,开拓心灵及视野,让自己的知、情、意得到充分开发,从一个平凡的人演变为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及使命,了解自己在时代中所特有的意义,再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得其乐。 孔子这样的人并不是神话,而是可以达到的具体表现。人生意义的重点不在于人是快乐的或痛苦的,而要看个人是否能善用机缘所带来的挑战,让自己成长。人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能让自己的人格成长。每个人刚生下来时,情况都差不多,但是到生命结束时,却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因为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不断作出选择。 《论语》有很多切实可行的东西,比如教人如何交友。人的一生中,很多时候是因缘而聚,缘尽即散。聚聚散散,身不由己。所以,交朋友往往是被动的,没有选择的余地,这是很可惜的事实。人生无法选择父母,无法选择生辰八字,无法选择种族、国家、文化传统,无法选择成长的经验。如果连朋友也无法选择,那么这一生剩下能选择的实在很有限了。人的价值在于以某种方式突破限制,突破的程度越高,自主性也就越强。人生有许多无奈,但所有的无奈都比不上与和谐生存相去甚远。交朋友要化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且不要对朋友存有太多的幻想,不要渴望一定要结识到高度合乎理想、心曲完全相通的朋友。朋友少一些不要紧,寻觅不到完美无缺的朋友也不要紧,要紧的是相知投契、和谐相处。 读《论语》后,不免扪心自问,人的一生的目标是什么?我想,就是对自己的一种交代。交代什么呢?那就是我一旦觉悟自己是一个人,可以作出有限的选择之后,我就要去辨明我的选择应该往哪里发展。自我选择来自于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必须考虑人类共同的追求途径——真、善、美,以及个人特别的途径——志向与兴趣。我觉得,应该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努力在人的一生里既满足自己的志向和兴趣,又能够接近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 具体说来,就是努力追求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充分实现,而不是因为自己的存在,让彼此的关系变得更复杂,更混乱。故此,人只要活着,就有一个内在的使命,这使得他在世

读论语有感350字5篇

读论语有感350字5篇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读论语有感350字,希望大家喜欢。 读论语有感350字1 读>,我学会了:讲仁爱,讲理论,讲修己,讲道义,讲理性,讲中和,讲学习,重教育在此之中,最重要的是讲道义,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敬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怨而友其人”对呀!人没有了道义,还会有朋友吗?孔子最看中精神价值。他说:”见利思义”把”义”放在”利”上,把精神放在物欲之上。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把对道的追求,看成人生最重要的目标。他以救世为己任,网,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认为”人能弘道”,为了行道,他坚韧不拔。”知其不可而为之”,甚至不惜”杀身以成仁” 人不但要讲道义还要讲仁爱。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仁”.他对”仁”的解释是”爱人”,这是”仁”的重要内涵之一.他认为一个人的爱心应当从小就开始培养,年少时在家中救应该爱父母兄弟;长大了进入社会要爱他人,”仁”的最高境界则是爱广大人民”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

>——一本教会我做人的书,它将伴随我走向人生的每一步 读论语有感350字2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论语流传至今,这位清廉的圣人教给了我们知识和各种礼节、学习方法、交友之道、处世之道等,他从7个方面将这些写得淋漓尽致、由浅而深,而且适用现代社会,会给我们以启发。 例如学而篇是给我最大启发和教育的。 学习并不是死记硬背,要经常去温习功课,每次都要用心去学。每天提醒自己为他人办事是否尽心,同人相守是否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用于实践,学习不仅仅是读书写字而是如何在学习中领悟深处的真谛,所以孔子提倡实践,将所学到的东西反复揣摩真正掌握才能体会到喜悦。 真正好学的人,应该多与他人切磋,与远道而来的朋友一起讨论、交流,我认为这样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这一位智慧老人在中国悠久文明的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通过历史的镜子照亮了我们。 读论语有感350字3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