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地质建模的作用是什么

地质建模的作用是什么

地质建模的作用是什么
地质建模的作用是什么

地质建模的作用是什么?

四月5, 2010 作者hipetro

发表评论

严格的讲,地质建模已经不能算是很新的技术,在国外,地质建模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引入EsrthVision以来,也已经发展了二十年。但回顾一下地质建模在油田开发中的作用,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的三维地质建模主要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为数值模拟提供基础模型,第二是用于油藏的整体评价,例如油藏勘探开发的风险评价。但三维地质建模一直没能深入到油田的生产中。就像许多搞生产的人评价的:好看,但不中用。

在另一方面,油田开发地质研究工作中,目前还没有十分有效、先进的技术。油藏地质研究还主要依靠手工编制的厚度图、油藏剖面图、连通图等。十分需要新的技术的补充与提高。在整个开发阶段地质研究工作中,唯一可以称为新技术的就是三维地质建模。因此三维地质建模完全可以在开发阶段地质研究中起到更为突出的作用。实际上,三维地质建模应该,也完全可以成为油藏开发阶段油藏精细描述和生产措施部署的核心技术。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马特龙把地质统计学引用地质研究以来,地质统计学就成了地质建模的核心。但是几十年的实际应用也表明,单纯依靠地质统计学是不能把三维地质建模更深入的引入到油田的开发生产中的。

如何更多的发挥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作用,真正使其成为油藏开发阶段油藏精细描述和生产措施部署的核心技术是每一个从事三维地质建模工作的人必须经常琢磨的问题。

三维地质模型中的不确定性:

由于地质体的复杂性,三维地质模型中的不确定性是固有的,不可回避的。面对不确定性,擅长地质统计学的专家更喜欢从统计的角度对不确定性进行分析和评价。这在油藏整体评价阶段是正确的,但当我们把三维地质模型直接应用于生产的时候,又是远远不够的。例如从统计学的角度,可以利用随机模拟技术得到多个实现,通过多个实现的分析,对不确定性进行分析和评价。但对于生产来说,我们有可能根据多个实现钻探多套开发井网吗?生产需要的是一个确定的模型。因为生产方案只能有一个,生产措施方案只能有一套,钻探井位也只能有一套。

我们也可以计算出一个最大概率的模型做为最终的结果。但这个最大概率模型就真的更接近于地质体的实际状况吗?有生产经验的人都可以很容易的给与否定的回答。因此要想让地质模型能够被直接从事油藏开发生产的技术人员所接受,更合理的出路是想办法(通过更为充分的基础地质研究和基础数据的应用)尽量降低模型的不确定性。从而为生产方案提供一个更为合理可靠的(而不是多个等概率的)参考依据。

要想做到这一点,出路显然不在于更为合理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参数上,而是更为充分合理的应用地质、物探基础数据。

三维地质建模与基础地质研究的结合

若要将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直接应用到油藏开发生产,必须也能够与油藏地质研究相结合。

下面的图片是一个华北油田的例子。我认为是一个将三维地质建模直接应用于生产研究的很好的例子。

由于渤海湾盆地沉积、构造的复杂性,在许多区块地层对比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尤其是断点的对比,出现50m左右的误差是很平常的事。但断点对比的不准确,会直接影响到断层两侧油藏关系的认识,并进而影响到生产措施的实施。在利用最初的地层对比方案建立断层模型的时候发现,两条主要断层的断点是分散在断层模型两侧的,显然这是由于地层对比的误差所导致的。对于常规建模工作来说,我们完全可以不必考虑所有的断点,只要根据多数断点建立起一个平均的断面就可以。如果出现不准确的问题,哪是地层对比人员的事,不是我们的责任。但油田采油厂的人从生产要求的角度出发,采用了断层建模与地层对比相交互的方法。即通过Petrel的断层模型找出与断层面不吻合的断点,然后对断点进行重新对比。经过多次的反复,最终将所有的断点都收敛到了一个断面上。其结果不仅使断层模型更为准确,也帮助解决了地层对比工作中长期存在疑问。从而使建模技术很快的被油田一线生产人员所接受和喜爱。

三维地质模型的可靠性分析:

通常,在如何评价地质模型的可靠性方面更多的是从地质统计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例如储量计算、多实现的统计分析等,但这些都只是数字上的计算,从建模理论和纯学术研究的角度并无不可。但如果让生产上认可我们所建立的模型,并将模型应用到生产中去,就不能只是这些统计上的数字,因为有生产经验的人都知道计算概率大的模型并不一定是与地下地质情况最吻合的模型。检验的最好标准与生产动态数据进行对比,模型必须与油藏的生产情况相吻合。

下面的附图是一个单砂体模型,总厚仅15m,内部有一些泥质夹层,模型完成后将过井剖面与生产曲线进行了对比。从生产曲线反映出,由于井轨下面的夹层隔挡,虽然井轨离油水界面很近,但并没有形成水锥,产油量和含水都比较稳定,而相邻无夹层井区含水上升很快,形成了水锥。从而证明了夹层的可靠性。

模型计算时采用了最普通的SEquence Indicator方法。但在前期的基础工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沉积韵律层的细分与对比(15m的砂层被细分为三个韵律层)、精细的地震解释、测井曲线的重新处理、砂体的细致识别与划分(综合了岩芯、电测、试油等)、地震属性的分析与标定、模拟计算中地震属性参数的合理应用等。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模型的可靠性并不是靠统计计算的各种分析得到的,而是靠大量的扎实的基础地质研究工作。

附贴:

听说在国内三维地质建模没有多大的市场。是否是因为各个油田的地质工作者对油田的区域地质已经很了解了,所以地质统计建模就失去了她的魅力?其实地质统计建模的主要用处应该是在油藏开发阶段进行油藏精细描述,从而帮助制定有效的生产措施部署,使采收率达到最大。这在各大国际石油公司已经是很普及的应用技术。——“寒武三叶”

说一下对整合数据和随机性建模的看法:

1。我们肯定是要在模型中整合地质数据和各种物探数据。希望这些数据好,而且还多,但是这些都是有成本的。这些数据能帮着降低不确定性,但未必能得到唯一模型。

2。关于布井等开发方案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寻找一个在多个模型下都能受到不错效果的方案呢?

举一例:我们尽最大可能整合数据,得到了2个模型A,B。A的可能性是60%,B的可能性是40%。现在要设计一个布井方案,使得其在A,B模型中都能获得不错的开发效果(应用数值模拟工具)。在筛选方案的时候考虑到了应该适当偏向A,因为它有高一些的概率。

当然,该方案对A而言,或对B而言,可能都不是最好的开发方案,但确是在考虑了现阶段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最好的方案。——“cced”

楼主应该是开发地质方面建模,进而给数模提供模型的开发地质工程师,楼主一再强调要"靠大量的扎实的基础地质研究工作、如果出现不准确的问题,那是地层对比人员的事,不是我们的责任。"说明在楼主建模之前,还有一个开发地质人员,这其实是国内开发地质的一个弊端,其实,楼主强调的所谓“模型的可靠性并不是靠统计计算的各种分析得到的”是错误的,这种统计计算也是地质研究工作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开发地质萌芽于40年代人工注水的采用,成熟于70年代沉积相的引入,现代化于80年代后期与其它学科专业,特别是数学、计算机和开发地震的结合。”

数模的发展推动了地质建模,但我首先反对油藏工程人员或者是数模人员自己建模,一个好的建模人员应该首先是个好的地质研究人员。如果楼主一定要把建模和地质研究割裂开来,我倒是建议刚毕业的学生踏踏实实的搞几年常规地质研究再去建模。

随机模拟的每一个实现其实都是确定的,随机模拟的真谛在于它可以实现多个等概率的实现。而从中甄别出真正符合地下地质情况的那个实现,才正是地质研究人员所需要具备的功底,是地质人员从露头、岩心和大量的实际工作中得到的老中医似的经验。

随着计算机功能越来越强大,三维模型的网格达到m*cm级别的时候,真正意义上的三维非均质研究就可以在地质建模软件上实现,这个理想一定能够实现。——“fatty”

好热闹的讨论,感谢“木头”和大家分享他的体会和认识,建议斑竹加精!

木头,cced,fatty说的都很有道理。

在以上的讨论中其实包含了两个主题:

1、油藏描述是一个各种资料集成的过程,收集的资料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小。利用动态资料对地质模型进行约束进一步减小了不确定性。

2、地下是复杂和未知的,资料再详细,也有不确定的时候,因此地质统计无时不在,因此在集成所能获得的资料的情况下运用地质统计并不是在玩数值游戏。

以上面“木头”提供的资料为例,“从生产曲线反映出,由于井轨下面的夹层隔挡,虽然井轨离油水界面很近,但并没有形成水锥,产油量和含水都比较稳定,而相邻无夹层井区含水上升很快,形成了水锥。从而证明了夹层的可靠性。”这就是一个用动态资料来约束地质建模的一个很好的应用,这就是集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在井和油水界面之间存在夹层,这点无人反驳,我们可以把它认为是确定性的了,但是如果极端一点,在井之间这个夹层的位置是否是确定的?也许它应往上偏移一点,或许应往下偏移一点点?油水界面的位置我们是否能肯定就在那儿?如果油水界面上移一点或下移一点,对以后的生产预测是什么影响?

其实,我理解“木头”的说法,生产现场就是这样的,要求你提供确定的东西。但如果在做了大量分析和集成的情况下,告诉生产人员哪些是确定的,哪些是不确定的,我想也没人再认为地质统计只是一种游戏了。只有那些没有集成现场生产人员认识的随机建模才造成了现场人员对地质统计的反感。——“enigmasoft”

感谢cced所提出的意见,感谢fatty的不同看法,感谢enigmasoft 的补充,感谢寒武三叶等朋友的回复。由于只是随想随写,有些想法没有表达清楚,有些也可能不正确。

我并不是反对随机模型,地质统计学是地质建模中无可争议的核心。但是我发现多数从事建模的工程师都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计算方面。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我在油田从事了多年的生产,目前主要从事建模方面的工作,深感生产单位对建模技术的期待,以及建模技术与生产要求的差距。尤其是中国东部的复杂断块、复杂沉积地质条件。

我主要是从生产的角度发表一些经验和看法,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有时间我还会结合我的一些工作继续发表意见。

补充说明一点,我所说的建模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指的不仅仅是设计一个开发方案,还包括更为具体的措施。比如说:A井产液量下降后,在B井注水是否会产生效果;水平井高含水后在哪个井段堵水,在哪个井段补孔更为合适。这类问题目前主要依靠的还是手工编制的油藏剖面图、油藏连通图等。而三维地质模型在这类问题上往往给不出回答,或者说离这类生产问题还有段距离。但是我认为这类问题恰恰应该是三维地质模型的强项,因为它是对油藏的一个三维表达,可以更为清楚的描述出油藏的特征。关键是我们做出的是什么样子的模型。

我与一些建模高手交流过,听到的往往是地质统计学。高手们的文章也写的很有水平,建出的模型也很漂亮。但就是一拿到生产单位,那里的技术人员就摇头,放到一边不敢用。显然,问题并不是出在地质统计学上,而是出在其它方面。这就是我提出:模型的可靠性并不是靠统计计算的各种分析得到的这一看法的要源。——“木头”

“我与一些建模高手交流过,听到的往往是地质统计学。”这样的不是高手,属于二流水平!——“fatty”

Agree. Geostatistics are just toolbox. How to use these toolbox depends o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ervoir, the project objective and the available data.

Thank you all for the interesting discussion. I am doing research in reservoir modeling too. But I don’t have real working experience. This summer I did summer intern with a company, I felt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academic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geostatistical reservoir modeling. It is very useful to learn from you!——“寒武三叶”

忽然感觉我的贴子放到油藏工程或与数模的放在一起更合适,不知有没有必要请版主帮我换个地方。

三维地质建模在储层描述中的应用:

三维地质建模主要应用于开发阶段的油藏静态描述,在储层预测方面起到的作用有限。去年有机会在一个海上的项目里试验了一下,感觉有一定的效果。这里主要想说明只要建模技术得到恰当的应用,可以得到更广泛的成果。这个工区有高分辨三维地震,并进行了反演,并根据反演进行了储层预测。在反演数据体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发现对曲流河砂体的描述更为合理准确。

这个工区面积50平方公里左右,只有14口钻井,但三维地震分辨率较高。由于三维地震对曲流河道已经有一定的反映,河道的分布已经是一个确定性的问题,因此采用了确定性的Kriging插值算法,同时通过Co-Kriging利用三维地震反演体对计算进行了条件约束。我也

用随机模拟计算过,效果不如Kriging好,说明随机模型也不总是最好的算法

下图中左面为直接根据反演数据提取出的砂体,右面为根据模型提取的砂体。可以看出曲流河砂体得到更清楚的描述。建模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是建立准确的速度场,使测井曲线与三维地震十分准确的对应。这又一次说明了基础工作在建模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这个实例中我感觉主要改进的是数据在空间上的平衡。三维地震是采集的原始数据,因此应该是可靠的。但受采集条件和处理参数的影响,数据在空间上的统一性较差,通过以归一化的测井曲线进行校正,使数据在空间上得到了有效的平衡,从而使砂体反映的更清楚。

最初的想法来源于对反演处理的一个疑问。在反演处理中提高分辨率的方法主要是利用基于模型的反演。但问题是目前的反演软件中,初始模型的建立也是通过测井曲线的插值,而且这种插值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数学插值,插值过程中反而没有地震参数的参与。这就导致一个矛盾,如果模型的权重比较小,分辨率就提不上去,如果模型的权重大了,虽然分辨率得到了提高,但很可能会失真,因为初始模型来自于简单的数学插值。而在地质模型的计算中,却可以有效的利用地震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正好弥补了反演技术中的不足。

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做进一步的试验,把地质模型再做为反演处理中的初始模型,相信反演出的结果会更为可靠、合理。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复习资料

2.操作尺度:对空间实体、现象的数据进行处理操作时应采用最佳尺度,不同操作尺度影响处理结果的可靠程度或准确度 3.地理网格:是指按一定的数学规则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而形成的网格。 数据模型:对现实世界进行认知、简化和抽象表达,并将抽象结果组织成有用、能反映形式世界真实状况数据集的桥梁。 4.数据模型:对现实世界进行认知、简化和抽象表达,并将抽象结果组织成有用、能反映形式世界真实状况数据集的桥梁。 5.对象模型:将研究的整个地理空间看成一个空域,地理现象和空间实体作为独立的对象分布在该空域中。 6.地图数字化:根据现有纸质地图,通贯手扶跟踪或扫描矢量化地方法,生产出可在技术机上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的数字化数据。 7. 拓扑关系:图形在保持连续状态下的变形但图形关系不变的性质。 8.空间数据结构:对空间逻辑数据模型描述的数据组织关系和编排方式。 9.影像金字塔结构:在同一的空间参照下,根据用户需要以不同分辨率进行存储与显示,形成分辨率由粗到细,数据量由小到大的金字塔结构。 10.空间索引:依据空间对象的位置和形状或空间对象之间的某种空间关系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种数据结构。 11.空间数据查询:其属于空间数据库的范畴,一般定义为从空间数据库中找出所有满足属性约束条件和空间约束条件的地理对象。 12.空间分析:以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形态特征为基础,异空间数据运算、空间数与属性数据的综合运算为特征,提取与产生新的空间信息的技术和过程。13.栅格数据的追踪分析:对于特定的栅格数据系统,有某一个或多个起点,按照一定的追种法则进行追踪目标或者追踪的空间分析方法。 14.数字高程模型:是通过有限的地形高程数据实现对地形曲面的数字化模拟,高程数据通常采用绝对高程。 15.数字地形分析:是指在数字高程模型上进行地形属性计算和特征提取的数字信息处理技术。 二、填空题 1、地理空间数据的概念模型分为:对象模型、场模型、网络模型。

多领域建模理论与方法

XXX理工大学 CHANGSH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ECHNOLGY 题目:多领域建模理论与方法 学院: XXX 学生: XXX 学号: XXX 指导教师: XXX 2015年7月2日

多领域建模理论和方法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Multi-domain Modeling Student:XXX Teacher:XXX 摘要 建模理论和方法是推动仿真技术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系统仿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文中综述了多领域建模主要采用的四种方法,并重点对基于云制造的多领域建模和仿真进行了叙述,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多领域建模仿真;云制造;展望 Abstract: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system model building is not only the key factor to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simulation technique but also the base of system simulation. This paper analysis four prevails way in Multi-domain Modeling, especially to the Multi-domain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in cloud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 We give a detail on its development and future. Keywords: Multi-domain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Cloud manufacturing; Future development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产品的升级需求,对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建模对象的组成更加复杂,涉及到各个学科、进程的复杂性以及设计方法的多元化。这些需求都是以前单领域建模方案无法满足的,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建模方式在设计过程中完成对繁杂目标的多领域建模、结构仿真、多元化分析等。 多领域建模是将机械、控制、电子等不同学科领域的模型“组装”成一个更大的模型进行仿真。根据需要的不同,实际建模过程中,可以将模型层层分解。将不同领域的仿真模型“零件”组装成“部件”,“子系统”则是由不同学科下的部件装配而成,与此同时装配完成的不同学科的分子系统还能再装配成为一个全面仿真模型,称之为“系统”,由此可见多领域建模技术在繁杂产品设计过程中具有出众的优势。 本文对多领域建模常用的四种方法:基于各领域商用仿真软件接口的建模方法;基于高层体系结构的建模方法;基于统一建模语言的多领域建模方法和基于云制造环境下多领域建模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对基于云制造环境下多领域建模方法进行了展望。

GIS建模原理与方法课后答案

《GIS建模原理与方法》习题集 第一章概论 1、名词解释: 模型模拟模式建模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 模型:是对现实世界中的实体或现象的抽象或简化,是对实体或现象中的最重要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表述。 模拟:是一种实验方法,是模型的构建和模型应用过程。模拟首先是针对特定的研究对象构建一个模型,然后利用该模型对研究对象进行各种实验,其目的是为了理解研究对象的行为,评估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研究对象的各种变化和不同对策所产生的结果。 模式:是一类事物的标准形式。 建模:建模是构造现实世界中与研究对象相关的模型的过程。 概念模型:是指利用科学的归纳方法,以对研究对象的观察、抽象形成的概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关于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方式的模型。 物理模型:又称实体模型,是现实世界在尺寸上缩小或放大后构成的相似体。 数学模型:是用数学方程(通常是一些代数方程和微分方程的组合)来描述现实世界结构和特性的模型。 2、模型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模型具有结构性、简单性、清晰性、客观性、有效性(复制有效、预测有效、结构有效)、可信性、易操作性的特征。 3、怎么理解模型的简约性? 简单性要求提供的模型在某种意义上是同类模型中最坚实的、最简单的,对问题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解答。在模型的描述中,简单性表现为简洁性。在模型的形式中,简单性表现为简约性,即模型中应包含尽可能少的数学方程式,模型的维数应尽可能的低。 4、模型有哪些用途? 模型的用途:1.预测的工具2.理解的工具3.诊断的工具4.综合的工具5.管理与决策的工具。 5、建模的基本过程包括哪些内容? 建模的步骤:1.建立概念模型 2.建立定量模型即概念模型的数量化 3.模型检验4.模型的应用 第二章概念模型

Smart3D系列教程1之《浅谈无人机倾斜摄影建模的原理与方法》精编版

Smart3D系列教程1之《浅谈无人机倾斜摄影建模的原理与方法》 一、引言 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是国际测绘遥感领域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以大范围、高精度、高清晰的方式全面感知复杂场景,通过高效的数据采集设备及专业的数据处理流程生成的数据成果直观反映地物的外观、位置、高度等属性,为真实效果和测绘级精度提供保证。同时有效提升模型的生产效率。三维建模在测绘行业、城市规划行业、旅游业、甚至电商业等的行业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 无人机航拍不再是大众陌生的话题,商场到处可见的DJI商店,各种厂商的无人机也是层出不穷,这将无人机倾斜数据建模推到了一个关键性的阶段。 二、倾斜摄影原理概述 倾斜摄影技术,通过在同一飞行平台上搭载多台传感器(目前常用的是五镜头相机)。同时从垂直、倾斜等不同角度采集影像,获取地面物体更为完整准确的信息。垂直地面角度拍摄获取的是垂直向下的一组影像,称为正片,镜头朝向与地面成一定夹角拍摄获取的四组影像分别指向东南西北,称为斜片。摄取范围如下图:

在建立建筑物表面模型的过程中,下图可以看到,相比垂直影像,倾斜影像有着显著的优点,因为它能提供更好的视角去观察建筑物侧面,这一特点正好满足了建筑物表面纹理生成的需要。同一区域拍摄的垂直影像可被用来生成三维城市模型或是对生成的三维城市模型的改善。 利用建模软件将照片建模,这里的照片不仅仅是通过无人机航拍的倾斜摄影数据,还可以是单反甚至是手机以一定重叠度环拍而来的,这些照片导入到建模软件中,通过计算机图形计算,结合pos信息空三处理,生成点云,点云构成格网,格网结合照片生成赋有纹理的三 维模型。区域整体三维建模方法生产路线图:

1地理建模原理与方法全解

(1)模型、模式、模拟与地理模型的内涵与相互关系 模型:是对现实世界中的实体或现象的抽象或简化,是对实体或现象中的最重要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表述。 模式:经检验有效的、被广泛接受的模型就称为模式;也可称为标准或样板。 模拟:是一种实验方法,是模型的构建和模型应用过程。模拟首先是针对特定的研究对象构建一个模型,然后利用该模型对研究对象进行各种实验,其目的是为了理解研究对象的行为,评估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研究对象的各种变化和不同对策所产生的结果。 地理模型是地理建模的结果。 (2)什么是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 概念模型:是指利用科学的归纳方法,以对研究对象的观察、抽象形成的概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关于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方式的模型。 物理模型:又称实体模型,是现实世界在尺寸上缩小或放大后构成的相似体。 数学模型:是用数学方程(通常是一些代数方程和微分方程的组合)来描述现实世界结构和特性的模型。 (3)建模的基本过程包括哪些内容 1、问题分析:了解问题、明确建模目的;收集资料,确定建模类型、建立要素关系。 2、模型假设:确定建模方法(物理或数学的);选择变量参数;模拟运行模型 3、建立模型:检查数学公式和计算机程序以保证没有运算方面的问题,目的是保证概念模型的数量化是直接和正确的。 4、模型求解和分析:确定模型在其既定应用范围内运行的结果与其相对应的现实世界相吻合。常涉及到模型结构和变量间关系合理性检验、模型输出与实际值的比较、模型的敏感性分析、模型的不确定性分析。 5、模型检验:把模型的运行结果与实际的观测进行比较,如果结果和解释与实际状况相合或与实际基本相符则表明模型可以用来对实际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讨论。 6、模型应用是指设计和执行模拟实验,分析、综合、解释模型,并交流模型结果和征求改进意见。 (1)地理数据根据测量尺度分为哪几类? 间隔尺度:以单位距离为间隔来表达地理要素,但不同的性质可采用不同的标准;但其相对关系不会变;一般没有自然0值,如高程; 比例尺度:以连续量来表示地理要素,需要规定一个0基点; 有序数据:表示次序关系,不表示具体数量; 名义尺度数据:可用名字或符号表示地理要素的类型的数据;如土地利用类型; (2)数据变换的目的是什么? 使变量尽可能为正态分布 统一变量的数据尺度 使变量间的非线性关系转换为线性关系 用新的、数目少的相互独立的变量代替相互联系的原始变量 方便用简单自然的方式进行解释 帮助理解数据的特征 (1)统计相关建模的内容与方法 统计建模是以计算机统计分析软件为工具,利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对批量数据建立统计模型和探索处理的过程,用于揭示数据背后的因素,诠释社会经济现象,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预测或判断。 统计相关建模的目的:1.变量间相关性研究2.形成科学的成因假设3.预测4.数据简化或结构

地理建模原理实验报告

地理建模原理实验报告 学号: 201220310262 姓名:高义丰 班级: 1223102 专业:地理信息系统 指导老师:陵南燕 2015年6月27日

目录 一、实习项目 (3) 二、实习目的 (3) 三、实习内容 (3) 1、简单相关分析 (3) 2、偏相关 (5) 3、距离过程 (6) 4、因子分析 (7) 5、回归分析 (9) 6、多元线性回归 (11) 7、时序分析 (12) 8、实习总结 (15)

一、实习项目 1.学习SPSS软件,学会如何该软件进行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课堂); 2.学习SPSS软件,学会如何该软件随机时序分析(课堂); 3.利用SPSS软件,完成数据文件里的一系列操作。 二、实习目的 在实习后根据老师讲解的内容能够对spss软件有所了解并能够掌握如何用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用实习数据完成此类实习操作,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有相关系数、相关分析与偏相关分析、距离分析。 三、实习内容 1、简单相关分析 在进行相关分析时,散点图是重要的工具,分析前应先做散点图,以初步确定两个变量间是否存在相关趋势,该趋势是否为直线趋势,以及数据中是否存在异常点。否则可能的出错误结论。 输入数据后,依次单击Graphs—Scatterplot 散点图 确定两个变量间是否存在相关趋势,该趋势是否为直线趋势

Bivariate相关分析的步骤: (1)输入数据后,依次单击Analyze—Correlate—Bivariate,打开Bivariate Correlations对话框。 如图打开双变量相关后在点选项就会得到结果图右边结果,如图设置即可得到结果 结果分析: 描述性统计量表,如下:

随机地质建模技术方法简介

随机地质建模技术方法简介 李 燕 (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山东东营 257000) 摘 要:随机建模是指以已知的信息为基础,以随机函数为理论,应用随机模拟方法,产生可选的、等概率的储层模型方法。该方法承认控制点以外的储层参数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即具有一定的随机性。Deautch等根据模拟单元的特征,将随机模型分为基于目标的随机模型和基于象元的随机模型。 关键词:随机建模;克立金方程;地质统计学;储层结构 地下储层本身是确定的,在每一个位置点都具有确定的性质和特征。但是,地下储层又是复杂的,它是许多复杂地质过程(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复杂的储层结构(储层相)空间配置及储层参数的空间变化。在现有资料不完善的条件下,人们对它的认识总会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难于掌握任意尺度下储层的真实特征或性质。特别是对于连续性较差且非均质性强的陆相储层来说,更难于精确表征储层的特征。从而认为储层描述便具有不确定性即随机性。 1 随机建模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在地质统计学技术的形成和发展中,法国枫丹白露地质统计学与数学形态学中心起了重要的作用,其核心人物M atheron是地质统计学的创始人。他的许多学生(如Journel,David等)后来都成了该领域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在随机建模的发展中, Jo urnel领导的斯坦福大学油藏预测中心则是令人起敬的先锋。他们研制的GSLIB是公认的较完整、先进的地质统计学软件包。近年来研制了许多随机建模的算法,并做了应用研究。另外加拿大的David、原英国BP公司的H aldorsen、加拿大FSS International公司的Srivastava、美国斯坦福大学的Deutsch以及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得克萨斯大学澳斯万分校、挪威计算中心、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处的一些学者都在这一领域有很高的造诣。 地质统计学创建于本世纪60年代初期,当时人们基本上把克里金作为地质统计学的同义词。70年代末,Jo urnel(1978)在所著的《Minging Geostatistics》一书中,介绍了随机建模的基本思想。80年代中后期,尤其在90年代,随着克里金方法不但被用作插值方法,越来越多的被用来建立数据的条件累积分布函数(CCDF),随机建模得到了飞速发展。出于对解决不同问题的需要以及对时间、经费、人力和软硬件的考虑,发展了种类繁多、功能不同的随机建模方法和算法。 地质统计学引入我国较晚,早期都把克里金认为是地质统计学。随机建模仅在近几年才得到重视,并引入油藏勘探开发研究中。西安石油学院张团峰、王家华等人(1995a,b)在引进国外资料的基础上,研制了一套储层地质统计分析系统(GASOR2.0),可用于建立储层模型。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刘明新等人在“八五”期间利用分形理论进行了储层建模研究。胜利油田“八五”期间在其研制的油藏描述软件中也加进了随机建模内容。一些青年学者在利用随机建模解决油田问题方面做了有益的工作;石油大学纪发华(1994)在其博士论文中利用随机建模技术对油藏特征做了研究,利用序贯指示模拟、模拟退火研究了渗透率的空间分布。文键(1995)在其博士论文讨论了随机建模技术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统计特征量与储层空间分布非均质性特征的关系; 储层空间分布不确定性对开发可行性研究的影响;统计特征量与样本间距、容量的关系;得出了很有价值的经验(诸如岩性指示变差函数与砂岩面密度结合和表征砂体连续性特征),同时还利用序 收稿日期:2009-07-28 作者简介:李燕(1973—),女,现从事岩石物理反演工作。

GOCAD 软件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GOCAD 软件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1建模方法 GOCAD 三维地质建模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构造模型(structural modeling)建模,一类是三维储层栅格结构(3D Reservoir Grid Construction)建模。 (1)构造模型(structural modeling)建模建立地质体构造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构造模型能够模拟地层面、断层面的形态、位置和相互关系;结合反映地质体的各种属性模型的可视化图形,还能够用于辅助设计钻井轨迹。此外,构造模型还是地震勘探过程中地震反演的重要手段。 (2)三维储层栅格结构(3D Reservoir Grid Construction)建模根据建立的构造模型,在3D Reservoir Grid Construction 中可以建立其体模型;同时地质体含有多种反映岩层岩性、资源分布等特性的参数,如岩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等,可对这些物性参数进行计算和综合分析,得到地质体的物性参数模型。 当采样值在地质体内密集、规则分布时,可以直接建立采样值到应用模型的映射关系,把对采样值的处理转化为对物性参数的处理,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存储量大、计算速度快的特点。 当采样值呈散乱分布,并且数据量有限时,需要采用数学插值方法,拟合出连续的数据分布,充分利用由采样值所隐含的数据场的内部联系,精确的模拟模型中属性场的分布。 图1-1孔隙度参数模型分布图 2 建模流程 2.1数据分析 (1)钻孔、测井分布及数据分析 支持三维建模的数据主要为钻孔和测井。由于对区域范围和建立三维地质建模的精度要求不同,得对所得到的钻孔、测井的分布和根据其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是的必要。根据钻孔、测井的分布范围和稠密程度可以大致确定地层的分布界限,对钻孔较少区域采取补充钻探或者采用其它方法进行处理。 (2)地质剖面

地理建模原理与方法

《地理建模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地理建模原理与方法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必修) 学时:72 学分:3 开课学期:7 开课对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 参考教材: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地理建模原理与方法学主要讨论数学方法在地理学中的应用,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地理建模,解决地理问题。本课程是地理科学系本科生(包括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三个专业)的必修课程和专业类基础课。 本课程通过对现代地理学中数学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讲授和多媒体演示,软件操作等教学环节,达到如下目标: 1.让学生掌握现代地理学数学方法的产生背景、基础知识、常用方法,建立起定量概念和地理学方法论的基础,了解学科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2.培养学生用定量的观点认识和研究地理(自然和人文)现象及其变化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看懂相关科技文献中所应用的一些常用计量方法,理解计量地理学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和作用。 3.使学生能够运用一般的数学方法来描述、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学问题,正确处理资料,根据实际的地理研究对象,建立起适宜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分析的结果给予专业上的解释,把数理逻辑同现实问题紧密结合。 4.通过做练习、多媒体演示等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该课程重视新理论、新技术讲授,与时俱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素养,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服务。 三、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教学要求:A—熟练掌握;B—理解或掌握;C—了解) 四、教学与考核方式 本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课堂讲授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由于地理建模中涉及的数学方法多,理论性较强等特点,所以本课程采用课堂讲解,多媒体演示、上机操作练习辅助的授课方式。 考试方式为平时作业考核(占20%)和书面闭卷考试(80%)。 五、参考书目 1. 徐建华编,《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韦玉春编,《地理建模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5; 3. 赵鹏大编,《定量地学方法及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修订者:XXX 审定者:XXX

地理建模原理实验报告

地理建模原理实验报告 学号:201220310262 姓名:高义丰 班级:1223102 专业:地理信息系统 指导老师:陵南燕 2015年6月27日

目录 一、实习项目 (3) 二、实习目的 (3) 三、实习内容 (3) 1、简单相关分析 (3) 2、偏相关 (5) 3、距离过程 (6) 4、因子分析 (7) 5、回归分析 (9) 6、多元线性回归 (11) 7、时序分析 (12) 8、实习总结 (15)

一、实习项目 1.学习SPSS软件,学会如何该软件进行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课堂); 2.学习SPSS软件,学会如何该软件随机时序分析(课堂); 3.利用SPSS软件,完成数据文件里的一系列操作。 二、实习目的 在实习后根据老师讲解的内容能够对spss软件有所了解并能够掌握如何用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用实习数据完成此类实习操作,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有相关系数、相关分析与偏相关分析、距离分析。 三、实习内容 1、简单相关分析 在进行相关分析时,散点图是重要的工具,分析前应先做散点图,以初步确定两个变量间是否存在相关趋势,该趋势是否为直线趋势,以及数据中是否存在异常点。否则可能的出错误结论。 输入数据后,依次单击Graphs—Scatterplot 散点图 确定两个变量间是否存在相关趋势,该趋势是否为直线趋势

Bivariate相关分析的步骤: (1)输入数据后,依次单击Analyze—Correlate—Bivariate,打开Bivariate Correlations 对话框。 如图打开双变量相关后在点选项就会得到结果图右边结果,如图设置即可得到结果 结果分析: 描述性统计量表,如下:

地质体三维建模方法与技术指南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地质体三维模拟技术和应用软件开发的现状,由此提出了不同领域地质体 三维建模的数据需求、技术流程和主要建模软件的数据接口;详细阐述了Micmmine、surpac、Mapgis、3D-Grid等三维地质体模拟软件在矿山、地下水、城市地质等领域的应用实践和示范工作,以及提交的相 应三维模型成果;并对今后如何展开相关工作提出了建议。 本书可作为开展三维地质建模工作的指导用书,同时亦可作为地质及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参考书。 【节选】 (一)地下水三维地质建模所需数据类型 在地下水三维地质建模中,会涉及的地质现象主要有:地貌(或地形)、地层、褶 皱、断裂、透镜体及侵人体等,为刻画这些地质现象,就需要用到地表数字高程模型数据 (DEM)、遥感影像数据、地理信息数据、钻孔数据及剖面数据等。具体来说,为刻画三 维模型中的各种地质现象,需要的相关数据包括以下几种: 1.地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 地表数学高程模型数据用于生成三维地质结构模型顶面(地表面),此部分数据可以 从测绘主管部门获取或向国家测绘局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购买,从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购买的 数据属于标准数据,数据以ARCINFO数据格式存放。DEM数据比例尺有多种,其中,全 国的1:25万数据库在空间上包含816幅地形图数据,覆盖整个国土范围,国外部分沿国 界外延25公里采集数据。地貌统一在TERLK层中存放,包括等高线、等深线、冲沟等, DEM等高线的等高距,在全国范围内共分40 m、50 m、100 m三种,使用时可参照等分 布图确定。对于标准数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数据格式转换、比例变换、投影变换等多种 处理。 另外,如果不能获取现成的DEM数据,也可以自己使用专门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用 地形图生产。即把纸质地形图数字化及几何纠正校准,然后进行高程信息的提取——对等 高线进行屏幕矢量跟踪并对等高线标赋高程值,同时编辑、检查、拼接以生成各种拓扑关 系,最后用软件进行内插值、裁剪生成DEM数据。 2.遥感影像数据

差分方程模型理论与方法

差分方程模型的理论和方法 引言 1、差分方程:差分方程反映的是关于离散变量的取值与变化规律。通过建立一个或几个离散变量取值所满足的平衡关系,从而建立差分方程。 差分方程就是针对要解决的目标,引入系统或过程中的离散变量,根据实际背景的规律、性质、平衡关系,建立离散变量所满足的平衡关系等式,从而建立差分方程。通过求出和分析方程的解,或者分析得到方程解的特别性质(平衡性、稳定性、渐近性、振动性、周期性等),从而把握这个离散变量的变化过程的规律,进一步再结合其他分析,得到原问题的解。 2、应用:差分方程模型有着广泛的应用。实际上,连续变量可以用离散变量来近似和逼近,从而微分方程模型就可以近似于某个差分方程模型。差分方程模型有着非常广泛的实际背景。在经济金融保险领域、生物种群的数量结构规律分析、疾病和病虫害的控制与防治、遗传规律的研究等许许多多的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讲,只要牵涉到关于变量的规律、性质,就可以适当地用差分方程模型来表现与分析求解。 3、差分方程建模:在实际建立差分方程模型时,往往要将变化过程进行划分,划分成若干时段,根据要解决问题的目标,对每个时段引入相应的变量或向量,然后通过适当假设,根据事物系统的实际变化规律和数量相互关系,建立每两个相邻时段或几个相邻时段或者相隔某几个时段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和运算关系(即用相应设定的变量进行四则运算或基本初等函数运算或取最运算等)等式(可以多个并且应当充分全面反映所有可能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差分方程。或者对事物系统进行划分,划分成若干子系统,在每个子系统中引入恰当的变量或向量,然后分析建立起子过程间的这种量的关系等式,从而建立起差分方程。在这里,过程时段或子系统的划分方式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应当结合已有的信息和分析条件,从多种可选方式中挑选易

电力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2

幻灯片1 电力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 第七章电力系统的其他建模 谢辉煌 幻灯片2 第七章电力系统的其他建模 第4章到第6章分别介绍了同步发电机组、动态等值、电力负荷的建模,这些是电力系统建模的主要研究对象。电力系统建模还有许多研究方面,比如输电线路和动力系统。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兴未艾,微电网的研究日益增多,其建模问题也需要关注。所以,本章介绍电力系统的其他建模问题。 7.1 输电线路的建模 7.2 火电厂动力系统的建模 7.3 水电厂动力系统的建模 7.4 风力发电系统的建模 7.5 微网的建模 幻灯片3 第七章电力系统的其他建模 7.1 输电线路的建模 7.1.1 概述 7. 1. 2 单电网断面下的参数可观测性分析 7. 1. 3 多电网断面下的参数估计 7.1.4 基于PMU的线路参数估计 7.1.5 算例验证 幻灯片4 第七章电力系统的其他建模 7.1 输电线路的建模 7.1.1 概述 输电网参数的准确性是各种电网分析计算软件的基础。由于各种原因,线路及变压器的参数往往存在一些错误或偏差,从而影响到在线及离线计算程序的可信度。随着电网量测覆盖率及精度的提高,输电网参数估计的在线应用成为可能。 如果电网中只有少数参数错误时,可以借助EMS中的SCADA量测来进行参数估计,将具有较高精度的PMU测量向量引人参数估计中,从而有可能取得更好的估计效果,但是其对PMU的配置要求较高。 如果电网中有许多参数都偏离了准确值,则参数的原始值将不能作为伪量测参与估计,需要进一步研究这种恶劣局面下的参数估计。分析了单个电网数据断面下的参数可观测性,提出了线路电容及电抗参数的估计方法。为提高电网参数的可观测性,引入了多个电网量测数据断面及PMU相角量测,从而实现了电网参数的完全可观测估计。该方法对电网中的PMU 配置要求较低,对于环网线路,只需要在每一个圈基组中有一至两个PMU配置点即可,下面

地理建模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模型、模式、模拟与地理模型的内涵与相互关系 模型:是对现实世界中的实体或现象的抽象或简化,是对实体或现象中的最重要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表述。 模式:经检验有效的、被广泛接受的模型就称为模式;也可称为标准或样板。 模拟:是一种实验方法,是模型的构建和模型应用过程。模拟首先是针对特定的研究对象构建一个模型,然后利用该模型对研究对象进行各种实验,其目的是为了理解研究对象的行为,评估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研究对象的各种变化和不同对策所产生的结果。 地理模型是地理建模的结果。 (2)什么是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 概念模型:是指利用科学的归纳方法,以对研究对象的观察、抽象形成的概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关于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方式的模型。 物理模型:又称实体模型,是现实世界在尺寸上缩小或放大后构成的相似体。 数学模型:是用数学方程(通常是一些代数方程和微分方程的组合)来描述现实世界结构和特性的模型。 (3)建模的基本过程包括哪些内容 了解问题、明确建模目的;收集资料,确定建模类型、建立要素关系。 确定建模方法(物理或数学的);选择变量参数;模拟运行模型 模型检验包括模型验证和模型确认 模型验证:检查数学公式和计算机程序以保证没有运算方面的问题,目的是保证概念模型的数量化是直接和正确的。 模型确认:确定模型在其既定应用范围内运行的结果与其相对应的现实世界相吻合。常涉及到模型结构和变量间关系合理性检验、模型输出与实际值的比较、模型的敏感性分析、模型的不确定性分析。 模型应用是指设计和执行模拟实验,分析、综合、解释模型,并交流模型结果和征求改进意见。 第二章 (1)地理数据根据测量尺度分为哪几类? 间隔尺度:以单位距离为间隔来表达地理要素,但不同的性质可采用不同的标准;但其相对关系不会变;一般没有自然0值,如高程。 比例尺度: 以连续量来表示地理要素,需要规定一个0基点。 有序数据:表示次序关系,不表示具体数量。 名义尺度数据:可用名字或符号表示地理要素的类型的数据;如土地利用类型。 (2)数据变换的目的是什么? 使变量尽可能为正态分布。 统一变量的数据尺度。 使变量间的非线性关系转换为线性关系。 用新的、数目少的相互独立的变量代替相互联系的原始变量方便用简单自然的方式进行解释帮助理解数据的特征。 第三章 (1)统计相关建模的内容与方法 统计建模是以计算机统计分析软件为工具,利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对批量数据建立统计模型和探索处理的过程,用于揭示数据背后的因素,诠释社会经济现象,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预测或判断。 统计相关建模的目的:1.变量间相关性研究2.形成科学的成因假设3.预测4.数据简化或结构化建模的步骤:1.数据整理2.数据预处理3.模型计算4.模型检验5.模型解释和应用 (2)回归分析中,随机干扰项的意义是什么? 随机干扰项又称残差或误差,是因变量回归结果与原始值的差。 回归分析中,干扰项被认为是从模型中省略下来的而又集中地影响Y的其它变量的替代物 引入残差的理由: 理论的含糊性;数据欠缺;核心变量与周边变量;人类行为的随机性;替代变量问题:如数据误差; 简约性原则;错误的函数形式。 第五章 (1)逐步回归的意义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在众多因子中,先对因素进行检验,使引入的因素均具有显著的意义,且不重复 逐步回归研究的问题就是讨论在众多因子中,优选出影响最大的因子,从而建立最优线性回归方程。 (2)逐步回归的基本过程有哪些? 1、数据变换处理与相关矩阵 2、确定F检验值 3、逐步回归计算 4、建立逐步回归方程 5、显著性检验 第六章 (1)判别分析的目的是什么? ①判别地理类型的归属 ②确定不同地理类型间的界线 (2)判别分析的主要准则有哪些? ①费歇尔准则:先对样本进行投影(线性组合)再进行判别分类的方法;适用于两组判别。 ②贝叶斯准则:将地理数据分为多组,计算未知

三维地质自动建模与可视化

三维地质自动建模与可视化 北京国遥新天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遥感应用第一事业部柳蛟 (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侵权必究) 一、前言 1.1项目背景 数字城市建设方兴未艾。现在的数字城市建设正处于基础建设阶段,为完成该阶段的任务,必须采集包括地上、地表和地下等部分的三维数据,并实现其可视化。同时,各城市因其所处地质带的不同而不同程度地受到地震、地面沉降、滑坡、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影响。为此,一些城市正在进行有关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防治工作。其他很多领域,如城建工程、地下工程、水电工程、交通工程、环境工程、资源开发等都贯穿有地质问题。上述工作的开展和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借助三维可视化技术对地质数据进行可视化,从而为相关工作提供帮助。因而,三维城市地质信息可视化受到很多学者和相关工作者的重视。 基于目前地下管网和地下建构筑物信息的基础,增加地质数据的收集整理,并进行直观的可视化三维建模分析,可更好的为地下工程建设,城市规划等问题提供决策信息支持,使地下空间信息管理单位对相关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 基于现有地质数据采集、处理的成果,结合EV-Globe大型三维地理信息平台,从三维地质数据结构、三维地质钻孔数据展示、三维地质自动建模、三维城市地质信息可视化系统的功能设计等方面对三维城市地质信息可视化进行研究和应用。 1.2历史回顾 2002年开始,当时在海外工作的朱焕春博士和李浩博士试图将他们所应用的一些地质体三维可视化技术推广到国内,即便是在发达国家,当时这项技术也才刚刚开始应用。但是,因为这些国家已经具备了调研和开发过程的积累,以及技术市场商业化体制的优势,推广过程相对很快,到2005年,大部分已经全部采用三维可视化资料,包括地质体几何形态、测试资料、监测数据等全部打包在一个三维计算机图形和信息系统中,电子化和图形化为专业

__地质建模型操作步骤62.

地质建模培训操作步骤 Gemcom国际矿业软件公司中国办事处 目录 第1 章地质数据库结构 (1 1.1 分析实例地质数据 (1

第2 章创建一个Surpac地质数据库 (5 2.1 创建数据库结构 (5 2.2 编辑转换表 (8 2.3 导入数据 (9 第3 章三维空间显示钻孔 (14 3.1 设置钻孔显示风格 (14 3.2 显示钻孔 (18 第4 章地质解译 (22 4.1 创建剖面 (22 4.2 地质解译(圈定矿体 (25 第5 章形成实体模型 (38 5.1 按矿体保存线文件 (38 5.2 形成实体模型 (39 第6 章数据提取 (50 6.1 提取钻孔平面图/剖面图 (50 6.2 提取样品表中数据,获得取样长度 (52 6.3 统计样长,确定组合样长 (54 第7 章组合 (57 7.1 样品组合原理 (57

7.2 根据勘探工程组合 (58 第8 章基本统计与分析 (66 8.1 基本统计 (66 8.2 处理特高品位 (71 第9 章创建块体模型 (73 9.1 创建块模型 (73 9.2 增加属性及背景值 (77 9.3 约束 (79 9.4 块体模型的显示 (80 第10 章块体模型赋值 (84 10.1 直接赋值法 (84 10.2 QV1矿体的距离幂次反比法 (87 10.2.1 QV1第一次估值 (87 10.2.2 根据属性为模型着色 (91 10.2.3 赋QV1矿体第一次估值次数 (93 10.2.4 QV1矿体第二次估值 (94 10.2.5 赋QV1矿体第二次估值次数 (97 10.2.6 判断QV1矿体内的块是否已经全部估值完成 (99 10.3 QV2矿体的距离幂次反比法 (99

本体元建模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

本书简介 本书针对面向服务的软件工程中语义互操作性问题,体系化融合本体论和软件工程中元建模研究的最新成果,系统地介绍了本体元建模理论与方法、核心技术标准、实际应用和互操作性测评。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章)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现状,本体元建模理论和方法,语义互操作性含义;第二部分(第4~7章)介绍了语义互操作性管理的ISO标准核心技术;第三部分(第8~10章)介绍了方法和技术标准在几个典型领域中的应用,以及互操作性测评等。最后(第11章 )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本书可供从事软件工作的科研及技术人员阅读,亦可作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的研究生教材或参考书。 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信息系统的互操作问题 1.2 从含意三角形到语义三角形 1.3 本体元建模理论与方法 1.4 复杂信息资源的管理与服务模型SSCI 1.5 本书的组织结构 参考文献 第2章 本体元模型 2.1 什么是本体 2.1.1 本体的定义 2.1.2 本体的结构与描述语言 2.1.3 本体的分类 2.1.4 本体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 2.2 什么是元模型 2.2.1 元模型的定义 2.2.2 元模型的创建 2.2.3 元模型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 2.3 什么是本体元模型 2.3.1 用本体语言描述的元模型 2.3.2 用本体语义标识的元模型 2.4 本体元模型与语义互操作 2.4.1 什么是语义互操作 2.4.2 语义Web服务 2.4.3 基于本体元模型的语义互操作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本体元建模 3.1 本体元建模理论 3.1.1 基本思想 3.1.2 本体的UML承诺与表达 3.1.3 本体元建模 3.2 复杂信息资源管理技术 3.2.1 ISO/IEC 11179 3.2.2 OASIS ebXML 3.2.3 UDDI 3.3 基于本体的软件工程 3.3.1 语义中间件技术 3.3.2 本体定义元模型ODM 3.4 SSOA相关研究 3.4.1 DII 3.4.2 SEKT 3.4.3 DERI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支持语义互操作的复杂信息资源管理框架 4.1 现状分析 4.2 国际标准IS0/IEC 19763综述

地质体三维建模方法与技术指南

地质体三维建模方法与技术 指南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地质体三维模拟技术和应用软件开发的现状,由此提出了不同领域地质体 三维建模的数据需求、技术流程和主要建模软件的数据接口;详细阐述了Micmmine、surpac、Mapgis、 3D-Grid等三维地质体模拟软件在矿山、地下水、城市地质等领域的应用实践和示范工作,以及提交的相 应三维模型成果;并对今后如何展开相关工作提出了建议。 本书可作为开展三维地质建模工作的指导用书,同时亦可作为地质及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参考书。 【节选】 (一)地下水三维地质建模所需数据类型 在地下水三维地质建模中,会涉及的地质现象主要有:地貌(或地形)、地层、褶 皱、断裂、透镜体及侵人体等,为刻画这些地质现象,就需要用到地表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遥感影像数据、地理信息数据、钻孔数据及剖面数据等。具体来说,为刻画三 维模型中的各种地质现象,需要的相关数据包括以下几种: 1.地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 地表数学高程模型数据用于生成三维地质结构模型顶面(地表面),此部分数据可以 从测绘主管部门获取或向国家测绘局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购买,从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购买的 数据属于标准数据,数据以ARCINFO数据格式存放。DEM数据比例尺有多种,其中,全

国的1:25万数据库在空间上包含816幅地形图数据,覆盖整个国土范围,国外部分沿国界外延25公里采集数据。地貌统一在TERLK层中存放,包括等高线、等深线、冲沟等,DEM等高线的等高距,在全国范围内共分40 m、50 m、100 m三种,使用时可参照等分布图确定。对于标准数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数据格式转换、比例变换、投影变换等多种处理。 另外,如果不能获取现成的DEM数据,也可以自己使用专门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用 地形图生产。即把纸质地形图数字化及几何纠正校准,然后进行高程信息的提取——对等高线进行屏幕矢量跟踪并对等高线标赋高程值,同时编辑、检查、拼接以生成各种拓扑关系,最后用软件进行内插值、裁剪生成DEM数据。 2.遥感影像数据 遥感影像是地球空问数据最直接、时效性最强的数据形式,模型的表面需要用影像数 据进行贴图,来表达真实的地表景观。由于影像数据的容量大,为了能够快速、高质量地进行显示,需要根据显示的范围、显示的比例选择分辨率最合适的影像进行纹理映射。一个模型可以有不同分辨率的多套卫星/航测影像数据,某些影像数据有可能只局限于某个局部。因此,在显示时,所有的影像数据都需要读入内存,以实现多分辨显示。这就需要在技术上做一些处理,比如图像格式的转换,根据显示分辨率和比例的不同,转换为不同分辨率的图像如BMP、TIFF、GIF等图像格式。 对遥感影像数据的处理主要包括对遥感影像的几何精纠正和不同分辨率影像数据的融合。一般使用遥感处理软件ERDAS和ENVI软件进行处理。遥感影像几何精纠正的目的

企业建模理论与方法

企业建模理论与方法 摘要:企业为了解决企业的问题,提出的企业建模的理论,建模的目的和建模对于企业的 重大意义。本文介绍了企业建模的理论依据,传统的建模原理,已经较为成熟的几种建模 方法。 关键字:企业建模建模理论原理建模方法模型 企业建模理论 企业建模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它可为企业提供一个框架结构,以确保企 业的应用系统与企业经常改进的业务流程紧密匹配。企业建模以分析方法和建模工具为主体,其参考模型的建立以及建模工具的研制,是当前帮助企业不断缩短产品开发时间(Time)、 提高产品质量(Quality)、降低成本(Cost)、提高服务层次(Service)的重要手段。 从企业组织形态上看,企业是由不同业务部门组成的,换一个角度从企业业务环节上看,企业包括复杂的业务流转系统(由供应链子系统、客户关系管理子系统等构成)、设计系统、生产制造系统,企业的业务环节中存在大量的信息作为其运行基础,而不同的信息又在不同的业务环节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就目前而言,我们要分析这个复杂的系统,除了需要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研究人员付出激情、勇气、智慧和耐心外,更需要借助科学的手段、有效的数学工具和先进的计算技术,来构造一个可以解释和反映企业外部行为表现及内在本质的模型。 企业建模就是针对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不同方面建立实际系统的表示方法。在CIM-OSA体系结构中,就包括了功能模型、信息模型、资源模型、组织模型四个模型。除 此之外,有人还提出了性能模型、控制模型、过程模型、决策模型和经济模型等。 功能模型是以功能活动为视角对整个企业进行的描述,它不仅有助于管理企业,还有 助于改进企业现状、促进企业演化。系统的集成更离不开功能模型的建立,功能模型描述了企业各功能模块之间的关系。信息模型是从信息的角度对企业进行描述。企业信息系统用于存储/维护/处理与企业相关的所有信息,而信息是集成的基础,是联系各个功能元素的纽带,因此建立企业信息模型是非常重要的,它为信息共享提供了帮助。通过对系统决策过程的建模,可以了解系统的决策制定原则和机理,了解系统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物理/资源 模型描述了全企业物理资源的总构成,组织模型描述了企业的组织形式、权限、职责和部门之间的关联等,而经济模型试图提供除可计量的计算公式外各种影响战略效益和其他效益的因素,有助于减少CIM系统的投资风险。 模型是人们为了方便研究、理解和解决客观世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而对客观现实经过 反复思维抽象后的文字、图表、符号、关系式以及实体模样的集合,以描述所认识到的客观事物的一种直观表现形式。模型的构造以及构造模型的目的都是为了研究问题的需要,它们都是为了满足研究者在某个研究问题上的需要而建立的,是为了帮助人们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根据模型理论的定义,模型主要有四种基本表示形式,它们分别是: (1)形象模型(2)模拟模型(3) 数学模型(4) 其他模型 我们不难看出,模型不是客观事物的具体表现,它仅仅是客观事物经过抽象的简化的表示,另外建立模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客观事物中存在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为了描述客观事物。 企业建模,就是引入模型理论,以模型结构为依据,把企业的业务划分为增值业务、 衍生增值业务、增值业务伴生业务和非增值业务等四大类,以企业业务环节为核心,建立一个整体的参考模型,简化企业业务流程和降低生产成本,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信息(信息,不是数据)的共享,将企业生产流程中定义的团队、组织、管理、技术及信息、物料、资金、价值等因素高度抽象和集成优化,从而为企业带来更高的附加价值。 二、传统企业建模原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