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常见分子运动直径

常见分子运动直径

常见分子运动直径
常见分子运动直径

常见吸附质的运动分子直径或结构尺寸

默认分类2010-09-09 08:52:16 阅读9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第一部分)

贴一些长期积累的常见吸附质运动分子直径或分子结构尺寸数据(这些数据大部分来源于国外发表的活性炭论文),目的是为本行业技术人员提供一些应用技术依据(本人不负责这些数据的精确性)。以下数据

的单位均为纳米。

氮0.36 氧0.34 二氧化碳0.33 氩0.38 二氧化硫0.41 三氧化硫0.41 硫酸0.43 气相水0.29 二硫化碳0.37 四氯化碳0.59 氨0.26 甲烷0.38 乙烷0.40 丙烷0.42 丙烯0.40 正丁烷0.43 异丁烷

0.51 异戊烷0.49 新戊烷0.62 氯乙烷0.53 甲醇0.43 二氯甲烷0.33 苯0.75*0.66*0.32 甲苯

0.67 邻二甲苯0.69 间二甲苯0.70 (阿尔法)蒎烯0.75 2-丙醇0.70 异辛烷0.59 环已烷

0.72*0.66*0.51

常见吸附质的运动分子直径或结构尺寸(第二部分)

噻吩0.53 四氯乙烯0.75 CFC(氟利昂)114B2:0.60 结晶紫1.31 苯酚0.69 酸性红1.9 赤藓红1.9 三硝基甲苯1.2 乙酸戊酯0.73 三氯乙烯0.73 CFC113:0.82 亚甲兰1.09 二甲酚橙1.44 碘0.56 高锰酸钾1.0 糖蜜2.8 叔丁基苯0.71 直接红79:2.75*0.92 维生素B2:1.298*1.076*0.205 维生素B12:1.412*1.835*1.14 2,2-二甲基丁烷0.60 异戊酸二乙酯0.76 异戊烷(水相中)0.70 1,3,5-三乙苯0.84 乙烯(水相中)0.44 水(25摄氏度)0.32 苯0.68 乙醇0.51 三氯甲烷0.65 氨(缔

合态)0.38

常见吸附质分子尺寸(第三部分)

鞣酸1.6 木素磺酸钠4.0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13 二价铜离子0.096 二价铅离子0.132 二价锌离子0.074 二价镉离子0.097 六水合三价铬离子0.922 六价铬酸盐1.0 六价铬离子0.8 三卤甲烷0.5 三氟溴氯乙烷0.36 四氟化碳0.46 六氟化碳0.55 碱萃腐植酸H-1(分子量大于12万)酸萃腐植酸H-2(分子量小于2.3万)阿尔法环状糊精1.14*0.648*0.497 贝塔环状糊精1.29*0.79*0.49 珈玛环状糊精

1.31*0.87*0.49 酸性红88染料1.23*0.73*0.54 酸性蓝90染料

2.09*1.84*0.53 直接红2染料

2.52*1.08*0.26 直接黄11染料

3.47*2.36*0.1 碱性蓝90染料1.41*0.58*0.4 2,3,7,8-PCDDs:1.8*1.0*0.4

最新分子运动现象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运动现象 昭通市盐津县豆沙中学张勇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盐津县豆沙中学的张勇,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运动现象”,“分子运动现象”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我将从以下环节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二、教法分析;三、学情分析;四、学法指导;五、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分子运动现象”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承接了前面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内容,同时衔接后面化学式、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本实验旨在将“分子在不断运动”这一性质由前面的理论知识通过化学实验,将其更加形象地体现出来,以增进学生的理解。 ⒉实验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⑵过程与方法:运用实验解释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⒊实验教学重难点 ⑴重点:能想象氨分子的存在和运动,并会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用品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

⑵难点: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并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 二、教法分析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三、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微观世界有个初步的理论了解,比如“分子很小”,“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但基本上处于物理学科的层次,对于化学角度还缺少抽象思维意识,难以想象出具体的微观粒子形象。此外,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因此对于简单的实验可以进行相应的现象描述,并根据已学的知识做出简单的解释。 四、学法指导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讨论和分析法、归纳法。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探究时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 1、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 2、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记录。 3、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得出结论,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㈠复习旧知 教材上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 察现象并记录):

圆周运动的三种模型

一、圆锥摆模型: 如图所示:摆球的质量为 m ,摆线长度为L ,摆动后摆球做圆周运动,摆线与竖直方向成 分析, 正交分法解 得: 竖直方向: ________________ 水平方向: F<= _______ 最终得 F 合= _________ 用力的合成法得 F 合= _________ 。半径 r = _______ ,圆周运动 F 向= _________ = ________ , 由F 合=卩向可得V= ________ , 3= ______ 圆锥摆是物理学中一个基本模型,许多现象都含有这个模型。分析方法同样适用自行车, 摩托车,火车转弯,飞机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飞行等在水平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的问题。 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向心力方向水平。 1、小球在半径为 R 的光滑半球内做水平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试分析图中 的夹角)与线速度 V ,周期T 的关系。(小球的半径远小于 R ) 2、如图所示,用一根长为 1= 1m 的细线,一端系一质量为 m = 1kg 的小球(可视为质点),另一端固定在一光 滑锥体顶端,锥面 9 3时, 圆周运动的三种模型 共同点是由重力和弹 0 (小球与半球球心连线跟竖直方向 细线的张力为T 。求(取g = 10m/s 2,结果可用根式表示): (1 )右要小球离开锥面,则小球的角速度 30至少为多大? (2)若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 60°则小球的角速度 3Z 为多大?

二.轻绳模型 (一)轻绳模型的特点: 1. 轻绳的质量和重力不计; 2. 只能产生和承受沿绳方向的拉力; (二)轻绳模型在圆周运动中的应用 小球在绳的拉力作用下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 1?临界条件:小球通过最高点,绳子对小球刚好没有力的作用,由重力提供向心力: ______ = _____ ,v 临界= 2?小球能通过最高点的条件: v ____ v 临界(此时,绳子对球产生 —力) 3. 不能通过最高点的条件: v v 临界(实际上小球还没有到最高点时,就脱离了轨道) 练习: 质量为m 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内的圆形轨道的内侧运动,经过最高点而不脱离轨道的临界速度为 v ,当小球以2v 的速度经过最高点时,对轨道的压力是( ) A . 0 B. mg C .3mg D 5mg (一)轻杆模型的特点: 1. 轻杆的质量和重力不计; 2. 能产生和承受各方向的拉力和压力 (二 )轻杆模型在圆周运动中的应用 轻杆的一端连着一个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小球通过最高点时,轻杆对小球产生弹力的情况: 1. 小球能通过最高点的最小速度 v= ___ ,此时轻杆对小球的作用力 N= ___ ( 2 2. 当 _______ =m v 临界(轻杆对小球的作用力 N= 0 ), V 临界 __ j gR (即0v 临界)时,有

分子运动现象的化学实验说课稿

分子运动现象的化学实验改进与创新 随县唐县镇中心学校杜伟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氨分子运动的实验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的内容。该实验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学生将“分子在不断运动”这一微观知识形象化的重要实验。通过本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抽象思维意识,想象到氨分子的存在和运动。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一)实验原型 教材中的实验是将A烧杯中装入约 20mL滴有酚酞溶液的蒸馏水,将B烧杯中 装入约5mL浓氨水,再用一个大烧杯罩起 来,观察实验现象。 (二)不足之处 1、将浓氨水放置在敞口的烧杯中,教室里会弥漫难闻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不仅污染空气也不利于师生健康。 2、实验所用浓氨水的量比较大。 3、实验中氨分子的扩散过程不明显,不便于学生观察。 4、原装置在讲台上演示时不能移动,教室后排的学生不易观察到实验现象。

5、没有对比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用透明外壳的水芯笔笔杆代替大烧杯。 2、将“向A烧杯中装入约20mL滴有酚酞溶液的蒸馏水”改为将滤纸条用酚酞溶液润湿。 3、将“向B烧杯中加入约5mL浓氨水”改为向两小团脱脂棉上滴加等量的浓氨水。 4、增设了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影响的对比实验。 四、实验器材 透明外壳的水芯笔笔杆两支、浓氨水、酚酞溶液、滤纸条、脱脂棉、镊子、小竹签、注射器、50mL塑料杯(2个)、热水、

冷水。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笔套中浓氨水挥发成氨气,在相对封闭的笔杆中由近及远扩散,从而让用酚酞溶液润湿的滤纸条颜色自下而上逐渐变红。热水中的氨气扩散速率较快,因此放入热水中的笔杆内的滤纸条颜色变红较快。 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及保证实验效果,应选择透明外壳的水芯笔笔杆,且笔套不漏水。 六、实验过程 1、将两个笔套中分别塞入一小团脱脂棉。 2、裁取两条滤纸,宽与笔杆内径大小接近,长度稍短于笔杆。将滤纸条用酚酞溶液润湿,分别塞入笔杆中,尽量塞得深一些,避免与笔套中的脱脂棉接触。 3、分别向两笔套中的脱脂棉上滴加等量的浓氨水,套上笔套。 4、将两个塑料杯中分别倒入等量常温下的水和热水,将两支笔笔套向下分别放入两个塑料杯中,观察现象。(本实验还可采用用手握住笔套的方法替代热水。) 七、实验效果 2~3分钟后,可看到两支笔杆中的滤纸条都会自下而上逐渐

圆周运动的三种模型

圆周运动的三种模型 一、圆锥摆模型: 如图所示:摆球的质量为m,摆线长度为L ,摆动后摆球做圆周运动,摆线与竖直方向成θ角,对小球受力 分析, 正交分法解得:竖直方向:水平方向:F X=最终得F合=。 用力的合成法得F合=。半径r=,圆周运动F向==,由F合=F向可得V=,ω= 圆锥摆是物理学中一个基本模型,许多现象都含有这个模型。分析方法同样适用自行车, 摩托车,火车转弯,飞机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飞行等在水平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的问题。共同点是由重力和弹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向心力方向水平。 1、小球在半径为R 的光滑半球内做水平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试分析图中θ(小球与半球球心连线跟竖直方向的夹角)与线速度V ,周期T 的关系。(小球的半径远小于R) 2、如图所示,用一根长为l=1m的细线,一端系一质量为m=1kg的小球(可视为质点),另一端固定在一光滑锥体顶端,锥面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37°,当小球在水平面内绕锥体的轴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为ω时,细线的张力为T。求(取g=10m/s2,结果可用根式表示): (1)若要小球离开锥面,则小球的角速度ω0至少为多大? (2)若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60°,则小球的角速度ω'为多大?

二.轻绳模型 (一)轻绳模型的特点: 1. 轻绳的质量和重力不计; 2. 只能产生和承受沿绳方向的拉力; (二)轻绳模型在圆周运动中的应用 小球在绳的拉力作用下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 1. 临界条件:小球通过最高点,绳子对小球刚好没有力的作用,由重力提供向心力: = ,v 临界 = 2. 小球能通过最高点的条件: v v 临界(此时,绳子对球产生 力) 3. 不能通过最高点的条件: v v 临界 (实际上小球还没有到最高点时,就脱离了轨道) 练习: 质量为m 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内的圆形轨道的内侧运动,经过最高点而不脱离轨道的临界速度为v ,当小球以2v 的速度经过最高点时,对轨道的压力是( ) A . 0 B. mg C .3mg D 5mg 三.轻杆模型: (一)轻杆模型的特点: 1.轻杆的质量和重力不计; 2.能产生和承受各方向的拉力和压力 (二)轻杆模型在圆周运动中的应用 轻杆的一端连着一个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小球通过最高点时,轻杆对小球产生弹力的情况: 1. 小球能通过最高点的最小速度v= ,此时轻杆对小球的作用力N= ( N 为 力) 2. 当 =R v m 2临界 ( 轻杆对小球的作用力N= 0 ),gR v 临界 3 当 (即0v 临界)时,有 =R v m 2 (轻杆对小球的作用力N 为 力) 练习: 半径为R=0.5m 的管状轨道,有一质量为m=3kg 的小球在管状轨道内部做圆周运动,通过最高点时小球的速率是2m/s ,g=10m/s2 ,则( ) A. 外轨道受到24N 的压力 B. 外轨道受到6N 的压力 C. 内轨道受到24N 的压力 D. 内轨道受到 6N 的压力

大全圆周运动模型

圆周运动模型 一、匀速圆周运动模型 1.随盘匀速转动模型 1.如图,小物体m 与圆盘保持相对静止,随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则物体的受力情况是: A .受重力、支持力、静摩擦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B .摩擦力的方向始终指向圆心O C .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 .摩擦力是使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2. 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小物体系在轻绳的一端,轻绳的另一端固定在转轴上。轻绳长度为L 。现在使物体在光滑水平支持面上与圆盘相对静止地以角速度 做匀速圆周运动,求: (1)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T ; (2)绳子对物体的拉力。 3、如图所示,MN 为水平放置的光滑圆盘,半径为1.0m ,其中心O 处有一个小孔,穿过小孔的细绳两端各系一小球A 和B ,A 、B 两球的质量相等。圆盘上的小球A 作匀速圆周运动。问 (1)当A 球的轨道半径为0.20m 时,它的角速度是多大才能维持B 球静止? (2)若将前一问求得的角速度减半,怎样做才能使A 作圆周运动时B 球仍能保持静止? 4、如图4所示,a 、b 、c 三物体放在旋转水平圆台上,它们与圆台间的动摩擦因数均相同,已知a 的质量为2m ,b 和c 的质量均为m ,a 、b 离轴距离为R ,c 离轴距离为2R 。当圆台转动时,三物均没有打滑,则:(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 动摩擦力)( ) A.这时c 的向心加速度最大 B .这时b 物体受的摩擦力最小 C.若逐步增大圆台转速,c 比b 先滑动 D .若逐步增大圆台转速,b 比a 先滑动 5、如右图所示,某游乐场有一水上转台,可在水平面内匀速转动,沿半径方向面对面手拉手坐着甲、乙两个小孩,假设两小孩的质量相等,他们与盘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当圆盘转速加快到两小孩刚好还未发生滑动时,某一时刻两小孩突然松手,则两小孩的运动情况是( ) A .两小孩均沿切线方向滑出后落入水中 B .两小孩均沿半径方向滑出后落入水中 C .两小孩仍随圆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不会发生滑动而落入水中 D .甲仍随圆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乙发生滑动最终落入水中 6、线段OB=AB ,A 、B 两球质量相等,它们绕O 点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以相同的角速度转动时,如图4所示,两段线拉力之比T AB :T OB =______。 2.转弯模型 1.火车在水平轨道上转弯时,若转弯处内外轨道一样高,则火车转弯时:[ ] A .对外轨产生向外的挤压作用 B .对内轨产生向外的挤压作用 C .对外轨产生向内的挤压作用 D .对内轨产生向内的挤压作用 2.火车通过半径为R 的弯道,已知弯道的轨道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要使火车通过弯道时对内外轨道不产生挤压,求火车通过弯道时的速度? O ω ω m

圆周运动中的几种模型

圆周运动中的几种模型 一.轻绳模型 (一). 轻绳模型的特点: 1. 轻绳的质量和重力不计; 2. 只能产生和承受沿绳方向的拉力; (二).轻绳模型在圆周运动中的应用 小球在绳的拉力作用下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 1. 临界条件:小球通过最高点,绳子对小球刚好没有力的作用,由重力提供向心力: 2. 小球能通过最高点的条件:(当时,绳子对球产生拉力) 3. 不能通过最高点的条件:(实际上小球还没有到最高点时,就脱离了轨道) 例:质量为m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内的圆形轨道的内侧运动,经过最高点而不脱离轨道的临界速度为v ,当小球以2v的速度经过最高点时,对轨道的压力是() A . 0 B. mg C .3mg D 5mg

分析:内侧轨道只能对小球产生向下的压力,其作用效果同轻绳一样,所以其本质是轻绳模型 当小球经过最高点的临界速度为v ,则 当小球以 2v的速度经过最高点时,轨道对小球产生了一个向下的压力N ,则 因为所以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小球对轨道压力的大小也是,故选 c. 二.轻杆模型: (一). 轻杆模型的特点: 1.轻杆的质量和重力不计; 2.能产生和承受各方向的拉力和压力 (二). 轻杆模型在圆周运动中的应用 轻杆的一端连着一个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小球通过最高点时,轻杆对小球产生弹力的情况: 1. 小球能通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v=0 ,N=mg ( N为支持力) 2. 当时,有( N为支持力)

3 当时,有(N=0 ) 4 当时,有(N 为拉力) 例:半径为R=0.5m 的管状轨道,有一质量为m=3kg的小球在管状轨道内部做圆周运动,通过最高点时小球的速率是2m/s ,g=10m/s2 ,则() A. 外轨道受到24N的压力 B. 外轨道受到6N的压力 C. 内轨道受到24N 的压力 D. 内轨道受到 6N的压力 分析:管状轨道对小球既有支持力又有压力,所以其本质属于杆模型: 当小球到最高点轨道对其作用力为零时:有 则, =>2m/s 所以,内轨道对小球有向上的支持力,则有 代入数值得: N=6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小球对内轨道有向下的压力大小也为6N ,故选 D 三.圆锥摆模型: 圆锥摆模型在圆周运动中的应用:

分子运动实验报告

分子运动实验报告 实验者____班 姓名______实验时间______ 实验目的: 通过对比实验,帮助学生排除对分子运动的模糊认识的干扰,得出对分子运动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对比实验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实验仪器和药品: 大烧杯、小烧杯、试管、玻璃棒、药匙、浓氨水、酚酞试液、蒸馏水、品红、热 水、冷水等。 一.品红的扩散 如图所示,向烧杯A 中加入一定量的冷水,向烧杯B 中加入一定量的热水,并向两个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会观察到两个烧杯中的品红都____________,且 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 两个烧杯中的品红扩散速度 _________,烧杯A 中品红扩散速度__________,烧杯B 中品红扩散速度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浓氨水的扩散 实验过程: 如图所示: 1. 实验前小心闻一闻浓氨水的气味,如有气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味。 2. 向盛有约40ml 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到溶液为__________色,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到溶液为__________色,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 、B 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 ,加入约5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 、C 两个小烧杯,烧杯B 置于大烧杯外(如图所示)。几分钟后,观察到烧杯A 中的溶液为__________色,烧杯B 中的溶液为__________色。 实验结论: a 、药品中有挥发性的是__________ b 、能变红的是__________ c 、通过以上实验你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变形: 1.如下左图所示,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放在试管中,试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提示:酚酞遇氨水变红色) (1)用仪器A 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10~15滴)。A 的名称是 。 (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这说明了 。 (3)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 。 (4)某同学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 ,这一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 具有挥发性。 2.如下右图所示为一小魔术——铁树开花: 在细铁丝上的棉团上滴上酚酞试液,在烧杯中倒入浓氨水,并用烧杯罩住,一会看到的现象是 ,由此得出结论 。 实验反思: 学生对上述现象的看法不一,讨论十分热烈,提出如下几种假设: 1.A 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B 烧杯无关; 2.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A 烧杯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3.烧杯B 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 溶液中使A 溶液变成红色。 此时,我针对假设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1.用洁净烧杯C 配好20mL 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2.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 烧杯中的溶液,B 溶液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观察现象。 3.小心闻B 烧杯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出浓氨水少量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4.把B 烧杯的浓氨水滴入C 烧杯中,观察现象。 最后学生在讨论、交流基础上获得共识: 1.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2.B 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见不到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了A 烧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 烧杯A 冷水 烧杯B 热水

13.1 分子热运动 扩散现象

第十三章内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扩散现象 学习目标: 1、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了解分子热运动。 2、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3、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 预习案 一、导学引航 通读教材后完成下列问题 1.扩散现象:。 2.扩散现象说明:⑴分子间有; ⑵分子在不停的做。 3.扩散现象既可以在中发生,还可以在中发生,也能够 在中发生。 4.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有关,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5.分子之间同时存在和。 二、预习自测 1. 为什么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了?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 2. 街上烤臭豆腐的小摊,人们远远就能闻到臭豆腐的味道,这属于现象,臭豆腐经烧烤后,温度升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说明分子的热运动跟有关。 3. 建筑、装饰、装修等材料会散发甲醒、苯等有害气体而导致室内空气污染.成为头号“健康杀手”。此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 . 4. 固体、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虽然分子间有间隙,但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 5. 铁棍很难被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均选填“引力”、“斥力”) 6. “破镜难圆”说明:当相邻分子间相距很远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将变。

探究案 三、导学探究 探究点一:气体扩散(课本图13.1—2)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2、为什么让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放在密度较小的空气下面,倒过来行吗? 3、此实验说明了。 探究点二:液体扩散(课本图13.1—3)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2、为什么让密度大的硫酸铜溶液放在密度较小的清水下面,倒过来行吗? 3、此实验说明了 探究点三:固体扩散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紧压在一起的铅片和金片在放臵了5年后会互相渗入约1mm 深。 2、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小结: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扩散现象说明:⑴分子间有; ⑵分子在不停的做。 探究点四:影响物体扩散快慢的因素 1、气体、液体、固体三种状态的物体所组成的物体的分子会运动吗? 2、它们运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你的猜想是:。 3、试一试:在生活中找出一些证据支持你的猜想。 各小组派代表讲解并交流达成共识。 气体:现象: 结论: 液体:现象: 结论: 固体:现象: 结论: 思考:我们在大扫除的时候,看见灰尘在空气中飞舞,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吗? 探究点五:阅读分子间的作用力 1、图13.1-4能说明什么? 2、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 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 3、为什么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呢? 小结:1、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和。并且同时存在的。

圆周运动-圆盘模型.

圆周运动——圆盘模型 1、如图所示,水平转盘上放有质量为m的物块,当物块到转轴的距离为r时,连接物块和转轴的绳刚好被拉直(绳中张力为零),物块与转盘间最大静摩擦力是其重力的k倍,求: 2、(1)转盘的角速度为时绳中的张力T1; (2)转盘的角速度为时绳中的张力T2。 2、如图所示,在匀速转动的圆盘上,沿直径方向上放置以细线相连的A、B两个 小物块。A的质量为,离轴心,B的质量为,离轴心 ,A、B与盘面间相互作用的摩擦力最大值为其重力的0.5倍,试求:(1)当圆盘转动的角速度为多少时,细线上开始出现张力? (2)欲使A、B与盘面间不发生相对滑动,则圆盘转动的最大角速度为多大?()

3、如图11所示,在匀速转动的圆盘上,沿半径方向放置以细线相连的质量均为 m的A、B两个小物块。A离轴心r 1=20 cm,B离轴心r 2 =30 cm,A、B与圆盘面 间相互作用的最大静摩擦力为其重力的0.4倍,取g=10 m/s2。 (1)若细线上没有张力,圆盘转动的角速度ω应满足什么条件? (2)欲使A、B与圆盘面间不发生相对滑动,则圆盘转动的最大角速度多大? (3)当圆盘转速达到A、B刚好不滑动时,烧断细线,则A、B将怎样运动? 4、如图所示,在水平圆盘上沿半径方向放置用细线相连的质量均为m的A、B 两个物块(可视为质点).A和B距轴心O的距离分别为r A=R,r B=2R,且A、B 与转盘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都是f m,两物块A和B随着圆盘转动时,始终与圆盘保持相对静止.则在圆盘转动的角速度从0缓慢增大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所受合外力一直等于A所受合外力 B.A受到的摩擦力一直指向圆心 C.B受到的摩擦力一直指向圆心 D.A、B两物块与圆盘保持相对静止的最大角速度为 5、如图所示,在绕竖直轴匀速转动的水平圆盘盘面上,离轴心r=20cm处放置一小物块A,其质量为m=2kg,A与盘面间相互作用的静摩擦力的最大值为其重力的k倍(k=0.5),试求

(完整版)最全圆周运动模型

圆周运动模型 一、匀速圆周运动模型 1.随盘匀速转动模型 1.如图,小物体m 与圆盘保持相对静止,随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则物体的受力情况是: A .受重力、支持力、静摩擦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B .摩擦力的方向始终指向圆心O C .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 .摩擦力是使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2. 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小物体系在轻绳的一端,轻绳的另一端固定在转轴上。轻绳长度为 L 。现在使物体在光滑水平支持面上与圆盘相对静止地以角速度 做匀速圆周运动,求: (1)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T ; (2)绳子对物体的拉力。 3、如图所示,MN 为水平放置的光滑圆盘,半径为1.0m ,其中心O 处有一个小孔,穿过小孔的细绳两端各系一小球A 和B ,A 、B 两球的质量相等。圆盘上的小球A 作匀速圆周运动。问 (1)当A 球的轨道半径为0.20m 时,它的角速度是多大才能维持B 球静止? (2)若将前一问求得的角速度减半,怎样做才能使A 作圆周运动时B 球仍能保持静止? 4、如图4所示,a 、b 、c 三物体放在旋转水平圆台上,它们与圆台间的动摩擦因数均相同,已知a 的质量为2m ,b 和c 的质量均为m ,a 、b 离轴距离为R ,c 离轴距离为2R 。当圆台转动时,三物均没有打滑,则:(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 A.这时c 的向心加速度最大 B .这时b 物体受的摩擦力最小 C.若逐步增大圆台转速,c 比b 先滑动 D .若逐步增大圆台转速,b 比a 先滑动 5、如右图所示,某游乐场有一水上转台,可在水平面内匀速转动,沿半径方向面对面手拉手坐着甲、乙两个小孩,假设两小孩的质量相等,他们与盘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当圆盘转速加快到两小孩刚好还未发生滑动时,某一时刻两小孩突然松手,则两小孩的运动情况是( ) A .两小孩均沿切线方向滑出后落入水中 B .两小孩均沿半径方向滑出后落入水中 C .两小孩仍随圆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不会发生滑动而落入水中 D .甲仍随圆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乙发生滑动最终落入水中 6、线段OB=AB ,A 、B 两球质量相等,它们绕O 点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以相同的角速度转动时,如图4所示,两段线拉力之比T AB :T OB =______。 2.转弯模型 1.火车在水平轨道上转弯时,若转弯处内外轨道一样高,则火车转弯时:[ ] A .对外轨产生向外的挤压作用 B .对内轨产生向外的挤压作用 C .对外轨产生向内的挤压作用 D .对内轨产生向内的挤压作用 2.火车通过半径为R 的弯道,已知弯道的轨道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要使火车通过弯道时对内外轨道不产生挤压,求火车通过弯道时的速度? O ω ω m

分子热运动==案例

分子热运动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学习过程】 一、了解分子运动论 自然界存在着各种热现象:物体温度的变化,物质状态的变化,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等。这些热现象的解释,都涉及到热现象的本质是什么?这也是人类长期探索的问题,直到17世纪和18世纪期间,人们才开始认识到热现象是由物质内部大量微粒的运动引起的,这种认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理论:分子运动论。到19世纪建立了能量的概念,人们又逐渐认识到与热现象相联系的能量——内能,用分子运动论和内能的观点,可以解释很多热现象。 分子运动论主要内容为:1、物质有分子组成;2、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探究学习:扩散现象 猜想:打开香皂盒闻到香味,说明香气的分子发生了。 下面我们再来通过讨论实验来体会分子是运动的。 往盛有水的烧杯中,滴入红墨水,过一会儿,观察到现象。 上面的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即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请举出几个例子,看谁观察得细致。 通过所举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扩散能发生在体和体之间、体和 体之间。 科学家们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 mm深。这说明扩散也可以在体和体之间发生。 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一滴墨水,比较两杯中墨水的扩散现象有什么不

课时分层作业50 匀速圆周运动的数学模型 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

课时分层作业(五十) 函数y =A sin(x +φ) (建议用时:60分钟) [合格基础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表示函数y =sin ? ????2x -π3在区间???? ??-π2,π上的简图正确的是( ) A [当x =π时,y =sin ? ???? -π3=-32排除B 、D. 当x =π 6 时y =sin 0=0,排除C ,故选A.] 2.把函数y =sin ? ? ???2x -π4的图象向左平移π8个单位长度,所得到的图象对应的 函数是( ) A .奇函数 B.偶函数 C .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 D.非奇非偶函数 A [y =sin ? ????2x -π4=sin ?????? 2? ????x -π8,向左平移π8个单位长度后为y = sin ???? ?? 2? ????x -π8+π8=sin 2x ,为奇函数.] 3.同时具有性质“(1)最小正周期是π;(2)图象关于直线x =π 3对称;(3)在???? ?? -π6,π3上单调递增”的一个函数是( )

A .y =sin ? ???? x 2+π6 B .y =cos ? ? ???2x +π3 C .y =sin ? ?? ??2x -π6 D .y =cos ? ?? ??2x -π6 C [由(1)知T =π=2πω,ω=2,排除A.由(2)(3)知x =π 3时,f (x )取最大值,验证知只有C 符合要求.] 4.已知函数f (x )=A sin(ωx +φ)+B 的一部分图象如图所示,若A >0,ω>0,|φ|<π 2,则( ) A . B =4 B .φ=π 6 C .ω=1 D .A =4 B [由函数图象可知f (x )min =0,f (x )max =4. 所以A =4-02=2,B =4+0 2=2. 由周期T =2πω=4? ???? 5π12-π6知ω=2. 由f ? ????π6=4得2sin ? ???? 2×π6+φ+2=4, sin ? ?? ?? π3+φ=1,又|φ|<π2,故φ=π6.] 5.已知函数f (x )=cos ? ? ???ωx -π6(ω>0)的相邻两个零点的距离为π2,要得到y =f (x )的图象,只需把y =cos ωx 的图象( ) A .向右平移π 12个单位 B .向左平移π 12个单位 C .向右平移π 6个单位 D .向左平移π 6个单位 A [由已知得2πω=2×π 2,故ω=2. y =cos 2x 向右平移π12个单位可得y =cos 2? ????x -π12=cos ? ? ? ??2x -π6的图象.]

平面机构及其运动简图

第一章 平面机构及其运动简图 案例导入:通过硬纸片是否钉在桌面上及常见的推拉门、活页等例子,引入自由度、铰链、铰接、约束条件和运动副、运动链、机构等概念,介绍运动副的分类;以牛头刨床为例子导入运动简图,介绍用简单的符号和图形表示机器的组成和传动原理。 第一节 平面运动副 一、平面运动构件的自由度 平面机构是指组成机构的各个构件均平行于同一固定平面运动。组成平面机构的构 件称为平面运动构件。 两个构件用不同的方式联接起来,显然会得到不同形式的相对运动,如转动或移动。为便于进一步分析两构件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引入自由度和约束的概念。如图1-1所示,假设有一个构件2,当它尚未与其它构件联接 之前,我们称之为自由构件,它可以产生3个独立 运动,即沿x 方向的移动、沿y 方向的移动以及绕 任意点A 的转动,构件的这种独立运动称为自由度。 可见,作平面运动的构件有3个自由度。如果我们 将硬纸片(构件2)用钉子钉在桌面(构件1)上, 硬纸片就无法作独立的沿x 或y 方向的运动,只能 绕钉子转动。这种两构件只能作相对转动的联接称 为铰接。对构件某一个独立运动的限制称为约束条件,每加一个约束条件构件就失去一个自由度。 二、运动副的概念 机构是具有确定相对运动的若干构件组成的,组成机构的构件必然相互约束,相邻 两构件之间必定以一定的方式联接起来并实现确定的相对运动。这种两个构件之间的可动联接称为运动副。例如两个构件铰接成运动副后,两构件就只能绕轴在同一平面内作相对转动,称为转动副,见图1-2a)、b)所示。又如图1-2d)所示,一根四棱柱体1穿入另一构件2大小合适的方孔内,两构件就只能沿轴线X 作相对移动,称之为移动副;图1-2c)所示为车床刀架与导轨构成的移动副。我们日常所见的门窗活叶、折叠椅等均为转动副,推拉门、导轨式抽屉等为移动副。 图1-1 自由构件 图1-2 平面低副

高考物理模型之圆周运动模型

高考物理模型之圆周运 动模型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二章 圆周运动 解题模型: 一、水平方向的圆盘模型 1. 如图1.01所示,水平转盘上放有质量为m 的物块,当物块到转轴的距离为r 时,连接物块和转轴的绳刚好被拉直(绳上张力为零)。物体和转盘间最大静摩擦力是其正压力的μ倍,求: (1)当转盘的角速度ωμ12=g r 时,细绳的拉力F T 1。 (2)当转盘的角速度ωμ232=g r 时,细绳的拉力F T 2。 图2.01 解析:设转动过程中物体与盘间恰好达到最大静摩擦力时转动的角速度为ω0,则μωmg m r =02,解得ωμ0= g r 。 (1)因为ωμω102=g r ,所以物体所需向心力大于物与盘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则细绳将对物体施加拉力F T 2,由牛顿的第二定律得:F mg m r T 222+=μω,解得F mg T 22=μ。

2. 如图2.02所示,在匀速转动的圆盘上,沿直径方向上放置以细线相连的 A 、 B 两个小物块。A 的质量为m kg A =2,离轴心r cm 120=,B 的质量为m kg B =1,离轴心r cm 210=,A 、B 与盘面间相互作用的摩擦力最大值为其重力的0.5倍,试求: (1)当圆盘转动的角速度ω0为多少时,细线上开始 出现张力? (2)欲使A 、B 与盘面间不发生相对滑动,则圆盘转 动的最大角速度为多大( g m s =102/) 图2.02 解析:(1)ω较小时,A 、B 均由静摩擦力充当向心力,ω增大, F m r =ω2可知,它们受到的静摩擦力也增大,而r r 12>,所以A 受到的静摩擦力先达到最大值。ω再增大,AB 间绳子开始受到拉力。 由F m r fm =1022ω,得:ω011111 055===F m r m g m r rad s fm ./ (2)ω达到ω0后,ω再增加,B 增大的向心力靠增加拉力及摩擦力共同来提供,A 增大的向心力靠增加拉力来提供,由于A 增大的向心力超过B 增加的向心力,ω再增加,B 所受摩擦力逐渐减小,直到为零,如ω再增加,B 所受的摩擦力就反向,直到达最大静摩擦力。如ω再增加,就不能维持匀速圆周运

高中物理 圆周运动中的“双星模型”

圆周运动中的“双星模型” 宇宙中往往会有相距较近,质量可以相比的两颗星球,它们离其它星球都较远,因此其它星球对它们的万有引力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将各自围绕它们连线上的某一固定点O做同周期的匀速圆周运动。如图6所示,这种结构叫做双星.双星问题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⑴由于双星和该固定点O 总保持三点共线,所以在相同时间内转过的角度必相等,即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必相等,因此周期也必然相同。 ⑵由于每颗星的向心力都是由双星间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提供的,因此大小必然相等, 由可得,可得,,即固定点O离质量大的星较近。 列式时须注意:万有引力定律表达式中的r表示双星间的距离,按题意应该是L,而向心力表达式中的r表示它们各自做圆周运动的半径,在本题中为r1、r2,千万不可混淆。 【例1】神奇的黑洞是近代引力理论所预言的一种特殊天体,探寻黑洞的方案之一是观测双星系统的运动规律.天文学家观测河外星系大麦哲伦云时,发现了LMCX-3双星系统,它由可见星A和不可见的暗星B构成。两星视为质点,不考虑其它天体的影响,A、B围绕两者连线上的O点做匀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如图1所示。引力常量为G,由观测能够得到可见星A的速率v和运行周期T。 如图1 (1)可见星A所受暗星B的引力F A可等效为位于O点处质量为m’的星体(视为质点)对它的引力,设A和B的质量分别为m1、m2,试求m’(用m1、m2表示); (2)求暗星B的质量m2与可见星A的速率v、运行周期T和质量m1之间的关系式; (3)恒星演化到末期,如果其质量大于太阳质量m s的2倍,它将有可能成为黑洞。若可见星A的速率v=2.7×105m/s,运行周期T=4.7π×104s,质量m1=6m s,试通过估算来判断暗星B有可能是黑洞吗?(G=6.67×10-11N·m2/kg2,m s=2.0×1030kg)

最全圆周运动模型

圆周运动模型 一、匀速圆周运动模型 1随盘匀速转动模型 1如图,小物体 m 与圆盘保持相对静止,随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则物体的受力情况是: A. 受重力、支持力、静摩擦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B .摩擦力的方向始终指向圆心 C.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 .摩擦力是使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2. 如图所示,质量为 m 的小物体系在轻绳的一端,轻绳的另一端固定在转轴上。轻绳长度为 L 。现在使物体在光滑水平支持面上与圆盘相对静止地以角速度 「做匀速圆周运动,求: (1) 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 T ; (2) 绳子对物体的拉力。 3、如图所示,MN 为水平放置的光滑圆盘,半径为 1.0m ,其中心0处有一个小孔,穿过小孔的细绳两端各系一小 球A 和B, A 、B 两球的质量相等。圆盘上的小球 A 作匀速圆周运动。问 (1 )当A 球的轨道半径为0.20m 时,它的角速度是多大才能维持 B 球静止? (2 )若将前一问求得的角速度减半,怎样做才能使 A 作圆周运动时 B 球仍能保持静止? 4、如图4所示,a 、b 、c 三物体放在旋转水平圆台上 ,它们与圆台间的动摩擦因数均相同,已知 a 的质量为2m b 和c 的质量均为 m a 、b 离轴距离为R, c 离轴距离为2R 。当圆台转动时,三物均没有打滑,^Z(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 动摩擦力)( ) A. 这时c 的向心加速度最大 B .这时b 物体受的摩擦力最小 C.若逐步增大圆台转速, c 比b 先滑动 D ?若逐步增大圆台转速, b 比a 先滑动 5、如右图所示,某游乐场有一水上转台,可在水平面内匀速转动,沿半径方向面对面手拉手坐着甲、乙两个小孩,假 设两小孩的质量相等, 他们与盘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 当圆盘转速加快到两小孩刚好还未发生滑动时, 某一时刻两小孩 突然松手,则两小孩的运动情况是 ( ) A. 两小孩均沿切线方向滑岀后落入水中 B. 两小孩均沿半径方向滑岀后落入水中 C. 两小孩仍随圆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不会发生滑动而落入水中 D. 甲仍随圆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乙发生滑动最终落入水中 6、线段OB=AB A 、B 两球质量相等,它们绕 O 点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以相同的角速度转动时,如图 4所示,两段线 拉力之比 T AB : T OB = _____ 。 2. 转弯模型 1. 火车在水平轨道上转弯时,若转弯处内外轨道一样高,则火车转弯时: [] A.对外轨产生向外的挤压作用 B .对内轨产生向外的挤压作用 C.对外轨产生向内的挤压作用 D .对内轨产生向内的挤压作用 2. 火车通过半径为 R 的弯道,已知弯道的轨道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 0,要使火车通过弯道时对内外轨道不产生 挤压,求火车通过弯道时的速度? 图 4

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一】能力目标 能根据实物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二】知识目标 1.了解机构组成原理 2.理解自由度、运动副、约束的概念及三者的关系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的绘制。 难点:绘制简图时构件及运动副的表示。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教学,采用动画演示、实例分析、启发引导的教学方式。 【五】教学任务及内容 一、 的组 成 (一) 运动 副 a), 轴承中的滚动体与内外圈的滚道、图b)啮合中的一对齿廓、图c)滑块与导槽,均保持直接 接触,并产生一定的相对运动。因而它们都构成了运动副。构件上参与接触的点、线、面, 称为运动副的元素。 根据运动副对构件运动形式的约束及两构件接触方式的不同,运动副可如下分类: 1、高副 两构件通过点或线接触组成的运动副称为高副。如图所示,凸轮与从动杆及两齿轮分别 在其接触处组成高副。 2、低副两构件通过面接触组成的运动副称为低副。平面低副可分为转动副和移动副。 (1)转动副若运动副只允许两构件作相对转动,则称该运动副为转动副,也称铰链。 如图所示各构件的联接就是转动副。如果转动副的两构件之一是固定不动的,则称该转 动副为固定铰链。若转动副中两构件都是运动的,则称该转动副为活动铰链。 (2)移动副若运动副只允许两构件沿接触面某一方向相对滑移,则称该运动副为移 动副。如图所示。 y (二)自由度和运动副的约束 O 12

1、构件的自由度 在平面运动中,每一个独立的构件,其运动均可分为三个独立的运动,即沿x轴和y 轴的移动及在xoy平面内的转动。构件的这三种独立的运动称为其自由度,分别用x、y及α为三个独立参数表示。由上述可知:构件的自由度等于构件的独立运动参数。 平面内自由的构件,有3个自由度,而空间内自由的构件,有6个自由度。 2、运动副的约束 当两构件通过运动副联接,任一构件的运动将受到限制,从而使其自由度减少,这种限制就称为约束。每引入一个约束,构件就减少一个自由度。 (1)转动副 2——约束,1——自由度 (2)移动副 2——约束,1——自由度 (3)平面高副 1——约束,2——自由度 (三)运动链和机构 两个以上的构件以运动副联接而构成的系统称为运动链。未构成首末相连的封闭环的运动链称为开链,否则称为闭链。在运动链中选取一个构件固定(称为机架),当另一构件(或少数几个构件)按给定的规律独立运动时,其余构件也随之作一定的运动,这种运动链就成为机构。机构中输入运动的构件称为主动件,其余的可动构件称为从动件。由此可见,机构是由主动件、从动件和机架三部分组成的。 闭链开链 二、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机构的运动简图:撇开那些与运动无关的构件的外形和运动副的具体结构,仅用简单的线条和规定的符号来表示构件和运动副,并按比例定出各运动副的相对位置,表达机构的各构件间的相对运动关系的简图。 (一)构件的表示方法 1、构件 (1)参与形成两个运动副的构件 (2)参与形成三个运动副的构件 2、转动副构件组成转动副时,其表示方法如图。图面垂直于回转轴线时用图a表示;图面不垂直于回转轴线时用图b表示。表示转动副的圆圈,其圆心必须与回转轴线重合。一 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