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3课 -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第3课 -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第3课 -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第3课 -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主备教师:梁虹

复备教师:聂明昌

一、课标要求:

1.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颁布的第一部宪法的时间、主要内容及性质;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2.收集有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周恩来外交生涯的资料,学习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的方法,和采用多种方式表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方法。

3.通过探讨我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认识新中国真正实现了人民民主,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了解周恩来杰出的外交艺术,特别是在万隆会议上的出色表现,感悟伟人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并努力将其化为自己成长的动力。

三、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2.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我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四、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一些政治名词,如:人民民主专政,根本政治制度等,对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学生由于没有学习世界史,对建国初期的国际形势还不十分了解。由于本课的内容在课标中只在识记层面作最基本的要求,所以给师生学习留有较大的空间,可以开展各种合作型、探究型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

的学习自主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具准备:中南海怀仁堂图片、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视频。

六、课时计划:1课时。

七、新课导入: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那么在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在内政和外交上又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八、教学活动预设:

本课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来进行。学生以新闻记者的身份来完成本课的学习内容。划分小组:国内新闻组,报导新中国的内政;国际新闻组,报导新中国的外交。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提供相关资料,而后按照两个不同专题分组开展学习活动,拟订新闻报导。教师在小组活动时积极参与,充分鼓励,适时指导,给予帮助,防止讨论话题的过于发散,提高讨论的效率。教师在强调新闻的真实性的同时,可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新闻播报活动。

1.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第一组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召开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现场采访。(下列案例供参考)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上午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现在举行新闻发布会。…为大会的新闻发言人。…先生将介绍大会的有关情况,并就本次大会的议程和有关人大工作的问题回答大家的提问。现在请发言人发布新闻。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与主要内容

教师出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址(中南海怀仁堂)图片。

[学生甲]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我受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秘书处的委托,在这里举行新闻发布会。非常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前来采访。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

会议于1954年9月15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周恩来作《政府工作报告》。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五个重要法律;大会还选举产生了新的国家领导人: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主持人]下面,我们就本次会议的有关问题回答各位的提问。

(2)宪法的制定

[记者1]我是—报(电台)记者。今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请问人大在制定宪法过程中做了哪些工作,发挥了哪些作用?谢谢!

[学生乙]为了起草宪法,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在毛泽东主持下,宪法起草委员会经过七个月的紧张工作,成了宪法草案的起草和修改工作。接着,宪法草案面向全社会公布,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提出16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根据各界群众的意见,对宪法草案进行了认真修改。最后,大会全票通过了共和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在这个过程中,全国人大的代表们认真履行了职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宪法的性质

[记者2]大家对这次会议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非常关注,请问:为什么说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呢?

[学生丙] 对于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包括我在内的人大代表们,看到后都非常振奋。这部宪法规定: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使权利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从而可以说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主持人] 感谢各位记者朋友,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

各方面记者采访人大代表:

[学生丙]——你好,我是…的记者,您作为人大的代表出席了这样一个团结

胜利的大会,请您谈谈参加这次会议的感想?

[代表甲]:首先感谢人民对我的信任!作为参加这样一个有重要纪念意义的会议的代表,我很自豪!也很兴奋!这是几百年来全国人民长期奋斗的成果!特别是在讨论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时,切实找到了当家做主的感觉。

[学生丁]你好!我是…的记者,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请您说说对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看法。

[学生代表]:我活了大半辈子,这样一个真正体现人民当家做主心愿的宪法,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宪法的制定令人欢欣鼓舞!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二组学生报导新中国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

(下列案例供参考)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

[主持人]大家知道,建国初期,国际上风云变幻。我们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同一时期,我国开展了积极的外交活动,请听来自外交部的消息。

[外交发言人甲]大家好!下面由我来向大家介绍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内容

[外交发言人甲]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参加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关系谈判的代表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在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分别同两国总理共同发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的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对国际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至今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始终奉行这一原则来处理问题。

3.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播放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视频。

(1)万隆会议的召开

[外交发言人乙]大家好!我向大家介绍一个在建国初期极具影响的国际会议——万隆会议。

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我国政府派周恩来总理率代表团出席了会议。第一次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在危机四伏的国际环境中艰难开幕了。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会议,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2)万隆会议的中心议题

[外交发言人乙]周恩来在会议上三次机智地化解危机,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同”指各国面临着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异”指各国的处境不同,发展的道路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不同。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赢得了与会各国的普遍赞扬,成为万隆会议的原则。这次会议中国交了很多朋友,大大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对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我们不能忘记“万隆会议”所历经的惊涛骇浪,更不能忘记在29个亚非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形成的“万隆精神”。

指导学生讲述有关周恩来外交艺术的故事,从中学习总理高超的人格魅力和为祖国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板书设计: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内政——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1.制定时间:

2.主要内容:

3.宪法性质:

二、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万隆会议:

(1)时间:

(2)中心议题

(3)周恩来提出的方针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在座的“小记者们”的介绍,对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第一届人大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使我国基本构成了现有的政治制度。我国在对外交往中遵循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所倡导的“求同存异”的万隆会议的原则,为新中国的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我国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的舞台上。

课堂作业:

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上制定的《》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1954年,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是。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

、。

4. “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在会议上提出来的。

课后作业:P19:自我测评

课后反思: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doc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1、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D、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 2、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求同存异”原则的背景主要是: A、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亚非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边界冲突 D、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 3、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 A、中印谈判 B、中缅谈判 C、中苏谈判 D、中美谈判 4、新中国成立之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根本目的是: A、打压蒋介石集团的生存空间 B、争取苏联的支持 C、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 D、联合世界上的贫穷国家 5、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就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 A、苏联一个 B、17个 C、25个 D、29个 6、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政策的基本方针包括: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④“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7、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苏联 D、法国 8、1950年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最深远意义在于: A、加强了中苏两国的友谊 B、巩固了中苏两国的团结 C、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9、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取得的巨大外交成就主要表现在: A、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合作 B、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D、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10、建国初期,中国政府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其根本目的是: A、和美国展开对抗 B、保障革命成果和恢复国内经济 C、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D、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11、2005是下列哪次会议召开50周年: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日内瓦会议 D、万隆会议 12、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刚提出时的具体内容是指:①互相尊重领土主权②互不侵犯③互不干涉内政④平等互惠⑤和平共处⑥求同存异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 D、①③④⑤⑥ 13、下列事件发生在1955年的是: A、中国已同7个国家建交 B、亚非国际会议召开 C、日内瓦会议召开 D、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 14、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主要是为了:①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②挫败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③加强亚非各国的联系④消除与各

华师大版历史八下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word教案2个课时

第15课新中国外交(一) 【内容标准】 (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2)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大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建交等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全面辩证分析大国间关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增强学生对“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培养学生自觉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增强学生对“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的认识。 【教学要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难点:万隆会议。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指导学生看书,让学生概括课本上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将学生的回答以板书形式写出。再让学生逐一讨论、分析各项外交成就的具体内容,教师进行补充,并作分析。 【新课探究】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建国之初的外交环境:建议归纳以下三点(教师略作介绍) 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抗美援朝 社会主义国家支持:中国外交向苏倾斜→中苏结盟 亚非部分国家独立:需要互相帮助支持→友好合作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最初提出,是为了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2、提出时间:20世纪50年代初。 3、主要内容: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教师提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 4、意义: 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教师提示: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在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过程中,不论其国家强弱、民族的大小、社会制度的差异,都一视同仁。 二、出席万隆会议 1.时间:1955年4月,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 2.地点: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 3.中国的贡献:⑴周恩来提出了亚非国家之间应“ 求同存异”的方针。⑵提出了旨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十项原则。 4.影响:这些原则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 教师提示:出席万隆会议,建议强调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艰巨性:其一,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破坏。举例:“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爆炸事件。其二,部分亚非国家的疑惧、误解。另一方面,重要性:其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广泛接受。其二,树立了新中国的外交形象。 思考: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与会各同的赞同,那么中国同亚非国家之间的同与异各指什么? 【总结巩固】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与会各同的赞同,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声望。 【真题训练】 1、1955年4月,率领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了万隆会议的领导人是(A ) A、周恩来 B、毛泽东 C、邓小平 D、陈毅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课程标准: 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和平共处原则的主要内容。 2、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中,利用分析归纳和判断的逻辑方法,使学生认识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通过分析比较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外交政策,了解周恩来高超的外交艺术,逐步培养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结果,认识到依法治国的必然性,认识到从专制到法制,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不断强化民主法制意识。 教学方法:启发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请学生学习本课的导言。进而引入新课: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二、新课: (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首先请学生阅读本节,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什么? 2、说一说,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什么类型的宪法?它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学生考虑回答后,教师讲解有关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第一课的一些内容相对比。并结合本目中课文中的“想一想”与“每课一得”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宪法是我国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性质(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一部有别于以往资产阶级类型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表现在它的民主性上: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社会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结合近代史一百多年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公安三中熊家国 一、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 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二战”后国际关系 的突出特点;外交方 针的主要内容 结合近代历史 和国际环境,理 解我国外交政 策的制定以及 所取得的外交 成就 探究新中国独 立自主外交与 旧中国屈辱外 交的根本区别 情境再现 历史比较 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 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 外交的各个领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美国的外交孤立和中 苏建交;周恩来于 1953年底提出了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在处理国 际关系方面的 意义 问题探究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 处理国与国之间,参与国际 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 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 问题的基本准则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954年日内瓦会议; 1955年亚非会议 周恩来总理在 万隆会议上提 出“求同存异” 的方针,起到了 什么作用? 阅读材料 问题探究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 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 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亚非 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 民者参加的国际会议。 二、重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影响。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PPT材料,通过教材引言思考新中国建立后怎么开展外交活动,与传统的外交有什么区别?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展示PPT地图直接使用两大阵营对立的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1、背景: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面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学生阅读教材填表 2、内容、含义及意义 内容含义意义 “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 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 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 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 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通过简单的说明让学生认识到它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的重大意义。在这里结合国际形势着重分析“新中国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方针?”,PPT展示。 联苏:苏联对中国民主革命长期支持;中苏政权性质和意识形态相似;站在苏联一边对中国更为有利;

华东师大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学案

高新区三中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历史学科(华东师大教版)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2、通过学习新中国重大外交活动,增强对“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认识。 本课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美关系 自学指导 阅读课本94——99页,完成下列填空,并标注在课本上。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时间:20世纪50年代初。 2、主要内容: 、、、。 3.意义: 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 二)出席万隆会议 1.时间: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 2.地点:在(国家)的万隆召开。 3.中国的贡献: ⑴周恩来提出了亚非国家之间应“”的方针。 ⑵提出了旨在促进的十项原则。 4.影响:这些原则成为指导的普遍准则。 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时间:年10月的第26届联大。 2.意义:是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四)中美建交 1.经过 ⑴1972年2月,美国总统访华,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步入正常化轨道。 ⑵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⑶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2.意义: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八、一七公报和上海联合公报、建交公报构成了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 4.中美建交的三原则:、、。 合作交流 1.中国和其他亚非国家之间存在哪些“同”和“异”? 2.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看,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中美从对抗到和解,给我们什么启示? 课堂检测 1、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时,首次提出的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是() A、独立自主 B、求同存异 C、对外开放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955年4月,率领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了万隆会议的领导人是() A、周恩来 B、毛泽东 C、邓小平 D、陈毅 3、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并得到与会各国代表普遍赞同的方针是() A、独立自主 B、求同存异 C、经济合作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1972年,中美领导人实现了跨越太平洋、穿越20多年时空的历史性握手,推动了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这时的美国总统是( ) A、基辛格 B、尼克松 C、克林顿 D、布什 5、被誉为“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是指() A、中日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B、中美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C、中英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D、中苏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6、表明中美关系开始步入关系正常化轨道的是() A、尼克松访华 B、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 C、中美建交公报 D、“八、一七”公报 5、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美正式建交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万隆会议的召开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④②①③ B、④③②① C、①②③④ D、④②③①

(完整word版)新概念第二册第23课教案

Lesson 23 A new hous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4) complete v. 完成 modern adj. 新式的,与以往不同的 strange adj. 奇怪的 district n. 地区 ★complete v. 完成 (喜欢与建筑工程连用) ① vt. 完成,结束 complete the building Work on the new school will be completed next year. ② adj. 完整的,全部的,完备的 《鲁迅全集》中的“全集”就用“complete” Do you know the complete story? This is a complete family. a large house complete with swimming pool 一所设备齐全带有游泳池的大房子 ③ adj. 十足的,彻底的,绝对的, There is complete silence in the room. That was a complete surprise. a complete victory 完胜 be complete完成/ be finished eg. My work will be complete next week. 我的工作将于下周完成。 ○4adv. 完全地,全部地 eg. I was completely at a loss what to do. 我完全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finish v. 完成 finish/complete homework finish/complete doing sth. 某事做完了 I finish reading a book. 强调的副词: quite 十分 absolutely / completely 完全地 much 非常 rather 相当地 considerably 颇 slightly 稍微 a bit, a little 有一点儿 ★modern 1) adj. 新式的, 与以往不同的,现代的 modern history/art 现代史/ 现代艺术 2) 现代的,时髦的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我将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流程五个部分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建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制定及其外交成就,这些内容在中国当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本课的学习是本专题学习的基础。同时,有助于把握我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理解我国根据时代变化、采取不同外交策略的原因,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本课内容有三目:“另起炉灶”与“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走向国际舞台,前两目分别是1953年之前的外交方针与1953年之后的外交原则,第三目是1950年代中期中国的外交成就。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周恩来等人的外交智慧等有较浓的兴趣,但多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的得学习。 三、目标分析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们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过程,概述其在指导建国初期的外交实践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叙述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外交成就。

(2)过程与方法目标:联系国际视野来全面地观察、分析新中国初期面临的外交困境,归纳三大外交方针的内容与意义;通过小组的交流讨论,论从史出地探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意义;通过材料阅读,分析、评价“求同存异”的历史智慧与创新思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认识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进一步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国与国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从而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感悟;感悟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四、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三大方针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学难点是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五、学法教法本课是新授课,课时为1课时。相应的学法有材料分析法、问题讨论法、情境体验法等,教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情境创设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六、教学过程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的制定,重点难点的确定与学法教法的选择,本课的教学流程如下:(板书: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堂导入呈现三张有关旧中国外交的照片,分别反映《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二十一条》签订的情况,引导学生回顾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历史,通过设问“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我们还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新中国的外交习题1 华东师大版

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 1.下示材料说明当时( ) 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毛泽东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解析:本题以毛泽东的言论切入考查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政策。本题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毛泽东讲亚非拉地区和西欧国家反对美国控制,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勾勒出中国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可以联合的力量,体现了B项的含义。A项材料本身无法体现;材料与不结盟运动没有关系,故排除C项;“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反苏主张相反,可以排除D项。 答案:B 2.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试图对“世界史?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讨论总结,大家认识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因此,“中国梦”( ) ①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 ②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 ③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④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题干对“中国梦”本质内涵的解读。中国主张和平崛起,所以“中国梦”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中国的和平崛起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中国对世界贡献将进一步增大,故①③④正确。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是凭借综合实力和美国争夺霸权,划分势力范围,两分天下,这与“中国梦”的本质是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湖南省桂东县第二中学李益成搜集整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 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 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学设计 1、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以三个主题探究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质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史料的运用,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设计

2019年精选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5课 新中国的外交复习巩固【含答案解析】四十五

2019年精选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复习巩固【含答案解 析】四十五 第1题【单选题】 人们回望60年前的一次国际会议,不禁感怀周恩来总理发挥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智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将会议引向“求同存异”精神的胜利。这次会议是( ) A、华盛顿会议 B、巴黎和会 C、雅尔塔会议 D、万隆会议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反美外交政策 C、反美抗苏外交政策 D、与第三世界联盟的政策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史实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一五”计划的完成②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③中共“八大”召开④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是( ) A、独立自主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对外开放政策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在新中国建立的头一年里,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 ) A、17个 B、18个 C、48个 D、165个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国书是指国家间往来或共同议定的文本,也指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署名递交给所驻国家元首的文本。根据右图判断,携带此国书的大使应派驻( ) A、美国 B、日本 C、苏联 D、印度 【答案】: 【解析】: 第7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第23课课文详解及语法解析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第23课课文详解及语法解析课文详注 Further notes on the text 1.I had a letter from my sister yesterday. 昨天我收到了姐姐的一封信。 have在这里相当于 receive。(cf. 第18课语法) 2.She lives in Nigeria… We are now living in a beautiful new house in the country. 她住在尼日利亚……我们现在住在乡间的一栋漂亮的新住宅里。 (1)live指长期居住,一般不用实行时。第二个例句中的实行时是为了强调当前的居住情况。 (2)country指“乡下”(与town相对)时,一般与the连用,而不与my等所有格形容词连用,指“祖国”时则能够: I enjoy living in the country. 我喜欢住在乡下。 My country is China. 我的祖国是中国。 3.If she comes, she will get a surprise.如果她来了,她会感到非常惊奇的。 surprise 在这里是可数名词,指“令人惊奇的事”、“意想不到的事”: It's a surprise to me that they can't sell their flat. 他们无法卖掉他们的公寓,这对我来说是件意想不到的事。

surprise 也能够作不可数名词,表示“惊讶”: She looked at the man in surprise. 她惊讶地看着那人。 4.Work on it had begun before my sister left. 这栋房子在 我姐姐离开之前就已动工了。 work(工作,作业)在这里是抽象的不可数名词,所以它前面不需 要加冠词。我们还能够说: Life is short. 生命是短暂的。(life也是抽象的不可数名词) 5.…I told her that she could stay with us.……告诉她说,她能够和我们住在一起。 stay 在这里是不及物动词,表示“暂住”、“逗留”。stay with是一固定搭配,表示“跟……暂住在一起”: He stayed with his uncle last week. 上周他住在他叔叔那儿了。 6.It must be the only modern house in the district. 它肯 定是这个地区惟一的一栋现代化住宅。 (1)modern 能够指“现代的”(相对于古代等时期来说),也能够 指“现代化的”、“时髦的”、“新式的”: This car/dress looks quite modern. 这辆车/这件衣服看上去很时髦。 Cars appeared only in the modern period. 汽车是现代才出现的。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三目,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特点;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失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法指导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对旧中国外交基本情况的简要回顾,使学生掌握对同一历史现象进行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四、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对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有较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历史图片、影视资料等,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新中国重大的外交活动,去感受外交斗争的艰辛和技巧,去把握外交现象背后的目的和利益。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应用史料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注重通过指导学生研习史料,运用史料为证据,培养学生的分析、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新中国的外交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 课标要求: 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2.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学情分析: 在前面讲到新中国成立的内容时也涉及到中苏关系和在抗美朝援战争的内容时都已经提到有关于新中国的外交问题。但这些对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影响有了一定的意义,但不是课文的主要知识点而过于分散,所以学生对理解新中国外交的程度不是很高,只是整体上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本课是一个专题课,全面的阐述新中国的外交,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它的成就。 教材分析: 本课共有四个部分,分别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席万隆会议、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等都是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因此本课是以外交成就作为主线的。希望学生通过了解外交成就而体会这些外交成就在当时中国所处的环境下来之不易,它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与目标: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方针、记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意义、万隆会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理解中美建交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在引导学生掌握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外交活动与成就以及它们对新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从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观察能力。对图片的观察,提高学生从图片资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外交的成就,体会我国外交政策的英明性及周恩来等外交家的高明外交才华。增强学生的“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认识。从通过对外交图片的观察,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关心国家时事政治的认识。 教法、学法: 由于初中生的想象力有限,故在教学采用多媒体设备去构建一定的历史情境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现图文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思考创设思考的氛围。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实现课堂的互动、交流。使学生能够自主的阅读课本、对图片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工具:多媒体电脑教室 重点、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难点:中美建交的原因及过程 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导入: 运用投影仪展现《乔的笑》图片及资料: 老师带有情意的开场白:(这是一个被称为“世纪一笑”,满面春风的乔冠华仰头大笑,那自豪的、淋漓尽致的笑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笑出了中国人的骨气,笑出了中国人的豪迈,它让中国人扬眉吐气)。 提问:乔冠华是在什么场合下,因为什么而发出这样的笑容? (以乔冠华大笑的这张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图片为切入点,能够迅速把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到新课的思路上来。) (二)新课讲授:

示范教案(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设计 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延续,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一个国家的对外关系,包括外交政策、外交目的、外交活动、外交地位和外交成果等方面的内容。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年间,中国外交是屈辱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从高考命题趋势来看,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现实联系密切,是考查重点。从全书来看,本单元上承中国政治活动史,下启世界政治活动史,是中国政治活动史的收尾部分。掌握好本单元是学好中国政治史和国际关系史的关键。 本单元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后50多年来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探讨其主要特点和意义。主要内容包括建国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及其重大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实践、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突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活动。通过讲授,要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方面走过的基本历程及其重要成就,认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出发点,理解中国政府为维护国家利益、反对霸权主义、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有些知识点,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等在初中学习过,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行探究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理解,以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确立发展和整体意识,从世界的角度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学习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的外交思想,感悟领导人身上所表现出的外交智慧,使学生受到人生成长方面的启迪。 重点:把握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及本身综合国力的发展变化所作出的几次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和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难点:正确把握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特点(原则性、灵活性)。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格局,中国奉行“一边倒”为中心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被公认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逐渐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发挥了积极作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思路设计 教师教学过程中要重点讲清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和外交成就,并帮助学生理解实行这种外交政策的特殊背景和内涵。 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课堂思维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探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创设开放性问题,给学生创设一个相对独立的思维空间,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比较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多媒体教学设备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崛起与内政外交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的内政外交 当前国际形势异常复杂多变,多极化、全球化与信息化量变累积和加速效应凸显,冷战后国际秩序酝酿重大调整,中国与世界互动日益紧密,国际角色更加吃重。 中国的崛起被称为21世纪世界最重要的大事之一,也许可以列为本世纪大事之首。虽然本世纪连十分之一都没有过去。这主要表现在中国经济在过去的近30年间,不论国际经济环境险恶与否,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并有逐渐增速的趋势,可谓一枝独秀;GDP连续突破几个关口,2002年首次突破10万亿人民币,2006年只用了四年时间便翻了一番,达到20.94亿人民币,超过英法,跃居世界第四。人均GDP也快速提升。已经突破1500美元,迈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与此同时,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国际威望和地位也日益提升,中国由过去的不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专修内政逐步转变为积极发挥作用。如非洲维和行动,海地维和行动,东帝汶维和行动;积极发展与非洲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与周边各国举行例行军事演习,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稳定。中国在世行所占投票率上升,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中国参与八国集团对话等等,一句话,以经济,科技,国防实力,外交等为特征的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是无可争议的事实。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都给与了承认或认可,虽然中国的崛起现在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就像一切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的崛起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内外阻力和各种棘手问题的困扰。国际上如美日军事同盟的强化,以及近期所谓的价值观同盟都有针对中国的意思。国内问题更是多如牛毛:三农问题,就业困难,教育问题,贪污腐败问题,医疗问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社会和谐问题,科技创新问题,经济中的增长模式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社会治安问题,人权,宗教问题,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问题,台湾问题等等等等。这些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当然也会在发展过程中解决。不过事实上,上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棘手的,改革中有成有败,有得有失,如医疗改革了几年却几乎失败,甚至比改革前更严重。教育体制改革改来改去,也是换汤不换药,应试教育的本质依然不变,显然不适应时代潮流,也不合适中国的崛起,很难想象一个崛起的大国竟然有一个落后的教育;创新,我们喊了几年,政府各层张口闭口创新,科技创新,政务工作创新等,但大多数更是雷声大,雨点小,效果不甚理想。 这里我只谈论以下几个问题:内政:三农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外交以及软实力建设与积累。 三农问题是当代中国内政的头等问题,中央的一号文件不知发了多少次。中国人口多,人均耕地仅为世界的三分之一。而城市化虽然在快速推进,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限,全国仍有多达1.5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事实上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中,即隐性失业。随着中国加入WTO,农产品市场的开放,中国的农业将会遭受相当冲击,这会加剧三农问题。长期以来,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科技落后,对农业的贡献率不足五分之二,机械化水平低,

裕兴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笔记 第23课

Lesson 23 A new house新居 Why is the new house special? I had a letter from my sister yesterday. She lives in Nigeria. In her letter, she said that she would come to England next year. If she comes, she will get a surprise. We are now living in a beautiful new house in the country. Work on it had begun before my sister left. The house was completed five months ago. In my letter, I told her that she could stay with us. The house has many large rooms and there is a lovely garden. It is a very modern house, so it looks strange to some people. It must be the only modern house in the district. 参考译文 昨天我收到了姐姐的一封信,她住在尼日利亚。在信中她说她明年将到英国来。如果她来了,她会感到非常惊奇了。我们现在住在乡间的一栋漂亮的新住宅里。这栋房子在我姐姐离开之前就已动工了,是在5个月以前竣工的。我在信中告诉她,她可以和我们住在一起。这栋房子里有许多房间,还有一个漂亮的花园。它是一栋非常现代化的住宅,因此在有些人看来很古怪。它肯定是这个地区唯一的一栋现代化住宅。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4) complete adj./n. adj. (很少有比较级、最高级的变化) 1) 全部的,完备的 the complete works of Hemingway 海明威全集 a large house complete with swimming pool 一所设备齐全带有游泳池的大房子 2) 彻底的,完全的 a complete victory 完胜 a complete failure 彻底的失败 be complete完成/ be finished eg. My work will be complete next week. 我的工作将于下周完成。 vt. 完成,做完,完结 eg. The bridge isn’t completed yet. 这座桥还没有竣工。 completely adv. 完全地,全部地 eg. I was completely at a loss what to do. 我完全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最新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试题-含答案)

专题五(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2010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一模)如图9所示,一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了三次外交高潮。下列选项中与之相适应的是()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美联合公报》开展多边外交 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建交公报》 C.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朝核六方会谈 D.不结盟运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2.(2010高考广东文综18题)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是() A 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地 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3.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A.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4.1954年的中、印两国总理联台声明规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两国之间关系,并感到如果这些原则运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而现实存在的恐惧和疑虑,则将为信任感所代替。同年的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也同意以这些原则指导两国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如果这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

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以上材料反映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处理中国与印度、缅甸的关系() ①有利于和平协商和解决彼此间存在的问题,维护地区和平 ②有利于发展睦邻友好的国家关系,推动双边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 ③有利于促进经济全球化,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平等、和平地发展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的范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2010年12月安徽皖中名校高三联考14题)2011年是不结盟运动成立40周年。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中国是第三世界中的最大国家,但在当时并未参加该组织。其主要原因是() A.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政策 B.苏联霸权主义政策的推行 C.国内左倾错误所致 D.《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约束6.(2009年天津会考5 题)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 A.雅尔塔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7.(2010年9月安徽合肥一中高三月考10题)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反对美国的单极世界构想 8.下列我国外交活动,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②中国代表团访问印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