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古汉语词汇学其

古汉语词汇学其

古汉语词汇学其
古汉语词汇学其

古汉语词汇学与词汇史

第一章绪论

一、词汇学、汉语历史词汇学、古汉语词汇学

1、词汇学

词汇学就是其中以词和词汇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词汇学通常分为普通词汇学和个别语言词汇学。

个别语言词汇学又可以分为历史词汇学和描写词汇学。

2、汉语历史词汇学

汉语历史词汇学就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门学科。

3、古汉语词汇学

古汉语词汇学,就是以古汉语(一般把它理解为“文言文”的同义语)的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属于历史词汇学的范畴。

二、古代汉语词汇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1.古代汉语词汇学首先必须研究古汉语词汇的构词法及其发展。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随着历史的演进,单音词逐渐向复音词转化,单音词与复音词之间构成了交错的、复杂的关系。复音词的形成与发展,复音词的构成方式等问题,是古代汉语词汇学首先要探讨的问题。

2.古代汉语词汇学要研究词与词的关系。在古汉语中,词与词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意义相同的词,构成了同义词关系。意义相反与相对的词,构成了反义词关系。意义无关而读音相同的词构成了同音词的关系。意义无关,读音不同而字形相同的词构成了同形词的关系。总之,各种不同类型的词的排列组合,构成了古汉语的词汇系统。对古汉语词与词的关系的研究,也就是对古汉语的词汇系统的研究。

3、古汉语的词义系统及其演变。

4、古汉语专书词义考释。

三、古汉语词汇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

古汉语词汇学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汉语词汇学的形成而建立起来的。它的建立主要吸收了我国传统训诂学和普通语言学、现代语义学的成果,换言之,古汉语词汇学与训诂学和普通语言学、现代语义学关系最为密切。其次,古汉语词汇学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和中国语言学范畴内的文字、语音、语法、修辞都有密切的联系。

1、古汉语词汇学和训诂学

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部门,它以古代文献语言的语义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其核心则是词义。它注重探讨词的本义、由本义推衍引伸义、由语音推求假借义、由语音探求语源;它有大量的同义训诂和词义辨析,等等,这些训诂学的成果是古汉语词汇学的重要食粮,古汉语词汇学须要充分利用。

2、古汉语词汇学和普通语言学、现代语义学

西方普通语言学是在19世纪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以人类所有语言为对象,研究其一般性质和共同规律。具体些说,它研究语言存在的形式、内部结构及其在社会中的功能,研究语言的起源和发展规律,研究语言各个组成部分——语音、词汇、语法的共同特征等。毫无疑问,其中关于词汇的理论对于构建古汉语词汇学具有指导意义。例如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的词汇模式分横组合与纵聚合两个方面,横组合指句子里的词的线性系列,纵聚合指一组功能相同(因而可以互相替代)的词里面哪个词在句子里最为恰当。前者考虑词的句法功能,是如何造成合乎语法的句子的问题;后者考虑词的修辞功能,是如何使表达充分的问题。显然,纵聚合与词汇学的关系更为密切。纵聚合、横组合,是我们研究古汉语词汇的有力武器。

现代语义学(semantics)是在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它重点研究义素分析、语义场、句义结构,等,把语义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这些理论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3、古汉语词汇学和语音学

从词汇来讲,意义是内容,语音是形式。因此词汇与语音是你中由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例如探求语源,分析同源词,就离不开古音。古人还有声训一法。

4、古汉语词汇学和文字学

文字是语言的载体,字形与字义(词义),也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汉字是表意文字,形与义的关系更为密切,古文字尤为这样。古人还有形训一法。

5、古汉语词汇学和语法学

语法修辞是从训诂发展而来的。

字与语素的区分,语素与词的区分,复音词与词组的区分,词的构造方法,词性的确定,词缀的作用和性质,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双重性,语法学要讨论它们,词汇学也要讨论它们,只不过讨论的角度不同罢了。例如语素问题,语法学是把它作为语法系统的基本符号来讨论的,研究它们的结合能力以及结合后的位置;词汇学是把它作为词的构成要素来讨论的,研究它们的构成形式以及语素义与词义的关系。但不管角度怎么不同,把语素看成语言的一个最基本要素是共同的。有些语法现象是经过词性的变化以后产生的,我们似乎也不能把它们排斥在词汇问题之外。《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所谓生死而肉骨也。”“生死”,指使死者复生;“肉骨”,指使白骨长肉。“肉”由名词转化成动词,包含有“使……长肉”的意思。从语法方面说是使动用法,从词汇方面说是“肉”的意义的发展。《韩非子·五蠹》:“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高”原是形容词,转化成了动词,包含“认为……高尚”的意思,是一种意动用法,但从词汇方面来说,则有推崇的意思。类似这类问题,说它们属于词汇范畴也未尝不可。

6、古汉语词汇学和修辞学

修辞虽然是一种追求好的表达效果的语言活动,但实际上也是词汇在运用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某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常常能引起词义的变化。例如“玉”的本义是玉石,人们常常拿它来形容某些美好或珍贵的事物,最初无非是一种比喻;后来,美好、珍贵实际上成了“玉”这个词的新义:“玉音”指美好的言词,“玉食”指珍贵的食品,“玉容”指美丽的容貌,等等。如果仍坚持用比喻来解释,一律说成“象玉一样的”,反而不容易被人们接受。“虎”可以指勇猛,如“虎劲”“虎将”;“牛”可以指固执,如“牛劲”“牛脾气”。这些新义的产生,都是运用比喻的结果。又如“元宵”,本来是节日名称,指夏历正月十五日的夜晚。古人习惯在元宵节吃汤圆,于是便用“元宵”作为汤圆的代称。现在北方人单说“元宵”,就是汤圆,如果指节日,则须加一“节”字,说成“元宵节”,否则听的人便会产生误解。“大夫”在古代是官名,因为宋代医官设有官阶,分为大夫、郎、医效、衹侯等,于是“大夫”便成了医生的代称。作为官名的“大夫”已经死亡,而作为医生的“大夫”,却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现代汉语中保存了下来,只不过读音变了,不念dàfū而念dài·fu。可见“元宵”“大夫”新义的产生,是运用借代这种修辞方式的结果。古汉语词汇与修辞的关系,也表现在复音词的形成与发展上。古汉语复音词的形成有各种各样的途径,而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这个问题在以后相关内容中还要谈到,这里就不详加论述了。

第二章字与词的关系

一、什么是词

1、词是社会约定的音义结合体

2、词是用于称谓和造句的现成语言单位

(1)夫子怃然。(《论语·微子》)

(2)天子先驱至。(《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3、词在结构上具有完整性和定型性。

(1)当此之时,自以夷灭不足以塞责。(杨恽《报孙会宗书》)

(2)吾责已塞,死不恨矣。(《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3)今母殁矣,吾责塞矣。(《韩诗外传》卷十)

(4)臣若有之,万死不足以塞责。(欧阳修《乞根究蒋之奇弹疏札子》)

二、词与字的关系

1.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每一个字都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每个汉字都有一定的形

体,有一定的读音,表达一定的意义,因此,从理论上说,字的作用可以等于词的作用。

2.古代训诂学家对于字的认识多受《说文》的影响,没有意识到字和词会有不同,他们说“字”的时候,就是指的“词”。古代训诂学家也有用“词”或“辞”的时候,但他们所说的“词”或“辞”并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词,而是专指虚词。例如,《诗经·周南·歩没》:“薄言采之。”毛传:“薄,辞也。”又《郑风.大叔于田》:“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毛传:“忌,辞也。”《说文。八部》:“曾’词之舒也。”又《矢部》:“矣,语已词也。”

3、词与字的关系

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

(1)在古汉语中,有些字本身就是词。

(2)有些字本身不能成为词,必须与别的字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词。

(3)有些字在有的情况下是词,在有的情况下又不是词,仅仅是字。

(4)有些合成词里的字,虽然其本身有意义,但只能看成这个复音词的一个语素,而不是词。

(5)有些同义复词虽由两个同义单音词组成,但这些单音词仍然具有独立性。

由此看来,在古汉语词汇中,字、语素、词这三种成分是交织在一起的。

三、同字异词

(一)字的本用和借用

为甲词造的字,又被借用来记录与甲词音同或音近的乙、丙等词,于是几个不同的词便共用一字了。

1、字的本用和本无其字的借用。例如

[叔] 叔1一一拾,拣。《诗.豳风.七月》:“九月叔苴。(苴:jū,麻子)。叔2一一伯、仲、叔、季的“叔”,表示排行。记录叔2是借用。

[夫] 夫1一一成年男子。《论语·宪问》:“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哉?”贾谊《论积贮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夫”字本为此词而造,下面几个词本来没给它们造字,也借用“夫”字来记录。夫2一一指示代词,等于说“这”或“那”。《左传·成公十六年》:“则夫二人者,鲁国社稷之臣也。”《战国策·齐策四》:“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夫3一一语气词,用于句末表感叹。《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另外还有个夫4,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按现代读音,夫为阴平,夫2夫3夫4为阳平。

2.字的本用和本有其字的借用。例如:

[蚤] 蚤1一一跳蚤。蚤2一一通“早”。《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早晚的“早”本有其字。《左传·宣公二年》:“(赵盾)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耐] 耐1一一剃除颊须,古代一种轻刑。《后汉书·陈宠传》:“今律令死刑六百二十,耐罪千六百九十八。”耐2

————通“能”。《论衡·率性》:“所以耐取火者,摩拭之所致也。”耐3一一通“奈”。宋,陈达叟《菩萨蛮》:“叵耐无情夫,一行书也无。”耐4一一通“你”,方言。《海上花列传》第一回:“耐还有个令妹.”“耐”字从“而”(颊毛),从“寸”(表示法度的字多从“寸”),本来是记录耐1这个词的,记录耐2至耐4,都是本有其字(能、奈、你)的借用。另外还有个耐5,意思是经得起、受得住,当为本无其字的借用。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椒》:“此物性不耐寒。”

(二)同形字

字形相同,但却是为不同的语词造的,这样的字叫同形字。

[怕] 怕1(b6)一一恬淡,淡泊。司马相如《子虚赋》:“怕乎无为,憺乎自持。”《说文》:“怕,无为也。”这个词后来用“泊’’字表示。怕2(po)一一害怕,惧怕。《论衡·四讳》:“孝者怕入刑辟。”元稹《侠客行》:“侠客不怕死,怕死事不成。”

[椅] 椅1 (yī)一一木名,又称山桐子、水冬瓜。《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宋玉《高唐赋》:“双椅垂房,纠枝还会。”椅2 (yǐ)一一“椅柅”连用,联绵词,形容树木柔弱。谢朓《芳树》:“椅柅芳若斯,葳蕤纷可继。”椅3(yǐ):桌椅的“椅”,起初写作“倚”,因其有可倚之背而得名。后来才把单人旁改成“木”旁。(宋)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今人用‘倚卓’

字,多从木旁。”(明)方以智《通雅·杂器》:“倚卓之名,见于唐宋。……杨亿《谈苑》云:‘咸平、景德中,主家造檀香倚卓。’俗以为椅子、桌子。”

(三)简化合用

书写形式本不相同的词,有的在实行简化字以后合用一个字了,从而造成一字多词。简化合用有三种途径。

1.保留笔划少的那个字,简化笔划多的字,使之与前者同形。例如:

谷:谷/榖(山~/五~)

后:后/後(君~/前~)

里:里/裏(闾~;~程/表~、~外)

几:几/幾(~案/庶~、~乎;~许、~多)

斗:斗/鬥[閗鬬] (~升/争~)

面:面/麵(脸~/~粉)

蔑:蔑/衊(~视/污~)

丑:丑/醜(子~寅卯/美~)

叶:叶/葉(~韵,xi?/枝~)

云:云/雲(子曰诗~/~雨)

干:干/榦/斡/乾(~戈、~求、~犯、天~地支/树~/才~/~燥) 注意:乾坤的“乾”(qi án,)没有简化。

2、先简化一个字,另外的字也以这个先简化了的字作为其简体。例如:

弥:弥/瀰(欲盖~彰/~漫)

汇:匯/彙(百川~海/字~、词~)

签:签/籤(~押/竹~、牙~)

发:發/髮(~射/头~)

3、不同的字同时简化为一个字。例如:

钟:鐘/锺(~鼓(一种乐器)/~聚、~情)

复:復/複(往~、恢~、报~/重~、繁~、~杂)

四、同词异字

有的词可用几个不同的字来记录,这就是同词异字。同词异字也可以叫一词多字,就是几个不同的字可用来记录同一个词。同词异字的产生,也有几种途径。

(一)异体字

鶏雞蚓螾睹覩嘆歎

驅敺泪淚凭憑

鵝鵞窗窓窻牎牕

(二)本字及其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假借字。借字、本字记录的是同一个词,因而造成同词异字。例如:本字伸馈赐修飛氓措

通假字信歸錫脩蜚萌錯

(三)始用字与区别字,原字与累增字

词义引申远了,有的起初并没有为这远引申义另造新字,而是与根词共用一字,为了避免误解、混淆,后来才为这远引申义另外造了一个字,这就是区别字。记录同样的一个词,起初用的是一个字,后来用的是区别字,于是造成同词异字。例如:

始用字反竟取昏景解弟赴陈说知大

区别字返境娶婚影懈悌訃阵悦智太

本无其字的借用,后来为了区别,又为借用后表示的词另造的新字,也叫区别字。例如:始用字辟戚采罷

区别字避慼彩疲

与上述两种情况相反,不是为引申义、假借义另造新字,而是另为本义(根词)另造新字,这些字叫累增字。因为原来的那个字本来就是为本义或根词造的,新字还是为根词或本义造的,故称累增字。例如:

原字益要暴監

累增字溢腰曝鑑

有的字后来只表示其假借义,人们又为其本义另外造了一个字,这也是累增字。例如:原字隊然孰莫縣匱

累增字墜燃熟暮慇櫃

第三章古代汉语的单音词

一、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

按音节来划分,词可以分为单音词和复音词。

以单音词为主,这是古汉语词汇的一个主要特点,尤其是在先秦时代,单音词占了优势。试看

如今,我们把古文译成现代汉语,往往要把单音词改为双音词。下面是《战国策·狐假虎威》的今译: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

老虎寻找群兽来吃它们抓到狐狸狐狸

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

说您不敢吃我的天帝派我统领群兽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

如今您吃掉我这违背天帝命令(是) 您

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

认为我是不诚实我给您前面走您

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

跟随我后面看看群兽(的)看见我却敢不

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

逃跑吗老虎认为对因此就跟它走野兽

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

看见它们都逃跑老虎不知道野兽害怕

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自己而逃跑(是) 认为害怕狐狸(是)

这段古文中,除了个别词是双音词之外,绝大多数是单音词。而这些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却大多要变成双音词。大体上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加上词头或词尾,构成双音词。如:虎→老虎。

第二种,换用一个双音词。如:得→抓到,以→认为,走→逃跑,畏→害怕,信→诚实,先→前面,之→它们,长→统领,逆→违背。

第三种,以原来的单音词为词素,加上一个同义、近义或反义的词素构成双音词。如:狐→狐

狸,命→命令,随→跟随,见→看见。

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

首先,汉语词汇是以单音节的方块汉字作为表达意义的符号,而汉字又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具有极大的独立性,这为单音词的产生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其次,古汉语单音词占主导地位是由社会条件决定的。

二、古汉语单音词的主要特点

古汉语单音词的主要特点是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包含几个意义。

古汉语单音词的多义性是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体现的。例如:

【族】

《左传·僖公五年》:“宫之奇以其族行。”这里“族”家族讲。

《史记·项羽本纪》:“毋妄言,族矣。”这里“族”当灭族讲。

《淮南子·穴真》:“万物百族。”这里“族”当种族讲。

【辞】

《战国策·齐策》:“因请相之,靖郭君辞。”这里“辞”当辞谢讲。

《左传·僖公三十年》:“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这里“辞”当推辞讲。

《史记·项羽本纪》:“今者出,未辞也。”这里“辞”当辞别讲。

三、如何掌握单音词的众多意义

1、要理顺单音词各意义之间的关系

如:治、理、深

2、要注意词在句子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词语的关系

如:日

3、要注意词在句子中的词性

如:贼

四、古汉语中单音词连用的一种特殊现象——古为单音词连用,今为复音词

[地·方]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墨子·公输》:“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橫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地”指土地,“方”,方圆,动词。“方××里”是古代面积的称法,指“纵××里、横××里”这样的面积单位。

《淮南子·天文训》:“天圆地方。”——“地方”是主谓词组,意指地是方的。

[城·市]

北宋张俞《蚕妇》诗:“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城”,城邑;“市”,动词,指做买卖、赶集的意思。

[都·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都”,都邑;“城”,城墙。

[疾·病]

《论语·述而》:“子疾病,子路请祷。”《论语·子罕》:“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指组织治丧处)。”——“疾”指一般的病;“病’’则指严重的病,“疾病”指病得厉害,是词组。

[响·应]

贾谊《过秦论》:“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响”是回声,名词充当状语;“应”是呼应,动词作谓语,合起来是“象回声一样相呼应”。

[睡·觉]

白居易《长恨歌》:“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五代史·杂传》:“对日:‘陛下始睡觉矣。’”王建《村居即事》诗:“斜月照房新睡觉,两峰半夜鹤来声。”程颢《秋日偶成》诗: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睡”,相当于现在的“睡觉”;“觉”,觉醒、睡醒。

[故·事]

苏洵《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故,指过去发生的;事,是事情。

[不·过]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不过”不是副词,而是“状+谓”结构的词组,表示“不超过”的意思。

[其·实]

有两个含义:

①《晏子春秋·晏子使楚》:“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其实”,它的果实。

②《论衡·订鬼》:“皆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也。”《后汉书·黄琼传》载《李固与黄琼书》:“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其”,指示代词,那;“实”,实际情况。

[于·是]

《史记·鸿门宴》:“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柳宗元《捕蛇者说》:“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这里的“于”是介词,在;“是”是代词,这个时候。

又如:

1、《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得意,得意而忘言。”(“得意”指领会话中的旨趣,和现代汉语形容词“得意”不一样。)

2、《孟子·梁惠王上》:“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妻子”指妻子儿女。)

3、《孟子·滕文公上》:“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虽然”是虽然如此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连词“虽然”不一样。)

4、《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知道”是说对道的了解掌握,不是一个词。)

练习:

1、《左传·成公三年》:“于是荀首佐申军矣,故楚人许之。”(“于是”是在这个时候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连词“于是”不一样。)

2、《战国策·齐策》:“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地方”不是一个词,“地”是土地,“方”是方圆。)

3、《晏子春秋·內篇杂下》:“橘生淮南則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其实”是指树的果实,与现代汉语的“其实”不一样。)

4、《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其实:实际情况;实际上,事实上。)

5、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每发一书,则书百幅,择十之一用之。于是不胜其烦,人情厌恶。”(于是:如此。)

6、宋司马光《琴水记闻》:“时有县令籍民间强壮者,悉令自卫乡里,无得它适,于是邻村亦不能侵暴邻村,一境独安。”(于是,承接连词。)

7、《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议论之间,只见许多人牵羊担酒,持花捧币,尽是地方邻里亲戚,来与大郎作贺称庆。”(地方:本地,当地。)

第四章复音词(一)

上一章谈到,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这只是说“为主”,并不意味着“全是”单音词。实际上,在先秦古籍以及后代仿古作品中,已经出现不少复音词,这值得我们注意。试看些例子:

1.廉颇、蔺相如、西门豹、三峡、褒禅山、岳阳楼、《论语》、《三国志》、《梦溪笔谈》

2.聪明、朋友、驰驱、心腹、国家、左右、往来

3.诗人、轻视、摧折、枯死、执事、将军、政治、自杀

4.参差、踟躇、苍茫、匍匐、芙蓉、咖啡、葡萄、夭夭、灼灼

5.第一、老虎、晏然、女子

上述五组复音词,除了第一组是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书名等),不必细说,其他四组的构成有必要说明一下。

第二组是由同义(如“聪明”)、近义(如“心腹”)或反义(如“左右”)构成的,具有并列关系,称为并列复音词。

第三组具有偏正(如“元帅”)、述补(如“摧折”)、述宾(如“执事”)、主谓(如“政治”)等各种关系,可概括为主从关系,称为主从复音词。

第四组有的虽是由两个不同的字构成,但只表达一个单纯的意义(如“参差”),有的是叠音词(如“夭夭”),称为单纯复音词。

第五组是附加式合成词,前两词是前缀式,后两词是后缀式。

附:古代汉语复音词的构成

双声:参差、踟躇

单纯词联绵词叠韵:苍茫、匍匐

其他:芙蓉单纯复音词

音译词:咖啡、葡萄

叠音词:菁菁、湿湿

重叠式:迟迟、忡忡________ 重叠式复音词

复音词复合式联合式:聪明、国家、往来并列复音词

偏正式:元帅、夫人

述补式:摧折、枯死主从复音词

述宾式:执事、将军

合成词主谓式:政治、自杀

前缀式:第一、老虎附加式复音词

附加式后缀式:晏然、女子

第一节并列复音词

并列复音词先一般是由两个单音词临时组合,后来逐渐形成,最后才固定下来。这个过程大都比较长。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既可以作两个单音词连用,又可以作为一个复音词来用,同时并存,只是在不同情况下使用。另外,在这逐渐演变过程中,词义和词序可能会产生变化。因此,掌握并列复音词要注意如下几点:

1、必须根据上下文确定究竟是一个复音词还是两个单音词,即是词还是词组。例如:

【左右】

本来是两个单音词组成的词组,指左边和右边。如《左传·嫐之战》:“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又:“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又可作一个词用,不具体指左边还是右边,笼统地指旁侧。如《诗经·大雅·文王》:“(周)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引申为在旁侍候的人或近臣。如《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左右以君贱之,食以草具。”又进一步引申为敬词,相当于“您”,表示不敢直呼对方,只称对方的左右侍候的人。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

【聪明】

听力好,叫“聪”;视力好,叫“明”。本是两个词,连用在一起分别表示听觉、视觉灵敏。如《管子·内业》:“耳目聪明,四枝坚固。”不过,后代“聪明”经常作一个词用,指明智、聪敏。如《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又可引申为天资

高,有智慧,如苏轼《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水火】

“水火”可以是两个词,指水与火。如《孟子·尽心上》“民非水火不生活。”也可以是一个词,喻艰险的境地。如《孟子·梁惠王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后有“水深火热”的说法。又引申为互不相容、势不两立。如《三国志·庞统传》注:“(刘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

【鱼肉】

“鱼”和“肉”本是两个词。如《论语·乡党》;“食饐而况,鱼馁而肉败,不食。”又如苏轼《赠上天竺辩才师》诗:“何必言《法华》(佛经之一),佯狂啖鱼肉。”更多的是用来比喻任人宰割,指受害者,作名词用。如《史记·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又喻欺凌、残害别人,作动词用。如《后汉书·仲长统传》:“鱼肉百姓,以盈其欲。’

【春秋】

本来分别指春和秋两个季节。如《诗经·鲁颂·単宫》:“春秋匪懈(不懈怠,指不停止地互相替代),享祀不忒。”据考证西周以前一年只分春秋两季,所以《庄子·逍遥游》中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作为一个词,泛指时间,又引申为年龄。如《史记·李斯传》:“且陛下富于春秋,未必尽通诸事。”

2、注意词义是否产生变化。大体上有两种情况:

(1)含义有变化。两个单音词组成双音词之后,其意义往往不是原有两个词的简单相加,而是赋予新的含义。例如:

【社稷】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合起来却很少表示土地神和谷神,而多用来指代国家。因为土地和粮食是立国的根本,古代帝王、诸侯都要祭祀土地神和谷神,以求保祐国家。灭掉别的国家,一定要变更原有的社稷坛墠,作为政权更迭的标志。如《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又如《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江山】

本来是一个词组,分别指江河和山岭。如《庄子·山木》:“彼其道远而险,又有江山。我无舟车,奈何?”一般多用作一个词,指疆土、国家。如《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又如《晋书·王导传》:“周沮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山之异!’”

【寻常】

“寻”与“常”本来都是长度单位,前者八尺,后者一丈六尺。如《国语·周语下》:“夫目之能察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其察色也,不过墨(指五尺)丈寻常之间。”从词组变成词之后,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很短的长度或很小的面积。如么《左传·成公十二年》:“诸侯贪冒,侵欲不忌,争寻常以尽其民。”二是引申为普通、平常,这个词义在唐宋以后用得比较多。如杜甫《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又如刘禹锡《乌衣巷》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水土】

作为词组,兼指水中与陆上。如《礼记·郊特牲》:“笾豆之实,水土之品也。”作为词,则指地方。如《左传·僖公十五年》:“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又引申为某一地方的自然条件,如《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曹操)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又如《晏子春秋·晏子使楚》:“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骨肉】

原本是两个词,分别指骨和肉。合成一个词,就可用来借代形体,指整个身躯。如《列子·黄帝》:“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又可引申来比喻至亲的关系。如《管子·轻重丁》:“兄弟相戚,骨肉相亲。”又如《韩非子·备内》:“夫妻者,非有骨肉恩,爱则亲,不爱则

疏。”

【推敲】

这是由典故压缩而成的复音词,它的词义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必须追溯其源才能了解含义。相传唐代苦吟诗人贾岛,骑驴賦诗,吟得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头用“推”字,后想改为“敲”字,拿不定主意,边想边作推与敲的手势,不觉冲撞京兆尹韩愈出巡的行列,被抓了起来。韩愈问他干嘛冲撞,贾岛就把自己吟诗苦想的情况说了出来。韩愈也是位诗人,不禁立马思索,过了一会儿说:“作‘敲’字好!”两人就一起讨论写诗的事情来。后来把斟酌字句,反复考虑叫做“推敲”。如楼钥《蒋慈谿鹗挽词》诗:“推敲诗益炼,骈俪语尤工。”

【切磋】【琢磨】

也是由典故概括而成的词。典出《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意思是说,这位文雅的君子,象骨角、玉石经过雕琢一样完美。骨器加工称“切”,象牙加工叫“磋”。合起来比喻相互间的研讨。如《荀子·天论》:“则日切磋而不舍也。”“琢磨”,本指雕玉刻石,常喻修养品行或修饰诗文。如刘峻《广绝交论》:“组织仁义,琢磨道德。”又如王安石《丽泽门》诗:“绿琼州渚青瑶嶂,付与诗工敢琢磨。”

(2)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同的单音词,复合后共同表示一个意义相关而又增强了交际职能的新概念,则它就成为一个复音词。

先看由意义相近的单音词合成的复音词。

【道理】

道,《说文》解为“所行道也”。本义是路的意思,后引申为途径、方法、常规。“理”,《说文》:“治玉也。”朱骏声训为“顺玉之文而剖析之”。意思是顺玉之纹理而治之,引申为治理、条理。合在一起表示事物的内在规律这个更抽象的概念。在《韩非子》中这一词语已多次运用,有时结合不那么紧密,尚可在同一语言环境中拆开单用,多数情况下则应视为表示一个概念的双音词。如:《韩非子·解老》:“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成。”又:“今众人之所以欲成功而反为败者,生于不知道理而不肯问知而听能。”

【法度】

“法”,原指“刑法”,“度”本为量长短的标准,引申为“法制”(《说文》:度,法制也。),合成后泛指一切法律制度。

【师旅】

古代军之五百人为“旅”,两千五百人为“师”,合成后泛指军队。

【婚姻】

原“婚”指女家,“姻”指男家,合成后泛指婚事。

【沐浴】

濯发为“沐”,洗身为“浴”,合成后泛指洗澡。

【稼穑】

禾之秀实为“稼”,谷可收曰“穑”,合成后泛指种庄稼。

【衣裳】

原在上为“衣”,在下为“裳”,合成后泛指衣服。

以上这些都是两个相近的概念,合成一个更加概括、抽象的概念。

再看由意义相同的单音词合成的复音词。

受单音词复合化规律的支配,有些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单音词在合成双音词后表面上似乎没增加多少意义,然而正是由于增加了一个音节,就在实际上大大增强了交际职能,音节的量变带来了双音组合的质变,一批由同义单音词并列组成的双音词甚至并不经过词组的阶段就径直在交际中出现了。例如:

【杀戮】

《说文》:“杀,戮也。”“戮,杀也。”两个同义词表示一个概念而合成的双音词。《韩非子·存韩》:“夫韩尝一背秦而国迫地侵,兵弱至今;所以然者,听奸臣之浮说,不权事实,故虽杀戮奸臣

不能使韩复强。”

【攻伐】

《说文》:“攻,击也。”“伐,击也。”两个同义词表示一个概念而合成的双音词。《韩非子·存韩》:“臣窃愿陛下之幸熟图之。夫攻伐而使从者间焉,不可悔也。”

【战斗】

《说文》:“战,斗也。”两个同义词表示一个概念而合成的双音词。《韩非子·解老》:“上不事马于战斗逐北,而民不以马远淫通物。”

在《说文》中我们还可以找到不少互训的词例。如:恐,惧也;惧,恐也。汜,滥也;滥,汜也。听,聆也;聆,听也。排,挤也;挤,排也。携,提也;提,携也。歌,咏也;咏,歌也。舟,船也;船,舟也。酝,酿也;酿,酝也。饥,饿也;饿,饥也。意,志也;志,意也。更,改也;改,更也。美,甘也;甘,美也。缠,绕也;绕,缠也。结,缔也;缔,结也。呻,吟也;吟,呻也。逃,亡也;亡,逃也。声,音也;音,声也。谨,慎也;慎,谨也。诖,误也;误,诖也。讽,诵也;诵,讽也。芜,秽也;秽,芜也。追,逐也;逐,追也。等等。

至于单向义训或递训的就更多,如:荒,芜也。周,密也。迷,惑也。疑,惑也。讯,问也。

谑,戏也。诈,欺也。诉,告也。共,同也。奉,承也。卑,贱也。整,齐也。号,呼也。积,聚也。粗,疏也。完,全也。害,伤也。疲,劳也。保,养也。借,假也。偿,还也。俗,习也。众,多也。聚,会也。修,饰也。雕,琢也。光,明也。惶,恐也。怜,哀也。注,灌也。

把,握也。接,交也。婪,贪也。继,续也。道,路也。抛,弃也。紊,乱也。打,击也。撼,摇也。纤,细也。妩,媚也。悟,觉也。愤,懑也。绳,索也。坟,墓也。劬,劳也。辱,耻也。寄,托也;寓,寄也。反,复也。谈,语也;语,论也;论,议也;议,语也,等等。

以上这些表示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概念)的单音词,当它们在单音词复合化规律的支配下,一旦在语言中并列出现时,无疑共同代表一个概念,在结构上也自然形成一个整体。

(3)构成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它的含义偏重在其中一个词素上,另一个词素则只作陪衬。先看由两个反义词素构成的偏义复词:

【得失】

作为词组,指得到和失去、成功和失败、优点和缺点等两个相反的方面。如《韩非子·三守》:“险言祸福得失之形,以阿(指迎合)主之好恶。”又如杜甫《偶题》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为词,是个偏义复词。如《史记·刺客列传》:“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这里“得”无义,只有“失”方面的含义,指差错。无生得失,即无生失,难免不出差错。一说“失”无义,“得”指捉到。无生得失,即无生得,难免不被活捉。

【缓急】

“缓”是缓和,“急”是急迫,分别指两个对立的方面。如《韩非子·难一》:“凡对问者,有因大小缓急而对也。”(对,回答。因,根据)作为偏义复词,则仅仅指急的一面,指情势急迫、困厄。如《史记·游侠列传序》:“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又如《后汉书·窦融传》;“一旦缓急,杜绝河津(指黄河渡口),足以自守。”

【休祲】

“休”指吉兆,“祲”指阴阳二气相侵所形成的征象不祥的云气。用作偏义复词,“休”字无义,只指“祲”,即妖气,不祥之兆。如《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此三子(指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异同】

作为词组,包括相同和相异。如《汉书·朱云传》:“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作为词,是个偏义复词,只取“异”的含义,即不一样。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了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利害】

本指利益和害处。如《韩非子·观行》:“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用作偏义复词,

只取“害”,指祸害。如《列子·杨朱》:“趋走不足以逃利害。”又如《史记·吴王濞传》:“擅强兵而别(指分兵),多他利害。”

【是非】

用作词组,包括正确和错误:如《韩非子·奸劫弒臣》:“而圣人者,审于是非之实,察于治乱之情也。”用作词,指辨别是非,褒贬得失。如《孟子·公孙丑上》:“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用作偏义复词,只取“非”这一方面,指纠纷、争执。如《庄子·盗跖》:“摇唇鼓舌,擅生是非。”

【毁誉】

“毁”,诋毁,“誉”,称誉。在词组中,包括这两方面。如《韩非子·奸劫弒臣》:“奸臣得乘(指凭借)信幸之势以毁誉进退群臣。”在偏义复词中,则只取“毁”,专指诋毁。如曹操《整齐风俗令》:“闻冀州俗,父子异部(指分居两地),更相毁誉。”

【成败】

作为词组,包括成功和失败。如《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成败之机,在于今日!”作为词,只取“败”义,失败。如《后汉书·何进传》:“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

再看由两个近义词素构成的偏义复词:

【国家】

古代诸侯称“国”,大夫称“家”。如《孟子·离娄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赵岐注:“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大夫家也。”连用时多用作偏义复词,只指国,不指家。如《韩非子·爱臣》:“社稷将危,国家偏威(指君权旁落于大臣之手)。”国家”跟“社稷”连文称说,显然就是指国,不包括家。这种用法现在还沿用。

【园圃】

“园”是果园,“圃”是菜地,构成一个词,只取“园”的含义,“圃”无义。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既是偷桃李,自然在果园,不在菜地了。

【妻子】

一般来说,“妻子”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妻是妻室,子是子女(包括男孩、女孩),要分开来讲。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事父母”与“畜妻子”是对文,结构相同,“父母”是联合词组,“妻子”也是联合词组。又如杜甫《兵车行》:“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但是在一定情况下,“妻子”又是一个词,就等于“妻”,“子”则无义。如《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又如杜甫《新婚别》:“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这两例都是讲新婚情景,不可能包括子女。

【兄弟】

本来包括哥哥和弟弟。如《礼记·曲礼上》:“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据翟灏《通俗编·伦常·兄弟》,从元代起,“兄弟”用来称呼弟弟。这在《元史·泰定纪》的即位诏(新皇帝就位的文告)中可以看到:“诸王哥哥兄弟每(即们),众百姓每,也都理会的也者。”“哥哥”与“兄弟”连说,显然“兄弟”只指弟弟。这种称呼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还保留有,只是“弟”念轻声。

【父兄】

本来指父亲和哥哥,但在《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中,“我有亲父兄”,只指哥哥,因为诗中女主人公兰芝的父亲已死,这里只指哥哥,“父”无意义。

【衣冠】

原来也是两个词,分别指衣服和帽子.在《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中,“冠”字无义,只指衣服。因为“摄”是撩起的意思,衣服能够撩起,帽子可不行。另外,这句话是说信陵君礼贤下士,亲自看看守城门的侯生驾车,侯生为了考验他,撩起破衣,直接上车去坐在信陵君的上位,写得十分传神。

3、注意词序。并列复音词在形成过程中,词序不十分稳定,有时会颠颠倒倒的,最后才慢慢确定下来。有的发展到现代汉语,仍有两种语序(如“讲演”跟“演讲”、“直爽”跟“爽直”),有待规范化。这里只举古代汉语的例子。

【爱怜】

在古汉语中,“怜”有“爱”的意思。连用时,起先是同义复用,表示强调,后来变成一个词。在这过程中,词序不确定,有时作“爱怜”,有时又作“怜爱”。不同的书中,有不同的用法;同一书中,也会有不同用法。如《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可同是这句话,在《史记·赵世家》中“爱怜”却作“怜爱”。而《史记·赵世家》的下文“丈夫亦爱怜少于乎”又作“爱怜”。

【并吞】

也有“并吞”和“吞并”两种词序。前者如贾谊《过秦二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后者如罗隐《自贻》诗:“汉武巡游虚轧轧,秦皇吞并漫驱驱。”

【介绍】

在古汉语中“介绍”和“绍介”的词义是一样的,指从中沟通,使双方发生关系,只是词序不同。前者如《礼记·聘义》:“介绍而传命。”后者如《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

【恭敬】

“恭敬”也作“敬恭”,意思相同。《左传·晋灵公不君》:“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这里作“恭敬”。《诗经·大雅·云汉》:“敬恭明神,宜无悔怒。”这里却作“敬恭”。

【人民】

古汉语中“人民”和“民人”都可指人类,词序却相反。作“人民”的,如《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作“民人”的,如《孟子·许行》;“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险阻】

在上古汉语中,“险”指地势不平坦,难以通过(不作“危险”讲);“阻”也是指路难走(极少作“阻止”讲)。它们在构成并列复合词的过程中,词序不固定。《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至,汉军畏楚,尽走险阻。”这里用“险阻”。同书《淮阴侯列传》:“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则用“阻险”。

【往来】

古汉语中,“来往”与“往来”同义,都指来来往往的意思,使用时词序经常颠倒。如《左传·烛之武退秦师》用“往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而宋玉《神女赋》则用“来往”:“精交接以来往兮,心凯康以乐欢。”陶渊明《桃花源记》又用“往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复音词(二)

第二节主从复音词

跟并列复音词一样,主从复音词也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也出现一些复杂情况,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1、区别是词还是词组。主从复音词的前身是词组,后来才凝固成词。在使用中究竟是词还是词组,得根据上下文作具体分析,不可一刀切。例如:

【一日】

本来是偏正词组,指“一天’、“一昼夜”。如《诗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但又可以作为一个主从复音词使用,表示“一旦”的意思。如《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吾子】

可以作偏正词组用,表示“我的儿子”。如《礼记·苛政猛于虎》:“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在古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中,多作主从复音词使用,表示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又更亲热些。如:《孟子·夫子当路于齐》:“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这两种情况很容易混淆,要根据上下文细心加以区别。再看些例子,《战国策·秦策二》:“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在这句中“吾子”显然是指“我的儿子”,作词组用。而《左传·嫐之战》:

“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却指对方,作一个词使用。

【夫人】

作为偏正词组,“夫”是指示代词,表示“那个”,跟“人”合起来表示“那个人”。如《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指秦穆公,晋文公是靠他的帮助才能回国当国君,所以说: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的地步。作为主从复音词,“夫人”指诸侯的妻子。如《论语·季氏》:“邦君(指国君)之妻,君称之夫人。”

【将军】

本来是个动宾词组,表示“率领军队”,“将”念作jiàng。《史记·秦始皇本纪》:“八年,王弟长安君成娇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又可作一个主从复音词用,指“一军的统率”。春秋时以卿统军,所以卿通称将军。战国以后将军成为官名。“将”念jiāng。如《史记·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也可作为对武官的敬称,相当于“您”。如《史记·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四海】

既可以是词组,又可以是词。作为词组,包括东南西北四个海。如《礼记·祭义》:“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按:溥,通敷,分布。)作为词,泛指天下,如《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当道】

作为动宾词组,是“拦路”的意思,如《史记·赵世家》:“他日,简子出,有人当道,避之不去。”又如《魏书·高恭之传》:‘豺狼当道,不问狐狸。’取此比喻义,变成主从复合词,指“当权的人”。如张溥《五人墓碑记》:“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百岁】

作为偏正词组,指“一百年”或虚指相当长的年代。如《史记·货殖传》:“君子一岁,种之以谷,十岁,树之以木;百岁,来之以德。”作为主从复音词,是“死”的委婉说法,因为古人认为人的寿命很少超过一百岁。如《史记·西门豹治邺》:“今父老子弟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

【有道】

作为动宾词组,指有才艺或有道德。《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郑玄注:“道,多才艺者。”《后汉书·安帝纪》:“举有道之士各一人。”作为主从复音词: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何宴集解引孔安国曰:“有道,有道德者。”又谓政治清明。如《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即智,聪明);邦无道,则愚(指装傻)。”

【执事】

原是动宾词组,指“执掌事务”。如《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用作词,指“执掌具体事务的办事人员”。如《国语·吴语》:“王总其百执事(指总领手下各类办具体事务的官吏)以奉社稷之祭。”又可作敬称,指对方,表示不敢直言对方,只敢称其手下办事官员。如《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注意词义的变化。在由单音词凝固成复音词的过程中,主从复合词的词义往往发生变化。不能理解为两个词素在意义上的简单相加,要注意到有的从泛指变为特指,有的从表示动作变成指人或职务,有的意义向有关事物转化,有的成为典故的压缩形式。总之,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解释主从复合词。例如:

【先生】

从字面上看,谓早出生,是偏正词组。但是,实际含义是指“有学问的老年人”。如《孟子·告子下》:“先生将何之?”赵岐注:“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又如《韩诗外传》卷六:“问者曰:古之谓知道者曰先生,何也?犹言先醒也。”所以又称老师为先生。如《札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后来妻子也称丈夫为先生,如《列女传》卷二:

“妾恐先生之不保命也。

【走狗】

单从词素的含义来看,“走”是跑,与“狗”结合,指善于跑的狗,这是偏正词组。古书多用作特指,指猎狗,因为猎狗最善于跑。如《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即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后来又引申来指人,带贬义,指受人指使、帮凶作恶的人。

【寡人】

作为词,不能理解为少数人。它指寡德之人,但不是用来骂人的,相反,是自谦的说法。可也不是一般人或者士大夫能够自称为“寡人”,只有诸侯才能用这词。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小人】

“小”本来可以指年幼的、晚辈的,但与“人”结合成一个词,却不表示年纪小的人或晚辈的人(另用“小子”、“小生”来表示),而用来诬称劳动人民。如《孟子·许行》:“有大人(指统治者)之事,有小人之事。”又用来指品行不端的人。如诸葛亮《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另外,亦用作自称的谦词。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持戟】

作为词组,是指“手执武器。”如《孟子·公孙丑下》:“子之执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作为词,则转为指“手执武器的人”,即战士。如《史记·平原君列传》:“今楚地方五千里,执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

【有司】

本指设官分职,事各有专司,是个动宾结构,但作为一个主从复音词,则指官吏。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司马】

这个词不能理解为专管马匹。它是官名,西周开始设置,掌管军政和军赋。汉魏至宋代是军府的属官,隋唐却变成文官,是州府的佐吏,位在别驾、长史之下,是个闲职。如白居易《琵琶行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朱门】

字面上指漆上朱红色的大门。作为词,转指豪门贵族,因为古代王侯贵族都用朱漆涂饰门户。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布衣】

作为词组,指布(按:据专家考证,上古棉花尚未传入,应是粗劣的麻布)制的衣服。如《汉书·王吉传》:“去位家居,亦布衣疏食”。更多的是作为词使用,则转指平民百姓,因为他们只穿布料衣服,直到老年才有可能穿丝绸。如《盐铁论·教不足》:“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又如《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下榻】

这是从典故压缩而成的词,更不能从字面上去讲解。据《后汉书·徐稚传》,陈蕃任豫章太守,向来不接待宾客,但对名士徐稚另眼看待,特设二榻招待他。徐稚一走就把这榻悬挂起来,不给旁人使用。王勃在《滕王阁序》用了这个典,写出名句:“人杰地灵,徐孺(即徐稚)下陈蕃之榻。”后来概括成“下榻”,指接待贵宾,又引申为留下住宿。

【中肯】

也是由用典概括而成的复音词。出自《庄子·逍遥游》:“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璞乎!”肯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是筋肉聚结处,都是身体要害之处。因此“中肯綮”表示切中要害。如《元史·王都中传》:“都中遇事剖析,动中肯綮。”再进一步压缩成“中肯”。

【五马】

本来是五匹马的意思。古代一辆车驾四匹马,按《汉宫仪》规定,太守出行时增加一马,用五匹马,后来就以“五马”作为太守的代称。如《乐府诗集·陌上桑》“使君(即太守)从南来,五马

立踟蹰。”

【而立】、【不惑】

这是由割裂文句而形成的两个主从复音词。也是有典故的,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截取“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用“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

【古稀】

也是截取名句而形成的主从复音词。典出自杜甫《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用“古稀”指代七十岁。

第三节单纯复音词

单纯复音词,包括联绵字、叠字等,指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者说由两个字构成,却只有一个词素的词。

联绵字在古籍中占有特殊地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大量使用了联绵字,古代著名文艺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诗经》的联绵字给予高度的评价,指出它们的作用在于“以少总多,情貌无遗”。不仅诗歌,散文也运用联绵字。后人还专门收集联绵字编成专书辞典。如明代朱谋衂的《骈雅》、清代史梦兰的《叠雅》、近人朱起凤《辞通》、符定一的《联绵字典》。

联绵字有三个特点,下面试分别举例说明:

1、在构词上,不能拆开。联绵字是单纯复音词,只包含一个词素。虽由两个字组成,但这些字本身只代表音节,不表示意义,千万不能望文生义,拆开来理解。例如:

【望洋】

有人从“望洋兴叹”这个成语,造出“望书兴叹”、“望车兴叹”等等,这是不对的。因为“望洋”是个联绵字,不能拆开来理解为“望着海洋”。“望洋”二字在这里只代表音节,也可以写作“望羊”、“望佯”、“匡洋”、“茫洋”。“望洋”合起来才表示“仰视”的意思。典故出自《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海神的名字)而叹。”“望洋向若而叹”是仰视向着海神叹气,表示自愧不如。“向若”才表示向着海神,而“望洋”则不表示“望着海洋”。再从词义发展的历史来看,“洋”在上古并没有“海洋”的含义,直到中古,大约在宋朝才表示海洋。《庄子》是先秦时期的著作,它所用的“望洋”绝对不可能是指“望着海洋’。

【披靡】

这个联绵字表示草木随风倒伏。如司马相如《上林赋》:“应风披靡,吐芳扬烈。”又用以比喻军队惊慌溃败,象草木倒伏。如《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但是旧注把“披靡”分开来解释,以“靡”的含义来解释“披靡”。这是不妥当的:一方面只讲“靡”字,“披”字就没有着落;另一方面“披靡”不能拆开,也不是偏义复词,而是联绵字。‘披靡”两字都只表示音节,《汉书·项籍传》写作“媼靡”,《旧唐书·哥舒翰传》写作“摧靡”。

【犹豫】【狐疑】

这两个词都是联绵字,都指遇事疑惑不决的样子。如屈原《楚辞·离骚》:“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可是有人把这两个联绵字拆开来理解,认为“犹”是一种狗,“狐”指狐狸。狗好动,跑在主人前头,等了一会又跑回来,来回这么折腾,总定不下来,所以叫“犹豫”。狐狸生性多疑,每逢涉渡冰河,边听边渡,听到有流水声又不敢渡,老迟疑不决。这样解释是不符合语言实际的。因为“犹”跟“狐”并非相对而言。而且,“犹豫”可以写作“犹预”、“犹与”、“尢豫”、“由豫”、“优与”、“由与”、“容与”、“犹予”、“夷犹”等等。“狐疑”也可以写作“然疑”、“猜疑”、“怀疑”。显然不能望文生义、穿凿附会。

【首鼠】

也是犹豫不决的意思。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怒曰:“与长孺共一老禿翁,何为首鼠两端?”这本来是个联绵字,可写作“首施”、“首尾”。但有人按字面把它拆开来解释,以为鼠性多疑,出洞时躲躲闪闪的。这显然是不对的。

2、在语音上,多是由双音、叠韵构成。因此,联绵字具有铿锵和谐的音乐美,大大增加了

表达的艺术效果。

首先,双声指的是两个字声母相同;叠韵指的是两个字韵部相同。请注意是“韵部”相同,不一定要韵母完全相同。即使韵头(又叫介音)不同,只要韵腹、韵尾相同,就属于同一韵部,即可算是叠韵了。如韵母是ang、iang、uang的字就是叠韵字。

其次,所谓双声、叠韵是从古音来说的,由于语音的变化,现在念起来就不一定是双声、叠韵了。例如:“匍匐”、“憔悴”、“切磋”,现代汉语普通话不是双声,上古音却是双声。“差池”、“婀娜”、“津基”,现代汉语普通话不是叠韵,上古音却是叠韵。详见下面例子的讲解。

另外,有少数的联绵字既不是双声、也没有叠韵的关系。例如“滂沱”、“妯娌”、“蜈蚣”、“芙蓉”。也不能说凡是双声、叠韵的双音词都是联绵字,先得看它是不是单纯复音词。如“亲戚”是双声,“刚强”是叠韵,但它们是由两个词素构成的,因此,不能看作联绵字。

下面分别举些双声、叠韵和非双声叠韵的单纯词例子:

【参差】

这是双声联绵字。在上古音中,声母同是清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声母也相同。它的含义有:①不齐貌(包括长短、高低等)。如柳宗元《小石潭记》:“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近似,差不多。如白居易《长恨歌》:“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踟蹰】

双声联绵字。上古音声母同是定母,今音也是双声。含义有;①徘徊不进。如《诗经·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②相连貌。如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西厢踟蹰以闲宴,东序重深而奥秘。”

【匍匐】

双声联绵字。上古音声母同是並母,但现代汉语普通话则声母不相同。另外,从现代汉语普通话来说是叠韵,可上古音却不是叠韵,“匍”属鱼部,“匐”属职部。这是因为古今语音起了变化。含义有:①伏地而行。如马中锡《中山狼传》:“先生伏质就地,匍匐以进。”②竭力。如《诗经·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郑玄笺:“匍匐,尽力也。”

【须臾】

叠韵联绵字。上古音韵部同属侯部,今音韵母也相同。含义有:①片刻,一会儿。如《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②迁延。如《史记·淮阴侯列传》:“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

【徘徊】

叠韵联绵字。上古音韵部同属微部,今音的韵腹、韵尾相同,也属叠韵。含义有:①来回地走。如苏轼《前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又如《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②犹豫不定。如向秀《思旧赋》:“心徘徊以踌躇。’【差池】(chāchí)

叠韵联绵字。上古音韵部同属歌部,声母不同(“差”,初母,“池”,定母);而今音却不是叠韵,但属双声。这点值得注意。含义有:①不齐。如《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②差错。如宋慈《宋提刑洗冤集录》:“获正贼,召到尸亲,至日画字,给付,庶不差池。”

【缱绻】(qiǎnquǎn)

双声叠韵联绵字。古今音都是既双声又叠韵。上古音声母属溪母,韵部属元部。含义有:①固结不解。如《诗经·大雅·民劳》:“无纵诡随,以谨缱绻。”②形容情意深厚,即缠绵。如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临当背面时,裁诗示缱绻。”

【辗转】

双声叠韵联绵字。古今音都是既双声又叠韵。上古音声母属端母,韵部属元部。含义有:①形容心有所思,卧不安席。如《诗经·周南·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②反复不定。如《后汉书·来历传》:“大臣乘朝车,处国事,固复辗转若此乎?”③多次转移。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辗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滂沱】

非双声叠韵联绵字,古(滂:滂、阳;沱:定、歌。)今音都既不是双声,也不是叠韵。含义是:①大雨貌。如《诗经·小雅·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俾滂沱矣。”②指流泪或流血过多。如《诗经·陈风·泽惇》;“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又如《三国志·蜀书·蒋琬传》:“琬见推之后,夜梦有一牛头在门前,流血滂沱,意甚恶之。”

【仿佛】

非双声叠韵联绵字。在上古音(仿:滂、阳;佛:並、屋。)中既不是双声,也不是叠韵,而在今音普通话中是双声,这反映了古今读音的变化。含义是指好象、似乎。如司马相如《子虚赋》:“缥乎忽忽,若神仙之仿佛。”

3、在书写上,联绵字可以有多种写法。组成联绵字的字,只用来记音,由于时代、地域或习惯的不同,同一联绵字常写成了不同的形式。少的可以有两三种写法,多的达二三十种写法。不过,这些不同写法,大都具有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但是,也不能因为联绵字有多种写法,就随意乱写,这点道理也是要弄清楚的。

【憔悴(憔瘁,憔歟、滓歟)】

“憔悴”这个联绵字表示瘦弱萎靡貌,如《楚辞·渔父》:“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又可写作“憔瘁”。如《战国策·燕策一》:“民憔瘁;士罢弊。”还可写作“憔歟”。如《三国志·魏书·于禁传》:“须发皓白,形容憔歟。”亦写作“滓歟”。如祢衡《鹦鹉赋》:“容貌惨以滓歟。”

【磅礴(旁礴、旁薄、旁魄)】

表示盛大、充满。如文天祥《正气歌》:“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一本作“旁薄”、“旁礴”。又可写作“旁魄”,如《荀子·性恶》:“齐给便敏而无类,杂能旁魄而无用。”

【徜徉(倘佯、相佯、相羊)】

表示徘徊、徬徨。如张衡《思玄赋》:“会帝轩之未归兮,怅徜徉而延伫。”一本作“倘佯”。《后汉书·张衡传》引作“相佯’。又如宋玉《风赋》:“然后倘佯中庭,北上玉堂。”也写作“相羊”。如《楚辞·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旖旎(猗嫦、猗崙、猗靡)】

表示轻盈柔顺貌。如司马相如《上林赋》:“旖旎从风,浏莅卉吸。”《汉书·司马相如传》引作“猗嫦”,《文选》引作“猗崙”。也写作“猗靡”。如曹植《洛神赋》:“扬轻看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

【仓卒(仓猝,仓斷、苍卒)】

表示匆促。如李陵《答苏武书》:“前书仓卒,未尽所怀。”又可写作“仓猝”,如《论衡·逢遇》:“仓猝之业,须臾之名。”还可以写作“苍卒”,如袁宏《后汉纪·和帝纪上》:“常敕妻子,苍卒遇飞祸,无得殡殓。”

【离骚(骚离、牢愁)】

表示抑郁不平,满腹牢骚。楚辞中屈原的名篇《离骚》,就是指忧郁不平。又可以倒过来写成“骚离”,如《国语·楚语》:“德义不行,则迩者骚离,远者距违。”(注意:并非所有的联绵字都可以倒过来写。)还可以写成“牢愁”,如陆龟蒙《纪事》诗:“感物动牢愁,愤时频肮脏。”

叠字即重叠单纯词,构成词的两个音节只是一个词素,不能分开解释,如“桃之夭夭”中的“夭夭”,跟单音词或词素的“夭”没有关系。(另:重叠合成词,是指由两个相同的词素合成的双音词。其特点是同字叠用后产生的新义,跟单音词的含义有联系。例如《诗·魏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青青。”“青青”,形容颜色很青。意义不同于单音词“青”。)下面兹举两例叠音词:【区区】

这个叠字单纯词含义很多:①小,多。如贾谊《过秦论》:“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②诚恳。如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③愚。如《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④自得之貌。如归有光《项脊轩志》:“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⑤自称的谦词。如朱熹《答曹元可书》:“区区于此,所以望于当世之友朋者,盖已切矣。”上述含义跟单音词“区”的含义都不相同。

【洋洋】

也是叠字单纯词。含义有:①盛大貌。如《诗经·卫风·硕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②美盛貌。如《论语·泰伯》:“洋洋乎,盈耳哉!”③舒缓貌。《孟子·万章上》:“(鱼)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④得意喜乐貌。范仲淹《岳阳楼记》:“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参考书目:

程湘清《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

六古汉语的词义(一)

一、词义的含义及特点

词义是语言中词所表示的意义,它是由词的语音形式所联系着的词的内容(语音是词的形式,意义是词的内容)。词义是社会成员共同限定和共同理解的。如:“木”是用来指树(茎部坚实的植物)的;“河”是用来专指黄河的。

古汉语的词义主要有如下特点:

1、词义的概括性

词义是一定的社会集体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也就是说,词义概括了某类现实现象中共同的东西、共同的特征、共同的内容,而舍弃了个别现实现象中的各种差别。例如:“车”,现实生活中的车是多种多样的:有大车、小车;有牛车、马车、汽车;有加彩饰的或不加彩饰的,有带棚盖的或不带棚盖的车,等等。这种种不同的车的个别特征,在词义形成的过程中都被舍弃了,而“车”义所概括的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即“靠轮子滚动运行的陆路交通工具”。又如“舟”不同于“车”,因为它是“靠划行前进的水上交通工具。”又如“苹果”,是一种落叶乔木所结的圆形、味甜或略酸的果实。这个词义所反映的是苹果的共同具有的一些特征,而不管具体的个别苹果的各种差别,例如品种呀、颜色呀、大小呀等方面的不同。

2、词义的模糊性

词义的概括性应能表明词所指称的对象范围,而事实上有相当多的词语,它们所表明的只是对象的大致范围,不能标出精确的边界。词义的模糊性,是指词所表示的对象范围边界部分模糊不清。如:《吕氏春秋·察传》:“狗似玃,玃似母猴(弥猴),母猴似人,而人之与狗则远矣。”什么叫“似”?“似”就是像。怎样才算像?其间没有精确的界点。

词义的模糊性不是个别现象,其中比较明显、比较突出的有下面几类:

(1)前后相连的时间词、空间词。如:

昼—夜;暮(昏、夕)—夜;昧旦(黎明)—朝;春—夏—秋—冬;邑—郊(邑外)

(2)区分性质的词。如:大—小;长—短;远—近;厚—薄;美—丑

(3)表示程度差异的词。如:

饥(一般的饿)—饿(严重的饥);疾—病;恨(遗憾)—怨(怨恨、仇恨)

3、词义的民族特点

英语:同胞兄弟、姊妹只区别性别,不分长幼,兄弟均称brother;姊妹均称sister。而汉语却要分长幼,因为汉族文化讲究长幼有序、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兄和弟、姐和妹分得很清楚,故分别造词。

二、古汉语词义的构成

1、理性义、语法义、语用义

关于词义的构成,东、西方学者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我们择其于古汉语同义词辨析很有作用的加以介绍:理性义、语法义、语用义。

(1)理性义

词的理性义又叫概念义或指称义。它是词义中的核心部分,是词义的众多成分中最重要的成分,它限定词所指称的对象,反映这种对象的本质特征或主要特征,以便和其他对象区别开来,换言之,是甲词义区别乙词义的关键所在。例如:“口”是说话、饮食器官,“耳”是听觉器官;“买”是拿货币换货物,“卖”是拿货物换货币。词的理性义是熔铸在词里面的人们对现实对象的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字词典中对词的释义,都是对词的理性义的概括说明。词义成分中,可以没有隐含义、色彩义,但不可能没有理性义,它是其它词义成分的基础。

词的理性义可以分为内涵和外延两部分。如作为交通工具的“车”的理性义的内涵是“陆地上有轮子的运输工具”,而其外延则是包括马车、牛车,战车、货车,皮车、木车,大车、小车在内的一切车辆。如果说,理性义的外延部分会随着旧事物的消亡、新事物的出现而处在多变状态的话,那么理性义的内涵部分则相对比较稳定,短时期内不会轻易变化。

(2)语法义

语法义是一种隐性词义,包括功能义、搭配义、活用义等。所谓功能义,是指一个词能单独充当某种句子成分。搭配义是指一个词经常与哪些词(成分)组合。活用义,是指一个词在词性上的临时变换能力。下面我们重点谈谈搭配义:

有些词(主要是一些同义词),尽管有共同的基本意义,但搭配能力不同,因而意义也有所不同。例如:

美人、美玉丽人、丽日

美美称、美德丽丽质

美言、美展

美好、美丽

可见,“美”使用的范围较广,有较多的搭配:事物名词、抽象名词、动词、形容词;而“丽”只有前两者,且常见的也只有这三个。

(3)语用义

语用义是指语词在正式进入话语交际后产生的各种各样的语义特征。它包括色彩义、社会义等。

色彩义,一般只讲感情色彩义,其实还有方言色彩义、语体色彩义和形象色彩义,等。色彩义是词义中不可忽视的一种意义成分,它附丽于理性义之中,表明说话人的态度、词的适用语体或文体以及词引起人们对这种对象的形象感等。

①感情色彩。一般分为褒义和贬义,如“君子”、“小人”;无所谓褒贬的叫中性词,如“言”“语”“行”“走”。其实,词义的感情色彩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简单称之为褒或贬并不确切,例如:“帝”“神”“君”“父”,具有敬畏色彩;“吾子”“卿”具有亲昵色彩;“奇”“壮”“倜傥”具有赞美色彩;“竖子”“鼠辈”“婢子”具有鄙夷色彩;“粪土”“污垢”“污秽”具有憎恶色彩。

②风格色彩。词适用于什么语体或文体而所具有的特点叫词的风格色彩,也有叫语体色彩的。其中,首先是口语色彩和书面语色彩;其次还有不同的文体色彩;再次,有的显得庄重,有的则较为随便;有的文雅,有点粗俗,这些也都是词的风格色彩。下面举一个具有礼貌性风格色彩的词:执事通常用来指称有关部门的办事人员。《国语·吴语》:“王总其百执事,以奉其社稷之祭。”而用于外交场合在同对方国君谈话时,该词的字面义是侍从左右供役使的人,实则指对方国君本人。《国语·越语上》:“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文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这是越国大夫文种尊称吴王夫差。《左传·僖公三十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这是郑国大夫烛之武敬称秦穆公。用“执事”表示对方尊贵,己方卑下,故不敢直呼对方,没资格同对方直接谈话,只配通过侍从左右的办事人员转达。后来常用于书信敬称对方。杨修《答临淄侯笺》:“又尝亲见执事握牍持笔,有所造作。”

这类在外交辞令和书信语言中使用的具有礼貌性风格色彩的词还有:“足下”“左右”““不才”“愚”“仆”“惠”等。

其它类型的如:“泪落”(《焦仲卿妻》:泪落如珠子)、“办饭”(汉乐府《孤儿行》:大兄言办饭)、“平时”(陆游《长歌行》:平时一滴不如口)等词语具有口语色彩。而“涕零”“具食”(备办饭食)“疏食”“素”(平时),则具有书面语色彩。又如:“鼻涕”(王褒《僮约》:鼻涕长一尺)、“溺”、“遗矢(屎)”等具有粗俗色彩;而“泗”(鼻涕)、“更衣”则具有文雅色彩。

③形象色彩。有些词语,除了指称对象、表示概念这种根本的作用,还附带具有引起人们对这种对象的形象感,这叫词的形象色彩。例如:“彗星”使人想到扫帚般的尾巴,“箕踞”使人想到臀部着地、两腿斜向伸出、状如簸箕。

00832英语词汇学1107全国试题

全国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英语词汇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32 I. Each of the statements below is followed by four alternative answers. Choose the one that best completes the statement and put the letter in the bracket. (30 %) 1. Grammarians insist that a word be a __________ form that can function in a sentence. ( ) A. small B. large C. fixed D. free 2. In the earliest stage of English, the written form of a word should ________ that of the oral form. ( ) A. agree with B. disagree with C. be the same as D. be different from 3. ____________consists of technical terms used in particular disciplines and academic areas as in medicine, mathematics, etc. ( ) A. Terminology B. Jargon C. Slang D. Argot 4.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nges bring about such new words as the followings EXCEPT_________. ( ) A. fast food B. TV dinner C. Mao jackets D. Watergate 5. Reviving archaic words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growth of English vocabulary. For instance, “loan”, which was prevalent in the thirteenth century, was replaced by “ __________ ” in American English. ( ) A. own B. let C. rent D. lend 6. If we say that Old English was a language of __________ endings, Middle English was one of leveled endings. ( ) A. full B. short C. long D. paralleled 00832# 英语词汇学试卷第1页共6页

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最强版复习资料chapter

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最强版复习资料c h a p t e r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Chapter 9 Changes in Word Meaning 9.1 Causes of Changes in Word Meaning 9.2 Four Tendencies in Semantic Change 9.3 Semantic Development or Change Resulting from the Figurative Use of Words Definition: Change of meaning refers to the alteration of the meaning of existing words, as well as the addition of new meaning to established words. 9.1 Causes of Changes in Word Meaning A.Historical cause 历史原因 It often happens that though a word retains its original form ,its meaning has changed because the object which it denotes has changed . *Changes of meaning because of increased knowledge of the object described are common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Eg. pencil ==is from a Latin word meaning “a little tail” or “a fine brush”, like our Chinese “pen”毛笔.Later, when it was made of wood and graphite ,it was still called a “pencil”. atom ==It was borrowed though Latin and French from Greek arouos,invisible. Thus atom meant originally “an particle too small to be divided”. This meaning is now out-of-date, because scientist have found out that atom can be split.

英语词汇学考试重点整理

Explain the following terms 一1) free morpheme/ A free morpheme is one that can be uttered发出,表达alone with meaning. It can exist on its own without a bound morpheme.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a free morpheme is a word. 例如hand ,eat, get 2) bound form/never used as sentences. – ess in countess, lioness and duchess –ish in boyish, childish and greenish –s in hats, books and cups 3) function words/ function words are often short words, they do not have much lexical meaning and some of them have no lexical meaning of their own; They are often short words such as determiners限定词, conjunctions连词, prepositions介词, auxiliaries辅助物, and so forth. 如to, the , of , by 4) content words实词/ They are used to name objects, qualities, actions, processes or states, and have independent lexical meaning. They are the nouns, main verbs, adjectives形容词and adverbs副词of a language. 二1) syntheti c综合的language / inflectional grammatical markers, French, German and Russian. 2) analytic language/word order, prepositions or auxiliary verbs , English and Chinese 3) Indo-European family of languages/ Europe and parts of Southern Asia Eight groups 三1) morphemes /The morpheme is the smallest meaningful linguistic unit of language, not divisible可分的or analyzable into smaller forms. 2) allomorphs/variants变体of the same morphem如im-, ir-, il- : allomorphs of the morpheme in- 3) root / is the basic unchangeable part of a word, and it conveys the main lexical meaning of the word. work able, work er, work ed, and work ing 4) stem /A stem is of concern only when dealing with inflectional morphology. Inflectional (but not derivational) affixes are added to it. It is the part of word-form which remains when all inflectional affixes have been removed. 如undesirables, undesirable; desired, desire 5) base / A base is any form to which affixes of any kind can be added. Desirable, desire - base and root, not stem; undesirable, desirable-base, not root and stem 6) inflectional affixes/A inflectional affix serves to express such meanings as plurality复数, tense, and the comparative比较的or superlative 最高的degree. 如-s, -ed, -er, -est 7) derivational affixes / When they are added to another morpheme, they derive a new word. re+write, mini+car, super+market, modern+ize, work+er 8) compounding 复合法/Compounding is a word-formation process consisting of combining two or more bases to form a compound word 9) derivation 派生法/Derivation or affixation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a word-formation process by which new words are created by adding a prefix or a suffix or both to the base 10) conversion 转化法/Conversion is a word-formation process in which a word of a certain word-class is shifted into a word of another word-class without the addition of an affix. 11) initialism/It is a type of shortening, using the first letters of words to form a proper name, a technical term, or a phrase. 12) acronym首字母缩略词/Acronyms are words formed from the initial letters of the name of an organization or a scientific term, etc. Acronyms differ from initialisms in that they are pronounced as words rather than as sequences of letters. 13) blending拼缀/Blending is a process of word-formation in which a new word is formed by

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

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 (2011年12月修订) 一、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 1.培养目标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需要,具有创意写作能力的多元化应用性人才。具体包括机关高级文秘,语文和对外汉语教师,报刊、出版社和网站编辑,广告文案策划师,以及报考研究生深造者和作家。 2.培养规格 本专业人才应具有科学世界观、思想方法和开拓精神,掌握现代化办公自动化技能,善于协调人际关系,有较强创意写作能力。 ①热爱生命、追求真理、执著本职、报效祖国。具有高尚的理想、道德、情操,有实事求是、勤奋创新的科学精神,有较强的竞争意识,自觉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②具有扎实的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本学科前沿信息和发展动态.有宽广文化视野、科学思维方式和独立创新精神。有较强的创意写作、阅读和表达能力,以及办公自动化基本技能. ③具有组织协调、独立获取信息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 ④掌握一种外国语,能较好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一般的听说能力。 ⑤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健全心灵人格、高雅审美情趣和健康体能体魄。 二、学制 本科标准学制为4年。 三、最低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 本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修完有关课程,获得156学分以上,其中普通教育课程48学分,专业基础课40学分,专业选修课56学分,专业实习6学分,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6学分,符合毕业条件者,准予毕业,并颁发毕业证书。 根据国家有关学位授予的规定,符合学校本科学生学士学位授予规定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四、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进程 1。普通教育课程

《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

张韵斐著《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解析 第一部分Chapter Ⅰ 英语词汇的概论(A general survey of English vocabulary) Bloomfield 1933 中对词的定义是,每个单词都是最小的自由词。然而这个定义不够全面,存在着缺陷。首先,不是所有的单词都可以独立出现,如the ,a ,my 这些单词单独出现则没有具体意义。另外,Bloomfield的定义侧重在于语法(syntax)却没有涉及到词的意义。随着词汇学的发展跟完善。人们给词下了较为完整的定义。“词,今指语言组织中的基础单位,能独立运用,具有声音、意义和语法功能。”(《辞海》1984(上)375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一种语言中所有的单词汇集起来便构成了该语言的词库。纵观英语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大多数的英语词汇都是外来词,它从拉丁语,法语和希腊语等语言中汲取词汇,不断的扩充自己,为己所用。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语词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现代英语词汇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二是社会经济的全球化,三是英语国家的政治和文化变化,最后是其他文化和语言对英语的强烈影响。 英语词汇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单词组成,而这些单词有着不同的分类标准。根据词的起源可以分为本族语和外来语;根据使用水平可以分为普通词汇,文学词汇。口头词汇,俚语以及科学术语。基础语库的基本特征是具有民族特征,稳定性,构词的能力和搭配能力。 第二部分Chapter Ⅱ到Chapter Ⅳ 英语词汇的形态结构和词的构词(Morphological structure of English words and word-formation ) (一) 词素(Morphemes) 单词是有词素(morphemes)构成的。词素即英语语言中有意义的最小单位,同时具有声音和意义。单词可以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词素组成。如:nation 是一个词素,national有nation+al 两个词素。词素跟音素(phoneme)不同,词素必须同时具备声音和意义两方面,而音素只需要发出声音即可。如k 和u 只是音素,因为它们没有什么具体含义。而a 和i 分别存在于单词tame 和time 中是音素,但当a是定冠词和i表示第一人称时它们则是词素。词素并不等同于音节(syllable ),因为音节并没有什么具体含义。如单词dis·a·gree·a·ble有五个音节却只有三个语素(dis + agree + able )。词素有不同的形式,同一语素的不同形式即语素变体。 词素可以分为自由词素(free morphemes)和黏着词素(bound morphemes)。自由词素可以单独成为单词,而黏着词素则必须要依附于其他的词素,如-ly , -ness。 词素又可以分为词根和词缀。词根是单词中表示含义的成分,可以是自由或者黏着词素。词缀只能是黏着词素,它又可以分为屈折词缀(inflectional affixes)和派生词缀(derivational affixes )。屈折词缀跟语法有关,派生词缀又可以分为前缀跟后缀,这都是构成新单词的重要元素。从词素的层面来说,词可以分类为简单词,复杂词以及合成词。词素在词的构成中取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构词的二大过程----合成和附加都涉及到了词素,前者是词素的联合,后者是黏着词素附加到自由词素上。 (二) 词的构成(word-formation) 1/5页 有很多种途径可以构成词汇,大的方面主要有合成法(compounding),派生法(derivation)和转换法(conversion)三种,小的方面主要有八个过程,分别是首字母法(acronym),混合法(blending),截短法(clipping),专有名词(word from proper names),逆构法(back-formation),复制法(reduplication),新古典法(neo-classical famation)以及混杂法(miscellaneous)。

最新英语词汇学期末复习资料资料

1、选择题(2 ×15=30) 2、填空题(2×5=10 ) 3、搭配题(1×10=10) 4、名词解释题(4×5=20) 5、问题回答(5×3=15) 6、论述题(第39题7分,第40题8分) 选择题: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an initialism ? D. UN 2. The following are all nominal suffixes EXCEPT A. –ful . 3.Both English and B. Danish belong to the Germantic branch of the 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 4.Affixes added to the end of words to indicate grammatik relationships are known as C. inflectional morphemes. 5.Motiation accounts for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rd-form and C.its meaning. 6.Ambiguity often arises due to polysemy and C.homonymy. 7.Affixes attached to other morphemes to create new words are known as B .derivational affixes. 8.The semantic unity of idioms is reflected in the A.il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teral meaning of each word and the meaning of the idiom as in rain cats and dogs. https://www.sodocs.net/doc/484966428.html,ually a small number of languages have been designated official languages for an organization’s activities ,for example, the UN was established with five official languages English, French, A.Spanish Russian, and Chinese.中英俄法西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绪论 一、古代汉语及其性质和内容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就是古代汉民族的共同语) ?1、时限(文字产生——关于古代汉语下限涉及汉语史的分期)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综合考察,并以“语法作为主要的根据”,分汉语史为四个阶段:①上古期(公元三世纪)②中古期(公元四世纪至十二世纪)③近代(公元十三世纪至十九世纪鸦片战争)④现代(二十世纪五四以后) ?吕叔湘先生认为,汉语史分期在第一层面上应该是二分的,以晚唐五代为界分古代和近代两个阶段,现代汉语只是近代汉语的一个分期,不能与古代、近代鼎足。 ?蒋绍愚主张三分:古代汉语(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后世作家仿古作品的语言);近代汉语(唐初—清初);现代汉语。 ?一般教材多以五四为界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两部分,即古代汉语的下限是五四,但不要绝对化。 ?2、古代汉语的形式 ?任何一种有文字的语言都有两种形式:口语和书面语。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共同语和方言的差异。 古代汉语也有共同语和方言的区别 ?古代称共同语为“通语”或“雅言”。《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说明古代方言很复杂,分歧也很大,西汉扬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著作。 ?吴语与中原雅言有很大差异。 ?北宋释文莹《湘山野录》:“开平元年,梁太祖即位,封钱武镠为吴越王……是年省茔垄,延故老……镠起执爵为席,自唱还乡歌以娱宾……时父老虽闻歌进酒,都不为之晓。武肃觉其欢意不甚浃洽,再酌酒高揭吴喉唱《山歌》以见意……歌阙,合声赓赞,叫笑振席,欢感闾里。” ?齐语和楚语也是两种不同的方言。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古代汉语的定义 ?古代汉语就是古代汉民族共同语,它指的是有文字以后到五四以前我国汉民族所使用的书面形式的语言。 (二)古代汉语的研究对象 ?1、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作家仿古作品的语言——文言文。 ?先秦时期的书面语是记录口语的,言与文基本上是一致的。 ?秦汉时期,口语发展得快一些,方言也更加复杂,而汉字记录的书面语言发展得很缓慢,其结果是书面语言与口语的距离越来越大。《后汉书·班昭传》:“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隋唐以后,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文言文(官方文体、科举考试),另一方面如唐宋八大家等文人也大力提倡并亲身实践(古文运动),使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成了正统的文学语言,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这种书面语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古文”,或称“文言文”。 ?2、六朝以后以北方话为基础形成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古白话。 (三)古代汉语的研究内容 ?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传统小学的三个分支:文字、音韵、训诂。 ?语音(音韵学):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北音学等。 ?文字:古代汉字的产生、构造方式、字体的演变以及古代汉语用字的几种情况。 ?词汇(训诂学):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训诂学的有关理论及内容。 ?语法: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如词类活用、特殊语序、特殊句式以及虚词的用法等。

文学院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分流培养的实施意见

文学院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分流培养的实施意见 2009年12月11日 根据穆树源董事长关于人才分流培养的意见,为了使中文系学生就业时能够在一个专业领域有较深造诣和多元技能,并贴近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学生打好中文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学生大约在2年级下学期开始,将实施按专业方向进行分流培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潜在能力特长,选择一个主攻专业方向进行深入的学习,同时还可以兼学其他专业方向自己感兴趣的选修课程,从而达到专业素养及技能的全面发展。 所有进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管他个人的潜在特长是什么,准备将来从事哪种工作,他们都必须打好专业基础。我们将为学生开设相对稳定的10门基础课程:阅读与写作、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语文学科教学论、语言学概论和办公自动化。这是学生今后向特定专业方向发展的立足点和基础。这个基础不打好,任何专业方向的发展都将是一句空话。 这些基础课程也有着相关联的选修课程,不同的专业方向可以共享和选修。它主要包括语

言和文学两大块选修课程。 语言系列选修课,每个学生必须选修6学分。

文学系列选修课,每个学生必须选修6学分。 目前,中文系有着3个主要的专业方向,它们有着自己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群。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主要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中文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相关的合格教师。其中包括通过教师资格证书考试而获得准入许可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对外汉语教学教师,以及报考研究生进一步深造者。 二、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 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中文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与文秘策划和办公自动化相关的应用性高级文秘。其中包括机关管理人员、国家公务员,以及报考研究生进一步深造者。

张韵斐著《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一书的读后感

张韵斐著《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一书的读后感 摘要语言学 关键词词汇词义语义词的构成 正文 《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一书共有12章,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即ChapterⅠ是英语词汇的概论(A general survey of English vocabulary),第二部分即Chapter Ⅱ到Chapter Ⅳ的英语词汇的形态结构和构词法(Morphological structure of English words and word-formation ),第三部分即ChapterⅤ到ChapterⅨ的词义及其语义关系(Word meaning and sense relations),第四部分是Chapter Ⅹ到Chapter ⅩⅡ的英语习语,美国英语,英语词典的使用和选择(English idioms,American English , choice and use of English dictionaries ). 第一部分Chapter Ⅰ 英语词汇的概论(A general survey of English vocabulary) Bloomfield 1933 中对词的定义是,每个单词都是最小的自由词。然而这个定义不够全面,存在着缺陷。首先,不是所有的单词都可以独立出现,如the ,a ,my 这些单词单独出现则没有具体意义。另外,Bloomfield的定义侧重在于语法(syntax)却没有涉及到词的意义。随着词汇学的发展跟完善。人们给词下了较为完整的定义。“词,今指语言组织中的基础单位,能独立运用,具有声音、意义和语法功能。”(《辞海》1984(上)375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一种语言中所有的单词汇集起来便构成了该语言的词库。纵观英语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大多数的英语词汇都是外来词,它从拉丁语,法语和希腊语等语言中汲取词汇,不断的扩充自己,为己所用。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语词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现代英语词汇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二是社会经济的全球化,三是英语国家的政治和文化变化,最后是其他文化和语言对英语的强烈影响。 英语词汇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单词组成,而这些单词有着不同的分类标准。根据词的起源可以分为本族语和外来语;根据使用水平可以分为普通词汇,文学词汇。口头词汇,俚语以及科学术语。基础语库的基本特征是具有民族特征,稳定性,构词的能力和搭配能力。 第二部分Chapter Ⅱ到Chapter Ⅳ 英语词汇的形态结构和词的构词(Morphological structure of English words and word-formation ) (一)词素(Morphemes) 单词是有词素(morphemes)构成的。词素即英语语言中有意义的最小单位,同时具有声音和意义。单词可以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词素组成。如:nation 是一个词素,national有nation+al 两个词素。词素跟音素(phoneme)不同,词素必须同时具备声音和意义两方面,而音素只需要发出声音即可。如k 和u 只是音素,因为它们没有什么具体含义。而a 和i 分别存在于单词tame 和time 中是音素,但当a是定冠词和i表示第一人称时它们则是词素。词素并不等同于音节(syllable ),因为音节并没有什么具体含义。如单词dis·a·gree·a·ble有五个音节却只有三个语素(dis + agree + able )。词素有不同的形式,同一语素的不同形式即语素变体。 词素可以分为自由词素(free morphemes)和黏着词素(bound morphemes)。自由词素可以单独成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931019(秘书学、新闻学、汉语国际教育)/ 0933060(小学教育)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总学时数:48学时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如秘书学、新闻学等)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授课对象为本科生。 2.教学目标及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以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言现象及其理论知识,以便为阅读古代汉语作品、为理解古今汉语的语言现象提 供必要的理论知识。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的概括论述。 教学要求: (1)掌握古代汉语常见的语言现象,并了解其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力求贯通古今,注重沿流讨源,通过古今汉语比较来把握古今代汉语的异同。 (3)课堂讲授与课后辅导、课外练习相结合。 4.教学重点、难点 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现象与规律的认知与把握,是古代汉语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学难点之所在。 5.教学方法与手段 概述通论,指导阅读,加强练习。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主要参考书目: 1.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5月第3版 2.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6月版 3.许嘉璐主编《古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4.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3版 5.许威汉《训诂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5月版 6.裘锡圭《汉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9月版 7.蒋绍愚《古汉语词汇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8.李佐丰《古代汉语语法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9月版 9.杨伯峻《古汉语虚词》,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5月版

英语词汇学怎么考 英语词汇学必背知识点

英语词汇学怎么考英语词汇学必背知识 点 英语词汇学考试难吗?那么该课程怎么考?要知道英语考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考前应该日记月累的学习,在最后考试的时候才能更好的通过考试,我们来看看英语词汇学必背知识点吧。 英语词汇学怎么考 英语词汇学是一门理论知识课,每个知识点应该说都重要,所以重点和一般本来就难以界定。从掌握知识来说,不要去分重点和一般,对每章每节都要以搞懂弄通为原则。 1、考前重点词汇复习方法 要知道语法填空重点考查的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和派生词。其中重点是动词,要把考点的设置与拼写的可能形式结合起来(如从谓语动词的角度来看,就要 考虑动词的时态、语态和主谓一致所带来的动词变化。其中过去式是考查重点,所以对动词的过去式,尤其是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的拼写,自然就成为后期复习的重点。至于另外三大词类也完全可以如此类推。
2、词汇积累学习

加强短文背诵,增强“词不离句”意识。背诵是非常原始的英语学习方法,但也是非常积极、有效的学习方法。优选一些名家名篇,做为背诵的素材;或从课文中精选一些精悍之作,作为研习的精典,不但能够迅速提高语感,而且容易激发兴趣,形成活生生的词库,为单词的准确使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3、英语主观题拿分技巧 首先是单词拼写,这是所有题目中考生得分最低的一个部分,通常平均分不超过3分,所以大家不要太在意,20个单词,对4个,能有2分就很不错了,如果想要提高这部分,大家还要有准备的背单词,因为这里面的单词,并不全是课本课后单词表的单词,其中很多都是以前在中学学过的,所以要准备这一部分,需要的是买一本自考英语的词汇大纲,按里面的词汇背记才有意义。 如果大家对英语词汇学课程学习有难度,那么可以通过在线视频学习的,以上三点就是学赛小编对英语词汇学必背知识点学习方法,希望大家能更好的学习。 点击进入>>>

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最强版复习资料chapter9

Chapter 9 Changes in Word Meaning ?9.1 Causes of Changes in Word Meaning ?9.2 Four Tendencies in Semantic Change ?9.3 Semantic Development or Change Resulting from the Figurative Use of Words Definition: Change of meaning refers to the alteration of the meaning of existing words, as well as the addition of new meaning to established words. 9.1 Causes of Changes in Word Meaning A.Historical cause 历史原因 It often happens that though a word retains its original form ,its meaning has changed because the object which it denotes has changed . *Changes of meaning because of increased knowledge of the object described are common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Eg. pencil ==is from a Latin word meaning ―a little tail‖ or ―a fine brush‖, like our Chinese ―pen‖毛笔.Later, when it was made of wood and graphite ,it was still called a ―pencil‖. atom==It was borrowed though Latin and French from Greek arouos ,invisible. Thus atom meant originally ―an particle too small to be divided‖. This meaning is now out-of-date, because scientist have found out that atom can be split. B.Social cause 社会原因 Change in word meaning resulting from a constant verbal traffic between common words and various technical words is referred to as social cause of semantic change. Some technical words have lost their specialized meaning and have come to be used in more general senses. Eg. feedback (Electr.) =means ―response‖ in common use ,as in ―The teacher likes to have feedback from his students‖; allergic(Med.)=means ―being unusually sensitive to the action of particular foods, pollens, insect-bites ,etc.‖ *A specific environment may add a fresh and highly technical sense to a word of general use . Eg. energy=(Phys.) ability of matter or radiation to do work decline=(Gram.) inflect, state the case-forms of C.Foreign influences 外来文化影响 A particularly important cause . eg. -pig ,sheep ,ox(cow)denote the names of both the animals and their meat in the Old English period ,but since the meat was called pork ,mutton and beef respectively among the Norman conquerors, the original terms are now used only as the names of the animals. -dream meant ―joy‖ in OE, it gets its modern sense from the related Scandinavian word draumr.

古汉语词汇学

小议“古汉语的词类活用” ——读《古汉语词义论》有感 文学院对外汉语系10级八班赵锦颖1100100268 学过古代汉语的人都对词类活用这一现象有所接触和了解,这是古代汉语中很普遍的一种现象。但是,到底什么是词类活用?大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十分了解。作为一名对外汉语的学生,古代汉语是专业必修课程,又因为自己对于古典文学始终偏爱有加,所以在这门功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虽然没能学精,但还是收获了很多。而古汉语词汇学这门课更使我对其有了更深入的学习和了解。 汉语历经了千年的岁月,虽始终没有出现断代,但时光还是给了它很多改变。这些变化涵盖了方方面面,如字形、语法、词汇系统、语音等等。那些古代典籍,如今我们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才能有所理解,同时不能确定自己的理解是否没有偏差。而正确理解古代典籍,对词义的正确把握是必要的功底。 《古汉语词义论》这本书共分为八个章节,对古汉语词汇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论述。其中,我最感兴趣和印象最深的便是古代汉语词汇的活用。下面我就自己的收获谈谈对词类活用的认识。 词类活用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古代汉语中十分常见。要掌握词类活用,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词类活用。同词类活用常会一同出现的词有“转化”、“兼类”、“引申”等。很多人都混淆了这几个概念,下面我就自己所学到的东西谈谈这几者的区别和关系。 其中“转化”和“引申”的关系较为亲近,它们同是字或词从旧义产生新义的途径,但不尽相同。它们的不同在于:引申是通过语义变化的手段产生新义,即通过义素的增减变化而产生新义。如果是直接引申,那么旧义与新义之间总有共同的义素,但一般说来不会是旧义的全部义素整个的进入新义;如果是间接引申,那么旧义与新义之间可能没有共同的义素。由引申产生的新义,可以与旧义属于不同的词类,也可以和旧义属于同一词类。“转化”则是通过语法变化的手段产生新义,即:是一个词具有某种新的语法功能,使它改属另一个此类,从而也就使它的词义发生改变。有转化所产生的新义,其词性一定是与旧义不同的。例如: 《史记·陈涉世家》:“皆指目陈胜。”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 《左传·成公十七年》:“我师师于刍扬。”

大学英语词汇学期末考试 重点复习资料整理 权威版 后附试题

2012词汇学复习资料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glish Vocabulary 1.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 The 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anguage families. It includes most languages of Europe, the Near East, and India. Those languages, which are believed to have originated from this language family and developed alone different lines, show various degrees of similarity to one another. They fall into eight principal groups, which can be grouped into an Eastern Set东部诸语族: Balto-Slavic波罗的-斯拉夫语, Indo-Iranian印度伊朗语族, Armenian 亚美尼亚语族and Albanian阿尔巴尼亚语族; a Western Set: 西部诸语族Celtic凯尔特语族, Italic 意大利语族, Hellenic希腊语族, Germanic日尔曼语族. All the languages in both sets shed some influence on English to a greater or lesser extent because each has lent words into the English vocabulary. Prussian普鲁士语 Lithuanian立陶宛语 Polish波兰语 Balto-Slavic波罗的-斯拉夫语Czech捷克斯洛伐克语 Bulgarian保加利亚语 Slovenian斯洛文尼亚语 Russian Albanian阿尔巴尼亚 Persian波斯语 Hindi北印度语 Indo-Iranian印度伊朗语系Bengali孟加拉语 Romany,吉卜赛语 Armenian亚美尼亚语 Portuguese Spanish Italic意大利语族Italian Roumanian罗马尼亚语 French 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 Irish Celtic凯尔特语Breton Scottish Norwegian挪威语 Icelandic,冰岛语 Danish丹麦语 Germanic Swedish瑞典语 日尔曼语言English Dutch Flemish German Hellenic,古希腊语- Greek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