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一般人们自卑感的表现形式和行为模式

一般人们自卑感的表现形式和行为模式

一般人们自卑感的表现形式和行为模式
一般人们自卑感的表现形式和行为模式

人人都会有自卑感

著名的心理分析学家安东尼罗宾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提出了富有创见性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出自于“自卑感”以及对于“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其实在困难面前,人人都能感到自己所处的劣势,但是每个人都会依照自己的生活样式,用自己的方法表现出他们各自的感觉。自卑感表现在哪一方面,表现为何种程度,是因人而异的,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实际上都存在自卑,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人类欲求的这种改进是无止境的,因为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所以人类不可能超越宇宙的博大与永恒,也无法挣脱自然法则的制约,也许这就是人类自卑的最终根源。当然,从哲学角度对人类整体状况分析,人类产生自卑是无条件的,不过,对于具体的个人,自卑的形成则是有条件的。

从环境角度看,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往往与外部环境对他的态度和评价紧密相关。这点早已为心理学理论所证实。例如某人的书法很不错,但如果所有他能接触到的书法家和书法鉴赏家都一致对他的作品给予否定性评价,那就极有可能导致他对自己书法能力的怀疑,从而产生自卑。

安东尼·罗宾自己就有过这样的体会:他念书时有好几年数学成绩不好。在教师和同学的消极反馈下,强化他数学低能的印象。直到有一天,他出乎意料地发现,自己会做一道难倒的题目,才成功地改变了对自己数学低能的认识。可见,环境对人的自卑产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某些低能甚至有生理、心理缺陷的人,在积极鼓励、扶持宽容的气氛中,也能建立起自信,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从主体角度来看,自卑的形成虽与环境因素有关,但其最终形成还受到个体的生理状况、能力、性格、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生活经历等个介人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其童年经历的影响。他认为,人的童年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流逝而逐渐淡忘,甚至在意识层中消失,但仍将顽固地保存于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持久的影响力。所以,童年经历不幸的人更易产生自卑。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孩提时,总觉得父母都比我们大,而自己是最小的,要依靠父母,仰赖父母;另一方面,父母也会强化这种感觉,令我们不知不觉地产生了“我们是弱小的”这种感觉,从而产生了自卑。

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自卑感的表现形式和行为模式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孤僻怯懦型

由于深感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谨小慎微”成了这类人的座右铭。他们就像蜗牛一样潜藏在“贝壳”里,不参与任何竞争,不肯冒半点风险。即便是遇到侵犯也听之任之,逆来顺受、随遇,或在绝望中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

二、咄咄逼人型

当一个人的自卑感在最强烈的时候,采用屈从怯儒的方式不减轻其自卑之苦,则转为好争好斗方式:脾气暴躁,动辄发怒,即使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寻求各种借口挑衅闹事。三、滑稽幽默型

扮演滑稽幽默的角色,用笑声来掩饰自这也是常见的一;一种自卑的表现形式。美国著名的喜剧演员费丽丝,蒂勒相貌丑陋,她为此而羞怯、孤独自卑。于是,她运用笑声,尤其是开怀大笑,来掩饰内心的自卑。

四、否认现实型

这种行为模式是自己不想看到,也不愿意思考自卑情绪产生的根源,而采取否认现实的行为来摆脱自卑。如借酒消愁,以求得精神上暂时的解脱等方法。

五、随波逐流型

由于自卑而丧失信心,因此竭尽全力使自己和他人保持—致,惟恐有与众不同之处。害怕表明自己的观点,放弃自己的见解和信念,努力寻求他人的认可,始终表现出一种随大流的状态。

述各种自卑心理的表现形式,都是对自卑的消极适应方法,也称消梢极的“自我防卫”。通过实验证实,消极的自我防卫,会使精力大量地消耗在逃避困难和挫折的威胁上,因往难以用于“创造性的适应”,使自己有所作为。

文章来源:https://www.sodocs.net/doc/4416563727.html,

5-2 课程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课程的表现形式 课程的表现形式通常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教科书)等。 一、课程计划(课程方案、教学计划) 课程计划是国家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文件。它从整体上规定着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指导思想、教学内容的范围和学科设置、各阶段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教学效果的评价及课程管理办法。体现国家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基本依据,是学校办学的基本纲领。 它一般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组成:1、培养目标。2、指导思想。3、课程设置。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三、教材(教科书) 1、教材指的是教科书,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2、教材的作用: (1)、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2)、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课程的理论流派: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其作者泰勒被认为是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主张学校的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结构化思想是当代学科中心课程论的发展。 二、学生中心课程论,主张以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等为基础编制课程的理论,杜威、罗杰斯为代表。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认为课程不应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应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文化。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布拉梅尔德和巴西的费莱雷。 泰勒原理:泰勒提出的四大课程基本问题,即:①、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②、提供哪些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③、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可以讲泰勒的课程编制过程简化为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结果;对教育目标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学科的逻辑、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三方面。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并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顺序把每个目标领域再细分为多个层次和水平,①、认知领域(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②、情感领域(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

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

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 一、作为 行为人用积极的行为所实施的为我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作为违反的是禁止性规范,即刑法禁止做而去做,是不当为而为。 (一)特征: 1、有形性——表现为人的一系列积极的身体举动 作为犯罪,在客观上必然通过一定的身体外部动作表现出来,因而具有有形性。 问题:思想、言论能否治罪 中国古代有腹诽罪,即对法令有不同看法而心怀不满。《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杰壮士与论议,腹诽而习谤。《汉书食货志》:御史大夫张汤与大农令颜异郁崇,张汤奏称颜异“见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诽,论死。自是之后,有腹诽之法(比)。”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载:马尔西亚斯做梦他割断了狄欧尼西乌斯的咽喉,狄欧尼西乌斯因此把他处死,说他如果白天不这样想夜里就不会做这样的梦。 思想不能构成行为犯罪,主要是因为思想属于人的主观认识的范畴,一定的思想只有行诸于外才能对社会产生影响,从而使一定的社会关系受到危害。如果一个人的思想,无论多么邪恶或反动,只保留在自己的头脑之中,思想就不会成为现实,因而不能作为犯罪来追究。更何况,由于思想本身是无形的,如果允许追究人的思想倾向,必然失去确定的法律标准,从而导致专政。因此,刑法只调整人的外部行为,而不追究人的内在思想,已成为现代刑法的一条原则。 言论(包括言语与文字)与思想已经有所区别,言论当然包含一定思想,但言论本身已经不仅仅是思想,它是思想的载体,已经有了一定的客观存在形式。因此,言论作为表达思想、表明主观意图的外在活动之一,可以说是一种行为。言论作为一种行为,也会产生某种危害结果。但在民主国家,言论自由是基本的公民权利,因此,言论构成犯罪应该是严格限制的。我国刑法中,只是把那些具有相当程文艺报社会危害的言论规定为某些犯罪的实行行为或实行行为中的一部分。 2、违法性——行为人实施的积极的身体举动是刑法所禁止的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教案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教案 一、教材分析: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作为“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一章第一节,具有着开启整章乃至个必修课程的意义。该节基本上是知识与概念的介绍,没有技能方面的可操作内容,而纯粹靠讲授进行教学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容易让学生在第一节课就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兴趣打折扣;另外,初看教学内容,也很难渗透过程、方法、情感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如何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即充分理解“信息”这一抽象的概念,又能感受到信息技术课的趣味性,并初步形成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相适应的信息技术学习方法和态度,是打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关键的第一炮。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结合生活当中的信息实例,从信息的表现形式、传播过程 等方面去理解信息的含义。能举例说明信息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能从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发现并准确把握有价值的信息。在信 息活动中形成与他人协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生活学习当中体验信息存在的普遍性,感受信息的 各种基本特征,意识到信息在生活学习当中的作用,激发利用信息和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愿望。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信息的五个特征以及之间的联系。因为信息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 的东西,对其特征没有感官上的认识,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2.教学难点:信息一词的定义带有不确定性和不统一性,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 去看待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一个词没有确切的定义是比较难以理解和接受的。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等。 五、教学过程: 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PPT上展示几张图片,并提问)同学们, 从这些图中你们看出了什么?又表达了 什么意思呢? 观看图片并回答 问题 从简单易懂的几张图片 引入“信息”,为了说出 图中的含义,学生从各 种表现形式中去挖掘有 意义的信息,让学生得 出一个印象:图像、符 号、数字、文字中传播 的信号、消息、情报、 报道等都是信息。 为什么同学们能从这几张图中说出那么 多的内容呢?因为我们看到的图像、符号、 数字、文字向我们传递了信息,而且信息 越多,我们能获知并说出来的内容也就更 多,或者更准确。 聆听讲解 感受生活中的信息从以上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中处处 都是信息,信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校 园铃声提醒我们上课和下课的时间;新闻 联播上可以看到最新的国内外形式;化学 器皿上的化学符号让我们知道里面装的 是什么化学药品。同学们还能列举出哪些 生活中的信息呢? 聆听并回答 通过老师的举例,让同 学们结合实际生活说说 身边有关于信息的例 子。 引入信息的 概念既然信息像空气一样无时无刻都在我们 身边,那么信息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 认真阅读教材,初步理解信息的概念。说 出信息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阅读课本并回答 通过课本对于信息的概 念有初步认识 进一步讲解信息的三种代表性定义我们可以看到,书上列举了三种对于信息的不同定义:第一种是信息学奠基人香农的定义,他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第二种是控制论奠基人维纳的定

健康教育单选题

1.健康教育学是一门以()为对象的科学和艺术。 A.健康相关行为 B.健康 C.疾病 D.环境 E.教育 2.健康教育学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A.健康教育 B.健康促进 C.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D.健康与教育 E.健康传播 3.根据我国疾病负担归因危险度分析,不良生活方式因素占()。 A.68% B.58% C.48% D.38% E.28% 4.健康教育的核心是() A.提供健康的信息 B.获取健康的知识 C.营造健康的氛围 D.树立健康的态度 E.养成健康的行为 5.健康促进的3项基本策略包括() A.倡导、増权、教育 D.教育、増权、协调 C.倡导、増权、协调 D.参与、増权、协调 E.参与、倡导、协调 6.人类的最基本的生物性行为主要表现为() A.人的摄食行为 B.人的适应行为 C.人的目的行为 D.人的求知行为 E.人的本能行为 7.人类行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 A.行为的获得性和可塑性 B.行为的好奇性 C.追求刺激行为 D.求知行为 E.本能行为 8.当被告知有病时,为尽快恢复健康而主动获得治疗的行为,属于健康行为中的() A.预防行为 B.疾病行为 C.保健行为 D.病人行为 E.预警行为 9.下列哪项不是危害健康的行为() A.致病性行为 B.不良生活习惯 C.高危险行为 D.不良疾病行为 E.预警行为 10.A型行为模式与下列哪项疾病关系最密切() A.冠心病 B.恶性肿瘤 C.糖尿病 D.高血压 E.心理障碍 11.危害健康行为中,影响范围最广、危害最大的行为是() A.致病性行为模式 B.不良生活方式 C.违规行为 D.不良疾病行为 E.预警行为 12.医务人员都明白吸烟是有害健康的,而他们中的部分成员仍然存在吸烟行为的情况被称为() A.认知不协调现象 B.不良生活方式 C.以认知为基础的行为模式 D.社会性行为表现 E.需求和需要动因现象 13.刘先生,某公司职员,每次驾车时都注意使用安全带,该行为属于促进健康行为中的() A.基本健康行为 B.预警行为 C.保健行为 D.避开环境危害行为 E.戒除不良嗜好行为 14.在一项控烟健康教育项目中,研究人员运用生态学理论模式设计戒烟干预策略时,除了关注个体健康观念和知识、戒烟行为,还应关注对象的() A.基本健康行为和戒除不良嗜好行为 B.家庭成员、单位同事、领导的避害行为和保健行为 C.单位关于控烟的规章制度和同事、领导的吸烟行为 D.吸烟的形成过程和对控烟的态度 D.家庭成员、朋友、同学、同事、领导,以及家庭环境、社区环境等 15.整合行为模式的构建要素除了计划行为理论的要素外,其他要素有() A.信息、动机和行为技能 B.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C.个人性格和行为特征 D.性别和年龄 E.执行行为的知识和技能、行为特点、环境因素和习惯 16.下列计划行为理论的要素中,不属于其构建要素的是() A.行为态度 B.主观规范 C.感知行为控制 D.行为的知识和技能 E.行为意向 17.理性行动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均认为下列哪一个构建要素是影响行为最直接的因素和行

危害行为及其表现形式

危害行为及其表现形式 ——以“麦道夫诈骗案”为例一、事件简述 伯纳德·麦道夫是美国华尔街的传奇人物,曾任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董事会主席。多年来,他一直是华尔街最炙手可热的“投资专家”之一。他以高额资金回报为诱饵,吸引大量投资者不断注资,以新获得的收入偿付之前的投资利息,形成资金流。这个骗局维持多年,直到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他面临高达70亿美元资金赎回压力,无法再撑下去,才向两个儿子,也是其公司高管坦白其实自己“一无所有”,一切“只是一个巨大的谎言”。麦道夫的儿子们当晚便告发了老爸,一场可能是美国历史上金额最大的欺诈案这才暴露在世人眼前。二、事件本质 “麦道夫诈骗案”所采取的诈骗手段其实并不高明,仅仅就是“庞氏骗局”的另一种应用。庞氏骗局(Ponzi scheme),在中国又称为“非法集资”,是层压式推销方式的一种,参与者要先付一笔钱作为入会代价,而所赚的钱是来自其他新加入的参加者,而非公司本身透过业务所赚的钱。投资者通过吸引新的投资者加入付钱,以支付上线投资者,通常在短时间内获得回报。但随着更多人加入,资金流入不足,骗局泡沫爆破时,最下线的投资者便会蒙受金钱损失。 庞氏骗局虽然应用手段多样,但本质上还是有不少的共性特征: (1)低风险、高回报的反投资规律 众所周知,风险与回报成正比乃投资铁律,“庞氏骗局”往往反其道而行之。骗子们往往以较高的回报率吸引不明真相的投资者,而从不强调投资的风险因素。如麦道夫每年向客户保证回报只有约10%,但他非常强调“投资必赚,绝无亏损”。但无论如何,骗子们总是力图设计出远高于市场平均回报的投资路径,而绝不揭示或强调投资的风险因素。 (2)拆东墙、补西墙的资金腾挪回补特征 由于根本无法实现承诺的投资回报,因此对于老客户的投资回报,只能依靠新客户的加入或其他融资安排来实现。这对“庞氏骗局”的资金流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因此,骗子们总是力图扩大客户的范围,拓宽吸收资金的规模,以获

信息及信息的特征

信息及信息的特征 一、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理解什么是信息,能够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信息无处不在,信息对每个人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引起学生对信息的关注和重视,能够真正的理解信息,正确的分析和使用信息,主动有意识的培养个人的信息素养。 二、教材分析 我们所选用教材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本节是第一章《绪言》的第一节,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篇,也是本教材学习的基础,着重分析了什么是信息,归纳出了信息的几个主要特征,拓宽了学生对信息的形态和内涵的认识,是后面信息获取、加工和表达的知识准备。 教学重点: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的特征。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什么是信息。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的主要特征,能够说明信息和载体的关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信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事例的分析,使学生体验正确分析信息的过程和方法;体验认识事物从具体到一般,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发学生对信息的关注,认识信息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信息的习惯,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 四、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跨入高中,相互还不是很熟悉,而且现在的学生有个性,喜欢表现自己,这又是他们在高中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并且这个阶段的学生通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我在设计教学时,更多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更多发言和参与表现的机会,通过对事例的分析,使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新内容很好的迁移和融合在一起,构建起个人的信息知识体系。 五、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设计 在我校“互动·体验·感悟·创新”的教学模式下,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激趣法,在导课部分我利用引人深思的鲍勃和托德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引入本课的学习。 游戏法,在信息载体的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我作你猜的游戏,在游戏和互动中,使学生了解信息媒体及媒体的多样性。在介绍香农的定义时,我设计了猜迷游戏,使学生通过猜迷理解香农的观点,加深学生对信息的认识。 事例分析法,在信息特征部分的教学环节中,我准备了一些小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在你争我辩和老师的引导下,掌握信息的几个主要特征。在介绍维纳的信息定义时,我引入了感觉剥夺实验,通过对这个实验的感受,达到了对维纳观点的认同和理解。 2、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计算机、投影 (2)软件资源: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课件 收集相关教学资料(鲍勃和托德的故事、感觉剥夺实验、迷语等) 校园网论坛,(供师生在课外继续进行交流) 教参 课程标准

《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章节测试题与答案

《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章节测试题与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据研究,世界上由吸烟引起的癌症占 答案:30% 2、体内乙醇含量达到多少 ml 时会导致生理功能失调,精神失控? 答案:50~100 3、下列哪项最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 答案: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 4、亚健康状态的人约占总人口的: 答案:75% 5、2008 年我国城市疾病死亡率排首位的疾病是: 答案:恶性肿瘤 6、危害健康行为的特点 答案:长期稳定的习惯、对个人和(或)他人的健康有明显的危

害、后天形成的习惯 7、危害健康的习惯性行为包括: 答案:饮食偏好、少量吸烟、喜静不喜动、大量饮酒 8、日常生活中促进健康的行为包括: 答案: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积极锻炼、适量睡眠、积极的休息 9、吸烟是许多疾病的主要危害因子 答案:脑血管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病、冠心病 10、健康四大基石包括 答案:心理平衡、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 第2章单元测试 1、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天生就是给人吃的,营养最全面: 答案:母乳 2、哪种营养素是体内氨的唯一来源? 答案:蛋白质 3、血糖是指血液中的

答案:葡萄糖 4、体内主要的贮能物质是 答案:脂类 5、缺乏时可导致食欲减退、性成熟障碍等症状的是 答案:锌 6、三大营养物质通常是指 答案:蛋白质、糖类、脂类 7、属于必需氨基酸的是() 答案:缬氨酸 8、人体所需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 答案:薯类、谷类 9、属于体内微量元素的是 答案:铁、铜、碘 10、关于维生素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是第一个发现并正式全名的维生素、缺乏时可导致夜盲症、胡萝卜、鱼肝油中含量较多、过量摄入会中毒

第一章 第一节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对信息的概念有基本的认识,明确信息的一般性特征; 2.情感目标:通过对信息特征的认识,知道信息交换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元素;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什么是信息 2、掌握什么是信息的特征 教学难点: 1、信息概念的理解 2、正确分析信息的特征 教学方法:课堂演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信息 1、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 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学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学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学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学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教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总结: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更确切一点,信息是事物表现的一种普遍形式,人们通过信息来认识事物和周围的世界。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需求。 2、在做了上述讨论后,再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信息?回到信息的定义上,并说明信息定义的多样性,明确信息与物质、能量是构成世界的三个要素。

二、信息的基本特征 1、提出问题:古代人们点燃的烽火是信息吗?(学生回答) 在古代,烽火的含义是为了报警有外敌入侵。但是点燃的烽火本身只是信息的载体,它里面包含的意义即有外敌入侵,这才是信息。 这说明了信息具有载体依附的特性。同时大家要特别注意信息与信息的载体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信息和信息的载体不是同一个概念。 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发现这样的经验。同样一则新闻我们在广播上听到了,在报纸上也看到了。因此对于同样的信息,可以加载于多种不同的载体之上。 2、用投影显示?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问题:那7个字是什么??(学生回答)给出答案:中国将出兵朝鲜。由此故事引出信息的价值性。 3、显示案例,如?根据书面通知去参加一个活动,结果空等一小时,因为活动临时变更地点,而最新的电话通知因没带手机而没有接到?、?父亲去某城市开车迷路,因为使用了旧地图等等。(信息的时效性) 4、一个面包分给大家吃,分的人越多,每人吃的越少:而一句赞美的话说给大家听,听的人越多,快乐的人也越多。以此来讲信息是可以共享的,是可以无限复制的,鼓励大家不要吝啬自己赞美的话。(信息的共享性) 5、诸葛亮的空城计。(图片)要求学生简单讲述。(信息的真伪性) 6、提出问题:信息还具有哪些特征,举例说明?(信息的传递性等等) 7、课堂练习:请用连线把下面关于信息特征的资料正确连接。 A 信息时效性 E 中国田径110M 栏刘翔取得奥运冠军的消息已广为人知 B 信息价值性 F 孙膑?减灶退敌?、诸葛亮?空城计?吓退司马懿 C 信息真伪性H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D 信息传递性G 找路时,使用旧的交通地图往往会误事 三、总结: 1、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信息是我们生存的基础,也是我们行动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快速记忆课程内容的三种表现形式

快速记忆课程内容的三种表现形式 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在大量招聘老师,那么想要成功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第一步就是要顺利拿到教师资格证。而在教师资格众多类别考试中,中学教师资格证的考试人数比例逐年递增,那么怎么样才能快速拿到中学教师资格证呢,必考的一门就是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那么关于这门学科考查知识点有很多,今天我就拿出一部分知识点来帮助大家梳理一下,希望大家通过本次讲解能够快速了解课程内容的三种表现形式,并且能够熟练掌握答题技巧,争取备考成功。 课程内容的三种表现形式又叫做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主要由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三部分组成。想要牢牢掌握这部分内容,一定要分清三个部分的含义构成与作用并且明确三者之间的联系。 第一,课程计划 含义:课程计划又叫课程方案,2001年新课改之前也称为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构成:(1)教学科目的设置:开设哪些学科是课程计划的中心也是首要问题。(2)学科顺序(3)课时分配(4)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作用: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育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确定工作步调的依据,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和其他活动的依据 第二,课程标准 含义: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的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管理与评价的依据,具有法定的性质。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

展开,它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2001年以前称为教学大纲,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这是课程标准与直接指导教学工作的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 关系:课程计划是课程标准的依据,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 构成:(1)前言(2)课程目标或课程具体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3)内容标准(4)实施建议(5)附录 作用:它是编写教材、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考试命题、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第三,教材和教科书(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含义:教材是教学的材料。狭义的教材又称教科书或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也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与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 关系:课程标准是教材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构成:它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或练习、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分部分构成,其中,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作用: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那么大家有没有学会我们今天所学内容呢,来小试牛刀一下吧。 1.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目的、水准、结构与教学要求纲领性文件是( )。 A.课程内容 B.课程标准 C.课程资源 D.课程体系 1.【答案】B。解析: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的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管理与评价的依据,具有法定的性质。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故本题答案为B。

刑法中“危害行为”之探析

刑法中危害行为之探析刘宗亮目前我国刑法学界对于危害行为的研究,却属于理论研究的薄弱地带。问题的根源在于现有刑法理论对于行为概念的层次缺失,导致了危害行为与刑法中一般意义的行为、犯罪行为以及构成要件客观方面的行为等概念纠缠不清,随之建立的犯罪论体系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如不作为犯罪的行为性、狭义共犯人的处罚依据等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应当对危害行为概念进行重新剖析,以期对我国刑法中的行为理论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剖析刑法中危害行为我国刑法学界对于行为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而没有将行为进行理论上的分类,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关于行为概念的表达,至今没有统一的意见。我国刑法理论一般认为刑法中的行为指的就是作为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行为,即我国传统刑法理论中的危害行为。即使是在危害行为这个层次的行为概念,也众说纷纭。在我国刑法中,行为一词具有多种含义,有时把它作为犯罪的同义语使用,如刑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犯罪定义中使用的行为;有时把它看作纯粹的身体动静,如刑法第十八条规定的精神病人的行为;有时它仅指在人的意识和意志支配下的身体动静,如刑法第十五条规定的意外事件中的行为。危害行为,即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行为,是指由行为人意识和意志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举止。行为是表现于外,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身体活动,危害行为也是如此。危害行为的身体活动既包括举动,也包括静止。人的身体举止不限于四肢的举动,还包括诸如以目示、语言教唆、默示等有意义的动

作。坚持危害行为的这一特征,对于防止惩罚思想的错误做法具有重要意义。人的意识和意志,是危害行为的主观内在特征。刑法规定犯罪客观要件的行为,目的在于调整这类行为,避免社会遭受危害。如果不是由人的意识和意志支配的身体举止,刑法是不可能起到调整作用的。因为刑法要最终达到调整目的,只能通过调节行为主体的意识和意志,从而间接影响其实施的身体举止。所以,缺乏人的意思的身体动静即使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后果,也不属于危害行为。传统的研究思路对刑法中行为的研究只着眼于作为犯罪构成客观方面要件要素的危害行为,认为危害行为自然是刑法中行为最重要的部分。通说认为刑法上的危害行为,是指由行为人的心理活动所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构成的核心。任何犯罪都表现为客观上的危害行为。犯罪构成四个方面中其他构成要件,都是说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严重程度的事实特征,它们都以危害行为作为基本依托,并且围绕着危害行为而连结成为一个整体。没有危害行为,其他构成要件也就失去了表明的对象。以上通说观点主要存在两处矛盾其一,既然危害行为是身体动静,就应该是存在现实生活中的事实性行为,怎么会是作为规范形式存在的一切犯罪构成的核心呢?危害行为如果是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一个要素,在我国的犯罪构成体系中,它应该是与客体、主体、主观要件中要素居于同一序列的位置,并且在功能上是相互排斥的关系,各自从不同的方面说明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这样危害行为中就不能包含意识要素,因为这会与犯罪主观要素

论刑法中的危害行为

论刑法上的危危害行为 第一章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况 甲女和乙男是夫妻,得知丈夫有外遇后,特意给他买一双旱冰鞋,期盼丈夫在运动时摔伤。之后,某一天乙男在穿旱冰鞋运动时不慎摔成重伤问: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刑法上的危害行为的理论说明此案。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中甲女送乙男一双旱冰鞋属于一种社会的正常交往行为,而无论其送鞋时的主观状态是什么样的。对于案例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刑法中禁止的危害的行为必须具有法益侵犯的紧迫的,现实危险性,而且必须是社会生活所不允许的行为,甲女送丈夫旱冰鞋的行为属于正常的社会交往行为,不属于刑法上禁止的危险行为,因此甲女的行为不属于危害行为。 第二,既然甲女的行为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甲的行为与乙重伤之间也就不存在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乙的重伤是自己在滑旱冰时不小心而导致的,重伤的结果应当由乙自己来承担即乙自我担责。 1 2016厚大讲义《刘凤科讲刑法之真题卷》第14页。

第三,尽管甲女在送乙旱冰鞋时期盼甲在滑旱冰时摔伤,具有伤害甲的犯意,但是甲女并没有具体实施伤害乙的危害行为,人不能因为思想而治罪,所以甲的行为不构成故意伤害罪。 第四,无论是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都要求行为人实施法律所禁止的危害行为,在本案中甲没有实施法律所禁止的危害行为,因此甲的行为既不构成故意犯罪也不构成过失犯罪。 综上所述,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第二章刑法中的危害行为 一、危害行为的概述 之核心部分。这是因为“犯罪是刑法的主要内容,而危害行为是犯罪的实体或核心的缘故”2。但是刑法学界对于危害行为的概念这一基本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科学地界定刑法中危害行为的概念,对于深入研究刑法行为理论以及犯罪构成体系理论均具有重要意义。 2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修订版,第155页。

信息及特征练习题1.1

1、现代社会中,人们把(B )称为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A.物质、能量、知识 B.信息、物质、能量 C.财富、能量、知识 D.精神、物质、知识 2、盲人摸象体现了信息交流的重要性,信息可以交流说明了信息具有( C )A.价值性B.时效性 C.载体依附性D.共享性 3、下列叙述中,其中( D )是错误的 A.信息可以被多个信息接收者接收并且多次使用 B.信息具有时效性特征 C.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D.获取了一个信息后,它的价值将永远存在。 4、网络上的信息被人下载和利用,这正说明信息具有( D ) A.价值性B.时效性 C.载体依附性D.可转换性 5、( B )不属于信息的主要特征 A.时效性B.不可能增值 C.可传递、共享D.依附性 6、下面哪一个不属于信息的一般特征?( D ) A.载体依附性B.价值性 C.时效性 D.独享性 7、天气预报、市场信息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体现了信息的( C ) A.载体依附性B.共享性 C.时效性 D.必要性 8. 下列选项中属于信息表现形式的是: B A. 书 B. 文字 C. 光盘 D. 网络 9. 下列选项,不能称为信息的是 B A. 报上登载"神七成功进行出舱活动"的消息 B.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本 C. 电视中播出的奥运会各国金牌数 D. 高中信息技术水平测试成绩 10、关于信息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 A、电视机就是一种信息 B、一本书就是信息 C、网络就是信息 D、报上登载的招聘广告是信息

11. 春秋战国时期,秦昭王仰慕孟尝君的才能,准备聘他为相国。秦国原相国非常嫉妒,大进谗言。秦王听信馋言,不但不让孟尝君做相国,反而打算杀掉他。这体现了信息具有 C A. 时效性 B. 载体依附性 C. 可伪性 D. 共享性 12. 张爱玲在香港求学期间学业优秀,是班上最有希望被送往英国深造的学生,但战火烧掉了香港大学全部的文件记录,也因此毁了她的前途。这说明信息具有:(多选) C,B,A A. 价值性 B. 时效性 C. 载体依附性 D. 共享性

课程的三种表现形式

课程的三种表现形式 在山东教师招聘考试中,课程这一章节的考频较高且会出现一些中高难度的考试题目,因此考生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理解透彻,在此,中公老师将课程章节的难点之一也就是课程的三种表现形式,又名课程内容或者课程的三个层次进行详细的讲解,希望能帮助广大考生进行备考复习。 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考生要把握概念,内容,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指的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指定的有关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工作作出全面安排,体现了国家对教育工作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的基本纲领和要求。 具体内容包括每个层级学校教学科目的设置,确定这些科目的学科顺序,每个科目的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其中教学科目的设置是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例如国家对于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的指导文件中,就会包含教育学所开设的所有公共科目(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质的研究等),也会根据这些

科目的逻辑关系排列大学四个年级的开课顺序),接下来就是根据这些科目的内容含量及学科性质确定课时要求及具体的学年学周安排。 因此,课程计划是总的指导,指导学校的教育工作,是学校工作正常进行的保证。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的是某个学科,具体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难度,也就是说课程标准指导的是某一个学科教学相关的工作。 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1))前言,总体介绍本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等。课程目标,通过这个课程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2))内容标准,根据课程总体目标,对每一个具体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要达到的标准和水平。(3))实施建议,对教学工作,评价工作以及课程开发的一些指导。(4))附录,对一些重要的术语进行解释,必要的时候提供一些典型案例供老师参考。其中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例如小学英语的课标,包括前言中对当下英语的一些改革背景的阐述,课程目标会对小学英语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阐述。内容标准会对每一个年级甚至是每一个单元的授课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标

危害行为及其表现形式(行政不作为)

危害行为之行政不作为 危害行为概念:危害行为,是由行为人的意识、意志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按照递进式犯罪构成体系理论,危害行为是构成要件的该当性或犯罪客观方面最核心的要素其有三方面特征。 危害行为特征与危害行为关系特征内容 有体性外在(客观)特征人的身体动静、外在举动,包括借助自然力、工具等有意性内在(主观)特征人的有意识活动,是人意志支配下的产物 有害性社会(本质)特征社会危害性,行为侵害法律(刑法)保护的权益 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犯罪行为分为作为与不作为两种基本形式。 1.作为:指犯罪人用积极的行为实施的刑法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即不当为而为之。作为是人的身体的积极动作。如果行为人违反刑法禁止性规范,即违反不当为的义务而实施某种行为的,就成为危害行为中的作为。 2.不作为: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且可能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当为而不为。构成刑法中的不作为,客观方面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特定义务是法律上的义务,而不是普通的道德上的义务,其来源是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和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 (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性。行为人虽然具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但由于某种客观原因而不具备履行该项义务的实际可能性,则不构成犯罪的不作为。 (3)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在不作为犯罪中,虽然行为人有时也实施某些积极的动作,但其未履行特定的义务。 本人的专业是劳动与社会保障,而其更多的涉及到的是不作为这一方面,即行政不作为。偶尔会在新闻报道中提到的某某把xx市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告上法庭,因其行政不作为的的做法。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作为劳动监察部门有法律规定的义务在农民工等群体在遇到劳动、劳资纠纷的时候依法行使其法定义务,与雇主进行磋商,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利。而被告上法庭的往往不积极行使其义务,作为负有积极作为的法定职责和义务的行政机关来讲,懈怠、推卸、拒绝履行依法应尽的法定职责都将构成违法不作为。 另外,多年以来,在对政府职能部门及其公务人员的所有要求与规定中,并没有贯穿“权力即责任”的基本原则与理念。责任是一种负责任的法定状态,违法即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由此引起的后果。可是,鲜有某官员因某事故“引咎辞职”的消息,常常是某某官员因某事故发生不久调离原岗位而在另一岗位出现。 行政不作为 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负有某种作为的法定义务,并且具有作为的可能性而在程序上逾期有所不为的行为。行政不作为的构成应当包括作为义务的存在,作为之可能性和程序上的逾期不为等三个特殊要件。 (1)作为义务:行政不作为构成的前提 行政不作为的构成必须以作为义务为前提,无作为义务的存在则无行政不作为。但是,构成行政不作为之前提的“作为义务”又是有着特定含义的,且必须基于特定的条件才能产生。构成行政不作为之前提的“作为义务”,是指行政主体在进行行政管理活动中,基于特定的事实和条件而产生的依法应为一定行政行为的具体法律义务。也就是说,这种义务必须是一种法定的行政作为义务,且必须是一种现实的特定的行政作为义务。行政不作为中的作为义务来

新闻的种类及特点 (2)

新闻的种类及特点 一、新闻体裁的总特点 尽管新闻类型有多种,但它们都有共同的基本特点。主要是:“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简明性。新闻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及时;语言:简洁准确。 1、广义新闻和狭义新闻 狭义新闻专指“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种类较多,有动态消息、评论消息、社会新闻、文教新闻、国际新闻等。 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和兼有新闻、文学双重特征的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的特征。 2、新闻体裁大体分三类: 1、新闻报道,有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公报、调查报告、专访等; 2、新闻评论,有社论、述评、编辑部文章、评论员文章、思想评论、理论文章等; 3、副刊体裁,有散文、杂文、小品、诗歌、小说、剧本、报告文学、回忆录、曲艺等; 详细说明如下:

消息:一般报道事实比较单一,突出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文字简洁,时效性最强。消息一般分为标题、导语、正文、背景和尾声五个部分。 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实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以及修辞等表达方式,及时报道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和地方风情等。 新闻特写:是新闻体裁中富有表现力的重要体裁,以描写为主要手法,“再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一瞬间”的形象化报道,它抓住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某些重要场面,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两个片段,用描写手法给予集中的、突出的刻画,将富有特征的真人真事“放大”和“再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们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使人们感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新闻专访:是记者事先选定采访对象,对特定的人物、文体、事件和风物进行专题性现场访问之后所写的报道,是集新闻性、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炉的一种可读性很强的新闻体裁。 新闻评论:是一种对最新发生的新闻提出的一定看法和意见的文章,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表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是新闻媒介中各种形式评论的总称。 所有这些与新闻有关的体裁,都是网络新闻资源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形式,它们从新闻写作的角度,共同建构了网络新闻资源的组织形式。体裁属于新闻资源内部形式的基础层次。各类新闻资源都有适应自身定位和表现内容需要的常用体裁,要从资源性质和体裁的固有联系出发,在把握体裁特点和及其表现功能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发挥多种体裁相互配合的互补效应,恰当调动、巧妙运用各种新闻体裁。

智慧树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答案知到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答案章测试答案完整版

智慧树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答案知到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答案章测试 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智慧树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答案2018知到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答案章测试答案需要完整版满分答案搜索薇芯松丛号【选修宝】 第三章单元测试 1 卫生部2004年10月12日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人肥胖率约为 A. 5% B. 7% C. 9% D. 11% E. 13% 2 某人的身高176cm,体重82kg,其体重指数是 A. B. C. D. E.

3 日常生活中基础代谢占总消耗能量的 A. 20%~30% B. 30%~40% C. 40%~50% D. 50%~60% E. 60%~70% 4 关于肥胖的危害,的是 A. 肥胖影响形体美观 B. 影响工作和学习 C. 易引发冠心病和高血压 D. 易患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 E. 易引起肝胆病变 5 减肥时,饮食方面应做到 A. 严格控制甜食的摄入 B. 禁止主食摄入 C. 早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 D. 少食多餐 E. 禁止摄入肉类 6 与肥胖发生关系密切的因素有 A. 遗传 B. 多食 C. 饮食结构 D. 饮食习惯 E. 运动 7 减肥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提升新陈代谢水平,主要方法有 A. 饥饿疗法 B. 少食多餐 C. 早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 D. 摄入适量蛋白质 E. 摄入膳食纤维 8 减肥者可以通过服用食欲抑制剂芬氟拉明,减少能量摄入,达到减肥的目的。 A. T B. F 9 过度肥胖者可以通过利尿药“速尿”、泻下药“大黄”等减轻体重。 A. T B. F 10 有氧运动是减肥的有效途径,其特点有

教学内容具体表现形式

教学内容具体表现形式 1、教材的使用与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是落实课程改革思想和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学校以职教办学特点为指导思想,以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前提,编写了校本教材《C#程序设计》,并以此作为主要参考教材。教材特色体现于:(1)、突出学生职业发展主线,着力构建包括实验、实训、实习教学体系,按照职业岗位的技能标准,从单项技能训练到多项训练,从简单才能实训到综合技能实训,从认知实习到模拟实习再到顶岗实习,实现与企业人才需求标准无缝对接。让学生真正获得直接上岗的就业能力。 (2)、强化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终身职业发展能力,加强以学习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核心的关键能力培养,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培养“为明天工作的人”,使学生具备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适应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尊重学生学习权利和个性发展权利。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扩大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特别是加强人文教育课程和科学教育课程等非专业课程的开发,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以满足学生提高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文化品味、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的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4)、体现五年制高职教育特色,整体优化课程结构。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发挥五年一贯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优势,系统设计课程体系、整体优化课程结构、统筹推进课程综合化,大力开发项目课程,注重专业课程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努力实现课程功能取向与人才培养目标取向一致性。 (5)、加强国际化交流与产学结合,认真学习国际上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先进理念,借鉴先进国家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积极引进先进教材并加上改造,牢牢把握学习与工作时间的紧密结合,及时反映行业企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努力提高教学绩效。 2、课程标准、课件和电子教案制作 学校根据软件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标准》,每年一次及时修订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用形象、生动的图像形式展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电子教案的制作,方便老师补充新内容,增加新案例,推广新方法,给学生提供自学资料,方便学生自学;课程网站的建设,使课程由静态变为动态,使资源最新化、开放化,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