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21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章地理基础第2讲等高线地形图教学案

2021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章地理基础第2讲等高线地形图教学案

2021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章地理基础第2讲等高线地形图教学案
2021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章地理基础第2讲等高线地形图教学案

第2讲等高线地形图

一、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部位及特点

地形等高线特点图示

山峰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数值内高外

盆地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数值内低外

山谷等高线向数值增大的方向弯曲山脊等高线向数值减小的方向弯曲陡崖多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

鞍部两侧均为闭合的等高线,山谷的最高处,山脊的最低处

1.概念:沿地表某一方向的直线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它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

2.比例尺:地形剖面图有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往往与原图比例尺一致,垂直比例尺可根据要求确定。

3.意义:它在平整土地,修建渠道,修建铁路、公路和其他工程时,可作为计算土石

方量的依据。

微点1 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分

(1)海拔:地表某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地表某两点之间的垂直距离。

如图,甲地海拔为1 500 m,乙地海拔为500 m。甲地与乙地的相对高度为1 000 m。

微点2 等高线地形图的五个基本特征

(1)同线等高。

(2)等高距一般全图一致。

(3)等高线一般不能相交(D处等高线重合处形成陡崖)。

(4)等高线的疏密反映坡度陡缓,密陡疏缓。

(5)示坡线指示地势降低的方向,如图中C处附近的短线。

微点3 相邻两条等高线的数值可能相等,也可能相差一个等高距。

微点4 地形剖面图的判读规则

(1)确定剖面线两端点的海拔。

(2)确定剖面线经过地区海拔的极大值和极小值。

(3)为了使地面高低起伏更明显,垂直比例尺一般要比原图大。

等高线地形图中的计算与判断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下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100 m,瀑布的落差为72 m。据此回答1~2题。

1.Q地的海拔可能为( )

A.90 m B.230 m

C.340 m D.420 m

2.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

A.260 m B.310 m

C.360 m D.410 m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D 2.C

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计算

1.两地间相对高度的计算

公式:H相=H高-H低或(n-1)d<H<(n+1)d,其中n为两点之间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

2.陡崖高度的计算

(1)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顶<H大+d。图示崖顶为400 m≤H顶<500 m。

(2)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H小-d<H底≤H小。图示崖底为0<H底≤100 m。

(3)陡崖的相对高度:(n-1)d≤ΔH<(n+1)d。图示陡崖的相对高度为300 m≤ΔH<500 m。

(说明:n为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H大为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高的,H小为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低的。)

3.闭合等高线的计算

闭合等高线计算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

条件判读举例

若闭合曲线数值与其中的高值相等则曲线内的数值高于这个高

值,且不超过一个等高距

图中A点的海拔为200 m<A

<300 m,符合“大于大的”

若闭合曲线数值与其中的低值相等则曲线内的数值低于这个低

值,且不超过一个等高距

图中B点的海拔为100 m<B

<200 m,符合“小于小的”

已知某地的气温和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根据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0.6 ℃/100 m)可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异:T=(0.6 ℃×H相)/100 m。

5.地形坡度的计算与判断

坡度由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确定。两点相对高度可根据两点等高线计算,水平距离可根据图中比例尺与两点图上距离计算。

(1)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

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较缓,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较陡。

原因:同一幅图中,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单位距离的高差大(相同距离内高度差大),坡度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单位距离的高差小(相同距离内高度差小),坡度缓。

(2)不同的等高线地形图上

①如果比例尺和等高距都相同,则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单位:m)的坡度大小为C>A>D>B。

②如果等高距的大小和等高线的疏密都一致,则比例尺较大的地图上的坡度较大,比例尺较小的坡度较小。例如,下图中的坡度大小为A>C>D>B。

③如果比例尺的大小和等高线的稀疏都一致,则等高距较大的坡度较大,等高距较小的坡度较小。例如,下图中(单位:m)的坡度大小为B>D>A>C。

④比例尺和等高距都不相同,则可用tan α=H/L的值进行比较。H表示坡高(相对高度),与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距有关系,L表示坡宽(坡宽=图上距离/比例尺)。

(2020·南昌一模)下图是我国西南某地的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据此回答1~2题。

1.E地海拔可能是( )

A.1 170 m B.1 190 m

C.1 210 m D.1 230 m

2.甲、乙、丙、丁四地最可能形成较大瀑布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第1题,图示E地位于1 200与1 220两条等高线之间,则其高度介于1 200~1 220 m之间,故C正确。第2题,图中甲、丙、丁位于谷地、乙地为山岭,且甲、丙处于陡崖位置;而瀑布多出现在陡崖位置,则甲、丙可能出现瀑布;甲位于鞍部与谷地的结合部,汇水面积小而不可能出现较大瀑布;丙位于较大的谷地中,汇水面积大而可能出现较大瀑布。

答案:1.C 2.C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读自然地理特征

(高考上海卷)等高线图可以反映一个地方的地貌特征。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图。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主体部分表示的地表景观最可能是( )

A.新月形沙丘B.山地梯田

C.三角洲平原D.滨海沙滩

2.图中河流的流向及河流与水渠的关系是( )

A.河流自南向北流,河流水补给水渠

B.河流自北向南流,河流水补给水渠

C.河流自北向南流,水渠水汇入河流

D.河流自南向北流,水渠水汇入河流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B

2.C

1.判断地势地形特征

判断地势高低主要根据等高线数值的大小来判定。数值大,地势高,数值小,地势低。若图中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总是指向坡度降低的方向

宏观地形判读陆

平原:海拔在200 m以下,等高线稀疏,较为平直

丘陵:海拔在500 m以下,相对高度小于200 m,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

山地:海拔在

500 m以上,相对高度大于200 m,等高线较密集

高原:海拔较高(1 000 m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

盆地:海拔没有一定标准。四周等高线较密集,数值大;中间等高线较稀疏,数值小

海洋海岸线:0 m等高线表示海平面,沿海地区一般表示海岸线大陆架:海水深度不超过200 m,且等深线稀疏

大陆坡:海水深度超过200 m,且等深线密集

海沟:海水深度大,且两侧等深线密集

水系特征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

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

山脊常形成河流的分水岭(山脊线)

山谷常有河流发育(山谷线)

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弯曲,等高线在山脊处向低处弯曲

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流速大、水能资源丰富,在陡崖处形成瀑布河流流量除与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集水区域面积)有关河流流出山口处常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判断流向由海拔高处流向低处。发育于河谷,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判断流域面积根据山脊线作为河流的分水岭,确定河流的流域面积

判断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应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高低、坡向(阳坡气温高,蒸发强;阴坡气温低,蒸发弱)等因素

判断气候差

异气温差异

求出高度差,再用气温垂直递减率0.6 ℃/100 m计算温度

差,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降水差异迎风坡降水多于背风坡

光照差异阳坡多于阴坡,同一种植被在阳坡的分布上界高于阴坡

(2020·河北五个一名校联盟一诊)2018年11月3日,突发山体滑坡形成的堰塞体阻断了金沙江。下图示意金沙江某段河流及附近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据此回答1~3题。

1.山体滑坡之前,河流①②段( )

A.①处流向②处西南流向东北

B.①处流向②处西北流向东南

C.②处流向①处西南流向东北

D.②处流向①处东北流向西南

2.若堰塞体上游河流流量稳定,在堰塞体自然崩溃之前,①处水位变化为( )

3.山体滑坡发生后,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滑坡处的相应等高线( )

A.没有变化B.向高海拔处凸出

C.向低海拔处凸出D.趋于平直

解析:第1题,由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可知,图中河流由①处流向②处;结合指向标,可确定由西北流向东南。第2题,①处位于堰塞体上游,在堰塞体自然崩溃之前,①处水位持续上涨;结合沟谷下窄上宽的特点,在河流流量稳定的前提下,①处河流水位上涨先快后慢。故A正确。在上游来水稳定的前提下,河流水位上涨速度与河道形态相关。图示河流位于高山峡谷中,则河道形态为“V”形;相同来水量,前期因河道下部窄而水位上升快,后期因上部较宽而水位上升较慢。第3题,山体滑坡发生后,滑坡处地势较两侧低,则相应等高线向高海拔处凸出。

答案:1.B 2.A 3.B

凸面镜又叫广面镜,主要用于各种弯道、路口,它可以扩大司机视野,使司机及早发现弯道对面车辆。下图为某地局部等高线地形图(图1)和司机小王看到的凸面镜里的画面(图2)。据此回答4~5题。

4.该凸面镜最可能设置在( )

A.①B.②

C.③D.④

5.司机小王驾驶的车辆正驶向( )

A.东方B.西北方

C.西方D.南方

解析:第4题,③位于山脊,山脊两侧的司机无法直接看到对方,故需要凸面镜,①②④处司机的视线没有阻挡,能看清附近路面状况。故选C。第5题,结合上题可知凸面镜在③处。观察图2可发现,镜面中车辆正靠近山体一侧行驶,结合靠右行驶的原则,该司机驾驶的车辆刚到拐弯处,还未转弯,车辆正驶向南方。故选D。

答案:4.C 5.D

等高线地形图的实践应用

(2019·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某地地形与甲地建筑物布局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乙地相比,将建筑物布局在甲地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地形B.水源

C.植被D.坡向

2.与甲地地形平整方式相符的剖面是( )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D 2.B

等高线地形图与生产实践

1.选点

点的类型区位要求图示

水库坝址

坝址

①选在两侧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

谷处(因该处筑坝工程量小、造价

低、库区容量大);②应避开喀斯

特地貌、地质断裂带,并考虑移

民、生态等问题

库区

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口

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以保证

有较大的集水面积和库容

续表

点的类型区位要求图示港口

①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

集的海湾地区,避开含沙量大的

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②要

建在经济发达、腹地广阔的地区

(右图中丙地适合建造港口,因为

丙地位于海湾内,可避风浪,且

等深线较密集,水深;陆上地势

平坦利于建港)

宿营地

①应避开河谷、河边,以防暴雨

造成的山洪暴发;②避开陡坡、

陡崖,以防崩塌、落石造成的伤

害;③应选在地势较高的缓坡或

较平坦的鞍部宿营(图中宿营地

选在C地)

航空港①应建在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易排水的地方;

②地质条件好;③跑道与盛行风向平行;④气象条件好,多晴朗天气;⑤离城市较远(图中D地适

合建飞机场)

疗养院

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等高线稀疏)、向阳坡、背山面水(河流、湖泊、海洋)、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的地方,且有交通线经过,交通便利(图中③地适合建疗养院)

气象站应建在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方2.选线

线的类型区位要求图示

公路、铁路线一般要求坡度平缓、尽量在等高线之间穿行,线路较短,尽量少占农田、少建桥梁,避开陡崖、陡坡等,通往山顶的公路,往往需建盘山路等(图中公路选线为EHF)

引水路线首先考虑水从高处往低处流,再结合距离的远近确定(图中①线更合理)

输油、输气管道路线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

面的类型区位要求图示

农业生产布局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的地形类型、

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结合气候和水

源条件,因地制宜提出农、林、牧、

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例如,平原宜

发展种植业;山区宜发展林业、畜牧

工业区、居民区选址

一般选在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等高

线间距较大的地形平坦开阔处

下图是我国南方某低山丘陵地区的等高线图(等高距为20米),等高线为实线的地区是荒山。当地人均耕地少,等高线为虚线的地区因人类活动,等高线走向已经发生了改变。据此回答1~3题。

1.等高线为虚线的区域,其土地利用方式最有可能是( )

A.水田B.旱地C.林地D.水塘

2.近年来乡村地区的许多聚落因人口迁出而废弃,图示四个居民点最先废弃的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甲居民点是当地的贫困村,当地扶贫干部在帮助其中的一个贫困户时,提出的以下四项扶贫措施可行的是( )

①种植小麦②种植果树

③种植水稻④荒山养殖和挖塘养鱼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1题,该地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等高线为虚线的区域多靠近河流,且该区域地势较低、地形较平坦,所以其土地利用方式最有可能是水田,故选A。第2题,低山丘陵地区的人口规模比较小,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口由乡村地区迁出,向交通和居住条件较好的地点集中。图中的丙居民点位于阴坡,耕地规模较小,距离乡道较远且和乡道间有河流阻碍,所以居民有迁出的需要,聚落易废弃,故选C。第3题,当地有较多的荒山,利用荒山发展养殖或者种植果树,经济效益较高;甲居民点靠近河流和乡道,附近的土地较平坦,水源充足,做好防洪工作的同时挖塘养鱼经济效益也较好;当地不适宜种植小麦;种植水稻是当地传统的粮食产业,由于耕地规模小,依靠传统的水稻种植业,经济效益不高。故②④可行。

答案:1.A 2.C 3.C

(2020·天津重点中学联考)下图是我国东南某地区的局部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读图回答4~5题。

4.关于图中地理事物,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丁之间可以通视

B.乙所在位置为鞍部

C.甲、丙之间相对高度可能为74 m

D.此地以红壤为主且土壤肥沃

5.依据因地制宜原则,各区域最可能的发展方向是( )

A.甲地小型水力发电B.乙地棉花种植

C.丙地步道服务部门D.丁地林产品加工

解析:第4题,图示等高距为5 m,甲海拔在40~45 m之间,丙海拔在110~115 m之间,则甲、丙相对高度在65~75 m之间,故C正确。甲、丁之间有山脊阻挡而不能通视;乙是一个邻近谷地的陡坡,而不是鞍部;我国东南地区以红壤为主,土壤贫瘠。第5题,甲、乙之间为谷地,东南地区降水多,可以在甲地修建水库,进行小型水力发电,A正确。乙地坡度太陡,不适宜发展种植业;丙地位于山顶,没有紧邻景观步道,不宜建步道服务部门;丁地在景观步道旁,不适宜建加工厂。

答案:4.C 5.A

地形剖面图

(高考上海卷)读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单位:m)和地形剖面图(单位:m),回答1~2题。

1.左图中剖面线AB和MN的交点在右侧两剖面图上所对应的位置分别是( )

A.①和③B.②和③C.①和④D.②和④

2.若该区位于一拟建水库的库区内,当最高蓄水位达海拔150 m时,图示范围内将出现( )

A.一个岛B.两个岛

C.三个岛D.无岛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D 2.D

1.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步骤具体内容

画线根据要求在需绘制剖面图的两点之间作出一条直线

定尺

纵坐标表示海拔,横坐标表示水平距离;要根据需要选取垂直比例尺

和水平比例尺;水平比例尺一般与原图一致,垂直比例尺一般是原图

的5、10、15、20倍,倍数越大,起伏越明显

找点、描点

找出剖面线与等高线的所有交点及特殊点(最高、最低、转折点),按

其水平距离和高程转绘到坐标图中

连线用平滑曲线将各点顺次连接,注意相邻两点间的升降趋势判读地形剖面图,主要抓住以下“三看”

3.通视问题的分析方法

通视问题可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障碍物(如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常见有以下两种情况:

(1)根据坡度陡缓情况。注意“凹形坡”与“凸形坡”的不同。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先密后疏,为“凹形坡”,可通视;等高线先疏后密,为“凸形坡”,“凸形坡”容易挡住

人们的视线。(如下图)

(2)是否穿越沟谷。如果穿越沟谷,由于后半部分地势会升高,即使地势再降低,也会因为地形阻挡而无法通视。(如图)

下图为我国东南部某地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为50米。读图,回答1~3题。

1.图示范围内的最大高差可能是( )

A.199米 B.249米 C.299米 D.349米

2.符合甲、乙两地之间地势起伏状况的是( )

3.据图判断,该区域耕地和村落主要分布在河流干流的( )

A.东岸 B.南岸 C.西岸 D.北岸

解析:第1题,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图中干流河谷为海拔最低处,海拔最低处与最高处之间有5条等高线,假设离干流河谷最近的等高线海拔为a米,则河谷海拔大于(a-50)米、小于或等于a米,最高处海拔大于或等于(a+200)米、小于(a+250)米,则两点的高差大于或等于200米、小于300米。第2题,依据等高线分布,甲、乙与河谷之间高差相同,但甲与河谷之间的等高线较乙稀疏,因而甲坡较乙坡坡度小,排除A、C项;从甲至河谷,海拔

逐渐降低,不存在明显的地形起伏,B对,D错。第3题,据图可知,河流干流从北向南流,并且干流西岸等高线较东岸稀疏,地形较东岸平缓,适宜农耕作业和村落建设。

答案:1.C 2.B 3.C

(2020·南昌模拟)下图是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及相应的地形剖面图,甲、乙两图表示的实际范围完全相同(乙图等高线被省略),但两图绘制的地形剖面图在形式上存在差异。据此回答4~5题。

4.乙图比甲图( )

A.比例尺更小B.比例尺更大

C.等高距更小D.等高距更大

5.在实际地面上,E、F、M、N四地海拔的关系是( )

①E、F海拔一定相同

②E、F海拔可能不同

③M、N海拔一定相同

④M、N海拔可能不同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第4题,甲、乙两图图幅大小一样、实地范围完全相同,则比例尺相同;但乙图地形剖面图中地势起伏更细致,能反映较小的地势变化,说明乙图等高距更小。第5题,图中M、N两点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则海拔必然相同;但E、F两点在图中没有明确对应的等高

线,则两点海拔不一定相同。故D正确。

答案:4.C

5.D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是地面上海拔相等的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图,是反映区域特征的主要形式。主要考查等高线的数值变化规律、疏密分布特点及其对应的地形类型和地势变化等知识。试题中多以虚拟区域或具体区域为背景材料,考查不同区域的地形差异及其对人类生产(工农业生产、交通等)、生活的影响。

判读内容分析解决问题

数值大小①数值大小及变化趋势;②

最大值和最小值

①计算相对高度;②判断地势高低和起伏大小;

③判断地形类型或地形部位;④判断坡向(迎风

坡、背风坡、阳坡、阴坡);⑤判断地面径流流向

延伸方向等高线大致延伸方向(或凸出方向)

疏密程度等高线疏密程度及分布组

合(高疏低密为凸坡,高密

低疏为凹坡)

①判断坡度陡缓,流速快慢;②判断凹凸坡;③

合理安排农业生产(陡坡发展林业,缓坡可修筑梯

田等);④合理选择交通线区位(交通线尽量沿等

高线修建)

弯曲状况等高线的凸出方向(凸向低

处为山脊,凸向高处为山

谷)

①判断山脊(分水岭)、山谷(河流)位置;②判断

河流流向(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③判断

等温线弯曲状况(山谷处地势较低,气温较两侧

高,等温线凸向温度低的地方,山脊相反)

局部闭合①一般的闭合等高线;②位

于两条数值不等的等值线

①判断地形类型(山顶、山地、盆地、洼地等);

②判断气温高低;③判断两地的相对高度等

之间的闭合等值线,判读规

律是“大于大的、小于小

的”

读下图,回答(1)~(3)题。

(1)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 )

A.50 m B.55 m

C.60 m D.65 m

(2)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3)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 m。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 )

A.15 m B.40 m

C.65 m D 90 m

【判读流程】

第一步,读图名、图例。

明确图例内容和比例尺大小。

第二步,读数值大小。

第(1)题,图示等高距为5 m,最高点在东北角,最大高度介于80~85 m之间,最低点位于东南角,海拔介于20~25 m之间,故最大高差介于55~65 m之间。

第三步,读疏密程度。

第(2)题,①②③④附近,③处附近等高线最密集,坡度最大,河水流速最快。

第四步,读局部闭合。

第(3)题,水库应建在开口较小的谷地处,根据等高线形状及坝高要求可知在①②之间最适合建大坝,在此处建坝,坝顶海拔可为55 m,坝底海拔可在40~45 m,坝高在10~15 m,符合要求;对照比例尺,55 m等高线距离最近处约为40 m。

【尝试解答】(1)C (2)C (3)B

(2020·天津调研)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量算图示地区铁路桥至公路桥一段河流的流程;写出大青山山顶与李村之间的相对高度;站在大青山山顶可否看到李村,并简述理由。

(2)某游客在山区小路游览,在小桥至古庙一段行走感觉轻松,请分析其原因。

(3)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势特征,并简述其对该地区聚落的影响。

解析:(1)结合铁路桥与公路桥之间的图上距离与比例尺计算出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从图中可以直接读出大青山山顶和李村各自的海拔取值范围,然后计算出两地的相对高度。因为两地之间有山脊阻挡视线,所以站在大青山顶看不到李村。(2)小桥至古庙一段路较为平缓,所以游客行走感觉轻松。(3)结合图示中的指向标知该区域地势北高南低。地势低平的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发育,规模较大;起伏大的区域则不利于聚落的发育,规模较小。

答案:(1)1 000~1 200 m之间。250~350 m之间。

不能看到,因为两地之间有山脊阻挡视线。

(2)坡度缓;小路走向与等高线大致平行。

(3)地势北高南低。地势低平的地区,聚落规模大;地势较高且起伏较大的地区,聚落规模小。

地形特征类

角度一地形的判断及地形特征的描述

角度二地形地势形成的主要因素

江苏新高考模式下的地理教学

江苏新高考模式下的地理教学 简介: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从2005年秋季开始,江苏省进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为了使高考与高中新课程相衔接,江苏省教育厅组织专门力量,研制了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方案。考模式为“3,学业 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 ...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从2005年秋季开始,江苏省进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为了使高考与高中新课程相衔接,江苏省教育厅组织专门力量,研制了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方案。考模式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语文、数学、外语为3门统考科目,高考招生按3门总分划线,在高三下学期的6月7、8日考; 学业水平测试的必修科目在高二下学期、高三下学期,每年的4月8日全天和4月9日上午考,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报考两次,必须达到C级;选修科目在高三下学期的6月9日考,必须达到C级;技术科目测试另行安排,必须合格;除技术以外的6门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全部达A,可加10分到高考分数中;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三方面的评定,凡符合标准者,可评为合格。学习能力、运 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三方面评定等第,分A、B、C、D四级。 2008方案为江苏基础教育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即“凡教必考,考则有用。”具有很强的阶段性,那么我 们中学地理教师如何来适应这种新高考模式呢,下面本人谈一些自己的观点。 一、夯实基础,激发兴趣。 高一上学期地理教学中应遵循这一原则。由于各种原因,选学地理的学生并不多,高一下学期面临分

班问题,所以这一阶段让适合学地理的同学顺利进入地理班尤为重要。“心理优势”理论告诉我们:“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基本源泉和动力,人的活动往往被“需要”所驱使,以求得 自身的满足,人所体验的“需要”越强烈,就越有兴趣,由此所产生的活动就愈有力,愈有效。兴趣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刺激,乃是对学材料的兴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讲:“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是促使学生选学地理的一个突破口。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说明学习地理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自古以来,人们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为一个人知识渊博的标志。可见,地理的重要性早为人们所认识。事实上,地理知识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地理知识的作用更不容忽视,诸知农业生产、城市规划、工业布局、修筑公路、矿山开采、行军打仗、水利建设、商业贸易、国际交往、环境保护、居家旅游等等皆离不开地理知识。全国高校招生专业共计700多个,要选考地理的竟有200多个专业,占了2,7多,这并非偶然,而是因为21世纪的经济发展需要员有相当地理素质的人才,尤其是经济、社会、外贸、旅游与地质、农业领域的人才,应该有更高的地理素质要求,这是社会的需要,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内容广泛,目标很多, 涉及众多学科领域,但核心问题恰恰是当代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即人地关系,协调人和环境的关系。这个重大课题是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难以独立承担的,它需要高素质的地理人才来接受这一跨世纪的崭新课题。正如我国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院士所指出的那样:“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理直气壮地发展地理科学。”要迅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的地理人才,来描绘21世纪议程所展示的宏伟蓝图。另外,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很

高中地理:等高线地形图专题

高中地理:等高线地形图专题 01、坡度问题 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二计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对高度/水平实地距离 02、通视问题 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 03、地形剖面图的读图方法 起点、终点、高点、低点的海拨高度,其次为坡度的变化。 04、等高线与地形状态 山脊——等高线向海拨低处突出(等值线向低值方向突出处为高值区),山谷——等高线向海拨高处突出(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05、陡崖的相对高度的计算 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差值计算公式)(n-1)d≤⊿h<(n+1)d (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 d表示等高距)。 06、引水线路 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07、交通线路选择 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 08、水库 ①.选在河流;②坝址——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③坝高——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⑤坝长——工程量的大小。 09、水系特征 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10、水文特征 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河流流量除与气候特别是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大小有关。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精选3篇)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精选3篇)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 一、地理复习时存在的问题 1、复习课事无巨细,练习题也多为陈题,无新意,课堂教学针对性不强,复习效率不高。 2、教法单一、手段陈旧、容量小。 3、局限于教材和预设练习、拓展不够。 4、地图语言使用太少。 二、考试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复习时存在了一系列的问题,故考试时则暴露了更多的问题。 1、碰到一些新题学生束手无策。回答是五花八门。 2、容量大,学生只觉有做题时间,无更正检查时间。一方面学生基础弱,学习时没有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说明学生未受这方面的锻炼。 3、回答问题答不到点子上,并且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4、对一些专题方面的问题掌握不牢固,缺乏练习。

三、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策略 1、课前抽查,查找问题,找准切入点。 要增加教学的针对性,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加强集体备课,研究每一节课的地理主干知识和考点内容,针对主干内容和考点内容设置情景,找准重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缓判断,留给学生自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陈述自己的思维方法,不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在交流讨论时让学生自主交流,少讲解甚至不讲解,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3、开放地理课堂。 教学内容开放,关注社会重大的科研成果,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联系实际生活,其次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让学生展开辩论,越激烈越好,再次,作业设置要开放,作业形式要多样,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开放和多元,充分肯定学生,关注其差异性。<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2 一、立足农村学生学习局限,拓展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信息来源单一,网络覆盖较差,多数学生缺乏对地理的感性认识,因此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教学中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经过一学期的初一地理教学,我发觉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它既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相联系,又与历史、思品等社会学科密切联系,是唯一一门跨文理两大科学部类的学科,地理教学在中学各学科教学中因其独特的性质,使地理教学方式多样化,几乎可以借鉴所有学科的教学模式,以下是我一学期的体验和反思。 1、结合教材特点,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看老师讲得如何,关键看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看学生学得如何。初一学生年龄在13岁左右,正值求知欲、表现欲非常旺盛的时期,在课堂上学生厌烦教师的“满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课堂上有“说”的机会,教学参与意识非常强烈。 新课标教材在知识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长的文字叙述,文字表达简洁明了,从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上看减少了很多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加大了“活动”、“阅读”、“思考”方面的篇幅内容,使“活动”、“思考”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教材特点,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学生创设“多说”学习情境,师生一起讨论,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识,提高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2、讲究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教材倡导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开展探究学习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研究性的学习情境,

2021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备考——中国地理

2021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备考 中国地理 1、中国位置、疆域、行政区域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 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亚欧大陆东部,海陆兼备陆域和陆疆。 1.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 2.领土四至:最北53度N 最南4度N 最东135度E 最西73度E 3.经纬跨度:大部分温带,少带热带,没有寒带。采用北京东八区时间 4.陆上疆界:自鸭绿江河口至北仓河口 5.海域和海疆:东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岛东部太平洋海区,与6周隔海相望 6.中国内海:渤海 二、中国的国土构成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管辖300万平方千米海域 三、中国的行政区划 省、县、乡三级。省级23个省,5个自冶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2、中国人口和民族 一、我国人口概况 1、人口总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 2、人口分布特点:1)东南多,西北少2)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 3、人口特点 基数大;增长快;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开发旱地多,开发晚地区少;沿江、滨海、沿铁路干线多,交通不便地区少。 二、民族分布特点 1、大杂居中,小聚居 2、汉族遍及全国,集中在东部,中部,少数民族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 3、中国地形 一、中国地势的特征 1、地形多种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分布,一二级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级分界级: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二、中国各有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1.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阿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2、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地势高,面积大,多雪山,冰川,河源 内蒙古高原:地面起伏和缓,开阔坦荡 黄山高原:黄土分布,植被少,水土流失,沟壑纵横 云贵高原:地势崎岖,石灰岩广布,多小型坝子,喀斯特地貌典型 3、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南疆、天山-昆仑山之间面积大,沙漠广,西高东低,边缘有绿洲 准噶尔盆地:北疆,天山-阿尔泰山之间沙漠小,多风蚀地貌,西侧有缺口 柴达木盆地:地势较高,多戈壁沙漠,东有沼泽盐湖 四川盆地:北高南低,内有丘陵平原,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 4、三大平原的特征和分布 东北平原:面积大,黑土广,部分地区有沼泽 华北平原:地势平坦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网纵横,湖荡密布 5、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地势低,起伏缓,多为经济林木或辟为旅游区 6、山脉构成地势骨架 天山以北准噶尔盆地以南塔里木盆地 阿山以南为河套平原 昆仑山脉以北塔里木盆地,以南青藏高原 南岭以北江南丘陵,以南两广丘陵 秦岭以北黄土高原,是黄河与长江分水岭 大兴安岭以西内蒙古高原以东东北平原 太行山以西黄土高原,以东华北平原 巫山以西四川盆地以东长江中下游平原 雪峰山以西云高原 长白山以西东北平原 武夷山以西江南丘陵,以东江南丘陵 横断山以西青藏高原以东四川盆地 贺兰山以西内蒙古高原以东宁夏平原 阿尔泰山脉中国与蒙古的界山 祁连山以北河西走廊,以南柴达木盆地 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印度、尼泊尔、不丹边界 三、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2020届新高考地理第十一章环境与发展第30讲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教学案

★第30讲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选修Ⅰ-3) 一、碳排放与环境安全 1.自然界的碳循环 (1)定义:碳元素不断地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之间进行转移和交换,构成了自然界的碳循环。 (2)过程 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通过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碳固定在生物体内,有些生物在地壳运动中被掩埋而形成化石燃料。 ②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燃料的燃烧,使有机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重新返回大气中。 2.温室效应 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返还给地面。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3.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系统失衡;全球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威胁人类健康。 4.国际减排合作 (1)碳排放导致的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和共同性。 (2)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二、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1.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自然保护区的内部结构 (1)核心区: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区内严禁一切干扰活动。 (2)缓冲区: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地带,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3)外围区:即实验区,位于缓冲区周围,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3.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保护自然本底;贮备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服务。 三、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 1.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1)含义:当污染物从一国的管辖地区转移至另一国或者不属于任何国家管辖的地区,就会造成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2)形式:①通过空气和水的流动,使一国发生的污染扩散到邻国或周边国家。②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把一些可利用的污染物作为商品输出到远离所在国或地区的欠发达国家或地区。③发达国家通过投资等方式将落后的重污染设备、技术和行业等转移到本国区域之外。 2.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污染物的跨境转移,不仅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污染,反而使污染向异地蔓延和扩散,并形成新的污染危害,危及其他国家或地区乃至全球的环境安全。 3.污染物跨境转移的防控 需要世界各国站在全球的角度,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四、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1.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 (1)基本国策:环境保护。 (2)三大基本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2.我国的环境保护措施及成效 (1)环保措施: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 (2)2018年国家新组建了生态环境部。 (3)成效:全力推进污染治理,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微点1 在人类活动成为一个重要的扰动因素前,自然界的碳循环相当稳定,并维持着动态平衡。 微点2 由于人类对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植物对大气中CO2吸收和贮存减少,同时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向环境中排放大量CO2,破坏了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碳平衡,增强了大气的温室效应。 微点3 大气中人为增加的CO2主要是由西方国家工业化带来的,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仍是世界上人均碳排放最多的,并且发达国家还通过产业转移方式进行碳转移,因此发达

2020届新高考地理第十一章环境与发展第29讲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教学案

★第29讲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选修Ⅰ-3) 一、耕地资源与国家安全 1.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 (1)耕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不足。 (2)耕地资源整体质量欠佳。 (3)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水土资源配置欠佳。 (4)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开发利用难度大。 2.我国的粮食安全 (1)人均粮食占有量较少。 (2)粮食增产难度较大。 (3)粮食种植收益较低。 (4)粮食总体质量偏低。 二、水资源与国家安全 1.我国水资源目前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缺水问题突出。 (2)水污染问题严重。 (3)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2.我国水资源安全保障措施 (1)兴修水利,优化水资源配置。 (2)节约用水,构建节约型社会。 (3)防治水污染。 三、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 1.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1)种类多,储量丰富。 (2)贫矿多,富矿少,共生矿多。 (3)区域分布广泛,相对集中。

2.保障我国矿产资源的安全措施 (1)加大勘查力度,实现“开源”。 (2)健全政策法规,科学“节流”。 (3)完善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体系。 (4)推进资源供给国际化战略。 (5)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 1.海洋空间资源:指与海洋开发利用有关的地理区域,包括海域上空、海面及水体、海底和海岸四部分。 2.海洋空间资源开发 (1)海域上空 海域上空是指沿海国管辖海域上空的空域空间,是国际航空飞行的重要空间,影响着一国的空域管理,对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2)海面及水体 ①海面及水体是重要的海洋空间资源。 ②海上通道是大量物流船舶运输通过的海域,是连接世界主要经济资源中心的通道。 ③海岛散布于海洋中,具有海陆兼备的特点。 (3)海底空间 ①海底隧道不仅能够提高跨海交通速度,还能避免海面恶劣天气的不利影响。 ②海底光缆以大容量、抗干扰的优势,在国际通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③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4)海岸带 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海陆资源丰富,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微点1 我国耕地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污染;工业三废污染;生活三废污染;自然环境恶化等。 微点2 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 (1)确保耕地数量。 (2)提高耕地质量。 (3)防止耕地污染。 (4)提高耕种积极性。 (5)加强农业科技应用。 微点3 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表现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案例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案例 地理教学反思是指地理教师以自己的地理教学活动过程等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地理教学行为、决策和由此所产生的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分析的教学再认知过程。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案例,欢迎参考。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案例篇一近一学年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教学,这是一个老师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在宜春八中的近一年的教学中,让我体验最深的就是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的迫切性,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特别是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来说,‘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改提出的重要教学理念。以下是我对初一地理教学的体验和反思: 一、要结合教的材特点,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看老师讲得如何,关键看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看学生学得如何。初一学生年龄在12、13

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求知欲、表现欲非常强,在课堂上学生厌烦教师的‘满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课堂上有表现的机会,教学参与意识非常强烈。老师应该最大限度的在课堂上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问题、教学情境,加上新课标下的教材在知识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长的文字叙述,文字表达简洁明了,从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上看减少了很多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增加了‘活动’、‘阅读’、‘思考’等的版块的内容,还提供了大量的直观性图片。新课改的教材特点,也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是新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 ‘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可以说,学习地理学科,是为了更好的适应我们的生活环境。上册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生活地理”的内容。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学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例如,在讲地球的运动时,可以用这些生活中的问题来导入“太阳每天从哪边升起,哪边落下?”“为什么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白昼和黑夜”“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什么美国人总是半夜爬起来看直播”“一年有四季,什么季节影子上,什么季节白昼长”等等相关问题;在讲天气与气候时,让同学们一起探讨获取明天天气的途径有哪些,让同学们自

浙江地理新高考特点与教学方案策略

高考研究报告之二 地理“新高考”(学考选考)试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浙江地理“新高考”试题相比与老高考有较大的变化,从内容形式上看,从11加2,变成了25加2加2,题量增加更加能够扩大知识面、知识点的考核,突出体现考核地理核心素养。三次选考试题总体来说稳中有变,略有命题难度提高的倾向,但知识点都落实在考纲范围内,题量、题型、赋分等基本上稳定,具体分析如下。 一、“新高考”试题的整体特点 1.试卷的结构特点 1)内容结构:选择题25题共50分,26试题地理10分,侧重考查自然地理,27题中国地理,侧重考查人文地理。前面70分为学考要求,最后两道大题目28、29题为选考要求。其中28题为世界地理,考查的内容必然包括地球运动,29题为中国地理。 2)知识点分布: 总体来看,相对分散中又有集中。必修一集中在第二章,必修二集中在第三章,必修三集中在第一章。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都集中在考纲中的第二章。 3)四个考核要求的分布情况 (2)学考要求为d的考点统计 (2015.10)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2.自然条件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3.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额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2016.4)1.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人类活动的影响 2.自然条件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3.鲁尔区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016.10)1.亚洲地形。气候和水系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2.自然条件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总的来说,考核内容中d要求只有7个(必修一、二各2个,必修三第一章3个),针对每年的考试中都有两个至三个的d知识点考到,所以d有关的知识点必须认真准备,而自然条件对农业布局的影响是每次都考到。总体来看,a的考核数量在减少,b有明显的增加,总体来说就是考核的难度有所上升。 2.地理试题的主干知识体现 试题以考查地理主干知识为主,难度适中,考查范围广,基本覆盖了必修一、二、三的所有地理主干考点。如自然地理部分,试题涉及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壳物质循环规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规律;人文地理部分,区位仍是考察的主线(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商业),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选修《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是必考的内容。区域地理部分,以区域为载体考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干知识,区域的呈现主要是以教材中出现的亚洲、欧洲、美国等为主,中国地理则有各个省份的区域轮廓。 根据统计必考的内容有, 必考的知识点: (必修一)1.地球运动-分析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2.地球表面形态 3.大气环境 4.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 5.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6.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必修二)1.城市空间结构 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5.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类型 6.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必修三)1.认识国家 2.区域差异 3.区域联系 4.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自然灾害)(环境保护) 3. 地理图表丰富多样,凸显地理学科特色

2019年上海高考地理题(新)

2019上海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 地理试卷(新高考)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四选一) 1.“新速度,新经济,新时代”我国高速铁路建设是世界最完善,运行里程最长的。在高铁建设中, 需要克服多溶洞,多暗河等不利地质条件的地貌类型区是() A.海成她貌 B.黄土地貌 C.岩溶地貌 D.风成地貌 2.横断山脉位于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间。横断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哪一板块碰撞形成的() A.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 3.学生在福建平潭的研学旅行中,观察到矗立在沙滩上的两块巨石,其矿物晶体颗粒较粗色泽较浅,其岩石可能是() A.花岗岩 B.玄武岩 C.大理岩 D.石灰岩 4.人类首次使用射电望远镜拍下了黑洞照片,干燥的环境有助于天文观测,根据已知条件判断下列哪些地区适合天文观测() ①西欧平原②亚马孙平原③南美沙漠区④南极大陆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①和④ D.③和④ 5.某地因我国东部雨带的移动,降水一般集中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之后一段时间出现炎热干燥的天气,这一地方位于()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长江三角洲 D.珠江三角洲 6.赤道以南莫桑比克等地区受热带气旋“伊代”影响该地区的天气系统应是()B 7.增加绿地面积会给城市带来的影响() A.植物蒸腾会减少 B.下渗减少 C.海洋输送水汽减少 D.地下径流增加 8.当厄尔尼诺发生时,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 A.温度升高,暴雨 B.温度升高,干旱 C.温度降低,干旱 D.温度降低,暴雨 9.甲省位于我国东南部地区,乙省位于胡焕庸线北侧,表格是两省三个年龄段的人口变化。 相对于甲省,乙省() A.环境人口容量更大 B.少年儿童人口量少 C.尚未进入老龄化 D.劳动人口需求缺口大 10.非洲北部的利比亚战乱不断,一些国民纷纷向其他国家迁移,这种迁移方式是() A.智力迁移B难民迁移 C.劳务迁移 D.生态移民

2020届新高考地理第一章地理基础第2讲等高线地形图教学案

第2讲等高线地形图 一、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部位及特点 地形等高线特点图示 山峰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数值内高外 低 盆地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数值内低外 高 山谷等高线向数值增大的方向弯曲山脊等高线向数值减小的方向弯曲陡崖多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 鞍部两侧均为闭合的等高线,山谷的最高处,山脊的最低处 1.概念:沿地表某一方向的直线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它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 2.比例尺:地形剖面图有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往往与原图比例尺一致,垂直比例尺可根据要求确定。 3.意义:它在平整土地,修建渠道,修建铁路、公路和其他工程时,可作为计算土石

方量的依据。 微点1 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分 (1)海拔:地表某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地表某两点之间的垂直距离。 如图,甲地海拔为1 500 m,乙地海拔为500 m。甲地与乙地的相对高度为1 000 m。 微点2 等高线地形图的五个基本特征 (1)同线等高。 (2)等高距一般全图一致。 (3)等高线一般不能相交(D处等高线重合处形成陡崖)。 (4)等高线的疏密反映坡度陡缓,密陡疏缓。 (5)示坡线指示地势降低的方向,如图中C处附近的短线。 微点3 相邻两条等高线的数值可能相等,也可能相差一个等高距。 微点4 地形剖面图的判读规则 (1)确定剖面线两端点的海拔。 (2)确定剖面线经过地区海拔的极大值和极小值。 (3)为了使地面高低起伏更明显,垂直比例尺一般要比原图大。 等高线地形图中的计算与判断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下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100 m,瀑布的落差为72 m。据此回答1~2题。

七年级上册地理学科总结与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教学总结 新课程的改革为学校的发展增添了一份保障,注入了一份活力。同时,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作为一名刚从事教师工作的新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学习和七年级地理教学实践的交互过程中,我本着“认真学习,热心教育,边学边教”的想法来工作,在此就本人的初一地理教学工作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思考。 一、经验与体会 《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在这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方法和评价学生方面反复摸索,得出如下体会: 1、深挖教材内涵,灵活运用教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新内容。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法。如:在学习《世界气候类型》时,在气氛活跃的班级让学生自己看图填表,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在全班对填错较多的部分共同分析错误的原因;在气氛较为沉闷的班级,采取了游戏的方式,把整个班级当成了亚欧大陆,定讲台为北方,各小组讨论“应该处于什么样的气候类型,为什么?” 地理课程目标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上,要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这就需要在选择教法时,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强迫施教。而唤起学生兴趣的最好办法就是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育。在新教材第一章的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的内容中讲到了经纬线和经纬网定位的知识,而这部分知识学生在小学没有接触过,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强,知识没有较强的递进性,学生学起来较为困难。我采取了讲授法和活动法学习经纬线效果都不是特别突出。于是讲完这些内容之后,上了一节经纬网练习课,采取游戏和竞赛的方式,在室外上课。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己定方向建经纬网,然后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再在操场上画好的几个经纬网地图上真正地实践一下。学生“玩中练”“玩中学”得兴奋极了。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大部分学生终于因此弄清了经纬网,收获不小。 2、过程与结果并重,运用鼓励性评价 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要关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评价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因此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提倡运用“鼓励性”的评

江苏新高考地理学科教学建议

2008年新高考地理学科教学建议 一、模块分析 1.08年新高考方案 江苏2008年普通高考模式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具体讲,就是由“3个(语文、数学和外语)统考科目、七个(理化生政史地技)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和综合素质评价(“普通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三部分组成。其中学业水平测试又分为5门必修水平测试和2门选修水平测试。因此除综合素质评价由学校组织外,由省统一组织的高考考试将有三类,设有三个本科门槛即5门必修应达5C,2门选修应达2B,统考科目总分达省本科投档线。学业水平测试达6A者,可在统考科目总分中加10分参与划线,统考科目以440分划本科线,以480分排序投档。 可见08新高考模式对于三门统考科目仍以原始分计算,但削弱了相互(原为五门)间的互补关系,加大了区分度。对于学业水平测试以等级区分,虽模糊了同一等级中分数间的差异,但互相独立,将现在的三门综合测试变成了逐门等级测试,提升了各门学业水平测试科目的筛选功能。你达到标准就上,否则就没有上本科资格。故对于学生来说学业水平测试,尤其是选修水平测试一点也不能失误(只考一次),一旦失误将造成无法补救的后果。因此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科双基夯实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2.08年新高考模式下的地理学科地位 高中地理,作为2008年新高考学业水平测试科目,有必修和选修两个层次水平测试。 必修层次的水平测试在每年的4月8~9日进行,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报考二次。考试时间75分钟,等级计算方法:满分为100分。100分~90分为A级,89分~75分为B级,74分~60分为C级,59分及其以下为D级。单科C级及其以上的比例一般控制在95%以上。参加两次测试的,取较高等级计算成绩。可见必修学科的水平测试是以分数60分作为划定C级的标准线,且比例控制在95%以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控制难度(相当于现在的会考水平)以本为本,以标为纲,多快好省的狠抓双基,力争大面积丰收。 选修层次的学业水平测试在每年的6月9日,考试时间100分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只可报考一次。选修学科等级计算方法:满分为120分,根据考生成绩按比例折换成相应的等级。A级为前20%(含20%)的考生,其中前5%为A+;B级为前20%至前50%(含50%)的考生,其中20%—30%为B+; C级为前50%至前90%(含90%)的考生,D级为90%以后的考生。可见选修层次的水平测试等级是以比例作

2020届新高考地理第十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第26讲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教学案

第26讲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运输方式主要特点 铁路优点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连续性好缺点造价高、消费金属材料多、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优点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适应性强缺点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优点运量大、投资少、运费低缺点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 航空优点速度快、效率高 缺点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设备投资大 管道优点运量大、损耗小、安全性能高、连续性强、管理方便缺点设备投资大、灵活性最差 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 二、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网 2.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因素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3.典型案例:南昆铁路的建设

(1)影响因素: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科学技术的进步等。 (2)重要意义:带动、繁荣沿线地区的经济,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三、交通运输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影响 交通运输 方式的变化 对聚落空间 形态的影响 典例 新的交通 方式发展 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嘉兴的城市形态随水路(江南 运河)和陆路(沪杭铁路)运输 的发展而变化 某种交 通方式 的衰落 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随着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 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沿 运河城市发展缓慢,城市沿河 伸展的空间形态基本保持不 变 (1)表现:聚落的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等)扩展,并以此为主要发展轴。 (2)实例:株洲市主要沿京广铁路发展。武汉市位于汉江与长江汇合处,城市空间形态呈现沿江分布的特点。 四、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区域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商业网点密度 山区 地势起伏,交通运输线路稀少,运输方 式单一 小 平原交通便利,商业网点沿公路分布大 (1)原因:商业网点的位置要求有便捷的交通,这样才能吸引大量购物者,即以交通最优为原则。 (2)表现:很多商业网点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3.对商业中心的影响 (1)大城市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 (2)集镇:在交通要道上发展起来的集镇,交通线路的改变常会引起其繁荣或衰落。 微点1 不同交通运输方式距离与运费的关系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人从事地理教育教学近12年,经历了几次的课改,这次的课改,让我感受很多,下面仅从地理教学方式上进行反思。 一、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三、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四、引导学生“好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

高考地理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I、高考目标要求 一、高考考纲内容: 1)理解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理解等高线和地形图的相互关系。 2)掌握等高线地图的一般规律、判读方法与实践运用。 二、高考命题规律: 1)从考核内容上,主要是以等高线图为切入口,考查识图能力与相关计算能力。 2)从考核形式上,有直入主题,有设置试题情景,考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从考核能力上,识图能力是根本,也是知识迁移的基础,以后将在多类等值线图中都可以借鉴等高线图的读图技巧! 三、高考命题趋势: 综合考核图表语言是未来高考的命题趋势 1)常规的等高线地图的判读,可能会设置新情景,增加试题的灵活度。 2)等高线地形特征的文字描述,试题的难度要求可能降低;等高线与聚落、交通线等的结合运用类的试题可能会增加! II、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 III、知识结构: 1.等高线、等高距、示坡线等概念 2.等高线的特点 3.等高线图上基本地形单元类型和判读方法(见表格)

4.等高线图的实践运用 附).等高线综合判读和主要应用:(根据要求考虑位置,海拔及其周围的环境) 1) 水库坝址的选择:一般选在峡谷地段,“口袋形”洼地处(水平距离窄,垂直落差大)。 2) 铁路、公路选线:一般应选在缓坡,避开陡崖、滑坡,沿等高线建盘山路,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 3) 建港口、海滨浴场 港口应选在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浴场一般选在海滨缓坡沙岸。 4)建疗养院:一般选在城郊山地向阳坡,清静,新鲜,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 5)选择引水线路:不仅考虑距离的远近,还应当考虑水从高处往低处自流。 6)选择输油管线: 既考虑线路尽可能短,还要考虑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 7)港口码头的位置:应选在海水较深且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造成航道淤塞;近岸要有足够的水深,表现为沿岸等深线密集并且数值较大。 8)工业区、居民区选址: 工业区宜建在平坦开阔的地形区,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接近资源的地区。 9)进行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貌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副渔业布局方案。例如,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山区宜发展林业、牧业。 IV、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尤其是从图表及图表语言当中获得相关信息的能力。 V、课堂教学: [导入模块] 发下练习卷让学生带着问题(练习中哪些是学过的内容,哪些是没有学过的内容,答案是什么),独自或合作完成下面练习,分小组由小组长归纳结果交给老师。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一、反思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今年刚接初一地理课,很生疏,刚上课时,总怕学生掌握不住,课堂上重复一遍又一遍,可效果很不好,越怕学生掌握不住,学生越掌握不住。后来,我才发现问题出在我身上,上课的时候我不管学生听不听,总是“满堂灌”,学生有厌烦的情绪,所以效果很不理想。经过学习和反思,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的问题。"我觉得过去经常讲这节课学习或今天上第几章……,总还有点居高临下,我教你们跟我学的味。上课期间,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 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这样做,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记得有天在七(2)班上课时,卢子腾同学突然举手问:"老师,你说海拔越高,气温就会越低,可我想,喜马拉雅山的海拔那么高,应该比别的地方离太阳更近,气温怎么会低呢?"气候一章已经上完,这个学生却在几天后提出疑问,说明他上课时认真听、认真学,也认真想了,可总是解不开。在书上是肯定找不出答案的。我想了一下,用最浅显易懂的话解答了这个问题,并当众表扬他爱动脑筋,敢于提问。这件事提醒了我,书本没有讲到的知识,可能有的学生会去想,也可能有的学生心存疑问,苦苦思索又觉与书本无关,就算了。我很快在别的班级上课时举出这个事例,并鼓励同学们质疑问难。 二、反思是否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