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

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

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生字。 2、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鹬蚌的图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建构对话话题 1、出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前我们先来看一段影片,(播放影片)同学们都看得津津有味,这段影片播放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则寓言------《鹬蚌相争》。(齐读课题) 2、交流认识“鹬”与“蚌”: 师:同学们真能干,“鹬”和“蚌”字读得都很准,你们见过“鹬”吗? 生答。 师:来看看鹬,(看图画)长什么样呀?它生活在哪里?爱吃些什么呢?(嘴细长,腿长;浅水边和水田里;小鱼、贝类、昆虫等。)生答。 师:蚌见过吧,它用什么来保护自己?(观察图画) 3、教学“争” 师问:“争”是什么意思? 生答:争吵、争斗等。(板书:斗、吵) 师述:这是会意字。上为“爪”(手),下为“又”(手),中间表示某一物体,像两人 争一样东西。 (板演)这个争除了行动上的争斗,当然也有语言上的争吵。 4、课文中有一句话就说出了“鹬蚌相争”的意思,迅速浏览课文,看谁第一个

找到。“争”在这一句中的意思就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鹬和蚌因什么而争?怎么争的?结果怎样?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力争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 2、出示字词:课文中词语能正确读出来吗?试试看。 指读,正音 强调儿化音:壳儿 多音字:夹、禁 集体读 3、课文能读好吗?同座位你听我读,我听你读,互相检查读书情况。 三、围绕话题,选择重点,读中感悟,以读见悟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师引: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鹬蚌争斗时的情景吧!请同学读课文第一自然 段,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个读) 2、出示:“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思考:此时此刻,河蚌正在 想什么? 3、出示:“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河蚌急忙壳儿合上, 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1)猛地:动作迅速,非常干脆。(谁来读一读) 读这句话,你感受到什么?(猛地、急忙、牢牢)你还从这三个词里感受到什么? (动作迅速,非常干脆、毫不示弱、互不相让) 结合学生发言,板书:互不相让。 (2)师引:鹬出嘴如此之快,情况万分紧急,蚌来不及说任何话,马上作出反击。(观察图画): (3)指导朗读:呵呵,此时的鹬和蚌已争锋相对,互不相让。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感受。 (二)教学第二、三自然段 1、师引:还从哪里看出它们互不相让?再读课文第二、三段。 生答:他们还在争吵! 2、出示: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师引:是呀,瞧这两位,行动上互不相让,语言上也互不相让。谁能说说,什么叫威胁? 生答:用武力恫吓他人。 师问:鹬用什么来威胁蚌?(生答:干死) 指导朗读:确实,河蚌离开了水是活不了多久,这个威胁够厉害的。谁来读出威胁的语气?(生读:个别读,齐读) 师问:鹬以此相威胁,原指望什么?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 导读: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 释义 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翻译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x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

寓言两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能复述课文。 2.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 (教师)1.准备与本课寓言相关的动画片或是书籍。2.多补充些其他的寓言故事书籍,推荐学生阅读。(学生)课外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与大家共享。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 2.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 3.学习“寓”字。用字理识字的知识去学习,师引导:宝盖头跟房屋有关,这是一个标准的形声字。(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的记忆字形的方法) 4.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5.看课题质疑:看到“揠苗助长”这个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发言提问)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生字词,初步了解本课生字:巴望、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焦急、纳闷 3.交流问题,感知大意。 (1)师:到底是谁揠苗助长?为什么“揠苗助长”?(2)“揠苗助长”结果怎样?请学生把这些问题完整地连起来说一说。(同桌先练说) 二、理解文本,配乐朗读课文 1.让生观看《揠苗助长》的录象,并让学生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 2.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情境再现,注意突出刚才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 3.提议:我们每个同学想不想给这则寓言配上自己的朗读呢?自己试一试。 4.指名朗读第一段,学生评议,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思考:“巴望”什么意思?从“天天”这个词语你读懂了什么?农夫“焦急”什么?他心里会怎么想? 5.指导朗读,读出农夫的焦急。 6.理解第二、第三段。问:农夫想到什么办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1)问:“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会“筋疲力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读。 (2)让生观看插图。看!此时他的神情是怎样的?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 (3)有感情地朗读:能把农夫当时又累又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 (4)问:读了这段,你有何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带到文章中去读,体会农夫的快乐。

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及新词。 2、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3、表演《鹬蚌相争》。 4、知道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重点目标: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 难点目标: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谜语。不过,这是几个画谜。猜一猜,这是什么寓言故事? (课件出示图画:狐假虎威、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生猜。) 呀,都猜对了!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鹬蚌相争》。(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 看课件,了解鹬和蚌 二、新课:

(一)初读课文 1、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 2、同桌读,互相听一听,他读的正确吗? 3、读生字:(指名开火车读) “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呀?(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所以它是鸟字旁。认识了,也记住了。先观察一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这个字,跟着老师书空。请你在纸上端端正正地写三个吗?相信你能比老师写得好! 4、读词语:指名领读。 5、比一比,组成词语。(指名) 师:看来同学们对生字和词语已经掌握了。过度: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结果又怎样呢? (二)、读故事,明道理 1、自己读课文,想一想,鹬和蚌的话应该怎样读呀? 2、同桌试着读一读。 3、指一组读。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再指一组读,评读。 4、同桌再练着读读,可以加上表情、动作。再指读。评价:从你的表情、动作老师看出来了…… 男女生读。注意“生气”“毫不示弱”等词语的读法。

5、“毫不示弱”是什么意思?(看课件,选择) 你能用“毫不示弱”说一句话吗?把它写下来。 6、默读《鹬蚌相争》,想一想为什么鹬和蚌一起被渔夫捉去了。 体会寓意:你从这则寓言中明白了什么道理?(《鹬蚌相争》告诫人们: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7、把这则寓言再完整地读一读,注意读出语气。 (三)、表演 1、问:谁还想读?谁这只鹬?你就是这只鹬,你就是这个蚌。老师给你们旁白。 2、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组自编自演。看那组分工快,合作的好! 4、指1组演。(要有所拓展,让渔夫说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想对他们谁说些什么?(指导:光批评他们也不行呀,还应该告诉他们错在哪。)师对鹬和蚌:听了他们的提醒,你想说些什么呀? 4、出示课件:假如,鹬和蚌从渔夫那里逃了出来,有一天,鹬和蚌又相见了,他们之间会怎样说?渔夫又来了,他们又会怎么做? 5、看来他们也明白了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再读这个小故事,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延伸 1、这个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

小学生课外文言文原文翻译:鹬蚌相争.doc

2019小学生课外文言文原文翻译:鹬蚌相争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注释 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译文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故事 有一天,天气很好,太阳照在大地上,一只河蚌顺着河水上了岸,躺在沙滩上,张开两个蚌壳悠闲地晒着太阳。 这时,一只名鹬的水鸟从河边飞过。鹬鸟悄悄地落在河蚌附,轻轻地走到河蚌旁边,猛地伸着又长又尖的嘴巴,猛的捉住了甲壳内的蚌肉。

鹬蚌相争寓意

鹬蚌相争寓意 篇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寓意 鹬蚌相争 一只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蚌马上合上,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干死。”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你就会饿死。”鹬和蚌都不肯互相放弃,这时一个渔夫走来,于是渔夫便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这一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互相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的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滥竽充数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不到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

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揭示道理 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寓意:讽刺了混入内行冒充有本事,而无真才实学的人。 叶公好龙 从前有位叶公,特别喜欢龙。他屋内的梁、柱、门、窗,都请巧匠雕刻上龙纹,雪白的墙上也请工匠画一条条巨龙,甚至他家穿的衣服、

小学语文:鹬蚌相争

小学语文:鹬蚌相争 本文是苏教版第六册《寓言两则》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根据《战国策燕策二》的记载改编而成,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双方争执不下,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让别人从中获利。文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写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从而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除了充分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他们理解寓意外,还通过想象、说话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创设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反复诵读及想象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通过品读课文语言,理解文章内容,并能从中明白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1、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来学习寓言两则中的另外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课题。 2、下面老师就隆重地为大家请出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出示图片)简介鹬(一种长嘴水鸟,以吃小鱼、小虫、贝类为食),蚌(软体动物,外面是硬硬的壳,壳里是雪白的蚌肉) 3、同学们,鹬蚌相争,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为什么争?怎样争?结果怎样?) 4、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三个问题读读课文。读课文之前老师还有两个小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2)标好自然段序号。好,现在开始吧! (1)检查词语(指名读,齐读) (2)检查读文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教师创设情境,出示图片,介绍故事的主人公鹬和蚌给学生们认识,这给了他们直观感性的体验,读书时就能带着这样的形象走进故事中去。其次,还让学生围绕课题,自己提出问题,把课堂教学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鹬蚌相争全文、解释

鹬蚌相争全文、解释 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yùbàng xiāng zhēng) 解释一 有一句古话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燕策》: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二折:“权待他鹬蚌相持俱毙日,也等咱渔人含笑再中兴。”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自己渔人得利。” [提示] 这是一则十分生动的寓言故事。它告诉我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早已成为大家常用的成语。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

[注释] 方——正在。曝(pù)——晒。 鹬(yù)——一种水鸟,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qián)——同“钳”,夹住。 喙(huì)——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曰——对..说。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并。禽——同“擒”,捕捉。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古文翻译成中文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古文翻译成中文 渔翁得利渔翁得利解释一有一句古话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燕策》: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简文: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解释鹬:一种水鸟,羽毛茶褐色,嘴脚都很长常在水边啄食小鱼和贝类;蚌:生活在淡水里的贝类软体动物,有两片椭圆形的外壳.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出处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二折:权待他鹬蚌相持俱毙日,也等咱渔人含笑再中兴.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自己渔人得利.提示这是一则十分生动的寓言故事.它告诉我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早已成为大家常用的成语.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

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注释且——将要赵——春秋战国时国名伐——攻打方——正在.曝(pù)——晒.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战国时有名的说客.惠王——赵国国君易水——河流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甘——同钳字,把东西夹住的意思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yù)——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箝(qián)——同钳,夹住.喙(huì)——嘴,专指鸟兽的嘴.雨(yù)——这里用作动词,下雨.即——就,那就.谓——对..说.舍——放弃.相舍——互相放弃.并——一起,一齐,一同.禽——同擒,捕捉,抓住.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擒——捕捉寓意《鹬蚌相争》讲的是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诗文翻译赵国准备讨伐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明天你的嘴取不出,就会有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弊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

苏教版三下 《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南洋小学 一、导入课题,设疑激发 1.出示鹬的图片,问这是什么?(鹬)出示蚌的图片,问这又 是什么?(蚌)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故事,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在写的过程中师对“鹬”和“蚌”两个字作适当讲解)齐读课题——鹬蚌相争。 2.鹬和蚌,一个经常在天上飞,一个生活在水里,它们怎么会 相争起来呢?课文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3.原来是因为这样才相争起来的呀,我们一起来把故事的起因 给读清楚。齐读 二、读演体验 1.鹬和蚌相争起来了,鹬是怎么做的呢?请你快速读读第二自 然段。(点击出示第二自然段) 2.(点击出示图片)鹬的嘴被河蚌牢牢地夹住了,能拔出来 吗?你从哪里读明白的?(点击出现“用尽力气”)是呀,

鹬又抓、又敲、又甩,结果还是拔不出嘴来。这时,它想到了什么办法?(点击出示“威胁”) 3.现在,你就是那只鹬了,你会怎样来威胁蚌,让蚌觉得很害 怕,觉得你非常厉害呢?(指名读) 师评1:真的是气势汹汹啊!小眼睛都瞪大了,在狠狠地吓唬蚌呢!(若生读得很棒的话,接说——学着他的样子,我们再来威胁蚌。) 师评2:是在狠狠地威胁吗?感觉像是商量!这不是一只正在威胁蚌的鹬,是一只温柔的小绵羊。再来一遍行吗?对蚌大声地放出狠话,让蚌觉得不听你的话,后果太严重了!4.我们一起来做做鹬,对蚌大声地放出狠话,让蚌觉得不听你 的话,后果太严重了! 5.鹬抓住了蚌离不开水的弱点威胁蚌,强硬极了,那蚌听了鹬 的话,服输了吗?(点击示文第三自然段、指名读: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1)它呀,是毫不示弱(点击出示“毫不示弱”)河蚌根本就不怕它,谁来读好这个词?它偏不向鹬低头,再 来读。

故事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这个成语我们可以翻译成:a quarrel which benefits only a third party 或者借用英语中一句相应的俗语:When shepherds quarrel, the wolf has a winning game。这句俗语翻译成中文,也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借用英语中的固定表达法来翻译成语,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同学们要记得平时多多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哦。 当然,在不怎么正式的场合,这个成语我们也可以简单翻译成:Two dogs strive for a bone, and a third runs away with it。 狡兔三窟 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 A crafty1 person has more than one hideout. 三人成虎 这个成语出自一个典故,意为当很多人都以讹传讹的时候,谎言也就成了真理。 可以翻译成:A lie, if repeated often enough, will be accepted as truth. 画蛇添足 同样,这个成语也可以借用英语中现成的表达法:gild the lily,给百合花镀金,当然就是画蛇添足的意思啦。

狐假虎威 肯尼迪总统曾在自己的讲话中引用这个成语,他说的是:to seek power by riding the back of the tiger。 1 crafty adj.狡猾的,诡诈的 参考例句: He admired the old man for his crafty plan.他敬佩老者的神机妙算。 He was an accomplished politician and a crafty autocrat.他是个有造诣的政治家,也是个狡黠的独裁者。 2 gild vt.给…镀金,把…漆成金色,使呈金色 参考例句: The sun transform the gild cupola into dazzling point of light.太阳将这些镀金的圆屋顶变成了闪耀的光点。 With Dimitar Berbatov and Wayne Rooney primed to flower anew,Owen can gild the lily.贝巴和鲁尼如今蓄势待发,欧文也可以为曼联锦上添花。 更多英语学习方法:企业英语培训https://www.sodocs.net/doc/4418825999.html,/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课前准备: 学生 (1)网上收集鹬、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自学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 教师 (1)学习教材,利用互联网搜集资料,设计教案。 (2)准备课件。 教学课题: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涟漪、心旷神怡、暗自得意、反唇相讥、、互不相让、怒目相视、轻易而举”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 4、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过程: 一、板书:寓言 1. 你学过什么寓言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 你明白寓言故事的特点了吗?生交流,板书:读好一个故事 明白一个道理 3. 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寓言故事。读题 A:认识“鹬”吗?出示图片,它长的怎么样? 它遇到小鱼小虾喜欢“啄”? B:认识“蚌”,见过吗?怎么样?

遇到危险时,它会“夹”学习生字“夹” C:“争”就是?再读题,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生回答,师板书:为什么争? 怎么争? 结果? 二、初读课文 师范读课文 聪明的同学,你解决了刚刚提出的那个问题? A:生回答:解决了为什么争,因为鹬被夹,蚌被啄, 师板书:啄 鹬——蚌 夹 B 生回答:结果是渔夫收了它们两个。 3.“那你能看着板书,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吗? a生说,b生说(教师提高要求,用上“首先,然后,结果) 4.A生齐读课文,自由读 B 读词语:注:不禁(多音字)毫不示弱(教学生字:弱) C 再读,理解词义。 三、走进文本 1.读第一小节: A河蚌晒太阳,心里会想什么? 生:暖洋洋,真舒服啊!

B.可是,有只鹬看见了,它是怎么做的?那个词语告诉你速度很快?“猛的” 生再读,读出力量的猛,速度的快。 C那蚌见此情景,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引导学生抓住“急忙”“牢牢夹住”词语体会 2.接下来,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分角色读2.3小节 A生读,评价抓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B想象他们还会怎么争?想象动作、神情,加适当的提示语。 a刚开始,他们会 出示:鹬()说:————————————(十分愤怒、气势汹汹、生气) 蚌()说:———————(骄傲、毫不示弱、十分得意、恼羞成怒) 生交流 所以,这样争来斗去,就叫做“相持” b 过了好久,他们又会怎么说 鹬()说:————————————(气喘吁吁) 蚌()说:————————---—(有气无力) 师:是啊,他们已经筋疲力尽,可还是“互不相认”。这让你想到一个什么样的成语? 生:两败俱伤。(师板书:两败俱伤) 就在他们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最开心的人是谁啊?(渔夫) 师:渔夫,你想对鹬蚌说些什么啊? 四:讲明道理,拓展 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用上“互不相让、两败俱伤”等词语来说说?

[K12配套]三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寓言两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部编版

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了解寓言的写作特点;学习寓言借用故事来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懂得倚仗别人的威力来抬高自己的身价或欺负弱小的行为是可卑的或可耻的;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要抓住主要矛盾,避免因小失大。 教学重难点 理解“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的意思及寓意。 教学准备 头饰、布景、生字卡片及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贴出虎、狐图:同学们,这是什么动物? 板书:狐虎 谁能说说你对这两种动物的有什么看法? 板书:狡猾威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片关于狐狸和老虎的语言故事: 板书:假威 齐读课题;质疑:有什么问题吗?(“假”什么意思?) 导入: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 (一)自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采取自己喜欢的办法解决这些不认识的字。 (二)标出自然段。 (三)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同时思考: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四)再读课文,思考:“假”可能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说:“狐狸的威风是假的,;老虎的威风是真的。) (五)是吗?你再把最后一节好好的读一读,想一想。(生读“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看出来了吗?这里的“假”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猜到是“借”的意思。) (六)为什么你确定是“借”,让学生结合故事内容谈理由:(百兽根本就不怕狐狸,因为狐狸前面的是老虎,百兽是看到老虎才吓跑的。狐狸却骗老虎说是自己的威风吓跑了老虎。所以“假”是“借”的意思。) (七)查字典,我们来看看字典中有没有“借”的意思。(学生迅速查字典生回答)(八)这下我们明白了,“狐假虎威”的“假”是借用的意思,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查字典确定“假”的意思(板书:借。) 三、理解感悟 (一)初读课文之后,你感受到故事中的狐狸怎样? (二)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狐狸的狡猾? (三)小组交流、讨论、并研究怎样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四)小组汇报、品味语言、教师点拨、研究朗读。

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讲故事背景: 同学们,战国时候,我国分为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课件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王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2回顾上节内容,导入课文 对,就是鹬蚌相争这个故事。咱们今天接着学习课文《鹬蚌相争》。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谁听过之后能把这个故事讲下来。 2指名讲故事,注意用上下面的词语: 阳光明媚心旷神怡口水直流 无计可施饥肠辘辘暗自得意 反唇相讥怒目相视轻而易举

3 再次出示古文,引导学生说出现代文和古文的优点。 现代版的《鹬蚌相争》生动,具体,古文版的《鹬蚌相争》短小精悍。你们看,我们祖国的语言多么神奇啊! 【指名优秀者读全文,是对该生最好的褒奖,也为让学生复述课文打下了基础。复述课文并用上文中的四字词语,是本文的课后题,在教学中,相机把课后题融入教学中,扎实有效。再次出示古文《鹬蚌相争》,照应导入语,整堂课显得前后呼应,也巧妙地让学生明白了现代文与文言文的优点,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的兴趣。】四理解故事明白道理 1 故事读通了,会讲了,谁来说说鹬蚌相争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名回答,学生回答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当说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是如何发生的?它们为什么会相持不下?它们当时是什么反应?分角色读课文9、10、11自然段体会鹬蚌的内心活动,当鹬蚌被渔翁轻而易举地捉住时,渔翁会想些什么?鹬鸟会想些什么?河蚌又是什么想法?老师及时板书“啄”“钳”“渔夫得利”) 3看到鹬蚌相争的结果,你想到了什么? 4交流。 6小结。 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生活中有许多悲剧都是因为赌一口气,争执不下而发生的。在成功的道路上,我们固然需要

古诗鹬蚌相争翻译赏析

古诗鹬蚌相争翻译赏析 文言文《鹬蚌相争》选自小学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前言】 鹬蚌相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语出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注释】 1方:刚刚。 2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产珍珠。 3曝:晒(太阳)。 4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5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6拑: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7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8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9即:就,那就。 10谓:对……说。 11舍:放弃。 12相舍:互相放弃。 13并:一起,一齐,一同。 14禽:通“擒”,抓获。 15且:副词,将要。 16过:经过。 17支:对抗 18弊:同“蔽”,蒙蔽。 19恐:担心。 20为:替,给。两方为某事争执不下时,往往让第三方胜利。 21愿:希望 22惠王:指赵文惠王。 23相支:相持。对峙的意思。 【翻译】 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苏代替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甲壳钳住了鹬的喙。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ORg雨,就会有一个死蚌。’河蚌对鹬说:‘今天不让鹬嘴出去,明天不让鹬嘴出去,就会有一只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寓言两则狐假虎威 鹬蚌相争_语文S版-最新教学文档

1狐(hú)假虎威(wēi) 2 (mào)密的森林里,有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①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一只狐狸(hú li)从老虎身边窜(cuàn)过。老虎扑过去,一下逮(dǎi)住了狐狸。[②“扑过去”“一下”说明了什么?]3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狐狸被老虎逮住。 4 狸眼珠子骨碌碌(gūlūlū)一转, 扯着嗓子对老虎说:“你敢吃我!”[③ “骨碌碌一转”“扯着嗓子”分别写出了狐狸怎样的心理活动?] 5 为什么不敢?”老虎一愣(lèng)。[④老虎为什么会一愣?] 我是老天爷派来管你们百兽(shòu)的。你要是吃了我,就是违抗(wéi kàng)老天爷的命令。你的胆子真大呀!”[⑤狐狸的话说明了什么?] 虎被蒙[mēng]住了,松开了爪子。[⑥老虎为什么会松开爪子?]狐狸摇了摇尾巴,接着说:“不信,你就跟着我到百兽面前走一趟,看他们怕不怕我。”[⑦狐狸为什么会这样说?] 1? 2 ①为下文逮狐狸作铺垫。 3②说明老虎逮狐狸的动作极其迅猛。狐狸在饥饿、凶猛的老虎面前,处境极其危险。 4 ③重点句解析:“骨碌碌一转”说明狐狸想好了逃生的办法。“扯着嗓子”一是说明狐狸想掩饰自己内心的害怕和恐惧;二是说明狐狸想借气势来吓唬老虎。 ④这句话说明老虎对狐狸说的话感到非常意外:明明狐狸已被自己逮住,为什么还口吐狂言呢? ⑤这几句话写出了狐狸告诉老虎不能吃自己的原因。 ⑥这句话说明老虎有点儿相信狐狸的话了。 ⑦这句话表明狐狸抓住了老虎对自己有些相信的心理,开始得意起来。为了使老虎更加相信自己,狐狸又提出“到百兽面前走一趟”的想法。 5

段导读:第2至第5自然段写狐狸是怎样蒙骗老虎的。 虎跟着狐狸向森林深处走去。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6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⑧“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说明了什么?“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写出了什么?] 林里的猴子啦,野猪啦,小白兔啦,梅花鹿啦,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和往常不一样,都很纳(nà)闷儿。7[⑨“纳闷儿”写出了什么?]再往狐狸身后 一看,呀!一只大老虎!大大小小的野兽都吓得撒(sā)腿就跑。8[“大大小小”“都”说明了什么?]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狐狸是怎样蒙骗老虎、倚仗老虎的威风吓唬百兽的。 虎不知道百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还以为真是害怕狐狸呢!9[结尾句说明了什么?]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点明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百兽的。 鹬(yù)蚌(bàng)相争 10 在天空中飞着,不住地朝下看,想找点儿食物吃。[①“不住地朝下看”意味着什么?]11忽然,它看见一只河蚌张开壳儿,正在沙滩上晒12太阳呢。 段导读:第1自然段是寓言故事的起因。13 多好的一顿(dùn)美餐(cān)哪!”鹬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②“口水都要流出来了”说明了什么?]它14立刻飞下来,啄那只河蚌的肉(ròu)。[③“立刻” 6 ⑧精彩句解析:前半句形象地写出了狐狸狡猾、故意做作的样子和得意忘形的神态。后半句写出了老虎被蒙住的神态。 7⑨写出了动物们的不解心理。 8 说明所有的野兽没有不怕的,充分显示了老虎在百兽面前的威风。 9 10? 11①意味着鹬已经很饿了。 12?口水:唾液的通称。 13②精彩句解析:形象地说明鹬已经馋得不得了了。 14③说明鹬飞下来的动作非常快,它已经迫不及待了。

文言文《鹬蚌相争》阅读答案及翻译.doc

文言文《鹬蚌相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暴, 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 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 之为渔父也。故愿王孰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蚌方出暴()②燕赵久相支() ③以弊大众()④故愿王孰计之也() ⑤渔者得而并禽之(). (2)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 (1)①同“曝”,晒②支持③疲弊④同“熟”,仔细⑤同“擒”,捉拿 (2)要相互团结互助,不要勾心斗角,以对付共同的敌人。 二: 1.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2.你能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吗?(2分) 3.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3分)

参考答案 1.双方都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现了,就把他们——起捉走了。(2分) 2.鹬蚌相争,渔翁得利。(2分) 3.做事要权衡得失,化解矛盾冲突,相互谦让。(3分) 翻译: 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文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河蚌刚刚打开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如果你不放了我)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河蚌也对鹬说:“(我怎么能放 了你)今天你的嘴不取出来,明天你的嘴不取出来,那就会有死鹬了。”两个不肯互相放弃,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攻 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担心强大的秦国要 成为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文惠王说:“好。” 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道理 鹬蚌相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 很有趣的道理。 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 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 能因小失大。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

【教育专用】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公开课教案2

24 寓言两则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并规范书写本课9个一类字,重点书写“焦、疲、勃”等生字。结合语境理解“揠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毫不示弱”、“威胁”、“鹬蚌相争”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角色的心情和语气。 3.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4.通过表演和讲述,初步感知寓言形象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表演、讲述,感知寓言形象。 2、对寓言角色作出评价,揭示寓意。 教学难点:把握古代寓言的相似之处,感受寓言文化的特点。 三、教学评价设计: 1.通过查看预习单、识读生词、分段轮读课文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通过对比结构、区分字义、巩固练习落实字词教学。 2.重点感悟环节通过默读、浏览全文,师生对话交流,了解文章内容,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课文脉络。 3.通过默读、圈画、批注、全班交流、感情朗读等形式,感悟寓言中的角色特点。 4.借助读写结合的小练笔活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对写作方法的积累和运用。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鼓励性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1.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 2.上网或查资料,了解寓言。 教师:1.教学课件。 2.制定预习单。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步感知,整体把握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都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交流一下。 说说你们对这些寓言故事的感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它们已经流传了有两千多年了,分别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战国策燕二》这两本书。(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 2. 学习“寓”字。用字理识字的知识去学习,师引导:宝盖头跟房屋有关,这是一个标准的形声字。(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的记忆字形的方法) 3. 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4.谁来读读两则寓言的题目。(指名、齐读。)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生词认读情况 (1)同位交流你自学到的生词。 (2)课件出示生字词: 指名读(提示:“闷”要读准确。)齐读词语 (3)这些词语都和课文内容有紧密联系,通过课前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学生行为预设:可能联系课文内容来说,也可能说出字典上的解释,对于学生的回答,要予以学习方法的肯定。)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1)同位根据预习单交流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 (2)展示预习单上学生对难写生字的书写,并由该学生指出书写的难点、关键点,教师并针对书写难点进行书写点评。重点指导书写“焦”是上大下小,上半部的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疲”字中内外两撇的位置、长短要注意;“勃”字左下的“子”最后一笔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