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贵州喀斯特地貌及其保护

论贵州喀斯特地貌及其保护

论贵州喀斯特地貌及其保护
论贵州喀斯特地貌及其保护

论贵州喀斯特地貌及其保护

10级人力1班杨雪

摘要:贵州是中国乃至世界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充分的高原山区。贵州喀斯特地貌具有其独特性,应抓住机遇,利用优势,发展

本省经济。喀斯特地貌环境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条件,在发展中应注

意扬长避短。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多样性生态保护

⒈喀斯特地貌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

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而贵州是中国乃至世界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充分的高原山区,喀斯特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3%,形成95%的县市有喀斯特分布,实属罕见,可谓喀斯特王国。

贵州有兴义尼函石林、修文石林等石林区;中国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岩壁为瀑布华地貌;此地溶洞地貌较多,主要有黄果树瀑布附近龙宫洞,贵阳地下公园,镇宁犀牛洞,镇远的青龙洞,龙山的仙人洞,贵州的织金洞,黔灵山麒麟洞等。

⒉喀斯特环境的有利条件

喀斯特地貌的多样性,为贵州省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例如,花溪区以瀑布,洞穴为主要优势,山石水景,各显风姿,高坡石门、黔陶鬼架桥、青岩悬宫洞等等。众多的喀斯特奇观为此区带来了良好的旅游资源。

生态环境多样,生物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立体配置和多种经营。由于喀斯特地域形态结构对光,热,水等自然因素进行再分配,导致气候、生物、土壤垂直分异和局地分异明显,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山区立体农业发展和多种经营提供了自然基础。

⒊喀斯特生态环境的不利条件

水土环境要素缺损,例如土壤流失、土壤异质性较强、土壤供应

植物的营养元素不平衡

生态承载力低、石漠化、旱涝灾害等

4.贵州喀斯特地貌典型性分析

石灰岩地貌上形成陡峭峻岭,溶洞,地貌岩石形成典型的褶皱现象。

4.1典型性:贵州喀斯特地貌有贵州锥状喀斯特地形,是全球锥状喀斯

特地形中发育演化过程最完整、保存相当完好,而且存在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典型的是贵州的峰丛喀斯特和峰林喀斯特。

4.2独特性:贵州喀斯特地貌的独特性在于它拥有许多的瀑布群、溶洞

群规模宏大,而且保存完整,分布集中;除此之外还包括喀斯特环境的多样性,类型的多样,几乎包括了除冰川喀斯特以外的所有类型。

5.贵州生态环境发展历史

贵州的森林资源曾经十分丰富,涵养水源、保护土地。据推算,贵州森林覆盖率汉、晋时期达50%以上,唐、宋时期为50%,明、清时期缓慢下降。不少史志记载着贵州“到处绿阴覆盖,碧水长流”,“远山闻虎啸,近山百鸟鸣”,“树深不见石,苍翠万千里”的景象。可是由于本土居民和历代迁居贵州者“开发”贵州,对森林乱砍滥伐;历代统治阶级对贵州木材的特殊需要采办“皇木”,以大修宫殿王室;以及战争对森林的烧毁,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童山濯濯、荒山秃岭。特别是到了近现代,人口不断增长,为了生存而毁林开荒,致使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到1983年,全省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30%下降到历史最低点。森林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丧失了森林生态效益,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和水土流失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2.5万平方公里上升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7.67万平方公里。全省喀斯特山区山势陡峭,土壤瘠薄,是脆弱的生态环境,水土流失最终结果是形成无土可流的石漠化环境。大自然开始向人们进行报复,引发了全省范围内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成村毁人亡事件和经济建设的重大损失。

6.喀斯特地貌研究意义

6.1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水库选址时应尽量避免断层、破碎带、喀斯特地貌等。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6.2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如湖南张家界桑植县的九天洞已列入洞穴学会会员洞,堪称亚洲第一洞、黄龙洞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5A级旅游区张家界武陵源的组成部分,是张家界地下喀斯特的地形代表,其中喀斯特地貌约占全市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驰名中外。喀斯特地貌由于其独特的地貌特征,经常容易“产出”类型各异的风景区。例如,贵州龙宫、织金洞等。

7.保护措施

当大自然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人们在反思自己的行为,并逐渐达成这样的共识: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和繁衍的基础,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国家的安全,并从教训中认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性、治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恢复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紧迫性。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开展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贵州工程、长江上游水土保持贵州重点防护区治理、珠江上游贵州防护林工程、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生态建设工程。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工

作,这些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万余平方公里,使治理区内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早在1990年9月12日,省委、省政府作出10年基本绿化贵州的决定,这是治理、恢复贵州生态环境的重要决策。经过全省人民的奋斗,1999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30.86%,提前实现10年绿化贵州的目标,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已达34.9%。

参考文献:《贵州省情》第2版

百度文库资料

贵州喀斯特文化

贵州喀斯特文化简述 一、喀斯特一词来源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词即为岩溶地貌的代称。 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 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1、地表喀斯特形态 溶沟和石芽地表水沿岩石表面流动,由溶蚀、侵蚀形成的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叫石芽。石林:这是一种高大的石芽,高达20-30米,密布如林,故称石林。它是由于石灰岩纯度高、厚度大,层面水平,在热带多雨条件下形成的。峰丛、峰林和孤峰峰丛和峰林是石灰岩遭受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其中峰丛是底部基坐相连的石峰,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向深处溶蚀、演化而形成。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盆地中。 溶斗和溶蚀洼地溶斗是岩溶区地表圆形或椭圆形的洼地,溶蚀洼地是由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围的封闭洼地。若溶斗和溶蚀洼地底部的通道被堵塞,可积水成塘,大的可以形成岩溶湖。 喀斯特地下溶洞景观(20张) 落水洞、干谷和盲谷落水洞是岩溶区地表水流向地下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岩溶垂直流水对裂隙不断溶蚀并随坍塌而形成。在河道中的落水洞,常使河水会部汇入地下,使河水断流形成干谷或盲谷。 2、地下喀斯特形态 溶洞:溶洞又称洞穴,它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形成的地下孔道。溶洞中的喀斯特形态主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灰华和泉华。 二、世界喀斯特地貌分布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喀斯特地貌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山东省济南市2020版高一下学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I)卷

山东省济南市2020版高一下学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5题;共54分) 1. (2分)下图是1980—2007年福建省人口自然变动曲线图(单位‰),读图完成各题。 (1) 1990年至1999年间,福建省人口出生率为迅速下降,与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无关的是 A . 战争因素 B . 制度因素 C . 计划生育因素 D . 社会经济因素 (2)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该图反映福建省人口增长模式已由传统型过度为现代型 B . 由于自然增长率变动不大,因此福建省人口数量保持不变 C . 1980年以来,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 D . 1982年以来,人口死亡率持续下降 2. (2分)(2019·金山模拟) 下图为某国1980年、2000年、2025年“人口金字塔示意图”。由图推断,该

国人口变化的突出特征可能是() A . 老龄化趋势显著 B . 年轻劳动力过剩 C . 自然增长率上升 D . 人口出生率较高 3. (4分) (2017高三上·宁波模拟) 上海的人口容量大,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①能源丰富②经济发达③科技水平高④消费水平高⑤开放程度高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③④⑤ D . ②③⑤ 4. (4分) (2017高一下·三明期末) 读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2)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图中②国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 . 计划生育 B . 鼓励生育 C . 采取移民政策 D . 鼓励人员出国 5. (2分) (2016高一下·双峰期中) 有关世界城市化进程的论述,正确的是() A . 目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 B . 目前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进程表明这些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 C . 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标志着该国综合国力的强弱 D .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因为城市用地规模受到限制

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展望

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展望 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展望 结合相关文章的描述,此毕业论文对喀斯特地貌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 (1)由于喀斯特地形的限制和地表的破碎,地形相对平坦、聚落发展相对较好的喀斯特高原盆地区聚落分布集聚性仍然不强,总体上分散,聚落形态复杂。 (2)喀斯特地貌决定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的空间格局特点及演变规律,聚落主要分布在喀斯特盆地、洼地等负地貌和溶丘、溶原、峰林等正地貌,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聚落规模逐渐增加,局部呈现集聚并随着喀斯特地表地貌和组合地貌的形态表现出一定的集聚特点:一般来说,低海拔、无坡向坡度或坡度较低的地势平坦区域聚落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集聚且较为连续,地形起伏地区聚落分布分散,喀斯特正地貌边缘有聚落低程度集聚,集聚形式上沿着等高线向外逐渐增加。 (3)喀斯特高原瓮地区聚落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无论是数量上或是面积上都有所增加,且增幅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水平空间上,聚落形态变化明显,居民点形状越来越不规则,分布越来越聚集,景观格局不断趋于复杂,但到一定程度后,景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一定继续增加,体现了喀斯特地貌对聚落空间发展的限制。 (4)垂直宅问分布是喀斯特高原盆地区聚落空间的主要特点,并加剧了聚落空间格局的复杂性。垂直空间上,聚落主要集聚在低海拔范围内,并逐渐向高海拔地区增加,但各个海拔范围的变化不尽相同,低海拔区域内聚落比蘑呈现逐年增加后又减少的趋势,体现了当居住空间受限后,聚落逐渐向海拔较高的区域蔓延规律。坡度上,聚落主要分布在无坡度的平坡地带,其次是坡度平缓地带。随着平缓地带居住空问的有限(聚落开始向坡度较高的地带蔓延,陡坡和较陡坡的聚落规模和所占比重都有所增加,极陡坡开始有一定比重的聚落分布。坡向上,聚落以分布在无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在可溶性岩类(主要指石灰岩)分布地区,由于喀斯特作用而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各种地貌形态总称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发育了各种奇特的石灰岩溶蚀地貌。我国对喀斯特地貌研究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山海经》中就有“伏流”的记载。在距今300多年前,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1641)在广西、贵州和云南一带的石灰岩地区考察了100多个岩洞,对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成因进行分类描述。他的不朽著作《徐霞客游记》,被人们称为喀斯特方面的经典著作。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和地下两种基本类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溶沟、石芽、石林、落水洞、漏斗、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干谷、盲谷、峰丛、峰林和孤峰等不同形态。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地表水沿着石灰岩地面流动,顺着节理、裂隙进行溶蚀,形成宽浅不一的溶蚀沟槽,称为溶沟。溶沟一般宽可从十几厘米到几米,深可达1米以上,长度不等,溶沟之间突起的脊、柱称为石芽。石芽的高度不等,可从数十厘米到数米。石芽除露出地面的,还有埋在地下的,是由地下水在下渗过程中溶蚀而成。发育在厚层石灰岩中的高大石芽,其间有平行的垂直溶沟、沟深坡陡,形似森林,故名石林,如我国云南的路南石林。

地表水沿着岩层裂隙垂直向下溶蚀,并有塌陷发生,成为地表水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垂直通道,称之为落水洞。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裂隙状落水洞、竖井状落水洞和漏斗状落水洞等。图1溶沟与石芽一般落水洞的洞口直径为7—10米左右,深度为10—30米左右,最深可达百米以上。在被溶蚀的石灰岩地表常可见到一种平面轮廓为圆形、椭圆形,直径数十米,深数米至十几米的漏斗状凹地,称为漏斗。漏斗下部常有管道通往地下,地表水沿此管道下流,如通道被粘土碎石堵塞,常积水成池。按其成因可分为溶蚀漏斗、沉陷漏斗和塌陷漏斗。漏斗是喀斯特发育初期的产物,它是喀斯特地下水垂直循环作用的结果,所以漏斗多分布在喀斯特地貌高原面上。例如宜昌的山地平面上,漏斗很发育,落水洞和溶蚀洼等负地形也很多,平均每平方公里达30多个。漏斗再进一步溶蚀扩大就成为溶蚀洼地。溶蚀洼地底部如果被红土和其它风化物覆盖,其底部的漏斗、落水洞等流水通道被堵,积水成为喀斯特湖。溶蚀洼地底部平坦,其直径超过百米,甚至可达1—2公里。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展形成宽坦的盆地,宽度可达数百米至数公里,长度达几十公里,称为喀斯特盆地。南斯拉夫学者J.司威治最早称这种地形为坡立谷,原意为可耕种的平地,现已成国际通用术语。盆地的边坡陡峭,底部平坦,常被残留的棕黄色粘土、红色粘土及河流冲积物所覆盖。一些溶蚀残丘、孤峰、峰林常常耸立在盆地边缘或排列在河谷两侧,著名的桂林山水就是这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在石灰岩地区,河流常

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摘要:贵州受到喀斯特地貌控制,喀斯特地貌研究的程度关系到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问题,意义重大。本文对喀斯特地貌成因、演化、分区,及喀斯特相关研究进行了描述,得出:地表喀斯特的研究已有规模,但地下喀斯特探测需大量研究,是今后研究重点;对于贵州受构造影响,喀斯特分区应考虑小地貌、小环境的影响;喀斯特相关研究如石漠化、小流域治理、旅游研究等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演化分区 引言 贵州地处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中心,是我国第一级台阶向第二级台阶的延伸斜坡地带,受到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地质构造较为复杂,造就了独特、多样而又秀丽的喀斯特地貌景观。[1]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其范围北起四川盆地南缘山地和鄂西南高原,南至南盘江河谷和桂西北山地,纵跨近5个纬度(24°30’N-9°13’N),长约510km;西起滇东黔西高原,东至湘西丘陵山地,横跨6个纬度(103°31’E-109°30’E),宽约570km,总面积1.76*105km2。[2]由于特殊的岩溶地质作用过程和岩溶环境特征,造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直接关系到贵州社会和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的建设等重大问题。 1.研究现状 1.1成因研究 袁道先先生认为应以系统科学的观点,将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程度和特征的因素:构造、岩性、气候、水文、土壤等,以及这些综合这些影响因素而产生的直接作用方式和强度综合起来考虑。[3]从宏观上看,自晚震旦纪到三叠纪晚期,贵州地区沉积了上万米厚的碳酸盐岩地层,发育了四套碳酸盐沉积建造,自上而下为:上震旦统灯影组,下寒武统上部至下奥陶统中部,中泥盆统顶部至下二叠统,下、中三叠统。[4] 俞遵典对原生喀斯特地貌的成员机制作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认为岩石地层因素、地质构造环境、水化学及水动力条件、生物化学制导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形成喀斯特。[5] 2006年以来,通过运用高分辨率的自动化监测仪器,对岩溶水文(水位、流量)、水的物理化学指标(水温、PH值、电导率、HCO等)和土壤空气CO2进行连续监测,不但证明了岩溶作用的迅速变化过程,而且揭示了水——岩——气耦合作用规律。[6,7]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报告 krast cave 宋柳依 2016级地理信息科学 学号:2016013332 2016年秋季 [摘要]:1.关于岩溶作用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和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2.喀斯特地貌发育和演化实在自然界一定时间和空间领域内进行的,它具有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性,同时又居于空间有序的分带性;3.喀斯特地貌类型多样,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两大类;4.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及其景观价值。 [关键词]:喀斯特;岩溶作用;形成条件;发育理论;形态分析;旅游形象。 前言: 喀斯特地貌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我国是热带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类型最多的国家,亦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对喀斯特地貌现象纪录和研究最早的国家。喀斯特地区有许多国民经济建设问题,因此,研究喀斯特地貌的类型与成因及演化一直备受关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与新方法的提出,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也一直在逐渐深入。 1,喀斯特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定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作用过程(分解和化合)和物理作用过程(流水的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叫岩溶作用。

化学作用过程:碳酸盐在纯水中溶蚀速度很微弱,只有当水中含有二氧化碳时,碳酸盐的溶蚀速度才会显著增大。二氧化碳和水化合成碳酸,碳酸再电离成氢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氢离子也越多,当含多量氢离子的水对石灰岩作用时,氢离子就会从碳酸钙中离解出的碳酸根离子结合成碳酸氢根离子,分离出钙离子。而上述化学反应是可逆的,所以喀斯特作用不断发展。 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碳酸钙在水中的溶度和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有关,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又受温度、气压以及土壤中有机质的氧化和分解等因素控制;另一方面,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度还受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的影响。因此,影响喀斯特作用的有气候因素、生物因素和地质因素。 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度、降水和气压等方面。温度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比较复杂,温度高,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少,溶蚀作用减弱。降水量多的地区,地表径流量大,地表水和地下水交替条件好,水的溶蚀力强。降水的影响比温度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当温度相同时,二氧化碳的分压越大,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大。 生物因素:动植物的生长与活动对喀斯特作用也有很大的影响,动植物可供给土壤大量有机质,土壤中的有机质的氧化和分解可产生许多二氧化碳。在高温地区,通过有机质氧化作用,二氧化碳将大量增加,对促进碳酸钙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藻类的生长能分泌许多溶蚀性酸,对可溶性岩石也有一定的溶蚀作用。 地质因素: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地质因素包括岩石成分、岩石结构和地质构造等三方面。岩石成分是指岩石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实验表明,结晶质岩石的晶粒愈小,相对溶解度愈大。岩层的产状核破裂可控制岩溶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在断层发育的地方,特别是张性断裂发育的部位,结构松散,空隙大,有利于岩溶作用的增强。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存在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水化和水解作用下不断溶蚀,并进一步扩大,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奇特的地貌。 2.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理论: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理论研究,近一个世纪以来被国内外研究者广泛讨论。

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展望

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展望结合相关文章的描述,此毕业论文对喀斯特地貌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 (1)由于喀斯特地形的限制和地表的破碎,地形相对平坦、聚落发展相对较好的喀斯特高原盆地区聚落分布集聚性仍然不强,总体上分散,聚落形态复杂。 (2)喀斯特地貌决定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的空间格局特点及演变规律,聚落主要分布在喀斯特盆地、洼地等负地貌和溶丘、溶原、峰林等正地貌,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聚落规模逐渐增加,局部呈现集聚并随着喀斯特地表地貌和组合地貌的形态表现出一定的集聚特点:一般来说,低海拔、无坡向坡度或坡度较低的地势平坦区域聚落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集聚且较为连续,地形起伏地区聚落分布分散,喀斯特正地貌边缘有聚落低程度集聚,集聚形式上沿着等高线向外逐渐增加。 (3)喀斯特高原瓮地区聚落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无论是数量上或是面积上都有所增加,且增幅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水平空间上,聚落形态变化明显,居民点形状越来越不规则,分布越来越聚集,景观格局不断趋于复杂,但到一定程度后,景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一定继续增加,体现了喀斯特地貌对聚落空间发展的限制。 (4)垂直宅问分布是喀斯特高原盆地区聚落空间的主要特点,并加剧了聚落空间格局的复杂性。垂直空间上,聚落主要集聚在低海拔范围内,并逐渐向高海拔地区增加,但各个海拔范围的变化不尽相同,低海拔区域内聚落比蘑呈现逐年增加后又减少的趋势,体现了当居住空间受限后,聚落逐渐向海拔较高的区域蔓延规律。坡度上,聚落主要分布在无坡度的平坡地带,其次是坡度平缓地带。随着平缓地带居住空问的有限.聚落开始向坡度较高的地带蔓延,陡坡和较陡坡的聚落规模和所占比重都有所增加,极陡坡开始有一定比重的聚落分布。坡向上,聚落以分布在无坡向地区为主,有坡度地区的聚落在各个坡向的分布变化显得杂乱且无规律可循,体现了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分布的复杂性。 综上,由于地表的复杂和破碎,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总体分散,近年来随着聚落规模的扩大,聚落在局部区域有一定程度集聚,但地形的限制导致集聚的形式和集聚的程度有所差异;相关才子表述,随着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增大.聚落形态更为复杂,空间分布更加散布;喀斯特地貌的垂直空间特点在决定聚落的垂直分布及演变规律的同时也加剧了聚落空间分布的复杂性。因此,掌握好喀斯特

201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四部分 专题二 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

专题二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3·保定调研)下图为中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力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省级行政区2000年粮食可供养人口数量大于实际人口数量的有( )。 ①四川②江苏③湖南④广东⑤福建⑥广西 A.①②③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2.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 A.滑坡、泥石流频发—植树种草,增加绿地面积 B.水土流失—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退耕还林还草 C.土地退化—增大化肥使用量,增强土壤肥力 D.水资源短缺—跨流域调水,补充水资源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川、苏、湘三省的2000年粮食可供养人口数大于实际人口数。 注意年份是2000年,即中间的数柱所表示的。第2题,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土层薄,农业生产活动极易造成水土流失,而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退耕还林还草是应对的措施之一。 答案 1.A 2.B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八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八次缔约方会议

将于2012年11月26日至12月7日在卡塔尔和朝鲜举行。据此完成3~5题。 3.近年不少国家大力推行绿色经济。下列属于其范畴的是 ( )。 A.巴西热带雨林地区的大力开发 B.古巴大力倡导发展有机农业 C.洞庭湖周边部分地区围湖造田 D.部分渔民在东海休渔期间私自捕鱼 4.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在2012年迎来第一承诺期到期。少数发达国家已表明不支持第二承诺期。这些国家的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 5.下列做法能起到遏制全球变暖作用的是 ( )。 A.将废旧电池送到专门的回收机构 B.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 C.在超市购物自备购物袋 D.出行尽量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 解析第3题,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A、C、D选项中的做法均会对环境产生破坏,这与绿色经济的理念不符。第4题,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指同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人与生物种群之间、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需要共享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指出,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要进行国际合作,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第5题,注意题干问的是有利于遏制全球变暖的做法,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遏制全球变暖。 答案 3.B 4.C 5.D 下图为我国某地农垦糖业循环经济模式图。据此回答6~7题。

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精)

收稿日期:2000-02-28;改回日期:2000-05-24。 作者简介:苏维词(1964-,男(苗族,湖南人,1990年北京师大地理系毕业,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地域系 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部。Tel :0851- *******。 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 苏维词,朱文孝 (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贵州是我国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省份之一,属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本文在阐述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其成因机理,并简要地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治理对策。 关键词:生态环境脆弱性;成因机理;治理对策;贵州喀斯特山区 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喀斯特的腹心地带,碳酸盐岩出露面积达13万km 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3%,是我国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省份。全省95%的县(市、区、特区都属喀斯特分布区,91.7%的耕地、88.3%的农村人口、94%的粮食产量和95.7%的国民生产总值都出自在有喀斯特分布的县份,贵州的工业、农业、交通、城建、旅游、生态等各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喀斯特影响,喀斯特是贵州最大和最基本的省情之一。受喀斯特环境脆弱性的影响,贵州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差,可持续能力弱,人地矛盾、人粮矛盾尖锐突出。因此,探讨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及其成因,搞好喀斯特脆弱环境的治理,对于提高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容量和稳定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基本特征

喀斯特生态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物质体系(地球化学过程占主导地位的双重含水介质碳酸盐岩系、能量体系(碳、钙循环交换、贮存转移强烈、结构体系(地表、地下二元三维空间地域系统[1]和功能体系(开放系统下强溶蚀动力过程的熵控自组织功能构成的多相多层次复杂界面体系,属环境相对均衡要素之间突发转接或异常空间临接的一个非线性典型域,并集中显示出环境界面变异敏感度高、空间转移能力强、生态系统竞争程度高、生物量小、被替代概率大、环境容量低、承灾能力弱、稳定性差等一系列体现喀斯特环境脆弱性的特征。 1.1喀斯特环境的人口容量小 水、土、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素,在贵州喀斯特生态环境要素水、土、气中,水、土俱缺,尤以可供有效利用的土地要素最为薄弱,而喀斯特环境的人口容量并不取决最优势要素,而是取决于最薄弱的要素,即土地要素。一是贵州喀斯特环境中的可耕地比重小,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0.75%,单位面积宜耕地平均只有 10.67hm 2/km 2,比全国平均13.13hm 2/km 2和广西11.6hm 2/km 2、湖南 18.3hm 2/km 2等邻省区的平均水平都低,全省喀斯特地区人均耕地只有 0.052hm 2/km 2,已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二是耕地资源质量差,与水热条件相似的我国东部非喀斯特区相比,贵州喀斯特地区单位面积耕地的产量低。据统计,贵州上等田土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1.2%,而78.8%为中、下等田地;平地仅占耕地的25%,75%为坡地;水田占耕地的42%,58%为旱地,水田中有效灌溉面积仅占65%;40%以上的耕地耕作层厚度<15cm ,近年全省耕地平均水稻单产约为 5250kg/hm 2,玉米则只有3000kg/hm 2~3750kg/hm 2,只相当于同纬度湘、赣、苏等省的70%~91%,人均粮食占有量1996年只有288kg ,仅高于京、津、沪三个直辖市。三是非耕地开发利用难度大,产出率低。以喀斯特发 18卷5期429~434页 2000年10月山地学报JOURNAL OF MOUN TAIN SCIENCE Vol.18,No.5pp429~434Oct.,2000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考点汇总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考点汇总 概念: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形成条件: (1)具有流动的水 (最好是湿热气候可以加速反应) (2)岩石具有可溶性 (大多数是碳酸类盐和硫酸类盐,例如: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 (3)水的溶蚀作用 典型地区: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从热带到寒带各种喀斯特地貌类型齐全。中国几乎所有的省区都有喀斯特的分布,但多分布于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 1 ①云贵的喀斯特是好辨认的,由于云贵高原的地质条件比广西复杂得多,可溶性的碳酸盐类岩层与非可溶性的砂页岩、火山岩交互成层,再加上褶皱紧密,断裂错综,因而形成许多独立的、大小不同且各具特点的可溶岩体。 例如:云南省的路南石林

由于云南省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水很大一部分流入地下,所以哪怕云南大多为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但是某些地区依旧是干!旱!的!----谨记、谨记。 2 ②广西的喀斯特地貌是别具特色的,这里除了部分的弧形山系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则分布着连绵成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尖锥状、宝剑状、柱状、塔状等形态各异、挺拔峻峭的石灰岩山峰。站在较高处放眼望去,只见群峰密集,气势雄伟,犹如苍蓝色的石头森林。 大家看,是不是感觉广西的喀斯特地貌要比云南的水要丰富一些。所以地貌相同,但还是会出现一些细微的差别的。 典型例题一: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钙华又称石灰华,是在地表由岩溶泉、河、湖水沉积形成的大孔隙次生碳酸钙。其成因是由于岩溶地区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适宜的环境下,且往往是在植物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下,导致碳酸钙过饱和而沉积。钙华沉积的多少要看净光合作用(总光合作用减去总呼吸作用),净光合作用在一定低温(低于20°C)达到最大值。 材料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碳酸钙的溶蚀与沉淀作用 材料三在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区,高原边缘的密集断裂给降水的渗流提供了通道,也使地下水因沟谷的切割,易于溢出形成饱含碳酸钙的喀斯特泉,泉水在山谷

贵州喀斯特地貌旅游开发研究

贵州是一个喀斯特地貌覆盖广的大省,其省内的许多喀斯特地貌景观类型复杂多样,品味价值高,甚至很多喀斯特景观是全国旅游景观中的极品。然而在喀斯特旅游景观的开发和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了管理、服务、交通等方面的问题。文章浅析了贵州喀斯特地貌的分布、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贵州地处我国云贵高原山区之上,是亚热带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较广的省份。其岩溶地貌分布面积约为11.32×104?o,大概占整个贵州省面积的61.8%。近几十年来喀斯特地貌旅游开发和探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旅游发展带来财富与收入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因此科学合理地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喀斯特旅游景区和旅游产品,提高喀斯特地貌区居民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意识,持续开发和保护喀斯特旅游资源,带动喀斯特地区的经济和财政收入至关重要。 一、贵州喀斯特旅游资源的分布与特征 (一)贵州喀斯特旅游资源分布 喀斯特地貌在贵州覆盖面积很广泛,在世界上所有喀斯特地貌景观中有“喀斯特博物馆”的美誉。贵州不同地区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数量差异较大、质量差异明显。贵州省占地面积约为176167km2 ,从贵州各州市喀斯特面积占全省喀斯特总面积的比例来看,贵阳和黔南州的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大部分地区都超过了80%。其次是毕节、安顺、遵义、六盘水、黔西南和铜仁地区的喀斯特地貌面积超过了60%,黔东南地区喀斯特地貌覆盖面积最少。 (二)贵州喀斯特旅游资源特征 贵州省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复杂,地上喀斯特地貌形态有溶沟、石芽、落水洞、漏斗、溶蚀洼地、盆地、干谷、伏流、峰丛、峰林等,地下喀斯特形态有洞穴、地下河、岩溶泉等。贵州众多自治州、地级市所拥有的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 贵州喀斯特旅游资源的品味和价值高,是中国南方喀斯特的经典代表。例如:2007年荔波第一期喀斯特资源被列入世界级遗产名录,曾获“中国最美森林”的桂冠。2013年施秉喀斯特地貌被提名为第二期世界遗产,获得了世界最珍贵特旅游资源的“顶级名片”。 二、贵州喀斯特地貌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贵州喀斯特旅游产品品级不高、替代性强 贵州喀斯特旅游区缺乏独特的旅游资源景观、人文旅游景观和亮点文化,这些因素制约了贵州喀斯特区的旅游发展。从产品层次角度来看,大多数为自然观光、生态休闲等层次低的旅游产品,品牌缺乏竞争力,缺乏高层次度假旅游产品来延长游客停留和旅游的时间。旅游景观区产品生命周期比较短暂,导致纵多景区内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动力。目前贵州喀斯特景观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溶洞景点多、产品替代性强,加剧了溶洞景观间的同源性冲突。 (二)喀斯特旅游景区存在的管理和服务问题 贵州喀斯特地貌景观资源在开发和管理方面大多是粗放型的经营管理模式,面临着如何进行专业化治理的问题。大多数在喀斯特景区管理、服务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没能达到喀斯特地区所要求的专业知识水平,众多工作人员就是附近的居住人员,专业素质、服务水平、管理意识、导游水平等各个方面都欠缺。如导游人员的普通话非常不标准,对喀斯特问题并不了解,对游客所提的问题也就胡乱编造混淆过关。 (三)喀斯特地貌旅游设施建设和交通问题 贵州喀斯特旅游设施和交通设施等级较低,有些地区旅游快速交通系统可进入性差严重影响游客的来访率。同时落后的设施与不配套的食宿、购物、娱乐等问题渐渐威胁到了喀斯特旅游地区产业的综合发展。在旅游黄金周期间,旅游区设施数量不足、服务质量等的问题表现的尤为突出,道路拥堵严重影响旅游行程,宾馆价格飞涨旅客爆满,一些游客不得不转到郊区或农家乐等地住宿,因此造成客人不满并向当地政府投诉。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贵州

中国的地理差异单元备课

中国地理差异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本单元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作为中国地理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主要的作用有两个∶其一,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征作知识铺垫;其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选择的区域尺度有大有小,先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以后,才能避免在具体区域的学习时以偏概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教材设置了三节内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力求从宏观角度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区分以及自然差异和人文差异。这三个专题中的第一个是一个总述,讲的是我国可以分为四个地理区域;后面分两个专题把这四个地理区域进行两两比较。第二专题的内容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和人文差异;第三个专题讲述我国西部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它们的牧业。这三个专题清楚地讲述了我国的四大地理差异,根据的是教材,符合课标的要求。本章内容既是对总论部分的总结,又是对分区部分的引领。地理差异大是我国地理环境的突出特征,也是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后面的章四大地理区域的内容则是主要讲述地域差异。 预期学习成果∶提高学生从各种图表、媒体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制作演示文稿交流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以及人文地理特点;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初步了解影响人文环境的因素;能通过举例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依据; 2、从图中找出秦岭—淮河线,并根据给出的气温、降水图等说出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3、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划分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 4、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明确区域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5、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比较,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差异。 6、通过读图及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西北的自然地理特征及西北干旱的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之间相互关系以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7、通过读图、通过读图及阅读相关资料,分析青藏地区以"高"和"寒"为特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由此而形成的其他地理特征。 8、据图说出西北、青藏的主要农牧业的分布并分析影响农业分布的主要因素。过程与方法∶ 1、阅读图表认识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 2、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3、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小组进行分析、研究,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辩论。

论贵州喀斯特地貌及其保护

论贵州喀斯特地貌及其保护 10级人力1班杨雪 摘要:贵州是中国乃至世界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充分的高原山区。贵州喀斯特地貌具有其独特性,应抓住机遇,利用优势,发展 本省经济。喀斯特地貌环境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条件,在发展中应注 意扬长避短。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多样性生态保护 ⒈喀斯特地貌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 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而贵州是中国乃至世界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充分的高原山区,喀斯特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3%,形成95%的县市有喀斯特分布,实属罕见,可谓喀斯特王国。 贵州有兴义尼函石林、修文石林等石林区;中国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岩壁为瀑布华地貌;此地溶洞地貌较多,主要有黄果树瀑布附近龙宫洞,贵阳地下公园,镇宁犀牛洞,镇远的青龙洞,龙山的仙人洞,贵州的织金洞,黔灵山麒麟洞等。 ⒉喀斯特环境的有利条件 喀斯特地貌的多样性,为贵州省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例如,花溪区以瀑布,洞穴为主要优势,山石水景,各显风姿,高坡石门、黔陶鬼架桥、青岩悬宫洞等等。众多的喀斯特奇观为此区带来了良好的旅游资源。 生态环境多样,生物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立体配置和多种经营。由于喀斯特地域形态结构对光,热,水等自然因素进行再分配,导致气候、生物、土壤垂直分异和局地分异明显,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山区立体农业发展和多种经营提供了自然基础。 ⒊喀斯特生态环境的不利条件 水土环境要素缺损,例如土壤流失、土壤异质性较强、土壤供应 植物的营养元素不平衡 生态承载力低、石漠化、旱涝灾害等 4.贵州喀斯特地貌典型性分析 石灰岩地貌上形成陡峭峻岭,溶洞,地貌岩石形成典型的褶皱现象。 4.1典型性:贵州喀斯特地貌有贵州锥状喀斯特地形,是全球锥状喀斯 特地形中发育演化过程最完整、保存相当完好,而且存在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典型的是贵州的峰丛喀斯特和峰林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简介

喀斯特地貌简介 摘要:喀斯特地貌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在中国分布广泛,其类型众多,分类标准不一,发育形成理论也有多种说法。本文从克斯特地貌的分类、发育形成理论、在中国的分布、旅游价值等方面对喀斯特地貌进行简单介绍。旨在希望更多的人对喀斯特地貌有更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分类;发育;分布;旅游价值 1定义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Kra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1]。 2 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关于喀斯特地貌的分类,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 2.1按其发育演化 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 2.2其他角度 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三种。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2] 3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形成理论 有关喀斯特地貌发育理论研究,近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相继提出了“循环演化论”;“渐进演化论”;“地壳上升速度与剥蚀速度对比论”;“同时态系统演化论”;“时空演化论”等[3];下面就这些理论进行简单介绍: 3.1 喀斯特地貌的循环演化论 国外一些学者把喀斯特演化归纳为“幼、青、壮、老”四个发育时期,也就是四个发展演化阶段,并形成喀斯特地貌循环演化论。这一论点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螺旋式演化规律,其演化动力主要是地壳升降运动。 3.2 喀斯特地貌的渐进演化论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何宇彬[4]、张世从[5]等学者强调了新构造运动和水文网的控制作用。认为由于不同地貌的水动力条件各异,导致了喀斯特组合形态的有序分布。 3.3 喀斯特地貌的地壳上升速度与剥蚀速度对比论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以新构造运动的上升或下降性质为主导思想,用上升速度和剥蚀速度的均衡对比关系来解释现阶段的各种峰林喀斯特的成因,分析其演化方向和发展趋势,认为上升

四川省宜宾市2019年中考地理真题试题(地理 解析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2018年10月23日,全球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市举行。图1为地球 公转示意图,图2为太阳直射点位置及移动方向示意图(地球运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运动)。读图,完成1-2题。 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举行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于() A. 甲段 B. 乙段 C. 丙段 D. 丁段 2.2018年10月23日,全球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市举行。图1为地球 公转示意图,图2为太阳直射点位置及移动方向示意图(地球运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运动)。读图,完成1-2题。 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位置及其移动方向是() A. 位于北半球,向北运动 B. 位于北半球,向南运动 C. 位于南半球,向北运动 D. 位于南半球,向南运动 3.2018年圣诞假期,新西兰奥克兰市的中学生乔治乘飞机经澳大利亚布里斯班飞往美国夏威夷度假。如 图为乔治旅行航线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下列地点中,与夏威夷距离最近的是()

A. 20°N,155°E B. 20°N,155°W C. 20°S,155°E D. 20°S,155°W 4.2018年圣诞假期,新西兰奥克兰市的中学生乔治乘飞机经澳大利亚布里斯班飞往美国夏威夷度假。如 图为乔治旅行航线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乔治出发时,正值当地的()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5.2018年圣诞假期,新西兰奥克兰市的中学生乔治乘飞机经澳大利亚布里斯班飞往美国夏威夷度假。如 图为乔治旅行航线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乔治旅行途中,飞机飞行的方向是() A. 先向正东,再向西北 B. 先向正西,再向东北 C. 先向西北,再向东北 D. 先向东北,再向西北 6.读某区域等高(深)线地图,完成6-7题。 图中①、②两地相对高度可能是() A. 350米 B. 400米 C. 450米 D. 500米

贵州岩溶的分布

贵州岩溶的分布: 贵州碳酸盐类岩石分分布面积占全省80%左右,其厚度占地层总厚的50-70%。以石炭系和二迭系岩层岩溶发育最强。 根据岩溶层组的岩性特点,出露面积,构造条件和岩溶发育程度,对岩溶发育强度进行分区,将全省划分为强烈发育,较强发育,中等发育及弱发育四个大区。如下图所示。 (I)强烈发育区(I ) 位于苗岭中段长江与珠江分水岭的南侧,三都、丹寨以西,安顺,镇宁以东地区,地处贵州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 区内地貌以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和峰林谷地等组合形态为主,个体形态发育多样。岩溶洼地密度约3-4个/KM2,且漏斗、落水洞、溶洞密布。地下河总长度1670KM,发育密度约14.5KM/KM2,是全省地下河发育密度最大的地区,形成地下河系,荔波小七孔地下河系等属辖于此区。 ⑵较强发育地区(II) 根据岩溶发育的差异性又可细分为三个亚区。 ①兴义-关岭亚区(Ⅱ1) 位于贵州西南部,南盘江北岸至北盘江中下游地区。区内岩溶组合形态的分布表现为:北盘江、南盘江河谷两岸为陡峻的峰丛峡谷,岸坡地带则多分布峰丛洼地,远离河谷地带则出现峰丛谷地和丘陵谷地。 ②威宁-赫章亚区(Ⅱ2) 该区位于贵州西部高原,是高原面保留较完整的唯一地区,岩溶发育较强烈。岩溶组合形态主要有溶丘洼地,峰丛谷地和峰丛沟谷等个体地貌形态众多,丘峰,溶丘,峰林,溶原及洼地,漏斗,落水洞伏流等星罗棋布。 ③安顺-普定亚区(Ⅱ3) 位于乌江与南盘江分水岭地段,岩溶发育强烈,岩溶组合形态以峰丛谷地和峰林谷地为主。 峰丛谷地:分布于六枝,郎岱等地,特点是谷地平坦,有长年流水。 峰林谷地:分布于普定,安顺,镇宁间的丘盆区,特点是峰林稀少,锥体浑圆,谷地宽阔,其间杂有高20~30m的残丘。 个体形态发育,普定波玉河一带及中部分水岭地带,溶洞,漏斗落水洞发育密度达38.5个/100km2,北西部地区仅27个/100km2. (3)中等发育区(Ⅲ) 该区可溶岩出露特点是白云岩大面积分布,石灰岩类面积比例较小,约占全省岩溶发育区的50%,根据岩溶发育的差异性又可分为以下5亚类: ①仁怀-黔西亚区(Ⅲ1) 区内岩溶形态组合以垄岗谷地,峰丛沟谷,峰丛谷地为主,伴有峰丛洼地岩溶丘陵洼地,落水洞,漏斗等个体形态稀疏分布。 ②湄潭-道真亚区(Ⅲ2) 区内岩溶发育强度北部低于南部,非岩溶地貌及溶蚀侵蚀比例增加。岩溶地貌以峰丛沟谷,垄岗谷地及峰丛谷地为主,峰丛洼地仅在小范围内出现。局部分水岭地带常形成岩溶丘陵洼地,乌江等河流两岸则多呈峰丛峡谷,落水洞,漏斗等负形态发育强度降低,数量减少。 ③贵阳-瓮安亚区(Ⅲ3) 该区地貌类型形态复杂,溶蚀及溶蚀构造地貌突出。岩溶地貌组合形态: a 贵阳-修文一线北东广大地区:以峰丛谷地垄岗谷地及岩溶丘陵,岩溶盆地为主。 b 贵阳-贵定以南:以岩溶丘陵及溶蚀谷地为主。 c 贵阳以西的平坝,清镇等地:以峰林谷地,岩溶洼地为主。 ④盘县亚区(Ⅲ4) 区内岩溶地貌与侵蚀地貌相互交错穿插,岩溶地貌组合形态以峰丛洼地,岩溶丘陵洼地,峰丛谷地及峰丛沟谷为主,其间有小规模岩溶盆地分布。

成才之路春人教地理必修综合学业质量标准检测 含答案

必修三综合学业质量标准检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根据定量与定性指标,可将全国划分为4个生态大区(东北部湿润半湿润生态大区、北部干旱半干旱生态大区、南部湿润生态大区和青藏高原生态大区)。读中国生态区分布图,完成1~2题。 1.划分四个生态大区的主要依据有(D) ①行政区划②经济发展水平③自然地理特征④生态系统特征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关于生态大区的叙述正确的是(C) ①具有一定范围、形状②都非常脆弱 ③具有明确的区际边界④边界具有过渡性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第1题,由题干信息可知,划分四个生态大区的主要依据既有自然地理特征,又有生态系统特征。第2题,由图可知,生态区具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但区域间并没有明确的边界。南部湿润生态大区、东北部湿润半湿润生态大区要比青藏高原生态大区、北部干旱半干旱生态大区稳定得多。 读“德国与我国湖南省简图”,完成3~4题。

3.德国与我国湖南省相同的自然地理特征是(B) A.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以平原为主 B.河流众多,水源充足 C.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解析】甲为德国,乙为我国湖南省。德国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大部分地区终年温和多雨;湖南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4.下列有关甲、乙两区域的对比分析,正确的是(C) A.甲区域较乙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人口稀少 B.乙区域较甲区域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水平高 C.甲区域较乙区域科技先进,现代制造业发达 D.乙区域较甲区域种植业单产高,商品率高 【解析】甲区域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科技先进,现代制造业发达;乙区域经济较落后,城市化水平低,科技水平较低,人多地少,农产品商品率低。 以色列政府强调“科技立国”,创造出沙漠中的农业奇迹,使农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下面是以色列的一个莫沙夫(合作社)农业生产模式图。读图,回答第5~6题。 5.A、B两农田其中一个发生了病虫害,通过乙把信息传输给甲,则甲系统做出分析判断后,准确对发病农田进行防治。在这个处理过程中,甲运用了(B) ①遥感技术②全球定位技术③地理信息技术 ④北斗导航技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