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师课堂语码转换中身份构建的顺应性分析_多晓萍

教师课堂语码转换中身份构建的顺应性分析_多晓萍

教师课堂语码转换中身份构建的顺应性分析_多晓萍
教师课堂语码转换中身份构建的顺应性分析_多晓萍

2012年第·9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

总第134期

Sep2012

[摘要]语码转换的产生与各种社会因素密不可分,社会身份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论文在语码转换与身份构建关系的基础上,从顺应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教师在课堂的语码转换中是如何实现

多重身份的构建的,并由此而产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师语码转换;身份构建;顺应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9-0076-02教师课堂语码转换中身份构建的顺应性分析

多晓萍

(甘肃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作为一个中性概念,“语码”(code)在社会语言学

中可以指语言交际系统中的任何一种语言、方言、语体、语域以及语言变体。语码转换就是指在谈话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变体的现象,它包括语言之间、方言之间及不同语体之间的转换。维索尔伦认为,语码转换表示语言或语码变化,是一个非常普遍或受人青睐的策略。虽然语言学家们对语码转换的定义表达不同,但内涵都是一致的,即指在讲话或文章中使用两种以上语言或语体的现象。基于这个内涵,我们不难推断出教师语码转换是教师在课堂交际活动中交替使用目的语和母语的现象,不过这时参加转换的两种语码一般固定在学生熟悉的母语与志在习得的目的语之间。而且由于该文只是从顺应论的角度对教师在课堂语码转换中实现的身份构建进行分析说明,所以该文所指的语码转换作为包罗性的术语来统指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对二者不作区别使用。

一、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研究现状

对于语码转换,研究者们分别从社会语言学、句法学、心理语言学、会话分析及语用学的视角进行了研究。教师语码转换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美国的双语教育研究。最近几十年来,这个领域的研究在理论指导和研究方法上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是会话分析、社会语言学和民族志等学科间的相互影响。其中着眼最多的是对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类型和功能的研究。Gumperz将教师语码转换分为“情景型语码转换”和“喻意型语码转换”;Myers-scotton运用标记模式,将教师语码转换分为“无标记语码选择”和“有标记语码选择”两大类。Giles用“言语顺应理论”(Ac-commodationTheory),将教师的语码转换分为“语言靠拢”和“语言偏离”,用来指教师在课堂交际中利用语码的趋同和求异两种策略亲近或疏远学生。Poplock根据语言结构区分了两种类型的教师语码转换:“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转换”。Auer提出了两种类型的语码转换:“与语篇相关的转换”和“与交际者相关的转换”。可见,外语课堂上教师语码转换不外乎两类:一种是用于教学的语码转换,着眼于教学信息的准确传达和语言输入的理解和记忆;另一种是用于交际的语码转换,用于调整师生关系和学生心理情感。

国内对语码转换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首先是对语码转换述评性的文章,如祝畹瑾的《语码转换与标记模式——

—语码转换的社会动机评价》,何自然、于国栋的《语码转换研究述评》,唐丽萍的《语言课堂语码转换述评》,李经纬、陈立平的《多维视角中的语码转换研究》,王瑾、黄国文的《语码转换之结构研究述评》等,这些文章向我们全面介绍了目前语码转换研究的现状,使我们更加了解最新研究动态。另外还有对语码转换模式的研究,主要有于国栋的《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王瑾、黄国文的《从会话的角度研究语码转换》、《语篇基调与报章语码转换》,吕黛蓉、王瑾、黄国文的《从功能语言学角度看语码转换》等,这些研究开始了对适合中国语言现实的语码转换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还有就是对语码转换实证及应用性研究,主要有陈立平的《英语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语码转换调查》;李经纬的《语码转换与称呼语的标记作用》等,这一类的研究在国内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而且在为数不多的英语课堂语码转换研究中,研究者大都把研究语码转换的功能作为切入点,研究方法主要是分类和量化,研究焦点也主要是教师个人行为而不是师生间的交流。

二、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

语用学的语言顺应理论是维索尔伦在1987年就提到,之后在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的理解》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完整的语用学研究理论。他在该书中将语用学重新定义为对在行为方式上与语言使用有关的语言现象作认知、社会、文化上的综观。在他看来,语用学既不是语言学的一个部分,也不属于具有相关研究对象的跨学科领域,而是语言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相联系的纽带,具有交叉学科性质。这里语用综观的核心内容就是顺应论,即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语言使用者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而在不同的意识水平上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其中包括语言形式和语言策略的选择。而且人类之所以可以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进行语言选择,是因为语言的三个本质特征: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其中,顺应性主要表现在语境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意识突显四个方面。从本质上讲,语言的选择与顺应就是语言是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系列适应现象之一。它通过各种语境关系的作用,借助于社会心理,为人类提供了无穷尽的意义来源。

76

··

DOI:10.16227/https://www.sodocs.net/doc/455272952.html,ki.tycs.2012.09.058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全面阐释了人类使用语言的各种现象,深入探究了人类语言交际的心理机制过程以及社会文化的作用,揭示了语言运用的本质,对语言实践和语言教学均具有方法论价值和启发意义。

于国栋在维索尔伦语言顺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他指出,交际者的语码转换包括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以及心理动机的顺应。语码转换作为对语言现实和社会规约的顺应,被认为是被动顺应,因为交际者的行为是受交际者外部因素来驱动的,也就是交际者似乎没有什么选择可言,他们必须顺应。而语码转换作为对心理动机的顺应,则是一种主动顺应,因为这种行为是交际者内在动机驱使的,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交际行为。而且交际者的动机不仅影响甚至决定着说什么以及怎样说,也就是什么时候以及如何进行语码转换。

三、教师课堂语码转换中的身份构建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本质特征是反映社会的存在和变化。相应地,语言的功能是思维的工具、交际的手段、社会身份的标志。身份是存在于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系统性的、具有区分性的、有意义的一整套规范。可见,身份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于个体或群体中的潜在的同一性特征,它能把异质个体或群体区分开来。后现代结构主义的方法认为身份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一个人的身份可以通过饮食、地域、服饰、语言等方面表现出来,其中语言是身份构建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语言选择和身份构建存在着辩证的关系:语言选择反映社会身份,身份是在语言的选择过程中构建的。同时,语言选择与身份的构建表现出动态双向性,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语言选择通常是以语码转换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知道,同种语言并不表明具有同一身份,语言与身份的关系也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所以,人们在交际中总是通过语码转换来实现多重身份的构建。语码转换中的身份构建强调语言的外部作用和语言使用所产生的影响。课堂上教师的语码转换作为一种微观的交际语境,同样体现出了语码转换与身份构建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

语码的选择和转换可以构建和代表某种身份。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都有维护自身及所属群体身份的愿望,可以说,语码的选择与转换是交际者寻求一种身份归属的重要途径,相应地,某种身份也可以激发或要求某种语码的选择与转换。这里是教师在课堂上语码转换的一个例子:Ok,nextsentence,mywifeandIhavetwochildrenofourownandanadoptedchild,butIfindithelpfultoconsid-erwhatmighthavehappenedinmyownmarriageifacopyofmehadbeenmadetoovercomeinfertility.这里作者说尽管他有自己的孩子,但是对于通过克隆来克服infertility这种问题还是有必要的。Youknowtheword“infertili-ty”,yeah?Itmeans“inabilitytoproduceachild”.在这个例子中,教师在解释句子意思的时候转向了使用汉语,但是当她提到句中“infertility”这个词的时候,她又转换成了英语并且只给了英文的解释,尽管这个词对大多数同学来说并不熟悉。为什么她会这样做呢?这里教师的语码转换就是为了构建和维护她作为教师的一个宏观的社会身份,即教师是受人尊敬并为他人树立榜样的角色。特别是这里作为一名女性教师,通常被社会公认为知书识礼、举止优雅,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她也不可能直接用汉语去表达这个词的意思。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教师的这一社会身份,促使她选择这样的语码转换来维护自己的身份。

另外,语码的转换除了可以代表某种身份,同时还可以标示人际间的亲疏关系。另外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语码转换的例子:Justnowyousaidwecouldcloneoneofourselvestodonateorganstocuresomediseaseswhennec-essary.这里我有一个突发的感觉,就是健康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那么重要,所以我们都应该感觉到非常的幸福。因为我们健康,其他的好像都不那么重要了,哪怕毕业以后我们找到一个比较差的工作也行……这里,在一些同学们表达了他们关于使用克隆技术的观点之后,这位教师转换到使用汉语来分析她自己的观点。正如一个演员在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一样,这位教师在课堂环境的动态交流中,由一个课堂的组织者转变为一个参与者,通过这一语码转换所实现的身份构建,这位教师成功建立了她与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创造了课堂讨论的和谐氛围,使同学们在这种亲密和谐的气氛中畅所欲言,它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无法估量的。

从顺应论的角度来看,教师的这种语码转换是对社会规约的一种顺应,这里的社会规约主要指教师在社会和课堂上所承担的不同身份角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一种交际策略,语码转换的有意识性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了。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虽然教师的语码转换是有意识的,但这种顺应是被动的,教师的社会身份以及他们在课堂这一特殊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使得他们不得不顺应这一身份特征,从而顺利地完成课堂交际的各种目的,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论文在语码转换与身份构建关系的基础上,从顺应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教师在课堂的语码转换中是如何实现多重身份的构建的。虽然这种语码转换是对社会规约的一种被动顺应,但它还是教师为了完成课堂的交际活动而有意识地进行的,是为了满足课堂教学这一交际目的的。一方面,教师的语码转换代表了教师的不同身份,另一方面,也正是教师的这种身份要求他们适时转换语码,二者之间辩证统一,互为条件和结果。当然,在不同的社会交际情境中,语码转换的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在当今经济和社会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交流日益加深和扩大,我们应对语码转换现象予以更多的关注,从而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参考文献:

[1]Gumperz,J.J.Discourse Strategie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2]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当代语言学,

2004,(8).

[3]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

77

··

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常用方法

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常用方法。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方法很多,常用方法主要包括破题法、寻究法、评价法与发散法。 1、破题法。 破题法是根据题目的问题取向,直接设问。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因此,根据文章的题目恰当设问,可以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而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如小学语文《小音乐家杨科》一文,根据题目设计如下问题: (1)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音乐家”? (2)杨科为什么被称为“小音乐家”?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杨科的命运是怎样的?为什么他会是这样的命运? 在教学中,解决了这三个问题也就基本达到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2、寻究法。 寻究法是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寻究性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例如,光华服装厂计划4月份做西服1500 套,前天平均每天完成5 套,余下的平均每天应该做多少60套,才能按时完成任务? 师:余下的平均每天应做多少套?必须先求什么? 生:先求余下要做的套数和剩余的天数。 师:要想求出余下要做的套数,必须先求什么? 生:先求已经做的套数。 师:怎样才能求出已经做出的套数? 生:把前5天平均每天做的套数乘上已经做的天数就可以了! 师:剩下的天数怎么求? 生:总天数减去已经做的天数。 这种探究式的提问是从题中所求的问题出发,在教师的适度暗示和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根据题意,逐步探求一个个中间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评价法。 评价法,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不明确表态,而是把学生思考的各种结果精心编排成富有启发的组合,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其进行评价,进而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如当学生学习异分母加法计算后,了解到要“先通分”,计算异分母分数减法时出现了几种算式。 问题:你认为哪种算法是合理的,为什么? 4、发散法。 发散法,对于同一个问题,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设问,通过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考,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提问的突出特点是,对于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获得多种答案。如,在关于减法意义的教学中,提问37-18的含义。 生1 :被减数是37,减数是18,差是多少? 师:还有别的说法吗? 生2 :总数是37 ,一部分是18,另一部分是多少? 师:还有另外的说法吗? 生3 : 37比18多多少? 师:回答得好。还可以怎么说 生4 : 18比37少多少? 师:很会动脑筋。谁还有不同的说法? 生5 : 37减18还剩多少? 师:还可以换一种说法吗?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小课题方案

曙光一小三(2)数学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董其凤 时间:2014.9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某种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或对学生进行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指示。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特别是对于刚步入小学校门的低段孩子来说,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问是非常重要的。 自新课程实施十年以来,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开展了较多的专题性研究,在数学课堂教学上也总结出了很多好的经验。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教学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特别是低段孩子在老师趣味性地提问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这在一些公开课中经常能看到。但是在实践教学时发现,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的提问、没有精心准备的提问、只关注优等生的提问等现象还较为常见。有时教师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提问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只得被动地应付教师的琐碎问题,缺乏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加上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如注意力容易分散,活泼好动等等,往往会出现“人云亦云”,不假思索的盲目跟风的回答方式。甚至有些孩子在“对的,是的,好的……”之类的回答下完成一节课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老师怎样提问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思考问题掌握知识,哪些问题可以提、有意义,哪些问题不该提,这是我们一线老师一直在思考探究的问题。 二、课题的界定 课堂提问有效性,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教材的重难点而设置的一系列的问题。在实践和研究的过程中,找到在小学低段数学常态课中不合理的提问,并避免在以后的课堂上出现。对于能促进孩子思维、开启心智类的提问及时总结并进行推广应用,做到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该课题实施培养教师的课堂提问的智慧,做到问在疑处,点在惑时,以达到引发认知兴趣,获得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2、通过该课题研究,总结、归纳有关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艺术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预设策略、措施 1、积极参加在“影子研修阶”段期间的观课和议课,努力吸取九龙坡区优秀教师先进经验,高度关注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为本课题提供研究的条件。从如下几个方面关注:

翻转课堂中的教师角色转换

翻转课堂中的教师角色转换 翻转课堂源自美国学者萨尔曼?可干的教学实践与理论思考。后经国内有关专家学者的引入,一时蔚然成风。我校自去年对此引起关注,今年暑假又选派部分骨干教师前往山东昌乐二中实地考察学习,收获想来不菲。我虽不敏,但也略知一二。下面选择其中的一 个方面谈谈看法,供大家参考。我想要阐发的是翻转课堂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一、教师由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开发者转变。 传统课堂中的教师对于教材是十分虔诚的,奉之若神灵,诚惶诚恐,不敢越雷池半步。相应的教参也被奉为圭臬,成为教学“圣经”,只能亦步亦趋。新课程早就看到这一弊端,提出教师要突破教材制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鼓励教师自主开发教材。就此而言,翻转课堂与新课程异曲同工,如出一辙。 不仅如此,翻转课堂尤其需要教师有处理教材、开发教材的能力。教师在对学生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量身定做“教案”,并利用电子学习平台制作“微课”,以便学生自主学习,反复学习,以弥补吃不饱,消化不良的不足,最大限度提高教学实效,服务每一个学生。同时,又满足各种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教师由学习活动的掌控者向学习活动的策划者、指导者转变。 我在新课程改革初期就提出,教师要从教育的神坛上走下来,不要专制,不要暴虐,把课堂的话语权交还给学生。教师不再“唯我独尊”,你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导游、导演、导师,你不是游客、演员,置学生于不顾,使其完全丧失学习的兴趣、快乐,以及由此带来了愉悦感、幸福感。 翻转课堂进一步明确了教师的身份,即学生学习活动的策划者、指导者。传统教学中,老师们习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布置作业,你写。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被动者,成为学习的接收器。翻转课堂中,教师不仅策划自己的教学活动,还要规划学生的学习活动。譬如课堂上对成果交流的组织,问题讨论的指导,学习成效的评估,都需要教师关注。课堂延伸的学习教师更要关注。譬如,学习进程,学习平台,学习方式,学习检测都需要教师贴身指导。 翻转课堂有两个关键性学习环节,教师早精心策划的。首先是充分了解学生,而且是每一个学生。譬如,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家长综合素质(特别是作用现代学习技术的知识与能力)、学生基础知识水平、知识结构、思维特点、计算机网络学习能力等等。还包括课堂上学生呈现出困惑与不足。如果教师不是对此了然于胸,相反,眉毛胡子一把抓,翻转课堂必将流于形式,最终也只能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其次是“后教”的组织,谋划。考察中就有教师指出翻转课堂会出现的几种可能: 1,教师甘当旁观者,放任学生自流。这种现象一度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出现过,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一无所获。 2,小组讨论或者集中交流时,不少学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成为被课堂遗忘的对象,结果事与愿违。不久前河北涿州市的“三疑三探”教改就存在这种弊病,以致家长感到不公平,群起而攻之,最后不欢而散。 3,议而不决,最终教师一槌定音。这样,教师仍然掌控课堂,掌控真理,不利于培养

高效课堂教学教师精讲点拨的重要性

高效课堂教学教师精讲点拨的重要性 高效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师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能力得到彻底改善和提升,教学的效益也必然产生质的飞跃。 高效课堂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落实,而“精讲点拨”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最重要的手段。课堂点拨需要教师洞悉学生的思维,动态把握课堂资源,适时地加一把火,或生成拓展出新的知识,或解疑答难。所以说,它是一门教学艺术。 一、基本理论: 精讲点拨就是指在学生的思维或语言产生障碍时,教师采用精练恰当的语言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障碍,使之思维进程加快,语言表达流畅。所谓“精讲”是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精讲点拨很重要,教师必须针对课堂中所出现的一些情况予以评价、精讲点拨或调控。比如: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学生仍然迷茫困惑时,老师的精确的讲解和点拨就会使学生感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印象也格外深刻;又比如:有些知识与方法,学生难以在现有的认知水平上去认识和体会的,教师要予以精讲点拨、补充。教师的点拨要适时到位,语言要简洁精炼、形象生动,给学生留有消化的空间,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迂回一下,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逐步达成目标。教师要把握好点拨的时机、点拨的方法、点拨的力度与点拨的标准。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适时引导学生突破学生自学不会、探究不出的疑难问题。同时要注意发挥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如发挥板书等在教学中的应有作用。 可以说课堂点拨是一门艺术。教者点拨有方,往往“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原本陷入僵局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既充分调动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尝到了思考的乐趣,享受到创造的快乐。巧妙机智的点拨,不但能给学生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而且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逐步树立起创新意识。从这一角度说,课堂点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好方法。 二、基本原则: 精讲点拨这是一种途径,决不是固定的课堂模式,教师尽可以发挥个人的教学风格,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但以下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循的: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及基本要求

东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本科毕业论文 专业:初等教育 姓名:周锐文 准考证号:060811300053 东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及基本要求 学生姓名:周锐文准考证号:060811300053 初等教育专业 摘要:课堂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经过长期使用而形成的教学用语。课堂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使用原则、表达方式和风格,是社会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课堂语言是科学严谨的书面语和表达灵活生动的口语的高度统一,它既是书面语的“声情”化,又是口语的语法、逻辑规范化。因为有了“严谨”,才能保证知识的准确传授;课堂教学语言在教学活动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教授知识、启迪智慧、塑造心灵的最基本工具,也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科特点及教学阶段,力争做到教学语言的规范科学、精炼准确、生动幽默、激发思维,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示范,且能够启迪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深度思考,并产生新的思维点,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教学语言;规范科学;精炼准确;生动幽默;激发思维 Abstract:Classroom language is formed by the teachers in the classroom after long-term use of language teaching. Classroom language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use principle, expression and style, is an integral part of social language. Classroom language is written scientifically rigorous and flexible express vivid oral highly unified, it is written "genie", it is oral English grammar, logic and standardization. Because of the "strict", can guarantee the accuracy of the knowledge of teaching; Classroom teaching language has a vital role in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to a certain extent determines the efficiency of students' mental work. Classroom teaching language is a teacher, a professor at the knowledge, wisdom, shaping the mind of the most basic tools, also is the most basic teaching skills. Teachers should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contents,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and teaching stage, strive to achieve scientific, the norm of the teaching language refined accurate, vivid and humor, inspire thinking, a demonstration of the students in their language learning, and to inspire students' thinking, encourage students to think deep, and generate a new point of thinking, for their lifelong learning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u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The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Specification science; Refining accurate; Vivid and humorous; Stimulate thinking 前言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教师做到“学术功底﹢语言艺术”。二者必须有机整合,缺一不可。“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针对特定的学生对象,使用规定的教材,采用一定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为达到某一预想的效果而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教授知识、启迪智慧、塑造心灵的最基本工具,也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整式的加减(2)》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整式的加减(2)》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浙教版)》第四章第六节内容。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整式及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这节内容实质上是整式加减在数学、生产及生活中的一些应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提问技巧不到位使得课堂“动态生成”与“教学预设”出现偏差。 案例一是整式加减在数学上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案例二是整式加减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在这两处都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案例一我通过引导启发学生做整式加减的文字题时要保证原有的意思不变,两个整式相加时需对每个整式添上括号,但在提问引导时却出现了问题;案例二提问比较细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因此比较成功。但真得较成功吗? 二、案例描述 【案例一】 例1:求整式y -y 2- x的和.(教科书 2 x4 3+与1 P例2) 96 师:这是一道数学文字题,应先列出式子然后求解,那么如何列式? 生1:1 +y x x. y + 2 2 4 - 3- (这是我所预料到的,学生忘了加括号。) 师:好的,同学们还有其他列式吗? 生2:1 +y y x. + x 2 4 2 3- - (这是我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学生竟然给我这样的答案!)师:先请坐,我们先来看这两个代数式,它们的文字意义分别是什么? 生:(沉思)…… 师:1 +y x x的文字意义是什么? + y - 3- 2 2 4 生3:几个单项式的和。 (我欣喜若狂,终于回答到点子上了。) 师:好样的,那么是哪几个单项式的和呢? (我马上追问。)

生3:x 3、y 4、x 2、y 2-、1-的和。 师:不错,某某同学前面的知识掌握的非常棒,但是题目当中要求的是两个整式的和,看来这个代数式跟题目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少了什么呢? 生:括号! 师:非常好,总算领悟到了要加括号。因此列式一定要与题目意义保持一致。 (板书解题……) 【案例二】 例2:小红家的收入分农业收入和其他收入两部分,今年农业收入是其他收入的5.1倍。预计明年农业收入将减少20%,而其他收入将增加40%,那么预计小红家明年的总收入是增加还是减少?(教科书96P 例3) 师:小红家明年的总收入增加还是减少是跟什么作比较? 生:今年的总收入。 师:那么今年的总收入分哪两部分? 生:农业收入和其他收入。 师:他们有什么关系? 生:今年的农业收入是其他收入的5.1倍。 师:这两个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 生:未知的。 师:那么如何表示这两个量呢? 生:如果设今年其他收入为a 元,那么今年农业收入就是 a 5.1元。 师:那么今年全年总收入如何表示? 生:a a a 5.25.1=+。 师:明年的农业收入跟今年的农业收入有什么关系?如何表示明年的农业收入? 生:明年的农业收入将减少20%,a %)201(5.1-。 师:明年的其他收入与今年的其他收入有什么关系?如何表示明年的其他收入? 生:明年的其他收入将增加40%,a %)401(+。 师:很好!那么明年的全年总收入如何表示? 生:a a %)401(%)201(5.1++-。 师:(板书解题……)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角色的转变已成为一种必然。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为了让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发挥应有的功能,这种转变是让教师改变原先拥有知识权威者的形象,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以及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1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要转变其作为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角色,而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传统的学校教育是“教师中心”的,教师作为知识的化身而进行单项度的灌输。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自身形象,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关注学生主体,提升学生的主题性是这次课程改革努力的方向之一,而学生主题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必须首先认识并认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转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做法。 长期以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仅仅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完全处于被动的位置。这种“教师中心”的教学方式割裂了知识与学生经验的内在联系,不能很好地从学生经验出发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未来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再也不能固守原有的“教师中心”的做法,必须站在学生中间,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而开展活动课程并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2、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 本次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由以讲授为主的教学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究和引导、发展的教学,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必然发生转变,由单纯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尤其是在学习新课程的过程中。因为有些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去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探究,这种探究活动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包括研究题目的选择、研究活动开展得计划、具体研究活动的进行、对研究结果的处理等。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引导学生学习是自己的职责,教师的引导对学生发展极为重要。教师作为引导者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做到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学习,必须自己在知识面、理论水平、认识水平、洞察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备较高的修养,否则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3、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 “反思性实践”理论的提出者舍恩认为反思性实践既要“反思”又要“行动”,思考和研究不是理论独有的领地,实践也不是仅仅去“做”,也要进行思考,理论和实践都需要研究。实践者的活动固然是一种实践,“专家”的活动同样也是另一种形态的实践。在两类不同的实践中,既有思考也有行动。想和做代表了认知的两个途径——并导致了不同种类的认知。对实践的研究在于发展思考的途径,而实践则致力与理论研究不能顾及的领域。“专家”的传统角色日渐消亡,正在转化更加谦虚地顾问角色,与实践者一起进行反思与行动。“反思性实践”的概念和理论提出后,很多学者认为,教师应该作为反思性实践者。因为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而这种反躬自省对于教师发展自身不足、提高教学水平有积极的作用。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积极反思,通过反思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提高

教师课堂语言的规范与技巧

教师课堂语言的规范与技巧 一、语言艺术巧在言之科学 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都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面向的是接受知识和教育的学生,是否科学得体,不仅会极大地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对于学生喜欢学习这门课程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于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规范和明确简洁两点上。 1、规范包括语音的标准,词汇的准确,语法的正确及思维的合乎逻辑等方面,这是教师语言美的前提。首先教师标准清晰的普通话,正确恰当的词汇概念,对学生的影响无疑是积极而巨大的。其次规范还应做到言之有物。“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做到言之有物,避免夸夸其谈。上课最首先的任务,就是要把课堂所讲的知识让学生明白,不要空有形式而无实际内容。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吸收到不同程度的新知识,日积月累使他们真切地感到自己在不断地充实,进而引起对每节课的兴趣,以便提高教师教学的效果。 2、在语言规范的基础上,教师还得注意表达时的“明确性”,做到言简意赅。我们所接触的是小学生,大部分学习自觉性与理解接受能力还较差,教学中教师语言若过于冗长含糊,必然造成语无重点,索然无味的结果,令学生听了摸不着头脑。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语言的明确凝炼性,以便让学生从教师精练的课堂语言中很容易地把握住每句话,每节课的重点,更好地领会教师的意图。有人曾在所教平行班中,就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表达效果做过试验,结果表明:用语罗嗦含糊的班级,学生对之反应淡漠、迟缓;用语明确精练,高度概括的班级,学生对之反应热烈、迅捷。可见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认知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用明确简洁的语言将之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应该对教材深入钻研和分析,弄清要讲知识的来龙去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从而确定怎样开头、过渡和结尾,力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条理清晰,能在最短时间内让绝大部分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得到透彻的理解并乐于接受。 二、语言艺术巧在言之有理 “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语言要善于引导,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用言语的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内容。特别是在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和不明白道理时,教师课堂语言就要晓之以理,循循善诱。没有道理的话语谁都不想听,不讲理的话语更没有人愿意听。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课堂上教师必须做到正确地分析课文的思想性,正确讲解课文中涉及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知识,不犯科学性错误,在解释词语时不随意减少或增加内涵,讲话符合逻辑,不犯逻辑性错误。教师所担负的任务是准确、真实、客观地再现教学内容。 三、语言艺术巧在言之有趣 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均可引入课堂,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 言之有趣,幽默是关键。在教学中,幽默的语言会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具有幽默感的语文教师,常能用他的语言打动、感染人。幽默、生动、富有激情的语言能吸引、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由于幽默能够开启学生的智慧、活跃思维;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并能调节课堂气氛和学生的精神,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幽默语言,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我觉得,教师的提问要能在点上,关键还是在于要去解读教材,理解其中的意思,才能准确的提问。例如:中班语言《蓝色小花》,这是一个含有故事的语言课教学,故事分四幅图,如何去理解故事意思,需要教师一遍一遍的去研读它,弄懂其中包涵的内在意思,把感情读出来,这样才能在设计提问时更好的把握故事的内在情感,让这个语言活动更有幽静而又淡淡的味道。所以说教师提问是技术,更是艺术。 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在平时的随堂课中,对于提问的有效性还有待更好的把握,有时我会出现随意的提问,无效的提问等等,或者有时问题有些过难,孩子们答不上来。这些课堂提问所出现的问题都启示我在这方面要多下功夫去学习进步。对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总结以下几点:一、提问要围绕教学目标 我们每天教学的课都有自己的领域目标,如何才能判断是一堂好课,最基本就要看是否达到目标。我们都是围绕目标进行教学的,所以教师在提问时需要围绕目标提问,把问题始终为达到目标而服务。有时提问的偏离也就可能会使课堂效果减半,而且会使主题偏离,那个时候就很难再去拉回来,教师绕来绕去说不到点上,孩子们也听的不耐烦,就会使课堂混乱,大家都很累。因此提问也需要教师教前精心设计,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问要难易适度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需要注意并设想一下在课堂提问中孩子的是否能达出这样程度的问题,有时太难了,会使孩子退缩,不敢举手回答,有的孩子甚至会因为老师的问题太难自己答不上就开始不听课,自己开小差做其他事等等。而且老师的提问总是很难,每次问下去大家都是鸦雀无声,无人举手,这也会使老师丧失教学的兴趣。所以老师要学会提问各种水平的问题,既让聪明的孩子更深的学会思考,也让能力稍差的孩子在回答上获得成功感,增加自信心。 三、提问要能激发情趣 我也曾看过很多教育视频,很多教师能上出优质课,不仅是因为她们自身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以及自身的性格素质,更多的是因为有好的课题提问,她们懂得转变角度,使提问变得有新鲜感。课堂提问的形式有很多,可以使反问的,也可是疑问的,还可以是陈述的,如果再加上教师的神态语气语调,那会使问题听起来更加有神秘感和吸引力,孩子们在这样的课题中学习就是一种享受,也会爱上学习。 四、提问要有普遍性和针对性 很多老师上课不罗嗦,很干脆,为什么呢因为她们的提问通常都是一针见血,直达问题中心。像现在的我就还做不到这个程度,如果一节公开课没有师傅帮我修改研磨,相信我会废话连篇,但是从另一角度思考,这是人的必经过程,哪有一做老师就能上这么好的课呢,好课也是随经验的增长而改变而来的。而我在这个过程中,也学到如何去思考修改,那也是一种收获。一节课的提问不可能都是一针见血的问题,适当的也要考虑到全部幼儿,适当提问一些较简单的,鼓动大家一起参与课题回答,使课更加有活力。 课题提问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以及课堂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就应该针对教学内容,反复琢磨提问的方式与内容,合理的设计一些有效性的提问,并且在课后也要做好反思,实践与反思相结合,让自己在教学提问有效性方面成长的更快!

教师的课堂鼓励性语言的重要性

教师的课堂鼓励性语言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教学语言的运用技巧和艺术。 1.以情激情,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感染性和形象性。 一堂四十分钟的课,对于大部分好动的小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教师更应努力驾驭好课堂语言,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枯燥,使学生从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 2.深入浅出,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启发性的语言和适当的情境去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去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用语言把学生的心点亮。要使学生觉得课很有趣,关键在于教师的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教师应适当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使教学在愉快和轻松中进行。 3.严密准确,教师的语言要具有规范性和美感性。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理应是学生语言的样板,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语感训练。所以,教师教学时必须使用标准的、规范的普通话,在语音、吐字、音量、语速、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要符合要求,吐字清晰,表达流利。教师在运用语言“传道、授业、解惑”时,要充分驾驭课堂语言,善于发挥汉语的优势,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讲课时,语言要有音乐节奏感,优美生动,当高必高,当急必急,当缓必缓。关键之处应有重音,重点之处应有反复,难懂之处应仔细咀嚼。 4.抛砖引玉,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激励性。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在将书本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赋予课堂语言情感,要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努力发挥其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知识的功能。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

教师课堂用语规范性的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455272952.html, 教师课堂用语规范性的策略研究 作者:黄婷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年第13期 【内容摘要】在课堂上,师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是一般依靠语言。教师的课堂用语应该是生动的、规范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当前,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要求不断强化的背景下,仍然有一些教师的课堂规范用语情况不尽如人意。本文就教师课堂用语的规范性的有效实现进行研究。 【关键词】教师课堂用语规范性 良好的语言交流具有三个基本的特征,其一是可接受性,即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双方需要对彼此的认知水平具有一定的了解,进而选择彼此可以听懂的话进行交流;其二是合作性,即语言交流双方互为发言者,互为受众,在交流过程中应当具备诚意,平等相处,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明白易懂;其三是情境性,即在实际的交流中,双方根据交流环境,利用动作、表情以及前后关系等表达意思。基于上述观点,对教师的课堂规范用语进行审视,促进教师课堂用语的规范性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很多教师会在教学接受后说“谢谢大家的配合”,这样看似十分谦虚的化,实际上与“以生为本”的理念是相悖的。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时间问题,教师也常会在学生思考时打算,说“下课后在进行讨论”或者“不等你们了”等,对学生的正常思考产生了干扰。从上述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只是在完成自己的工作,更加关注自己的“教”,对学生的“学”不是十分的在乎。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具有一颗呵护学生的心,对学生给予期待和耐心,否则,一些看似谦逊甚至客套的用语将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①。 二、尊重学生主体人格 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师应当关心呵护学生,不能使用言语恐吓学生,尽量避免当众批评学生。例如,“再不集中注意力,我要向班主任汇报”以及“再不举手,我就赶鸭子上架”等,这些用语就不是十分恰当,有可能会在无形之中对学生造成伤害。另外,还有一些教师在半个学期甚至一个学期过去后,仍然记不住一些同学的名字,使用“那一位”、“前面的那位”甚至“那个谁”代替,这很有可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②。而产生这一行为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当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三、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小学数学课堂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研究》结题报告[1]讲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 课题核心概念: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出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 ● 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随心所欲地提问;问题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提问的技巧、时机掌握不够好;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等等;严重的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研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价值认识,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效率提高。 2、通过课堂教学评议、研究课观摩、教学展示、教学案例分析、课堂教学诊断等途径,提高教师的数学课堂提问设计及应用能力。 3、通过对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的调查分析,结合典型教学案例的研究,探索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形成一套具有指导意义的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技巧及策略。 三、课题研究内容: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其分析。 对小学数堂课堂教学中提问现状的调查是很有必要的。只有通过调查我们才能针对课堂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也只有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才可以为我们更深入的研究打下基础,不但有依有据也为研究提供明确的方向。 2、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双边互动过程,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所以我们旨在通过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艺术。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师角色的转换 提到教师的角色,从古自今有过很多的经典的描述,既有“蜡烛、春蚕、园丁、人梯”等传统美誉,也有“导师、母亲、朋友、合作者”等崭新形象。最近,因为一些意外的事件,让我对教师的角色又有了新的思考。 一、教师要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前不久友新闻报道,就因为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不好,使得家长对教师的工作产生了误会,生发出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平时课堂上,就因为有一些教师语言表述的不清楚、不贴切、不到位,使得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不尽人意,带来了一些不应该有的缺憾;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因为部分教师说话不把握尺度、不注意分寸,使得学生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造成了很多无法挽回的悲剧等等一些事例,都表明了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力是何等的重要。教师要完成职业使命,必须成为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 二、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有用之人,就必须正视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因为心理问题不解决,根本就无法实施正常的教育。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许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相当地复杂,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就要通过学习多掌握一些心理知识,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进行必要的开解和辅导,使之走出不健康的心理阴影,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所以说,新时期的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三、教师要是一位细心的保健医师。

前日有报道,一名学生在课堂上突然抽搐倒地,老师吓得惊慌失措,找来的学校领导比较有经验,掐了孩子的人中,孩子慢慢恢复,原来孩子有癫痫的家史。由此联想随时可能发生的其他的一些意外,比如一个淘小子在课间不小心把脚崴了、一位同学突然出了鼻血等等,作为临场教师应该做哪些工作?随着季节的改变、天气的突变、传染病的来临等,教师又要给学生提醒些什么?这些都是每个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都要经常面对的一些问题,为了不让意外变成遗憾,做教师的还真要补上医疗保健这一课,要了解一些易发生的常见性的“意外”事故的防范知识和处理办法,要掌握一些突发疾病或伤害的应急常识。 二、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有用之人,就必须正视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因为心理问题不解决,根本就无法实施正常的教育。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许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相当地复杂,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就要通过学习多掌握一些心理知识,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进行必要的开解和辅导,使之走出不健康的心理阴影,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所以说,新时期的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三、教师要是一位细心的保健医师。 前日有报道,一名学生在课堂上突然抽搐倒地,老师吓得惊慌失措,找来的学校领导比较有经验,掐了孩子的人中,孩子慢慢恢复,原来孩子有癫痫的家史。由此联想随时可能发生的其他的一些意外,

课堂教学需要激情,也需要激励

课堂教学需要激情,也需要激励 摘要:激情能使人情绪高涨,激励机制能支撑人一直有激情的学习。 关键词:课堂激情激励 自当老师以来,听过的课形形色色,按科目来分有语、数、英,音、体、美等;按课程性质来分有随堂课、公开课、研究课,观摩课等;在听过的这些课中有完整的,也有不完整的;有课堂活跃的,也有气氛沉闷的;有教学效果显著的,也有重难点没突破的;……众观这些课,其中优秀的随堂课是最能受到启发的,最能学到教学经验的,对教学最有帮助。在听随堂课时给我的触动也是最大的,我同一天听了同一个班两堂不同的课,一节英语课,一节语文课,英语老师上课时的情绪饱满,抑扬顿挫,整堂课一直在说激励性的语言,并实施激励机制——给学生分组加分,学生一直都处于兴奋状态,回答问题争先恐后,每次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全班都举手;语文老师上课也是激情澎湃,说得口若悬河,只有部分学生会跟着老师大声朗读,有一小半的学生在上课五分钟后开始开小差,老师偶尔口头表扬那些注意力集中的孩子,但那些视听疲劳的学生的积极性仍没有被调动起来。听完这两节课,我陷入了沉思,为什么英语课上孩子们那么积极,而语文老师那么有激情,学生却积极不起来?我觉得这两节课最大的区别在于英语课老师设有奖励机制,而语文课没有,也别怪学生们有一种“无利不起早”的心理。激情能使人情绪高涨,但只是短暂的,而激励机制却能支撑人一直有激情的学习。今天我要思考的三个问题是:1、学生在课堂上要得到什么?2、怎样才能有激情的上课?3、课堂上怎样运用激励机制?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 (一)课堂教学本质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课堂教学本质是指通过课堂的教学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从而达到的目的,根本体现为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关于教学本质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教育现象非常复杂,即使在同一时期,人们对此的也不尽相同,或者将教学看作教师的教授活动,或者将教学看作传授给学生知识的活动,或者将教学看作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活动,或者将教学看作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简单相加,等等。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具体而言,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这种本质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也是综合教育的起点。 (二)课堂教学的意义 课堂教学包含了三个层面的意思: 其一,它强调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结合或统一,即教师教和学生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教"离不开"学","学"也离不开"教",在教学中教与学彼此依存,相辅相成,既不存在没有"学"的"教",也不存在没有"教"的"学"。教学永远包括教与学,但教与学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有机地结合或辩证地统一。如果只有教或只有学的片面活动,或者只是二者的简单相加,那么它们都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教学活动。 其二,它明确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性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

课堂教学规范语言的几点认识

规范课堂教学语言的几点认识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教师是以语言为载体把知识传递给学生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能开启记忆的大门,而且能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可见教师的语言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 一、自然亲切,和谐悦耳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语调、语速、音量和节奏,因为它们的变化不仅影响信息的重点,而且可能改变词语的意义。尽管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动听的声音,但在与学生交流时,教师应发挥自己声音的优势,并设计一种独特的声音模式,使全班学生都乐于听。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自己的语速,控制好语言的节奏和音量,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大家非常喜欢看赵忠祥主持的《动物世界》和《人与自然》节目,原因之一就是他的声音低沉有力,富有特色,讲述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处理非常得当,听起来非常悦耳。因此,和谐优美的语言是高低相间的语调、快慢适中的语速、大小不同的音量和快慢分明的节奏的有机结合。 另外,语言要有亲切感,要饱含感情,让学生愿意亲近教师、信任教师,更愿意听教师讲课。比如,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一般比较紧张,教师要以亲切的目光、柔和的语调告诉他:“不要慌,错了没关系。”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教师就亲切地告诉他:“没关系,你请坐,下次有机会你一定会回答得很好的。”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而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自已的语言也

会文明起来,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 教师取得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通过语言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这样学生听起来才有一种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教师要使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就要根据教材内容,多用大众化的谚语、歇后语,多用恰当的比喻和具体的数据,让课文中的文字“活”起来。 教师语言的启发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鼓励性和思考性上,一方面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激情,能鼓励学生去获取知识;另一方面要善于设疑,能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答问题。 三、简洁明了规范科学 简洁明了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词语必须准确明了,对传授的知识不能信口开河,即使学术上有争论的问题,也应该给学生讲清楚,我们选取的是哪种说法,使学生心中明白。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错误,也要诚恳认错,及时纠正。 语言的规范科学表现在教师语言的精炼性、逻辑性和系统性三个方面。精炼性是指语言要言简意赅、干净利索,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逻辑性是指阐述论证要严密周详、无懈可击;系统性是指条理要清楚,前后要连贯。教师语言的规范科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前提,如果忽视了教师语言的规范科学,那么知识的准确性就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