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历史必修三第十一课

历史必修三第十一课

历史必修三第十一课
历史必修三第十一课

第四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1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共2课时)

课标要求: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学习目标】

1、毛泽东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及论述。

2、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经过;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2、难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1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板书课题)。

导入:当中国的大门开始被西方的炮舰强行打开的时候,西方产生了两个伟大的人物: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在欧洲大地上研究调查,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文化上的优秀成果,从而创立了一个崭新的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几十年后,列宁根据俄国的实际,创立了关于帝国主义的科学理论,领导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他的理论、思想和实践就是列宁主义。十月革命的炮声震惊了古老的中国,不久,在世界东方的中国,又出现了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毛泽东。有了毛泽东,有了毛泽东思想,中国迎来了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你知道毛泽东思想是怎样诞生的吗?

过渡语:请看本课的学习目标。

1、毛泽东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及论述。

2、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出示自学指导

请认真阅读课本第51-55页,思考并在课本上画出下列思考题的答案要点,5分钟后比谁的答案要点全、语言简洁、表达准确。

1、阅读书本51页,思考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背景?

2、毛泽东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可以分为哪几个时期?。

2、阅读书本51-52页,找到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有哪些著作?

3、阅读书本53-54页,在书本上找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4、阅读书本54-55页,在书本上找到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三、先学后教

(一)过渡语:自学指导明确的同学请举手。自学竞赛开始!

(二)学生自学(看书,找答案)5分钟

教师在讲台上用眼睛巡视全班,督促每位学生认真、紧张地自学,发现问题,下去指导(并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三)检测(讨论,对答案)

过渡语:时间到,看完并找到答案的同学请举手。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背景?

(1)时代背景:20世纪前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

(3)国际条件:马克思主义通过苏维埃俄国传到了中国

(4)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5)实践基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

一、革命道路的探索

思考一:毛泽东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可以分为哪几个时期?

1、五四运动时期:阅读共产主义书籍,回到湖南后,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2、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

3、从中共创建到国民革命时期(1921—1926)

(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理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4、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1)背景:

(2)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3)影响: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让学生看书后完成以下表格:

思考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是怎样形成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的?

思考三: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来看,毛泽东思想有何特点?

教师总结:毛泽东思想的特点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②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③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2、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教材54-55页)

(四)小结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全部内容,明确所有问题答案的同学请举手。

上完新课后指导学生完成下表

(五)读书,背答案

学生背诵重难点,教师下去抽查。

四、当堂训练:课时作业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根据亲自调查的材料指出,农民运动造成了一个空前的农村大革命。农民从政治上打击地主权利和经济上要求减租减息乃是农村民主势力起来打翻乡村势力的斗争。他对中国农民阶层作了具体分析,认为农民中有富农、中农、贫农的分别。富农对革命的态度是消极的,中农的态度是游移的、只有农村人口的70%的贫农才是农民运动的主要力量,没有贫农阶级绝不能完成民主革命。〈报告〉充分估计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伟大作用,说明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

1925.12《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分析中国社会的各阶级状况及其在革命中的地位;划分了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指出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练习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练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描述的中国传统艺术是 A.魔术 B.戏剧 C.绘画 D.杂技 2.历史上有这样一批文人,仕进无路,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拂郁感慨之怀”,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据此推断“这批文人”的主要成就是 A.文人画 B.元杂剧 C.京剧 D.小说 3.有学者指出,昆曲在获得它的崇高地位时,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却并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充分认可,它是千百年来雅文化传统在表演艺术领域里最集中,最典型的结晶,而在演出市场上,民众比起文人士大夫群体来,却是更具有发言权的群体。由此可见,京剧在晚清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京剧 A.艺术审美价值更高 B.迎合民众文化需求 C.内容贴近民众生活 D.符合晚清政治潮流 4.徽班进京后能在京扎根,并最终形成一种新剧,主要因素有 ①北京社会繁荣,文化娱乐需求面广 ②皇室等上层权贵的喜好 ③艺术家博采众长,不断创新 ④吸收外来艺术的成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清朝前期,中国戏曲艺术出现了“花雅之争”,从目前尚能看到的花部戏剧本,如《卖胭脂》、《打面缸》、《探亲相骂》、《借靴》等来看,明显可以看出可以看出它们与雅部剧本有着显著的区别,即大量的商人、市民成了剧中的主要人物,其根本原因是A.大众审美趣味的变化 B.民间文化的迅速繁荣 C.清政府放宽文化控制 D.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 6.下列有关京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京剧是中国成就最高的戏剧形式B.京剧的形成体现了我国戏剧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 C.京剧是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因此称京剧D.京剧的形成、发展与满族统治者的喜好、支持密不可分 7.汤显祖《牡丹亭》题词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下列对这段话的解读,正确的是A.表明文学开始与现实相结合 B.是对当时的官方哲学的否定 C.标志着世俗文学的诞生 D.是早期民主思想产生的体现 8.清乾隆年间,一个地主家庭的四个儿子的择业选择,你认为不可能的是 ①老大能歌善舞,在北京表演京剧 ②老二精明能干,在上海从事进出口贸易 ③老三子承父业,在家乡购田置产,安居乐业 ④老四去了江西平遥,和朋友合伙兴办票号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9.与元杂剧相比,京剧的特点是 A.融合多种表演形式 B.吸收汉调、昆曲和秦腔等剧种腔调

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

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 【篇一: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课学案】 自主学习】考点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百家争鸣” (1)背景 ①时代背景:________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②阶级关系: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③ 教育学术:出现了________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2)主旨:传播________,发展学术。(3)代表: ①道家:老子和________。 ②儒家:________、孟子和荀子。③墨家:________。④法家:________。 (4)特点:互相______、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5)意义: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_______运动。 ②是中国_________、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③奠定了中 国__________发展的基础。 3 1.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而治” ①背景:汉初,________破坏严重。②目的:恢复________和安 定人心。③措施:采取________的政策。 ④作用:汉朝经济实力逐步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积极有为 ①原因:社会潜伏危机,________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 匈奴为患。 ②目的:加强________,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特点:把诸子百家中到家、法家和________家的思想糅合到 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家体系。 (2)内容 ①针对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的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宣扬“____________”,提出“天人合一”和“_________”学说。 ③提出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________”。(3)结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到11课题目

2015年秋季学期第1—11课质量检测 12345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题仅有一个正确选项) 1.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热播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 A.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 B.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 C.韩非“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 D.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 2.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3.理学的产生使儒家思想发展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理学代表朱熹曰:“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而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这可以认证二人都主张 ( )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4. 康德这样定义启蒙:“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经过别人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如果不成熟的原因不是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运用理智的决心与勇气,那么这种不成熟就是自我招致的。”这说明康德认为启蒙运动就是()A.人身的自由 B.思想的自由 C.主权在 民 D.社会契约 5.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果丰富。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人民创 造出了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诸多文学体裁。以下是关于上述文学体裁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诗经》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下层人民的呼声 B.唐诗风格各不相同,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等 C.宋词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 D.明清小说主要以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人们的自豪感 6.“征服西方世界的不单纯是古典文化的复兴,而是这种复兴与意大利人民的天才的结合。”这种“结合”实为( ) A.传统先进文化的弘扬 B.资本主义市场的拓展 C.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D.意大利经济地位的提升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1、10课练习题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2课第10课第11课选择题练习答案附解析 第12课 1.达尔文的进化论使人们不再把动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区别看成是绝对和神圣的,主要原因是进化论( ) A.是时代进步的综合产物 B.说明了生物物种是进化而来的,生物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 C.打破了上帝造人的神话 D.改变了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 [解析] 进化论认为生物物种是进化而来的,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现存物种有共同的原始起源,否定了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区别是绝对和神圣的。[答案] B 2. 19世纪30年代,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发现,不同品种的动物整体形态相似,属于相近的物种,但各具特点,距离越远,差异越明显。由此他认为生物进化的机制是( ) A.主动选择B.人工选择C.被动选择D.自然选择 [解析]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观点:生物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那些被自然选择了的微小的有利变异,通过世世代代的传递,逐步积累为显著的变异,从而形成新生物种,距离越远,差异越明显。故选D。 3.受中世纪神学束缚最大的学科是A、天文学B、生物学C、地理学D、物理学 解析:封建神学宣扬上帝创造人、动植物及世界万物,严重束缚了生物学的发展。 4.下列不属于基督教神学观点的为 A、上帝创造了世界上的一切,包括光、日月星辰、陆地、植物 B、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都是上帝创造的 C、生物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 D、动物、植物物种是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 解析: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观点。 5.在生物学中,首次将“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的是 A、能量守恒定律 B、神创说 C、细胞学说 D、生物进化论 解析:选项A和B不是生物学。生物进化论否定了上帝创造创造人、动植物的说法,指出生物是进化来的。 6.生物进化论对下列哪个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A、法国 B、日本 C、中国 D、英国 解析:中国维新派代表人物严复在译著《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共24课时)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傅佑清 2011-2-3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2)原因:,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3)主要流派: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介绍孔子的生平,思想主张和教育思想。儒家的经典是“六经”;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有教无类”教育理论。 (3)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 (4)荀子的思想 荀子“仁义”和“王道”的思想。“君舟民水”的观点。“人之性恶”。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法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基础。 最后,利用课后《本课要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课要掌握的核心问题所在。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傅佑清 2011-2-5 1、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百家争鸣”,引入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3)措施: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增强;②社会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历史必修三第十课

第四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0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共2课时) 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 1、了解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理论的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2、了解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为实现三民主义而领导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推行有利于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政策和法令,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史实。 3、了解新三民主义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辛亥革命时期三民主义的实践。 难点:如何理解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新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巨大的进步?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1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0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板书课题)。 导入:民国初期对300多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十位历史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颜渊、诸葛亮、范仲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2005年,对某在校高中学生3000人进行历史问卷调查,排列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影响较大的十位历史人物。排序结果如下:孙中山、毛泽东、林则徐、鲁迅。 探究:材料统计时隔90年,学生都把孙中山排列于前,你怎样评价孙中山在中国近代前期的历史贡献?他的什么精神使我们敬仰? 过渡语:请看本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理论的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2、了解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为实现三民主义而领导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推行有利于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政策和法令,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史实。 3、了解新三民主义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二、出示自学指导 请认真阅读课本第46-50页,思考并在课本上画出下列思考题的答案要点,5分钟后比谁的答案要点全、语言简洁、表达准确。 1、阅读书本46-49页,找到孙中山旧三民主义提出的时代背景、内容、实践以及评价。 2、阅读书本49页,找到新三民主义提出的时代背景。 3、要阅读书本49-50页,在书本上找到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4、背诵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新旧三民主义理论的内容以及变化。 三、先学后教 (一)过渡语:自学指导明确的同学请举手。自学竞赛开始! (二)学生自学(看书,找答案)5分钟 教师在讲台上用眼睛巡视全班,督促每位学生认真、紧张地自学,发现问题,下去指导(并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三)检测(讨论,对答案) 过渡语:时间到,看完并找到答案的同学请举手。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优质教案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课标要求: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汉字的起源时间和演变过程、中国书法艺术的 发展阶段和基本特点、中国画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特征。 理解“书画同源”;概述汉字、绘画的起源、演变过程,能说出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图片、书画作品、 视频等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通过问题探究、观察碑帖、历史比较、欣赏图片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教学难点:理解“书画同源”。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将本课标题用楷书、隶书和行书三种字体共同组合而成,请学生辨别。

书法艺术大家都很喜欢,我们班就有好几位书法爱好者。谈到书法必然与汉字与绘画相联系,无字就无书法,有书就往往有画,所谓“书画同源”。那么,中国汉字的起源是什么?演变的过程是怎样的?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基本发展脉络是怎样的?这些我们都将在本节课探讨。 一、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1、请学生或者老师自己讲仓颉造字的传说。 提问:古书上普遍记载的这个传说可信吗? (文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慢慢丰富发展起来的。仓颉有可能是文字的整理者或者颁布者。) 2、汉字的起源——图画文字。(半坡彩陶上的象形字) 3、成熟文字的出现——甲骨文。(图片展示) 4、甲骨文之后出现了什么文字?(金文) 5、学生总结:汉字的发展。 汉字发展至今约有360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汉字形体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以及草书、行书这样的发展脉络,虽然字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他们的基本结构仍是相通的。 6、提问:汉字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总体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 (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2、“百家争鸣”的含义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 (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 1、道家(老庄之学) (1)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3)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法家 (1)李悝 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2)商鞅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3)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4)影响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墨家 (1)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2)影响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练习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选择题 2013年题组 1.(2013·浙江文综·12)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①孔子②韩非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12年题组 1.(2012·山东文综历史·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2.(2012·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 民莫敢不

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3.(2012·浙江文综卷·16)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①崇尚儒家文化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4.(2012·上海单科卷·31)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2011年题组 1.(2011·浙江文综·12)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知识点整理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1.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主持编写《四洲志》 2., 该著作也是探寻、 思想。 世纪、西学为用”的思想。 .在 维新变法期间,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改变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挽救民族危亡. 5.梁启超 6.严复于1898。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其进化论思想成为维新派批判封建顽固派 7.谭嗣同:属于激进派,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

9、1903年,章太炎 。 二新文化运动 1 2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出任北大校长,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3的旗帜下,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4 ①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和专制也不能并存,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的公敌。 5”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是新文化运动重点批判的对象。 “三纲五常”是“奴隶之道德”,与时代潮流、民族共和不相容。 6 教吃人的本质,痛斥了所谓的“仁义道德”,呼吁人们推翻这人吃人的制度。 7,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和白话文的使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8、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d) (1) 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20) (2)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背景 2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称他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思想。 3、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

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4、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 (1 (2)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 ,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 传社会主义思想。 5、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加试】——(c) (1)使中国人民找到了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武器。 (2) 想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一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一课 重点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 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引言: 问题一:通过观察《孔子讲学图》,你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问题二:通过阅读引言文字内容,你认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如何?(法国文化部长阿亚贡说:“我前来观看《孔子文化展》,既是庆祝这件中法文化交流的盛事,也是表示法国对中国文化年的高度重视。孔子对许多西方人来讲是个谜,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这位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这次展览可以使法国公众有机会了解孔子本人,以及他的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 二、“‘百家争鸣’的局面”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1)了解“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问题探究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阅读【历史纵横】(学者与教师的地位提高) 结论: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2、“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优化训练及答案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基础达标 1.据目前所知,商朝出现的成熟文字是( )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原始刻画符号 答案:A 2.东晋画家顾恺之强调绘画要“以形写神”,其代表作是( ) A.《夫妇饮宴图》 B.《洛神赋图》 C.《游春图》 D.《人物龙凤图》 答案:B 3. (2018·济南调研)下图是某位书法家作品,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上下呼应如急风骤雨。这幅作品的作者最可能是( ) A.王羲之 B.怀素 C.颜真卿 D.柳公权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从图片和题干信息可知该作品是草书,而选项中只有怀素是以草书闻名,故B项正确。王羲之是以行书闻名,颜真卿和柳公权是以楷书闻名。 答案:B 4.(原创题)清道光年间,两种地方戏曲的艺人在北京搭班演出,以二黄、西皮唱腔为主,互相融合,并吸收其他戏曲声腔的长处,对京剧形成产生重大影响。这两种地方戏曲是( ) A.徽调、秦腔 B.昆曲、徽调 C.昆曲、汉调 D.徽调、汉调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结合所学可知京剧是在徽剧和汉调的基础上吸收昆曲、秦腔等戏曲剧种逐渐演变而形成,故D项正确。 答案:D 5.徐渭在画上自题诗: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为春。由此可见,他的画属于( ) A.文人画 B.风俗画

C.宫廷画 D.山水画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从材料可看出此画是“书中有画、画中有书”,具有的文人画的典型特征,故选A项。 答案:A 6.下图为宋代《货郎图》,下列作品与其题材类似的是( ) A.展子虔《游春图》 B.阎立本《步辇图》 C.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D.王冕《墨梅图》 解析:本题考查图片分析能力。《货郎图》体现了对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描绘了北宋都城商业繁荣的情景,都属于风俗画。A、B、D项分别属于人物山水画、人物画、文人画。 答案:C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秦诏版及其铭文 材料二《兰亭序》 材料三《玄秘塔碑》 材料四电脑的发明和普遍使用,又伴随着一阵惊呼。有人担心美妙的书法艺术将从此衰微,又一件中国国粹将沉没在现代化的络海洋之中。 问题: (1)材料一所示诏版最早刊刻于哪一年?上面的文字属于什么字体?它为研究秦代的哪些史实提供了直接依据?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教案

《梨园春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课前阅读教材,列出本课的知识框架,了解中国传统戏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熟悉京剧的形成与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戏曲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透过中国传统戏曲发展流变的史实,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演进的轨迹,探寻中国传统社会发展脉络,捕捉古人的生活场景,从而培养学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分析能力。 (2)通过课堂上的分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 (3)通过引导学生设计脸谱和服装,激发学生对学习戏曲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明确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元杂剧、京剧的形成。 难点 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唐代华清宫梨园、唐玄宗 中国戏曲作为世界上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一(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三者当中,中国戏曲成熟最晚,到12世纪(宋元时期)才形成完整形态。然而,800多年来,经过不断丰富、革新与发展,一直持续到现在,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现今仍然存活的古老戏剧。 那么为什么人们将唐明皇奉为梨园鼻祖,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呢?

新课学习 一、戏曲的起源 (一)傩 展示图片土家族傩堂戏 1.产生的背景 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类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生命经常受到威胁,人们对自然认识很有限,遇到一些可怕的事情总是归于一种无形的力量,认为是“鬼”、“怪”作祟,为了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于是形成了一种巫术仪式一一“傩”。 2.傩的发展 先秦时期,傩成为国家祭祀和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唐时期,傩仪还很盛行。功能上开始由祭祀转为娱乐,由娱神(祈求神灵保佑)转为娱人。 傩距今年代久远,不过这种古老仪式现在在中国某些地区依然存在。中国湖南土家族、贵州彝族、广西融水苗族仍存在傩仪。 (二)春秋至宋代戏曲的发展 1.春秋至唐代戏曲的发展 春秋战国以后的宫廷晏乐、杂技百戏具有更多的戏曲元素。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梨园”,表演的歌舞戏有一定情节性、叙事性和戏剧冲突。 2.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 (1)产生背景 宋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发展促进中国古代城市格局发生变化。原先城市中封闭的坊市制格局在宋代遭到废弛,出现许多集市,还出现了大型综合娱乐场所——瓦舍。戏曲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很大发展。 (2)流行区域 【学生回答】浙江的温州、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看地图,明,确方位)。 为什么在这一地区戏曲获得了很大发展? 宋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流徙到南方,大量南徙的北方人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宋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喧闹的集市和专门的娱乐场所——瓦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练习题

课时训练题一 一、选择题 1.在 2006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中,关于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写到:“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一评价主要体现了哪家思想 A. 法家 B. 道家 C. 儒家 D. 佛教 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 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A. 儒、道、墨、法 B. 墨、儒、法、道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 3.某同学要写关于民族精神方面的作文,他可以引用的名言是 A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以下对“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儒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各家之长 B.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C.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D. 墨家思想成为显学,备受统治者推崇 5. “视人之国若视己之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的说法反映了墨子思想中的 A. “兼爱、非攻” B. “节用” C. “尚力”“尚贤” D. “节葬” 6.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 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 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 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 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 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 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 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 甲—道、乙—墨、丙—法、丁 --儒 7.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聚在一起进行辩论,根据下列三段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判断,参加了这次 辩论的学派依次是①“兼相爱、交相利”② “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③ “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A. 墨家、儒家、法家 B. 墨家、法家、道家 C.墨家、道家、法家 D. 墨家、法家、儒家 8.孟子认为:“??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②他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田宅的思想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③ 9.假如你是一位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兴地主阶级的一员,下列诸子百家中的言论不利于你的发展的 是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道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C. “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实禄” D.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10.( 2007 广东)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 11.( 2007 年北京文综)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 1691 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不正确的是: A .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得到推崇 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12.( 2009 年山东基本能力 43)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 合道家思想的是 A .兼相爱、交相利B.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③各国纷争 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 .①② B .③④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4.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观点实质上代表了 A. 统治阶级的利益 B. 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C.手工业者的利益 D. 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15.下列有一项是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它是 A .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 B .民为贵,君为轻,实行仁政 C.人定胜天 D.选举贤能,让贤能的人做天子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 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论语·颜渊》 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 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章句下》 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水亦覆舟。”——《荀子·王制》 请回答: (1)三段材料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思想的哪一重要思想? (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 的,统治者应怎么做? (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 怎样做?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后世不少统治者以此为鉴,举出一个典型事 例。

历史必修三第一课

邹平双语学校2018—2019高二历史课时学习目标流程 编号:1 使用时间: 编制人:吴永利 审核人: 第 1 页 共 1 页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学习目标】1′ 1.了解儒家、道家学派创始的背景。 2.熟记孔子与老子的主张思想。 3.掌握孔子的政治、教育思想以及老子的哲学、政治思想。 【自主学习】15′ 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 善矣” ——《论语》 材料三:“以智治国”······“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道德经》 (1)材料一中孔子所谓礼的实质是什么? 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或适应和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道德规范)。 (2)据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 维护奴隶制度。 (3)概括材料二、三在方式上的不同点。 相同点:都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或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不同点:孔子重“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要点二:老子的主张思想 1、老子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主要在于( ) A.强调人们必须遵守社会秩序,要克制自己 B.提出了“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C.主张“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D.指出任何事务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段文字反映了老子的( ) A.辩证法思想 B.“道”的基本概念 C.“无为”政治主张 D.“以弱胜强”的观点 要点三:孔子与老子的思想评价 1、孔子政治思想政治思想的积极性与保守性。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其中,“仁”的思想,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其“礼”的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2、老子的智慧体现在《道德经》中,其中包含哪些耐人寻味的哲理? 认识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道是万物本原、辩证法、无为而治。 (1)探讨宇宙自然的本源和规律——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是凌驾于天的世间万物的本原,是一个高度抽象、概括的、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 (2)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 【教材拓展】 解读《论语》中的仁、礼、鬼神观。 (一)“仁”。《论语》中“仁”字出现105次。会意字,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做人的道理。根本点“爱人”,即体贴、关心、尊重别人 基本方法——忠恕,即推己及人。恕,推己及人的否定之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推己及人的肯定之意。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表现: 对统治者: “爱人” “为政以德” 民本;对普通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后人概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和谐 特点:通过人际关系的和谐来稳定社会秩序 升华:仁是内在的美德和修养 (二) “礼”。《论语》中“礼”字出现75次。狭义:周礼(分封制、宗法制) 广义: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基本方法: 第一,“克己复礼”,第二,“正名”,即按周礼,将混乱的社会秩序和等级名分矫正过来。 思想之三,中庸思想 “执其两端而用乎中”指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凡事掌握好分寸,恰到好处。 “仁”“礼”“中庸”研究的是人与社会——人道 【积累内容】4′ 孔子思想: 核心思想——“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哲学思想—— 对鬼神敬而远之 政治思想—— 主张“为政以德”;以礼治国。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教后反思】

人教版_高中历史必修三课后题参考答案集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思之窗】 1.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答案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告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答案提示: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二、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是孔子的言论,分别是“只有仁的人才能去喜爱人,厌恶人。”“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礼法?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乐理?”,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在孔子那里,“仁”是衡量一个人的基本标准,是最根本的道德规范。第三句的意思是“关爱他人的人,人们就会爱戴他;尊敬他人的人,人们就会敬慕他。”这一句体现了孟子的“性本善”。第四句的意思是“对人言语友善,比布帛还温暖;对人恶语中伤,比刀剑还尖刻。”表明荀子性恶论虽然认为人性中有恶的一面,但实际仍主张弃恶扬善。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思之窗】 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答案提示: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③汉武帝的这些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提示:第一,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第二,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这些措施使儒学取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 二、学习延伸 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答案要点提示: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性。 ②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③强调君权虽然有利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但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极为不利。 ④强调夫权,压迫妇女,更是应该批判的。 第3课宋明理学 【学思之窗】 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