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

201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

201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
201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

第 17 课昌盛的秦汉文化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4.重点:佛教的传入、司马迁和《史记》

5.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

[教学策略]

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板书设计

第 17 课昌盛的秦汉文化㈡

一、佛教的传入:

1、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2、东汉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经,并在洛阳建成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

二、道教的出现:道教源于中国,在东汉时兴起。

三、王充《论衡》:王充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说,世界上根本没有鬼神存在。

四、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你听说过佛陀入梦和白马驮经的故事吗?让我们在故事的交流中走进那段历史吧,由此引入教学。

讲授新课: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是秦汉文化史中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在宗教知识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1、佛教的传入:

⑴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创立的。佛教是经丝绸之路传入的。

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识读插图《白马寺》:

学习方式:问题识图与阅读。通过多媒体展示交流相关的图片、图画和视频资料;演出课本剧,等等。使学生了解:汉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经求佛是佛教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事件。白马寺被誉为中国第一佛寺。

第二、佛教宣传的基本思想:

讨论:佛教为什么能够进入思想相对封闭的中国?本质是什么?

借助具体事例,对佛教的思想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认识:佛教宣扬忍耐顺从的消极的人生观,在当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比较有利,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因此,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和扶植佛教。极度的社会苦难,使广大

民众方面看不到解脱的希望,只能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来世的幸福。所以,佛教对于广大民众也产生了吸引力。所以,佛教的本质是麻痹广大民众的精神鸦片。

⑶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作分层学习)

A级:知道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B级:举出一两个典型事例,如著名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说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2、道教的兴起:

了解思想源泉主要是黄老学说和巫术,兴起于东汉时期唯一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民族宗教。

二、司马迁和《史记》:

1、补偿教学:教师进行史书体例解说,帮助学生了解纪传体与编年体、通史与断代史的含义。

2、活动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司马迁的生平材料;查找教材及相关书籍中有关《史记》的材料。

3、讨论交流:⑴司马迁撰写《史记》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的治学和治史态度?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为什么?!其重要价值的在哪里?

学生分小组进行问题讨论,形成初步认识;每一小组派出代表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进行观点交流,形成共同认识:

4、观点认识:

⑴我们应该学习司马迁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结论: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与史学著作。

四、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学生解说: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情况。说明它的发现轰动了全

国,引起了世界的瞩目,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学生自己交流世界七大奇迹的资料。)

巩固小结:

对教材中的动脑筋问题:刘邦夫人逃入尼姑庵躲避战乱的故事,引导学生通过历史时间作辨析:刘邦夫人逃入尼姑庵躲避战乱:约在秦末农民起义时,

(前209年——前202年);尼姑庵的出现:最早应在张骞通西域后

(约前138年——前119年)二者相距近1个世纪,是电视剧编导

人员弄错了。

课堂练习:

见课件。

布置作业:

各地指定教辅材料中的相关练习。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示范教案一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基本史实。 2.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基本内容。 3.了解秦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宏大气势。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的分析及产生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 2.通过对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的了解,学习司马迁发愤著书、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佛道二教的发展。 2.司马迁撰写《史记》。 ●教学难点 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 1.联系引导法。对佛教的传入,应引导学生联系前面讲过的有关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有关知识,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的客观条件。 2.讲解法。对于佛教的教义和道教的兴起,因为难度较大,可用讲解法帮助学生理解。 3.故事辅助法。对于道教的兴起和宗教里面的一些概念等知识点可以用故事辅助来帮助学生理解。 4.材料分析法。 5.直观教学法。对于佛教传入的路线、对于秦兵马俑等内容可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认识,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先让学生观看《西游记》里有关如来佛、观音菩萨、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人物的出场片断。然后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所看到的剧中人物,如来佛、观音菩萨是佛教的代表,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是道教的代表,那么,佛教和道教是什么时候在我国发展起来的?它们的主要教义有哪些?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什么影响?学完今天这一课后,你就会明白的。 [板书]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的传入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看书过程中,要找出佛教的地位、起源、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基本教义等。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佛教在世界宗教中的地位如何? [学生回答]佛教是当今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 [教师提问]当今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 [学生回答]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教师提问]佛教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兴起?又在什么时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2018年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2018年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 (一)、古代纪年方法 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 练习巩固:2008然后就戊子年,2071年是什么年?(辛卯年) 2、帝王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如:乾隆三十九年,开元元年等。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寄托了振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再如“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二)、古代纪月的方法 1、序数纪月法 如:如平地二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采草药》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加上一个特定的“建”字,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如: 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农历十一月)——杜甫《草堂纪事诗》 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农历十月)——庾信《哀江南赋》 3、时令纪月法

第17课_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主备人:审核人:班级:组别:姓名: 课题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课型自学验收课④传播之因: ⑤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 2、道教的兴起: ①地点: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创始人:____________ ④教义(基本主张):主张,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尊 为教主。 ⑤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 ⑥影响_________________ 二、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 ①评价:________ ②生活时代:__________ 2、《史记》: ①内容:________ ②体裁:__________ ③地位: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三、秦兵马俑 1、出土地点:_____________ 2、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 3、地位: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1.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这是为什么? 2.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从中你受到什麽启发? 3、课本93、9 4、95页动脑筋。知识超市 1、佛教所提倡的今生忍受苦难,来生转世得到幸福的思想,起到麻痹人们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统治者的统治需要,道教主张修身养性,修道成仙的思想又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要。因此,这俩大宗教得以传播和发展。 2、佛教的兴起与传播,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如可以通过查找我国古代文化与宗教有关的文字材料、实物图片等途径,重点从文学和艺术两方面来了解。文学:佛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文体、词语等,激发了中国神魔小说的创作热潮,《西游记》就是其中优秀者。艺术:随着佛教的传入,带有佛教艺术特色的塔、像、寺等建筑兴起,石窟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舞蹈 一、情境导入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班超经营西域等基本史实。 2. 能力目标:阅读、查找知识点,提高归纳与总结的能力;探究丝绸之路的作用,培养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去认识和思考,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学习张骞、班超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培养青年人热爱西部热土,关注西部开发,献身西部建设的历史责任感。 学习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学习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三.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 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牢牢把握学习要求。 2. 依据导学案进行知识梳理,勾画教材并写上提示语。 3. 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笔标示出来以备上课集体讨论、突破。 4. 建议25分钟完成,规范书写,及时上交。 四.学习程序 1. 独学(10分钟)检查点评学习效果,达标率75% 2.对学(5分钟)了解学习效果,解决独学时存在的问题,达标率85%。 3 组学(5分钟)达标率90% 4.展示(15分钟)教师点评学习效果,解决共性问题及生成问题。 预设展示题:综合探究 五、学习探究 (一)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传入: ①发源地: ②时间:__________ ③教义:人死后能够,人的今生如果能,虔诚地信佛,来世可以得到幸福。

初中历史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初中历史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道教 的兴起;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王充与《论衡》。 通过分析佛教和道教对我们周围事物影响的实例,说明佛教和道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理解宗教迷信的危害,培养辨别是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王充的著作《论衡》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学习他积极战斗 的精神。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求仙迷信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为神化封建皇帝,麻痹人民,西汉儒家 代表人物董仲舒宣传迷信思想。两汉时期出现了不少批判迷信思想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其 中最杰出的代表是东汉的王充,他著有《论衡》。在书中他批判了天降灾祸,否定了天神;批判了人死为鬼,否定了鬼神。 西汉末年,佛教传人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宣传追求来 世幸福,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欢迎和扶持。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道教是中国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它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适应封建统治 阶级麻痹人民的需要得以传播,对后世文化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重点分析: 1.佛教的传入。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兴起以及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政治、文化、艺 术所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应重点掌握。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欣赏这一世界文化遗产。 2.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王充在反对当时盛行的董仲舒所提“天降灾祸”论的战斗中,发展了我国古代唯物主 义传统。其著作《论衡》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人们对唯物主义思想的 认识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在当时封建迷信思想盛行的情况下,唯物主义思想家能坚持科 学地认识世界,学习此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极其有益的。 难点分析: 宗教的本质和影响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七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学案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师寄语】天道酬勤,勤能补拙是良训。 【学习目标】 1、识记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史实,识记《史记》的作者、体例、叙史范 围及史学价 值和文学价值,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2、能够分析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价值。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课程导入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好心有好报”……你知道这些说法都与佛教有关吗?佛教在哪个国家产生?它又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国?它为什么很快得到统治者的提倡?它对中国文化到底产生了多大影响? 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创始人是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中的“八仙”是源于道教的故事吗?道教与佛教的主张是否一样?带着好奇,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吧。 二、 宗教 佛教起源于_____,_______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艺术:秦汉雕塑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 史学:司马迁的《史记》 速读课文,完成下列基础知识 三、 基本教义:转世投胎,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幸福 道教兴起 兴起:______时期 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 佛教东来 体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叙史范围:从______ 到_______时期的历史 价值: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又是优秀的文学著作 三、合作探究

山东省胶南市隐珠街道办事处中学七年级历史《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学案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2011年11月21日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导学案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传入: ①发源地: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教义:____ ________ ④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 __ ⑤影响统治者提倡和扶植,东汉明帝建立佛寺。 2、道教的兴起: ①地点: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创始人:____________ ④教义:_____ ______⑤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 ⑥影响_________________ 二、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①评价:______ __②生活时代:__________ ③他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样优秀的史书?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 2、《史记》: ①内容:_______ _ ②体裁:_________ _ ③地位:__________、________ ____ 三、秦兵马俑 1.出土地点:_____________ 2.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 3.地位: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这是为什麽? 2.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从中你受到什麽启发? 精讲点拨: 1、佛教所提倡的今生忍受苦难,来生转世得到幸福的思想,起到麻痹人们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统治者的统治需要,道教主张修身养性,修道成仙的思想又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要。因此,这两大宗教得以传播和发展。 2、佛教的兴起与传播,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如可以通过查找我国古代文化与宗教有关的文字材料、实物图片等途径,重点从文学和艺术两方面来了解。文学:佛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文体、词语等,激发了中国神魔小说的创作热潮,《西游记》就是其中优秀者。艺术:随着佛教的传入,带有佛教艺术特色的塔、像、寺等建筑兴起,石窟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舞蹈艺术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佛教的影响。 3、已发掘出的秦兵马俑,排列整齐,而且都面向东方,这是为什么? 秦始皇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地下军阵,象征着秦始皇统治下秦朝的赫赫军威和秦朝的强大国势。兵马俑面向东方象征着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同时也象征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和保证秦朝的统治永存,随时准备镇压六国残余势力的叛乱,使其不敢谋反,破坏统一。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反思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反思(原创) 1.备课思路。要学习“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我就认真地思考如何能体现新课标精神,把老师感到困惑的文化课处理精当些、鲜活些、生动些、深刻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设计导语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导入。“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加强,这就成就了昌盛的秦汉文化。今天我们将学习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本课向我们展示了这一时期在科技、医学方面领先世界的成就,现在让我们一睹她的风采。”激发了学生热情,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件运用。我一直坚持认为,课件的应用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突出重点和难点。例如,地动仪的震动原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然而,教材只提供了一个“震动示意图”,以初一学生的知识基础,难以理解杠杆原理等物理知识。有的学生把饮水机想象成地动仪,引起了兴趣,但还是不太理解。为了把这个难题解决,我几经周折找到了一段科普视频,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在另一个班教学时效果很好。显然,在上次教学过程中,学生确实存在较大的认识误区。当视频资料播放时,生动形象的演示使学 生的思维豁然开朗起来。 3.活动设计。结合教学实际需要,我调整了教学内容,将原来的三个栏目,更改为四个,使问题更加系统、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对不同栏目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方法引导,设置多样的教学情景,通过“导学提示”、“课堂研学”、“课堂感悟”、“总结升华”和“巩固提升”等教学环节,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4.课堂组织。完成课堂教学,需要老师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在备课时准备非 常充分,对课件也进行了反复的调整修改,然而,在使用时,却发现不是很自如,在这 种情况下,我临时调整思路,设计了一个容易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问题,完成了预设 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分别作四个展厅的解说员,以巩固本课知识。同学们都跃跃欲试, 积极表现,既锻炼了口才,又巩固了知识。可见,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生成事件”可能影响教学效果,也会因为教学智慧使课堂活跃起来,起到“锦上添 花”的作用。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本节课共有三部分内容: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其中,第1和第2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学习时把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这两部分内容上。通过学习本节课,让学生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两个历史人物,强化学 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学生利用导学案学习,这样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并节约了时间。通过学习,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很高涨,并积极展示自己的成果,不明白的问题能够在小组内交流,消化掉。在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对那些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提出表扬,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但是,学生们对于基础知识的巩固程度还不够,欠熟练,掌握的不够扎实。 我在本节课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缺憾,1、知识的延伸不够,如: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西部的开发,也可以结合今年的7.5事件等。2、在当堂巩固环节,应多设计一些选择性题目和材料分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七年级上册03-17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导学案 编写人:王珍荣审核人:彭真课型:时间: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记住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史实,识记《史记》的作者、体例、叙史范围及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2、能够分析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学法指导】仔细阅读课文,做好标记。 【知识链接】 我们的语言文字,从日常用语到常用典故,不少来自佛经,大家知道吗? 天龙八部、天女散花、现身说法、井中捞月、一切皆空、拖泥带水、五体投地、大慈大悲、六根清净、功德圆满、心猿意马、快马一鞭、立地成佛、冷暖自知、唯我独尊、隔靴搔痒、骑驴觅驴等都与佛教有关。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传入: ①发源地: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教义:____________ ④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 ⑤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 2、道教的兴起: ①地点: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创始人:____________ ④教义:___________⑤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 ⑥影响_________________ 二、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①评价:________②生活时代:__________ ③他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样优秀的史书?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 2、《史记》:

七年级历史 上册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案 人教版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传播的情况,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教学难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过渡讲解: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汉文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秦汉文化在社会科学方面的成就。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指导学生阅读86-87页“导入框”及“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课文,思考回答: 1、佛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传入我国?(古印度,西汉末年) 2、道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在民间兴起?(我国,东汉) 3、佛教和道教为什么会在我国古代得以传播和发展? (A、佛教的主张具有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B、道教的主张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 C、所以,这两种宗教都得到统治者的扶植和支持,得到了传播和发展。) 4、根据87页“动脑筋”:这段电视剧里的情节符合历史事实吗?为什么? (不符合。因为佛教到西汉末年才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有的地方兴建佛寺和尼姑庵,是东汉明帝时期的事情。而剧中吕后则是秦汉之际的人物,那时佛教尚未传入内地,哪来尼姑庵供吕后藏身?) 过渡讲解:统治者扶植佛教和道教,是因为佛教和道教的主张符合统治者的需求。其实,在这些主张中,关于“来世转生”、“长生不老”等说法,宣传的是迷信思想,造成的危害性不小。于是,出现了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家。 王充和《论衡》 指导学生阅读87-88页“王充和《论衡》”课文,根据88页“动脑筋”思考回答: 1、王充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人死了,血脉精气都已消亡,骨肉形体化为灰土,怎么会变成鬼呢?) 2、你是否同意王充的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同意。因为人的精神是依附于肉体的,肉体化为灰土了,精神也就不存在了。所谓“鬼神”只是迷信思想虚构的产物。) 过渡讲解:很显然,王充是当时反对迷信思想的坚强战士,他那宣传无神论的积极战斗精神,为后来所有务实求真的学者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不愧为东汉的杰出思想家。此外,还有一位伟大的史学家,他就是西汉的司马迁。 司马迁和《史记》 指导阅读88页“司马迁和《史记》”课文、“文献资料·司马迁语录”、插图《司马迁采访史迹》等,思考回答: 1、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历史巨著? (他生活在汉武帝时期,父亲是史官,家教良好。他本人读书很多,还寻访许多名胜古迹,刻苦努力,终于写成《史记》。) 2、《史记》主要记述什么?它的历史地位怎样? (《史记》主要记述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同步测试试题:第三单元第五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第五课昌盛的秦汉文化[见学生用书P57] 一、造纸术 1.发明 (1)概况:我国是世界上__最早__发明纸的国家。__西汉__前期,已经出现用于绘图和书写的纸。在发明和大量使用纸以前,我国通常用__竹木简__或__丝帛__作书写材料。但竹木简太笨重,帛价格昂贵。纸造价低廉,携带方便。 (2)意义:纸的出现,大大便利了人们的__书写__。 2.改进 (1)概况:东汉时,__蔡伦__总结劳动人民的经验,在__105__年,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作造纸原料。这些原料容易得到,十分便宜。纸的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了,纸的使用逐渐普遍起来。4世纪以后,__纸__取代简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2)影响: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有利于人类文化的__保存和传播__,这是中国对__世界文明__的巨大贡献。

二、数学成就 1.《__周髀算经__》:记载了西周初年数学家商高和周公的一段对话,提出勾股弦的比例为“勾三股四弦五”。 2.《__九章算术__》:成书于东汉时期。 (1)内容:书中涉及现代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 (2)意义:这本书确立了中国古代数学以__计算__为中心的特点。 三、医学 1.《黄帝内经》 (1)内容:西汉时期编定,最早记述了__人体解剖知识__和__血液循环情况__,并系统论述了__养生__的基本原则。 (2)地位:这部书直到今天还是中医学习的经典。 2.张仲景 (1)时期: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2)代表作:著有《__伤寒杂病论__》,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3)美誉:后世尊称他为“__医圣__”。 3.华佗 (1)时期: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2)贡献:华佗擅长__针灸__和__外科__手术。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__麻沸散__”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发明了一套__医疗体操__,名为“__五禽戏__”,即模仿五

(综合性学习教案)古代文化常识(人教版高二必修)

古代文化常识(人教版高二必修) 综合性学习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通过思考和练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 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 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一、导课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 (一)、古代纪年方法 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

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如甲午战争,辛丑 条约等。 2、帝王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 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女口:乾隆三 十九年,开元元年等。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 寄托了振 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 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 再如 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二)、古代纪月的方法 1序数纪月法 如:如平地二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采草药》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 加上一个特定的 堂纪事诗》 信《哀江南赋》 3、时令纪月法 一年分四季,一季三个月,每季的三个月按顺序依次加孟、仲、 季,就可将一年的十二个月清楚的区别开。如: 练习巩固:2008然后就戊子年, 年是什么年?(辛卯年) 建”字,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如: 荒村建子月, 独树老夫家(建子月,农历十一月) 以戊辰之年, 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农历十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

学练提纲15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学习目标 1.把握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时期特征。 2.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3.把握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意义。 二、学练提纲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能独立完成的先独立完成,遇到疑难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一)想一想 1.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 2.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都洛阳?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种“计谋”? 3.课本P93页欣赏与思考 (二)试一试 1.你能依照课本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简要说说这一时期南北方政局的更迭情况吗?并概括一下这一时期北方政局的特征。

2.阅读课文“孝文帝改革”内容,试制作“孝文帝改革表”。 背景内容作用3.阅读“民族大融合”的内容,试概括民族大融合的特点与作用? (三)练一练(1-13为必作,14、15为选作) 1、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氐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2、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A、统一黄河流域 B、北方民族大融合 C、完成封建化 D、阶级矛盾缓和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①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②加强对中原的控制③从事农业生产④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加速北方封建化进程 D、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 5、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B、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C、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D、符合封建者根本利益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导学案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学习目标】 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2、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 学习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学习过程】 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佛教起源于,基本教义是,佛教传播的影响。 2、在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兴起于时期,创始人之一,尊为教主,教义是,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4、秦汉时期,最杰出的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家代表是,著作。 5、司马迁的生平,著作,体例,内容简介。 6、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代表作是,地位。 7、思考:“动脑筋”一、二、三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指名讲述引言中的故事,并回答随后的问题。师适当引导补充; 2、思考、讨论:为什么佛教和道教都受到统治者的提倡?分别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文学、艺术方面)? 3、讨论解决“动脑筋”一。 第二子目:王充和《论衡》 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讨论解决“动脑筋”二。 第三子目:司马迁和《史记》 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思考、讨论:司马迁是如何写成历史巨著《史记》的?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第四子目: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1、观看影视资料,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结合你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认识。 (2)假如你刚参观了秦始皇陵兵马俑,请你在游客留言簿上留下你最想对秦始皇说的一段话。 (3)请你也做做名人,对兵马俑作一精彩的评价。 2、讨论解决“动脑筋”三。 活动与探究 辩论会:西安的兵马俑是世界的一大奇观,已出土兵马俑7 000多件。假如美国提出以5 000万美元的高价购买一件兵马俑,有人认为出售一个也无妨,再说中国的文物保护资金不足;有人认为出售文物有损国格,反对出售。假如此时文物局征求你的意见,请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案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案 一、课前展示 主持人提问: 1、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 2、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 3、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 4、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5、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政治方面采取措施? 6、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经济方面采取措施?、 7、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文化方面采取措施?8、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军事方面采取措施? 二、导入新课 秦汉时期,实现了国家统一,经济恢复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交往频繁,这一切为秦汉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本节课我们将来一起学习一下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和医学成就。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呢? 生: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造纸术 师:那么,有关造纸术同学们了解多少呢?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蔡伦么?请大家自读教材87页,看谁能快速、准确地回答出老师的问题。 板书: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学生自读,并尝试回答问题。 问题:(1)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出现在什么时期?发现地在哪? (2)蔡伦是什么时期的人物?蔡伦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3)“蔡侯纸”的原料是什么?“蔡侯纸”的特点又是什么呢? 板书:1.纸的发明 时间:西汉早期 名称:麻纸 地点:甘肃天水 地位: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 2、蔡伦改进造纸术 时间:东汉 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特点:原料易找、价格便宜、质量较高 名称:蔡侯纸 意义: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师:经过学习,我们知道已知最早的纸出现在在西汉时期,发明造纸术的人不是蔡伦,蔡伦只是改进了造纸术。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案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张衡和地动仪;华佗和张仲景的医学成就;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能力方面:通过归纳秦汉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并能从中感受到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秦汉时期许多科学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造纸术、地动仪、医学 教学难点: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和一些科技名词的理解 三、教学思想: 搜集有关张衡在科学方面的贡献的资料,感受张衡的科学精神。以电脑课件演示,使科技成就能够让初一的学生初步理解,科技成就的发明过程和简单工作原理。 四、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1. 秦汉时期的起止年代,经历过哪几个朝代?(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共440年。秦、西汉、新、东汉)2. 这一时期内,我们学过的哪些内容是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秦的统一、秦长城、秦兵马俑、汉丝绸之路等)然后总结,这一时期,国家统一、人民生活安定、经济迅速发展、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秦汉时期文化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造纸技术,今天已在许多地方出土了汉代的纸张,大家请看屏幕。(演示纸出土的地点) 纸在今天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最主要是用作书写材料。大家想一下,古今中外,在纸发明以前,人们用什么作书写材料呢?(学生回答略)这些书写材料同纸相比,有什么缺点呢? 竹木简在纸发明以前是人们的主要书写材料,但由于竹木简很笨重,带来许多不便。据说,秦始皇一天批阅的竹木简奏章重120多斤,到了汉武帝时依然难免其苦,大家教材,这是文人东方朔给汉武帝上的一个奏本,用了3000片竹简,两个人吃力地抬进宫,汉武帝看了一个月。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轻便、实用、经济的书写材料,于是造纸术应运而生。大量的考古发掘都发现了属于西汉前期的纸,从而证明了纸的发明是在西汉。人们最先造出来的纸叫絮纸,后来发展为麻纤维纸,再改进为植物纤维纸。 纸是人们受到什么的启发而造出来的呢?大家看这个"纸"字的偏旁,对,与丝织有关。人们用上好的蚕茧抽丝织物,一些劣质的茧只能制成丝棉。制丝棉要把蚕茧煮烂,再放在水竹席上打烂做成丝棉,这时竹席上会留下一些丝,干后形成薄丝棉片,揭下可以用来书写文字,由此受到启发人们制成了丝絮纸,后来,人们又用麻做原料制成麻纤维纸。但无论是絮纸还是麻纸,其原料来源少,纸的质量还有一些欠缺,真正使我国造纸术名扬世界还是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后。 105年,宦官蔡伦总结以前人们的造纸经验,经过反复试验,改进了造纸术。我们看屏

最新-昌盛的秦汉文化历史教案

最新-昌盛的秦汉文化历史教案 昌盛的秦汉文化历史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昌盛的秦汉文化历史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昌盛的秦汉文化历史教案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了解和掌握史学家司马迁和《史记》;《史记》的价值和影响;乐府和乐府诗;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等知识 通过对司马迁写《史记》的史实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 通过欣赏和想象秦陵的地下军阵,感受当年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威武,树立起开拓进取的精神。通过欣赏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成就,认识到这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文物鉴赏力,增强文物保护的意识。 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在史学、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它也是秦汉时期文化极度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史学方面的《史记》,文学方面的汉赋、乐府诗,雕塑艺术秦兵马俑,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秦汉时期,我国史学、文学、艺术的大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著有不朽的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史记》,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乐府诗的名篇《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气势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重点分析:1、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写史十分注重史料的真实性,文笔生动,体例完备。司马迁严谨治史的精神也为后世的史家所效法。《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2、秦皇陵兵马俑 这组大型艺术群像,气势磅礴,艺术表现手法高超,人物形态逼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地下艺术宝库,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这些文物古迹也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高超的科学技术、分析水平。学生应该重点掌握。 难点分析: 1、对纪传体这种史书体例的理解 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史书的接触较少,没有完整地读过几本史书,很难体会其中的差别;甚至连这些名称都没有听说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2、司马迁写成《史记》的主观客观因素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政治稳定,文化也有新发展,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另外,司马迁出身于史官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对他后来成为一个伟大的史学家有一定的影响,加之他本人具有坚韧的意志品质。为了写成《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一书。通过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成才意识及顽强的意志品质。 教法建议 一、司马迁和《史记》 1、教师讲解纪传体体例和通史的含义,并注意其与编年体体例和断代史的区别。 2、学习运用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通过小组讨论“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说出从中受到的启示和感想。 3、《史记》的价值和影响,要从《史记》的写作特色入手,并引用鲁迅的话:《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秦兵马俑 1、建议运用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展示,使学生感受到地下军阵的壮观,并通过语言描述出来,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先进的科学技术》教案(3)

《先进的科学技术》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造纸术的发现改进。《九章算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在教师的帮助下,归纳秦汉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对比和归纳综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秦汉时期许多重大的科技成就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特别是造纸术的发现更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教学重点: 造纸术的发现和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创制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伦的医学成就。 教学难点:地动仪的构造原理。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二、《九章算术》、张衡和地动仪的发明 三、医学方面: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华伦创制“麻沸散”和“五禽戏” 教学反思 还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课前提示,教师作简要说明: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社会比较安定,封建经济有了发展,这为秦汉文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因此,秦汉时期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象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就是在这一时期发明的。 二、导学新课 (一)纸的发现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1.纸的发明(板书),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从纸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讲起,以便学生了解发明纸的历史背景。 师问:甲骨文是刻写在什么上面的? 生答:龟甲、兽骨。 师问:“金文”是刻写在什么上面的? 生答:青铜器。 师问:战国时期又出现了什么样的书写材料? 生答:竹简、丝帛。 (教师用课件演示,兽骨、龟甲→青铜器→竹、帛→纸) 师讲:纸普遍使用之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人就把竹木简当作书写材料。现在我们还把书按“册”计算,这个“册”字就是个象形字,很多竹木简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单元分析】 秦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秦汉王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袭;秦汉文化气势恢弘。学习这段历史是了解祖国历史的必须过程。 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有”秦王扫六合”、”伐无道,诛暴秦”、大一统的汉朝、两汉经济的发展、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昌盛的秦汉文化共八课的知识。 秦朝的统一和作用、秦末农民战争、汉武帝的大一统、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及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冒顿统一蒙古、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造纸术的改进、地动仪、佛教和道教的传播以及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是单元的知识重点;焚书坑儒、秦亡前后农民战争的性质变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地动仪的制作涉及到科技术语和物理学原理、宗教传播的原因及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是单元知识难点。 根据单元知识内容,教学安排为9课时(含活动课三),即每一课为新授一课时。另外,单元复习3课时,检测与讲评各1课时。新授与测评共计14课时。 名称内容课时 第10课“秦王扫六合”1课时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1课时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1课时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1课时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1课时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1课时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1课时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1课时 活动课三秦始皇功过的辩论1课时 单元复习3课时 单元测评测试1课时讲评1课时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教师寄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教情分析】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6课的内容,主要讲述的是秦汉时期在造纸术、数学、医学、地理等方面取得的科技成就。涉及的具体内容有蔡伦和造纸术、《九章算术》、张衡和地动仪、华佗和张仲景及其医学成就。 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是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同时,这些科技成就运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又对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与非凡的创造力。通过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许多科学成就感受到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振兴中华的民族使命感。 因此,学习本课有助于理解我国秦汉统一国家政权建立的历史意义,有利于为学习下一课秦汉的史学和文学艺术的学习积累了方法。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教师寄语】”科教兴国,人人有责” 【教情分析】 第16课是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七课,学习的是昌盛的秦汉文化之一,讲述的是秦汉时期在造纸术、数学、医学、地理等方面取得的科技成就。涉及的具体内容有蔡伦和造纸术、《九章算术》、张衡和地动仪、华佗和张仲景及其医学成就。秦汉的科技成就是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同时,这些科技成就运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又对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专注时间较短,但他们想象力丰富,很容易被新奇事物吸收,并且具有探索精神。同时,学生对于本单元学习较前两个单元教学有了一定的基础:一是,在前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对历史的理性认识明显增强;二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多种渠道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例如观看了《东方朔》、《三国演义》、《医圣》等一些与本课历史有关的影视剧,阅读与之有关的历史书籍。因此,在本课学习中,主要通过图、文、声、影等资料,直观形象地了解并掌握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