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哲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 eg:物质决定意识辩证法学历史唯物主义 eg: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为第一性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为第一性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的含义

一、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的含义

——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3,社会意识的独立性

它表现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又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意义

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劳动对象, 劳动者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将生产关系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①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根本特征: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

②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根本特征: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力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到底是什么呢?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

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

“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

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两部分构成。

思想上层建筑VS政治上层建筑

1.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相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例子:一个人喜欢吃羊肉,要养羊,那么他就要先建羊圈;建好羊圈才能养羊。

那么是羊决定羊圈还是羊圈决定羊?

羊决定羊圈,因为他是为了养羊才建羊圈的,不是因为建了羊圈才养羊的,是羊决定了他要建羊圈而不是马圈。

人为了建立某个经济制度而先建立与这个经人为了建立某个经济制度而先建立与这个经济制度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了人要建立的是这个上层建筑,而不是那个上层建筑,所以还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四、

社会形态规律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

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奴?奴隶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形式)

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①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②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③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

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渐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五、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再次,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贯彻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阶级分析的方法为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阶级社会现象,

认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具有多种表现形式,而

社会革命

则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改革及其根源

社会革命和改革

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社会革命是

社会根本制度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质的飞跃。

社会改革是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社会制度的实现形式或某些环节和方面进行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

社会改革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革命性的改革;另一种是改良性的改革,也称社会改良。社会改革的根源:

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和途径,

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活动,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科学技术是科学和技术的统称。科学和技术彼此密切相联,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表现在::科技改革推动生产方式变革;

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变革

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变革。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技革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同时也意味着增强了人类破坏自然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全球问题”。但“全球问题”决不能单纯归结为科学技术的原因。全球问题是社会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的产生同人们长期以来片面看待科技的作用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相关。

而造成全球问题更为主要的根源是各种社会因素

全球问题的最终解决,不仅要依赖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的变革,依赖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也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合理利用。六.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英雄史观):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决定历史的根本源泉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重点(可编辑修改word版)

1、什么是哲学(三个层次P3-4)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与具体科学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从整体上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哲学能够为具体科学提供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5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在本体论方面和认识论方面是互相联系着的。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唯心(两者的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辩证(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思想看做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灵、意念、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背景、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经济社会条件: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要求;阶级基础:19 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欧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哲学的物质P39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与物质的关系问题P41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与运动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而运动是物质的属性,时间和空间则是运动着的物质或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特点是三维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3、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的基本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内涵及其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1、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 哲学和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前提、思想理论来源。哲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2、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3、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及其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创新性、开放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们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确立正确的人生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中的重要作用。 2、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二、物质与世界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1、物质 哲学物质观的形成和发展。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的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2、时间和空间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1、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 人和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前提。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社会存在是一种物质存在。 (三)从物质到意识 1、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意识的结构和功能

唯物史观知识归纳

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③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其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规律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人类社会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④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社会历史的主体 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价值观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推动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阻碍作用。(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价值观不同,人们的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选择不同。 方法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⑴.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⑵.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两个标准 ①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 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3.人生价值观 ⑴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同时体现在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⑵人的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②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2)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物质与世界)【圣才出品】

第一章物质与世界 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1.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见表1-1) (1)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形态(见表1-1) 表1-1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形态 (2)辩证唯物主义的重大意义 ①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表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创立,标志着人们对物质的哲学理解的现代转折,并且同现代科学的发展具有一致性。 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为唯物主义乃至整个哲学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2.时间和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物质与运动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而运动是物质的属性,时间和空间则是运动着的物质或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①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 ②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2)运动的定义,特点及存在形式(见表1-2) 表1-2 运动的定义,特点及存在形式 考点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1.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 (1)人类社会的产生有其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自然前提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基础,则是劳动。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内在机制和现实基础,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 ①具体地说,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劳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概述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概述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存在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意识具有本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有发展形式和规律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料所有制形式(最基本的,决定性的)、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产生、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状况(发展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迟早要变化的。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及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这要求既要重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又要重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分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这要求我们要重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分原理2).社会意识反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这要求我们要重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要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即相信群众(前提),依靠群众(手段),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目的)。青年学生要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就要在“情”、“理”、“行”三方面来一个转变。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错误的价值观则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和坚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并把社会主义思想置于这两大理论基石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并把社 会主义思想置于这两大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的创立,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从而形成了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简单地说就是因而能对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作出科学的分析判断,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使得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这要从三方面来看: 第一.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内部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 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从 抽象的理性、正义原则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 第二.唯物史观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学说,提出了从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中去寻找解决社会冲突的途径,社会主义乃 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结局,这就从根本上客服了空 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并进一步与其划清界限。 第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学说,指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是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社会主 体。这就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一个受 苦受难的人群,而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在个别天才人 物出现的局限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阐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有关问题,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揭示了剩余价值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指明了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人类思想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正是由于这两个伟大发现,社会主义就被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走出乌托邦的荒原而变成了科学。在这两大理论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使命,认定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大体上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所指明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的道路和目标。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框架

看好了啦。 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1、辩证唯物主义2、历史唯物主义(又名唯物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分三点:1、辩证唯物论2、唯物辩证法3、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分四点:1、人名群众2、价值观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4、基 本矛盾与基本规律。 文化就是意识,所有虚的,比如政策,理念都是意识。做选择题时刻记着:物质决定意识!!!辩证唯物主义: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表现在①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 计划性(不重要)②意识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③意识具有指导 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指导人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不重要) 3、规律是客观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遵循客观规律。 4、意识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一点可以归在2的③ 里,但是经常需要把这句话拉出来说,独立成一点。) 5、(套话。看材料意识是对谁起了作用)意识对+对象+具有正确的指导作 用。(有时候你得看那个意识是坏的还是好的。不过一般是好的)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遵循客观规律,并利 用这种规律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反对在规律面前的经 验主义和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唯物辩证法⑴联系观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也可加上客观性、多样性),要用 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 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具有多样性,善于分析事 物的具体联系 ③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密不 可分,没有整体,部分也就不成其为部分。没有部分,也就没有 完整的整体。 ④系统优化。 ⑵发展观①发展具有普遍性,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 物在旧事物中孕育而成,即否定了旧事物中的腐朽东西,又保留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 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创造,它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应用到具体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下面是本人为大家带来的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相信对你会有帮助的。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一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存在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意识具有本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

有发展形式和规律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料所有制形式(最基本的,决定性的)、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产生、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状况(发展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迟早要变化的。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就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认识的发展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中,贯穿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这条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普遍的客观规律,是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名词解释)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指人们对于生活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的观点、根 本看法。 2、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即世界观的系统化、理论化。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有关 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和问题。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2)、哲学:就是以总结知识成果的形式去表现人们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以抽象的概念运动形式,透过一定的认识内容体现出特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哲学具有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 3、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 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哪个是第二性的?第二,意识与物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4、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5、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 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6、唯心主义:凡是断言精神、意识是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从思想和感觉 到物”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心主义。 7、唯物主义:凡是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第二性,坚持“从物到 感觉和思想”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8、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思想看作是在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灵、 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9、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 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因而是第二性的。他们以不同的形式都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不过是精神的产物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如果把它们进一步偶像化、神化,就会陷入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 10、神学历史观:指对社会历史进行了神化,认为“上帝”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兴衰的力 量,否定社会的客观性,也否定了人的主体性,对社会的本质作神学目的论歪曲的社会历史观。 11、唯心主义历史观:把社会精神化了,认为社会本质上是人的意志、意识活动的产物。 唯心主义历史观看到了社会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人进行的活动这一特殊性,但它们夸大了这一特殊性,认为人的意志、意识决定社会的发展。 12、自然主义历史观:指把社会的本质归结为自然条件,归结为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没有 看到自然条件既不能决定社会的本质,也不能成为决定社会制度及其变更的原因。13、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 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4、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 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15、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 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与方法论总结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与方法论总结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方法论〗: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方法论〗: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又要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 5、价值观原理 〖原理内容〗: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方法论〗:(1)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2)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6、如何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 (1)树立正确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2)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3)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总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4)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总结-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框架

历史唯物主义 一、基本概念: 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社会意识形式。 3.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4.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5.人民群众: A.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B.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6.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7.价值观: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8.价值判断: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称为价值判断。9.价值选择: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称为价值选择。 10.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二、基本框架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3.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是什么: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 ①总的来说: ②具体来说:A.在阶级社会里:B. 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改革:①性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②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③总体作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及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及方法论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这要求既要重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又要重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注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矛盾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观点整理

第四单元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以往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主义一统天下。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除剩余价值理论之外的又一大发现,是哲学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下可作为扣题分析: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以下可作为扣题分析: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以下可作为扣题分析: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下可作为扣题分析:把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注意:如果考查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相关知识或者人民群众的相关知识,答题要点主要体现为: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 (一)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明确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片面夸大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和否认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 反对倾向:颠倒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历史唯心主义错误,认为社会变化是由少数人的思想动机决定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神和“绝对精神”决定的,是客观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而看不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原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同群众实践相结合,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青少年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情、理、行”的转变。 反对倾向:忽视甚至否认群众对实践的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二)价值观 3.价值观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价值观人皆有之。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第一、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第二、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指向就不同。第三、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科学的价值观,充分发挥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反对倾向:忽视价值观修养的错误思想。 4.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原理: 原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首先,是因为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是因为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再次,它是我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力量源泉。 方法论:集体主义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正确取向。 反对倾向:反对片面强调个人利益抹杀集体利益的任何思想和行为;同时也要反对不结合个人具体实际情况,强求一致的价值要求;反对借口国家集体利益而忽视以至否认对个人正当利益的尊重和维护。 5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原理 原理: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包括社会、国家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 但二者之间也经常发生不一致的情形,集体利益是全局、长远利益,而个人利益一般表现为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 方法论:集体主义原则要求个人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为了集体利益放弃个人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及至生命来保卫集体利益。同时,要求集体更好地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 反对倾向: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割裂开来,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方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三)人生观 6.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关系原理(动态角度) [原理内容]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就能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有大小之分;个人活动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即个人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根据社会条件和规律从事个人活动,使个人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进步的个人活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反对倾向]割裂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片面夸大个人活动的作用;反对忽视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7.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原理(静态角度) [原理内容]人类结成社会而生活、存在和发展。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

马克思是如何建立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概念的

马克思是如何建立“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概念的 摘要: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两个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它起源于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以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历经《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最终得以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伦理学第一次真正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的基础之上,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实现了重大变革。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伦理、变革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详尽考察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英围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从发现到创立大致可以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写作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第二阶段: 马克思在巴黎写作了《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并与恩格斯合著了《神圣家族》。第三阶段: 马克思在布鲁塞尔与恩格斯共同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 在1843 年5 月马克思来到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 “为了解决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写下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他深刻揭露了黑格尔国家现实与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经济决定政治的重要结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还指出国家制度是“私有财产的国家制度”。把国家的内容具体化为私有财产,涉及到了市民社会最重要的内容——所有制的问题,马克思揭露了私有制和国家的真实关系:私有财产是决定者,政治国家则是被决定者,国家根本不是什么“伦理理念的实现”,而是维护“私有财产的宗教”。马克思认为“人”是国家制度的创造者。国家制度是人的活动的产物, “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 1844年马克思把自己研究的方向转向政治经济学,他研究了当时著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斯密、李嘉图、穆勒等人著作,写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马克思开始创立崭新世界观科学体系的过程:在实现世界观和政治立场转变的基础上,开始了崭新世界观的创立,《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其阶段性成果。在手稿中他提出了异化劳动论,将哲学分析和经济学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深化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认识。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提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通过对社会与自然关系的分析,认识到生产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分析了生产劳动的内在矛盾。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得出了物质生产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关系决定国家和法还有各种意识形态。1844年9月—11月间,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第一部合著《神圣家族》。《神圣家族》对黑格尔唯心史观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揭露了物质生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深刻论证了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两部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初步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概述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概述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存在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意识具有本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有发展形式和规律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料所有制形式(最基本的,决定性的)、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产生、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状况(发展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迟早要变化的。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就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认识的发展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中,贯穿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这条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普遍的客观规律,是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