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评课稿

执教人:苟小芳评课人:张梅

苟老师即是青年教学能手,又是一位数学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骨干教师,她对本堂课的设计注重培养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她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总结,从而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本次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一堂非常精彩的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还数学的原始本来面目,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题目设问,既能达到以问促学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演示操作、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电脑课件使原来用实物不好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降低了观察上的难度,同时动静结合的画面使观察的重点更突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注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看剪开、展开的实物课件及动手操作剪一剪、标一标、贴一贴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真正动眼、动手、动脑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看一看中充分感知,建立表象,在动手操作中展开思维,发现并归纳出表面积的含义,而明确概念。

三、大胆猜想、动手测量、探索求法

当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后,急于知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把求法直接告诉学生或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推导出表面积的公式,就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让学生通过看实物图和平面展开图,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大胆猜想,动手测量,探索尝试计算等。不仅学生自己主动参与了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且也自己探索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方式。

四、迁移类推、自己发现、总结方法

由于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教师设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我们会计算了,那么正方体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教师没有讲,而是把迁移类推的机会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类推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可见教师用心良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五、在生活中学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当堂训练,孙老师始终围绕生活展开,让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数学到用数学,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练习参差分明,有难到易。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练后讲,让学生在积极尝试中培养创造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在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以及小组同学的互助合作中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辨析、对比,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在多种解法中找到最佳策略,培养自我发展的信心、创造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七、注重拓展伸延,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生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必须具有较强的空间观念,这是教学的难点。为此,本节课我借助于模型、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触摸、拼拆、展示,全方位感知,培养空间观念,寻找知识的结合点,让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上发挥更好的媒介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听课评课记录

《长方体和正文体的表面积》听课评课记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堂,符合我们的新课标理念,这一堂课,给自己留下几点感受和收获:于丽老师: 这节新课引入贴切而紧凑,仅用3分钟时间。接着,李老师围绕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概念及其计算方法)逐步展示新课内容,层次分明,自然流畅,水到渠成。 马丽娟老师: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展开图的操作过程中,李老师抓住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特征及其异同点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不断发问,使学生在一堂课的黄金时间里一直处于兴奋的心理状态。在李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很快概括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潘效贞老师: 在“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李老师大胆地让学生参与发现“新知”的全过程,抓住难点和关键,用墨如泼,不拘泥于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而重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同一表面的相邻两棱之积的和。从而避免了判断谁是长,谁是宽时,所引起的困惑,特别是在变式中,怎样辨析哪是长,哪是宽时,所产生的迷茫。 王桂云老师: 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切中要害,关键之处妙手

点化(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转化为平面图形的面积是关键。)有启有发、游刃有余,所以学生“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独立地做出例1的解答。 张美老师: 老师及时引导学生讨论、评价两种解法,指出第二种解法更优,并放映幻灯片验证。在动态中给学生以新奇而强烈的刺激——生动的教具学具,将长方体顿时被抽象为几何图形、又将其一分为二,阐明第二种解法的意义,何等痛快淋漓!接着趁热打铁,进行课堂练习,并及时反馈、评估纠正错误。 佟晓梅老师:本节课共提问45人次,齐答4次,训练例习题10道(含求表面积的游戏题),绝大多数学生当堂受益,预定的教学目的,是一堂成功的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评课

放飞想象翅膀,发展空间观念 ——《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评课稿在本学期的汇报课教研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范佳欣老师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教学,我受益匪浅。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及运用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又渗透了新课标新思想和新课改理念。 具体表现: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 在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布置学生准备了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纸盒、剪刀、彩笔等。 二、复习导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相关知识点。它们的顶点、棱长和面以及它们的异同点。教师展示精美的礼品盒图片,让学生想象它是怎么做出来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也可以做出精美的礼品盒送给朋友。 三、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1、PPT演示:正方体展开的过程 这一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直观的看一看正方体的展开图是什么样子的。

2、自主探究活动 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得到不同的正方体展开图。把大家的展开图比一比,看一看,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剪法得到不同的剪开图。用彩笔把正方体相对的两个面表示出来,两个红色,两个蓝色,两个绿色。展开之前与展开之后作比较,学生发现,正方体展开图中,相对的两个面不相邻。在展开图中找正方体的对面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往往在考试中就会出现这样的题目。同时,观察展开图相对面也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一种培养。 3、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正方体展开图的特征。 通过观察、分析,把这11种展开图分成了四类,这样便于学生记忆和运用。无法肯定的作出判断的我们可以进行动手操作来帮助我们 (1).“一四一”,中间一行4个作侧面,两边各1个分别作上下底面,?共有6种. (2).“二三一”(或一三二)型,二三紧连错一个,三一相连一随便。共3种. (3).“二二二”型,成阶梯状,二二相连各错一.共1种 (4).“三三”型,两行只能有1个正方形相连.共1种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教案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教学内容: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科书P26~27 教学目标: 1.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联想等形式发现小正方体涂色和位置规律。 2.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 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激趣导入 出示正方体图形,提出问题:正方体有哪些基本特征?把它表面涂上颜色,表面涂色正方体中蕴含了哪些数学问题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思考走进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揭示课题后,板书。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提出问题 (2*2*2) 提问:把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每条棱都平均分成二份,照这个样子把它切开,能切成多少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每个正方体有几面涂色?为什么有的面没有被涂上颜色? (既界定了分割正方体的方法,又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初步体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并由此提出问题,激发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兴趣。) 2、自主探索 (3*3*3) (1)提问:如果把这涂色的正方体每条棱都平均分成3份,如图所示切开,得到的每个小正方体仍然都是3个面被涂上颜色了吗?请举例说明。看来,这里比棱两等分的的涂色情况要复杂了,请同学们借助老师发给你的3阶魔方,依据屏幕上的问题在各组长的带领下有序的进行探究。并把探究的结果记录在作业纸上的第一列中。 汇报:要求说出结果的同时,说出自己的想法。 追问:a、三面涂色的正方体分别在大正方体的什么位置上? b、两面涂色的正方体分别在大正方体的什么位置上?为什么每一条棱等分成3份而两面涂色的个数只有一个? C、一面涂色的正方体分别在大正方体的什么位置上? 依次分别演示课件,学生再次充分感受不同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上的位置。 (4*4*4) (1)、提问:如果把这涂色的正方体每条棱都平均分成4份,如图所示切开,又是什么情况呢?请各组借助4阶魔方依据屏幕上的问题在组长的组织下有序进行,并把结果记录在每个人记录单的第二列。 汇报。追问:a、几种涂色情况分别在大正方形的什么位置上? B、大正方形的每个面上1面涂色情况可以用一个什么算式表示?2*2表示什么?*6又表示什么?依次分别演示课件。 (5*5*5) (1)、提问:如果把这涂色的正方体每条棱都平均分成5份,如图所示切开,又是什么情况呢?这次老师提出新的要求,尝试不用合作交流,借助组中的5阶魔方或者屏幕上的图独立思考,把探索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比一比谁完成探究任务的速度快。 汇报后重点追问:a、每条棱上有几个两面涂色的?比棱的等分数少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听课感想心得体会评课稿材料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听课感想心得体会评课稿材料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听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听课反思 谢璧珊 我通过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听到王艳老师在活动中展示的《长 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后,从她的课中能感受到现代教育的气息。就这一课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知识以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具体事物出发,通过实物、教具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给学生充分观察和实际操作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产实践,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这是新大纲中所强调的。教师遵循了新大纲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引入,为学生创设了探索新知识的条件,让学生参与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将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东西,使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对知识的思考与实物模型的演示、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像,建立概念,以动促思。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和总结出计算长方体的方法,并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机会。让学生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

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直观演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立体图形展开前和展开后的变化。而且是在学生先想象的基础上再给学生演示,有利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最后,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并用字母表示。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后,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在教学中,把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作为重要的目标,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所以在把长方体的展开图展现在学生面前时,邵老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想的过程中,在从“想不出”到“想出来”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评课稿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评课稿 每次听于老师的课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次听了于老师执教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深受启发。由于马老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跳出教材,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老师在教学时,让学生用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学生自制的),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记录的长、宽、高,摆这个长方体一排要摆几个小正方体,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体。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在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实际操作。通过实际观察、拼摆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本课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给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活动热情很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因为它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了一种知识,还让学生培养了主动参与的意识,增进了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并从活动中形成了数学意识,学会了创造。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主要方式。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在教师指

导下进行实际操作,自己去发现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数学的吸引力。 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师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得自主,学得快乐,并学有所获。不但能做到较好的掌握课本知识,还能做到灵活的运用迁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习新知,既训练了思维又培养了能力。要是在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时间在合理些,后面有梯度的练习学生就能得到训练,那样效果会更好。

苏教版六上《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 一、引入 师: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是)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形? (生举例) 师:今天,仇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见过平静的水面吗,(见过)如果我们从上面往下丢进一颗小石子(播放动态的水纹,并配以石子入水的声音),你发现了什么?(圆) 师: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 生:好!【板书:圆的认识】 2分钟 二、新授 A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生汇报) 评价:你的基础知识掌握的真扎实,而且很有条理性,真好。 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圆形。它们有什么区别?(生汇报) 师: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可以用三角尺画出来,圆行吗?(不行)那圆怎么画呢? B 1)其他工具画图

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材料和工具想办法画出一个圆。(生画圆)3分钟 师:仇老师发现,每个小组都有了各自精彩的创造。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预设 1:我们组将圆形的瓶盖按在白纸上,沿着瓶盖的外框画了一个圆。师:那叫“拷贝不走样”。 2:我们手中的三角板中就有一个圆形窟窿,利用它,很方便地画出了一个圆。师:真可谓就地取材,好!3:我们组在绳子的一端系一支铅笔,另一端固定在白纸上,绳子绷紧,将铅笔绕一圈,也画出了一个圆。师:看得出,你们组的创作已经初步具备了圆规的雏形。 师:同学们能够利用各自的智慧,成功画出圆,足以说明大家不凡的创造力。 2)圆规画图 师:刚才也有同学利用画圆工具——圆规来画圆,这样比较方便。怎样用圆规画圆呢? 大家试着用圆规来画一个圆大部分同学画成功了。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生说) 总结我发现这几个同学画圆的方法概括起来就是三点:课件展示 教师示范画圆 C 圆当中还有哪些名称呢?请同学们打开书P94。自学例2 (生通过自学,认识完半径、直径、圆心等概念。)重点强化关

长方体的表面积评课稿

《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科组 3月4日我们听了杨老师执教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她对本堂课的设计注重培养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她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总结,从而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本次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一堂非常精彩的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还数学的原始本来面目,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题目设问,既能达到以问促学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演示操作、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电脑课件使原来用实物不好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降低了观察上的难度,同时动静结合的画面使观察的重点更突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注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动眼、动手、动脑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看一看中充分感知,建立表象,在动手操作中展开思维,发现并归纳出表面积的含义,而明确概念。 三、大胆猜想、动手测量、探索求法 当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后,急于知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把求法直接告诉学生或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推导出表面积的公式,就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杨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积极尝试中培养创造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在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以及小组同学的互助合作中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辨析、对比,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在多种解法中找到最佳策略,培养自我发展的信心、创造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四、在生活中学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当堂训练,杨老师始终围绕生活展开,让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数学到用数学,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然,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点遗憾。对于杨老师这一节课,我们科组的老师提出以下看法:一是时间的安排应更合理些;二是黑板上的板书应更完整一些。 2014-3-12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评课

精品文档 今天,我校的徐妮娜、栾洪芹两位老师为我们分别上了一节教学研究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是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信息窗1的内容,徐老师用的是我校四年级的学生,栾老师用的是我校五年级的学生。两位老师的课各具特色,都是一节好课、常态课,没有更多的修饰和虚华的成分,从刚才的授课我们可以看出两位老师的课前准备很充分,教态自然亲和,课堂气氛活跃,教学重点突出,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听完课,我有以下几点感触颇深,与大家共同探讨,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意见! 一、两位老师都有效利用学习起点,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与不同 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示冰箱、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盒等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再如,在学习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非常大,其原因就是有长方体特征的探索过程为基础。 由实物到图形的转换 二、两位老师都注重培养、渗透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本课中,两位老师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这一点在本堂课中比较突出:如教学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探究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徐老师是利用常见的土豆,切割逐渐形成面、棱、顶点,形象直观,在探究特征时引导到位(例如交流时语言引导到位:学生能学习老师的方法有规律地寻找面、棱、顶点的特征,并能利用平移。 虽然是四年级的学 生,但一样达到了教学目标; 栾老师是利用对具体实物的触摸、感知来认识、掌握面、棱、顶点, 然后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也是这两节课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两位老师曾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在合作学习中指导小组长认真负责发挥作用,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交流的习惯,使其共同成长。在习题的设计中,注重了基础练习和延伸拓展两个层次的练习,不 精品文档 同类型的学生做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在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每个人都得到了锻炼,在自己不同的知识层面得到了提升,掌握了所学知识。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教学设计

立足常态课,研究有效教学——有效的演示 《实践活动: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教学设计 学校:林木小学 姓名:林春兰

《实践活动: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26~27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表面涂有颜色的正方体切成若干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探索表面涂有颜色的小正方体的各种情况以及其中隐含的简单规律的过程,进一步积累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2、使学生在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结构美,获得成功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并发现表面涂色的大正方体切成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后,小正方体不同涂色面的个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大正方体的棱平均分的份数、切成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和不同涂色面的小正方体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回忆,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6个面大小相等 12条棱长度相等 有8个顶点 2、引题:今天我们将运用正方体的这些特征来学习新的知识。 板书课题: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二、学习新知 (一)分面 1、多媒体出示一个正方形。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 谈话:现在我将这个正方形的每条边长平均分成2份,像图中这样将它切开,

能切成几个同样大的小正方形?4个是怎么得来的,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2×2=4) 将边长平均分成三份呢?用算式怎么表示?(3×3=9) 平均分成四份呢?(4×4=16)五份呢?(5×5=25) 根据问题,多媒体出示相应的正方形。 2、回忆:所分得的小正方形的个数,是怎么求出来的? 份数×份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获得分“面”的规律,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二)分体 1、提问:这是什么图形? 多媒体出示一个正方体。 谈话:老师将这个正方体的6个面都涂成了红色,将它的每条棱都平均分成2份,照图中这样把它切开,能切成多少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 8个是怎么来的? 说明:从前往后数的第一层的第一排被平均分成了2个,第一层共有2排,所以是4个,总共有2层,所以是8个。 追问:能用算式表示吗?(2×2×2=8) 每个小正方体有几个面涂色?(3个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明白总个数的求法】 2、现在我将每条棱平均分成3份,能切成多少个小正方体呢?(27个) 怎么得来的结果?(3×3×3=27) 出示相应的图片。 小组交流: 切成的小正方体中,3面涂色的有几个? 2面涂色的有几个? 1面涂色的有几个? 分别在什么位置? 3、全班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填写表格。 (1)3面涂色的有几个?在大正方体的什么位置?

圆柱的表面积评课记录说课材料

圆柱的表面积评课记 录

圆柱体的表面积评课记录 圆柱体的表面积是学生学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多种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在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到曲线图形的过程中,不仅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而且也给学生探索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是学生学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多种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在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到线图形的过程中,不仅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而且也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注入了新的内容,并使得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图形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知识,只有结合生活,练习生活,让学生亲眼去看一看,亲手去做 一做,亲自去想一想,才能使之成为具体的、可接受的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三个层次。教学层次非常清晰。 第一层次:巩固上节所学《圆柱体的认识》的有关知识。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掌握圆柱体的底面、侧面和高,能正确地说出圆柱体的特征。 第二层次:推导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公式。首先让学生讨论圆柱侧面展开的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之间的关系。通过实物观察和实验,使学生了解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

的宽就是这个圆柱的高,从而用已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很自然地推导出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在会求侧面积这个基础上再加上两个圆面积,引导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从而总结出求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立体转平面、形变量不变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们的观察、分析能力。第三层次:针对本节所学知识设计了一些基本应用题。安排有:求圆柱的侧面积,求圆柱的表面积。是对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公式的巩固。 杨老师极其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一方面,注重从生活现象中提取数学知识,引入数学学习;另一方面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知识后,及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说数学的回归。比如练习中帽子、通风管表面积的计算等,我想如果给足时间,数学知识的回归在这些课上有更多的体现和应用。在六年级的课堂上,杨老师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很明显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 让学生敢想、敢说,从而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同时,注重操作活动在图形学习中的地位。操作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究图形特征的重要途径,正是操作活动,学生的探索学习才能得到顺利展开,也正是操作活动, 学生对有关数学知识的体验更加真切和深刻。最后,杨老师注重学生的思维表述。如果说操作活动能更强调知识的深刻性,那么语言表述也就是“说”,就是对知识的梳理,知识的罗列,知识的系统化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韩老师能够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能够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总体呈现四大特点: 一、准确把握目标,体现新课标理念 本课有3个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 2、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韩老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给出学生要探究的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比较、思考、讨论、整合,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小组代表回报,最后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让每位学生都能通过有效地合作学习,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关系。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成

共识、归纳总结”的数学学习方式。既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又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3个教学目标。彰显了“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 本节课教学内容包括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各部分的名称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 数学本身是枯燥的,韩老师呢,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图形美,意识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喜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韩老师是按照:整体感知---初步认识——深入理解——熟练掌握的顺序进行教学的。 1,整体感知: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前,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长方体,正方体有哪些认识,在让每个学生从学具中拿出长方体、正方体举起来让大家互相看一看,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一个外观上的认识。 2、初步认识,通过触摸、观察,交流达到认识其各部分名称,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教学设计2篇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教学之一 一、复习铺垫、创设情境 1、复习正方体的特征。 提问: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 2、提问表面积和体积 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都需要许多计算才能得到, 但是今天我们不去探讨这个, 我们今天来进行一个不需要怎么计算, 但是需要发挥你们想象力的小探究, 好不好? 2、创设问题情境。 (1)将一个大正方体的的表面刷上黄色的漆,再将它的每条棱都平 均分成2份,能分割出多少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 (2)你觉得分割出来的小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二、引导探究、积累经验 1、观察感知,将大正方体的棱平均分成3份。 看来同学们都比较聪明, 这个问题难不住大家, 那么如果将这个 大正方体分得再多一点呢? 课件演示: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刷上黄色的漆,将它的每条棱平均 分成3份 (1)能分成多少个小正方体? 课件演示大正方体平均分成9个小正方体。 (2)那这个时候分割后的小正方体,都有什么特点呢? (3)提出问题:其中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请大家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板书。 2、发现规律,拓展延伸 提出问题:如果把大正方体的棱长平均分成4份、5份,分成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其中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1)学生借助直观图独立思考,解决平均分成4份的问题。 预览: (2)分类汇报交流。 ①三面涂色:当学生说出有8个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时,追问:哪 8个? 学生说出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原来大正方体的8个顶点的位置。 ②两面涂色:可能有的学生是数出来的, 也可能有的学生是用 2×12算出来的。 先让用计算方法的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2×12?” ,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原来大正方体的棱的位置, 体会可以从一条棱上有2个两面涂色的,推算出12条棱上就有24个两面涂色的。 引导比较“数”和“算”哪种更简便。 ③一面涂色:着重交流明确可以由一面有4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 推算出6个面一共有4×6=24(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 还要追问4从哪来的——棱长4,减去两个2个,得到一个边长 是2的正方形。

圆柱的表面积评课稿

数学教学教研活动评课稿 今天我们有幸听了郑老师执教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和者老师所执教的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表面积》两节数学课,我觉得这两节课是质朴的,是耐人寻味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 一方面,注重从生活现象中提取数学知识,引入数学学习;另一方面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知识后,及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说数学的回归。比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练习中计算A4的面积,从A4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出正方形的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练习中帽子、通风管表面积的计算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二、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 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让学生敢想、敢说,从而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同时,注重操作活动在图形学习中的地位。操作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究图形特征的重要途径,正是操作活动,学生的探索学习才能得到顺利展开,也正是操作活动,学生对有关数学知识的体验更加真切和深刻。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例1的教学中让学生小组合作:用若干个小正方形摆三个不同的长方形,填表并交流所摆的长方形的面积各多少平方厘米然后通过例2的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观察、汇报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在公式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的摆一摆、数一数、量一量、算一算,从而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圆柱体的表面积》一课,教师事先让学生准备好能拆、拼的圆柱体,教师课件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拆、拼,感受到圆柱体的表面积是一个侧面积的面积和两个底的面积的和,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三、注重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和谐统一。 这两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去经历几何形体的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几何形体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几何形体的面积计算,让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应用意识,同时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从这两节课的教学实施上看,基本达到了两节课的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 四、注重合理的利用教材 圆柱体的表面积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教学设计和安排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整堂课容量较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评课稿

评课稿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的知识和把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形展开后成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过渡到初步的立体图形上学习的。 听了薛老师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深受启发。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加强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以薛老师引导学生在操作中通过思考加工,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课中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薛老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剖”长方体和正方体,展示出6个面。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积之和就是这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长方体6个面之间的关系,抓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薛老师给学生留够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2、充分利用直观,帮助理解。在这节课中课件不是点缀课堂的“花样”,而是应发挥其作用,看本课的课件,正是用在了刀口上,

哪里该用哪里不该用,都是非常的到位,充分发挥了课件的作用。 3、注重评价的方式。课中不但有教师的评价,也有学生的评价,而且评价语也不局限于“非常好”等内容,也有质性的评价。 4、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热情让每个听课老师都能感受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达到了,因为它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了一种知识,还让学生培养了主动参与的意识,增进了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并从活动中形成了数学意识,学会了创新。 总之,本节课樊老师精心的设计,巧妙的安排,教学脉落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真可谓是处处有学生的实践活动,处处有学生的动脑与思考,处处有学生们的合作与交流,课堂上有师生互动的火花,课堂上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和情趣,体现了教学永远是一门最美的艺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刘永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刘永芳 听了曾老师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节课,我个人认为本节课的最大亮点是曾老师设计新颖,关注学生,课堂气氛活动,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学习 过去教学概念知识,往往通过老师简单的讲解让学生掌握这种概念,这是一种应试的手段、一种静态呈现知识的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有人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在这节课中曾老师紧扣教学中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因素,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己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规律,从而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学会思考,这正是“学科本位”转向“关注学生”的一个方面。如在揭示“长方体相对的2个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特征时,曾老师运用“观察—思考—操作—验证—再实践”的形式,把过程体验放在首位,以学生的实际为切入口,从而展开教学,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2、关注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 数学学习过程的自我把握、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控,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曾老师重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期待”,强化“自我反思”。在自我反思、自我调控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进学习行为。如当有个学生发现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时,为避免使学生产生错觉,曾老师及时实施反思和调控,让学生自我思考:我的理解正确吗?还有没有不同的见解或更有说服力的答案?能不能换个角度或方法想想、做做?以此调整深化学习活动,使学生对长方体面的特殊之处(有的长方体中有2个面的

形状是正方形)的理解,在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控中,逐渐深入,逐步全面。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力求由学生解答,曾老师及时抓彩,根据学生的思维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整节课学生你一言、他一语,生动活泼,其乐融融。 3、关注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新基础教育”提出了学生间有“差异性”的观念,怎样合理利用差异这个资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在充分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曾老师实行异质分组学习,通过学生间互相合作,来倾听他人的声音,去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的学习会更有效。因此在教学中曾老师注意激起小组讨论的活力,使自己成为小组讨论中的一员,力求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把所有学生的特长调动起来。如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时,多次开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交流得出结论,又在全班交流,扩大了学生的交流面,促进了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现其他同学在理解思维、方法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并获得调整思路、修正认识、改进方法的启示,达到集思广益、相互启发、互相提高的效果,最后在各自发现和补充的基础上,学生领会了长方体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听完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曾老师的用心,也相信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会得到不断地提高,但学生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正是他们创造出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以后,我们该怎样进一步关注他们,这还需我们不断地去挖掘、探讨、创新。

探索规律《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教材分析

一个较大的正方体的6个面上都涂了颜色。如果把这个正方体切成若干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这些小正方体的6个面上不会都涂了颜色。切成的小正方体可能有多少面涂了颜色?其中有没有规律?会是什么规律?回答这些问题是这次活动的数学内容。 较大正方体切成的小正方体,分布在大正方体的各个位置上。正是由于各个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上的位置不同,所以它们涂颜色面的个数不同。研究小正方体涂色面的规律,要分类整理各种小正方体的原来位置,与刚刚教学的正方体知识有联系,对空间想象力提出了新的内容与要求,有益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材分三段安排学生开展探索规律的活动,依次是:提出问题与观察想象、揭示规律与写出关系式、回顾过程与反思体验。 (一)提出问题,呈现现象,数数想想,初步发现规律 大正方体切成的小正方体个数越多,数出表面涂颜色的小正方体个数就越难。教材由少到多,逐渐增加难度:先把大正方体的每条棱平均分成2份,图示一个表面涂了颜色的大正方体被平均分的情境,让学生看着实物图数数、想想、说说,“能切成多少个大小相等的小正方体?有几个面涂了颜色?”这是多数学生没有想过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教材希望学生围绕小正方体“有多少个面涂有颜色,哪些面涂了颜色”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发现切成的每个小正方体都有3个面涂了颜色,3个面没有涂颜色。从切成的小正方体的面有些在大正方体的表面上、有些在大正方体的里面,找到小正方体有涂色的面,也有没涂色面的原因。 接着把大正方体的每条棱平均分成3份,并切出大小相等的小正方体。这时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有些小正方体的3个面上涂了颜色,有些小正方体的2个面上涂了颜色,有些小正方体的1个面上涂了颜色,有些小正方体所有面上都没有涂颜色。教学应引导学生研究,为什么小正方体涂颜色面的个数不同?引导他们认识到由于有些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的顶点位置、有些在大正方体棱的位置、有些在大正方体表面的中间位置、有些在大正方体的里面,所以有3面涂色的、2面涂色的、1面涂色的、没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并且理解小正方体最多有3面涂了颜色。 然后把大正方体的每条棱平均分成4份、5份,仍然切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继续研究小正方体面上涂颜色的问题。由于学生已经研究过大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3份的情况,其中的研究方法与经验可以应用于更加复杂些的情形之中,所以教材同时呈现了大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4份和5份的实物图,让学生独立进行研究活动,并把数得的结果填在教材的表格里。 学生从表格里的数据中会发现:随着把大正方体的每条棱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切出的小正方体中,3面涂颜色的总是8个,2面涂颜色、1面涂颜色、没有面涂颜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也越来越多。于是会思考,为什么3面涂颜色的小正方体总是8个?2面涂色、1面涂色、没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有没有规律?能不能计算?这就进入了问题情境,产生了探索规律的兴趣。 仔细观察与想象,能够发现:一个正方体被切成若干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3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顶点位置上,大正方体有8个顶点,3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一定是8个。2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不固定,可能没有,可能是12个、24个、36个……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听课评课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听课评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看下面的题目: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中,可分成三组,分别是( )和( )为一组, ( )和( )为一组, ( )和( )为一组。学生说,老师用电子白板演示。 2.一个长方体如下图: 它各个面是什么样的长方形,这样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它的上下面( )和( ),面积为( )。 它的左右面( )和( ),面积为( )。 它的前后面( )和( ),面积为( )。 二、小结引入新课,板书课题: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三、出示例4.做一个长方体的盒子,…… 1.你准备怎样求?互相说一说。 ⑴学生独立观察思考。⑵互相交流。⑶全班汇报。 2.出示试一试,做一个正方体的盒子,…… ⑴学生独立观察思考。⑵互相交流。⑶全班汇报。 3.小结出示表面积的概念。 4.出示长方体盒子的模型,说一说如何求出它的表面积? 想一想:说一说。 四、练习 1.出示练一练,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全班交流反馈。 2.出示练习四第二题,自己列式算,交流反馈,板书展示。 3.先判断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计算表面积。(教学过程同上) 五、课堂总结 评课 1.课前准备充分。能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问题在师生、学生之间多向的传输、反馈中得以解决,避免教师泛泛而谈的做法;把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抓住关键问题进行观察、分析、思考,使学生学得顺利,记得深刻。通过学生的试算、讨论、归纳等活动,师生从多方面获取了反馈信息,找到长(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既优化了教学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还逐步完善了学生的学习方法。 2.教师引导学生作合情推理、分析,使他们的思维出现新的飞跃。这样,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就会变得更深刻和更牢固。学生获取知识后,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进行教学调控,使学生的错误及时得到纠正,知识、技能得到强化。这种多层次的练习安排,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练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教学效果理想。使用多媒体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练习设计合理,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学生参与程度较高,发言积极,课堂氛围较好。 建议: 1.巩固练习时所选的练习题不够新颖,也没有呈现梯度变化,不能满足优生的需要。2.将预习案与课堂有机地结合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我们都知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怎样自学,自学到什么程度,是出示几个自学提纲牵着学生,还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或是让学生随心所欲的自学,抓住学生学习的亮点,教师再相机点拨,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我相信在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再潜心钻研,努力探讨,找到学与教最好的结合点,呈现最有效的教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评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今天,听了瞿能梅老师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我的收获很大。 新课一开始瞿老师让学生区分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在学生的大脑里就建立了立体图形的框架,为长方体的认识做了铺垫。同时又用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更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瞿老师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去教学概念知识,往往通过老师简单的讲解让学生掌握这种概念,这是一种应试的手段、一种静态呈现知识的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有人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在这节课中瞿老师紧扣教学中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因素,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己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规律,从而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学会思考,这正是“学科本位”转向“关注学生”的一个方面。如在揭示“长方体相对的2个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特征时,瞿老师运用“观察—思考—操作—验证—再实践”的形式,把过程体验放在首位,以学生的实际为切入口,从而展开教学,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突破本课难点长方体的特征中,瞿老师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这一点在本堂课中比较突出:教学中瞿老师曾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

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也是本堂课的一大特点。在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 最值得我学习的是把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等,12条棱分为3组,每组的4条棱完全相等做成动画的课件我觉得效果很好,也可以减少交流时间,提高教学的效果。

长方体的表面积评课稿

《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评课稿 东城小学刘丽 我们听了张老师和付老师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他们都对本堂课的设计注重培养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总结,从而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本次的《长方体的表面积》都是一堂非常精彩的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还数学的原始本来面目,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题目设问,既能达到以问促学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演示操作、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电脑课件使原来用实物不好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降低了观察上的难度,同时动静结合的画面使观察的重点更突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注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动眼、动手、动脑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看一看中充分感知,建立表象,在动手操作中展开思维,发现并归纳出表面积的含义,而明确概念。 三、大胆猜想、动手测量、探索求法 当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后,急于知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把求法直接告诉学生或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推导出表面积的公式,就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两位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积极尝试中培养创造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在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以及小组同学的互助合作中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辨析、对比,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在多种解法中找到最佳策略,培养自我发展的信心、创造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四、在生活中学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当堂训练,两位老师始终围绕生活展开,让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数学到用数学,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都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两位老师都给学生留了自己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处理好了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关系。小组合作的前提是学生的自主探究。 当然,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点遗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