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记叙文要注意选好叙述人称的角度

记叙文要注意选好叙述人称的角度

记叙文要注意选好叙述人称的角度
记叙文要注意选好叙述人称的角度

记叙文要注意选好叙述人称的角度

记叙文要注意选好角度

四川省绵竹中学龚志华

大家知道,摄影时,照相师总会把照相机放在一定的位置上,照相机所处的位置就叫拍摄的角度;画家写生,往往要选择最适当的立足点对所描绘的对象进行最佳地呈现,其立足点就叫绘画观察角度;同样,记叙文在记叙人物、事件时,由于对象不同,表达的重点不同,观察点、立足点和切入点也就有所不同,而这观察点、立足点、切入点,就是记叙的角度。

换一种说法,记叙的角度就是指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样的位置上,以什么为切入点来记叙。记叙的角度,又叫记叙的视角。

面对丰富的记叙材料,若我们选准了角度,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写出来的文章也会集中紧凑,新颖别致。因此,选择角度至关重要,尤其对记叙文来说尤为重要。

(一)记叙文有哪些角度?

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

广义上讲,按叙述人称,记叙的角度有如下三种:

1、第一人称视角,也就是所说的有限叙述视角。包括“主要人物自述”视角、“次要人物侧叙”视角和“局外人旁叙”视角。

先说“主要人物自述”视角,又叫“主人公视角”。“主要人物自述”视角,是让主要人物自述其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狂人日记》《社戏》等。其好处在于,人物叙述自己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带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真实感,体现出鲜明的主体性与浓郁的抒情性。只要他愿意就可以袒露内心深处隐秘的东西,便于揭示主人公自己的深层心理,对于其他人物,也可以从外部描写,并运用一定的艺术方式接触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种视角的主要局限是受视点人物本身条件诸如年龄性别、教养熏陶、思想性格、气质智商等等的限制。弄不好容易造成主人公情况与其叙事话语格调、口吻,与其所叙题材的错位。由此生出的另一缺陷是,难以用来叙述背景复杂事件、重大的题材,而对于讲述个人历史却往往得心应手,像《鲁宾逊漂流记》和《阿甘正传》等。第三,很难描写充当视点人物的主人公的外部形象,勉强这样做就像照镜子,不免有些扭捏造作。第四,对无法感知的时空无法叙述。

再说“次要人物(一般是线索人物)侧叙”视角和“局外人旁叙”视角。这两种视有说到底是“见证人视角”,如《最后一课》,小弗郎士见证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又如《孔乙己》中的小伙计,见证了孔乙己在咸享酒店的遭遇与命运。再如《我的叔叔于勒》则让局外人旁叙,见证菲利普夫妇的势利贪财,于勒的可怜可悲。

这两种视角其优越性要大于主要人物自述视角。首先作为目击者、见证人,他的叙述对于塑造主要人物的完整形象更客观更有效,这是很明显的。其次,必要时叙述者可以对所叙人物和事件做出感情反映和道德评价,这不仅为间接介入提供了方便,而且给作品带来一定的政论色彩和抒情气息。它的第三个优点是,通过叙述者倾听别人的述,灵活地暂时改变叙事角度,以突破他本人在见闻方面的限制。第四,见证人在叙述主要人物故事的时候,由于他进入场景,往往形成他们之间的映衬、矛盾、对话关系,无疑会加强作品表现人物和主题的力度,有时则会借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但见证人视点同样受叙述者见闻、性格、智力等的局限,有些事情的真相以及主要人物内心深处的东西,只有靠上面提到的主人公自己的话语来揭示,如果这样的话语写得过长,就可能冲淡基本情节,并造成叙事呆板等弊病。

以上三种视角都是以当事人的口吻来记叙的,叫第一人称记叙。在文章里出现的是“我”

或“我们”,所记叙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如魏巍的《我的老师》就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向我们讲述自己的小学时代和蔡老师的故事,这样写亲切感人,突出了真实感。

2、第二人称视角。所谓第二人称叙述就是文章中频频出现“你”的称呼,采用这种称呼有两种情况:一是把“把读者置于叙述者的对面”的视角,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用法。这种方法可以消除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感,使读者亲切、自然。二是“让读者旁观,面对写作对象”的视角。如朱自清的《给亡妇》,把已经逝世的妻子为“你”,采用虚拟对话的方法,把叙述对象由静态化为动态,由历史变成现实,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采用第二人称视角,如同面对面的交流,便于抒情,便于沟通,可增强文章的抒情性,使记叙更加精彩,使文章显得更加灵动。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篇写老师的优秀作文:

【投影“同龄人作品”】

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

张玲

当你孤单,你会想起谁?你在天堂里是否会回忆起我们在一起的时光?而我,每天都难以用阳光来冲淡对你的记忆……

夏的脚步刚刚退去,秋风便悄悄地接踵而至,吹开了满山黄灿灿的山菊花。而你,此时随秋风带花香飘逸而来,如秋风般轻盈。从都市来却不带来市井俗气,如花香般,在这山野里显得与众不同。于是,自那一刻起我便深深地记下了你,通过接下来的生活,更让我再也忘不了你。

走进教室,一切如梦,闪亮的你竟和我梦里的一个样子——微笑着站在讲台上,用指尖轻轻地点着眼镜。从那架式里透出师者的仁慈,我只是默默地从眼角里偷着看你。

当夕阳落下的时候,你走到我身边,用大山里从来听不到的普通话和我攀谈:“马俊宏?你是叫马俊宏吧!”我羞涩地低着头,两只手不停地搓弄着衣角,从唇边勉强挤出来两个字:“是的。”你装着很生气的样子:“我是老虎吗?就那么可怕吗?抬起头来。”我怯怯地抬起头,心里不由地想:糟了,惹新老师发怒了。而当我抬起头才发现,有一双微笑着如野菊花般温柔的眼睛在盯着我打量。接着,你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对了,就应该这样,男子汉要有闯四方的大气,不要见个陌生人就害羞,那不就成了小姑娘了吗?”我望着窗外怒放的野菊花使劲地点了点头。

于是,我便将你和那天的夕阳,那句话,那片野菊,深深地刻人脑海。从那以后,我时常把它忆起,连成一串串浪花……

在我人生的海洋里,本来毫无波澜,更别说什么理想的彼岸。是你,让我拥有了理想的海岸,是你,教我如何撑起远征的帆……

清晨,你轻轻地问我:“你的理想是什么?”我深思了一会儿回答说:“我要做鲁迅一样的人。”你,默默地点了点头,然后,微笑着对我说:“中午,你到我办公室来。”

中午,终于到了。我走进你的办公室,你说让我写一篇作文。于是,很久很久以后,经过我的东拼西凑,一篇不成体的作文诞生了。我得意地捧给你看,你先是皱了一下眉头,山菊般的忧郁堆满了脸,然后,又扬起眉头,用那带着山菊花香气的话语鼓励我,在我那千疮百孔的文章里瞪着眼睛寻找闪光点。你一句句的鼓励如海风,激起我人生理想大海里的一串串浪花。

然而,好景依人不常在。当我们在斑斓里走过两年之后的一天,你却带着大山的眷恋,带着野菊的清香,悄然逝去……

我清楚的记得那是2004年的一天,傍晚的雷声隆隆,劈天而下的闪电捎来了关于你的噩耗——你山菊般的容颜在酒精的麻醉中苍白,你高洁的灵魂在酒的浸泡中飞入了天堂。我

作文:园丁赞歌 记叙要选好角度

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 “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是第一、二模块关于记叙类文章系列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一个比较侧重于“怎么写”的问题,但因为结合了“园丁赞歌”这一话题,在教学中处理得当的话,是能够引领学生从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角度实实在在地提高相关的写作能力的。教学目标: 1、弘扬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学习和掌握记叙的表达方式。 3、了解常见的几种记叙的角度。 一、导入课题: 尊师重教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关汉卿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每天上学,每天都能见到老师,尊师是我们常谈的话题。大家对尊师有怎样的认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模块“表达交流”的第二单元——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 二、过程指导 1、我们学过哪些写老师的文章? 魏巍写的《我的老师》(蔡芸芝老师);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寿境吾老师);都德《最后一课》(韩麦尔老师);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启超老师)。 2、从小学到高中,我们接触过许许多多的老师,头脑中留下许多难忘的情景,有些老师我们至今难以忘怀。作家也一样,作家们通过记叙来赞美他们的老师的崇高品质,写出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老师。 3、记叙是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事情的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记叙文是通过对具体、真实的人和事的记叙来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 4、你认为什么样的记叙文算是上乘之作?一是条理清楚,二是人物个性鲜明,三是感情真挚动人。哪又如何做到条理清楚,人物个性鲜明,感情真挚动人呢?其关键是什么?关键之一在于选取好记叙的角度。 5、记叙的角度有三种,一是第一人称的记叙,二是第二人称的记叙,三是第三人称的记叙。记叙的人称,就是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记叙的。 6、第一人称的记叙: 以当事人的口吻来记叙的,叫第一人称记叙。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记叙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如下文:我常常把童年在大自然中的陶醉,比拟成一朵长醉不醒的睡莲。细长细长的枝蔓,支撑起我的骨架;圆圆的绿色叶子,编织成我一个个梦的摇篮。我在一条东流的春水中,起伏颤动,每一朵童腮般的粉艳的花蕾里,都藏着我幼小的精灵。我睡卧花丛,任风儿摇摆,任春水颠簸;不管它流向哪里,都流不走我的精灵,我的梦境……待睡莲的花蕾睁开睡眼,则童年的岁月,已被流水驮走,东去的春水,便再也不回头了。 ——丛维熙《裸雪》依据“我”在叙述事件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 ①“我”是见证人。如《孔乙己》中的“我”。

记叙文阅读:人称的选择及作用

记叙文阅读6. 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请先关注作者,不错过最近更新哦! 记叙文阅读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必考文体,且所占分值较大,比如河南中考,满分120,现代文阅读两篇共28分,其中记叙文阅读是第一篇,一般占16分。 这里所说的记叙文,其实也包括了散文和小小说。因为这三类文体考点和题型比较相近,所以都将其放入记叙文阅读这一类来进行分析。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第6讲: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考点】 1.人称的分类及判定。 2.不同人称的作用。 【常见题型】 1.本文采用第几人称?试体会其妙处。 2.文中能把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皇城其他人称吗?为什么? 3.本文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但到XX处却换用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从某段起,对XX的指代由“它”变成了“她”(由“你”变成了“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答题技巧】 1.人称的分类: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叙述经历、所见、所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以亲身阅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的写法。 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大多作者本人;小说中的“我”大多不是作者本人,只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 “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 ①“我”是见证人。如《羚羊木雕》中的“我”,就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一面》中,通过我的眼睛和感受来突出鲁迅先生精神的伟大和对作者的影响。 ②“我”是重要人物。如《故乡》中的“我”。 ③“我”是主人公。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如,鲁迅不是狂人,在《狂人日记》中却用“我”以“狂人”的身份来叙述。 ④“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如《最后一课》中的“我”——小弗郎士,《故乡》中的“我”等等。分析时,要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背景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2)第二人称:用“你”“你们”来叙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 2

高三第一次作文训练学案 挑心底柔软的丝线绘文字纯美的霞帔 -----记叙文训练写作要点一二 设计人:李桉樊爱美审核人:刘晓龙 【高三第一次作文写作寄语】写作是心灵的歌吟,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变得丰富、柔软,然后他会生出触角,捕捉生活中的点点美好、丝丝苦痛,情激荡于胸,理升华于脑,文下笔于纸,变成一种白纸黑字的舞蹈。同学们,让我们在题海中苦苦挣扎,想象与敏感正在萎缩之时;把我们由于“一心只读圣贤书、两眼仅盯考试分”造成的作文中追求琐细朦胧,不懂大气平实;爱惆怅矫情,更爱娱乐恶搞,于是“满纸荒唐言”的现状改变过来,用我们最真挚的情感、跳动的青春、思考的深度、生活的热情和美好的记忆把荡漾在心底最柔软的丝丝缕缕心甘情愿地编织成有个性的华章,然后在我们自己编织的中文氤氲的芬芳中醉倒! 一:名家关于写作: 我们要扎下深深的生活的根须,才能培植起自己文章的大树;要架起高高的知识的灯塔,才能使文章之舟冲出死寂的港湾,搏风击浪,扬帆远航。 ——梁衡《黑箱·灯笼·灯塔》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真,自然是不容易的。……但总可以说些较真的话,发些较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上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鲁迅 我写小说从没有思考过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技巧等问题,我想来想去,想的只是一个问题,怎样让人生活得更美好? ——巴金 我们写一个人物是通过他的事例,故事、语言和作者的感受,将他美丽的心灵袒露出来,让读者“见贤思齐”。 ——梁衡 二、学情分析: 1.从高考作文反思记叙文教学

①众多参加高考的学生的感慨:今年的高考作文,让我高三一年准备的议论文白练了…… ②从一篇高考作文说起……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我不是天使,没有背着一双张开的洁白的翅膀。可我却像歌中唱的那样,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刚写下“隐形”,想起了我的隐形眼镜,此时此刻,它正帮助我清晰地阅览试卷,圆我的大学梦。那么隐形的翅膀此时此刻带我飞,飞过紧张和不安,给我希望,让我确信:今天的我一定可以成功。(写作极为随意,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心中茫然)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考生。不同的是我不是第一次面对高考。365天前的现在,我的心脏跳动得简直连我也跟着要跳起来了,慌慌张张的,作文就跑题了。就在我为失败而伤心时,那双隐形的翅膀把我带到了一片新天地,我才有机会在此坐在考场中,从失败的地方站起来。这双隐形的翅膀我叫它“希望”。(明确喻意,但是旁枝太多) (“隐形的翅膀”如何把我带到新天地,没有具体的记叙) 六年前,我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去了奥地利。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最初那两个月的日子。每天早晚都不用再去洗脸了,眼泪早就冲洗过了。从家到地铁站要穿过一个花园,总是那么静悄悄的,爸爸把我送到地铁站,看着我上车,驶远,再一个人回到家。一次谈话中,爸爸无意中说出当时送我上学的感觉,冷冷清清的一切,孤孤单单的感觉,有点凄凉吧……这我才知道,爸爸平时乐乐呵呵,原来也会这般难过。从此,爸爸就像我隐形的翅膀,让我学会独立、坚强。这双翅膀我叫它“力量”。(这一段是全文的亮点,真实记叙和描写了异乡之苦和父女真情,遗憾的是“爸爸”给予“我”的力量没有具体生动地展开,且“力量”又与上文的“希望”没有衔接过渡,中心因此散乱) 有了力量,有了希望,把它们合二为一,背在身后,虽然看不见,可这重量足已压倒一切困难了。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感动了天,感动了地。就在昨天下过雨后,我下楼散步,顺便放松心情。清风吹过,我张开双臂,仰天轻呼,感觉身后像有了双翅膀,马上就要飞起来了。我对妈妈说:“这一年我并没有损失什么,反是学到了很多,不止是知识,还有一种勇敢面对一切的精神。”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轻松过,或许真的要好好感谢我的“翅膀”。(又开始随意行文,复读一年中的“希望”“力量”这双翅膀怎样让我轻松应战,没有具体的交代,仅是话语的笼统感悟,使全文的充实性打折)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今天打开试卷,作文题目竟然是“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记叙文选材篇

记叙文写作中的材料运用策略:选择材料、挖掘材料和叙写材料 一、精心选择真实而又富有个性的材料,能唤起人们内心情感的共鸣。 (一)、选择真实的现实生活材 料。放眼自己身边的现实生活。完全没有必要舍近求远, 去胡编乱造故事。 如关注别人讲述的事情、自己寻找资料得来的事情、亲身经历的事情等等。例如:以“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有位学生选择了本班一位同学被推荐保送“某高级中学”失败后重新振作的真实事件写了一篇记叙文,结果赢得了肯定。 (二)选择生活中那些能催人奋进、陶冶情操、健康向上的材料。能反映人类共同情感、 共同追求等主题的材料便是健康向上的材料。像倡导和平宽容、追求独立坚强、表现美丽真 诚、鼓励勇敢创新等主题的事例。尽量少写或不写生活中那些阴暗的缺乏普遍意义的材料。 虽然生活中也有一些阴暗面,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但由于我们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对那 些消极的材料还缺乏足够的判断和思考能力,写起来容易出现认识上的偏差。比如说党和国 家的富民政策让千家万户走上了致富路,这是社会的主流,是本质。但也有少数人在新的形 势下适应能力比较差,生活比以前更困难了。如果学生对此缺乏正确的认识,把责任归咎于 改革开放的政策,这样写就不符合生活实际了。再如话题“快乐”,如果学生写上游戏厅玩 游戏,十分快乐,那就缺乏一种力量。显然,这样的材料是不会得到好评的。 (三)、选择能够体现时代特征、个性特征的材料。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眼光也要“与 时俱进”。而有些同学的作文所选之事落后陈旧,读者从中根本就不能看出小作者是一个新时代的学生,完全感受不到新时代的脉搏的跳动。比如写好人好事,城市学生写帮助邻居收 衣服,帮助烈属老大爷、老大娘跳水之事就显得过时和虚假了。如果写为了美化城市环境, 周末去大街上清理“牛皮廨”,假日去参加志愿者活动,为某一有意义活动奉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就 显得真实得多了,也更具有时代精神,体现出生活的进步。像网络、街舞、模仿秀、WTO、环境 保护、和平崛起等流行时尚的材料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每一个人又因为自己的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及内心世界的不同而表现出其独有的个性。一个有 关你的故事是独一无二的,一个你对有关身边发生的事情的感受也是独一无二的。比 如说同样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有的溺爱,对子女一味迁就;有的真爱,慈祥中有严厉;有的恨铁不成 钢可能横眉冷对,棍棒相加;更有甚者,因为某种原因,对子女的爱以冷酷刻薄的形式表现。“我思 故我在”,当你有了自己的思想时,你在写作中就自然会融入更多的个性化 的因素,选择个性化的材料,表现个性化的情感与体验。 二、深入挖掘材料,实现作文立意的激情飞越。 中考话题作文提倡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主的“三自”原则,鼓励同学们解放思想,放 飞心灵,张扬个性,写出极具个性的作文来。那如何立意呢? (一)、放开视野,寻求广度。围绕所给的话题进行立意的时候,不要只局限于话题本身,要 把视野放开。联想是我们放开视野,寻求立意广度的有效方法。如以某一事物为话题,我们可以从 三个角度来进行联想。1、相关联想。找出生活中与该事物相关的事情,从联想 中去炼意。如以“蜡烛”为话题,可以讲述一次停电之后,寻找到一截小小的蜡烛头,它给生活带来 了便利,给黑夜带来了光明;或在山区的一所乡村学校,蜡烛是每一个学生的必备 品;或在伊拉克战争之前,一群妇女儿童在教堂中手捧点燃的蜡烛默默地祈祷着和平;或在 富有诗意的咖啡屋里,围着一簇簇烛火所发生的动人的温馨故事……这些都是围绕蜡烛所发生的事 情,每一件事都可以表现一个不同的主题。2、横向联想。即注意与现实生活挂钩, 寻找出与之特点相似的人或物。同样以“蜡烛”为话题,既可具体联想到老师、母亲、父爱、 非典时期的医务工作者等,表现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亦可反弹琵琶,从蜡烛外表坚强但内心软弱,

记叙文人称的作用(学案)

叙述的人称 叙述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我,我们),以当事人的口吻和身份叙述。如《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等。采用第一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读起来写起来真实、亲切、自然。 ?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 ?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如《皇帝的新装》。其优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一般来讲,记叙文中叙述的人称必须一致。无论用第一人称“我”叙述,还是用第三人称“他”叙述,都要通篇一致,一般不宜随意转换,但有时作者可根据写作的需要来转换人称。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才能明确答题的方向。记叙文中使用的人称不同,其表达作用也不同,阅读中应仔细体会。 记叙文阅读人称问题常见题型 ?1.作者主要用第X人称,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这篇散文,作者从“你”的角度来抒发情感,有什么作用? ?3.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 ?4.文章对XX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xx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 ?5.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析:人称的变化往往意味着表达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作者情感的变化,所以分析人称的时候,就不能忘记这两个方面的分析角度。我们熟悉了这个知识点,还得充分理解文章的情感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准确识别相应的人称以及它所承载的思想情感。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理解人称千万不能够脱离文章,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准确扣住作者的议论抒情文段进行分析。 ?第一人称:以“我”或“我们”的身份,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 ?用第一人称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见闻、感受,写来亲切、自然,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之事给人的感觉都好像是作者亲身经历或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给读者以直观的印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既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又便于抒发感情和发表议论。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作者通过叙述者“我”来传递信息,给读者一种真实、亲切之感。 《溜索》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 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而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地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

新人教版选修话题叙述角度

人教版高二年级《话题:叙述角度》教学设计 浙江浦江第二中学黄旭宝 一、设计思想 明确小说写作的技巧,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为更好地阅读小说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1、要求掌握小说技巧:叙述角度(叙述人称) 2、《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话题内容是叙述,小说叙述角度是叙述技巧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本课时为《话题叙述》第一课时,另以叙述腔调为中心一课时。 3、以往教学中,此类问题有所接触,但并未形成理论上知识,也未进行专题式的讲述,故有必要进行专节学习。 三、学情分析 1、在学习了课文《桥边的老人》以及完成了“改写人称”的练习后,学生对叙述人称已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人称和叙述角度的关系,对叙述角度的概念也未形成,故练习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3、先对小说叙述角度的技巧有个全面的了解,再通过练习加强理解并巩固。 四、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一般性知识,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题旨呈现的关系 五、重点

1、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 2、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难点: 1、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在小说中的交替出现。 六、课前准备 1、学生学习准备。学生完成了《桥边的老人》的“人称改写”练习,并已预习《话题叙述》的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学生作业“人称改写”练习已批改,并已总结问题所在。精心查找阅读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并有相当详细的备课资料,以及可实际操作的多媒体课件。 3、教学用具的准备。操作性强的教学多媒体PPT课件。 七、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析《桥边的老人》的课后练习,引出叙述角度的话题 1、“思考与实践”题一:《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的照看的小动物,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2、学生练习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少学生简单地把老人改成了第一人称“我”,把原来的“我(士兵)”改成第三人称士兵,然后在原文相应的人物名称处全部替换,其余内容基本没动,就算完成了文章修改。人称是改变了,但叙述角度却没有跟着相应的改变。以老人为第一人称叙述,却没有以老人的口吻来讲述这件事。 以第三人称为角度修改的文章,也没有把老人作为叙述的中心,没有展开人物的心理描写,没有对老人的心理进行直接的描述,没有全知角度应该有的“全知”。

记叙要选取角度

记叙要选好角度 【教材分析】 “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是第一、二模块关于记叙类文章系列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一个比较侧重于“怎么写”的问题,但因为结合了“园丁赞歌”这一话题,在教学中处理得当的话,是能够引领学生从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角度实实在在地提高相关的写作能力的。 1.“视角”与“角度”的概念。一般而言,视角指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记叙的。而“角度”指的是作者选择和处理写作素材的着眼点,就记叙文而言其目的是更好的表人物的特点或突显事件的启发意义。采用第几人称属于写作“视角”的范畴(有无第二人称叙事视角学术界尚有争议)。即便把“角度”宽而泛之,人称的选择也只是“角度”的子集而不是全部。 2.尽管教材也明确“在记叙人物、时间时,由于对象不同,表达的重点不同,所选取的角度也不同”,但所有示例及练习均是写人的,给学生的错觉是只有写人的文章才有“角度的选择”问题。记叙类文章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纪实类的、虚构类的,前者如记叙类散文,后者如小说。不管哪一类,写作的时候都要考虑如何“选择记叙的角度”。 3.教师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两个问题:一课程资源的开发;二针对学生实际科学设计教学方案。 【学生分析】 《教师用书》说:“提到写老师,有人会觉得不够新鲜,缺少难度”,“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过记叙的人称”。其实“这个题目可易可难、可浅可深,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人们会对老师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不同时代的老师会有不同时代的特点,可以说是常写常新。”“这次作文让学生认识记叙可有不同的角度,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表达效果,以便在作文中灵活运用。”如何实现此目的,针对学生心理,创设合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必由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1.了解和把握记叙文叙事角度的概念和作用。 2.理解和掌握不同记叙角度的利弊,根据实际恰当选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了解记叙角度概念和相关知识。 2.运用例文,相互讨论合作,掌握不同记叙角度的利弊及恰当运用。情感和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尊师重教意识,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结合具体时代,分析不同时代教师所应具备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1.结合作品讲清不同记叙角度的利弊,能根据需要恰当使用。 2.赞颂老师,学会用不同的叙事角度写心中的老师。 【教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生活是一个多彩的花园,每一瞬间都有可能在你的心灵上折射出新的感受、新的思考、新的领悟。当这些美妙瞬间闪烁的心灵之花触动了你沉睡的情感,使你怦然心动时,你想诉诸于笔端吗?只要我们心怀感激,抓住心灵的感悟,学会选取最佳的记叙角度,我们就一定会一鸣惊人。 下面有一段写老师的文字,有什么成功的地方?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记叙文中的人称及作用 (3)

分析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考点解说: 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在一篇文章中,可以变换使用多种人称。“分析记叙的人称及作用”常见的考查方式:判断文章运用了第几人称,试结合文章分析运用第几人称的作用。 方法技巧: 1、结合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所使用的人称在表达上的好处。一般说来, 用第一人称:即用当事人的身份来叙述,真实可信; 用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直抒胸臆; 用第三人称: 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它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能多方面地自由叙述。 2、有的文章前后有人称变化,往往意味着表达方式的转变,意味着思想感情的变化,分析时要紧扣这两个方面。 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 袁隆平 ①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②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 个地方。 ③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 个偏远的小山村。 ④还记得吗?1957年前,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 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 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⑤对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 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 ⑥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 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可是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⑦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 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记叙文人称及线索作用分析

一、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孔乙己》) 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给读者以真 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以“你”“你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 作用: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3)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以一种叙述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的口吻, 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给读者。 作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自由。 二、记叙文的线索 (一)线索有哪些 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5.以某物为线索 2.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6.以情感为线索 3.以人物为线索7.以某一问题为线索 4.以事件为线索8.明暗两线 (二)怎样把握记叙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记叙文的线索是比较复杂的,其形式也是多样的。线索的选定取决于主题表达的需要及其全局构思的配合。 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例:如《伟大的悲剧》(七年级下册)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悲壮的失败以及覆灭。 《伟大的悲剧》的线索的语言标志是: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1月18 日→2月17日夜里1点钟→3月2日→一天中午→3月21日→3月29

日。 2.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 例1: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下册)。此文章题目“从……到……” 就可以看出文章所写之人、所叙之事是以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 像这样以由一个地点到另外一个地点的转移为线索来写出人物的见闻 和感受的文章很多,文中人物活动的空间很大,地点的转换很具体而 且明显,至少变换的地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例2:如《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下册)中登山运动员的行踪是:在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第二台阶处→在“死亡地带”的高度上→8830 米左右的地方→峰顶。 像这样的是通过时空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由于地点的转变是靠任务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往往这类文章的线索又叫“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或“任务行踪为线索”。 3.以人物为线索。 例:如《最后一课》(七年级下册)一文,“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在村公所 外看布告→到教室后发现教室情况不同寻常,上课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4.以一事为线索。 例:如《皇帝的新装》(七年级上册)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 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 5.以一物为线索。 (1)“一物”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具体物件。 例:如《羚羊木雕》(七年级上册)一文的故事情节是围绕“羚羊木雕”展开的。“羚羊木雕”在文章结构、实现主题、塑造人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一物”还指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七年级下册)一文。其中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既指爸爸栽植的花花草草,也指爸爸的生命。 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必修一写作训练学案:记叙要选好角度

必修一写作训练学案:记叙要选好角度 学案博苑 08-27 0621 必修一写作训练学案:记叙要选好角度 【命题及要求】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奇,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一曲饱含深情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让我们想起教过我们的许许多多的老师们。这些老师中,总会有一些令你难忘怀念的,每当你回忆时,伴随他(或她)的点点滴滴总会在你的脑海中浮现。生活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花园,每一瞬间都有可能在你的心灵上折射出新的感受、新的思考和新的领悟。当与老师共处的一些美妙瞬间闪烁着心灵之花触动了你沉睡的情感,使你怦然心动时,你想诉诸笔端吗? 请带着对老师真诚的感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关于老师的记叙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注意记叙的角度。 【方法指导站】 视角与切入点 1、关于“视角”。 视角一般指记叙的人称,就是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可以说,是指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记叙的。记叙的人称有三种,一是第一人称的记叙,二是第二人称的记叙,三是第三人称的记叙。 第一人称的记叙: 以当事人的口吻来记叙的,叫第一人称记叙。在文章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记叙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第一人称的记叙,便于直接充分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文中的“我”有两种情况:一是自己,在这类习作中,记叙只限于“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不是“我”所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就无法直接记叙,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记叙人物的深度上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二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如鲁迅小说中的“我”。

记叙文要选好角度

记叙文要选好角度 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写作角度中的基本问题就是记叙的人称问题。记叙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 记叙的角度大致有三种情况。 1、第一人称:就是作者以“我”“我们”的身份,叙述所历、所闻、所见,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这就是第一人称的叙述。 依据“我”在叙述事件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 ①“我”是见证人。如《孔乙己》中的“我”。 ②“我”是文章的重要人物。如《故乡》中的“我”。 ③“我”是主人公。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鲁迅不是狂人,但在写作过程中却用“我”来表述,代替了“狂人”,有力地揭露了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和人吃人的旧礼教的罪恶。 ④“我”是叙述过程中起到穿针引线作用的人物。如《孔乙己》中的“我”。 我常常把童年在大自然中的陶醉,比拟成一朵长醉不醒的睡莲。细长细长的枝蔓,支撑起我的骨架;圆圆的绿色叶子,编织成我一个个梦的摇篮。我在一条东流的春水中,起伏颤动,每一朵童腮般的粉艳的花蕾里,都藏着我幼小的精灵。我睡卧花丛,任风儿摇摆,任春水颠簸;不管它流向哪里,都流不走我的精灵,我的梦境……待睡莲的花蕾睁开睡眼,则童年的岁月,已被流水驮走,东去的春水,便再也不回头了。——丛维熙《裸雪》我自愧没有生花妙笔,不能倾吐胸中的柔情,我时而痴情焦虑,时而热烈希望,时而又心中悚然,若有所畏惧。让这张素笺来证明你的美貌在我心中燃起的爱火是多纯洁、多炽热吧!话虽如此,但是我的爱情是无法传达的,我的胸臆是语言所不能表述的。你的美貌使我心中充满了惊奇之感,你的通达事理使我倾倒,你的善良使我膜拜。情欲使我颠倒,疑虑使我迷惘,急躁的心情使我受尽折磨。——【英】斯末莱特《蓝登传》 用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不足的:就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出“我”以外的人物的思想、心理、感受,不便于多方位地塑造人物形象。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记叙人物的深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记叙文阅读:表达方式及其作用-表达方式的作用

记叙文阅读5. 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请先关注作者,不错过最近更新哦! 记叙文阅读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必考文体,且所占分值较大,比如河南中考,满分120,现代文阅读两篇共28分,其中记叙文阅读是第一篇,一般占16分。 这里所说的记叙文,其实也包括了散文和小小说。因为这三类文体考点和题型比较相近,所以都将其放入记叙文阅读这一类来进行分析。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第5讲: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考点】 1.表达方式的判定。 2.不同表达方式的作用。 【常见题型】 1.本文第X段(画线句)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文中的描写(抒情、议论)有何作用? 【答题技巧】 1.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 (1)叙述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是作者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和人物经历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做的叙说和交代。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 叙述有两类: 一是概括叙述;一是具体叙述。概括叙述又叫简述、略述、就是用简单的笔墨对人物、事件、环境加以介绍、给读者提供一个大概的印象;具体叙述又叫详述、细述,就是用详尽的笔墨对人物事迹、环境作详细交待。 叙述的方法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叙述人称有三种: 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他、他们。叙述的作用: ①介绍人物的经历、事迹、交待人物的关系; ②交待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发展过程; ③概括事实事例,为文章的议论提供依据; ④联系故事情节、过滤转换上下文的意思。 (2)描写 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描写也是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描写大致有四种类型: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记叙文叙述视角

视角Point of View 视角 Point of view is the position from which the story is told. It is the author’s relationship to his or her fictional world, especially to the minds of the characters. There are four common points of view as follows. 记叙文写作时视角的掌握非常重要。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传统的叙事作品中主要是采用旁观者的口吻,即第三人称叙述。较晚近的叙事作品中第一人称的叙述多了起来。还有一类较为罕见的叙述视角是第二人称叙述。除了上述三种视角之外,另一类较重要的特殊情况是变换人称和视角的叙述。总起来说就是四种情形: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和人称或视角变换叙述。本文只讲述前三种。 第一人称 In the first–person position, the author is even more restricted: one of the characters tells the story, eliminating the author can reveal anything about one character, even things the character may be dimly aware of, here the narration is restricted to what one character says he or she observes. The character-narrator many be a major character that is at the center of events or a minor character that does not participate but simply observes the action. 用第一人称的视角记叙,使人感到亲切,读者很容易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种形式常用在写自传、本人经历或记叙耳闻目睹的事件。例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著作《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著作都是以主人公为第一人称视角,比如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绝大多数的故事,是以福尔摩斯的朋友及传记作家约翰·H·华生医师的角度叙述的。只有两篇是由福尔摩斯亲自叙述,两篇是由第三人称角度撰写。因为如果故事主要由福尔摩斯叙述的话,读者就可以通过主人公的各种描写而猜测出案件的进展和结局,减弱了侦探小说惊心动魄的刺激性。 优点: ①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 ②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 ③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和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得体会作者心情。通过对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新课标必修一记叙要选好角度(教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 备课时间月日上课时间月日(星期)使用班级 课题表达交流——记叙要选好角度教案课型三 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弘扬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2、学习、掌握几种记叙的角度。 3、结合自己的观察思考,选取最佳记叙角度,完成课堂作文。过程与方法体味、感悟、模仿 情感态度价值观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写作能力的提升 教学媒介与素材教材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教师是知识的载体,对人 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东风无力百花残,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我们 常用来赞美老师的诗句。大家对尊师有怎样的认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模块 “表达交流”的第二块内容: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 请同学们翻到书第60页,快速看完“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和“学法 大视野”。 二、讲授: 很多同学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往往好找材料,却不知人如何下手着笔。究其根源 是有一个非常重要但又被忽视的问题,就是找寻组织材料表现生活的角度。 角度,这是借用摄影艺术的一个术语。摄影时,照相机所处的位置就叫拍摄角度。 照相的时候,选择角度至关重要。同一个人,同一个风景,普通的照相师拍出来的也 许是张极为普通的、丝毫没有美感的照片。而高明的摄影艺术家,由于其独特的视角, 极为注意选择适当的角度来组织材料,安排场面,配置作品中景物各部分的位置和相 互关系,拍出来的也许就是一幅艺术珍品。写作也是表现生活的一种方式,因此,也 要认真选取角度。面对丰富的材料,选准了角度,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写出来的文 章也会新颖别致,集中紧凑。因此,选择角度至关重要,尤其是记叙文的写作尤为重 要。 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如何选择角度? 在本节课中,我们讨论的记叙的角度主要是记叙的人称问题。记叙的人称,实质 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自己的 视角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视角来写。 记叙的视角大致有三种情况。 1、第一人称:就是作者以“我”“我们”的身份,叙述所历、所闻、所见,把人物 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依据“我”在叙述事件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 ①“我”是见证人。如《孔乙己》中的“我”。 附注课堂教学设计()

记叙文:把握记叙人称,理解表达作用(知识点+针对训练)

中考专项训练记叙文:把握记叙人称,理解表达作用(知识点+针对训练) 一、知识指要: 记叙的人称是指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之分。第一人称是指自己的代词如“我”“我们”等;第二人称是指你谈话时在场的别人的代词,如“你”“你们”等;第三人称是指你谈论的不在现场的人称代词,如“他”“她”“他们”等。一般来讲,记叙文中叙述的人称必须一致。无论用第一人称“我”叙述,还是用第三人称“他”叙述,都要通篇一致,一般不宜随意转换,但有时作者可根据写作的需要来转换人称。 记叙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增强文章的真实性,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亲切自然,便于抒发感情,有感染力。 第三人称:便于客观地叙述,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二、考查方向: 1.文章使用的人称及作用。 2.人称的转换。 3.记叙人称的运用。 三、能力提升: 在阅读或解题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叙述的角度和人称的优劣方面来把握记叙文的人称。 (1)把握叙述的角度 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经历、所见、所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 ①“我”是见证人。如《羚羊木雕》中的“我”,就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 ②“我”是重要人物。如《散步》中的“我”。 ③“我”是主人公。 ④“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文章中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或作品中的虚构人物;也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发生种种关系,并对人物或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

叙述角度

详解叙述角度 1、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这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我”出发,一以贯之。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表现。“我”的内心世界,则可能充分展现,如“乌鸦”“狐狸”变“我”之后,就可能直接描写内心世界活动,展现所思所想。这就更具有真实感。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举例。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就是用的第一人称叙述,通篇都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而读者有时简直觉得变成了鲁滨孙本人,在荒岛上生活;或者似乎是鲁滨孙在荒岛上孤身生活的惟一目击者。尤其是鲁滨孙作为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十分详细地描写他的心理活动。这就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不过,第一人称叙述有它的不可克服的缺点,即主观渲泄的过分和客观视域的局限。主观渲泄的过分是指可能流于脱离小说情节的议论、抒情,客观视域的局限是不能涉及除“我”之外的所见所闻,这就限制了小说这种文体表现生活的自由度。 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第一人称叙述中,“我”不是作者,而有人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这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我”作为小说次要角色的例子如鲁迅的《孔乙己》,“我”是一个小学徒,在小说中只是非常次要的角色,而主角则是孔乙己。小说通过小学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和其他人物的表演,从而展现世态的炎凉,孔乙己命运的可悲。安排一个“我”做目击者,这就比用第三人称更为真实地揭示人物性格遭际命运。 2、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这是一种全知视角。它的最大优点是比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在叙事方面都更方便,无所不知,全知全能;不足之处,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作者总把读者排斥在外。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好像作者在与读者交谈似的。 举例。《红楼梦》的叙述者是石头,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作者选择全知的叙事视角是与它所叙述的对象相适应的。《红楼梦》描写的是一个封建家族的兴衰的历史,这个家族的内外有非常复杂的社会联系,从皇公贵族到男仆丫环,上下不下数百人,可以说是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就它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时间的夸度来说,都不可能是现实中某一个实在的人所能感知了解和经历的。因此,就全书来说,难以采用限知视角。描写大场面,描写众多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运用全知视角常常能显得得心应手,艺术上有许多方便之处。全知的视角运用,不仅可以充分地描述人物的外在活动,而且由于叙述人能自由地出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内心最隐蔽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都能被揭示出来。《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相互猜疑,相互试探的篇幅比较多,但它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的想法。如果彼此都知道对方真实的想法,也就没有了真真假假琐琐碎碎的赌气和口角了。既然林黛玉和贾宝玉彼此都不知道,叙述者何以知之,作者就必须设定虚拟叙述者石头是一个全知的叙述人,也就是说只有运用全知的视角,才能深入到人物贾宝玉和

《人间真情记叙要选好角度》教案

《人间真情记叙要选好角度》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表达真情实感,体会人间真情。 2、学习和掌握记叙的表达方式,了解常见的几种记叙的角度。 3、了解几种使文章角度别致、立意深刻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记叙的表达方式,了解常见的几种记叙的角度。 【教学难点】了解几种使文章角度别致、立意深刻的思维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人存在于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自我们的生命孕育之初,真情就陪伴在我们身边。父亲的一次责怪、母亲的一声叮咛、朋友的一次搭肩、陌生人的一次帮助,生活无处不有大情感。它像春日的微风、夏日的绿荫、秋日的暖阳、冬日的炭火,总能在我们心田留下丝丝暖意,使我们看到生活的希望和美好。俗话说“黄金有价情义无价”, 在你漫长的生命中,总有那么一些善意和微笑触动了你的心灵,使你难以忘怀。你想铭记那些画面吗?你想诉诸于笔端吗?只要我们心怀感激,抓住心灵的感悟,学会选取最佳的记叙角度,我们的文章就能生动感人、大放异彩。 二、过程指导

(一)明确几个概念:记叙、记叙文、记叙角度 1、问生:什么是记叙,记叙和记叙文有什么关系? 明确: 记叙是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事情的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 记叙文是通过对具体、真实的人、事、景、物的记叙和描写来反映现实、表 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 记叙文在写人记事、表达情感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问生:大家认为怎么样的记叙文才算上乘之作? 明确:一是行文条理清楚,二是人物个性鲜明,三是感情真挚动人。 问生:做到以上三点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最关键的是要选取合适的记叙角度。 3、问生:何谓记叙角度? 明确:角度原来是一个数学名词,表示角的大小的量,通常用度或者弧度来表示。现常引申为看事情的出发点。 举例说明:在摄影艺术中,不同的取景角度,拍摄的效果也截然不同。同一个人,同一个风景,普通的角度可能拍出一张毫无特色的照片。但是选取一个独特的角度组织材料、安排场面,配置作品中景物各部分的位置和相互关系,拍出来的就可能是一幅艺术珍品。 问生:好的记叙角度的标准是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