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意义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意义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意义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意义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意义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对于观察和探索人体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和临床诊治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整体观念与生理: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一方面要靠各脏腑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要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才能维持。每个脏腑各自协同的功能,又是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这是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这种整体作用只有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生机不息,“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素问·灵兰秘典论》)。经络系统则起着联系作用,它把五脏、六腑、肢体、官窍等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精气神学说则反映了机能与形体的整体性。中医学还通过“阴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的理论来说明人体阴阳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五千相制是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则揭示了脏腑之间的相反相成、制约互用的整体关系。这种动态平衡观、恒动观、制约观,与现代系统论有许多相通之处,对发展生理学有重要的意义。

二、整体观念与病理:中医学不仅从整体来探索生命活动的规律,而且在分析疾病的病理机制时,也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病变和与之直接相关的脏腑,更强调病变与其他脏腑之间有关系,并根据生克制化理论来揭示脏腑间的疾病传变规律。用阴阳学说来综合分析和概括整体机能失调所表现出来的病理反应。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阴阳失调是中医学对病理的高度概括。

在病因学和发病学上,中医学十分强调机体正气对于疾病发生与否的决定作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灵柩·百病始生》)。这种病因学、发病学的整体观,对医疗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三、整体观念与诊断:在诊断学上,中医学强调诊断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加以全面考察。对任何疾病所产生的症状,都不能孤立地看待,应该联系到四时气候、地方水土、生活习惯、性情好恶、体质、年龄、性别、职业等,运用四诊的方法,全面了解病情,加以分析研究,把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及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反应状态概括起来,然后才能作出正确

的诊断。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素问·疏五过论》)。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的统一,人体的任一相对独立部分,都寓藏着整个机体的生命信息。所以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蕴涵着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盛衰的整体信息。如舌通过经络直控或间接与五脏相通。故曰:“查诸脏腑图,脾、肝、肺、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苔可验,即凡内伤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其舌”(《临证验舌法》)。可见舌就相当于内脏的缩影。

“四诊合参”;“审察内外”就是整体观念在诊断学上的具体体现。

四、整体观念与防治:中医防治学强调人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以及人体的整体性。预防和治疗疾病必须遵循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客观规律。人的机体必须适应气候季节的变化,和昼夜阴阳变化相适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方能保持健康,预防疾病。治病“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素问·疏五过论》),“必先岁气,勿伐天和”(《素问·五常政大论》)。否则“治

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日:“凡治病不明岁气盛衰,人气虚实,而释邪攻正,实实虚虚,医之罪也;凡治病而逆四时,生长化收藏之气,所谓违天者不祥,医之罪也”(《医门法律》)。所以,治疗疾病必须以天人一体观为指导思想,采取适宜的治疗方法,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局部和整体之间保持着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因此,治疗疾病必须着眼于全局,注意对整体的调节,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上取之”(《灵枢·终始》)等等,都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而确定的治疗原则。

总之,中医治疗学强调治病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要从整体出发,全面了解和分析病情,不但要注重病变的局部情况、病变所在脏腑的病理变化,而且更要注重病变脏腑与其他脏腑的关系,把握整体阴阳气血失调的情况,并从协调整体阴阳、气血、脏腑平衡关系出发,扶正祛邪,消除病邪对全身的影响,切断病邪在机体脏腑之间所造成的连锁病理反应,通过整体作用于局

部,从而达到消除病邪、治愈疾病的目的。辨证论治实质上就是整体治疗观的体现。

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天地人三才一体,人生活在天地之间、时空之内,人的生命活动必然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置人于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之中,以分析其机能状态,结合环境变化的各种因素进行诊断、治疗、预防、康复等一系列医学实践活动,是中医学的基本原则。所以要求医生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中医学基于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观”的“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于纠正那种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片面强调人是自然的主人,一味“征服自然”,向自然索取,破坏生态平衡的错误观点,有重大教育意义,并对建立现代环境科学有启迪作用。

其次,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把认识世界同认识人的自身统一起来,是对主体与客体辩证统一关系的朴素认识,对建立、发展现代医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在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的同时,又特别注重“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把人作为处理三者关系的核心,把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保持身心健康当作重要任务,对认识和解决当代“科技理性过度膨胀”,重视物质文明而忽视精神文明的社会病,也有所裨益。

中医的整体观念

中医的整体观念 中医治病,是从整体着眼的。首先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组织及器官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不可分割的,同时还认为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和病理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也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于是,在临床上总是从全面考虑问题,不单从有病的局部着想,并观察季节、气候和水土,注意病人的情绪和生活习惯等。这种整体观念是中医治病的基本观念,现在分几个方面来说明。 1.人体的整体性:中医认为人体各部都是有机联系着的。首先把十二内脏看成十二种功能,称做“十二官”;又分为六脏、六腑,从作用上把一脏一腑分别结合,称做“表里”。这种内脏的归纳划分,不等于各自为政,恰恰相反,而是把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理解作相互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脏腑,同时表现在脏腑和形体的各组织各器官方面。例如:心主脉、主舌,肝主筋、主目,脾主肉、主口,肺主皮毛、主鼻,肾主骨、主耳;再如脾主四肢,肾司二便,等等,都是说明脏腑的功能和脏腑与形体的关系。更重要的,通过经络有系统的分布全身,循环往复,成为体内和体表的联络路线,这样,使人体在功能保持内外相关的整体。正因为如此,治疗上关于内脏的病,不单治一脏甚至不医治有病的一脏,而从其它内脏进行治疗得到痊愈,如胃病兼治脾脏,肺病可以从治脾胃着手,以间接增强肺脏的抵抗力。尤其显著的,形体局部的病症,往往采取治内脏的办法来治愈,如风火红眼,有清肝方法,虚火牙痛,用温肾方法;又如脱疽(能使十个足指零落),现代医学多用截除手术,中医用活血温

经方法收到良好效果。此外,如皮肤病、肿疡、溃疡等外症,中医大多用内服药来消散或排脓、收口。 2. 人体和气候:大自然的一切,特别是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中医十分重视这个关系,认为人体健康和气候不能分开,必须和自然环境相适应才能无病和长寿。因而,从一年中找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等四季的特性,以及四季里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不同气候的变化规律,并指出应该怎样适应客观环境的方法和违背气候变化后可能招致的疾病。还根据这些原则,分析演绎出诊断和治疗等方法。例如非其时而有其气,即春应温而反寒或热,就是不正之气,称做“虚邪贼风”。这些不正之气,必须及时回避。至于四时气候有规律的变化,这对人体是有利的,称为“正气”。因此,常常利用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正常转变来调养和治疗疾病。举个浅显的病例来说,老年人常见的痰饮咳喘,春夏轻减,秋冬加重,原因是脾肾阳虚,湿浊凝聚为痰,临症上常用温药调养,并且主张利用夏季阳气最旺的时期来调理预防。又如血虚肝阳旺的病人,到了春天容易发作头晕、脑胀、目眩、耳鸣、精神疲倦等症。这种症状的发生是和气候息息相关的,故在冬季给予滋补,可以防止发病的机会。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理解到中医对于养生和治病,密切注意内外环境的相互适应。 3. 人体与地土方宜:不同的水土,不同的生活习惯,可以产生不同的疾病。我国幅员广阔,西北地区气候寒冷,地高多燥,东南气候温和,地卑多湿。因而不同地区常有不同的病症。此外,对一般病的治

浅谈中医学的认识

浅谈中医学的认识 祖国传统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人类在生产活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渐的经验的积累而发展出来的一门经验科学,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几位丰富的经验总结,同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一段学习,我的中医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中医学的自然观—天人相应 东方文明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相应关系,所以说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中医学的天人相应学说正是根植于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和文化母体之上,从而构成了中医学有别于西方医学的一大特质。中医学把天人相应的观念渗透到中医学的方方面面。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人全形论》)强调欲想健康长寿,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本神篇》)。“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大恐”(《灵枢·口问篇》)。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西方文明却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演化成人们普遍的理念和追求,西方医学必然也是将人与自然看作是各自独立的实体对立存在,故生物医学模式的形成则是将征服自然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科学成就应用于医学领域的结果。 中医学的整体观—形神统一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把握“道”,就能够明察万物,从而奠定了中医学的整体观。这种以察同为特点的思维模式不会重视差异的实体,而是强调通过体验、灵感、顿悟、直观等非理性的方法,去把握事物整体间共同拥有的规律性关系,彰显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即天人合一;又把人自身也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即形神统一、身心一元。在对疾病的认识、预防、治疗、转归、预后等方面,非常重视“神明”、“情志”的状态,注重形神统一、身心和谐的整体。 西方文化的特点是察异,在对事物的认识上着力寻求事物间的本质区别,故原子论、还原论是西方科学研究的立论基础,分析法、归纳法成为西方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将人视作一个普通的机械性的身心二元的实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无疑是西医学的核心。所以察同察异各有侧重。 中医学的治疗观—辨证论治 中国文化历来重感觉、重表象、重动态。所以,中医学是从整体、宏观、动态、功能及相互作用角度,了解病情、把握病机、灵活处治。如八纲、六经、脏腑、经络、三焦、气血津液、卫气营血等多种独具特色的辨证方法,显然是中医理论精华之所在。中医学讲究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多果多因,并且具体体现为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标本兼治、内外兼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因势利导、因异制宜等丰富的辨证论治思想。 西方文化重理性、重概念、重静态。故西医学强调概念,注重逻辑与分析,分门别类、穷根究底是其精髓所在。探究器官、器质、结构的状况,研究细胞、分子、基因的变化,追究细菌、病毒的来龙去脉,疾病分类、辨病论治遂是西医学优势。 中医学的预防观—治未病 中国文化主张适应、顺应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是中医学预防思想的集中体现;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及“虚邪贼风,

【推荐】中医护理: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

【推荐】中医护理: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 在中医药学这一宝库中不但有精湛的医术,而且还有丰富的精华,作为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护理同样具有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互相协调、互相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上是变化不断受到自然界的影响,人类在能动地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到生理、病理、辩证和护理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由若干脏器、器管和组织所组成、各脏器、器官和组织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如心主血脉、主神志,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又有通调水道和朝百脉之功能等。但五脏各自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决定了人体各脏器、器官和组织和生理上是互相影响,以维持其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如心与肾,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属阴。根据阴阳、水火升降理论,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所以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而肾水必须上济于心,这样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才能协调,

称为心肾相交或水火相济。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心火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肾水凝聚,这样就会出现以失眠为主症的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等心肾不交或水火失济的病理表现。又如心与肝也有同样的关系,只有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运正常,肝才有藏。若肝不藏血,血运也必然失常。说明五脏一体观反映人体内部器管相互关联而不是孤立的。 另方面人体局部和整体也是辩证的统一,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因此,我们在护理病员过程中,必须从整体出发,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变化,了解机体内脏病变,从而提出护理问题和采用护理措施,使疾病早愈。如临床上见到口舌糜烂的局部病变,实质是心火亢盛的表现。因心开窍于舌,心又与小肠相表里,病人除口舌糜烂外,还可有心胸烦热、小便短赤等证候表现。在护理上除局部给药外,还须嘱病人保持情志舒畅,不食油腻煎炸辛辣等助热生湿之品,宜食清淡泻火之物,如绿豆汤、苦瓜等。以通过泻小肠之火而清心火,使口舌糜烂痊愈。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相应地产生生理性反应,若超越生理范围,则产生病理变化。 (1)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在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和冬寒的气候变化规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万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等相应的变化。人体也不例外,必须与之相适应才能保持身体健康。如:《灵枢。五癃津液别》中记载:天暑诮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胱,由为溺与气。说明春夏阳气发泄,气血易趋于体表,皮肤

中医学概论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器、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保持协调平衡。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要靠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要靠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生理平衡。人体各个部分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因此,中医认为,人体局部的病理变 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诊断时,可以通过外在的变化,判断内脏的病变。治疗时,对于局部的病变,也从整体出发,确定治疗方法。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因此,人要主动地适应环境。在治疗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成为重要原则。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正邪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 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就是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病首先着眼于证,而不是病的异同,因此,同一疾病 的不同证候,治疗方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证候相同,便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种针对疾 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第二章 (一)整体观念 1.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 客观世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要素以一定方式构成的统一整体。整体是由其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一般说来,各组成部分(元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本质的联系称之为结构关系。具有一定结构关系的整体谓之系统。整体性就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整体性表现为整体联系的统一性,即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联系的统一性。人类对整体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中国古代朴素的整体观念,是同对世界本源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把自然界看成是由某些要素相辅相成组成的有机整体,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整体性及辩证的层

(完整word版)中医整体论

中医整体论 中医自古以来就整体观念指导看病和用药,为此我们引入了“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学说、五脏六腑学说”。这些理论帮助我们中医整体论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下面我从医学理论、发展趋势、和药学理论三个角度谈一下自己的中医整体观。 从医学角度来说,中医擅长调理,讲究以整体观念去分析和治疗疾病。中医讲究平衡,认为人体只有达到阴阳平衡,才能算是一个健康的机体。西医讲究对症下药,偏向于局部,这样的好处是能够很快的缓解病情,但是很难根治病情,尤其对于一些慢性病,西医往往难以得到有效医治。人体如同一条河流,涨水之时为了防止河水溢出,加高堤坝是最简单和快速的方法,但是这也是我非常不明智的选择,最佳选择应该是疏通河道,这是中医里面的治未病,在涨水之时不适合疏通河道,我们可以选择分流,这是中医里面的驱邪气,使机体达到平衡。自古以来就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说法,从此可以看出单纯靠加高堤坝是不可取的,往往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疏通人体各个器官才是长久之计。正是看到局部医学的局限性,西方医学也开始走整体医学的路线。 从国际医学发展趋势看,当下比较流行的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其实走的就是整体路线,虽然他们和中医的整体观不是完全相同,但是整体理念是一样的,他们现在走是小局部的整体医学,可能只针对某单一病症进行各项指标的整体分析,但是对西医学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大的。这也从侧门验证了中医整体医学的科学合理性。中医是经验

医学,它是靠无数的临床实践累积起来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所以中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限于现在的技术发展水平我们并不能够全面的解释中医里面的 一些医学原理,但是这不是我们否认它科学性的理由,正如在古代我们不知道水和氧气的分子结构和他们在身体中的作用机理但是我们 知道我们人体离开了他就不能活,我们不能够因为不知道水是什么而不喝水或者拒绝呼吸。这就像现在的中医,我们知道他能够治病,他具体在身体怎么治病我们只能够从宏观角度去概括,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把病人的病治好。所以我们也没有理由拒绝中医。 从药学作用机理分析中医整体论。中药主要以天然药物为主,天然药物往往成分复杂,而且各个组分含量较低,限于现在的技术发展水平我们往往难以从机理上明确的把每一味药解释清楚,即使用所谓的西方理论解释清楚,我觉得这也只是暂时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产生更加微观的理论,也许这些理论会让我们对药物的作用机理更加明确,让我们感觉更加科学。但是我们也不能够去否认以前我们取得的医学成就。根据中医整体论,中药的主要作用可能并不是像西药一样去强行逆转某一个表面现象,而是从利用中药里面的微量成分诱导机体达到动态平横,也许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微妙的平横体,它受到各种酶、递质、盐以及其他体内物质调节。而体内也有一些产生这些物质的器官或者腺体,正常情况下,当某种物质达到合理的量时,体内腺体就会停止产生该物质。当收到外界影响,导致机体物质失去平衡时,人体就会产生疾病。正常情况下,人体可以通过自身调节使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doc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的特点 一、司外揣内 司外揣内是指通过观察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变化的方法,又称作以表知里。人体的内外是一个整体,相互间通过脏腑经络相联。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在的变化,可通过某种方式在外部表现出来;通过观察表象,可在一定程度上认识疾病内在的变化机理。中医关于人体的生理病理的许多理论皆源于此。如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肝开窍于目等这些脏象学说的理论都是借助对外在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以推测和判断内在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以此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司外揣内方法与现代控制论的黑箱方法有所类同,此方法可测知研究对象内部大致联系与变化,可获得较多信息。由于是在未全面了解内在结构具体细节情况下进行研究,虽然可从总体上把握对象内在的联系与变化,但是仍较为笼统,而细节的笼统,又限制了对总体认识的深入,因此司外揣内也存在局限性,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注重整体研究 整体研究是在整体观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基于这一思维方法,中医学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时,注重从整体上,从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上来认识。它既注重人体解剖组织结构、内在脏腑器官的客观存在,更重视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功能联系,又强调人体自身内部以及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统一和谐。 中医学的整体观反映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往往是采用由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推测整体的考察研究方法,这种整体研究方法体现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尤为突出。如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的本质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二

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人生活在自然界,人的生命活动也必然受到自然界的影响而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因此中医学在研究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等方面,都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形成了中医学特有的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三、援物比类 援物比类,又称取象比类,是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方面的相似或类同,从而认为两者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点的认知方法。 《素向示从容论》说: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表明它是中医学常用的认知与思维方法。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医学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功能特性按照五行各自特性相配归属,将与木相类的肝及其功能活动归属于木,与火相类的心及其功能活动归属火,以此类推脾归属于土,肺归属于金,肾归属于水,形成了人体的肝、心、脾、肺、肾五大生理病理系统。 中医学还运用取象比类的思维创造了不少的治疗方法。如用釜底抽薪法治疗火热上炎已成为临床上公认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取象比类方法虽然在许多情况下十分有效,确也存在不少局限性。因为事物之间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同一性提供比类逻辑依据,差异性则限制着比类结论的正确性。因此,比类推理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对比类得出的结论,还须进行具体分析,不可盲从。 中医的基本信息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意义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意义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对于观察和探索人体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和临床诊治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整体观念与生理: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一方面要靠各脏腑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要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才能维持。每个脏腑各自协同的功能,又是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这是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这种整体作用只有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生机不息,“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素问·灵兰秘典论》)。经络系统则起着联系作用,它把五脏、六腑、肢体、官窍等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精气神学说则反映了机能与形体的整体性。中医学还通过“阴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的理论来说明人体阴阳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五千相制是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则揭示了脏腑之间的相反相成、制约互用的整体关系。这种动态平衡观、恒动观、制约观,与现代系统论有许多相通之处,对发展生理学有重要的意义。

二、整体观念与病理:中医学不仅从整体来探索生命活动的规律,而且在分析疾病的病理机制时,也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病变和与之直接相关的脏腑,更强调病变与其他脏腑之间有关系,并根据生克制化理论来揭示脏腑间的疾病传变规律。用阴阳学说来综合分析和概括整体机能失调所表现出来的病理反应。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阴阳失调是中医学对病理的高度概括。 在病因学和发病学上,中医学十分强调机体正气对于疾病发生与否的决定作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灵柩·百病始生》)。这种病因学、发病学的整体观,对医疗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三、整体观念与诊断:在诊断学上,中医学强调诊断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加以全面考察。对任何疾病所产生的症状,都不能孤立地看待,应该联系到四时气候、地方水土、生活习惯、性情好恶、体质、年龄、性别、职业等,运用四诊的方法,全面了解病情,加以分析研究,把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及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反应状态概括起来,然后才能作出正确

论整体医学对中医学未来发展的影响(一)

论整体医学对中医学未来发展的影响(一) 作者:刘家强,王大鹏,王米渠 【摘要】整体医学是一种弱整体观,理论基础是还原科学观。未来的整体医学是以中医学为核心的功能与结构统一的医学体系。中医学的整体观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中医现代化必须从《内经》的整体观开始,而中医基因组学和中医心理学是关键。中医现代化的目的就是用现代的语言和当代科学技术重新描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平衡条件下的人整体及其运动规律。整体医学的崛起将给中医药学的国际化带来机遇。 【关键词】整体医学;基因组;中医心理学;中医基因组学 1整体医学整体医学是现代社会正在兴起的一种医学体系,将医学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上来认识医学的性质、对象和目的。整体医学与传统中医药学在外表近似,但是本质有所不同。整体医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系统论。整体医学就是用整体观认识医学的各个要素。而整体医学的整体观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所认识的所有联系的基础上,从科学的长远发展上来说,这是一种弱整体观,一种综合论,理论基础是还原科学观。 医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代,即经验医学时代、实验医学时代和当前的整体医学时代。经验医学时代为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实验医学时代为生物医学模式,而整体医学时代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当今医学的特点是处在实验医学时代向整体医学时代的过渡时期,整体医学的理论体系尚未正式形成,但已具雏形。现代的整体医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生命科学发展的结果,但是生命科学——基因组学正在走向完善的基因组联系,将来的发展必然在基因组的普遍联系上证明中医的基本理论,所以随着基因组学的整体化发展,以及中医学的跨越式发展,现代整体医学必然走向更完备的、以中医学为核心的整体医学。 2中医学现代化 整体医学的崛起给中医药学国际化带来了机遇,整体医学与中医药学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从理论体系看,整体医学的理论与中医药学的学说实际上是相通的。如《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人与天地相参”的观点。 中医药学其实就是一门完整的整体医学。中医学有着对人体自身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的认识。但是中医学又是一门模糊的整体科学。《黄帝内经》建立于二千多年前,是古人观察人体与自然所建立的整体医学,其本质就是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整体观,但是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和极端落后的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个时候形成的整体只能是粗略与模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封建礼教的限制,加之受中国哲学观重用轻体、重道轻器价值取向的影响,人们开始疏于人体具体的形态和结构,歧视人体解剖,对人体的细节和局部方面未做较深入的剖析研究,随之《内经》的结构功能统一的整体观逐渐演变为单纯的功能性的整体观。由于缺乏了结构和形态的支持,不能得到有效的可见的物质证据来说明自己的科学性,本身也缺乏创新发展,所以随着以结构为主的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学屡次受到打击和排斥。 中医药学的发展必须从《黄帝内经》的整体思想开始做起,真正认识整体的本质,结合现代发达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新时代的完整的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整体观。所谓中医现代化就是用现代语言和科学技术重新描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平衡条件下的人整体的运动规律。 当代分子生物学在迅猛发展,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处理大量数据,基因组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足够的时间内,基因组学很可能走向整体,最后可能在基因的相互联系中发现了中医的阴阳五行所存在的基因证据,这时候中医就会被分子生物学所吸收,现代的整体医学就可能吸收了中医药学的优势发展成为完善的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整体医学,中医不再是中国的中医了。这是好事,但是对于国家和民族,对于中医学的发源地,我们将失去一次崛起的机会。 3整体的含义

中医药的特色_整体观

学术探讨 中医药的特色)))整体观 邱咏薇杨怀瑾 (江西中医学院中药系南昌330006) =关键词>辨证论治;中医学 =中图分类号>R22;R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619(2004)12-945-02 纵观中医学的发展规律,研究中医学的理论内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客观基础。其中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对医学理论的形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医哲学都或多或少地充满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并指导临床实践而行之有效,这就是古老的中医学虽然历经几千年而不衰,并且越来越放出灿烂夺目的光辉的主要原因所在。其中中医药研究中渗透的整体观就是其理论体系的体现。 1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 中医的特色与优势可归纳为中医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运行气血与有关形体、色脉等组织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并且/天人相应0,人体的生理、病理、病机、病因和治疗等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 1.1/天人相应0的整体观/天人相应0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独特观点,也是中医学的基本观点。天人相应观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以及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众所周知,5内经6中就渗透着人与自然界统一的整体观。另外,金元四大家创造的独特学术理论的基本观点仍是/天人相应0学说。刘元素研究五运六气,归为五运主病,六气为病说;李东垣法自然四时升降浮沉,论脾胃为精气升降之枢纽,出于5脾胃论6;张从正观察天、地、人,创三邪理论;朱丹溪以日月盈亏阐述阳有余阴不足。在人的生命运动过程中,一方面要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另一方面也需保持人体自身的稳定状态,各脏腑只有在整体稳定状态下,才能完成各自的生理功能。人体稳态的实现是人体自我调控体系不断调整的结果,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相对恒定。 1.2临床诊断疾病的整体辨证中医诊断疾病也是判断人体机能状态是否与天地自然变化相应的一种途径,并以色、脉作为判断脏腑功能的基本特征。色、脉与四时变化一致则脏腑功能正常,人体健康无病;当色、脉与四时变化不一致就是疾病状态。中医临床治疗则是调节阴阳气血、脏腑功能,使其恢复协调状态,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因此,中医在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时候都遵循/因时制宜0和/因地制宜0的整体原则。例如,春夏用药不宜过于温热,秋冬用药不宜过于寒凉。又如同一感冒,南方的人只宜轻宣发散,而北方的人可用发汗作用较强的药物;某些高寒山区的人患感冒,一般发散之药不能取汗,常常需用发汗峻烈的麻黄,且用量较大,才能收到治疗效果。现代临床继承了这一整体辨证的思路,并且结合微观辨证,从更深层次)))组织、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的整体调控出发,使诊病治病的整体观得到发展。 2中药及复方中的整体观 2.1中药复方中的/整体综合调节作用0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其组方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运用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医学等方法的研究及实践证明复方整体的作用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而显示其疗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的应用,其整体疗效的作用机制亦得到了更深层次的阐述:复方产生药物效应明显大于方中任何一味药或一组药,如生脉散全方的强心作用大于方中的人参,单纯麦门冬或五味子则没有强心作用。通过药物的有机配伍,以减少方中药物的偏性和毒性,如四逆汤中干姜、甘草均可影响附子生物碱而大大降低其毒性,附子配干姜、甘草不仅毒性下降,而且强心作用增强。中药复方的多成分、多靶点、多环节的综合治疗作用体现出了中医药的整体观。 2.2单味中药中的/整体协调调和作用0单味中药也是一个小整体,其所体现的整体观就在于其中成分之间的相互协同、相互制约的作用。例如,单味中药及其成分之间的毒性大小问题。国外有人提到植物中确实存在一种/副反应消除物质0(side effect eliminati on substance,SES)的作用。举洋地黄毒甙(Di gi to xin)为例,这是毒性大的有效物质,但在植物中存在着渥诺多甙Verodoxin的无效物质,可减低前者的毒性,用Di gi to xin6份加Verodoxin4份,不但毒性弱了,且植物增强至相当于Digito xin10份的作用。又以萝芙木为例,认为含利血平(Reserpine)仅0.1%,即250mg萝芙木中仅含利血平0.25mg,但如应用250mg萝芙木总碱的药效却相当于1mg利血平的作用。以上两点就是由SE S物质的作用结果[1]。单味中药的药效往往也是多靶点、多环节的,不只局限于单一靶点和单一环节,只是有些还没有被我们所认知,例如中医的/异病同治,同病异治0之理论。又如,中药麻黄是我国特产的一种药材,其主要的有效成分是6种生物碱,其中最重要的是麻黄碱,现已能被人工合成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生药麻黄的药理作用并不完全等同于各生物碱药理作用的总和。实验表明,麻黄的水提物比相当用量的各种麻黄生物碱的毒性小得多,可见在麻黄中还有尚未被认识的因素在发挥着协同作用。另外,中

中医整体观念

中医整体观念 中医整体观念整体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如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功能活动中是相互协调为用的,在病理变化中是相互影响的。同时又认为,人与自然之间也是一个整体,自然间的变化(如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均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中医治病时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天人合一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自然环境之内,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人和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所以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同进,人又是社会整体事的一部分,所以,社会的变化必然对人体产生影响。当然,人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社会和人体紧密联系,互相影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阴阳 阴阳基本概念 阴阳是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矛盾双方的概括。中医用这种朴素的矛盾观点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一般说来,凡具有热的、动的、兴奋

的、强壮的、明亮的、无形的、轻的、在上的、在外的、向上的、增长的等等特性者都属于阳;与此相反的则属于阴。例如人的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侧属阳,腹侧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机能活动属阳,组织结构属阴;机能亢进属阳,机能低下属阴等等。但是,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变化的,要根据一定的条件来决定。例如胸与腹相对而言,胸在上属阳,但与背相对而言,胸又属阴。 阳 热 动 兴奋 强壮 明亮 无形 轻 上 增长 阴 寒 静 抑郁

衰弱 晦暗 有形 重 下 衰减 在人体中 阳 体表 背 五脏 机能活动 机能亢进 阴 体内 腹 六腑 组织结构 机能低下 阴阳变化的规律 阴阳二气是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称为阴阳交感。阴阳二气是永恒运动的。阴阳的交感使对立着的两种事物或

中医的整体观念

中医的整体观念 中医治病,就是从整体着眼的。首先把人体内脏与体表各组织及器官之间的关系,瞧作就是不可分割的,同时还认为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与病理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也重视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于就是,在临床上总就是从全面考虑问题,不单从有病的局部着想,并观察季节、气候与水土,注意病人的情绪与生活习惯等。这种整体观念就是中医治病的基本观念,现在分几个方面来说明。 1、人体的整体性:中医认为人体各部都就是有机联系着的。首先把十二内脏瞧成十二种功能,称做“十二官”;又分为六脏、六腑,从作用上把一脏一腑分别结合,称做“表里”。这种内脏的归纳划分,不等于各自为政,恰恰相反,而就是把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理解作相互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脏腑,同时表现在脏腑与形体的各组织各器官方面。例如:心主脉、主舌,肝主筋、主目,脾主肉、主口,肺主皮毛、主鼻,肾主骨、主耳;再如脾主四肢,肾司二便,等等,都就是说明脏腑的功能与脏腑与形体的关系。更重要的,通过经络有系统的分布全身,循环往复,成为体内与体表的联络路线,这样,使人体在功能保持内外相关的整体。正因为如此,治疗上关于内脏的病,不单治一脏甚至不医治有病的一脏,而从其它内脏进行治疗得到痊愈,如胃病兼治脾脏,肺病可以从治脾胃着手,以间接增强肺脏的抵抗力。尤其显著的,形体局部的病症,往往采取治内脏的办法来治愈,如风火红眼,有清肝方法,虚火牙痛,用温肾方法;又如脱疽(能使十个足指零落),现代医学

多用截除手术,中医用活血温经方法收到良好效果。此外,如皮肤病、肿疡、溃疡等外症,中医大多用内服药来消散或排脓、收口。 2、人体与气候:大自然的一切,特别就是生物的生存与发展,直接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中医十分重视这个关系,认为人体健康与气候不能分开,必须与自然环境相适应才能无病与长寿。因而,从一年中找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等四季的特性,以及四季里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不同气候的变化规律,并指出应该怎样适应客观环境的方法与违背气候变化后可能招致的疾病。还根据这些原则,分析演绎出诊断与治疗等方法。例如非其时而有其气,即春应温而反寒或热,就就是不正之气,称做“虚邪贼风”。这些不正之气,必须及时回避。至于四时气候有规律的变化,这对人体就是有利的,称为“正气”。因此,常常利用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正常转变来调养与治疗疾病。举个浅显的病例来说,老年人常见的痰饮咳喘,春夏轻减,秋冬加重,原因就是脾肾阳虚,湿浊凝聚为痰,临症上常用温药调养,并且主张利用夏季阳气最旺的时期来调理预防。又如血虚肝阳旺的病人,到了春天容易发作头晕、脑胀、目眩、耳鸣、精神疲倦等症。这种症状的发生就是与气候息息相关的,故在冬季给予滋补,可以防止发病的机会。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理解到中医对于养生与治病,密切注意内外环境的相互适应。 3、人体与地土方宜:不同的水土,不同的生活习惯,可以产生不同的疾病。我国幅员广阔,西北地区气候寒冷,地高多燥,东南气候温与,地卑多湿。因而不同地区常有不同的病症。此外,对一般病的治法与用药及

中医常用名词解释

中医常用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整体性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称为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根据病史、四诊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比较、分析辨清病因、性质、病位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的这种认识和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 3. 辩证施护:是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去护理病人,称之为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之一。 4. 同病异护:对同一疾病,根据其病程各个时期所表现出的不同的证候给予不同的护理,称之为同病异护。 5. 异病同护:对不同的病,由于其病机相同而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则采取同一种护理方法,称之为异病同护。 6.证:又称证候,它既不是症状,也不是病名,而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学概念,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是指疾病的具体单个临床表现。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展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7.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面. 8.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或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为基本性质标志形象物为一切事物提供识别标准。

9.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10.相生: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11.相克: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制约的作用。12.制化:相互制约、生化的意思,是把相生、相克联系起来说的。13.乘侮:五行中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不正常相克现象。 相乘:乘虚侵袭,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克制; 相侮:恃强凌弱,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克。 14.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宇宙万物的生存或消亡来自于精气的聚散。 15.精气学说:研究精气及其聚散、运动以及宇宙万物生长消亡的客观规律的学说。 16.气化:泛指气作用下的一切物质形态的变化。 17.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显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脏藏于内,象显于外,故称藏象。 18.藏象学说:指通过对人体外部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来探求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19.腑脏:是内脏的总称,由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组成。 20. 神:(广义)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人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中医的整体观

中医的整体观 发表时间:2018-12-04T12:59:47.763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22期作者:所向惠[导读] 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中医将气、形、神相统一,讲求天人相应,尊重个人差异,以辨证论治原则,使人体阴阳调和而康复。 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北京 100089 1 引言 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中医将气、形、神相统一,讲求天人相应,尊重个人差异,以辨证论治原则,使人体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继承发展,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形成了独特的自然观、生命观、健康观、防治观,完美地融合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 整体观是中国古人对大自然的认知论,早在《易经》中已有所论及,它是中医的灵魂所在,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中医的整体观念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二是人体与自然界“天人合一”的相互协调。 2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内有五脏六腑,外有四肢百骸,通过经脉中的气液阴阳息息相通,周而不息。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同样相互影响。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在认识和分析疾病的病理状况时,中医学也是首先从整体出发,将重点放在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病理变化上,并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来。一般来说,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的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由于脏腑、组织和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因而就决定了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面色、形体、舌象、脉象等外在的变化,来了解和判断其内在的病变,以做出正确的诊断,进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因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的治疗之法,中医治疗头痛医脚,脚痛医头,而西医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3 人与自然相互协调 虽然人类在主观能动性下,可以改造世界,但人终归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认识,需要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 3.1人体运行规律与宇宙四季运行规律相统一 四季运行,按照自然规律依次更替,阴阳此消彼长,表现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四季更迭,四时节气,周而复始,是相互关联、制约的不可分割的。《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记述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此认识来探讨生命活动规律,则不难发现,人类的整个生命周期有少年、青年、壮年、老年四个阶段,也与自然界的四季相似。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应”。春季阳气生发,宜养肝抒情;夏季气温炎热,昼长夜短,宜养心清火;秋季天干气躁,宜滋阴滋肺;冬季天寒地冻,草木凋谢,宜补肾收藏。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3.2 人的形体、精神与天地自然相统一 人体的形态结构与天地万物相互对应,中医擅长取象比类,将所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进行类比,从中找出它们共同特征、近似特性,如将人体的肝心脾肺肾比拟为大自然中的木火土金水。这也正是“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体仿佛是天地的缩影和映射。人类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自然界的诸多变化都与人体心理生理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 人的形与神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即所谓的“形神兼备”。《黄帝内经》中有“司外揣内,司内揣外”,就是以整体观为依据,通过外部的体征可以了解内部脏腑的变化规律,见微知著,从而为医生提供正确的诊断信息。中华民族世代生生不息,古代中医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没有精密仪器为其提供内脏的微观变化,解剖学与生物医学基础也十分薄弱,但医者却可通过外部症状和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辨别脏腑的生理、病理状态。医者通过“望闻问切”的四诊合参,探求经络关节、气血津液、判断邪正消长,使用针药、推拿、敷贴、拔罐、气功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来治疗疾病。 4 结语 整体观作为指导中医认识人体和疾病问题的重要思想,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体现了以世界的整体性为原则,强调人体是一个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医理论中的阴阳说和五行说,中医理论的脏腑论和经络学说,中医理论的六淫、七情,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这些都充分地体现着中医整体观的思想。

中医的整体观念

中医的整体观念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治病,是从整体着眼的。首先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组织及器官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不可分割的,同时还认为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和病理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也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于是,在临床上总是从全面考虑问题,不单从有病的局部着想,并观察季节、气候和水土,注意病人的情绪和生活习惯等。这种整体观念是中医治病的基本观念,现在分几个方面来说明。 1.人体的整体性:中医认为人体各部都是有机联系着的。首先把十二内脏看成十二种功能,称做“十二官”;又分为六脏、六腑,从作用上把一脏一腑分别结合,称做“表里”。这种内脏的归纳划分,不等于各自为政,恰恰相反,而是把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理解作相互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脏腑,同时表现在脏腑和形体的各组织各器官方面。例如:心主脉、主舌,肝主筋、主目,脾主肉、主口,肺主皮毛、主鼻,肾主骨、主耳;再如脾主四肢,肾司二便,等等,都是说明脏腑的功能和脏腑与形体的关系。更重要的,通过经络有系统的分布全身,循环往复,成为体内和体表的联络路线,这样,使人体在功能保持内外相关的整体。正因为如此,治疗上关于内脏的病,不单治一脏甚至不医治有病的一脏,而从其它内脏进行治疗得到痊愈,如胃病兼治脾脏,肺病可以从治脾胃着手,以间接增强肺脏的抵抗力。尤其显着的,形体局部的病症,往往采取治内脏的办法来治愈,如风火红眼,有清肝方法,虚火牙痛,用温肾方法;又如脱疽(能使十个足指零落),现代医学多用截除手术,中医用活血温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