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虽有佳肴、河中石兽、塞翁失马

虽有佳肴、河中石兽、塞翁失马

虽有佳肴、河中石兽、塞翁失马
虽有佳肴、河中石兽、塞翁失马

虽有佳肴

整体把握:

1.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比如节选的这篇课文所提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上看仍然具有很大价值,值得重视。

2.题目解析:课文节选的这一部分,先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着,不亲自去尝尝,永远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取题为“虽有嘉肴”

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⑴,”其此之谓乎?

原文大意: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注释:

(1)“虽有佳肴”,“虽”,连词,虽然。“佳肴”,美味的鱼肉。“佳”美好。“肴”,做熟的鱼肉等。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

(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5)“是故”,连词。因此;所以。

(6)“困”,不通,理解不清。

(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8)“自强”,意思是自我勉励。“强”,勉励。

(9)“故”,连词,所以。

(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1)“学学半”,意思是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

【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3)虽有至道(古义:好到极点;今义:到)

(4)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5)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重要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惑.〕

内容理解

1、全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3句):通过三层推论,为“教学相长”的观点作铺垫。

其三句话的论证过程:第一句由“嘉肴”“至道”从反面类比;第二句由“学”“教”从正面推论;第三局以“知不足”“知困”深化前两句的内容,从正面引论。

第二层(4—6句):点明“教学相长”的观点,并引论总结。

第四句导出“教学相长”的观点,第五句引论,第六句总结归纳。

2、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在现代教育学的意义上,“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

老师不仅仅是讲授者,在教学过程中,也能获得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比如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回答有可能会激发老师的思维,使老师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问题,可能也是老师自己理解的难点,等等。

3、“教学相长”和“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这两句话的关系是什么?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共同说明教和学的关系,即二者相辅相成,有共同促进和提升的作用。是作者主要表达的观点。后者是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在其中,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两者的关系:“教学相长”是全文的结论,后者是补充和强调这一结论的。两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4、从写法上看,课文主要有哪些特点?

从写法上看,课文主要有两个特点:

其一,使用较多的对偶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句式整齐,两两相对。

三个对偶句: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其二,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基础巩固

(一)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8分

1、虽有佳肴()

2、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5、教然后知困()

6、然后能自反也()

7、然后能自强也()8、学学半()

9、教学相长也()

(二)翻译下列句子。15分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故曰:教学相长也。

5、《兑命》曰:“学学半。”

能力提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6分

(1)不知其旨也()(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兑命》()

2、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4分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本文的中心句是()。3分

4、读了这篇短文,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河中石兽

一、整体把握这篇文言文选自清代文学家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两只落入水中的石兽,既未被河水冲到下游,也未原地不动沉人河沙,居然逆流而上,到了数里外的上游。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文章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的。第1段先写石兽落水,再写数十年后寺僧准备打捞。先从哪里找起呢?按照常规思维,人们从山门倒塌的位置找起,结果却一无所获。再接下来,人们又根据水流的情况做了推测——“以为顺流下矣”,结果还是“寻十余里,无迹”。第2段写讲学家的分析。他的“笑”,显然是在嘲笑庙僧“不能究物理”。什么是他所认为的“物理”呢?即“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因此石兽自然也应当是“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这一论断,符合人们的直觉,看似很有道理,因此“众服为确论”。然而不然。第3段写了老河兵的“笑”,“笑”的对象则变成了讲学家——“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他首先根据实际经验指出“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继而解释了其中原因。原来是水流受阻产生的强大反冲力,将石兽身下的河沙掏空,石兽就会往前倒,经年累月如此,就将石兽神奇地“搬运”到上游去了。作者最后写了结果:果然在上游数里外找到了石兽。看来,寺僧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则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只有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地综合起来考虑,而做出了正确推断。作者由此感叹道:“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二.写作特点:

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作者吸取了先秦记事散文的优点,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例如第1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岂止众人,连读者也几乎以为这就是定论了,谁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这才揭晓! 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的兴趣所在,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主旨:这则短文说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更不可做空头的理论家。

写作方法:

寓理于事

何理解庙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庙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翻译:

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中,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还是没能找到.人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又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应该是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头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去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观点。

一个老河兵听了这话后,也笑着说:“凡是沉在河里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沙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的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注释:

1.临:靠近。

2.干:岸边。

3.山门:寺庙的大门。

4.圮:倒塌。

5.并:一起。

6.阅:经历。

7.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8.设帐:讲学,教书。9.究:推究。10.物理:事物的道理。11.木柿:木片。12.湮:埋没。

13.颠:通“癫”,疯狂。14.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15.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16.坎穴:坑洞。17.如:依照。18.臆断:主观判断。

寓意:

《河中石兽》是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石兽掉入河里,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自身重量等原因,所以寻找石兽要从它掉入处的上游去找。文章寓意:遇到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主观臆断,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否则就有可能出错,甚至闹笑话。

1.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甲)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石必倒掷坎穴中?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棹数小舟棹: ?湮于沙上湮:

?庞然大物也庞然:?尽其肉,乃去去:

7.与“其反激之力”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蔽林间窥之B.无案牍之劳形C.大言数主之失D.子之听夫志

8.翻译。(5分)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分)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2分)

9.用“只知……,不知……”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不知”,归纳天下事的相同原理。(3分)

概括:

相同原理:

塞翁失马

译文: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写作特点:

《塞翁失马》属于哲理寓言,叙事多用对话,情节曲折,用白描的手法,生动地刻划了一个深谋远虑的老者的形象,通过语言描写表明了他对突发事件的冷静的思考与平和的心态。我们从中可以感悟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寓意:

“塞翁失马”的故事,包括祸福观在内。塞翁得到胡地骏马,是因祸得福。因得骏马,而其子爱骑而折髀,是因福得祸。其子因折髀而免于参战,得以保全又是因祸得福。这说明: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事情的好坏可以转化,要辨证地看待事物。

一塞翁失马与郑人买履比较阅读:

甲.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

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乙 .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有善.术者()(2)居.数月()(3)家富.良马()(4)死者十九..()

1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2)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14.老人的儿子在摔断腿后,邻居都来安慰他,他却说:“此何遽不为福乎?”试想,此时邻居们会有怎样的反应,他们会怎么说呢?请联系全文具体写出来。(2分)

15.《郑人买履》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16.假如郑人因为当天没有买到鞋子,晚上很郁闷,他的邻居来开导他,给他讲了《塞翁失马》的故事,他觉得很有道理,认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今天没有买到,是祸,那明天一定会是福,肯定能买到。他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3分)

二《塞翁失马》《歧路亡羊》比较阅读

阅读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5分)

[甲]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

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淮南子·人间训》

[乙] 歧路亡羊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①,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列子·说符》

【注释】①反:同“返”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亡一羊()多歧路()

24、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

②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25、与“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2分)

A. 人皆贺之

B. 杨子之邻人亡羊

C. 吾不知所之

D. 何追者之众

26、分别概括[甲]、[乙]两则寓言的寓意,比较两则寓言,归纳出寓言的一些特点。(5分)

寓意:[甲]:

[乙]:

寓言特点(两条以上):

《唐雎不辱使命》

翻译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我)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真是太好了,即使这样,但是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我希望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听后)不高兴。于是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说完(唐雎)拔出剑站起来。

秦王(立刻,马上)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会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整体把握

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唐雎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内容理解

1.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请概括出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本文篇幅不长,却绘声绘形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作者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唐雎的性格:从容镇定、有胆有识、不畏强暴,热爱祖国、不怕牺牲,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的形象。

秦王的性格: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贪得无厌、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的形象。

2.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语言(或“对话”)描写。突出人物思想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国家如何才能真正摆脱强国给予的屈辱?

示例:①增强综合国力;②众志成城,抵御外侮。。

字词理解

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黑色)3.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4.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仅仅)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6.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

一词多义

以: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4.以君为长者(把)

徒:1.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 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

夫: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怒: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2.怀怒未发(愤怒,名词)

使: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两者皆为动词,前“使”:派遣;后“使”:出使)

而:1.挺剑而起(表承接,不翻译)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3.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

之: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5.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助词,的)

者:1.以君为长者(……的人)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然:1.虽然(这样)2.秦王怫然怒(...的样子)

虽:1.虽千里不敢易也(假设连词,即使)2.虽然,受地于先王(假设连词,即使)

于:1.受地于先王(从)2.仓鹰击于殿上(到)3.请广于君(给)

与:1.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2.与臣而将四矣(加)

检测题

一、解释下面加粗词的意思。

唐雎不辱使命寡人谕矣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大王加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头抢地尔

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秦王怫然怒

亦免冠徒跣长跪而谢寡人谕矣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1)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4)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5)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1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11)[郎中]宫廷的侍卫。

1.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线词语的意思。

(1)长跪而谢之( )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3)寡人谕矣( ) (4)图穷而匕首见( )

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3.翻译下列句子。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毕使于前。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4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传士也,何以教之?”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赵王曰:“寡人不好兵。”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①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②乎?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乎?’王曰:‘然。’‘今有人持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③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赵王曰:“寡人请奉教。”(《战国策·赵策三》,有删改)

注:①狙:狡猾,文中指狡猾的人。②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③孟贲(bēn):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长跪而谢之②寡人谕矣③亲尝教以兵④许由无天下之累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

B.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

C.休祲降于天时宿于野

D.若士必怒王若无兵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②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

13.请分别概括唐雎和郑同的性格特点。(2分)

14.同为劝谏君王,唐雎和郑同劝谏方式有何不同?(3分)

三《唐雎不辱使命》《晏子使楚》比较阅读及答案

【甲】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唐雎不辱使命》《晏子使楚》比较阅读及答案】《唐雎不辱使命》《晏子使楚》比较阅读及答案。’”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音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0、甲文选自《赵国策·魏策四》,《赵国策》是西汉末年(人名)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篇。(2分)

2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l)故不错意也:(2)以大易小:

(3)吏二缚一人诣王:(4)叶徒相似:

22、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②太守谓谁

B.①秦王不悦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C、①安陵君其许寡人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D、①安陵君因使唐雎②晏子将使楚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 分)

(1)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译文:

(2)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译文:

24、晏子的反驳,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指出晏子外交语言的特点。(2分)

25、《论语》中说:“出使四方,不辱君命。”上面所列举的是我国历史两位杰出的外交使节,请选择一位并作出评价。(2分)

四.阅读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乙】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①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②三百闾,张袂③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傧者①: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临淄②: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袂

③:就是衣裳的袖子。

1.解词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2)岂直五百里哉?

(3)傧者更道(4)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2.译句

(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2)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3.晏子的语言让你感觉他是一个怎样的使者?

4.乙文中晏子绵里藏针的回敬是因为楚王的轻慢无礼,那么甲文中唐雎的“挺剑而起”是因为秦王的什么言行呢?

5.晏子和唐雎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各靠什么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6.读了【甲】【乙】两文这些“士”的故事后,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具有哪些共同的品格?

五《唐雎不辱使命》与《唐雎说信陵君》比较阅读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效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①;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效迎,卒然见赵王②,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③。”

注释:

①不可得而知也:不可让别人知道。

②卒然:同“猝”,突然。

③无忌:即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之子。谨受教:真诚地领受教诲。

阅读训练:

2.解释加点的词

①秦王怫然怒②亦免冠徒跣

③以头抢地尔④休祲降于天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一)秦王的性格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唐雎的性格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段(一)中唐雎同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秦王以“天子之怒”威胁,唐雎以“_____ ”来应对;秦王说“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则言“______ ”,矛盾冲突,富有戏剧效果。

6.唐雎说“与臣而将四矣”“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暗示了他_______ ,也照应下文______ ,说明他言必信,行必果。

7.概括文段(一)的大意。

8.比较(一)、(二)两文的异同。

《河中石兽》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a)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a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a)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 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注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3.阅:经历。岁:年。余:多。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傎:同“癫”,疯。

《河中石兽》最新最全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最新最全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题。 (29分)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4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_______________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_______________ ③湮.于沙上_______________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3分)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 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 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②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④隐。次日伺之,复然。

(文言文阅读题)《河中石兽》阅读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逆流而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释:1、圮:pǐ,倒塌。2、臆断:主观判断。3、柿:fi,木片。4、湮:yn,沉落。5、傎:diōn,同癫,疯。6、啮:ni,啃咬。7、坎穴:洞穴。8、溯:从下游向上。)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二石兽并沉焉()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③阅十余岁()④一老河兵闻之()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5.石兽为什么会在河上游出现?请简述老河兵的理由。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一起②事物的道理③经过、经历④代指讲学者的话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河中石兽》原文注释及翻译

《河中石兽》原文注释及翻译 《河中石兽》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注释: 1.临:靠近。 2.干:岸边。 3.山门:寺庙的大门。 4.圮:倒塌。 5.并:一起。 6.阅:经历。 7.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8.设帐:讲学,教书。 9.究:推究。 10.物理:事物的道理。

河中石兽重点字词以及翻译

《河中石兽》重点字词及翻译 一、注音 1、圮(pǐ) 2、募(mù) 3、曳(yè) 4、棹(zhào) 5、钯(pá) 6、杮( fèi) 7、湮( yān) 8、啮(niè) 一、解释 1、河干(河边) 2、圮(倒塌) 3、二石兽并沉焉(一起) 4、阅十余岁(经过、过了) 5、募金重修(募集) 6、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7、竟不可得(终于,到底) 8、棹数小舟(划船) 9、曳铁钯(拖着) 10、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 11、湮于沙上(埋没) 12、啮沙为坎穴(冲刷) 13、啮沙为坎穴(坑洞) 14、石必倒掷坎穴中(倾倒) 15、溯流逆上(逆流而上) 16、固颠(固然) 17、果得于数里外(果然) 18、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19、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只) 20、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 三、古今异义词(一个词4分)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今义(一门学科) 阅:古义(经过);今义(阅读) 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是:古义(这);今义(判断词,是) 盖:古义(发语词,原来(是));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四、通假字(3分)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通“癫”,疯狂) 五、一词多义(1个2分)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众服为确论(认为) 啮沙为坎穴(形成,成为)

之: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指石兽) 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 闻之笑曰(代词,代指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然则天下之事(的) 其反激之力(的) 至石之半(的) 六翻译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终于还是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去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究在寺庙里开馆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就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石兽,不是疯狂了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是精当确切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学究的话,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反激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石前的沙子,形成陷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 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头便反方向逆流而上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狂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了吗?”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河中石兽》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错乱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错乱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错乱了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注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训练及答案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训练 及答案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③湮于沙上()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 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河中石兽》同步测试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 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代)人。(3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 棹曳湮啮溯臆 3、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 在,是因为。(6分)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2分) 阅:棹:曳: 湮:啮: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6分)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训练及答案

《河中石兽》课内外拓展阅读练习(2015.12.10)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③湮于沙上()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刘羽冲偶得兵书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②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④隐。次日伺之,复然。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干:求见。③沟恤:沟渠。④歘(xū):火光一现的样子。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自谓可将.十万(率领、带领)B.会.有土寇(聚会、会合) C.人几.为鱼(几乎)D.沟洫甫.成(刚刚)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自练乡兵与之.角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几为.所擒士卒多为.用者 C.使试于.一村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D.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非独贤者有是.心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②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22.古人欺骗刘羽冲了吗?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文后所引何文勤的“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的议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4分) 《梦溪笔谈》二则(苏教版) (一)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以虫治虫》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浙江钱塘人,________代作家。2.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狗蝎()②其喙有钳() 3.解释字词。 ①蔽()②悉()③旬日()④穰() 4.翻译加粗句。 ①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素材 新人教版

《河中石兽》 课文《河中石兽》是纪昀的一篇文章,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被其文言文的句式难住了,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给大家带来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一起来学习一下。 《河中石兽》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错乱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错乱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错乱了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注释: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o)数小舟,曳(y)铁钯(p),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很愚蠢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石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愚蠢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愚蠢吗?” 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寓意: 《河中石兽》是纪昀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转,再转不已,遂反溯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 ①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 无迹。 ②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 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 乎?”众服为确论。 ③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 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 据理臆断欤? 1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⑶阅十余岁( ) 13. 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⑴如是再啮 古义:(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1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 B. C. 一老河兵闻之 D. 1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16.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分) 答案: (二) 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 13. ⑴这样 判断动词 ⑵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14. D 15. 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 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16. 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 曳铁钯,寻十余里, ⑵山门圮于河( ⑷但知其一( (4分) ) ) ) 当求之于上流 其反激之力 今义:( 今义:(

河中石兽最简单翻译

河中石兽最简单翻译 《河中石兽 》这篇课文 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河中石兽最简单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 a n),山门圮(p i)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 a o)数小舟,曳(y e )铁钯(p a),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f e i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 a 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 e)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zhu a n)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 1)断欤(y u)? (选自纪旳《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字词解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两者都,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经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岁。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 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因为。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坑洞。 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29、倒掷:倾倒。 30、如是:像这样。 31、遂:于是。 32、溯(s U)流:逆流。 35、固:固然。 36、如:依照,按照。 37、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8、但:只,仅仅。 39、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40、欤: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 翻译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终究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庙里设馆授徒,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像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很

《河中石兽》阅读附答案.

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小题1】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如其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是非木杮日中不至,则是无信C.湮于沙上果得于数里外D.僧募金重修乃石性坚重D 【小题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阅十余岁阅: 不亦颠乎颠: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尔辈不能究物理。 翻译: 众服为确论。 翻译: 【小题4】下列四图,最接近老河兵对河中石兽原因分析的是()(2分) 答案 【小题1】 C(2分) 【小题2】阅:经过,过了。(1分)颠:通癫,疯狂。(1分) 【小题3】(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2分)(2)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2分) 【小题4】 A(2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都可以。了解文言常用字词多个义项,可直接判断,可用反选排除法。C项中的于都是在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河中石兽》原文、书下注释、译文

河中石兽○1 纪昀 沧州○2南一寺临河干○3,山门○4圮○5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6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7二石兽于水中,竟○8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9,曳铁钯○10,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11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12,是非木杮○1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1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纪昀(y ún)(1742-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 ○2[沧州]地名,今属河北。 ○3[河干(gān)]河岸。 ○4[山门]佛寺的外门。 ○5[圮(pǐ)]倒塌。 ○6[阅]经过,经历。 ○7[求]寻找。 ○8[竟]终了,最后。 ○9[棹(zhào)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棹,划(船)。 ○10[曳(yè)铁钯(pá)]拖着铁钯。曳,拖。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 ○11[设帐]设馆教书。 ○12[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3[是非木杮(fèi)]这不是木片。是,这。木杮,削下来的木片。

湮○14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15乎?”众服为确论○16。 一老河兵○17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18,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19,必于石下迎水处啮○20沙为坎穴○21,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22,遂○23反溯流○24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25欤? ○14[湮(yān)]埋没。 ○15[颠]颠倒,错乱。 ○16[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17[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18[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 ○19[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20[啮(niè)]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1[坎穴]坑洞。 ○22[不已]不停止。 ○23[遂]于是。 ○24[溯流]逆流。 ○25[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曳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

(完整word版)河中石兽原文且翻译

《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原文且翻译
》讲的是一个寺庙的山门的两个石兽被洪水冲到河里了,寺院的和尚在河里 寻找石兽的故事

《河中石兽》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 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 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 讲 学 家 设 帐 寺中 , 闻 之 笑 曰 : “ 尔 辈 不 能 究 物 理, 是 非 木 杮 (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 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 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 理臆(yì)断欤(yú)? 《河中石兽》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 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 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 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 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 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 不是颠倒错乱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 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 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 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过关检测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 ..,岂.能为暴...寺中,闻之笑曰:“尔辈 ..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 涨携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乎?”众服为确论 ..。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 ..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 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一、作家作品(7分) 本文的作者(),()代文学家。本文选自《》。该书是一部以()形式写成的()小说,以()为主。 二、解释原文中加点的词语。(32分) 三、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14分) 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今义:()(3)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今义()(4)阅.十余岁古义:()今义()(5)渐沉渐深耳.古义:()今义()(6)但.知其一古义:()今义()(7)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古义:()今义()四、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五、掌握一词多义现象(7分)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如:如是再啮。()啮沙为坎穴。() 众服为确论。()如其言。() 其:其反激之力。() 但知其一。() 六、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16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3)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 (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 七、课文理解。(21分) 1.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5分)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什么错?结合课文分析。(5分) 3.老河兵为什么能找到正确的答案?(3分) 4.文中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各自有何含义?(4分) 5.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明白了探究事物的道理应该具有怎样的科学态度?(4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