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14课建设和谐文化

第14课建设和谐文化

第14课建设和谐文化
第14课建设和谐文化

第14课建设和谐文化

——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

[教学目标设计]

认知目标:1、了解不同性质文化的不同作用、

2、理解: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意义、

3、运用:从自己做起、从自身做起,以实际行动自觉投

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投身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

2、辨析身边的文化现象,认识不同性质文化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辨析身边的文化现象,认识不同性质文

化的作用,树立对待各种文化的正确态度[教学重点、难点]1、文化的作用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

[教学方法] ;引入古今中外的实例讲授、教师启发、引导,课上案例分析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设计]

【课首案例】歌曲《中国话》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截至2007年9月,全球已启动孔子学院(包括孔子学校、孔子课堂)175所,分布在156个国家和地区。国内61所高校和机构参与孔子学院的合作办学,主要提供到国外教授中文的教师和招募志愿者。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

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官员日前称,在美国的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中,大约有5万名7年级至12年级的学生正在学习汉语,而在6年前的2000年,学习汉语的人数仅有5千人。【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中国文化热”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点拨】:“中国文化热”一方面与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是中国国际影响力上升的标志。另一方面,中国文化本身也独具魅力,1988年一些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在会议结束时发表“巴黎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前,

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一)文化的性质和作用

【教师讲评】:

目前学界对文化概念的定义大约有四类。

第一广义的概念认为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和自然相对应的、通过人的活动产生的非自然的进步状态,如人工林、锦绣中华园等。

第二狭义的概念是指与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并列的、与物质活动成果相对应的思想、道德、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精神内容的总和。也被称为“精神文化”,表现为符号、规范、观念等形态。

第三是指精神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和出版等。

第四是指文化知识水平。如“四有”公民中的有文化。

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组成部分,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观念文化三类。

1、文化的性质

【师生互动】结合多媒体给出的资料和教材的内容,认真总结归纳:

(1)创造性

创造性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凡是被称为文化的事物,都是由人的创造活动产生的。例如我们使用的语言文字、头脑里的各种观念、各种生产产品、各种文学艺术等等这一切都是人对自然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是一种创造。

(2)承继性

自然界的事物是一个自然发生、发展、新陈代谢的过程,其自身积累不带历史的延续性。而文化则是传承的结果,一种文化一经产生,经过人的实践活动,在人群间交流,被他人接受、模仿,这种传播能够跨越地域和时空,使文化由个别现象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群体性现象或普遍性现象。比如流行歌曲、时尚服饰、儒家思想、奥林匹克精神等等。

(3)地域性或民族性

人类共同的实践活动使文化带有共同性。如“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 Dream),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一诞生,就受到了国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因为它代表着全世界人民对未来和平繁荣理想的期盼。又由于人们生活的环境不同,由此产生了民族、地域和国家之间文化的差异性。

(4)价值性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生活过程中创造的、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成果,具有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的价值。它作为一份社会遗产,还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

【教师提问】:中国文化的形象符号是什么?美国文化的形象符号是什么?简单对比中外文化。

【教师点拨】:

中国文化,汉语、北京故宫、长城、苏州园林、孔子、道教、孙子兵法、兵马俑、丝绸、瓷器、京剧、少林寺、功夫、西游记、针灸、中国烹饪等。

美国文化,华尔街、百老汇、好莱坞、麦当劳、NBA、可口可乐、迪士尼、硅谷、哈佛大学、自由女神像、芭比娃娃、橄榄球、爵士乐、星巴克、沃尔玛等。

2、文化的作用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

【师生总结】:同时展示多媒体提供的相关资料,或者结合教材上的案例分析。

(1)文化可以促进人的社会化,提供思维和行为模式。

人类拥有的一切文化知识都是后天学习所得,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接受文化,完成由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变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现象,是每个人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印度狼孩卡玛拉姐妹的悲剧就是没有经过社会化的结果。

(2)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当一种新的文化产生后,一经传播就会引起社会的巨大变化。如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传播,打破了人类以前的绝对时空观;互联网的传入,更是为世人打开了一个缤纷的认识世界。文化还可以塑造人生,影响人的思想,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文化在国家经济建设中起先导作用。

文化以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文化能支配和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对于一个地区和国家也是如此。有了文化穷不久,没有文化富不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又好又快地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经济实力的增强等都离不开文化的作用,文化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建设的强大动力支持。

(4)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一个民族的文化便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文化传承着一个民族共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传统,文化影响着全民族的认同感及全社会共同理想的确立和形成。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同时,文化的进步,又是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和提升的标志。

(5)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硬实力”之中,文化实力的大小,影响着综合国力中物质实力的形成与发展,总体上反映着综合国力的强弱,文化是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案例引导】:我国清末思想家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二》中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龚自珍的这一思想被后人引申为:“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1914年的冬天,梁启超应邀到清华大学演讲。梁先生说,中华民族“国民人格”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教师提问】:1840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们战胜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现民族独立与富强。谈谈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二)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1、和谐文化

【教师提问】:每个同学思考自己理想的社会文化现实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七嘴八舌说出很多

【教师讲评】:

和谐文化就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

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和谐文化是人与人和谐共处、人与社会和谐共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

【教师引导】:和谐文化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付出努力,保证和谐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

【教师讲评】:结合多媒体给出的相关资料以及教材上的相关内容,分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我们应该怎么做:

(1)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方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