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家畜病理学复习习题集(1)

家畜病理学复习习题集(1)

家畜病理学复习习题集(1)
家畜病理学复习习题集(1)

家畜病理学第五版第六章复习重点——组织的修复与适应

6、组织的修复与适应 第一节组织的修复 修复:是指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修复包括再生、创伤愈合、骨折愈合和机化。 一、再生 再生(regeneration ):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分裂增生来修复的过程。 不完全再生:如果损伤组织细胞由结缔组织增生修复,不能恢复原来的结构和功能,称为。。。 ⑴完全性再生:同类细胞再生补充,完全恢复了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条件:损伤范围小;组织再生能力强。 ⑵不完全性再生:由肉芽组织修补,最后形成瘢痕,不能恢复原来的结构和功能。 条件:损伤范围大;组织再生能力弱。 被覆上皮细胞的再生:被覆上皮属不稳定型细胞,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如表皮再生。 表皮细胞由创缘或残存的基底层细胞分裂增生,先形成单层上皮细胞,向创缘中心延伸,覆盖缺损;以后增生分化为复层鳞状上皮。 肝细胞再生:标本取自发生坏死后肝硬变的肝组织,肝细胞再生可形成细胞集团(假小叶)。放大可见假小叶内肝细胞核分裂像和再生的双核肝细胞。 腺上皮细胞的再生: 腺上皮细胞属于稳定型细胞,损伤后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如肝细胞再生。血管的再生: 毛细血管再生以出芽方式形成实心的内皮细胞索,在血流的冲击下逐渐出现管腔形成新生毛细血管。有的管壁增厚发展为小动脉、小静脉。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殖形成幼芽,幼芽继续增长成实心条索,条索互相连接,在血流冲击下形成腔隙。 肌组织的再生:横纹肌的肌纤维部分坏死而肌膜完整时,肌细胞分裂可达到完全再生。如肌纤维及肌膜均破坏则通过肉芽组织修复,形成瘢痕。 神经组织的再生:神经细胞没有再生能力,损伤后由神经胶质细胞及其纤维修复。外周神经纤维损伤后,可由存活的神经细胞完全再生。若损伤的神经纤维断端相隔太远,再生的轴突不能达到远端,而与增生的结缔组织混合,则形成创伤性神经瘤。 外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示意图(图) 1、神经被切断后部分中枢端和全部末稍端的髓鞘坏死崩解,末稍端的轴突消失; 2、神经膜细胞增生,中枢端轴突长出许多分支; 3、轴突的一支沿神经膜管向末稍端生长,直达效应器官,其余分支消失,两端神经膜连接。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⑴全身因素: ①年龄:儿童>老人; ②营养:蛋白质,Vit C等(促进脯氨酸生成羟基脯氨酸,赖氨酸生成羟基赖氨酸,从而加速胶原合成); ③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创伤收缩和蛋白质,多糖的合成,影响肉芽组织的形成)

《中医儿科学》复习题

《中医儿科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惊风: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重病证,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症状。 2.稚阴稚阳:指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骨骼肌肉,筋骨皮毛以及精神意识等与成人相比均属不足。 3.胎黄:是指婴儿于出生后,皮肤面目.尿液皆出现黄色为主证的一种证候,因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疸”。 4.发颐:多发于其它病后颐颌部位肿胀疼痛的化脓感染疾病。 5.肺炎喘嗽:是因感受外邪,郁闭肺络所致的以发热.咳嗽.气急.鼻煽为主要特征,重则涕泪俱闭,面色苍白发绀的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肺系疾病。 6.紫斑:是小儿常见出血病之一,以血液流溢皮肤、粘膜之下,出现瘀斑、瘀点为主症,多伴鼻衄、齿衄,甚则尿血、便血。 7.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因其状如鹅口,故称鹅口疮。 8.厌食: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 9.积滞:是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患。以不思饮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气酸腐,大便溏薄或秘结酸臭为特征。 10.夜啼:小儿若白天能安静入睡,入夜则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 11.遗尿:又称尿床,是指3周岁以上的小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 12.五迟:是小儿生长发育障碍的病症。指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 简答 1.乳食内积的症状、治法、方药 答:乳食少思或不思,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或有嗳腐吞酸,恶心呕吐,烦躁哭闹,低热,肚腹热甚,大便秽臭,舌淡,苔白腻。治法:消食化积。方药:消乳

丸或保和丸加减。 2.肺炎喘嗽与哮喘如何鉴别诊断? 答:肺炎喘嗽是咳喘俱重,并伴有发热.气促.鼻煽等证,常继发于感冒或其它疾病之后,听诊可闻及湿性罗音,无反复发作病史;哮喘以咳嗽.气喘,呼气延长为主症,多数不发热,有反复发作史.家族史.遗传史及湿疹史,听诊可闻及哮鸣音。 3.简述“疳”的含义? 答:“疳”有两种含义:其一,疳者甘也。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形成疳证;其二,疳者干也。指气液干涸,形体羸瘦。前者言其病因,后者述其病机和症状。 4.泄泻与痢疾如何区别? 答:泄泻与痢疾多发生于夏秋季节,病变均在肠胃,皆由外感时邪,内伤饮食而发病,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其主证,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二证不同。此外泄泻与痢疾同有腹痛症状但泄泻腹痛与肠鸣腹胀同时存在,其痛便后即减,而痢疾腹痛与里急后重同时出现,便后痛不减。 5.何为小儿的生理特点? 答:小儿的生理特点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充满生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在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在不断地、迅速地向着成熟、完善方向发展。这种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年龄越小,表现越突出,体格生长和智能发育的越快。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说小儿时期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都未成熟,生理功能都是不完善的。 6.简答病毒性心肌炎的辨证要点? 答:病毒性心肌炎的辨证要点为:①首辨虚实:凡病程短暂,见胸闷胸痛,气短多痰,或伴咳嗽,苔黄,属实证;病程长达数月,见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白多汗舌淡或偏红,舌光少苔,属虚证。②次辨轻重:凡神志清楚,神志自如,面色红润,脉实有力者,病情轻;若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口唇青紫,烦躁不安,脉微欲绝或频繁结代者,病情危重。 问答

家畜病理学复习资料第10章 呼吸系统病理

1.肺炎定义:肺实质发生炎症的总称。是肺最常见的病理过程之一。 按病变发生的部位和所累及的范围不同:分为支气管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纤维素性肺炎(大叶性肺炎), 间质性肺炎。 一、支气管性肺炎定义:始发于支气管,后蔓延于所属的细支气管及肺泡的肺组织炎症。 “小叶性肺炎”:病变多半局限于肺小叶的范围。 原因及机理细菌为主要原因: 巴氏杆菌(牛、羊、猪); 嗜血杆菌; 猪霍乱; 沙门氏菌(猪); 链球菌及马的棒状杆菌。 病理变化 眼观:支气管肺炎好发于肺的心、尖、隔叶前下部,一侧或两侧。发炎的肺小叶肿大,灰红色,岛屿状散在分布,质地变实。其中散在灰黄色,白色(气肿)的肺小叶,(多色性,斑驳色彩)。病变的小叶融合成大叶。病灶切面平滑,湿润,支气管内可挤出浑浊的粘液或黄白色脓样分泌物。 镜检:初期渗出以浆液为主,细支气管和肺泡内见有浆液,其中混有少量脱落的上皮细胞,中性粒细胞;细支气管壁充血、水肿及白细胞浸润,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随后,渗出液中粒细胞和上皮细胞明显增多。 二、纤维素性肺炎定义:肺泡内有大量的纤维素性渗出为特征的一种急性肺炎。 病因:病原微生物,主要见于传染性疾病。牛的传染性胸膜肺炎,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牛、绵羊、猪的巴氏杆菌病。 诱因:受冷,感冒,刺激性气体,过劳,长途运输—促进发生。 病理变化:常为大叶性,尖、心、隔叶均可受害,可两侧肺发生,但常不对称,有一定的阶段性,次序性,根据病理学变化特点,常分为四期。 镜检:肺泡壁的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壁内浆液渗出,混有少量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等。 2.红色肝变期 特征:肺泡壁显著充血,肺泡内大量的红细胞和纤维素渗出。 眼观:病肺叶肿大,暗红色。质地如肝(红色肝变);切面稍干燥,切块沉入水中。呈细颗粒状(纤维素突出);小叶间质水肿,增宽,黄色胶冻状;胸膜厚,表面有灰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 镜检: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明显,肺泡腔内大量的网状的纤维素和红细胞,一定数量的中性粒细胞和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支气管周、小叶间质和胸膜下组织明显增宽(水肿时)充盈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中混有一定量的中性粒细胞,间质中淋巴管扩张,有淋巴栓形成。 3 灰色肝变期 特征:肺泡充血消退,肺泡腔内大量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多已溶解。 眼观:病肺叶仍肿大,色红到灰色(灰肝期),质如肝。切面干燥,颗粒状,切块沉入水中。 镜检:肺泡壁的毛细血管缩小,充血现象消失,肺泡腔内充满网状纤维素,红细胞几乎溶解消失;间质和胸膜的变化同红色肝变期。 4 消散期 特征:肺泡中中性粒细胞坏死,崩解,纤维素溶解,炎症消散,肺泡上皮细胞再生。 眼观:病变肺组织呈灰黄色,质软,切面湿润,颗粒状外观消失。 镜下:中性粒细胞变性、坏死,纤维素逐渐被溶解成微细颗粒;巨噬细胞明显增加——坏死细胞和炎性产物;随着炎性产物的吸收和消散,肺泡壁毛细血管血流恢复,肺泡上皮再生——修复—肺泡重新充气。5.家畜纤维素性肺炎极少见有完全消散,原因有: 1)多因病变部位肉芽组织的长入—纤维化—质地似肉——肉变; 2)常引起胸膜的纤维素性炎症,胸膜腔内的浆液——纤维素性的渗出物; 3)多在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内,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6、间质性肺炎定义:发生于肺小叶间质、支气管和血管周结缔组织和肺泡间隔的炎症。

最新儿科学期末复习题

最新儿科学期末复习题 1新生儿期是指【】 儿科学期末复习题 C从脐带结扎到满30天D从胎儿娩出到未满30天 E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28天之前的时期 2最新儿科学期末复习题 A幼儿期B学龄前期 C学龄期D新生儿期 E婴儿期 3儿童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 A幼儿期B婴儿期 C学龄期 D青春期 E学龄前期 4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最高时期是【】 A幼儿期B婴儿期 C学龄期D新生儿期 E血龄前期 5学龄期儿童的疾病特点为【】 A易发生消化絮乱B意外伤害发生率最高 C容易发生近视·龋齿.情绪行为障碍D感染和传染性疾病发病率高 E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高 6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特点为【】 A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不稳定 B意外伤害发病率高 C神经系统发育成熟 D 生殖系统发育迅速 E容易发生心力.行为和精神障碍 7围生期是【】 A妊娠28周到胎儿出生后30天 B妊娠28周到胎儿出生后28天

C妊娠30周到胎儿出生后30天 D妊娠30周到胎儿出生后1周E妊娠28周到胎儿出生后1周 8最易造成胎儿先天性畸形的高危时间【】 A妊娠早期 B妊娠晚期 C妊娠中期 D 妊娠中.晚期 E妊娠早.中期 9儿科学的范畴不包括【】 A研究儿童生长规律B研究儿童发育和行为 C提高儿童健康水平D提高儿童疾病防治水平 E研究儿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0以下不是儿童疾病特点的是【】 A起病急B变化快 C并发症多D后遗症多 E感染性疾病多 第二章 1.判断儿童体格生长最常用的指标是 A.动作发育能力 B.语言发育程度 C.智能发育水平 D.神经反射发育 E.体重·身高·头围 2.身高第一年身高增长约 A.35cm B.32cm C.30cm D.27cm E.25cm 3.正常小儿前闭合最晚的年龄是 A.10个月 B.1岁半 C.1岁8个月 D.2岁半 E.3岁 4.乳牙最晚于何时出齐 A.1.5岁 B.2岁 C.2.5岁 D.3岁 E.3.5岁 5.婴儿期通过X线检查骨龄应选择 A.左手腕部 B.左足 C.左手腕部及膝部 D.右手腕部 E.右足 6.脊柱出现胸曲的年龄是 A.12个月 B.6个月 C.8个月 D.10个月 E.3个月 7.丹佛发育筛查测验的最适年龄范围为 A.6岁以下的儿童 B.4.5岁以下的儿童 C. 4.5岁以上的儿童 D.6岁以上的儿童 E.5岁以上的儿童 8.体型匀称度反映 A.身高与体重的比例 B.头围与胸围的比例 C. 胸围与身高的比例 D.坐高与身高的比例E.体重与身高两项指标的关系 9.不属于儿童运动异常的是

家畜病理学考研要点

第一部分:参考书目 《兽医病理学》(第二版),赵德明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家畜病理学》(第四版),马学恩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第二部分:主要内容一、绪论与疾病概论( 3 分)疾病的概念、原因和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一章疾病概论( 3 分) 一、疾病的概念疾病:是指动物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损伤和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 1.疾病是一定病因条件下,作用于机体的结果,就是说,任何疾病都有它的原因,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 2.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在中枢神经的统一调节下,保持协一致,维持着正常生命过程,如果环境变化过于剧烈,超出机体一定的生理防御范围,或者机体的抵抗力降低,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则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失调,这样机体就由健康转化为疾病。如:宠物患感冒的发病过程。 3、疾病在其整个过程,贯穿着损伤和抗损伤的复斗争过程。二、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生的原因简称病因,又称致病 因素。它主要分为外因和内因。 (一)、外界致病因素外界环境中各种致病因素对机体的作用,称为疾病的外因。疾病的外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生物性因素:是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2、化学因素(1)、外源性中毒(2)、内源性毒 3、物理因素(1)温度因素高温如烧伤;低温如冻伤。 (2)光和放射能的致病作用(3)、电流的致病作用 (4)机械性因素如各种外伤等。 4、营养性因素 (二)、机体的内部因素 1、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降低 2、营养状况如营养性不良引发的一些疾病。 3、种属因素如马不得猪瘟;鸡不得碳疽等。 4、遗传因素如猪、牛先天性卟啉血症等遗传疾病。 5、年龄与性别如幼畜易患肠道性疾病;老龄宠物易患神经性障碍疾病。如牛鸡的白血病,通常雌性动物易患。 (三)、自然环境及社会制度对疾病发生的影响自然环境是指各种气候、季节、地理区域等环境状况。如寒冷的冻天易发呼吸道疾病等。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7 分)血液循环障碍(7 分) 充血、淤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休克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影响与结局。 宠物的血液循环是维持宠物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由于心脏、血管系统的损伤,血液性状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而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引起机体物质代谢紊乱和营养失调,甚至使某些器官形态改变。 血液循环障碍主要有:全身血液循障碍和局部血液循障碍两种。局部血液循障碍主要表现为组织器官的充血、出血、贫血、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 充血: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比正常多的现象,称为充血。充血又分为动脉充血和静脉充血现两种。 充血: 机体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多于正常, 称为局部充血(local hyperemia). 它是局部小动脉毛细血管或小静脉扩张.充盈血液的结果. 据发生机理不同。局部充血分为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 (一)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由于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液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充血可分为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 生理性充血——在生理情况下,当某器官组织功能活动增强时,而引起动脉扩张充血。如采食后的胃肠充血,运动时肌肉的充血,冬季外出脸发红,这时局部血量增加是为了局部组织器官代谢活动的需要。 病理性充血--是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发生的。例如:炎症局部充血等。 ①血管运动充血如温热、摩擦、化学物质及病理产物的刺激等。

儿科学习题集1(附详细解析)

儿科学习题集1(附详细解析) 第 1题:单项选择题(本题1.5分) 急性肾炎发生水肿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A.血容量增多 B.全身血管通透性增高 C.醛固酮分泌增多 D.肾素分泌减少 E.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正确答案】:D 第 2题:单项选择题(本题1.5分) 患儿,男,10岁。发热3周,皮下出现圆 形小结,双腕、踝关节肿痛,心率增快,奔马律。血沉 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ASO阳性。 绝对卧床休息时间为 A. 6周 B. 8周 C. 10 周 D. 2周 E. 4周 【正确答案】:B 第 3题:单项选择题(本题1.5分) O ~6个月婴儿人工喂养时最好首选 A.维生素A、D强化牛奶 B.配方米粉 C.牛奶 D.全脂奶粉 E.配方婴儿奶粉 【正确答案】:E 第 4题:单项选择题(本题1.5分) 患儿,5岁。近2天出现眼睑水肿及双下肢水肿, 并有少尿、食欲不振,尿蛋白(+ ~ + +),尿红细 胞10~15/HP。下列何种处理欠妥 A.用强效利尿剂 B.用青霉素 C.给予低盐饮食 D.给泼尼松 E.卧床休息 【正确答案】:D 第 5题:单项选择题(本题1.5分)

患儿,女,1岁10个月。发热半天,全身惊 厥1次,持续10余分钟,伴呕吐,意识模糊。大小便正常。 该患儿考虑为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变化最多见为 A.细胞数增高,蛋白正常,糖、氯化物减少 B.细胞数增高,蛋白、糖正常,氯化物减少 C.外观清,压力降低 D.外观浑浊,压力正常 E.外观浑浊,压力升高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 化脑典型的临床表现感染中毒及急性脑 功能障碍症状,颅内压增高表现和脑膜刺激征表现。 脑脊液检査时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典型表现为压力 增高,外观混浊似米汤样,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多 1000 X 10 6L,但是有20%的病例可能在250 X 106/L以下。 分类计数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含量有明显降低,蛋 白质显著增高。化脑有2/3以上患儿是由脑膜炎球 菌,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引起。凡经化脑有效治疗48 -72小时后脑脊液有好转但体温不退或体温下降 后再升高或一般症状好转后又出现意识障碍,惊厥, 前囟隆起或颅内压增高等症状,首选应怀疑并发硬脑 膜下积液。在抗生素治疗中对金葡菌应21天以上。 第 6题:单项选择题(本题1.5分) 患儿,女,2岁。因发热、咳嗽8天,加重 伴气促1天而人院。体温39.5度~40度之间,静点青霉素疗效差。查体:T 39.5度,—般状态差,呼吸急促, 口周发绀,鼻翼扇动,三凹征阳性,气管略向右移,左 下肺呼吸音减弱,叩诊呈浊音。肝肋下2cm。血常规: WBC 19.0x109/L,N 0.76。胸片示两肺散在斑片状阴影,左肺下野密度增浓,可见自外上向内下的反抛 物线状边缘。 本病敏感抗生素为 A.第三代头孢菌素 B.庆大霉素 C.红霉素 D.氨苄西林 E.万古霉素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起病急,全身中毒症 状重,易发生脓胸、脓气胸、肺大泡、多发性脓肿,本题X线自外上向内下的反抛物线状边缘支持脓胸,治疗 首选万古霉素,疗程为体温正常后2 ~3周。 第 7题:单项选择题(本题1.5分) 患儿,女,10岁,因发热、咳嗽10天而人 院。体温波动于38. 5度 ~ 39. 5度之间,咳嗽为刺激性 干咳,少痰,以清晨及夜间为著。于外院先后静点青霉素及头孢类抗生素共6夭,病情无明显好转。查体: 一般状态良,双肺呼吸音粗糙,余无阳性体征。血常 规正常,结核菌素试验阴性,X线胸片示右肺中叶大片 状阴影。 用药时间 A.至少2~3周 B.热退后3天 C.体温正常后5 ~7天 D.热退咳止即停药 E. 3天

家畜病理学

专科《家畜病理学》(课程代码02783) 绪论 兽医病理学是通过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患病机体内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变化,来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基础。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和动物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过程。 一、病因学:包括外因和内因。 二、发病学 1、疾病的发生:组织细胞的机制、体液机制、神经机制、分子机制。 2、疾病的发展:损伤与抗损伤的矛盾斗争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始终、疾病中的因果转化、病变局部与整体之间相互制约。 三、疾病的转归: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和死亡。 第一章血液循环障碍 一、动脉性充血:指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动脉性充血可分为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两种。病理性充血可以分为炎性充血、侧枝性充血、贫血后充血(当局部组织或器官长期受压,压力突然解除时引起的充血)。充血的病理变化为:体积轻度增大,颜色鲜红,温度升高。 二、静脉性充血: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器官或组织中的血量增多,简称“淤血”。 1.淤血的类型和原因有: (1)全身性淤血:由于心力衰竭和胸内压增高。如:心衰,心肌炎,心包炎、胸膜及肺脏疾病等。左心衰竭导致肺淤血,右心衰竭导致大循环淤血。 (2)局部性淤血:由于局部静脉受压和静脉管腔阻塞。 2.淤血的病理变化:颜色暗红色,稍微肿大,微冷。淤血发生在可视粘膜或无毛和少毛的皮肤时,淤血部位呈蓝紫色,此变化称为发绀。左心衰竭常导致肺循环淤血,右心衰竭常导致大循环淤血,如肝、脾等淤血。 (1)肺淤血:长期肺淤血时,肺泡腔内漏出的红细胞可被巨噬细胞吞噬,内血红蛋白被转变为含铁血黄素,这种巨噬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2)肝淤血:慢性肝淤血同时有脂肪变性时,淤血的中央静脉及邻近的肝窦区域呈暗红色,肝小叶周边的肝细胞因脂肪变性呈黄色,使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区与土黄色脂肪变性区相间,状似槟榔花纹,称为槟榔肝。 三、血栓形成: 1、概念:指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 2、血栓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 (1)血管内膜的损伤: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 暴露其内的结缔组织→激活凝血因子 凝血 释放组织因子血小板粘集 (2)血流状态的改变:血轴流向血管壁靠拢;血流缓慢形成旋涡,使凝血因子堆积。 (3)血液性质的改变:即血小板与凝血因子质和量都发生改变。 3、血栓形成的过程:血小板粘集和白色血栓形成;血液旋涡和形成混合血栓;血液凝固和形成红色血栓。4 1

儿科学期末章节复习题附答案

儿科学期末章节复习题附答案 第一章 1 新生儿期是指【】 A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 1 个月的时期 B 胎龄2 天8 周至生后7 天 C从脐带结扎到满30 天D从胎儿娩出到未满30 天 E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28 天之前的时期 2 儿童死亡率的时期是【】 A幼儿期 B 学龄前期 C学龄期D新生儿期 E婴儿期 3 儿童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 A幼儿期 B 婴儿期 C学龄期D青春期 E学龄前期 4 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最高时期是【】 A幼儿期 B 婴儿期C 学龄期D新生儿期 E血龄前期 5 学龄期儿童的疾病特点为【】 A易发生消化絮乱 B 意外伤害发生率最高 C 容易发生近视·龋齿. 情绪行为障碍D感染和传染性疾病发病

率高 E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高 6 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特点为【】 A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不稳定 B 意外伤害发病率高 C神经系统发育成熟 D 生殖系统发育迅速 E容易发生心力. 行为和精神障碍 7 围生期是【】 A 妊娠28 周到胎儿出生后30 天 B 妊娠28 周到胎儿出生后28 天 C妊娠E妊娠30 周到胎儿出生后 28 周到胎儿出生后 30 天 1 周 D妊娠30 周到胎儿出生后 1 周 8 最易造成胎儿先天性畸形的高危时间【】 A妊娠早期 B 妊娠晚期 C妊娠中期 D 妊娠中. 晚期 E妊娠早. 中期 9 儿科学的范畴不包括【】 A研究儿童生长规律 B 研究儿童发育和行为C 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D 提高儿童疾病防治水平E研究儿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0 以下不是儿童疾病特点的是【】 A起病急 B 变化快 C并发症多 D 后遗症多

E感染性疾病多 第二章 1. 判断儿童体格生长最常用的指标是 A. 动作发育能力 B. 语言发育程度 C.智能发育水平 D.神经反射发育 E。体重·身高·头围 2. 身高第一年身高增长约 A.35cm B。32cm C.30cm D.27cm E.25cm 3. 正常小儿前闭合最晚的年龄是 A.10 个月B。1岁半C。1岁8 个月D。2岁半 E.3 岁4. 乳牙最晚于何时出齐 A.1.5 岁 B.2 岁 C.2.5 岁 D.3 岁 E.3.5 岁 5. 婴儿期通过X 线检查骨龄应选择 A. 左手腕部 B. 左足 C. 左手腕部及膝部 D.右手腕部 E. 右足 6. 脊柱出现胸曲的年龄是 A.12 个月

家畜病理学复习资料泌尿系统病理学

1.肾炎类型: 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疾病,肾小球性肾炎; 以间质损害为主的疾病,间质性肾炎; 以化脓性病变为主的疾病,肾盂肾炎。 2.肾小球性肾炎 指原发于肾小球,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炎症。始于肾小球,后波及肾球囊,最后累及肾小管及间质。 病因及机理 某些传染病(猪丹毒,猪瘟,马传贫,马鼻疽)时,常伴发肾小球性肾炎。 从感染到发生肾小球肾炎的间隔需要1-3周,发生变态反应性致敏所需的时间——肾小球性肾炎的变态反应性本质。 机理:近年来研究证实,肾炎的发生机理有两种: 1、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性肾炎:绝大多数(90%以上)肾小球性肾炎由免疫复合物所致。 2、抗肾小球基底膜性肾炎:此型肾炎较少见。发生是由于机体内产生抗自身肾小球基底膜抗体与肾小球基底膜作用而致病的。 病理变化 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肾小球性肾炎,分述如下: 3、急性肾小球性肾炎(acute glomerulonephritis) 常发生于急性感染之后,病程较短。病变主要在血管球及肾球囊内。有变质,渗出和增生等变化。 眼观:肾体积轻度肿大,充血,质地柔软,被膜紧张,易剥离,表面与切面潮红。皮质部略增厚,纹理不清。若有出血,表面和切面散布针尖状大小的红点。 镜下: 1)肾小球毛细血管充血、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系膜细胞肿胀,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渗出,肾小球血细胞成分明显增多,肾小球体积增大,充满小球囊。 2)囊腔内有时还有白细胞,红细胞,浆液。病变严重时,毛细血管腔内可有血栓形成。 3)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变性或脂变,肾小管扩张,内有透明或细胞管型,肾间质轻度水肿,出血,肾小球周围间质少量中性白细胞浸润。 4、亚急性肾小球性肾炎介于急性与慢性肾炎之间病理类型。本病的主要特征是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新月体或环状体。 眼观:肾脏肿胀,柔软,色泽苍白或灰黄“大白肾”之称,表面光滑,可能有散在出血点,皮质增宽,与髓质分界清楚,病变为弥漫性。 镜检:1)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显著增生,增生的细胞肿大,多角形或菱形,淡染,堆积成层,被复于肾小球的尿极,呈新月型(新月体);或呈环形(环状体); 2)增生的上皮细胞间可见红细胞,中性粒细胞或纤维素样渗出物,增生的上皮细胞间纤维组织逐渐增加,形成“纤维性新月体”; 5、慢性肾小球性肾炎发病迟缓,病程长,症状常不明显。根据病理形态可分为以下几种: 1)膜性肾小球性肾炎:特点:弥漫性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外侧有免疫复合物沉积。 2)膜性增生性肾小球性肾炎:特点: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和基底膜增厚。 3)慢性硬化性肾小球性肾炎各类肾小球性肾炎发展到晚期的结果。其特征是肾脏明显缩小,变硬,又称为固缩肾。 眼观:两侧肾对称性缩小,苍白,质地变硬,表面呈细颗粒状,被膜粘连,不易剥离。切面的皮质变薄,见有微小囊肿。 镜下1)早期可见到某种类型肾炎的残有病变(急性,亚急性,膜性,膜性增生性); 2)中期多数肾小球纤维化和玻璃样变,相应的肾小管萎缩,消失,间质内纤维组织增生,多量的淋巴细胞浸润。 3)晚期:随肾小球的纤维化,玻璃样变和肾小管萎缩消失,间质增生等变化加重。肾小球肾小管的数目减

兽医病理学

家畜病理学:通过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和患病机体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变化,来阐明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基本规律,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第一章 动脉性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使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简称充血。 充血对机体的主要影响:充血一般为暂时性的血管反应,病因消除后充血消散。如果病因持续作用,有充血可以转化为淤血,甚至引起水肿和出血等变化。充血是机体的一种防御适应性反应,通过充血能使局部组织或器官的代谢、机能和抗病能力增强。但充血也有不利影响,充血发生在脑组织或脑膜可使颅内压升高而引起神经症状;已发生硬化的小动脉充血常导致血管破裂而引起出血。 静脉性充血: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和器官中血流量增多。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病因:1.静脉受压迫(管腔狭窄或闭塞) 2.静脉管腔阻塞(静脉内血栓,栓塞或静脉血管壁增厚时,使管腔狭窄或阻塞而发生淤血。) 3.心力衰竭 4.胸腔和肺脏的疾病 病理变化:淤血的组织和器官肿胀,重量增加,因血液的含氧量降低,脱氧血红蛋白增多,呈暗红色或蓝紫色;活体淤血的局部温度降低 镜检:淤血的组织内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时间较长的淤血伴有组织器官水肿、出血、萎缩和变性等。 肺淤血:左心衰竭引起肺淤血 肝淤血:右心衰竭时,因肝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常引起肝淤血 结局和对机体的主要影响:决取于淤血的范围、程度、发生器管、发生速度、持续时间及侧支循环建立状况。淤血的组织和器官机能和代谢都发生障碍。长期淤血的器官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和坏死,其间质结缔组织增生,是淤血的组织器官变硬,即发生淤血性硬变,如淤血性硬变。轻度:淤血性水肿;重度:淤血性出血,淤血性坏死 缺血:由于动脉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局部组织或器官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断绝。又称局部贫血 病因:1、动脉痉挛2、动脉管腔阻塞或动脉受压迫

儿科学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 1新生儿期是指【】 A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1个月的时期 B胎龄2天8周至生后7天C从脐带结扎到满30天D从胎儿娩出到未满30天 E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28天之前的时期 2儿童死亡率的时期是【】 A幼儿期B学龄前期 C学龄期D新生儿期 E婴儿期 3儿童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 A幼儿期B婴儿期 C学龄期 D青春期 E学龄前期 4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最高时期是【】 A幼儿期B婴儿期 C学龄期D新生儿期 E血龄前期 5学龄期儿童的疾病特点为【】 A易发生消化絮乱B意外伤害发生率最高 C容易发生近视·龋齿.情绪行为障碍D感染和传染性疾病发病率高E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高 6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特点为【】 A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不稳定 B意外伤害发病率高 C神经系统发育成熟 D生殖系统发育迅速 E容易发生心力.行为和精神障碍 7围生期是【】 A妊娠28周到胎儿出生后30天 B妊娠28周到胎儿出生后28天

C妊娠30周到胎儿出生后30天 D妊娠30周到胎儿出生后1周 E妊娠28周到胎儿出生后1周 8最易造成胎儿先天性畸形的高危时间【】 A妊娠早期 B妊娠晚期 C妊娠中期 D 妊娠中.晚期 E妊娠早.中期 9儿科学的范畴不包括【】 A研究儿童生长规律B研究儿童发育和行为 C提高儿童健康水平D提高儿童疾病防治水平 E研究儿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0以下不是儿童疾病特点的是【】 A起病急B变化快 C并发症多D后遗症多 E感染性疾病多 第二章 1.判断儿童体格生长最常用的指标是 A.动作发育能力 B.语言发育程度 C.智能发育水平 D.神经反射发育 E。体重·身高·头围 2.身高第一年身高增长约 A.35cm B。32cm C.30cm D.27cm E.25cm 3.正常小儿前闭合最晚的年龄是 A.10个月 B。1岁半 C。1岁8个月 D。2岁半 E.3岁 4.乳牙最晚于何时出齐 A.1.5岁 B.2岁 C.2.5岁 D.3岁 E.3.5岁 5.婴儿期通过X线检查骨龄应选择 A.左手腕部 B.左足 C.左手腕部及膝部 D.右手腕部 E.右足 6.脊柱出现胸曲的年龄是 A.12个月 B.6个月 C.8个月 D.10个月 E。3个月 7.丹佛发育筛查测验的最适年龄范围为 A.6岁以下的儿童 B.4.5岁以下的儿童 C. 4.5岁以上的儿童 D.6岁以上的儿童 E.5岁以上的儿童 8.体型匀称度反映 A.身高与体重的比例 B.头围与胸围的比例 C. 胸围与身高的比例 D.坐高与身

兽医病理学重要复习名词解释

家畜病理学 名词解释 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从而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基 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疾病:病因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的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 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和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淤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里,引起局部组织中的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心力衰竭细胞:当左心衰竭引起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中出现了吞噬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的巨噬细胞。 槟榔肝:由于淤血的肝组织伴发脂肪变性,故在肝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与土黄色脂变肝细胞区相间,眼观似槟榔状花纹,故称为“槟榔肝”。 血栓:在活体的血管或心脏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析出,黏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机化:肉芽组织取代各种病理产物的过程。 梗死: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坏死,称为梗死。。 栓塞:血液循环中出现不溶性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出血: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之外,称为出血。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称内出血。 瘀点:漏出性出血时,在皮肤、粘膜、浆膜和实质器官呈点状出血,称为血点或瘀点。 瘀斑:严重时,呈斑块状出血,称为血斑或瘀斑。 休克: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时所发生的,伊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器官 微循环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为特征,并由此而导致的各种重要器官代谢障碍和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变性: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过多的变化称为变性。 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

儿科护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专科)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儿科护理学 一、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括号内。 1、小儿身长增长较快,1岁时约为(75; )cm,2岁时约为( 85 )cm,2岁后平均每年增长为(5~7.5 )cm。 2、测量儿童身长时取立正姿势,双眼(),头部(),足跟靠拢,足尖分开约60度。:平视正前方;保持正直位置 3、新生儿硬肿症是由于()、()、()、()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与水肿的一种疾病。3、答案受寒;早产;感染;缺氧; 4、婴幼儿盆浴时应关上门窗,调节室温至()左右,水温为()℃,盆底最好铺毛巾以免滑动。4、答案25℃;38~40; 5、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指生后( 2~3 )天开始出现,( 4~5 )天最明显,( 7~14 )天消退。病理性黄疸一般发生时间为(出生24小时内) 6、小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有()、()、()、()6、答案连续性与阶段性;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顺序规律;个体差异 7、新生儿特殊生理状态是()、()、()、()。7、答案生理性体重下降;生理性黄疸;生理性乳腺肿大;阴道流血 8、手足搐搦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最常见的是()、()、()8、答案惊厥;喉痉挛;手足搐搦;惊厥 9、小儿乳牙于生后()开始萌出,于()时出齐,共有()个9、答案6个月左右;2~2.5岁;20 10、重度脱水伴周围循环衰蝎时应迅速滴注或推注(),低渗性脱水,输液速度应(),高渗性脱水宜慢些,否则易发生()。10、等张含钠液;快;慢;惊厥 11、婴儿生后1周内可有暂时性体重下降,约减少原来体重的(),常于生后()日恢复到出生体重。11、答案:3%~9% 7~10 12、病房中如发现传染病患儿应及时( ),患儿污物及所住病室及时行( ),对曾与其接触过的易感儿应酌情作( )。12、答案隔离或转院;者说消毒处理; 被动免疫 13、腹泻脱水时血钠浓度: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13、答案>150mmol/L.;<130 mmol/L;130一150 mmol/L 14、卵圆孔瓣膜在解剖上关闭一般为生后()个月。14、答案5~7 15、对急性心衰病情严重者应(),等待心力衰竭控制()周后,方可在床上适当活动。 15、答案绝对卧床休息;2 16、咽结合膜热的病原体是(),疱疹性咽峡炎是由()感染引起16、答案腺病毒;柯萨基病毒 二、判断题:请把√或×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身长的个体差异较大,若低于正常的20%以上为异常() 2、心理学家将学龄期称为“第2反抗期”。() 3、急性肾炎患儿家中带来的食物经医务人员允许方可食用。()

家畜病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炎症Word版

1.炎症的概念炎症是机体在致病作用下产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应答性反应。它是机体全身反应在局部的表现,其局部临床症状为红、肿、热、痛、机能障碍,其基本病理过程为变质、渗出、增生。 2.炎症的原因 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抗原性因素 3.炎症介质概念在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者由体液产生,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种类按照来源分为: 细胞源性炎性介质:由机体多种细胞(肥大细胞、白细胞、巨噬细胞、血小板等)生成或释放的炎性介质血浆源性炎性介质:由血浆内的凝血系统、纤维蛋白(原)溶解系统、激肽形成系统和补体系统激活后产生的炎症介质. 4.炎症介质的特点 来源广泛,作用复杂;微量、高效,类似酶的特性; 作用于炎症不同的阶段,各个方面;炎症介质的产生、发生效应、失活受到机体的调控。 5.组织损伤—变质概念炎区内细胞组织发生变性、坏死的过程。 原因和机制组织细胞的直接损伤炎区内物质代谢障碍 炎区内血液循环障碍炎灶内细胞组织的变性、坏死产物刺激 病理变化 1.代谢机能变化分解代谢加强,氧化不全产物蓄积;炎灶内pH值降低,渗透压升高; 2.形态学表现细胞变性、坏死。 6.血管反应—渗出)概念炎症时血液中液体成分和细胞成分,透过小静脉和毛细血管进入炎区的现象。 7. 炎性渗出液对机体的影响 对机体有重要防御作用:稀释毒素和炎症病理产物;带来抗体、补体、营养,杀灭病原体; 限制病灶发展。对机体也有不利的作用:可引起机体的各种机能障碍,如支气管炎、肺炎影响呼吸功能;脑膜脑炎影响神经功能;心包炎影响心功能。 8.白细胞的游出.概念 白细胞的游出(渗出):在炎症过程中,伴随着局部血流组织减慢及血浆成分的不断渗出,白细胞也主动通过微血管壁进入炎区内,这种现象称为白细胞的游出(渗出)。 炎性细胞浸润:渗出的炎性细胞在炎区内聚集,称作炎性细胞浸润。 9.吞噬作用 白细胞渗出至炎区,吞噬和消化病原体、各种异物及坏死崩解产物的过程,称为吞噬作用 吞噬的过程:粘附:摄入:“吞噬体”,“吞噬溶酶体” 消化:溶酶体的酶解作用和吞噬细胞代谢产物的作用 10.炎性细胞的种类及作用 中性粒细胞:运动能力强,吞噬细菌、小组织碎片、抗原抗体复合物。见于急性炎症初期,化脓性炎症。嗜酸性粒细胞:常见于过敏性炎症和寄生虫感染。 嗜碱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 单核巨噬细胞:见于急性炎症后期和病毒性炎症的早期。 淋巴细胞:见于慢性炎症,病毒性疾病。 浆细胞:见于慢性炎症。 11.增生概念炎灶内的细胞成分、间质成分进行分裂、增殖的过程。(炎症开始就存在,炎症后期较明显。) 增生的过程初期: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增生(清除病理产物) 后期: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形成肉芽组织。(修复) 12.炎症局部的临床症状

家畜病理学—动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第五节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猪传染病。根据临床和剖检特征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猪丹毒。 第五节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 病因和发病机理 -病原为猪丹毒杆菌,约24个血清型,革兰氏染色阳性。 -专染源主要是被猪丹毒杆菌污染的外界环境和带菌猪自体感染。 -外源传染物主要通过消化道或损伤的皮肤入侵机体,病原很快进入血液引起菌血症。 如果病原毒力强,在体内大量繁殖可引起败血症; 如果病原毒力较弱或机体抵抗力较强时,病原只在局部组织器官繁殖,如局限在皮肤血管引起皮肤疹块病变; 病原也可长期存在于体内某一部位,引起机体的变态反应,出现心内膜炎,关节炎和皮肤坏死的病变。第五节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 病理变化 - 急性型猪丹毒 -亚急性型猪丹毒 -慢性型猪丹毒 急性型猪丹毒 剖检特征为脏器的败血症变化和皮肤出现丹毒性红斑。 脾脏高度肿大,切面隆起呈三角形,为典型的急性炎性脾肿;肾脏肿大变性,表面密布细小出 血点; 全身淋巴结呈急性淋巴结炎,有不同程度出血; 消化道呈急性卡他性或出血性炎,在胃底和十二指肠尤为明显;实质器官淤血、变性。 亚急性型猪丹毒 剖检特征为皮肤疹块,多见于颈部与背部,疹块大小不等,多数为一致的紫红色,有的边缘 紫红中心苍白。 慢性型猪丹毒 剖检特征为:心内膜炎(在二尖瓣心房面附着较大的菜花样赘生物,是丹毒性溃疡性心内膜 炎继发血栓形成及血栓机化的形象);多发性关节炎(外观关节肿胀,剖开可见关节软骨糜烂,滑膜增长)。 慢性型猪丹毒 皮肤坏死(肢体皮肤坏死,继发坏疽并已开始腐离;耳翼边缘皮肤坏死并继发干性坏死并继发干性坏疽)。 第六节放线杆菌病(actinocbacillus disease ) 放线杆菌病是由放线杆菌引起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主见于猪,特别是4-8周龄的猪多 发。 病原和发病机理 -病原为放线杆菌;革兰氏染色阳性。 -专染源以病猪和隐性带菌猪为主,通过呼吸道传播,病菌引入肺脏繁殖,引起肺胸膜炎,入血后出现菌血症和败血症过程。 急性病例病理变化 出现胸膜肺炎,肺脏表面覆盖灰白色纤维素,在心叶、尖叶和膈叶前下缘病变明显。镜检, 见肺组织充血,肺泡腔内浆液-纤维素渗出,中性粒细胞浸润。

家畜病理学第五版第七章复习重点——炎症

7、炎症 名称来由:原意表示患病部位发热,好似火焰燃烧。 公元前38年,古罗马蔡里萨斯(Celsus)提出患病(体表)部位症状:发红、肿胀、发热和疼痛。以后伽伦(Dalen)附加第五个症状:官能障碍 命名法:器官名称+“炎” 概念: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致炎因子引起损伤所发生的防御反应。(图) 一、炎症的原因 ⒈生物性因子: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炎症又称感染。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寄生虫(最常见) ⒉物理性因子:紫外线、烧伤、放射线等造成组织损伤后均可引起炎症反应。 ⒊化学性因子:外源性化学物质如强酸、强碱、松节油等的损伤可导致炎症。内源性化学物质,如坏死组织的分解产物,体内代谢产物的堆积也常引起炎症。 ⒋异常免疫反应:异常免疫反应所造成的组织损害而引起各种类型的免疫反应性炎症。如在皮内注射结核菌素可引起致敏动物的局部炎症。 二、病理变化 (一)、变质 定义:炎症局部组织的变性和坏死 ⒈形态变化:⑴实质:实质细胞变性、坏死 ⑵间质:胶原纤维肿胀、纤维素样变性、粘液样变性、毛细血管损害。 ⒉代谢变化:⑴分解代谢↑→H+↑→不利于微生物生长、不利于白细胞活动 ⑵组织内渗透压↑ ⒊炎症介质形成和释放:血管扩张,通透性↑ 炎症介质 概念: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体液产生,参与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作用:血管扩张,通透性↑,趋化作用,发热,疼痛及组织损伤等。 种类:细胞源性和血浆源性。 出液中含盐类和小分子蛋白,也称浆液)。 损伤严重时,大分子的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也能渗出,纤维蛋白原在坏死组织释放的组织因子作用下转变为纤维素。

⒈血流动力学改变 ⑴局部组织缺血:微动脉短暂收缩使局部组织缺血,持续几秒至几分钟不等(局部交感N兴奋)。 ⑵动脉性充血:其后微循环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局部血容量增多-动脉性充血(炎性充血)。是急性炎症血液动力学变化的标志,持续时间不等,长的可达几小时。 ⑶淤血:随着炎症的发展,由于炎症介质的作用,血管进一步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升高,血管内血浆渗出,造成血液浓缩,血流变慢(淤血),此时轴流加宽,白细胞靠边并附壁,阻碍血液流动;同时由于渗出液对血管壁的压迫,血流进一步减慢,最终发展为血流停滞。 ⒉血液成分的渗出(血管通透性增加) ⑴液体渗出 机理: A 血管壁通透性升高:内皮细胞间隙增宽,内皮细胞和基底膜受损,内皮细胞吞饮小泡增多。 B 组织渗透压升高:在炎症局部由于动脉性充血转变为淤血,使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炎症局部组织细胞坏死崩解,离子浓度升高,糖、蛋白质和脂肪分解使分子浓度升高,导致局部组织渗透压升高。 ⑵细胞渗出 机理 A 白细胞靠边、附壁和游出:充血→淤血+通透性↑→WBC壁立→阿米巴样运动→WBC游出 B 趋化作用:游出血管的WBC主动向某些化学刺激物所在部位作定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趋化作用。阳性趋化物(或趋化因子) C 吞噬作用是指白细胞游出到达炎症灶之后,吞噬和消化病原以及组织崩解碎片的过程。 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称为吞噬细胞,动物体的吞噬细胞主要有小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两种。 吞噬异物的过程基本相同,包括识别和粘着,吞入,杀伤降解三个阶段。 ⑴有利: ①稀释毒素,带走有害物质,减轻损害。 ②带来抗体,补体等杀菌物质和营养物质。 ③渗出的纤维素,有利于WBC吞噬和组织修复。 ④渗出的病原微生物和毒素,可刺激体产生免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