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SECI模型在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中的应用

SECI模型在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中的应用

SECI模型在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中的应用
SECI模型在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中的应用

SECI模型在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中的应用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才的培养模式面临极大的挑战。如何根

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是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从培养对象和社会需求两方面入手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运用野中郁次郎的SECI知识创新模型,分析知识转换的一般规律,对人才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培养施加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大创业体系的系统模型,SECI模型是组织知识创造是经由内隐与外显知识的互相转换,经由转换的过程,可同时扩展内隐与外显知识的质与量。

一、SECI模型

·

SECI模型中的四个知识转化阶段,要遵循社会化,外在化,内在化和组合化4个过程,通过这四个过程来完成创业知识的共享,使传业者的知识逐渐积累、增长,随着创业组织不断发展、进步,最终实现农业的发展目标。创业知识共享过程的实现主要包括以下途径。

这4个组成部分。

第一种模式:“社会化“指的是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通过共享经历建立隐性知识的过程,而获取隐性知识的关键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而不是语言。比如说我们刚开始创业的时候,要先借取别人优秀的经验,找到合适自己的项目,在模仿中不断探索,实践适合自己的道路。

第二个阶段是“外部化”,知识的外化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表达为清晰语言的过程其转化手法有隐喻类比概念和模型等,这是知识创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第三个阶段是“组合化”,指的是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它是一个通过各种媒体产生语言或数字符号,将各种显性概念组合化和系统化的过程。通过一些数据的显示,分析,补充,展示等,消费者的购买偏好等决定出创业者对所销售产品的选择偏好。

第四个阶段“内部化”,即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通过“组合”产生新的显性知识被组织内部员工吸收、消化,并升华成他们自己的隐含知识。

二、实现传业者隐性知识转化

对于创业者而言,当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要共享的,对于资本,劳动力这些关键要素是可以不用知识共享的。但是对于知识库的形成和应用是以企业用户为基础的,企业把有用的知识进行汇整挖掘,企业知识的积累永远的核心中的核心,对于创业者应该注重知识的共享性,对于产品信息的收集能力,协作能力,自我满足的管理模式都是应该注意到的问题。像是,对于产品信息的收集能力,就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对于同行业的竞争者产品信息的收集能力显现的尤为重要;协作能力,一个项目成败的关键是项目成员,合作伙伴和顾客定期地了解到对产品的新特性,建立良好的协作能力,促进了交互性。最终达到销售的目的;自我满足的管理模式,创业者的管理模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司企业,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模式。才是最好的。

组织的知识创造过程起始于对隐性知识的分享,大致与社会化过程相对应。隐性知识很难进行语言交流和传递,主要是通过体验获得,大量蕴藏在个体的头脑里。为了让具有不同背景、不同观点和不同动机的众多个人分享隐性知识、分享他们的情绪、感情和心智模式,组织需要建立一个个体彼此之间能够通过面对面对话进行接触的“场所”。自组织团队是典型的互动场,来自不同职能部门的成员为实现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每个成员享有共同的信息,并共享各自对组织意

图的不同解读。管理层则通过设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以及向团队成员赋予高度自主权,在组织内部引进创造性混沌。

社会化过程相对应。隐性知识很难进行语言交流和传递,主要是通过体验获得,大量蕴藏在个体的头脑里。为了让具有不同背景、不同观点和不同动机的众多个人分享隐性知识、分享他们的情绪、感情和心智模式,组织需要建立一个个体彼此之间能够通过面对面对话进行接触的“场所”。自组织团队是典型的互动场,来自不同职能部门的成员为实现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每个成员享有共同的信息,并共享各自对组织意图的不同解读。管理层则通过设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以及向团队成员赋予高度自主权,在组织内部引进创造性混沌。

对于企业的隐性知识(内部化知识)很难用文字,语言或者公式来精确的表达。隐性知识的共享需要创业者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创业团队的隐性知识的共享效率将受到隐性知识的可显性化程度,彼此之间的默契度的影响。因此,成功地共享知识的创业者需要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作用,在组织结构中的设置、员工培训、激励与考核机制、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企业文化等方面做好准备,才有可能创造知识共享的可能性,也只有这样,知识共享才能最终达到为创业者赢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目标。

三、四种知识转化模式

第一种模式:潜移默化”(社会化)即个体间隐性知识转移即指的是创业者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通过共享经历建立隐性知识的过程,而获取隐性知识(共感知识)的关键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而不是语言。即在刚开始创业的时候,要先借取别的创业者优秀的经验,找到合适的项目,在模仿中不断探索,在实践中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

第二种模式:“外部明示”(外化) 即个体隐性知识向组织显性知识转化,即指的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概念知识)清晰表达的过程,其转化手法有隐喻、类比、概念和模型等。即在创业运行的过程中摸索出一天适合自己的理论知识,然后将模糊的个体隐性知识转化为概念性的组织显性知识。

第三种模式:“汇总组合”(组合化) 即指的是创业者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它是一个通过各种媒体产生的语言或数字符号,将各种显性概念组合化和系统化的过程。即将创业者所总结出来的组织显性知识转化为通过媒体产生的语言数字等符号的文字统化的过程。

第四种模式:“内部升华”(组织显性知识想个人隐性知识转化])即指得是创业者的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通过“汇总组合”产生新的显性知识被组织内部员工吸收、消化,并升华成他们自己的操作知识。即将创业者的显性知识通过被组织内部员工的再次升华再次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

论内在激励对隐性知识转移的优势作用_张晓燕

第19卷 第1期2007年2月研究与发展管理R &D MANAGE MENT Vol .19No .1Feb .2007文章编号:100428308(2007)0120028206 论内在激励对隐性知识转移的优势作用 张晓燕 1,2,李元旭1(11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21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0135) 摘 要:从工业经济时代到知识经济时代,激励的内容也从促进作为劳动力的人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促进作为知识载体和源泉的人更积极地生产和转移知识.按照企业知识基础观的线路,论述了隐性知识转移过程中存在的认知与动机障碍,并引入了一个社会心理学理论———拥挤效应,即内在和外在激励间的相互作用,来阐明内在激励促进隐性知识转移的优势作用. 关键词:隐性知识;知识转移;内在激励;拥挤效应 中图分类号:G30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6202208;修改日期:2006212225. 作者简介:张晓燕(1974—),女,博士,讲师;李元旭(1966—),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代替了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的产生和转移被认为是企业持续竞争力的实质性来源.从经济学上讲,企业内部单元和个人间的知识分享会减少必须从外部购买知识时所导致的交易成本,因为分享知识意味着提高技能、平等合作和增加投资回报以及减少企业不得不依赖外部资源所可能导致的经济和财务上的风 险[1].当知识转移到企业的其他单元和个人,他们不用重新经过那些耗费成本的过程,可以避免犯相似的错误,在学习曲线上行进得更快.对企业来说内部知识转移的效率高,企业就会通过现存知识的杠杆效应获得更多的利益.但是由于知识的隐性特征(据研究,80%的知识是隐性知识)增加了知识转移的难度.并且对个人而言,个人因为拥有有价值的知识而获得相应的利益和地位,一旦与他人分享,就会影响其知识优势,降低其对组织的重要性,从而影响个人收益.知识经济时代激励机制面对作为知识源泉和载体的人必须要克服知识转移过程中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以及知识的隐含性带来的转移难度问题. 1 隐性知识特征与隐性知识转移的障碍分析 按照公司知识基础观的线路,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用文件、电子媒介和其他人工制品有效率地转移,并且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专利和版权除外).但是只有很小的一部分知识是显性的;“我们知道的比我们能讲出来的多”[2] .隐性知识则是被个人获得和存储并且难以被分离出来进行转移和交易的知识,它的转移需要更多的人际交往和培训技术,比如:指导和讲故事.知识的隐性特征最初是由Polanyi 定义的,他认为这种知识特性是由一系列 规则组成的惯例,而这些惯例并不为使用它们的人所知[2].在关于知识的著作中,知识的隐性和 不可编码性、不可传授性,和复杂性联系在一起[3].更狭隘一点的概念则仅关注不可编码性和不可传授性,但同时也承认复杂性和知识隐性的相互作用.在分析公司资源时,知识的隐性应该得 到特别的关注,因为它是公司获得独特竞争优势的有效来源[4].隐性知识的优势在于它的不可

[隐性,实证,机制]社会网络的隐性知识转移机制实证分析

社会网络的隐性知识转移机制实证分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您整理了《社会网络的隐性知识转移机制实证分析》一文,希望能更好的帮助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经取代了原材料等资源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知识管理提高自身竞争力,而隐性知识能否有效转移对知识管理至关重要。2000年以来,在Cross等人的倡导和影响下,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逐渐引入知识管理领域。基于社会网络模式的知识转移研究打开了一个新视野,学者们发现组织中的社会网络状况会影响组织的知识转移,尤其是组织中隐性知识的转移。 当前研究主要从网络特征因素和知识转移主体的内驱力角度分别探讨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但是,客观存在的网络结构特征如果不依赖知识转移主体则难以对知识转移活动发生作用,而知识转移主体的主观行为也会受其所处网络结构的调节和约束。本文结合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和知识转移主体的内驱力研究隐性知识转移机制,以IT行业为调研对象,实证分析了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在知识转移动机及组织文化环境调节作用下对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并探讨了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 1 概念模型与假设 隐性知识转移不是从社会网络结构特征中简单得出的行为,它的发生受到一些因素的调节,不仅需要社会网络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还需要知识发送者有意愿和动机以及双方有接触的机会和一定的传接能力,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无法进行。本文提出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解释变量社会网络结构特征以及基于知识转移内驱力的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综合考察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机制:①分析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对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是否受组织文化环境和知识转移动机的调节;②考察社会网络结构特征是否通过知识吸收能力影响隐性知识转移效果。其中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包括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结构洞和网络规模;调节变量为组织文化环境和知识转移动机;中介变量是知识吸收能力。初步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网络密度指社会网络中的组织成员彼此之间联系的程度。成员之间的接近程度以及联系频繁程度决定了网络密度。Szulanski(1996)在研究组织各部门间知识流动时发现,部门间如果不预先存在一定的联系或关系,知识在部门间的扩散和转移就难以发生。 网络密度与知识转移效果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知识转移动机调节实现的。密度大的网络中成员之间存在频繁的互动,形成一种强关系,成员会过于依赖现有网络中的联系,从而形成同质性网络,即成员观点相似,获得大量重复的信息,这使得成员之间区别度不高。然而,企业内部又具有竞争性,能够脱颖而出的员工才具有竞争优势,员工必须在网络中显示自己更高的个人成就感、声望来提高在企业中的地位,因此只有员工具备了强烈的知识转移动机,才能更加有效促进隐性知识转移。Scott(1995)等人研究指出,知识型员工之所以选择在组织内相互合作,主要是源于Maslow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社会交往、受人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三个较高层次的需要。因此假设: H1:在知识转移动机强的情况下,网络密度越大,越有利于隐性知识的转移。

隐性知识管理

关于呼叫中心隐性知识管理策略 大中小发表时间:2010-6-22 16:55:47 作者:佚名点击数:20 评论数:0 【查看评论】 摘要:知识管理理念已逐步融入到了企业中,很多企业积极推动实施,但从国内目前部署情况来看,知识管理仍不成熟。 本文关键字:知识管理 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已成为知识创新和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本文通过呼叫中心业务流程中知识共享存在的障碍分析,集中探讨如何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 呼叫中心员工的业务培训过于重视显性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忽视了隐性知识的存在。事实上,员工在工作中所形成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中心技术的经验、判断力和应答技巧等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形成呼叫中心竞争优势关键所在,为此必须加强对呼叫中心隐性知识的管理。 一、隐性知识的内涵 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20 世纪50 年代最早提出隐性知识概念并指出:“在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意识到的东西与他所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他把这部分知识命名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他认为隐性知识来源于

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和感知,是源于经验的。 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德〃德鲁克(Peter.F.Durcker)认为:“隐性知识,如某种技能,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学习这种技能的惟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他认为隐性知识是源于经验和技能的。 日本知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则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他还认为隐性知识不仅隐含在个人经验中,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 二、呼叫中心知识共享的障碍 隐性知识很难清楚地表达出来,或者即使表述了也很难让接受者和学习者直接获得,具有内隐的特性,不容易被编码和传播,不易被其他企业仿制或窃取,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但它同样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目前对呼叫中心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存在着许多的障碍。 1.员工激励和业绩考核机制。一个理性的员工,只有认为知识的共享比知识的专有会带来更多的利益时,才会有长久的共享热情。

论内在激励对隐性知识转移的优势作用(一)

论内在激励对隐性知识转移的优势作用(一) 摘要:从工业经济时代到知识经济时代,激励的内容也从促进作为劳动力的人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促进作为知识载体和源泉的人更积极地生产和转移知识。按照企业知识基础观的线路,论述了隐性知识转移过程中存在的认知与动机障碍,并引入了一个社会心理学理论——拥挤效应,即内在和外在激励间的相互作用,来阐明内在激励促进隐性知识转移的优势作用。 关键词:隐性知识;知识转移;内在激励;拥挤效应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代替了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的产生和转移被认为是企业持续竞争力的实质性来源。从经济学上讲,企业内部单元和个人间的知识分享会减少必须从外部购买知识时所导致的交易成本,因为分享知识意味着提高技能、平等合作和增加投资回报以及减少企业不得不依赖外部资源所可能导致的经济和财务上的风险。当知识转移到企业的其他单元和个人,他们不用重新经过那些耗费成本的过程,可以避免犯相似的错误,在学习曲线上行进得更快。对企业来说内部知识转移的效率高,企业就会通过现存知识的杠杆效应获得更多的利益。但是由于知识的隐性特征(据研究,80%的知识是隐性知识)增加了知识转移的难度。并且对个人而言,个人因为拥有有价值的知识而获得相应的利益和地位,一旦与他人分享,就会影响其知识优势,降低其对组织的重要性,从而影响个人收益。知识经济时代激励机制面对作为知识源泉和载体的人必须要克服知识转移过程中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以及知识的隐含性带来的转移难度问题。 1隐性知识特征与隐性知识转移的障碍分析 按照公司知识基础观的线路,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用文件、电子媒介和其他人工制品有效率地转移,并且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专利和版权除外)。但是只有很小的一部分知识是显性的;“我们知道的比我们能讲出来的多”。隐性知识则是被个人获得和存储并且难以被分离出来进行转移和交易的知识,它的转移需要更多的人际交往和培训技术,比如:指导和讲故事。知识的隐性特征最初是由Polanyi定义的,他认为这种知识特性是由一系列规则组成的惯例,而这些惯例并不为使用它们的人所知。在关于知识的著作中,知识的隐性和不可编码性、不可传授性,和复杂性联系在一起。更狭隘一点的概念则仅关注不可编码性和不可传授性,但同时也承认复杂性和知识隐性的相互作用。在分析公司资源时,知识的隐性应该得到特别的关注,因为它是公司获得独特竞争优势的有效来源。隐性知识的优势在于它的不可编码性可防止它被竞争对手无意识地模仿。隐性知识之所以被保护得很好是因为外界很难评估它的性质。因此,当其他条件相同时,知识越是隐性,越具有产生独特竞争能力的潜力。因此,不考虑知识转移的成本,知识隐性这一特征的存在一定会为广泛利用知识带来收益。 1.1隐性知识转移存在的认知障碍 由于人类的认知能力和学习速度是有限的(如吸收、积累、应用知识的能力),因而知识转移存在着一定的认知障碍,目前学者们大量研究的知识转移认知方面的障碍有:接受者的吸收能力和发送者的教授能力、组织背景以及知识特点。其中认为知识的特点是最重要的决定知识转移效果的因素,并进行了验证。Polanyi最早提出了知识具有不可去除的隐性部分并且隐性成分越多就越难以转移,随着隐性知识人工制品成分减少,转移成本则大量增加。Teece(1997)建立了技术的隐含性与转移该项技术到国外所需的等价货币费用之间的直接联系。Galbraith(1990)提出由于技术的隐含性增加了转移该项技术的时间,同时也增加了该项技术转移后在目的地真正能够发挥有效作用的时间。前面探讨的都是技术性知识的转移,Simonin还增加了有关营销知识转移的实证研究,并给出了知识隐性特征和转移的预期容易度之间一个负相关的关系,他总结说:知识的隐性特征对知识转移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1.2隐性知识转移存在的机会主义障碍

知识密集型行业的核心竞争力-隐性知识共享

知识密集型行业的核心竞争力-隐性知识共享 一、前言 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一直是学术界关心的热点问题,从“企业资源基础观点”到“核心竞争能力”。但是不管怎么演变,“知识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现在已经是学者们的共识。知识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只有持续创造新知识,并将新知识传遍整个组织,进而迅速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企业才是优秀的企业。与此同时,在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后,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知识管理作为命脉。 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是对知识的创新、使用、保存、维护和转让的管理。知识管理把知识看作最重要的资源,把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知识管理的本质是知识分享,知识管理的目的是知识创新。近来,据美国《财富》杂志调查:全球500强中至少将有一半的企业正通过系统实施知识管理,以提高决策与经营质量,而在未来2~3年内,这个数字更将提升到

80%。 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显性知识是指可用语言等方式表现出来的、可供交流、共享的那部分知识。知识管理界认为,隐性知识往往具有比显性知识更大的潜力,若能对隐性知识加以引导和开发利用,将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二、隐性知识的内涵 隐性知识支配着人的整个认识活动,为人类的认识活动提供最终的解释性框架和知识信念,对于知识的创新和价值的创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隐性知识是企业发展的源泉,能够不断为企业带来利益。 2.1、隐性知识的概念 知识一般划分为两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这种划分方式最初来自于英国的哲学家polyani.m.1958年,polyani在其著作《个人知识》中第一次提出“隐性知识”这个概念。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类型,通常被称作知识的是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达的

基于社会网络的隐性知识转移机制实证分析

基于社会网络的隐性知识转移机制实证分析 [摘要]结合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与知识转移主体的内驱力建立隐性知识转移的概念模型,以IT行业为实证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知识转移动机和组织文化环境对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结构洞和网络规模在隐性知识转移中的调节机制以及知识转移主体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总结主要研究结论并为企业知识管理实践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社会网络结构特征知识转移内驱力隐性知识转移结构方程模型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经取代了原材料等资源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知识管理提高自身竞争力,而隐性知识能否有效转移对知识管理至关重要。2000年以来,在Cross等人的倡导和影响下,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逐渐引入知识管理领域。基于社会网络模式的知识转移研究打开了一个新视野,学者们发现组织中的社会网络状况会影响组织的知识转移,尤其是组织中隐性知识的转移。 当前研究主要从网络特征因素和知识转移主体的内驱力角度分别探讨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但是,客观存在的网络结构特征如果不依赖知识转移主体则难以对知识转移活动发生作用,而知识转移主体的主观行为也会受其所处网络结构的调节和约束。本文结合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和知识转移主体的内驱力研究隐性知识转移机制,以IT行业为调研对象,实证分析了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在知识转移动机及组织文化环境调节作用下对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并探讨了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 1概念模型与假设 隐性知识转移不是从社会网络结构特征中简单得出的行为,它的发生受到一些因素的调节,不仅需要社会网络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还需要知识发送者有意愿和动机以及双方有接触的机会和一定的传接能力,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无法进行。本文提出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解释变量——社会网络结构特征以及基于知识转移内驱力的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综合考察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机制:①分析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对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是否受组织文化环境和知识转移动机的调节;②考察社会网络结构特征是否通过知识吸收能力影响隐性知识转移效果。其中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包括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结构洞和网络规模;调节变量为组织文化环境和知识转移动机;中介变量是知识吸收能力。初步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网络密度指社会网络中的组织成员彼此之间联系的程度。成员之间的接近程度以及联系频繁程度决定了网络密度。Szulanski(1996)在研究组织各部门间知识流动时发现,部门间如果不预先存在一定的联系或关系,知识在部门间的扩散和转移就难以发生。 网络密度与知识转移效果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知识转移动机调节实现的。密度大的网络中成员之间存在频繁的互动,形成一种强关系,成员会过于依赖现有网络中的联系,从而形成同质性网络,即成员观点相似,获得大量重复的信息,这使得成员之间区别度不高。然而,企业内部又具有竞争性,能够脱颖而出的员工才具有竞争优势,员工必须在网络中显示自己更高的个人成就感、声望来提高在企业中的地位,因此只有员工具备了强烈的知识转移动机,才能更加有效促进隐性知识转移。Scott(1995)等人研究指出,知识型员工之所以选择在组织内相互合作,主要是源于Maslow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社会交往、受人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三个较高层次的需

SECI模型在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中的应用

SECI 模型在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中的应用 一、下表是 SECI 模型中场的分布: 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 社会化 起源场 外部化 对话场 显性知识 内部化 行动场 组合话 系统场 二、研究的目标 通过文献调研,同时借鉴国外和国内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再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研究目标确定为探索中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如何运用基于SECT 模型的学习案例来进行隐性知识的传递,并通过考察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业水平现状,来考察隐性知识的传递对信息技术学业水平的影响,为提高当前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现素质教育提供新的依据。 第一个阶段是“社会化”,指的是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通过共享经历建立隐性知识的过程,而获取隐性知识的关键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而不是语言。例如:我们在刚开始学习网页设计的过程中,不用说话,仅凭观察、模仿和实践,就能够学会。在这个环节中,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多听多学,尽量多观摩老师作品,多与别人讨论,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中勇于将自己得想法说出来。 第二个阶段是“外部化”,知识的外化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表达为清晰语言的过程 其转化手法有隐喻类比 概念和模型等,这是知识创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即表现为我们个人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总结传授给其他人)。 第三个阶段是“组合化”,指的是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它是一个通过各种媒体产生语言或数字符号,将各种显性概念组合化和系统化的过程。通过TO FROM

诸如文档、会议、电话记录或者信息技术技术之类的工具或形式对明晰知识(如 数据、历史资料)进行筛选、补充、组合、分析等,可以产生新的知识。例如:学校的正规教育和培训所实现的知识创新,通过对大量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够产生 新的结论。 第四个阶段“内部化”,即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通过“组合”产生新的显性知识被组织内部员工吸收、消化,并升华成他们自己的隐含知识。这是我们在传统学习中经常使用到的一种模式。 野中将“场”定义为:“知识创造、共有、活用所共有的环境”。场源于日语 中的哲学词汇,既是指物理的场所,如办公室、商务会馆等;也可以指虚拟的场所,如电子邮件、电话会议等;还可以指精神场所,如共享经历、观念和理想;它甚至还可以指某种人际关系或人们之间的共同目标。 如表所示,场与知识的4种转换模式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和内部化相对应,在所有的转化过程中共存在着起源场、对话场、系统场、行动场4种类型: 1、创发场:是个人之间、面对面的相互作用的场所,主要指与顾客接触的 场或是企业内高阶主管的走动管理、在休息室内的闲聊等,彼此分享经验、随兴 想法等隐含知识之场所。这一个场实现了隐含知识的群化,就像学校采取的班级 授课制中,学生们能长时间地聚到一起,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学习、交流,这 无形中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知识交流氛围。 2、对话场:是集体成员之间、面对面地相互作用的场所。例如项目小组透 过这种场,成员之间经由对话,将个人之隐含知识,转化成形象的语言或概念。这个场为知识的外化提供了基础。在小组中个人会通过思考尽可能准确地将知识 用语言表达出来,而且个人间隐含知识的相互作用,将更好地促进语言化的表达。与创发场相比较,对话场中的创意更多。对话场能促进知识创造的关键在于,将 经过筛选的具有特定知识和能力的人集中在了一起。 3、系统场:是集体成员之间、虚拟环境下的相互作用场所,基本上由小组 成员或部门内,或是公司各部门之间、群体之间的明晰知识,相互结合、移转、共有、编集,也可以经由网络和电子邮件之沟通解决个别的疑问。

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的共享与利用

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的共享与利用 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是公安机关的重要资源,其开发利用对提高公安机关的打击犯罪和维护治安有重要作用。文章在讨论了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的概念及分类基础上,对隐性知识共享与利用的意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开发利用的机制。 标签: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共享;利用 自20世纪60年代起,众多国内外学者对知识问题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为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研究奠定了基础,其中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知识的分类问题。目前管理学界通常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两类知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存在形态、作用原理、价值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对公安机关的影响不一样。据预测,隐性知识占知识总量的90%,而经过编码的隐性知识所占的比例不足l0%。隐性知识因为难以被他人观察了解,更无法奢谈共享和交流。因此,积极地开发利用公安机关中隐性知识,充分发挥隐性知识在公安机关中的作用,是公安队伍建设的关键,对提高公安队伍的素质有重要意义。 一、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界定 (一)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概念 对于隐性知识的概念,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波兰伊(MichaelPolanyi)首先提出隐性知识的概念并指出:在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意识到的东西与他所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他认为隐性知识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和感知,是源于经验的。德鲁克(P·F·Durcker)认为:隐性知识,如某种技能,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学习这种技能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德鲁克也是认为隐性知识是源于经验和技能的。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IkujiroNonaka)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 国内有学者认为,隐性知识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即特定的时间里具有特定能力的人,尚未通过文字、公式、图形、语言、行为等表述或虽然通过语言或行为表述但未体现于纸、光盘、磁带、磁盘等客观存在的载体介质上的,完全依赖人作为载体存在的知识。它与个人的感觉、经验、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洞察力、信念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深深打上了个人的烙印,它是显性知识的来源。 经过分析、归纳和探索,本文对公安机关内部的隐性知识主要内涵等的理解和界定是指存在于公安民警个体和机关内各级组织中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与共享、也不易被复制或窃取、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各种内隐性知

隐性知识转移的特征与模式分析

文章编号:1000-8934(2004)02-0062-03 隐性知识转移的特征与模式分析 施琴芬 崔志明 梁 凯 (苏州大学科研处,江苏苏州 215006) 摘要:本研究分析了隐性知识的特点、知识转移的特点和隐性知识转移的特征,指出人和技术是隐性知识转移的两个重要维度。隐性知识的流动和转移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叠代过程,“专家咨询模式”存在N 重互动关系。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移是隐性知识价值化的必要路径,也是惟一途径。 关键词:隐性知识;转移特征;模式分析中图分类号:G 30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3-10-08 基金项目:江苏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编号BR2002014) 作者简介:施琴芬(1963-),女,江苏苏州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知识管理研究与发展管理、技术预见;崔志明(1961-),苏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技术预见、知识管理、研究与发展管理;梁 凯(1976-),江苏南京人,东南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知识管理、科技哲学。 人类社会经过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后, “信息革命”曾给予人类社会思想和行动的无限冲击,然而“知识革命”引起了人类社会深刻的变革。日本著名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Nonaka )曾高度概括了知识时代的特征:在变动的经济环境中,惟一可确定的是环境充满了不确定因素。从这个框架看,人类社会要求我们挑战传统的认知结构所基于的假设,强调通过人员和思想的交流与沟通,冲破知识传递与转移中的种种壁垒,达到“青蓝互哺”的可逆双赢氛围。 众所周知,知识是哲学反思的对象,也是经济学聚焦的中心问题。哲学主要研究知识的可能性和合理性问题,而经济学则研究知识作为一种经济资源的价值化问题以及知识如何被用来更有效地创造最大价值的问题。在新经济时代和可以预知的社会发展模式中,知识的利用和转移途径正在或者即将发生重大的调整与改变。知识转移是一种社会化过程,这个过程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组织或者整个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精简人员使得中层管理人员的缺省对组织的知识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聚焦的根本问题是他们的离去带走了大量的隐性知识,企业流程再造的失败揭示了流程再造仅靠显性知识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恰恰印证了人类的本质不是基因,但是基因决定了人类的本质哲学思想。 1 隐性知识的特点 英国学者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 olanyi )在其 1958年出版的哲学思想著作《个人知识》 (Pers onal K nowledge )和1966年出版的《隐性方面》(The T acit K nowledge )对隐性知识和隐性认识进行了比较系统 的探讨和分析。他认为,在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意会 的及与他所要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隐性知识。这种知识来源于个体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感知与判断,人们聚集感知到的事物能被明确的认识,但是人们不能完全清晰的表达出来,所有理解都基于人们的内心留住(indwelling )即个人的心智模式。波兰尼曾经满怀感慨地说:看着今天以漫无休止的努力用显微镜和化学、用数学和电子学仿制着清一色的与二百年前那位半文盲的斯特拉迪瓦作为日常工作制作出来的相似的小提琴,这情景真的有点使人伤感。隐性知识不是主观的,它是客观性与个人性的结合,隐性知识的主体行为遵从某些启发性前兆(intimations ),并与某种隐藏的现实建立联系,其行为的细节可以被视为逻辑上不可言传的,即隐性知识的默会性和个人性。正如康托尔关于 连续统一的“不可罗列性”定理这样的“集论” (men 2genlehre )中存在着种种美丽的定理,G.H.哈尔迪认为,一旦掌握了所用的语言,对它们作出证明是极为容易的,但在定理的意义变得明朗之前有必要作出相当多的解释。康托尔的证明跨越了一个逻辑鸿沟,否则就会造成像范特荷甫和考尔贝在不对称碳原子的问题上或巴斯德和李比希在把发XI AO 看成XI AO 母的生机功能的问题上所造成的分裂一样。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Peter Drucker )认为隐性知识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学习这种技能的惟 2 6第20卷 第2期2004年 2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V ol.20,N o.2 Feb.,2004

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

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 弗朗希思·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而对现代人来说,知识就是财富。这预示着一种新的财富的分配格局——谁掌握了知识,创造了知识,谁就能赢得财富。21世纪的经济,不再以物质资本为核心,取而代之的将是知识价值。在这样经济环境下的企业,不管你是否愿意,也不管你是否已经准备好,你都必须置身其中,接受知识带给你的机遇和挑战,努力拼搏,去应对知识经济的冲击。 企业通过组织的学习来获得知识,再通过知识在企业组织内的交流与转移,形成知识共享,使组织内部的知识能够在组织内全面的、充分的利用,以提高知识的生产率。那么,如何促进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和转移,实现企业内部知识的共享呢?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企业内部有两种类型的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所谓显性知识是指企业诸如产品目录、价格、商标、产品性能、企业部门的设施、人员以及外部市场调查报告等表面的信息,是可以表达的,有物质存在的,可确知的;而隐性知识,是更为深层次的。个人拥有非知识,不可能传播给别人或传播起来非常困难的知识,它不易用语言表达,是个人长期创造和积累的结果,它存在于所有者的潜在素质中,与所有者的性格、个人经历、年龄、修养等因素有关。显性知识,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网络、电子邮件系统和反馈系统来实现全面的知识共享,但隐性知识却并非这样简单,它的共享受到员工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社会和企业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人们比喻:显性知识是“冰山的尖端”,隐性知识则是冰山底部的大部分。企业内部知识共享,仅仅停留在显性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推动隐性知识的流动,才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共享。本文将着重讨论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 一、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 1、隐性知识的垄断性。 一个高明的厨师不会随便把他的厨艺传授给别人,除非是他的亲人。因为他知道,一旦他的厨艺传授给别人以后,他就会多一个竞争对手,如果徒弟的水平超过了师傅,对于师傅来说就是一种风险。酒楼可能把他解雇,改请他的徒弟。如果他的厨艺在社会上流传开来,酒楼的顾客就会减少,厨师的收入要减少,这个小事例说明,拥有知识的人不会主动传播知识,特别是当他的知识来之不易,而又能给他带来收益的时候更是如此。知识是不能自动实现共享的,这是共性问题。 2、隐性知识在表达、收集和交流方面的困难。 比如,一个熟练工人有一手生产的诀窍,企业决定开一个技术推广会,他可以轻而易举地表演他是如何操作的,其他人观看以后可以照样学样,企业的生产技术很快可以

企业联盟中隐性知识转移效果

企业联盟中隐性知识转移效果分析 王琦雅,郭东强 (华侨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摘要]企业联盟为隐性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联盟中企业的知识是各不相同而又互相补充的,而隐性知 识转移的效果与隐性知识转移者、 隐性知识接受者、隐性知识双方关系和隐性知识本身特性这四个因素密切相关。提升隐性知识转移效果,应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使隐性知识显性化;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和完善的激励机制,加大企业对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投入;建立长期的信任机制以及共享与竞争的学习氛围,增强企业间文化的融合;建立规范化的知识转移体系。 [关键词]企业联盟;隐性知识转移;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746.17 [文献标识码] A An Analysis of Effect on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of Enterprise Alliance WANG Qiya,GUO Dongqiang Abstract:Enterprise alliance provides a broad platform for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The knowledge in alliance is different and comple-mentary,while the effect of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liverer,receiver,its mutual relations and individual features.We can improve its effect through building better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to dominate tacit knowledge,effective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mechanisms to increase enterprise input in knowledge and ability,and standard knowledge transfer system.Long-term trust mechanism and sharing and competi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will also imprve cultural integration among enterprises.Key words:enterprise alliance,tacit knowledge transfer,influencing factor [收稿日期]2011-10-10 [作者简介]王琦雅(1989-),女,福建泉州人,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知识管理; 郭东强(1957-),福建泉州人,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知识管理与企业管理信息化。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BTQ027)。 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越来越重视联盟在竞争与创新过程中的作用,许多公司通过同国内外企业联盟增强了竞争力,如上海的大众汽车公司,广东的松下万宝公司等。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企业的创新资源在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需求时显得严重不足,更需要借助联盟的力量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跨越组织边界的知识转移是企业进行外部学习的重要一环,但在企业联盟的学习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因此,许多学者和管理者对如何在企业联盟中更好地进行知识转移十分关注,其中联盟中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企业联盟与知识转移概述 (一)企业联盟的概念 企业联盟也被称作战略联盟,是由美国DEC 公司前总裁简·霍普兰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最早提出的。国内的文献在定义企业联盟时,一般表述有四个方面: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和成本共担、优势互补等特定的战略目标;方式是通过股权参与或契约联合的方式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特点是较为 稳固的松散型组织。许多学者认为联盟应当包括“强—强”联盟、“强—弱”联盟和“弱—弱”联盟。基本上国外的定义注重于跨国公司的国际合作,而且偏重于对实力接近的“强—强”联合的研究分析。而国内研究在这方面的偏向不明显,在概念上多没有对伙伴企业的强弱做出界定。 (二)知识转移的定义 知识转移是组织内或组织间跨越边界的知识共享,即知识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组织或个体之间的转移或传播,知识转移不仅是知识的扩散,而是跨组织或个体边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共享,包括知识转入方、知识转出方、 知识转移内容三个基本要素。知识转移的目的是吸收新知识和有效利用新知识,通过知识转移,将那些获得的知识加速应用,从而使组织获得竞争优势。 (三)知识转移的过程 企业联盟知识转移的构成要素有:知识转移方,知识内容,知识转移的途径,知识接收方等。知识转移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转移过程,现有知识在联盟企业之间的流动,以及从联盟企业到联盟的转移;二是转换过程, 第2012年第1期(总第390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1,2012Total No.390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2)01-0082-0282--

教师隐性知识共享调查问卷

教师隐性知识共享调查问卷 尊敬的老师: 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我们的研究给予的大力支持,本调查旨在了解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现状及存在的困难,调查是无记名的,答案无对错之分,请放心填写。 1、您的性别是: A .男 B.女 2、您所在的学校是: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 大学 3、您当前教授的课程是: A.语文B.数学C.英语D.物理E.化学F.生物G.政治H.其他 4、您从事教育工作的年限是: A. 5年 B.5~10年 C.10~15年 D. 15年以上 5、您对隐性知识的概念: A.比较熟悉 B.了解很少 C.没听说过 6、您在平时的教学研究中有没有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 A.经常有 B.有时有 C.偶尔有 D.从来没有 7、您觉得平时积累起来的教学科研经验、技巧、心得体会、思维方式对您重要吗? A.非常重要 B.比较重要 C.不太重要 D.不重要 8、您认为与其他教师探讨教育观念、教学心得、交流科研感悟、分享学生成长乐趣意义如 何? A.非常有意义 B.很有意义 C.有一定意义 D.没意义 9、您是否会与其他教师分享您在工作中积累起来的教学科研技巧、心得感悟、管理策略、 个人价值倾向? A.非常愿意、而且会主动分享 B.愿意、但不会主动分享 C.不好说,有时候(有些场合)会分享 D.不愿意分享 10、您平时和其他教师交流和探讨经验、技巧、感受、困惑主要通过什么方式? A.有组织的活动(如例会、听评课等) B.一般的人际交往 C.私下里交流 D.借助于网络环境和工具(如虚拟社区、BLOG、QQ等)

11、若上题您选择多个选项,请在此排序: 12、您所在的学校教师之间最常用的交流和沟通方式是: A.听课 B.集体备课 C.观摩优质课程 D.导师制 E.专家讲座 13、请对您12题得选项在此排序,也可以进行补充: 14、您平时和其他教师的交流和沟通程度如何? A.经常交流 B.有时交流 C.偶尔交流 D.很少交流 15、您感觉学校中教师之间探讨问题、交流想法的人际关系如何? A.非常融洽 B.比较融洽 C.一般 D.不太融洽 16、您认为目前学校的组织形式、管理机制和硬件设施对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和知识分享 作用如何? A.很有利 B.比较有利 C.一般 D.不太有利 17、在与其他教师交流、探讨和分享教学、科研、管理中的思路、技巧、感悟和经验的过程 中,您的收获如何? A.收获很大,学到很多东西 B.比较有收获 C.收获不明显 D.没有收获 18、您每周平均上网时间是? A.1小时以下 B.1-2小时 C.2-3小时 D.3-4小时 E.4小时以上 19、您上网最喜欢做的事是(可多选)? A.看新闻 B.逛论坛 C.聊天 D.看电影 E.写博客 F.玩游戏 G.查阅资料 20、请您在此对19题的选择排序,也可进行补充: 21、您平时上网(经常)使用的信息技术和工具主要有(可多选)? A.论坛(BBS) B.博客(Blog) C.维客(Wiki) D.播客(Podcasting) E.电子邮件(E-Mail) F.即时消息(MSN、QQ等) G.聊天室 22、请您在此对21题的选择项进行排序,也可以补充: 23、您对通过网络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共享知识所持的态度是? A.很赞同,这样可以开阔知识面,加强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还能学到实用的教学 方法和技巧。 B.比较赞同,这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交流渠道 C.基本赞同,但要以现实中基本的交流和沟通为先 D.不赞同,工作比较忙,网络不真实

SECI模型在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中的应用

S E C I模型在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中的应用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S E C I模型在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中的应用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才的培养模式面临极大的挑战。如何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是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从培养对象和社会需求两方面入手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运用野中郁次郎的SECI知识创新模型,分析知识转换的一般规律,对人才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培养施加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大创业体系的系统模型,SECI模型是组织知识创造是经由内隐与外显知识的互相转换,经由转换的过程,可同时扩展内隐与外显知识的质与量。 一、SECI模型 · SECI模型中的四个知识转化阶段,要遵循社会化,外在化,内在化和组合化4个过程,通过这四个过程来完成创业知识的共享,使传业者的知识逐渐积累、增长,随着创业组织不断发展、进步,最终实现农业的发展目标。创业知识共享过程的实现主要包括以下途径。 这4个组成部分。 第一种模式:“社会化“指的是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通过共享经历建立隐性知识的过程,而获取隐性知识的关键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而不是语言。比如说我们刚开始创业的时候,要先借取别人优秀的经验,找到合适自己的项目,在模仿中不断探索,实践适合自己的道路。

第二个阶段是“外部化”,知识的外化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表达为清晰语言的过程其转化手法有隐喻类比概念和模型等,这是知识创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第三个阶段是“组合化”,指的是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它是一个通过各种媒体产生语言或数字符号,将各种显性概念组合化和系统化的过程。通过一些数据的显示,分析,补充,展示等,消费者的购买偏好等决定出创业者对所销售产品的选择偏好。 第四个阶段“内部化”,即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通过“组合”产生新的显性知识被组织内部员工吸收、消化,并升华成他们自己的隐含知识。 二、实现传业者隐性知识转化 对于创业者而言,当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要共享的,对于资本,劳动力这些关键要素是可以不用知识共享的。但是对于知识库的形成和应用是以企业用户为基础的,企业把有用的知识进行汇整挖掘,企业知识的积累永远的核心中的核心,对于创业者应该注重知识的共享性,对于产品信息的收集能力,协作能力,自我满足的管理模式都是应该注意到的问题。像是,对于产品信息的收集能力,就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对于同行业的竞争者产品信息的收集能力显现的尤为重要;协作能力,一个项目成败的关键是项目成员,合作伙伴和顾客定期地了解到对产品的新特性,建立良好的协作能力,促进了交互性。最终达到销售的目的;

企业隐性知识共享障碍与规避

[摘要] 隐性知识共享在知识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对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隐性知识有效共享的障碍因素,并提出了促进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和对策。[关键词] 隐性知识共享障碍规避一、企业隐形知识共享的意义隐性知识又称为不可编码知识,是深植于个体及其心智模式、难以编码及沟通的知识,具有高度个人化、难以规范化的特点。知识共享,是指个体知识、组织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手段为组织中其他成员所共享,同时,通过知识创新,实现组织的知识增值。对于企业而言,隐性知识及其共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隐性知识构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显性知识能够进行编码,容易沟通与共享,因此也极易被竞争对手学到。所以,对于企业来说,显性知识难以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而隐性知识是不能或难以编码的、隐藏于个体内部,主要体现为个体所涉及的专业经历、经验、专业诀窍或个人不愿外露或无法明示的知识。同时,隐性知识的获取往往是个人工作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是长期实践的结果。与显性知识相比,它具有隐含性、积累的长期性等特点,不容易被复制和模仿,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2.隐性知识共享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源泉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创新,而科技创新离不开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共享为企业技术的创新提供了基础,因为企业的隐性知识主要源于工作实践,它包含了人们对各种问题的感悟和直觉,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思索和判断,一旦这些感悟和思索被激发,并通过某种机制在企业员工之间流动和传递、交流和共享,就会更加明晰、更加丰富起来,从而产生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素质人才智力资源是满足知识经济的主要因素,而高素质的员工具有特别的专业知识,则是竞争成功的关键所在,隐性知识共享能帮助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从而提高员工素质。 4.有助于培育团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因为个体的经验、知识和智慧都是相对有限的,而一个组织团体的知识是相对无限的,如何使一个组织的所有成员交流共享知识是知识管理达到最佳状态的关键。对于一个组织或者企业来说,只有隐性知识的充分共享才能重塑企业竞争力,组织内部个人和集体的创造力才有可能得以提高。同时在隐性知识的共享过程中,可以培育团队的合做精神。二、企业隐性知识共享障碍的机理分析L·Nonaka和H·Takeuki认为知识经过社会化、外在化、结合化及内隐化的过程,使知识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不断循环流动,形成知识螺旋,最终演变成整个组织知识。在这一转化并形成知识共享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隐性知识本身原因隐性知识本身就具备难以共享的特性,因为隐性知识是指建立在个人长期经验、教训积累的基础上并高度个性化的意会知识,如人的价值观、信仰、预见性、经验、技能、能力等,它深深植根于个体的行为本身,植根于它赖以形成的环境与情景之中,难以用语言、图表或数据明确表达,其传递主要依靠传授者的演示和学习者的揣摩,这就决定其不易大规模被积累、储藏、传播与学习,而知识的表达、收集、存储、传播既是知识共享的前提,也是知识共享的内容。 [!--empirenews.page--] 2.员工原因(1)心理原因。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被认为是个人价值的体现,与其在公司中的地位和待遇紧密相连。通常员工靠其隐性知识来体现自身价值,如果把知识传授给他人,就会影响他们工作的稳定性和个人利益。所以,员工不会主动将自己的隐性知识与他人分享。这就是隐性知识占有方的独占性,它阻碍了隐性知识的共享。同时,隐性知识接受方的抵触性也会阻碍隐性知识的共享,因为企业中促进知识共享的最有效方法是培训,但许多员工却误认为接受培训则说明自身能力不足,而往往是那些知识丰富的员工才明白培训的意义,乐于积极报名参加培训。这样,组织群体的知识共享便无法开展。(2)能力原因。由于员工的能力原因,很多员工不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知识。同时由于沟通的方式不畅,许多员工不能够进行很好的交流,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难以明确的被他人观察、了解,他们也无法用言语表达或者只能用言语进行部分表达。 3.企业文化的影响企业文化能够决定知识管理的成败,如果企业的成员对于分享与合作持开放、信任的态度,知识管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