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画的种类

中国画的种类

中国画的种类
中国画的种类

本文由装饰画原创(https://www.sodocs.net/doc/46792506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中国画的种类及其主要特征,是鉴赏中国画首先需要了解的基本知识。中国画的门类很多,其区别方法也不相同。如果以题材内容来分,有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若以表现方法来区别,可分为工笔、写意、兼工带写。写意又可分为大写意和小写意。按照绘画的社会功能和使用形式的不同,中国画可以分别列入壁画、年画、宣传画、连环画、组画、单幅画和插图之中。如果以作者身份来区分,宫廷职业画家的作品称为院体画,士大夫、文人的作品称为文人画(或士大夫画),画工画的作者是以绘画为专业的民间艺人(又称丹青师傅)。此外还有用手指画的指头画,用油漆绘成带有工艺与装饰性的漆画,以及界画、铁画、扇面画等多种,中国画还有卷轴、册、屏等多种装裱形式。

上述各门类、画种限于篇幅不能一一阐述,只选最常用的主要几种介绍如下:

工笔,就是运用工整、细致、缜密的技法来描绘对象。工笔又分为工笔白描和工笔重彩两类。工笔白描就是完全用墨的线条来描绘对象,不涂颜色。白描本来大抵是用来打草稿的,宋代画家李公麟把它发展成独立的画种,他的白描如行云流水,变化无穷丰富,有很强的表现力。他画的《五马图》,人和马都用单线勾出,比例准确,肌肉骨骼的结构清楚,甚至马的毛色所具有的光泽也细致地表现出来,动态极为生动,是古代第一流的白描作品。工笔重彩,就是指工整细密和敷设重色的中国画。在中国绘画的早期,工笔重彩占有主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帛画、都是道地的工笔重彩,特别是轪妃墓的T形“非衣”,构图巧妙,线描精细,设色绚丽,显示了当时工笔重彩达到了高度的成就。古代绘画普遍使用丹砂和青绿之类的重彩颜料,因此称绘画为“丹青”,由此可见工笔重彩在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了。

什么叫写意画呢?这是与工笔画相对而言的一种画法。它要求用粗放、简练的笔墨,画出对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意境。据传唐代的时候,玄宗命令画家李思训和吴道子,一起在大同殿描绘嘉陵江的山水。李思训是擅长工笔重彩的,他用了几个月的工夫完成这幅壁画。吴道子则在一天之内就画成三万余里的嘉陵山水,这可以想象,他不可能用工笔重彩的技法来画,一定是比较粗放、简练的。这说明那时的绘画已经有了工笔、写意的区别了。到了宋代,苏轼提出“士人画”,主张画画“不求形似”,而应写情寄意,以表达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他留下的绘画作品只有一幅《枯木图》,画一株枯树、一块顽石,石后露出一、二枝竹子,树下几根细草。这幅画抒发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思想感情,但大书法家却给以极高的评价,说枝干“虬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元代以后,笔法简练、造型生动、酣畅淋漓、讲究意趣的写意画大盛。这样,写意画就同遵守传统、恪守法则的工笔画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两大派,长期地在画坛上争相辉映,代代地相传下来。

不过,长期以来,在画坛上也存在着一味崇尚写意画,蓄意贬低工笔画的倾向。持有这种偏见的文人画代表是明代的董其昌。后来有人阐述他的主张,说:“画有士人之画,有作家之画。士人之画,妙而不必求工;作家之画,工而未必尽妙。故与其工而不妙,不若妙而不工。”他把文人和作家对立起来,把写意和工笔对立起来,明显地表明轻视工笔的态度。这种错误思想一直延续到今天,把工笔画看成是低一等的艺术,甚至一些青年人学画不从工笔着手,以横涂竖抹为能事,这是十分错误的。

壁画,中国壁画的历史,一定比帛画还要悠久得多。据历史记载,自商周到汉唐,壁画是十分盛行的。那时的宫殿、寺观、石窟、衙署、学府、旅舍以及墓室的壁上都画着图画。题材包括圣贤、忠烈、现实人物、天地鬼神、山灵海怪以及山水、花鸟、走兽,真是“品类群生”、“曲尽其情”。以后,壁画也始终是建筑装饰中的重要部分。

我们能看到的壁画,最早的是秦汉的遗物。洛阳发现的一座西汉墓的壁画,是用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墓主夫妇升天时的情景。

现存古代壁画,闻名于世的是敦煌莫高窟壁画,开创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历经北魏、西魏、隋、唐、五代、宋、元诸代。历朝都有建造,以唐代最盛。现在还有保存着历史壁画和雕塑的洞窟四百九十二个,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其中,以表现佛祖释迦牟尼前身所谓“舍己救人”为题材的“本生故事”占有突出地位。如“萨埵那太子本生”的“舍身喂虎”,就是描绘释迦牟尼的前身——萨埵那太子牺牲自身去喂母虎的故事。萨埵那和他的两兄弟到山中去出游,看见一头母虎因为饥饿准备吞噬小虎,太子满怀恻隐之心,就自刺身死,投身喂虎。画面上的太子,闭着眼睛,低着头,镇静地躺在虎口下,像是完全出于自愿的慈悲心肠。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壁画主要是用形象化的方法来宣扬佛教的教义。但是,也有许多作品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社会生活,如农事、渔猎、营造、推磨、舂米、制陶等。有一幅北魏的《狩猎图》,画的就是我国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狩猎生活的一个场面。其中一个人跃马张弓,向扑过来的猛虎射去;另一个人纵马奔驰,追逐一群黄羊似的野兽,画面中还有其它许多野兽,运动感非常强,气势磅礴。敦煌壁画在艺术上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南北朝主要是佛教故事画,在风格技巧上继承了两汉绘画的传统,又明显地吸收了印度佛教美术的特点。到了隋代,外来艺术逐渐被融化为中国风格。到了唐代,敦煌壁画已发展成高度的典型的具有中国气派的艺术。唐代敦煌壁画的主要内容是“经变”,即形象化地宣扬佛经故事。莫高窟就有一百多幅《西方净土变》。“西方”即指“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就是清净的佛国。《西方净土变》往往场面宏伟,以阿弥陀佛为中心,四周围绕着大小菩萨。此外还有伎乐、飞天和飞禽走兽、楼台殿阁,呈现出一片花团锦簇、气象万千的景象。这幅画想象力丰富,但实际上是当时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和地主贵族享乐生活的“变相”反映。

建国以后陆续发现的唐代墓室壁画,多数在陕西西安附近。李寿、李贤、李重润、李仙蕙等人的墓中有大量的壁画,内容包括人物、飞禽、走兽、山水、建筑及生活用具。其中最精采的是描绘宫廷人物的作品,它是我们研究唐代的历史、文化、生活的形象资料。如李仙蕙(永泰公主)墓中的《宫女图》,从不同角度刻画了一群宫女的种种神态,着重表现她们丰腴、端庄、豪华、拘谨、寂寥、空虚的外貌和内心特征。形象优美,结构严谨,线条流利,色彩艳丽,在技巧上有很高的水平。

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是元代的杰作。它是我国保存较好、具有高度艺术水平的古代壁画。民间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就生长在这一带,永乐宫的壁画是表现众神朝拜老子及吕洞宾等传教施法的道教故事。画在主殿三清殿的《朝元图》规模最大,庄严宏传,气势非凡。全图分布在大殿四壁,以八个主像为中心,一共画了二百八十六人,每个人高达三米以上。在这些群像中,主像庄严肃穆,玉女温文秀丽,武士须眉飞动,真人翩翩欲仙,无不真切动人。对浩大行列的描绘,作者巧妙地处理了人物之间的相互呼应关系,有的正视凝神,有的转身对语,有的左右顾盼,有的侧耳倾听,使之成为一个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在技巧上继承并发展了唐宋壁画的传统方法,用笔简练、圆浑、有力;色彩灿烂而沉着,富有装饰性。另外两殿有些像连环画和民间风俗画,内容具体复杂。在这些壁画中,留着作者马君祥父子、

朱好古与门人李弘宜、张遵礼等人的题名。这些名人不见史籍的民间画工,很好地继承了我国古代绘画的优秀传统,并作出重要贡献!

太平天国的壁画是十分盛行的。它的内容往往是同革命联系起来的,可惜大部分已经毁去,现在南京、苏州等地还有遗迹数十处。南京堂子街的《防江望楼》、江宁方山的《守城图》、绩溪的《攻城图》、金华的《望楼》,描绘了太平军攻守时的英勇场面,歌颂了反帝反封建的雄伟气魄。

兼工带写(或称小写意):是工笔、写意二者兼用的画法,近些年由于工笔过分细腻、费工,专画工笔画的人逐渐减少,很多擅长工笔的画家,取工笔、写意两者之长,改用兼工带写作画。

人物画:以表现人物形象和事迹为主要题材内容的绘画,统称为人物画。因题材类别不同,又可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以及历史故事画。由于表现方法、样式的区别,又分若干类别。刻画工细,勾勒着色者称工笔人物;纯用线描或稍加墨染者称白描人物画;在以线描勾勒的基础上施以浓重的颜色,称为工笔重彩人物;另外以墨为主,略施淡色者称为工笔淡彩。写意人物画是以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描绘人物意态神韵。如以简笔人物著称的宋代人物画家梁楷,变细笔白描为水墨逸笔,力求单纯简括,“遗貌取神”,其难度大于工笔。

我国人物画发源最早,据《孔子家语》记载,在周代即有劝善戒恶的历史人物壁画,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是已知最早的独幅人物画作品。魏晋、隋唐是人物画重要的发展时期,如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昉、孙位等都是在中国美术史上对人物画作出卓越贡献的重要画家。五代两宋时期,由于皇室贵族及文人士大夫积极参加绘画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开始形成了文人画的体系。元代的绘画,由于主流转入山水和花鸟,人物画走向衰微。明清人物画中既有擅长白描人物的陈洪绶,又有华岩、黄慎、罗聘等善画写意人物的画家。晚清“海上三任”(任熊、任薰、任颐)对写意人物画的风格和技法又有了新的发展。

山水画:以描绘自然风景为主体的绘画称为山水画。举凡名山大川,田野村居,城市园林,历史名胜,宫殿楼台,舟船车马,均可入山水画。若再细分还可分为水墨、青绿、金碧、浅绛等。界画在十三科中列为“界画楼台”一科,也有把界画划入山水画支科的。

水墨山水,即是用水墨而不着色所画的山水画。水墨山水传说起源于唐代诗人画家王维。传为他写的《山水诀》中说:“夫画道之中,水墨为最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即以水墨画作为表现自然,最能得心应手,最能小中见大,超越时空,作者可以充分挥洒,收到多姿多彩的笔情墨趣,其层次之多和意外之变化,都是任何色彩所难于奏效的。

青绿山水,又可分为大青绿与小青绿两种。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青绿山水。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把青绿山水的格式固定下来。青绿着色重在渲晕得法,薄中见厚,浓中见雅。大青绿所使用的颜料种类比较多,从主要的基调看,以石青、石绿为主色,看去辉煌庄重,有欣欣向荣、草木华滋之感。小青绿主要区别于用墨与青绿敷染的比例大小,小青绿也有在浅绛设色的基础上,部分施染青绿的。小青绿比较灵活,表现方法渐

趋多样。大青绿要求工整典丽,小青绿可用兼工带写,手法轻松活泼,现在多数山水画家喜欢采用小青绿画法。

金碧山水:是青绿山水中另一种着色形式,即以石青、石绿为基础,最后在轮廓处勾金,通过这道金线,像彩绘藻井一样,把山水画装饰得更为绚丽辉煌。在描绘浓艳的夕照晚景,体现出山岩边际的一层金光,增强日照之气氛,在突出的山石表面薄罩一层金粉,或用胭脂、白粉烘托艳阳秋色,使青绿与金碧相映生辉。

浅绛山水:是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早在五代时董源的画迹中已经看到了浅绛山水的开端,到了元代黄子久又继承了董源之法,才把浅绛设色的格式全面形成。明代沈石田、清代王原祁,都专用这一格调高雅的形式作画。

界画:是以表现建筑物为其主要内容的画科,用又长又直又均匀的线条,表现亭台楼阁之类的古典建筑。只用手勾线,很难画直、画平,必须借助于界尺,故名为界画。如宋代郭忠恕,元代王振鹏、李容瑾,明代仇英,清代的袁江、袁耀,都是界画名手。

花鸟画:是以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的中国传统画科。再进一步细分,还可分为花卉、翎毛、蔬果、畜兽、草虫、鳞介等支科。通过对自然生物的描绘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时代精神,间接反映社会生活,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和寓意深刻的内涵。花鸟画以描绘方法的精细或奔放分为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由于使用水墨与色彩上的差别,还可分为白描花鸟、水墨花鸟、浓墨花鸟、设色花鸟以及设骨花鸟等。

我国花鸟画有悠久的历史,原来花鸟画依附于装饰绘画之中,早在六七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皿上常见的花卉、飞鸟、奔鹿、跳蛙、草木枝叶等各种图案纹样,但尚未成为独立的艺术作品。战国、秦汉的墓室壁画、画像石刻,虽以描绘人物活动为主,仍离不开花木禽鸟作陪衬,如长沙出土的2000多年前的战国帛画《人物夔凤图》就有龙凤形象出现。两汉六朝时,花鸟画初具规模,美国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所藏东汉陶仓楼上的壁画《双鸦栖树图》,是已知最早的独幅花鸟画。

花鸟画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始于初唐,成熟于五代和两宋,此时曾出现以西蜀黄筌为代表的宫廷画家,为适应宫廷的需要,画风工整细致,富丽堂皇,善作珍禽异卉;在画院外,南唐徐熙擅长汀花野鸟,用水墨淡彩,富有野趣,为设骨花卉开山鼻祖。因徐、黄二人境遇不同,画风迥异,故有“黄家富贵、徐家野逸”之说。

元明两代文人画兴起,徐、黄二体受到冲击,失去昔日光彩。清初复古空气笼罩画坛,宫廷崇尚徐黄,绮丽甜俗,毫无生气。恽南田宗法徐熙的色粉没骨,形成柔弱婉约的“常州画派”;沈铨师黄家勾线填彩,以精密妍丽见长,影响远及日本。他们虽具功力,却缺少创新。与此同时,朱耷(八大山人)、石涛异军突起,八大的水墨花鸟简括凝练,形象夸张,风格狂怪,构图新奇;石涛笔墨恣肆,极尽变化,主张“笔墨当随时代”,强调要有自家的独特风格。朱、石二人反对摹古,提倡革新,为气息奄奄的花鸟画带来生机,对后世影响很大。“扬州八怪”对笔墨技巧的解放与发展,以及追求艺术个性化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近代画家吴昌硕通文史、精书法、善金石,远取徐渭、朱耷,近效赵之谦诸家。诗书画印熔铸一体,刚健雄放,色墨交融,把写意花鸟画推到一个新的高度。齐白石将笔墨简赅的大写意花卉与工整细致的草虫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节奏对比,并吸取民间艺术的色彩,既有文人画的高

雅气质,又富有民间画意味,生活气息浓厚。潘天寿以骨法用笔为主,多作线条勾勒,糅合八大、八怪诸家之长,构图雄奇,气势夺人,在致力于花鸟与山水的结合方面,取得卓越成就。此外,郭味蕖、陈之佛、于非暗、王雪涛都是近代花鸟画的大家。

中国画的色彩之美相关分析

中国画的色彩之美相关分析 摘要:中国画在世界绘画史上独树一帜,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画之所以能在世界绘画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正在于其线条和色彩基础之上的独特的“意境”表达形式,在于水墨与意境的统一。文章主要分析了中国画的色彩之美,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画色彩 引言 自中国文化史发展以来,中国画就伴随着其始终。它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术领域中独具特色的画种,有悠久的美术历史,并且在世界美术界领域中,独具特色,自成一家。绘画是作为艺术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而色彩作为绘画的本体语言,是构成一种艺术情调和艺术风格最基本的要素,是刺激视觉神经最有效、造成特定情绪美感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国画又被称为“丹青”,因此可以说中国画从一开始就极为重视色彩的运用,色彩的运用始终贯穿着中国画的发展,具有独特的风格。[1] 一、中国画色彩观的发展分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真正意义的彩色绘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就是其中的代表。秦

汉时期,五色观逐渐成熟和发展起来,人们对色彩的把握也更加娴熟得当,所以该时期的绘画多以黑红色为主。如西汉的T型帛画,就直接运用朱红、熟赭、石青、黑、白等色彩,整个画面的色彩效果是较为统一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西域异族的色彩观也融入中国画创作中,先是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随类赋彩”的理念,随后宗炳则认为应该“以形写形,以色貌色”,所以该时期的绘画色彩主要以蓝绿为主色调,红白黑为副色调,体现了色彩对比和互补的理念。隋唐时期,随着中国画艺术的大发展,色彩运用也随之丰富起来,阎立本、张暄、周舫都在色彩运用上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而且在该时期,山水画和花鸟画逐渐独立出来,在色彩上有着较大差异。五代两宋时期,先是青绿山水发展到了高峰,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等,都是青绿山水的典范之作。随后则出现了文人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画色彩的发展。受到儒、道、禅等思想的影响,文人画追求淡雅、平和、超逸的画面效果,所以玄色就成为了文人画创作的首选色。元明清时期,受到文人画的影响,色彩表现转为以水墨为主,追求简单、质朴的审美趣味,虽然也有青绿重彩作品问世,但是并不占主流。纵观整个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整个中国画色彩观的发展和衍变,可以简单概括为唐宋之前尚色彩,唐宋之后尚水墨,两者是一种先后、轻重的关系,而不是有无和对立的关

扇面画的类型有哪些

扇面画的类型有哪些 扇面画的类型有哪些,明代以后,折扇画渐执牛耳。扇面画中不乏超绝脱俗的传世佳作。折扇的扇面上宽下窄,呈扇形。画家在命笔之时须考虑在特定空间范围中安排画面,精思巧构,展示技法。匠心独具,笔随意转,化有限为无限,创造出富有魅力的形象和意境。 扇面画:在中国画门类中,历代书画家都喜欢在扇面上绘画或书写以抒情达意,或为他人收藏或赠友人以诗留念。存字和画的扇子,保持原样的叫成扇,为便于收藏而装裱成册页的习称扇面。从形制上分,又有圆形叫团扇(纨扇)和折叠式的叫折扇。扇面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品。在宋、元时代,团扇画广为流行。明代以后,折扇画渐执牛耳。文人墨客精于此道者,灿若繁星。其中不乏超绝脱俗的传世佳作,已经成为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折扇的扇面上宽下窄,呈扇形。画家在命笔之时必须考虑在这种特定的空间范围中安排画面,精思巧构,展示技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匠心独具,笔随意转,化有限为无限,创造出富有魅力的形象和意境。 真正的折叠扇的书画实物要数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宣德帝朱瞻基宣德二年画的大折扇,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明代永乐、宣德年间谢缙《汀树钓船图》为最早。当时的苏州,经济繁荣,而“院画”(宫廷绘画)势力日薄,“浙派”也步入末流,“吴门派”代之而起。以沈周为首,文徵明继起,还有唐寅、仇英,称之“吴门四家”。他们技艺全面,题材广泛,是明代成化到嘉靖间,吴门派绘画里最活跃时期,也是明代书法艺术的兴盛期。如文徵明的书画扇面,在清代就出《文徵明书画扇册》。吴荣光题中说,“到明代四家,唐、沈、文、仇始为书画,蔚为吴下人书画扇面之风气”。是后,书画折叠扇风气大盛,名人显贵,名家流派,文人墨客都善笔于折叠扇,遂成明清以来独具一格的书画形式。折叠扇以其独特的造型--一条圆弧和经过这条弧的两个端点的两条圆半径的图形而定为扇形。多少丹青妙手为之倾倒。 巧妙的构图,使扇面展开时不觉得是画在半环形式的扇面上,感觉如同画在一张平整的长方形的横幅上一样。扇面的书画更能反映每位书画家的艺术真谛。

中国人物画发展史

中国人物画发展史 ?2010/10/10 10:22:30 在中国传统绘画的三大画科之中,人物画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我国最早的人物画出现在新石器时期,作为一种纹饰绘制在彩陶等生活用品上,如《人面鱼纹》、《舞蹈纹》等。在《人面鱼纹》中,人面为圆形,眼、鼻、口都用直线表示,口角两边各画一条鱼,表示对渔猎收获丰收的希望。而出土于青海大通县的舞蹈纹彩陶盆,是最早的具有情节的人物画。画中五人一组,手拉着手,排成一线,人头南向左侧,发辫摆向右边,表现出舞蹈的动势,反映了原始人类朴素的欢乐。这一画面不再是那些只有象征意义的图腾或只具有一般装饰作用的动物纹样,而是直接表现了人类的现实生活。它说明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物画造型虽然极其简单质朴,但已开始注重反映现实生活,并开始具有一定程度的形象概括力和想象力。 当我国历史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社会分工日趋明确,专业画工开始出现。据史书记载,商朝初年的宰相伊尹曾画了九个君王的形象来劝诫商王成汤、殷高宗武丁命人画梦中宰相,并以此像求人,这大概是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人物肖像画,说明夏商时期人物画就已经开始发挥一定的社会效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服务于统治阶级的需要。进入先秦以后,随着宫殿壁画的盛行,帝王功臣之像成为主要的题材。相传孔子曾经参观周代的明堂,看到墙壁上绘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且各有善恶之状。又看到“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庆,南面以朝诸侯图”,这可能是最早的历史故事画了。当时的人物画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政教和贵族生活服务,所以得到上层阶级的重视而迅速地兴盛起来,并在技法上得到很大的提高。现在所能看到的春秋时期的楚国帛画,如《龙凤人物图》、《人物御龙图》无不充满着现实与幻想相结合的浪漫主义的倾向,也同时说明了线描在当时已成为人物画造型的主要手段,而单线平涂法作为人物画的基本表现手法由此已经确立下来。 汉代人物画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无论是画像石、画像砖、木板画、漆画、帛画、墓室壁画,几乎都以人物为主要题材。人物画在汉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更加深远。同时有系统、有规模的绘画活动被统治者广泛利用,如西汉甘露三年,皇帝为了表彰抗击匈奴有功的十一位大臣,“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东汉永平二年明帝双命人画中兴名臣二十八人像于洛阳云台,在当时都起到了很好的、宣扬政教的作用。然而当时人物画成就最为突出的还是汉墓帛画,如《软候妻墓帛画》、《软候子墓帛画》等,无论是线描技法、想象力、还是复杂画面的构图能力,都远远超过前代。可以看出汉代人物画虽仍处于稚拙阶段,表现手法还欠精致,但它对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的人物画发展,已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是人物画的发展成熟期,开始注重系统的绘画技法,脱离了前期的稚拙风格,出现了许多以人物画驰誉后世的大师。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载,当时的画家有百人以上,而且都有一定成就,如三国时期吴国画家曹不兴作巨幅佛像,心敏手运,须臾即成;东晋画家戴逵图圣贤人物,情韵连绵,风趣巧拔;东晋画家顾恺之写《女史箴图》、《洛神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扇面画》精品教案

《扇面画》精品教案 一、教材分析 《扇面画》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的内容。本课属于新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本课以学生熟知的扇子艺术作为课程资源,把中国古代传统的扇面工艺美术精华作为教学内容,通过欣赏、制作扇面作品来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扇面文化知识,掌握运用水墨形式创作扇面画的方法。这一教学内容是以前面两个学段中学习的水墨绘画方法为基础所进行的综合运用,是对水墨画知识分类学习的延续性总结。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扇面作品,了解扇面文化,感受扇面艺术形式美的特点。运用中国画水墨形式的表现方法,临摹、创作扇面作品。 2.在欣赏、讨论、实践的过程中,复习学过的国画方面的知识和笔墨技巧,根据不同的扇面巧妙地运用构图布局方法,临摹、创作不同形式的扇面作品。 3.培养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欣赏扇面画作品,了解其历史文化及不同的艺术形式。 2.教学难点:理解扇面画的构图布局方法,创作新颖的扇面画作品。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图片 教师语言:同学们好,你们认识图片中的这两个人物吗?他们手中拿的又是什么呢?(出示诸葛亮和孙悟空的图片) 教师语言:这是诸葛亮的代表性物品——羽毛扇,这是孙悟空向铁扇公主借来的芭蕉扇。扇子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历史悠久,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 2.出示课题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传统工艺的扇面画。 课题:《扇面画》

(二)讲授新课 1.扇子起源与种类 教师语言:你知道扇子的由来和用途吗?扇子又有哪些种类呢?(出示图片) 教师语言:扇子是人们消暑纳凉的工具,也作为装饰品和道具使用。中国的扇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制扇王国”的美称。扇子最早称“翣”,大约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中国就有了扇子。宋以前都称扇子为羽扇、团扇,折扇真正出现始于北宋。据考古发现,目前发现最早的扇子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的战国金银错铜壶上奴隶手执的长柄扇;现存最早的完整扇子实物是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篾丝编木制长柄扇。中国扇子的种类非常多,主要有团扇和折扇两种类型。 2.介绍扇面文化 教师语言:中国传统扇面画中所表现的内容有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等内容。(出示图片,欣赏扇面画作品) 教师语言:折扇绘画题诗始于明代永乐年间,由此而繁衍出传统艺术形式——扇面书画。中国古代的文人、艺术家也喜欢在扇面上画画、写字,既用来美化、装饰,又可抒发自己的情感。有一个故事还与扇文化有关呢,下面,我们就来听一个《题扇桥》的故事。(播放音频)教师语言:为什么没有王羲之题字的扇子卖不出,而被王羲之题过字的扇子出高价都有人买呢?这说明扇面被赋予一定的艺术字迹或画面后,就具有了一定的艺术价值。 3.扇面构图布局 教师语言:山水扇面一般分为满幅构图、边角构图和一河两岸构图三种构图方法。花鸟扇面一般分为中轴构图和边角构图两种构图方法。扇面画应疏密有致、大小适宜、轻重得当。(出示图片) 4.赏析扇面画作品 教师语言: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扇面画作品吧。你能看出它们表现的是什么题材吗?运用了什么样的构图形式呢?它们又有哪些形状?(出示图片)

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余年。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觉醒便以图案方式纪录下来。 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线刻表达着观念性文化的内涵,定居的农耕文明起源,不仅让人认知了工具美,亦让人于器之上认知了形上美。艺术不但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想象,还是一种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先古与自然一开始便用艺术的方式对活,逻辑的发现与艺术的鉴赏推演着人们的双眼,让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图式由混沌而至清晰。 自仰韶文化起,人与自然的关系便具有了象征性。在几何装饰的手法中,对称、运动等构成概念己明显地运用于时空的表现之中。 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中国画从创作题材来看,出现最早的是人物画,最初描绘的山川风光是作为人物画补景出现的,后来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山水画。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到了秦汉时期,描绘劳动生活的场面,由乡土而至皇权,殿堂宫室的壁画成为时代的主流。这种以宫室喻家室的认信取向,使中国美术摆脱了原始形态。 统治阶级士大夫文化开始占主导地位。士者文化实现了与乡土文化的分离。对于山水画而言,这一分离是深刻的。若我们认真研究一下曲阜石刻的《庭院图》,就会被其视错觉创意震撼。这是两种视觉冲突的艺术:在满足正面的平视前题下,建筑物的平移重叠与倾斜重叠构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种不同透视法则所致生的力的碰撞,使画面具有了超现实的立体感。有趣的是,先贤的艺术家一开始便使用了纵横平移重叠、视线具有深度却不消失的重叠透视法则,而且在复合视域中能将正面与倾斜两种透视法则艺术的冲突起来。应该说这一法则较之当今的西方立体派早了近两千年。正如本书一再所讲的,祖先的聪慧绝非三言两语可以道白,只要我们认真地凭藉科学的双眼走入先贤的思想,我们一定会发现经学方式能告知我们的更多更多。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模板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婉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的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那份痴性,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的美丽享受。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1、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2)、认知目标: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②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中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3)、能力目标:尝试选用(或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你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 2、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3、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4、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画面出现关山月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是他们共同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师问: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 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中国古代绘画之美

中国古代绘画之美 中国古代绘画起源很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距今至少有七千余年。五六千年前,先民们就用矿物颜色在岩石上涂画拙朴的动植物纹样和人形图案,在陶器上描绘各种美丽的图案纹饰,之后又在青铜器上刻铸纷繁神秘的花纹及其他图形。这些作品由于年代的久远,所保存下来的实属凤毛麟角,却使我们得以一窥早期绘画的面貌。在无数画家不断探索、创新的努力之下,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并有着自己独立的绘画美学体系的中国绘画。 一、中国画与西洋画 早期的中国绘画以作品的题材划分为若干画科,如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公元17世纪前后,欧洲绘画传入中国,为了与本土传统绘画相区别,舶来的欧洲绘画作品被冠名为"西洋画",本土绘画自然就称为"中国画"。因此,中国画最初的称谓,是相对于西洋绘画(泛指欧洲绘画)而言的。 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

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 中国画是东方绘画艺术的主流,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无论在艺术内容、形式,还是表现手法上,中国画与西方绘画都有极大的差别。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 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cun一声)、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笔墨二字被当作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中国画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

扇面画的类型有哪些 国画扇面画

扇面画的类型有哪些国画扇面画 扇面画的类型有哪些,明代以后,折扇画渐执牛耳。扇面画中不乏超绝脱俗的传世佳作。折扇的扇面上宽下窄,呈扇形。画家在命笔之时须考虑在特定空间范围中安排画面,精思巧构,展示技法。匠心独具,笔随意转,化有限为无限,创造出富有魅力的形象和意境。 国画花鸟画荷花图张慧勤小尺寸写意花鸟《扇面系列之四》扇面画:在中国画门类中,历代书画家都喜欢在扇面上绘画或书写以抒情达意,或为他人收藏或赠友人以诗留念。存字和画的扇子,保持原样的叫成扇,为便于收藏而装裱成册页的习称扇面。从形制上分,又有圆形叫团扇(纨扇)和折叠式的叫折扇。扇面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品。在宋、元时代,团扇画广为流行。明代以后,折扇画渐执牛耳。文人墨客精于此道者,灿若繁星。其中不乏超绝脱俗的传世佳作,已经成为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折扇的扇面上宽下窄,呈扇形。画家在命笔之时必须考虑在这种特定的空间范围中安排画面,精思巧构,展示技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匠心独具,笔随意转,化有限为无限,创造

出富有魅力的形象和意境。 真正的折叠扇的书画实物要数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宣德帝朱瞻基宣德二年画的大折扇,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明代永乐、宣德年间谢缙《汀树钓船图》为最早。当时的苏州,经济繁荣,而“院画”(宫廷绘画)势力日薄,“浙派”也步入末流,“吴门派”代之而起。以沈周为首,文徵明继起,还有唐寅、仇英,称之“吴门四家”。他们技艺全面,题材广泛,是明代成化到嘉靖间,吴门派绘画里最活跃时期,也是明代书法艺术的兴盛期。如文徵明的书画扇面,在清代就出《文徵明书画扇册》。吴荣光题中说,“到明代四家,唐、沈、文、仇始为书画,蔚为吴下人书画扇面之风气”。是后,书画折叠扇风气大盛,名人显贵,名家流派,文人墨客都善笔于折叠扇,遂成明清以来独具一格的书画形式。折叠扇以其独特的造型--一条圆弧和经过这条弧的两个端点的两条圆半径的图形而定为扇形。多少丹青妙手为之倾倒。 巧妙的构图,使扇面展开时不觉得是画在半环形式的扇面上,感觉如同画在一张平整的长方形的横幅上一样。扇面的书画更能反映每位书画家的艺术真谛.(保昌字画网)

中国画的形式之美

《中国画的形式美》教案备课人:金婷

初中美术说课模板一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画的形式美,我将围绕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方法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节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美术八年级上册,在新课改理念下,我明确了本课课型属于设计应用领域。之前,我们学习了山水画,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因此,本节的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中国山水画内容,后面是本教材三位中国美术家的内容,所以学好此内容为今后学好美术知识打好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进入八年级后,初中生的个体差异趋向明显,形象思维往抽象思维转化,但形象思维仍然占主体地位,因而直观性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对于美术课程的学习,利用图片、图像等直观演示,能够比较直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题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同时结合教材人文与科技的特色。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对中国画的形式美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中国画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 教学难点为:中国画形式美各因素的价值判断,即对形式美的把握。 教学兴趣点为:赏析中国画的笔墨美感。 五、教学准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备好画具是上好本课的前提条件。 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画具等 学生准备:网上资料收集画具等 六、教学方法 我以观察、问答、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结合来完成我的教学内容,另外以多媒体课件贯穿全课。 七、教学过程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下册《扇面画》教案

《扇面画》教案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通过各种扇子的欣赏,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不同的扇面形式。 2、技能:尝试运用山水或花鸟画技法作扇面绘制的练习,让学生掌握扇面作画的特点及步骤。 3、情感:通过学习、欣赏,了解我国丰富的扇文化,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验扇子的实用性,增强学生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1、通过各种扇子的欣赏,走近祖国传统扇文化,了解并掌握扇面的各种不同形式。 2、扇面的构图与布局。 教学难点: 1、了解扇面画的装饰作用,体会扇面画之美。 2、用水墨技法绘制扇面,注意扇面的构图与布局,题字的方式,要注意利用扇面纸质和宣纸吸水性不一样的特点。 教具学具准备: 课前收集各种各样的扇子。笔墨纸砚、国画颜料、裁纸刀、剪刀等工具。(可带造型各异的白坯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设计意图:绕口令和谜语是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通过绕口令比赛和猜谜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内容——扇面画。)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绕口令,咱们来一个比赛,看谁读得最顺畅。 出示绕口令:“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

学生在小组间内展开读绕口令比赛。 2、师:这段绕口令实际上是个谜语,你知道它说的是什么吗?(扇子) 虽然空调、电扇早已面世,可是扇子因其经济实用、小巧玲珑、携带方便,更因扇文化的历史悠久及扇面画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为人们所喜爱。 3、揭示课题: 咱们今天就一起来体会扇面画的魅力。(板书课题) (二)新授: 1、交流讨论,了解扇子种类。(设计意图: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比较、发现扇子多样的外形与材质。) 师:同学们,请将你自己带来的扇子拿出来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看扇子的形状、材质、画面有什么不同。 每组选一位代表代前面来介绍。 我们常见的扇子有这么三种形状: (1)折叠扇面形 (2)圆扇面形 (3)鹅毛扇面形 师总结:中国扇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随手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以障日引风,故扇子有障日之称,这便是扇子的初源。后来的扇子取材广泛,有竹、木、纸、草编等等。 2、听故事,了解扇面画的装饰作用。(设计意图:通过听故事,了解扇面画的装饰作用。) (出示空白的和绘画的扇面) 师:同学们,这两把扇子的大小、形状、材质完全一样,扇出的风也一样凉爽。如果要你选择,会要哪一把?为什么? 师:中国古代的文人、艺术家也喜欢在扇面上画画、写字,即用来美化、装饰,又可抒发自己的情感。有一个故事还与扇文化有关呢,现在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题扇桥》的故事:传说在王羲之家门前东边有条小河,河上有座石头砌的拱形小桥。这一天,天气很热。王羲之经过这座桥回家,看见有位头发花白的老婆婆抱着一大包扇子在桥上叫卖。走近一看,是一大包制作粗糙质量低下的纸扇。虽然便宜,但没人买。老婆婆站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满脸是汗,愁眉苦脸地叫着:“要扇子吗?买扇子吗?”王羲之见了很同情,问道:“老婆婆,你这扇子卖几文钱一把呀?”老婆婆说道:“三十文,少两文也卖给你。”王羲之听了,向旁

中国画的历史发展简述

中国画的历史发展简述 国画,也叫中国画,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美术界自成一家,特色鲜明,是中华民族的传世之宝。 早在周代,我国就有了人物画像,春秋时期出现了大型壁画。秦汉时期的绘画作品题材多样,种类不一,造型生动,笔法简括,善于以动态传情。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继往开来的变革时代。佛教艺术的传入,从内容到形式给我国绘画注入了新的血液。佛教壁画空前兴盛,其中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数量最多,也最精彩。专业画家在这时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带来了新的绘画艺术,这标志着中国绘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隋唐画坛更是名家辈出,人物、山水、花鸟画都趋于成熟,为后世所仰慕。阎立本是当时画界的领军人物,他的《步辇图》等作品一直为后人所推崇。中唐是中国绘画史上空前繁荣的时期,人物画达到了一个新高潮,注重心理刻画与细节描写,代表人物有吴道子、张萱等。牛马题材开始盛行,以韩滉的《五牛图》为代表,给绘画注入了清新的田园气息。晚唐的绘画又有了新的发展,以周昉为代表的人物画达到完美的境界,疏淡简洁的花鸟画也开始形成。中国画在唐代呈现出五彩纷呈、绚丽多姿的局面。 五代两宋时期的绘画达到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顶峰。文人画家的大量出现,使绘画从诗歌中汲取营养,以诗入画的风气更加明显,同时注意写生和技法的探索。文人画在这时大量涌现,主要有苏轼、黄庭坚、米芾等。

(接昨日上文,感谢您的持续关注) 到了元代,崇尚以书入画,强调笔墨情趣的形式感,出现了赵孟頫、黄公望这样的一代宗师。明清两代山水花鸟画成为大宗,宗教、人物画衰落。明代出现了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和流派,如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派,以董其昌、赵左为代表的松江派等。清代形成了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对近现代的花鸟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与民间工匠美术家关系更为密切的壁画、版画与年画的发展呈现出了不同的状况。壁画由盛转衰,版画、年画则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壁画的功用大多已为卷轴画所替代,所以壁画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下降。自唐代就已经出现的木刻版画,作为插图在宋元时期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经、史及讲解技术生产的书籍。到了明代,由于市民文化和民俗文学的兴盛,版画在戏曲小说插图中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吸引了一些著名画家参与绘稿,佳作叠出。五代北宋时期的年画多以手绘的形式出现,在明中期以前,也开始有刻制的形式问世,但数量较少。随着版画的兴起,木板年画也勃兴起来,至清代已巍为大观。作为最为普及的美术形式,年画在民间曾经起到了传播知识的作用,在西方印刷术冲击中国之前,曾出现了万紫千红的繁盛局面。

中国画论笔记

使民知神奸:记载青铜器理论:“昔夏至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就牧,铸鼎像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语出《左传》,即通过铸鼎象物教育人们区别善恶是中国最早的绘画功能说。这里所指的善恶是贵族阶层的标准。于此可见,任何阶段评论艺术,都是离不开其政治标准,也即艺术的政治功能和它的社会作用,使民知神奸论是我国古代美术理论中较早体现这一思想的。 庄子:“解衣般礴”脱衣箕坐。指神闲意定,不拘形迹。后亦指行为随便,不受拘束。原本意在说明到家所奉行的人生态度,即要自然而然,不受礼法束缚不受外界干扰,但它却同时说明了在绘画创作中作者应持有的正确态度,这种心态应该舒展胸襟敞开怀抱,排除杂念不受功名利禄或仁义礼智等观念因素困扰。保持一种自如真淳的精神状态,解衣般礴的思想道出了艺术创作的真谛,无论是作画还是习书,心理上都应放松自然,局限太多,顾虑太多,就不容易发挥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前人或他人的宾臼,因而解衣般礴的艺术思想为历代艺术家,理论家所推崇。 淮南子:君形及谨毛失冒之说。君是指中心,主要部分,如君臣关系,就是主次的关系,“君形”就是指画中或乐中的神韵,是统摄形体的核心,即主张传神,强调“神似”应为绘画创作的核心。“谨毛失貌”指不能谨细微毛而失其大冒。指作画必须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毛即局部,细节。貌是全局,整体。绘画不能只看小节,要注重整体要处理好局部形象与整体画面形象之间的关系,达到统一而和谐。局部细节的刻画,要服从全局形象的大效果,不能脱离整体而孤立的对待。这一理论符合中国绘画创作的实际,并且还是适用于一切艺术创作的根本原则。因而备受历代画家,画论家及其他理论家重视,总之,成书与汉代的《淮南子》对于中国绘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 绘事后素:出自孔子《论语》,指先有白色的底子,才有后来的绘画,借喻事物的文与质的关系。在绘画理论中有着丰富的表现。所谓“后于素”,即蕴含了在不同媒介质地上的表现,以及由此而探讨的是设色敷图的绘画理论和技法,追求形似;而“达于素”,则侧重于追求以形写神和艺术整体美、生命情态的表达。这两种倾向在其发展过程中并不同步,至唐宋方逐步融合,日渐成熟。绘画毕竟是以写形为基础的,因此,理论上的主张写神,实乃要求在写形的基础,脱略形迹,描摹出对象的生命本真及其情态,具有鲜活灵动之气韵,要求以有形写无形,出于法度而不为法度所拘,师其意而不师其迹。 王充认为绘画功能不如文字著作。 蔡邕首次把书、画、文结合在一起。 西晋陆机“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理论:首次指出了绘画艺术的特点。宣明事物的道理,最有功效的是文字语言;保存形象,最好的办法是绘画凡文艺创作都要塑造形象,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由语言刻画,读者通过想象呈现于脑际。绘画的特点在于它的可视形象,读者直接能从画面上看到所描画的一切,陆机明确地认识到绘画存形的长处是文字代替不了的,所以他同等看待文与画的作用没有高下之分。 东晋南朝,中国山水画日趋独立。在此时期,山水画于山水诗同时出现,表明了人对自然世界的新认识。 东晋顾恺之在《画论》、《魏晋圣流画赞》、《画云台山记》中提出“迁想妙得”、“以形写神”论。顾恺之说:“四体妍媸,本无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明显地肯定对眼神描写的重要性和漠视了形体的表现顾恺之画论的主要观点增益:1、明确地提出传神的重要性。顾恺之明确提出传神的概念,并结合他人和自己的创作,反复阐发传神的得失与绘画优劣成败的关系,这样就使其理论清晰而又说服力,把传神作为评画的头一标准。2、提出反映生活的“以形写神”论,他认为神存在于客体本体的形象之中,神是通过形表现出来的,没有形,神就无从寄寓,形与神是矛盾的统一体。3、重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中活动的,不同的人所处的不同环境,既反映人的社会地位,也反映人的思想

最基本的国画常识

最基本的国画常识(图文解说) 中国画的概念 中国画:简称“国画”,在本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都市独特体系。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在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卉)画动物画等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引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各有蹊径,互有特色。在人物画方面,从晚周至汉、魏、六朝逐渐成熟。山水、花鸟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料。到五代、两宋、流派繁多,为高度发展阶段。元化水墨画盛行。明、清和近代,大体录袭前规。在各个时期中,都出现了不少革新造性的画家。在世界美术领导或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独特风格。在描绘物象上,主动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高度的表现力,并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另外中国画,还有着独特的装裱形式,起到衬托画体的作用。

宗教画:取材于宗教之教义,故事和传说且服务于宗教宣传的绘画。如道教中表现神仙的画像,佛教中表现佛本生故事的绘画,中国道教题材的绘画早在魏晋时代就有专门关于神仙和传说中故事场面及神仙形象的绘画。佛教绘画兴盛于中古时代的印度,后流传入中国(随佛教流传)后,逐渐被中国古代画家用中国绘画的形式描绘而形成了中国特色佛教绘画。 院体画

院体画:我国唐代已设徐诏、供奉等。五代时,西蜀、南唐设置画院。宋代设翰林图画院,选优秀画家,为皇室宫廷服务。历代画院里所画的山水、花鸟、人物等,大都是要求用笔没色,整细致、富丽堂皇,构图严谨,色彩灿烂,有的有较强的装饰性,称之为院体画。 民间画

民间画:在中国画中指除专业画家、文人画家等之外的专以绘画为生存手段而迎合一般市井习俗而从事绘画的街头艺人所作的种种画作。其作品倾向艳丽甜俗细腻,不同于专业画家、文人画家,所作的画作较为讲究诗意,画境等文化内涵。而为一般文化层次的平民喜爱。民间画又称匠人画,比起院体画缺乏严格的技巧训练;比起文人画,缺乏文学和理论修养。但是,它有些又趋于朴实、热烈某些优点也是文人画与院体画所不及的,也有时为文人画和院体画所吸收。 动物画 动物画:在中国画中以动物形象作为艺术语言,以表达人的希望,幻想和各种感情的一种绘画,描绘的题材很广泛,凡动物均可入画,但主要对象为人们常见的家禽,家畜和动物园中的各种动物。动物画不要求维妙维肖,允许夸张与变形,但要有个性,要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生活美的联想 扇面画

中国画的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中国画的基本知识 上课时间:第四周星期三(2013.9.25)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热爱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绘画艺术,增强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画的特点。 难点:领会中国画的用笔和用墨方法。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中国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工笔及写意的名作示范图各两幅、墨纸、砚及中国画颜料、水杯、调色盒等示范用的工具材料。 2、学具:生宣纸、毛笔两支以上(分软硬、大小)墨、颜色、调色盒、盛水器等。 四、教学步骤与程序: (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及学习用具准备。 (2)新授知识: 板书课题《中国画的基本知识》 中国画从题材上分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从表现技法上分工笔、写意等类别。 中国画讲究笔墨意趣,注重发挥笔墨的表现功能,因此笔墨是中国画的主要艺术特征之一。中国画中“笔”指的是笔法,“墨”指的

是墨法。中国画的笔法主要体现线的运用上。中国画常常利用线条的粗细、长、短、干湿、浓淡、刚柔等变化,表现物象的形神和画面的节奏韵律。 中国画的用笔:执笔方法和写字相同,以能灵活运用为原则。一般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擦、点、等行笔,运笔方法。 中国画的墨法:墨色一般可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等。用墨的方法,以就是用水的方法。用墨的方法有积墨法,泼墨法,破墨法等。积墨法:先画一遍或浓或淡的墨,等干了再画一层,层层墨色积叠起来。泼墨法:用笔饱蘸墨色,大片涂抹如同泼出,不再从重复泼墨画出的画,水墨淋漓、湿润。破墨法;先画出墨色,趁墨未干,再在其上施加墨色的方法叫破墨法。以上三种方法是按需要互相参用的。水墨画中,常以墨代色,故古人有“墨分五色”之说。中国画注重形式美,在空间处理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画面空白的运用独具特色。 中国画的装裱形式别具一格,装裱是为了烘托作品,便于欣赏和收藏。在幅式上有“立轴”“手卷”“扇面”等。 (3)学生作业:临摹牵牛花或枇芭一幅。作业要求构图适宜,基本体现出范图的笔墨特点。 (4)课堂小结:讲评作业,布置下节课的学具准备。

画扇面_六年级_美术教案

《画扇面》 倪玉奎 一、呈现学习目标: 1、通过各种扇子的欣赏,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不同的扇面形式。 2、尝试运用山水或花鸟画技法作扇面绘制的练习,让学生掌握扇面作画的特点及步骤。 3、通过学习、欣赏,了解我国丰富的扇文化,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验扇子的实用性,增强学生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1、通过各种扇子的欣赏,走近祖国传统扇文化,了解并掌握扇面的各种不同形式。 2、扇面的构图与布局。 教学难点: 1、了解扇面画的装饰作用,体会扇面画之美 2、用水墨技法绘制扇面,注意扇面的构图与布局,题字的方式,要注意利用扇面纸质和宣纸吸水性不一样的特点。 二、汇报前置性作业:课前收集各种各样的扇子。笔墨纸砚、国画颜料、裁纸刀、剪刀等工具。(可带造型各异的白坯扇) 三、师生互动探究: 1、组织教学: 2、讲授新课: (1)导入 环节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绕口令,咱们来一个比赛,看谁读得最流畅,好不好? 出示绕口令:“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环节2、师:这段绕口令实际上也是个谜语,你知道它说的是什么吗? 对,是扇子。虽然空调、电风扇早已面世,可是扇子因为它的经济实用、小巧玲珑、携带方便等种种原因,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环节3、了解扇子的起源:同学们,你们了解扇子吗?中国扇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随手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以障日引风,故扇子有障日之称,这便是扇子的初源。的 环节4、扇子的分类:扇子发展到今天,制作材料就不仅仅是植物叶子或禽鸟的羽毛了,你知道还有哪些材料吗?……同学们了解的还真不少,其实这是从制作材料方面将扇子进行了分类,另外还可以从色彩方面将扇子分为:***,从扇面的形状将扇子分为***。 那么今天呢,我们主要来了解一下折扇。你们瞧,老师今天就带来了一把折扇,它美吗?嗯,有人认为它很美,上线两条弧线,有一种优雅的美;有人认为它不够美,为什么呢?你们再看看老师带来的另外几把扇子。(出示图片)漂亮吗?怎样才能让我这把扇子也变得这么漂亮呢?同学们一看就明白了。 环节5、故事:中国古代的文人、艺术家喜欢在扇面上画画、写字,既可用来美化装饰,又可抒发自己的情感。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故事与扇文化有关呢:传说在王羲之…… 请问:为什么没有王羲之题字的扇子卖不出,而题过字的扇子虽然昂贵,但却有人买呢? 对,说明了扇面被赋予了一定的艺术字迹或画面,它就具有了一定的艺术收藏价值。 环节6、揭示课题: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师,在扇面上画画,体会扇面画的魅力!(板书课题)

中国画基础知识

中国画基础知识

中国画基础知识 1.什么是中国画?中国画原来泛指中国绘画,是近代为区别明末传入的西画而出现的概念。较之西方绘画的造型方式和表现手法有明显的差异。它包括卷轴画、壁画、年画、版画等各种各样的门类;今作为中国的画种之一,指以中国独有的笔墨等工具材料按照长期形成的传统而创 作的绘画品种。中国画不是一个符合艺术分类学的科学概念,按工具材料的区别,可以称为水墨画或彩墨画,与油画、水彩画、版画、水粉画并列;按使用上的不同,中国画作品可分别列入壁画、连环画、年画、插图之中;按题材之异,可以分别列入人物画、风景画之内。但是它毕竟以悠久的历史和独树一帜的特点,集中代表了中国绘画传统及其在新时代的更新,是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的具体体现,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是东方绘画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画在技法形式上的特点是什么?(1)构图布局自由。根据主题的需要,突破时空的限制,如:“清明上河图”、“长江万里图”等,构图都采用了散点透视,将远隔千里,时隔数日的内容集中表现在一个画面之中。(2)内容概括,主体

突出。中国画的造型观源于生活,在对物象进行提炼、取舍、加工过程中并不脱离人们的视觉经验,也不违背生活的逻辑,讲究通过艺术的经营将自然物象转化为用笔墨和线条表现的绘画形 式符号。(3)以线造型为主,以点、面造型为辅。物象的型、质和形象是通过轻重、粗细不同的各种线的组合,以及大小虚实等不同的点、面配合下体现出来的。 3.中国画的分类是怎样的?中国画基本分为三大科: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在技法上又可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工笔画中包括白描、淡彩、重彩和没骨工笔。写意画中包括兼工带写、小写意和大写意。 4.中国画的画幅形式是怎样的?画幅形式有:壁画、屏风、卷轴、册页、扇面、镜心、横披与手卷等。 5.中国画用什么样的笔?中国画使用的笔通称毛笔,制笔的毫料有软毫、硬毫和兼毫三种。软毫笔以羊毫为多,鸡毫次之。羊毫笔有长锋、中锋、短锋之别,长锋羊毫笔锋长,含水分较多,适于表现多种墨色变化,但不易掌握。短锋羊毫笔锋短,落笔易于浑厚。中锋羊毫笔介于长短之

《扇面画》教案02

《扇面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通过各种扇子的欣赏,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不同的扇面形式。 2、技能:尝试运用山水或花鸟画技法作扇面绘制的练习,让学生掌握扇面作画的特点及步骤。 3、情感:通过学习、欣赏,了解我国丰富的扇文化,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验扇子的实用性,增强学生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1.通过各种扇子的欣赏,走近祖国传统扇文化,了解并掌握扇面的各种不同形式。 2.扇面的构图与布局。 教学难点: 1.了解扇面画的装饰作用,体会扇面画之美 2.用水墨技法绘制扇面,注意扇面的构图与布局,题字的方式,要注意利用扇面纸质和宣纸吸水性不一样的特点。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不同种类的扇子范作、空白扇面、较硬的白纸。 学具准备: 笔墨纸砚、国画颜料、裁纸刀、剪刀等工具。(可带造型各异的白坯扇) 课件内容: 1.谜语2常见的扇面外形3、四幅古代山水、花鸟扇面画。4. 欣赏多幅扇面画作品教学评价: 1、能否体会扇面画的装饰作用,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欣赏感受。 2、能否根据所选扇面的形状合理的进行构图。 3、能否积极参与自评与互评活动。 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认识扇面画 活动一: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咱们来猜一猜。 (出示课件)出示绕口令:“举出随时消暑热,动来常伴有凉风。”先指导学生们读一下,并理解这句话,然后得到结果:(扇子)。虽然空调、电扇早已面世,可是扇子因其经济实用、小巧玲珑、携带方便,更因扇文化的历史悠久及扇面画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为人们所喜爱。咱们今天就一起来体会扇面画的魅力。(板书课题:第一节认识扇面画)设计意图:谜语是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通过猜谜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内容中去。 活动二: 1.分析讨论、认识扇子的作用 扇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同学们结合我的动作和生活实际,思考:扇子有什么作用呢?(让学生互相讨论,并让先举手的回答问题,之后要给予适当表扬和奖励),教师适当引导(演员们用的扇子,如东北二人转表演用的扇子;用扇子摆一个造型,挂在墙壁上……)最后与同学们一起揭晓答案。(课件展示) 2.交流讨论,了解扇子种类。 同学们,再看一下我手中的两把扇子,从扇面的形状和外观来看,咱们一起来议一议(出示课件):我们常见的扇子有哪几种形状? (适当引导学生,得到答案) (课件出示)我们常见的扇子有这么三种形状: (1)折叠扇面形 (2)圆扇面形 (3)鹅毛扇面形 总结:中国扇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随手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以障日引风,故扇子有障日之称,这便是扇子的初源。后来的扇子取材广泛,有竹、木、纸、草编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比较、发现扇子多样的外形与材质。 3.听故事,了解扇面画的装饰作用。 同学们,假如让你做一把扇子,你认为应先做什么呢?(扇面)那么我们来看这两把扇子(课件出示空白和绘画的扇面),如果要你选择,你会要哪一个呢?为什么?(因为扇面一经过艺术加工,装饰的漂亮,更吸引人的眼光,让人不由产生爱慕之心,不仅同学们喜欢,就连我国古代的文人,艺术家也喜欢在扇面上画画、写字,急用来美化、装饰,又可以抒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