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实验串讲“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湘教版)

实验串讲“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湘教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418519250.html,

实验串讲“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湘教版)作者:贾会娟

来源:《地理教育》2015年第10期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超出学生的感知范围。如果单纯依靠教师讲授,学习难度较大,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而本节中的课程标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就落实在该内容之中,因此这一课时的内容既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直观形象地突破这一重难点成为这节课教学的关键所在,笔者在设计这堂课时采用四个不同类型的地理实验串起整堂课的内容。首先教师用等高线地形模型演示如何把立体地形转化为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并在等高线地形模型及相应的等高线地形图上指认讲解山地的五种地形部位;其次通过电脑模拟等高线地形图及山地五种地形部位的绘制过程,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印象;然后再通过学生动手制作地形模型,激发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巩固所学知识;最后利用秋游进行地形地貌考察实验,让学生真实感受大自然中的地形,在实践中印证所学知识。

实验一: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名称: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及地形部位演示。

实验目的:了解立体地形转化为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的过程,提高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能力;让学生在等高线地形模型上认识山地的五种地形部位及其等高线特征。

实验材料:等高线地形模型。

实验过程:①教师利用等高线地形模型介绍山地的五种地形部位——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让学生通过观察模型指认各个地形部位。②教师利用等高线地形模型讲解立体地图转化为平面等高线地形图的过程,并展示一幅根据立体地形图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③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找出五种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并对比陡坡与缓坡处的等高线差异。④教师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的重要性,重在说明其与人类活动的联系。如山谷处经常发育有河流,某些较陡河段适合开展漂流活动,某些河流峡谷位置适合修建大坝;陡崖处比较危险,但适合开展攀岩活动;缓坡处登山更容易;地形平坦处适合野外露营等。

实验提示:如果学校没有购置相应的等高线地形模型,本实验教师也可用“拳头”代替,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及地形部位的判读。

总结评价:这一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等高线地形图知识的印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因其能提供形象的感性经验,较易引起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