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9-2020年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 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习题精选三十六

2019-2020年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 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习题精选三十六

2019-2020年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 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习题精选三十六
2019-2020年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 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习题精选三十六

2019-2020年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习题精

选三十六

第1题【单选题】

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大地震,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在震区,许多建筑物倒塌,但处于震区的如图所示工程虽然建于2000多年前,却没有损毁和垮塌,令人惊叹。该工程是( )

A、葛洲坝

B、三峡大坝

C、都江堰

D、灵渠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中的这段话是讲商鞅变法的哪项措施( )

A、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耕战

C、废除旧贵族特权

D、建立县制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夏令营的老师带领同学们再现了西周时期成千上万奴隶在一起耕作和战国时期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生产的场景,这种耕作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商业的兴盛

B、水利工程的兴修

C、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劳动力的增加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有诗曰“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这是对谁的称赞( )

A、李白

B、李冰

C、李商隐

D、李清照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汨汨清流。”这是著名学者余秋雨曾经对都江堰的赞美。下列有关都江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都江堰是由秦国蜀郡郡守李冰组织发动民众修建的

B、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起着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C、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设计科学

D、都江堰修建在咸阳附近,灌溉关中平原的农田

【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填空题1、公元前1300年,商王(______)将都城迁到殷,所以商朝也叫(______)。2、在打败蚩尤后,(______)和(______)部落结成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3、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______)和(______)。4、春秋的首位霸主是(______),他打出(______)的口号,借以号召其他诸侯。5、战国时期是我国(______)社会的形成时期,(______)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案】:

【解析】:

第7题【问答题】

阅读材料和回答问题: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史记?商君列传》(1)文中“卫鞅”指的是谁?“孝公”指哪国国君?(2)文中的议论代表哪个阶级?什么时间进行的变法?(3)列举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4)这次变法产生的历史作用是什么?(5)结合当前改革开放,谈谈卫鞅变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什么?

【答案】:

【解析】:

第8题【问答题】

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探究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古代农业进步】材料一(公元前356年,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僇(lù)力本业(努力搞好农业,耕织致粟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极大地调动了民众务农和作战的积极性。——刘玉峰《商鞅变法农战政策和抑商政策之得失》(1)商鞅变法开始确立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想一想,这是基于变法中哪一措施的实施?材料一又反映了商鞅变法怎样的经济思想?材料二下图。

(2)农业工具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出现的哪两种新农具?【现代农业变革】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见下图)

(3)材料三图片反映了建国初我国的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开始于哪一年?它的完成有何重大历史意义?材料四建国后,历年粮食产量变化图(单位:亿吨)。

(4)观察材料四,从F到G我国粮食产量呈现怎样的趋势?并分析其主要原因。【当代发展思考】(5)当今我国农村出现土地抛荒现象,农村经济发展出现瓶颈。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要实现我国农村经济新的发展,最重要的应该做什么?

【答案】:

【解析】:

第9题【问答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晁错(西汉)《论贵粟疏》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宋书》材料三:

材料四:(明代中后期)应运而生的商人是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一般的地主、官僚不能与其匹敌,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这就冲击了社会等级制度,冲击了伦理道德。——《从明清商业广告看社会变迁》(1)材料一反映了汉代农民的艰辛生活,那时的“春耕”是应用何种农业耕作方式?这种耕作方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引发了怎样的社会变革?(2)材料二反映了南朝江南经济什么现象?指出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3)材料三反映了北宋都城怎样的经济现象?这一现象极大的推动了宋代文化的繁荣,试举一例加一说明。

【答案】:

【解析】:

第10题【问答题】

考察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发现:改革(变法)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校初一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中国古代改革(变法)”专题探究,请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材料二:商鞅变法的措施:改革土地制度,国家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农耕;奖励军功,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世袭特权;迁都咸

阳,推行县制……商鞅变法触犯了保守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最终被处以“车裂”之刑。材料三: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鲜卑贵族的反对。于是,公元493年,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于是他趁机说道:“行军途中,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后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仲相桓公”在历史上起到什么作用?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有哪些可以促进秦国经济的发展?材料三中的“皇帝”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他主持的这场改革在历史上起到什么作用?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有何看法?

【答案】:

【解析】:

第11题【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灌溉三都,开稻田,于是蜀野千里,好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堵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华阳县志》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材料所说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该水利工程建于何地?(2)材料中所说的水利工程由何人主持修建?修建于何时?(3)根据材料归纳该水利工程的作用。

【答案】:

【解析】:

第12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材料二: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哪位国君任用他进行了变法?

如果你生活在战国时期,要想获得爵位或土地,你应该怎么做?

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中国是以农立国的世界文明古国。某校七年级同学探讨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请你参与同学们的小组探究,回答相关问题。

【兴修水利工程】

材料一:

【引进优良作物】

材料二:……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商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而石榴、葡萄、胡麻、胡桃、胡豆、胡萝卜等西域物产,也是在汉朝时通过这条商路传到内地的,在中原很多地区得到推广种植。这些作物的引进,不仅增加了我国农作物的种类,更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历史上的外来作物引进》

【采用先进技术】

材料三:东晋南朝时,在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一带开辟出了大量湖田。人们还把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则种双季稻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都与战国时期秦国在岷江流域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有关,它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这是什么水利工程?是谁主持修建的?

材料二中新的农作物是通过哪条商路传入内地的?汉武帝派谁两次出使西域?这条商路的开通有何重要意义?

根据材料三指出,东晋南朝时北方人口南迁,将哪些先进技术带到了南方?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某校七年级(2)班针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下面是一位同学整理的部分农作物图片。

以上农作物中,有一种是河姆渡居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它是______(填字母序号);有两种是西汉时从西域传到中原的,它们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战国时商鞅变法重视农业生产的是哪一项法令?

西汉时,刘邦减轻田租,还采取什么措施增加农业劳动力?东汉时,哪位皇帝统治时,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

战国时期,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的水利工程是什么?

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无

【解析】:

第15题【综合题】

回答有关商鞅变法的问题: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请你说出支持商鞍变法的秦国国君是谁?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嘟些?

【答案】:

【解析】: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神州大地上的原始人类 一、我国大地上的最早人类 1.地球上最早的人类是由古猿(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产生地是在非洲,距今约有二三百万年。 2.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发现于云南元谋县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 3.能不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 1.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生活在今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原始人类,我们称之为“北京人”。 2.北京人体形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能够直立行走(直立行走迈出了从猿到人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还会打制粗糙的石器和木棒作为工具。 三、山顶洞人 1.距今约3万年左右,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生活着一种原始人类,我们称之为“山顶洞人”。 2.山顶洞人的体形特征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3.山顶洞人生产生活情况: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用骨针缝制衣服,相互交换生活用品。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4.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第2课文明入口的氏族村落 一、半坡氏族村落 1.半坡氏族村落遗址,最早发现于我国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东郊的半坡村,距今约有6000余年。 2.半坡人属于母系氏族,使用磨制石器,用磨光的石器和木石制的耒耜耕地,用石镰收割庄稼,种植粟、白菜、芥菜等农作物,饲养猪、狗等家畜,居住半穴居式的房屋,会制造彩陶。 二、河姆渡氏族村落 1.河姆渡氏族村落遗址,最早发现于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有1万年。 2.河姆渡人属于母系氏族,使用磨制石器和木骨制的耒耜,种植水稻,饲养猪、狗和水牛等家畜,过着定居生活,居住干栏式房屋,挖掘水井,会制造陶器,制造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三、大汶口氏族村落 1.大汶口氏族村落遗址,最早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距今约有5000至4000年。 2.大汶口人属于父系氏族,使用磨制石镰、石锄等,制作陶器有黑陶、白陶,制造玉器工业精美。 3.大汶口晚期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上《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教案_1

《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封建制度的确立和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通过角色扮演,及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讨论商鞅在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应用多媒体与教师的提问相结合,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开垦耕地面积扩大;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讨论,引导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冶铁技术的发明、农业技术的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都说明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说明我国古代的经济、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重点和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 教学资源 图片:《自制生产工具图片》、《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战国时期牛耕图》、《自制都江堰平面图》、《都江堰现状全景图》、《商鞅舌战旧群臣》 课前导学 考虑到学生历史知识积累较少,若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逐渐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本课课前布置学生设计导入方案;师生共同搜集都江堰的有关资料、图片,分析其防洪灌溉原理;搜集商鞅及其变法的有关资料。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习题华东师大版

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 一、单项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 C、商鞅变法 D、铁器与牛耕 2.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力图使秦国称雄于天下 B、打击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满足部下将士的要求 D、发展商业 3.史书上记载春秋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个体农耕已经取代了集体耕作 B、奴隶消极殆工 C、土地被极少数人占有 D、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4.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 ) A、秦孝公重用商鞅 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5.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 A、允许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6.某校七年级一班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形象生动的历史课本剧:下面是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小明:出生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B、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小红:土地属于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D、小强:军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田宅 7.下列是描写公元前351年生活在关中地区的某人发迹的故事,以下各项不可能发生的

是 ( ) A、他在一次战争中杀敌立功,得到了几十亩土地的赏赐 B、几年后,他辛勤耕种这些土地,因粮食喜获丰收,国家免除了他的徭役 C、接着,他用卖粮食得来的钱,又添置了几十亩土地,成了小地主 D、四十五岁后,他卖掉所有土地经商,得到政府的奖励,后来成为拥有雄厚资本的大商人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商君书·更法》请回答: (1)文中的公孙鞅指的是谁?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2)公孙鞅在谁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他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他的变法对秦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在春秋五霸中,哪一位国君也是因为注重改革而实现国家富强的?他是重用谁进行改革的? 9.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图1 铁制农具图2 穿有鼻环的牛尊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三篇】 【导语】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无忧考网小编整理了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课程标准】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秦国七雄的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特点,了解秦孝公的继位和商鞅到秦国,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对秦国的影响。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概括,培养分析历史图片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秦孝公、商鞅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内容和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变法遭遇阻力的学习,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认识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气、需要付出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1、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理解。2、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破题导入。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总结。 发言,思考。 讲授新课 一、秦孝公求贤 1、观察教材44、45页的三幅图中,你可以得到那些有效的信息?说明什么问题?后归纳,讲解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趋势。 2、阅读。为什么“求贤”?结果如何?补充舌战。

观察发言,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归纳。 二、商鞅主持变法 1、归纳:为什么要变法?师生介绍如何开始变法? 2、细读教材,找出是如何变法的?引导分析:改变了什么法?确定了哪些新法?损害了什么人利益?什么人获利益?为什么要这样变?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小结。 3、变法内容中,你认为那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4、法令中那一条对今天的政治生活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 点 讨论课堂,举手表决,加深理解,进一步熟悉教材。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变法带来的变化? 2、朗读教材,落实在书上。 3、介绍都江堰、郑国渠。 4、指导阅读,了解商鞅的结局。讨论: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 充分发言后,指出成与败要看是否达到了目的。 过渡、引入 仔细看书,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并记下笔记。 认识是非善恶,明确我们今天的改革的意义和我们在改革中应该有的态 课堂小结学生自己小结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篇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加深对改革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了解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的形式,加深对商鞅变法的理解,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主动参与的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中华书局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一、基本知识 1.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 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3.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 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使用打击石器, 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是早期人类原 始社会。 4.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 家。 5.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前,在北京人活动过 的地区生活,仍用打击石器,但已掌握磨光 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 生。他们生活的集体也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 期。 6.氏族: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由一个 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共同 劳动、共同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的这 样一种集体。 7.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见 后面表格) 8.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 家。 9.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1 万年)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距 今约六千年)使用磨制石器,开始原始农耕 的定居生活。河姆渡人住着干栏式房子便 于通风防潮,饲养猪、狗、水牛等,属于母 系氏族。半坡人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饲养猪、狗等,属于母系氏族。 10.炎帝和黄帝是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 落首领,涿鹿之战中两部落联合起来,大 败蚩尤,随后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 成了日后的华夏族。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人 文始祖”。炎帝的贡献:(1)改进农具,教 人耕田,(2)发明制陶技术(3)发明医药, 号称神农氏。黄帝的贡献:(1)修盖房屋 (2)种植谷物(3)挖井造车、船、兵器等 (4)发明文字、历法、音乐等。 11.尧舜禹时期采用“禅让”的方法推举部落联 盟首领。 1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我国 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世袭 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13.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国君— —汤战胜桀,建立商朝,定都亳。 14.商王盘庚迁都到殷,故后人又称商朝为殷 朝。 15.周文王任用贤人姜尚,重视农业生产,使国 力逐步强大起来。公元前1046年,文王的儿子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灭亡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16.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17.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商朝 是我国青铜文化灿烂时期。原始社会末期出现青铜器。 18.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是与商周同期的 我国成都平原盛行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著名的有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 19.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 早期就开始烧制原始青瓷。 20.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 从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奴隶社会瓦解时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21.春秋五霸是指先后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 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齐桓公称霸的标志是葵丘会盟。 22.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城濮大战,晋军大败 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23.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燕、韩、赵、魏、 秦七雄并立的局面。 24.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长平之战后, 东方六国再无力抵御强秦的进攻。 25.我国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农具;使用牛耕现 象始于春秋末年。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革命。铁农具、牛耕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26.战国时期,秦国蜀太守李冰在岷江修筑都 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的“天府之国”。 战国后期在咸阳修建郑国渠。 27.甲骨文是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 文字。我国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28.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年代是从商朝开始的。 29.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的代表 1

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教案最新范文

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教案最新范文 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教案内容一 【课程标准】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秦国七雄的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特点,了解秦孝公的继位和商鞅到秦国,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对秦国的影响。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概括,培养分析历史图片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秦孝公、商鞅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内容和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变法遭遇阻力的学习,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认识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气、需要付出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1、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理解。2、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破题导入。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总结。 发言,思考。 讲授新课 一、秦孝公求贤 1、观察教材44、45页的三幅图中,你可以得到那些有效的信息?说明什么问题?后归纳,讲解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趋势。 2、阅读。为什么“求贤”?结果如何?补充舌战。

观察发言,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归纳。 二、商鞅主持变法 1、归纳:为什么要变法?师生介绍如何开始变法? 2、细读教材,找出是如何变法的?引导分析:改变了什么法?确定了哪些新法?损害了什么人利益?什么人获利益?为什么要这样变?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小结。 3、变法内容中,你认为那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4、法令中那一条对今天的政治生活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 点 讨论课堂,举手表决,加深理解,进一步熟悉教材。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变法带来的变化? 2、朗读教材,落实在书上。 3、介绍都江堰、郑国渠。 4、指导阅读,了解商鞅的结局。讨论: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 充分发言后,指出成与败要看是否达到了目的。 过渡、引入 仔细看书,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并记下笔记。 认识是非善恶,明确我们今天的改革的意义和我们在改革中应该有的态 课堂小结学生自己小结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教案内容二 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加深对改革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七年级历史中华书局版期末质量测试题

七年级历史期中质量测试题 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古人评论说“隋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是( ) A 、大运河大大促进南北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 B 、大运河解决了北方缺水问题 C 、大运河巩固了隋朝的统一 D 、大运河方便了帝王的游玩 2、电视剧《贞观长歌》深受观众喜爱,你认为不可能在该剧中出现的画面是( ) A 、唐太宗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B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 C 、文成公主入藏 D 、唐太宗鼓励魏征直言皇帝过错 3、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人们基本肯定她的统治,主要是因为( ) A 、她有卓越的政治才能 B 、她继续推行唐太宗时期的各项政策 C 、她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D 、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4、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的相同点时提出了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 ①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 ②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③都重视农业的发展 ④都出现了经济繁荣发展的景象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5、唐朝时与亚非欧各国的友好交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其根本原因是( ) A 对外交通非常便利 B 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C 采取鼓励交往的政策 D 胸怀博大,疆域广阔 6、邮政部门曾发行一套邮票,将唐诗微缩在3枚小邮票上,全新塑造了邮票图书的概念,你认为在此邮票上不会出现的诗人是( )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苏轼 7、书法是一门有着超时代意义的精深高妙的特殊艺术。右图所示书法作品筋力丰满,气派雍容,成为后世取法的典范之一,其作者是( ) A 、颜真卿 B 、柳公权 C 、赵孟頫 D 、黄庭坚 8、澶渊之盟之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 A .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 B .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 .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 .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9、下列四幅反映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的示意图,你认为错误的一幅是( ) 西夏 A B C D 10、西子湖畔的岳王庙里有一幅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他表达了人们对精忠报国的哪位人物的崇敬( )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中华书局)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中华书局) 复习方法和步骤:(三步走,一路问) 1.结合提纲和笔记看书,并在书上打记知识要点。 2.结合试卷看书,补充知识和熟悉题型和解题方法与技巧。 3.做课外习题,查缺补漏。 4.如有不懂的问题,来问老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位于云南元谋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3、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5、元谋和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 6、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 7、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8、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9、农耕和医药的始祖是炎帝,号称“神农氏”。 10、嫘祖发明养蚕抽丝的方法。 11、黄河流域的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周 13、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14、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 15、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16、西周为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实行分封制,受封诸候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定期朝觐、纳贡,治理封国,战时出兵作战。通过分封制,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17 18、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发展而来的,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是从商朝开始的。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或钟鼎文。 19、商周是青铜器鼎盛时期。商朝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和四羊方尊。 20、“三星堆”文化(又叫“巴蜀文化”)遗址(位于四川成都平原)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 2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2、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3、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24、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模拟卷

2011—2012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模拟题(二)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请把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中)20分 1.隋朝对中国历史有着重要的贡献,其中不包括 A.使南北重归统一B.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 C.实行了行省制度D.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2.有一位皇帝的统治被历史学家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位皇帝是 A.隋炀帝‘’B.唐太宗C.唐高宗D.武则天 3.“合同为一家”描写的是唐朝与哪个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A、突厥 B、吐蕃 C、回纥 D、南诏 4.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B.直到明朝末年才被废除 C.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D.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5.岳飞受到人民尊敬的主要原因是 A.他对皇帝忠心耿耿 B.他遭奸臣谋害 C.他训练出纪律严明的岳家军 D.他坚持抗金的正义斗争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唐朝灭亡后,相继统治黄河流域的五个政权统称“五代” B、北宋建立后,统一全国 C、岳飞是著名的抗金将领 D、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先灭掉了辽后又灭掉了北宋 7.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 A. 唐朝中后期 B.北宋 C.南宋 D. 唐朝后期 8.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 A.唐朝四川B.北宋四川C.北宋东京D.南宋临安 9.“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A.士大夫的提倡 B.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C.农民的需要 D.达官贵人的需要 10.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描写了哪个朝代的节日欢乐气氛?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1.成吉思汗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 A.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发展生产 B.在会宁称帝,建立金 C.建立元朝 D.统一蒙古,建立蒙古 12.我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其中两项发明于隋唐时期的是 A、造纸术、指南针 B、雕版印刷术、火药 C、活字印刷术、罗盘针 D、火药、指南针 13.生活在两宋之交,其词具有:“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用口语,清新自然”特点的是 A.苏轼 B.关汉卿 C.辛弃疾 D.李清照 14.人们常甩“比窦娥还冤”这句话形容一个人蒙受冤屈。“窦娥”这个艺术形象的塑 造者是 A.李白B.苏轼C.辛弃疾D.关汉卿 15、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中最具有特色的是() A、废行省、设三司 B、设立殿阁大学士 C、废丞相 D、设厂卫机关 16、假如要考订中草药曼陀罗花的麻醉效用,应查阅的古代医书是() A、《千金方》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17.想了解中国17世纪的手工业发展的情况,你首选的资料是 A.《天工开物》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唐本草》 18.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文学成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唐朝诗歌创作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李白、杜甫、白居易. B.宋代的著名词作者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C.元朝是古典小说创作的高峰阶段 D.《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 19.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两宋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议和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B. 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C. 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是反侵略斗争 D. 清朝平定三藩叛乱、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乱是维护祖国统一的正义斗争 20. 提示清朝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小说是 A.《红楼梦》 B. 《西游记》 C. 《三国演义》 D. 《水浒传》 二、材料题(30分) 21、北宋时期是我国政权并立时期请你写出这时期的政权、建立者、民族、都城。(注意带北宋。4分)

历史小剧本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地点:秦国都城咸阳人物:商鞅士兵农民甲,农民乙,农民丙,阿呆,母亲 旁白:秦孝公任命商鞅变法,商鞅为获取民心,在咸阳南门口立了一根木头,凡将此木移至北门口者,赏金10两 第一幕咸阳左庶长府内,商鞅低头踱步 士兵:报告大人!南门之木已立三天,尚未有人将其搬至北门口! 商鞅:什么?都三天了,还没有人搬它吗? 士兵:是的,大人。 商鞅:(若有所悟)可能是赏金太低了。传令下去,凡将此木移至北门口者,赏金50两! 士兵:是,大人。(士兵退下) 商鞅:这回应该有人搬了吧! 第二幕咸阳南门,人们议论纷纷 农民甲:听说有个叫公孙鞅(商鞅)的当了左庶长。 农民乙:是啊,你看,还在这儿放了根木头,说是谁把它搬到北门赏金50两,这谁信啊? 农民丙:城里面的人这几天都在说他,说他好像要变法。 农民乙:那他竖着根木头干什么? 农民甲:不知道。 农民乙:而且这木头似乎我们都扛得动啊! 农民丙:看看再说吧! 旁白:这时,人群里走出了一个结实的小伙子(阿呆),肌肉倒是挺发达,不过呆头呆脑的。 阿呆:娘——娘——!阿呆去把它搬到北门,我想我行的! 母亲:阿呆啊,好好想想,就扛这根木头走段路,会给你50两黄金? 阿呆:啊?这个……那也要去试试嘛!好不好啊?娘——! 母亲:好吧好吧,小心点啊! (阿呆上前,摩拳,擦掌,弯腰,踢腿) 阿呆:呀!哈!我来了!(说完他扛起圆木,一直扛到北门口,人群中一片欢呼) 第三幕左庶长府内,士兵来报 士兵:报告大人,有一人将圆木搬至北门口! 商鞅:哦?快快请来! 士兵:带阿呆——! (士兵下,阿呆上) 阿呆:拜见大人!

商鞅:呵呵,你就是那位勇士?不错,不错!来人啊,赏黄金50两! 旁白:阿呆这回真呆了,眼睛盯着那金灿灿的黄金不放。 阿呆:谢谢大人,谢谢……谢谢…… 商鞅:哈哈哈哈………………! 旁白:商鞅立木赏金的这件事很快就在咸阳城里传开了,老百姓们议论纷纷,大家都说:“咱们左庶长可真讲信用,以后,他让我们干什么,准没错!”就这样,商鞅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变法也得以开展起来。 初三(4)班黎子敬郭烨罗俊颖

初中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课件【三篇】

初中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课件【三篇】初中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课件篇一 【课程标准】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秦国七雄的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特点,了解秦孝公的继位和商鞅到秦国,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对秦国的影响。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概括,培养分析历史图片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秦孝公、商鞅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内容和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变法遭遇阻力的学习,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认识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气、需要付出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1、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理解。2、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破题导入。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总结。 发言,思考。 讲授新课 一、秦孝公求贤 1、观察教材44、45页的三幅图中,你可以得到那些有效的信息?说明什么问题?后归纳,讲解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趋势。 2、阅读。为什么“求贤”?结果如何?补充舌战。 观察发言,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归纳。 二、商鞅主持变法 1、归纳:为什么要变法?师生介绍如何开始变法? 2、细读教材,找出是如何变法的?引导分析:改变了什么法?确定了哪些新法?损害了什么人利益?什么人获利益?为什么要这样变?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小结。 3、变法内容中,你认为那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4、法令中那一条对今天的政治生活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 讨论课堂,举手表决,加深理解,进一步熟悉教材。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变法带来的变化?

商鞅变法(七年级)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改革第八课《商鞅变法》。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课标要求:本课主要介绍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史实,进而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教材分析: 战国时期的两大特点:一个是“乱”;一个是“变”。《商鞅变法》一课上承第七课《战国争雄》,下启第九课《秦朝的统一》。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相对于东方六国来说相对落后,秦孝公继位后深感落后就要挨打,故而广纳贤士、下诏求贤,此时在魏国不得志的商鞅来到秦国,君臣二人冲破旧贵族的阻扰,齐心协力,改革土地制度、重农抑商、奖励军功、迁都咸阳、推行县制、严明法令,终于使秦国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提高,为秦国灭六国,建立统一王朝奠定基础。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和之后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以及改革开放一样,都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代的变化要求进行改革,改革能促进社会进步,但每一次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课时安排:1课时。 3、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刚有小学升入初中,年龄大都在11---13岁之间,生理和心理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该阶段学生有一定生活经验和历史故事知识的积累,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对未知事物从满了极强的好奇心,并且有很强的表现欲望。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记住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历史图像和历史文物中提取有用信息以说明历史现 象的能力; 1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9-18课)中华书局版

第九课、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必背) 一、秦朝的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始皇是我国古代第一个皇帝。 二、秦始皇巩固大统一的措施: 1.在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管理国家事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三公之下设九卿。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个郡。 意义: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正式成立,从此历代的封建王朝都沿用了这个制度。 2.在经济方面:统一货币(在全国通行秦半两)、统一度、量、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在交通上,车同轨、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加强了对全国的军事控制。 4.在思想文化方面:书同文(统一文字),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中国的文化出现断层现象。 5.在军事上,北击匈奴(秦始皇派蒙恬率30万大军把匈奴赶到大青山以北)、修筑长城(万里长城,西起临兆,东至辽东。万里长城的修建有利于民族的和平,对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也起到了保护作用)、南征越族、修建灵渠。 三、秦朝的疆域: 四至(东至大海、西至今甘肃西南部和云南北部、南至南海和越南北部、北至长城一带) 第十课、秦朝的速亡和西汉王朝的建立 一、秦朝的灭亡(必背) 1.秦朝只存在了14年,推翻秦朝统治的人是刘邦。 2.秦朝灭亡的原因:秦朝的暴政(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罚)陈涉吴广起义(必背)(大泽乡起义) 起义的根本原因:秦朝的暴政 直接原因:陈胜、吴广戍边误期 起义: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陈建立张楚政权;结果失败。

七年级历史中华书局版期末质量测试题(答 案)

七年级历史中华书局版期末质量测试题 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古人评论说“隋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是( ) A 、大运河大大促进南北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 B 、大运河解决了北方缺水问题 C 、大运河巩固了隋朝的统一 D 、大运河方便了帝王的游玩 2、电视剧《贞观长歌》深受观众喜爱,你认为不可能在该剧中出现的画面是( ) A 、唐太宗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B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 C 、文成公主入藏 D 、唐太宗鼓励魏征直言皇帝过错 3、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人们基本肯定她的统治,主要是因为( ) A 、她有卓越的政治才能 B 、她继续推行唐太宗时期的各项政策 C 、她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D 、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4、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的相同点时提出了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 ①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 ②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③都重视农业的发展 ④都出现了经济繁荣发展的景象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5、唐朝时与亚非欧各国的友好交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其根本原因是( ) A 对外交通非常便利 B 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C 采取鼓励交往的政策 D 胸怀博大,疆域广阔 6、邮政部门曾发行一套邮票,将唐诗微缩在3枚小邮票上,全新塑造了邮票图书的概念,你认为在此邮票上不会出现的诗人是( )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苏轼 7、书法是一门有着超时代意义的精深高妙的特殊艺术。右图 所示书法作品筋力丰满,气派雍容,成为后世取法的典范之一, 其作者是( ) A 、颜真卿 B 、柳公权 C 、赵孟頫 D 、黄庭坚 8、澶渊之盟之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 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 A .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 B .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 .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 .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9、下列四幅反映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的示意图,你认为错误的一幅是( ) A B C D 10、西子湖畔的岳王庙里有一幅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他表达了人们对精忠报国的哪位人物的崇敬( ) A 、李纲 B 、岳飞 C 、宗泽 D 、寇准 1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宋代王安石描绘的一个节日的喜庆景象,这个节日是今天的( ) 西夏 西夏 西夏 辽 金 金 辽 北宋 北宋 南宋 南宋

初中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精选教

初中七年级历史《xx变法》精选教 案三篇 商鞅自魏国入秦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精选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课程标准】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秦国七雄的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特点,了解秦孝公的继位和商鞅到秦国,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对秦国的影响。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概括,培养分析历史图片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秦孝公、商鞅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 通过对商鞅变法内容和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变法遭遇阻力的学习,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认识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气、需要付出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1、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理解。2、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破题导入。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总结。 发言,思考。 讲授新课 一、xx求贤 1、观察教材44、45页的三幅图中,你可以得到那些有效的信息?说明什么问题?后归纳,讲解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趋势。 2、阅读。为什么“求贤”?结果如何?补充舌战。观察发言,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归纳。 二、xx主持变法 1、归纳:为什么要变法?师生介绍如何开始变法? 2、细读教材,找出是如何变法的?引导分析:改变了什么法?确定了哪些新法?损害了什么人利益?什么人获利益?为什么要这样变?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xx小结。 3、变法内容中,你认为那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4、法令xx一条对今天的政治生活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 点 讨论课堂,举手表决,加深理解,进一步熟悉教材。 三、xx变法的历史影响 1、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变法带来的变化?

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练习题

第8课商鞅变法典型练习 夯实基础典型题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曾在秦国进行变法的是() A.管仲 B.吴起 C.李悝 D.商鞅 2、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 A. 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农业技术的进步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农业产量的提高 3、战国前期,七个诸侯国中,相对落后的是() A.秦国B.魏国C.燕国D.赵国 4、商鞅变法发生在() A. 商朝 B. 西周 C. 春秋 D.战国 5、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是() A.秦穆公B.齐桓公C.楚庄王D.秦孝公 6、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在() A.公元前359年B.公元前356年C.公元356年D.公元359年 7、下列内容中不属于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A.废除土地国有制,不认为私有 B.重农抑商 C.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8、战国时期比较彻底的变法运动是()A.管仲改革B.周世宗改革C.商鞅变法D.王安石变法 9、与右图所反映的史实直接相关的改革家是() A.管仲B.商鞅 C.王安石D.康有为

10、秦国成为战国七雄实力最强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A.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 B.正确的军事策略 C.正确的外交策略 D.重视水利,发展生产 11、战国后期,秦国修建的两大水利工程有() ①灵渠②都江堰③郑国渠④白渠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2、商鞅变法后,秦国的都城迁到() A.邯郸 B.大梁 C.咸阳 D.郢都 13、下列对商鞅变法的作用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使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B.是春秋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C.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D.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能力提高典型题 易错题 14、战国时期,农业生产以经开始广泛使用()A.青铜农具 B.铁制农具 C.石制农具 D.木制农具 15、我们说春秋战国是大变革的时期,是因为() A..战争频繁 B.诸候争霸 C.新旧制度更替 D.百家争鸣 16、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 A.允许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17、《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D.统一货币、度量衡 18、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措施是()A.土地私有 B.奖励耕织 C.奖励战功 D.推行县制

2019-2020学年度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第14课 秦汉时期的文化练习题第

2019-2020学年度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第14课秦汉时期的文化练习题第五十五篇 第1题【单选题】 《天工开物》记录了中国古代某项手工技术的制作流程。如下图,该项手工技术是( ) A、制作火药 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 D、活字印刷术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2015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实际上,我国医学源远流长,早在1800多年前就有一位名医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他是( ) A、张仲景 B、华佗 C、李时珍 D、扁鹊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发掘于陕西黄土高原,轰动世界的雕塑群像是( ) A、三星堆青铜文明 B、龙门石窟 C、云冈石窟 D、秦始皇陵兵马俑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是( ) A、道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基督教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中医在世界医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 ) A、张仲景 B、李时珍 C、扁鹊 D、华佗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佛教的发源地是( ) A、日本 B、中国 C、天竺 D、朝鲜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戴佳同学在图书馆看到一本没有封面的古代史书,目录如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本史书应是( ) A、《春秋》 B、《史记》 C、《后汉书》 D、《资治通鉴》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句谚语说明了节气对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我国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是在( ) A、夏朝时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答案】: 【解析】:

4.15.1三足鼎立 教案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上册.ppt

第15课三国鼎立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册书第三单元“政权分离与民族汇聚”中的第一课。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大分裂时期——历时近四百年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的形成是这个新时期的开始,从此秦汉以来大一统的局面结束了,它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转折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本课在本单元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课有两个子目,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涉及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它们是促成三国鼎立形成的重大事件。官渡之战不久曹操结束了北方割据纷争的局面,北方统一后曹操又发兵南方想一举统一全国,结果赤壁之战惨败而归,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两个子目按时间和事件先后顺序安排,并有着因果联系。 了解三国的主要史实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是: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并树立对国家分裂与统一的正确认识。 二、学情分析 1、本课与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内容紧密相连,有学生熟悉的人物,如曹操、诸葛亮、刘备等。语文课 恰巧才学过曹操的《龟虽寿》,并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对赤壁之战有一定的了解,不少学生通过看电视剧《三国演义》,读过一些关于三国时期的故事,知道一些成语典故。他们具备一定量的知识储备。 2、初一学生年龄小,善于思考,思维活跃,但认识能力不高,思维呈现表面化和片面化特点。同时这年龄 段的学生善于表现自己,展示自己。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本课课程标准:了解三国鼎立的史实,属于知识掌握的识记层次要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曹操、诸葛亮;通过正确评价曹操,进一步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能 力,并能真正理解历史人物与小说人物的区别。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能简单对比认识它们与北方的统一和“三国鼎 立”局面形成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因果推理能力。 3、认识并能绘制三国示意图,提高识图画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老师要求下和指导下,学生查阅和收集关于三国时期的人物资料和历史小故事等。 2、以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为评说三国人物创设情境。 3、按照自己的理解绘制三国示意图,掌握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认识他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明白时势造英雄的道理。 再一次认识割据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明确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遵循课程改革者基本理念,师生平等参与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始终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给学生创造发现、研究问题的环境。教师通过给学生提出问题,以抛砖引玉的方式启发学生提出更多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新的思想。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在总体上要控制好课堂节奏,同时还要不断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质疑,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给学生更大的展示空间去讲三国人物、故事。尤其在评价曹操时的讨论中,尽量形成一种自由开放的表述空间,让学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发言权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