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四年级语文上册20.古诗两首

四年级语文上册20.古诗两首

四年级语文上册20.古诗两首
四年级语文上册20.古诗两首

课题:20.古诗两首.

备课教师:焦晓琼修改教师:张娜

板书设计:

20 送元二使安西

雨客舍柳

友谊深

故人--- 酒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人教旧版)

古诗两首(人教旧版) 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绝句》这首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引导同学们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由此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9 古诗两首 (二)自学《绝句》 1.读题、解题,作者简介。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这首诗是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当时唐朝开始衰败,又发生叛乱,诗人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间草堂,诗中描写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 2.教师范读。 强调多音字:行(háng)泊(bó) 3.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质疑。 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 白鹭(lù):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 东吴(wú):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 鸣:这里指鸟叫。 翠柳:绿色的柳树。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含(hán):包含。 西岭: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这时是虚指。“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万里:指非常遥远,不是实指。 4.检查自学诗意情况,想像画面。

(1)指名读诗句。 (2)练说每句诗意。 (新绿的柳枝上一对黄鹏在欢唱,蔚蓝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鹭从溪上飞起,向远处天空飞去。远处,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样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户里一样。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观看彩图,诵读全诗,想像画面。) (整首诗描绘了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景色。) 5.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朗读。 我们要以欢快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读诗时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和轻重快慢。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 两个/黄鹏//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干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4)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抒发了作者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三)体会写法 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出这么美的画面呢?他运用了什么方法?你们想知道吗?齐读全诗,仔细体会。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送别诗)

20《古诗两首》 长沙市芙蓉区燕山二小杨欣 教学目标: 1、明白诗歌中“送别诗”的概念。 2、通过想象诗句中关键词背后所蕴含的画面,体会诗歌中的情感,领会古诗中“借景抒情”的写法,感受古诗的含蓄美。 3、通过比较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了解“送别诗”中存在“同样的送别,不一样的别情。” 4、激发孩子们搜集、了解、积累更多送别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课时设置: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读熟古诗,并且释疑解难。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谁来有节奏地读读这两首诗。 2、复习易错字:朝、舍,给多音字组词。 3、这两首诗分别讲了一件什么事呢?指名分别讲述。两首诗都是讲述送别的,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把这样的诗称作——“送别诗”。(板书送别诗) 4、谁愿意试试有感情地读读这两首诗。诗歌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诗中的离情别绪、浓浓的友情) 世间最打动人的莫过于一个“情”字。(板书“情”) 这两首诗中有“情”这个字吗?却无处不散发着浓浓的情,“情”藏在哪些字眼中?让我们今天来找找藏在诗歌中那份深情厚谊。 二、悟读《送孟浩然之广陵》,感悟“借景抒情”的写法。 1、让我们先来体会《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诗中动人的情谊。 自己反复读,边读边抓住关键词语发挥想象,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画面里有谁?他们在干什么?会说些什么? 给一个句式:

读到这个词语时,我联想到。(预设,孩子们会提到“黄鹤楼”“烟花”“孤帆”“碧空尽”“长江”“天际”等) 2、老师发现你们提到的这些关键词语,有共同的特点。都是关于景物的词语(板书“景”字)。作者意在言情,却着力写景,让景中有请,情景交融,这种写法,我们叫做“借景抒情”(补充板书为“借景抒情”)。语言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3、李白为什么不直接表达出自己的那份情呢?他为什么不直接在诗中说明:孟浩然,我舍不得你,孟浩然,我祝福你,孟浩然,我希望你早点回来,……为什么,你们懂吗?是的,这就是古代诗人创作诗词时讲究的含蓄之美,隐隐约约,朦朦胧胧,隐约朦胧中,你却更能感受到那份言说不尽的深情,那份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厚谊,这样的情,美得醉心,美得深沉。 4、要读出这份情,就要读着文字,想象“景”所呈现的画面,突出画面的意味深长,来,试试朗读中突出景,来突出那份情,那份美。学生试读,指名读,评议,师范读。 三、比较《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合作学习,感悟不同诗作中,相同的离情,不同的别意。 1、景是通向诗人内心的路,是了解诗人情感的一座桥。《送元二使安西》也表达了诗人王维对元二依依不舍的离情,那么这两首同为送别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请各小组同学,借助老师提供的学习表来思考、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来汇报交流。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 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加导入: 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吗?(课件李白素描图出现) 3、(过渡)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出示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1、师: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少了哪个字呀?(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现在你们观察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观察细

致,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读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等) 3、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来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吧。 2、学习生字(我们先和刚才还未认识的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个别读——所有生字词语都来了,全班齐读) 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老师给你加点伴奏,希望你能读出韵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4、想象得真好!正像大家说的,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学生读诗句,交流:前两句描写了孟浩然告别的情景,后两句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四、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我们在数学课上已经学过方位,知道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哪个同学能帮我贴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为什么这么贴?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 “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 在这指谁?(孟浩然)从哪知道的?(注释)真好,结合注释是弄清古诗意思的好办法。 师:烟花给你们什么感觉?(漂亮,绽放……)为什么用烟花形容三月呢?还可以说什么样的三月? 生:百花盛开的三月,争齐斗艳的三月,阳光明媚的三月,鸟语花香的三月……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范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范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第一课时 (学习《题西林壁》) 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再出示“岭”和“峰”。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 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 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 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 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 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熟读背诵 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地读一读。 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 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游山西村》) 整体感知 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教师补充小结。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0课古诗两首

四年级下册第20 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学校:张庄完全小学教师姓名: 教学目标: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鹤、孟、陵、辞、唯 2.趣味识字:回忆学过的“陵”“唯”的形近字,通过区分偏旁来理解“陵” “唯”的意思,从而记住“陵”“唯”的音形义。 3.易读错字:“陵”与“棱” 4.多音字:朝、舍、更、尽 5.应会写字:孟、浩、陵、辞、唯、舍、君 (1)写正确:易写错字,“陵”右下部分是折文, (2)写美观: ①指导书写的字:浩、唯 ②指导要点:浩的三点水中间点靠左一些,唯字口居于左部右上方, 6.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1)地名:黄鹤楼、渭城 (2)景色:孤帆、碧空、天际、 (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二、理解运用: (一)共性目标:

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内容:两首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的情景 (2)概括方法:整体概括法 2.体会重点段的表达顺序 (1)重点段及表达顺序:全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2)体会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 学习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1)重点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体会方法:“尽”和“唯”字将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注神驰的情形巧妙地展现出来。 (2)重点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体会方法:“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这依依惜别之情虽只字未提,但都见于言外。 4.迁移运用,仿写段落或句子:仿写古诗(送别诗,借景抒情) (二)本课重点问题: 1.课后思考题:(1)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体会体会其中的情感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背一背你了解的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句 2.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是“西辞” 三、情感体验:

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绝句早发白帝城)

古诗两首(绝句早发白帝城) 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 学习 古诗的兴趣。 4. 学习 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 目标: 学习

《绝句》这首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引导同学们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由此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 学习 两首诗:9 古诗两首 (二)自学《绝句》 1.读题、解题,作者简介。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这首诗是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当时唐朝开始衰败,又发生叛乱,诗人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间草堂,诗中描写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 2.教师范读。 强调多音字:行(háng)泊(bó) 3.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质疑。 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 白鹭(lù):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 东吴(wú):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

鸣:这里指鸟叫。 翠柳:绿色的柳树。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含(hán):包含。 西岭: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这时是虚指。“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万里:指非常遥远,不是实指。 4.检查自学诗意情况,想像画面。 (1)指名读诗句。 (2)练说每句诗意。 (新绿的柳枝上一对黄鹏在欢唱,蔚蓝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鹭从溪上飞起,向远处天空飞去。远处,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样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户里一样。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观看彩图,诵读全诗,想像画面。) (整首诗描绘了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景色。) 5.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朗读。 我们要以欢快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读诗时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和轻重快慢。 (2)教师范读。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课标版)

古诗两首(课标版) 四年级语文教案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一 小语论坛网友秋夕 发布时间:2004 / 11 / 23 02: 28pm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②读熟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 (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3.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4.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六、布置作业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范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范文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下面是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第一课时 (学习《题西林壁》) 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再出示“岭”和“峰”。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过程 一、揭 题、解题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三、理解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5.“之”的意思。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1.学生自学古诗。

诗意 四、体会诗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 (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绝句》这首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引导同学们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由此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9 古诗两首 (二)自学《绝句》 1.读题、解题,作者简介。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这首诗是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当时唐朝开始衰败,又发生叛乱,诗人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间草堂,诗中描写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 2.教师范读。 强调多音字:行(háng)泊(bó) 3.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质疑。 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 白鹭(lù):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 东吴(wú):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 鸣:这里指鸟叫。 翠柳:绿色的柳树。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含(hán):包含。 西岭: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这时是虚指。“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万里:指非常遥远,不是实指。

4.检查自学诗意情况,想像画面。 (1)指名读诗句。 (2)练说每句诗意。 (新绿的柳枝上一对黄鹏在欢唱,蔚蓝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鹭从溪上飞起,向远处天空飞去。远处,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样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户里一样。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观看彩图,诵读全诗,想像画面。) (整首诗描绘了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景色。) 5.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朗读。 我们要以欢快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读诗时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和轻重快慢。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 两个/黄鹏//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干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4)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抒发了作者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三)体会写法 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出这么美的画面呢?他运用了什么方法?你们想知道吗?齐读全诗,仔细体会。 (教师总结:古诗是四个不相连属的句子,一句便是一幅图画,短短四句写景,有层次,有远近,声情并茂。而且黄翠白绿,众彩缤纷,形象鲜明活泼,分而不散,从而充分表现了诗人恬静开朗,跃跃欲归的内心世界。同时这首诗语言清新质朴,对偶工整,朗朗上口,具有形式美和音乐美。) (四)背诵全诗,体会美感 (五)布置作业 1.练说诗意。 2.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绝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创设情境,交代学习方法 1.给学生演示《早发白帝城》音乐鉴赏的视频资料。

四年级上册语文20古诗两首

20、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古代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离别容易再会难,因而以送别饯行表达深厚的情意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还记得学过哪些送别诗吗? 2、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诗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被人们传诵至今。请看诗题(揭题),谁来读,指导读出节奏。 二、同时呈现,比较题意 1、谈发现:比较这两个诗题,你发现了什么? ① 都有一个“送”字。 ② 都有地名。 ③ 都有人名。 2、顺学情适时理解“之”“使”。 3、理解题目含义。 三、整体诵读,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都是送别诗,两位诗人会怎样送别自己的好友呢?请同学们自己先读读这两首诗,注意读正确,读出节奏。 2、练读——指名读、正音、点评。 3、这两位诗人分别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送别的呢? 出示:——(时间),——(谁)在——(地点)送——(谁)去——(地点)。 朗读第一首诗前两句,填空。 4、感悟第一首诗的送别之景: ①怎样的三月才叫烟花三月?在烟花三月的长江两岸,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美景?(理解“烟花”,学生想象画面) ②这么美的景色如果让你用诗句来形容,你想到了哪句?

③为什么是“西辞”呢?看地图分析。 5、感悟第一首诗的送别之景: ①诗人王维又是在什么时间送别友人呢? 学生读诗句,填空。 ②这是一个怎样的早晨?王维眼中看到的是什么?给你的感觉是怎 样的?(窗外绵绵的春雨、依依的杨柳……。) ③窗外那么多美景,诗人为什么只看到“柳“?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看到柳,即生挽留、不舍之意。王维多想再留留自己的好友啊,可毕竟皇命难违,重任在身。) 6、两位诗人都是在这样美丽的风景中送别友人,同样是送,又有什么不同呢?诗人是怎样送别的呢? ①孟浩然在春光明媚的三月,乘船去繁花似锦的扬州,是因为考进士名落孙山后出去散散心的,李白会对老朋友说些什么呢?(是啊,他要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来鼓励自己的好友不要灰心,要积极乐观面对一切。) 读第一、二句,读出向往、乐观、愉快之情。 ②江南三月,长江两岸繁花似锦,树木葱郁,长江上更是千帆竟渡,李白眼中看到的是什么?李白眼里看到的为什么是“孤帆”呢? “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他深深牵挂的是他的老朋友孟浩然啊!(指名读出那份牵挂之情。) ③友人的船都消失了,李白是不是也该走了?他还久久地站在那儿干什么呢?他要让这滚滚的长江水捎去他的留恋和祝福。 是啊,这消失的的是——(生接)友人的帆影,“不尽”的是那——(生接)滚滚的长江水和对友人那份难舍难分的情啊。 (指名读出难舍难分、留恋之意。) ④让我们带着那份乐观、向往、祝福与留恋再读读全诗。(配乐) 6、李白用目光表达自己的情谊,那王维呢?(一杯酒) ①劝君更尽一杯酒,“更尽”:再饮完。为什么要一劝再劝呢?阳关是个怎样的地方?(元二此去是茫茫的大漠与戈壁,长途跋涉,生死渺茫;西出阳关无故人;此地一别,不知何日相见……) ②此时此刻,王维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板书:伤感) 创设多种情境朗读: A.他最想对老朋友说的是什么呀?

四年级上语文课本剧20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_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语文课本剧-20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 西人教新课标 【唐代大诗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笔者认为,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 道具:柳树、酒家、酒杯、石桌、石凳、喷水壶 人物:王维、元二、店小二 场景:客栈前,几棵杨柳低垂,显得十分凄凉。 旁白:在渭城的一所酒家前,清晨的雨轻轻地润湿了地面,显得格外清洁。元二和王维来到一间酒家前,坐了下来。(一个人拿着喷水壶到处喷) 王维:老板,上五两三十里红,二两牛肉。 店小二:好嘞!(跑去拿酒)先生,您的酒,请慢用。 王维:(深情地)元二兄,明天你就要出使安西了,真的舍不得你走,我们是这么多年的好朋友! 元二:我奉皇上命令,赴安西管理,我也舍不得离开王维兄呀! 旁白:雨一直下着,客栈前的杨柳变得嫩绿嫩绿的,充满春意。 元二:想当初,我们俩经常在一起钓鱼、喝酒,每次都满载而归,何等痛快! 王维:是啊,那时我们可都是高手! 元二:这次出使安西,恐怕再也没人陪我钓鱼喝酒了。 王维:元二兄,要知道,出了阳关就是西域,西域可荒凉了,你可要多保重啊! 元二:(喝一口酒)是啊,西域很荒凉,不过你放心,我会自己小心,平安归来。 王维:听说西域很乱,动不动就闹土匪,你可得小心啊。 元二:谢谢王维兄的提醒,我一定会注意安全的。 王维:你到了安西一定要经常写信给我,这样我才安心。 元二:你就放心吧,我有什么事一定会写信给你的。 王维:元二兄,我再敬你一杯。 元二:(仰头喝了杯中酒)王维兄,你也要多保重。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20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优质课教学设计_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 1、师:《红楼梦》中有副对联“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课件出示) 2、生读、理解知己 3、师: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友情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真挚而宝贵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 4、生齐读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1、师:从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生:交流)

师:相机点评 ①、(课件黄鹤楼)并解释:黄鹤楼是三大名楼之一,传说是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是李白和孟浩然常去的地方,黄鹤楼留下了他们不少美好的回忆。 ②、简介孟浩然: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文采风流、名满天下,他有一首同学们很熟悉的诗作《春晓》。 2、师:那题目里还有什么你不知道的吗? 3、生汇报然后完整地说说题目的意思。 4、师: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轰动呢?因为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去。 三、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1、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来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遇到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课件出示生带出的新词) ①、抽生读②、全班齐读③、相机指导书写“陵” 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4、学生自己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生:汇报) 5、随生的回答师板书(板书:李白——孟浩然) 师: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课程,那么教师要如何上这门课程呢?来看看作者分享的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吧!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 多媒体课件。 2、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 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⑵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 名楼送 ⑶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 盛景送 ⑷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⑵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①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 目光送 ②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 教案

20、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鹤、孟”等生字。 2、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想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探究性学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读中思、读中悟、读中有得。 学会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古诗句,发展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使学生能够初步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体会诗中丰富复杂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难点 体会“西辞”“烟花”的意思。 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1.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临别时,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诗常见的一种主题。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李白和王维这两位诗人的离别境界,一同见证两对好朋友的深厚友谊。 2.自读诗题,感悟节奏,领悟诗题之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3.比较诗题,谈发现。 预设一:都有一个“送”字,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凸显主题。)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离别远行就意味着天各一方,很难有再见面的机会。因此,古人对离别的感受特别深,他们写出来的诗也特别精彩。] 预设二:都有地名,“广陵”和“安西”。(引导学生利用注释来理解。) 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一个风景优美的都市;安西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出示地图)那时是唐朝的西域边关。从首都长安出发,要穿越几千公里的戈壁沙漠,才能到达那里。 预设三: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提示人物。) 师: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知己。元二是王维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 4.区别题目中“之”和“使”的意思。 (“之”是“去”的意思;“使”是出使,是朝廷派元二去戍守边关、保家卫国的。)师: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课件出示两首诗,学生自由朗读。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惠崇春江晚景 江南春)教案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古诗两首(惠崇春江晚景江南春)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wo Ancient Poems (Hui Chongchun River Evening Scene, Jiangnan Spring)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古诗两首(惠崇春江晚景江南春) 教案示例一 3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4.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案 阜外一小多晓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背诵古诗。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古诗的预习作业,搜集相关地名、诗人及好友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并背诵古诗。 2.在比较阅读中,感悟诗人表达情感的差异。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在比较阅读中,感悟诗人表达情感的差异。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对比古诗,交流相同和不同之处 1.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两首送别诗,齐读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我们了解了古诗的意思,这节课,我们还将深入地学习,一起感悟好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谁愿意来读读这两首诗?指名读 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2.初步交流 上节课,我们预习后,比较了两首诗的相似之处。指名说 预设一:这两首古诗属于送别诗。 预设二:作者都是唐朝的诗人。 预设三:字面上有相同的用字:尽、故人 预设四:这两首诗的题目中都有送,都表达了诗人与好友送别时依依惜别之情。 板书:依依惜别 这两首古诗有哪些不同呢?请大家讨论交流。指名说 预设一:孟浩然去扬州,元二去安西,目的地不同。 预设二:描写了武汉、扬州和渭城的景色。 预设三:送行方式不同。 预设四:这两首诗的题目中都有送,但是不同的朋友,不同的送别原因,不同的送别场景,在这浓浓的惜别之情中,诗人表达的情感又有哪些细微的差别呢? 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 (二)研读古诗,想象画面,诵读并感悟情感的差异。 1.品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想象画面,感悟诗人的情感。 要想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我们不仅要了解诗句的意思,还要借助文字想象画面。这首诗中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自己出声读读古诗,谁来说说这首古诗描绘的情景? 板书:诗中有画 预设:长江江水波涛汹涌,岸边黄鹤楼巍然屹立,好友孟浩然在烟花三月要乘船离开去往扬州。李白站在岸上,只看见孟浩然乘坐的小船越飘越远,逐渐消失,只能看见奔腾东去的长江水。 预设:结合语言文字、插图、诗意等想象。 能通过有语气的朗读体现出来吗? 预设:如果学生对烟花三月的想象不够,语气不够充沛。 引导:此时的南方繁花似锦,烟雾迷蒙。孟浩然要去的扬州会是怎样的美景呢?播放视频。 你还能用哪些词语或诗句来形容扬州三月的美景呢? 预设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预设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文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文《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教学难点:体会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 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 与他人交流。 4.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 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 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 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蕴义深刻,是悠久中华之瑰宝。那今天我们就从展示你们所会的古诗开始,一起走进这美妙 的古诗世界。谁愿意把自己会的古诗与大家一起分享? 出示(课件1:望庐山瀑布)同学们会的古诗可真多呀!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首古诗? 是啊,许多诗人都被庐山的美景所感动,留下了千古名句。今天我们也一起去爬庐山好不好?好大家做好准备,我们出发了。(课件2:风光片)师配乐导语: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来到了庐山,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蒙,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如梦似幻,我们沿着山道拾级而上,来到了西林寺,走进寺内,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一首诗。现 在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 (课件3:课题)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 1、请结合课文注释,理解题目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介绍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 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 苏辙被合称为“三苏”。本文是苏轼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