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宋诗的发展

宋诗的发展

宋诗的发展
宋诗的发展

宋诗

诗分唐宋,唐诗与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典范。

钱钟书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宋严羽概括宋诗的特点:“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宋诗能在唐诗高峰另辟新境,树立诗歌的另一种风格情韵,在于宋诗人“穷则变”、“变则通”的生新求变的精神,正如缪钺所言:“宋人欲求树立,不得不自出机杼,变唐人之所已能,而发唐人之所未尽。”这一精神推动着宋诗的发展流变。

宋诗的发展大致分为七个时期:宋初三体;诗文革新运动;元佑时期;南渡时期;中兴时期;江湖时期;宋末爱国诗人。

一、宋初三体

宋初三体沿袭晚唐五代诗风。

1、白体

宋初五十年左右流行白体诗,它是宋初宫廷唱和之风的产物。文人士大夫效仿白居易的闲适诗,多写流连光景、安享尊荣、乐天知命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流畅。

宋初白体诗成就最高是王禹偁,“宋初沿袭五代之余,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其诗风格简练朴素,不尚华靡,开宋诗平淡诗风。

2、晚唐体

晚唐体不满足于白体的浅易平素,遂以古典的山林雅趣矫正白体之俗,以贾岛、姚合的苦吟工夫矫正白体诗的浅易。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风格清新工巧,但有境界内容狭窄之弊。

九僧诗人与隐逸之士。林逋以咏梅着称。

3、西昆体

北宋初,杨亿、刘筠、钱惟演等诸人以所作唱和之诗,编为一集,为《西昆酬唱集》。其诗大抵宗奉李商隐,追求辞藻,好用典故,文字绮丽,一时慕之,号西昆体,亦称昆体。

欧阳修曾说:“先朝杨、刘风采,耸动天下,至今使人倾想。”有感于白体流于浅俗,晚唐体也有狭窄的缺点,所以西昆体通过学李商隐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的艺术特征,来改革宋初的文坛风气。但是由于专门模仿李商隐的艺术外貌而缺乏内在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徒有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这样给文坛带来了一股柔弱浮艳的风气。

就诗史地位而言,宋初的三大流派都是唐诗的余绪,分别承继白的浅易真率,贾的艰涩深掘与李的华赡绵密;但也体现了宋初诗人在内容与形式的探索与反省。正是这种摸索过程,事实上为后来的是文革新运动提供了经验教训,所以宋初诗歌仍是宋诗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诗文革新运动

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一方面纠正了西昆体的浮华诗风,另一方面确立了宋代诗歌的发展道路。这一转变首先要归功于梅尧臣。

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当推欧阳修。诗歌创作方面首开宋诗风气离不开梅尧臣、苏舜钦两位诗人的参与;散文方面,在欧阳修影响之下,产生了王安石﹑曾巩﹑三苏等作家,共同扫清了绮靡晦涩的文风,使散文走向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的道路。

1、梅尧臣

内容上:(1)主张写实;(2)从日常生活琐事中取材,为宋诗开辟了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的题材走向。开了宋诗好新奇,力避陈熟的风气,为宋诗逃脱出唐诗的笼罩找到一条道路。(题材的世俗化,即以俗为雅)见p55

艺术上:提倡一种与西昆体的浮艳晦涩相反的平淡诗风,“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2)意新语工。

经过雕琢而复归于自然的老成境界。

梅诗的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都具有得宋诗之先的意义。

2、欧阳修

欧阳修学习韩愈的“以文为诗”,主要体现在诗歌的议论化和散文化倾向,这对形成宋诗的一代之风有很深的影响。欧阳修虽学韩愈,却平易流畅,没有奇险的地方,其诗平淡清新、情韵深长。

3、苏舜钦

与梅尧臣齐名,时称苏梅,“苏豪梅穷”。梅以古淡着称,苏以豪放着称。

也许欧、梅、苏的诗歌创作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然而他们为革新宋初诗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为宋诗的发展确立了方向。

三、元佑诗坛

近人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言:“余谓诗莫盛于三元: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佑也。”所谓“元佑”,指王、苏、黄、陈等人活跃于诗坛的北宋后期,这也是宋诗的成熟期。

宋诗成熟于王安石,极盛于苏黄。

1、王安石

王安石的诗歌拓展了梅欧奠定的平易诗风,又在诗歌的才学方面以及锤炼方式等方面,又是苏黄的先声。

王安石的诗歌大体上可以罢相退居江宁为界限,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清朗刚劲,含蓄不足,有散文化倾向,多古体拗律,辞意险,好用典;后期则多近体,清丽深婉,着力经营,尤以绝句“雅丽精绝,脱去流俗”。

“悲壮即寓闲淡之中”。

宋诗的苏黄,犹如唐诗之李杜,宋诗极盛于苏黄。

2、苏轼

才高学富的苏轼鲜明地体现了宋诗的特点:“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文字为诗”。

苏轼才华横溢,天赋过人,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纵意所如的境界,这表现在生动活泼、丰富浪漫的想象上,比喻的新颖贴切上,以及能使看似平淡的题材触手成春,极尽深曲之妙。

“以才学为诗”,表现在使事用典上。

诗人的学者化,宋人以博学相尚的风气。

唐人情思含蓄凝聚于意象,宋人情思含蓄凝聚于典故。

宋代崇尚知识的风气。

3、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在宋诗中,真能形成一个派别,形成一个集团势力的,前有西昆,后有江西。

宋诗流派之一。北宋末,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推黄庭坚为宗派之祖,次为陈师道等二十五人。因黄庭坚为江西人,影响最大,故有江西诗派之称。黄庭坚等反对西昆体的华靡诗风,师法杜甫、韩愈、孟郊、张藉,尚工力,重琢磨,自成一家,但要求诗文字字有来历,又追求奇崛,喜作拗律。

黄庭坚是宋诗史上一位开宗立派,影响深远的大家,开创了在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黄庭坚尽宋诗之变态,集中体现了宋诗的特点,他也是宋人面对唐诗这一艺术高峰绝不盲从,生新求变精神的代表。

诗歌在经历了从汉魏六朝到初唐历代诗人在题材、形式、体制、语汇、表现艺术等方面所作充分的准备后,进入盛唐时期,无论是情思格调,意境兴象,还是声律形式都臻于完善。

宋诗的困境:“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清蒋士铨)。具体表现在:“辞不出于《风雅》,思不越于《离骚》,模写古人,何足贵也。”(唐李德裕)

宋人应对的策略:“以故为新,以俗为雅”。

(1)以故为新,化腐朽为神奇。

对于前者,提出了“点铁成金”之说。对于后者,提出了“夺胎换骨”之说。

“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比喻诗文创作中对旧材料的改造提炼,化腐朽为神奇,也就是指借用前人诗文中的词语、典故,加以陶冶点化,化陈为新,使之在自身的诗中起到精妙的修辞作用。“夺胎换骨”是借用道家术语比喻师法前人而不露痕迹,并另有创新。其实,都是指师承前人的构思与意境,使之焕然一新,成为自己的构思与意境。

a、“点铁成金”

宋人生活在一个无法回避陈言的时代,王荆公尝言:“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点铁成金”的前提是,“用古人语,而不用其意”,也就是说利用成语典故或袭用前人诗句,必须在意义上与原典文本的意义有相当大的距离。

如《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平生几两屐?身后五车书。”

《病起荆江亭即事》:“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中的“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化用唐人陈泳的诗句:“隔岸水牛浮鼻过,傍溪沙鸟点头行”。

“点铁成金”也善用俗语,这是语言上的“以俗为雅”,如《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b、“夺胎换骨”

构思的沿袭和意境的重复是较陈言的借用更令人尴尬的事情,因为后者尚可做到“意新”,前者似乎只有一条“语工”之路可走。

前者主要是陈辞的“以故为新”,后者在于诗意的“以故为新”。

学习前人的构思方式,如《病起荆江亭即事》:“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模仿前人的诗意。

借用前人的辞句,加以点化,使前人诗意深化和转化。

(2)字字有来处

“公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

(3)有意造拗句,押险韵,作硬语

生新廋硬的风格。

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审美追求。

4、陈师道

以苦吟着称。有自己的风格追求,以为作诗应该“宁拙毋巧,宁朴毋华”,从而创造出以“朴拙”为主要特色的艺术风貌。

四、南渡诗坛

经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努力,宋诗的基本特征已定型。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而靖康事变导致了诗坛风气的转变,在南宋初年,诗坛上转移风气的人物是吕本中,但创作成就更高的诗人则是陈与义和曾几。

吕本中在诗学观念上提出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主张摆脱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陈与义、曾几在创作中都体现出这一主张,不拘于黄派的陈规定律,能参透各家,融会贯通,创造自己的风格,既新颖工巧,又显得自然流利,尤其是陈与义,体现出“新变”,向南宋诗风的转移。

江西诗派过渡期代表作家有吕本中﹑曾几﹑陈与义,他们的诗风已出现了新变,下启四大中兴诗人。

五、中兴时期

陈与义、吕本中去世以后,一批出生于靖康前后的诗人登上诗坛,他们比陈、吕等辈更富有独创精神,最终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取代了江西诗派在诗坛上的主流地位,宣告了中兴时期的到来。这批诗人中以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四人最为着名,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杨、陆、范三大诗家作诗从江西入手,但又能出于江西,脱离江西的窠臼,独出机杼、自成一家。

1、陆游

诗歌内容特点:

他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壮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帖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

(1)感激豪壮、深郁悲壮的爱国诗篇

纠结着两方面的情绪:

豪壮飞扬的理想。“恢复神州”的爱国信念,渴望万里从戎、上马杀敌、为国雪耻的豪壮理想贯穿诗人的一生;

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为国忧民空激烈”,“铁马横戈”、“气吞残虏”,驰骋疆场的空落,壮志难酬的悲愤。(历代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

丰富多彩的纪梦诗,构成了陆游飘逸奔放的特点,而神似李白。

(2)闲适恬淡、清新隽永之作。

《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临安春雨初霁》

(3)深情绵邈的爱情诗

风格的多样化:一是不拘一格的情怀;一是转益多师的态度的结果。

共同体现出一生忠实、纯洁、正直的生活态度。

早年从江西入手,务求奇巧,中年之时,诗风一变,渐窥宏大,晚年则渐老渐熟,渐趋平淡。

2、杨万里

最能标举杨万里独特风格的是其“诚斋体”,确立这一独特风格,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摸索过程。

昔诚斋自序,始学江西,既学后山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晚乃学唐人绝句。后官荆溪,忽若有悟,遂谢去前学,而后涣然自得。

——(清)黄宗羲

“悟”:师法自然,走出书斋,向大自然索取诗材。

“诚斋体”的特点:

第一、新鲜活泼,富于奇趣。

第二、富于幽默诙谐的风趣。

第三、自然景物中融入自己的主观领悟与体验,富于理趣。

第四、语言浅白自然,生动活泼。

3、范成大

(1)使金诗。

(2)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

过去写农村的诗歌,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类以陶、王等人为代表,通过歌咏乡村风光和农人朴素的劳作生活,表现士大夫对城市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厌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显示一种恬和淡泊的志向;一类如王建、张藉等人,则上承《诗经豳风》《七月》以来的传统,主要揭露农村现实的痛苦,斥责官吏豪强对百姓的盘剥压迫,对这类诗重在表现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把这两个系统结合在一起,给田园诗以更丰富的思想内容,赋予它以新的生命。

六、江湖时期

永嘉四灵与江湖诗派

南宋后期诗歌创作以江湖诗人为代表,江湖诗人中包括永嘉四灵,江湖诗人成就较高的有戴复古和刘克庄等人。

江湖诗人,一是他们的身份,多是下层文人、江湖名士,一是他们都不满江西诗风,想以晚唐诗风的清新流利来补救江西诗的生硬枯涩。这开始于江湖诗人的前辈姜夔,以晚唐的绵邈风神来补救江西末流的生硬枯涩。

真正反江西的是后来的“四灵诗派”,学晚唐的贾岛、姚合,以清新刻露之词写野逸清瘦之趣,因此专工近体,尤其五律,精雕细琢,忌用典,尚白描,以“捐书以为诗”来对抗江西派的“资书以为诗”。

江湖诗派中的诗人,人品流杂,受四灵诗派的影响,擅写的题材是写景抒情,字句精丽,长于白描,但境界较为开阔,又稍胜于“四灵”。江湖诗派的名家是戴复古和刘克庄。

七、宋末爱国诗人

宋末的爱国诗人因身历时代的巨变,大都以愤恨哀怨之笔抒写亡国之痛、离乱之情,诗风悲壮激越,一扫江湖末流的纤巧浅俗之弊,为宋诗的最后流变。其中尤以文天祥诗歌最为注明,有其独特的面貌、气韵和精神风骨,是南宋诗歌最后也是最耀眼的一束闪光。

苏海韩潮:唐韩愈与宋苏轼两家古文皆具有雄浑豪迈的风格,故以海潮为喻,谓其文章波澜壮阔,纵横自如。但苏文在韩文的气盛言宜外,又增加了更多的自然清新。

唐传奇:唐传奇特指唐五代的文言小说。这类小说往往以“记”和“传”名篇,因为作者以史传笔法“传写奇事,搜奇记逸”,故谓之“传奇”。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文言小说发展到成熟阶段。

宋代“说话”的四大家数。

宋词的发展历程

宋词的发展历程 宋词的发展从开始到顶峰阶段,大致分为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国画:着名女词人李清照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 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调《莺啼序》,240字。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可以叠字。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

宋诗的特点(1)

宋诗的理趣意味 摘要:宋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宋代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也有着辉煌的成就。宋代文人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形成独立的、崇尚哲理而超脱的文化精神,寻求了一条与唐诗不同的发展道路:变描写为议论,变诗法为文法,在诗中显示才学和智慧之美的艺术创新之路,从下丽造成宋代哲理诗独特的农达方式:通过象征意象呈现智慧之美,用玄境的暗示传达悠远的理趣,以诗性化的议论宣扬精警的哲理, 关键词:宋诗理趣艺术表现 宋代诗人据不完全统计共有9000多人,诗的数量也极为惊人。北京大学出版的《全宋诗》,精装共72卷,平均每卷50万字的话,总计3600多万字。而中华书局出版的《全}(F诗》,共收人2200多人的诗,精装12卷,平均每卷60徐万字,总计750多万字。宋代诗人人数和存诗的数量,都是唐代的四倍多。面对这么一笔巨大的文学遗产.究章如何深人研究和正确评价‘是值得我们认真考虑的。 “理趣”这个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理趣”一词早多见于佛教典籍,它原义是指佛法修证过程中所体悟到的义理旨趣,后来它又被移用到诗学批评领域,其内在蕴含也因此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用来指涉作品中呈现出的一种融审美本体情感与宇宙人生哲理为一体的审美性意趣。” 宋诗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理趣。诗的理趣,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的产物,是用形象思维的方式来阐释抽象的自然与人之间的哲理。诗的理趣,是诗的哲理和诗的感情二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体。是诗人通过敏锐的观察、深切的审美经验的体会,从自然界的物理现象中,从人类社会所包容的生活内容中去提炼和概括,并通过形象表达出来的一种真理性的认识。宋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哲理,有别于一般的抽象、空乏的理,它是一种理趣。它是通过理的表现过程,让人产生一种艺术的审美感受。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雨后》便是通过观察事物悟出事物妙理的一首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蒙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写初晴及雨后两种状态下的西湖:初晴之下,水光潋滟;细雨之中,山色空蒙。不论哪种情况下,西湖都是美的,为表现这个事理,诗人顿生妙想,把美女西施作为喻象,得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哲理诗句。这既是对西湖的看法和评价,更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哲理。 在诗歌创作中结合日常生活中随时接触到的富于情趣的自然小景、生活片段和具体事物的叙写,在诗歌中融入哲思理趣,做到情景与义理的浑然一体,言在此而意在彼,表达出作者对事物的新颖见解,但又不失诗的特色和情味。 理,阐明道理,是逻辑思维的产物。诗,歌咏性情,是形象思维的产物。 有理趣的诗在艺术表现上通常采用两种手法: 一、在景物描写中含有理趣。 在宋诗中,有一些完全是写景诗或抒情诗,但其中往往也有说理的成分,并且由于其寓理深刻,又富有理趣,所以成为全诗的警策之句。比如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从全诗来说,这是一首游记般的描写农村风光的诗歌。可是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既是实景描绘,却又包含着很深刻的道理,由于这两句诗的深刻的哲理内容,使这首诗也被传诵千古了。 又比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写道: 竹外桃花三两枝, 篓篙满地芦芽短, 春江水暖鸭先知。 正是河豚欲上时。 从描写春景来说,此诗亦无特别出色之处。然而‘“春江水暖鸭先知”句,则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很普通的客观真理:由于鸭子喜欢游水觅食,故而能最先体会到春天的来临,水温的上升。它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也最熟悉它的人,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 二、通首的形象描写都是比喻,用来阐明一种抽象的道理。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运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前两句是对庐山风景的描写,似乎是纯粹的写景,但通过后两句的议论,却阐述了一个抽象的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表面上看,作者仿佛在告诉我们一个登山的常识,但稍加联想就发现原来作者巧妙地将一个人生哲理蕴藏其中,那就是:不跳出事物的圈子,就很难看清

浅谈宋词中的爱情

浅谈宋词中的爱情 摘要:宋词中所抒之情以男女恋情为主,从中可以看出宋词中的爱情意识空前活跃。宋代出现了大量的爱情词。从这些词 中可以看出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婚姻恋爱情况。 关键词:宋词爱情词宋代女性思念地位 一、前言 在人们的意识当中,宋代女子的社会地位是很卑下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宋代著作中及诗歌里可以看出宋代妇女是相当有地位的。“胭脂虎”、“河东吼”等怕老婆的故事都出自宋代。 当然厉害的女子毕竟是极少数。本文尝试从宋词中的爱情词来探讨宋代女子的爱情状况。 二、宋词中的爱情词 词作为一种新兴的诗体,以抒情为其“当行本色”,而其中所抒之情又以男女恋情为主。从中可以看出宋词中的爱情意识空前活跃。造成词长于言情的原因很多。一方面,产生词的社会土壤是歌舞享乐,填词的具体场合是宫廷深院、青楼教坊,写词的目的是娱宾遣心,唱词者的身份是歌舞女子。男女交往的频繁,使得情词便在歌宴酒席中感发出来;另一个方面,宋代城

市经济繁荣昌盛,与此相适应的是都市里的酒楼瓦舍大量增加,市民生活的提高,男女观、爱情观也发生了转变,所以人们都渴望大胆而真挚的爱情。与之相适应的是,“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所以,宋代出现了大量的爱情词。归纳起来,宋词中的爱情词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才子佳人间的爱情词、情人间的爱情词、夫妻间的爱情词。 a)才子佳人间的爱情词 自古才子爱佳人。很多恃才傲物的才子在政治上往往郁郁不得志,于是他们便放浪形骸,浪迹于歌楼妓馆之间,出入于花街柳巷之地,以填词作曲为能事。爱情词中以此类为最多其中杰出代表就是柳永,因其词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惹恼了仁宗皇帝,所以仁宗皇帝罢黜了他:“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于是中国词史上就有了一个“奉旨填词的柳三变”。柳永《凤栖梧》写道: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把思念恋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情侣间不能见面,思念成疾,形销骨立。那对爱情始终不渝,锲而不舍的精神,千百年来震撼人心。

课外古诗赏析

七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 一、《山中杂诗》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 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4、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5、“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6、诗中说明怎样一个道理? 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二、《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弹琴长啸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三、《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本诗作者是被称为“诗仙”的李白,字太白。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4、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5、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6、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7、三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四、《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宋诗的发展脉络》 Microsoft Word 文档 (2)

二、宋诗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作家 (一)北宋诗歌1、北宋初年诗坛,“卑弱”是其根本毛病,主要有三大派别。 北宋初年出现的“白乐天体”,代表为李昉、徐铉,这一派后起之秀王禹偁学习杜甫和白居易,实为北宋诗文革新之滥觞。 北宋初年诗坛出现的晚唐体,主要学习姚合、贾岛,此派代表除宰相寇准,还有魏野、林逋等。 北宋初年诗坛出现的西昆体,主要学习李商隐诗风,以王若钦、杨亿为代表。杨亿将此派诗歌编为《西昆酬唱集》,西昆诗派由此得名。 2、北宋诗坛的全盛时期是神宗、哲宗两朝,主要代表人物是王安石、苏轼和黄庭坚。 王安石的诗称为“王荆公体”、“半山体”;苏轼是登上北宋诗坛顶峰的人物,其诗最突出特点是“以文为诗”。 3、北宋诗坛后期,影响最大的是江西诗派,代表人物是黄庭坚。 他反对以诗干政的风气,强调诗歌抒发个人的情性;他提出“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诗法,有意追求语言和声韵的奇险拗峭,大大发展了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和以文字为诗的风气。黄庭坚去世后,诗人吕本中编列了《江西诗社宗派图》,列黄庭坚为“宗派之祖”,因黄庭坚是江西人,此诗派由此得名。 (二)南宋诗歌1、南宋中期,出现了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这“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的诗歌形成独特的“诚斋体”;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代表了其田园诗的最高成就,他不愧为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陆游诗歌最主要的内容都是爱国诗,陆游是南宋最有成就的爱国诗人。 2、南宋后期诗坛较有影响的有两个诗派。 一是以徐玑、徐照、翁卷和赵师秀为代表的永嘉派,也称“四灵派”,二是以戴复古、刘克庄为代表的江湖派,这一派因书商陈起刊刻《江湖集》而得名。南宋王朝覆灭前后,又涌现以文天祥为代表的一批爱国诗人,如郑思肖、汪元量等,写下“宋亡之诗史”。 3、南宋末文天祥的集杜诗谢翱和汪元量等诗人 各派特点:“白体”诗的特征是“顺熟”、“容易”、“浅切”。晚唐体:华艳纤巧。西昆体:辞藻华美、对仗工整。革新派诗歌:注重诗歌的思想内容,长于议论,语言特色是散文化、议论化、哲理性,体裁上多用古体。风格或自然流畅、或清新放逸、或古硬奇峭。。江西诗派,黄庭坚的诗以生新瘦硬见长,陈师道的诗比较朴拙,吕本中的诗比较明畅,曾纮的诗趋向活泼,陈与义的诗又趋向雄浑。中兴四大诗人:尤袤诗歌平易自然,晓畅清新,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生辞的典故之句。杨万里诗歌风格纯朴,语言口语化,构思新巧,幽默诙谐、以俚语入诗,但又不乏生活理趣的诗体,号为“诚斋体”。范成大诗风格轻巧,但好用僻典、佛典。四灵派:注重炼字琢句,精雕细琢,玲珑雅洁。诗歌的基调转向淡泊和伤感,重感情轻理趣的倾向出现。江湖派:字句精丽,长于白描。文天祥的集杜诗:沉郁悲壮。谢翱和汪元量沉痛悲凉,意旨深密。 各派影响:白体和晚唐体主要体现的是唐诗的风韵,只有西昆体表现出更多的“宋调”色彩,从而对“宋诗”产生了非常深入的影响。革新派诗歌:为宋诗自己风格开先声,基本确定了宋诗的风格。江西诗派:江西诗风占据了北宋后期以至南宋诗歌的主流地位。中兴四大诗人:尤袤一生的主要成就在于他的诗歌创作和收藏了大量图书,并编写了中国最早的一部版本目录《遂初堂书目》。杨万里对当时诗坛风气的转变,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范成大的作品在当时即有显著影响,到清初则影响尤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剑南“指陆游《剑南诗稿》)之说。四灵派:在主观上也想打破江西派的藩篱,他们选择被黄、陈悬为厉禁的晚唐诗人贾岛、姚合为典范,并在写作中尽量少用典故成语,都含有与江西派背道而驰的意图。叶适认为“四灵”诗风是对唐诗的复归,其实“四灵”与宋初的“九僧”在诗学宗尚、诗体选择乃至艺术风格上都是遥相呼应的。江湖派:江湖诗人生活在社会下层,接触的生活面很广,诗歌的题材来源比较丰富。农民以及城市贫民的悲惨处境不时出现在江湖诗人笔下。文天祥的集杜诗:说明杜甫的传统对宋末诗坛的深刻影响,也说明集句诗这种形式也可能改变其游戏文字的性质而成为严肃的创作,虽说这也许是文学史上仅

浅谈宋词

浅谈宋词 摘要: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关键词:发展词牌名派别价值名篇赏析 宋词是宋代最有特色的文学样式上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宋词不同于唐诗般具有严格的平仄要求和格律要求,宋词创作更为自由,同时也使它更为优美、独具一格。 (一)宋词的起源与发展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

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但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此时,词已逐渐成为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宋词的词牌名 词的词牌,即为词的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 (三)宋词的派别 宋词主要分为豪放派、婉约派、花间派三种。 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等人为代表,具有创作视野广阔,气象恢弘雄放的特点。豪放派词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豪放词派不但震烁宋代词

古代诗词鉴赏

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讲析]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张伟明语)自1994年起,考查诗歌鉴赏。起初只考一首古代诗歌鉴赏,3分,后来又增加现代诗歌鉴赏,题量也从一题增至三题,9分。2002年,2003年,只考古诗鉴赏,题型也由选择题改为简答题,6分。主观性命题是“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张伟明语)。命题形式不断变化,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逐步提高,试题难度逐步加大。 古代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依据试题鉴赏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从近两年来看,重点考查了作品的语言,尤其是作者炼字炼句的着力点。要读懂并且会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抓标题,了解写作重点,“春夜洛城闻笛”交代了时间、地点、事情;其次要抓形象,以理解作品的内容自然形象还是人物形象,自然形象常常是为了表现人物形象,谁在吹笛,谁在闻笛,“何人”看似设问,其实是融入了诗人自己;再次,还要寻求中心词句,以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玉笛之声,闻折柳之音,起故园之情。另外,还要积累一

些古代诗歌的知识,适当注意答题的方法。 关于古代诗歌方面的知识 1、1、思想内容 诗歌中的形象和意象,是作者精选出来的素材,具有典型性和暗示性,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它们是诗人情意的载体,是其情感的物化。 意境是沟通作者思想情感与鉴赏者思想情感的桥梁,作品形象鲜明,情景交融,就易使鉴赏者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领会诗歌的意境,要以语言为媒介,发挥想象和联想,进入作者创设的境界中去。把握意象,深入意境,有助于深刻体会诗歌的主旨。 对诗歌主旨把握的正误浅深,不仅在于是否读懂,还在于能否在广义语境中充分挖掘。应充分利用诗题中的关键字眼或小序的提示,联系诗人的际遇、补充的注释及有关的时代背景等等,综合驾驭,忌讳割裂时代,架空分析,人为拔高。 2、艺术风格 古代诗歌风格纷呈:雄浑、细腻、淡雅、宁静、朴素、平实、华妙、庄严等。李白诗清新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元轻白俗,郊寒岛瘦,苏辛豪放,柳李婉约,诗作个性鲜明。鉴赏时要反复诵读,仔细玩味。 3、3、创作手法 情景交融是古人写景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或寓情于景,或寓

宋诗的发展教学提纲

宋诗 诗分唐宋,唐诗与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典范。 钱钟书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宋严羽概括宋诗的特点:“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宋诗能在唐诗高峰另辟新境,树立诗歌的另一种风格情韵,在于宋诗人“穷则变”、“变则通”的生新求变的精神,正如缪钺所言:“宋人欲求树立,不得不自出机杼,变唐人之所已能,而发唐人之所未尽。”这一精神推动着宋诗的发展流变。 宋诗的发展大致分为七个时期:宋初三体;诗文革新运动;元祐时期;南渡时期;中兴时期;江湖时期;宋末爱国诗人。 一、宋初三体 宋初三体沿袭晚唐五代诗风。 1、白体 宋初五十年左右流行白体诗,它是宋初宫廷唱和之风的产物。文人士大夫效仿白居易的闲适诗,多写流连光景、安享尊荣、乐天知命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流畅。 宋初白体诗成就最高是王禹偁,“宋初沿袭五代之余,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其诗风格简练朴素,不尚华靡,开宋诗平淡诗风。 2、晚唐体 晚唐体不满足于白体的浅易平素,遂以古典的山林雅趣矫正白体之俗,以贾岛、姚合的苦吟工夫矫正白体诗的浅易。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风格清新工巧,但有境界内容狭窄之弊。 九僧诗人与隐逸之士。林逋以咏梅著称。 3、西昆体 北宋初,杨亿、刘筠、钱惟演等诸人以所作唱和之诗,编为一集,为《西昆酬唱集》。其诗大抵宗奉李商隐,追求辞藻,好用典故,文字绮丽,一时慕之,号西昆体,亦称昆体。 欧阳修曾说:“先朝杨、刘风采,耸动天下,至今使人倾想。”有感于白体流于浅俗,晚唐体也有狭窄的缺点,所以西昆体通过学李商隐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的艺术特征,来改革宋初的文坛风气。但是由于专门模仿李商隐的艺术外貌而缺乏内在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徒有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这样给文坛带来了一股柔弱浮艳的风气。 就诗史地位而言,宋初的三大流派都是唐诗的余绪,分别承继白的浅易真率,贾的艰涩深掘与李的华赡绵密;但也体现了宋初诗人在内容与形式的探索与反省。正是这种摸索过程,事实上为后来的是文革新运动提供了经验教训,所以宋初诗歌仍是宋诗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诗文革新运动 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一方面纠正了西昆体的浮华诗风,另一方面确立了宋代诗歌的发展道路。这一转变首先要归功于梅尧臣。 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当推欧阳修。诗歌创作方面首开宋诗风气离不开梅尧臣、苏舜钦两位诗人的参与;散文方面,在欧阳修影响之下,产生了王安石﹑曾巩﹑三苏等作家,共同扫清了绮靡晦涩的文风,使散文走向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的道路。 1、梅尧臣 内容上:(1)主张写实;(2)从日常生活琐事中取材,为宋诗开辟了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的题材走向。开了宋诗好新奇,力避陈熟的风气,为宋诗逃脱出唐诗的笼罩找到一条道路。(题材的世俗化,即以俗为雅)见p55 艺术上:提倡一种与西昆体的浮艳晦涩相反的平淡诗风,“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2)意新语工。

浅谈宋词

浅析宋词的美学特质 词在宋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成就,成为宋代独树一帜的文学形式。从而得到与唐诗并峙的崇高地位。宋词作为中国文学一个阶段的高峰,蕴藏了无尽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在宋词中浅唱低吟,感受生活的韵味,美学的韵味。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婉约清新、奇艳俊秀、典丽精工、豪迈奔放、骚雅清劲,异彩纷呈。在众多文学巨匠们的笔下,清雅脱俗的灵感把境界由隐性过渡到显性,营造出高妙绝伦的意境,以一种跨时间、空间的方式塑造词人理想中的精神家园。 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三座并峙的高峰。宋词,就其规模和影响来说,虽不及唐诗,但其价值却不在唐诗之下。我们认为,在文学领域的更新浪潮重,人们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是希求用一种最佳的审视角度,来寻觅一种最美的文学样式,以反映他们的精神状态。众所周知,唐代是诗国,但是到了宋代,人们并没有积极地弘扬唐代遗风,而是更多地选用了词这种文学样式来表达他们地情感,使词在本朝代蔚然大观,成为一代代表文学,能与唐诗相提并论,这肯定有宋代文人特定的审美观念的原因。不仅如此,这里面也肯定有某种历史的契机,历史的需要和某种历史的必然性因素在内,因此,也就不乏其美的价值存在。这就要求我们传统的观念,透过现像看本质,比较全面的看待宋词。 词应时代的需要,跻身于文学的“大雅之堂”,首先反映文人活跃的思想心态为特色,优于诗而显示它独有的美学特质。 随着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宋词逐步形成豪放和婉约两个流派,即美学上的“刚性美与柔性美”。自然界有两种美,提到“骏马秋风冀北”,大家会想到“雄浑”、“劲健”;提到“杏花春雨江南”,大家会想到“秀丽”、“纤浓”。前者是“气概”,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刚性美,后者是柔性美。 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等。历史上词风初始婉约,经苏轼等人的进一步发展才得来豪放词。正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词最能体现豪放的特征。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等词给人以雄浑之感。而词中所抒发的感怀身世的无奈与苍凉更给予人们深沉之感。同一个词人可以既写出豪放词又写出婉约词,而在同一首词中也可以既见豪放又见婉约。譬如,晏殊的《蝶恋花》——“楹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首词抒发了离别相思之情。词人用拟人手法刻画菊花、兰花、等意象,而这些意象正体现出婉约词的特征。而下阙“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开始词境陡转,“山长水阔”最能体现从上阙的深婉变化为下阙的宏阔,一首词中同时具有豪放与婉约的风格,给人以多重的艺

古诗《游园不值》赏析

古诗赏析《游园不值》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光辉灿烂。我们开展经典诵读,传承中华文化,我们营造书香校园,诵读千古美文。我们亲近蒙学经典,其乐融融,我们诵读诗词经典,书声琅琅。 春天带着崭新的气息一路走来,盛开了万紫千红。春天随着阳光的节拍一路走来,催绿了山山岭岭。春暖花开,我们讲述一个春天的故事,春暖花开,我们寄托一个崭新的希望。我是景洁,下面让我们一起赏析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南宋著名诗人,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人氏。他尤擅七言绝句,属于江湖派诗人,他的诗意境高远,用语新颖,非一般江湖派诗人之作。其《游园不值》一诗,脍灸人口,成千古绝唱。 《游园不值》这首七言绝句,描写了作者游园不成,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这首诗从冷寂中写出繁华,从访友不遇感悟到意

外机缘,以小见大,耐人寻味,是一首充满禅意的今古名作。 诗的前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色。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因游赏受阻而扫兴又得兴,这应该看作是一种精神奇遇。这首诗就是记录这种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的记游诗。无缘进得园门,游赏的愿望受阻,未免有点扫兴。但扫兴之余惊喜地发现奇遇、奇兴,由一枝红杏出墙,想象着墙内满园春色灿烂夺目。这时,诗人仿佛看到了满树的花朵被多情的蜜蜂亲的躲躲闪闪,花枝乱颤。池边的垂柳竖起细细的眉毛,悠闲的荡着绿色的秋千。水中的小鱼频繁的变换着游泳的姿势,不时地向水草打探雨水的消息。一条铺满青苔的小径在园中蜿蜒穿梭。薄薄的绿意哪里抵挡得住美丽的诱惑,最后被拥

宋诗的发展

宋诗的发展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宋诗 诗分唐宋,唐诗与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典范。 钱钟书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宋严羽概括宋诗的特点:“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宋诗能在唐诗高峰另辟新境,树立诗歌的另一种风格情韵,在于宋诗人“穷则变”、“变则通”的生新求变的精神,正如缪钺所言:“宋人欲求树立,不得不自出机杼,变唐人之所已能,而发唐人之所未尽。”这一精神推动着宋诗的发展流变。 宋诗的发展大致分为七个时期:宋初三体;诗文革新运动;元佑时期;南渡时期;中兴时期;江湖时期;宋末爱国诗人。 一、宋初三体 宋初三体沿袭晚唐五代诗风。 1、白体 宋初五十年左右流行白体诗,它是宋初宫廷唱和之风的产物。文人士大夫效仿白居易的闲适诗,多写流连光景、安享尊荣、乐天知命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流畅。 宋初白体诗成就最高是王禹偁,“宋初沿袭五代之余,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其诗风格简练朴素,不尚华靡,开宋诗平淡诗风。 2、晚唐体 晚唐体不满足于白体的浅易平素,遂以古典的山林雅趣矫正白体之俗,以贾岛、姚合的苦吟工夫矫正白体诗的浅易。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风格清新工巧,但有境界内容狭窄之弊。 九僧诗人与隐逸之士。林逋以咏梅着称。 3、西昆体 北宋初,杨亿、刘筠、钱惟演等诸人以所作唱和之诗,编为一集,为《西昆酬唱集》。其诗大抵宗奉李商隐,追求辞藻,好用典故,文字绮丽,一时慕之,号西昆体,亦称昆体。 欧阳修曾说:“先朝杨、刘风采,耸动天下,至今使人倾想。”有感于白体流于浅俗,晚唐体也有狭窄的缺点,所以西昆体通过学李商隐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的艺术特征,来改革宋初的文坛风气。但是由于专门模仿李商隐的艺术外貌而缺乏内在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徒有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这样给文坛带来了一股柔弱浮艳的风气。 就诗史地位而言,宋初的三大流派都是唐诗的余绪,分别承继白的浅易真率,贾的艰涩深掘与李的华赡绵密;但也体现了宋初诗人在内容与形式的探索与反省。正是这种摸索过程,事实上为后来的是文革新运动提供了经验教训,所以宋初诗歌仍是宋诗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诗文革新运动 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一方面纠正了西昆体的浮华诗风,另一方面确立了宋代诗歌的发展道路。这一转变首先要归功于梅尧臣。 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当推欧阳修。诗歌创作方面首开宋诗风气离不开梅尧臣、苏舜钦两位诗人的参与;散文方面,在欧阳修影响之下,产生了王安石﹑曾巩﹑三苏等作家,共同扫清了绮靡晦涩的文风,使散文走向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的道路。 1、梅尧臣 内容上:(1)主张写实;(2)从日常生活琐事中取材,为宋诗开辟了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的题材走向。开了宋诗好新奇,力避陈熟的风气,为宋诗逃脱出唐诗的笼罩找到一条道路。(题材的世俗化,即以俗为雅)见p55 艺术上:提倡一种与西昆体的浮艳晦涩相反的平淡诗风,“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2)意新语工。 经过雕琢而复归于自然的老成境界。 梅诗的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都具有得宋诗之先的意义。 2、欧阳修

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

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 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 高考关于古典诗歌鉴赏的命题,往往是唐诗和宋诗交错命题。请看: 卷 全国I卷 全国卷 新课标·宁夏卷 2004年 唐诗 宋词 2005年 唐诗 唐诗 2006年 宋诗 宋词 2007年 宋词 唐诗 宋诗 2008年 宋诗 宋诗 宋诗 2009年 宋诗 唐诗 宋词 掌握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对我们理解诗意有很大帮助。分析唐诗和宋诗的典型作品,我们就会发现,题材相同而它们的侧重点则不同。一般的说,唐诗多具抒情性,而宋诗多具哲理性: 1.同写庐山: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只有居高临下地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问题,才能不被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2.同写桃花: 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入此中来。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哲理:只有深入实际,才能及时体察到事物的发展变化。 3.同写春色: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压抑茁壮成长。 4.同写冬雪: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雪梅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人们各有所长,也有所短,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5.同写农家: 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哲理:事情似乎走到绝境,令人一筹莫展;只要充满信心,就会出现机,就会有新的希望。 6.同样以水为喻: 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任何成绩的取得都是有其原因的,其中都有规律可循。 7.同写江河: 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哲理:新生事物刚刚萌发,就有人敏锐的觉察到,并争相追求。 8.同写读书: 杜甫:昔甫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诗宋诗风格及形成差异

浅析唐诗宋诗风格及形成差异 唐诗与宋诗,它们本是一脉相承的,从整个诗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又存在很大差异,宋诗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在其基础上变革、创新发展起来的。《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一)宋诗“以平淡为美”,唐诗“以丰腴为美” 综观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而且写景抒情信手拈来,读来有深情远韵,有一唱三叹的感觉。唐诗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熟”的特点。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这座山峰同时给宋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因此,宋代诗人走出了一条与唐诗不同的路子,其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都可以视为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试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试、黄庭坚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这也是宋代诗人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 如王禹偁《畲田调》(其二)“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刀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此诗语言抛弃了唐诗的纷繁华丽,因而通俗易懂,前两句写“畲田”,后两句便生发开去,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短短四句却又在平淡之下,描写出了山农的自力更生,互相合作的可贵精神。林逋的诗主要歌吟湖山胜景和隐居生活,表现了远俗闲适的情趣,风格上更是清和平淡,意趣高远,颇得时人称誉。如其《山园小梅二首》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话就把倒映在清浅水中的梅花,疏朗淡雅、错落有致的身影表现得淋漓尽致,传神地勾勒出了梅花的姿态和风韵,更有尾联两句“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平淡之中却表现了梅花高洁的品格。 另外还有梅尧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式的简单比较;有苏舜钦的“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式的冷静沉寂;有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式的眷恋家乡;更有苏轼“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式的清丽灵秀,虚处传神。 而纵观整个唐诗史,无论是初唐的“四杰”及稍后的张若虚,还是中唐的李白乃至晚唐的李商隐,他们的诗作相对宋诗都呈现出华丽的特点。有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式的丰腴;有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景象壮阔,气势雄伟的丰腴;有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壮怀在胸,想象丰富式的丰腴;甚至还有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层次丰富,沉郁苍凉式的丰腴;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式的丰腴;还有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形象美丽,意境朦胧式的丰腴。 正是通过与唐诗丰腴的对比,才突显出宋诗倾向日常化,生活化的这种平淡,从而展现了其以平淡为美的独特魅力。 (二)宋诗以“理趣”为特点,唐诗以“情韵”为特征

诗歌鉴赏考点整理

【目录】 ●考点 ●题材内容鉴赏 ●语言风格鉴赏 ●表现手法鉴赏 ●诗歌意象鉴赏 ●诗歌意境鉴赏 ●诗歌发展简史 ●考场答题技巧 许多同学把古诗鉴赏看作高考的一个难点,这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古诗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高度浓缩,现代人因离古典文化较远,自然难免对古诗产生隔离感。然而,高考对古诗的要求是最基础的,所谓的“鉴赏”也只是要求同学们对一些已有的“定论”有所感知,并在考试中基本能用笔“复述”出来,真正要靠个人独特理解得分的几乎没有。所以,同学们只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古诗鉴赏”很快就能攻克。 如果能十分清晰地了解考点,掌握常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规范地组织鉴赏语言,攻克这个难点就更容易了。 参考书目 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词典》、《宋诗鉴赏词典》、《唐宋词鉴赏词典》(上册唐五代北宋、下册南宋辽金) 考点 ●诗歌分类 体裁――――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 题材内容――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

表达方式――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每句字数――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 写作风格――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柳永) ●常用鉴赏术语 表达方式――抒情、描写(人、物、景)、叙述、议论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借代、对比、对偶、拟人、用典、化用、铺陈 表现手法――比喻、起兴、对比、讽刺、正衬、反衬、象征、想象、联想、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古今对比、以动衬静、动静相衬、以乐写哀、由远及近、 远近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相生、主客转换、重章叠句、名词叠用、先景后情、先情后景、移步换 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绘景角度――天地、远近、声色、动静、冷暖、景人、仰俯、里外 ●常考意境(主旨) 秋思、思乡、征人思归、思家人、思友人、思情人、离别、生命逝去 不得重用、报国无门、仕途失意、不遇之感、知音难觅、幽思之情 历史兴亡、国运衰亡、借古讽今、讽喻朝政、揭露官治、人民疾苦 向往高洁、脱离尘世、厌恶官场、隐逸之志、田园生活、闲情逸趣 追慕古贤、渴望建功、立志报国、人生得意、深厚友情、甜蜜爱情 感悟生命、人生哲理、自然美景、赞叹盛世、点评历史、充满禅意 壮美(豪放雄浑阔大、高山大河大战场、激人向上)、优美(小桥流水春花秋月、一人一景一时、玲珑婉约凄恻)意境之大小――国家大于个人;悲壮大于悲惨 ●常考意象 ●综合评价鉴赏(60-80字)

(完整版)宋词的发展

宋代词学发展简述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令,91字以上为长调。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耸立着争雄对峙、相映生辉的两座奇峰;这就是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婉约词是按照美的法则来生活的,具有可歌性,以言情为主,同时“以美取胜”豪放派喜用诗文手法,不恪守音律,创作视野广阔,气象恢弘雄放 词源于民间,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宋词的兴盛跟当时的社会联系紧密。宋词发展的基础宋代立国推行厚待官吏的政策,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民间财富被搜刮集中到都城及其他几个大城市,为统治者寄情声色、歌舞作乐提供了物质条件。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温庭筠、欧阳修,李煜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 五代时,由于君主的提倡,南唐词坛特盛,晏殊、欧阳修等出自江南旧地的江西词人,沿袭南唐余绪,以风流自命,致力于创作短章小令、轻丽之词。风格婉约艳丽。

李煜的词艺术概括力强,自然纯真以白描为主。。同时他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 晏、欧诸人,虽然词作并不少,但都不是专力为词的词人,"或一时兴到之作,未为专诣"(冯煦《宋六十家词选例言》),走的是五代花间、南唐词人的老路,继承性大于创造性,连词调、词体的选择和运用都跟五代词人一样,是以小令为主。不过,晏殊和欧阳修等人,在宋词的发展史上,仍然有其创造性的贡献。他们以众多的艺术圆熟、意境浑成的典范之作,强化了温庭筠等花间词人开创、定型的抒情范式,进一步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和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十一世纪上半叶的词坛,是宋词的"因革期"。既有因循传承,又有革新创造 温庭筠的风格以绮怨的风格为主,隐曲密丽,特别注重对于物象的细腻描摹,善于从精心碉楼中暗示渲染出凄迷幽怨的情感氛围。不愧为“花间鼻祖”。 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李清照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以婉约豪放并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