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专题4 海峡两岸关系的现状与前景展望

专题4 海峡两岸关系的现状与前景展望

专题四、海峡两岸关系的现状与前景展望(2课时)

2010年是两岸关系稳步推荐,两岸协商取的重大突破,两岸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的一年。一年来,在两岸双方和海内外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两岸制度化协商取的新的重大进展,两岸沟通与交流渠道日益多元化,人员往来和经济文教交流迈向新层次、新水平,尤其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和生效,为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奠定了基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对于增进同胞亲情、繁荣两岸经济、维护战略机遇、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当前国际上和台湾岛内干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却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

一、2010年两岸关系不断深化

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2009年,两岸关系全面改善。2010年,在胡锦涛总书记“六点意见”指导下,大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坚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基本精神,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基本思路,扎实推进两岸协商,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大力推动惠台政策,切实造福两岸同胞。一年来,两岸关系向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深层次、更稳步调迈进,呈现“两岸交流全面化、发展步调平稳化、两岸合作制度化、两岸互利协调化”等特征。

(胡锦涛总书记“六点意见”: 2009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同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会谈时,回顾了两岸关系一年来取得的一系列重要进展,并就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发表了六点重要意见。胡锦涛总书记发表的六点重要意见是:关于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关于两岸经济合作;关于加强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关于涉外事务;关于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关于国共两党交流对话。胡锦涛总书记还分别对每一点意见,作了一些阐述。“六点意见”涵盖了两岸关系所有领域,回答了两岸同胞共同关心的问题,描绘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蓝图,阐明了我们为之努力的政策目标。)

1、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巩固

第一,双方坚持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立场。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是建立两岸政治互信,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而政治互信的深化又为两岸关系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拓展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关键在于两岸双方就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达成一致,从而建立了互信,形成了良性互动。马英九从2008年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以来,抛弃李登辉、陈水扁分裂路线,认同“九二共识”,强调“两岸是非国与国关系”,“两岸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为两岸累积政治互信奠定了基础。2011年马英九在题为“壮大台湾,振兴中华”的元旦讲话中表示,“两岸炎黄子孙应该透过深度交流,增进了解,培养互信,逐步消除歧见,在中华文化智慧的指引下,为中华民族走出一条康庄大道。”2010年7月台湾“立法院”审议ECFA时,面对民进党“亲中卖台”的攻击,马英九坚持ECFA符合两岸特色,非国与国的经济协议,显示其对“九二共识”的坚持。

(九二共识,是用于概括台湾海峡两岸在1992年香港会谈中就“一个中国”问题及其内涵进行讨论所形成之见解及体认的名词。其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第二,国共两党高层互动机制不断深化。2010年7月,国共两党在广州共同主办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形成22项共同建议。论坛举办后,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国民党名誉主席吴伯雄,双方就两岸增强政治互信及持续开展两岸关系达成共识。2010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日本出席APEC会议期间会见连战,表明两岸已经在APEC场合建立了稳定的互动机制。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副主席会见了台湾前“外交部长”钱复。两岸执政党高层互动热络,沟通顺畅,形成机制,极大增进了两党政治互信,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岛内舆论认为,两岸高层之间的互信与默契不断增强,是1949年以来从没有过的。

第三,两岸沟通管道与平台愈来愈多,作用愈来愈大。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制度化协商平台成为两岸协商的主要渠道。两会2010年签署了3项协议,达成多项共识。两岸有关职能部门高层进行业务沟通,是两会协商的主要补充。

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是增进互信、凝聚亲情的新渠道。博鳌论坛、世博会、亚运会、APEC峰会等平台,为两岸高层表达善意诚意,探讨合作事宜提供了重要舞台。

2、两岸经济关系步入制度化渠道

第一,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进程取得重大突破。2010年6月29日两岸签署ECFA,标志着两岸在经济关系正常化、经济合作制度化上迈出历史性的步伐,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在经济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第二,两岸金融合作取得重大进展。《海峡两岸金融合作监理备忘录》2010年1月16日正式生效。6月签署ECFA推动两岸金融合作出现新的突破。一方面,台湾银行在大陆的办事处纷纷申请设立分行并正式开业,比如台湾第一银行、台湾土地银行、彰化银行等正式进入大陆。另一方面,大陆金融机构中国银行首次入岛。

第三,两岸双向投资取得新进展。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1月到11月,大陆批准台商投资项目2727个,同比增长21%,实际利用台资22.1亿美元,同比增长37%。据台湾“经济部”统计,截止2010年11月底,台湾当局共批准大陆企业对太投资项目101件,金额1.35亿美元。

第四,两岸贸易快速增长。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1月到11月两岸贸易额达1317.6亿美元,同比增长39.7%。预计全年两岸贸易总额将达到1500亿美元,大陆对台出口将首次突破300亿美元,从台进口将突破1000亿美元,标志两岸贸易迈上新的台阶。

3、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取得新突破

第一,两岸文教交流领域拓宽,规模扩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两岸文化交流内容遍及教育、出版、宗教、民俗、新闻传播、民间艺术、地方特色等各个领域。文化交流的专业性、组织性、机制性不断增强。

第二,两岸文教交流层级不断提升。2010年9月2日,文化部部长蔡武以中华文化联谊会名誉会长身份在台展开“文化之旅”,创下两岸恢复交流23年来大陆文化界人士访台最高层级记录。同时,在大陆合理安排下,台湾全面参与上海世博会,这是台湾时隔40年后再度参与世博会。

第三,两岸教育双向交流得到深化。大陆首度开放台湾“顶标级”学生入学,为台湾学生就读大陆一流高校开启了大门。台湾“立法院”于2010年8月19

日正式通过“陆生三法”修正案,正式承认大陆学历,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湾大学就学,开启了两岸教育交流的新纪元。

(“陆生三法”,是指台湾地区针对开放大陆学生赴台就读、承认大陆学历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大学法》与《专科学校法》修正草案。台湾立法机构2010年8月19日三读通过三部相关法律修正案,有限制地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湾大专院校就读及正式承认大陆41所高校学历。“陆生三法”的通过,意味着大陆学生赴台就读终于进入操作性阶段。不包括医事学历在内的大陆41所大学的学历,也将在台湾获得承认。但是,法律还对大陆学生赴台作出种种限制,比如,不编列奖助学金,名额受到限制,来台不得打工等。)

4、两岸开始积极探索军事互信

2010年,大陆有关部门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两岸可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的讲话精神,与岛内有关机构、团体、人士积极沟通。由于诸多因素限制,两岸军事交流主要以两岸退役将领为主,他们以参访、学术研讨、黄埔校友联谊等方式进行交流。2010年4月,台湾前“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许力农率23位退役将领组成的新同盟会退役将领访问大陆。2010年5月10日,“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在台湾举行,这是两岸黄埔校友首次大型聚会。双方退役将领互访,就军事文化交流,建立军事互信,共同维护海洋主权等问题进行有益探索,在岛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两岸和平发展的有利条件增多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大陆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战略机遇期,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战略选择,是30年来国际格局演变,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国家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实践表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促进了两岸的繁荣和稳定,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积累了有利条件。

1、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

从目前形势看,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格局保持良好势头,为遏制“法理台独”,维护和延长战略机遇期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一,和解和平、平等协商、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主流价值深入岛内民心,得到两岸同胞认同;第二,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国共两党和两岸同胞已经形成强大合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力量更加强大;第三,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维护了台海地区乃至

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的不断深化,大幅改善了大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内和国际环境。第一,大陆可以将过去应付“法理台独”的各种资源重新进行合力配置,集中人力物力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第二,包括“藏独”、“疆独”、“法轮功”在内的境内外敌对势力,妄图利用“台独”挑起两岸紧张,挑动大陆人民对政府不满,挑战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机会大幅下降;第三,“台独”势力妄图以“法理台独”逼迫大陆以非和平手段解决台湾问题,进而升高中美军事冲突的危险得以降低,中国与美日等主要大国级周边国家的关系维持稳定,国家安全环境处于比较宽松的时期。

2、压缩了“台独”势力的扩张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加速台湾经济发展,并使得台湾民众获得实际利益。2010年台湾地区统计部门多次上调2010年经济增长预估值。岛内失业率从年初以来稳步下降,2010年10月份失业率跌落到5%以内,为4.29%。而大陆赴台采购团不仅采购金额高,而且逐渐导向中南部、中下阶层民众,特别是采取直销直够等方式,使两岸经贸发展更直接惠及台湾民众。2010年大陆对台采购金额超过200亿美元,超过2009年的189亿美元。台湾“行政院主计处”统计,2010年大陆游客赴台对台湾经济增长贡献率为0.28%,带来收入20.6亿美元。而ECFA的不断完善和逐步实施,对台湾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更为明显,对台湾民众的实质帮助将越来越大。

岛内局势演变和统“独”力量对比进一步朝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演进。两岸关系持续缓和与深化,成为马英九执政的政绩,提升了民众对马英九“拼经济”的信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马的执政困局,增强了马掌控政局的信心和筹码。《中国时报》民调中心2010年12月28日公布民调显示,台湾民众对马当局施政中两岸关系的满意度最高,67%的民众觉得台湾与大陆关系变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重大成果,一定程度上消弱了民进党“反中呛马”,挑战马当局施政的正当性。

3、“美日台同盟”面临调整、解构的压力加大

李登辉、陈水扁时期配合美日“以台制华”的战略图谋,鼓吹“联合美日制中国”,为“台独”寻找保护伞。2008年5月以来,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

不断推进,“美日台同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基础不断弱化。

第一,马当局抛弃李登辉、陈水扁的“台独”、对抗路线,放弃“联合美日制中国”的策略,推行务实的大陆政策。马当局采取“和中友日亲美”策略,虽然继续强化台湾与美日的实质关系,但台湾不再扮演“反中马前卒”的角色,其作为“美日台同盟”关键支点的作用下降。2010年马英九多次强调,要加强两岸和解,台湾不与大陆对抗。

第二,两岸意识形态对抗、武力对抗的程度不断降低,军事冲突的危险性明显下降,台湾地区和平稳定态势进一步深化,美日将日本“周边有事”扩大为“台湾有事”,联合介入台海问题的正当性消弱。当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美日仍然将擦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

第三,两岸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两岸经济加速整合,两岸共同利益不断增加,两岸政治和社会互信不断增强,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敌视开始下降,消弱了“美日台同盟”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三、两岸和平发展的变数依然存在

尽管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发展不断上新台阶,但两岸关系发展总体上局限于经济、民生、文教层面,两岸政治对话没有实质进展。应该客观看到,受台湾地区领导人、民意代表选举的周期性影响,制约两岸关系的根本因素没有彻底改变,尤其是美日等西方反华势力蓄意干扰,以及民进党等“台独”势力的极力破坏,两岸关系还面临严峻挑战。

第一,美日“以台制华”战略的破坏力不容低估。美日是影响台湾问题和平解决最主要的国际因素。美国虽然在多种场合表示“乐见”两岸和平发展,对两岸经济、文教等事务性、民间性、经济性交流干涉较少,但极力阻扰两岸在政治、安全与军事层面发展关系,阻挠两岸举行政治谈判、签订和平协议、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并以提升对台军售质量、强化台美军事关系、提升对台沟通层级、支持台湾扩大国际空间、支持民进党等“台独”势力为杠杆,甚至要求台当局将两岸协商的情节和深度“充分告之美国”,不断给马当局施压,挑拨两岸关系,控制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与速度,不断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造新的障碍。2010年初,美国曾以海地救灾为借口,允许台湾军用运输机在美国本土军事基地国境和加油,创造台湾军机在美国过境的先例。2010年1月,美国不顾中国政府的严

正声明与抗议,宣布向台湾地区出售64亿美元的军事装备。

日本右翼担心马英九“亲中离日”将使“美日在台海地区的存在越来越单薄”,忧心未来中国“领导区域经济”,两岸经济一体化后,日本插手台海的空间所剩无几,因而拉拢李登辉、蔡英文等“台独”势力重要人物,支持岛内“台独”势力举办ECFA公投,加强台日经济文化关系,增强台湾对日本的依赖。年内,台日高层接触频繁,尤其是麻生太郎、安倍晋三、森喜朗三位日本前首相相继访台,创下先例。

马英九当局推行“和中友日亲美”的策略,其两岸政策开放的节奏、范围和深度必然受到美日的强烈干涉。2009年以来,尤其是2010年马当局在两岸政治谈判问题上的立场明显倒退,与美国的干扰密不可分。2010年以来,美国加大介入亚洲的力度,强化在亚洲的影响,未来必将进一步强化美台关系,加强对台军售,干涉马当局的两岸政策,这无疑加大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变数。

第二,民进党东山再起的可能性应该高度警惕。民进党等“台独”势力始终是岛内反对、阻挠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变数。2008年民进党下台以来,顽固坚持“台独”立场,体制内以“立法院”为舞台,阻挠修改有关两岸政策开放的法律条款,体制外多次发动“呛马反中”游行,强烈抵制两岸协商与交流合作,阻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2010年,民进党大张旗鼓第反对两岸签署ECFA,反对修法开放大陆学生赴台。

由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得到台湾主流民意的支持,民进党被迫在“五都选举”中淡化两岸议题和族群议题,未来调整两岸政策的压力越来越大,也可能对两岸政策进行策略调整,塑造务实处理两岸关系,保持两岸稳定的政策形象,骗取中间选民选票。但受“台独基本教义派”和选民结构强力牵制,民进党不可能放弃“台独”路线。民进党内“急独”势力组织化初步形成,将对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形成极大的牵制,也将给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不小的阻力。

此外,民进党虽然失去政权,但组织基础、社会基础没有破坏。经由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一系列“立委”补选、2009年底的县市长选举以及2010年的“五都选举”,民进党基本盘基本回笼。特别是“五都选举”,民进党稳住台南、高雄,进一步强化了“北蓝南绿”的政治结构,强化了两党政治格局。在两党轮流执政成为常态,尤其在美日等反华势力的暗中支持下,一旦时机成熟,民进党仍有可

能东山再起。将使两岸关系面临重大隐忧。为此,要继续但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消弱“台独”社会基础,同时要加强与民进党务实人士的交流,促进民进党两岸政策朝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转型。

第三,岛内民意走势的复杂性要审慎应对。台当局、岛内多家知名媒体的民调显示,虽然岛内民众普遍支持两岸和平发展,但对两岸统一的主张并不积极。在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一旦牵涉到统一议题、认同议题,岛内民众在“台独”势力的误导下有可能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迫使台当局调整两岸政策。

四、坚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信心

从上述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趋势难以根本扭转,朝和平统一方向演进的趋势不会改变。2011和2012年时太晚敏感的选举年,蓝绿阵营将围绕2012年“总统”和“立委”选举展开激烈斗争。受诸多因素影响,两岸关系将进入巩固与盘整期,总体上保持稳定发展局面,但发展速度可能有所减缓。两岸经贸交流将迅猛发展,经济合作关系将进一步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将不断深化,但两岸政治对话难以取得突破。

1、努力增强两岸同胞促进和平发展的信心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必须注重两岸关系持续稳定发展,避免两岸关系停滞倒退,甚至逆转,必须增强两岸同袍促进两岸的关系和平发展的信心。

第一,以务实立场推动政策创新,一中华民族发展的大格局求同存异,用耐心和智慧来处理政治、军事等敏感问题,不能操之过急。

第二,进一步巩固政治基础,增进政治互信,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三,继续加强经济社会和文教交流与合作,培植共同利益,增进民众情感,为破解两岸政治难题营造氛围,创造条件。

第四,马当局大陆政策的既定方向不会改变,但其保守性可能更加突出。2、继续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

争取台湾民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工程,我们必须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有充分准备。

第一,在转变岛内民意、加强中国认同的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维护两岸关

系和平发展局面,坚持不懈推动两岸交流合作,谨慎处理因认同分歧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防止其被“台独”势力利用。

第二,继续加强对台湾中南部民众交流力度,增强中南部民众对大陆的了解。建立健全惠台政策的规划、评估、反馈、执行机制,加强政策落实,事惠台政策切实及时有效;加大惠台政策与对台交流合作“往南移向下沉”的力度,让岛内中小企业、中小阶层与中南部民众为主体的“三中阶层”获得更多实际利益,逐渐消除他们对大陆的误解和敌意。

第三,加强两岸文教和社会交流,促进两岸社会融合,注重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共同价值,共同认知,共同记忆,淡化台湾主体意识与中国认同相对抗的成分。

第四,两岸在一些重大敏感议题上的矛盾要妥善解决。相对于两岸长期隔绝与紧张对峙,当前两岸关系呈现较快发展势头。不过,两岸关系改善的时间还不长,和平发展的格局才初步形成,实现“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两岸协商在共同利益较容易的部分达成协议后,将进入利益冲突较大的困难领域,矛盾纷争可能越来越多,协商谈判难度更大。

(讲稿编撰:陈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