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 .doc

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 .doc

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 .doc
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 .doc

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

(建设部分-试行)

2018年5月

目录

前言 (1)

(一)修订背景及依据 (1)

(二)修订的主要内容 (3)

1 总则 (5)

2 建设规模 (6)

2.1 办学体制及规模 (6)

2.2 学生、教职工人数 (7)

3 选址 (7)

4 建设用地 (8)

4.1 一般规定 (8)

4.2 建筑用地 (8)

4.3 体育用地 (9)

4.4 绿化用地 (10)

4.5 广场、院落及道路、停车场用地 (10)

4.6 建设用地指标 (11)

4.7 其他用地 (12)

5 建筑设置 (12)

5.1 主要教学用房 (12)

5.2 办公及管理用房 (18)

5.3 生活服务用房 (19)

5.4 其他建筑空间 (20)

5.5 建筑面积指标 (21)

5.6 未定标空间 (21)

6 建设绿色学校 (22)

6.1 环境质量 (22)

6.2 节地、节能、节水、节材 (23)

6.3 资源共享 (24)

7 建设智慧学校 (24)

附表1 各类学校体育项目设置表 (28)

附表2 各类学校的建设用地指标 (29)

附表3 各类学校的建筑面积指标 (30)

附录一小学主要用房及用地配置 (31)

附录二初中主要用房及用地配置 (37)

附录三高中主要用房及用地配置 (43)

附录四完中主要用房及用地配置 (49)

附录五九年制校主要用房及用地配置 (55)

前言

(一)修订背景及依据

1 背景

《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简称原《标准》)颁布于2005年,至今13年。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及北京市不断加大教育改革工作力度。中小学校的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考试招生制度和学校管理机制等都在深刻地变革中,这些对中小学校的硬件设施也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原《标准》已不能适应当前教育教学需求,急需修订(修订后的标准简称《标准》)。

为适应新时代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趋势,《标准》将原城乡不同建设标准的指标合一,实现城乡统一建设标准。

国家在标准化体制改革方面提出了“提高建筑标准”的要求。为适应教育教学新需求,《标准》在普通教室、科学教室、实验室、劳技教室、音体美教室等主要教学用房的使用面积、形状及设施方面提高了部分标准,并增设了分层次教学及选修走班课教室等教学用房。《标准》中完善了体育场地的设置。

国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要求“政府投资的学校建设,自2014年起必须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标准》中增加了“建设绿色学校”部分。

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适应未来教育新需求,《标准》中增加了“建设智慧学校”部分。使安全、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创新活动等校园内外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及管理工作全部纳入智慧化管控系统,提高办学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同时也可作为学生学习智慧化管控知识的实体教材,启

迪学生跨界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2 依据

●国家《义务教育法》

●国家及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简称《纲要》)

●《国家及北京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2015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公报》

●《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教育部等10部委《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校舍综合防灾能力建设的若干

意见》

●《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11/T 825)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CSUS/GBC 04)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 5031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

●《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

●《中小学校体育设施技术规程》(JGJ/T 280)

(二)修订的主要内容

1 安全与健康

1.1 依《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调整了建筑、消防通道和室内外通道的设置。

1.2 依《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增加了对学校建筑的抗震要求。

1.3 增加了体育场地的通行及安全保障用地。

1.4 增加了中小学校作为避难场所的建设要求。

1.5 增加了停车场的设置。

1.6 增加了学生卫生间的设置。

2 适应教育教学新需求

2.1 增加升旗广场的设置。同时兼供学生日常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部分体育活动。

2.2 依国家关于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增设体育场地。

2.3 为适应分层次教学的新需要,增加普通中、小教室及外语中、小教室的设置。

2.4 为满足选修课走班制教学模式的需求,结合特色办学的需求,增设不同课程的选修课专用教室及辅助用房。

2.5 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交流融合的环境,增加了图书室的阅览座位数、电子阅览功能及研讨空间。

2.6 增加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场地及建筑。

2.7 增加了学生社团活动的辅助用房。

3 绿色学校

3.1 增加了绿色学校的设置要求,学校建设应达到绿色二星级及以

上的标准。

3.2 强调了选址及对环境质量的评价要求。

3.3 明确了环境噪声的限值及学校教学活动不得对周边环境形成噪声污染的规定。

3.4 强调了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以节约用地的要求(如游泳馆等可置于地下)。

3.5 给排水设施考虑了雨水汇集及水资源循环利用。

3.6 学校建筑应节能,并创造采用被动式技术的条件。

3.7 依政策规定,明确中小学校建筑应采用钢结构、装配式建造体系。

4 智慧学校

学校设置智能化管控中心,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通过GIS及(BIM)跨界融合,建设对安全、教学、环境、服务、管理全面智慧化的新时代需要的智慧学校。

1 总则

1.0.1 立足于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促进本市基础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均衡发展,提高中小学办学条件的现代化水平,使中小学校建设更加适应教学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及管理模式等改革的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建设更加符合全面育人要求的中小学校,特修订《标准》。

1.0.2 《标准》是本市各级政府规划、设置和管理普通中小学校(以下简称“中小学校”)的重要依据之一。《标准》规定的各项办学条件标准是本市建设中小学校应当执行的基本标准。专门学校(如工读学校)的建设不适用此《标准》。

1.0.3 《标准》的建设指标适用于新建中小学校,改建、扩建中小学校可参照执行。考虑到城市土地资源不均衡的实际情况,《标准》的用地指标按中心城区及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分别执行,其中: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外建成区规划新建中小学校,以《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为基本标准,在有条件的地区按照本《标准》设置。建成区以外新建中小学校须以本《标准》为基本标准。

1.0.4 中小学校建设应安全、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应结合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周边环境、微气候特点,并应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应遵守下列原则:

1 学校本质安全,校园具备防灾避难能力。

2 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素质全面提高。

3 满足教学功能需求,适应教学改革新变化,适度超前。

4 构筑绿色学校,创建能够培养学生绿色行为的绿色校园。

5 采用网络化管理模式,建立智慧管控中心,实现学校智慧化全覆盖。

1.0.5 学校建设必须科学推进:先规划,后建设;重质量,求品质;着眼于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经济性和先进性。把学校的建设成果打造成教学育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实体教科书。

1.0.6 《标准》用以指导新建中小学校,不能作为评价现状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是否达标的依据。

2 建设规模

2.1 办学体制及规模

2.1.1 农村非完全小学为四年制。适宜规模为4班。不宜建设超过8班规模的学校。

2.1.2 完全小学为六年制。适宜规模为24班。不宜建设超过36班规模的学校。

2.1.3 初中为三年制。适宜规模为24班、30班。不宜建设超过48班规模的学校。

2.1.4 高中为三年制。适宜规模为24班、36班。不宜建设超过48班规模的学校。

2.1.5 完中为六年制。适宜规模为24班、36班。不宜建设超过48班规模的学校。

2.1.6 九年一贯制校为九年制。适宜规模为36班。不宜建设超过54班规模的学校。

2.2 学生、教职工人数

2.2.1依北京市规定,各类学校班额如下:

非完全小学,每班不超过30名学生;完全小学、初中及九年一贯制学校,每班不超过40名学生;高中每班不超过45名学生;完中一年级~三年级(初一~初三年级)每班不超过40名,四年级~六年级(高一~高三年级)每班不超过45名学生。

2.2.2 教职工人数依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及本市有关文件规定设置。

2.2.3 各校需增加的特色课教师及工匠的配置人数另行计算。

3 选址

3.0.1 学校设置应符合所在区域教育设施专项规划及各类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规划。

3.0.2 学校应选择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场地干燥、排水通畅、地势较高、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的适宜地段建设。用地内应有合理布置运动场地的条件。

3.0.3中小学校严禁建设在地震、地质塌裂、滑坡、泥石流、暗河、洪涝等自然灾害及有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等人为风险高的地段和污染超标的地段。用地环境评估的各项指标(含电磁波辐射、土壤含氡量等)及校园与污染源的距离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0.4 学校应远离殡仪馆、传染病院、医院的太平间、游乐场、集贸市场、公安看守所、垃圾转运站等场所。

3.0.5 无寄宿条件的中小学校服务半径,小学不宜超过500m,中学

不宜超过1000m。

3.0.6学校周边应有学生安全出入的交通条件,有条件时宜设置临时停车场。与学校主入口毗邻的城市主干道应设置安全跨越的设施。

3.0.7教学区(含操场)的日照、声、光环境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规定,且在建成后不对周边邻里造成干扰。

3.0.8用地范围内严禁高压电线、长输天然气管道、输油管道、市政道路穿越或跨越。校园周边若有敷设,其安全防护距离及防护措施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规、标准的规定。

4 建设用地

4.1 一般规定

4.1.1 建设用地包括建筑用地、体育场地、绿化用地和广场、院落及道路、停车场用地。

4.1.2 学校的规划设计应合理布局,为集约节约用地,应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屋顶空间及架空空间。

4.1.3有寄宿需求的学校,学生宿舍用地需单独测算。《标准》未含宿舍用地。

4.1.4 教职工住宅不应建设在校园内,也不得计入学校建设用地。

4.2 建筑用地

4.2.1 建筑用地包括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办公用房和生活服务用房等全部建筑的用地(未含宿舍用地)。

4.2.2 应依北京市规划规定及教育建筑的相关规定确定适宜的容

积率。

4.2.3 依国家规定:各类小学的主要教学用房不得设在四层以上;各类中学的主要教学用房不得设在五层以上。各类办公用房设置不限。

4.2.4 建筑用地应计算至散水、台阶、坡道之外缘。

4.3 体育用地

4.3.1 体育用地的设置必须保障安全,符合教育部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基本需求,并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在校参加有组织的体育活动所需场地。

4.3.2 确定体育场地内容、数量及占地面积的因素主要为:

1 需计算每节体育课同时上课的班级所需场地。依规定:

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节;

小学三年级~初中三年级,每周3节;

高中每周2节。

2根据《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需计算按每日每节课同时进行体育锻炼的班级数,每班1片(乒乓球按每班2台)设置场地。

3设400m环形跑道时,宜设8条直跑道及看台。

4每校应设足球场,且每班每周必须有一天能安排大球(足球、篮球、排球)训练或比赛。即:各校应每5班设置不少于1片大球场。

5 依场地条件,可设手球场、腰旗橄榄球场、冰球场、棒球场、垒球场、攀岩墙及快乐体育园地等体育设施。

6附近没有游泳设施的学校宜设游泳池(馆)。设置位置宜便于向周边社会开放。中小学校均不得设深水区。

7各片场地间的安全隔离设施用地及通向该场地的甬道面积均应计

入体育用地。

4.3.3 体育用地中每一片场地都应平坦。场地形状应符合安全及健康的相关规定。田径场长轴应南北向。南偏东不得大于20°;南偏西不得大于10°。

4.3.4 田径场需容纳全校进行课间操。每生占地一般为:小学生为2.88㎡;中学生为3.88㎡。场地设置需提供与周边社区共享的条件。

4.3.5 田径场用地计至跑道外1m处,其他场地计至安全区外边线。

4.3.6各类学校体育项目的设置见附表1。

4.4 绿化用地

4.4.1 绿化用地包括集中绿地、绿带、零星绿地、活水水面,及供教学实践的种植园和小动物饲养园。

4.4.2 保护并利用建设用地上原有的绿植资源。未经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砍伐及移植原有树木。

4.4.3 新建学校的校园绿地率不得低于30%,中心城区外宜为35%及以上。

4.4.4 绿地应复合栽种乔木、灌木、草。应依照《北京市绿化条例》计算绿地面积。

4.4.5 体育场地不计入绿化用地面积。

4.4.6 鼓励屋顶绿化、立体绿化等多种绿化方式。

4.5 广场、院落及道路、停车场用地

4.5.1 应在校园前部进校处的显要位置设置旗杆、旗台及可容纳全校学生列队升国旗的升旗广场。广场占地面积约为2.5-3人/㎡,同时兼

供学生日常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部分体育活动使用。

4.5.2 学校主要出入口不应设在城市主干道上。校园应设2个及以上出入口。宜设置机动车专用出入口,宜在校门处及校内实现人车分流。

4.5.3 学校主要出入口处应设置缓冲场地及家长接送学生的上下车临时停车用地。该用地在建设用地红线以内的面积计入学校用地。

4.5.4 当学校建筑不能全部借助城市的相邻道路进行消防扑救时,校园内必须设置消防车道。

4.5.5 校园道路宽度应按每百人0.7m设置。每一路段的通行人数按应急疏散时通达该路段的建筑物及场地所容纳的总人数计算,且宽度不宜小于3m。

4.5.6 校园道路均应进行无障碍设计。

4.5.7 有条件的校园宜设置院落及小场地,供学生及学生社团主办各种交流活动。

4.5.8 不得在校园内设置面向社会开放的停车场。应按“平战结合”的使用原则,充分利用地下人防空间解决校内机动车停车问题。地面上可设一定数量的临时停车位,其上限为教职工人数的10%。

4.5.9 停车场内宜预留充电基础设施安装条件,具体要求参照相关标准执行。

4.5.10 机动车停车库不得与中小学校的教学用房气流相通。不得在体育场地下设置非封闭的机动车停车场。

4.6 建设用地指标

各类学校的建设用地指标见附表2

4.7 其他用地

4.7.1 随智慧化水平的提高,设备机房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因各校周边市政基础设施差异较大,不同地域、不同规模、不同办学特点及设备负荷均不同,设备机房的设置需求不同,故此《标准》未含设备机房用地,配置时应视具体情况确定。部分机房可置于地下。配置时须遵照国家及北京市相关规范及标准处理出入途径及防护距离。

4.7.2 《标准》用地指标未含部分学校的办学特色(如现代农业、农机等)用地。

5 建筑设置

5.1 主要教学用房

5.1.1 普通教室

1 各校依规模,每班设1间,并增设2间备用教室。

2 应遵循国家《义务教育法》,在每间普通教室的前部且方便轮椅出入的部位,为随班就读的残障学生设置不少于1个专用座位。并宜在教学楼中设置无障碍电梯。

3 完全小学的普通教室需加大教室面积,以适应围合研讨或分组活动等新教学模式,创造课间调整桌椅等教具布局的条件,每间教室不小于84㎡。农村非完全小学需随办学规模及特点进行调整。

4 中学普通教室的使用面积为:初中不小于61㎡;高中不小于69㎡。为方便调剂使用,完全中学的普通教室均为69㎡。

5 为适应分层次教学的需要,高中需设置容纳人数为13~15人的中教室及容纳人数约5人的小教室。初中设少量中教室。教室面积:中教室

宜为36㎡,小教室宜为25㎡。设置间数按语文及数学课时计算。

6 依各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可自行确定教室的组合构成。

7 各教室间宜采用隔音且易组装的隔断装置,提高空间组合的灵活性,为未来随教学模式改革调整空间形状及组合提供方便。

8 教室内或教室附近设置学生储物柜及雨具搁置设施。

9 各层或各教室组旁宜设置任课教师课间休息室。使用面积按相关教师数确定,人均使用面积为3.5㎡。

5.1.2 专用教室

1 小学应设:

●语言教室、语言课辅助用房;

●科学教室、仪器室、药品室、标本陈列空间、实验员室、任课教

师准备室;

●计算机教室、计算机课辅助用房;

●美术教室、书法教室、美术书法资料室,唱游课教室、唱歌课教

室、乐器存放室,舞蹈教室(兼体操),视听教材资料室、管理员

室等艺术课辅助用房;

●风雨操场、体育器材室、卫生间、更衣室、管理员室;

●劳技教室、劳技课资料室、劳技课辅助用房、管理员室;

●校本课教室;

●宜设语言活动室、手工艺教室、游泳馆。

2 初中应设:

●语言教室、语言中教室、语言课辅助用房;

●物理1(力学)实验室、物理2(热学)实验室、物理3(声、光、

电)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1(观察)实验室、生物2(解剖)

实验室,综合实验室,演示实验室,双边实验室,各科仪器室、药品室、标本陈列空间、实验员室、任课教师准备室;

●历史教室、地理教室(或史地教室)、史地资料室、管理员室;

●计算机教室、计算机课辅助用房;

●美术教室、书法教室、美术书法资料室,音乐教室、乐器存放室,

舞蹈教室(兼体操),及艺术课相关辅助用房;

●风雨操场、体育器材室、卫生间、更衣室、管理员室;

●金工教室、木工教室、劳技选修课教室,辅助用房、管理员室;

●校本课教室;

●宜设语言活动室、现代艺术展演厅及家政课教室、游泳馆等。

3 高中应设:

●语言教室、语言中教室、语言小教室、语言课辅助用房;

●物理1(力学)实验室、物理2(热学)实验室、物理3(声、光、

电)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1(观察)实验室、生物2(解剖)实验室,综合实验室,演示实验室,双边实验室,各科仪器室、药品室、标本陈列空间、实验员室、任课教师准备室;

●历史教室、地理教室(或史地教室)、史地资料室、管理员室;

●美术教室、书法教室、美术书法资料室,音乐教室、乐器存放室,

舞蹈教室(兼体操),及艺术课相关辅助用房;

●风雨操场、体育器材室、卫生间、更衣室、管理员室;

●信息技术课教室、信息技术课辅助用房,通用技术教室、通用技

术课辅助用房;

●宜设语言活动室、现代艺术展演厅、游泳馆。

4 完中应兼备初中及高中的各种专用教室。九年一贯制学校应兼备

小学及初中的各种专用教室。

5 劳技、金工、木工教室及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教室的要求:

(1)小学劳技教室以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及手工艺制作为主,教室需有一定的活动空间。每间使用面积不小于96㎡。

(2)初中劳技课应分别设置金工与木工专用教室。为保障安全,每班宜分为2批上课,每个工位供2名学生操作。每间的使用面积不小于96㎡。

(3)高中技术教室应分设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室,每间使用面积不小于100㎡。

(4)高中的通用技术课专业可选择面很宽,不同专业所需的空间差异极大。《标准》指标定位为每间使用面积100㎡,各校可依实际需要及建设条件在选修课教室的总指标内调整。

6 专用教室及其辅助用房宜多学科共用。

7增设选修走班课教室。面积可按各课程教学用房使用面积总和增加30%-50%计算,在总增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的间数和各间的面积可进行调整。

5.1.3 公共教学用房

1 应设合班教室、图书室(馆)、学生社团工作室、体质测试室、心理辅导室、德育展览空间、资源教室、任课教师办公室、录课室。

宜设心理活动室、科技活动室,可设大报告厅(多功能)、现代艺术展演厅等。设置位置便于向周边社会开放。

2 合班教室

(1)需容纳一个年级的师生。规模较大的学校一个年级可分2批或3批上课。

(2)为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合班教室应设置外网接口。

(3)容纳4班以上的合班教室需进行声学设计及处置,利于多功能使用。较大的合班教室宜设置在靠近校园入口处,便于供社区共享。

3 图书室(馆)

(1)图书室(馆)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交流融合、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图书室(馆)位置要使学生易达,且便于供社区共享。

图书室(馆)应包括借阅空间(含个人借阅及集体借阅)、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视听阅览室、报刊阅览室、书库(含开架及闭架)、编目和修整办公室及前厅展览空间、研讨空间。宜设展览制作室。

(2)学生阅览室座位数的下限为:

小学、初中每10名学生1座;高中每8名学生1座;

完中每8名学生1座;九年一贯制校每10名学生1座。

(3)教师阅览室座位数的下限为:

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校均按教职工人数的30%设座;

高中按教职工人数的40%设座;完中按35%设座。

(4)视听阅览室座位数的下限为:

小学、初中每25名学生1座;高中每20名学生1座;

完中每23名学生1座;九年一贯制校每25名学生1座。

(5)报刊阅览室座位数的下限为每班1座。

(6)藏书量计算下限为:

开架——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校每生18册;

高中每生28册;完中每生23册。

闭架——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校每生17册;

高中每生27册;完中每生22册。

在图书馆向社区开放的情况下,藏书量尚需加大。加大的建设量因学

校所处周边环境不同而不同,差异大,《标准》未含与社区共享的增量。

(7)图书室(馆)入口外宜设置展览空间,提供新信息展示。

4 体质测试室

依教育部规定,每年定期为每一名学生进行体质和体能的测定。若与风雨操场(体育馆)贴邻而建,部分设施可不单独设置。男女生分别测试,应设等候空间。小学、初中的面积约为40㎡~72㎡;高中、完中约为74㎡;九年一贯制校约90㎡(均含等候空间)。

5 心理辅导室

依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及教育部规定,除沙盘测试及谈心空间外,依学校规模设置一定数量的个人电脑咨询辅导。宜设置心理活动室,适应开展微型心理剧教学模式及团体心理辅导的需要。

6 资源教室

遵循《义务教育法》,为给予随班就读的残障学生创造学习与康复条件,增设对相关师生进行辅导的资源教室。面积为60㎡~68㎡。

7 现代艺术展演厅

为适应现代艺术的发展和开拓艺术教育空间,有条件的学校宜设置使声、光、电、音乐、绘画、雕塑融合表现的现代艺术展演厅。

厅内需配置必要的设备设施。

8科技活动室

为进行项目式教育,加强校内外的科技创新活动交流,宜在方便与外界共享的位置设置200㎡~300㎡的科技活动室。

9录课教室(演播室)见5.6.1。

5.1.4 各种教学用房的设置需具有前瞻性和灵活性,以适应未来教学改革对教学空间需求的变化。

山东省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标准

山东省普通高级中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 目录 一、总则 二、学校设置与规划 (一)学校设置 (二)学校规模 (三)校园规划设计 三、学校建设用地标准 (一)学校建设用地组成 1、建筑用地 2、体育用地 3、绿化用地 (二)学校建设用地面积 四、学校校舍建设标准 (一)校舍建筑组成 (二)校舍建筑面积 (三)校舍用房面积 (四)校舍建筑标准 五、装备条件标准 (一)常规通用教学设备 (二)学科教学专用设备 1、理科教学专用设备 2、文科教学专用设备 3、艺术科教学专用设备 4、体育与健康教学专用设备 5、通用技术教学专用设备 (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 (四)图书馆设备 (五)办公及生活设备 六、师资配备标准 七、公用经费标准

附件:1. 山东省普通高中各类校舍用房使用面积标准 2. 山东省普通高中文科教学专用设备配备标准 3. 山东省普通高中艺术科教学专用设备配备标准 4. 山东省普通高中体育卫生保健专用设备配备标准 5. 山东省普通高中现代教育技术设备配备标准 6. 山东省普通高中图书馆(室)图书配备标准 山东省普通高级中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 (试行) 一、总则 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适应教育现代化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满足新课程实施对校园建设、师资、设施配备等办学条件的要求,创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推动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山东省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规划,特制定《山东省普通高级中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 本《标准》是各级政府规划、设置和管理学校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学校办学条件的标准。《标准》规定的各项办学条件是本省举办普通高级中学应当执行的基本标准,在达到《标准》的基础上,应逐步提高相关办学条件指标,以充分满足教育教学及学校发展的需要。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独立设置的普通高级中学。新建学校土地规划和校舍建筑应不低于《标准》要求,其他学校应参照《标准》逐步改建和扩建。 本《标准》的实施应遵循分级负责、分类推进、分步实施原则。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标准》的实施;各市、县(市、区)政府负责《标准》的组织实施工作。 二、学校设置与规划 (一)学校设置 1、普通高级中学设置与布局,要立足本地实际,根据城市和县镇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人口密度和分布、变化状况,尤其是初中毕业生数量及其增减的发展趋势,综合考虑交通、环境等因素,实事求是、科学合理设置或调整学校布点,使学校适应现代教学特点,具有适宜规模和可持续发展空间。普通高级中学设置与布局应适度集中,具有较好的规模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招生范围较大或生源相对较分散的学校,应根据需要为学校增加必要的学生食宿条件或设置寄宿制学校,方便学生就学。 2、布局不合理或城市市区内办学空间过于狭小的学校,以及农村办学条件简陋、规模偏小、生源不足的学校,可与城市或县镇改造建设相结合,进行调整或改建、扩建。

南昌市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办学条件(试行)

南昌市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办学条件(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我市普通中小学校办学行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根据《义务教育法》和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标准,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学条件。 第二条本办学条件适用于我市城区(含县镇)公办普通中小学校,是各级政府规划、设置、改造和管理普通中小学校的重要依据和基本标准。 第二章用地面积指标 第三条学校用地应包括建筑用地、体育活动用地和绿化用地三部分。 第四条建筑用地应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占地面积、建筑物四周通道、房前屋后的零星绿地、小片课间活动场地。 第五条体育活动用地应包括环形跑道、直跑道、篮(排)球(兼部分课间操场地)、运动器械场地、小学游戏场地。 第六条绿化用地指成片的集中绿地。 第七条学校有独立的校园,学校用地面积应根据其规模配置标准予以控制,根据学校的不同类别规模,合理确定其用地面积和生均用地面积指标。

老城区中学学生均用地不低于13平方米/人;新区中学中学生均用地不低于22平方米/人。老城区小学小学生生均用地不低于10平方米/人;新区小学小学生生均用地不低于15平方米/人。 第八条学校布局、选址、规划设计、建筑标准等符合国家《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要求,符合本地域减灾抗震、交通、环保等方面要求,确保学生和教职工安全。学校内不得铺设过境架空高压线。 第九条各类学校的建筑用地可参照《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的规定,并增加自行车停车场地。 第十条根据学校不同规模,中小学校宜设相应运动场。 小学18班以下必设100米直道田径场一个,小学18班以上(含18个班)必须设200米环形田径场一个;初中初中24班以下必须设200米环形田径场一个,24班以上(含24个班)设300米环形田径场一个;高中设400米环形田径场一个。 中小学校每6个班配置一片篮(排)球场。中小学校宜设运动器械场200—400m2(小学含游戏场地)。课间操场场院地应利用篮(排)球场等用地解决。中心城区小学确无条件的,至少须按有关标准设置蓝球场两个及60米直道田径场一个。 第十条中小学校的集中绿化用地面积,中学每生不宜低于3m2;小学每生不宜低于4m2。 绿地面积占学校用地总面积的比例,老城区内应达到不得低于30%的标准;新区内应达到不得低于35%的标准。

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

武功县普通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 目录 一、总则 二、学校设置与规划 (一)学校设置 (二)学校规模 (三)校园规划设计 三、学校建设用地标准 (一)学校建设用地组成 1.建设用地 2.体育用地 3.绿化用地 (二)学校建设用地面积 四、学校校舍建设标准 (一)校舍建筑组成 1.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 2.办公用房 3.生活用房 (二)校舍建筑面积 (三)校舍用房面积 (四)校舍建筑标准 五、学校装备条件标准 (一)常规通用教学设备 (二)学科专用教学设备 1.语文、英语和品德学科专用教学设备 2.数学、科学学科专用教学设备

4.体育与健康教育专用教学设备 5.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备 (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 (四)图书资料配备 (五)办公及生活设备 六、师资配备标准 七、公用经费标准

武功县普通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 (试行) 一、总则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适应教育现代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满足新课程实施对校园建设、师资、设施配备等办学条件的要求,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小学办学条件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山东省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规划,特制定《山东省普通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 本《标准》是各级政府规划、设置和管理学校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办学条件的标准。《标准》所规定的各项办学条件是举办全日制普通小学教育应当执行的基本标准。在达到《标准》的基础上,学校应逐步提高相关办学条件指标,以充分满足教育教学及学校发展的需要。新建学校土地规划和校舍建筑应不低于《标准》要求,原有学校应参照《标准》逐步改建和扩建。 《标准》实施应遵循分级负责、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省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标准》的实施;各市、县(市、区)政府负责《标准》的组织实施工作。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普通小学和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分。 二、学校设置与规划 (一)学校设置 1.普通小学要立足本地实际,根据城市、城镇和乡村建设规划的要求,结合城镇化推进程度和人口发展规划,尤其是学龄人口数量及其增减的发展趋势,综合考虑交通、环境等因素,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设置或调整学校布点,使学校适应现代教学特点,具有适宜规模和可持续发展空间。 2.学校设置要充分照顾学生就学便利,学校服务半径应以就近入学、方便学生就学为原则。原则上,农村根据乡镇的面积、地理特点和交通条件,尽量减少小学处数,小学生的走读半径一般为2公里。对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要适当保留小学和教学点。城市小学设学布点必须与城市扩建和小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时,应充分考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其新建住宅区或者居民点应根据规划的居住人口和外来人口学龄儿童进行测算,配套建设规模适宜的小学。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可设置寄宿制学校。 3.新建学校应选在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开阔、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排水通畅、环境适宜、公用设施比较完善、远离污染源的地段。应避开高层建筑的阴影区、地震断裂带、山丘地区的滑坡段、悬崖边及崖底、河湾及泥石流地

北京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

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 (建设部分-试行) 2018年5月

目录 前言 (1) (一)修订背景及依据 (1) (二)修订的主要内容 (3) 1 总则 (5) 2 建设规模 (6) 2.1 办学体制及规模 (6) 2.2 学生、教职工人数 (7) 3 选址 (7) 4 建设用地 (8) 4.1 一般规定 (8) 4.2 建筑用地 (8) 4.3 体育用地 (9) 4.4 绿化用地 (10) 4.5 广场、院落及道路、停车场用地 (10) 4.6 建设用地指标 (11) 4.7 其他用地 (12) 5 建筑设置 (12) 5.1 主要教学用房 (12) 5.2 办公及管理用房 (18)

5.3 生活服务用房 (19) 5.4 其他建筑空间 (20) 5.5 建筑面积指标 (21) 5.6 未定标空间 (21) 6 建设绿色学校 (22) 6.1 环境质量 (22) 6.2 节地、节能、节水、节材 (23) 6.3 资源共享 (24) 7 建设智慧学校 (24) 附表1 各类学校体育项目设置表 (28) 附表2 各类学校的建设用地指标 (29) 附表3 各类学校的建筑面积指标 (30) 附录一小学主要用房及用地配置 (31) 附录二初中主要用房及用地配置 (37) 附录三高中主要用房及用地配置 (43) 附录四完中主要用房及用地配置 (49) 附录五九年制校主要用房及用地配置 (55)

前言 (一)修订背景及依据 1 背景 《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简称原《标准》)颁布于2005年,至今13年。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及北京市不断加大教育改革工作力度。中小学校的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考试招生制度和学校管理机制等都在深刻地变革中,这些对中小学校的硬件设施也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原《标准》已不能适应当前教育教学需求,急需修订(修订后的标准简称《标准》)。 为适应新时代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趋势,《标准》将原城乡不同建设标准的指标合一,实现城乡统一建设标准。 国家在标准化体制改革方面提出了“提高建筑标准”的要求。为适应教育教学新需求,《标准》在普通教室、科学教室、实验室、劳技教室、音体美教室等主要教学用房的使用面积、形状及设施方面提高了部分标准,并增设了分层次教学及选修走班课教室等教学用房。《标准》中完善了体育场地的设置。 国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要求“政府投资的学校建设,自2014年起必须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标准》中增加了“建设绿色学校”部分。 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适应未来教育新需求,《标准》中增加了“建设智慧学校”部分。使安全、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创新活动等校园内外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及管理工作全部纳入智慧化管控系统,提高办学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同时也可作为学生学习智慧化管控知识的实体教材,启

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京教策〔2005〕8号)

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 京教策〔2005〕8号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印发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的通知 2005-12-29 京教策〔2005〕8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委、办、局和市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北京市教育大会精神,整体提高中小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首都教育发展战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京发[2004]13号),市教委等部门研究制订了《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并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 本标准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原市政府文教办、市计委、市编办、市规划局、市教育局制发的《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试行)(京政文教[1988]49号)同时废止。本标准实施细则和办法由市教委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市教委负责协调解决。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 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北京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二○○五年十二月一日

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

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 一、总则 为促进本市基础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均衡发展,提高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的现代化水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市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规划,按照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本《标准》是本市各级政府规划、设置和管理普通中小学校的重要依据。《标准》规定的各项办学条件标准是本市举办普通中小学校应当执行的基本标准。 《标准》有关场所建设及配置设施、设备的具体要求,由市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实施细则和实施意见,并根据经济社会以及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订。 《标准》的实施遵循分级负责、分类实施、分步推进的原则。市教育行政等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本《标准》的实施;各区县政府根据《标准》及其实施细则和实施意见,制定本区县实施《标准》的学校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在确定学校用地规模时要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出发,新建学校原则上应达到《标准》要求,改建和扩建学校参照《标准》执行。要加强本区域内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推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注重资源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二、学校规模、用地与建筑设施 (一)学校设置 1.设置学校应当依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及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以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且适应城市建设实际需要为原则,合理设置并调整学校布点,并使学校适应现代教学特点,具有适宜规模和可持续发展空间。市区内历史形成的不合理布局,可与城市改造建设相结合,进行调整。 2. 新建学校应首先注重安全因素,选址不应设在近污染源处、地震断裂带、山丘滑坡段、悬崖旁、泥石流地区及水坝泄洪区等不安全地带。高压线缆、易燃易爆市政管线和市政道路等不应穿过校园。 3. 学校的设置应当避开公共娱乐场所、集贸市场、医院传染病房、太平间、气源调压站、高压变配电所、垃圾楼及公安看守所等场所。 4. 学校设置要充分照顾学生就学便利,其服务半径要根据学校规模、交通环境及学校住宿条件等因素确定。学生上学路线不应跨越无立交设施的铁路干线、高速公路及车流量大的城市主干道。 5.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在学校相对集中的区域内,设置学校教育辅助中心。该中心作为实现资源共享的辅助性教学机构,由相关学校的举办者共同设置,对一些投入大以及受利用率、用地、建筑等条件约束,单个学校难以配置的设施设备实行集中配置,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学校规模

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

迎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学校办学条件标准 一、中小学生均校园用地面积标准单位:平方米 注:1、学校规模(班级数)如不在本表之列,则套用低一班级规模的面积标准;如果学校规模(班级数)还达不到表中所列最低规模,则使用最低班级规模的面积标准。 2、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完全中学的生均校园占地面积标准按对应的初中、小学或高中的规模标准执行,判断学校面积是否达标以总面积是否够用为准,即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完全中学达标的最小校园用地面积为初中、小学或高中的学生数乘以对应的生均校园用地面积标准之和。 二、中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标准单位:平方米

注:1、学校规模(班级数)如不在本表之列,则套用低一班级规模的面积标准;如果学校规模(班级数)还达不到表中所列最低规模,则使用最低班级规模的面积标准。 2、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完全中学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标准按对应的初中、小学或高中的规模标准执行,判断学校面积是否达标以总面积是否够用为准,即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完全中学达标的最小校舍建筑面积为初中、小学或高中的学生数乘以对应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标准之和。 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到规定的指标。中小学校各类教学用房和教辅用房、办公用房和生活用房(包括:普通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远程教育教室、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教室(兼多媒体教室)、实验室与仪器室、图书室与阅览室、体育器材室、艺术器材室、行政办公室、教师办公室、文印档案室、心理咨询与卫生保健室、总务仓库、传达值班室、教工与学生宿舍、食堂、开水房、浴室、教工与学生厕所等)按要求齐全。 按规划完成危房改造任务,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校舍完好,无D级危房,C、B级危房得到及时有效改造,危房总建筑面积占全县学校(幼儿园)校舍总建筑面积的比例控制在规划任务以内。 校舍比较破旧的需搞好装修,门窗要更换的需更换。 三、学校附属设施标准 学校有校门、围墙、饮水与洗手设施、厕所;住宿学生有食堂和洗漱、洗澡设施;小学有200m以上环形田径场(含60m以

山东省普通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配备标准)

山东省普通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 (试行) 目录 一、总则 二、学校设置与规划 (一)学校设置 (二)学校规模 (三)校园规划设计 三、学校建设用地标准 (一)学校建设用地组成 1.建设用地 2.体育用地 3.绿化用地 (二)学校建设用地面积 四、学校校舍建设标准 (一)校舍建筑组成 1.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 2.办公用房 3.生活用房 (二)校舍建筑面积 (三)校舍用房面积 (四)校舍建筑标准 五、学校装备条件标准 (一)常规通用教学设备 (二)学科专用教学设备 1.语文、英语和品德学科专用教学设备

2.数学、科学学科专用教学设备 3.艺术科专用教学设备 4.体育与健康教育专用教学设备 5.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备 (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 (四)图书资料配备 (五)办公及生活设备 六、师资配备标准 七、公用经费标准 附件:1. 山东省普通小学各类校舍用房使用面积标准 2. 山东省普通小学语文、英语和品德学科专用教学 设备配备标准 3. 山东省普通小学艺术科专用教学设备配备标准 4. 山东省普通小学卫生保健与健康教育专用设备配 备标准 5. 山东省普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备配备标准 6. 山东省普通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设备配备标准 7. 山东省普通小学图书(阅览)室配备标准

山东省普通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 (试行) 一、总则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适应教育现代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满足新课程实施对校园建设、师资、设施配备等办学条件的要求,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小学办学条件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山东省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规划,特制定《山东省普通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 本《标准》是各级政府规划、设置和管理学校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办学条件的标准。《标准》所规定的各项办学条件是举办全日制普通小学教育应当执行的基本标准。在达到《标准》的基础上,学校应逐步提高相关办学条件指标,以充分满足教育教学及学校发展的需要。新建学校土地规划和校舍建筑应不低于《标准》要求,原有学校应参照《标准》逐步改建和扩建。 《标准》实施应遵循分级负责、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省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标准》的实施;各市、县(市、区)政府负责《标准》的组织实施工作。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普通小学和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分。 二、学校设置与规划 (一)学校设置 1.普通小学要立足本地实际,根据城市、城镇和乡村建设规划的要求,结合城镇化推进程度和人口发展规划,尤其是学龄人口数量及其增减的发展趋势,综合考虑交通、环境等因素,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设置或调整学校布点,使学校适应现代教学特点,具有适宜规模和可持续发展空间。 2.学校设置要充分照顾学生就学便利,学校服务半径应以就近入学、方便学生就学为原则。原则上,农村根据乡镇的面积、地理特点和交通条件,尽量减少小学处数,小学生的走读半径一般为2公里。对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要适当保留小学和教学点。城市小学设学布点必须与城市扩建和小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时,应充分考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其新建住宅区或者居民点应根据规划的居住人口和外来人口学龄儿童进行测算,配套建设规模适宜的小学。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可设置寄宿制学校。

特教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标准.

附件: 山东省特殊教育学校 基本办学条件标准 (征求意见稿) 二○一一年七月

目录 一、总则 二、学校设置与规划 (一)学校设置与规模 (二)学校选址 (三)学校规划 三、学校建设用地标准 (一)学校建设用地组成 (二)学校用地面积 四、学校校舍建设标准 (一)校舍建筑组成 (二)校舍建筑面积 (三)校舍用房面积 (四)校舍建筑标准 五、装备条件标准 (一)教学与医疗康复仪器设备 (二)现代教育技术设备 (三)图书馆设备 (四)办公、生活及安全防护设备 六、随班就读学校、幼儿园资源教室配置标准(一)基本建设要求

(二)设施设备配备要求 七、师资配备标准 八、经费保障 附件:1.山东省特殊教育学校各类用房面积表 2.山东省特殊教育学校附设幼儿园玩教具配备目录 3.山东省随班就读学校资源教室设施设备配备目录

一、总则 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山东省义务教育条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促进特殊教育的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教育公平,根据教育部颁发的盲校、聋校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试行)》,按照视力、听力和智力等残疾儿童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适应特殊教育学校教学活动和师生生活的基本需求,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高水平、高质量实施特殊教育。特制定《山东省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 本《标准》是各级政府规划、设置和管理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学校办学条件的标准。《标准》规定的各项办学条件是本省举办特殊教育学校应当执行的基本标准,在达到《标准》的基础上,应逐步提高相关办学条件指标,以充分满足教育教学及学校发展的需要。 本《标准》适用盲、聋、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学校、幼儿园的资源教室建设。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幼儿园或普通幼儿园设置的特教班,参照本标准中特殊教育学校附设幼儿园相关标准和普通幼儿园办园条件标准执行。新建学校土地规划和校舍建筑应不低于

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小学)

山东省普通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 2009-03-03 15:06:14| 分类:电教特室配备 | 标签:标准类|字号订阅 山东省普通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 (试行) 一、总则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适应教育现代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满足新课程实施对校园建设、师资、设施配备等办学条件的要求,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小学办学条件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山东省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规划,特制定《山东省普通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 本《标准》是各级政府规划、设置和管理学校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办学条件的标准。《标准》所规定的各项办学条件是举办全日制普通小学教育应当执行的基本标准。在达到《标准》的基础上,学校应逐步提高相关办学条件指标,以充分满足教育教学及学校发展的需要。新建学校土地规划和校舍建筑应不低于《标准》要求,原有学校应参照《标准》逐步改建和扩建。 《标准》实施应遵循分级负责、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省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标准》的实施;各市、县(市、区)政府负责《标准》的组织实施工作。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普通小学和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分。 二、学校设置与规划 (一)学校设置 1.普通小学要立足本地实际,根据城市、城镇和乡村建设规划的要求,结合城镇化推进程度和人口发展规划,尤其是学龄人口数量及其增减的发展趋势,综合考虑交通、环境等因素,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设置或调整学校布点,使学校适应现代教学特点,具有适宜规模和可持续发展空间。

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

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 (征求意见稿) 2015.7.20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2) 第三章选址与校园规划 (3) 第四章面积指标 (6) 第五章建筑与建筑设备 (8) 第六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0) 附录一普通中小学校必配校舍用房配置标准及面积指标 (12) 非完全小学校舍用房配置标准及面积指标 (12) 完全小学必配校舍用房配置标准及面积指标 (13) 九年制学校必配校舍用房配置标准及面积指标 (15) 初级中学必配校舍用房配置标准及面积指标 (17) 高级中学必配校舍用房配置标准及面积指标 (19) 附录二普通中小学校选配校舍用房面积及指标 (21) 附录三本标准用词说明 (22) 附件《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条文说明 (2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促进城乡普通中小学校教育设施的均衡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中小学校设施标准化建设,适应普通中小学校教育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创造适合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加强普通中小学校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中小学校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特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是编制、评估和审批普通中小学校建设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校园规划设计和建设用地的依据,也是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督检查的尺度。 第三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普通中小学校建设项目的规划建设。 第四条普通中小学校的建设,必须贯彻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首先保证师生安全。在抗御重大意外自然灾害时,学校可作为周边地区的紧急避难疏散场所。 第五条普通中小学校建设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符合城乡及城镇化建设规划,先规划后建设。结合本地区的人口及生源实际情况,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绿色校园。 第六条本建设标准将普通中小学校的校舍用房,分为必配用房和选配用房两类,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建设的需要。分期建设的学校,首期建成校舍的建筑面积应符合必配用房的建筑面积。 第七条普通中小学校建设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与规范的规定。

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细则

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细则(试行) 小学部分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 前言 根据北京市教委等八个委办局联合颁发的《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京教策[]号)和相关文件,结合我市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北京市教委组织制定了《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细则》)。《细则》以学校和班级的适宜规模为基准,对中小学校各学科的专用教案仪器设备、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图书、教案家具和各类用房等标准作了规定。 《细则》分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三个部分,一贯制学校和完全中学分学段参照相应标准执行。 《细则》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目录 一、小学理科学习领域专用教案设备配置标准 Ⅰ.小学科学教案设备配置标准——————————————Ⅱ.小学数学教案设备配置标准——————————————二、小学文科学习领域专用教案设备配置标准 Ⅰ.小学语文教案设备配置标准——————————————Ⅱ.小学英语教案设备配置标准——————————————Ⅲ.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案设备配置标准——————————————Ⅳ.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案设备配置标准——————————————三、小学艺术科学习领域专用教案设备配置标准 Ⅰ.小学美术教案设备配置标准——————————————Ⅱ.小学音乐教案设备配置标准——————————————Ⅲ.小学舞蹈教室教案设备配置标准——————————————Ⅳ.小学电子琴教室教案设备配置标准(选配) ——————————————四、小学体育与健康学习领域专用教案设备配置标准 Ⅰ.小学体育教案设备配置标准——————————————Ⅱ.小学健康教育教案设备配置标准——————————————Ⅲ.小学卫生保健设备配置标准——————————————五、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习领域教案设备配置标准 Ⅰ.小学劳动技术教案设备配置标准—————————————— 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设备配置标准—————————————— 七、小学图书配置标准—————————————— 八、小学教案家具配置标准—————————————— 九、小学各类用房标准——————————————

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

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试行)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点击数: 1925更新时间:2009-5-27 【字体:小大】 一、总则 为推进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促进自治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中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规划,按照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自治区实际情况,制定《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本《标准》是自治区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规划、设置和管理普通中小学校的重要依据。《标准》规定的各项办学条件是自治区举办普通中小学校应当执行的基本标准。 《标准》的实施遵循分级负责、分类实施、分步推进的原则。 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本《标准》的实施;各盟市、旗县政府根据《标准》及其实施细则和实施意见,制定本地实施《标准》的学校建设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在确定学校用地规模时要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出发,新建学校原则上应达到《标准》要求,改建和扩建学校参照《标准》执行。要加强本区域内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推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注重资源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二、学校设置规模、用地与建筑设施 (一)学校设置 1.设置学校应当依据本区域城市总体规划、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结合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尤其是学龄人口数量及其增减的发展趋势,以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为原则,合理设置并调整学校布点,使学校适应现代教学特点,具有适宜规模和可持续发展空间。市区内历史形成的不合理布局,应结合城市旧城区改建进行调整。并根据《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建设规模适宜的中小学学校。 2.新建学校应首先注重安全因素。校址应选在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开阔、

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

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 教发[2004]2号文件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推进,原国家教委1996年发布实施的《核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办学条件标准》和《“红”、“黄”牌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标准》(教计[1996]154号)已不再适应当前普通高等学校发展的需要。为此,在委托有关部门进行专题研究、充分征求有关教育管理部门和部分高等学校意见的基础上,对上述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现将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以下简称《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就执行过程中应注意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主要用于普通高等学校核定年度招生规模,确定限制、停止招生普通高等学校。并对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进行监测。《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发布实施,有利于加强宏观管理,逐步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有利于促进办学条件改善和保证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各地、各部门和各普通高等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以及本《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要求,合理确定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以维护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保证普通高等教育基本的教学质量和规格。 三、根据指标的用途及其重要性。新修订的《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由以下两部分组成: 1.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包括生师比、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

比例、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这些指标是衡量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和核定年度招生规模的重要依据。 2.监测办学条件指标:包括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生均年进书量。这些指标是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补充,为全面分析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和引进社会监督机制提供依据。同时这些指标还可反映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改善、更新情况,对提高教学质量和高等学校信息化程度等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四、限制招生、暂停招生普通高等学校的确定: 1.凡有一项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低于限制招生规定要求的学校即给予限制招生(黄牌)的警示,以维持基本办学条件不再下滑,并促进其尽快改善办学条件。限制招生的学校其招生规模不得超过当年毕业生数。 2.凡有两项或两项以上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低于限制招生规定要求,或连续三年被确定为黄牌的学校即为暂停招生(红牌)学校。暂停招生学校当年不得安排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计划。 五、请各地、各部门将本通知及《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尽快转发至所属普通高等学校。原《核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办学条件标准》和《“红”、“黄”牌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从本通知发布之日起停止执行。 附件: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doc 二〇〇四年一月四日

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

改善办学水平 西南温学校 说起西南温学校,对于我的理解意味着几栋楼房,衣着平淡的教师和充满稚气的一群学生。现在有了点变化,就是又多了一幢高层建筑,外加粉刷一新的墙体,另外教学楼前竖起了国旗杆———不过学生还是原来的学生,教师还是原来的水平,教师缺乏积极性以及创新钻研。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我有以下几条建议:首先,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使教师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更新教育理念,改革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激励机制,以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校风等等。其次,学校想方设法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的义务教育工作,建立“留守儿童”登记、结对帮扶制度,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让“留守儿童”有一个温暖的生活学习环境;第三,学校对困难家庭给予专门补助。 学校狠抓了办学条件的改善工作,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先是平整操场,在操场四周,栽种了树苗。学校将教室、走廊贴上装帧漂亮的学生书画作品、古典诗词,校园围墙书写着名言警句。让每块墙壁都说话,每处墙壁都育人。教学楼上的校训、校风传达了学校教书育人的办学理念,花园式学校、绿色学校的创建无不证明着学校办学条件的极大改善。 教学成绩与教学设施同步增长,学校的办学效益一年比一年显著,学校知名圈子在不断扩大。以学生行为习惯和环保教育为内容

的办学特色更加明显,生源稳步增长。学校先后荣获了多项“先进单位”。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乘着教育改革的东风,伴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西南温小学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利用网络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共享教育信息资源中心的教育教学资源。开足开齐信息技术课,积极开发共享的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电脑、图书,以及篮球、单杠、双杠等体育器材,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大为改善。 因地处偏僻及昔日计划经济对教育投资的乏力,我校园建设曾一度萎靡,5年前,校舍不仅功能设施滞后,而且安全系数也存在隐患,厕所濒危倒塌,泥巴操场,设施十分简陋。住着没有玻璃的宿舍,在塑料布当挡风玻璃里的教室里上课,在泥巴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这些曾是五年前多数农村中小学校的真实写照。而今伴随着校安工程、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工程、危房改造、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等项目的实施,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今年以来,我校想方设法,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博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把改善办学条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通过开源节流自筹资金,积极申请争取资金,将筹集的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创建教师活动中心、

基本办学条件实用标准

省普通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 (试行)

目录 一、总则 二、学校设置与规划 (一)学校设置 (二)学校规模 (三)校园规划设计 三、学校建设用地标准 (一)学校建设用地组成 1.建设用地 2.体育用地 3.绿化用地 (二)学校建设用地面积 四、学校校舍建设标准 (一)校舍建筑组成 1.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 2.办公用房 3.生活用房 (二)校舍建筑面积 (三)校舍用房面积 (四)校舍建筑标准 五、学校装备条件标准 (一)常规通用教学设备 (二)学科专用教学设备

1.语文、英语和品德学科专用教学设备 2.数学、科学学科专用教学设备 3.艺术科专用教学设备 4.体育与健康教育专用教学设备 5.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备 (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 (四)图书资料配备 (五)办公及生活设备 六、师资配备标准 七、公用经费标准 附件:1. 省普通小学各类校舍用房使用面积标准 2. 省普通小学语文、英语和品德学科专用教学 设备配备标准 3. 省普通小学艺术科专用教学设备配备标准 4. 省普通小学卫生保健与健康教育专用设备配 备标准 5. 省普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备配备标准 6. 省普通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设备配备标准 7. 省普通小学图书(阅览)室配备标准

省普通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 (试行) 一、总则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适应教育现代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满足新课程实施对校园建设、师资、设施配备等办学条件的要求,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小学办学条件科学化、规化、标准化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省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规划,特制定《省普通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 本《标准》是各级政府规划、设置和管理学校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办学条件的标准。《标准》所规定的各项办学条件是举办全日制普通小学教育应当执行的基本标准。在达到《标准》的基础上,学校应逐步提高相关办学条件指标,以充分满足教育教学及学校发展的需要。新建学校土地规划和校舍建筑应不低于《标准》要求,原有学校应参照《标准》逐步改建和扩建。 《标准》实施应遵循分级负责、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省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标准》的实施;各市、县(市、区)政府负责《标准》的组织实施工作。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普通小学和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分。 二、学校设置与规划 (一)学校设置 1.普通小学要立足本地实际,根据城市、城镇和乡村建设规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 (试行) 山东省教育厅 二○○八年五月 目录 1.编制说明 (5) 2.山东省普通高级中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 (12) 3.山东省普通初级中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 (48) 4.山东省普通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 (80)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 编制说明

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提高我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水平,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学校建设的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促进全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省教育厅组织人员起草了《山东省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山东省普通初级中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山东省普通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现就制定《标准》的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 一、制定《标准》的背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省的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逐步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相继实施了教育综合督导、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教育工作示范县(市、区)”创建、“规范化学校”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课桌凳更新工程”、“普实”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全省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仍然存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办学条件差距甚大,在广大农村地区,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薄弱学校。不少学校教学仪器、图书、音体美器材陈旧、配备数量不足,微机配备较少,学生食宿条件较差,学校功能用房不足,班额过大、教室拥挤不堪。一部分农村学校甚至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危房。同时,有些地方利用学校布局调整之机,花费重金建设

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

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 一、总则 二、学校规模、用地与建筑设施 (一)学校设置 (二)学校规模 (三)校地面积与规划 (四)校舍建筑及附属设施 三、教学、办公及生活设备 (一)常规通用教学设备 (二)分科学习领域专用教学设备 (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 (四)图书馆设备 (五)办公及生活设备 四、教师和工作人员 (一)教师和工作人员的配备 (二)教师和工作人员的资质 五、学校教育辅助中心设置 (一)选址和选项 (二)建筑设施和设备 (三)人员配备 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 一、总则 为促进本市基础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均衡发展,提高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的现代化水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市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规划,按照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本《标准》是本市各级政府规划、设置和管理普通中小学校的重要依据。《标准》规定的各项办学条件标准是本市举办普通中小学校应当执行的基本标准。 《标准》有关场所建设及配置设施、设备的具体要求,由市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实施细则和实施意见,并根据经济社会以及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订。 《标准》的实施遵循分级负责、分类实施、分步推进的原则。市教育行政等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本《标准》的实施;各区县政府根据《标准》及其实施细则和实施意见,制定本区县实施《标准》的学校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在确定学校用地规模时要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出发,新建学校原则上应达到《标准》要求,改建和扩建学校参照《标准》执行。要加强本区域内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推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注重资源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二、学校规模、用地与建筑设施 (一)学校设置 1.设置学校应当依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及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以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且适应城市建设实际需要为原则,合理设置并调整学校布点,并使学校适应现代教学特点,具有适宜规模和可持续发展空间。市区内历史形成的不合理布局,可与城市改造建设相结合,进行调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