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公开课教案】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公开课教案】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公开课教案】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公开课教案】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参考教案

课标要求:掌握工业革命的背景、过程、影响

知识目标:宏观上掌握近代人类历史上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和影响,而观上了解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领域、技术表现和具体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引导学生积极阅读思考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影响等各个环节之间不是孤立关系,而是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由此培养学生比较、思考、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看待历史现象与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和发明创造等应用于实践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思考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加强对学生进行毅力科学精神环境认识人文主义的情感教育,是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是国力增强必须大力发展自由科学技术和进行科学创新。

重点难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影响

教学过程: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第一次工业革命

1.什么是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促使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这场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19世纪扩展到欧洲大陆、北美和日本。2.背景:

(1)18世纪中期,英国社会稳定,人口、资本流动自由,经济稳步发展。

3

(1)棉纺织业:凯伊发明,引起技术发明的连锁,、、

相继问世。

(2)冶金业:铁匠达比父子发明并改进。

(3)采矿业:研制出蒸汽抽水机;汉弗莱.戴维发明了。(4)交通运输:发明了碎石路;到处掀起开凿运河、疏浚河道的热潮。。蒸汽动力出现后,海上交通与铁路运输发展,铁路运输时代到来。

(5)动力革新:瓦特制成,是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4、影响:

(1)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这一时期,适应机器大生产的要求,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

式。

(2)使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3)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

(4)资本主义殖民扩张进一步加剧:造成了亚、非、拉美一些国家和地区长期贫困和落后,但这些地区的旧制度、旧意识受到了冲击。

(5)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促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二、进入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

1、兴起:19世纪下半叶,在英、德、美等几个工业发达的国家开始出现新一轮技术革新热潮,发生了以冶金、内燃机技术、发电机、电动机、合成化工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2、历史条件:(1)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初步确立,准备了良好的政治前提。

(2)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对广大殖民地的掠夺,为其提供了雄厚的资本。

(3)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科技的进步是直接的推动力。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在众多的技术发明中,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意义最为突出,它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类迅速跨入了电气时代。

4、影响:

(1)使人类由蒸汽时代跨入电气时代。

(2)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促进大企业时代到来。

(3)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课中思考: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相比有什么异同点?

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形成过程:

(1)新航路开辟后(15世纪末到17世纪初)——奠定世界世界市场的雏形。重点国家: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

涉及知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

(2)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重点国家:荷兰、法国、英国。

涉及知识: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意大利的统

一、德意志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

(3)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涉及知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的出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资

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两大军事集团。

2、形成原因:

(1)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形成的主要途径

(2)两次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重要保障

(3)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与资本的流通、现代科技革命等等———有利因素

想一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原因和根本动力及其形成与发展的实质是什么?3、影响:

(1)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2)加强了资本主义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

(3)加剧了列强争夺世界市场的矛盾斗争,并形成了错综复杂、囊括全球的

国际关系。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2、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性质、特点和影响。

3、了解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改革措施,探讨其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以及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大危机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虽然历次危机爆发的形式不同,但其根源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罗斯福新政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教学重难点: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成因;罗斯福新政。

教学方法:

讲解法,师生互动

教学用品:多媒体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大屏幕展示:民谣

梅隆拉起警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朝地狱里冲

这首民谣反映了美国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学生回答:经济危机)

老师:“这场经济危机是怎样发生的,又是如何解决的呢?”从而导入新课。

一、经济大危机(大萧条)

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出示几则材料,学生朗读,并分析这些材料反映的问题。由学生课下讨论,概括危机,爆发的原因,最后老师分析总结)

(注意分析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2、爆发的标志——“黑色星期四”

(大屏幕展示一幅漫画,并要求学生填空,从而找出危机爆发的标志)

(向学生说明:危机爆发的这一天是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这天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几乎失去了他们终生的积蓄,到这天交易结束时,已经有11位著名的金融家自杀,“黑色星期四”名副其实,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3、经济危机的特点

(出示表格,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表格分析经济危机都有哪些特点?——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范围广。其中范围广:从美国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原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这一点特别向学生说明)

4、经济危机的影响

(学生从课本中总结,教师点拨,出示投影)

(1)对美国:(因为危机首先是从美国爆发的,所以先分析对美国的影响,再引申为对世界的影响)

(2)对世界:(先向学生点明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的经济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出现经济大萧条,然后再由学生看书,总结出其他两个方面的影响,放映有关图片,并出示填空由学生完成,加深学生的记忆)

二、罗斯福新政

(虚拟一刻大胆假设:针对经济危机爆发的严重后果,假设你是美国的国家首脑,面临这种状况,你又如何来解决呢?由学生自由讨论,实施教学探究。讨论完后,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向学生讲解为什么美国没有建立起法西斯专政:A、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小;B、美国建立后不久就制定了1787年宪法,其中“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能有效的防止独裁;C美国经济的强大性:一站后,美国经济强大,有能力对经济进行干预)

1、新政实施的背景(学生看书回答后,教师点拨:“新政”的含义:反对自由放任政策,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2、新政的内容

(学生看书,思考罗斯福新政首先开始于哪个部门,其中心措施又是什么?)

(1)整顿财政金融

(2)调整工业生产

(3)调节农业生产

(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详细讲解内容的时候,给学生点明各项措施的目的和作用)

三、凯恩斯主义

1、背景

2、主要内容

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挥其重要作用,成为“看得见的手”。(思考:凯恩斯主义与罗斯福新政措施的关系)

3、影响及评价(1)积极影响:(2)局限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