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学解读”区别于“文学解读”的四个原则

“教学解读”区别于“文学解读”的四个原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4e9770551.html,

“教学解读”区别于“文学解读”的四个原则

作者:杨帆

来源:《语文建设·中旬》2018年第05期

“教学解读”的提出很有价值,它与个人解读、文学解读不能混为一谈,具有独特的对象和路径。

对文学类文本而言,教学解读与文学解读一样,都是读者带着自己的阅历、经验等走进文本,与作者和文本对话,从而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鉴赏文本、评价文本。但教学解读与文学解读又有所不同:文学解读是完全自主化、个性化的一种阅读活动,其解读结果只属于解读者自己,并不妨碍别人,不会对他人产生实质性影响;而教学解读面对的是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是为学生学习、发展服务的。由于教学、育人和学习“示例”的需要,其解读过程和结果就必须有所限制,有所选择。综合而言,教学解读应该注重以下四个原则。

一、立足学生实际的原则

教学解读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依据学生的年龄、认知、心理等特点有针对性、选择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因材施教,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出教材文本应有的教学功能。

比如教学《红楼梦》,要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关注的可能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游玩、嬉闹情景;初中和高中学生关注的可能是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恨矛盾、情感纠葛;进了大学,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大学生会对贾府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产生感触;等以后做了研究者,可能就会选择作品中的某一个感兴趣的、喜欢的点,如诗词、饮食、医药、服饰、建筑等,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正如鲁迅所言:“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所以,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学生,因为心智结构、认知水平不一样,对同一文本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关注重点和审美感受,我们要教给学生符合年龄、认知特点的知识,而不要教给学生不能理解和掌握的知识。

又如杜甫的《登高》,是一首不同学段学生都可以阅读的诗作。但是,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学习的重点和方式却并不相同。小学阶段学习《登高》,只要找出诗人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读读背背即可;初中阶段学习《登高》,需要抓住诗中描写景物特点的词语,谈谈为什么选用这些景物,这些景物与作者情感之间有什么关系,同时把握这首“古今七律第一”的诗歌的形式美;高中阶段学习《登高》,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还要联系作者飘零异乡的处境以及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背景,感悟作者面对国难家愁、命途多舛的深沉慨叹,并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体会其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对“木叶”意象、“登高”题材等作些探究。教师切不可因为要展示自己的教学功底、教学艺术,便不顾学情而拔高教学,这无异于揠苗助长,看似教学深刻高效,其实有害无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