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中考题(2013-2018)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中考题(2013-2018)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中考题(2013-2018)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中考题(2013-2018)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中考题(2013-2018)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一段文字,完成9-10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A .便舍船,从口入 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B .复行数十步 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C .屋舍俨然 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D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9.B(2分)

10.有人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请作简要分析。(3分)

10.文章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出桃花源内井然有序、和睦安定的社会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2题。

浮图①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关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沦浪亭记》,日:“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日:昔吴越②

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国于其

偏。迨淮海纳土③

.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节选自归有光《沧浪亭记》)

【注】①浮图,僧人。②吴越,五代时十国之一。③迨,到,等到。淮海纳土,指将国土贡献给宋王朝。

译文

文瑛和尚,住在大云庵,流水环绕,是苏子美沧浪亭的故址。他多次求我写沧浪亭记,说:“以前苏子美所记的,是沧浪亭的胜景,于今请您记叙的,是我为什么要建这个亭子。” 我说:“先前吴越立国的时候,广陵王镇守吴中,造了一座花园在内城的西南面,他的外戚孙承估,也造了一座花园在它的旁边。直到淮南一带地方都归了宋朝时,这些花园也还没有荒废掉。苏子美开始建筑的沧浪亭,到后来和尚居住了。这样沧浪亭就改成了大云庵。自有了大云庵以来又二百年了。文瑛寻访古代遗迹旧事,在这荒茺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时的建筑,这样又从大云庵改成沧浪亭。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昔子关之记,记亭之胜也。

11.①以前苏子美所记的,是沧浪亭的胜景。(2)

②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

②在这荒茺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时的建筑。(2分)

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2分)

12.记述沧浪亭的历史变迁过程。(2分)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17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愚溪诗选(节选)

柳宗元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入潇水.有人说,有个姓冉的曾经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做冉溪.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按照它的功能命名为染溪.我因愚犯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看来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把它改名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我在愚溪上面买了个小丘,叫做愚丘.从愚丘往东北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又买下来占为己有,称它为愚泉.愚泉共有六个泉眼,都在山下平地,泉水都是往上涌出的.泉水合流后弯弯曲曲地向南流去,经过的地方就称作愚沟.于是运土堆石,堵住狭窄的泉水通道,筑成了愚池.愚池的东面是愚堂,南面是愚亭.池子中央是愚岛.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岩石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山水中瑰丽的景色,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玷污了它们。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注】断断:争论不休。

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可现在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水中有很多高起的石头,大船进不去;幽深浅狭,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和雨,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

宁武子“在国家动乱时就显得很愚蠢”,是聪明人故意装糊涂.颜子“从来不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像是很愚笨”,也是明智的人而故意表现得很愚笨.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人了.因此,天下人谁也不能和我争这条溪水,我有给它命名的专利。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B.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C.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D,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1.(3分)B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B.诣太守,说如此诣:到

C.以予故,咸以愚辱焉故:缘故

D.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利:利益

2.(3分)D(利,对……有好处)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部分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在“土地平旷”“阡陌交通”的地方,他们与世隔绝,过着一种怡然自得、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

B.太守派人随渔人一起前往桃花源最终迷路一事,既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又暗示了桃花源式的生活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C.宁武子“邦无道则愚”,颜子“终日不违如愚”,作者认为他们都是聪明睿智之人假装愚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愚蠢。

D.两文都写到了小溪周边的景物,前文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后文以“愚”为线索,两文均以描写和议论为主,表明作者超然物外之志。

3.(3分)D(“均以描写议论为主”说法不正确,《桃花源记》没有以议论为主;“表明作者超然物外之志”理解不准确。)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8分)

(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4分)

4.(8分)(1)(4分)(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既、扶、向、志”翻译正确各1分)

(2)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4分)

(2)(4分)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是、得、家、焉”翻译正确各1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25~29题。(14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

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秦时妇人

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①,恐妖伪事起②,非有住持者,悉逐之。客僧惧逐,多权③窜山谷。

有法朗④者,深入雁门山。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⑤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

[译文]

唐朝开元年间,代州都督因为五台山客僧多,恐怕妖伪之事发生,就下令把没有度牒的和尚,全部赶走.客僧害怕被驱逐,大多暂时逃避到山谷中去.有个叫法朗的和尚,逃进雁门山深处.雁门山深涧当中有个石洞,能容纳人出进.法朗就多带干粮,想要住在这座山里,于是他就寻找洞口进去了.走了几百步之后,那里渐渐空阔了.到了平地,踏过流水,渡过到另一岸,那里太阳、月亮都很明亮.

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妇人笑云:“宁⑥有人形骸⑦如此?”僧曰:“我事⑧佛。佛须摈落⑨形骸,故尔。”因问:“佛是何者?”僧具言之。相顾笑曰:“语甚有理。”复问:“宗旨如何?”僧为讲《金刚经》。称善数四。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⑩秦人,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

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注释】①客僧:外来和尚。②妖伪事起:兴妖作怪,蛊惑人心。③权:权且,暂且。④法朗:和尚法号。⑤赍:携带。⑥宁:难道。⑦形骸:形体。⑧事:侍奉,供奉。⑨摈落:剃光头。⑩自:本是。?弊:压迫。

又走了二里,到一个草屋中,草屋中有女人,穿着草叶,但容颜端庄秀丽.她看见和尚,害怕而又惊讶,就问和尚说:"你是什么人?"和尚说:"我是人啊!"女人笑着说:"难道有这样形骸的人吗?"和尚说:"我奉事佛,佛必须贬降形骸,所以这样."她又顺便问:"佛是干什么的?"法朗就详细地说给她听.女人们互相看了看,笑着说:"他的话很有道理."又问:"佛教的宗旨如何?"法朗就给她们讲解《金刚经》.她们听了再三再四称赞叫好.法朗就问她们:"这个地方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女人说:"我们本来是秦时人,随着蒙恬修筑长城.蒙恬多使用妇女,我们忍受不了那样的折磨,就逃避到这里.当初吃草根,得以不死.来到这里也不知道年岁,也没有再到人间."于是她们就把法朗留下,用草根养活他.草根涩,根本不能吃.法朗在这里住了四十多天,就暂时告辞出去,到人间去寻找粮食.等到他到了代州,准备好粮食再去时,却迷失了道路,不知道那个地方在哪儿了.

25.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2分)

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

25.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1处1分,共2分)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便要还家()(2)无论魏晋()(3)并衣草叶()(4)僧具言之()26.(1)通“邀”,邀请。(2)不要说,更不必说。(3)穿(衣)(4)详细(每个1分,共4分)

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乃不知有汉 / 汝乃何人 B.寻病终 / 遂寻洞入

C.皆出酒食/ 初食草根 D.悉如外人 / 悉逐之

27.D(2分)

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8.(1)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向外人说啊。”(2分)(2)相顾笑曰:“语甚有理。”

(2)女人们互相看了看,笑着说:“他的话很有道理。”(2分)

9.以下两题选做一题。(2分)

(1)《桃花源记》中人们来到桃源村和《秦时妇人》中人们来到雁荡山的原因各是什么?

答:

29.(选做一题)(1)前者是“避秦时乱”,后者是“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分)(2)说说两篇文章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

答:

(2)①都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②里面住着一群为避难而来的人;③无意间被外人发现;④结果是再寻而不得,极为神秘。(至少答出两点,2分)

(三)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21 -24题。(8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园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确实。④浣:洗衣。

【参考译文】第二天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给园子浇肥,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颗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鸣狗跳。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恨比他们差得远呢!

2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⑴阡陌交通()⑵屋舍俨然()

⑶偶舍骑步行()⑷方担粪灌园()

24.⑴田间小路⑵整齐的样子。⑶放弃,舍弃。⑷正,正在。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⑴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5.⑴(渔人)又走了几十步,(洞口)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

⑵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⑵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幼都在田间耕耘种作。(每小题1分,共2分)

26..语段【甲】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26.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意思对即可

27.【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

27.和谐安宁;自得其乐。(每项1分,共2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8-12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

,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

火患。主人嘿然②

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就之,幸而得息。译文:有一个过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重新造一个弯曲的烟囱,将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就会有发生火灾的忧患。”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后,家中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③

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

“乡④

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

为上客邪?”主人乃寤⑤

而请之。 选自《汉书 霍光传》)

(注释)①突:烟囱。②嘿然:不说话的样子。嘿,同“默”。③录:录用,这里指邀请。④乡:同“向”,从前。⑤寤:同“悟”,醒悟,觉悟。

于是,(主人)杀牛置办酒席,答谢邻人们。被火烧伤的人安排在上席,其余的按照功劳依次排定座位,却不邀请提“曲突”建议的客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提‘曲突徙薪’建议的人没有受到答谢、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成了上客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是哪一项?(2分)

A . 遂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B . 不足为外人道也 道不通

C . 客有过主人者 岂他人之过哉

D . 不者且有火患 以为且噬己也

8.D

9.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2分)

A .便要还家

B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 .幸而得息

D .曲突徙薪亡恩泽

9.B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更为曲突,远徙其薪。

10.(1)把烟囱改为拐弯的,搬走柴草,使他们远离

(2)不弗牛酒,终亡火患。

(2)不用破费杀牛置酒,始终也不会有火意。

11.下面两个句子中的“乃”意思是否相同?结合文意,说说你的理解。(2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主人乃寤而请之。

11.不相同。“竟然”的意思。桃花源中的人跟随先世来到这里,不愿出去,与世隔绝,对外面的情况一无所知,在渔人看来不可思议,感觉惊讶。“才”“终于”的意思。主人一开始没有邀请客人,知道邻居提醒,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12.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的主人为人处世有哪些不当之处。

12.不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

(二)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10~14题(共13分)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译文: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牲畜都很悠闲和乐的样子,是居民的大聚落。到了一个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穴中人回答说:“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枲,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要真的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

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着了。”到了夜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渔人甚异之()(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屋舍俨然( ) (4)老人引杨氏入山()

10.(2分)(1)觉得奇怪(2)类(3)整齐的样子(4)带领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忘路之远近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B、以耕以蚕以数谏故

C、杨氏谢而从之水落而石出者

D、不可取食于人也生于忧患11.(2分) C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2.(2分)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错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

音。

13.甲乙文段都以人物的为线索,甲文段按顺序进行记叙描写,乙文段是通过来描写洞内生活情况的。(3分)

13.(3分)行踪空间人物对话

14.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共同点吗?你相信两文段所写生活的真实性吗?为什么?(4分)

14.(4分)第一问: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定、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生活。第二问:不真实。这样的生活,只是表达了人民渴望过上平等、安宁、幸福的美好生活的愿望,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译文:水更浅,行船不通畅,人拉着船也不能进入.在陆地上行走六七里路,便在药师寺住宿.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

过了两夜,我就沿着小溪,从山的东侧出来.淌过溪水,这里四面被大山环绕.远望,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流到山谷中的,大概就是山涧中的水流.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藏在竹树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优美.想要问问这里所经历的名称,可是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

翻过两道山岭,起初有一座亭子面对着道路,亭子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便要还家(2)或不应所问

12、(1)通“邀”,邀请(2)有的

1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异渔人甚异之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B.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C.遂遂与外人间隔遂缘小溪

D.道不足为外人道也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13.C(2分)

14、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不要)说魏朝和晋朝。(翻译出大意,1分;“无论”译对,1分。共2分)

15、语段(甲)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15.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16、根据语段(甲)(乙)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2分)

16.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同风光如画。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多基本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意思对即可。每对一处1分,共4分)

(三)(16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教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1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5分)

(1)屋舍俨然(2)阡陌交通(3)不独子食子

(4)货恶其弃于地也(5)盗窃乱贼而不

14.(1)整齐的样子(2)交错相通(3)以……为子(4)憎恶(5)指害人的事

15.翻译下面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5.(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2)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16.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4分)

(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16.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17.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3分)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17.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一)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译文: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对那官员说:"老百姓去做盗贼的原因,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于实际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该不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1.解词

(1)屋舍俨然(2)阡陌交通

(3)或请重法以禁之有的人(4)自是数年之后这或此

2.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B)

A问所从来,具答之B民之所以为盗者

C上哂之曰D或请重法以禁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4.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起码是因为那里没

有赋繁役重和官吏贪求。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二】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选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子

是:。

【二】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3.中华文学史上留下了许许多多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明清时代的四大古典名著更是不朽的丰碑请你写出其中的一部作品和作者的名字。

作品《》作者___________

3.例如:《红楼梦》曹雪芹

4. 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4.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5.“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5.“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6.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6.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2.【2013年·河南省】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6—19题。(共10分)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二)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

⑤牧竖:牧童。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译文:水更浅,行船不通畅,人拉着船也不能进入.在陆地上行走六七里路,便在药师寺住宿.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

过了两夜,我就沿着小溪,从山的东侧出来.淌过溪水,这里四面被大山环绕.远望,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流到山谷中的,大概就是山涧中的水流.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藏在竹树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优美.想要问问这里所经历的名称,可是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

翻过两道山岭,起初有一座亭子面对着道路,亭子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1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异渔人甚异之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B.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C.去停数日,辞去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道不足为外人道也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16.C(2分)

17.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7.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不要)说魏朝和晋朝。(翻译出大意,1分;“无论”译对,1分。共2分)

18.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18.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意思对即可。2分)

19.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4分)19.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同风光如画。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多基本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意思对即可。每对一处1分,共4分)

2014湖北株洲市(一)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便要.还家②乃.不知有汉

(一)20.①邀请或通“邀”(1分)②竟然(1分)

21.翻译下面的句子。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21.太守立即(随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2分,译错一个字扣1分)

22.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作品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

如果你是陶渊明,如何为自己辩护?

22.要点:①政治黑暗;②寄托理想;③报国无门。(1点1分,答出2点即可)

(二)

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囚:指去世的人)。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讥曰:“设官以治民,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

“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狼狈,锋棱顿减。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北村郑苏仙一天梦中来到冥府,见阎罗王收录去世的人。有一个穿官服的人气昂昂的进了大殿,自称一生为官,所到之处只喝老百姓的一杯水,无愧鬼神。阎王微笑着说:“设立官制是为了治理国家、造福百姓,下到管理驿站、闸门的小官,都是按着理法来权衡利弊。但是要说不要老百姓的钱就是好官,那么立个木偶在公堂上,它连水都不喝一口,不比你还廉洁吗?”这官听了又辩解道:“我虽没有功劳,但也没有罪啊!”

阎王又说:“你一生处处求得的是保全自己,某个案子,你为了避开嫌疑没敢说话,这不是有负于民吗?某件事情,你怕麻烦没有上报朝廷,这不是有负于国吗?对为官者,三年要考察一次政绩,为什么?无功就是罪啊!”当官的大吃一惊,非常不安,锋棱顿减。

2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至但.饮一杯水②植.木偶于堂

(二)23.①只(1分)②树立(竖立)(1分)

24.翻译下面的句子。

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

24.害怕事情烦重而(就)不做,(难道)不是辜负国家吗?(2分)

25.根据上文,作者认为做官不但要,更要。(每空不超过4个字)25.廉政(廉洁)(1分)勤政(务实,做实事)(1分)

2014四川省宜宾市Ⅱ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18—21题。(10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节选《桃花源

记》

【乙】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满井游记》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忘路之.远近聂政之.刺韩傀也

B、屋舍俨然.。吴广以为然.

C、于.是冰皮始解于.是鴟得腐鼠

D、山峦为.晴雪所洗此为.何若人

18、C(之:的;无意义。然:……的样子;这样。为:被;是)于都“在”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一致的是()(2分)

A、欲穷其林

...泉而茗.者 B、渔人甚异.之。作则飞.沙走砾

C、复前.行红装而蹇.者

D、黄发垂髫

....之间皆有

....,并怡然自乐毛羽鳞鬣

喜气

19、D(都是借代)

(A穷:形作动,走到……的尽头。茗:名词作动词,煮茶喝。)

(B异:形意动用法,以.....为异。飞:动词使动用法,使…飞;)

(C前:名作状语,向前蹇:这里指驴,名词作动词,骑驴)

20、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0、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整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纵横交错,互相通达,各家各户鸡鸣犬吠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21、下列对两则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选文【甲】通过渔人的所见飘荡、房舍、良田、美池以及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展示了桃花源生活的风貌,勾勒出了这个理想社会的雏形。

B、选文【乙】通过对山光水色、柳条麦田的描写,有及对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勾勒出了一幅满井春色图。

C、选文【乙】的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写出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麦苗抽芽的神韵。

D、【甲】【乙】两文都属于游记,均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描绘了美丽和谐的景象,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追求淡泊生活的志趣。

21、D(桃花源记不是游记)

2016·福建省福州卷】

(二)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9一13题。(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教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f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省,并怡然自乐。(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屋舍俨然

..()(2)阡陌交通

..( )

(3)不独子.食子()(4)货恶.其弃于地也()

9.(4分)(每小题1分)(1)整齐的样子(2)交错相通(3)以……为子(4)憎恶

1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D.大道之.行也长跪而谢之.

10.(2 分) B

11.翻译下面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4分)(每小题2分)(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12.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12. (2分)(每小题1分)(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13.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

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3分)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13.(3分)示例: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2016·福建省南平卷】

(二)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8-13题。(19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参考译文】第二天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给园子浇肥,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颗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鸣狗跳。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恨比他们差得远呢!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仿佛

..若有光()(2)悉.如外人( ) (3)其丈夫方.担粪灌园()(4)自恨.不如远甚也( ) 8.(1)隐隐约约(2)全(3)正,正在(4)遗憾(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屋舍俨然.见四野禾苗油油然.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余顾而慕之.

C.具.答之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为.此一家之中

9.A

1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2分)

(1)其中往来种作(2)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10.(1)其中/ 往来种作(2)其丈夫/ 方担粪灌园(评分:答对得2分。共2分。)

11.翻译下列句子。(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译文:

答:

11.答案:(1)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2)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评分:每小题3分,共6分。翻译正确,语言通顺即可。)

12.【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2分)

12.答案:和谐安宁自得其乐(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富足安定”回答即可。(2分))

2016·湖北省十堰卷】

(一)阅读《桃花源记》,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2分,每小题3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

......的一项是()

A.见渔人,乃.大惊乃:就乃.不知有汉乃:竟然

B.无论

..魏晋无论:更不用说便要.还家要:要求

C.问今是.何世是:表判断吾尝疑乎是.是:这句话

D.未果,寻.病终寻:很久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

答案:(1)C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

21.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美景和民风民俗表现了他的入世思想,再借渔人“诣太守”寻找桃花源未果,表现了他的出世思想。

B.村人叮嘱就要离去的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的心情。

C.全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把各个事情贯穿起来,最后以南阳高士刘子骥的经历再次烘托桃花源的不可得。

D.文中也反映了作者受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但他所设想的境界,脱离实际,无法实现。

(3)A

22.本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都描写了老人与小孩的生活情景,用意有何不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4)《桃花源记》用桃源民风表达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醉翁亭记》用“滁人出游”场景寄托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

2016年安徽省

【2016·安徽卷】

[三](15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合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14.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5分)

(1)豁然开朗豁然:(2)阡陌交通交通:

(3)悉如外人悉:(4)泉香而酒冽洌:

(5)杂然而前陈者陈:

14.(5分)(1)开阔敞亮的样子(2)交错相通(3)完全,都(4)清澈(5)摆开,撰放,陈列(共5分。每小题1分)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15.(4分)(1)土地平坦空阔,房屋整整齐齐。

(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2)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6.《桃花源记》选段已用“//”分为两个层次,请分别概括其内容。(2分)

16.(2分)①渔人发现并进入桃花源。②桃花源中的景象。(共2分。每点1分)

17.两段选文分别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请简要概括。(4分)

《桃花源记》:

《醉翁亭记》:

17.(4分)《桃花源记》:生活和平安宁,百姓怡然自乐。《醉翁亭记》:太平祥和,与民同乐。(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016·吉林卷】

(一)古诗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敷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0.本文作者是东晋诗人____(人名)。(1分)

【甲】(10分)10.陶渊明(1分)

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屋舍俨然

.. (2)便扶向.路____

(1)整齐的样子(2)沿、顺着(共2分,每小题1分)

12.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2分)

12. 围绕“渲染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桃源美好作铺塾”回答出两点即可。(共2分,毎点1分)

13.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2分)

13. 围绕“见到渔人大吃一惊;自从秦朝就隐居在此;不知外机朝代更竹;对渔人所描述的外界情况感叹、惋惜”回答出两点即可。(共2分,每点1分,用原文语句回答亦可) 14.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为什么它具有这样永恒的魅力?(3分)

14. 围绕“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幸福快乐的人民生活;淳朴的社会风尚;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回答出三点即可。(共 3分,每点1分)

II.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第9-12题。(12分)

桃花源记(选段)

陶渊明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级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林尽水源(yuán) B. 黄发垂髫(tiáo

C.遂与外人间隔(jiān) D.辞去(cí)

9. (2 分)C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复行数十步()(2)屋舍俨然()

(3) 便要还家()(4)此中人语云()

10. (4分)⑴又、再⑵整齐的样子(3)同“邀”,邀请⑷告诉(对……说)

【评分标准:每小题1分。有错字、别字,该小题不给分】

11.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给分点:阡陌交通) (2)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给分点:妻子邑人绝境)【评分标准:每题2分。给分点翻译正确给1分,表意通顺准确给1分】

12. 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2分)

12. (2分)这两段文字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幽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图画,那里的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和谐幸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评分标准:2分。围绕“幽美宁静”、“和乐富足”来描述且表意正确即可给分,有欠缺酌情扣分】

(2017天津)阅读《桃花源记》的节选文字,回答9~11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B. 阡陌交通交通:运输事业

C. 咸来问讯咸:都

D. 欣然规往规:计划

10.下面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2017江苏苏州)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一段文字,完成9-10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A.便舍船,从口入.

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B.复行.数十步

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C.屋舍.俨然

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9.B(2分)

10.有人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请作简要分析。(3分)

10.文章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出桃花源内井然有序、和睦安定的社会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3分)

5、武威市(凉州区)2018年

(一)阅读《桃花源记》,完成16-19题。(10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6.本文有“意同字不同”和“字同意不同”的现象。请依照示例,任选一种现象,从文中举例并解释。(3分)

示例:

意同字不同:“缘溪行”的“缘”和“便扶向路”的“扶”,都有“沿、顺着”的意思。

字同意不同:“忘路之远近”“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代词,代“发现桃花源一事”。

16.(3分)示例:意同字不同:“具答之”的“具”和“咸来问讯”中的“咸”意思相同,均为“全、都”。(答“悉”“皆”亦可)“便要还家”中的“要”,同“邀”,邀请;“各复延至其家”中的“延”,邀请。

字同意不同:“寻向所志”中的“寻”意思是“寻找”;“寻病终”的“寻”是“随即、不久”。“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中的“志”,前者是动词“做标记”,后者是名词“标记”。17.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分)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7.(3分)(他们的祖先)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

18.出自本文的成语较多,请选择两个写在田字格中。(2分)

18.(2分)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无人问津19.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19.(2分)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安宁和乐,自由平等,丰衣足食。(意对即可)(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2题。(6分)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出其桎梏而饮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验也!”囚涕泣服罪。

(出自冯梦龙《智囊全集·察智部》)

译文:欧阳晔治理鄂州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完食物,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不承认,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胸部,这就是你杀人的明证。”这个人才哭着认罪。

20.解释加点词语(2分)

(1)欧阳晔治.鄂州 (2)狱.久不决

20.(2分)(1)治理,管理。(2)案件。

2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独留一人于.庭负者歌于.途

B.出其桎梏而.饮食出淤泥而.不染

C.自临其.狱其.如土石何

D.皆以.右手持匕不以.物喜

21.(2分)A

2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2分)

公曰杀人者汝也!

22.(2分)公曰 / 杀人者 / 汝也!

福建省九地市2018届中考语文质检试卷分类汇编:_议论文阅读专题有答案

议论文阅读 (2018.莆田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阅读旅程中拥有“心力量” 朱永新 人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个方面。伟大的书,本身就同时拥有安顿灵魂和激发创造的力量。物质的发展永远会受到各种制约,精神的蓬勃才是不竭的源泉。毫无疑问,阅读正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更有智慧。 我们需要用阅读来重建信仰。社会需要诚信,人们需要信仰。读书会让人知道世界的深奥,会让人明白自己的无知与渺小,会让人产生敬畏之心。而敬畏之心是建立信仰的重要基础。阅读是为了帮助我们更积极地面对生活,拥有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共读共行,才能同心同行。 我们需要用阅读来创新创造。好的书会让我们更年轻、更有活力。读书,应该是一种挑战,向未知世界同时向自己智力的一种挑战。虽然批评式的阅读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不过读书不是为了批评书中的缺点与错误,而是为了创新创造。尤其对于研究问题与建构理论而言,阅读应该以学其所长为主。 我们需要用阅读来探索世界。我们看到的世界,总是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近视”“老花”等原因,或者“粗心”“马虎”等心理,让我们无法清晰把握这个世界。而阅读,就是那副帮助我们清晰看世界的眼镜。 我们需要用阅读来反思自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本书里,每个读者所读到的,所汲取的,都带有个人色彩。每个真正用心阅读的人,总是能够在书中找到自己,从而通过行动,去寻找有意义的人生。 当然,读书需要循序渐进。不同的书会组成一个自然的阶梯,引导我们去攀登思想与智慧的高峰。所以,当我们被一本书阻拦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可以寻找另外更合适的书作为再次攀越这本书的阶梯。 没能养成阅读习惯的人,不妨从现在开始行动。即使不能以书为友,也应对阅读的好处有所了解,对爱书人、读书人保持尊敬。我们的古人对于书籍、阅读、读书人,都是尊敬的。在古代,连有字的纸张也不能随便乱扔。对这些保持必要的尊敬,本身就是对文化的尊敬,是一种修养。 对于已经养成阅读习惯的人,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要提高标准。读书也是思维与智力的体操。如果不能读一些有挑战性的书、能够刺激自我超越的书,很难有真正的成长。跳一跳才能摘智慧之果。同时还要注意读书方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在朱子24字读书法中,熟读精思是最主要内容。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是很难真正把握书中精髓的,正如饮食,只有细嚼慢咽才能有补于身体。 虽然,现在很多人说书价贵,但毕竟还有公共图书馆和网上阅读等途径,对于想读书的人来说,不会因为没有钱而不去读书。把阅读当作像吃饭、睡觉一样的基本需要与日常习惯,对财力的要求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读书,不是无奈的选择,不是为了打发无聊的光阴。最伟大的知识总是藏在最伟大的著作中,只有通过我们的阅读才能转化为力量。 以阅读重建心态,从而拥有“心力量”,必然创造新未来。 (原载《人民日报》,有删改)

2018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议论文阅读汇编

2018中考议论文汇编 (湖南益阳)(四)阅读下文,完成18~20题。(9分) 唐僧,为啥不飞过去 姜仲华 ①小时候看《西游记》,心里总有个问题:唐僧取经那么难,其实有好办法呀,孙悟空会驾云,只要背起他,十万八千里,一飞不就到了吗?近日偶读《孟子》,看到有句话: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②“科”是俗语的“窠”,就是坑、洼。孟子的意思是,流水遇到坑、洼,要充满之后才继续向前流;不把坑、洼填满,就不向前流。联想起《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经历,忽然若有所悟:唐僧师徒不飞,原来如此啊! ③我豁然明白,唐僧师徒的取经路,像流水一样,遇到的每一个坑洼都填满了,再向前走一步。这是极其注重细节的人生。这每一个坑坑洼洼,都有上天的美意;这些坑坑洼洼,是熬人的苦杯,其实,也正是盛满祝福和营养的福杯啊!如果用巧法省下走哪个坑洼,坑洼里含着的福分和养分,就得不到了。师徒四人一个一个地战胜八十一难,一步一步地走过十万八千里,他们的心如钢铁,在反复灼烧、锤打,抵达西天时,已经不是取经最初的凡铁了,他们脱俗成圣了。 ④盈科而后进,是一种厚实、沉着的坚守和忍耐;成就的,是不寻常的质地和品格。据说,如今的白酒调酒师,能用酒精、香精、味

素,快速调出美味的酒。但是真正的好酒,必须在地下默默无闻地埋藏、发酵多年。 ⑤韩国围棋大师曹薰铉写了一篇围棋讲座稿,开头有段话,提醒学棋的人:“我以为,与其一心想着要赢棋,倒不如专心下好每一盘棋的每一步,以留内容充实的棋谱。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有正道,围棋的每一手也都有其正确的方向。每一步都尽善尽美的人生是美丽的,围棋也是如此。”曹薰铉“专心下好一盘棋中的每一步”,不正是唐僧师徒扎实无比的取经之路吗? ⑥童年读《西游记》,读到的是巧;人近中年,读出的是拙。我为童年的小聪明而惭愧,也明白了,真正称得上美好的事业、真正品质恒久的果子,都来自流水一样的“盈科而后进”的精神啊。 (选自2018年第1辑《时文选粹》) 18.第⑤段论证的观点是什么?(2分) 19.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分析其作用。(4分)20.下面链接的材料能不能作为本文的论据?请说明理由。(3分)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选自《孔孟论学习》) 答案:(四)18.(2分)“下好每一盘棋的每一步”“每一步都尽善尽美的人生是美丽的”“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有正道”均可。(答对一个即给分)

2018年江苏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4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 2018年江苏省说明文阅读4篇 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 柳静 ①鲨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听到这些,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 ②原来,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速躲避鲨鱼的攻击与吞食。尤其在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境下更是如此:一定尺寸的尾鳍可以保证鱼类突然加速游动,以此来远离鲨鱼的追捕。但是,在2018年1月,西澳大利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鲨鱼的大量猎杀,导致多种鲨鱼濒临灭绝。鲨鱼数量的减少,使得其他鱼类的生存得到了暂时的和平安稳,导致它们的形态也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如眼睛变小,尾鳍变小。因此,鲨鱼就成了海洋系统里的“整容师”。 ③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罗利沙洲和斯科特礁两个珊瑚礁系统中7种不同的鱼类专门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两个珊瑚礁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但不同的是,罗利沙洲禁止捕鱼,鲨鱼数量比较稳定,而斯科特礁允许对鲨鱼进行商业捕捞,且已经特持续了一百多年。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采样捕捞,并测量出了所捕捞鱼的体长、体宽、眼部和尾鳍大小。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鳍尺寸小40%。 ④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鯊鱼使其数量减少,会造成一- 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的眼睛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 ⑤首先,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被消灭,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那些没有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⑥其次,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海洋生态环境无法正常维持,水质环境会进一步恶化。因为,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 ...”。它可以通过清理腐烂的大型海洋动物尸体,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 ⑦由此看来,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称它为海洋系统的“整容师”一点儿也不为过。(选自《知识窗》,2018年第4期,有删改) 11.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了哪些方面的作用? (3分) 12.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分) 13.阅读下列句子,按要求作答。(4 分)

最新-广东省深圳2018年中考现代文阅读分析 精品

2018年深圳中考现代文阅读分析 2018年试题回顾 本大题共9小题,共22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9-12题。(9分) 地球首个生态城市 (1)数据表明,目前城市居民正在消耗全球可获取资源的近80%。此外,由于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不少国家的生态建筑学家开始设计建造节能减排、几乎不向大气排放任何有害物质(包括二氧化碳)的生态城市。 (2)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计划2018年在距离首都阿布扎比不远的荒漠上建造一个名叫马思达尔的小型生态城市。城市面积约7平方公里,9万人将在那里工作,包括5万常驻人口。马思达尔市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排放有害物质的城市”。负责这个生态城市建筑设计的是英国设计师诺曼·弗斯特。 (3)马思达尔市交通规划的设想是:汽车对城市居民来说是不需要的,所有汽车都必须停放在市外停车场,市内交通一律用电瓶车,每150至200米设一个站点。环境保护专家认为,这种设计理念重在大量减少汽车排放的尾气。 (4)弗斯特认为,城市生态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在,总共才占全球面积3%的城市却消耗了地球绝大部分的资源。根据联合国有关专家分析,到2185年,全世界60%的人将生活在城市,500万和5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将占多数,这种发展趋势迫使大城市尤其要重视生态问题。 (5)《经济周刊》认为,对生态问题的理解首先是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包括二氧化碳。在这方面,美国纽约市计划到2018年,1.3万辆出租车将使用混合动力平;同时改造使用天然气和重油的过时电站;普遍使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甚至还可以考虑对安装太阳能设备的房主减少 ..使用税的征收。 (6)参与马思达尔生态城市设计的斯蒂芬·贝林格认为,没有二氧化碳的城市标准是:能源生产和消费达到零指标。设计生态城市一定不能考虑汽车交通,这是基本理念,甚至像德国杜伊斯堡这样的工业中心也可以考虑这样做,建筑物的设计要紧凑,应增加对绿地的投资,搞好市中心周边的交通,主要使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采取这些措施几乎可以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一半。(选自《海外文摘》2018年第9期,有删改) 9.阅读第(1)段,说说“生态城市”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2分) 【考点】应用 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答案】节能减排、几乎不向大气排放任何有害物质(包括二氧化碳)(在第1段中找)10.第(3)段写马思达尔市交通规划的设想,第(4)段写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请先概括第(5)段内容,然后说说这三个文段之间是什么说明顺序。(2分)【考点】应用 C②把握文章的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 【答案】第(5)段写纽约市的减排计划(或减排措施)。逻辑说明顺序。 11.第(5段)加点的“减少”一词的词性是什么?结合文段内容说说“减少 ..使用税的征收”的意义。(3分) 【考点】理解 B①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答案】“减少”的词性是动词。(1分)意义:鼓励市民积极安装太阳能设备,(1分)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1分)(答案接近酌情给分)

2018年中考议论文阅读及答案

“熬”的境界阅读答案(2018湖南长沙中考试题)“熬”的境界 ①熬,从火,敖声。“熬”有“抬高”的意思。与“火”放一起表示“隔空加热”,原指烹调工序,引申到人文领域,有“艰苦修行、持久忍耐、终成正果”的意思,所谓“多年媳妇熬成婆”。人们在劝解受过挫折、心情处于低谷的人时,常常会说:慢慢熬吧,总会有出头的日子。“慢慢熬”是过程,说多长就有多长;出头之日是结果,在这里还只是预期。 ②一般来说,“熬”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似乎是一种消极心态。其实不然,同样一个“熬”字,所折射出来的境界并不相同,无可奈何地挣扎叫熬,无目标地混日子叫熬,执着地与命运抗争、有预期地奋斗也叫熬。都是“熬” ,境界迥弄。 ③“熬”的过程是渐变,对象是时间,但不一定都是消极地混日子,关键要看你 的心态和志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极,志向不改,与时间斗, 与困难斗,“熬”出来的就是高境界、大成就。 ④“熬”字的分量和境界,平时也许觉不出来,关键时刻高下立判。最有说服 力的是竞技场上的较量,就拿摔跤、柔道等赛事来说,双方体能势均力敌,竞技水平旗鼓相当,刚交手时难解难分,几个回合下来,筋疲力尽,特别是到了相持阶段,就看谁能经得住“熬”了。谁的心理强大,意志坚强,最终“熬” 了下来,谁就是胜者。谁的心理脆弱,精神崩溃,最终“熬”不住了,谁就必输无疑,前面的拼搏付诸东流。在“熬”的过程中,力量和胜负渐渐发生微妙变化,在最后关键时决定了输赢。 ⑤平常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不论是熬得出名堂,还是熬不出名堂,都得熬。问题是

要辩证地识这个“熬”字,理性地面对这个“熬”字。在平凡的生活中“熬” 出应有的境界来,人生征途,有时候顺风顺水,有时候崎岖难行,只有处顺境不沉溺,处逆境不服输的,才能“熬”出名堂来,当然,这里的名堂,不限于功利,还应有更高的境界。正像智者告诉我们的那样,顺境熬秉性,逆境熬心志,岁月熬人也树人,熬去的是浮躁,熬出的是淡定:熬掉的是幼稚。 (选自《读有所得》,作者王兆贵,有改动)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第①段通过解释“熬”字含义和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引出话题。 B.第②段例举了“熬”的几种形态,论证不同的“熬”展现出的境界不同。 C.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如何才能在“熬”中战胜对手。 D .第⑤段落实到平常人的生活,告诉我们在平凡中要“熬”出境界来。 2.如果要在第③段的横线上上加上一句话,下面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越王勾践,时刻不忘复国梦想,卧薪尝胆,熬过了那些屈辱的日子,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惑,终于兴越灭吴。 B.唐僧为了完成神圣的使命,遭遇重重危险,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 修成正果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为了“要留清白在人间” 熬过了“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的日子。终于熬出了应有的境界。

江苏无锡2018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

江苏无锡2018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 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①在我国书法史上,流传着“二王”的一段佳话。王羲之“临池学书”,为节省时间顺手用池水涮笔,结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若干年后,其子王献之磨墨练字,用完了整整十八缸水。这些故事,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②古往今来,有恒者事竟成。一个人未必具备出众的天赋,但如果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千磨万击还坚劲”“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能把“恒”字写进自己的品格,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就不凡事业。“词学宗师”夏承焘专注于词学研究和教学,以毕生之力旁搜远绍、取精用弘,终成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革命战士”吴玉章四十年如一日,再苦再难也不忘教书育人,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坚持做好事,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事实上,无论何种行业或领域,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情,倘若没有水滴石穿的韧性,缺乏坐得住、沉得下的脾性,都难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绩。 ③然而现实中,也有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譬如,有的人遇到挫折就乱了阵脚,逃避矛盾、蛰伏起来;有的人干工作浮在表面,看上去勤勤恳恳,看上去勤勤恳恳,其实心里根本就没有恒定的目标;还有的人习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不到一锤接着一锤敲,累积不出实绩。古人说得好:“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要做成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心态一旦浮躁,注定难以走出浅尝辄止、兜兜转转的人生迷宫。 ④恒心是成功的催化剂,而养恒心最离不开意志和勇气。葆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如磐石,在乱云飞渡时不忘初心;备非凡的勇气,才能面对恐惧不退缩,遭受打击不怯懦,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对个体来说,追求善始善终,就必须剔除急功近利之心,舍弃徘徊犹豫之意,自觉培养敢于正视困难的勇气和不甘落后的志气,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⑤鲁迅曾如此点评运动会选手:“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行走在人生之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13.文章第①自然段引用“二王”的故事有何作用?(3分) 答: 14.请概述第③自然段的论证思路。(3分) 答: 15.谈谈你对第⑤自然段画线句的理解。(3分) 答: 【参考答案】

2018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渡汉江》

2018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渡汉江》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翻译译文: 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 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 不敢询问遇到的家乡来人。 渡汉江赏析: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诗人记述了还乡之情,描写了一个长期在外,得不到家里的书信的人,回乡途中担心家里出事,遇到熟人也不敢相问的情景,主要突出了人物的心态。这首诗曲折含蓄,真切细致。 此诗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挨过漫长的时间。作者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按照常情,后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渡汉江》阅读答案: (1)有人评价此诗前两句中“断”“复”两字,似不着力,却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说明,这两字有怎样的意味? 答案:一个“断”字将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再现出来。(一个“断”字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

罗绍先2018年中考现代文阅读解析

2018年黔南州中考现代文考题:(罗绍先解析)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14分) 当蟋蚌不再歌唱 叶子 ①蟋蟀是大自然的天然歌手,它们的歌声优美动听。为了吸引异性,公蟋蟀们常常不知疲倦地一展歌喉,唱着优美婉转的小夜曲。公蟋蟀的翅膀就是它们的小提琴。每当需要交配时,它们就会通过弯曲翅膀,用右翼鞘盖在左翼鞘上,利用它们的相互摩擦来发声,以期吸引异性,并与之交配。 ②突然有一天,在夏威夷考艾岛,蟋蚌们基本沉寂了下来,它们都离开这里了吗?都去了哪里呢?一个生物学研究小组自1991年以来一直在夏威夷考艾岛研究蟋蟀,但直到2003年他们才明白,其实蟋蟀并没有少,而是近九成的公蟋蟀已经不再唱歌了。考艾岛近几代的蟋蟀一直都在经历着重要的遗传改变,它们的翅膀始终平铺着,不能再痛快地唱出求爱的歌曲了。 ③是什么使公蟋蟀们不再歌唱了呢?原来歌声使它们的生命受到了威胁。在夏威夷考艾岛,被公蟋蟀们的小夜曲吸引来的不仅有异性,还有一种寄生昆虫。这种寄生昆虫常常会循声而至,一旦发现正在唱歌的蟋蟀,就会寄生下来,并把卵产在它身上,而这种卵会钻进蟋蟀的身体里,在那里长大,然后钻出蟋蟀的身体并杀了它。 ④为了保护自己,公蟋蟀们被迫停止激情的歌唱,沉默了下来。虽然这种安静的转变让公蟋蟀们看起来没有以前的激情,但毕竟也保护了它们免受寄生虫的袭击。 ⑤但是不唱歌又如何求偶?不求偶又靠什么来繁殖? ⑥聪明的蟋蟀们自有办法。科学家发现,公蟋蟀们已经改变了策略,不仅能保住性命而且能成功求偶。在考艾岛,大部分蟋蟀的翅膀都因为长期不摩擦,已经慢慢退化,不能用来唱歌了。但仍有一些蟋蟀拥有正常的翅膀,它们常常如祖先一样在野外快乐地歌唱。每当这时候,它们的附近总会有一些已经不再唱歌的公蟋蟀潜伏着,只要出现母蟋蟀的身影,潜伏的蟋蟀们就会想方设法把母蟋蟀吸引过来,横刀夺爱,成功交配。 ⑦科学家们认为,大部分蟋蟀放平翅膀不再歌唱,而利用少量保持正常翅膀的“歌唱者”求偶,因而避免了寄生虫的侵袭并能继续繁殖,这应该属于生物进化的一种成功范例。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有改动)15.请简要说明夏威夷考艾岛上公蟋蟀不再歌唱求偶的原因(4分) 答:保护自己免受寄生虫的袭击,(2分)使本物种(或蟋蟀)得以继续繁衍传承。(2分)16.请指出②③④段的说明顺序(3分)

2018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模拟试题(十)

2018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模拟试题 (十) 导读:本文2018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模拟试题(十),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2018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模拟试题(十) 一根善的拐杖 ①14岁那年,我正在上初中,父亲在工地不小心摔断了右腿。医生说至少得休养一年半载才能好,这可愁坏了父亲,全家人都指望着他挣钱呢。 ②父亲是个呆不住的人,刚刚休养了半个月,就让母亲给他弄了一副拐杖。他说家里太闷,要出去溜达溜达。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靠拐杖支撑着走路的父亲,晚上回来的时候,照样神奇地给我们挣回了钱,尽管只有十几元。原来,父亲在步行街那里,找了一份发广告单的活儿。想着父亲右腿上绑着厚厚的石膏,拄着拐杖,在那里一站就是一天,我的心里,仿佛飞进去一只凶恶的马蜂,不停地扎着我。 ③周末的时候,我要替他去发广告单,他不允,狠狠训斥了我:“没出息的孩子才去发广告单,你只管给我好好读书!”而我头一次没听他的话,偷偷地跟着他。 ④此时虽是上午九点多,但太阳已在尽情地释放她的热情,调皮

的风儿也不见一丝踪影,路旁的几棵梧桐树也是无精打采的。来往的人们都将自己的脸儿躲在五颜六色的遮阳帽或太阳伞下。汗水在父亲的脸上肆意地流淌,可他两只胳膊还要架着拐杖,手里还拿着厚厚的一摞广告单,没办法去擦。我想过去帮父亲擦擦汗,又担心他责骂我,只好在那里暗自替父亲难受着。 ⑤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摇摇晃晃走过父亲的身边,忽然晕倒在地上。一瞬间,呼啦啦地围上来一帮人,却没有一个去扶的。我听见有人小声议论,说前几天有个年轻人救了一个老人,却被老人讹上了,最后那个年轻人在医院花了近千元的冤枉钱,真是叫人寒心。这大概就是一大帮人没有一个肯施以援手的原因吧。 ⑥这是一群麻木的人。我从人群中那一张张脸望过去,每一张都分明写着冷漠。不,有一张脸是个例外,如同万千枯藤上唯一鲜活的叶子,上面写着焦急。 ⑦我看得真切,那是父亲的脸!粗糙的脸,此刻却光滑得如一面镜子,映照了人的良心。 ⑧父亲拄着拐杖,费力地拨开人群,蹲下来,按住了老人的人中穴。原来老人中暑了。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一再向父亲道谢,而父亲只是擦擦脸上的汗水,轻描淡写地笑笑。老人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像在风中摇曳的蜡烛,随时都有被吹灭的危险。父亲赶忙递给老人一根拐杖,轻声说:“老人家,拄着点儿走吧,能稳当些。” ⑨“谢谢,那你怎么办?”“没啥,我这不是还有一根吗,我只是断了一条腿,一根拐杖足够了。”父亲笑着说。

2020中考语文专题-读书的习惯议论文阅读_1

(一)关于读书 一、(2018新疆)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读书的习惯 钱歌川 ①人类的知识大都是从眼睛输入的,用耳朵听来的东西,毕竟有限,所谓耳食流所得到的知识,不外乎是一些道听途说。学生治学,固然要听,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在读。英国大学里有些学生终年不去听讲,学校里也让他们如此,而且多认为他们是优秀学生,考试起来果然比每天去听讲的学生成绩还要好。因为勤读胜于勤听,名师讲授,同学共享,只有自修,才是一人独得。 ②古今的大学者没有不勤读的,囊萤凿壁,比我们现在的一灯如豆,还要不方便得多,但学问就是这样得来。苏东坡说:“读破完万卷自通神”,可见学问并不难,只在多读,你如果手不释卷,必然会有成就,甚至偶然翻阅,也就开卷有益。 ③可是先在很少有人手上那着书本。终日终夜,不离开牌桌的人,我曾见到过,废寝忘食,手不释卷的人,却尚未遇到。一般人买书,大都是拿来作装饰品的,永远陈列在书架上,很少拿到手中来读。这些书要他们去读,条件很多,第一得有明窗净几,其次得有清闲,再次得有心情;地方不好不能读书,时间不长不能读书,心情不定也不能读书。懒学生还有一首解嘲的打油诗: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很好眠,秋多蚊虫冬多雪,一心收拾到明年。 ④阔公子有了明窗净几,又有的清闲;但还是不能读书,因为他

没有那种心情;穷小子终日忙于做工糊口,也没有时间读书军人忙于打仗,商人忙于赚钱,政客忙于应酬,男子忙于做事,女子忙于说话,少年忙于寻乐,老人忙于怀旧,甚至闲人也忙于逛街,或坐茶馆,或凑热闹,似乎谁都不能读书。其实,他们并不是不能读书,而只杀不去读罢了。要读书谁都可以读,决不受任何限制,读书的条件,就在养成读书的习惯,其余皆不足道。 ⑤我认为要读书决不可等待那种无尽悠闲的到来才开始,应该随 时随地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那种读书的习惯,织入 ..我们的生活中去,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调剂品。那么,事也做了,书也读了,一点光阴也没有虚掷。 ⑥利用余暇去读书是轻而易举的,大家之所以不这样做,仅是因为没有这种习惯而已。英国人在电车上读书的风气很盛,每天都要出外工作,起码有一个钟头在电车上,预备一本书专门在车上读,不过几天也就读完了,日积月累,一年读四五十本书,也不算稀奇。我们对于这种废时不去利用,实在未免可惜。 ⑦英国人利用废时读书,不仅在有规律的电车上,既在饭馆菜馆中亦莫不为然。至于在休假日,夫妇约好同出游玩,丈夫至多取一根手杖就可以出门,太太则不免要去戴顶帽子。可是每当那丈夫在楼下等着太太戴帽子的时候,他照例翻开一本书来读,等他太太把帽子戴好姗姗地走下楼来,他手中的书,也就起码读完两章了。中国的丈夫却不晓得这样做,所以在楼下不仅独自等得心焦,而他太太一再地被他催促,也就老不耐烦,常常把一个快乐的计划,弄成不欢的结果。

江西省2018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

江西省2018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 黄河一掬 余光中 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来。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我存和幼珊都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我也戴着扁呢帽,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人,跟着永波、建辉、周晖,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这是临别济南的前一天上午,山东大学安排带我们来看黄河。车沿着二环东路一直驶来,做主人的见我神情热切,问题不绝,不愿扫客人的兴,也不想纵容我期待太奢,只平实地回答,最后补了一句:“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 这些话我也听说过,心里已有准备。现在当场便见分晓,再提警告,就像孩子回家,已到门口,却听邻人说,这些年你妈妈病了,瘦了,几乎要认不得了,总还是难受的。 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夐远,似乎再也勾不到边。昊天和洪水的接缝处,一线苍苍像是麦田,后面像是新造的白杨树林。此外,除了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 “河面怎么不很规则?”我转问建辉。 “黄河从西边来,”建辉说,“到这里朝北一个大转弯。” 这才看出,黄浪滔滔,远来的这条浑龙一扭腰身,转出一个大锐角,对岸变成了一个半岛,岛尖正对着我们。回头再望此岸的堤坝,已经落在远处,像瓦灰色的一长段堡墙。又回头对建辉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 于是永波和建辉领路,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带着众人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地,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终于澄清?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在山大演讲时我朗诵那首《民歌》,等到第二遍五百听众就齐声来和我: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我高呼一声“风”,五百张口的肺活量忽然爆发,合力应一声“也听见”。我再呼“沙”,五百管喉再合应一声“也听见”。全场就在热血的呼应中结束。 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

四川资阳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11篇(2003—2018)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 四川资阳议论文阅读11篇(2003—2018) 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王艺侨 在我国书法史上,流传着“二王”的一段佳话。王羲之“临池学书”,为节省时间顺手用池水涮笔,结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若干年后,其子王献之磨墨练字,用完了整整18缸水。这些故事,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古往今来,有恒者事竟成。一个人未必具备出众的天赋,但如果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千磨万击还坚劲”“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能把“恒”字写进自己的品格,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就不凡事业。 然而现实中,也有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譬如有的人遇到挫折就乱了阵脚,逃避矛盾、蛰伏起来;有的人干工作浮在表面,看上去勤勤恳恳,其实心里根本就没有恒定的目标;还有的人习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不到一锤接着一锤敲,累积不出实绩。古人说得好,“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要做成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心态一旦浮躁,注定难以走出浅尝辄止、兜兜转转的人生迷宫。 树立恒心,离不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省思。“词学宗师”夏承焘专注于词学研究和教学,以毕生之力旁搜远绍、取精用弘,终成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革命战士”吴玉章四十年如一日,再苦再难也不忘教书育人,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坚持做好事,造就了一大批各类人才。《吕氏春秋》有言,“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阴喜怒无处。”事实上,无论何种行业或领域,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情,倘若没有水滴石穿的韧性,缺乏坐得住、沉得下的脾性,都难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绩。 “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恒心是成功的催化剂,而养恒心最离不开意志和勇气。葆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如磐石,在乱云飞渡时不忘初心;具备非凡的勇气,才能面对恐惧不退缩、遭受打击不怯懦,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对个体来说,追求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就必须剔除急功近利之心,舍弃徘徊犹豫之意,自觉培养敢于正视困难的勇气和不甘落后的志气,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鲁迅曾如此点评运动会选手:“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行走在人生之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选自《人民日报》)16.文章开篇用“二王”的故事,引出了什么观点?(1分) 答:(1分)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17.文章写第3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分) 答:(2分)①列举现实中缺乏毅力者的种种表现,②从反面论证了“要做成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的观点。(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8.文章第4自然段用了哪些事实论据?请简要概括。(2分) 答:(2分)①夏承焘专注词学研究和教学,终获成功。②吴玉章长期坚持教书育人和

山东济南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28篇(2003—2018)

山东济南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2003-2018) 2018年 国之重器:填海造陆的“天鲲号” ①《庄子·逍遥游》有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中的“鲲”是庄子想象出来的一种水中大鱼。2017年11月3日,一艘以“天鲲”为名的大船从中国江苏启东缓缓下海,这是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新一代国之重器。 ②“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是对“天鲲号”的诗意描述。那么,“天鲲号”到底“牛”在哪儿呢? ③“天鲲号”全船长140米,型宽27.8米,型深9米,这些数据决定了它是亚洲最大的自航绞吸挖泥船。它不仅身躯庞大,而且拥有国际领先的智能集成控制系统。该集成控制系统可以实时显示三维土质、推算潮位、管理能效以及智能自动挖泥的情况,实现疏浚挖工过程中重要设备在不同的施工模式下进行的自动控制。 ④“天鲲号”上装有锋利的绞刀,绞刀电机额定功率为6600千瓦,最大功率可达9900千瓦。研究人员根据地质条件的不同,给它配置了通用、黏土、挖岩及重型挖岩4中类型的绞刀,可以开挖单侧抗压强度50兆帕以内的岩石。简而言之,“天鲲号”削岩如泥,可以轻松地应对各种复杂的地质环境。 ⑤“天鲲号”装备强大,效率惊人。“天鲲号”配备了亚洲最强大的挖掘系统、最大功率的输送系统和国际最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它的挖掘深度在6米至35米之间,最远运送距离达到了1.5万米。这意味着它能在一小时内将大约6000立方米的海水、碎石、泥沙混合物送到1.5万米之外。换算过来,“天鲲号”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便能用挖掘机填满整座“水立方”体育馆。 ⑥“天鲲号”不仅能力超凡,而且用途广泛。作为中国现代疏浚行业中的“超级战舰”,“天鲲号”有着“填海造陆神器”的美称。填海造陆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某些地区紧张的人地矛盾,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且还对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天鲲号”在建设港口、疏通河道、治理污染等方面,也将发挥极大的作用。 ⑦“天鲲号”的诞生,是我国疏浚史高新技术与重型装备制造融合的里程碑。近日,“天鲲号”即将出海试航,这意味着疏浚领域的“大国重器”将会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天鲲号”的填海造陆能力超越现役亚洲第一的“天鲸号也将”,成为新一代建设中国海疆、共筑中国梦的国之重器。 (作者苏齐,文章有删改) 16.阅读全文,简要概括“天鲲号”到底“牛”在哪儿。(4分) 17.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4分) “天鲲号”全船长140米,型宽27.8米,型深9米,这些数据决定了它是亚洲最大的自航绞吸挖泥船。 18.阅读第⑤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4分) 这意味着它能在一小时内将大约6000立方米的海水、碎石、泥沙混合物送到1.5万米之外。

广东广州2018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

广东广州2018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 关于“全民阅读”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权威发布] “世界读书日”刚刚过去。日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报告数据还显示,2017年我国成 虽然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期刊的阅读时长有所增加,但纸质媒介的阅读时间 18-29周岁人群占34.6%,30-39周岁人群占26.1%,40-49周岁人群占24.2%。50-59周岁人群仅占10.6%。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2018年4月24日)[广州调查] 《广州全民阅读指数调查研究报告(2018)》数据显示:2017年度广州市民综合阅读率达90%,广州市民日均综合阅读时长达到97.20分钟,远超2016年度全国成年国民71.47分钟的阅读时长。未成年人以纸质阅读为主,日均纸质阅读时长为49.48分钟,日均数字阅读时长为38.80分钟。而成年人在数字阅读上花费了更多时间,日均数字阅读时长为56.27分钟,日均纸质阅读时长为42.62分钟。广州市民的数字阅读率达到94.11%,其中成年人达到95.73%,未成年人相对较低(86%),而市民日均数字阅读时长达到53.41分钟。另一方面,尽管广州市民的数字阅读已经相当普遍,但数据显示,部分广州市民仍然偏好纸质阅读,如就广州成年人的纸质报纸(89.2%)、杂志(78.8%)的阅读率而言,这一数字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资料来源:广州文明网)[各抒己见] 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陈力:有人说,数字阅读是“碎片化阅读”,因而对此忧心忡忡。我以为,“碎片化阅读”也是一种有益的阅读方式。倘若人们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知识与信息,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更何况,有谁听说《诗经》三百篇、《唐诗三百首》是一口气读完的?我们在读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的时候难道不是在进行“碎片化阅读”?重要的不是阅读的形式和工具,而是阅读与否和阅读的内容。 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数字阅读基本以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为主体,阅读的主要内容并不是电子图书,而是一些相对轻松娱乐、篇幅较短的文章等。这跟数字阅读主要载体一手机自身限制有关,屏幕小,相对而言很难进行深度、长篇的阅读。综合起来看,纸质书能提供系统的、体系化深度阅读,目前并没有好的数字阅读载体可以实现替代。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数字阅读时代后,所有过去阅读不能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现在都被阅读抢占过来,所以整体来看,人的阅读的时间是增加的,只是媒介变了。电子阅读

云南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4议论文阅读

专题十四议论文阅读 针对训练 第1讲标题作用、论证方法、论据、迁移运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1分) 醉 左朝胜 ①醉,是一种形态,也是一种境界。从微醺到酩酊,是一个很奇妙的过程。看似混沌,实则严密。一步一步,环环相扣。从心声初露,到飞天流云;从欲言又止,到酣畅淋漓;从投石问路,到披肝沥胆……非饮者不解其妙。古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②问题是,如何饮?怎样醉? ③古代饮者,当推李白。“天子呼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仅此一举,秒杀今日天下酒徒。独酌独饮,“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直喝到“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不知今日,还有几人? ④惭愧得很,我也是爱酒之人。几十年,酒却越喝越怯了。独酌独饮独歌独醉的饮酒境界,几乎没有。更多的却是聚众而饮——不知这算不算是饮者的败落? ⑤好歹能够守住的底线是劝酒而不勉强,敬酒却不执着,请酒自掏腰包,醉酒不得独行。 ⑥干了半辈子的“自由职业”,时而借酒放达一番。好在常聚的酒友,大都是为了喝酒而喝酒。无论身份地位,无论精英草民,无论在职赋闲,无论贫富穷达……一入酒桌人人平等。座位安排,序齿而论。年纪最大的自然首席,其余类推,各落其位,相安无事。 ⑦先是规定动作,共饮三杯。而后就是自由活动,基本是您敬人酒,人恒敬之。还有许多“我干您随意”的即兴节目,有人喝得兴起即席吟诗唱歌,尽管荒腔走板,也不得不举杯鼓励一下……人人都自觉地视死如归,哪里还需要“劝酒”? ⑧当然,一个优秀的酒徒,完全可以把握“喝好不喝倒”的尽兴。 ⑨有人评价“茶是水中君子,酒是水中小人”。其实,是君子还是小人,无关乎酒。相反,酒可能是人类生活中一个无可替代的发明。中国到了汉代,就有美酒和相对系统的酒文化了。大将军霍去病西征大胜,汉武帝赐酒嘉奖。霍去病遂倾酒入金泉,由全军将士共饮。从那时起,金泉改名为酒泉。两汉时期皇上还多次赐酒以崇德务本、慰劳嘉许、抚恤孤弱。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几乎不可无酒,酒文化在中华文明中也是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 ⑩其实,饶是如李白这般千古留名的饮者,也并非总是独饮。既有在山中“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也有“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大聚会。但是,作为饮者几乎没有看到他献酒谄媚、拍马逢迎的应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然,饮者也会劝酒,“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相信听了李白的歌,足以浮一大白!

河南省2018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

河南省2018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 父亲的长笛 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是,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笛长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那样的时光里,她是红人儿,孩子们羡慕极了她有一个这样将笛子吹得声声悦耳的父亲,哄着她,把好吃的分给她一份,只为了听她父亲吹笛子时可以靠近一点儿。她亦是非常的骄傲的,那时,父亲是天,是地,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 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 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哇,扫大街还不忘了吹笛子!” 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了长笛,扔在了城边的小河里。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 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你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懂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