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案】14.1.3积的乘方

【教案】14.1.3积的乘方

【教案】14.1.3积的乘方
【教案】14.1.3积的乘方

14.1.3 积的乘方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

2.理解积的乘方运算法则,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在探究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学习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在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语言、符号表达能力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

积的乘方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幂的运算法则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

自学─引导相结合的方法.

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成一个体系,研究方法类同,有前两节课做基础,本节课可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幂的运算方法,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师]还是就上节课开课提出的问题:若已知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1.1×103cm,?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生]它的体积应是V=(1.1×103)3cm3.

[师]这个结果是幂的乘方形式吗?

[生]不是,底数是1.1和103的乘积,虽然103是幂,但总体来看,?我认为应是积的乘方才有道理.

[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积的乘方如何运算呢?能不能找到一个运算法则??有前两节课的探究经验,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探索,发现其中的奥秒.

Ⅱ.导入新课

老师列出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尝试、归纳.

出示投影片

学生探究的经过:

1.(1)(ab )2 =(ab )·(ab )= (a·a)·(b·b)= a 2b 2,其中第①步是用乘方的

意义;第②步是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第③步是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样的方法可以算出(2)、(3)题.

(2)(ab )3=(ab )·(ab )·(ab )=(a·a·a)·(b·b·b)=a 3b 3;

(3)(ab )n =()()()ab ab ab n 个ab

=()a a a n 个a ·()b b b n 个b =a n b n 2.积的乘方的结果是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也就是说积的乘方等于幂的乘积.

用符号语言叙述便是:

(ab )n =a n ·b n (n 是正整数)

3.正方体的体积V=(1.1×103)3它不是最简形式,根据发现的规律可作如下运算:

V=(1.1×103)3=1.13×(103)3=1.13×103×3=1.13×109=1.331×109(cm 3)

通过上述探究,我们可以发现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

(ab )n =a n ·b n (n 为正整数)

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4.积的乘方法则可以进行逆运算.即:

a n ·

b n =(ab )n (n 为正整数)

分析这个等式:左边是幂的乘积,而且幂指数相同,右边是积的乘方,且指数与左边指数相等,那么可以总结为:

同指数幂相乘,底数相乘,指数不变.

看来这也是降级运算了,即将幂的乘积转化为底数的乘法运算.

对于a n ·b n =(a·b)n (n 为正整数)的证明如下:

a n ·

b n =a ·a ·a ···b ·b ·b ···=(ab)(ab)(ab)····(ab)

=(a·b)n ──乘方的意义

5.[例3]计算

(1)(2a )3=23·a 3=8a 3.

(2)(-5b )3=(-5)3·b 3=-125b 3.

(3)(xy 2)2=x 2·(y 2)2=x 2·y 2×2=x 2·y 4=x 2y 4.

(4)(-2x 3)4=(-2)4·(x 3)4=16·x 3×4=16x 12.

(学生活动时,老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发现问题,及时启发引导,?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并能做简单的应用.?可以作如下归纳总结:

1.积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每一个因式乘方的积.即(ab )n =a n ·b n (n 为正整数).

2.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因式的积的乘方也具有这一性质.如(abc )n =a n ·b n ·c n (n

为正

整数).

3.积的乘方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 n·b n=(ab)n,a n·b n·c n=(abc)n,(n为正整数).Ⅲ.随堂练习

1.课本练习

(由学生板演或口答)

Ⅳ.课时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和收获?

[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总结出了积的乘方法则,还能理解它的真正含义.

[生]其实数学新知识的学习,好多都是由旧知识推理出来的.我现在逐渐体会到温故知新的深刻道理了.

[生]通过一些例子,我们更熟悉了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而且还能在不同情况下对幂的运算性质活用.

Ⅴ.课后作业

1.课本习题

2.总结我们学过的三个幂的运算法则,反思作业中的错误.

3.预习“整式的乘法”一节.

板书设计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案例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案例 车家庄中学郭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数学思考: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等能力。 3、解决问题: 通过师生交流、合作,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提高学生认识世界的水平。 4、情感与态度: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乘法的运算法则。 教学难点:符号的确定,特别是两负数相乘的符号确定。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分析、观察、试验相结合。 教学用具:Z+Z课件。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设计意图分析 “有理数的乘法”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的第八节,是在学生了解了有理数概念、数轴、绝对值、有理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有理数乘法的有关知识。探索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和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是本节课的主要目标。

2、教学内容设计思路分析 从学生已有的有理数的加法知识经验出发,采取学生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方法,指导学生经历探索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过程。从具体情境入手,把乘法看做连加,通过“议一议、猜一猜”,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形式,自己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通过这个探索的过程,发展了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心。例题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法则的认识和理解,通过随堂练习内化形成能力。我会总结学生小结学习成果。自主评价题来强化训练,检验学习情况,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让学生自己经历和体验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以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的。要通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有理数乘法法则,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探索新问题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能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心。 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学生大都来自农村,整体素质不高。学生在小学的学习基础较差,尤其是计算能力较差。前几节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减法及混合运算,学生已基本能进行加、减混合运算。在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探索与实践,班级里互相探讨、互相评价的气氛较浓。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我爱探索课件出示问题) 甲水库的水位每天升高3厘米,乙水库的水位每天下降3厘米,4天后甲、乙水库水位的总变化量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提问: 如果用正号表示水位上升,用负号表示水位下降,那么4天后,甲水库的水位变化量怎样表示?乙水库的水位变化量怎样表示?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算式:

《积的乘方》教学设计【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积的乘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性质中“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的意义. 2.能综合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进行计算.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理解并正确熟练运用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难点: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探索过程及其应用方法. 三、教学用具 电脑、多媒体、课件 四、相关资源 微课,动画,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2.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3.问题:已知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5a cm ,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该正方体的体积为33 (5) cm V a =. 思考:体积33(5) cm V a =,该如何运算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进一步巩固、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通过提出问题,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 (二)探究新知 1.探索3(5) a 等于多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果:①35a ;②315a ;③3125a . 那到底谁的猜想是正确的呢?小组合作讨论(老师提示:根据乘方的意义和乘运算). 师生共同得出结果: 3333(5) =(5)(5)(5) 5555125a a a a a a a a a ??=?????==. 即:333 (5)5a a =.

在上面的运算过程中用到了哪些运算定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填空: (1)3( )()___________________ab a b ===( ). 即:3( )( )()ab a b =. 让学生思考后再次完成填空. (2)( )( )() ()()()ab n a b ab ab ab a a a b b ab a b b ?? ??? ????=?==( )个( )个( )个.. 即:( )( )() =n ab a b . 于是我们得到:() =n n n ab a b (n 是正整数). 教师补充解释n 是正整数的原因,并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该结论,最后师生共同用精炼的文字概括表述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这个性质可推广到三个或三个以上因式的积的乘方的情况:() =n n n n abc a b c (n 是正整数).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推导出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这是理解性质、推导性质的关键,教师应对学生回答给予鼓励和肯定. (三)例题解析 【例】计算: (1)3(2)a ;(2)3(5)b -;(3)22()xy ;(4)34(2)x -. 解:(1)3333(2)28a a a =?=; (2)3333(5)(5)125b b b -=-?=-; (3)2222224()()xy x y x y =?=; (4)3443412(2)(2)()16x x x -=-?=. 设计意图:运用积的乘方、幂的乘方的性质进行计算,深刻理解每种运算的意义,在综合运算中避免互相混淆. 【例2】化简求值 201920186464(1)(8)0.12525(2)(2)0.25()(4)-?-???-

14.1.3《积的乘方》教案

学科:数学授课教师:张辉贤年级:八总第课时课题14.1.3 积的乘方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 的意义; (2)了解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 理的表达能力;学习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提高解决问题的 能力. 情感价值观 在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 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的内在美. 教学重点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积的运算性质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主体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提高媒体资源多媒体投影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学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知识回顾1.叙述同底数幂乘法法则,并用字母表示. 2.叙述幂的乘方法则,并用字母表示. 字母表示:a m·a n=a m+n(m,n都是正整数). 字母表示:(a m)n=a mn(m,n都是正整数) 学生思 考并回 答 复习 知识 积的乘方1、计算(1)(ab)3;(2)(ab)5;(3)(ab)n; 2、从上述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积的乘方等于把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的积. 即:(ab)n=a n·b n 积极 探究 发现 法则 应用法则1、例题:计算 (1)(2 a)3;(2)(-5b)3; (3)(-2xy2)2;(4)(-2 x 3)4. 2:练习:P98页:练习(1)--(4) 学生 板演 巩固 法则 灵活应用1、逆用公式:b a ab n n n= ) (即) (ab b a n n n=探究 合作 逆用 法则

2、① 1617 . 0.125)(8) - (; ② 2004 2003 3 .(2) 5 5 () 13 -;③15153 .(2) (0.125)-. 3、已知2m=3,2n=5,求23m+2n的值. 4、猜想是否可以把(ab)n=a n b n推广?即(abc)n=a n b n c n吗? 大家可以亲自推理一下. 交流 综合应用计算(1)a3·a4·a+(a2)4+(-2a4)2; (2) 2(x3)2 ·x3-(3x3)3+(5x)2 ·x7 讨论 交流 提高 深化 课堂小结1、积的乘方等于把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的积.即:(ab)n=a n·b n 2、逆用公式:) (ab b a n n n= 作业布置1、P104页:习题14.1:第1:(5)、(6),2题 2、课课练 教学反思

有理数的乘方(1)

有理数的乘方(1)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3、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方的运算,获得解决问题经验. 重点: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难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极其表示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某种细胞每过30分钟便由l 个分裂成2个,经过5小时,这种细胞1个能分裂成多少个? (1)细胞每30分钟分裂一次,则5个小时共分裂_____________次; (2)5个小时后,细胞的个数一共有=__________个,为了简便能够记作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分小组合作学习P41页内容,然后再完成好下面的问题 1) 叫乘方, 叫做幂,在式子an中,a叫做 ,n叫做 . 2)式子an表示的意义是 3)从运算上看式子an,能够读作 ,从结果上看式子an,能够读 作 . 三、释疑解惑 1、将下列各式写成乘方(即幂)的形式: 1)(—2.3)×(—2.3)×(—2.3)×(—2.3)×(—2.3)= . 2)、(—14)×(—14)×(—14)×(—14 )= . 3)x ?x ?x ?……?x (2008个)= 2、例题,P41例1师生共同完成 归纳: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 数,负数的奇次幂是 数,负数的偶次幂是 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 . 3、思考:(—2)4和—24意义一样吗?为什么? 四、随堂测评 1、填空 1)底数是-1,指数是91的幂写做_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 2)(-3)3的意义是_________,-33的意义是___________. 3)5个13 相乘写成__________, 1 3的5次幂写成_________. 2、用乘方的意义计算下列各式: (1)()24- ; (2)42- (3)3 23??- ??? ; (4)223- 五、归纳小结 1、请你对本节课所学知识作个小结 运算 加 减 乘 除 乘方 运算结果 和

积的乘方 优秀教案

积的乘方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 2.理解积的乘方运算法则,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探究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4.学习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的同时,体会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积的乘方法则。 2.积的乘方运算法则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提问:②同底数幂乘法的法则是什么?幂的乘方的法则是什么? 2.计算:①(-a3)5·(-a2)3②3(a2)3-2(-a3)3 3.提问:根据乘方的意义,回答(ab)2表示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 1.探索练习。 (1)(2×3)3=216,23×33=216;(-2×3)3=-216,(-2)3×33=-216。 (2)(ab)n=(ab)·(ab)……(ab)(n)个=(a·a……a)(n)个·(b·b……b)(n)个=a n b 推广:(abc)n=a n b n c n(n是正整数)。 2.归纳积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中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即:(ab)n=a n b n(n是正整数)。 3.典例解析。 计算:①(ab)3; ②(-3xy)3;

③(-2×104)3; ④(2ab2)3。 三、课堂训练。 1.计算:①-(-3a2b3)2; ②(2a2b)3-3(a3)2b3; ③(-0.25)2008×(-4)2009. 点拨精讲:可从里向外乘方也可从外向内乘方,但要注意符号问题。在计算中如遇底数互为相反数指数相同的,可反用积的乘方法则使计算简便。 2.填空:4m a3m b2m=_____。 3.拓展应用。 ①已知x n=5,y n=3,求(x2y)2n的值。 ②已知a=255,b=344,c=533,试比较a、b、c的大小。 四、小结归纳。 本节课学习了积的乘方的性质及应用,要注意它与幂的乘方的区别。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能 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数学思考: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获得有理数乘方的初步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经历从乘法到乘方的推广的过程,从中感受化归的数学思想。 解决问题:通过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方意义的过程,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与他人合作交 流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在经历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边长为5的正方形的面积是5×5=32 ,读作5的平方(或5的二次方)(2)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是a×a=a2 ,读作a的平方(或a的二次方)(3)棱长为5的正方体的体积是5×5×5=53 ,读作5的立方(或5的三次方)(4)棱长为5的正方体的体积是a×a×a=a3 ,读作a的立方(或a的三次方) (二)创设情境 棋盘上的麦粒 在印度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舍罕王打算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国王问他想要什么,他对国王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1个小格里,赏给我1粒麦子,在第2个小格里给2粒,第3小格给4粒,以后每一小格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请您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的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吧!”国王觉得这要求太容易满足了,就命令给他这些麦粒。当人们把一袋一袋的麦子搬来开始计数时,国王才发现:就是把全印度甚至全世界的麦粒全拿来,也满足不了那位宰相的要求。那么,宰相要求得到的麦粒到底有多少

鲁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教案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教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了解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幂的乘方运算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提高数学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团结合作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并正确运用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难点 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探究过程及应用. 教学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复习回顾、情境引入、探究新知、落实基础、练习提高、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复习回顾 活动内容:复习已学过的幂的意义及幂运算的运算法则: 1.幂的意义: n a n a a a a= ? ? ? 个 2.a m·a n=a n m+(m、n为正整数)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活动目的:本堂课的学习方法仍是引导鼓励学生通过已学习的知识经过个人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推导出本课新知,增进学生符号感.而这个过程离不开旧知识的铺垫,幂的意义知识在本节课中仍旧是法则推导的主要依据,其地位不可小觑,而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推导过程,其中包含的算理知识在本堂课中仍是精神主旨,因而复习要细致.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根据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带领学生回忆并探讨以下实际问题:

1.乙正方体的棱长是2cm ,则乙正方体的体积V 乙=cm 3. 甲正方体的棱长是乙正方体的5倍,则甲正方体的体积V 甲=cm 3 . 2.乙球的半径为3cm ,则乙球的体积V 乙=cm 3 甲球的半径是乙球的10倍,则甲球的体积V 甲=cm 3. 如果甲球的半径是乙球的n 倍,那么甲球体积是乙球体积的倍. 地球、木星、太阳可以近似地看作球体.木星、太阳的半径分别约是地球的10倍和10 2倍,它们的体积分别约是地球的倍和倍. 活动目的:正方体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几何体,它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琅琅上口,但是当其棱长扩大一定的倍数后,新的正方体体积与原来正方体体积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这是学生以前很少考虑过的. 课本上的问题情境从木星、太阳和地球的体积大小入手,直观的表现体积倍数之间的关系,非常吸引人.学生在探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自然地体会幂的乘方运算的必要性,了解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问题提出以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幂的意义,独立得出木星、太阳的体积分别约是地球体积103和106倍. 第三环节:探究新知 活动内容: 1.通过问题情境继续研究:为什么()6321010=?让学生清楚运算之间的关系,题目所描述的是10的2次幂的三次方,其底数是幂的形式,然后根据幂的意义展开运算,去探究运算的过程. 2.计算下列各式,并说明理由. (1)(62)4;(2)(a 2)3;(3)(a m )2;(4)(a m )n . 仿照前面,来研究以上四个题目的运算情况,实际上做到(3)题时可以猜想(4)题的结果,也为后面幂的乘方的法则推导带来指导性.完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 活动目的:学习的过程中,时刻不能忘记学生是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当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角度出发,问题环节设计跨越性不能太大,要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悟,自己能够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实质,有成功的体验. 第四环节:落实基础 活动内容: 【例】计算: (1)(102)3;(2)(b 5)5;(3)(a n )3; (4)-(x 2)m ;(5)(y 2)3·y ;(6)2(a 2)6-(a 3)4. 随堂练习 1.计算:

有理数的乘方例题与讲解

9 有理数的乘方 1.乘方的意义 (1)乘方的定义 求n 个相同因数a 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如图,a 叫做底数,n 叫做指数,a n 读作:a 的n 次幂(a 的n 次方). 乘方是一种特殊的乘法运算(因数相同),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乘方的底数是相同因数, 指数是相同因数的个数. (2)乘方的意义 a n 表示n 个a 相乘. 即a n =n a a a a a ?????1442443个. 如:(-2)3=(-2)×(-2)×(-2)表示3个(-2)相乘. 释疑点 (-a )n 与-a n 的区别 ①(-a )n 表示n 个-a 相乘,底数是-a ,指数是n ,读作:-a 的n 次方;②-a n 表示n 个a 乘积的相反数,底数是a ,指数是n ,读作:a 的n 次方的相反数. 如:(-3)3底数是-3,指数是3,读作负3的3次方,表示3个(-3)相乘.(-3)3=(- 3)×(-3)×(-3)=-27. -33底数是3,指数是3,读作3的3次方的相反数.-33=-(3×3×3)=-27. (3)乘方的书写 ①一个数可以看成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如5就是51,通常指数1省略不写. ②负数或分数做底数时,应用括号把负数或分数括起来,再在其右上角写指数,指数应 写小一点.如(-1)2不能写成-12,????322不能写成32 2. 【例1】 填空:(1)式子(-1.2)10表示__________,其中底数是__________,指数是__________. (2)120137111777??- ??? ??????-?-???- ? ? ??????? 14444244443个写成乘方的形式是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教案及反思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教案及反思 无用置疑,设计好一个好教案,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是有很大作用,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初中数学,供各位教师参考。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数学教案: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法则的理解与掌握,难点是法则的灵活运用. 1.幂的乘方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即 ( 都是正整数) 幂的乘方 的推导是根据乘方的意义和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 幂的乘方不能和同底数幂的乘法相混淆,例如不能把 的结果错误地写成 ,也不能把 的计算结果写成 . 幂的乘方是变乘方为(底数不变,指数相乘的)乘法,如 ;而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变(同底数的幂)乘为(幂指数)加,如 .

2.积和乘方 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即 ( 为正整数). 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积的乘方,也具有这一性质.例如: 3.不要把幂的乘方性质与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混淆.幂的乘方运算,是转化为指数的乘法运算(底数不变);同底数幂的乘法,是转化为指数的加法运算(底数不变). 4.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的三个运算性质是整式乘法的基础,也是整式乘法的主要依据.对三个性质的数学表达式和语言表述,不仅要记住,更重要的是理解.在这三个幂的运算中,要防止符号错误:例如, ;还要防止运算性质发生混淆: 等等. 三、教法建议 1.幂的乘方导出的根据是乘方的意义和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教学时,也要注意导出这一性质的过程.可先以具体指数为例,明确幕的乘方的意义,导出性质,如 对于从指数连加得到指数相乘,要根据学生情况多作一些说明.以为例,再一次说明 可以写成 .这一点是导出幂的乘方性质的关键,务必使学生真正理解.在此基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课时有理数的乘方 精品导学案 湘教

第14课时、有理数的乘方 学习目标:1、通过探究,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 2、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3、通过合作交流及独立思考,培养正确迅速的运算及探究新知识的能力。 重点:乘方的意义及运算。 难点:乘方的运算。 目标导学:(2分钟) 拉面馆的师傅用一根很粗的面条,把两头捏合在一起拉伸,再捏合,再拉伸,反复多次,就能把这根很粗的面条,拉成许多很细的面条,想想看,捏合次后,就可以拉出32根面条,你是用什么数学方法求出来的呢? 自学自研:(16分钟) 模块一、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阅读教材P41“议一议”之前的内容,寻找规律,完成下面内容: 在小学我们就学过,2×2可以简记为22,2×2×2可以简记为23,那么2×2×2×2可以简记为,2×2×2×2×2可以简记为。 类似地,(-2)×(-2)= ; (-2)×(-2)×(-2)= ; (-2)×(-2)×(-2)×(-2)= ; (-2)×(-2)×(-2)×(-2)×(-2)= 。 归纳:1、一般地,a是有理数,n是正整数,则把连续的n个a相乘简记为a n。 a n= 读法:a n读作a的n次幂或者是a的n次方。 2、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在a n中,a叫做,n叫做,特别地,a2通常读作a的,a3通常读作a的。a1规定为a。 例1、填空:①(-3)×(-3)×(-3)=. ②(—)×(—)×(—)×(—)=; ③在(-)3中,指数是,底数是,幂是。 变式1、76表示()。 A、7个6相乘; B、7乘6; C、6个7相乘; D、7个6相加。 变式2、填空:(-2)4读作-2的4次方,结果是。 -24读作2的4次方的相反数,结果是。 模块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阅读教材P41“议一议”~P42,寻找规律,完成下面的内容: ①22= ;23= ;24= ;25= 。 ②(-2)2= ;(-2)3= ;(-2)4= ;(-2)5= 。

有理数的乘方(说课稿)

说课案 有理数的乘方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初一年级第一章第五节作如下的设计。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有理数的乘方是初一年级上学期第一章第五节的教学内容,是有理数的一种基本运算,从教材编排的结构上看,共需要4个课时,此课为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既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和延续,又是后继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和开方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铺路架桥的作用。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和转化的数学思想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获得有理数乘方的初步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经历从乘法到乘方的推广的过程,从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3)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归纳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3、教学重点: 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方法。4、教学难点: 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的理解。 二、说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式、实践探究式。 三、说学法 根据初一学生好动、好问、好奇的心理特征,课堂上采取由浅入深的启发诱导,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让学生一步一步的跟着动脑、动手、动口,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习方式由“学会”变为“会学”。 四、说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目的之一是使课堂生动、形象又直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的之二是增大教学容量,增强教学效果。

《有理数的乘方》必选案例分析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有理数的乘方》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综合使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学为主的发现式教学模式”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一)“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包括四个教学环节: (1)呈现先行组织者。陈老师利用“折一折活动”引入了乘方的概念,这项活动非常直观形象,学生会很有兴趣去完成,对整堂课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激发作用。 (2)呈现新学习内容。陈老师通过出示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习新知识。 (3)知识的整合协调。陈老师在讲完之后,让学生做了练习题,又在小结部分提出了几个问题,这就是老师帮助学生把信息纳入到了学生知识结构中。 (4)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的问题。在小结之后,陈老师布置了几个应用性很强的问题,比如面中的数学等都是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以学为主的发现式教学模式”包括三个教学环节: (1)问题情景 教师设置了问题情境: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形成概括结论,让学生对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从而得到新知识,认识新的运算——乘方。 (2)假设——检验 教师通过让学生提出假说,并借助于计算机加以验证,得出概括性结论。通过分析、比较,通过思考讨论,检验和修正,最终得到正确的结论,并对自己的发现过程进行反思和概括。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比老师反复讲的效果要好。 (3)整合与应用 陈老师设计的练习巩固将新发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作业和知识拓展促进知识的巩固和灵活迁移。强化了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

14.1.3 积的乘方教案

14.1.3积的乘方 一、教学目标 通过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进一步体会和巩固幂的意义,通过推理得出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理解这个性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的乘方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难点:幂的运算法则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老师提问:若已知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1.1×103cm,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它的体积应是V=(1.1×103)3cm3. 这个结果是幂的乘方形式吗?应如何计算? 二、互动新授 【探究】填空,运算过程用到哪些运算律?运算结果有什么规律? (1)(ab)2=(ab)·(ab)=(a·a)·(b·b)=a( )b( ); (2)(ab)3=__________=__________=a( )b( ). 学生探究的经过: (1)(ab)2=(ab)·(ab)=(a·a)·(b·b)=a2b2,其中第一步是用乘方的意义,第二步是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第三步是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同样的方法可以算出第(2)题. (2)(ab)3=(ab)·(ab)·(ab)=(a·a·a)·(b·b·b)=a3b3. 【引导】如何计算(ab)n(n为正整数)呢? 一般地,对于任意底数a,b与任意正整数n,(ab)n=(ab)·(ab)·…·(ab)n个ab=a·a·…·an个a·b·b·…·bn个b=a n b n. 因此,我们有(ab)n=a n b n(n为正整数). 即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例3】计算: (1)(2a)3;(2)(-5b)3;(3)(xy2)2;(4)(-2x3)4. 【解】 (1)(2a)3=23·a3=8a3; (2)(-5b)3=(-5)3·b3=-125b3; (3)(xy2)2=x2·(y2)2=x2y4; (4)(-2x3)4=(-2)4·(x3)4=16x12.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积的乘方》教案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 积的乘方 教学目标:经历探索积的乘方的运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学习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理解积的乘方运算法则,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积的乘方运算法则及其应用;幂的运算法则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识 同底数幂的乘法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幂的乘方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已知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2×103cm, 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该正方体的体积为V=(2×103)3cm3 提问: 体积V=(2×103)3cm3 ,结果是幂的乘方形式吗?底数是2和103的乘积,虽然103是幂,但总体来看,它是积的乘方。积的乘方如何运算呢?能不能找到 一个运算法则? 有前两节课的探究经验,请同学们自己探索,发现其中的奥秒. 三、自主探究,引出结论 1.填空,看看运算过程用到哪些运算律,从运算结果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①(ab)2=(ab)?(ab)=(a?a)?(b?b)=a( )b( ) ②(ab)3=______=_______=a( )b( ) ③(ab)n=______=______=a( )b( )(n是正整数) 2.分析过程:

①(ab)2=(ab)?(ab)=(a?a)?(b?b)=a2b2; ②(ab)3=(ab)?(ab)?(ab)=(a?a?a)?(b?b?b)=a3b3; ③(ab)n==()?()=a n b n 3.得到结论: 积的乘方:(ab)n=a n?b n (n是正整数) 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也就是说积的乘方等于幂的乘积. 4.积的乘方法则可以进行逆运算.即: a n? b n=(ab)n(n为正整数) a n? b n=()?()──幂的意义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a?b)n──乘方的意义 同指数幂相乘,底数相乘,指数不变. 四、小结: 1.总结积的乘方法则,理解它的真正含义 2.幂的三条运算法则的综合运用

有理数乘方教学案例设计

有理数乘方(1)教学案例设计 果里中学李蓓蓓 【教材分析】 1.本节课“有理数的乘方”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一章第5节第1小节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的基础上,在初中阶段,又学习了另一种运算乘方。它是相同因数的有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是乘法法则的延续与补充;也是为后面即将学习的有理数混合运算打基础的。 2.本节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乘方运算。首先给出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接着通过例题和练习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然后安排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这也是对前面有理数的运算作一小结。 3、教科书在给出乘方定义的同时,还明确了幂、底数、指数这几个概念的意义。在教学中结合简单的示意图,讲清这几个概念的意义。并进行大量的联系,巩固这几个概念。应当注意的是,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一个数可以看做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 4、本节所讲的乘方是利用乘法来定义的,所以可以用乘法运算的方法进行乘方运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乘法运算的基础上理解乘方的定义,并理解它们的联系。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知道底数、指数和幂的概念,会进行负数的乘方运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培养学生互相讨论、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勤思,认真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良好的认真的学习态度。 3、情感目标:感悟数学符号的简洁美;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增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意识与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运用乘方的意义灵活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特别是负数乘方的运算。

【教学难点】1、会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2、理解并能分清() 的区别与n n a a --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法分析】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以“探究式”体验教学法为主进行教学。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同学的合作帮助下,通过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学情分析】 (1)学生已学习了正整数的平方、立方运算,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2)学生个性活泼,思维活跃,积极性高, 已初步具有对数学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新鲁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2)》教案

6.2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2)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知识技能基础:学生通过对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技能,并且了解了有关乘方的知识,根据幂的意义知道了式子: n a n a a a a =??? 个的成立,而通过对前一节课的学习,对于幂的运算中“同底数幂的乘法”与“幂的乘方”法则已非常熟悉,而与之有关的延伸题及变形题都有一定的涉及。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探讨“积的乘方”的关系式中,学生仍可根据幂的意义的有关计算,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感受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并且能够用字母表达式体现展示这一规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交流空间,加深对法则的探索过程及对算理的理解。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科书通过一组算式的计算入手,深入浅出地把新知识一点一滴的落实下来。通过前期的数学学习,学生对探讨幂的运算方式方法已经具有一定的体会,由前期工作的铺垫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没有太大的疑惑。 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对积的乘方一般规律的探索和表达,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讨论发现关系,给学生留下充分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经历探索积的乘方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了解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复习回顾、探索交流、知识扩充、巩固新知、公式逆用、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复习回顾: 活动内容:复习前几节课学习的有关幂的三个知识点: 1.幂的意义:n a n a a a a =??? 个 2.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n m n m a a a +=?(m 、n 为正整数)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案例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案例 江宁区谷里中学张荣 背景 教材选自苏科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2.5.1《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第一课时,学生是在掌握了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则、小学时已经学习有几个相同数相加转化为乘法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类比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归纳方法进行分类讨论,同时与小学的乘法进行类比,找出异同点,从而让学生建构起自己的“有理数乘法”的认知结构。 主题 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节课以知识为载体,以展示思维过程为主线,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探索、合作精神。数学概念与法则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是解决有关数学问题的前提,在学习概念与法则时,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采用“填鸭式”,学生一时能记住,但因为不知“所以然”,做题往往“死套”、“按部就班”,不利于创新与真正素质的提高。为此在学习数学概念与法则时要处理好数学概念、法则与实际问题情境的关系,一方面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另一方面要理解数学概念与法则的本质与抽象性,不能将数学概念与法则局限在固定范围内。细节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初步应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探究,从中体验参与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喜悦,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问题的良好品质以及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推导及法则的运用 (2)难点:法则的引入过程中的情境创设,使学生接受法则 (充分地让学生思考分析,反复地练习巩固去突出重点;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发现认可法则,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三.教学准备: 一组反映水位上升和下降的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引言:同学们,大家在此以前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请大家思考一下)1、分别计算:4+4+4= (-4)+(-4)+(-4)= . 学生口答:4+4+4=12; (-4)+(-4)+(-4)=-12 师:这样的加法能否转换为乘法,如何转化? (教师暂不作评价) 生:4+4+4可以看作3×4,(-4)+(-4)+(-4)也可以看作3×(-4); 师:小学学习的运算是在有理数的什么范围中进行的? 生:正数范围;

【教案】14.1.3积的乘方

14.1.3 积的乘方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 2.理解积的乘方运算法则,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在探究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学习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在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语言、符号表达能力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 积的乘方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幂的运算法则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 自学─引导相结合的方法. 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成一个体系,研究方法类同,有前两节课做基础,本节课可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幂的运算方法,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师]还是就上节课开课提出的问题:若已知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1.1×103cm,?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生]它的体积应是V=(1.1×103)3cm3. [师]这个结果是幂的乘方形式吗? [生]不是,底数是1.1和103的乘积,虽然103是幂,但总体来看,?我认为应是积的乘方才有道理. [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积的乘方如何运算呢?能不能找到一个运算法则??有前两节课的探究经验,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探索,发现其中的奥秒. Ⅱ.导入新课 老师列出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尝试、归纳. 出示投影片

学生探究的经过: 1.(1)(ab )2 =(ab )·(ab )= (a·a)·(b·b)= a 2b 2,其中第①步是用乘方的 意义;第②步是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第③步是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样的方法可以算出(2)、(3)题. (2)(ab )3=(ab )·(ab )·(ab )=(a·a·a)·(b·b·b)=a 3b 3; (3)(ab )n =()()()ab ab ab n 个ab =()a a a n 个a ·()b b b n 个b =a n b n 2.积的乘方的结果是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也就是说积的乘方等于幂的乘积. 用符号语言叙述便是: (ab )n =a n ·b n (n 是正整数) 3.正方体的体积V=(1.1×103)3它不是最简形式,根据发现的规律可作如下运算: V=(1.1×103)3=1.13×(103)3=1.13×103×3=1.13×109=1.331×109(cm 3) 通过上述探究,我们可以发现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 (ab )n =a n ·b n (n 为正整数) 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4.积的乘方法则可以进行逆运算.即: a n · b n =(ab )n (n 为正整数) 分析这个等式:左边是幂的乘积,而且幂指数相同,右边是积的乘方,且指数与左边指数相等,那么可以总结为: 同指数幂相乘,底数相乘,指数不变. 看来这也是降级运算了,即将幂的乘积转化为底数的乘法运算. 对于a n ·b n =(a·b)n (n 为正整数)的证明如下: a n · b n =a ·a ·a ···b ·b ·b ···=(ab)(ab)(ab)····(ab) =(a·b)n ──乘方的意义 5.[例3]计算 (1)(2a )3=23·a 3=8a 3. (2)(-5b )3=(-5)3·b 3=-125b 3. (3)(xy 2)2=x 2·(y 2)2=x 2·y 2×2=x 2·y 4=x 2y 4. (4)(-2x 3)4=(-2)4·(x 3)4=16·x 3×4=16x 12. (学生活动时,老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发现问题,及时启发引导,?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并能做简单的应用.?可以作如下归纳总结: 1.积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每一个因式乘方的积.即(ab )n =a n ·b n (n 为正整数). 2.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因式的积的乘方也具有这一性质.如(abc )n =a n ·b n ·c n (n 为正

有理数的乘方(1)导学案

《有理数的乘方》导学案 【学习目标】理解乘方的意义,探究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会进行乘方的运算 【学习重点】乘方的意义及运算 【学习难点】乘方的运算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①乘法运算的符号法则及运算方法: 1)两数相乘,同号得______,异号得______,并把它们的____________相乘。 2)0乘以任何数都得_______ 3)若几个因数相乘,其中有一个因数等于______,那么乘积为0。反过来,若几个因数相乘的积为0,那么其中每个因数都____________,(或者说:其中必有______________) ②多个不为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怎样确定? 几个不为0的因数相乘,积的符号由其中的________的个数确定,当_______的个数为______个时,积为负;当______的个数为_____个时,积为正。 ③边长为a的正方形面积怎么计算?结果是多少? ④棱长为a的正方体体积如何计算?结果是多少? 二、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P42“动脑筋”,思考问题: ①计算:a·a·a·a=______,读法1:_____;读法2:_____。 ②在(-3)6中,表示有______个______相乘。 ③在(-2)×(-2)×(-2)×(-2)×(-2)=(-2)5中,-2叫做_______,5叫做______,(-2)5叫做____________ 2、导学:n个a (1)一般地,几个相同因数a相乘,即a·a·…·a,记作,读作 . 求n个相同因数的,叫作乘方,乘方的结果叫

做。在a n中,a叫做,n叫作。 当a 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 特别地:x2也可以读作____________, x3也可以读作____________. (2)思考:对有理数来说,我们已经学过几种运算?分别是什么?其运算结果叫什么? 运算: 加、减、乘、除、乘方; 运算结果:和、差、积、商、幂. 即时训练:①在32中,____是底数,____是指数,读作____. ②在(-3)6中,____是底数,___是指数,读作___. ③在-24中,____是底数,____是指数,读作____. ④在45中,底数是____,指数是___; 读作____. ⑤在5中,底数是,指数是;读作____. 特别地一个数也可以看作这数本身的一次方,即:a1=______。如5就是5的一次,即51=5,指数为1通常不写。(3)友情提示: ①乘方是一种运算(乘法运算的特例),即求n个相同因数连乘的简便形式; ②幂是乘方的结果,它不能单独存在,即没有乘方就无所谓幂; ③乘方具有双重含义:既表示一种,又表示乘方运算的结果; ④书写格式:若底数是负数、分数或含运算关系的式子时,必须要用把底数括起来,以体现底数的整体性。 (4)乘方的符号法则: 计算:02 = ,03 = ,04 = ; 23 = ,24 = ,25 = ; (-3)2 = , (-3)3 = , (-3)4 = , (-3)5 = ; (-10)1=____,(-10)2=___,(-10)3=___,(-10)4=____. 规律:负数的奇次幂是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数。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