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苏-27系列飞机全史(1990-2004)

中国苏-27系列飞机全史(1990-2004)

苏-27在中国

苏-27战斗机是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双发重型高机动性战斗机,设计要求是提供一种有效对付美国所有潜在先进机型(特别是F-15)的前线战斗机,主要任务是国土防空、为深入敌后进行攻击/轰炸的飞机护航、海上巡逻和拦截。

1969年开始设计,1977年5月20日首飞成功,1985年开始批量装备苏联国土防空军。1989年巴黎航展,苏-27战机首次公开亮相,便以一系列高难度飞行动作轰动世界。此后,苏-27成为世界各地航展的宠儿,均技压群雄,大出风头。

不过,苏-27真正为广大中国军事迷热切关注,还是在于它在90年代为中国空军所引进,成为中国空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很多对苏-27的介绍都稍显零散或者不够全面。

作为本期主打专题,龙之翼——中国苏-27系列飞机全史(1990-2004)汇合了四种不同渠道来源的文章,经过我们的精心编辑整理,从军购、部署、性能、训练等诸多方面为您讲述一个翔实完整的龙之翼故事。

军购篇:中国龙的侧卫之翼

上个世纪50年代,苏联向中国陆续提供了米格-15、米格-17、米格-19等当时最新式的战斗机,帮助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迅速成为一支现代化空军,还帮助中国打下了现代航空制造业的基础。但中苏关系紧张乃至两国交恶后,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航空工业的自我进步缓慢,导致到了80年代末,人民解放军空军使用的技术装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大约落后25年左右,尽管在数量上算得上是全球第三大空中力量,但面对这种量多质低的局面,中国军方深感忧虑。

海湾战争之后,台湾军方分别自美、法引进150架F-16MLU和60架幻影2000-5型战机,对中国统一形成威胁。而隔海相望的日本早在80年代就已拥有200多架F-15这样的高性能战机,并在F-16基础上自研F-2战机,对中国空军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苏-27部分

8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为扭转空军装备长期积弱的局面,拨出巨额专款与西方国家合作改进现有武器装备,1989年6月以后,西方国家对华实施“制裁”,军事合作项目被迫终止。以中美合作改进歼-8Ⅱ战机的“和平典范”计划为例,历时4年半,耗资近2亿美元,最后无果而终,给中国方面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将目光转向昔日不共戴天的死对头——苏联,1989年5月,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举行20年来中苏首次高层首脑会晤,实现了中苏关系正常化。同年9月,苏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大将在《红星报》上发表署名文章,表示愿意向中国出售包括米格-29在内的先进军事装备。1990年4月中国总理李鹏访问苏联,双方正式签署合作纪要,为恢复两国之间的军事联系打开了合作之门。1990年5月中国自苏联米里设计局引进24架米-17军用直升机,作为双方合作的试金石,这也是对美国方面拒绝售华CH-47直升机的回应。

1990年9月17日,一个高规格的中国军事代表团被带到莫斯科城外的库宾卡飞行基地。在那里,苏联飞行员尽力地向中国客人展示着米格-29飞机的优良性能。然而就在飞行表演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一架米格-29战机在表演低空飞行特技时突然坠毁,机毁人亡。苏联空军的一位飞行副师长立即奔向备用机升空继续表演,但航程短,性能较低的米格-29还是没有打动中国客人。

从米格-15开始,亚音速的歼5(米格-17)到两倍音速的歼7(米格-21),中国空军所装备的几千多架战斗机一直都是米格系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米格飞机可算是中国空军的老伙伴。从当时苏方的安排来看,苏联人是非常希望中方能够选择米格-29作为其新一代主力战机的。因此甚至拒绝了中国人看一眼苏-27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方面更加深了对该机的兴趣。

苏-27与米格-29同为前苏联第四代主力战机,其发展模式与美国空军的“高低搭配”政策极其相似。作为高档型的苏-27不但比同期发展的低档型米格-29更大、更重、总体战力更强,其技术层次及制造工艺亦远胜后者。

苏霍伊设计局战后所设计的飞机主要分为两大体系,一种是供空军前线航空兵使用的对地攻击机,如苏-24、苏-25等,一类则是供国土防空军歼击航空兵使用的拦截战斗机,如苏-9、苏-15一类,这种机型向来只部署于苏联本土,连驻东欧的苏军部队都难得一见,更不要说出口外销。这充分显示出该机在前苏联防空体系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对于中国为什么不采用相对“便宜”的米格-29,而选择“昂贵”的苏-27?中国选择苏-27作为其新一代主力战机目的,是出于高起点的选择,为加速本国航空工业的建设发展而寻求一条捷径。

1990年11月,中苏双方达成关于购买24架苏-27战机,并继续引进24架苏-27意向的双边协议,苏-27的SK型单座机由阿穆尔河畔共青城飞机生产联合体(KnAAPO)生产,UBK型双座飞机由伊尔库茨克航空生产联合公司(IAPO)生产。这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金额最大的军火采购,作为苏-27首次对外出口,也是中国空军历史上第二次急速现代化的起点。中国内部将此项目称为“906工程”。

协议签署后,苏联派出苏-27来到中国,于1991年2月在北京南苑机场进行了精彩展示,以其一流的外形设计及超机动性能,令中国空军将领叹为观止。这时,西方世界还被蒙在鼓里,仅仅以为这只不过是一场飞行交流活动罢了。

1992年6月27日,首批12架苏-27战斗机,包括8架SK单座型和4架UBK双座教练型,由俄罗斯后贝加尔军区的吉达机场起飞,经蒙古领空,于当日上午10时15分安全飞抵中国安徽芜湖空军基地,列装空军第3师的第9团。这时,苏联已不复存在,由继承了苏联国际权利和义务的俄罗斯继续履行对华合约。

1992年11月25日,剩余的12架SK单座型飞机由KnAAPO机场直抵芜湖空军基地。至此,苏-27正式加入了解放军空军装备序列,共计24架(20架苏-27SK、4架苏-27UBK)。此时距苏联正式装备苏-27也仅7年(1985年6月22日远东地区泽米吉空军基地正式装备首批20架苏27)。1990年便同意向中国出口当时最先进的苏-27,表明了苏联恢复对华关系的巨大诚意。

这一消息一经披露后,立即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时间“中国威胁论”弥漫在西方的各大主流媒体上,似乎中国人马上就要用这24架苏-27去征讨全世界了。这种神经质的反应简直不可思议,不过这一“中国威胁论”的后遗症迄今未消,西方世界仍在以不同方式压制俄罗斯,要求不再对中国出口先进武器。但俄罗斯政府顶住了这一要求,这一方面即是出于对华贸易所能获得的大量利益和硬通货,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地缘政治平衡的战略考虑。

率先拥有苏-27战机的空军第3师是中国空军的第一王牌部队——他们驾驶着米格战机在朝鲜战争中取得了中国空军各单位最多的战果,而前任中国司令员王海就出自这个师的第9团,他是一位空战英雄,该团有一个大队以他的名字命名。第9团的飞行员们驾驶着苏-27战机迅速形成战斗力,深得中央军委的表彰。1993年空军第3师罕见的以师建制荣立集体一等功。

1994年,由于合同付款问题,俄罗斯与中国没有立刻签署后续协议。中国为第一批苏-27战斗机支付的货款有70%是用各种轻工业产品及食品以易货交易形式支付的,俄罗斯希望中国以后的订购都能使用国际通用的硬通货——美元支付。

1995年5月,中国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访问俄罗斯,解决了这一问题,中国表示同意以美元支付第2批以及后续批次的苏-27,但要求俄罗斯把苏-27战斗机技术转让中国,由沈阳飞机制造公司自行制造,双方签订了补充协议。

1996年4月,10架苏-27(4架苏27SK,6架苏27UBK)飞往广东遂溪空军基地,交付给中国空军的空军第2师第6团。1996年7月25日,再交付剩下的14架苏27SK。

第二批24架(18架SK、6架UBK),苏-27交付后不久,1996年9月9日,9615号台风突然袭击了遂溪基地所在的雷州半岛,这场台风的风速在50米/秒以上,相当于15级台风,遂溪基地为苏-27建造的机库尚未完全完工,若干架停放在露天的战机不同程度受损,不过KnAAPO的修理专家都为其一一修复。这次事件很快便在中国空军对外公开出版的《中国空军》杂志上予以了披露。

据专家估计,这两批交易的总价格为15-17亿美元,包括48架战斗机以及必需的地面设备、机载武器、飞机备件以及飞行人员的培训等等。

在90年代针对台湾的一系列军事演习中,空3师和空2师的苏-27机队先后亮相,他们曾多次夜间长途转场,进入东南沿海区域配合演习,表现突出。

由于中国只获得了单座型苏-27的生产许可证,为了在苏-27机队规模扩大以后,保证大批苏-27飞行员的培训,1999年12月3日,俄中双方又签署了订购28架苏-27UBK V2的合同,均由IAPO生产。2000年12月15日,IAPO生产的苏-27UBK交付4架,这4架装备到位于河北沧州的K026基地,也叫空军飞行试验训练基地,其职责和任务相当于俄罗斯空军的利佩茨克第42飞行训练中心。

紧接着12月22日IAPO又交付8架,余下16架在2002年分两批交付,2002年9月完成合同。这24架飞机被装备到重庆白市驿基地的空33师,该师隶属于成都军区空军,中国的第一个宇航员杨利伟就出自这里,不过他似乎没有飞过苏-27。

至此,俄罗斯一共向中国出口了3批共76架苏-27,其中包括36架苏-27SK单座型,40架苏-27UBK 双座型,在此之后,中国转向采购苏-30,而苏-27则开始由沈阳飞机制造公司自行生产。

中国为购买76架苏-27共耗资25亿美元。这笔款项对稳定KnAAPO、IAPO以至苏霍伊集团极为重要。一系列的大笔军购合同使苏霍伊设计局及其关系企业——相关的飞机总装厂、机载设备、发动机和武器装备生产企业获益良多,KnAAPO作为在90年代那一困难时期能够按时为工人发工资并采购新型机床的企业吸引了众多羡慕的目光,而苏霍伊设计局也得以在得不到俄罗斯空军拨款的情况下,能够自行研制更先进的苏-37和S-37,其对手米格集团正是因没有飞机被中国空军选上而使公司一蹶不振。

拥有苏-27战机,不但使中国空军踏入了世界先进空中力量的行列,更重要的是让中国空军领略到了高性能战机游戏,极大的激发了“打赢一场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化局部战争”的雄心壮志。特别于台湾方面已经获得F-16A/B与幻影2000-5的今天,维护统一大业的重责大任,自然就落在了已进入中国空军服役的苏-27身上。

歼-11部分

在经过测试飞行后,中国军方了解到该机的性能的确十分先进突出,甚至连中国正在研制中的新一代歼击战斗机都不能有效对付它。在这种情况下,是否仿制苏-27的争论便在军方与航空制造部门之间激烈展开。以军方的观点而论,用苏-27这样的高性能战机替换日益陈旧的机群已迫在眉睫,而自制的新一代战机尚待时日,因此仿制苏-27是解燃眉之急的唯一有效方法。

而对于航空工业部门来说,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将从苏-27上获得的先进技术用于自行开发的项目,例如用AL-31F发动机改装新一代战机,用P-27、P-73空空导弹加强国产歼7、歼8的战斗力。对于仿制苏-27则不感多大兴趣,多数意见认为仿制俄制战机将直接影响到他们自身的项目,例如歼10战机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最高军事决策层——中央军委做出了以下发展策略:即在自力开发新一代主力战机的同时,将仿制或者转让制造苏-27提上日程,保持并提升国家航空科研的实力。

对于俄罗斯来说,似乎更愿意向中国销售的是产品而不是技术。但在中国方面强烈要求技术转移,否则该机的采购量将不超过48架的压力下,双方于1993年8月展开谈判。在经过3年的拉锯之后,1996年12月6日,俄中签订了转让苏-27生产许可证的协定,整个合同总额估计为25亿美元。

根据合同,中国在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属下的沈阳飞机制造公司(112厂)在15年时间内制造200架苏-27(年产约14架),其中第一批苏-27的机体全部由KnAAPO提供,以后批次的机体逐步过渡到由中国航空工业根据俄罗斯转让的全套工艺文件自行制造,但俄罗斯仍然提供全部200架飞机所需的发动机、雷达及电子设备、机载武器。中国沈阳生产的苏27不允许出口给第三国。如果生产数量达不到要求,中国可以要求俄罗斯生产。

中国制造苏-27代号为“11号工程”,装备部队的正式名称则是歼击-11型战斗机。在谈判的开始阶段,KnAAPO向中国推荐的型号是单座多用途型苏-27SMK,但中国空军的评估认为在现代高威胁环境中,飞行员显然难以单独担负危险而复杂的对地攻击任务,F-15E这样的双座多用途型才是最佳选择。最终放弃自行制造苏-27SMK而选择了购买苏-30MKK、自行生产并改

进苏-27SK型的道路。

1997年夏天,俄罗斯向中国方面交付了全套工艺文件。1998上半年,沈飞开始组织生产首批2

架苏27。1998年9月1日,第一架组装飞机首飞,第二架年底试飞。1999年9月后,这两架国产歼-11开始交付部队。他们被装备到空2师6团,与俄罗斯原装的苏-27进行对比,据信经飞行员的对比使用,认为达到了俄罗斯原装飞机的水平。

2001年,沈阳军区空军的空1师1团——中国空军资格最老的部队,开始批量换装歼-11战斗机。

2002年,有消息说歼-11装备了位于河北张家口的空7师,这是北京军区空军的第一支苏-27部队(河北沧州的K026基地为空军直属)。

2003年,据称位于宁夏银川的空6师也开始装备歼-11,这是兰州军区空军的部队。至此,中国的七大军区空军部队都部署了苏-27系列战斗机,以适应不同方向的作战需求。

沈阳生产的歼-11在俄罗斯与中国都没有列入苏-27系列进出口统计,被另外计算。所以沈阳生产的歼-11具体数量外界难以了解。但是根据已装备了三个团的情况计算,那么应该是已经生产并装备了72架战斗机(中国空军的每个战斗机团一般装备24架飞机)。另外加拿大汉和防卫评论的最新报道,沈阳飞机公司最近已经收到了第95套苏-27SK的组装套件。并称“目前整个组装生产非常顺利”。

根据所见到的少量照片,中国自行生产的苏-27在工艺方面甚至超越俄罗斯生产的原型。并有传闻,中国航空工业的专家正尝试着将自行研制的雷达、发动机、机载武器换装到歼-11上,这些装备的不少性能比俄罗斯所提供的装备更为先进。

苏-30部分

随着1996年苏-27技术转让协议的达成,一项更具雄心的,彻底改善中国空军攻击能力的计划紧接着展开,这就是向俄罗斯洽购苏-30MKK重型多用途战机。

中国对大型军事技术装备的采购是根据其自身的需求和未来发展战略的需要,经过相当程度的研究和讨论后做出的决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的几次全球局部冲突,美国空军的高科技精确打击能力给中国空军决策层带来了巨大的震动。此后空军的军事学术专家们开始对空中力量的特点、任务及使用思想进行全面地探讨,最后得出结论,一流的空中力量不仅可以和其他军种实施联合作战,还可作为战略打击力量单独使用。提出了空军的现代化建军指导思想:建设一支“攻防兼备、火力与信息一体”的空军,由注重防空作战向注重空中进攻作战转变。

从1993年起,空军已经注意到对空军结构进行整体、全面调整,以贯彻建立攻防兼备空军的目标。大批新的理论、作战条令及战术、战法被加快推广实施。它的技术引进使空军的作战思想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而中国空军已有的所有战机包括苏-27都不能完成新的作战理论提出的任务。此外,中国空军认为,先进国家空军的歼击轰炸机总量占作战飞机总数的60%以上。强化歼击轰炸航空兵的建设,调整作战飞机组成自然成为当务之急。

在经过多番接触后,李鹏总理在1996年底访俄期间,签署了总值数十亿美元的大型军售合同,其中便包括以18亿美元购买40架先进对地攻击型战斗机的转让意向性框架协议,双方同意转入技术细节谈判。当时苏霍伊设计局总设计师西蒙诺夫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苏霍伊设计局正在设计一种基于苏-35机体的双座攻击型飞机,这种飞机将具备强大的对地攻击能力。不过在当时这一透露的消息并没有被多数人所注意。

西蒙诺夫所说的飞机就是后来的苏-30MKK。苏-30MKK是KnAAPO在苏-35UB和苏-27SMK的基础上发展的,有别于IAPO在苏-27UBK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苏-30系列,如SU-30MKK的最大起飞重量达到34.5吨,大于苏-30MKI的33.5吨和苏-30的30.5吨。这是根据中国空军的迫切需要而设计的多用途战斗机,这样的战机能够执行夺取和保持空中优势、远程精确打击等多种任务。

虽然签署了初步协议,但却引起俄罗斯国防部和国防工业部门激烈争论,军方尤其是西伯利亚、后贝加尔、远东三大军区保守派将领基于地缘政治和军力均衡方面考虑,对此大加反对,但外交部、国防工业部门却以军工生产面临困境为由大开绿灯。在这样的背景下,两国有关人员在会谈中多次陷入胶着状态,当然中方人员毫不妥协,直至俄军方在多方面压力下软化立场。

经漫长的两年不同级别谈判,俄罗斯最终同意出售这一基于苏-35UB双座教练战斗机的苏

-30MKK,双方的细节合约在1998年珠海航展期间敲定。1999年3月朱镕基总理赴莫斯科访问,并正式签署购买38架苏-30的协议,标志着两国军事技术合作再跨进一大步。

1999年3月9日,编号“蓝色501”的苏-30MKK首架原型机在KnAAPO首飞,试飞员是阿维里扬诺夫。第二架原型机“蓝色502”于6月19日飞上蓝天,第三架和第四架“蓝色503”和“蓝色504”则在那年的晚些时候被制造出来。据称,从最初投入设计到实际制造出首架原型机,只用了9个月时间。因为苏-30MKK 的设计小组也就是正在为俄罗斯空军研制苏-35/37系列的小组,两种飞机在构型上非常相似,为设计小组和试制车间提供了便利。

2000年11月,502号苏-30原型机参加了2000年珠海航展。紧接着,第一批10架苏-30MKK于2000年12月20日交付到安徽芜湖空军基地,第二批10架苏-30MKK于2001年8月21日交付,12月第一批最后18架苏30完成交付。

中国空军首先装备苏-30MKK的单位是空军第3师和飞行训练基地,分别装备19架。传统上,这两个单位是中国空军最先装备从苏联/俄罗斯购入的先进飞机的单位,从米格-15、米格-17、米格-19、米格-21到苏-27、苏-30都是如此。空军第3师第9团换装苏-30后,原先装备的第一批苏-27全部转交给了济南军区空军的空19师。

2001年7月普京总统和江泽民主席会晤时,中国签署了购买了第二批38架苏-30MKK的合同,2002年8月至2002年底,这38架战斗机陆续交付。这两批飞机装备的是南京军区空军的空29师和广州军区空军的空18师,这也都是中国空军的精锐部队。

中国空军装备苏-30的数量在短短两年间就达到了76架,而购买同样数量的苏-27战斗机却花了整整十年。这是中国大陆对分裂的台湾地区加速进行“军事斗争准备”的最明显标志。

2002年,俄中开始磋商关于购买苏-30MKK第二阶段型号(也常被简称为苏-30MK2)的谈判,2003年1月,两国签署第三批苏-30购买合同,KnAAPO将向中国海军航空兵提供24架苏-30MK2,12架苏

-30MK2于2004年2-3月份飞抵中国,剩下的12架则于2004年8月底交付。作为中国海军航空兵最先装备苏-30的部队,海航4师10团是一支著名的部队,它曾击落过多架美国和蒋介石政权的飞机,在60年代被中国最高军事机关授予“海空雄鹰团”的荣誉称号。至此,中国所装备的苏-30的数量达到100架。而且,在2005年前,苏-30MKK将是全球最优秀的多用途战斗机。

至于未来可能的订单,俄罗斯相关人士均表示由于谈判尚在进行中,不仅不方便透露,而且具体数量也没有敲定。不过外界的普遍估计是中国将在年底前为海军航空兵再定购24架苏-30MK2,将在2005-2006年间交付,以达到装备3个海军航空兵团,每个团装备16架的水平。此后可能就不再继续订购了。不过未来还将可能有将所有124架苏-30升级到第三阶段型号(简称为苏-30MK3)水准的计划。

从1990年到2004年,中国合计在苏-27家族身上投资达近百亿美元,规模超过建国以来在整个航空制造业的总投入,不过这也是一个跨世纪的宏大项目,不但满足了中国空军升级战斗机的急需,为自行研制的歼-10战斗机赢得了时间,还促进了中国航空工业的整体进步,为自行或合作发展第四代战斗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人在苏-27身上所表现出的头脑冷静、量力而行、态度低调的处理水平值得每一个武器买家认真学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