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城建史——历届考研试题分析及答案

中国城建史——历届考研试题分析及答案

中国城建史——历届考研试题分析及答案
中国城建史——历届考研试题分析及答案

中国城建史——重要知识要点

一、城与郭,城与市的区别,春秋时期的城郭关系

城与郭:

1.城在郭内,或郭比城大。(内谓之城,外谓之郭)

2.城郭均是防御性的

3.此时已有阶级分化,贵族阶级住在城内,普通百姓居住在城外郭内

城与市:

1.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是城

2.城市经济不同于农村居民点的经济,私有制产生后,需要防御城垣保护私有财产

3.手工业商业与农业分开,需要有专门的固定场所交易

春秋时期的城郭:春秋时期的都城一般都有城郭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大都;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城是贵族王室,郭是普通住宅,城中一般有王宫,修筑在人工高台上以示权威。

二、中国古代规划重要著作

a.《周礼考工记》—中国最早的关于工艺技术的著作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解释:匠人营造的王城,方形,每面九里,各开三座城门,城内有九条横街,九条纵街,每街宽都可容纳九辆车子并行,(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右设祭坛,前临外朝,后通宫市,宫市和外朝的面积各方一百步。

影响:唐长安,宋汴染,元大都,明北京,都遵循“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

此种城市建设空间布局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周礼》

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道路制度: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环途七轨,野涂五轨(道路宽度有等级)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08考题)

b.《管子》

1) 因天才,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2) 凡立国都,非立于大川之下,必立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沟防省

3) 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

管子还认为必须将土地开垦为城市建设统一,农业的生产发展时城市发展的前提。在城市内部空间布局上它认为应采用功能分区制度,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管子》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它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典型,南宋平江城——管子营建思想)

三、西汉长安修建过程以及建设特点(2006)

修建过程:

1.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规划要点:

1.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4.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5.邺城规划特点以及意义

平面呈横长方形,史上第一座砖城,不是全国性都市,是王城

1)城市有明确的分区,前朝后市,统治阶级与一般市民严格分开,一方面集成了古代城郭的形制及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别,不同点是,分工更为明确,不像西汉长安及东汉洛阳那样宫城被闾里包围或相参,而是严格分开,体现了等级的森严

2)整个城市布局体现了空间对称的艺术手法,道路正对城门,将中轴对称的手法由一般建筑扩大到建筑群,对后来影响很大,如唐长安。

3)改正了东都洛阳的东西宫分置的不便,宫殿布局规整,前朝后寝。

四、隋唐长安布局特点及影响特点:

隋唐长安是继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而起的城市,继承了古代的优良传统,是按一定意图修建的古代城市规划工整的典范。

1.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规划,平面呈方形,旁三门,左祖右社,但市在宫南。

2.中轴对称的布局,突出了宫殿的位置,方格道路网,宽度超过了实际需求。

3.实行坊里制,严格管理市民,坊里规模大,各阶层严格分开

影响:

国内:东都洛阳,宋汴梁直接受其影响,金中都仿汴梁,元大都仿金中都,间接受其影响

国外: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日本古都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完全模仿长安

五、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

唐长安汉长安

总体布局规整长方形,三重城墙中轴线对称不规则方形,配合地形及现状

道路系统全市性干道+内部道路方格网三条并列道路城门(南北向)道路直交

居住坊里制,与宫城分开闾里制、与宫城相参

商肆东西二市九市(六市道东三市道西)

六、唐长安与北宋东京比较

唐长安宋东京

总体布局规整长方形,三重城墙中轴线对称布局不甚规整,对称

道路系统全市性干道+内部道路方格网道路宽度小,密度高,与商业结合

居住坊里坊里制,严格管制,与宫城分开街巷制,厢

商肆东西二市商业街

城市功能帝王意志市民市俗生活

建设过程规划兴建逐步扩建

七、北宋东京(开封)的改建与变化及布局特点,影响(2007)

a.改建

后周世宗柴荣主持

城市拥挤,矛盾突出

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b.布局特点

1)平面形状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大内—皇城,子城—里城,罗城—外城

2)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道路宽度比唐长安小,但密度大,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3)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也有晓市夜市,瓦子出现

4)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商住混杂

5)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c.成就

1)水运道路系统完备

2)御街千步廊,景观好

3)街巷制代替坊里制

4)城市管理完善(福利院卫生设施,防御等)

d.影响

1)改建而成,布局不是很方正,道路有一定的自发性

2)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抬头,有为一般市民服务的行业出现,商业街、夜市出现

3)三套城墙,宫城居中,井格路网,对后世影响很大

八、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

1)三重城墙,分别是外城皇城内城,宫城居中,处于中轴线上

2)规则的宫城与不规则苑囿相结合

3)道路系统: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呈方格网布局。

4)完善的上下水系统

5)体现周礼考工记

6)城市建设与规划有统一的领导,规划意图得以实现(刘秉忠)元大都成为当时最宏伟的城市之一

九、明清北京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2000)

答:明清北京城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两重性。一方面,上层建筑部分如宫殿、城制、官署、官方宗教文化设施等要求按照传统的宗法礼制来布局;另一方面,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如府邸、民居、商业市肆等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较大的灵活

性。

明代北京城:

1.城市布局符合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城市分京城、皇城、宫城三重,以宫城为中心,“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2.城市布局重点出主,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的手法,形成宏伟景观。

3.道路沿用元大都的基础,皇城居中,将城市分成两部分,带来交通上的不便。

4.没有严格的坊里制,采用长条形的胡同划分居住地段

5.商业向南发展,行会发达

6.园林建设有很大发展

清代北京城:

1.沿用明代基础,将内城居民迁至外城,内门驻守八旗兵设兵营。

2.大量修建园林宫殿,三山五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族群。

3.商业进一步发展

4.信封喇嘛教,增加了不少喇嘛庙,如雍和宫

十、明清时期城市特点

1)礼制思想占主导地位,以北京为代表

2)由于商业发展,城市布局更为灵活,城外出现关厢

3)商业布局灵活,会馆增加

4)城市园林建设,数量大,水准高,大量皇家园林,私家园林

十一、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特点总结

1)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

2)道路系统由礼制转向满足实际需求

3)防御设施不断强化

4)城市建设总体上反映社会经济状况

十二、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的演变

城墙:

1)最早是木建造的木栅栏,有的城用势头垒成,有的用夯土筑成。

2)宋以前的城墙很少包砖及用砖砌,宋以后的一些重要的城,或城墙上的某些防御的重点地段包砖。

3)明代以后城墙加砖砌的更为普遍。

城门:

汉长安三门并列,中间为御道通过,唐长安明德门五门并列,宋代以后有些城门有二重城或设瓮城,前后门均不正对,与道路的关系也有意做成“曲屈相对”,这些都是为了加强防御目的。城门上一般都建有城楼,以便组织防守火力;城门外的护城河上有的建有吊桥,城的防御重点设施均在城门。

十三、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

1)出于政治军事原因汉长安便于防守,便于东出潼关控制中原,边防城堡。

2)唐以来,由于都城人口众多,生活供应问题很大,因而较重视经济交通等因素,唐改善漕运,才驻长安。汴梁漕运方便,供应充足,建宋临安。

3)有些与统治集团势力范围及根据地有关,如东汉移都洛阳,明永乐迁都北京。

4)有少数是原来便利的商业都会——宋开封、南宋临安。

5)因城市位置优越,经济有生命力,且城市骨架,河道利用值大,长期在原址发展如苏州(平江)。

十四、中国古代居住的演变

1)唐之前,闾里制

2)唐代,坊里制,宵禁,严格管理,有坊门坊墙

3)宋代,开封80余坊,无坊门坊墙,是居住地段及管理单位

4)清代,以胡同划分长条形居住地段

5)城市多为方型,街巷与住区划分整齐;自发形成的则较乱,如关厢地区,山区

6)水网地区居住区与河网系统有直接关系

十五、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总特征(参考2005年考题)

a.两类城市

规划新建—邺城,北魏洛阳,隋唐长安,洛阳,元大都等。处于军事政治上的考虑,经济基础不大好

扩建改建–处于交通要道,经济基础好,改建扩建而成的如宋东京,平江府

b.周礼考工记对于古代城市有一定影响,但不是贯穿规划的主线

北魏洛阳—宫城居中,左祖右社

隋唐长安—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但宫城偏北

元大都—按周礼城制建设,全面体现

随着儒教越来越收推崇,城制在汉代以后新建都城中体现出来。

外国城建史——知识要点

第一篇古代的城市

1.古埃及的城市建设成就

1)用地选择上因地制宜。村镇庙宇修筑于尼罗河畔的高地上,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金字塔修筑于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免受水患。

2)最早运用城市分区(不是功能分区),如卡洪城分两区,阿玛纳分三区

3)最早运用棋盘式路网,对希伯丹姆规划型式有重要的影响

4)出色的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规划中应用对称、序列、对比、主题等构图手法。

2.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及其演变、影响、米利都城规划要点

a.希波丹姆规划型式特点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希波丹姆最早从理论上予以阐述,在希波战争后大规模用于城市建设中。

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

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

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

b.米利都城规划要点(希波丹姆的规划思想在米利都城的建设工作中得到完整的体现)

1)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采用棋盘式路网。

2)两条主要大街垂直从城市中心穿过,中心开敞空间呈“L”型,有多个广场

3)城市中心分为四个功能区。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其北与南为商业区,东南为公共建筑区。城市用地选择适合于港口运输与商业贸易要求。

c.演变

希波丹姆规划系统,在古希腊长期实践过程中有所发展,这就是从米利都城单纯的棋盘式街道,发展到赛里纳斯城的有显著的城市轴线,更进而到普南城的道路与建筑之有计划的配合

3.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1)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大都按照希波丹姆规划形式来建造,布局规整,模式统一

2)城市广场整齐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都是按照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建设。

3)城市中心由广场取代卫城和庙宇

4)城市广场普遍设敞廊,讲究气势和透视效果。

5)城市环境卫生条件好

4.罗马营寨城布局特点及典型城市

a.布局特点:

1)有方整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

2)中央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

3)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b.典型城市:

北非提姆加德(罗马帝国时期)

1)平面正方形

2)两条垂直干道成十字相交,交点处是城市的中心广场

3)城市道路网为方格形

4)城市有剧场、浴场等大型公共建筑

5)在主要道路起迄点和交叉处,有壮丽的凯旋门,它们之间有列柱街

5.罗马共和时期与罗马帝国时期广场建设的异同

1)罗马共和时期广场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的中心,罗马帝国时期广场是皇帝树碑立传的纪念地

2)共和时期广场建筑连续形成不相协调,帝国时期通过柱廊得到统一

3)广场由开敞走向封闭,有自由走向严整,目的在于塑造一个供人观赏的三维空间

4)共和时期广场组织较乱,帝国时期通过多个彼此垂直轴线组成一个整体

6.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主要内容

1)城市选址。高爽地段,有利避风、浓雾、酷热,接近水源,交通便利

2)建筑物选址。探讨了建筑性质,同城市关系,地段四周现状、道路等。

3)街道布置与广场设计。

4)理想城市方案。平面八角形,便于防守,放射性路网,广场神庙居中,道路不直接对向城门

第二篇中古的城市

1.中世纪巴黎的城市建设

1)在罗马营寨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位于赛纳河口的一个小岛上,即城岛

3)几次扩建城墙和城市

4)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

2.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理论

a.阿尔伯蒂《论建筑》

继承了维特鲁威的的思想,主张从城市的环境因素考虑城市的选址选型,结合军事防卫要求布局街道,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模式:

1)城市街道由中心向外辐射,形成有利于防御的多边形星形平面。

2)中心设教堂、宫殿或城堡。

3)城市由几何形体构成。

b.费拉瑞特《理想的城市》(图)

完整的按照费拉瑞特的理想城市建造的是威尼斯王国的帕尔曼-诺伐城,设计者是斯卡莫齐为防御而设的边境小城,中心为六角形广场,辐射

道路用三组环路联接。城市中心点设棱堡状的防御性构筑物。

c.斯卡莫齐—理想城市方案(图)

1)城市中心为建有宫殿的市民集会市场

2)东西两侧为正方形的商业广场,南北为交易所及市场广场,主要广场南侧有运河通过

3)城市中心设棱堡状的防御性构筑物

4)由于星形城市放射性锐角很难设计房屋,后来出现了有格栅型接道的矩形理想城市

d.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对整个欧洲的城市规划思潮都有影响

3.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城市的主要特征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分期大致可以分为:以佛罗伦萨为代表的早期文艺复兴(15世纪),以罗马为代表的盛期文艺复兴(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威尼斯和仑巴底为代表的晚期文艺复兴(16世纪中期和末期),17世纪以后为巴洛克时期

a.城市特点

1)突破了宗教束缚,大型世俗性建筑构成了城市主要景象

2)地理学、数学等知识有力的影响了城市规划结构

3)许多城市因不能满足生产生活而进行改建,但布局上没有大的突破

4)设计思路由细节扩大到环境

5)巴洛克时期的浮华雕饰及建筑物的轴线构图,极大的丰富了城市景观

6)巴洛克时期城市改建强调运动感和景深,有助于把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构成整体环境

b.典型城市

佛罗伦萨(早期)

1)建筑主要活动是城市公共建筑和教堂

2)修建了联通市中心的乌菲齐大街,两侧为设骑楼的连排式多层房屋

3)重视立面设计,不重视体积

4)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成为城市标志

威尼斯(晚期)

1)开拓街道广场,修建教堂府邸

2)建造商业集会的敞廊,市政府,钟塔等

3)豪绅富商的大府邸多数在大运河两侧,形成屏风式立面

4)修建码头和石拱桥

5)完善圣马可广场的建设

罗马(巴洛克)

1)开辟3条笔直的道路通向城门,三条轴线在城门之里的椭圆形广场上相交

2)3条道路交叉点安置方尖碑,作为对景

3)轴线构图的广泛运用

4)强调建筑体积

5)多数教堂采用集中式构图,具有纪念碑性质

4.文艺复兴时期的广场建设及典型格局

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放在广场建设上

1)早期:继承中世纪传统,广场周围建筑布局自由,空间多封闭,雕像放在广场一侧。

2)盛期和晚期:广场比较严整,采用柱廊形式,空间开敞,雕像常常放在广场中间

代表:圣马可广场

1)由3个梯形广场组合成的拐尺形广场,透视效果好

2)艺术处理方面,高耸的钟塔成为城市的标志,与广场周围的水平线成美的对比

3)广场四周底层全采用外廊式做法

4)不同空间互迭和视觉上相似性对比性的运用,达到形体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高峰

5.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建设

a.巴黎改建

路易十四时期—为了炫耀君权与国家强大而改建

1)改建卢浮宫等大型古典主义建筑

2)富裕贵族在巴黎建造城市府邸

3)修建路易十四广场和胜利广场歌功颂德

4)形成巴黎城市的中轴线,完成香榭丽舍大街和协和广场的建设

5)采用区域性、轴线性的方式

b.凡尔赛的建设

1)位于巴黎西南郊外,由猎庄发展而成

2)宫前有3条放射性大道,呈50度角,将景物包容在同一视野中

3)凡尔赛花园采用强烈的轴线,对称布局,十字水渠,用列树装饰道路,构成无限深远的透视

4)反映了王权至上,体现了唯理主义思想

c.广场建设

出现了分布在一条轴线上的广场系统规划,纪念性的广场有很大发展,开始将绿化布置,雕像喷泉,建筑小品和周围建筑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以及处理好周围建筑高度的比例,广场周围环境以及广场和广场之间的联系。

典型代表:巴黎的旺道姆广场,协和广场

巴黎协和广场:

1)位于赛纳河北,横轴与香榭丽舍田园大道重合。

2)主要特征是开敞,广场东南西三面无建筑,向树林,花园和塞纳河完全敞开,平面为长方形

3)广场北边有一对古典建筑物,把广场和北面的南北向大街联系起来,构成了同爱丽舍田园大道垂直的次要轴线。

4)协和广场出色地起到了都勒里花园过渡到爱丽舍田园大道的作用,成了从卢佛尔宫至星形广场的巴黎主轴线上的重要枢纽。

第三篇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

1.不同时期巴黎改建的特点

a.雅各宾时期城市建设的重点是第三等级和贫苦手工业工人的聚居区

1)为减轻市中心交通,增辟几条干道

2)封闭市内一些墓地,将巴士底狱夷为平地,修建绿化广场,广泛绿化

3)建筑形体追求简单,反映“一切建筑都像公民道德那样单纯”的见解

b.拿破仑时期

1)城市风貌—灰色屋顶的多层建筑

2)有连续券廊的里沃大街

3)在巴黎西部改建贵族区

4)修建明星广场和凯旋门

5)以协和广场为枢纽,在规划布局上控制巴黎中心

c.拿破仑第三时期奥斯曼改建(99年考题)

背景:法国国内国际铁路建成,巴黎成为欧洲最大的交通枢纽

目的:功能需要+装点帝都+军事防御

措施:

1)完成巴黎大十字和两条环路的建设

2)连续17年的道路建设(市中心和市区外围)

3)为美化城市面貌,对于街道两侧的建筑高度和建筑物顶坡度都有所规定

4)改建市中心大型公共建筑

5)重视城市绿化,修建大面积的公园

6)将巴黎市中心分散到几个区中心,适应了当时由于城市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分区要求

7)完善市政设施建设

缺点:

1)没有解决贫民窟问题

2)没有解决因国内国际铁路网的形成而造成的城市交通障碍

2.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渊源—空想社会主义(原理三21):

1)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托马斯-摩尔在16世纪时提出的。乌托邦有50个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最远一天能到达;城市规模受控制,以免城乡脱离,财产公有。

2)康帕内拉“太阳城”财产公有,居民从事畜牧、农业、航海、防卫等,城市空间结构由7个同心圆组成安德累雅“基督教之城”

3)资本主义制度形成,开始暴露种种矛盾,空想社会主义者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提出社会改良的设想。欧文:“新协和村”

4)资本主义由巩固到发展,矛盾加深,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种种改革措施,如傅立叶的“法郎吉”,生产于消费结合,有组织的大生产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但他们设想将城市作为社会经济的实体,将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造相结合,出发点是解决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工作问题,在城市规划思想史上占有一定位置。也是后来的“田园城市”、“卫星城”等理论的思想渊源。(解决社会问题的探索+理论渊源)

3.田园城市相关内容(图)

霍华德1898《明天—-一条通向改革的和平之路》

a.社会背景:

1)政府获得政治资本

2)社会问题:土地,税收,环境,人口

3) Howard全面地卷入到1870和80年代的英国激进主义浪潮之中。他们的口号与方法是民主和合作。他们要打破土地所有者的权力,然后开始全面的土地改革。他们反对运用当时两种主要的思潮,即政府干预和劳工运动。

b.田园城市概念:

针对大城市拥挤、不卫生等问题提出的为健康、产业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城市四周有永久农用地包围,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

c.空间模式(城乡磁体):

1)城市控制在一定规模,对于城市建设用地进行限制

2)几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形成一个系统

3)用绿带和其他敞地将城市独立的居住区分隔开

4)合理布局居住工作及基础设施

5)各功能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6)可以便捷地同自然景观接触

d.社会目标:

1)通过土地公共政策规定减轻房客的房息压力

2)自主各种形式的合作社

3)土地出租利息归公众所有

4)提供各种社会公共设施

5)创造各种就业岗位

e.意义:

针对工业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的一种先驱性的城乡结合模式。对于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其后来产生的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镇理论有相当大的作用。被认为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始。

4.工业城市理论(戛涅)

a.原因:19世纪,产业革命破坏了原有的以家庭为经济中心的城市结构,居住与工作地点分离

b.主要内容:在于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

1)人口32000人

2)有明确的功能分区,中央为城市中心,生活居住区是长条形的,各分

区之间用绿带隔离

3)有先进的城市交通

4)重视城市规划的灵活性,为各功能区发展留有余地

5)建筑采用先进的材料钢筋混凝土

5.带形城市理论(索里亚·伊·马塔)

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SORIA提出带型城市设想。他认为传统的从核心向外一圈圈扩展的城市形态已经过时。它会使城市拥挤、卫生恶化。在新的集约运输形式的影响下,城市将发展成带形的。城市发展依赖交通运输线成带状延伸,可将原有的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络。不仅使城市居民容易接近自然,又能将文明的设施带到乡间。主要内容:

1)城市依靠一条交通轴呈带形发展,宽度有限,理想情况下为500米,长度无限

2)沿交通脊布置一条或几条电气铁路和市政管线

3)将城乡结合

4)从一个或若干城市做多方延伸,可形成有机网络

但从后来华盛顿与巴黎改建都证明,在面临私有经济者企图在指状或轴线式布局中间空隙地带进行建设的情况下,这种规划是很难保持住的。第四篇现代城市

1、新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新建筑运动

格罗比乌斯W.Gropius

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

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 a.

主要思想体系:

1)重视使用功能

2)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的使用

3)重视经济性

4)创造时代新风格

5)强调建筑空间

b.实例:

柯布西埃1922年《明日的城市》和1933年的《阳光城》城市规划观点:

1)技术改善中心商业区

2)摩天楼—新信仰解决老问题(拥挤)

3)合理分布城市各区的密度

4)高效率的城市交通体系

改建巴黎中心区的畅想曲

格罗比乌斯等人的新居住区的实验与实践活动

2、英国的卫星城与田园城市建设

a.概念—翁温1922年《卫星城市的建设》

大伦敦区域规划理念

1930年帕克尔第三座卫星城市的建设—威森肖维1)10万人2)依靠母城3)公共交通体系4)邻里单位的实践

b.影响—100公里范围内的莫斯科卫星城规划

社区运动、邻里单位与划区理论

3、雅典宪章

a.1933年雅典会议宪章内容:

现代城市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息、交通

从人的需求出发,安全方便的邻里单位

城市公共绿地与风景地带

反对伟大的排场

保护名胜古迹与古建筑

重视城市空间效果

b.意义:适应城市新变化、挑战陈旧观念、强大的生命力

4、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秘鲁利马

1、协调平衡城市与区域的关系,有效利用资源

2、城市增长的存在问题与不同形式

3、更加有机的分区概念,反对简单机械的分割

4、住房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并涉及人类尊严

5、鼓励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多样化城市运输

6、通过立法解决城市土地使用的有效性和公平

7、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已是危及人类生存的大问题

8、更加全面的文物与历史遗产的保存观念,鼓励保护性利用,并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

9、恰当地评价先进的工业技术及其使用

10、动态的、强调过程的设计与实践观

11、城市与建筑设计中应注意空间、城市结构和社会生活的连续性,突出地域性、文化特色和生活习俗,不再是“壮丽的表演”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 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三、城市的形成条件 ?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的远古城市 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 “聚”、“邑”的形成 《史纪·五帝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城”的产生 《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城”----土地、鼎、戟 . “城”与“市”的结合 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从而,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各易其退,各得其所”。 当具有了防御功能的“城”与专司商品交换的“市”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最早的意义较为完整的“城市”。

南开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考研

南开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考研 1919年南开大学建校时即创办历史学科,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建立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室、周恩来研究中心、中国留学教育研究中心和近代中国研究中心。1986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4年历史系被评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6年,本学科进入211工程,1998年取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成为中国社会历史研究重点基地的组成部分。2002年8月设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 学科师资队伍强大,有教授18人,副教授10人,其中35-45岁的教授、副教授14人,46-55岁的教授8人。学术带头人陈振江、李喜所为全国相关学术团体主要负责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一批青年学者,年富力强,其中两人为国家跨世纪人才。该学科特色鲜明,重点研究近代社会转型问题,极为重视社会调查、重视调查资料与文献相印证。已进行国内调查5次、国际合作调查3次。先后与日本、加拿大学者联合进行近代华北农村社会调查。保存华北农村调查等多种第一手资料九千多万字。学科对外学术交流活跃。本学科成员多次赴美、俄、法、英、德、荷、澳、日、韩和港澳台地区访问、讲学或合作研究,并邀请过井上清、齐赫文斯基、巴斯蒂、柯文、杜维明、张玉法、周锡瑞等30余名国际著名学者到校讲学和访问,主办过5次国际学术讨论会、7次全国性研讨会。 学科自1981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至今已有153名硕士、61名博士先后毕业。近20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省部委及国际合作项目31项,横向项目39项。出版了专著、教材92部,发表论文1128篇。合办有《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华北区域研究》刊物。本学科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得五个一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全国青年社科优秀成果奖及天津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等。 1964年经国家高教部批准,南开大学同时建立了美国史、日本史、拉丁美洲史3个研究室。在著名史学家雷海宗、吴廷璆、杨生茂等老一辈学者的带领下,南开的世界史学科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美国史、日本史、拉美史和古代中世纪史等研究方向形成了明显的优势和特色。1978年,美国史和日本史同时获得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两个方向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从1990年起,以张友伦教授为理事长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设在南开大学。1988年在日本史研究室的基础上建立了日本研究中心,得到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的重点资助。国家教委于1993年在南开大学建立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以协调全国高校的拉美研究,以洪国起教授为理事长的中国拉美史研究会秘书处设在该中心。以王敦书教授为会长的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的会址也长期设在南开大学。1988年南开大学的世界地区史、国别史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6年以来,在国家211工程的重点支持下,本学科点在学科建设、研究条件、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学科具有以下优势:一,特色鲜明,美国史、日本史、亚太国际关系史等研究方向得到国内学术界的广泛承认;二,成果丰硕,具有雄厚的研究基础,1996年至2000年共出版了专著30部,编著10部,译著5部,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2篇,《历史研究》12篇,许多成果获得了省部级奖;三,顺利地完成了学科带头人的新老交替,在

中国城建史考研试题分析及复习资料复习要点

中国城建史——历届考研试题分析与答案复习要点 一、历年考题整理: 1.中建史每年1道题,周礼考工记考过三次,重要的都城考过:汉长安,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宋东京;概念考过城郭,比较题考过唐宋比较。 2.按照时间顺序,比较重要的都城分别有:淹城,汉长安,曹魏邺城,隋唐长安,(东都洛阳),北宋东京,平江府,元大都,明清北京。其中没有考过又相对重要的是曹魏邺城。 3.书本第八章分类总结考过周礼的影响,近代史没有考察过。 4.历年考题几乎没有重复考察,只有周礼考工记连续考两年,再出现也是有可能的。 5.都城结合平面图,考试拿分。 1.宋东京规划要点(2007) 答:1. 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2.平面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皇城,里城,外城。 3.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4.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瓦子出现。 5.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 6.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2.汉长安建设的过程与规划要点(2006)

答:修建过程: 1. 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 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 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规划要点: 1. 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 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 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4. 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3.谈谈你对《周礼·考工记》对中国都城的影响是“历代遵从,千古一致”的这一观点的看法。(2005) 答:《周礼·考工记》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但是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线,因为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城市都能体现出来的。北魏洛阳只有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则更多的体现出《城制》,如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而市却在宫南。元大都则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指导思想就是《城制》。在元大都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

0701104班城建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篇古代部分 绪论 一、城市的起源 1、在原始社会,随着农业的出现为标志的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捉奸产生了原 始的固定的居民点; 2、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在第二次劳动大 分工的产物(商业手、工业是从农业中 分离出来的) 3、出现在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过渡到时 期;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二、城市概念的变迁 1、城与廓、市与井的区别 城廓——城郭:城墙 城郭之别: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内之为城,外之为郭 2、城市的原始定义:防御功能、商品交换的职能、固定的居民点 3、城市社会时期城市定义的延伸

城市的原始职能、一级法律实体、精神寓意 4、现代城市的定义: *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 *是一定地域中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 *要求相对集中 *城市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及良好的生 态环境 *根据共同的社会需要而进行各方面协调运 转的社会实体 *有继承和延文化传统的使命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1、位置: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 2、规模: 3、建筑组合 4、一定的功能分区 5、原始居民点初步且有城市最基本的“集中”的特征(城市最大特征是聚集) 二、中国城市的形成

我国城市是在原始社会群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公元前3000年——公 元前2000年) 大概在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约公元前17世纪左右) 河南偃师市二里关村古城——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城市 商朝城市实例(公元前6—11世纪) 河南偃师市乡沟商城 总体布局:宫城居中、三套城墙、追求方正开创了以后历代都城多道城墙和宫城局中的先河。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 (周礼考工记内容、解释、影响,要深入到中建史书的具体章节, 下面红字的部分还要补充,很重要) 西周的城建制度及其影响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观,这在城建制度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1、政治上“分诸侯、建藩卫”——西周成为 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的朝代

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23

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23 (总分:6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28.00) 1.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大量的侵略特权。其中,规定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 (分数:2.00) A.主权和领土完整 B.领海主权√ C.司法主权 D.关税主权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属于一道识记性试题,难度较小。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的侵略特权。如: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律管束,享受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等等。B选项正确。 3.近代以来,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方式是 (分数:2.00) A.经济掠夺 B.政治控制 C.军事侵略√ D.文化渗透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一道识记性试题,难度很小。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包括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其中,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C选项正确。本题虽然超越了《大纲解析》的范围,但是考生仍然需要了解,故增加了本题。 4.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启者是 (分数:2.00) A.早期维新思想家 B.洋务派√ C.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洋务运动的意义,是识记性试题,难度较小。洋务派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启者。为了培养新式外交、军事、科技人才,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B选项正确。 5.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相似的因素是 (分数:2.00) A.发展资本主义 B.救亡图存√ C.强调变革 D.反帝反封建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辛亥革命的背景,属于以理解性为主、识记性为辅的试题,难度适中。三者的相同点:都是在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机时的民族救亡运动;都受到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都没有使中国走向独立富强;都对思想解放、民族觉醒有积极作用。故选项B正确。考生要注意本题还可以从多选题角度考查。 6.1920年,中国工人阶级政党最早的组织建立于 (分数:2.00)

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完整版)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 年代重要事件 1838年底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6月英军发动鸦片战争 1842年8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1)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洋银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 协商。 →《南京条约》影响: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开 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2)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逐步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变为帝 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4)反侵略反封建成为 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5)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签订;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1842年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1846-1850年两广自然灾害 1851年1月洪秀全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3月,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颁布《天朝天亩制度》、天平军北伐 1856年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法国利用“马神甫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9月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1857-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 1858年1、清政府与英、法、俄、美签订《天津条约》: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3)外国军舰和商 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5)赔偿英国 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2、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 1859年洪仁圩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1859-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阶段 1860年1、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 英属香港界内;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 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南大营、进军苏南、上海近郊、退回苏州 1、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诞生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兴起早期维新思想:王韬、郑观应 3、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一场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相标榜,开展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洋务派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 的统治,他们只是零星地学习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却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不 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此外,洋务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着很多弊端。

城建史复习资料

为什么说我国周代发生过两次筑城高潮?西周时期有哪些主要城市?各有何不同性质? 西周初年,政治中心在丰、镐。对于黄河下游,特别是原来商代的中心地区,不便统治,故周武王时,曾命周公在洛阳附近新建王城及成周两个城市,传说都曾经过相宅,而且有一定的规划。建城的目的是将殷商的“顽民”集中管制。 丰京、镐京、洛邑、成周。 丰京、镐京是西周的都城;洛邑用于监视殷“顽民”,在东周时曾是都城;成周用于集中管制殷“顽民”。 简述《周里·考工记》中关于营国制度的内容并加以解释。周代王城制度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过程有何重大影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方九里应为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竖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经涂九轨指为路宽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是行政办公,后面是市场。市与朝各方百步。“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都按这个制度,而且越往后,都城的建设越严格按照此制度,如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清北京,这也与儒家思想受推崇有关。 为什么秦统一全国后城市能得到空前的发展?发展概况如何? 大统一、中央集权与郡县制、驰道建设、重农工商。 冶铁中心临邛、海上贸易中心会嵇、琅琊、之罘、咸阳都城改造、地方古都城等。

汉长安修建过程及其平面部局有何特点?略述汉长安平面布局的形成因素。 利用秦代长安宫的离宫扩建为长安宫,在其旁建造未央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汉武帝在城西修建章宫,城内桂宫,明光宫;王莽时在城南修建辟雍等礼制建筑;东汉时改为陪都,称西京,光武十年修长安高庙,修西京宫室,东汉末年被董卓烧毁,南北朝修复,隋文帝时废弃。 配合地形及现状,城市平面呈不规则矩形;有城门12个,通城门的大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中为驰道,帝王专用;城中大部分为宫殿所占;城东北系手工业作坊,城南至曲江终南山为上林苑;城内九市,集中设市,商业发达,闾里多;城周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未央宫,利用龙首山的地形,因地制宜先建前殿,舍弃以前将大殿建在人工夯筑的工程浩大的土台上的作法。 以秦长安宫为基础修建;西南龙首山要求修建配合地形;修建过程中有战争破坏;人口增多,城市扩大;汉代为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各地富豪,修筑陵城。 汉长安城门、道路、市肆和居住区规划有何特点?汉代皇家园林最大者是哪一个?其规模如何? 城门:十二个,每边三门,是旁三门制度,每门容4轨,共12 轨。 道路:通城门的大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与门道宽度大致相同,中间应为驰道,为帝王专行。街道都是南北向与东西向直交的。 市肆:城内九市,于南北主道东西两侧,有的不在城内,集中设市,商业发达,需要管理。 居住区:一般的称闾里,子城内各宫殿之间,一些院子并联排列。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里也可能不全在城内;闾里内设“弹室”专管弹压平民。 单圭灵昆苑最大,周围约11里 曹魏邺城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其划时代意义是什么?

南开大学中国近代史考研经验分享

南开大学中国近代史考研经验分享 很多考研的同学都迫切需要考研过来人的指导,中国有句古话“姜还是老的辣”,但并不是所有考研的同学都能那么幸运可以找到自己的前辈指点一二,天津考研网每年服务上万名考研学子,汇聚优秀考研学员经验,针对各个专业及科目分类成册,现将我们已有的一些考研经验分享给大家,下面为大家分享南开大学中国近代史考研经验。 历时一年多的考研征程终于谢幕,我终于如愿以偿的被南开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录取。回首这一年多来的考研心路历程,有开心也有失落,走了不少弯路也获得了不少经验,下面跟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下我的考研经验。下面我将从计划、专业课和公共课三个方面来大概分享一下自己的考研历程。 首先简介一下,我本科是一普通二本院校,高中学理,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因为对历史学的浓厚兴趣,决定跨考,先后参加了2011,2012,2013年的研究生考试,三年报的都是南开大学,有幸今年被录取,长久以来,潜水论坛,获益良多,现在想和大家分享下经验。同时也谢谢在考研复习备考的过程当中给我帮助的师兄师姐,和研友们。 读研肯定不是唯一的出路,所以首先必须自己想清楚要不要考研,一定要下定决心,目标要明确,三年来我的目标只有一个:考南大。我是以一种愚公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的:历史学主要考客观史实,客观史实主要靠积累,所以我下次考试肯定比这次好,只要坚持就一定能考上。 就具体知识层面来说,历史学考研主要考察对客观史实的掌握,尤其对考名校的同学来说,面一定要广,边边角角都要照顾到,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心理学专业综合考研红宝书是由天津考研网组织多名一线大学老师及过去几年在南开大学研究生初试中专业课取得高分的考生共同编写及整理的一套复习材料。本套材料对考研指定教材中的考点内容进行深入提炼和总结,同时辅以科学合理的复习规划,使得同学们只要使用我们这套材料便可以掌握南开大学此门课程几乎全部的考点、帮助同学用最短的时间实现全面而有深度的复习。此套材料适合全程复习使用。此资料在本科笔记、授课重点、高分经验等众多资料基础之上编制而成,区别于市面将各种资料罗列且看不清晰、资料陈旧等诸多弊病,目前已成为市面唯一一套针对南开大学社会工作硕士权威有效的复习全书。否则你即使通过初试,复试仍然很难通过,尤其对跨考生而言。就我个人而言,通读了传说的11本,教辅用了山东大本,北师大版,2000题,长孙博和砼惜刚的名解,以及历年名校真题解析等。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考研院校排名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考研院校排名 中国近现代史是区别于世界近现代史,专以中国为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叙述主体的一门学科。不同于世界近现代史的历史分期,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有多种看法,但被普遍接受的是起于1840年鸦片战争,终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的这一观点。 其中1840年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被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被称为中国近代史。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被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称中国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排 名学校名称 等 级 排 名 学校名称 等 级 排 名 学校名称等级 1华中师范大学A +6湖南师范大学 A 1 1华东师范大学 A 2中山大学A +7复旦大学 A 1 2武汉大学 A 3南开大学A +8中国人民大学 A 1 3山西大学 A 4北京大学A 9四川大学 A 1 4河南大学 A 5南京大学A 1 0北京师范大学 A 1 5苏州大学 A

B+等(23个):河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吉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扬州大学、厦门大学、河北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新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延安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辽宁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B等(23个):清华大学、湘潭大学、安徽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郑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齐齐哈尔大学、聊城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 C等(16个):名单略

考研政治之中国近代史纲要备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之中国近代史纲要备考知识点 总结 本文为各位考生汇总了以时间线为主的周年纪念事件,希望帮大家更好的复习这一部分。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武装侵占中国东北。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以后,随即开始入侵中国华北地区。接着,日方又策动华北五省两市“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这就是华北事变。1937年7月7日爆发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一二·九运动 在民族危机的重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8月1日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正确主张,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很大影响,有力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在对蒋介石屡次劝谏无效的情况下,发动了西安事变。事变后,张、杨联合发表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开放民众爱国运动等八项抗日主张。 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中、美、英、苏等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根据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经验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表现在: 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②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引导全民族走向抗战胜利的一面旗帜; ③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④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政策,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⑤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抗日战争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最新中国城建史复习资料培训讲学

1、试述我国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包括产生的时期、基础及产生的条件)?或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1-4 四选一) 版本一。 (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 (2)私有制的出现,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出现 (3)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组成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 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4)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5)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版本二。 (1).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不断的提高,生产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也就产生了私有制(直接原因),需要建设具有防卫性质的城廓沟池,这就使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逐渐解体,慢慢过渡到了奴隶社会。 (2).“市”或“市井”的产生。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就需要交换,随着交易数量及范围的增大,就产生了固定的场所,即“市”。也就是最初的城市型的居民点。 (3).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及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区分出来。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 (4).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5).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 (6).频繁的战争也是促成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7).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2、我国古代原始居民点的居住形式及特点(1-4 四选一) 穴居:凿穴而居;上古穴居而野处发展: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巢居: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发展:巢居-干阑式建筑 特点:位置:较高的向阳山坡上,靠近河流 规模:成群密集的房屋,居住形式多以穴居为主 分区:住区、墓区、生产区 3、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4 四选一) 选址原则:(1)择高而居,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2)临近自然水源,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 (3)村落周围必须有一定范围的适宜农业生产的平原或小盆 布局特征:(1)规模普遍较大。原始的居民点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一般规模较大。 (2)村落平面形状复杂多样。以方形、长方形居多,也有一些圆形的。

中国古代城建史复习

中国古代城建史复习 一、原始社会居民点及殷周时代的城市 1、《周礼》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将国家制度中严格的等级观念运用的到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体现封建制度中君臣、父子、上下的尊卑,导致古代城市严整、有韵律感、程式化;城市规划的独特艺术观——礼乐制度的建立:本质即是城市的物质环境的创造要为精神世界——政治制度的建立而服务。(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序,故群物皆别;和,故白物皆化) 2、《周礼·考工记》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选址、定朝向方位: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築以县,以景为规,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潮汐。 规划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道路规划: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经轨,野涂以为都经轨。 城邑建设体制:三个等级:王城、诸侯封国国都、宗室和卿大夫采邑在城市规模、城市道路和城市门阿之制上的等级观念。 礼制营建制度: 城邑规划制度: 典型案例: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 城与廊的概念:城郭均为防御性的构筑物。(筑城以卫君,造城以守民)(三里之城,七里之廊)廊一般比城大或城一般在廊内。 邑:泛指所有的居民点(邑外为之郊,郊外为之牧,牧外为之野,野外为之林)

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成。 市:日中为市,招天下之民,聚会天下货物,各易而退,各得其所。 城与国:防御性构筑物。 周代的第一次建城高峰原因:政治举措——分封诸侯,便于统治。 第二讲: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 1、周代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 原因:春秋晚年战国初年,各路诸侯因为政治、军事需要及满足封建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改造旧城,营建新城,并调整城市的分布布局等城市建设活动。 重大成果:1、扩大城市规模,除保留城继续提供政治活动之外,更加建广阔的外廊以为经济活动场所。 2、改造依附于宫的后市,发展成为城市独立的集中商业区作为外廊的主体,以供城市各阶层之需。 3、改革官府手工业区的同时,并增辟民间手工作坊区,扩大工商业者的闾里。调整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压缩城内公室用地,增加工商业及居民用地,为积极繁荣城市经济创造条件。 4、城市规划格局也不为旧制所约束,主张“城郭不必中规”“道路不必中准绳” 5、以往强调的礼制规划秩序,也渐为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求,适当兼顾礼制的新规划秩序所替代。 2、列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咬合、环套、分离、并联) 3、《商君书》的规划思想: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及城

中国城建史考研试题分析及复习资料复习要点

中国城建史——历届考研试题分析及答案复习要点 一、历年考题整理: 1.中建史每年1道题,周礼考工记考过三次,重要的都城考过:汉长安,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宋东京;概念考过城郭,比较题考过唐宋比较。 2.按照时间顺序,比较重要的都城分别有:淹城,汉长安,曹魏邺城,隋唐长安,(东都洛阳),北宋东京,平江府,元大都,明清北京。其中没有考过又相对重要的是曹魏邺城。 3.书本第八章分类总结考过周礼的影响,近代史没有考察过。 4.历年考题几乎没有重复考察,只有周礼考工记连续考两年,再出现也是有可能的。 5.都城结合平面图,考试拿分。 1.宋东京规划要点(2007) 答:1. 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2.平面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皇城,里城,外城。 3.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4.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瓦子出现。 5.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 6.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2.汉长安建设的过程及规划要点(2006)

答:修建过程: 1. 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 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 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规划要点: 1. 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 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 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4. 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3.谈谈你对《周礼·考工记》对中国都城的影响是“历代遵从,千古一致”的这一观点的看法。(2005) 答:《周礼·考工记》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但是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线,因为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城市都能体现出来的。北魏洛阳只有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则更多的体现出《城制》,如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而市却在宫南。元大都则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城

中国城建史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中国城建史复习资料

1、试述我国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包括产生的时期、基础及产生的条件)?或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1-4 四选一) 版本一。 (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 (2)私有制的出现,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出现 (3)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组成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4)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5)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版本二。 (1).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不断的提高,生产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也就产生了私有制(直接原因),需要建设具有防卫性质的城廓沟池,这就使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逐渐解体,慢慢过渡到了奴隶社会。 (2).“市”或“市井”的产生。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就需要交换,随着交易数量及范围的增大,就产生了固定的场所,即“市”。也就是最初的城市型的居民点。 (3).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及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区分出来。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 (4).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5).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 (6).频繁的战争也是促成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7).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2、我国古代原始居民点的居住形式及特点(1-4 四选一) 穴居:凿穴而居;上古穴居而野处发展: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巢居: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发展:巢居-干阑式建筑 特点:位置:较高的向阳山坡上,靠近河流 规模:成群密集的房屋,居住形式多以穴居为主 分区:住区、墓区、生产区 3、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4 四选一) 选址原则:(1)择高而居,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2)临近自然水源,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 (3)村落周围必须有一定范围的适宜农业生产的平原或小盆 布局特征:(1)规模普遍较大。原始的居民点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一般规模较大。

中国城建史-复习重点

复习重点 ●原始的居住形式及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1)位置: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的二级阶地 2)规模:规模大小不等 3)形式:1)木骨泥墙建筑 2)干阑式桩上建筑 4)功能分区:功能简单生——居住死——墓葬 ●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基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防御、市场) 殷商时代城市的特点 ●a) 殷商时代已出现为考古证实的城市,城市往往是奴隶主的驻地,因此宫殿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b) 城市中集中着为奴隶主服务的各种手工业和商业,如青铜器、骨器、陶器等。从发掘出的奠基奴隶遗骨可以看出城市中明显的阶级差别和对立。 ●c) 白灰面夯土建筑——由柱础支撑的高大的木构架,可能仍用草屋顶,传说中的“茅茨土阶” ●城与廓的概念 P14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墨子·非攻篇》、《孟子·公孙丑篇》、《战国策》 “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管子·度地篇》 “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廓>城 ●防御性 ●阶级分化 ●城与市的概念 P14 市指交易场所,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 城指防御城垣,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城郭沟池以为固) ●《周礼·考工记》中的营国制度的主要内容 ●a) 营国宏观规划体制:国家由王畿、诸侯封国、卿大夫采邑城(都)。 ●b) 城(国)的规划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i. 匠人营造的王城,方形,每面九里(3000 米),各开三座城门。城内有九条枞街,九条横街,每街宽都可容三辆车子并行(车轨的9 倍,约18 米);(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右设社稷坛,前临外朝,后通宫市,宫市外朝的面积各方一百步(一百亩)。 ii. 宫为城的中心:一夫即一个农夫(农户)一年可耕作的面积一百亩,为井田制的计量单位,也用于城的建设计量之中。 ●c) 礼制营建制度:以王城为基准,按照建城者爵位尊卑,据礼制营建制度而定,严格控制

《城建史》复习资料(规划考研必备)

《城建史》复习资料(规划考研必备) 城市规划专业城市建设史考研题目 2003年 一、填空题 1、城最初的定义是进行防御的实体,在中国古代城有不同的称谓,如左传中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2、我国城郭之制起源于夏代的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早期城郭关系比较随意,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城在郭内,如江苏武进淹城、山东曲阜鲁城;城附之于郭之一角(城郭并置),如雁下都、齐临淄、韩故城;城郭分设,如赵邯郸。 3、乌尔城建于公元前约2000-2100年,成中间有其天体崇拜作用的山岳台,其同时使城市的公共中心,体现人性与神性的结合。 4、被誉为城市规划之父的希波丹姆在希波战争之后将棋盘式道路网的规划结构加以理论阐述,并最先在米利都城的重建工作中加以应用。 5、公元前1世纪由奥尔梅客人建设的特奥迪瓦坎城的中心一组举行宗教仪式的纪念性建筑物构成,分布在一条2千米的大道两侧,主要建筑物有太阳神庙、月亮神庙、羽蛇神庙等。 6、印度中世纪的莫卧儿王朝在首都阿各大建造了杰出的建筑物泰姬玛哈尔陵墓被称为印度的珍珠。 7、日本战国时期,为了战争的需要,封建领主们建造了大量的供瞭望及防御的建筑天守阁 8、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李冲主持,隋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宇文恺主持,元大都的规划建设由刘秉忠主持。 9、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特别重要重视中轴线的建设,城市布局多以中轴线对称布局。明清北京城以一条长达7.5千米的中轴线构筑了由南到北的重要的节点有:永定门正阳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殿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神武门景山地安门鼓楼钟楼 10、被誉为欧洲的客厅的是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11、明清时期的票号业中心城市有平遥和太古,手工业中心城市景德镇,其城市布局特征与其城市性质是相适应的。 12、公元894年以前,日本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模仿和学习,这其中包括城市建设的学习。日本以我国的唐长安成为样板建设了几代都城,如飞乌地区的藤原京、今京都地区的平安京、奈良地区的平成京。 13、拿破仑第三时期欧斯曼主持的巴黎改造工程,除继续以前的改造市容、装点帝都、拓宽道路、受到交通的工作之外,最主要的是完成了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形路。 14、华盛顿规划由郎方主持,他的规划思想和设计手法受到了巴黎的影响。 15、近代有许多思想家和学者进行了城市规划理论的探索,并付诸于实践。如给予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欧文提出了新协和村方案,并到美国展开了实践,傅立叶则把遵循共同社会理想的400户家庭集中在一座巨大的建筑中,取名法兰斯泰尔,作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基层组织。 16、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提出了著名的《雅典宪章》,指出现代城市应该解决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1977年,一些城市规划设计学者在秘鲁某印加文化遗址签署了著名的马丘比丘宪章,是继雅典宪章后又一个对世界城市规划产生深远影响的文件。 17、现代城市建设立法始于1848年英国颁布的公共卫生法 18、1929年国民党政府制定并公布的首都计划是我国较早的一次系统的现代城市规划。 19、为了缓解城市过于集中而产生的矛盾,芬兰建筑师沙里宁于1918年提出著名的有机疏散理论

城建史复习资料

城建史复习资料 一、古代城市的产生 1、远古聚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 1)基本特征: 1分布区域:西起川陕宁,东抵浙鲁,北至蒙辽,南达云贵两广 2聚居环境:天然洞穴 近水:湖滨、河谷、海岸方便渔猎 居丘:防止洪水淹浸,洞穴口部一般距水面10~100米(多为20~60米) 避风:避开冬季主导方向,洞口一般为南向 通风:洞穴较浅,或生活在洞穴前部 2)影响因素: 1外部条件: 2自身条件: 2、初期城市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与聚落的差异 3、“城”与“市”结合的历史意义: “城”的文字内涵——“土地”+“鼎”+“戟”。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从而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各易其退,各得其所。”当具有了防御功能的“城”与专司商品交换的“市”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最早的意义较为完整的“城市”。 二、奴隶制社会的城市 1、我国古代“天圆地方”思想以及“四象”方位的源流 2、“井田制”的特征及其对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影响 1)“井田制”的特征:《谷梁传*宣公十五年》载:“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 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以八户农家为单位而集体配授农地,将土地分为井字形的九个单位,每单位百亩,中间位公田,周围是私田。 2)对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影响: 3、《营国制度》中关于都城营建的主要内容?图标并简述其形制与布局特点1)《营国制度》中关于都城营建的主要内容: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天子之城的规模是长宽各为九里的正方形大城,每边各开三座城门,城中有九条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干道与城门相通。每条干道的宽度可以容纳九辆马车并排行驶(轨宽八尺)。王宫在城的中央,宫的前面是朝,后面是市。左面是宗庙,右面是社稷。每个“朝”和每个“市”的大小约为百步见方。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给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生推荐几本书

给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生推荐几本书 2012-10-19 22:42:23 浏览 3035 次 | 评论 2 条 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诫我们,“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因而,喋喋不休指导别人,为公众开“必读书目”是一件出力不讨好,且往往容易引起争议的事情。胡适、鲁迅等一代名流无法幸免,因为任何一个书目在专业人士看来,均非必读,这就像邓小平说我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我并没有读过多少马克思原著一个道理。好在,此次活动为《博览群书》发起,我只是受邀就“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生应该博览、精读哪些著作说点粗浅意见,不对之处还请各位读者赐教。 博览部分: 作为“大中国近代史”研究生,至少应该知道古典中国之所从来,所以应该博览从人类起源、中国文明起源以来的全部中国历史。假如立志从事近代史研究或教学的话,在本科阶段至少应该博览二十六史,熟知古典中国研究的基本状况及大致走向。 近代中国的全部问题都是英国革命所引起的,因此要讨论中国近代的历史,必须熟悉世界历史,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的历史,熟悉中国与世界的关联,知道中国是怎样从世界楷模、世界文明中心转变为“被打对象”的。 广义的或者说“大中国近代史”至少应该涵盖西方文明向中国传播之后至当代的全部过程,因此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生在最值得用心博览的部分,应该熟悉利玛窦、徐光启以来的全部文献,知道怎样利用这五百年的存世文献,包括官方文书、公私档案、时人文集、野史笔记,以及墓碑、田野调查等一切有助于理解这个时代的有形无形史料。具体而言,应该博览《清实录》、《清史稿》、清代人物自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以来的文人文集,博览《四库全书》中的相关部分,知道《续四库》、《四库补》以及《四库未收》等大型文献汇编大致情形。 进入十九世纪晚期,中国文明的载体在西方影响下发生巨大变化,信息传播方式有了报纸和杂志。研究近代中国历史,必须知道近代中国新媒体的发生和发展,知道一些重要刊物、报纸的倾向、主要内容,知道他们藏在何处,如何使用。 研究唐宋之前古典中国的历史可以穷尽文献,可以运用聪明智慧去解读历史,重建历史。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谁也没有办法穷尽文献。近代中国的文献不是汗牛充栋,而是根本不知道有多少,因此在博览的同时也要有所节制,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不必再做两脚书橱笨功夫,博览群书,还要会读书。 精读部分: 作为近代史专业研究生,我觉得至少应该精读这样几部分书籍: 不管将来重点研究哪一段哪些问题,在读书阶段,都应该精读中国史学会自1950年代以来编辑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正续编,这套书正编已出版的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续编部分目前所见已出版的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北洋军阀》、《抗日战争》等,据说很快还会有《清末新政》、《解放战争》等。 这都是近代史研究最基本的文献,如果不熟悉这些文献,固然也能作出很不错的专题研究,但其学问根基总显得有点不甚牢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