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秦汉时期的征兵制

秦汉时期的征兵制

秦汉时期的征兵制
秦汉时期的征兵制

秦汉时期的征兵制

应征条件和应征士兵的待遇

秦代至西汉前期的兵役制度以郡县普遍征兵制为主。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之下的户籍什伍制度,国家直接控制了以“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按伍、什、里、乡、县逐级管理。籍隶于什伍的编户齐民是征兵的主要对象。汉循秦制,略有损益。到武帝以后,对外战争频仍,征兵的主要对象——个体小农纷纷破产,户籍制度也受到破坏,兵源不足,征兵制逐渐衰落。到东汉,征兵制便被募兵制取代了。

征兵制对年龄有明确规定。男子达到服役年龄正式“傅籍”,著于名册,称为“傅”;停止服役的年龄称为“免老”,或称“老”。秦代始傅的年龄是十五岁①,免老的年龄有爵位者是五十六岁,无爵而为“士伍”者是六十岁②。汉初沿用秦制,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 年)改为二十岁始傅③,至迟在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 年)以前又改为二十三岁④。汉代免老的年龄是五十六岁。这一规定一直沿用到东汉。不过,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超过规定。如秦代遇有“大役”,即大规模的战争,老者也不免役;汉代,更有小至十二岁,老至七十以上被征兵的例子⑤。

征兵制对征兵对象的身份有明确规定。秦代,一般情况下征兵对象严格限制在隶籍于“什伍”内的编户齐民,包括无爵的“士伍”、一级爵“公士”至四级爵“不更”(不更仅免其“更卒”之役,不免其兵役)⑥。身份低于“士伍”的贱民和奴隶没有正式服兵役的权力,即

使从军,也只能作“徒兵”⑦;而身份高于“不更”者,名籍不列于什伍之内⑧,享有免役的特权。西汉军功赐爵制度趋于轻滥,自无爵的“士伍”至八级爵“公乘”通称“民爵”,都要服兵役⑨。武帝时又设立“武功爵”,自七级爵“千夫”以下都要服兵役①。西汉后期,军功爵、武功爵制度皆由轻滥而败坏。至东汉,爵秩制度徒具形式,对服兵役者身份的限制失去了任何实际意义。

征兵制对服役者的身体条件有明确规定。傅籍时,身体羸弱或有残疾者称为“罢癃”,只服劳役,不服兵役。傅籍的身高标准是六尺至六尺五寸以上,不足六尺者称为“小”②,不得服兵役。

①秦简《编年纪》墓主喜十七岁始傅。

②《汉仪注》:“秦制十二爵,男子赐爵一级以上,有罪以减,年五十六免。无爵为士伍,六十乃免老。”③《汉书·景帝纪》:“二年冬十二月,..令天下男子年二十始傅。”

④《盐铁论·未通》:“今陛下(昭帝)哀怜百姓,宽力役之政,二十三始傅,五十六而免。”⑤劳榦《居延汉简考释·簿录》:《名籍类》、《车马类》。

⑥《后汉书·百官公卿表》注引刘劭《爵制》:不更,“不豫更卒之事”。⑦秦简《魏户律》、《魏奔命律》。

⑧秦简《法律答问》:“大夫寡,当伍及人不当?不当。”大夫以上不在户籍什伍的编制中,当为免役之民。

⑨《汉书·高帝纪》五年(公元前202 年)诏:“军吏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又曰:“七大夫,公乘以上,皆高爵也。”

《汉书·食货志》晁错说文帝:“令民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

①《汉书,食货志》:“诸请买武功爵官首者,试补吏、先除,千夫如五大夫。”

②秦简《仓律》。

秦代兵役制度对每户征兵的人数也有规定:《戍律》称:“同居毋并行。”即每户中已傅男子不同时服兵役,至少须留一人在家中,以保证农业生产的进行。

上述各项规定仅适用于平时,在战时尤其是遇“大役”或兵源不足的情况下,随时可能逾制征兵。

在兵农合一制度下,应征士兵除国家供应的一部分物资以外,还有自带的部分。由国家供应的部分包括武器装备和军粮。秦汉时代武器由国家统一管理,士兵入伍后由国家统一发放,退役时上交国家。至于甲兵的授还有专门的条律规定③;国家供应军粮称为“禀”,或称“禀军中”,依爵秩身份以及在军队中的地位高下,禀给的数量也有等差④。一般情况下国家“下调郡县转输粟菽刍蒿”⑤,供应军队,但也时有“自赍”军食的情况。衣物的供应,除没有财产的奴隶、刑徒兵由国家统一供应,称“禀衣”①之外,应征士兵都要自带钱物②。军队往往设有“军市”供士兵买卖物品。

免役的特权

兵役是秦汉时代人民最沉重的负担,故征兵制度规定统治阶级享有免役的特权,称为“复除”。秦代复除特权主要限于第五级爵“大

夫”以上者③,以及与之地位相当的各级官吏和隶于宗室“属籍”的皇室贵族。这些人依其等级的高下,分别可以享有复其身、复其家、复其宗族及依附人口等特权。此外,交纳粟、帛、资多者也可以复其身④。汉代,随着统治阶级构成的复杂化,有关复除的规定及享有复除特权的对象也趋于复杂:宗室、王子侯的宗族皆列入“宗正”的“属籍”,永不服役;外戚、功臣封侯者世世免役;全国官吏除最低级的小吏以外,都有爵位,凡爵在第九级“五大夫”以上,月俸在六百石以上者都免役;低级官吏中县、乡的“三老”免役;凡选举为孝弟力田、博士弟子及能通一经者皆得免役;此外,还有特诏免其一年、两年、若干年乃至终身之役的情况⑤;平民如不服役,可以出钱、物代役⑥;如要免去“正卒”之役或战时征调的兵役,则必须买爵。文帝时纳粟四千石买爵至五大夫即可免役①;武帝时又规定纳奴婢、纳栗、纳钱可得补吏免役,并创“武功爵”,买爵至第七级“千夫”,与五大夫相等,可以免役②。至西汉后期,赐爵、卖爵免役制度的轻滥,导致兵源匮乏,已无法正常地征发兵役。随着募兵制的发展,常规的军功爵免役制度已失去了实际意义③,而其他各项免役制度也仅在临时性征兵时才起作用。

③秦简《效律》、《工律》。

④秦简《传食律》。

⑤《史记·秦始皇本纪》。

①秦简《金布律》。

②云梦睡虎地秦墓四号木牍。

③秦简《法律答问》言“大夫”不在什伍之内,故有免役特权。

④《史记·商君列传》。

⑤以上详见钱文子《补汉兵志》。

⑥《汉书·食货志》晁错言:“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

①《汉书·食货志》晁错言:“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于是文帝“令民入粟边,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为五大夫,万二千石如大庶长,各以多少级数为差”。

②《汉书·食货志》:“有司请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锢、免、减罪,请置赏官,名曰‘武功爵’。..诸请买武功爵官首者,试补吏、先除,千夫如五大夫。”“乃募民能入奴婢,得以终身复。”

兵役的多种名目

秦代兵役与劳役合称“力役”,有更卒、正卒、戍卒、卫士等名目。汉制,男子已傅未老,每人每年都要到郡县服劳役,一月而更,故称“更卒”。更卒主要从事劳役,也担任地方的警备。应服“更卒”之役者如不亲自服役,须出钱雇人代役。以后雇更钱又演变为“更赋”,变成了赋税的一种。更卒服役期满后还复民伍。由于更卒主要是一种劳役,故不在正式兵役之列。正式的兵役首先是“正卒”。正卒在内地郡国服役,时间、地点、服役内容皆列于正规的军事制度之内④。郡(国)县征兵之后,士兵服兵役的第一年,皆在本地接受军事训练,因地制宜,或为“材官”,或为“骑士”,或为“轻车”,或为“楼船士”,“习射御骑驰战阵”。按照汉代制度,每年秋季由郡县长官对训练成绩进行考核①。除了训练之外,也担任地方警备以及辅以各种劳

役。一年期满,便复员归农或者征调番上,作“戍卒”或“卫士”。作过正卒者,已掌握了基本军事技术,归农期间实际上相当于一种预备役,战时可随时应征。

在通常情况下,卫士和戍卒主要是从内地郡县中已作过一年正卒的在役或复员者中征发②。从役的卫士、戍卒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军事技术,按所在郡县乡里为单位编制,征调的人数和番上的时间都有严格规定,人数不足或延误期限要按“乏徭”、“乏军兴”、“失期”罪论处③。卫士和戍卒服役的期限相同,都是一年。二者的区别在于服役的地点不同:赴京师戍卫者称“卫士”,属于朝廷军系统;赴边地屯戍者称“戍卒”,属于边防兵系统。一般说来,作过卫士便不再作戍卒,反之作过戍卒也就不再作卫士了④。作卫士或戍卒一年期满,如果需要,还可能延长服役期,甚至有延期三至四年者⑤。服役期满者要等待下一期番上的卫士或戍卒到来之后才能复员,不得擅自离去,“不候代者,法比亡军”①。复员归农后,遇有战事,随时还可能被征调从军。

③元帝时,“以用度不足,民多买复,无以给中外徭役”;东汉初,爵至关内侯才得复除(《周礼·地官》郑众注)。

④《汉书·食货志》颜注:“正卒,谓给中都官者也。”《左传·襄公九年》孔颖达疏:“正徒..常共官役,若今之正丁。”按正卒乃相对更卒杂役而言,其名籍在朝廷,可供朝廷调遣,故为正规兵役,称“正卒”。

①《后汉书·百官志》刘劭注引《汉官仪》卷上。

②正卒是已在郡县接受一年训练的兵员,卫士和戍卒则是被朝廷调出服役或作战的兵员,故当在受训之后调发。详见钱剑夫《秦汉赋役制度考略》第180 页及注。

③秦简《徭律》;汉有“军兴法”,见《史记·司马相如传》;《史记·陈涉世家》。④《汉书·食货志》董仲舒言“为正一岁,屯戍一岁”;而《汉官仪》则言“一岁作正卒,一岁作卫士”。不过,汉代兵役为两年,除作正卒一年外,另外再服役一年。可见,如果作卫士,便不作戍卒,反之亦然(详见劳榦《汉代兵制及汉简中的兵制》)。

⑤《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大事记》:吕后五年(公元前187 年)“令戍卒岁更”;《汉书·晁错传》:“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汉书·沟洫志》如淳注引《律说》:“戍边,一岁当罢”,而《汉书·盖宽饶传》卫士“复留更一年”;《尉缭子·兵令》“军无功者戍三岁”;秦简《除更律》有服役四岁之例。

边郡兵役和封国兵役

边郡居民的兵役与内郡国邑是有所区别的。边郡居民服兵役,其主要职责就是在本地接受军事训练,戍守本郡边境。一般只有“六郡良家子”才到京师服役,加入朝廷的禁军②。北方边郡的兵役主要有“骑士”和“戍卒”两种,而兵役的负担则比内地郡国重得多。西汉初内郡有高爵者可以免役,但在边郡则不得免役,而且服役的年龄也大大超过内地已傅免老的规定③。秦汉时代边郡居民大多来自内地,专以屯田戍边为职,而且其中又以“谪”及“赎罪”之类性质者为多,故兵役较内地郡国更为繁重④。

在西汉初,诸侯王国对朝廷有相对的独立性,故征兵制度也不尽统一。汉初诸侯王国之大者,其规模仪制几与汉廷相捋,封土占全国泰半,一国或兼数郡之地。有的诸侯王诱致天下豪杰、逋亡人为兵,如吴王刘濞即拥兵二十万人,最终酿成“七国之乱”①。景、武以后,诸侯王国势力越来越小,完全置于朝廷控制之下。法律规定诸侯王不得“擅爵人”、“赦死罪”、“收纳亡人”②、“藏匿逋逃”③,严格了王国属县的户籍制度,保证了征兵制在王国推行。另外,规定王国不得私自调动军队,统一了军政。这样,王国的兵制与郡县已大体一致了。略有区别的是,诸侯王国县邑居民虽有正卒、卫士、戍卒制度,但王国的卫士不在京师服役,只在王府作卫士,而且不得到京师“宿卫补吏”

④。在王府服役的人数与期限有明确规定,逾制者要受处罚。王国居民的戍役与郡县相同,战时的临时征兵也是郡、国并举,没有多少区别。到了西汉后期,“诸侯王唯得衣食租税”⑤,征兵制度与郡县就没有什么差别了。东汉,诸侯王国的卫士制度仍有所保留。诸侯王“就国”随从的卫队仅有“虎贲”、“官骑”以及所用的兵弩、厩马,人数很少,至多不过一百人左右,而且来自北军胡骑⑥,属朝廷军系统,与地方的征兵制已没有什么关系了。

①《尉缭子》。

②《后汉书·百官志》注:羽林郎“无员,常选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凡六郡良家补。”③《汉书·贾谊传》贾谊言:“西边、北边之郡,虽有长爵,不轻得复;五尺以上,不轻得息。”④秦简《秦律杂抄》,处以“谪”罚者,常要服一年以上的戍役,甚至有

“迁蜀边县,令终身毋得去迁所”(《封诊式·迁子》)的处罚。

①《汉书·荆、燕、吴王传》。

②《汉书·贾谊传》。

③《汉书·淮南王传》、《燕刺王传》。

④《汉书·龚胜传》。

⑤《汉书·高五王传》。

⑥《后汉书·中山简王焉列传》:“焉与(诸王)俱就国,从以虎贲、官骑。..今五国各官骑百人,称娖前行,皆北军胡骑。”不过,个别诸侯王,如愍王刘宠“有强弩数千张”,终究是极少数。

征兵制的败坏

秦汉征兵制是以户籍什伍制度直接控制下的个体小农为基础的。武帝以后,个体小农大量破产,沦为流民、奴隶、依附民、租佃小农、雇佣劳动者,由国家直接控制的编户齐民大大减少,而豪强殷富之家则通过纳赀、纳粟、献奴婢等各种方式取得复除特权。于是,正常的戍卫番上制度已难以维持,征兵制逐渐衰落。至东汉初,光武帝对兵役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几乎完全废止了内地郡国期年番上的正卒、卫士、戍卒制度①。东汉一代虽偶有征兵于郡国之举,如灵帝中平末,广陵郡“若动桴鼓,可得二万人”②;又,“县在边垂,旧制令户一人,具弓弩以备不虞”③。这类事例往往仅限于战时的临时性征兵,不为常制,而作为常制的征兵制则已经败坏了。

①说详贺昌群《东汉更役、戍役制度的废止》,载《历史研究》

1962 年5 期。

②②《后汉书·臧洪列传》。

③《后汉书·陆康列传》。

高中历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教材分析: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概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探讨其主要特点和影响。 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据重要地位。从纵向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内容,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对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横向看,“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与专题六以古代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生发展,相映生辉. 应该在掌握不同政治制度的基础上,理解东西方不同政治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因此,理解掌握本专题内容很重要。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经过初中历史的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在分析、评价历史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尤其是现在初中阶段,学生没有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高中历史出现阶级、社会发展规律等名词,学生尤感陌生。 本课的专业术语、名词、概念较多,内容枯涩缺少趣味,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针对这种情况,课堂上教师应该以饱满的情绪营造愉悦的氛围,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表、图片、原始材料等来说明历史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度建立的史实; 2、了解秦王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认识和理解中央集权制、专制主义、郡县制等重要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归纳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之处。 2、通过图片、文字和影像资料,分析秦朝加强中央集权政策的历史作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秦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秦的统一以及创建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评价秦王朝采取的“焚书坑儒”、“挟书律”等手段,认识严酷的思想文化专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秦的迅速灭亡并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 重点难点:

高一历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测试题(有答案)

高一历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测试题(有答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测试 一、选择题 1战国后期,独强于天下的诸侯国是……………………………………………()A.秦国B.韩国C.燕国D.楚国答案:A 2秦国灭掉韩国是在………………………………………………………………() A.公元前230年B.公元前221年C.公元前219年D.公元前215年答案:A 3公元前215年率军北击匈奴的秦军将领是……………………………………()A.蒙恬B.李斯C.商鞅D.屠雎答案:A 4秦朝时期,史禄负责修建的水利工程灵渠沟通了…………………………………() A.湘水和离水B.长江和湘水C.黄河和海河D.汉水和离水答案:A 5秦朝的地方行政机构依次是……………………………………………………()A.郡—县(道)—乡一里B.郡一乡一县(道)一里 C.县(道)—郡一里厂乡D.郡一县(道)—里一乡答案:A 6秦王朝中央执政机构中负责监察的官员是……………………………………()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郡守答案:C 7秦朝“九卿”中的治粟内史,主管………………………………………………()

A.国家财政B.礼仪教育C.皇室财政D.宫廷修建答案:A 8秦王朝中央执政机构中的太尉…………………………………………………()A.协助皇帝助理万机B.主管军事C.协助丞相负责监察D.主管教育答案:B 9我国封建政府正式宣布废除“挟书律”是在………………………………()A.秦始皇时B.汉武帝时C.汉惠帝时D.光武帝时答案:C 二、非造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博士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捕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材料二:“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均摘自《史记?泰始皇本纪》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了什么观点?其论据是什么? (2)材料二是如何反驳材料一的观点的?对此提出了什么措施?(3)你如何评价材料二的观点和措施? 参考答案: (1)观点:实行分封制有利于统治的稳固。论据:商周时期都因分封

中国古代漆器纹样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演变,漆器的发展日趋多样化,任何时期的漆器都是社会文化和创作情感的结合,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性。 关键词:古代漆器;纹样;研究;几何 一、前言 在漆器的发展历史中,纹样一直是创作者倾心研究的重要对象。所谓纹样,是花纹和装饰的统一体,也有花纹、纹饰或图案之称。勾勒在漆器上的纹样,多为象征或装饰之用。纵观漆器的历史,秦汉时期是其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在这个时期,漆器纹样的选材、绘制样式基本定型。可以说,这段时期是中国漆器发展罕有的黄金时代。本文以秦汉时期为例,就中国漆器纹样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并总结了不同类型漆器纹样特征,以此还原我国古代漆器之美。 二、中国古代漆器纹样的类型 1.几何纹样 在漆器的装饰纹样中,几何纹样不仅是漆器中最早使用的纹样,其应用也最为广泛。漆器中的几何纹样简单明晰,具有鲜明的符号性特征。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封建制国家。早在秦朝时期,中国漆器几何纹样的发展就已经趋于成熟。从秦墓出土的各式漆器纹样中研究发现,秦代漆器的几何纹样主要涉及点、圆、方格、菱形等。秦汉漆器中,多数漆器上的几何纹样与其他的花纹互相映衬,共同构成一幅和谐的图案。而也有少数漆器上的纹样呈单一的几何形,这些几何图案经过相互变换构成简单的几何图纹。在秦代,几何纹样的差异多与绘制器具的不同、区域的不同直接相关。如在睡虎地出土的秦墓中的一只耳环,其上的几何纹样为点纹,而且大小不一。而在汝阳官庄出土的秦墓中的一个漆圆盒,其上的纹样则以卷纹为主。 中国的汉代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思想上呈现出高度的单一性,但在漆器纹样 方面,却表现出多样性的特征。汉代漆器风格独特,最常见的几何纹样主要涉及菱形、三角形、圆、直线等等。几何纹样虽然在汉代漆器上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就目前来看,单纯的以几何形为主的漆器纹样相对较少,多为一些造型简单的耳饰等物。在该时期出土的漆器中,几何形多与其他纹样配合在一起,相辅相生。从几何纹样的形式上来看,连续纹样的漆器更为常见。一般来说,这类连续纹样多呈对称图形,常见于耳杯、盘、方壶等漆器上。 2.动物纹样 动物纹样主要是以各种鸟兽虫鱼为原型所创作的漆器纹样。通常可分为夸张和写实两大类。 在秦墓中出土的各种秦代漆器中,主要的动物纹样有马、龙、鸟等。这些动物纹样大多由匠人直接绘制在器具上。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墓中,动物纹样的器具不在少数,如凤形勺以及各种鸟云纹器具等等。在这一时期的漆器动物纹样中,纵然是同一种动物纹样,在各种不同的器具上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鸟云纹是秦代漆器纹样的一大突破。该时期的鸟云纹有的线条流畅,有的复杂多变;有的为主要纹样,而有的则为辅助纹样。 及至汉代,漆器中的动物纹样更为生动丰富。从出土的汉代漆器中可见,这个时期动物纹样已经发展成为漆器纹样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其中,虎、龙、鱼、鸟等纹样尤为匠人偏爱。 这些动物纹样大多是匠人在器具上利用色彩绘制而成,也有少数是在漆器上镂刻形成,如龟盾。汉代漆器动物纹样的内容更为宽泛。很多漆器上都绘制有瑞兽,如龟、龙、鹤等。这与当时上层社会追求长生不老的意识是相通的。与此同时,汉代的漆器纹样中也有大量的兽面纹、蛇纹等。但这些动物纹样作为图腾的作用已经弱化,它们更多的是以装饰的作用出现。 3.植物纹样 一般来说,漆器纹样中的植物纹样多是以各种树木花草为原型的图案装饰。秦汉时期, 在

019秦代《峄山刻石》考析

秦代《峄山刻石》考析 --兼论古代的“奏下诏书”制度 王铭陈建忠 (苏州大学档案系江苏苏州 215021) 摘要本文考证了秦代峰山刻石的历史背景和文献学价值;扼要分析其写作特色;并结合篇章结构,对秦代诏书形成途径作了勾沉。 关键词秦代峄山刻石奏下诏书制度 一、《峄石刻石》及其文字疏证 《峄石刻石》原著录于《金石萃编》卷四。前144字,为《秦始皇登峄山纪功刻石》。后79字,为《秦二世注明金石刻刻主诏》。公元993年,郑文宝据南唐徐铉摹本重刻时,误合为一。后世学者,遂有误认全文皆秦始皇所刻者,亦有错以为全文皆秦二世歌颂之辞者。 《峄石刻石》中原文字疏证:“高号”,指皇帝位号。“孝道”,教导。“孝”,疑为“教”字磨灭右半。“道”通假“导”。秦朝抑儒而崇法,于意以“教导”为顺。“绎”通假“峄”。“功”通假“攻”。《金石文字记》曰:“古人攻、功通用。”“乐石”,即砾石。《金石遗文录》注引颜师古说,释为“以泗滨浮磬作碑。”“著”,意为“附着”。“丞相斯、去疾”,指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御史大夫臣德”,史书失载其姓。“昧死”意为“冒死”。 二、峄山刻石的历史背景与文献学价值 刻石,是秦代在公文书写材料方面的一次革命。南宋史学家郑樵曰:“三代而上,惟勒鼎彞。秦人始大其制而用石鼓;始皇欲详其文而用丰碑。”其兴起,既反映了深刻的历史、社会、思想根源等外部原因,又有其内在决定因素。兹简析其由:(1)历史根源。秦代早就形成以石材作书写载体的传统。存世的战国时期“石鼓文”十枚,记述了秦襄公因救周伐戎有功而受封西岐,以及游猎、行乐之盛况。(2)社会根源。郭沬若《奴隶制时代》认为:“殷、周时使用铜刀乃至石刀,刻石不易。春秋时已开始用铁,故刻石文字便随而增益,秦以后形成了压倒优势。”这是生产力水平提高所带来的社会必然。(3)思想根源。周代重名器,珍贵档案文件多镌刻于代表了拥有者之名份、爵位、权益的青铜彞器。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频繁,带来观念变革。正如近代金石学家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所论:“自周室衰微,诸侯强大,名器浸轻,功利是重。于是以文字为夸张之具,而石刻之文兴矣。”(4)刻石自身特性,适应了实际公务活动的迫切需要。清代学者龚自珍《说刻石》曰:“石在天地之间,寿非金匹也!其材巨形丰,其徙也难”。与龟甲兽骨、青銅彞器相比较,刻石具有取材广泛、容字量大等优点;与竹木简册相比较,刻石具有存诸久远的优点。 由峄山刻石可知,秦代刻石又名“金石刻”(金字、石底之刻文)。是用金屑嵌入石面所锲字痕而成。就其形成年代和内容性质辨异,则每处刻石应区分为密切相联的两件公文:其一,秦始皇的《纪功刻石》。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数次出巡,东至于海,十年间共刻石八处。兹列于下: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有峄山、泰山、之罘、琅琊刻石;二十九年有之罘、东观刻石;三十二年有碣石刻石;三十七年(前210年)有会稽刻石。虽然文意皆为“宣威武”、“颂功德”、“明法纪”、“齐风俗”,但文辞各异。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 汉

第二单元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复习目标] 1.分析秦统一的历史条件和意义,结合秦朝政治、经济状况认识秦的历史地位。2.分析西汉初、汉武帝时、东汉初,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的原因、实施的措施、作用、实质,提高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正确分析、评价秦、西汉、东汉建立和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和弊端。 4.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比较秦、西汉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培养分析比较历史问题和把握内在联系及规律的能力。 5.掌握秦汉时期建立的各项政治制度,理解“汉承秦制”,把握秦汉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认识秦汉所开创政治制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6.分析秦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掌握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况、影响。 7.分析、比较秦汉实行的民族政策、采取的重大举措和结果。把握秦汉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关系,认识秦汉民族关系的主流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8.分析、比较秦末、西汉末、东汉末政局的特点和统治危机的表现,正确评价秦末农民战争、西汉末农民战争和黄巾大起义的特点及作用。 9.全面、正确地评价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光武帝的政绩和历史地位,提高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认识个人和历史发展的关系。 [要点梳理] 本单元包括秦、西汉、新、东汉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秦王赢政顺应统一趋势的历史潮流,实施了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于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统一。过分的役使百姓和残暴的统治,使社会矛盾激化。终于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二世而亡。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建立了西汉。通过汉初几代皇帝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进入强盛时期。此后,昭宣中兴,又进入高峰时期。在外戚和宦官干政,政局混乱的形势下,王莽夺权建立新。短命的新朝,被绿林、赤眉起义军推翻。汉皇族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政局黑暗,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地方割据势力膨胀,最后引发了黄巾大起义。东汉王朝被农民起义瓦解了。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大一统局面的时代,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维持了四百多年的统一局面。政治上,秦汉开创了一系列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经济上,封建经济得到发展。边疆得以开发,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中国与亚洲和欧洲开始了频繁的文化交流,秦汉文化有了重要发展。 2.秦汉时期政治 (1)封建统治思想的确立秦始皇接受了韩非和李斯的法家理论,以吏为师,将法家思想作为基本统治思想。西汉建立后,吸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顺应汉初社会经济遭到破坏的现实,一度实行了与民休息的黄老思想。汉武帝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一模试题含答案(1)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一模试题含答案(1) 一、选择题 1.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B.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大一统局面的开创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为了巩固统治,他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合并州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叫“光武中兴”,他是 A.刘邦B.曹操C.光武帝刘秀D.汉武帝 3.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这得益于() A.秦朝疆域辽阔 B.秦朝统一货币 C.秦朝统一文字 D.秦朝统一度量衡 4.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变革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变化5.《史记》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皇帝)。”这表明 A.政权系统,尚不完备B.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C.君相矛盾,尚不突出D.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6.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A.大兴土木B.大兴文治C.休养生息D.平抑物价 7.造纸工艺的进步使得书写材料发生了根本革命。导致这场“革命”的造纸技术革新家是() A.张角B.蔡伦C.董仲舒D.张衡 8.刘秀建立东汉后,励精图治,使汉王朝出现“中兴”局面,但东汉中期以后国势却日渐衰落,导致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 ) A.黄巾起义的打击B.皇帝年幼,无法主政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D.州牧割据,威胁中央 9.如果你是汉武帝统治时期的一位丞相,可能会遇到下列哪些事件 ①焚书坑儒 ②书同文,车同轨 ③颁布“推恩令” ④张骞出使西域 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战国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概论

战国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发展概论 姓名:杜前胜学号:1108031008 班级:工业设计(3)班我国的工艺美术史源远流长,在不断发展中汇聚了大量的优秀工艺作品。而在这之中战国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发展可谓是到了繁荣昌盛的地步。而这之中原因何在?这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离不开的。 公元前475年左右,周王室失去了对诸侯国的完全统治。从此,诸侯国间陷入了长久的战争中,在最后的只剩下齐楚赵魏韩燕秦七国,七国间的纷争不断,这就是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在此期间,政治上:春秋末期,奴隶起义不断。新型地主阶级与奴隶主展开争权夺利的斗争,并陆续在一些诸侯国取得了统治实权。地主阶级取代了奴隶主阶级专政,各地主阶为了状大阶级的统治,努力鼓励社会的生产,这为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政治的保障。 其次在经济上,由于战国时期是历史上封建统治的开端,因而使大量的奴隶从压迫中解放出来,获得人生自由和少量的土地和生产工具,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一些自由民成为了独立的手工业者,这在一定程度又一步的刺激了战时期工艺美术的发展。 文化在一种事物的发展中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对于等级制度和礼乐制度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当今社会人们对法律的重视。而且,在古代时统治阶级对于迷信的崇拜达到了超乎想象的地步,往往将政治与宗教联系,当然,这里的宗教并非是某个团体或组织,而是封建统治者心中对迷信的的崇拜心理。由于统治阶级政教合一,地主所讲究实际生活的享受。例如铜器的发展,由奴隶社会的青铜“礼器”都变成了那些精巧的实用器物,从而使之成为财富的象征,而代表统治权力的作用渐渐淡化。这些都有助于青铜器漆器染织等方面的发展。 历史的车轮转到公元前221年时,当时中国大陆上最强大的帝国秦国在狼烟中建立了起来。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的封建集权制。秦始皇嬴政灭六后,设“三公九卿”管理政务,从中央到地方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修驰道,筑长城,兴修水利,以此来发展经济,使得经济迅速发展,对封建文化的高速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文化上秦朝人崇尚纯朴自然的美学关。由于暴政,不久,农民起义推翻了统治中国15年秦王。但秦朝15年的工艺美术发展为后来的汉朝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汇总

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220 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一、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后,正式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汉景帝开始 “削藩”,至汉武帝时王国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在思想文化上,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逐步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东汉政权最终被推翻,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西北畜牧业经济区与中原农业经济区实现了交融。 三、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由战到和。汉武帝时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胁,东汉政府两次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它对西域和东汉的威胁。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 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秦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在当地设南海等郡,迁移中原人民到那里戍守,还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汉武帝则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同内地各族人民的联系。 这一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建立和巩固起来,初步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确立了加强对边疆管辖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确立了中原王朝对各族所推行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四、对外关系方面这一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开始突破东亚的范畴。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的交往开始沟通。 五、文化方面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

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习题

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练习 一.选择题 1.“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皇帝制度 B.郡县制度 C.官僚制度 D.朝议制度 2.《汉书·贾山传》载:“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畅通的是实行() A.郡县制 B.皇帝制度 C.分封制 D.三公九卿制 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4.体制、制度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秦始皇在这一方面的贡献不包括()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统一度量衡 D.首创郡县制 5.战国时期各国在变法后大都实行了县制,这与分封制相比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主要表现在()A.地方行政分权,官员间相互监督 B.地方官员由国君直接任免 C.地方行政体系独立,有高度自治权 D.县的统治区域一般比封国小 6.秦朝开始使用的“皇帝”称号和夏、商、周的“王”称号相比,本质的不同是() A.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 B.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 C.是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 D.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表现 7.秦朝设立的中央官职中,“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的是() A.太尉 B.丞相 C.御史大夫 D.廷尉 8.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太尉一职,但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让谁担此职,最可能的原因是()A.秦始皇为了掌握全国政务,加强中央集权 B.秦始皇缺乏可委如此重任的优秀人才 C.秦始皇为了自己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 D.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 9.《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基于他()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定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 10.下列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中与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关系最相近的是() A.中央集权制 B.郡县制 C.中央官制 D.皇位世袭制度 11.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A.分封制全面崩溃 B.宗法制荡然无存 C.郡县制初现雏形 D.实行郡国并行制 二.简答题(材料略) 1.秦王朝实行郡县制(李斯所谓安宁之术)的特点与影响? 2.皇帝制度的特征与本质?

2020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2秦汉时期(解析版)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公元220年曹魏建立)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 【阶段特征】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确立和巩固,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对后世影响深远;思想文化上使百家争鸣局面不复存在,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思想专制的局面开始形成。 【主要表现】 (1)政治上:秦汉时期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秦朝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全面推广的郡县制,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确立和发展;西汉实行的内外朝制度(即中朝制度)、推恩令、刺史制度、察举制等,一方面有助于王国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进一步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上:铁犁牛耕(直辕犁)的推广、水利灌溉事业(如翻车)的发展使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盐铁官营、统一铸币加强了封建国家对经济控制,西汉初年厉行战国时期确立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但却抑制了商品经济的成长。(3)思想上:秦朝焚书坑儒打击了儒家思想,西汉初年盛行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使儒家思想继续冷遇。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发展了儒家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百家争鸣,确立了外儒内法的思想专制,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统一文字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中医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重点识记】 1.政治上(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汉代的政治制度:内外朝制度;推恩令、刺史制度;察举制。 2.经济上(1)农业: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的发展; (2)手工业:冶铁和制瓷的发展。 (3)商业:秦朝统一货币;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西汉的盐铁官营和统一铸币。3.思想文化(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科技:《九章算术》;中医的发展;蔡伦和造纸术发明。

【压轴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一模试题带答案

【压轴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一模试题带答案 一、选择题 1.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李白称赞他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称赞他的功绩是 A.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B.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完成统一 C.推行郡县制,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D.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2.中医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国历史上曾经涌现出很多医术高明,品德高尚的医学家。以下属于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成就是 A.首创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 B.擅长开刀等外科手术 C.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D.编制医学体操“五禽戏” 3.西汉初年,由于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德化民“的政策,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应运而生,史称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4.修建骊山陵墓、长城和驰道以及阿房宫可以看出,秦的暴政最突出的表现是 A.沉重的赋税B.繁重的徭役C.残酷的刑罚D.可怕的殉葬5.《史记》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皇帝)。”这表明 A.政权系统,尚不完备B.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C.君相矛盾,尚不突出D.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6.“阿房,阿房,亡始皇”是在秦朝时期流传的一句童谣,从中你能解读到准确信息是 ( ) A.陈胜吴广为起义进行迷信宣传B.始皇焚书坑儒,加速灭亡 C.阿房宫建立直接导致秦朝灭亡D.秦朝滥用民力,民怨沸腾 7.《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这一史实说明刘邦( ) A.善用人才B.刚愎自用C.收揽民心D.武力治国 8.秦朝灭亡和项羽失败的共同原因 A.刑法残酷B.骄傲自大C.剥削沉重D.失去人心 9.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材料说明刘邦之所以能战胜项羽,是因为 A.项羽势力不强B.项羽不会打仗 C.刘邦善于重用人才D.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秦汉时期的手工业者

秦汉时期的手工业者 秦代的手工业劳动者 秦代,在官营手工业作坊的劳动者中,有具有一定自由身份的工匠,有丧失人身自由的刑徒和官奴婢,而后者比工匠所占的数量要大些。 具有一定自由身份的工匠,多系由民间个体小手工业者和农民中征调而来,即云梦秦简中所说的“工”。在秦律的条文中,凡官吏犯法较轻者皆处以罚款,而一些有关罚款的规定同样适用于工,可见工在身份上与吏相近,说明他们具有一定的自由身份。 刑徒,是因犯法被判处徒刑的人,其中多数系贫苦的农民。秦始皇专任刑狱吏,采取“以刑杀为威”的统治政策,人民动辄犯法,以致出现“赭衣塞路,囹圄成市”①的情况。二世时,“法令诛罚日益深刻”,人民动辄犯法,被处刑罚。他们在服刑期内,丧失人身自由,从事各种无偿劳役(有时也被征发服兵役),其身份地位大抵同奴婢差不多。在当时官营手工业中,尤其是在筑城、修路、营造宫室的土木工程中,刑徒人数最多,仅修阿房宫和骊山墓的刑徒就多达数十万人。根据《汉书·刑法志》和云梦秦简所载,秦时刑徒的名称,有城旦、舂、鬼薪、白粲、司寇、候等。罪重的,要受黥刑(面上刺字)和劓刑(割鼻)。其中,舂、白粲皆为女刑徒。各类刑徒服役年限,秦律未有明文规定。秦律《法律问答》中规定刑徒犯有诬告罪的,在原来判刑的基础上“又系城旦六岁”,这说明城旦的服刑期是六年,可见秦代刑徒是有刑期的。 ②《吕氏春秋·上农》。 ③《汉书·食货志》。 ①《汉书·严安传》。 ②《汉书·晁错传》。 ①《汉书·刑法志》。 各种不同名称的刑徒,虽各有专职,如城旦之修治城垣,鬼薪之为祭祀鬼神采伐薪木,舂、白粲之舂米、择米,但实际上则兼任其他各种工种,并不完全从事原来规定的工种。如铜器铭文“上郡戈”云:“廿五年,上郡守庙造,高奴工师竃、丞申、工鬼薪戠。上郡武库。洛都。”文中郡守系这一铜器的监造者,工师、丞系主造者,制造者即直接生产者,称为工,由鬼薪戠承担。据《汉书·刑法志》,隶臣妾是刑徒中的一种,但据秦律来看,隶臣妾的服役是终身性质,除非立有斩首军功不能赎免。就是“老当免”的隶臣妾,也得有成年男子顶替才能获得自由。隶臣妾的子女仍为隶臣妾。一般刑徒带刑具,穿赭衣,有的还要受肉刑,而隶臣妾却同一般奴婢一样,不受肉刑,也不带刑具和穿赭衣,所以秦代的隶臣妾是奴隶身份,同汉律中的隶臣妾是服刑的刑徒有所不同。 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劳动,秦律中称为隶臣妾(男为隶臣,女为隶妾)的官奴婢为数不少。他们之中,有的是犯法的罪人及其家属;有的是秦统一六国中所俘获的战俘,如秦律所说:“寇降,以为隶臣”;有的是秦在统一以前原有的官奴婢及其子女;有的则是从罪犯那里没收而来的奴婢。秦统治者除以其中一部分官奴婢赐与贵族官吏作为家内奴仆或是用来耕种官田外,其余被认为能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人被派往土木工程修建场所或其他手工业作坊。这就需要对官奴婢进行一番挑选的工夫。秦律《均工律》说:“隶臣有工巧可以为工者,勿以为人仆养。”这是不允许让有技能的官奴婢终身丧失人身自由。但如要免除奴籍,则只有在被征发从军中立下杀敌斩首的战功,才能作到,如秦律《军爵律》所说:“工隶臣斩首及人为斩首以免者(免除奴籍),昔令为工(工匠);其不完者①以为隐官(监司刑徒役作的机构)工。”隐官工的身份地位高于一般官奴婢,而低于工匠。 秦统治者对广大奴婢、刑徒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秦朝廷为了加强对官手工业的管理,强制手工业工匠,特别是强制奴婢、刑徒从事生产劳动,制订了苛刻的刑律,如秦律中

岑巩中学2019年历史高考练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岑巩中学2019年历史高考练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一】选择题: 1、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说明司马迁认为秦朝统一的意义是 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 B、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C、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 2、秦朝郡县制适应了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要紧在于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治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与臣的关系 D、郡县由中央和皇帝操纵,官吏不能世袭 3、秦朝“焚书坑儒”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全然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完善法律机制 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4、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对这番话,下述理解与史实相符的是 A、东汉察举制度的流弊,推举出来的文人及武将多不适任 B、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考上秀才的寒门子弟才识多平庸 C、宋代科举取士的结果,导致重文轻武,武将怯于外侮 D、明代八股取士的遗毒,造成文人品性不端,武人不能打仗 5、“他将整个帝国分为36个地方行政单位,将地方行政治理权和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从而幸免在他之前长达数百年的分裂战乱,保证了帝国的统一〔尽管这种局面因其暴虐统治而特别快被打破〕。……这种体制被中国历代所沿用”。材料中所说的“体制”是指 A、分封制 B、皇帝制 C、郡县制 D、内外朝制 6、秦实行郡县制与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 A、管辖地方的措施 B、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C、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D、加强皇权的需要 7、西汉实行的制度中,其职能与秦朝御史大夫相似的是 A、刺史制度 B、察举制 C、郡县制 D、封国制 8、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要紧职责是 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推举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的操纵和治理 9、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自古以来,丝绸之路就一直是中外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和桥梁。对此,以下说法不准确的是 A、中国奉献给西方世界以精美有用的丝绸,欧亚各国人民也大量回报了中国的需求品 B、通过丝绸之路只进行物质文化交流而缺乏精神文化交流 C、闻名的敦煌莫高窟融会了东西方的艺术风格,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D、相对而言,在宋元之前,中国思想的西传远远不如她所同意的那样多,但中国物产 和技术的西传却是难以统计的 10、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性因素是 A、儒家思想的妨碍 B、法家思想的妨碍 C、皇权意识的增强 D、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11、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那么乏其食,工不出那么乏其事,商不出那么三宝绝,虞不出那么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说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一模试卷(带答案)(4)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一模试卷(带答案)(4) 一、选择题 1.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秦朝 A.加强文化控制B.分封,行郡县 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D.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2.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这得益于() A.秦朝疆域辽阔 B.秦朝统一货币 C.秦朝统一文字 D.秦朝统一度量衡 3.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变革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变化4.《史记》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皇帝)。”这表明 A.政权系统,尚不完备B.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C.君相矛盾,尚不突出D.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5.“阿房,阿房,亡始皇”是在秦朝时期流传的一句童谣,从中你能解读到准确信息是 ( ) A.陈胜吴广为起义进行迷信宣传B.始皇焚书坑儒,加速灭亡 C.阿房宫建立直接导致秦朝灭亡D.秦朝滥用民力,民怨沸腾 6.刘秀建立东汉后,励精图治,使汉王朝出现“中兴”局面,但东汉中期以后国势却日渐衰落,导致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 ) A.黄巾起义的打击B.皇帝年幼,无法主政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D.州牧割据,威胁中央 7.秦王赢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秦始皇此举旨在 A.维护国家统一B.保障社会稳定C.实行暴政统治D.确立皇权至上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高考前瞻 1.命题趋势 秦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秦是短暂而又建功立业较多的朝代;两汉形成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如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这一时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年年都有命题。尤其是2002年文科综合卷和广东、河南历史卷以及上海卷皆在此出了大题。应引起注意的是过去复习用力较多的第二节“两汉的统治”和第四节“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在新教学大纲中已将其列为阅读内容。 2.复习策略 本单元在高考中的命题热点,应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方面: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两汉时期盛世局面的出现,东汉的外戚和宦官专权等。 (2)经济方面:两汉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等。 (3)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是本单元的热点之一,特别是这一时期民族关系日渐融洽,对外交往积极,二者的相互渗透,形成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色,尤其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4)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突出,特别是科技成就突出,居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应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5)综合性命题应是本单元的热点,与其他单元和其他学科间的知识的综合命题可能性极大。 ●阶段特征 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有: 1.政治上:①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并巩固了下来,官僚制度取代了世卿,郡县制度不断发展;②封建制度出现了一些问题:外戚和宦官问题、豪强地主问题;③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④对外交往初步发展,是我国外交的开创时期。“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东汉时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中国,这是中国同欧洲国家的最早的直接友好往来。 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④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3.文化上:①秦汉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个高峰,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了贡献。②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③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外来思想文化(佛教和与之相关的文学艺术)开始传入中国;⑤与“君权神授”等封建迷信思想相对,产生了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单元知识整合 一、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统治政策的演变 1.国家制度和地方制度演变 从国家制度来看,秦始皇吸取周灭亡的经验教训,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从而建立了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统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皇权至高无上的基础上,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组成中央政府,其中相权较重,可以辖制百官。到汉代,统治者虽然继续采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开始有意削弱相权,加强皇帝的统治地位,与此同时,汉武帝时还实行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虽然级别不同,但巡察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和文物插图,了解考古资料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了解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模拟秦朝大臣们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结合小组讨论、分组发言,分阶段、分层次地解决问题;同时运用图示法、问题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秦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疆域辽阔的统一,并且创建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同时也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中国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2、明白秦王朝采取“焚书坑儒”以及“挟书律”等手段,实行严酷的思想专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 3、通过对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优缺点的全面了解,培养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制度史比较抽象,需要介绍大量的背景知识,利用大量实例进行分析说明,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宏观概念。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各学习小组通过对书籍、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的查寻,找到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近期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报道以及秦长城概况等资料。 2、查阅与本课有关的历史史实。 (二)导入新课

“六王毕,四海一”,秦国统一天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开始。秦王朝建立起来的统一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它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那么,它是如何建立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三)、教学新课 1、“六王毕,四海一” (1)、“六王毕” ①提问:秦朝建立专制制度之前,必需要实现国家的统一。(展示秦灭六国示意图)大家知道秦统一六国的时间、顺序以及有何意义吗? ②展示李白的《古风》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雄图发英断,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提问:“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是什么历史事件? ③请同学展示收集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图片和近期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报道。 [过渡]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凭借百万大军,继续开拓边疆,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 (2)、“四海一” ①设问:假如你是秦始皇,面对刚刚建立起来的大帝国,迫切要做的是什么?说一说秦始皇为达到这一目的采取了那些措施? ②请同学们搜集的有关秦长城的资料。 ③图片展示:秦朝疆域图 [过渡]师:秦朝建立大一统国家后,面对地域广阔的帝国,假如你是秦始皇,你将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 2、海内为郡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 设问:面对地域广阔的帝国,假如你是秦始皇,你将采取那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管理地方? (1)、地方——郡县制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汇总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汇总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一、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后,正式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汉景帝开始“削藩”,至汉武帝时王国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在思想文化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逐步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东汉政权最终被推翻,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西北畜牧业经济区与中原农业经济区实现了交融。 三、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由战到和。汉武帝时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胁,东汉政府两次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它对西域和东汉的威胁。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 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秦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在当地设南海等郡,迁移中原人民到那里戍守,还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汉武帝则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同内地各族人民的联系。 这一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建立和巩固起来,初步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确立了加强对边疆管辖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确立了中原王朝对各族所推行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