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民间文化对戏曲的影响

民间文化对戏曲的影响

民间文化对戏曲的影响
民间文化对戏曲的影响

民间文化对戏曲的影响

徐柏森

以诗、乐、舞为主体的中国戏曲,始终承继歌舞演故事的艺术形态。它从一开始,就发生在民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虽然地域曲种之间,经常发生对峙、争胜、撞击和融汇,但每次动荡的结果,总是使戏曲进人新的阶段。它历经升降沉浮的变迁,最终仍以上述基本形态延续,形成中国独特的戏曲文化。

近一个世纪的漫长蜕变,戏曲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如今有三百多个地方剧种,正以其地域性极强的艺术特质,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为什么中国戏曲能够生生不息,有强烈的延续能力呢?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幅员广阔,民族众多,山川地域,造就了万千风流,更兼戏曲急剧更替的焦点,多集中在地域新文化兴起上,而地域新文化又有推进戏曲向前发展的能力。从戏曲发展史看是这样,从今天戏曲现状思索也是这样,因此,重视地域文化对戏曲构建与发展的作用,显然有着重要意义。

来自民族、民间的乐、舞、故事,在撞击融汇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了戏曲体制。

我国戏曲发展史,对戏曲的起源曾有多种说法,但都不能否认戏曲来自民族、民间这一说法。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戏曲起自巫觋”。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中说:“歌来自民间的谣曲俗调……,舞来自百戏杂陈的广场……,故事起于众人口语的流

传……”。歌舞故事显然是经过民间的反复实践与筛选,最后才触汇在一起,形成“戏”的雏形。

我国古代文化,受当时地理条件的限制,发展不尽平衡。这种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各地风俗民情的不同。而作家、艺术家的不同秉赋、气质等,又形成多样的创作风格。虽然今日区域地理学只承认地理因素是造成区域文化、艺术传统特质形成的重要因素,并不认定是决定因素,但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戏曲发展的全过程,呈蜕变状态。它的缓慢推移,使“新声倚旧声”的传统不断延续。戏曲声腔、语言、表演的凝缩内聚力,铸就了戏剧文化延续传统基质发展的稳定趋势。这是问题的一面。另一面,当戏剧处于新旧交替的碰撞下,突然遇到来自他域的新腔新调、新的表演方法的刺激,也会造成张力的膨胀,以至促进新陈代谢的加速。这里发现的“契机”,正是戏曲不断改组与重建的根本动因。

循历史足迹,逐其发展源流,我们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一)元代以前的准备段阶:

汉代早有正乐与散乐之别,正乐属官方宴飨所用,散乐系民间歌舞、杂耍。当时民间

散乐丰富多彩,生活气息浓,到处受人欢迎。汉武帝刘彻觉察这情况,在后庭不仅设乐府,而且对民间散乐“广事收集,务必征调”。正乐源于古乐或其它,考据不足,但总不会是内庭所作。正如散乐被汉武帝征调之后,渐而“引入后庭与宫人观听”一样,很快变为“漫衍鱼龙、角抵之戏”。(即“百戏”)散乐渗人宫庭,使正乐遭受撞击,并

产生融汇。

隋代《龟兹乐》盛行,律谱为新声,又与民间乐伎彼此融汇,则别有一番发展。域外他民族文化的溶人,在古代早有先例。

唐代进一步发展这种融汇,使《龟兹》,《西凉》的音乐、舞蹈广泛溶人唐代歌舞戏中。唐中叶时尤甚,玄宗擅打羯鼓,号称“皇帝梨园弟子”就是一个明证。另外,唐代的参军戏,是另一种形式,它源于故事,以滑稽、调谑为主要手段,虽然其起源说法不一,但从其近于科白的表演,则可推断并非宫庭产物。

到了宋代情况有了变化,民间瓦子、勾栏杂剧的兴起,标志中国戏剧的初级形态渐趋完成。北宋时,东京市井轰动一时的《目连救母》杂剧,就是一个例子。据《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另据山西社科院姚宝暄文载:“晋南翼城县的金元墓葬中,多有戏曲文物,《目连救母》戏曲中,至今完整地保留着古代新疆于阗的曲调”。这两据,一是市井轰动,连演七八天,盛况空前;一是该剧乐舞丰富,甚至保留着异域的声腔。

到了南宋时,情况就更不同了。南宋时勾栏伎艺与教坊杂剧,较北宋时更甚,杂剧在临安得到较大的发展,官方所谓教坊的设置,皆勾栏艺人在内庭表演,民间征调已为常事。史书上有“官本杂剧”一称,似为官方所设,其实官本二字,应为通行之本解释,如我们说“官话”为“普通话”之意相似。

由于杂剧的空前盛行,促成了后来南戏的诞生。因南戏所唱为南

方曲调故名“南戏”或“南曲”。南方声腔与闽、浙语音,区别于东京勾栏杂剧声腔及中原语音,遂产生了新的魅力,因而在南方取代了勾栏旧腔。

与此同时,北方的金,又是一番情景。燕京在异族统治下,别有一种繁华。诸宫调这一体制的兴起,是北方地域的产物。诸宫调是北方民众,将一些曲调按声律高低归入各个不同的宫调组成,唱时根据故事说唱的需要,连接而成。诸宫调起于故事说唱形式,然后再由说唱故事进入表演故事。因其地域在黄河以北,故又称其为“北曲”。北曲做为唱腔,为后来的元代杂剧奠定了基础。

此外,南宋时西南地域也出现了“川鲍老”、“川杂剧”及成都的“撼雷”等演出,亦甚为繁盛。这是另一地域的局部现象,且影响较小。

中国戏曲形成较晚,有一定社会原因,但不少研究者更倾向内因说。中国古代文化结构上,存在重抒情、轻叙事的特点,对诗歌、音乐,舞蹈的发展,无疑是一种促进,而对戏剧的形成则十分不利。只有到了以叙述故事为主的说唱音乐兴起,才为戏剧的形成,做好了准备。元代以前,汉、唐时,乐舞得到高度发展,而宋时,勾栏杂剧及南戏、诸宫调等在民间兴起,促进了戏曲的诞生。这种地域文化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是认识戏曲起源的一种辩证。

(二)元代以后的发展阶段:

元代是我国戏剧诞生的重要时期。戏曲在元代正式确立了地位。据钟嗣成《录鬼簿》记载,元杂剧作家,共一百一十人,作品约五百

种左右。后世推崇的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四大家,还有王实甫、乔吉、费唐臣等人,都是在反映现实、借题发挥,对当时悲惨黑暗的社会采取对抗态度上,表现了作家的思想意识中的人民性及民族倾向。又据王骥德《曲律》说:“曲之始止本色一家”。意思指,杂剧开创,产生民间,主要作者皆民间艺人,作品朴素、通俗,以本色见长,文人是后来参与其事的,谓文采派。元剧兴盛的原因很多,作者借着元剧这一体制,发泄对异族残暴统治的不满,符合了当时人民的意愿,当是重要原因之一。

元灭南宋后,杂剧南移。南戏北上,产生了戏曲文化较大规模的交流。据元代未年成书的《青楼集》对元大都青楼人物记载云:“龙楼景,丹墀秀,皆金门高之女也。专工南戏”。又据明徐渭《南词叙录》载:“元初北方杂剧,流人南徼,一时靡然向风。宋词遂绝,而南戏亦衰。顺帝朝忽又亲南疏北,作者猖兴,语多鄙下,不若北之有名人题咏也”。这两项记载说明,元初北方杂剧流人南方,而元中叶以后,则南戏转而发展到北方。顺帝朝指元代最后一个统治者,与《青楼集》中记述的南戏时间相符。由此反映出南北戏曲交流中,相互融汇发展的整个过程。此外,南戏和元剧在声腔上不同,演唱形式也不同,元剧有弦索伴奏,而南戏声腔没有一定的宫谱,只用打击乐按节拍随声转调,尾段或尾句用二人或多人同声合唱而已。后来南戏《琵琶记》有了弦索谱腔,且南北通行,因而称之为“弦索官腔”。但弦索官腔并未能遍行全国,仍具有地域的性质。

明代的传奇继承南戏的传统,流行于明初的《琵琶记》、《荆钗记》、

《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等,皆系元代作品。南戏至传奇是一脉相承的,其重要剧目对后世戏曲文化的影响较大。后来,传奇宣扬礼教的倾向,渐使观众感到厌倦,对戏曲八股早成腐臭的形式,也感到难以接受,因此中叶以后,慢慢转变到注重人情,描摹世态上来。此外,明代另一脉是继承了元杂剧的明杂剧,比较突出的是:《诚斋乐府》中三十一种杂剧。

明代时,江、浙、湖、广一带,已有各自地区民歌小曲和语言结合较紧密的新腔出现,如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之类,不仅在源流上各具来历,而且已拥有地域观众。海盐腔、余姚腔后来衍化成昆山腔,昆山腔又集南北二曲之长,取代了南北曲。显赫一时的南戏和元剧,至此让位给新兴的昆腔了。昆山腔源出江苏昆山,由曲师魏良辅创兴。梁辰鱼的《浣纱记》、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沈璟的《属玉堂传奇》等作品的相继问世,奠定了昆山雅音的特殊地位,于是昆曲身份渐显。但明代另一声腔劲旅,江西弋腔阳,因其结构灵活,善于流传,也得到较大发展。据《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记载:“明代弋阳腔已流行于今南京、北京、湖南、广东、福建、安徽、云南、贵州等地,与当地语言和民间曲调结合,产生不少新腔”。由此可见,弋阳腔在民间有旺盛的生命力。昆、弋长期对峙,各自都有不同的发展,显示了地域文化不断发生的新质新态。

清初延续了这一对峙,并进一步发展到两腔争胜的局面。昆腔到了清代,已逐渐脱离群众,而传奇剧目大多为官绅、地主的家乐,只做雅音欣赏,一班士大夫认昆腔为正统。在民间昆腔为弋腔所排挤,

失去了原来的地位。弋腔闯荡江湖,贯通南北,始终不离开广大人民群众,因而在民间发展迅猛,对后来各地方剧种的兴起有极大的影响。弋腔在北方扎根以后,则更为流行,被认为是燕俗之剧,又与北京语言、土戏相结合,而改称“京腔”。在南京与地方声腔结合,改称“四平腔”。据清刘廷玑《在园杂志》载:“近今且变弋阳腔为四平腔、京腔、卫腔,甚且等而下之,为梆子腔、乱弹腔、巫娘腔、琐哪腔、罗罗腔矣。愈趋愈卑,新奇迭出,终以昆腔为正音”。撇开刘廷玑的士大夫观点。从记载中我们看出清初戏曲声腔已经复杂多样,各地曲种竞相出现,促使戏曲文化走向竞争,走向繁荣。

从汉代百戏至清初声腔演变,可看出地域文化对戏曲构建的巨大影响。中国戏曲文化基本上来自农村市户,然后由城市坊镇再转入大城市。所唱曲目,也可转对文人、士大夫、官府、宫庭产生影响,进而至繁盛或衰落,最终被新兴地域文化所取代。按此循环,我们不难看出戏曲兴衰是有条件的,是以其质与态的新旧为转移的。戏曲文化的属性,离不开民族、民间的地域条件,它是中华大地各民族文化不断撞击、不断融汇的产物。这种血肉相连的特殊关系,造成了生生不息、代代相沿,越衍越繁的戏曲景观。

地方剧种的繁兴,加剧了竞争,呈现出互斥性,从而推动戏曲的加速发展,

它们自成一个系统、自辖一块领地、自成一种气候、自述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越分越细。从戏曲文化的大背景看,这种互斥性不仅是

剧种个性的体现,也可认做是一种共有的现象,因为这种互斥是普遍存在于各剧种之间。我们如果强调了差异,把差异的普遍,认做是一种共有的质,那么,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共性。

为了进一步获得认识上的实证,我们还得借助戏曲史脉说明问题。

(一)蒲松龄的贡献;

清代重要作家蒲松龄,除写《聊斋志异》成为家喻户晓的传世珍品外,他还开拓了戏曲创作的另一境界,写过鼓儿词、俚曲。俚曲就是用北方民歌小曲和山东淄川土语写的地方戏。在蒲氏之前,文人墨客只用南北曲作剧,而在昆、弋流行时,用土曲土语写地方俚曲,蒲氏则是第一人。随之各地文人、举子也都相继效法,使地方戏更见地方特色。

清初戏曲声腔,有“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说法。可见地域声腔的划分越来越细。

(二)乾隆年间地方戏的激烈竞争:

弘历曾以南巡名义,六次离开北京到扬州、浙江一带游玩。每次都把各地较好的伶人带回北京,充实、改组其内庭演剧班子。扬州盐商为迎接弘历南巡,曲意奉承,大开排场,备演大戏。其盛况清李斗之《扬州画舫录》有记载,云:“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统谓之乱弹”。于是花雅两部争宠扬州,后来又发展到北京。

乾隆四十三年至四十四年(公元一七七八年至一七七九年)以魏

长生为首的四川秦腔在北京流行。这是新兴的四川地方剧种,对旧京腔六大班的否定。这一事实充分说明,戏曲竞争的互斥性是普遍存在的。四川秦腔系根据陕西秦腔作四川地方语音的唱腔,而陕西秦腔又和弋阳腔有关,应看作是花部的发展。

乾隆五十五年(公元一七九O年)弘历八十岁生日,浙江盐务大臣征集安徽三庆班入都祝寿,由是成为著名的“四大徽班进京”事。三庆班寿期后,留在北京戏园,接踵而来的有四喜、和春、春台、后人称为四大徽班。徽班以其庄重、优美的二黄唱腔,及媲美杂技的非凡武功,赢得了北京的观众,从而在北京站稳脚跟。魏长生所唱秦腔仅流行了十年光景,即被徽班进京所取代,可见此时地方戏曲的竞争是何等激烈。徽班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吸取魏长生秦腔失势的教训。遂一面发展二黄及武戏的优势,另一面则博采众长,不断丰富自己的技艺,在剧目、表演、声腔上,融汇了昆曲、楚调(汉调)、秦腔等剧种的优点,又吸收北京语音及各地牌子小曲,渐渐衍变成剧目丰富、形式完备、技巧高超的现代京剧。

(三)京剧的影响与地方戏的繁兴:

京剧的诞生,在戏曲文化史上,有着重要意义。京剧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和它自身艺术形式的不断完备,及流向全国各地有密切关系。同治五年,上海邀请北京皮黄班首次赴沪,后至光绪年间更趋频仍。京剧走向全国,一方面自身得到发展,另一方面也刺激地方戏的繁兴。

辛亥革命以后,京剧发展已渐趋凝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是京

剧的一统天下,京剧几乎成了戏曲的同义词,可见其影响之大了。这时,京剧舞台相继出现造诣较高的京剧演员,使京剧的地位又有所加强。特别是以梅兰芳为首的四大名旦相继崛起,他们竞编新戏,在声腔和表演上不断进行改革,形成各具特点的艺术流派。京剧在戏曲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被视为戏曲的正流。

京剧的发展,对地方戏的繁兴有很大关系。城乡之间戏剧活动的频繁交流,促使各地地方戏迅猛发展,大有雨后春笋之势。以“昆、高、梆、黄”四类声腔流行各地的剧种,一般比较成熟完备,以民间小曲发展而来的“二小”或“三小”戏,如秧歌、落子、花鼓、滩黄等也得到了发展。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各族人民之间的地域差别,造就了各自不同的文化,这种差别与不同,既有互相渗透与融汇的一面,又有各自独立与互斥的一面。因此,谁兴准衰很难预测,只有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在剧种内部机制日渐趋于完善的今天,三百一十七种剧种,绝不会简单地重复历史。它们既联系又区别,它们既有共同的传统又有不同的继承,这就是最有研究价值的文化现象。

剧种之间的互斥,表现了强烈的个性要求。通常出现的更迭或交替,往往就是新旧撞击的火花,而每一次闪烁,又总是新兴事.物取得胜利,衰败的一方退出舞台。张庚老师在《中国戏曲》中说:“新兴起来的地方戏,大多是急管繁弦,慷慨悲歌,唱得人们耳热心酸,因为不如此就不足以表现其金弋铁马的内容和叱咤风云的人物”。又说:“剧种衰亡的基本原因还是在于脱离群众”。这两点意见,对于认

识戏曲文化的发展,思索今天戏曲文化的现状,无疑都是有意义的。

目前,理论界的文化讨论正兴,艺术中的地域性色彩日益受到重视。特定区域、特殊文化氛围里产生的文学艺术的特殊面貌,大有开拓研究的必要。中国戏曲做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支柱,更多地体现了民族和地域的特点。因此,研究地域文化,对于把握历史,认清现状,都有特别意义。

来自民族民间的地域歌、舞、故事的综合,是戏曲文化构建的基础。地域文化的竞争,推动了戏曲文化的发展。地域新文化的兴起,又必然是对旧质的扬弃,新质的发现”的一种进化,这种进化对于思索当前的戏曲现状,具有现实意义。恩格斯说:“在人类命运中,除了固定本身之外,没有任何固定的东西,除了变化本身之外,没有任何不变的东茜。”对中国戏曲文化存在地域性特征的认识,也应是这样。

(原文发表在江苏《艺术百家》1988年3期,全文收入中国知网))

戏曲进校园活动方案

2017戏曲进校园活动方案 城阳乡初级中学 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固原市“戏剧进校园”活动。加强我市中小学美育特别是戏剧教育工作,提升学校美育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戏曲传承发展,现制定我校“戏剧进校园”工作落实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中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戏剧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戏曲艺术素养和审美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实施目标 面向全体师生,采取示范先行、全面推广的工作方法,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的工作要求,遵循“先查阅,再学习,三普及”的目标,2017年9月启动我校“戏剧进校园”工作,2017年秋季学期戏剧课程纳入音乐课当中试点实施阶段,力争年底全校普及戏曲文化。 通过持续开展“戏剧进校园”工作,形成戏剧艺术传承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实施内容 (一)组织优秀剧目演出。 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及学生身心特点,选择优秀、经典的戏剧艺术作品,多赏析多查阅。 各级要充分利用学生课外活动时间,积极观看演出秦腔、话剧、交响乐、歌剧、芭蕾舞、民族民间音乐歌舞、地方戏曲等经典作品。

要结合本地本校实际,邀请戏剧艺术专家开展艺术教育专题讲座,引导学生走进剧院、走进美术馆等参加欣赏音乐会、艺术精品展、重点剧目演出等活动。 组织优秀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和地方艺术院团开展赴辖区学校演出交响乐、民族音乐、舞蹈、戏剧和戏曲等活动。 (二)列入课程计划。 遵循国家课程要求,积极探索戏剧教学进课堂。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通高中要分别按照《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开足开齐有关戏曲文化的课程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各中小学校要按照咸阳市教育局《关于普通高中新增地方课程课时学分安排的通知》要求,在地方课程中开设好“陕西地方戏曲”和“电影艺术与欣赏”等课程。 (三)开展培训。 音乐舞蹈教师进行戏剧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教学技能。 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戏曲、话剧、歌舞剧等专家、优秀骨干教师,开展音乐舞蹈之类教师培训,及师生讲座,增强师生的戏剧专业知识和组织戏剧类的能力。 聘请各级优秀骨干教师,为我校艺术类教师开展培训,力争让每个艺术教师都能接受到戏剧专业知识的培训。派遣相关教师外出多学习血交流。 (四)组建戏剧社团。 学校要根据所在地区戏剧种类现状和学生戏剧爱好、专长实际,建立戏剧社团组织,为校园戏剧群体和个人提供学习交流平台。 利用音乐课、大课间、活动课以及课外组织学生进行戏曲唱段的学唱。

浅谈对中国戏曲的认识教学文案

浅谈对中国戏曲的认识 通过选修本门课程,我更好的了解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通过老师对戏曲的讲解,我更好地提高了对戏曲艺术的认识,不但可以增长我们这方面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提高艺术素质,同时还能培养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由文字、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因素综合形成的一门戏剧艺术。它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戏曲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在我的印象中,戏曲文化一直是我国艺术宝库里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作为中华名族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继承和传播这笔文化。也许你并不擅长表演它,但这并不妨碍你去欣赏它﹑喜爱它。也许你并不擅长品味它,但这并不妨碍你去认识它﹑了解它。 纵观戏曲的历史,戏曲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很繁盛的一种文化形式。从平民百姓到官宦之家都喜欢,而且很多人都懂。戏曲从诞生起就是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的艺术,具有很广

泛的民间性的特点。戏曲虽然涉及的主题大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表现的也多是忠孝节义等道德伦理价值观念,但是却反映了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传统戏剧里蕴涵着传统的价值评判,传递着一个时代对历史、对现实的思考,又拥有中国独特的表演体系。这些东西,本身就是来源和生长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有着我们传统血脉的根本,是一种文化的源。因此,欣赏戏曲,更多的是欣赏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也说明了戏剧赏析中的两种境界。所谓“看热闹”,也就是看到戏剧表面上的一些东西,往往注意离奇的故事以及热闹的打斗场面等。所谓“看门道”,就是注意戏剧艺术的审美特性,对戏剧冲突、人物形象、舞台对话以及各个剧种的特定表现技巧作充分的玩味与鉴赏,看到戏剧真正的美学价值。这就需要鉴赏者有健全的文化感官、广博的艺术修养和鉴赏的情感动力。总而言之,不管是看热闹还是看门道,都是对戏曲赏析,赏析者也都能从戏曲中品出各自的味儿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正是这种特性,使得中国戏曲雅俗共赏,不仅被文人墨客所称道,也能广泛地流传于平常百姓之间。 中国戏曲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是经过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是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并且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体现了中国民族艺术文化发展过程,我

我对戏曲文化的认识和看法

我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认识与看法一、中国戏曲的简介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由文字、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因素综合形成的一门戏剧艺术。它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中国戏曲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比较着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在我的印象中,戏曲文化一直是我国艺术宝库里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作为中华名族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继承和传播这笔文化。也许你并不擅长表演它,但这并不妨碍你去欣赏它﹑喜爱它。也许你并不擅长品味它,但这并不妨碍你去认识它﹑了解它。 二、中国戏曲的特点与赏析 中国戏曲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这种特点也决定了我们对中国戏曲的赏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解和欣赏角度,所以戏曲的赏析也很难有

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这也说明了赏析中的两种境界。所谓“看热闹”,也就是看到表面上的一些东西,往往注意离奇的故事以及热闹的打斗场面等。所谓“看门道”,就是注意艺术的审美特性,对冲突、人物形象、舞台对话以及各个剧种的特定表现技巧作充分的玩味与鉴赏,看到真正的美学价值。这就需要鉴赏者有健全的文化感官、广博的艺术修养和鉴赏的情感动力。总而言之,不管是看热闹还是看门道,都是对戏曲赏析,赏析者也都能从戏曲中品出各自的味儿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正是这种特性,使得中国戏曲雅俗共赏,不仅被文人墨客所称道,也能广泛地流传于平常百姓之间。 三、戏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今天,人们的生活状态和节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的音乐和舞台美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革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戏曲是否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如何能真正地被80后90后乃至世界所接受 首先,戏曲的发展需要有一批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敢于尝试艺术创作新路的、有才华同时热爱戏曲事业的创作人员来提供优秀的戏曲剧目和演出剧本。只有解决了这个根本问题才能给戏曲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与革新。 其次,戏曲的发展和一批对艺术不懈追求的舞台表演者也密不可分。没有一批拥有观众群的戏曲艺术家,戏曲的发展和创新也无从谈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汇总五篇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汇总五篇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篇1 戏曲进校园的意义对于戏曲的传承而言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遵义市开展的“戏曲进校园”活动将于6月进入重点实施阶段,通过稳步推进,力争于今年底在大中专校园、中小学校全覆盖,让戏曲艺术滋养校园,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为了提高学生戏曲素养,推动戏曲传承发展,遵义市将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目的,紧紧围绕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戏曲艺术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根据工作方案,该市相关部门将精选一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适合学生欣赏和易于学唱的戏曲经典曲目、名家唱段等制作音像资料,供学校在大课间主题班会以及课余时间播放。并把优秀传统戏曲剧目进行数字电影拷贝制作,把优质戏剧教育资源输送到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偏远农村中小学。 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和新闻单位,要结合实际开设校园戏曲栏目,传播戏曲知识和资讯,制作戏曲进校园节目,推荐校园戏曲明星。要求各地结合实际,组织戏曲节目巡演,编创传递正能量的戏曲节目到大中小学演出。遵义市文联、市文广新局组织曲艺家协会、文化馆编创戏曲节目到各大中小学演出,市演艺集团要组织戏曲节目结合

“三下乡”活动深入学校演出,把优秀戏曲送进学校,确保每年每校观看一场戏曲。 此外,还将组织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戏曲名家、戏曲工作者、戏曲爱好者、戏曲志愿者,深入学校开展戏曲知识普及讲座或结对辅导。鼓励聘请戏曲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退休戏曲工作者、优秀戏曲票友担任戏曲辅导员,确保每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戏曲知识讲座,传授戏曲艺术精粹。 为了让戏曲艺术扎根校园,遵义市各级各类学校将根据所在地区戏曲剧种现状、学生兴趣爱好专长以及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剧演出,建立不同类型的学生戏曲兴趣小组或戏剧社团组织,为校园戏剧群体和个人提供学习交流平台,推动学生戏曲兴趣的养成,并鼓励开展校际交流活动。通过举办全市校园戏曲文艺调演活动,不断推出戏曲新人新作,繁荣校园戏剧艺术,创建一批戏曲工作特色学校和工作基地。 该活动目前正在启动阶段,今年底将实现校园全覆盖,并通过持续开展戏曲进校园工作,形成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篇2 戏剧曲艺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把戏剧曲艺文化引进校园,不仅是对戏剧曲艺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现总结如下: 一、校园文化氛围突出体现了民族特色

浅谈戏剧艺术的现实作用

浅谈戏剧艺术的现实作用 戏剧是艺术众多门类中的一种,它既有文学的色彩与修辞,也有舞蹈音乐的多样性和立体感。我认为鉴赏戏剧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戏剧本身,而是通过戏剧的表演形式窥探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价值观、信仰、宗教乃至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我对戏剧的了解并不多,仅以看过一些戏剧及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的经验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修《戏剧鉴赏》这门课时,观看了许多著名的戏剧作品,其中《巴黎圣母院》使我印象深刻。这部音乐剧中,人物通过对话、独白和歌唱表达内心想法,抒发情感,塑造人物形象。卡西莫多嘶哑的声音,佝偻的脊背,丑陋的面容,让人心生同情和怜悯。艾丝美拉达的纯真、善良,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使观众不然而然的喜爱和羡慕。弗洛罗的狡猾,虚伪,私欲,倒并不让人觉得是极其可恶,在我看来,这更是由社会的黑暗面所造成的,也是人物性格决定的,是人性中本来就潜藏的劣质的突出表现。原剧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所作,原著揭露了当时法国矛盾重重的社会现实,讽刺君主的昏庸、社会的腐败,具有深厚的现实意义。通过文字激发了民众的觉悟,推动社会思潮运动和社会进步。再返回到98版《巴黎

圣母院》音乐剧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基于原著的基础上,新版音乐剧已加入新的思想,着重表现了音乐美,舞蹈美,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反倒没有了原著中强烈的反射与讽刺意味。我想这也是戏剧多样性的缘由之一吧。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们从几个不同的场景中的故事逐渐了解到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当时浓厚的时代氛围,如同作者为读者勾画了一个真实的文化革命时期下人们的生活状态。虽然从一个小的角度,即以个人的角度来铺开整个故事,但隐隐约约却又明明白白地把宏大的时代特征和背景放在读者眼前。后来这个剧本由姜文导演成一部电影。不得不提一下《为黛西小姐开车》这部剧作同时也是一部电影,以上两部剧作我都是先看的剧本,然后看的电影。虽然说当今社会影视图像比文字信息更吸引人眼球,但是剧本毕竟有剧本的优点。在看这两部剧作时,我都被其中的情节深深吸引了。在英文中,戏剧被叫做drama,而这个单词本身有“戏剧性的,曲折的”意思。戏剧之所以具有吸引人的魅力,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跌宕起伏的剧情,动人心魄的情节,陡转而至的结果。戏剧的曲折性、夸张的表现手法、人物之间的对话形式是它本身的重要特征,也是戏剧在文学上独树一帜的标志。 就以悲剧为例来说,悲剧中人们认识到世事的无常,命途多舛,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思想。亚里士多

浅谈让戏曲走进校园的意义

浅谈让戏曲走进校园的意义 摘要: 据统计,中国有戏曲剧种300余种,但是,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传统的戏曲音乐已经在慢慢的被人们所忽略,所以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是我们音乐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使传统戏曲音乐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得到传承,并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得到新的发展。中国教育部2008年在10个省份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试点中小学的一至九年级学生将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并将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推开。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教育界、戏剧界顿时引发了多种争议。作为一线工作的小学音乐教师,结合教学工作和戏曲教学的点滴经验,就“戏曲教学走进校园的的意义”做以下阐述:1、让戏曲走进校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2、让戏曲走进校园,有利于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表演才能。3、让戏曲走进校园,有利于体现素质教育的真谛。4、让戏曲走进校园,有利于抵制不良文化,振兴戏曲艺术。 关键词: 戏曲校园素质教育好处 戏曲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是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有戏曲300余种,它将唱念做打熔一炉,集诗画歌舞为一体,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古今名人、名曲、

名段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让戏曲走进校园,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这是基础教育对民族艺术应有的关注,也是社会在整体上对传统艺术更多尊重和敬意的表现。在刚过去的一年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让戏曲走进校园的意义。 一、让戏曲走进校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中国的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上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百多个剧种、二百多个曲种,这些剧种、曲种,由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语言环境的不同均独具风格、各有特色。如此众多的剧种、曲种的音乐汇合起来,就是一个浩瀚的海洋。我们把戏曲音乐引入校园就可以让学生去感受戏曲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了解戏曲音乐进而了解戏曲艺术以至了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就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但是这种自豪感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从小接受民族民间音乐的熏陶。潜移默化地使民族文化的素养融化在学生的血液中,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这样热爱民族、祖国的感情,就会深深地铭刻于他们的心灵。 二、让戏曲走进校园,有利于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表演才能。 小学阶段的戏曲艺术教育主要是了解和赏析。中国的戏曲艺术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教师可从戏曲的形式、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

戏曲进校园的活动方案

戏曲进校园的活动方案 为重拾戏曲艺术精神,传承戏曲文化精粹,培育少儿戏曲素养,推动戏曲遗产保护,经研究,决定在我校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遵循一年普及,二年提高,三年见效的目标,普及戏曲基本知识,促使师生学唱、爱唱、会唱、唱响戏曲,激发学生尊重历史、敬畏文化的核心价值情感,培育戏曲特色培训的教育品牌。 二、组织机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三、实施步骤 1.选定曲种学唱内容。召开戏曲专家和教师代表座谈会,选定适合学生学唱的经典曲目,各班进行欣赏学唱。 2.培训指导教师。举办戏曲进校园培训班,选聘区内外戏曲名家为顾问,依托戏曲专业技术人员、民间戏曲艺人和学校音乐教师为师资基础,让教师掌握戏曲传授的基本理论与教学方法。 3.列入校本课程计划。启动戏曲进校园活动,把戏曲科目纳入地方课程,把唱腔板式引入音乐课及课外活动中,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学段课时计划逐步培养戏曲苗子。

4.展示教学成果。设立学生戏曲兴趣小组(社团)或开辟教学第二课堂,通过戏曲橱窗展、摄影专题展、知识竞赛、脸谱绘画比赛、名家进校园、送戏进校、学生折子戏专场表演、校园戏曲晚会等活动形式,分阶段组织、实施、呈现戏曲进校园的成果。 四、主要措施 1.分类指导。在普遍学唱的基础上,筛选优秀班级,重点推进,从中确定2-4个班级为河北梆子传承培训班。 2.夯实学唱。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紧扣戏曲教学特点规律,明确阶段应知应会内容,注重实践体验与兴趣培养,力求掌握说唱基本方法,切实提升看戏的能力、听戏的热情与、“演戏”的本领。 3.开发教材。音乐教师利用集体智慧开发适合我校学情的教材。 4.充分展示。在教学各个阶段,倡导各班创设戏曲学唱大舞台,鼓励年级创办戏曲沙龙,引导学生走进戏曲剧场观看戏曲艺人表演或影像资料,宣传戏曲剧目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传统美德,搭建戏曲学习实践的平台,推进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5.完善考评。在测量考评体系中,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等)进校园”列为班级综合评估与学生音乐或体育技能测试的内容。 五、工作要求 1.认识到位,思想统一。各班级要充分认识活动的现实意义,统一活动组织的步调。学校要积极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挖掘地方戏曲艺术,精选试点班级作为传承载体;学校要深入弘扬传统文化,广

浅谈戏剧艺术的现实作用

浅谈戏剧艺术的现实作用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浅谈戏剧艺术的现实作用 戏剧是艺术众多门类中的一种,它既有文学的色彩与修辞,也有舞蹈音乐的多样性和立体感。我认为鉴赏戏剧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戏剧本身,而是通过戏剧的表演形式窥探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价值观、信仰、宗教乃至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我对戏剧的了解并不多,仅以看过一些戏剧及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的经验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修《戏剧鉴赏》这门课时,观看了许多着名的戏剧作品,其中《巴黎圣母院》使我印象深刻。这部音乐剧中,人物通过对话、独白和歌唱表达内心想法,抒发情感,塑造人物形象。卡西莫多嘶哑的声音,佝偻的脊背,丑陋的面容,让人心生同情和怜悯。艾丝美拉达的纯真、善良,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使观众不然而然的喜爱和羡慕。弗洛罗的狡猾,虚伪,私欲,倒并不让人觉得是极其可恶,在我看来,这更是由社会的黑暗面所造成的,也是人物性格决定的,是人性中本来就潜藏的劣质的突出表现。原剧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所作,原着揭露了当时法国矛盾重重的社会现实,讽刺君主的昏庸、社会的腐败,具有深厚的现实意义。通过文字激发了民众的觉悟,推动社会思潮运动和社会进步。再返回到98版《巴黎圣母院》音乐剧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基于原着的基础上,新版音乐剧已加入新的思想,着重表现了音乐美,舞蹈美,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反倒没有了原着中强烈的反射与讽刺意味。我想这也是戏剧多样性的缘由之一吧。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们从几个不同的场景中的故事逐渐了解到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当时浓厚的时代氛围,如同作者为读者勾画了一个真实的文化革命时期下人们的生活状态。虽然从一个小的角度,即以个人的角度来铺开整个故事,但隐隐约约却又明明白白地把宏大的时代特征和背景放在读者眼前。后来这个剧本由姜文导演成一部电影。不得不提一下《为黛西小姐开车》这部剧作同时也是一部电影,以上两部剧作我都是先看的剧

戏曲进校园总结

小学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 戏剧曲艺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把戏剧曲艺文化引进校园,不仅是对戏剧曲艺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现对我校这学期来戏剧曲艺文化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校园文化氛围突出体现了民族特色 1、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戏剧曲艺文化进校园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爱国爱家,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材料,也是创建特色学校,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通过这学期的努力,戏剧曲艺文化教育差不多成为我校特色教育品牌。 2、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随着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凡是参与此项活动的老师,各级领导以及民间艺人都深刻认识到,很多戏剧曲艺文化精髓随着岁月流逝,慢慢被人们淡化或遗忘,学校必须要紧紧抓住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去挖掘整理,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氛围,唤起全民意识,为此,在这学期的工作中,我校组织教师依照实际,结合校领导的安排,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 3、增进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间的友谊,为学校工作打开了新局面。 在开展此项活动中,我们紧紧抓住教育质量这一中心,把学校工作与传承优秀文化相结合,与老百姓最关怀的子女教育相结合,在访查,深挖的同时,不忘本职工作,把深挖资源与家访结

合起来,收集老百姓对学校工作的各项意见和建议。这一做法,既收集到了我们所需要的资料,又关心了老百姓,更难得的是得到了社会的赞誉和认可,无形之中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名誉,为更好地开展戏剧曲艺文化进校园制造了条件,大大地调动了全社会挖掘,传承爱护优秀民族文化的积极性。为我校开展戏剧曲艺文化进校园既节约了时刻,又拓宽了空间。 4、拓宽了视野,调动了学生,改善了条件。 在开展此项活动的过程中,吸引了一大批学生投入到此项活动中,同时,在活动中,我们依照工作需要,我们适时调整工作打算,成立了资料收集整理组,那个小组的建立,为了解、研究我校民族文化特色提供了大量的原始依据,为实施素养教育开发了捷径,通过宽阔教师的收集,整理与编排,提高了教师进行校本研修的能力。 二、下一步的打算 1、结合学校学科特点,重点抓好民族音乐,使其与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紧密结合。 2、抓紧深入开展戏剧曲艺文化内容的深入搜集,调整作息时刻,抓紧收集原始资料,因为熟悉戏剧曲艺文化的多数是年越古稀之人,让戏剧曲艺文化精髓不因人员的流逝而消逝。 3、加大校本教材的重新编排力度,开展民族音乐的编辑。依照地点特色,安排调整课时打算。保证我校民族文化凸显本土特色。保证我校教育为地点进展融为一体。

浅谈戏剧舞台艺术

浅谈戏剧舞台艺术 戏剧艺术有悠久的历史,是人类文化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戏剧艺术是活人当众演给活人看的综合艺术,有着电影、电视无法拥有的独特魅力。尤其在影视艺术出现之前,它一直是人类文化生活中最有群众性和吸引力的重要艺术门类。它对人们的精神世界,社会道德面貌,以及政治生活,都有深刻的影响。是否具有戏剧艺术鉴赏力,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文化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虽然是编导专业的学生,但对戏剧戏曲的了解仅仅止于课堂之上,在亲眼见到大四学长学姐的毕业汇报演出之前,我所观看的戏剧都是来自于媒体,并且对戏剧不怎么喜欢,但是真正坐在台下观看过一场表演后,我被深深地吸引了。这时的我才感受到戏剧所具有的独特魅力,那是从媒体上观看戏剧时所感受不到的奇妙感觉。从那一刻起,我喜欢上了戏剧。下面由我发表一下自己对戏剧的浅薄的理解。 戏剧是演员扮演角色,是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我国,戏剧一般是戏曲、话剧、歌剧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世界各民族的戏剧都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由古代民族、民间的歌舞、技艺演变而来的。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各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艺术。构成了戏剧的特有艺术形式。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演员和布景再现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教育和审美的目的。 戏剧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戏剧是各种艺术的综合体现。戏剧是受时间与空间制约的,音乐是时间艺术,美术是空间艺术,而舞美是时间艺术

和空间艺术的结合体。它通过布景.灯光.道具.服装.装置及音响效果等艺术手段,来美化舞台空间,营造并渲染所需要的艺术氛围,把各类表演艺术衬托的更为美,更具生命力。若说表演是艺术“红花”,舞台就是“绿叶”,红花虽美,还需绿叶陪衬。 戏剧中舞台设计的空灵性和时空转换的自由性是令我惊奇的,一部戏剧,通过舞美的设计就可以横跨时间和地点。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用一个空空的物理空间表示无限丰富的审美空间。常见的一桌二椅的舞台设计本身并不体现戏剧行动发生的时间、地点、历史氛围、文化特色,不提供行动发生发展的环境因素。在演员上场之前,这个空间不表示任何地方;但随着演员的表演却又可以表示剧情需要的任何一个审美空间。写实话剧大多采用闭幕的方式,用幕间歇表示时间的流逝,以布景的改变表示空间的转移。戏曲由于采用空灵的舞台设计,不表示任何固定地点和时间,所以戏曲的时空转换从来就不是问题。在我所观看的戏剧中,有一幕令我印象深刻,《暗恋桃花源(台版)》中,舞台上仅仅靠着一座秋千和一座老式的路灯这两件道具,再配合着灯光的照射和男女主人公的服装,在女主人公的优美歌声中,观众一下子就被带到了几十年前的老上海,这便是舞台设计的空灵性和时空转换的自由性的体现,也是戏剧中奇特的地方。而想要表现这两点,横跨时间和地点,则是与舞美的设计是分不开的。 舞台美术(参考文献百度百科)是戏剧和其他舞台演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布景、灯光、化妆、服装、效果、道具等。它们的综合设计称为舞台设计。舞台美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作,它涉及到许多艺术门类,以其独有的特性区别于一般美术的规律。运用多种造型艺术手段,创造出

浅谈对戏曲人物的认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491717881.html, 浅谈对戏曲人物的认识 作者:张秋丽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9年第05期 摘要:戏曲人物的表演艺术,的确是一个细致而又十分复杂的问题。戏曲是一种以文学、舞蹈、音乐、美术高度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要想把这种艺术通过演员集中地而又生活真实地展现在舞台上,并能深深地吸引观众、打动观众,实属一件不容易的事。 关键词:戏曲演员;人物角色;基功;表演;个性特征 作为一名戏曲演员首先要在三个方面狠下功夫,一是练就一身过硬的基本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唱、做、念、打”。练好这四项基本功是对戏曲演员最根本的要求,也是当一名戏曲演员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单就其“基本”二字来看,足见它的重要性。只有打牢基础,功夫扎实,才能在舞台上运用自如,洒脱自然。 二是要研究探讨剧本,当你接受剧本和将要扮演剧中某个角色时,首先要研读剧本,了解剧情,分析人物的思想、情感脉络,心中构画出人物的粗线形象和在剧中运动的框架,审视你所扮演的解色在剧中的身份,社会及家庭位置,生活的年代和环境,情感的核心在哪里,有哪些个性特征等。只有深刻地理解并熟练掌握剧情,熟悉人物生活、个性、情感特征,你才会在舞台上塑造出一个个鲜活透亮的人物形象。 三是要注重日常生活积累,平时要多留意,善观察,有条件的可以去亲身感受体验生活。传统戏要多看,多练多请教,只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舞台表演实践的积累,才是你进行艺术创造的源泉。 上述三個方面归纳为三句话就是:没有基本功的表演是美中不足,不研读剧本,理解剧情的表演是有血无肉,不熟悉生活,揣摩生活的表演是无灵无肉。 首先谈谈我对青衣一行的理解。青衣是中国戏曲中旦行的一种行当,北方剧种多称青衣,南方剧种多称正旦。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是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表演特点是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念韵白,唱功繁重。如《三击掌》中的王宝钏、《二进宫》中的李艳妃、《桑园会》中的罗敷女等。 青衣是花旦类中的一个定性行当,其特点均是已婚的中、青年妇女,大多数家庭较为贫寒。形象特点为端庄贤淑,老成凝重,衣着朴素大方,举目谨慎庄重,不拘言笑。个性特征:刚毅坚定,能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具有善良的品质,美好的情操。在情感方面:孝敬公婆情真意切。体贴丈夫细致入微,呵护孩子情柔似水,如淮北梆子戏《卖苗郎》中柳迎春、《莲花庵》中的邵氏等等,她们是古代妇女德操礼教最佳的体现。扮演时要注重两点:一是出场时步

戏曲进校园活动观后感

戏曲进校园活动观后感 戏曲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是珍贵的,需要大家不懈努力,去延续这份辉煌。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戏曲进校园活动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戏曲进校园活动观后感1 今天,在我校开展了第一届“戏曲进校园”活动,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去观看了戏曲表演。 小时候,看见自己的爷爷和奶奶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很老土,赶不上潮流,可今天我欣赏了戏曲后,我才被戏曲震撼了。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川剧变脸。看了很长时间,经过仔细观察,我终于知道了变脸的“庐山真面目”。其实变脸人的衣服后面有一个机关,每次要变脸时,我都注意到变脸人的手会往背后伸。 还有使我高兴的一出戏,一个白胡子老爷爷,头上戴个有“翅膀”的帽子,这个节目快把我笑死了。老爷爷戏没有唱多少,但表演非常厉害。他头上的两个“小翅膀”很神,爷爷头晃晃它就一直在转。老爷爷走路,走着走着摔倒了,倒下时还一直在吹胡子,从中看出老爷爷的功底很深呀,表演完后,主持人说爷爷练了二十多年了,我都惊呆了,不愧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呐。 戏曲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是珍贵的,需要大家不懈

努力,去延续这份辉煌。 戏曲进校园活动观后感2 戏曲,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艺术的博大精神,源于它立世五千余年。 在这个星期三的上午,我们十一小学迎来了戏曲进校园的活动。同学们都一个个怀着激动之心来到了现场,在学校搭起来的舞台上,演员们一个甩袖犹如一道和煦的春风,将京剧的气息撒至操场的各个角落;一个迈步仿佛让人身临其境般,掉入了京剧的大殿。我们在演员们身上看到了戏曲的魅力,不是想象的那么乏味,而是令人沉醉于此。同学们的目光紧盯着舞台上的演员,眼中充满了赞叹的神色,好美丽啊!原来京剧也可以演绎得这么洒脱,富有虚实的色彩。舞台上演员的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不愧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们汗水的背后除了努力,更是坚持,演员们的唱、念、做、打看似信手捏来的,却在台下付出了不知道有多少的汗水。演员们精彩的表演结束,台下同学们的掌声犹如阵阵波涛,席卷了整个校园,叫好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演员们谢幕的微笑,沐浴在同学们的赞美声中,也表达了他们内心的喜悦之情。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艺术的瑰宝,是珍贵的,需要大家的不懈努力去延续这份辉煌,我相信,中国的京剧必定会闪耀出它璀璨的光芒。 戏曲进校园活动观后感3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

浅谈戏曲舞蹈的发展

浅谈戏曲舞蹈的发展 中国戏曲是(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综合艺术,它的艺术表演形式特点是“四功五法”,四功既是唱、念、做、打;五法则是:手、眼、身、法、步。而戏曲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戏曲舞蹈,它是演员的一种姿体感情的渲染和表现,与戏曲表演形式密不可分。 运用舞蹈形式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刻画不同的人物性格,展现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从一个大的艺术史角度来观察,舞蹈艺术正是在这种位移中从独立而又辉煌的艺术巅峰逐渐滑落,被戏曲艺术兼容并吸收,成为戏曲表演的一个组成体。而中国戏曲也正是在这种变化中后来居上,形成“唱、念、做、打”等一整套的多种艺术形式,成为近代中国人的主要艺术行为和艺术观赏模式。 戏曲艺术实际上就是表现人物情节和身段表情动作的表演。我们地方戏花鼓道情也在变革中不甘落后,更近一步地把舞蹈融合在歌唱和艺术表演中。花鼓戏《月亮河》运用优美柔和载歌载舞的形式,在每句唱腔上都配上吻合词意的舞蹈动作,利用十二名舞女把主人公烘托起来,把一个善良的山区女子--师娘疼爱丈夫、暗恋徒弟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美妙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其中的舞蹈表演形式已经完全被戏曲吸收消化,融合在戏曲框架及表现之中。 单说戏曲艺术中的“唱、念、做、打”,所谓“做、打”

实际上也就是戏曲舞蹈的表现。在戏曲表演中,例如扇子舞、袖舞、刀枪棍棒舞等都和舞蹈表演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都是古代传统舞蹈的运用和发展。经过历代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的努力钻研,创造了一套较完善的表演体系与训练方法,创造了丰富多彩和富于表现力的舞姿与多种表演程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潜移默化在艺术家的各个表演范式中,形成各种各样风格鲜明的表演流派,最后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喜爱的戏曲表演形式。当然,戏曲舞蹈表演艺术它毕竟不是单独性的舞蹈艺术,它被局限在戏曲的范围,跟随着戏曲表演艺术主体意识的强化而变化。 舞蹈艺术成为戏曲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这种不争的事实进而给戏曲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水准,要成为优秀的艺术家就必须具备舞蹈功底。 据史料记载,大概在明朝时代,戏曲女演员是“未教戏前先教琴、先教琵琶、先教提琴、弦子、箫管、鼓吹、歌舞”。可见,戏曲演员的训练是相当全面,标准是相当高的。不但要懂得音乐,而且要能歌善舞。那么,戏曲演员的舞蹈训练就成为我们首要任务,而我们研究和从事戏曲舞蹈编舞的工作人员首要考虑的,就是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和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在平时训练舞蹈演员时,首要的是对每个舞蹈演员的腰、腿、臂等方面的基础力量和柔韧度的训练。这是做好一

对校园戏剧的认识浅谈

对校园戏剧的认识浅谈 大二上学期,我有幸选中了由邱老师上课的戏剧鉴赏选修课,在这样一堂课上,我对戏剧有了初步认识,而且对校园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堂课即将结束之时,我想表达一下我对校园戏剧初浅的认识。 校园戏剧是指以在校师生为主体创作、演出的,体现校园人的价值判断、审美情趣和思想观念的非专业戏剧活动.校园戏剧因其具有低门槛、低成本和非功利的游戏性,对学生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校园戏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情感体验 和交流,重视对日常生活的参悟,激发内心激情,张扬学生的个性,对当前学生学习生活凸现规范性弱化生成性、重视理解性忽视体验性、强调社会性削弱个体性的偏失是一种矫正。校园戏剧的形式与内容丰富多彩。剧种形式方面,有话剧、音乐剧、戏曲、小戏小品,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吸引了众多眼球,使得校园戏剧的关注度一直以来都很高。 “校园话剧是中国话剧的母校。”——常听老师说这话,的确是的。中国话剧起源于校园话剧,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坚持了紧跟时代、贴近现实的优良传统。它们“诞生于校园,其实又是面向社会的”,某种程度上讲,校园戏剧活动磨砺了学生们的思想,未来的戏剧大师从这里诞生是可以期许的。毛时安也认为,校园戏剧没有职业或专业戏剧的做作成分,很本色,演员就是学生,表现的就是他们所体验的生活、所理解的社会,不加掩饰地表现了自己对各种社会问题很有赤子之心

的想法,比如由芗涛剧社出演的小品《春运》,讲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人生选择问题,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如《一片丹心》,还有讲一些令人感动,令人震动的社会事件,如《丁香花的梦》,就向我们讲述了在汶川大地震中为保护学生而不幸身亡的优秀老师的故事,十分令人震动,让人感受到人世间的真情和友爱,激发了同学们助人为乐、勇于奉献的情感。这样的例子很多,它们都体现了校园戏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情感体验和交流,重视对日常生活的参悟,激发内心激情,张扬学生的个性的特点。 校园戏剧所展示出来的丰富性,较好地反映了校园戏剧自身的活力。校园是戏剧特别是话剧比较活跃的阵地之一,所以能如此,是因为学生们凭着自己对艺术的热爱,自编自导自演,“不必有太多的功利顾虑”。学生演戏仅是为了寻找自己喜欢的艺术、寻找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从而回到了艺术的本源,其艺术追求是值得鼓励的。 不得不说,校园戏剧的存在和发展是有其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以及反映了社会需求。要想学会鉴赏一个戏剧,就必须积累一些经验,多看一些剧本和戏剧表演,慢慢形成对戏剧的认识。更可以亲身感受,尝试着去上台表演,去体会戏剧表演带给你的奇特体验和快乐。在这堂课的学习当中,我学会了很多,培养了自己对校园戏剧的兴趣。尽管这堂课即将结束,但我想我是不会终止对校园戏剧的喜爱,我会继续保持自己的这种兴趣,继续增强对戏剧的认识。

浅议戏曲进校园

浅议戏曲进校园 在人类迈向现代的进程中,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戏剧和教育之间始终相互影响,关系密切:一方面,由于“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戏剧是离人最近的艺术,戏剧教育是最便捷、最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1;另一方面,教育的现代化,也极大促进了戏剧专业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水平的提高。1999年6月,随着《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一纲领性文件的出台,作为素质教育重要支撑的艺术教育受到了空前重视,这其中戏剧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一翼。2008年3月,教育部开始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十省市推行“京剧进课堂”的试点。此举一出,立刻引来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在肯定这一举措良好出发点的同时,教育、艺术、理论等各界人士,都围绕该举措在施行办法上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从“京剧进课堂”, 很多人引申到了“戏曲进校园”,认为戏曲艺术和素质教育 的交融应该从一个更为广阔的大文化视野来观照。本文借取这种大视角,立足戏剧和教育的互动关系,结合陕西戏曲和教育的现实状况,就“戏曲进校园”,浅谈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把“京剧进课堂”拓宽为“戏曲进校园”。

教育部“京剧进课堂”的试点,就其初衷而言,显然在于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弘扬中华的传统文化。然而从具体实施办法看,却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憾与不足: 其一,把京剧简化为京剧曲目,划入音乐教育的系列,由音乐老师来教授,这一方面把综合性的戏曲艺术简单化,使其难以展示原有的风采、魅力;另一方面又让普通的音乐教师勉为其难。“现在中小学音乐教师多数是以声乐、器乐或舞蹈为专业的师范毕业生,极少有京剧方面的训练”,“专业演员要四年科班以上,几天培训的效果可想而知”②。 其二,“京剧进课堂”在全国范围推广,难免以京剧一霸独尊的地位,客观上造成对诸多地方戏曲的“歧视”。2008年,多家媒体曾就此问题展开讨论。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对于不同地域来说,忽略地方戏曲的价值与作用,一刀切地推广京剧进课堂,不仅不切实际,而且有悖教育规律。《人民日报》记者就认为,15首京剧曲目进课堂,其效果与其说在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启蒙价值,倒不如说在于彰显传承传统文化的标志和导向意义3。 为了不使戏曲艺术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落空,笔者认为,在“京剧进课堂”之外,还应双轨并行地开展包含各类地方戏的“戏曲进校园”活动。这样,既表现出对教育导

我对中国戏剧文化的认识

我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认识与看法 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今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为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淮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戏曲艺术,既关乎人类的物质文化,也关乎人类的精神文化。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更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从古至今,戏曲一直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活动,对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和思想、认识等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戏曲文化。但戏曲在古代的发展是缓慢的,进入近、现代,时代发展、社会急速变化,机制更新的历史潮流中,我们的思想与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涌动。 然而,现实中,中国戏曲作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面临着后继人才匮乏、一些优秀的传统剧目濒临失传等种种困境。各种文化发展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受到多种文化潮流的冲击,戏曲艺术出现衰退现象,戏曲文化的发展走进了低谷,究其根源就是失去了观众。不可否认,这里存在着一定的客观原因,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文化繁荣,人们的休闲和娱乐生活呈现多元化,戏曲不再是观众唯一的选择。但更重要的是,戏曲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新时代的发展道路上另辟蹊径,谋求更深远的发展。这和拆北京老城的道理是一样的,拆掉它很容易,可再想建立起来,却永无可能。丢掉了传统和建立在传统之上的民族的文化艺术,就是失掉了一个民族的灵魂。一直以来,戏曲都是包容俚俗,浅显易懂,讲求娱乐性,照顾大多数群众的审美需求,不放弃文化水平较低的观众的欣赏要求,使之看得有趣味。但现在很多剧目的娱乐性不断减弱,更多的传承了政治宣传与道德教化,而且现在很多戏曲汇演,专家评价,还有领导的讲话中,都有意的推崇近乎雅化的的作品中,让人们越来越难理解戏曲艺术了,所以出现了看不懂,听到都烦的局面,因此戏曲便不受大多数群众的喜爱。 中国戏曲是中华传统艺术的杰出典范,其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我们要把戏曲作为一种文化来提倡和发扬,使其活在舞台上和人们的心中,而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政府重视,加大对戏曲的扶持力度,采用灵活多样的戏曲教育模式将着力点落实到实处而不仅仅只是喊口号和戴高帽戏曲内容上要贴近生活,突出娱乐性。 中国戏曲艺术博大精深,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在世界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戏曲从诞生之日起,就深深扎根在广大群众之中,正是由于戏曲表达了中国人的思想情感,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说、唱、表兼重的戏剧形式,生气勃勃、充满活力,才会历经风雨,经久不衰。 在文化形式多样化的今天,怎样才能吸引年轻观众的注意力,是戏曲艺术发展面临的一个问题。戏曲创作来源于生活,因此在当代戏曲创作中,要融入年轻人喜爱的一些流行元素,引起年轻人的关注。另外在表现形式上也要创新,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戏曲表演形式,要大胆改革,创造出适合当代戏曲文化发展的戏曲表演形式。还要做好戏曲艺术的宣传和推广工作,让更多的人接触到真正的戏曲艺术,并参与到其中去,在获得乐趣的同时也接纳了戏曲艺术。在网络时代,要发挥网络的巨大宣传力度,利用网络为传统艺术做宣传推广,赋予其新时代的生命力。民族文化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必须保护本土文化,守卫精神家园。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标志之一,戏曲的文化价值不能忽视,它的继承与发展直接关系着

“戏曲进校园”活动方案#(精选.)

2018年大河乡鸡姑小学 “戏曲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以“了解戏曲艺术、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审美修养”为目标,通过普及戏曲基本通识性知识,欣赏或学唱经典曲目唱段,了解中国戏曲文化的思想精粹,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新思路,激发全区中小学师生学习探究戏曲艺术的兴趣,感受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中小学生戏曲艺术欣赏水平,推动戏曲进校园深入进行。 二、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许勤(校长) 副组长:吴义国胡文智(副校长) 成员:全体音乐教师。 陈正玉同志为办公室主任,负责收集开展“戏曲进校园”的资料并报送。 三、活动内容 中小学“戏曲进校园”主要内容包括: (一)戏曲教育进课堂。我校结合校情适机将戏曲教育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统筹安排。结合现行教材内容与德 育、语文、历史、音乐、美术等课程相结合,善于依托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和艺术教育活动,开展戏曲进课堂教学研讨交流活动,把优秀戏曲艺术作品的赏析纳入中小学艺术教育和课堂教学内容。 (二)戏曲专家进校园。学校积极配合完成教管中心工作安排,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师生接受优秀戏曲的熏陶。 (三)戏曲(剧)展演进校园我校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认真织学生观摩公益性戏曲演出、等活动,积极参加教育管理中心的戏曲艺术节、展演和交流活动. (四)戏曲艺术节进校园。结合我校情及不同学生群体特点,将艺术与戏曲文化相结合,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举办学校戏曲艺术节活动。 四、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学校充分认清开展“戏曲进校园” 活动的重大意义,成立活动领导小组,认真制定实施方案,细化责任,强化措施,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实施。 (二)协同配合。学校积极配合好相关部门活动要求,妥善细致地做好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宣传工作及各项活动的组织与安排。 (三)落实到位。学校把“戏曲进校园”活动完成率列为学校年度绩效目标综合考评内容。在推进过程中形成长效机制,切实将活动落到实处。 大河乡鸡姑小学 2018年10月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方便更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