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白居易诗四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白居易诗四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绳子不能太长

当年在农村上初中时,放学回家就得去放牛。其实放牛也就是把牛拉到村头的河堤上, 将牛绳子的一端插在地里就可以了。

我一边看书一边照看着牛。

经把牛拉到河堤上了。 那头牛正使劲地喷气吃着身边的青草,

并试图往其它地方挪,可惜绳

子牵住了牛。我赶紧跑回家,找来一节绳子, 把原先那根短的绳子接长了许多。我继续看我 的书。一会儿父亲来了,父亲责怪我,说我为什么要把牛绳子放得那么长。这时,我才注意 到牛在以长绳子为半径的圈子里,

并没有成片地吃草,而是东一块西一块地吃, 而且它还想

往远处去。父亲说,你把绳子放得越长,牛就会越不认真地去吃草, 它就会挑三拣四。果然, 父亲收回了接长的绳子。牛并没有挨饿,而是很快吃得饱饱的。至血今,当教师的我,还记 着父亲说过的话。这里面确实有朴素的哲理。 微感言:—

?佳句咀华

赏读:百尺竿头须进步,比喻人不要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要继续努力,不断进取。学习 任何知识都要精益求精。

赏读: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

赏读:苏轼赞叹王维的诗既有诗情又有画意,感情、形象兼备。

赏读:用门前溪水向西流比喻乐观开朗、 积极进取的人即使到了老年仍能焕发出青春的活 力,返老还童。

形象地说明了对岁月流逝要抱乐观态度。

r 自主积S 上薄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THE SECOND UNIT

第二单元

白居易诗四首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哲思品悟

天放学后,我看到父亲已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 《景德传灯录》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苏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苏轼

不少反映这种生活的诗作,

《问刘十九》就是其中一首。

三、基础梳理

1 ?字音识记

(6)ju an (7)p ei 2.词语释义 (1)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作者视窗 白居易(772— 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人,我 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 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 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作品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 、《卖炭翁》、《琵琶 行》等。 二、写作背景 《轻肥》: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的冬天到元和四年的春天,江南广大地区和长安周边

地区,受了严重的旱灾,广大百姓衣食无着,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人食人”的惨剧。当时 白居易刚刚担任左拾遗一职,看到旱情严重、民生疾苦,而朝廷的权贵、宦官们却及时行乐,

过着“乘肥马衣轻裘”的奢侈生活。白居易在悲愤之余,忍不住提笔写下《秦中吟

轻肥》。 《花非花》:这首诗几乎所有的资料都没有介绍其背景,作者于何时、在何种情况下所 写不详,但从诗的内容与风格看, 当属白居易后期作品, 旨在表现对某种存在过而又消逝了 的美好的人或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杜陵叟》: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的冬天到元和四年的春天,江南广大地区和长安周 边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旱灾。 白居易是在元和三年刚刚担任左拾遗一职的, 此时上书力陈旱 情严重,民生疾苦,请求朝廷能够及时认真地“减免租税” ,以“实惠及人”,救民于水深火 热之中。白居易的一番忠诚打动了宪宗皇帝, 他不但批准了白居易的奏请, 还下了一道“罪 己诏”。没想到,这一切到头来却成了一场闹剧,受灾的老百姓并没有从中得到任何的恩赐 与救济,免除租税的诏书竟成了一纸空文。 白居易在悲愤之余,忍不住提笔写了《新乐府杜

陵叟》。 《问刘十九》:元和十年(815),白居易遭权贵诬陷,被贬为江州司马。从此白居易在严 酷的政治斗争中消沉起来,

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与其朋友嵩阳处士刘珂来往密切,

写下了

⑴朱绂(

⑷衢州( ⑺醅酒(

答案 (1)f )(2)紫绶( )(5)京畿( )

⑶樽罍( ⑹蠲免(

U (2)sh U (3)1 ie (4)q u (5)j

(2)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______________ (3)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4)帝心恻隐知人弊.:

(5)晚来天欲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切细的肉

(2)新酿的米酒,表面上浮着细小如蚁的酒渣,微呈绿色,故称“绿蚁”

⑶对官员考评定级,以定升降

⑷困顿(5)下雪

3.名句背诵 (1)食饱心自若,

⑵.

,虚受吾君蠲免恩。 (3).

,紫绶或将军。

(4)虐人害物即豺狼, ⑸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合作探究 善奇文共欣當.处爻相与析

文本感知 1《轻肥》

本诗用大量笔墨,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一幅内臣行乐图, 揭露了宦官们意气骄奢、飞扬跋 扈、为所欲为的罪恶行径,并与江南“人食人”的惨象形成对比,强烈批判了统治阶级骄奢 淫逸、置百姓死活于不顾的现实,流露出了作者对百姓遭遇的深切同情。 2.《花非花》 诗歌以一连串的比喻,用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 抒发了作者对所咏之物 短暂易逝、难以长久的感慨。 3?《杜陵叟》这首诗在禾穗青干、麦苗黄死、赤地千里的背景上展现出两个颇有戏剧性的场面: 一个 是贪官污吏如狼似虎,逼迫灾民们“典桑卖地纳官租” ;另一个是在“十家租税九家毕”之 后,里胥才慢腾腾地来到乡村宣布“免税”的“德音”,让灾民们感谢皇帝的恩德,入木三

分地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反映出当地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作者对黑暗统治的反抗精神。

4.《问刘十九》

这首五言绝句是邀请朋友来畅饮的劝酒之词。诗歌描写了诗人在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 邀请朋友前来喝酒,共叙衷肠的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谊。

《杜陵叟》

杜陵叟(点)

《问刘十九》 绿蚁新酒

(准备)

/

、邀请(人情)

师生探究

、白居易的《轻肥》与《卖炭翁》一样,都是对上层统治者罪恶的揭露。请分析两诗在语 言及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提示 《轻肥》和《卖炭翁》两诗在语言上都具有白居易诗歌的共同点 有意到笔随之妙,不像前人有闪烁隐约之辞。两者都运用一二警句统摄全篇,达到言浅意深、 平淡中见警奇的效果。《轻肥》中“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怵目惊心地对比了两种不同 的生活,而《卖炭翁》中写到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不同之处在于《轻肥》

多描写,且一韵到底,而《卖炭翁》着重叙述,且换韵频繁。

“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以“衣正单”

和“愿天寒”对比,以“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和统治者的悬殊。以 “ 车

炭”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轻肥》则仅用对比手法。另

结构图示

《轻肥》

赴宴

”乐一内臣行乐

江南旱

、入宴

、悲一衢州人食人

骄奢

卜对比

《花非花》

『似花

I 似雾 博喻

{如春梦

■>表达对美好却幻灭的人、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长吏逼迫典桑卖地

(愤怒)

农夫之困(面)

、里胥宣布免税德音

(讽刺)

红泥火炉 晚来欲雪

天气)

浅显易懂,

再说表现手法:相同之处是两者都以冷静客观的审视, 或描写,或抒情,寓情感于叙事

描写中,不直接抒情、议论。不同点更明显:

《卖炭翁》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手法。以

外,《轻肥》运用“ 卒章显志” 的手法,而《卖炭翁》则不然,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时戛然而止,更含蓄,更有力。

二、《花非花》诗意朦胧。你认为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诗意的?

提示《花非花》这首诗主要表现一种对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或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为传达这种诗意,诗人使用博喻的修辞手法,一连串的比喻环环紧扣,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本体虽未说明,但用似花、似雾、如梦、似朝云的连续比喻,含蓄地做了说明。

三、在封建社会中,百姓遇到饥荒时,通常由帝王下诏免除租税,而由地方官加紧勒索,这一直是统治者惯演的“双簧戏”。《杜陵叟》揭露了统治者这种惯用的诡计,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仔细体会这一点,说说你的认识。

提示此题开放性较强。主要应说明:这是由统治阶级的贪婪本性和剥削本质决定的。

说明了统治阶级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可由名家诗句印证。苏轼曾指出“ 四方皆有‘ 黄纸放尽白纸催'”(《应诏言四事状》)。范成大也说“ 黄纸放尽白纸催,卖衣得钱都纳却”(皇帝诏

书用黄纸,地方官的公文用白纸)。

四、《问刘十九》是邀请人喝酒的小诗。虽然简短,而景与情相得益彰。请说说诗中的景和

情是如何完美结合的。

提示本诗虽然短小,却有浓浓的情意,寓情于景,景与情相得益彰。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描写了富有生活情趣的新酒红火的画面:小巧又朴素的泥炉、嫣红的火苗、浮

动着的泡沫、芳香的绿酒,一切显得那么醉人,再加上特殊的天气晚来天欲雪,与相知

之友围炉饮酒正适合消度这欲雪的黄昏。正是这种场景透出一种动人的精神因素:白居易对

朋友的那种深情和友谊。

名句品评

(1)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品评开头四句,先写后点,突兀跌宕,绘声绘色。意气之骄竟可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不能不使人惊异。正因为惊异,才发出“何为者”的疑问,从而引出了“是内臣”

的回答。内臣者,宦官也。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骄横神气以至于此,从而引出下

面一句解释,原来,宦官这种角色居然成了将军、大夫,他们掌握了政权和军权,怎能不骄?

怎能不奢?

(2)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品评这两句以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揭示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勾勒出一幅畸形的

现实社会的图景,反映了中唐时期宦官当道、朝政腐败的现象。讽刺的手法体现了作者对当

时社会敏锐的洞察力,表现作者对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的同情。这与杜甫的名句“朱门

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有异曲同工之妙。

(3)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品评这两句正面描写“长吏”的暴行,虽只用了两句,但由于先用灾情的严重做铺垫,

后用“我”的控诉作补充,中间又揭露了封建社会最本质的东西,所以着墨不多而形象凸现, 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明知”农民遭灾,却硬是“不申破”,甚至美化现实以博取皇帝的欢心, 这个长吏不是很有典型性吗?“明知”夏秋两熟,颗粒未收,农民已在死亡线上挣扎,却硬是“急敛暴征求考课”,入木三分地揭露了最本质的东西!精妙之处就在于前后的呼应和补

⑷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品评邀对方傍晚过来饮酒,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室外寒气袭人,而时值黄昏, 还有什么比朋友间饮酒叙情更令人快慰呢?结句虽为问句,但给人盛情难却之感。

【考点链接】

诗词鉴赏之语言风格

一、诗歌常见的语言特色

(一)平淡:语言力求朴素,但平淡中蕴涵深意。如陶渊明《饮酒表面看来句

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其五)》(采菊东篱下),

(二)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的诗相对比较清新。

(三)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沧海月明(四)自然: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

无穷。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五)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六)含蓄: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如李清照的

是绿肥红瘦”,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

“知否?知否?应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

(七)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

风流人物”,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

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八)洗炼:语言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例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

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

出。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九)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作者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

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愤不平。例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

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十)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