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从航天发展看人类对自然界的挑战

从航天发展看人类对自然界的挑战

从航天发展看人类对自然界的挑战
从航天发展看人类对自然界的挑战

从航天发展看人类对自然界的挑战

摘要:本文从前进性和曲折性两个方面介绍了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从灾害监测、资源利用等方面论述了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效益,同时从太空环境和气候变化等角度,指出了人类航天事业给人类带来的不利的影响。另外,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指出我们应尊重自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进而为人类造福。本文为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航天事业;巨大效益;不利影响;对立统一

一、前言

航天又称太空飞行或宙航行,是指航天器在太空的航行活动。人类发展航天事业的目的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与天体,为人类服务。自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起至今,航天事业的发展已五十余年,在这短短的五十多年中,人类的航天事业迅猛发展,人类从最初的深空探测到如今的进入太空。

(一)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

融会了现代尖端科技的航天活动,同时也是一项充满风险与挑战的事业,航天事业所取得的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载人航天不仅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而且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密切相关。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体现,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先进的航天技术作支持,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需要团结的民族凝聚力作依托。

1.人类航天事业发展的前进性。

人类的航天事业是人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活动,是人改造自然的体现。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活动领域从二维变为三维空间,从地球推向广阔无垠的宇宙,这种活动领域的重大变革必然会大大开阔我们的视野,必然大大有利于克服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在人类探索宇宙和征服宇宙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当代科学基本问题的答案,如物质构造、宇宙的形成和演化,以及生命的起源等,从而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提高到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上。

2.人类航天事业发展的曲折性。

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人类不断打破自身局限性,探索未知领域的开拓精神;反映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自由的探索精神。然而,在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每次都能顺利的按照原计划进行,在今天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背后,同样有着悲惨的失事经历,这也说明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曲折中前进的,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过程也不例外。

二、人类航天事业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效益

(一)灾害监测方面。

在高远的太空轨道上,运行的人造卫星、空间站等航天器观测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可以快速地追踪地球的变化,从而帮助我们进行地震监测、地质防灾监测、森林防火灭火和其它自然灾害的定位与监测,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不仅加入了国际低轨道搜索和营救卫星组织,还建立了任务控制中心,大大提高了船舶、飞机和车辆遇险报警服务能力。

(二)资源利用方面。

工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长,使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大幅度增加,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毫无疑问,只有通过扩大人类生存空间才能有所缓解,因此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就是通向太空资源的桥梁。太空微重力、高真空的开发利用推动了流体力学、材料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在太空已生产出了一些高纯度、高质量、在地面无法制造的特种合金、半导体材料和特殊药品[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总之,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改善环境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正不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正是由于人类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不断认识自然界,不断向自然界挑战,才会更好的造福于人类。

三、人类航天事业给人类带来的不利影响

然而航天事业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价值和利益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正如辩证法中有关矛盾的原理一样,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即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存在对人类和自然环境有利的一面,同时也存在对自然环境消极的一面,虽然我们可能还没有对这一隐患加以重视。

(一)外空环境污染方面。

航天活动需要使用空间排出废弃物质,因此可能使空间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即由于航天活动对空间或其某一部分带来过多的成分、电波、辐射等,从而对空间环境结构和空间活动产生不利的影响和障碍。包括有形的、直接的物质损害和无性的、非直接的物质损害,具体表现在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等方面[2]。

1.生物污染。

人类的外空活动会引起生物污染。航天器所载的地球上的微机体对外空环境和其他星球造成的污染。“返回污染”是指航天器将地球领域以外的的微机体带回地球后对地球造成的污染。美国空间实验室的研究表明,细菌类在外空环境中比在地球上生长的快,而人在空间环境的抵抗力相对减弱。人类为开展对空间生命学的研究,在外空设置生物实验室,对病菌进行研究,就可能将菌类引入空间环境而造成生物污染。

2.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和电磁波的辐射会造成放射性污染。核动力卫星发射失败以及失控的核动力卫星在重返大气层时解体,都可能对空间和地面造成放射性污染。在外层空间进行核爆炸不仅会改变高空的环境结构,还会破坏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上的电子设施。从地球和卫星上发出的高频电波所形成的远距离磁场,对其他卫星的无线电通信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扰。人类从地面和空间发射激光,对空间环境和外空活动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二)地球气候变化方面。

也有专家认为地球变暖是由于航空航天搅乱了大气层所造成的。大气层的气流运动原本是有规律的平稳的受地球轨道变化的影响,它对太阳射线起着过滤和保护地球的作用。而现在,随着人类航空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它在显示人类科技进步,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积极一面的同时,也暴露了它搅乱了大气层的消极一面。天空中的气流在飞机和各类航天器的冲撞下翻上覆下,不规则的气流在搅动中出现一个个旋涡,天空中的整体气流和局部气旋发生极端变化。脆弱的大气层经不住每年上千万架次超音速、亚音速飞机和火箭的频繁撞击,而且一架客机的一个飞程就要消耗二、三十吨航空煤油,一次启动就要消耗三吨油,每年有几亿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被飞机播撒在大气层中[3]。勿庸置疑,航空和航天搅乱大气层,进而影响了气候,航空航天是直接造成地球变暖和极端天气的祸根之一。

四、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是人类对于自然界以及宇宙的认识过程。人类和自然界是对立统一的,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依赖于自然界,通过劳动从自然界获取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和能量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又会反作用于自然界,即通过劳动

来改变自然界,人类通过发展航天科技探索太空就是通过人类自身的努力和劳动,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空间和条件。

管理沟通作业 - 挑战者号事件是可以避免的

课程作业: 挑战者号事件是可以避免的 一、案例简要介绍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失败,造成7个美国人丧生。事件发生后对事故的分析得出证据:这些宇航员在最初的爆炸中是可能幸存的,而最终导致他们丧生的原因可能是宇宙飞船遇到水时产生的压力和低温状态下不能提供所需的指标而造成系统失灵所造成。摩顿—西奥科是本次飞船发射推动机器的经理人。其工程师们知道系统存在的技术问题,对此次发射充满疑议。管理人员对此也有所了解,但他们一方面感到了来自NASA(国家宇航局)的发射压力,另一方面是基于以前执行类似任务时并未出现问题的侥幸心理,因此,领导者们在工程师们未参与决策的情况下,下达了发射命令。悲剧发生了。 ----挑战者号事件可以避免吗? 1986年1月28日飞赴太空的挑战者号宇宙飞船失事,是当时最具爆炸性的新闻,直至今日,人们想起这一事件任不免感到痛心。7名优秀的宇航员在事件中丧失了生命,而隐藏在事故背后的故事却令人深思。 挑战者号事件所显现的故事是这样的: 情节-.挑战者号任务主要由两个复杂的系统组成:技术系统和管理系统。 情节二.技术上的问题O型圈设计有误,会在压力和低温下因不能提供所需的指标而失灵。摩顿-西奥科工程师和管理者们都很清楚这个问题。 情节三.工程师们即推进机器的经理人对发射表示疑议,并对管理者提出了在低温下可能出现的问题。罗杰.贝奥斯波利,最反对发射的工程师之一,陈述了他所得知的情况,似乎是这样说的:“走开,别烦我们。”他说他感到无助。另一个工程师则被告知别管闲事。 情节四.管理人员感到了来自NASA的发射飞船的压力并且需要关心悬而未决的合同。 情节五.管理人员和工程师们都知道这个问题,但没有人员因此而丧生。 情节六.没有人愿做阻止发射的“坏家伙”。 情节七.工程师们在决策时被排除在外,管理人员下达了发射命令。 情节八.悲剧发生了。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LEO)、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和太阳同步轨道(SSO)的长征系列火箭。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长征火箭于一九八五年十月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并在一九九零年四月成功地实施了第一次国际商业发射服务,把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上太空。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起飞,21小时后在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

第10课 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环境问题教案

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环境问题 教学目标: 1、认识环境问题,知道其含义。 2、初步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有哪些严重的问题?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明确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3、学会做一些保护环境力所能及的事情(向家人做一次保护环境的宣传)。 4、思考我们能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 活动目的: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的知识,激发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决心,表达学生对美化环境、保护环境的美好愿望。 活动准备:收集有关环境污染的情况、事例。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事实中了解人类对环境破坏的严重性 2、如何使学生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如何使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保护环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 1、学生对环境保护资料的一些收集。 2、调查生活中破坏环境的普遍现象。 3、生态环境被人类破坏的图片和一些事例。 4、动物因生存环境被破坏而导致死亡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步骤: 一、引入主题(老师自由发挥)。 二、课前的一些观察:看看身边的环境认识什么是环境问题。 三、从近几年我们周围生活环境的逐步改变导入学习,初步了解人和环境的关系。

1、让学生分别谈一谈对环境的认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拿出环境被严重破坏的照片,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 2、通过观察人类生活的不断提高同时对环境的不断破坏,初步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3、出示因环境污染而死亡的案例和数字,让学生破坏环境也直接威胁到我们自身生活。 4、动物一些因生存环境被破坏而导致死亡的图片和资料。 5、让学生思考人类、动物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6、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四、播放录像(人类自己造成的灾难,例如: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灾是由于我们的围湖造田,乱砍乱伐)。 五、让学生谈谈观后感和体会。 六、进行分组讨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七、注意观察我们身边哪些人还在污染环境,我们是否做过这样的事情。 八、世界人民为保护环境的所采取的一些行动,我国对环境保护的一些法律规定。 九、小记者的调查学生汇报:我们大家在生活中对环境的一些破坏,谈谈认识。 十、制定环保措施 1、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想办法)。 2、制定环保措施并实行。 3、教师小结。 十一、总结延伸 1、调查了解你所居住的城市社区或乡村存在哪些环境问题,了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并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建议。 2、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保护环境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是美国正式使用的第二架航天飞机。开发初期原本是被作为高拟真结构测试体(high-fidelity Structural Test Article,因此初期机身代号为STA-099),但在挑战者号完成初期测试任务后,被改装成正式的轨道载具(Orbiter Vehicle,因此代号改为OV-099),并于1983年4月4日正式进行任务首航。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在进行代号STS-51-L的第10次太空任务时,因为右侧固态火箭推进器上面的一个O形环失效,导致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并且在升空后73秒时,爆炸解体坠毁。机上的7名宇航员都在该次意外中丧生。 命名来源 美国的航天飞机都是以早期的研究船名作为命名,因此挑战者号的命名由来也不例外,自1870年代航行于大西洋与太平洋上的英国海军研究船挑战者号(HMS Challenger),除此之外,“挑战者”这名字,也曾经被拿来命名阿波罗17号(Apollo 17)的登月模组。 建造历程 STA-099 1972年7月26日- 签约 1975年11月21日- 开始乘客舱模组的结构组装 1976年6月14日- 开始后段机身的结构组装 1977年3月16日- 机翼自格鲁曼(Grumman)公司送抵位于加州棕榈谷(Palmdale, CA)的洛克威尔工厂 1977年9月30日- 开始最后组装 1978年2月10日- 完成最后组装 1978年2月14日- 在棕榈谷驶出棚厂,正式亮相 OV-099 1979年1月5日- 签约 1979年1月28日- 开始乘客舱模组的结构组装 1980年11月3日- 开始最后组装 1981年10月23日- 完成最后组装 1982年6月30日- 在棕榈谷驶出棚厂,正式亮相 1982年7月1日- 以陆运方式将航天飞机自棕榈谷送至爱得华 1982年7月5日- 空运至肯尼迪太空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KSC) 1982年12月19日- 进行飞行准备点火 1983年4月4日- 首次飞行(STS-6) 研究工程 航天飞机本身虽然是一种需要承受极大外力的飞行工具,但它同时也需要尽可能的减轻本身重量,因此几乎整架机身的每一部分,都负担了非常大的结构应力。但考

关于中国航天飞船发展史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航天飞船发展史的调查报告 郴州市九中209班贺虹莎 【摘要】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关键词】中国航天, 飞船发展史,稳定发展. 【正文】 一、简介中国航天发展史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载人航天工程又称“921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1月做出决策并开始实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随后又成功发射了3艘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2005年10月12~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2人5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2008年9月25日~28日,航天员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因为有人出舱活动时,必须要有三个人协同完成。2008年9月27日16点30分,景海鹏留守返回舱,另外两人分别穿着中国制造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俄罗斯出品的“海鹰”舱外航天服进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兼任气闸舱的轨道舱。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待命,实现了中国人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 2011年11月1日~17日,神舟八号飞船发射。神舟八号无人飞船,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艘飞船,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2天,“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2011年11月16日18时30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返回舱于11月17日19时许返回地面。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原因

1986年1月28日,卡纳维拉尔角上空万里无云。在离发射现场6.4公里的看台上,聚集了1000多名观众,其中有19名中学生代表,他们既是来观看航天飞机发射的,又是来欢送他们心爱的老师麦考利夫。1984年,航天局宣布将邀请一位教师参加航天飞行,计划在太空为全国中小学生讲授两节有关太空和飞行的科普课,学生还可以通过专线向麦考利夫提问。麦考利夫就是从11000多名教师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当孩子们看到航天飞机载着他们的老师升空的壮观场面时,激动得又是吹喇叭,又是敲鼓。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顺利上升:7秒钟时,飞机翻转;16秒钟时,机身背向地面,机腹朝天完成转变角度;24秒时,主发动机推力降至预定功率的94%;42秒时,主发动机按计划再减低到预定功率的65%,以避免航天飞机穿过高空湍流区时由于外壳过热而使飞机解体。这时,一切正常,航速已达每秒677米,高度8000米。50秒钟时,地面曾有人发现航天飞机右侧固体助推器侧部冒出一丝丝白烟,这个现象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52秒时,地面指挥中心通知指令长斯克比将发动机恢复全速。59秒时,高度10000米,主发动机已全速工作,助推器已燃烧了近450吨固体燃料。此时,地面控制中心和航天飞机上的计算机上显示的各种数据都未见任何异常。65秒时,斯克比向地面报告“主发动机已加大”,“明白,全速前进”是地面测控中心收听到的最后一句报告词。第72秒时,高度16600,航天飞机突然闪出一团亮光,外挂燃料箱凌空爆炸,航天飞机被炸得粉碎,与地面的通讯猝然中断,监控中心屏幕上的数据陡然全部消失。挑战者号变成了一团大火,两枚失去控制的固体助推火箭脱离火球,成V字形喷着火焰向前飞去,眼看要掉入人口稠密的陆地,航天中心负责安全的军官比林格手疾眼快,在第100秒时,通过遥控装置将它们引爆了。 挑战者号失事了!爆炸后的碎片在发射东南方30公里处散落了1小时之久,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顷刻化为乌有,七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全世界为此震惊,各国领导人纷纷致电表示哀悼。然而,人们在悲痛之余,对科学事业的不懈追求并没有停止。在“阿波罗”4号飞船失事中遇难的格里索姆,生前曾说过一段感人的话“要是我们死亡,大家要把它当作一件寻常的普通事情,我们从事的是一种冒险的事业。万一发生意外,不要耽搁计划的进展。征服太空是值得冒险的。” 事故原因最终查明:起因是助推器两个部件之间的接头因为低温,变脆,破损,喷出的燃气烧穿了助推器的外壳,继而引燃外挂燃料箱。燃料箱裂开后,液氢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爆炸。 事故遇难者让我们永远铭记挑战者号上七名为科学事业献身的勇士的英名,他们是:机长:弗朗西斯·斯科比,四十六岁;驾驶员:迈克尔·史密斯,四十岁,宇航员:朱迪恩·雷斯尼克(女),三十六岁;罗纳德·麦克奈尔,三十五岁;埃利森·鬼冢,三十九岁;格里高利·杰维斯,四十一岁;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女),三十七岁。 机长弗朗西斯·斯科比(Francis Scobee)曾是美国空军战斗机飞行员,后来成为一名高级飞行器的试验飞行员,一生与危险打交道。他幽默、开朗,成为全机组的核心与灵魂。

里根-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悲剧的演讲[中英对照]

Ronald Reagan: The Space Shuttle "Challenger" Tragedy Address 罗纳德·里根:关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悲剧的演讲 Ladies and Gentlemen, I…d planned to speak to you tonight to report on the state of the Union, but the events of earlier today have led me to change those plans. Today is a day for mourning and remembering. Nancy and I are pained to the core by the tragedy of the shuttle Challenger. We know we share this pain with all of the people of our country. This is truly a national loss. 女士们先生们:本来,我打算今天晚上向你们宣读国情咨文,但今天早些时候发生的事件让我改变了计划。今天是哀悼和怀念的日子。南希和我为“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悲剧感到至为痛心。我们知道全体国人人同此心。这真正是全国人的损失。 Nineteen years ago, almost to the day, we lost three astronauts in a terrible accident on the ground. But, we…ve never lost an astronaut in flight. We…ve never had a tragedy like this. And perhaps we…ve forgotten the courage it took for the crew of the shuttle. But they, the Challenger Seven, were aware of the dangers, but overcame them and did their jobs brilliantly. We mourn seven heroes: Michael Smith, Dick Scobee, Judith Resnik, Ronald McNair, Ellison Onizuka, Gregory Jarvis, and Christa McAuliffe. We mourn their loss as a nation together. 十九年前,几乎就在今天,在一次可怕的地面事故中,我们丧失了三名宇航员。然而我们从未在飞行中丧失过宇航员,从未经历过这样的灾难。也许我们已经忘记,航天飞机机组人员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但是挑战者七壮士深知其中的危险,他们坚忍不拔,出色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我们悼念七位英雄:迈克尔·史密斯、迪克·斯科比、朱迪恩·伦斯尼克、罗纳德·卖克奈尔、埃利森·奥尼祖卡、格雷戈里·贾维斯、克丽斯塔·麦考利夫。我们举国哀悼失去的英雄。 For the families of the seven, we cannot bear, as you do, the full impact of this tragedy. But we feel the loss, and we…re thinking about you so very much. Your loved ones were daring and brave, and they had that special grace, that special spirit that says, "Give me a challenge, and I…ll meet it with joy." They had a hunger to explore the universe and discover its truths. They wished to serve, and they did. They served all of us. 对于这七个人的家人,我们不能百分之百地像你们那样的感受这场灾难的打击。但是我们感受到了损失,我们认为你们一定也是这样。你们的亲人勇敢无畏,他们的特殊姿态和特殊精神告诉我们:“把挑战给我,我要满怀喜悦的去迎接。“他们渴望探索宇宙,渴望揭开宇宙的奥秘。他们希望尽职,他们做到了。他们为我们所有的人尽了职。 We…ve grown used to wonders in this century. It…s hard to dazzle us. But for twenty-five years the United States space program has been doing just that. We…ve grown used to the idea of space, and, perhaps we forget that we…ve only just begun. We…re still pioneers. They, the members of the Challenger crew, were pioneers. 这个世纪,我们对奇迹已习以为常。很难有什么会使我们赞叹不已。但是美国航天计划二十五年来做的正是如此。我们对太空计划已经习以为常,也许已经忘了我们不过刚刚起步。我们仍然是开拓者。他们——挑战者号全体机组人员是开拓者。 And I want to say something to the schoolchildren of America who were watching the live coverage of the shuttle…s take-off. I know it…s hard to understand, but sometimes painful things like this happen. It…s all part of the process of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 It…s all part of taking a chance and expanding man…s horizons. The future doesn…t belong to the fainthearted; it belongs to the brave. The Challenger crew w as pulling us into the future, and we…ll continue to follow them. 我要对观看航天飞机发射直播的美国学童说几句话。我知道后者难以理解,但有时像这样令人痛苦的

发现号航天飞机阅读练习及答案

发现号航天飞机阅读练习及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发现号航天飞机阅读练习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发现"号航天飞机是美国第3架航天飞机,曾多次执行重要的太空使命。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发现号航天飞机》阅读材料"发现... "发现"号航天飞机是美国第3架航天飞机,曾多次执行重要的太空使命。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发现号航天飞机》阅读材料 "发现"号航天飞机 "发现"号航天飞机1983年11月建成,1984年8月首飞,是美国第3架航天飞机,也是一员"福将",曾多次执行重要的太空使命。此次,"发现"号再度不辱使命,成功完成了"哥伦比亚"号事故后美国航天飞机的首航任务。"发现"号与其他航天飞机一样,都是由轨道飞行器、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嚣和外挂燃料箱三大部分组成的。"发现"号在发射前的竖立总高度为56.08米,起飞时全部重量约1678.5吨。 "发现"号配备有两台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嚣,分剐平行安装在外挂燃料箱的两侧。助推嚣在发射时与轨道飞行器的三台主发动机同时点火,为航天飞机垂直起飞以厦冲出大气层提供约78%的推力。助推嚣能够把航天飞机送到距地面45公里的高空,然后停止工作并与航天飞机分离,溅落到海上后可被回收经维修后供下次使用。 铝粉是航天飞机火箭推进燃料中的重要成分。铝粉在航天飞机点火后被

迅速加热,氧化后产生更多热量,促使燃料混合物中的其他物质分解,最终释放出大量各种气体,产生巨大推力。 外挂燃料葙是航天飞机最大的部件,位于轨道飞行嚣下方,外面敷有塑料泡沫等隔热层,内装供轨道飞行蓦主发动机用的液氧和液氢推进济。在航天飞机升空约8分30秒后,轨道飞行嚣主发动机熄火,外挂燃料箱与轨道飞行嚣分离,回落大气层烧毁。 形似普通飞机的轨道飞行嚣是航天飞机的主体,也是航天飞机最复杂的组成部分。每次执行任务后飞返地面的就是它。其大小同一架喷气式客机差不多。 航天飞机返航时,宇航员手动操控航天飞机进入最后的着陆飞行路线。航天飞机着陆前33秒、离地面610米时,驾驶员要拉起飞机的机头,然后放下着陆装置。飞机后轮接触跑道路面时,尾部弹射出一个降落伞帮助减速。随后驾驶员使飞机前轮着陆,进行"刹车"操作,并让已无用的降落伞与飞机脱离。最后,航天飞机减速滑行直至停下。 《发现号航天飞机》阅读题题目 1.航天飞机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现"号航天飞机是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首航的飞机。 B.轨道飞行器、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和外挂燃料箱都可以再次利用。 C.航天飞机的最大部件是外挂燃料箱,它的外部敷有塑料泡沫等隔热层。

航空航天发展史

航空航天发展史课程论文——论战争与航空发展的关系 15191001 李想

摘要 每当我们提起战争,总会联想到残酷,杀戮等不好的名词。由于战争,人民流离失所,血流漂橹,社会动荡不安。虽然战争是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的最大阻碍,但战争同时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剂。从航空航天技术来看,战争无疑是该技术发展的最大推动剂。从1903年莱特兄弟自制飞机的试飞成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空天战争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从第一架飞机的产生到二战结束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飞机,可以看出,不到50年的时间里,航空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航空技术也是由于世界局势的紧张,美俄之间的冷战促进发展的。同时,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在未来的战争中,空战将成为战争中最主要的战争形态。 关键词 战争,航空技术,发展

引言 时代背景 我们羡慕鸟儿在蓝天中自由的翱翔,对飞行的渴望深深的植入人类的心中,我们将对飞行的美好愿望寄托于一个又一个的神话故事之中。嫦娥奔月,阿波罗,赫尔墨斯等都是有关飞行的神话。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也发明了很多有关飞行的技艺。例如竹蜻蜓,木鸟,风筝。同时还有一些人为飞行的尝试付出了生命。这些都不断的激励着后人对航空技术的研制。 发展过程

正文 战争对航空航天技术的影响 自从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开始,航空技术不断发展,日新月异,但航空发展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李林塔尔因滑翔事故牺牲后,欧洲航空技术一度陷入困境,许多科学家和航空探索者对飞机失去了信心。直到莱特兄弟飞机试飞成功后,欧洲航空技术才一改之前低迷的状态。人们对飞机不断的进行改造,飞机速度不断提高,飞行时长不断增加,性能不断提高。单翼机,双翼机多种种类的飞机不断出现。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飞机只是被人们看做一种有趣的玩物,其应用价值和潜力还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人们首先发现飞机具有空中侦察和同炮兵配合校准炮弹落点。这两种作用促进了对于飞机飞行平稳以及观察精度提高的研究。于此同时,在侦察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空中战斗。于是人们逐渐意识到提高飞机的战斗力的重要性。人们尝试着在飞机上安装机枪,大炮等,形成了战斗机的雏形。到战争结束时,已经出现了战斗机,轰炸机等。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4年之久,飞机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下面是具体数据。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三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五月二十六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学术活动。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十一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一九五八年四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九六0年二月十九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一九六0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九七0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一九六五年十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 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挑战者航天飞机失事原因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顺利上升:7秒钟时,飞机翻转;16秒钟时,机身背向地面,机腹朝天完成转变角度;24秒时,主发动机推力降至预定功率的94%;42秒时,主发动机按计划再减低到预定功率的65%,以避免航天飞机穿过高空湍流区时由于外壳过热而使飞机解体。这时,一切正常,航速已达每秒677米,高度8000米。50秒钟时,地面曾有人发现航天飞机右侧固体助推器侧部冒出一丝丝白烟,这个现象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52秒时,地面指挥中心通知指令长斯克比将发动机恢复全速。59秒时,高度10000米,主发动机已全速工作,助推器已燃烧了近450吨固体燃料。此时,地面控制中心和航天飞机上的计算机上显示的各种数据都未见任何异常。65秒时,斯克比向地面报告“主发动机已加大”,“明白,全速前进”是地面测控中心收听到的最后一句报告词。第72秒时,高度16600,航天飞机突然闪出一团亮光,外挂燃料箱凌空爆炸,航天飞机被炸得粉碎,与地面的通讯猝然中断,监控中心屏幕上的数据陡然全部消失。挑战者号变成了一团大火,两枚失去控制的固体助推火箭脱离火球,成V字形喷着火焰向前飞去,眼看要掉入人口稠密的陆地,航天中心负责安全的军官比林格手疾眼快,在第100秒时,通过遥控装置将它们引爆了。 挑战者号失事了!爆炸后的碎片在发射东南方30公里处散落了1小时之久,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顷刻化为乌有,七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全世界为此震惊,各国领导人纷纷致电表示哀悼。然而,人们在悲痛之余,对科学事业的不懈追求并没有停止。在“阿波罗”4号飞船失事中遇难的格里索姆,生前曾说过一段感人的话“要是我们死亡,大家要把它当作一件寻常的普通事情,我们从事的是一种冒险的事业。万一发生意外,不要耽搁计划的进展。征服太空是值得冒险的。” 事故原因最终查明:起因是助推器两个部件之间的接头因为低温,变脆,破损,喷出的燃气烧穿了助推器的外壳,继而引燃外挂燃料箱。燃料箱裂开后,液氢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爆炸。 事故遇难者让我们永远铭记挑战者号上七名为科学事业献身的勇士的英名,他们是:机长:弗朗西斯·斯科比,四十六岁;驾驶员:迈克尔·史密斯,四十岁,宇航员:朱迪恩·雷斯尼克(女),三十六岁;罗纳德·麦克奈尔,三十五岁;埃利森·鬼冢,三十九岁;格里高利·杰维斯,四十一岁;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女),三十七岁。 机长弗朗西斯·斯科比(Francis Scobee)曾是美国空军战斗机飞行员,后来成为一名高级飞行器的试验飞行员,一生与危险打交道。他幽默、开朗,成为全机组的核心与灵魂。

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之决策分析

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之决策分析 一、案例背景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灾难发生于美国东部时间1986年1月28日上午11时39分(世界标准时间16时39分):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上空刚起飞73秒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生解体,机上7名机组人员丧命。解体后的残骸掉落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中部的大西洋沿海处。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因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SRB)的O型环密封圈失效,使得原本应该是密封的固体火箭助推器内的高压高热气体泄漏。这批气体影响了毗邻的外储箱,在高温的烧灼下结构失效,同时也让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尾部脱落分离。最后,高速飞行中的航天飞机在空气阻力的作用下于发射后的第73秒解体,机上7名机组人员无一幸免。 这次灾难性事故导致美国的航天飞机飞行计划被冻结了长达32个月之久。同时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下令组织一个特别委员会——罗杰斯委员会,负责此次事故的调查工作。罗杰斯委员会发现由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组织文化与决策过程中的缺陷与错误,成了导致这次事件的关键因素。 罗杰斯委员会的调查报告,首先注意到了O型环的失效,并将其归因于设计上的缺陷,以及发射那几天的低温都是潜在的因素。这使得罗杰斯委员总结挑战者号灾难是“一场肇由历史的事故”。 最关键的是,报告中强烈地批评了挑战者号发射的决策过程,认为它存在严重的瑕疵。报告明确地指出,NASA的管理层并不知道塞奥科公司最初对O型环在低温下的功能的忧虑,也不了解罗克韦尔国际公司提出的大量冰雪堆积在发射台上会威胁到发射的意见。报告最终总结出:在沟通上的失败……导致了51-L 的发射决策,是创建在不完善与时常误导的信息上的。冲突存在于工程数据与管理层的看法,以及一个允许航天飞机管理层忽略掉潜在的飞行安全问题的NASA 管理结构之间。 (在综合收集到的多个案例资料的基础上,利用缩写、概括、抽象等方法,简单介绍案例过程。避免大段大段原样堆砌案例背景。) (通过引用案例资料,或自己的初步分析,在案例材料的最后,点明主题:决策过程的问题。粗体字,是点明主题的关键词) 二、案例分析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虽然表面上是一个很偶然的、细小的技术失误,即O型密封圈在异常天气状况下失效,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完成可以通过前期的深度沟通和正确决策避免的显性因素。 1、决策过程 挑战者号最初计划于美国东部时间1月22日下午2时43分在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但是由于上一任务的延迟导致发射日推后到23日,然后改延迟到24日。接着,由于降落场地、天气等原因,又先后改为25日、27日;由于舱门等原因,又推迟一天,定为1月28日。 天气预报称佛罗里达州1月28日的清晨将会非常寒冷,气温接近华氏31 度(摄氏-0.5度),这也是允许发射的最低温度。在27日晚间的一次远程会议

美国总统里根 关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悲剧的演讲

关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悲剧的演讲 罗纳尔多·里根 女士们,先生们: 我原来打算今晚发表演讲,向你们汇报政府的工作。但今天早些时候发生的事件使我改变了那些计划。今天是一个悲痛和哀悼的日子。南希和我因挑战者号航天飞船的悲剧而痛彻心肺。我们知道我的国家和人民正和我们一起经历这一痛苦——这是国家的重大损失。 十九年前,几乎就在同一天,我们在一次可怕的地面事故中行动失去了三名宇航员;但是我们从未在飞行中失去一名宇航员,我们从未发生过这样的悲剧。也许我们都忘记了飞船全体成员所抱持的勇敢精神。但是他们——挑战者号上的七人,清醒地认识到所面临的危险并超越了它们,完成了杰出的工作。 我们哀悼我们的七位英雄:迈克尔·史密斯、迪克·史柯比、朱迪·罗丝尼克、罗纳尔多·麦克奈尔、埃里森·奥尼祖卡、格雷戈里·贾维斯、克里斯特·迈克奥利弗。我们举国一致为他们的逝世而悲哀。 对七位英雄的亲人,我要说,虽然我们不能感受这一悲剧的全部冲击,但我们意识到这损失的巨大。我们深深地惦念着你们。你们深爱着的人英勇无畏,他们显示出优雅的气质和特别的精神,他们仿佛在说:“给我挑战,我将笑着迎接它!”他们渴望探索宇宙发现它的奥秘。他们热望服役,而且他们做到了——他们为我们所有的人服役。 我们成长在一个对奇迹习以为常的时代里,很难有什么事物让我们感到惊讶。然而二十五年来,美国航天计划从事的正是这奇迹般的

事业。我们已经变得如此熟悉太空的话题,变得似乎忘了我们才刚刚开始。我们一直是这一领域的开拓者——他们,“挑战者”号的宇航员们是勇敢的开拓者。 有些话,我要对那些收看了飞船升空实况转播的美国中小学学生们说。我知道这的确让人难以接受,但类似今天那样令人悲惨伤的事故的确时时发生——这是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全部事实的一部分,这是抓住机会扩大人类视野时所发生的事实的一部分。未来不属于怯懦者,她属于勇敢者。“挑战者”号的宇航员们引领我们进入未来,让我们继续跟随他们。 对于我们的航天计划,我一直抱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敬意。今天发生的事情一点也不能使之有任何减损。我们从不隐瞒我们的航天计划。我们从不掩盖任何事故以保持它的神秘性。我们把这一切公诸于众。这就是“自由”的处事方式,我们不会改变它——哪怕只是一分钟。 我们将继续我们的太空探索。我们会有更多的航天飞机,更多的航天机组,并且,是的,更多的平民,更多的教师飞向太空。一切都不会在此时此地停止——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探索之旅正在继续。 此外,我希望能同在NASA工作的每一个男人女人,同那些为这一使命工作的人们说几句话。我要告诉他们:“你们的奉献和敬业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给我们留下了几十年也难以磨灭的印象。我们了解你们的痛苦,让我们共同分担这痛苦。 有一个巧合,三百九十年前的今天,伟大的探险家弗朗西斯·德

中国航天发展史简介

中国航天发展史简介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

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载人航天工程又称“921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1月做出决策并开始实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随后又成功发射了3艘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2005年10月12~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2人5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中国是一个底子薄、人口多、工业基础差的发展中国家,因而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不同年代,始终根据国家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选择有限目标,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和壮大的策略。我们首先发展了进入空间的能力,随后发展了空间应用的能力,在国家经济实力壮大之后,开始发展载人航天的能力。现在我们正在发展深空探测的能力。经过5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航天工业基础能力和配套能力。实践证明,我们走过的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之路。 1. 进入空间的能力 开展航天活动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拥有进入空间的能力。因此, 中国航天事业的早期活动集中在火箭技术的开发研制上。1970年,我们在中程导弹的基础上,研制了首枚液体运载火箭长征1号,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中国开展航天活动奠定了基础。 在以后的30多年中,长征火箭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运载能力和可靠性不断提髙。1981年,实现了一箭三星发射:1984年突破了低温发动机技术,成功地将通信卫星送入地球静止轨道:80年代末,掌握了运载火箭捆绑技术,1990年长征2号6捆绑火箭首发成功,为中国的大型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打下了基础。 90年代,长征运载火箭的可靠性获得了极大提高,从1996年10月至今,已经连续进行了59次成功的发射,将载人飞船和各种卫星送入不同轨道。 2007年7月初,长征火箭刚刚完成了第101次成功发射。目前,长征运载火箭己形成了谱系,具备了9.5吨的近地轨道、5.5吨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可以满足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各类有效载荷的需要。 2、空间应用的能力 当火箭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之后,我们正式启动了卫星研制计划,中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于1970年4月发射成功。此后,我们在通信、遥感、导航定位和科学实验卫星四个领域,逐步形成了广播通信卫星、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海洋卫星、导航卫星、科学实验卫星等7个卫星系列。至今,我们研制并发射了 80多颗卫星,目前在轨运行的有28颗卫星。 中国幅员辽阔,拥有13亿人口,发展广播通信卫星是造福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1984年,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发射成功,开辟了中国卫星通信事业的新时代。此后,发展了东方红2号甲实用通信卫星、东方红3号通信广播卫星。近期成功开发的东方红4号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平台,设计寿命15年,输出功率10.5千瓦,适用于大容星通信广播、电视直播等,将满足中国卫星通信的需要。目前我们利用这一平台已研制并发射了鑫诺2号直播卫星、尼日利亚通信卫星,并正在为委内瑞拉制造新的通信卫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