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简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的性格及对其影响

简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的性格及对其影响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 i 1.引言 . (1)

1.1作者简介 (1)

1.2《麦田里的守望者》内容梗概 (2)

2.霍尔顿的性格特点及表现 (3)

2.1 时代的叛逆者 (3)

2.1.1 时代背景 (3)

2.1.2 叛逆的表现 (3)

2.2灵魂的自卑者 (4)

2.2.1 自卑的根源 (4)

2.2.2自卑的表现 (5)

3.霍尔顿性格形成的原因 (6)

3.1虚伪冷酷的成人世界的影响 (6)

3.2纯真美好的儿童世界的影响 (7)

4.霍尔顿的性格对其成长的影响 (8)

4.1认知障碍 (8)

4.2霍尔顿拒绝成长 (10)

4.3他想成为麦田的守望者 (11)

5.结语 (12)

参考文献 (iii)

致谢 (iv)

参考资料 (v)

Reference.......................................................... x ii

简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

性格及其对成长的影响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Holden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nd Its Influence on His Growth

1.引言

作为人类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文学作品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一部作品的评论也是以各个角度进行的。在二战后的美国文学当中,有一部小说被认为是“现代经典”,这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小说不仅在西方社会里引起了广大青少年的巨大反响,而且不少成年人也把它看作是理解年轻一代的钥匙。这部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景,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写作技巧,但它刻画了一个不愿随波逐流,希望能通过一种自然、真诚生活的少年形象,感动读者,也打动了无数善良的心灵。《麦田里的守望者》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引起了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此前,学术界的研究大多是在两个方面做文章:一是注重其反正统的特点,二是认为这一形象能够触动美国社会问题。本文则主要是运用小说内容再现和观点陈述相结合的方法对主人公霍尔顿性格的分析以及其性格对其成长的影响,以期对成长少年思想问题的认识和疏导有一些启示。

1.1作者简介

作者塞林格,全名J·D·塞林格,1919年生于美国纽约城,父亲是做奶酪和火腿进口生意的犹太商人,家境相当富裕。塞林格十五岁的时候,被父母送到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军事学校里住读,据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写,很大部分是以那所学校为背景的。一九三六年,塞林格在军事学校毕业,取得了他毕生唯一的一张文凭。

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于一九五一年,自出版以来,影响不衰,被认为是“现代经典”。小说描述了美国社会一个中产阶级子弟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真实地揭露了资本主义时代的黑暗社会。此小说反映了二战后失望的

1

一代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描述了他们在成人世界中感到的迷惘,表现了他们渴望真爱却又无处寻觅的苦闷,对当代美国文学史乃至对整个美国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文学界有了名气,成了人们的研究对象。本论文就此小说中主人公霍尔顿的性格及其对成长的影响进行研究。1.2《麦田里的守望者》内容梗概

《麦田里的守望者》反映了塞林格等作家及他们同代人面临的困境。作家塞林格着眼于二战后社会的文化脉搏,对二战后青年精神跋涉的艰苦和复杂进行了深入解剖,并将其以平庸琐屑、荒诞滑稽的生活景观表现了出来。该小说对现代青年有极为重要的教育意义。因此值得我们研究学习。《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虽只有16岁,但比常人高出一头,整日穿着风雨衣,戴着鸭舌帽,游游荡荡,不愿读书。他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全部腻烦透了,曾是学校击剑队队长,三次被学校开除。又一个学期结束了,他又因五门功课中四门不及格被校方开除。他丝毫不感到难受。在和同房间的同学打了一架后,他深夜离开学校,回到纽约城,但他不敢贸然回家,当天深夜住进了一家小旅馆。他在旅馆里看到的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有穿戴女装的男人,有相互喷水、喷酒的男女,他们寻欢作乐,扭捏作态,使霍尔顿感到恶心和惊讶。他无聊之极,便去夜总会厮混了一阵。回旅馆时,心里仍觉得十分烦闷,糊里糊涂答应电梯工毛里斯,让他叫来了一个妓女。妓女一到他又紧张害怕,最后按讲定的价格给了五块钱,把她打发走了。

霍尔顿偷偷回到家里,幸好父母都出去玩了。他叫醒菲苾,向她诉说了自己的苦闷和理想。他对妹妹说,他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即孩子们的守护者,保护他们的童真,保护他们不受成人社会的虚伪冷酷的玷污,他想做个真正的儿童和成人两个世界间的守护卫士。谈到后来父母回来了,霍尔顿吓得躲进壁橱。等父母去卧室,他急忙溜出家门,到一个他尊敬的老师家中借宿。可是睡到半夜,他发现这个老师有可能是个同性恋者,于是只好偷偷逃出来,到车站候车室过夜。

霍尔顿不想再回家,也不想再念书了,决定去西部谋生,做一个又聋又哑的

2

人,但他想在临走前再见妹妹一面,于是托人给她带去一张便条,约她到博物馆的艺术馆门边见面。过了约定时间好一阵,菲苾终于来了,可是拖着一只装满自己衣服的大箱子,她一定要跟哥哥一起去西部。最后,因对妹妹劝说无效,霍尔顿只好放弃西部之行,带她去动物园和公园玩了一阵,然后一起回家。回家后不久,霍尔顿就生了一场大病。整部小说是以回忆的方式写的。

2.霍尔顿的性格特点及表现

2.1 时代的叛逆者

霍尔顿身处潘西中学和纽约的环境中,其叛逆性格在小说中有充分的体现。家里、学校、社会中都有具体表现。

2.1.1 时代背景

二战后,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广泛传入美国,非理性主义是精神危机的哲学,它把人作为研究的主体和主要内容,高扬主题性,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现代人的意义和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麦田里的守望者》创作于1951年,正是“垮掉的一代”运动兴起时,是社会转型期和非理性主义哲学在文学中的反映。二战后,美国人民的不安、苦闷、孤独及对传统的叛逆等情绪在此作品中有着鲜明的反映。美国在二战中发了横财,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金钱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传统文化、道德标准以及价值观念都在趋于瓦解,功利主义取代了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安逸和富裕把年轻人的注意力引到了现代世界的玩乐之上,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也变得虚伪和冷漠无情。

2.1.2 叛逆的表现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身处潘西中学和纽约的环境之中,其叛逆性格在小说中得到了展现。在学校中,霍尔顿五门功课中有四门不及格被学校开除,此次也是他第四次被开除的学校。在语言上也表现得粗俗叛逆,满口不离“他妈的”、“混账的”、“婊子”、“杂种”等脏话。行为上也是如此,几乎全校的人都在操场上看橄榄球比赛,只有霍尔顿一人离群索居,高高地站在山顶,他无法融入潘西学校所代表的主流社会。在家里,家长不关心他的精神生活,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把他送到贵族学校,一旦有所违背会要他半条命。被开除后,他

3

不敢贸然回家,他在内心呼唤妈妈,充满了对亲情的渴望。看到父母回来,他吓得躲进了壁橱。他内心充满了孤寂和苦闷,不能与时代相融合。他被驱逐出潘西中学到纽约城后,住进一家小旅馆,开始了一段精神流浪生活。霍尔顿住进低级旅馆,逛夜总会,看无聊电影,还滥交女友,并在夜总会喝酒醉得不省人事。他甚至还招妓,尽管后来又将其打发走了。在教师家里,他也表现的相当叛逆。他受不了老斯宾塞的维克斯滴鼻药水的味道,面对老师的教学,他回答却是“不,先生,我不怎么想听”等等。他还看不惯老斯宾塞穿着破旧不堪的旧浴衣,受不了他的说话方式。内心深处,他渴望远离尘嚣,于是有了西部之行。去西部树林盖一所小木屋,装成一个又聋又哑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过平静简朴的田园生活,他想用着用异想天开,不切实际的方法来对抗整个叛乱的世界。

综上,霍尔顿向往并憧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他厌倦了腐败的成人世界,渴望纯真美好的儿童时代。他唯一的心愿是做一名麦田的守望者。麦田象征着霍尔顿精神的庇护所,是纯真和爱。他想想中的守望着就是能防止自己跌入世俗世界。对物质的追求取代了精神,单维度的物质发展,最终导致了人们的精神危机,人们开始对整个世界感到焦虑,困惑和绝望。如此的叛逆性格,在成长上,造成了其认知方面的障碍,以至于拒绝成长,想要做一名真正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2.2灵魂的自卑者

2.2.1 自卑的根源

所谓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面对问题时无所侍从的表现,是精神生活中长久潜伏的暗流。不同性格特质的形成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比如社会、家庭、学校等密不可分。霍尔顿性格敏感,意志薄弱,而且胆小软弱,这无疑是收到他的生存环境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霍尔顿属于西方文学和美国文学中传统的探索英雄,在强大的主流文化面前,他感觉无所适从,内心极其地孤独,却又找不到情感宣泄的出路,从而产生了深刻的自卑情结,疏离和逃避社会与人群。

首先,霍尔顿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正值美国工业蓬勃发展,经济景气,

4

国家繁荣,传统的社会规则也成为了年轻一代一致的行为准则,在霍尔顿看来,虚伪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拜物主义占据了每个人的心灵。由此,他产生了自卑情绪,开始厌倦虚伪、冷酷的世界。其次,作为攀登社会阶层之梯,学校理应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但事实并非如此,学校充满了“假模假式”。学生们整天只知道谈论“女人、酒和性”,校长“像娼妇一样巴结人”。他尊敬的两位老师之一的斯宾塞先生待人心善却迂腐无能,令人压抑。另一位安多里尼先生学识渊博但却只会高谈阔论,而且可能是个同性恋者。想到这一切,他的自卑感又加深了一层。他无法理解成人世界里所谓的性观念,对其抱有抵触态度。再则,根据阿德勒的观点,自卑者常在自卑心理作用下,出现孤独、焦虑、压抑、恐惧、失望乃至产生轻生的情感;他们不喜欢用现实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应该达到某种标准或尺度。这种追求大多脱离实际,从而滋生更多的烦恼和自卑,是自己更加抑郁和自责。霍尔顿面对心灵的空虚,面对儿童世界的冷漠,面对成人世界的虚伪,内心更加的孤寂和自卑。

由此可见,自卑是个体性格的消极方面,强调了社会和个体的关系,以及现实生活中个体社会兴趣的培养和合作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如果我们一直保持着勇气,便能够通过直接、实际的方法改进身边所处的环境,脱离这种感觉。若霍尔顿克服不了障碍,用一种优越感来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他的自卑感就越积越多,并陷入自欺之中,从而产生“自卑情结”。

2.2.2自卑的表现

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是社会上流阶层分子。然而,他却厌倦其中虚与委蛇的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感觉极其的孤独,没人理解他的苦衷,用文中话说就是“我真是苦闷极了”,“我觉得寂寞的要命”。霍尔顿的苦闷和寂寞的情绪来自于内心的孤独和自我精神的疏离。尽管他生活的城市浮华且灯红酒绿,却无法给霍尔顿纯真的心灵一点平静,慈善和快乐。他无法融入同学之间,无法与周围的人交流沟通,无法找到心灵上的朋友。在家里父母也不会给他心灵上的慰藉。由此更加加重了他的自卑感。事实上,霍尔顿的纽约之行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的平静,安慰和真正的快乐,于是又加重了其自卑感。

5

霍尔顿以自我为中心,其自卑感在他思想行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他指责和抱怨斯宾塞的虚伪,阿克莱的粗俗,斯特赖德莱塔的腐坏,莫里斯的残忍,萨丽的假模假势,希望以此来达到自己的优越感目标。然而,他的不满和抱怨却不能帮他在现实中找到任何的平衡感。于是他期望在幻想中寻求这种满足感和自信心,他幻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总之,人在生活中时刻都有可能产生自卑感,但自卑感并非病态,也不可耻,只要人们能端正自己的态度,自卑感便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力量,成为人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巨大动力。因此,自卑感及其对它的克服、超越,可以使人完善自我,使人走向成功的起点和桥梁,也是人类文化不断进步的推动力量。

3.霍尔顿性格形成的原因

3.1虚伪冷酷的成人世界的影响

身处彷徨时期的霍尔顿作为一个少年,他渴望成长,在虚伪冷酷的成人世界里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主人公霍尔顿看不惯成人世界那套“假模假式”的玷污—学校里,学生们整天只谈论“女人、酒和性”,校长“像娼妇一样巴结人”,他尊敬的两位老师也迂腐无能,且有一个还是同性恋者。旅馆里有变态者,没有头脑的姑娘们,皮条客、妓女,看到他们更感到了社会的腐败,冷酷虚伪。面对如此虚伪冷酷的成人世界,他不得不选择以堕落的外表来隐藏自己,即伪装的“堕落”来表达对这个充满欺骗的社会的厌恶。由此,它形成了反叛、妥协的性格。

从主人公霍尔顿的外表穿着来看,他戴着一顶红色的鸭舌帽,“戴的时候,是把帽檐转到后边”,满口的脏话,花钱大手大脚没有节制,“花钱如流水……花不完也会丢掉”。小小年纪就抽烟酗酒,一天大约要抽三条烟,喝酒更是通宵达旦,按他自己的话来说,“我有个特点就是酒量特大,情绪对头时,能喝上一整夜”,“离开潘西后短短一天,我肯定抽了有两包”,以至于小小年纪,“气很短,首先是烟抽得很凶”。在学业方面,转学几次,在教育界颇有威望的潘西中学又因为四门功课不及格而被开除。为了躲避父母的责备,他不敢回家流落街头,甚至差点沦为嫖客。如此种种情形,将其反叛堕落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霍尔顿

6

在一次一次的经历中绝望,他只能选择以自甘堕落的形象表达内心的沮丧。与成人社会格格不入的霍尔顿虽然选择了逃遁,但由于其个人局限性加之社会施加的影响,他的逃遁之路最终成为一条死路,而他也由叛逆走上了与社会妥协之路。敏感的霍尔顿觉察出了成人世界的卑劣,极不情愿进入社会,但他最终还是接受了事实,无奈地妥协于这个社会。

由此可见,霍尔顿正处于一个彷徨时期,作为一个少年,他渴望成长,成为社会的一员,而社会却令人失望。霍尔顿对现实的反感和抵抗使他的某些行为在常人眼里就成了反叛。沮丧、堕落之时,他想到了逃避,或许这就是远离尘嚣,摆脱虚伪冷酷世界的途径吧。此逃避方式有两种“一是隐居,到森林中的小木屋中生活,装作聋哑人,自由自在,自给自足,不与人交流;一是死亡,他曾幻想过肺炎死去,在战争中中弹身亡,或者“要是再发生一次战争,我打算他妈的干脆坐在原子弹顶上”(J·D·塞林格著·施成荣译:《麦田的守望者》第131页,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两种途径,都将有可能帮助霍尔顿超脱尘俗,去寻找心中真、善、美的理想世界。

3.2纯真美好的儿童世界的影响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正处于从童年到成人过渡的关键青春期。然而现实中的儿童世界并不是霍尔顿想象中的那么纯洁美好,环境也让其窒息。面对如此冷漠的世界,霍尔顿内心充满了孤独,极其渴望纯真的童心和心灵的慰藉。因此形成了他软弱,趋近于逃避的性格。

家庭是人生的起点,避风的港湾,少年在成长阶段尤其需要家人的帮助和长辈的关爱,但霍尔顿得到的只是金钱而无温暖。本来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也罩着虚伪的面孔而显得冷漠、自私。因此霍尔顿缺乏家庭的关爱和同龄人的天真而孤独的生活着。在第四次被学校开除之后,他不敢也不愿回家,而是选择在纽约流浪。圣诞节前夕,风雪交加,“冷的像地狱一样”,“我一个劲儿琢磨,湖水冻结以后,那些鸭子到底上哪去了?”,霍尔顿不住地自问并逢人打探严冬里中央公园的鸭子的去向。在霍尔顿的潜意识里,自己就是那些无处安身的冬鸭,那些同样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们在这个世界里胡乱的奔跑,却意识不到处境的危险。然而与成

7

人世界相比,这个世界又显得如此脆弱,不堪一击。当霍尔顿在妹妹学校的墙上看到“×你”字样时,怒不可遏。他认识到环境的肮脏和亵渎能污染任何一块纯洁的土地,霍尔顿想庇护孩子们,使他们远离尘埃和世俗的污染,永远不要长大,从而保持纯洁善良的品性。

综上,面对自私虚伪的儿童世界,霍尔顿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他独自与这个世界抗衡,霍尔顿在美好的梦想和黑暗的现实之间左右为难,这也是为什么他会感到如此沮丧和孤独的原因。霍尔顿是一个局外人,他曾试着让自己和同龄人一样融入这个社会,但没有成功。也正是这样的局面使霍尔顿极尽崩溃。霍尔顿对纯真的找寻在成人世界处处碰壁,但他的努力却在儿童世界里得到了丰富的回报。在霍尔顿心中,孩子天真直率,孩子的世界温暖美丽,童年是一个人度过的最美好时光。霍尔顿不想破坏那些美好的回忆,霍尔顿喜爱自然纯洁的、不变的东西。他珍惜童年,希望童年能够永驻人间。

4.霍尔顿的性格对其成长的影响

霍尔顿叛逆、自卑的性格对其成长造成了认知方面的障碍、导致他鄙视他人,安全感受到了威胁,责任感和信任感也有所缺失。

4.1认知障碍

所谓认知,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比,指人们获得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霍尔顿对于认知方面的障碍与不足展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认识不足。

人为何而生?仅仅是因为被赋予生命?这个问题也许太复杂,很多哲学流派、哲学家也不能给出让大多人满意的答案,所以对生与死的省察在此可以暂且忽略。人生的过程、目标、意义却是不能不思考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思考的越早,往往也对一个人的思想成长、将来所能取得成就影响越大。霍尔顿恰恰是没有认真思考人生的学生:在萨丽·海丝的母亲眼中,他是一个没有生活目标的一

8

个人。再同斯宾塞道别时的谈话中,霍尔顿也坦言并不关心自己的前途。他对人生的构想在作品中也有所体现,但都是既模糊不清又不着边际:一路搭车到西部去,随便找个工作,……造一座小屋……设想同萨丽出走,结婚一节更是没有任何计划性和目的性,就是去兜风,最终的结局也许真的会像萨丽说的那样“活活饿死”。生活上的富足,使他无从体验维持生计的艰辛,并不丰富的阅历也让他对于找工作的困难毫无认识。没有明确目标的人生就像是安多里尼先生所打的比方一样:骑着一匹马瞎跑。

第二,鄙视他人。

霍尔顿真正喜欢的人屈指可数,更多的是让他感到厌烦和鄙视的人,这使得他对周围的人和事持一种排斥和不接纳的态度。在霍尔顿决计出走向菲苾告别时,菲苾曾经让霍尔顿说一种自己喜欢的东西,霍尔顿所能想到的只是那两个拿着破篮子到处募捐的修女,爱尔敦·希尔斯中学被逼跳楼的学生詹姆士·凯瑟尔和自己死去的弟弟艾里。也许是由于他酗酒、睡眠不足、思维混乱等原因,他想不出让他特别喜欢的东西,但最重要的是他的确对周边的人和事充满了厌倦。需要指出的是,他对自己父亲、哥哥、校友、老师的认识是非常片面的,是以一种抵触的眼光冷眼看待。比如电影是他鄙视的,因为演员也好情节也罢,全是假模假式。

第三,安全感受到威胁。

校园暴力的存在是霍尔顿的安全感受到威胁的最大因素。在离开潘西中学前的口角,霍尔顿被自己的室友斯特德莱塔打的流鼻血。霍尔顿抽烟、酗酒也许是为了入流、合群,也许是为了显得更成熟一些从而会有更多的安全感,但这似乎无济于事。社会上当然也存在暴力因素,霍尔顿在酒吧遇到的皮条客毛里斯就为了敲诈他五美元而把霍尔顿痛打了一顿。霍尔顿喜欢那顶猎人帽以及关心中央公园小鸭子的情结,还有他想远离尘嚣到西部隐居的想法其实都是他寻找安全感的隐喻。

第四,信任感的缺失。

由于鄙视他人,安全感受到威胁,霍尔顿对周围的同学缺少信任感,这也是

9

他厌学的原因之一。而让他的信任感受到打击的,还远不止这些,在离开潘西中学时斯宾塞老师的打击和随后安多利尼先生的打击更是霍尔顿所难以承受的。让霍尔顿对老师彻底失去信任的是,他怀疑他最新来的老师安多里尼是一个性变态者。不仅对老师没有信任感,霍尔顿能新来的同龄人也不多,所以他在进入潘西车站的电话间里呆了二十分钟也没打一个电话给谁。霍尔顿所能信任的人只有自己的妹妹菲苾了,因为他还不会来一套套的说教,她不会对霍尔顿的安全构成威胁,最多她只是给自己的哥哥提一个有关人生活着将来的问题或者建议,而且在霍尔顿的眼中她还没有成长到虚伪和假模假式的地步。但是依然是孩子的菲苾的认知必然是缺乏成熟的,因而对霍尔顿的帮助也不可能很大。

第五,责任感的缺失。

作为击剑队的领队,霍尔顿无疑是击剑的好手,假如他更认真一些,责任心更强一些,他肯定会有一些比较要好的朋友,正像他眼中其他有共同兴趣的“下流的小集团”一样。然而,霍尔顿竟然把击剑队去纽约比赛用的剑,装备和一些别的东西一古脑儿落在地铁上了。如果他责任感更强一些,他也许会先下功夫把书读好,提升自己的兴趣和自信心。离家出走也是霍尔顿责任感缺失的表现,圣诞节前被学校开除使得他没有勇气面对现实,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向父母交代。所幸霍尔顿没有成功出走,否则没有生存能力的他不知要吃多少苦头,沦为不良少年最终成为囚犯也未可知。而一旦他出走成功,还不知会给自己的父母带来多少伤害。所以责任感,对于父母和自己的责任感的培养也许是他最需要的东西。4.2霍尔顿拒绝成长

霍尔顿的成长经历在众多青少年读者中引起了共鸣,很多战后青年都能从主人公霍尔顿的身上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在霍尔顿的成长个案中他是拒绝成长的,在霍尔顿的心目中儿童世界是纯真、美好的;成人世界则是复杂、虚伪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成长就意味着要离开儿童世界,进入成人世界。然而纯洁优于复杂、天真优于老练的这种二元对立思维模式限制了其他的可能性,阻碍了他对复杂生活本质的认识。在霍尔顿狭隘的理解里,成长就意味着失去纯真变得世故圆滑,变得和成人一样庸俗、堕落、虚伪。

10

尽管霍尔顿消极面对成长,努力保持纯真,远离腐败的成人世界,但是,受知识的诱惑,他有时又渴望长大,早点认识那个注定要带给他痛苦的现实世界。由于他对成人世界错误的定位和狭隘的理解,导致了他对成人世界的受挫。他认定成人世界是虚伪、堕落的,因而在成人世界也只能虚伪,他也确实这样做了。然而现实生活并不是他的肤浅认识那般简单,因而在复杂的现实世界里,他屡屡受挫,遭到拒绝,无法与成人世界沟通。从某种意义上讲,霍尔顿对他室友的厌恶也反映了霍尔顿没有能力融入成人世界。因此,在被成人世界拒绝后,霍尔顿自然而然只有回到他所熟悉的儿童世界。因为在被拒绝后,他发现儿童世界要容易的多,安全的多。因而他不想离开他的伊甸园。

4.3他想成为麦田的守望者

“麦田守望者”一词源于霍尔顿的创造,也是他欲以致力的事业和理想。“麦田守望者”实际上是指孩子的保护—保护他们的童真,保护他们不受虚伪冷酷的成人世界的玷污—他们是儿童和成人两个世界的守护卫士。显然,霍尔顿是作者重墨描述的一名“麦田的守望者”,小说细致的描述了他对社会由抵触叛逆到妥协屈服的全过程。霍尔顿是个厌世者,觉得整个社会皆是虚伪。势利的哈斯校长、以追逐女人为乐的室友斯特拉德莱塔、多嘴又邋遢的阿克莱,漂亮但肤浅的女友萨丽等等,一切都让他愤怒着。他恨潘西,厌恶虚伪的教育制度,看不惯虚情假意的大人,于是他抽烟、喝酒、说脏话,似乎这样就能发泄他内心的愤怒。对于成人社会的憎恶和不满,使他担心有一天自己也会成为其中的一员。不仅如此,他还极不情愿看到原本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步入成人世界。童真,在他看来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可贵和美好的东西。他对菲苾的那段自白更是道出了他对“麦田守望者”这一职责的理解和执着: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守望,要是有那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抓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我

11

知道这不像话。(J·D ·塞林格著,施咸荣译:《麦田里的守望者》[M] .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第122页.)

霍尔顿认为自己对保护孩子是责无旁贷,但实际上,他并未成功的守卫过一个人,他甚至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另一方面,社会又在不停地逼迫着他,试图让他屈服,而他最终也确实妥协了。因此,塞林格是在暗示:霍尔顿具有了一种新近发现的,与现实妥协的能力。霍尔顿把他的红色猎人帽送给了菲苾。那顶帽子一直象征着霍尔顿虽具反叛精神但却被动的理想主义。现在,他之所以要躲开它的原因在于: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对道义上的责任的追求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已结束。也就是说,霍尔顿开始向社会低头了。小说最后,霍尔顿回到了家并准备开始用功,表面他已经彻底放弃和社会的争斗。至此,这位守望者完成了他由对抗到妥协的一段人生轨迹。

5.结语

在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叛逆、自卑等的性格特点,以及其性格对成长造成了认知方面的障碍,导致他鄙视他人,安全感受到了威胁,信任感、责任感也有所缺失,以至于其拒绝成长,想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后,可以看出,事实上,霍尔顿是一个正在经历成长痛苦的“守望者”。面对虚伪冷酷的成人世界,内心感到极其孤独、自卑,但却坚守着成为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信念。这让当代的青年也认识到:成长是一种自然规律,是人力所不可违的。成长并不可怕,失去和获得总是相依相伴的。真、善、美不会消失,而是在被一代一代地继承着。生活在继续,成长在继续,纯真也必将会继续……

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