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一语文宋词四首

高一语文宋词四首

高一语文宋词四首
高一语文宋词四首

17.宋词四首·课文精讲

1 、文本全解。

雨霖铃

(1) 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柳永( 约987 — 1053) ,原名柳三变,字耆卿,宋代崇安( 今福建崇安) 人。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早年生活放浪,仕途长期不得志,多次应试进士不第。到了晚年才考上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又因其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柳永是北宋的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的词作创调之多,超过其他词人,而且大都为长调。从他开始,慢词始盛,打破了令词垄断词坛的局面,使词体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柳永长期置身于歌楼妓馆,与歌妓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写男女风情、反映歌妓等下层市民生活的词作较多。宋都汴京( 今河南开封) 是柳永逗留时间较长的地方。《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

所写。在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2) 基本解读。

词作分两阕。

告别恋人时

上阕叙别情别景,表达与恋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词作开篇就交代了分别的时间、地点和景色,融情人景,以景衬情,造就离别的情调和气氛。日暮雨歇,京城郊外长亭,暮色苍茫,蝉声凄切,一对恋人在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即将挥泪告别。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这里写饯别帐饮。郊外的饯别筵上,由于分别在即,离愁别绪尽在心头,吃不香,饮不畅,食欲、酒兴皆索然。虽然依依不舍,但又不得不走。“留恋”是主观情状,“催发”是客观形势,主客观的矛盾冲突,使别情达到高潮。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虽欲留,却不能留,分别的时刻终于到来。此时此刻,二人竟然喉咙堵噎,说不出一句话来,只有泪眼相对,默默作别,恋人间的情爱,离别的无奈与哀伤,尽在不言中。这两句把离别之际,两人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难分难舍、缠绵悱侧的情景,描绘得相当生动细腻,如在目前。“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虽然没有说话,但心中却是思绪万千,其中想得最多的,恐怕就是分离后的孤凄:我这一走,只有孤单一人在千里烟波迷雾中前行,且与你距离越来越远。此去的南方,天空辽阔,却愁云密布,似乎也暗示着前程不容乐观,吉凶难料,更使人觉得抑郁和孤冷。这两句写想像中的行程和景物,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情绪。一个“念”字,既紧扣上句的“无语”,又领出结句,由现实引向设想将来,由实人虚,且贯通下阕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

下阕写想像中的别后相思。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过片两句紧承上阕的“念”字,由自身推展开去,泛写此情此恨自古皆然,自己与古人同;但;更那堪”句,又立即翻进一层:离愁别恨,本已不堪,离别的时刻,又恰恰在冷落凄清的秋季,就使人倍感忧伤,从这一点来说,他又比古人、他人更加不幸。这里是加倍形容法。“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是千古名句,设想次日酒醒时的景况,虚景实写:在愁醉恍惚之中,兰舟夜发,忽然醒来,想必是已经拂晓时分,恐怕见到的只有杨柳岸边的晓风残月——意中人却不在身边了! “酒醒”遥接上片的“帐饮”,虽然“无绪”,但借酒浇愁,还是喝下了不少。“杨柳岸晓风残月”

句用极简练的笔墨,勾画出拂晓江岸的秋景,把词人强烈的思想感情融化在景物描写中,景中含情。“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意象,在古人心目中,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用以描绘凄清孤寂的秋景,和词人此时此刻的处境、心情都非常恰当,耐人寻味,妙不可言。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四句既照应前面词意,又总结全词,设想别后相思的景况。此后将年复一年,孤处寡欢,意中人不在,纵有良辰美景,谁与为欢? 纵有千种风情,可以向谁倾诉? 由于意中人不在身边,即使良辰美景,也无心欣赏,其他平常日子,可想而知该是一种怎样的煎熬! 设想细腻,出语辛酸,词人百无聊赖的心绪和执著缠绵的情思,溢于言表。

(3) 精华鉴赏。

①本词善于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使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形象和谐统一,意与境会,创造出完美的意境,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②词作在叙事上也很有特点。一是善于点染。点染本是中国传统画法之一,柳永词在铺叙时亦多用此法,把某种情绪、景致渲染得淋漓尽致,本篇即是一个范例。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概》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 雨霖铃) 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两句,乃就上两句意染之。” 二是善于转折。如上阒,c 都门帐饮无绪”写情绪不佳,“方留恋处”与“兰舟催发”写俄延作别,是一转折,主客观的矛盾冲突借此表现;“执手相看泪眼''两句写分别情状,“念去去”三句突然由眼前引向未来,由现实转向虚拟,又是一转折,把离情别绪与对前程的担忧熔作一炉,使别情达到高潮。

念奴娇·赤壁怀古

(1) 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苏轼(1037 — 1101) ,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具有文学传统的家庭,其父苏洵、弟苏辙,都是宋代的著名散文作家,父子三人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文学史上称为“三苏”。苏轼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 与苏辙同榜中进土,后踏人仕途。由于他与当时的变法派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合,政治上屡遭挫折,分别外放到杭州、密州( 今山东诸城) 、湖州、黄州( 今湖北黄冈) 、惠州、儋州( 今海南岛) 等地。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儒家的人世思想和佛老的出世思想,都兼而有之,但主导思想还是儒家的。苏轼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全能作家,诗、词、散文及书法,其成就都堪称第一流,是宋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宋神宗元丰三年(1079) ,苏轼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苏轼已47 岁,他游览了黄州赤壁( 又名赤鼻矶) ,由此联想到三国鏖战的古战场赤壁,借古代英雄周瑜之少年有为,感叹事业无成,时不我待。

(2) 基本解读。

词作分两阕。

上阕描绘赤壁的景色。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者首先从大处着笔,总写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滚滚长江,浩浩荡荡,·永不停息地向东奔流;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就像东流的江水,后浪推前浪,一去不复返了。此处把江山和人物合写,不仅创造了一个雄浑旷远、豪迈深沉的意境,而且点出了词作“怀古”的旨意。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其二其三及赏析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其二其三及赏析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其一】 原文: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其二】 新丰绿树起黄埃⑹,数骑渔阳探使回⑺。 霓裳一曲千峰上⑻,舞破中原始下来⑼。 【其三】 万国笙歌醉太平⑽,倚天楼殿月分明⑾。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⑿。 译文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 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注释 ⑴华清宫:《元和郡县志》:“华清宫在骊山上,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也。” ⑵绣成堆:骊山右侧有东绣岭,左侧有西绣岭。唐玄宗在岭上广种林木花卉,郁郁葱葱。 ⑶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次第:依次。 ⑷红尘:这里指飞扬的尘土。妃子:指杨贵妃。乐史《杨太真外传》: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新唐书·李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唐国史补》:“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按:此诗或为写意之作,意在讽刺玄宗宠妃之事,不可一一求诸史实。在唐代,岭南荔枝无法运到长安一带,故自苏轼即言“此时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岭南也”(《通鉴唐纪》注)。而荔枝成熟的季节,玄宗和贵妃必不在骊山。玄宗每年冬十月进驻华清宫,次年春即回长安。《程氏考古编》亦辨其谬,近人陈寅恪亦复考证之。 ⑸知是:一作“知道”。 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精妙绝伦,脍炙人口。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的两首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的两首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过华清宫①绝句(其一) 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②,山顶千门次第③开。一骑红尘妃子笑④,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释 ①华清宫:唐玄宗和杨贵妃避暑之地,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华清池温泉区。 ②绣成堆:指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锦绣。③千门:无数的宫门。次第:按顺 序。 ④妃子笑:据说杨贵妃喜欢吃鲜荔枝,后岭南有荔枝树,名“妃子笑”。过华清宫绝 句(其二) 杜牧新丰①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②探使回。霓裳③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注释 ①新丰:今陕西临潼县新丰镇。②渔阳:今河北蓟县,当时为安禄山叛军驻扎的地 方。③霓裳:唐玄宗时一种宫廷舞曲。 1. 第一首诗首句从“长安”入笔,写之景。二句用“千门次第开”,为“荔枝来”作。 2. 解说第一首诗的三、四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3. 第二首诗首句“新丰绿树起黄埃”,先写之景,二句点出。 4. 解说第二首诗的三、四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5. 说说这两首在艺术手法上的共同特点。参考答案 1. 回望铺垫 2. 为了让皇帝获得杨贵妃动情的一笑,一路行人骑马飞奔,带起了一溜溜尘土,不知道的人,都以为这是传送国事公文,谁会想到是在给杨贵妃送来了南方的鲜荔枝。 3. 路途渔阳探使回。 4. 唐玄宗陶醉在宫庭乐曲声中,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直到安禄山叛军攻破中原大地,始才停止歌舞。 5. 写的有因有果,讽刺辛辣,发人深思。 译文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绿树环绕的新丰一带不时可见黄尘四起,那是前往渔阳的探使返回。他们谎报军情,唐玄宗和杨贵妃仍旧沉溺于歌舞,直至安禄山起兵,中原残破。 赏析 此题共三首,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 其一: 华清宫是公元723年(唐玄宗开元十一年)修建的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后代有许多诗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的这首绝句尤为精妙绝伦,脍炙人口。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电影 摄影师,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接着,场景向前推进,展现出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接下来,又是两个特写镜头: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几个镜头貌似互不相关,却都包蕴着诗人精心安排的悬念:“千门”因何而开?“一骑”为何而来?“妃子”又因何而笑?诗人故意不忙说出,直至紧张而神秘的气氛憋得读者非想知道不可时,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两字,透出事情的原委。《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明于此,那么前面的悬念顿然而释,那几个镜头便自然而然地联成一体了。 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 议论者为最上。”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读到这里时,读者是很容易联想到这个尽人皆知的故事。“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⑴ 【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⑵,山顶千门次第开⑶。 一骑红尘妃子笑⑷,无人知是荔枝来⑸。 【其二】 新丰绿树起黄埃⑹,数骑渔阳探使回⑺。 霓裳一曲千峰上⑻,舞破中原始下来⑼。 【其三】 万国笙歌醉太平⑽,倚天楼殿月分明⑾。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⑿。 注释: ⑴华清宫:《元和郡县志》:“华清宫在骊山上,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也。” ⑵绣成堆:骊山右侧有东绣岭,左侧有西绣岭。唐玄宗在岭上广种林木花卉,郁郁葱葱。 ⑶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次第:依次。 ⑷红尘:这里指飞扬的尘土。妃子:指杨贵妃。《唐国史补》:“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按:此诗或为写意之作,意在讽刺玄宗宠妃之事,不可一一求诸史实。在唐代,岭南荔枝无法运到长安一带,故自苏轼即言“此时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岭南也”(《通鉴唐纪》注)。而荔枝成熟的季节,玄宗和贵妃必不在骊山。玄宗每年冬十月进驻华清宫,次年春即回长安。。 ⑸知是:一作“知道”。 ⑹新丰:唐设新丰县,在陕西临潼县东北,离华清宫不远。黄埃:马队奔驰踏起的尘土。 ⑺渔阳探使:《全唐诗》此句下注:“帝使中使辅璆琳探禄山反否,璆琳受禄山金,言禄山不反。” ⑻霓裳:《霓裳羽衣曲》,当时的宫廷舞曲,是唐玄宗根据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舞曲十二遍亲自改编而成的。千峰:指骊山的众多山峰。

⑼舞破中原:指唐玄宗耽于享乐而误国,导致安史之乱。 ⑽万国:指全国。 ⑾倚天:形容骊山宫殿的雄伟壮观。 ⑿云中两句:《旧唐书·安禄山传》载:禄山体肥,重三百三十斤,但却能在唐玄宗面前表演胡旋舞,其疾如风。旁边的宫人拍掌击节,因为舞得太快,节拍都乱了。 译文: 【其一】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其二】 绿树环绕的新丰一带不时可见黄尘四起,那是前往渔阳的探使返回。他们谎报军情,唐玄宗和杨贵妃仍旧沉溺于歌舞,直至安禄山起兵,中原残破。 【其三】 全国上下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骊山上宫殿楼阁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分明。安禄山拖着肥胖的身体翩翩作胡旋舞,引发了杨贵妃的笑声随风飘扬越过层层山峰。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 文家,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在晚唐成就颇高。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

杜甫——《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绝句二首》(其一)杜甫——《绝句二首》(其一)【年代】:唐 【作者】:——《绝句二首》(其一) 【内容】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赏析】: 清代的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一书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诗为画”的作品。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读者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就诗中所含蕴的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新词新语教学设计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词新语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搜集整理一些新词新语,分析它们所反映流行文化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新产生的词语中领略当代流行文化,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语言的意识,并能试着作出较深层次的分析和理性的思考。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新词新语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搜集整理一些新词新语,领略当代流行文化,对新产生的词语作出较为深层次的透视和理性的思考。 教具: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活动准备: 1、分别从政治、科技、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分类搜集近几年出现的新词新语,并作一些分析。

2、查找相关资料,探究下面的词语反应了怎样的生活观念和文化追求。豪宅、大片、韩流、AA制、丁克家庭、SOHO一族、新新人类。 一、导语设计(多媒体展示) 1、偶是小美眉,偶有一个理想,那就是等M e长大了,要做一名“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 以前如果有人说我可爱,我会很高兴:我还是有优点的哦。现在如果有人说我可爱,我就会心里嘀咕了:这是什么意思呀?同学们知道这有什么意思吗?(可爱=可怜没人爱) 如果大家留心就会发现,类似这样的词语很多,在网上是特别流行,很新颖、独特,谁来列举几个?(点评学生所列举出的词语) 2、概念:什么是新词新语?(多媒体展示) 明确:新词新语也就是流行语,就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广为传播使用的语言。网络上有新词新语,其它媒体(如报刊、电视等)都有新词新语。关于新词新语的概念,一般认为,新近创造出来的词语,或是旧词新用,这样的词语就叫新词新语。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和感悟新词新语。 二、梳理探究活动一: 1、多媒体展示新词新语,认识感悟新词新语的特点:(多媒体展示) 晒月亮、聪明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杜甫《绝句》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绝句》原文、译文、赏析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与李白齐名,并称为“诗圣”。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其诗风格沉郁顿挫,质朴通俗,寓意深远。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诗中大量使用了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如“黄”、“翠”、“白”、“青”等,使画面色彩绚丽鲜明,更显示出春天景色的明朗秀丽。通过诗中生机勃勃的春景描写,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那种欢快喜悦之情。 [注释] 黄鹂:属黄鹂科,又名叫黄莺、黄鸟,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各省。 鸣翠柳: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窗含:就是从窗子可以看到的意思。含:包含。 西岭:指岷山。岷山,在四川和甘肃的交界。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靠。 东吴:指长江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的政权,史称“东吴”。泛指現在江苏、浙江一帶。 万里:指东吴到成都相距遥远的路程。 [译诗] 两只黄鹏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唱, 一行白鸳飞上了高高的蓝天。窗口正对着岷山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外停泊着来自江苏的万里航船。 [赏析] 杜甫诗作沉郁顿挫久为人所称颂,而其诗圣创作的艺术手法的多样对诗歌意境的开拓等方面更是为后者所重,诗学杜甫的难计其数,“诗圣”的影响至今不息。杜甫的诗作,除真写关切人世社会的遭遇、变动外,还有不少是通过写景以达情景相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的,现在要赏析的这首《绝句》正属此例。 杜甫平生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但由于当朝李林甫等权奸的当道,再加上房官一事,使他的仕途寸步难行,从此永远离开了长安,离开了宫廷,历经飘泊,他始终关心着民生,关切朝廷,但却也长久地受着被投闲置散而愁闷满怀的煎熬。乾元二年杜甫到成都翌年建草堂,使飘泊的生活有所安定。文德二年,杜甫故人严武向朝廷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谏检校工部员外郎。这首绝句就写在这一期间。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给人营造出一个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仿佛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好一片具有喜庆气味的生机!而黄鹂居柳上而鸣,

高一语文杜甫诗三首

高一语文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秋兴八首(其一) [写作背景] 公元7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

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不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层次结构] 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法上,“丛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

高一语文: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教案(参考文本)

高中语文标准教材 高一语文: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教案(参考文本)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高一语文: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教案(参考 文本)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新词新语产生的原因和规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音。 2、能正确评价和运用新词新语。 3、能从新产生的词语中领略当代流行文化,试着作出较深层次的分析和理性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评价新词新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言。 2、难点:能正确运用新词新语,试着领略当代流行文化。

三、教学用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运用高中生熟悉的新词新语,如:粉丝、炫、靓、郁闷等引出课题,如果大家留心,就会发现类似这样的词语很多。谁来列举几个?(点评学生所列举出的词语) 像这些词语,我们就可以称它们为“新词新语”。 概念:新词新语 下面,让我们共同来认识、感悟新词新语。 (二)认识、感悟 法商不作为问责制给力灰领笔替 soho一族 蒜你狠糖高宗(糖玄宗)海豚族 法商:法律意识、法律知识、守法习惯等,类似“情商”、“智商”的构词。 不作为: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的法律义务,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的两首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的两首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过华清宫①绝句(其一) 杜 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②,山顶千门次第③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④,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释 ①华清宫: 唐玄宗和杨贵妃避暑之地, 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华清池温泉 区。 ②绣成堆:指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锦绣。 ③千门:无数的宫门。次第:按顺序。 ④妃子笑:据说杨贵妃喜欢吃鲜荔枝,后岭南有荔枝树,名“妃子笑”。 过华清宫绝句(其二) 杜 牧 新丰①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②探使回。 霓裳③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注释 ①新丰:今陕西临潼县新丰镇。 ②渔阳:今河北蓟县,当时为安禄山叛军驻扎的地方。 ③霓裳:唐玄宗时一种宫廷舞曲。 1.第一首诗首句从“长安”入笔,写之景。二句用“千门次第开”,为“荔 枝来”作 。 2.解说第一首诗的三、四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3.第二首诗首句“新丰绿树起黄埃”,先写 之景,二句点出 。 4.解说第二首诗的三、四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5.说说这两首在艺术手法上的共同特点。 参考答案 1.回望 铺垫 2.为了让皇帝获得杨贵妃动情的一笑, 一路行人骑马飞奔, 带起了一溜溜尘 土,不知道的人,都以为这是传送国事公文,谁会想到是在给杨贵妃送来了南方

的鲜荔枝。 3.路途 渔阳探使回。 4.唐玄宗陶醉在宫庭乐曲声中,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直到安禄山叛军攻破 中原大地,始才停止歌舞。 5.写的有因有果,讽刺辛辣,发人深思。 译文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 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 一骑 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绿树环绕的新丰一带不时可见黄尘四起, 那是前往渔阳的探使返回。 他们谎 报军情,唐玄宗和杨贵妃仍旧沉溺于歌舞,直至安禄山起兵,中原残破。 赏析 此题共三首,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 其一: 华清宫是公元 723 年(唐玄宗开元十一年)修建的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曾 在那里寻欢作乐。 后代有许多诗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 而杜牧的这首绝 句尤为精妙绝伦,脍炙人口。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 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 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 犹如 电影 摄影师, 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 林木葱茏, 花草繁茂, 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 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接着,场景向前推进,展现出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平日紧闭的宫门 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接下来,又是两个特写镜头:宫外,一名专使 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 几个镜头貌似互不相关, 却都包蕴着诗人精心安排的悬念: “千门”因何而开? “一骑”为何而来?“妃子”又因何而笑?诗人故意不忙说出, 直至紧张而神秘 的气氛憋得读者非想知道不可时,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 来。”“荔枝”两字,透出事情的原委。《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 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明于此,那么前面 的悬念顿然而释,那几个镜头便自然而然地联成一体了。 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学设计教学提纲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学设计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杜牧。 2、过程与方法:掌握咏史怀古诗歌的鉴赏方法;理解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学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山河壮丽,人物风流,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了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也留下了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之作便产生了。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自然,怀古咏史诗,作为唐诗的一种重要题材,也受到了后人的推崇。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诗《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二、怀古咏史诗的鉴赏 怀古咏史诗鉴赏步骤: (1)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2)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3)诗人写作的目的? (述己志,借古抒怀——知人,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忧天下,借古讽今——明世,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表议论,对古人古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4)写作技巧? 三、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中,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但生活在盛世不再、大厦将倾的时代;虽满怀抑郁怀旧情绪,但生性豪俊,因此他的诗歌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不管是感慨时事,抒发襟怀,还是咏史怀古,写景题咏酬赠,大都溢露出豪宕俊爽的意气和悠远飘逸的情韵。尤其是论史绝句,议论警拔,别具一格。

高中语文《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考练 新人教版必修1

《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姓名班级组别 说明:本试题满分65分,考试时间4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21分) 1.选出下列寿联所指年龄正确的一项 (1)逾古稀又十年可喜慈颜久驻去期颐尚廿载预征后福无疆 (2)花甲虽周犹可大显身手精神尚旺定能再先扬鞭 A.(1)70(2)80 B.(1)60(2)70 C.(1)70(2)80 D.(1)80(2)60 2.选出语言得体的一项 A.初中毕业时,老师送了我几本价值不菲的书,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B.一年的高中生活中,班长给了我们各方面的帮助,尽管只是绵薄之力,我们应该感谢。 C.高一甲班邀请高三学长参加班会,学长捎来一张字条说:我因临时有急事要办,不能光临贵班班会,深表歉意。 D.预防流行病的宣传工作应该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开展,这种陈词滥调的报告恐怕是没有人愿意恭听的。 3.下列对联涉及对有关人物的评价,请选出对应正确的一组 ①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②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③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④千秋冤案莫须有,百战忠魂归去来。 ⑤已知天下三分鼎,犹竭人谋六出师。 A.①蒲松龄②苏轼③杜甫④岳飞⑤诸葛亮 B.①吴敬梓②苏轼③李白④袁崇焕⑤刘备 C.①吴敬梓②辛弃疾③李白④袁崇焕⑤刘备 D.①蒲松龄②辛弃疾③杜甫④岳飞⑤诸葛亮 4.下列对联所指行业,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1)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象谁。 (2)男添庄重女添俏,夏透风凉冬御寒 (3)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4)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 A.(1)照像馆(2)服装店(3)书画廊(4)药店 B.(1)戏班(2)珠宝店(3)书画廊(4)酒店 C.(1)戏班(2)服装店(3)理发店(4)酒店 D.(1)照像馆(2)珠宝店(3)理发店(4)药店 5.用数字猜成语,不恰当的一项 A.12345609(七零八落) 1256789(丢三落四) B.1+2+3(层层深入) 333 555(无所事事) C.3.5(不三不四) 15 10(一五一十) D.9寸+1寸=1尺(得寸进尺) 1:1(不相上下)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我们要育的是莲藕,因为它;莲心固苦,但可医病疗疾。 A.埋没底层,尚思抱节守志;花色虽艳,从不欺世媚俗;出自泥淖,却能抗浊排滓 B.埋没底层,却能抗浊排滓;出自泥淖,尚思抱节守志;花色虽艳,从不欺世媚俗 C.出自泥淖,尚思抱节守志;花色虽艳,从不欺世媚俗;埋没底层,却能抗浊排滓 D.埋没底层,尚思抱节守志;出自泥淖,却能抗浊排滓;花色虽艳,从不欺世媚俗7.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1)有一次,听到了山林里的猿啼。那声音忽远忽近,或呼或和,飞动如闪电,高亢如天风,,比人类伟大天才谱出的乐章更神妙。 (2)北平郊外,,和时时吹来的几阵雪样的西北风,所给予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到了不可用语言来形容。 ①激越如奔泉,飘逸如闲云 ②飘逸如闲云,激越如奔泉 ③西山隐隐的不少白峰头,以及无数枯树林,一片大雪地 ④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以及西山隐隐的不少白峰头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二.语言表达(44分) 8.请补出下面与虎有关并与其他生肖有关的成语。(8分) ①牛虎——喻极大的力量。 ②龙虎——活泼壮勇的姿态。 ③羊虎——喻危险之至,难免死亡。 ④虎龙——喻人才多而杰出。

绝句三首杜甫古诗

绝句三首杜甫古诗 绝句 (唐)杜甫 liǎng gè huáng lí míng cuì liǔ 两个黄鹂鸣翠柳, yī háng bái lù shàng qīng tiān 一行白鹭上青天。 chuāng hán xī lǐng qiān qiū xuě 窗含西岭千秋雪, mén bó dōng wú wàn lǐ chuán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有《杜工部集》。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绝句简介】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 【译文】 两只黄鹏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唱, 一行白鸳飞上了高高的蓝天。 窗口正对着岷山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外停泊着来自江苏的万里航船。【赏析】 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丹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2.5《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成就。 2、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情感。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759年,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进入四川,寄居成都,依靠四川 节度使严武等好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有离开成都,经重庆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此间,是杜甫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作于这个时期。 二、鉴赏《秋兴》 1、了解背景 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的杜甫,日夜盼望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55岁这一年,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感叹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2、诵读感悟 聆听录音,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4、研读诗意 (1)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 (2)颔联想象远眺的巫峡景象:骇浪滔天,乌云滚滚。前句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下句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3)颈联是全篇诗意所在。“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4)尾联在一派秋风、一片捣衣声的环境中,抒发了无家可归的惆怅凄凉。紧承上文的“故园心”,暗扣题目,结束全诗。“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

高中语文课文《过华清宫绝句三首》赏析与练习

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唐代)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知人论世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这三首诗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华清宫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修建的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后代有许多诗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是其中的名作。 二、注释 华清宫:《元和郡县志》:“华清宫在骊山上,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也。” 绣成堆:骊山右侧有东绣岭,左侧有西绣岭。唐玄宗在岭上广种林木花卉,郁郁葱葱。 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次第:依次。 红尘:这里指飞扬的尘土。妃子:指杨贵妃。乐史《杨太真外传》: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新唐书·李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三、译文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 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四、赏析 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精妙绝伦,脍炙人口。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电影摄影师,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接着,场景向前推进,展现出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接下来,又是两个特写镜头: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几个镜头貌似互不相关,却都包蕴着诗人精心安排的悬念:“千门”因何而开?“一骑”为何而来?“妃子”又因何而笑?诗人故意不忙说出,直至紧张而神秘的气氛憋得读者非想知道不可时,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两字,透出事情的原委。《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明于此,那么前面的悬念顿然而释,那几个镜头便自然而然地联成一体了。 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读到这里时,读者是很容易联想到这个尽人皆知的故事。“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一《新词新语》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教案 一、教材分析: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是人教版高一必修1的“梳理探究”专题部分的教学内容。它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贯彻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理念。它的教学内容意在让学生了解新词新语,结合实际生活,以极大的兴趣自主学习,学会梳理探究知识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让学习和生活相互结合,从生活中学习语言文字,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运用到生活中,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开阔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思路。 二、学情分析: 同学们对新词新语展现出极大的学习感兴趣,但鉴于同学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自主思考的思维体系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还不完全。而新词新语涉及生活的多个方面,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更应该对同学们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们在学习的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判断体系和价值标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查找、搜集资料,积累新词新语进行梳理分类,分析新词新语产生的途径,探究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形式,自主搜集、整理、梳理、注释来自主预习新词新语。课堂中,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成果展示的方式探究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语言运用和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意识。从语言的变化中探究、感知社会生活的变迁,领略当代流行文化的脉动。 教学重点:学会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新词新语。 教学难点:思考、理解新词新语出现和变更中反映的社会生活现象,探讨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的关系。 教学方法:合作梳理讨论探究 课前准备:学生上网搜集新词新语并分组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想:设计学生预习学案,学生依据学案上网查找搜集新词新语,并分组分类梳理。课堂上学生交流新词新语及其含义,教师引导运用多种方式梳理知识。设计两个探究主题,一是探究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的关系,二是探究新词新语的发展趋向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新词新语。以上探究以学生讨论探究为主,教师引导,让学生感知新词新语反观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从生活中学习语言文字,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咱们的圣人孔夫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意思是:诗歌可以用来激发情志,可以用来反观社会,可以用来交往朋友,可以用来怨刺不平。在今天,新词新语完全具备了《诗》的功能,有人用新词新语来抒发情绪;有人用新词新语来观察社会,有人用新词新语来反讽或自嘲。一次新词新语的推出就是一场语言的狂欢,今天,我们就将走进这场狂欢,去欣赏一场新词新语的走秀。 二、走进新词新语: 1、幻灯片展示: “Duang”的一声,2016年就过了四分之三,盘点我们身边的流行语:有一种天马行空叫“脑洞大开”,有一种内涵颜值叫“主要看气质”,有一种魂飞魄散叫“吓死宝宝了”,有一种难以言传叫“你懂的”,有一种辞职情怀叫“世界那么大”,有一种奥运拼搏精神叫“洪荒之力”,有一种洗脑强调叫“重说三”,有一种高端潇洒叫“城会玩”,有一种极致虐心叫“我的内心是崩溃的”,如果你不懂,请允许在这里出现一句傲娇的“你out了”。 学生齐读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明确新词新语的概念:新词新语是指近期出现的词语或者和原先意思不一样的词语。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词新语,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广泛的传播。 3、以小组形式交流讨论各自搜集的新词新语,将小组的整理的成果展示在展板上。

《荔枝叹》《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阅读附答案

《荔枝叹》《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阅读附答案 荔支叹(节选) [宋]苏轼 十里一置①飞尘灰,五里一堠②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③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①置:古代的驿站,差官歇脚换马的地方。②堠(hòu):古代计里程的土堆,这里也指驿站。③鹘(gǔ):海鸟的一种,古代船上刻鹘作为装饰,这里指海船。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苏诗开篇四句描写了皇家传送荔枝,刻不容缓的情景,含蓄精深,造语雄浑。 B.杜诗开篇第一句描写华清宫所在的骊山:林木葱茏,花团锦簇,如团团锦绣。 C.苏诗五六两句写皇家为让荔枝保持新鲜,传递急似军情,流露作者讽喻之意。 D.杜诗第二句写山顶行宫紧闭的宫门依次打开,为后文“一骑红尘”留下铺垫。 E.两首诗都揭露了皇家穷奢极欲而对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杜诗更是直抒己见。 答.AE(A项,苏诗描写直接,并不含蓄。E项,杜诗并非直抒己见,而是用镜头的切换和对比来含蓄地讽刺。) 15.比较苏诗“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与杜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上的异同。 答:相同:两首诗手法上都运用了对比、讽刺,(1分)都将“妃子的笑容”和“运输者身后的飞尘”作对比,以讽刺统治者的穷奢极欲。(1分) 不同:苏诗对比强烈,直抒己见,气象雄浑:(1分)“美人破颜”的喜,快马疾驰、急如星火的“惊”,特别是人马因此“溅血”而亡的悲,对比鲜明强烈,突出了唐代进贡荔枝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流千载”不仅揭露出灾难的深重,更把讽刺对象由唐玄宗、杨贵妃扩大到后代统治者,气象雄浑,用意深刻。(1分)杜诗对比精巧,寓意精深,含蓄而有不尽之意:(1分)专使驿马的“红尘”与深宫“妃子”的嫣然一“笑”,以“荔枝”巧妙关合似不相干的两个镜头,含蓄而委婉地揭示谜底,鞭挞唐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讽刺精妙,收到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1分)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教学设计修订版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教 学设计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杜牧。 2、过程与方法:掌握咏史怀古诗歌的鉴赏方法;理解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学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山河壮丽,人物风流,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了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也留下了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之作便产生了。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

之情、兴亡之叹。自然,怀古咏史诗,作为唐诗的一种重要题材,也受到了后人的推崇。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诗《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二、怀古咏史诗的鉴赏 怀古咏史诗鉴赏步骤: (1)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2)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3)诗人写作的目的? (述己志,借古抒怀——知人,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忧天下,借古讽今——明世,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表议论,对古人古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4)写作技巧? 三、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着名的历史学家。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