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外“双反”对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国外“双反”对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现状与发展情况综述

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现状与发展情况综述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现状与发展情况综述 行政管理秦高文 【摘要】随着信息的高速化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电子政务日益成熟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智慧政府。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对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内容分析,研究梳理了国内外智慧政府建设发展的情况,结合智慧政府主要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开展文献综述,希望得以了解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的整体进展情况。总结归纳了智慧政府研究取得的进展和成绩,并对未来智慧政府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电子政务;智慧政府;智慧城市;政府信息化;公共服务 一、引言 现代政府事务日益复杂,传统政府的智能水平已经难以应付这种新的形势,伴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高速化发展,政府信息化建设也在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历经传统政府、数字政府、电子政务、移动政务等多个阶段后,“智慧政府”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智慧政府”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手段。政府的四大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智慧政府”就是要实现上述职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 与传统电子政务相比,“智慧政府”具有移动性、社会性、虚拟性、个性化等特征。「1」这些新特征是信息技术进步和电子政务应用创新两者融合演化发展到更高级实践阶段的必然结果。「2」智慧政府的概念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的,这一概念具有明显

的实践先于理论的特点,它的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世界各国政府机构都是在探索中先行先试。 二、智慧政府在国内外的探索实践 2011年11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提高政府服务的绩效及服务能力,提出智慧政府建设框架(Smart Government Framework)。「3」2012年6月,韩国政府公共行政与安全部顺应时代发展构建了智慧政府实施计划(Smart Government Implementation Plan),使得韩国始终居于联合国电子政务指数排名中的领先位置。「4」2013年6月,迪拜专门成立智慧政府部门(Dubai Smart Government Department),负责指导和监督迪拜电子政务的转型与实施,迪拜智慧政府项目通过各部门共同努力取得了重要成就,是该地区为企业和社区生活提供政府在线服务的开创性举措,标志着迪拜开始进入智慧政府时代。「5」2014年3月,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推出“资讯媒体总体规划2025”(Infocomm Media Masterplan 2025),该规划的重要目标是将新加坡政府建设成为智慧政府,使新加坡成为全球领先的ICM技术使用者和倡导者,通过有效的安全措施保护个人的隐私和交易,促使企业提高生产率和收入,帮助政府利用数据更好地分析城市问题,从而制定更适当的政策。「6」 国内在政策方面,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主管部门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信息化发展规划》《关于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电子政务向智慧化和服务化转变。在建设实践方面,中国已经有超过两百个城市提出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计划,而智慧政府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7」北京、上海、南

中国光伏产业遭美双反的原因和应对方法

中国光伏产业遭美“双反”的原因和应对方法一:美国初裁对中国光伏产品征反倾销税最高达250% 拉锯了7个月的中国输美光伏产品双反调查,在美国东部时间本周四,也就是北京时间今天凌晨,有了初步裁定结果。美方初步裁定中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存在倾销行为,并将对这些产品征收30%以上,最高达250%的反倾销税。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新能源行业被征收反倾销税最高的一次。 美国东部时间本周四下午,美国商务部初步裁定,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和电池片制造商存在倾销。因此,将对中国太阳能光伏企业征收31%到250%的惩罚性关税。这一次的惩罚性关税将会叠加在美国商务部三月份宣布的5%以下的的反补贴税之上。有专家表示,美国的行为违背了WTO自由贸易的精神,加剧了中美贸易摩擦,在给中国太阳能光伏制造商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会让处于美国太阳能产业下游企业的倒闭或陷入营运困境。此次太阳能光伏产品纠纷起源于去年10月19日,德国太阳能世界工业公司的美国分公司联合其他6家生产商向美国商务部正式提出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申请,美国商务部于去年11月8日正式立案。此后美国商务部以案件特别复杂为由先后三次推迟初裁结果的发布。有不少专家认为,美国商务部的此次裁决显然是受到了大选年因素的影响,是奥巴马企图通过强硬的对华贸易政策,来为自己拉选票的“政治秀”。 美国商务部本次关于中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反倾销,以及今年三月对该类产品该补贴的裁决都是初步裁决。最终的裁决结果预计在今年10月上旬公布。不过专家表示,处在大选年的背景下,奥巴马政府对于中国贸易不断强硬的态度很难改变,因此预计最后的裁决结果与本次初裁不会有太大出入。 美国商务部光伏反倾销税一经公布,立即引起了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恐慌,中国在美上市光伏企业的股价也是应声下跌。据统计,在美上市的中资太阳能概念股共有11只,今天全线下挫,无一幸免。其中,晶澳太阳能跌幅最大,达15.32%;英利绿色能源跌13.04%,晶科能源跌10.9%,大全新能源、天合光能、昱辉阳光、阿特斯太阳能、赛维LDK、韩华新能源、尚德电力跌幅均超5%,中电光伏下跌4.38%。据这11只中资太阳能概念股2011年年报数据显示,11家公司中,2011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的有4家,净利润为负的有8家,11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全部下降,8家降幅超100%,尚德电力净利润同比降幅高达509.08%。 “倾销和补贴”的确认主要是集中在两点:第一,中国产的光伏产品价格是否低于成本价;第二,中国销往国外的光伏产品价格,是否低于其本国产品价格。不过这两点现在来看都是不成立的。“尽管中国多家光伏公司在今年第三季度有大量的亏损,但这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光伏多晶硅、硅片及电池组件

(完整版)@国内外光伏发电发展现状及前景

国内外光伏发电发展现状及前景 《邓州市鑫园光伏电力开发有限公司》与国内知名专家对世界光伏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调查: 自1839年发现“光生伏打效应”和1954年第一块实用的光伏电池问世以来,太阳能光伏发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它的发展仍然比计算机和光纤通讯要慢得多。1973年的石油危机和20世纪90年代的环境污染问题大大促进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发展。随着人们对能源和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提高,光伏发电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科研投入不断加大,鼓励和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也不断出台。以1997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的“百万太阳能光伏屋顶计划”为标志,日本还有欧洲的德国、丹麦、意大利、英国、西班牙等国也纷纷开始制定本国的可再生能源法案,刺激了光伏产业的高速发展。 2000年以来,全球光伏产业连续6年以30%~~6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2年全球光伏电池产量为560MW/a,到2003年已高达750MW/a,增长了34%。2004年开始,德国对可再生能源法进行了修订,新的补贴法案促成了德国光伏市场随后的爆发,随之而来的是发达国家间新一轮的政策热潮和全球光伏市场的更高速膨胀。2004年世界光伏电池年产量达到1256MW,年增长率高达68%,2005年产量达1818MW,增长率仍有45%(图1-2),2006年,美国加州州长施瓦辛格提出了要在加州实施“百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在未来10

年内建设3000MW光伏发电系统的提案,这象征着美国光伏政策的新纪元的到来。正是由于欧洲、日本和美国强有力的政策推动,全球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市场才呈现出今天欣欣向荣的景象,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前景无限光明(图1--3~~图1--7)。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一、国外产业集群研究 (一)传统产业集群理论 1、外部经济论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为代表的外部经济理论。马歇尔把经济规模划分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两类,并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生产和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会使用专门人才、专门机构、原材料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所不能达到的。 2、工业区位论 韦伯(1909)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产业集群的现象。工业区位论是农业区位论在微观层次上的发展,是在给定“向心力”和“离心力”基础上的企业定位决策理论。韦伯认为,定位决策的决定因素是成本最小化。在决策过程中,韦伯利用了等运费线等工具,构造了集聚地区发展的模型,提出了技术设备的发展、劳动力组织的发展、市场化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降低四个因素影响着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 3、增长极理论 佩鲁(1955)提出了增长极理论。佩鲁认为经济空间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围绕着极核进行,空间发展如同部门发展一样,增长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佩鲁认为,当政府将某种推动性产业植入一地区后,将产生围绕推动性产业的集聚,然后再通过乘数效应以及关联效应,就会导致地区经济的增长。因此,根据增长极理论,一个地区要想取得经济增长,关键是在本地区内建立起一系列的推动性产业,通过产业的集聚,推动经济增长,这种推动性产业的建立可以依靠国家政策或地区政策自上而下地完成的。 (二)现代产业集群理论 1、新产业区理论 新产业区的研究始于70年代初对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研究。意大利的社会学者马格那斯科(1977)首次对意大利东北部地区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后提出了

国内外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国内外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概况及前景分析 东海县硅工业行业协会 2011年4月10日 随着世界能源的大量需求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世界各国纷纷实施绿色能源战略。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作为太阳能利用中最具意义的技术,凭借其节能、环保、低碳等特性成为各国、地区竞相发展的产业。最近10年太阳能光伏产业每年以平均30%的速度递增,最近3年更是以每年5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太阳能光伏发电已经成为可再生能源领域中继风力发电之后产业化发展最快、最大的产业。 一、国内太阳能光伏行业发展概况 中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理论储量达每年17000亿吨标准煤。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非常广阔。从全国来看,我国是太阳能资源相当丰富的国家,总辐射量大致在930--2330千瓦小时/平方米/年之间,特别是青藏高原和新疆、甘肃、内蒙古一带,利用太阳能的条件尤其有利。2010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已超过全球总产量的50%,行业年产值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直接从业人数超过30万人。 1、中国光伏产业近年来实现飞速发展 2007年中国光伏发电市场安装20MWp,2008年安装40MWp;2007年光伏产业销售额1000亿元,2008年销售额约2000亿元;2007年行业就业人数10万人,2008年就业人数约20万人,均实现翻番。我国光伏产业近5 年平均年增长率为49.5%,2007 年增长56.2%,成为全球太阳能第一生产大国,占全球产量的26.6%。2007 年世界前16 家太阳能电池公司中,中国已经占有了6家。2008年,中国超过了之前一直居全球市场份额首位的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生产国。而这一年的全球产量约为7GW,中国的太阳能电池产能约为3.3GW,产量超过了2GW,此时中国的份额超过了30%。2009年中国的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了4.3GW,占的全球份额已达到4成。2010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已超过全球总产量的50%。目前国内已有数十家光伏公司分别在海内外上市,据估算,行业年产值超过3000亿元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光伏制造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之一,中长期前景广阔。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光伏产业普遍出现产能过剩、核心技术缺失、依赖政府扶持、忽略品牌建设、缺乏战略思维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光伏产业的稳健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光伏产业的发展策略,以期为光伏企业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标签: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展望;对策 1.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1.1产业链中游产能集中,光伏产业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 由于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及组件封装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技术没有过高的要求,进入门槛低,因此中游企业发展迅猛。而产业链上游的多屏,硅在短暂的迅速发展后,速度明显放缓并出现了负增长,已无法满足中游产业生产的需要,需大规模从国外进口;下游的太阳能电站新增装机量虽然发展势头良好,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了部分过剩产能,但仍然无法改变我国光伏产业不协调发展的格局。 1.2产能过剩问题严重 由于光伏产业在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大肆擴张,企业投资者一哄而上,一时间“光伏基地”遍地开花。由于产能快速扩张,行业陷入无序竞争状态,导致我国光伏产品产能过剩问题不断加剧。虽然近几年光伏制造业市场小幅回暖,但是整体产能依然过剩,光伏制造业正由绝对过剩向结构性过剩转化。 1.3出口规模增加,国际贸易摩擦不断 由于我国光伏产品产量与出口迅速增加,使得产品价格快速下降。2011年以来,关国和欧洲等国家为保护本国的光伏产业,相继对我国光伏产品发起频繁的“双反”调查,设置贸易壁泉,打压我国光伏产业,国际贸易争端持续不断。在产品价格下行和贸易壁泉的双重影响下,我国光伏制造企业遭受重创,不少企业资不抵债而破产。尽管近几年市场逐渐回暖,但是我国光伏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发展却不容乐观。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挑战不断,欧关双反仍然持续,印度也于2017年7月发出公告,对来自我国进口的光伏电池及组件进行反倾销调。种种贸易摩擦使我国未来出口贸易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 1.4中小光伏企业发展困难 近年来,全国360个城市当中有将近一半的城市把发展目光锁定在光伏产业上,并提出了建设千亿级光伏产业园区的目标,盲目扩大项目投资,终将导致产品价格下滑、产能资源过剩等问题,进而丧失市场主动权。一些不具备竞争力或

企业创新投入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4a16534123.html, 企业创新投入研究综述 作者:黄珊珊 来源:《商情》2016年第08期 【摘要】本文从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和企业创新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这两个方面出发,对国内外与企业创新投入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并且提出了现有研究的局限以及对将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关键词】企业创新投入;影响因素;企业创新绩效 随着社会科技进步与国家对创新的越发重视,伴随“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国家号召,关于创新的研究又被推向一个新高潮。而企业创新的核心来自于其对创新的投入活动。围绕着创新投入,综述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文献,所有的研究主要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以及企业创新投入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一、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 研究一个企业的创新投入,最重要的是去寻找其影响因素。从近年来对国内外有关创新投入影响因素文献的梳理来看,主要可以将影响创新投入的因素分为三大层面: (一)宏观的国家及政府行为 国内外学者关于国家及政府行为对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涉及到宏观经济,金融发展,政府补贴,政府干预等方面。如Xiaoyong Dai,Liwei Cheng(2015)利用中国制造业的数据,研究得到政府公共补贴与公司创新投入呈“S”型关系,政府补贴和公司的自有创新投入呈倒“U”型关系。朱平芳、徐伟民(2003)以上海工业企业为样本,实证了政府的科技补贴和税收减免对企业的创新投入的正向影响。 (二)企业组织性质 国内外学者也从企业组织性质方面研究了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从企业外部环境到企业本身性质,再到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涉及到企业规模,所有权,合作网络,财务结构,市场环境等方面,得到的结论不尽相同。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企业规模因素。1942年,熊彼特率先提 出企业规模增大将导致高水平创新投入的假说,他认为只有大企业才可以对技术创新进行大规模投资并且担负起一定概率的研发失败所带来的额外开支。之后,国外学者进一步强调了企业规模在创新中的重要性。 (三)管理者本身特征

光伏行业遭遇寒冬,走还是留

行业遭遇寒冬,走还是留? 一般而言,人人都希望能够在一个较好的行业和企业内发展,因为这样的话,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就会充满希望。但现实总是和理想有很大差异的。假如你进入的这个行业在一轮发展后,进入了低迷时期,甚至遭遇寒冬,你的薪资水平大为下降,你是选择走还是留呢? 2011年10月中旬,美国开启对华光伏“双反”调查。2012年11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全票通过针对中国相关生产企业和出口企业征收介于18.32%至249.96%的反倾销关税,以及介于14.78%至15.97%的反补贴关税。随后,欧盟也对中国光伏产品挥起大棒。2012年9月初,欧盟正式宣布对华光伏组件、关键零部件如硅片等发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高达200多亿美元。印度随后跟风发起针对中国相关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欧盟光伏产业联盟于2012年9月25日进一步对中国光伏产品发动反补贴诉讼。与此同时,国内光伏企业的资金链出现了崩裂危机。国内有80%以上的多晶硅企业被迫停产。而整个行业不景气的同时,最直接受影响的无疑是整个行业及产业链中的从业者。 本人职业生涯咨询案例: 两年前,本人通过中硅高科公司招聘,有了一份人人羡

慕的工作。月平均工资高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更高出洛阳市的平均工资水平,年终分红优厚,然而好景不常在,光伏行业先后遭遇美国,欧盟,印度的反倾销调查,行业的不景气导致整个产业链的萎缩。2012年底以来本人的月薪也是大幅缩水。而多晶硅产业链中其他相关企业的员工工资更是普遍下滑。 短短两年间薪资水平不升反降,本人深深感觉多晶硅行业已经丧失了原来对我的吸引力。但跳槽到业内其他企业,无疑是换汤不换药。转行的话,本人觉得自己并没有其他一技之长。眼看单位很多同事纷纷离去,而公司却是只见出不见进人。原本看好的行业步入低谷,也带来了个人的职业低谷。本人感到十分迷茫,自己是不是也要离职?因而去了一家职业生涯咨询机构寻求职业规划专家的帮助。 首席职业规划师的观点: 对于行业不景气所给职业人带来的影响,我们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任何行业都不可能一直走高,关键是自身的发展。 目前是竞争社会,各行各业都在飞速发展,除了国家机关和相关单位,有固定保障的工作已经越来越少了。每个行业随时随地都可能存在着风险。这些风险的大小既影响到行业的产业链萎缩或是健康发展,同样也影响了固定人群的工资收入。但从另一方面看,行业低迷未必就是一件坏事。

中国光伏发电的现状和展望

中国光伏发电的现状和展望 一、中国光伏发电的战略地位 1.1 中国的能源资源和可再生能源现状和预测; 无论从世界还是从中国来看,常规能源都是很有限的,中国的一次能源储量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大约只有世界总储量的10%。图一给出了世界和中国主要常规能源储量预测。 从长远来看,可再生能源将是未来人类的主要能源来源,因此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可再生能源对未来能源供应的重要作用。在新的可再生能源中,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是发展最快的,世界各国

都把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商业化开发和利用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根据欧洲JRC 的预测,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将在世界电力的供应中显现其重要作用,达到10%以上,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占到30%;2050 年太阳能发电将占总能耗的20%,可再生能源占到50%以上,到本世纪末太阳能发电将在能源结构中起到主导作用。图二是欧洲JRC 的预测。 中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大国,也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2003 年能源消费总量约为16.8 亿吨,比2002 年增长13%,其中:煤炭占67.1%、石油占22.7%、天然气占2.8%、水电等占7.3%,石油进口达到9700 万吨。由于能源需求的强劲增长,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有所提高,比2002 年提高1 个百分点。图三给出了我国2003 年一次能源消费构成。

我国政府重视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主要有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我国目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如下: 水能:我国经济可开发的水能资源量为3.9 亿千瓦,年发电量1.7 万亿千瓦时,其中5 万千瓦及以下的小水电资源量为1.25 亿千瓦。到2003 年底,我国已建成水电发电装机容量9000 万千瓦,其中小水电容量3000 万千瓦。 风能:我国濒临太平洋,季风强盛,海岸线长达18000 多公里,内陆还有许多山系,改变了气压的分布,形成了分布很广的风能资源。根据全国气象台风能资料估算,我国陆地可开发装机容量约2.5 亿千瓦,海上风能资源量更大,可开发装机容量在7.5 亿千瓦,总共可开发装机容量10 亿千瓦。目前全国已建成并网风力发电装机容量57 万千瓦,此外,还有边远地区农牧民使用的小型风力发电机约18 万台,总容量约3.5 万千瓦。

2020年全球光伏发电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020年全球光伏发电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国内光伏企业实力居全球领先地位 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大幅下降 受技术进步、规模化经济、供应链竞争日益激烈和开发商经验日益增长的推动,在过去十年间,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急剧下降。在2010年至2019年间,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82%。 1、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 为应对全球变暖及化石能源日益枯竭,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2016年11月,《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凸显了世界各国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决心。太阳能以其清洁、安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等显著优势,成为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之一。 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数据显示,2011-2019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容量维持稳定上升趋势。2019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容量为580159MW,同比增长20.1%。 从全球光伏发电区域分布情况来看,亚洲为光伏发电主要市场。2019年,亚洲地区光伏装机容量为330131MW,占全球光伏装机容量的56.9%;其次为欧洲地区,光伏装机容量为138266MW,占全球光伏装机容量的23.8%。

从国家来看,2019年世界主要光伏发电国家累计装机容量排名前三分别为:中国、日本、美国,合计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为327452MW,占全球的56.4%,其中中国占全球比重为35.3%,所占比重有所下滑。

2、全球光伏发电装机成本大幅下降 受技术进步、规模化经济、供应链竞争日益激烈和开发商经验日益增长的推动,在过去十年间,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急剧下降。 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在2019年从17000个项目中收集的成本数据显示,太阳能光伏发电(PV)、聚光太阳能热发电(CSP)、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的成本分别下降了82%、47%、39%和29%。2019年,在所有新近投产的并网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容量中,有56%的成本都低于最便宜的化石燃料发电。 在2010年至2019年间,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82%。自2010年以来,成本的下降主要是由于电池板价格和系统配套费用的降低,前者降幅达90%。在过去十年间,这些因素使得太阳能光伏发电(PV)的总装机成本下降了约五分之四。

当前国内外校企合作研究现状综述

科技研究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339 □能源环境与节能 2014年第14期 当前国内外校企合作研究现状综述 杨 瑜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长沙 410004)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国内外校企合作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国外职业教育校企长效合作的经验,为我国实施校企长效合作提供思路。 【关键词】校企合作;研究现状 2012年11月17日,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教育部提出职业教 育将重点推进“深度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的八项工作之一,“推 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深度融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校 企合作被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成为发展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战略 选择。因此回顾国内外校企合作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有利于我们在范 围和深度上寻找差距,为探索出适合企业和高校良性互动的校企长效合 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一、国外研究现状 创新理论是国外校企合作理论的起源。最早是熊彼得(1912)在其 《经济发展理论》提出创新的概念;之后罗斯伯格等学者于20世纪80 年代初提出创新过程的三个特点:动态化、集合化和综合化;这些观点 把大学、研究机构纳入创新的主体范畴,与企业共同成为创新的主体, 进一步奠定了校企合作创新的理论基础。接下来的研究更广泛,涉及到 校企合作创新的激励与障碍因素、校企合作的宏微观层面、种类、动力 机制,绩效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英国弗里曼教授(1987)在《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 中提出校企合作是一种国家行为,并形成了“国家创新系统”概念中的 大学——产业——政府关系的“三重螺旋(体)”,明确了政府在校企合 作中的重要作用。埃茨科威兹和雷德斯多夫认为“大学和产业的触角己 开始伸向了先前属于对方的领域”。奈斯比特也说“当今,大学越来越 更像是企业,而公司也越来越像是大学”,这些都为更深入地研究企业 和高校间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微观层面上,吉本斯(1994)提出了知识生产方式的传统模型和现 代模型。达尔齐(1994)的调查报告中显示82%的学者希望增加与产业 界的联系,而产业界希望与学术界合作的只有52%,产生这种差别的 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来自政府对大学进入技术创新过程下游的压力。 加勒特(1996)等从宏观的角度对产学研合作创新进行了研究,剖析不同制度环境下产学研合作的特征。吕思安(1996)研究表明,企业为技术人员把时间用在合作研究的执行方面制订相应的激励措施,提供所需资源时,企业高校间的技术转移才会成功。 在实践层面,主要发达国家也成功形成了适合本国的行之有效的不同特色的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尤以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攻读交替”、日本的“产学合作”、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美国的“CBE”模式、俄罗斯的“学院—基地企业制度”模式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等硕果累累,为世人所称道。这些都是我们今天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校企合作模式时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国内研究现状 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提出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地方之间开展校企联合办学以来,校企合作逐渐成为高校改革实践中一种新的办学模式。199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在上海成立。1992年,国家经贸委、原国家教委、中科院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2004年教育部在教高[2004]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2006年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的宏伟蓝图。正是在以上宏观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学术界对校企合作的探索和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了。 自2006年起,研究视角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新制度经济学、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合作机理、演化博弈等方面上升到了国家创新系统方面。祖廷勋等从新制度经济学层面对校企合作的动力因素和合作模式进行分析;丁厚德等研究了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融国家目标和国家战略于校企合作中,确立我国校企合作的重要地位。 吴晓研(2007)从高校与企业的知识需求与合作的价值分析出发,对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及合作机制进行了探讨;白庆华等分析现有国家和地方法律及政策在促进产学研合作方面遇到的瓶颈,以提出解决思路支持产学研合作的规范和可持续发展;李江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产学研结合长效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蒋丹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李光红运用演化博弈基本理论和模型对校企间合作创新问题进行研究。 朱桂龙,李奎艳(2008)重点分析了几种大学—企业合作绩效影响因素评价模型;景临英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校企合作博弈;谢科范论证了产学研结合的四种现代模式;任素宏构建了合作创新中知识产权风险影响因素体系,并运用该体系对企业间合作创新中技术秘密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顾佳峰以北京大学为例研究如何从交易成本节省的角度来管理校企合作,进而构建有效的管理机制。 王崇伟(2009)归纳出三种校企合作的模式:校办企业模式、行业办学模式、合作办学模式;陈文宾等将校企合作模式分为:专家咨询模式、资源共享模式和订单培养模式三种;钟利红、邓之宏分别从高校和企业两个方面研究校企合作的动因。 2010年,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袁贵仁部长强调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着眼点与着力点。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环节,邓之宏等研究的三重螺旋模型认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在社会创新系统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对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一)国外职业教育校企长效合作的经验 1.政府政策强效推动,合作教育有法可依。从主要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发展历程来看,各国政府非常重视通过立法和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引导校企合作。德国政府先后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企业宪法》、《工业法》等一系列法规来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义务、责任和权利,推动双元制教育的发展。美国政府在颁布《职业教育法》后,克林顿总统又于1994年签署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和《学校——工作多途径法案》,把校企合作作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根本原则。 2.企业利益得到保障,全程参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实施校企合作过程中非常重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如德国职业教育对毕业生的能力 要求由行业协会统一制定。德国通过行业协会资格审核的企业在承担职业教育任务的同时,既可以节省劳动力开支、降低新员工培训的各项成本,还可以获得国家经费补助、职教费用计入生产成本、减税等直接利 益。 3.确立完备的职业考核和评价体系,职业教育人才受社会青睐。德国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学生的技能很放心,因其“双元制”教育拥有严格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学生毕业时既要有学校毕业证,还要有企业的培训合格证和行业协会考试委员会组织的全国考试合格证,持证方能上岗。法国教育部的文凭委员会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方向,其大部分成员来自企业界。社会大众、企业并不认为职业教育相对普通高等教育水平要 差,相反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以其适当的理论储备和实用的动手能力备受企业青睐。 (二)国内外比较研究的几点启示 比较国内外校企合作的研究现状,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校企长效合作的经验,对于我国实施校企长效合作有以下几点启示:首先要完善政策法规,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发挥政府行政功能和行业主导作用,有针对性的约束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全过程;其次要更新观念,职业院校应以利益共享为出发点,驱动企业、政府参与职业教育运行;最后要完善校企合作体系,加强监督机制和制度保障。 国外的校企合作研究是根据其国情或当地的情形来实施的,我们不 能采取完全的“拿来主义”的态度,而应该根据我国的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水平等来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和体制的校企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吴树山等.试论我校企合作的发展态势及其对策[J].科学进步与对策,1997(6). [2]刘登梅.几种国外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给我们的启示[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01(5). [3]刘力.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考察及本质探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4]赵久香.校企合作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概述[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1(6).

2018年度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前景预测(附图)

2018 年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前景预测(附图) 1、行业概况 能源与环境问题是制约世界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个突出问题。工业革命以来,石油、天然气和煤碳等化石能源的消费剧增,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日趋增大,迫使世界各国必须认真考虑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开发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战略。 (1) 全球光伏产业呈现爆发性增长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的一种,具有储量大、永久性、清洁无污染、可再生、就地可取等特点,因此成为目前人类所知可利用的最佳能源选择。自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三位科学家研制成功单晶硅电池以来,光伏电池技术经过不断改进与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一套完整而成熟的技术。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该技术得到了许多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尤其在二十一世纪,光伏产业以令世人惊叹的速度向前发展。2000年至2016年间,全球累计装机容量自1,250MW增至304,300MW,年复合增长率 高达%。 (2) 光伏产业的格局从欧洲一枝独秀发展为全球百家齐放 2000年,德国颁布《可再生能源法》(EEG),为德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2004 年,德国对《可再生能源法》进行首次修订,大幅提高了光伏电站标杆电价的水平,收益率的突升使得资本涌入,带动了德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并引领了全球光伏数十年。2000 年至2012 年,以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三国为代表的欧洲区域成为全球光伏装机需求的核心地区。受2011 年末欧债危机爆发的影响,以德国、意大利为代表的欧盟各国迅速削减补贴,欧洲需求迅速萎缩,全球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增速放缓,光伏产业陷入低谷。2013 年,中国以国务院24 号文为代表的光伏产业支持政策密集出台,配套措施迅速落实,中国因此掀起光伏装机热潮。日本也于2013 年出台力度空前的光伏发电补贴政策,全球光伏市场迅速升温,光伏产业从依赖欧洲市场向全球化迈进。自2013 年以后,中国、日本、美国三国接过了欧洲的接力棒,成为全球光伏装机的主要增长区域,市场份额持续攀升。2016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约73GW其中中国、美国、日本、欧洲、 印度4GW。欧洲等传统市场的份额逐步向中国、美国、印度等市场转移,一批新兴市场,如印度、 南非、智利正在加速发展。海外新兴市场的崛起使得光伏产业从依赖欧洲市场向全球化迈进。 (3) 中国光伏产业几经曲折,目前已经形成成熟且有竞争力的光伏产业链,在国际上处 于领先地位中国光伏制造业在欧洲光伏装机量快速增长的背景下,迅速形成规模。2003 年 至2007 年间,我国光伏产业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90%。2007 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 大的光伏发电设备生产国。中国光伏产业产能巨大,但“两头在外” 即太阳能级高纯度多晶硅原料依赖国外市场供应,而生产的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产品严重依赖国外消费市场的状况为行业快速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光伏电站融资困难,欧洲需求减退,中国的光伏制造业遭到重挫,产品价格迅速下跌。2009?2010年期间,在全 球市场回暖及国家 4 万亿元救市政策的刺激下,中国掀起了新一轮光伏产业投资热潮。2011 年末受欧债危机爆发影响,欧洲需求迅速萎缩,全球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增速放缓。而上一阶段的投资热潮导致我国光伏制造业产能增长过快,中国光伏制造业陷入严重的阶段性产能过剩,产品

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及理论述评

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及理论述评 1 产业集群的定义及分类 定义 产业集群或簇群是一种相关的产业活动在地理上或特定地点的集中现象,这 是国外对产业集群的经典定义。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定义大同小异。曾忠禄认为, 产业集群指同一产业的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的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 徐康宁认为,产业集群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 ;王冰、顾远飞认为,簇群是一种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面向未来的组织形态,它 所具有的两种机制——知识共享机制和信任机制超越了市场/价格和科层/权威; 刘友金、黄鲁成认为,产业集群中的产业概念不是指广义上的产业,而是指狭义上的 产业,如个人计算机产业、大型计算机产业、传真机产业、医疗器械产业;另有 人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区域产业群落,它强调子相关产业中相互依赖、相互合作、 相互竞争的在地理上的集中,这种集中是在竞争环境中产生和形成的,它不仅仅 是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更是一种经营组织形式,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对产业集群形式的划分角度不同,形式也不一样。1988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根据集群内技术的总体水平、集群变化的广泛性以及集群内间相互协作与 络化程度三个标准,将集群分为非正式集群、有组织集群、创新集群、科技集群和 孵化器及出口加工区五个类型。仇保兴认为,按照中小集群的结构来分,其 形式主要有:群落内部之间的关系是以平等的市场交易为主,各生产厂以水 平来完成产品生产的“市场型”中小集群;以大为中心、众多中小

为外围而形成的“椎型”(也称中心卫星工厂型)中小集群;以信息为主而 不是以物质为主,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业的柔性生产方式来进行生产的“混 合络型”中小群落。按照的性质又可以分为:制造业集群、销售业集群和 混合集群等。陈雪梅、赵珂在对中小形成的内外部原因进行分析后认为 ,中小群形成的方式有:由区域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因素影响形成 ;由大改造、分拆形成;由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形成等原因。中小集群的 重要效应是有效地推动了城市化,城市化可扩大就业需求,促进劳动力加速集聚。李 新春根据对广东集群不同发展形态的观察,将集群描绘为三种形式:历史形 成的集群,沿全球商品链形成的集群以及创新络集群。王缉慈通 过对新产业区的研究将集群分为以下五类:①一些沿海外向型出口加工基地;② 一些智力密集地区;③一些条件比较优越的开发区;④一些乡镇集聚而形成的企 业络;⑤由国有大中型为核心的络[11]。 2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培育 形成机制 经济集聚的本质是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共同作用的过程,规模经济导 致经济集聚产业点,再加上范围经济产生集聚产业区,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 济共同作用产生经济集聚核心区[12]。产业集聚形成重要的内在机制是合作,重要的 外在环境是制度[13]。群落理论的流派大致有三个:以产生的时间为序,依次为 外部经济理论(以马歇尔的理论为代表)、集聚经济理论(以韦伯的理论为代表)和 新竞争经济理论(以波特的理论为代表)[13]。产业群落的演进大致要经过产业群落 的孕育与形成、产业群落的成长与扩散以及产业群落的更替几个阶段。在一个产业群 落内部,其中的行业组成越复杂也就越稳定。台湾地区的学者非常注重运用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成果显著。对区域创新系统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从区域创新系统的涵义、结构、政策、评价、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标签: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 1 区域创新系统的涵义 区域创新系统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是英国学者Philip Cooke在1992年首次提出的。他在《区域创新系统:在全球化世界中的治理作用》(1996) 一书中,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且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 David Doloreux 等(2003) 研究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创新活力,它包括企业与“知识组织”,如大学、研究机构等的密切关系,这组成一个支撑性“知识基础设施”;二是区域作为一个政体,可以通过某种治理安排来促进和支持这些关系。为此,区域可被视为一个学习“实验室”,并要形成地方性互动网络,它包括广泛的企业团体和治理结构,以促进创新。 陈德宁、沈玉芳(2004) 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由一个区域内参加技术创新利扩散的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组成的,为创造、储备、使用和转让知识、技能利新产品提供交流关系的网络系统。 文兴吾(2007)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特定的产业区域内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和现实条件所组成的网络系统,是由相关社会主体: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及公共部门、中介服务组织、金融机构等,联系、互动所形成的区域社会网络;其目的是为了创造、引进、使用和扩散新技术,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在国内大量的文献中发现,对于国外的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在中国的翻译主要有二种:(1)区域创新系统。(2)区域创新体系。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都一样,只是翻译不同。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涵义,国内外有不少文献对它进行了界定,但不同学者在界定区域创新系统时具有不同的创新观点,导致现在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还没获得一致的看法。从上面研究的情况来看,其基本内涵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和开放的边界。②以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中介机构为主要的创新主体。③不同创新主体之间通过互动,构成创新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④创新主体通过创新( 组织和空间) 结构自身组织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创新功能,并对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产生影响。⑤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和系统自组织作用维持创新的运行和实现创新的持续发展(WiigH,WoodM,1999)。

旅游产业集群的文献综述

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论文题目 林晓青 学生姓名 08012012 学生学号 工商管理2008级4班 专业班级 溪口风景区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因素研究 韩晓燕 指导教师 工商管理系 系 别

文献综述 随着全球经济不断的发展和实现国际化,作为服务业的旅游行业也以着迅猛的发展姿态成为发展规模最大的行业之一。产业集群现象已经发展成了一个世界性的经济趋势,国内外对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已经很成熟,其相关理论大多应用于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集群也成为学术界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理论和实践都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中。 1旅游产业集群的相关定义 1.1产业集群的概念 迈克尔·波特(porter,1998)在1990年提出产业集群这个概念,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一个特定的领域或者特定的行业内,首先由一些在地理上临近,企业的发展及运作有着一定的联系,形成产业链,共同合作竞争的产业实体。产业集群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罗利兰德和赫托格(J·A·Theo Rolandt and Pim den Hertog,1998)对产业集群的定义理解为:企业之间为了减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形成市场保护,加强企业之间的学习,创新,促进企业间的信息技术交流,形成风险共担而企业间彼此联系较强的无形网络,这种网络就是产业集群 王缉慈(2002)将产业集群定义为“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互相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它们同处一个特定的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具有专业化特征” 2 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研究 2.1 国外对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研究 特伯格·莫莱菲为例(Tebogo Molefe,2002)支持地理范围内德集中是促进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他在《南非旅游集群研究概述》(South African Tourism Cluster Study Summary)中指出旅游产业集群是指企业通过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旅游企业通过合作也提升竞争力,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创新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旅游价值链的合作模式。 Debrah和Richard Kwame(2003)指出旅游产业集群也可以是一种虚拟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