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合理存款》教学设计与反思

《合理存款》教学设计与反思

《合理存款》教学设计与反思
《合理存款》教学设计与反思

《合理存款》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110页综合活动课《合理存款》是在完成了第六单元“百分数”的教学之后安排的,旨在让学生巩固对储蓄存款的认识,了解教育储蓄以及国债利率的有关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

教学设计:

如何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足够多的有关存款的信息,并在实践中感悟知识,提高数学素养呢?我在课前通过与电脑老师合作,有意识的教学生上网查询理财的方式、近期的银行存款利率,并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到银行查询核实,设计调查表询问周围成人的理财方式及理由。在课堂中通过交流,通过“争做小小理财师”活动,让学生充分运用课前获得的知识,经历自我了解,交流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数学素养。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调查,让学生掌握各种储蓄方式的近期利率及成人的理财方式,初步建立理财观。

2、通过“争做小小理财师”,让学生经历设计储蓄方案,优化方案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让学生在体验选择存款方式的过程中,体会到父母理财的艰辛。

教学准备:

调查表,电脑课上的资料查询,银行的宣传资料,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汇报课前调查的结果。

“说一说,你通过上网,到银行,询问家人,知道了哪些储蓄的知识?”

(二)明确问题

出示情境图,作为“小小理财师”你了解了妈妈的问题吗?引导学生明确妈妈的存款本金、年限及用途。

(三)活动“针做小小理财师”

1、设计方案。分组设计储蓄方式,并计算收益。

2、选择方案。分析每种储蓄方式,选择优化方案。

(四)反思这次活动的收获:写一篇数学日记。

教学反思:

通过我精心的课前准备,在这节活动课中,学生通过课前对自己家庭理财方式的调查和了解,他们的理财观让我大家欣喜……就让我回味几个片段吧!

片段:

(上课时)师:“说一说,你通过上网,到银行,询问家人,知道了哪些储蓄的知识?”

生1:我妈妈有的钱就在工资卡上,说是便于在商场买东西,积分;

生2:我家里大部分存整存整取一年期,说这样钱比较多,稳定;

生3:我妈妈也存了定期,用的零存整取。

生4:我爸爸还买了国债,因为利率比较高;不用交税,也比较稳定。但爸爸说原来不怎么好买。现在,利率总在上调,有人认为不划算。

生5:我在网上看到有的人买基金,有的买股票,说收益很高,但亏起来也很快,还有人因为亏损而跳楼等等。

生6:我还知道教育储蓄,他是专给学生的,也不用交税。利率也满高。取时要学校开非义务教育的学生证明,比如高中、大学可以,小学、初中生就不能取。

生7:我还知道……

(学生们兴趣高涨,争先恐后……纷纷说各种理财的信息,这些信息远远超过我的想象)

反思:

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秘诀。“以趣促学”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愉快的去活动,主动地去学习,在调查中获取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向“会学习,会创新,会开拓”地目标靠拢,使学生数学素养得到提高。本节课课前我通过学生喜爱的电脑作为主要调查工具,学生有兴趣,还及时与电脑老师将信息技术与调查研究整合,将调查落入实处使每个学生都饶有兴趣地参与活动,在愉快的活动中探索,体尝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有了大量的理财观作支撑,在后面的设计和选择存款方式的活动过程中精彩也就层出不穷。

片段:出示情景图(110页)

说一说:妈妈到银行咨询什么问题?

生:“妈妈说她准备存一万元前给儿子六年后上大学,问怎样存款收益最大?”

师:“如果你是银行职员,你该如何工作?”

生1:把她的要求想清楚。

师:“讨论一下妈妈的要求。你要明确那些问题呢?”

生2:妈妈要存6年,本金一万,目的是给小孩读书。

师:那你们考虑选择哪些储蓄方式呢?

生3:我们认为不适合买股票或买基金,因为网上说这种方法太大风险,有时赚很多,有时赔很多。

生4:我同意他的看法,因为妈妈的这笔钱是用来读书的,赔不起,必须保证孩子上大学。

(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生5:活期也不用选择,因为那样利率太低。零存整取也可以不用选择,因为妈妈已经有本金了。

生6:可以整存整取。也可以买国债。

生7:还可以买教育储蓄。但要算一算才知道哪种划算。

师:那你们每人设计一种方案,算一算(运用计算器),比一比,帮妈妈选一种储蓄方式吗?

学生出现多种不同的储蓄方式,经小组讨论后,认为以下几种方式可供妈妈选择:

生1:先存3年定期,再存3年定期;稳定,虽然目前效益不是最多,但三年后有可能利率上涨。

生2:先存5年定期,再存1年定期。稳定,目前效益较多。

生3:先存3年国债,再存3年国债;稳定,效益较多,但不大好买。如遇急事,不划算。

生4:先存5存国债,再存1年国债。稳定,目前效益较多,但不大好买。如遇急事,不划算。

生5:先存5存国债,再存1年教育储蓄。稳定,目前效益最多,但不大好买。如遇急事,不划算。

生6:存6年教育储蓄,稳定,目前效益第二多,还可刺激学生认真学习,建议购买。

(其他学生笑,但都赞同,于是学生选择了第(6)种方案)

反思:

数学综合活动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让学生人人参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多种感官参与,在活动中领悟知识,获得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数学活动课的活动目的之一。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创情、激情、融情,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中学习,才不会感到学习的辛苦。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学生亲自实践,在实践中感知、在实践中创造,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本节课

中,我以“争做小小理财师”为内容,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搭设一个舞台,让学生充分根据调查的知识经验和先前学过的有关储蓄知识,自我探求合理的储蓄方式,令人惊喜的是,在学生大量调查研究后,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学以致用。学生不仅比哪种储蓄收益高,还注重了存款人的目的,甚至初步研究了利率的走势。

在课堂评价中,我还要求学生写出本次实践活动的感想,有的学生写到:"在实践中,我知道了做一名理财师真不容易。"还有的学生说:"我要把我的押岁钱存起来。""真是不实践不知道,一实践就明了""我将来长大要当一名小小理财师。"这样,学生不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而且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总之,通过这节活动课,我诱发、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通过实践,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树立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要用到数学的思想,我们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年级上册语文 识字8小书包教学反思1 人教部编版

《小书包》教学反思 《小书包》是一首轻快、开朗的儿歌组成。课本、作业本、铅笔、转笔刀等学生常用的学习用品。儿歌节奏晦涩,浅显易懂,不仅展示了“小书包”里的各种文具,还告诉学生这些学习用品是他们读书写字的好伙伴,陪伴着他们的学习。从而引导学生要爱护这些“小伙伴”,养成整理、爱惜文具的好习惯。教学重点为认识“书”“包”等11个生字和包字头、单人旁、竹字头3个偏旁;会写“早”“书”等5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学习用品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用处。爱护文具,学着摆放文具,整理书包。上完课后,教学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的教学思路主要还是提示学生识字写字。本课多数生字出现在文具名称中,识字时,将生字融入到文具名称中进行认读,借助学生熟悉的文具名称识记相关生字,将识字、学词和认识事物相结合。生字的读音通过认读生字和朗读儿歌来正音,重点强调“书、尺”“作、早”。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自主识记字形,理解字义,如生活情境识记、熟字加偏旁、加比画的方法。写字教学时,重点引导撇的例外写法。学有余力的同学在练写词语。 2.朗读指导。朗读儿歌时,注意句子间合适停顿,采取先听读、跟读儿歌的方式感受儿歌句中和句末的停顿,学生再试读。通过“橡皮、尺子、铅笔、转笔刀”等词语的合适突出,感受小书包用处大。 3.理解运用。联系生活,理解文具。学生平时都用到这些文具,对文具名比较熟悉,作用也基本了解,教学时采用图文对照,学习词语。引导学生回顾这些学习用品该到什么商店去购买,从而明白这些都是文具。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书包里有哪些文具,试着用文中的句子来表达。 4.说一说。引导学生学习用“我会……”的句式说说自己会做的事情。 二、胜利之处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沪科版八年级)

7.5《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2、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 3、通过探究和分析,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并通过交流与合作得到其结论. 4、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主义的激情和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难点: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弹簧测力计、量筒、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及配重)、橡皮泥、硬币、蜡块.【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教学情境。 看一看:热气球升空 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热气球升空,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说明以上内容都跟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体的浮与沉”有关。 二、新课学习 (一)、活动10.1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猜一猜: 把一些物品,如橡皮泥、硬币、泡沫塑料、小玻璃瓶和自备的各种小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 试一试: 通过动手探究得出结论: 上浮的物体有: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蜡块…… 下沉的物体有:实心橡皮泥、硬币、内装许多配重的小玻璃瓶…… 议一议: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 做一做: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探究。

想一想:对各组采取的措施,用交流的方法汇集起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归纳出所采用的方法的实质。 得出:物体的上浮或下沉是由重力和浮力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因此,使物体液体中上浮的方法有两种: 其一是减小重力。如,减少玻璃瓶中的配重、或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将实心物体挖成空心; 其二是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如,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或增大液体的密度(向水中撒盐)。 所采用方法的实质是:改变了物体的重力或浮力。 2.活动10.2 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首先根据活动10.1实验结论: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所受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控制物体的浮与沉来提出问题。 物体上浮和下沉时,它受到的重力与浮力各有什么关系? 猜一猜:让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猜想。各种猜想都可。 做一做: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设计实验方案:测出浮力和重力进行比较。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水、小瓶、配重物。 本活动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出物体的浮沉条件。本活动中物体和重力是用弹簧测力计称出来的。它是影响本实验准确度的主要因素。 议一议 1.怎样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用弹簧秤测) 2.怎样利用提供的器材测量或计算物体上浮、下沉、漂浮时受到的浮力? 实验设计中可能学生不能达到这一要求,引导学生从实验设计的几个问题展开讨论,逐一得到结论,为实验步骤的设计创造必要的条件。 交流总结得出实验步骤: (1)用调节好的弹簧测力计称出小瓶的重力G。 (2)向量筒中装入一定数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 (3)把小瓶放入量筒中,观察小瓶所处的状态,并记下水面的位置V2。

《将进酒》优秀教学设计

《将进酒》教学设计 山东省沾化县第二中学吴春娥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通过品读探究,理解诗歌中诗人复杂的情感变化,了解诗人形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余光中的诗中有这么几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课件),这是写谁的?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穿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狂言,因酒而成传世佳作。 唐代天才诗人李白在这个方面尤为突出,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的诗为证: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课件) 你读到的是怎样的李白? 一个嗜酒如命,狂放不羁的李白跃然笔下。不过李白不仅能喝,而且也善劝酒。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的一首劝酒歌——《将进酒》,感受他与酒的不解之缘。 二、释题与背景: 1、“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关于“将”字的这一含义,《诗经·卫风·氓》中间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先例。“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2、背景简介 跟谁喝酒呢? 注意课本注释,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三、浅读诗歌,整体感知 1、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遍李白的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他朗读时的字音和节奏。 讨论朗读中的问题,达到所有学生都能读准字音,读准诗句节奏,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 字音:朝(zhāo) 樽(zūn) 还(huán) 岑(cén) 烹(pēng) 馔(zhuàn) 恣欢谑(zì) (xuè) 径(jìng) 裘(qiú) 情感: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须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 2、学生放声朗读,并自习三分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四、品读诗歌,把握情感 (整体情感感知) 1、李白在诗中具体表现为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找出文中表达是人情感的字眼。 悲、欢、愁(板书) (前半部分品读) 2、从哪你读出诗人的“悲”?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暮成雪”。 李白悲的是什么?人生易老,时光易逝。 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更应该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 (引出李白被排挤的史实)李白于公元744年,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本诗写于公元752年,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韶光易逝,人生易老,写作这首诗歌时,诗人已经47岁了,在政治上的抱负得不到施展,甚至发现昔日的梦想离自己愈来愈远了,这是他感叹悲伤的深层原因。 ②那么开篇的那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和它并举又有什么作用?这不是多余的吗? 老师有一点不理解:我们都知道黄河是发源于高山之中,那也就是“黄河之水山上来”了,作者却说“黄河之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 设计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浮与沉》教学设 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3、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得关于物体本身大小和轻重关系的认识;初步了解到在物体大小(体积)相同的条件下,重的物体容易沉下去,轻的物体容易浮上来。在物体轻重相同的条体下,物体大的容易浮上来,小的容易沉下去。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沉浮,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 四、教法与策略 教师把“科学概念的建立和提升”贯穿于学生的探索之中,让学生对物体沉浮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建立“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这一科学概念。学生

的认知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和不断探究中向前发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只是知识的促进者、活动的引领者的角色。教学中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创设相关探究情景,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 五、材料 铅球、橡皮泥、泡沫、回形针、橡皮、大头针、蜡烛头、硬币、铁钉、木块、乒乓球、相同大小的玻璃瓶、相同大小不同重量的圆柱体、相同重量不同大小的正方体、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浮沉现象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使用动画导入新课:“一群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不小心球掉进了旁边的深坑里,坑口又小又窄,人根本下不去,谁能想个办法,把球拿上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随水浮上来。教师问:“如果是我们上体育的铅球掉进深坑,那么还能用这个办法吗 接下来,教师拿起一个瓶盖,让学生猜猜它在水中是浮还是沉教师做演示实验,就会发现无论怎么放置,瓶盖都会浮在水面上。进一步明确观察物体浮沉的方法是把物体轻轻放在水面上,再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沉浮。 (二)提升原有认知——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 提问“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老师给各小组准备了十种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我们先来猜一猜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随着学生的预测在黑板上贴物体图片,猜测是浮的物体贴在板书“浮”的后面,猜测沉的物体贴在板书“沉”的后面,不能确定的贴在板书“浮”与“沉”的中间。预测后逐个实验,并填好活动记录单。

《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掌握诗歌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反复吟咏,明确作者的抒情层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批判的看待李白“及时行乐”的观点,学习李白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 同学们一定能朗诵李白与酒难舍难分的传世佳作吧?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二、题解背景 1、作者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 2、《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 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 这首诗是一首劝酒歌,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沉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这种反抗方式,跟《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寻仙表现不事权贵的意志的写法颇为相似。 三、自学检查: 1、指出下面加线字的读音有错的一项:C A、馔玉(zhuàn) B、恣意(zì) C、将进酒(jiāng) D、欢谑(xuè) 2、下面通假字中有错的一项:C A、径须沽取(沽:酤) B、所守或匪亲(匪:非) C、与尔同消万古愁(尔:你) D、卒廷见相如(廷:庭) 3、解释下面“将”的意义: ①将进酒()②呼儿将出换美酒()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⑥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①请;②拿;③扶持;④带兵的人;⑤带领;⑥助,在动词后,没实在意义 四、听朗读,正音 五、作品基调 基调指的是一篇作品整体上的感情色彩或氛围。 本诗的基调: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浮与沉》教学设计

15. 《浮与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浮与沉》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三年级下册《常见的力》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以小船能浮在水面上为线索,探究浮的特点,然后延伸到浮与沉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明白浮与沉是怎么回事。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生活中小船能浮在水面上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乒乓球、气球、木块、螺丝钉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并通过实验得出浮力的感性认识,再研究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得出结论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不但浮在水面的物体(部分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而且浸入水中的物体(全部在水中)同样受到水的浮力。再研究生活中浮力的应用;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在经历模拟实验和讨论活动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制作一个浮沉子。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思维导航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年科学,对科学已经有了浓厚的兴趣,对浮力常识已经有较多的认识,能够观察浮力一些特点,并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并且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对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比较抽象,学生还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以激发,而对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是水的浮力;了解浮力在生活的应用。 科学探究目标: 1.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2.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物体沉浮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物体浮沉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 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器材准备】

国家一等奖《将进酒》教学设计

《将进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五个模块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但还是浅层次的。本堂课旨在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情感世界,培养学生自主领会诗词意旨的能力。本班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积极主动,部分学生表达能力较强。 重点难点 理清情感变化线索,理解李白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入世的复杂情感。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客人,他带着酒气从遥远的盛唐飘然而至。他有着“千古诗才,无人媲美;一身傲骨,气压群雄;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他就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巅峰代表诗人——李白。 活动2【导入】二、回顾作者诗歌特点 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及其诗歌的特点。 活动3【活动】三、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1.下面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请大家把这首诗先读一遍,一边读诗歌一边看注释,圈点勾画你认为重要的内容。 2.请一位学生读诗歌,师生共同正音。 3.课件展示重要字词的读音,提醒学生做笔记。 将(qiāng)进酒呼儿将(jiāng)出换美酒 朝(zhāo) 樽(zūn) 还(huán) 岑(cé n) 烹(pēng) 馔(zhuàn) 恣欢谑(zì) (xuè) 径(jìng) 裘(qiú)

4.请学生放开声音再自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 活动4【活动】四、指导诵读吟诵诗歌 1.全班放声齐读一遍这首诗。 2.师生共同探讨诵读诗歌的方法。 3.小结诵读方法。 教师从节奏、感情、停顿、强弱、快慢等方面进行点拨总结。 活动5【活动】五、各抒己见体会情感 过渡:刚刚我们在诵读的时候,有些句子我们读的高亢,有些读的低沉,这是依据什么而定的?的确,这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关,下面前后四个同学为一小组:挑选你们最喜欢的一句说说写出了作者什么样情感? (以下讲解依据学生回答情况做适当的调整) 名句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提问:抒发了什么情感?为何而悲? 时光的流逝,人生苦短。我们知道,自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后,我们中国人只要看到流水一去不复返很自然就会想到——时光的流逝 课件展示:还有:汉乐府《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告戒世人: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年华付水流。 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以及《三国演义》卷首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是我国古代“流水文化”的扩展和延续。 2.小结:开篇李白就悲叹人生苦短,人生就如黄河之水一去不复返,想我李白啊,满腹经纶,谁料竟落得如此下场:年过半百,青丝成雪,浪迹江湖,一事无成。 课件展示:作者的《秋浦歌》也有这样的感叹。“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3.过渡:诗人是不是一悲到底了呢?接下来诗人的情感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小书包》教学反思

《小书包》的教学反思 《小书包》由6个词语和一首轻快、活泼的儿歌组成。儿歌节奏明快,浅显易懂,不仅展示了“小书包”里的各种文具,还告诉学生这些学习用品是他们读书写字的好伙伴,陪伴着他们的学习。从而引导学生要好好爱护这些“小伙伴”,养成整理、爱惜文具的好习惯。 一、猜谜语,激发兴趣 课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开课时,以学生喜欢的猜谜语的形式引出小书包里的文具等学习用品,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学生不仅认识这些学习用具,而且学在生活中自己识字,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作好铺垫。 二、多样识字,扎实写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一年级的孩子还没有自主识字的能力,为了给孩子们构建识字的意识,培养学生识字的良好习惯,在识字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生字,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字谜等方法,从而提高识字效率,让学生享受“学语文、用语文”的乐趣。 写字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笔顺、结构,然后范写,再让学生描红临写,最后展示评价,给学生了正面的引导,孩子们都开始练字,只要发现老师书写不规范的地方就直接指出,来看来孩子们真正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三、口诀提示,培养习惯 可前提示孩子“上课铃,丁丁响,我们快步进课堂;书本文具放整齐,静等老师把课上。”准备上课。课中提示孩子:专心听讲纪律好,积极发言勤思考;要发言,先举手,站起来,大声讲;一二,坐好。(生拍手)写字时提示:执笔姿势:食指拇指捏着,三指四指托着,小指在后藏着,笔尖向前斜着,笔杆向后躺着。写字姿势:眼离桌面一尺远,胸离桌面一拳头,手离笔尖一寸长。头正,肩平,身直,足安。 四、存在不足之处 1.但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说话时用词不够准确,语言表达不完整,

苏科版《物体的浮与沉》教案

10.1物体的浮与沉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2、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 3、通过探究和分析,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并通过交流与合作得到其结论. 4、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主义的激情和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难点: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弹簧测力计、量筒、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及配重)、橡皮泥、硬币、蜡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教学情境。 看一看:热气球升空 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热气球升空,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说明以上内容都跟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体的浮与沉”有关。 二、新课学习 (一)、活动10.1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猜一猜: 把一些物品,如橡皮泥、硬币、泡沫塑料、小玻璃瓶和自备的各种小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 试一试: 通过动手探究得出结论: 上浮的物体有: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蜡块…… 下沉的物体有:实心橡皮泥、硬币、内装许多配重的小玻璃瓶…… 议一议: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 做一做: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探究。 想一想:对各组采取的措施,用交流的方法汇集起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归纳出所采用的方法的实质。 得出:物体的上浮或下沉是由重力和浮力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因此,使物体液体中上浮的方法有两种: 其一是减小重力。如,减少玻璃瓶中的配重、或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将实心物体挖成空心; 其二是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如,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或增大液体的密度(向水中撒盐)。 所采用方法的实质是:改变了物体的重力或浮力。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小书包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参考1)小书包 《小书包》由6个词语和一首轻快、活泼的儿歌组成。儿歌节奏明快,浅显易懂,不仅展示了“小书包”里的各种文具,还告诉学生这些学习用品是他们读书写字的好伙伴,陪伴着他们的学习。从而引导学生要好好爱护这些“小伙伴”,养成整理、爱惜文具的好习惯。 本课教学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猜谜语,激发兴趣 课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开课时,以学生喜欢的猜谜语的形式引出小书包里的文具等学习用品,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学生不仅认识这些学习用具,而且学在生活中自己识字,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作好铺垫。 二、多样识字,扎实写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一年级的孩子还没有自主识字的能力,为了给孩子们构建识字的意识,培养学生识字的良好习惯,在识字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生字,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字谜等方法,从而提高识字效率,让学生享受“学语文、用语文”的乐趣。 写字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笔顺、结构,然后范写,再让学生描红临写,最后展示评价,给学生了正面的引导,孩子们都开始练字,只要发现老师书写不规范的地方就直接指出,来看来孩子们真正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三、动手实践,有序表达 经常听到家长说:孩子不会整理书包,书包里乱得像“纸篓”,家长只好每天帮他整理书包。小学生这种毛病形成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学前期家长包办一切,未能培养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所以,课堂上,开展了“整理书包”的游戏,以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并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书包的。建议学生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来说话。通过活动让孩子们明白,书包内该放些什么、每天怎样整理书包,并知道整理书包的重要性,学习整理书包,培养初步的责任意识。 四、存在不足之处

《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观音堂小学王冬 教材分析: 《浮与沉》是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共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2、认识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3、感受浮力。旨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研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并从而学会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对沉浮现象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学习基础,加之本课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探究性极强,学生在一次次经历中对原有认知不断修正、完善,三维目标得以落实,科学素养获得和谐发展。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是从实际出发,把握深广度,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有条不紊地操作、用符号记录、体验感受到用语言表达、比较归纳、概括同类事物的共同性质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浮和沉的自然现象,通过实验,了解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积极的科学态度。 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自然变化是有规律的,人可以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物体沉浮现象

2、实验设计:了解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材料准备: 教师:食盐、瓶子、乒乓球、铁块、纸、桃 学生:橡皮泥、木块、石块、螺丝钉、泡沫塑料、橡皮、树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如果你一不小心把皮球踢进树洞里了,洞很深洞口又小,用手拿不出来,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有的能回答出用水灌进树洞。)想一想,这与什么自然现象有关呢?(浮与沉)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二、自主探究 (一)认识浮与沉 1 、了解什么是浮和沉 (1)提问:一件物体在水中,怎样叫浮?怎样叫沉? (2)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2、师引导:猜测出来的结果要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一定要用实验 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普遍认为把物体投入水中就可以观察出结果。 (1)我们一起来动手做个实验,探索一下物体的浮沉情况。把橡皮泥、木块、石块、螺丝钉、泡沫塑料、树叶、橡皮放在水槽里,看看哪些物体浮在水面,哪些物体沉在水底。请把仔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内。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7.5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肇源县古龙镇第一中学王金辉 一、教材内容分析 《物体的浮与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七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节重点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本节课从前后联系来看,有利于巩固学生对浮力的认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判断物体的浮与沉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浮力的计算。有利于为今后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而且这里还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与运动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以及初步的认识了浮力的产生,基本能够运用一些方法来求解简单的浮力,但是大家都知道与浮力的相关内容一直为学生所害怕,其实浮力与学生生活相当紧密。我分析,(1)因为他们很多来自于生活的前期经验及认识其实是错误的,可能这正是学生倍感困惑的原因。由于有了主观想象性的干扰,自然会对结论产生影响。(2)在学习了浮力之后要求学生要有具备分析问题,分析物理过程和原理的能力,还要有教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对于一个只有感性认识的初二学生来说,确实有点困难。但是应该来说,学生现在还是略微具备了从应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而这节课就是强化和巩固了学生的这一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 2、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浮力,会比较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初步形成力与运动的关系。 3、通过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判断物体的浮与沉问题,使学生初步领会如何判断物体的浮与沉的基本思想; 4、能利用浮沉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应用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浮沉条件的探究,使学生体验猜想的验证过程,培养合作意识;

物体的浮与沉 优质课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表 课程名称物理设计者单位(学校)授课班级八(3)班章节名称9.3 物体的浮与沉学时 1 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让学生了解在液体中有关浮与沉的现象。 2、培养探究能力,让学生知道浮与沉条件,知识拓展引出另一种浮与沉判断条件是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比较,以及让学生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小实验,让学生感知液体中浮沉现象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形成浮沉的原因。 3、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理论结合实际,知道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用情景创设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实验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通过学习,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思维的严谨和流畅。 3、通过观察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在分析观察实验的结果以及学习设计实验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学生特征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浮力的相关知识。但是在很多学生的潜意识里认为: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这种”前概念”的存在,暴露出学生看待问题的片面性,是学生理解物体浮沉条件的最大障碍。再者,对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对物体的浮沉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缺少改变物体浮沉的生活经验。 学习目标描述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具体描述语句 9.3-1 9.3-2 9.3-3 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 1、新课印入:魔术“听话的章鱼”吸引学生眼球。 2、用3只鸡蛋分别呈现漂浮、悬浮、沉底三种状态及上浮和下沉 的运动过程。 3、培养学生对于物体运动现象的描述,练习语言表达能力。 4、让学生充分体验物体浸没在液体中静止释放后的运动现象。 1、分组实验一:动手将物品浸没于水中,观察运动现象,认识上 浮与下沉,并对物品进行分类。 2、分组实验二:根据所学物体浮沉条件,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 3.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严谨性,并练习总结与归纳自己 的数据。 1、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主动性,并根据提示总 结归纳出判断物体浮沉条件。 2、展示自制教具,启发学生并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 活学习中。

李白 将进酒 教案

李白将进酒教案 【教学目标】:1.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李白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中诗人情感并把握其变化。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有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嗜酒)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 2.作品背景 这首诗是一首劝酒歌,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这种反抗方式,跟《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寻仙表现不事权贵的意志的写法颇为相似。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浮与沉》在《水》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在学习了《水与生命》之后,引导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来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安排了“物体的浮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感受浮力”这三项逐层递进的活动,第一课时我计划完成活动1的教学,让学生初步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沉。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为体现《新课标》中关于“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这一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①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某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②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 ③能根据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给物体分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小组内其他同学合作完成科学实验。 3、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得关于物体浮沉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沉。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四、教法与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下面的教学方法: 我采用的是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对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师引导学生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只是知识的促进者、活动的引领者的角色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 五、教具与学具: 本课准备的教具有玻璃瓶两个、小塑料球一个、小铁球一个、烧杯一个、乒乓球、木片、砖头、铁钉、蜡烛、曲别针、铅笔、塑料尺、山楂、棉花、带盖的空塑料瓶、橡皮泥、水槽等和多媒体课件。 各小组准备的学具有乒乓球、木片、砖头、铁钉、蜡烛、曲别针、铅笔、塑料尺、山楂、棉花、带盖的空塑料瓶、橡皮泥、水槽等方便找到的物体。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熊猫和小袋鼠一起踢皮球,玩得正起劲,一不小心皮球掉进了树洞里,树洞很深,洞口又小,这可怎么办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随水浮上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给学生演示当向烧瓶中倒水时,放入烧瓶中的小塑料球会浮出水面,让学生直观的看到有的物体在水中会上浮。 教师接着问:“如果是小铁球,还能用这个办法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同样演示当向烧瓶中倒水时,放入烧瓶的小铁球会沉在水底,这样学会很直观的看到有的物体在水中会下沉,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浮与沉。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9.3《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本章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本节内容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尤其是近几年的中考命题中,考查的较多,主要是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浮沉现象的实验研究,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通过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知道密度计、潜水艇、热气球的原理;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应用浮力方面的具体事例,培养爱国热情。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以及初步的认识了浮力的产生,基本能够运用一些方法来求解简单的浮力,但是大家都知道与浮力的相关内容一直为学生所害怕,其实浮力与学生生活相当紧密。我分析:(1)因为他们很多来自于生活的前期经验及认识其实是错误的,可能这正是学生倍感困惑的原因。由于有了主观想象性的干扰,自然会对结论产生影响;(2)在学习了浮力之后要求学生要有具备分析问题,分析物理过程和原理的能力,还要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对于一个只有感性认识的初二学生来说,确实有点困难。但是应该来说,学生现在还是略微具备了从应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而这节课就是强化和巩固了学生的这一能力。 教材分析: 《物体的浮与沉》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九章第三节的内容。 教材首先通过图示方法激发学生想到“物体的浮沉究竟取决于什么?”这个问题,接着由这个问题出发联想到物体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以及运动状态变化情况,顺理成章地安排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探究活动,并有意突出了实验方案的设计环节。最后,为了让学生明确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意义和价值,专门安排了关于浮沉条件的应用四个方面的实例,即密度计、盐水选种、潜水艇和热气球。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难点是理解物体的浮沉与物体受力的关系,物体的浮沉与物体的密度及液体密度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根据浮沉条件解决浮力问题。 2、知识轮船、密度计、潜水艇、热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

将进酒两课时教案

将进酒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诗歌写作背景; 2、解读诗歌前半部分,把握白“悲”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解读诗歌前半部分,把握白“悲”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白生平简介: 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省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

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当涂县。其父客,夫人有许氏、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当涂,江油、安陆有纪念馆。 2、将进酒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初年,白由道士吴人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年(744年),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黄锡珪《太白编年诗集目录》系于天宝十一载(752)。一般认为这是白天宝年间离京后,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 此时距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8年之久。这一时期,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丹丘生)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二、疏通字词 注释: ⑴将进酒:属乐府旧题。将(qiāng):请。 ⑵君不见: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天上来:黄河发源于,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课题: 《§7.5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古龙一中王金辉 一、课前准备: 1、教具:气球,孔明灯,密度计,潜水艇模型,铁块,木块、烧杯、水,水槽等 2、教学手段:实验、ppt课件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物体的浮沉现象的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从而培养和强化学生科学的实验研究能力和思维方法,感悟从物理现象到物理本质的飞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浮沉条件的探究,使学生体验猜想的验证过程,培养合作意识; 2、能利用浮沉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应用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重点: 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上课前五分钟带学生基本到齐后,开始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歌,同时配以泰坦尼克号从出发到沉没的图片,(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感受泰坦尼克号的悲壮故事,从而激发兴趣。)上课铃响刚好放完,教师调整自己和学生的情绪,简述泰坦尼克号并提出问题:它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学生回答是钢铁) 2、教师饱含深情的说:今天我也带了了一个泰坦尼克号,但是是浓缩版的。进而出示一个铁块,(学生哗然)注意,我要让他下水了,大家注意,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然后演示,铁块沉入水底。进而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学生七嘴八舌) 以此教师引入新课。 二)、新课:

【第一部分】物体的浮沉条件 1、板书课题 2、教师提出问题:当我把一个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放手,物体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的运动状态(学生猜想) 3、教师演示(三种情况)进而提问:当我放手后物体在水中受到那几个力的作用,大小如何,引导学生小组实验并讨论。 科学素养培养:分析物理现象,必须抓住问题本质。研究物体的浮与沉,就是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变化,所以必须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进一步结合受力分析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如何改变。 物体不受力保持运动状态不变 物体受平衡力保持运动状态不变 物体受非平衡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教师提问并在小组的补充下进行板书(在此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受力及最终的结果) 问:上浮的最终结果如何,受力怎样 下沉的最终结果如何,受力怎样 悬浮的最终结果如何,受力怎样 此处引导学生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从根本上弄懂浮沉条件及根据现象判断受力及浮沉的能力。 结论:物体的浮沉取决于其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 5、教师总结并提出新的问题:(投影出示)你能用物体和液体的密度判断一个完全浸入液体中的实心物体的浮沉吗?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教师提问并板书(布置学生课下用理论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同时可弱化和分散难点) 【第二部分】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及实际案例: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2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面一章我们学习了浮力,我们知道了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了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浮力。 潜水艇在军事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来看一只潜水艇的模型,来看看它在水中的运动情况。 演示实验1:潜水艇的上浮和下潜 师: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孔明灯?孔明灯也名天灯,相传是在三国時代,諸葛孔明是为了要传递军情,才制成了孔明灯,以利联络。又因为天灯的形状象诸葛孔明头上的帽子,也因此天灯又名作孔明灯。今天老师也带来一只用竹条、细铁丝、塑料薄膜等自制的孔明灯。想不想看看这只孔明灯如何升空的? 生:想! 师:下面老师给你们来放飞这只孔明灯。 演示实验2:孔明灯升空然后降落 为什么潜水艇可以时而露出水面、时而沉入水中,它在海水中神出鬼没;点燃燃料后,孔明灯可以升空、燃料烧尽后,它又可以降落;是什么力量让它们上浮或下沉?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物理世界,来共同探讨物体的浮与沉。 二、新课教学 [演示实验3]教师出示体积相同的木块和铁块。 教师:把体积相同的木块和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是否相等?为什么? 生:相等,因为…… 教师:现在把它们完全浸没在水中放手后,它们受到的浮力朝什么方向? 生:竖直向上。 教师:它们的运动情况是否一样呢?请大家注意观察。 教师: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铁块下沉,木块上浮。(教师引导:木块上浮后最终漂浮在水面上。) 教师:物体受到既然木块和铁块受到的浮力大小是相等的,方向也都是竖直向上,可是为什么我松开手,木块会上浮,而铁块在水中却下沉呢? 生:因为木块轻、铁块重。 木块重力小,铁块重力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