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苏联犯过的错误中国绝不能犯

苏联犯过的错误中国绝不能犯

苏联犯过的错误中国绝不能犯
苏联犯过的错误中国绝不能犯

苏联犯过的错误中国绝不能犯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日渐强大,海洋权益和海上交通安全对于中国来说显得日益重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要建造航空母舰”的话题在二十一世纪初被提了出来。2002年,中国从乌克兰手里买回了尚未竣工的前苏联航空母舰“瓦良格”号并将之停泊在大连港,人们普遍认为中国自此开始了研究和制造航母的历程。

中国建造航母的历程与前苏联有几分相像之处。在新中国建立后的50多年中,限于综合国力、科技水平、制造能力等,海军的发展非常缓慢,大型水面舰艇的数量、吨位、续航力、作战能力等方面,甚至不能保证“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的基本要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海军中的“潜艇派”占据绝对上风。这使得我国潜艇的制造水平、实战能力和装备数量在几十年中得到较快的发展,目前我国装备的潜艇数量约63艘(其中核潜艇8艘),具备了水下长时间静音潜伏、潜射对舰攻击导弹、远距离弹道导弹的能力,是一支不容小视的水下战斗力量。直到现在笔者仍然认为: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的海军发展策略是对的,以潜艇为主攻方向使我国在军费拮据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拓展了海军的发展空间,保持了一定的战力。

现在,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必须要建造航母了。中国必须尽快打造出一支强大的蓝水海军,具备较强的远洋作战能力,方能维护中国的海上权益。由于建造航空母舰技术复杂,而具备自主建造航母能力的国家,美、英、法限于意识形态和利益联盟的约束,是不可能向中国出售设备、转让技术和传授经验的,中国在研发航母的起步阶段只能师从于俄罗斯及前独联体国家,而且很可能会深受其设计思想、开发策略的影响。在中国正在加力打造航母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回顾苏联的航母发展历程,从它的成功与挫折中吸取养分,为自主研发航母增添动力,也力避重犯苏联犯过的错误。

前苏联是上世纪冷战时期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在苏联的鼎盛时期,苏联的综合军力是稍强于美国的,很多美国人谈起那时候的苏联都怀有敬畏之心。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苏联的核弹头、远程导弹、坦克、火炮、战斗机数量都多于美国,性能则与美国大致相当。唯有在海军,尤其是在航空母舰方面,苏联比美国差很多,以至于自己在远海区域与美国的争夺中显得力不从心。随着时代的发展,远程作战中海军航空兵的作用越来越大,航母编队的作用已毋庸置疑——没有它,想实现远程进攻性作战几乎不可能。面对着耀武扬威的11个美国重型航母战斗群,前苏联分家后的老大——俄罗斯仅靠一艘性能不太强大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撑门面,实在是寒酸而衰微啊!

重温苏联海军发展航母的历程,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和反复,对致力于发展的中国有着很强的警示作用。

自十月革命到50年代初,苏联的海军在其强大的陆军和空军的比照下,显得默默无闻、力量孱弱。即便是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海军也没有参加过什么大的战斗。此阶段苏联海军的弱小与我国在建国后相当长时间内的情形是相仿的。

二战结束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初步形成。50年代初斯大林曾经批准过建造4艘航空母舰的计划,但在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其继任者赫鲁晓夫根本就对航空母舰不感兴趣,把个航母损得一文不值,说在核时代航空母舰就是海上移动的活棺材,主张大力发展潜

艇和战略火箭军,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核导弹打击上。结果苏联的航空母舰计划被推迟了十年左右,而且在苏联海军中树立了轻视航母的风气,这是苏联航母的水平长期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所在。1960年之前,苏联未建造一艘航母,而把海军发展的重点集中在潜艇(尤其是导弹核潜艇)上。这种状况至少从表象上看与我国海军的现状是类似的,尽管其成因不尽相同。

好在苏联军界内部还是有拥护航母的有识之士的。60年代初,当时的苏联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借防范美国弹道导弹核潜艇“乔治.华盛顿”号之机,推出了苏联第一代航母的建造计划。当时苏联仍然不重视海军航空兵在战争的作用,其建造航母的目的还是在于反潜,意图在美国潜艇进入其携带的“北极星”弹道导弹对苏联领土的有效射程之前就发现并摧毁它。所以,苏联的第一代航空母舰“莫斯科”级还算不上真正意义的重型航母,它只能搭载卡-25直升机14架,其舰艏的布置俨然就和导弹巡洋舰一样。苏联人也只是把它称为“反潜巡洋舰”。

在此后的岁月里,苏联研发和建造航空母舰的步伐有所加快,于60年代末推出了其第二代航母——“基辅”级。在17年的时间内,苏联一气造了四艘基辅级航母,这段时间成为苏联建造航母的黄金时期。“基辅”级比之“莫斯科”级,排水量明显加大,标准排水量达到3-4万吨,并能搭载固定翼作战飞机,虽然飞机数量不多,但已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海军航空兵作战了。“基辅级”航母自身配置的火力非常强大,仍然强调依靠自身的导弹和火炮系统对敌舰船进行火力打击,对舰载机的作用进行了弱化。不管怎么样,具有苏联特色的“基辅“级有着相当的战斗力,它是苏联海军对海上作战独特理解的产物。

本来苏联是有机会顺利地实现其第三代航母——“库兹涅佐夫”级航空母舰的建造和列装的,1972年苏联就制定了生产7万吨级核动力航母的计划,该计划的代号为“鹰”。该计划准备为苏联建造可搭载70架作战飞机的航母,并使用4个大型蒸汽弹射器。如果苏联顺利地实施了该计划,当今世界上就真由不得美国的重型航母到处横着走了。可就在这个时候,一群对海军一知半解的煞笔跳了出来,对计划横加干涉,差点让该计划中途夭折。首先是当时的苏共中央委员会书记Д.乌斯季诺夫,这个不懂装懂的家伙指示要先对“基辅”级安装弹射器,并用米格-23A歼击机补充其机队,苏联人在本不适合这样改装的“基辅”级上折腾了好几年而无功而返。

此后,又有海军副总参谋长H.阿梅利科上将等一干人对“库兹涅佐夫”级的建造计划横加干涉,偏离主攻方向,要搞什么将商用货船改造成反潜巡洋舰以充实舰队,准备将核动力重型航母的建造计划彻底放弃。

折腾了10年之后,苏联人终于重返建造“库兹涅佐夫”级的老路,于1983年开始建造该级航母的首舰——“里加”号,该舰经反复更名,最后命名为“库兹涅佐夫”号。在耽搁了一段大好岁月后,苏联建造的该艘航母未使用核动力驱动,这对它的续航能力和自持时长造成了不利影响。另外,由于费用因素和技术问题,“库兹涅佐夫”号改弹射起飞为滑跃起飞,其舰艏飞行甲板向上倾斜12°。这样做虽然节省了费用,技术也相对易于实现,但舰载机起飞的有效荷载受到了局限,打击范围和弹药装载量都有所减少;更要命的是:固定翼预警飞机由于无法滑跃起飞而不能上舰,该舰只能搭载预警直升机,使得其预警能力和有效监测半径大为减小,这在强调制信息权的现代战争中几乎是致命的弱点。对于“库兹涅佐夫”号,美国媒体认为它已趋于过时,能发挥战斗力的时间不长了。以俄罗斯目前的经济实力,短期

内实在是没有能力再造新的航母了,只能让老库继续挺下去了。

至于“库兹涅佐夫”级的第二、第三艘舰——“瓦良格”号和“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下场比较悲惨。这两艘航母都在乌克兰的造船厂建造,还未完工就赶上苏联解体,半成品搁在原地撂荒了。“瓦良格”号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中国,性能最先进的、准备采用核动力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直接被拆解,当废铁卖了。

看过苏联航母的曲折发展经历,至少我们中国能从其中吸取如下教训:

一、对于航空母舰在现代高科技条件的战争中的作用要有清醒的认识。自海湾战争以来的多次局部战争证明:航母是实现远程精确打击的重要平台,是远洋海战中争夺制空权的必备兵器,它对于区域内的制空权、制海权起着决定性作用。航母最有效的战斗力在于它搭载的舰载机的打击能力,而非它本身装备的导弹。对于这一点,苏联海军长时间内没有清醒的认识,所以绕了很多弯路,终未能使自己的航母成了气候。

二、航空母舰的建设需要制定缜密的计划,需要N多的科研部门、生产厂商及军方人员参与。计划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前瞻性,至少要保证自己建造出的航母在一定时间内部不落伍。在航母项目上急于求成,想快出成果,有时其作用就是拔苗助长。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采用的滑跃起飞技术尽管有其独到之处,但局限性很大,使航母自身的预警能力下降,在未来战争中行动必受限制。中国目前正在建造自己的第一艘航母,限于舰载机性能及弹射器技术未能有效掌握,很可能也沿用这项技术,网上盛传的消息是:中国正在西安阎良进行舰载机飞行员滑跃起飞训练。笔者倾向于相信这个传言,毕竟中国刚刚起步,首艘航母不可能在各项先进技术上一蹴而就。但是希望中国后续建造的航母要尽可能多地采用先进的技术,比如动力装置、弹射器、舰载雷达系统等,避免造出大量一出世就落伍的玩意来。

三、从苏联航母发展的曲折历程看,有那么几个颇有权势、自命不凡的人对航母的发展进程进行了严重干扰,其后果很恶劣。笔者希望这样的事不要在中国重演。当今社会的少数“精英”,不知是别有用心还是高分低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却经常做出愚蠢的判断,致使国家蒙受重大损失。在研发建造航母的过程中,必有数量众多的专家、官员参与,意见庞杂,其中既有正确的也会有谬误,真心希望中国能建立科学的决策系统,不在关键问题、关键步骤上弯弯绕。

前苏联在其内部出现重大问题、又在西方国家的推波助澜下轰然倒掉了,而它希冀的西方先前承诺的各种好处却几乎没有到位,只有自己来品尝这种苦涩。“库兹涅佐夫”级中的“瓦良格”和“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这样的凝结着全苏联科技智慧的成果最后居然按废铁卖掉,实在可惜!中国应当谨记“靠别人不如靠自己”的名言,不要被西方国家忽悠倒,也不要轻信俄罗斯的忽悠(俄罗斯是很希望拿中国等武器买家当冤大头的),在吸取其技术优点的基础上,努力自主研发,建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母舰来。

衷心希望苏联在发展航母上犯过的错误,中国不再去犯;衷心希望中国能够尽快造出性能先进、战力强大的航母;衷心希望中国的海军能尽快跨向蓝海!以上观点欢迎朋友们斧正。

简谈苏联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简谈苏联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摘要: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规划逐渐发展起来,苏联对我国城市规划影响深刻,是当今我国城市规划取得的成就和产生的问题的根源。结合史料从城市规划的理论发展、设计机构设置、教育体系三方面分析了苏联带给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影响,肯定了苏联对这些方面的积极指导作用,同时指出苏联模式本身的弊端也造成了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先天性不足。 关键词苏联;中国;城市规划;影响 1、历史渊源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战乱中遭受惨重损失的城市面临一系列重建工作。西方国家的封锁、台湾与大陆的矛盾、朝鲜战争的爆发迫使中国在国际斗争中实行“一边倒”①政策。所以若干年内在中国高级技术人员未养成时,聘请苏联设计组是一种迅速省钱又十分稳当的办法。应该说,在中国经济恢复时期,苏联专家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的专家从开始的初步了解,到参与具体的城市规划活动,其影响也在逐步扩大之中。 在1949年到1965年之间,我国大量引入了苏联的城市规划理论,聘请苏联专家直接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公派技术人员到苏联学习,引入苏联城市规划体系,开展城市规划教育等等。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期间经历了中苏关系破裂、苏联解体、中国的改革开放,现在人们谈起苏联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影响,往往以“苏联模式”②一意概之,立马联想到打败“梁陈方案”③的苏联专家,似乎“苏联”和“苏联专家”成为了贬义词。笔者也曾深深地误解,本想写苏联是怎么给中国带来不利影响的,后来读了一些文献,了解多了一点之后确认了苏联对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影响,同时也改变了之前的偏见。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城市越来越多地学习欧美的城市规划理念,关于苏联的城市规划更很少提及,研究的文献也不多。但要探讨今天中国的城市、城市规划体系、规划教育的源头必须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苏联说起。 2、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

共产国际在不同时期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型式教学论文 共产国际在不同时期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日期:2011年春季学期

共产国际在不同时期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是列宁领导创建的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团体的国际联合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破产,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各国共产党的建立,客观形势要求建立新的国际组织。1919年3月2日在莫斯科召开了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有来自21个国家的35个政党和团体的52名代表参加。大会通过了《告国际无产阶级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等文件,宣告第三国际成立。它的任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团结世界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为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剥削制度而斗争。它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最高权力机关是代表大会,各国共产党是它的支部。它帮助中国的无产阶级成立了自己的政党,1922年中共二大通过了加入共产国际的决议,因此,它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上级领导机关。它在存在的时间里,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建立中国共产党之初 没有人能够否认,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同共产国际有关。甚至,还在1919年3月共产国际成立之初,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就已经试图组织中国的共产党了。莫斯科早在1920年就开始同中国共产主义者建立联系,并指导他们建立起自己的共产党。1920年3月,共产国际代表魏经斯基来华,在北京找到李大钊又经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了陈独秀,他们研究了中国的情况,认为在中国成立共产党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了建党的具体准备工作,1921年6 月,共产国际又派马林和尼柯洛夫来到上海,帮助筹建中国共产党。 二、国内革命战争

苏联解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苏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这种模式,尽管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的迅速崛起并成为世界强国,但总的来说,它其实并没有真正弄清楚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1991年12月25日,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74年之久的红旗落地了,苏共亡党丧权,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自行解体。苏联解体近20年了,那么苏联的解体对我们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呢? 一、斯大林模式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片面理解和扭曲 在长期激烈残酷的党内斗争中,斯大林分别战胜了托洛茨基、布哈林和新反对派后,发动了高速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三大运动,完全改变了列宁开创的新经济政策道路,形成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斯大林模式。(1)纵观苏联发展的历史,斯大林模式为苏联的迅速崛起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为苏联的最终解体埋下了永久的祸根,成为葬送苏联社会主义的终极原因。我们可以从斯大林模式的几个特征和弊病来看: 1. 政治上过度集权,缺少民主与法治。突出表现为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人制,同时还包括消灭异己、监控干群、官僚特权、一党专制、以党代政、控制选举、干部任命。具体表现在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低效的监督体制、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2)这种政治体制实质上是一种专制,完全背离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也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主张的无产阶级专政有很大的区别。这种政治体制之下,必然造成最高决策层独断专行、权力滥用、践踏民主法治。因此,这种带有高压甚至恐怖色彩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人民当家作主的背离,是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扭曲——对敌人的专政变成了清除异己的工具。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专制统治都是一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而反动的体制是必然灭亡的,只是时间问题。 2. 经济上管得过死,经济成分过于单一,缺乏效率与效益。主要表现在过度集中的全民所有制的国家所有制,高度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过分强调行政手段的经济管理方法,比例严重失调国民经济结构。(3)这种带有严重的官有制色彩的济体制最终的结果是必然违背经济规律,压抑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导致效率和效益低下,也就是发展缓慢或者停滞不前,也必然导致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改善。 3. 思想文化上管得过严,缺少独立与自由。主要表现在文化团体国家化、领袖言论神圣化、公共舆论一律化。(4)大搞个人崇拜,钳制自由思想,破坏人民通信自由,文化团体和工作者变成了准国家机关和国家代言人,难以独立思考和自由创作。这种文化体制严重扼杀学术自由,阻碍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其实这种文化体制是严重背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也表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已经扭曲了马列主义。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曾经说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被压抑的思想总有一天会像火山爆发一样,不可阻挡。这种单一的思想文化体质必然阻碍理论创新,而一个更缺乏创新的政党,必然会被抛在时代的后面。历史一再证明,没有生动活泼、独立自由思想的社会,很难找到前进的方向和进步的动力。 另外,苏联在对外关系上大党大国主义盛行,对外盛行大国沙文主义和输出革命,而且国内还有一个高高在上的官僚特权阶层,这个特权阶层,形式上高高在上,脱离人民群众,不了解人民所思、所想、所欲,本质上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能解决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这样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绝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所构想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扭曲和变形,正是由于这种僵化的体制存在着自身和无法克服的弊端,再加上它的执行者不愿意也没能力对它进行革新,因此苏联的解体就成了历史的必然。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苏联解体尽管原因复杂,但不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摘要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根本突破 , 前者与后者有诸多方面 的不同 , 但前者并不是对后者的“彻底否定” , 后者也并非“死路一条”。在正确路线指引下 ,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可以改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 前者对后者是一种辩证的否定。正确认识、科学分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 就要把它放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根据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进行 , 要用唯物史观来科学评价 , 要避免历史虚无主义态度。 关键词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 比较 ; 评价 ; 唯物史观 最近有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彻底否定” , 并认为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死路一条” , 这不是唯物史观的科学态度 ,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异同、科学评价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社会向何处去 , 世界社会主义有没有前途的带根本性的原则问题 , 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不同之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 ,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形式和方法。它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 而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坚持、发展和创新 , 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 , 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 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 中国特色”表征其特殊性与个性; “社会主义”则是同质社会的共同本质 , 是普遍性与共性。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中国特色”的统一 , 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别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学院: 姓名 学号: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发展,需要有领导的正确引领,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曾经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突然之间瞬间崩溃。苏联的迅速解体轰动了全世界,给大部分国家敲醒了警钟,苏联的解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时间积累形成的。苏联解体是当代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史的一个重大事件,苏联解体的原因和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研究和学习。 苏联解体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苏联解体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有外因,也有内因。对苏联解体的思考,要综合各种原因,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1.主观原因 (1)苏共的高度集权 一直以来,苏共在国家的日常管理工作上投入过多,以此形成了党政不分的一种情况,苏共将国家和社会事务纳入自己的权力之内,以党代政。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国家的政治领导能力下降。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尤其是在国家的政治领导方面,共产党必须对其履行职责,因为党是代表全国人民对国家和社会进行管理,用手中的政权去进行政治统治。像苏联共产党内这样个人专断的统治行为,严重的破坏了社会主义法治,使之与群众逐渐脱离,除此之外,他们也使党内的机关和组织变成了自己的组织,完全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2)僵化的理论思想 苏联共产党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其体制,但凡发现错误的迹象及时修正,那么苏联的悲剧也不会发生了。思想理论是作为意识形态在国家内部进行传播,而意识形态决定了国家发展的趋势,但是苏共对马克思主义僵化的理论思想以及对其理论的教条看法,严重的影响了国家内部的发展。在列宁去世以后,苏共的领导人员把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这个过程简单化,从本本主义出发,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实现过程的阶段教条化,这种形而上学的做法完全摈弃了现在的生活。同时,斯大林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他只根据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就得出资本主义已经陷入“总的和根本的危机”,危机必然以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而告终的“总危机”理论。 (3)党内民主的缺乏

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苏联解体是20世纪国际政治的重大事件,它不仅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国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也给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留下了无可挽回的沉痛教训。认真分析研究苏联解体原因,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共产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无疑是有着直接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联;解体;原因;教训;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且是一个有70多年社会主义历史的超级大国在20世纪末突然地四分五裂,由社会主义迅速蜕变为资本主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高潮跌入低潮。认真分析研究苏联解体原因,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共产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无疑是有着直接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是多方面的。这种剧变不是偶然的,它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内因、有外因;有长期的原因,也有短期的原因;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但其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是体制僵化、经济衰退。 第一,政治制度过分集权和僵化。 “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过度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在革命和战争的特殊年代曾经起过积极作用它能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解决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在科技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的和平时期它就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了。从70年代开始苏联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就降了下来进入80年代便出现了停滞和危机。苏联经济上不去人民生活搞不好是苏联解体的深层次的终极原因。 第二,戈尔巴乔夫的错误领导。 苏联是在戈尔巴乔夫任期内解体的,作为当时苏联党政最高领导人他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戈尔巴乔夫对国内的改革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坚定信念,导致改革在战略和策略上的严重失误。戈尔巴乔夫引进西方自由民主和多元意识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对我们的启示 数学科学学院应用数学专业杨龙20104207045 引言: 东欧剧变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波兰。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东欧剧变之后,又一个超级大国倒下了。1991年12月25日圣诞节夜,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职。苏联从地图上消失了。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严重挫折,东欧与苏联到底怎么会落到亡党亡国的命运?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苏共的失败?苏共的失败对我们有什么有意义的启示? 原因: 东欧剧变的原因总结 (一)东欧剧变的内因。 1.历史原因 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一直以老子党自居。在苏联大国主义的控制下,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着意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强使东欧国家在内政外交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处理各自的内部事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上,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东欧各国惟一可奉行的社会主义模式。东欧各国完全背离了各自的具体国情,成了美苏冷战的牺牲品。 2.经济原因 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各国不同程度上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出现了高潮。但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没有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以致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 3.政治原因 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经济、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使各国党和政府的威信低落,其结果是使反对派能够获取相当数量的群众的支持并最终以大选的形式获取政权。 (二)东欧剧变的外因: 1.苏联因素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据估计,从1972年到1981年,苏联对东欧的贸易补贴总额为1019亿美元。为了甩掉东欧这个经济包袱,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同时,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新思维”,

浅析斯大林模式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改进)

摘要 “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就是在总结了中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当前,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在此背景下,如何正确地认识斯大林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评价,既要看到问题,也要看到成绩,而且要分清主流、支流;既不能脱离当时的国际和苏联国内政治环境,也不能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具体的体制、运行机制混为一谈。本文着重论述以下几个问题: 什么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斯大林模式”形成的社会条件,“斯大林模式”的成果与弊端;以及“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我们相信中国只要坚持改革开放,吸取苏联教训,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和谐社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实现最终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我们必须把“斯大林模式”作为人类历史上把社会主义理想变为现实的第一个试验来对待,在前人的实践基础上,总结经验,纠正错误,继续前进。 【关键词】苏联;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问题,是一个世界范围的大问题,曾经引起了世界各国一切阶级的反响,至今还在议论纷纷。各个不同的阶级,代表各个不同阶级的政党或政治派别,意见不同。估计在本世纪内这个问题还不可能作出定论。① ——毛泽东 第1章“斯大林模式” 1.1什么是“斯大林模式” 在评价“斯大林模式”之前,首先要搞清楚“斯大林模式”这一概念的内涵。“斯大林模式”,虽然并没有人正式对它下一个定义,但它的含义却是清楚的,是指在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体制的统称。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具体来说,政治上表现为高度集权、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专断独行;经济体制上表现为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实行包容一切的行政指令性计划和自觉的不平衡经济发展战略;文化体制上表现为绝对的统一意志;思想上表现为搞个人崇拜、教条主义;对外政策方面表现为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完整的、系统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体制,是苏联共产党在斯大林领导下提出并实施的,此后,苏联以及其他一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框架仍沿袭“斯大林模式”。 1.2“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 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是高度集权,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在经济方面,实行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忽视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工业方面实施高速工业化路线,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推行片面强调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农业方面实行全盘集体化,忽视人民生活急需的轻工业和农业。在政治方面,采用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党凌驾于权力机关之上,权力机关成为党的意志的传达机关。执政党内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以党代政,党政不分,行政机关隶属于党的机关或处于党的机关的直接领导之下,成为党的意志的执行者;民主机制受破坏,干部使用实际上是任命制和终身制,在党内执行大清洗运动(肃反运动),排除异己势力,以“基洛夫案件”为开端:根据最谨慎的估计,1936—1939年,苏联约有400多万人遭逮捕和判刑,500万人受到牵连,30—40万人被处决;一半以上的党员,即120万人被逮捕;而安东洛夫—奥费申科考证:“消灭富农、斯大林制造的饥荒和镇反的运动中死亡的人数是2000万”,②可见当时大清洗之惨烈。大批党政军领导、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严重影响了苏联社会的进步。直到1939年,大清洗运动才逐渐

中国革命与俄国革命的异同点

中国革命与俄国革命 十月革命后,苏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期。它对包括旧中国在内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起了巨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模式,为新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由于两国过渡时期国际国内形势、领导人的策略等因素,两国又有许多差异。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的一个重大现象是共产主义制度在全球表面的扩展。俄国在1917年变成了共产主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这本来是不可能的。共产主义得到了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土生土长的共产主义的补充;随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它又靠苏联的军事力量带到了东欧。长久的混乱和内战,把一个新版本的共产主义带给了1949年的中国。 不同点: 1.国际背景不同: 革命前俄国是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俄国是帝国主义大国,中国是几个帝国主义共同瓜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十月革命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苏联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当时国际上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俄国革命是走从城市到乡村的道路,中国革命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因为中国当时革命力量薄弱,中心城市反动势力强大,而在农村,由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地方性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华政策,造成反革命势力之间的长期分裂和战争,使革命力量有机可趁。俄国拥有一定的大工业的基础和统一的国内市场,中心城市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掌握城市能够辐射到广大农村。总之,由于国情不一样,决定走社会主义革命的途径也有所不同。 2:国内情形不同: 俄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党是一个成熟的政党;俄国国内矛盾做综复杂;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一战使各种矛盾激化。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壮大;中国国民的觉醒,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对封建主义压迫、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官僚资本主义掠夺不满。 3:在对待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和如何构建新社会的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存在原则区别:俄国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以后,它所实行的巩固整个社会的路线,就是反对分裂社会的路线。而我国都深刻地总结了苏联和我国的历史经验教训,是对苏联模式和斯大林体制的一个巨大突破。 相同点: 1.政治上: ①都是无产阶级政党通过暴力方式,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权。政党的建立、工人阶的壮大。 ②都是内忧外患,排除内忧外患,为过渡提供了安定的国内环境。 ③都以法律的形式把过渡时期的成果确立下来。 2.经济上: ①都采取过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过渡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 ②都开展有计划地国民经济建设,并优先发展重工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坚实的后盾。 ③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完成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 ④都曾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一定程度上促进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形成。 3.思想上: 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依据国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苏俄新经济政

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课程考试) 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使整个世界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亚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各社会主义国家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取得了辉煌业绩,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生命力。这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凯歌前进、蓬勃发展的时期。 然而,在1991年12月8日, 伴随着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签署“明斯克协议”宣布成立独联体, 标志着苏联事实上解体。至此, 曾经尽领超级大国风骚的占世界1/3领土的联盟分裂为15个加盟共和国。具有近70余年历史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在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短短几年就在政治剧变和独立 浪潮中于1991年宣告解体, 作为国家实体不复存在, 曾经领导俄国人民开启伟大十月革命的共产党丧失了政权。 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苏共在执政中逐渐丧失了先进性,这是其亡党的重要原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表明: 共产党具有先进性,但并不等于它能够永远自然而然地保持先进性。什么时候按照党的先进性来建设党, 保持和发扬党的先进性, 什么时候党的事业就顺利, 就发展; 什么时候偏离甚至丢弃党的先进性, 什么时候党的事业就遇到挫折, 就停滞不前。苏共丧失其先进性主要表现在:理论上的教条和思想上的僵化,丧失了思想上的先进性;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和党群关系恶化,丧失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意识形态领域背离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丧失了理论上的先进性;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失去了前进方向上的先进性;在改革过程中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搞多党制,失去了组织上的先进性。正是由于苏共没有按照党的先进性来建设党, 从而失去了它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 削弱乃至丧失了执政的能力, 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 也葬送了党的自身。 2.大国沙文主义统治导致的民族矛盾是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另一重要原因。苏联是在沙俄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十月革命虽然打碎了沙俄统治的国家机器,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 但是旧俄疆域上形成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体及其民族问题却历史地遗留给了苏联。苏联党和国家为解决民族问题作了不少努力,也曾取得一些成绩, 但由于历史上传袭下来的民族问题的严重性和民族关系的复杂性, 加之苏联在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理论和 实践上的失误, 使民族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主要表现为:俄罗斯民族同其他民族存在矛盾;加盟共和国民族内部存在民族矛盾;加盟共和国之间存在民族矛盾;加盟共和国与联盟中央存在矛盾。而在列宁之后的领导人纵容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做法,严重破坏了民族平等原则,使得这些矛盾加剧,这样也就加速了其灭亡。 3.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这是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外部原因。二战后, 西方国家为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对社会主义国家阵营采取了扼杀、遏制)、超越遏制的和平演变战略; 同时, 由于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内推行大国沙文主义, 肆意干涉别国内政, 侵犯别国主权, 使得中苏间出现冷战, 导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这些都是苏联解体的客观原因。 苏联解体,苏共亡党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世界地缘政

试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2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公共管理学院08级行政管理二班0803030045许尔杰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戈尔巴乔夫用整整十二分钟读完了他那份《告苏联同胞书》,从此由列宁创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了近七十年的苏联解体了。曾经一度称霸全球的强大的苏联帝国,就像是一座高高垒起的积木,只是经人轻轻一点就在突然间轰然倒塌了。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并未过经战乱,自身又是如此地强大,怎么会一下子就解体了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顷刻瓦解,令全世界震惊,成为20世纪社会主义史上难解的“历史之谜”。二十多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少学者从多方面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形成多种观点。本文就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进行再探索。 一、众说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年来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主要有下面几个方向: “葬送说“这一观点认为戈尔巴乔夫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叛徒,是乱党乱国的罪魁祸首,是他葬送了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 “和平演变说”该观点认为苏联演变的主要原因是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结果。 “民族矛盾说”有人认为,苏联解体是苏联实行大俄罗斯主义,对内搞霸权主义的结果。苏联演变的过程也是苏联民族关系日趋紧张、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民族分立日见增长的过程。 “上层自决说”这种说法认为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来自苏共内部,“是苏共的上层精英在对苏联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所做出的决策结果”。 “经济没搞好说”该观点认为,苏联剧变中首要的决定因素是现存社会主义在同西方经济的竞赛中失败了,特别是在最近的技术革命期间,苏联的中央集权经济不能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并驾齐驱。 “斯大林模式说”这种说法认为苏联演变的原因是由于实行“斯大林模式”的结果,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窒息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阻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错误路线说”该观点认为苏联演变的决定性因素是党的主要领导人推行错误的

苏联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苏联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无产阶级对社会主义的追求、探索和奋斗,曾经历过漫长的时期。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叩响了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走上历史舞台的大门。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想,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虽然东欧剧变、苏联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解放人类的斗争步伐受到迟缓,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既是一个终结,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社会主义阵营在脱离了苏联模式的禁锢和束缚之后,经过漫长和艰辛的探索,正在逐渐的成熟和壮大起来。21世纪,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社会主义的发展将何去何从?可以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在21世纪得到新的发展,就必须对社会主义的历史,仅有的一段实践史进行认真研究和深刻反思,这是马克思主义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苏联解体的启示 按照西方的观点,苏联解体证明了社会主义是巨大错误,计划经济不可行,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带来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苏联的解体,既不能证明社会主义的失败,也不能证明资本主义的优越。它只是证明,这个制度在把农业社会变成工业社会时比资本主义优越,比资本主义有更快的发展、更多的公正。这是被苏联的早期历史所证明了的。莫斯科大学历史系教授斯·列昂诺娃也强调了这一更深层次的影响:苏联解体没有使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得到解决,其经济、社会和民族矛盾的严重程度甚至超过俄罗斯。如今关于强大的苏维埃帝国解体原因的著述颇多,但是大家往往忽略了三种情况:第一个是苏联由于宪法条文的局限性,给加盟共和国自由脱离苏联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这就像一颗延时爆炸的水雷,休眠了几十年,在合适的时机引起了轩然大波。第二个原因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改革而引发出“依赖性”这一生产社会的“毒瘤”,在沉重危机的刺激下加速发作,加盟共和国开始后悔向邻居施舍面包而以求自保。在第比利斯和维尔纽斯,人们都在说“为莫斯科干够了”,在乌拉尔有人要求不再“养活”中亚共和国。第三个原因是当时提出所谓的各加盟国自治化,严重削弱了苏共总书记的领导权利。随着中央政治和经济实力的削弱,权力开始向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流失”。在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争夺政治领袖地位的角逐中,苏联第一任总统的劣势越来越明显:他只是由人民代表大会选出,而非公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的,因此,其地位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要低于任何一位加盟共和国总统。 二、中国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回顾与反思 社会主义是一长期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必然是由若干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组成的。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更高阶段,自身也要经历一个从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走到今天,这与党的正确领导和英明决策密不可分,但并不是无懈可击。在革命、发展、壮大的历程中也走过许多的弯路,几经考验和波折。从发展的时间上讲,大致可以以1987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节点,区分为两个阶段。 (一)改革开放前

对建国初学习苏联经验的历史回顾和思考

对建国初学习苏联经验的历史回顾和思考 摘要:新中国建立之初,缘于历史的过程和政治、经济条件,实行了向当时的苏联“一边倒”的政策。有一种看法认为,建国初学习苏联经验使我们少走不少弯路;有一种看法却相反,对建国初期学习苏联经验持全盘否定态度,把它看作是我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战略性“失误”,甚至视为经济建设“左”的错误之根源。总结和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即把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本文从学习苏联经验的历史原因开始分析,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回顾及系统分析,得出理性思考。关键词:苏联经验;历史回顾;思考 Historical Review and Deliberation of the Emulation of Soviet Union in Early Foundation Abstract:In new China of its early days,we pursued the policy of learning from the Soviet Union because of historic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asons.Someone views that good experience can be applied saving many twists and turns along the road.But someone objects to the view with the reason that this kind of learning lacks of reality and foundation.We must study history from a Marxist viewpoint on the long period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fter summing up both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through hard exploration.This essay starts from the historical reasons of the learning,and then come up with the rational thought from system review and analysis. Keywords: Soviet Union Experience;Historical Review;Thought

苏联解体对我国的启示

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摘要: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曾经举世震惊地在资本主义世界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影响所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朝气蓬勃的世界社会主义潮流。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辉煌,曾经拥有 1800 万党员,执政 74 年的苏联共产党,在短期内丧失政权、自行解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分崩离析。苏共的消亡和苏联的解体是二十世纪人类历史发生的重大事件,它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今,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如何吸取苏联解体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如何不断深化改革和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关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苏联解体距今已经二十年了,但它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着很多的启示。 一、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失民心者失天下 1. 经济方面 首先,经济发展并没有给人民带来生活水平上的相应的提高。苏联经济曾取得举世注目的成就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苏联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速增长。1928年—1975年,苏联年均经济增长率高于美国。此后,苏联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减缓,但截止到1985年,苏联GDP年均增长速度依然不低于美国。从工业化的成就看,1913年按苏联疆域计算,工业总产值只相当于当时美国的69%,而到1985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到美国的80%。从经济实力看,这时的苏联已从革命胜利初期的世界第五位、欧洲第四位,跃居为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然而,自斯大林开始的经济体制把主要精力集中发展重工业上,这在短期内促使苏联能够从工业实力上飞升,但是从长远来看,严重制约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相应的提高反过来也制约了经济的良性发展。斯大林的继任者们虽然进行多种改革尝试,但是关于重工业的偏重一直没有很好的转变。经济改革的困境使得人民的生活情况恶化,人民群众逐渐消磨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其次,产权结构及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加深了人民对政府合法性的质疑。1、劳动者不能真正占有生产资料,使公有制落空。恩格斯指出:并非“任何一种国有化”部是“社会主义”。只有当“国有”成为真正的“公有”,即劳动者占有、支配生产资料并参与分配,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劳动者在经济上受劳动资料即生活源泉的垄断者的支配, 是一切形式的奴役, 即一切社会贫困、精神屈从和政治依附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姜胜基 【提要】苏联的解体,综合了苏联自身的制度、执政党的建设、民族、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美苏争霸以及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等问题。苏联的解体也给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深刻的教训。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要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要坚持和改善执政党的领导,把握正确的方向改革方向,坚持理论与本实际相结合,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苏联改革解体原因教训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的解体,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仅仅因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而是一个历史性的综合,有政治、经济、民族等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性的经济政治制度问题 斯大林于30 年代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以斯大林体制或模式为特征的苏联社会制度,虽然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到80年代初期,它已陷入全面危机,从而使整个社会进入了停顿和停滞时期。这种制度使得不管什么样的修补都无济于事。 在苏联成立到解体的69年历史上(如果从十月革命后的苏俄算起则为74年),除了短暂的列宁时期外,基本上是斯大林体制或者说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统天下。尽管斯大林体制在苏联工业化、都市化和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它压制社会和压抑人性的本质,那种统治上的专权,已无法完成把俄国建设为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历史已经证明,斯大林体制不能与时俱进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它无法解决苏联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耗尽了所有的潜力而走到了尽头。 斯大林体制有三个鲜明的特征,即,经济方面,实行高度集权的中央管理体系,否定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作用,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它与世界经济是无法相通和相容的,因而它必然孤立于统一的世界经济市场之外。政治方面,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发展的惟一动力,使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常态化,不断地在国内掀起各种政治运动和清洗运动,因而始终无法在国内给人民营造出真正安居乐业的和平稳定的环境。思想文化方面,实行书报检查和舆论统制,基本否定和排斥一切外来文化,将其视作资产阶级的东西加以批判,使民族文化不断地萎缩和衰弱。具有这些特征的斯大林体制是一种脱离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封闭式的半军事化体制,它与外部世界本能上是对立的。 1953年,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对斯大林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在斯大林时代成长起来的赫鲁晓夫,最终未能摆脱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他的改革具有很大的应急性、随意性、矛盾性和局限性。最后,党内高层集团因不能容忍赫鲁晓夫改革而将其废黜。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在勃列日涅夫18年执政期间除了个人独裁和专制演变为上层官僚集团统治外并未发生本质的变化。到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已经陷入困境:政治上保守趋势增强,党、国家和军队部门的所谓精英集团成了新的权贵集团,他们完全脱离了普通的工人和农民,控制着苏联社会的各个领域;经济增长下降;玩世不恭和离心倾向增长;腐败和贿赂成风;民族运动难以控制;持不同政见现象无法根除。总之,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稳定已经变成了停滞,整个社会处于僵化状态。与西方的经济鸿沟和技术差距愈益加深和扩大。 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平均主义的心理和政治上的协调一致已经根深蒂固。社会的停滞使得社会遇到了产生严重后果的威胁,这些后果在各方面都已经暴露出来。在停滞和停顿年代,国家已经滑入悬崖。而对这种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就成了一场更替制度的革命。 (二)执政党自身的建设出现严重失误。这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执政党政治上集权过度,民主法制不够健全,官僚主义严重。这种情况下,苏联共产党没有搞好自身建设,在思想理论、政治路线、组织体制和作风建设等方面有严重错误。苏联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民主法制制度长期不够健全,官僚主义、个人迷信、家长制、终身制、特权现象比较普遍。苏联在二战前斯大林领导时期就存在着个人专断和家长制问题,以致党和国家政权出现重大决策失误,如肃反扩大化的发生等。二战后,赫鲁晓夫脱离国家建设实际,主观武断,随意发号施令;勃列日涅夫极力扩军备战,推行霸权主义。这些严重问题和错误的发生,又没有及时制止和纠正。到80年代末,苏共党内出现了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派”、以利加乔夫为代表的“稳健派”(又称为传统派)和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主流派”的分裂格局[1](P390)。党内思想混乱,派别林立,组织涣散,争权夺利,无政府主义思想泛滥[1](P397)。这样,党逐渐脱离群众、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 (三)民族问题因素:毁灭联盟的火药桶

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影响

苏联解体,毁灭后的新生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СССР),简称苏联,于1922年12月30日成立,1991年12月26日解体。曾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22,402,200 平方公里),占有东欧的大部分,以及几乎整个中亚和北亚;陆地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鲜接壤;而与瑞典、日本、美国及加拿大隔海相望。苏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胜国,故在解体前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 (摘自百度百科对苏联的定义)。显而易见,这个联合体是非常有实力的,可为何具有70历史的苏联会在华约解散后迅速走向解体呢?他的解体对那些信奉社会主义的国家而言究竟是毁灭还是新生呢? 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苏联的成立过程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17年时,饱受奴役之苦的俄国人民不堪战争的重负,为了获得土地、和平和面包,他们掀起了革命斗争的高潮,分别在1917年进行了三次武装革命:“二月革命”,“七月革命”,“十月革命”,苏维埃政府一步步取得了胜利与政权,至此,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诞生了。随后,他们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与地位,又建立了共产国际拉拢一些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这也为后来的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础。从1917年底至1921年,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爱沙尼亚等国纷纷宣布成立独立的名族国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他们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尽快回复经济,都开始像俄国靠拢,俄国当然没有放过这个机会,利用各种手段,拉拢、武力威胁使东欧的大部分国家都加入了1922年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使得俄国自身的无产阶级政权得到了极大的巩固与威望。 诚然,苏联成立后对解放劳动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有了极大的促进,是苏联发展为一个重工业与军事强国,而且避免许多东欧小国被帝国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强国的侵略与封锁。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强大的实力也得以体现。可是,苏联的发展政策也蕴藏了诸多危机,比如个人崇拜主义与教条主义的滋生,另苏联的经济发展受阻,期间斯大林又错误地发动了肃反运动,使得一大批无辜的干部群众受到错误的制裁,出现了大批冤假错案,为苏联的建设事业及应对外部敌对势力都带来了重大损失,这也类似于我国后来发动的文化大革命。除此以外,在二战后,苏联因为对霸权主义的追求,与美国展开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对抗,其实在当时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不高,经济发展滞后,虽然发达的重工业和不断的军备竞赛拉动了国内生产总值,从而掩盖了这一现象。但是这不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也因此导致了苏联人民的不满。而且这一行为也让苏联丧失了一些东欧国家的支持与信赖,苏联的发展逐渐开始走下坡路。 苏联从1922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改革,并强调更加发扬党内民主。然而自1926年斯大林当权以来,形成了高度集中化的政治经济体制。虽然在这种体制下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但到了1950年代,弊端日益暴露,阻碍了苏联的发展。随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他们的改革都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说一下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执行的“新思维”外交政策,他看到了苏联已经处于内外交困的状态,于是想暂时放弃与美国的抗衡改善苏美关系,缓和国际紧张气氛,为国内的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他的想法是好的,可是在做法上却太过极端,他在外交上采取一味的退让与迁就,导致苏联的威信逐步丧失,在苏美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之后的东欧剧变印证了大部分共产党与工人党逐步丧失了政权,连俄国本国也对共产主义这一信仰产生了动摇。就这样,苏联一步步走向了解体。当然苏联解体的原因远不止这些,还包括苏联进行的一系列侵略战争,对苏联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思想冲击,并加深了各民族的不满情绪等等。 其实这之中也有过一些国家进行了改革,例如捷克斯洛伐克阻碍1968年制定了《四月行动纲领》,吧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出现了“布拉格之春”的民主、开放局面。还有我们中国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