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48.小尺度街坊价值、特征及营造理念——都江堰“壹街区”

2048.小尺度街坊价值、特征及营造理念——都江堰“壹街区”

小尺度街坊价值、特征及营造理念——都江堰“壹街区”

The values, characteristics and design ideas of small-scale blocks ——a case study on

“Yijiequ” of Du Jiang-yan

Yu Miao

Abstract:The guide ideology of urban space is converting from“auto-oriented”to “pedestrian-oriented”along with the more and more urban and social problems caused by large-scale street and block in China. As a result, the small-scale block emerges. Drawing on the planning experience of “Yijiequ” in Du Jiang-yan , the valu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scale block are synthesized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onventional block, large-scale block and small-scale block of “Yijiequ” in Du Jiang-yan. 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ly continuity and permeability, proper scale of street and block, pedestrian-friend with vitality. The space analysis of “Yijiequ” showed that other ideologies of space creating were needed to combine with small-scale block for creating the energetic and livable urban spaces. Include: small-scale of humanity concept; hybrid and diversification concept; community concept; communal facilities and environmental guide concept; regional feature and place building concept

Keywords: small-scale blocks, characteristics, space design idea, Du Jiang-yan, Yijiequ

都江堰灾后重建项目——“壹街区”,规划选址位于都江堰市二环路外侧、城市的东北部,基地现状是农田、少量农村居民点及少量工业建筑。“壹街区”是重建的第一阶段中一个规模最大、投入最多、功能和配套最完善的综合性居民安置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14 平方公里,住宅建筑面积约80万平方米,公共设施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针对这样的综合性居住社区,规划中采用了小尺度街坊的空间营造方式,以尽快营造出具有活力和持续生命力的城市新区。

中国的城市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建设实践越来越急迫地需要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理论来进行指导。怎样的城市空间更具有活力,更加宜居?这样的空间具有怎样的特征?在空间的形成过程中规划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又哪些好的空间策略值得借鉴?这些问题都是急待解决的。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都江堰“壹街区”为研究对象,拟对上面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

“壹街区”所代表小尺度街坊在国际国内虽然大多受到肯定,但也不乏批评和质疑。事实上,城市空间是否宜居,核心问题在于:空间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这种价值对于当今的城市和社会生活是否仍然需要?事实上,小尺度街坊的核心价值在于具有高度连续性和渗透性,适宜的街坊和街道尺度,适宜步行并具有活力,这些核心价值都是应对人和社会的基本需求而存在的,它们分别应对人活动的连续性和选择性,人本尺度以及人的社会交往需求,这些需求于人是不变的。

与传统街巷相比较,两者在核心价值上有极大的相似,首先,它们都人本的,尽可能满足人的步行需求,以人的尺度进行建设或设计;其次,传统街巷自发地成为人们社会交往的场所,而小尺度街坊所追求的价值正是让街道成为社区生活的载体。再次,古代城市追求“天人合一”,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而这也同样是小尺度街坊所追求的价值。价值上的一致性使得两种空间在理念上和特征上都有较大的相似性,表现在:多功能混合,特别是街道集交通、商品交换、人际交往、日常生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适宜步行的空间尺度;多样性,表现在街道上则为沿街界面的多样和开敞;因地置宜,尊重自然山水。图1可以看到两者在尺度和与自然环境关系上的相似性。

“壹街区”街道空间尺度都江堰老城区街道空间尺度

“壹街区”与自然环境关系都江堰老城区与自然环境关系

图1“壹街区”与都江堰老城区在尺度和与自然环境关系上的相似但现在的生活方式毕竟与以前的生活方式不再相同,因此,在街道和街区的设计和营造手法上,两者不尽相同。最为明显的差别在于,传统生活方式中仅存在步行和非机车交通,这也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传统街巷空间,但现代的生活方式不仅包括步行,也包括车行,因此要与之相适,小尺度街坊应当鼓励步行交通,但并不禁止车行。而其它的一些因技术进步带来居住条件的改变如信息化等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得居住空间也相应改变,这也是两种空间在特征上有所差别的原因。对比可以发现:在街道和街坊尺度上,传统街巷空间更小,街道断面尺度和功能也明显不同;在建筑功能类型上,小尺度街坊的类型更多,更为多样化;在城市风格上,小尺度街坊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设施上,小尺度街坊的公共设施和娱乐设施更多,等。

与大尺度街坊相比较,小尺度街坊在空间形式上的显著特点表现为具有高度连续性和渗透性,适宜的街坊和街道尺度,适宜步行并具有活力的公共空间。

高度的连续性和渗透性意味着通行者在每个路口都有多种选择可以到达目的地,这是对人的选择性需求的满足,但是在基于对机动车辆效率、安全、和容量要求而采用机械等级原则的大尺度路网中,这种选择性难以实现。较高的街道密度不仅使得选择性增加,也为通行者来可更高的可达性。同时,高密度的方格路网产生较为均质的路网机理,这样的路网中均质的交通流使得路网得到充分利用且具有良好的连续性。这与大尺度街坊中将交通流汇集于主干道的方式截然不同,其导致主干道拥堵,街道尺度失衡,城市空间隔离等问题。

适宜的街坊和街道尺度既与街道的连续性、渗透性、步行性有着密切关系,同是也是形成以人为本的、具有活力的城市街道空间的基础。与大尺度街坊相比,街道尺度的减小意味着单条街道中交通流量和车辆速度的降低,使得街道为汽车和行人所共享而非原有的人车隔离,这有助于街道活力的恢复。应该指出的是,街坊和街道的适宜尺度并非绝对,应该取决于不同的城市区、土地使用功能、市场需求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

步行性和具有活力是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属性。这样的街道空间形式应当是安全的、人本尺度的、界面连续的、多样性的,鼓励步行并支持不同类型的社会交往活动的高品质城市空间。这样的高品质公共空间应考虑地方因素以及实际使用者的参与,它与周边土

地使用功能、地形、气候、经济、文化等因素也密切相关。

小尺度街坊在得到肯定的同时,也遭受来各学界的批判,主要包括交通组织与安全、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等方面。主要有:高密度的路网导致道路交叉口过多从而降低车速;小尺度街坊使得道路总面积大于实际需求的通道面积,进而增大市政建设投资和维护费用;街坊小使得交通噪声严重影响居住生活质量(如图2);小尺度街坊还带来物业管理成本的大幅度提高(如图3)。事实上,这些问题都应在具体情况下来加以讨论,就都江堰“壹街区”来说,这些问题虽然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它们却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通过一定的管理措施可以解决或一定程度上改善,如噪声问题可通过建筑隔声,增加街道绿化面,道路交通管制来解决。小尺度街坊从人本价值出发的连续性、渗透性、步行性和社会性是值得肯定的。

图2 小街坊使得受噪声影响的临街住宅更多 图3 小街坊的出入口多,增加管理费用

人与城市之间最切身的接触存在于小尺度中,存在于以5km/h 速度行进时的城市景观中。正是在这一尺度内,个体才有时间享受到城市的高质量,或者感受到城市的低质量。然而这并不是说尺度越小越好,过分拥挤的街道,大量拥挤的人群并不表明城市生活的良好状况。因此,受欢迎的、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需要有经过精心设计的城市空间来支撑和加强,而以人为本的小尺度正是这样的空间所产生的基础。

增加路网密度、减小街坊尺度对保证街道的连续性、渗透性和步行性具有重要作用,但高密度路网带来的交叉口过多的问题的确是实践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因此,结合城市当地的现状情况,选用合理的街坊尺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对都江堰中心(老城)的尺度进行分析,发现其街坊规模一般为0.2-2hm 2,街道宽度为5-15m ,交叉口间距为50-190m (图4)。这对“壹街区”形态结构中尺度的确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结合都江堰城市机动车流量增加和

交通行为秩序的现状,“壹街区”形态结构规划中将街坊的尺度定在70-160m 之间,街坊规模定在0.5-1.5 hm 2,道路宽度定在9-24m (图5)。对比可以看出,规划所定的尺度兼顾了都江堰老城空间形态的平面尺度。

图4 都江堰老城区肌理 图5 都江堰“壹街区”肌理

“壹街区”项目通过减小现状街道机动车道的数量和宽度,提高步行在街道断面的所占的比重来鼓励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目的在于一方面控制车速保障其安全性,另一方面有足够的街道美化和活动的公共空间以鼓励停留、交往和活动的发生。在项目上中居住型街道基本控制在2车道,而单侧步行道的宽度控制在3—5米,这就使得步行道在街道宽度的比重中占到50%甚至超过50%(如图6)。另外,在街道高宽比、街道界面、街道绿化和街道小品的尺度控制上,重视城市街道美学的运用,采用了多种设计手法,如:街道高宽比采用适宜人审美需求的1:1的比例;利用原有的绿化空间作为休息娱乐场所,增加街道趣味性;街道绿化和街道小品以人的尺度为基础进行设计等。

图6 “壹街区”街道尺度示意

居住区与商业区的混合,建筑使用功能的混合例如前店后宅、下店上宅都曾经是古今中

外传统城市中常见的空间形态。但当现代主义开始风行,这种传统布局被“功能分区”所取代,并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变成了城市规划的一种绝对的教条,正如雅各布斯(J.Jacobs)所批判的,人类社会的多样性被忽视甚至压制了。“城市生活本身就是丰富的、多样化的、复杂甚至混乱的。”多样化本身就是城市的一个属性,混合与多样化在城市发中就是相互包含相互作用的概念。在城市中,各种不能功能、不同类型的新老建筑,不同功能、不同档次的设施,不同的城市景观,不同类型的人群聚集在一起,正是这样的聚集带来了城市的多样性,从而产生了城市的活力。

功能的混合最终体现在土地和建筑物的混合使用上。功能的混合在都江堰的中心区——老城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表现在:沿街建筑几乎全部存在底商或其它服务设施,要么整个建筑都是商业或服务功能,要么就是上宅下店的形式;由于经营习惯,这些店铺中90%都是小店铺,经营者以当地居民为主;这些商业和服务业的种类多样,档次不高,表现出高度的混合性(如图7、图8)。

图7 都江堰井福街西沿街商铺

图8 都江堰幸福路北沿街商铺

因此,“壹街区”的规划参考了都江堰城市本身的混合特征,作为都江堰以文化为主导的城市副中心,“壹街区”包含多种功能类型:商业、旅馆业、文化、医疗、学校及社区服务等。在土地使用上,各种功能以街道为骨架较好的结合在了一起,沿规划区内最主要的街道和公共环境中心设置了大中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沿15-18m的次一级街道设置底层的沿街铺面;更小的街道则以小型公共空间和绿化为主。在建筑功能的使用上,借鉴了都江堰的传统商住建筑上宅下店的形式。

反映在新建区与保护区,或新建筑与历史建筑的混合布局上,保护与开发的混合是一种实现城市多样性更为简易的方式。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都江堰比较好的体现了传统城市多样性的理念,城内划定历史保护区,保存大量优秀的历史建筑,并鼓励餐饮、旅游纪念品、古

玩、旅馆等行业在此集聚,各项功能表现出较好的混合状态,在空间上也表现出新的开发区与保护区,新建筑与历史建筑的混合。

“壹街区”所在地虽然在老城范围之外,但仍然继承了保护与开发混合的理念。在建设区范围内保存了在地震中受损不大的七栋厂房

建筑和一个烟囱以及厂区的中的主要道路和树

木,整个保留建筑群占地面积约为5hm2,位于

中央人工湖面的西北侧,处于较为核心的位置

上。一方面保护都江堰的工业遗产,赋予“壹街

区”的发展以历史内涵;另一方面这组工业建筑

的存在,无形中对“壹街区”新建筑的建设起到

了参考作用(如图9、10)。

图10锡城纸厂厂房改造前后

城市的多样性,直观上表现为城市中建筑类型和景观的混合多样,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在不同的时期,由不同的设计者进行设计,并由不同的建造者进行建造,这是城市的营造过程,也是城市物质环境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不同的材料和技术影响着营造城市的人和营造城市的方式,这样,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建筑、空间、景观的组合绝少重复,从而形成了城市空间的可识别性和多样性。在城市中心区,这种建筑类型和城市景观的多样性比其它地段表现得更为显著。

而当今面临城市的快速扩张,由时间来营造城市多样性的条件已不存在,显然这种多样性只能依靠不同的人来实现。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基础,“壹街区”项目在规划设计中采用单个小街坊或不同的建筑单体聘用不同的设计者的方式,试图通过不同的建筑师在统一的城市设计的指导下,共同营造出整个街区环境的多样性。“壹街区”第一期工程的15个街坊和9个公共建筑一共形成17个项目,每个项目由一个建筑师负责设计,其中街坊共有8位建筑师,每位负责1—2个街坊,每个公共建筑则由一位建筑师进行设计(如图11)。

图9 “壹街区”工业遗产再利用示意

营造社区归属感,使得居民结构具有更多层次,避免产生社会隔离是居民社会阶层混合的目标。有了社会阶层的混合,和社区的归属性,城市就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这是城市存在的价值和城市发展的基础。促进社会阶层融合的方式有许多,如混合居住,减少各阶层的空间距离,增加各阶层交流和对话的机会等。

在“壹街区”规划中,首先考虑的是将各种适合不同人群要求的户型在街坊中进行组合安排,避免将某一种户型集中安排在一个街坊内。在“壹街区”中一共有14种户型,区间从50m 2到120m 2不等,在已建成的第一期中一共有5种户型,包括50的廉租房和70的安居房。规划要求每个街坊户型在两种以上,而且必须包括廉租房和安居房,同时,规划不允许相临的街坊安排单一的同类户型集聚,以此丰富居民的类型,避免居民结构的单一化。其次,在“壹街区”项目中,居民回迁获得住宅采用摇号的方式来进行,根据他们在地震中失去的房屋面积大小来获得同等大小房屋的补偿,并通过摇号来确定房屋的区位。在获得房屋所有权以后,他们还可进入网络平台在相互协调和统一的补偿机制下进行房屋的置换,以满足居民更多的要求。“壹街区”的街坊规模并不大,在一期范围内单个街坊的户数在120—280户之间,由以上的方式试图通过街坊适当混合使得不同的社会阶层在小范围内集聚,在大范围内混合,以避免今后产生社会隔离和居住空间隔离。

社区是综合的居住环境,而不仅仅是提供一套住宅。就城市规划范畴而言,社区意味着综合性的生活区,具有各种社区的服务设施,教育医疗设施及良好的环境,并能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同时,社区还意味着居民的归属感。

从项目一开始就将就业、居住、商业服务等结合起来规划,是营造出良好社区的前提,同时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的共同合作。在“壹街区”项目中,对社区各项服务的配置十分重视,包括社区管理、治安、通信、维修、物业、商业和文化等设施。

仅有良好的物质环境和设施显然是不足以形成社区的,作为社区主体的社区成员在社区的建设及发展过程中的参与也是十分重要的。但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住区的建设或更新

图11 “壹街区”建筑师设计项目分布

(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建筑师)

资料来源:都江堰壹街区一期修建性详

细规划

完善是建立在开发主体利益最大化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政府的调控和市场的力量占据了绝对的地位,而民间的力量几乎没有任何作用,也就是说社区参与的程度很低。社区参与程度的不同反映了参与者对社区的不同责任,社区建设中的深度参与是社区成员参与到社区建设项目中的各个环节,包括意愿的表达、项目计划的确定、计划的执行、项目结果的评估等,是一个全面的过程。

在“壹街区”项目中,有意识的加入了社区参与的成分,如在规划公示,项目过程中建立业主代表大会,建成后期建立业主网上交易平台等。但是,在项目的选址,规划方案的确立过程中,社区成员并没有参与其中,并在执行过程中也没有可以与政府平等的话语权。

基于对国内外公共设施及其周边地区发展经验,一般来说,大型公共设施及配套设施的完善必然会带来更多要素的集聚,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公共设施的有效集聚利于产生集聚效应,较周边区域更高的密度和多功能性更利于形成中心,而其它的从属功能则由周边区域空间连续展开。

“壹街区”项目很好的贯彻了公共设施引导的空间策略,其中设置有市级公共服务设施8处,分别是:图书馆,文化馆,工人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同时设有全市的妇幼保健院,市民体育公园以及对青城纸厂保留厂区进行改造后形成的文化休闲服务区(表2)。在“壹街区”一期中,规划确定商住建筑中公共设施的建筑面积占总住宅面积的10%。从大型公共设施的类型中,可以看出此副中心的功能较为齐全,并偏向于文化类。从一期建成情况来看,虽然商业服务用地足够,并且商住建筑中底商的量也较大,但类型基本属于小型商铺,并没有给大型商业企业预留足够的空间(如图12、13),可以预见这会对未来“壹街区”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表2“壹街区”大型公共设施控制表

用地名称代号总用地

面积占城市建

设用地

备注

(公顷) 比重(%)公共设施用地 C 11.939 10.40%

其中商业服务用地C21C24 4.486 3.91%

酒店用地C25 1.648 1.44%

图书展览用地C34 0.758 0.66% 图书馆

游乐用地C36 2.395 2.09% 青少年活动中心与儿童活动

中心;工人活动中心;文化馆医院用地C51 0.835 0.73% 妇幼保健院

商业停车混合用地C2S3 1.817 1.58% 综合停车楼

资料来源:都江堰壹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图12 “壹街区”临街小型店铺 图13“壹街区”店面二合一改造

除了大型公共设施外,公共空间所构成的大型公共环境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开发时序上,公共环境先行有利于加快其它要素的聚集,如技术、资金、人口等。只有对城市的这些公共资源进行合理的战略性布局后,才有可能吸引市区及外来的人群来这里活动和消费,“壹街区”的最大的公共中心是位于北部的人工湖——颐湖,它是由都江堰三条内湖之一的蒲阳河引水形成的活水湖。

尊重当地的文化、环境是形成城市特征的根本条件,正是由于这些历史的、自然的、生活的文化和环境所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才使得城市拥有了与其它地方不同的特征。同样,也正是只有将当地的文化和环境融入新的城市空间中,才会营造出独具特色的城市空间。

水文化是都江堰的典型文化,与水为伴的生活和与水相关的活动也为都江堰人喜爱。四条内河中的蒲阳河穿过“壹街区”基地北部,“壹街区”尊重并强调了这种水环境和水文化,创造了中心以水为载体的公共空间。并在此基础上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基地内作为都江堰园林城市特征的村落林盘,转化为规划后的城市公共绿地,规划道路也考虑尽可能与基地的原有的乡间道路相一致,以创造出具有基地记忆的地域城市空间。

构筑场所感的要素中建筑与街道是最为核心的要素,也是人们最常接触到的,并能感觉到地方特色的元素。

建筑物不仅是要满足人们的功能要求,而且需要共同构筑地方设计的风格和视觉韵律。在“壹街区”中,由于有了原基地保护的工业遗产,于是其它公共建筑也就有了地方风格的参考(如图14~17),而居住建筑的布局形式也采用了都江堰传统的围合式空间布局,这是由于都江堰地区的居住建筑对朝向并无特殊要求,并且传统的院落形居住方式也一直是当地

人们喜欢的居住形式。

图14 文化馆 图15 医院

图16 小学 图17 妇女儿童青少年活动中心

显然,小尺度街坊蕴含了由“车本”向“人本”理念的转变,它所体现的具有高度连续性和渗透性,适宜的街坊和街道尺度,适宜步行并具有活力的价值特征是对人本价值的重视和回归,也反应了街道设计由交通工程方法向城市设计方法的转变。这种空间却并非是对传统空间的复归,而是对营造与特定地域和现代生活相结合的,宜居的,人性的,可持续的城市空间的追求和探索。小尺度街坊是城市设计方法下城市公共空间组织的一种框架和方法。

另外,还需特别要指出的是小尺度街坊并非独立存在,它与城市高强度开发、土地功能混合、空间紧凑布局、公交导向开发等城市空间特征共同存在。它所代表的空间价值的转变需要整个规划体系进行相关调整,这涉及到城市规划相关法规划、政策、技术规定的调整,规划师、设计师对于空间价值、模式、设计手法的转变,以及管理体系中针对小尺度街坊做出的相应调整。

作者简介:

姓名:余妙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7年5月10日

最高学历:硕士

工作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

职务:助理城市规划师

姓名:周俭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2年1月

最高学历:博士

工作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职务: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职称:博导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本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标题:小尺度街坊价值、特征及营造理念——都江堰“壹街区”

作者信息:

姓名:余妙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7年5月10日

最高学历:硕士

工作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

通讯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星光大道68号天王星科技大厦C座10层(邮政编码:401121)

职务:助理城市规划师

联系电话:158********

电子信箱:miao.2010@https://www.sodocs.net/doc/4a12366761.html,

姓名:周俭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2年1月

最高学历:博士

工作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通讯地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邮政编码:200092)

职务: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职称:博导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yjq_tjplan@https://www.sodocs.net/doc/4a12366761.html,

相关主题